计划生育的变迁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8: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划生育的变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划生育的变迁

篇1

关键词:计划生育;变革;法治化

一、前言

计划生育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确定的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经过长时期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贯彻执行,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有效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对世界人口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不过从行政执法角度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违规现象,机构彼此不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从宣传推广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问题,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同样造成了计划生育行政执法水平较低。所以,有效处理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过程内出现的不足,能够保障法律自身权威,推动计划生育规章制度能够贯彻落实。本文在这种情况下,分别从主体、客体等两个方面对强化计划生育制度变革与法治化提出了自己的策略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计划生育制度变革与法治化的策略建议

(一)主体方面

1、构建及完善依法行政工作机制

根据《计划生育法》及相关规定得知:计生部依法制定有六个标准,即行政执法、技术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职责及考评、乡村簿卡表册、基层计生协会工作。推动计划生育机构工作标准化水平持续提高,避免群众正当利益遭到破坏。另外,编订合理的计划生育执法责任制度、行政复议及部分程序制度、纠错赔偿体系等等,推动规章制度得到贯彻落实。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作为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的主体,应当切实加强对计划生育依法管理工作,并建立健全新的工作机制。推动了计划生育工作标准化水平持续提高,同时能够在实际权责方面开展合理划分,能够在基础层次保证计划生育依法行政质量。

2、强化对行政执法的监督

有效的监督机制是保证计划生育依法执行的重要任务,完善和加强计生行政执法的监督机制和力度,才能保证执法到位。要克服在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的各种问题,就必须完善和加强计生行政执法的监督机制和力度。

完善计划生育系统的内部监督机制,建立上级部门对下级执法行为进行严格监督为主的模式。对从立案到作出书面决定再到执行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要求每一个执法人员工作认真负责细致,办好每一起案件。应当按阶段开展相应的监督,准确评估执法过程内相关步骤、法律条文能不能保持公平标准;切实根据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培养合理的法制思想。在外部监督方面来讲,营造完善的外部监督体系,一定要不断拓展途径,提高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监督水平。

3、强化相关人员素质水平

依法治国、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之一就是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法制建设。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深入。推动执法机构树立依法行政观念,营造健全的依法行政体系为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推动计划生育工作从实践过程中产生关键的影响。因此,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依法行政的首要前提是依法治权,然后才是依法行政。所有的国家机关必须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不得失职,不得越权,有权必有责,侵权必追究,从实质上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能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原则,不断提高计划生育自身标准化水平。

(二)客体方面

1、积极拓展社会参与资源

包括设法争取社会捐助支持普惠制的养老基金、合作医疗保险费、特惠制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也包括吸纳社会组织的力量参与计划生育困难户的养老保障、家政服务等工作。同时涵盖了营造良好的生育意愿信息反馈途径和行政指导快速反应体系,给依法行政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推进配套设施的建设

法律法规上始终没有对社会公益性支出进行定位,虽然《计划生育法》在第十五条中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经费”,但是实践中计划生育事业只混同于一般的社会事业。随着《计划生育法》的颁布实施,计划外生育的相对人缴纳的社会抚养费,有的停止缴纳,有的要上缴国库纳入财政预算,计划生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许多行政不作为,也直接影响到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因此,要在计划生育方面开展合理定位,给计划生育工作奠定坚实的资金基础,推动不同机构彼此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给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三、结论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广泛建立行政相对人解决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渠道,通过申诉、行政复议、行政与民事诉讼、国家赔偿等多元化的救济机制设计,来切实保障计划生育工作能够在实质法治的框架内进行,将依法行政落到实处,最终推动既保全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又顾及国家人口发展战略大局的计划生育事业形象的树立。(作者单位:霍州煤电集团总医院计生办)

参考文献

[1]黄学贤.我国行政计划立法中的若干问题研究[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05).

[2]湛中乐,苏宇.中国计划生育、人口发展与人权保护[J].人口与发展,2009,(05).

[3]华东政法大学生育权和人权课题组,何勤华.关于生育权和人权的思考[J].法学杂志,2009,(08).

[4]贾志科.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居民生育意愿的变化[J].人口与经济,2009,(04).

[5]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认真贯彻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的意见[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07).

[6]苏州市吴中区制定普惠制下的计生优先优惠政策[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9,(07).

篇2

Key words: tourism driving force;embryology;cultural landscape change;Zhouzhuang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9-0214-03

0 引言

周庄是具有独特格局风貌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人类聚居地,是中国江南水乡城镇经济文化发展的见证和缩影[1]。由于发展旅游,古镇保护区传统建筑、空间格局得以保存,但其外围景观在城市化的冲击下已成现代化的产物,形成了今天传统与现代共存的景观形态。它的存在不仅为我们研究传统村镇的文化景观变迁提供了实证,而且对进一步探讨旅游驱动力对传统村镇文化景观变迁的作用机制有重要意义。

1 发生学方法阐述

发生学方法是一种反映和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形式发展、演化的历史阶段、形态和规律的方法[2],主要研究主客体相互作用及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3]。

2 旅游驱动力作用机制分析

基于发生学方法,本文结合周庄物质文化景观变迁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起源和周庄物质文化动态变迁过程两个层面深入讨论旅游驱动力对周庄物质文化景观变迁的影响。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旅游景点的数量、类型和分布的变化,商店数量、分布和服务对象的变化,土地利用的变化,民居功能的变化来分析探究旅游驱动力对周庄古镇物质文化景观变迁机制。

2.1 旅游景点的数量、类型和分布的变化 旅游景点是构成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核心要素和主体依托,旅游景点的变化必然导致旅游目的地的变化。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貌。到2004年,周庄的旅游发展遇到了发展瓶颈,处于停顿期(如图1所示)①。此时的周庄旅游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产品类型单一、旅游业态混乱、商业化现象严重、旅游活动空间狭小、旅游产品吸引力衰退、游客体验质量不高、重游率低等。旅游景点过于集中,处于过度开发状态,总体开发层次低,发展潜力有限。同时城市化造成古镇传统景观特征逐渐丧失,传统文化面临消失的威胁。另外,观光旅游者通常是一日游或半日游,再加上古镇区空间狭小,旅游接待容量有限,对古镇来说,经济贡献度低,仅仅是门票经济[5]。

面对周庄旅游发展现状,在政府主导模式下,政府利用职权对古镇核心区实行严格保护,同时为了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通过优惠政策、资金支持等手段招商引资来实现产业转型,出现了富贵园、画家村、云海度假村、《四季周庄》实景演出及一些高等级的旅游服务设施等,从而推动了文化景观的变迁。

2.2 商店的数量、类型、分布的变化 周庄历来是商业重镇,居民具有悠久的经商传统。在旅游业发展初期,主要是政府推动,居民支持。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大批旅游者的到来导致商店数量供不应求,产品类型与旅游需求不相符,因此政府鼓励居民参与旅游业,当地居民及外来经营者为了取得收益,利用民居开设各类旅游商店。然而,由于古镇核心区面积狭小,容量有限,商店的分布逐渐向核心区外围扩散,导致核心区外围的全功路、全福路、富贵路、云海路都店铺林立。

2.3 古民居功能的变化 周庄的古民居建于元、明、清朝代,既有深宅大院,又有普通人家,至今都保存完好。在城市一体化的背景下,周庄古朴的水乡风貌和静谧的生活环境符合人们摆脱烦恼、放松身心的内在需求。面对发展经济与保护民族文化的双重责任,发展旅游是实现双赢的有效途径。因此,古民居的生产、生活功能逐渐被旅游和商业功能取代。

2.4 土地利用的变化 旅游发展导致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着土地资源利用类型。旅游驱动力表现在:首先,旅游者在旅游地的吃住行游购娱活动促进了一系列的服务产业出现,产业链延伸到住宿业、饮食业、交通业、娱乐业、商业等,产业链的延伸表现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其次,政府为了发展旅游,在土地利用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低价、免税甚至免费的形式提供土地用于饭店、度假区或其他旅游设施的建设,政府的这些措施引导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第三,在旅游业发展早期,政府通常会完善交通设施,提高可进入性。交通运输干线地域由于接近客源市场和交通的便利性而成为旅游设施布局的优势区位。最后,土地竞租机制的结果是土地利用效益高、竞租能力强的部门或企业占据优势地域,而土地利用效益低、竞租能力差的部门或企业要么被兼并、融合,要么向低价相对较低的地域转移。通过产业或企业之间的竞争、融合,土地利用实现空间优化组合[6]。

通过上文的分析发现,文化景观作为周庄旅游吸引物的重要组成,其变迁过程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周庄文化景观变迁的循环往复(如图2所示)。

3 保护措施建议

3.1 措施分析 周庄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开拓者,需要建立完善的文化景观保护机制。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可以从5个维度展开讨论。

3.1.1 构建周庄古镇文化景观信息平台 信息化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平台的构建,旅游者能够加深对旅游景点的内在认知,特别是对旅游文化内涵的感知。同时平台的建立也能够对旅游景点和文化标识进行信息跟踪和动态管理,加大保护力度,真正做到文化融入旅游。

3.1.2 加大政府管理力度 政府作为旅游业推广的主体,可以:①通过恢复历史上存在但是现在毁损的建筑,达到重现历史文化景观的目的;②挖掘历史文化元素,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新建的建筑中,实现历史文化的物质化;③打造演艺节目作为旅游项目。通过无形的文化景观传播来推广文化;④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推动新的文化景观出现;⑤建立周庄古镇物质文化景观变化保护条例,从法律层面进行保护和监控。

3.1.3 坚持科学的修缮原则 在对古镇进行必要的维修和整治时,坚持科学的修缮原则。对文物保护单位、传统建筑和历史街区严格进行修缮保护。同时,将私有房屋的修理也纳入政府统一规划和管理,并由政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

3.1.4 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加强对古镇的宣传 利用在中国影响力较大的电视台、网站等经常播出有关周庄的保护和发展新闻。在周庄古镇区设置实时实景网络传播系统,并丰富周庄旅游官网。这些活动,能够扩大周庄历史文化等的多重价值和社会影响。

3.1.5 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及参与度 通过多种宣传媒介,广泛向群众宣传古镇的价值,制定保护古镇的乡规民约,提高古镇居民热爱古镇、保护古镇的自觉性。严厉打击违反国家法规、破坏古镇的行为,全面提高居民的保护意识和参与积极性。广大旅游者也要参与到古镇的保护中,不仅成为旅游消费者,也成为文化传播者。

3.2 可行性分析 为了验证措施的可行性、合理性,本文对周庄相关旅游管理部门的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打分。运用均值分析法得出相关数据,其统计如表1。

国外学者Tosun Cevat依据静态统计分析认为均值在1~2.4之间表示不同意;2.5~3.4之间表示中立;3.5~5之间表示同意[7],这一评测方法得到普遍认同。本文基于此方法对表1进行分析发现:所有措施的均值都在3.5以上。可以看出管理人员对这些措施都是持赞同意见的,说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措施是必要的。同时在访谈中发现,有些措施正在被运用或者推广,说明实际上也是可行的。

4 研究小结

作为典型的旅游推动型城镇,旅游驱动力对周庄物质文化景观变迁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发生学角度深入研究物质文化景观的变迁可以发现,周庄的旅游业主要受政府主导,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决定着这些文化景观变迁的方向和程度。

篇3

中国【【关键词】: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对策

计划生育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仍然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策。而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下,也必须要提高其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从而为做好计划生育工作而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要加强对新时期下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重视和研究,使得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符合时展的潮流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1、加强计生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1.1是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历程的重要凭证

计划生育档案记录了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过程。80年代初期的计划生育工作,法制不太健全,宣传力度不够,广大人民群众生育观念陈旧落后,不具有少生优生的大人口观念和生育意识,法律意识十分淡薄,致使出现了诸多的过激言论和欠文明的宣传标语,工作手段和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计划生育声像档案就是我国当初落后的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凭证,真实记录了当年的计划生育对广大百姓带来的种种伤害。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计划生育事业也逐步走向法制轨道,从当初单纯的为降低人口出生率就计划生育而抓计划生育,转变发展到现在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采取综合措施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大人口观念逐步形成。从社会制约行政干预逐步转变为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和社会制约相结合,与宣传教育、综合服务、科学管理相统一的机制。

1.2见证了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建设标准》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加强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服务流程和质量标准,减少节育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技术服务质量,维护群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必然要求,体现了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理念的转变。加快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按照国家明确规定的医用建筑设计,严格执行建设标准,针对计生服务机构薄弱环节,加强手术室、检查室、消毒室等核心科室建设,强化质量控制意识和责任意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基建图纸档案,有力说明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阵地基础设施硬件建设的跨时代变迁。

1.3为国家选用人才考核晋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随着我国干部任用制度的法制化、规范化,各级党委、政府在干部选拔与任用中都严格把好计划生育关,把严格执行计划生浅析计划生育档案管理

2、计生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及对策

由上述可知,加强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无论是对于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还是对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就我国当下的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我国计划生育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必须要加强对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研究。笔者在此对如何加强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以及对策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而提供一些帮助。

2.1档案工作者首先要实现新的角色定位

在档案的手工管理时代,档案工作者主要充当着档案保管员的角色,负责对档案的保护、整理与提供访问文件的作用。但在,在当前的档案信息化条件下,档案工作者必须尽快进行新的角色定位,努力提高自身素养,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向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档案信息与知识服务的文件。

2.2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档案意识

人口计划生育档案能够有效地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进行,计生档案管理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计生干部特别是乡镇地区领导干部缺乏这样的认识。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开展广泛持久的档案管理法规的宣传教育,让《档案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普及,全面提高各级计生干部特别是乡镇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和档案法治意识,增强对计生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完善档案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依法把计生档案管理工作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2.3建立档案网络化管理体系,实施计生档案的分级管理

计生档案工作是计划生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认识做好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把档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具体落实责任,明确专人,加强管理,实现计生档案工作管理的系统网络化。系统网络化能够有效地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转。要做到上下一心,共同努力。作为主导部门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管理领导小组,这是工作的主心骨,人口计生局各科室具体承担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各项任务,汇集着各方面的资料,是关键,乡镇和行政村基层各业务部门、科室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工作小组,责任到人,形成一根纵向线。

2.4强化培训,提高基层计生档案工作者业务素质

要想提高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除了以上两个方面的措施外,还有一措施也是十分重要的,即提高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管理人员是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好坏的最终决定者。所以,在新形势下,必须要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从而使得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业务水平。

3、结语

综上所述,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应该给予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并且在该工作的工作人员之间普及该工作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的进行创新,不断的摸索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新方法、新措施,使得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有一片更广阔的发展天地,进而为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殷涛.如何提高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水平[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

篇4

关键词:生育文化; 湖湘文化;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R715.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194-03

一、生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生育文化的内涵

所谓生育文化就是建立在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下的生育观念文化与建立在一定科技发展水平之上的生育科学文化的合称[1]。显然,生育文化包括:(1)属于社会文化范畴,建立在生育主体价值判断基础上的生育观念;(2)属于生育科学范畴,含与生育相关的知识、技术、工具、设备、手段等,其内容包括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人工生殖等。

生育观念包括三方面的认识:一是对生育目的和意义的看法,也就是对孩子效用的认识;二是生育意愿,指生育的性别取向、对生育子女数量的期望、对子女素质的期望;三是生育时间和方式的选择。生育观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1)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是对生育观念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生产方式的变迁是生育观念转变的终极原因;(2)制度与组织因素,包括对生育起影响或控制作用的社会、经济、婚姻家庭、政治法律等制度,宗族、家庭、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组织。其中,婚姻家庭制度、宗族和家庭组织与生育的关系最为密切;(3)精神文化因素,包括影响生育意愿与行为的信仰、心理、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道德规范、舆论评价等;(4)生育科学因素,与生育观念共同构成生育文化总体的生育科学本身是影响生育观念的重要因素,例如,避孕节育技术所带来的对受孕的随意控制,生殖保健水平提高所带来的婴儿死亡率的下降都曾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育观念和行为;人工生殖技术的发展更是影响人们婚姻家庭生育观念的潜在的巨大因素。

(二)生育文化的特征

由于生育文化受到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它是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自然形成的。因此,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环境,其生育文化的特征也是不尽相同的。

1.我国传统生育文化的特征

我国传统生育文化是指形成并存续于以小农经济为主的我国传统农耕社会的生育文化类型。其特征表现为:(1)生育认识上,由于生育具有社会、经济、精神等多方面的显著效用,生儿育女,尤其是生育男孩被视为人生第一位的重大使命;意愿上,早婚早育,追求多、男,重男轻女,其中,追求多、男是传统生育观念的根本特征;方式上,抚养、教育局限在宗教内部,极少的婚外生育。(2)生育科学方面,对生殖规律一无所知,生育知识贫乏,怀孕、分娩、母婴健康皆顺其自然,主要取决于自然的机遇,这是由传统社会生育科学的极端落后决定的。

2.现代生育文化的特征

现代生育文化是与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生育文化类型。现代社会的经济、社会因素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人口数量,则需要由社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宏观上进行调控,实行合适的人口政策,力求达到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最优人口规模。数量调控、无性别偏好、优生优育应成为现代生育文化的根本特征。传统生育文化重点在于生,而现代生育文化关键在于育。

现今西方生育文化的特征体现为:获取心理和感情上的满足是生育的主要目的;接力模式,即父母抚养子女,子女对父母没有抚养责任的模式;数量上的少育与相当数量的自愿不育;发达的托幼组织、较多的单亲抚育;基本无性别偏好;避孕节育普及,生育健康水平很高。

我国20世纪70年代推行的计划生育大大加速了我国传统生育文化向现代生育文化的转变过程,生育数量已降到很低的水平,1992年全国平均TFR为2.0,已低于更替水平。随着经济、生育科学的发展,避孕节育知识的普及,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适应发展的数量调控、优生优育的现代生育文化特征。

二、湖湘文化特征及其对生育文化的影响

湖湘文化和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等一样是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地域文化中的一种,指广泛存在于湖南各族人民中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民风、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科学文化等的总和。湖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湖南人认同天道变化无常的道理和不屈的奋斗与抗争精神。湖南的地形东西南三面环山,对北敞开。冬季,凛冽的西伯利亚寒潮滚滚南下,长驱直入湖南全境,达南岭脚下郴州永州一线,被阻于南岭。夏季,南方的阳光烈日加上湘北洞庭湖大水面的蒸发,使三湘大地热气郁积而不得散发,致使盛夏酷暑可达41℃,夜晚气温仍高达33℃。春秋两季,三湘大地时而受西北的冷锋控制,时而受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故气候多变,时晴时雨,骤冷骤热。因此,号称鱼米之乡的湖南,自古却属于居住条件恶劣的荒蛮之地。汉代以后,湖南逐步开发,虽然成了鱼米之乡和粮仓,但三湘人民祖祖辈辈所感受到的气候的恶劣与变化无常,培养了湖南人对天道无常变化的疑问、适应和反抗精神。曾指出,中国传统的生育伦理观念是小农经济的产物。生育观念中的“养儿防老”是小农经济中极为重要的部分,男婚女嫁则体现了小农经济中的劳动力转让。在小农经济基础上,人口多,特别是男性人口多,意味着劳动力资源丰富。传统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是一种薄型平面垦殖,产量的增加主要依靠不断追加劳动力投入。因此,客观上,小农经济对劳动力,从而对生育行为有着源源不断的需求。从家庭本身来说,在代际交换中,父母有培养子女长大成人的义务,而子女则有赡养年老父母的义务;父母有维持和保护家庭财产并分配给儿子的义务,而儿子则有继承家庭财产的义务;等等,所有子辈所需担负的责任只有儿子才能承担,女儿则因外嫁而不负责任或负很少的责任。因此,父辈倾向于生育儿子。一个儿子在死亡率很高的古代社会是不保险的,一旦夭折,就可能意味着没人养老送终、没有人继承遗产等,因而多生育儿子是必要的,而多生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或途径。湖南古时恶劣和变化无常的气候,使人们易于产生对天道的疑问、适应和反抗精神,在这样的湖湘文化背景下,以“多、男生育”为特征的传统生育价值观念得到了强化。即便是现在,这种反抗精神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无疑产生一定的阻力。

古时移民对湖湘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湖南自古为南北兵家首征之地,元代初年及明末清初,湖湘大地遭受战火多次蹂躏,土著族十室九空。元代和清代有两次在中央政府鼓励和安排下的大规模移民,移民主要来自江浙、江西和四川等地,湖南省境内有多达45种方言,如湘乡新化、常德湘西、衡阳、平浏、澧陵等方言。移民的进入给湖湘文化提供了厚实多元的基础。近代有人论说,湖南之所以名人辈出,盖因湖南是移民省的缘故。这种移民文化也体现在湖湘文化特性中的包容并蓄方面,其经世致用的核心决定了它是一个能够不断自我更新的文化,因而具有显著的开放性特征。湖南既是南北交通的要冲,又是东西往来的枢纽,在这种交往比较便利的地方生长起来的湖湘文化必然带有开放性特征。尤其是两晋以后,南方经济不断发展,加上中原地区战火不断,迫使中原人纷纷南迁,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加速南移,湖南的地理位置在全国的地理格局中日益重要,近代以来更加明显。伴随着近代中国三次留学的出现,湖南一批又一批有识之士走出湖南,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到日本、欧美等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学习、译介和传播西方文化;同时,西方文化大量地涌入湖南,与湖湘文化碰撞、融合。湖南人士一直所倡导的“经世致用”原则,实际上已经成为湖湘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的理论基础。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坚持经世致用原则的学者或文化流派是易于接纳异域或外来先进文化的,也会采取相当主动的态度与其沟通、交流与合作,以修正和完善自我,即具有一定的开放精神。湖湘文化自形成之日起,就以经世致用为最高准则。湖湘学派的创始人胡宏、张不仅以其学术思想精湛称于世人,更以坚持经世致用原则而卓然孓立。胡宏在运用体用、致知力行等范畴对通经与致用的关系进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特别强调“致用”必须从关心现实的实际政治、经济、生产活动出发。张在岳麓书院办学时,曾明确宣称办学宗旨就是为“造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进入清代,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原则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和光大[2]。湖湘文化中的开放性,使人们易于接受新事物、转变旧观念。生育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最关键的是观念的转变。中国传统的生育文化在建国以后即已开始发生转变,其表现是小农经济基础的摧毁、家族制度和宗法组织的废除。但生育观念没有明显转变,生育行为表现为一种自发的状态,这种自发生育在舆论导向和政策倾向的作用下演化为50、60年代的高生育率和快速的人口增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开放性的湖湘文化有利于现代生育观念的转变和现代生育文化的建立。

三、新型湖湘生育文化建设途径选择

湖南的人口控制虽已取得很大成效,但仍未实现生育文化的变迁,其难点就在于,由于农村特殊的社区环境给没有男孩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广大农村地区还盛行强烈的性别偏好。另外,新型生育文化的一些内容与传统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存在矛盾,使文化认同难以实现,进而阻碍着生育文化的变迁。作为湖湘文化的一部分,湖湘生育文化的建设应发挥湖湘文化的优势,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建设。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城市化水平,改变社区环境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的,其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的,与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之间没有重大差别。在这样的家庭经营条件下,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劳动力,其数量较质量而言仍更为重要,从而促使农民们为发家致富而追求多育。农民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自然下降只有在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包括农村生产力发展到相当水平、市场化取得长足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普遍提高后才会实现,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社区环境对生育文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社区环境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也是多姿多彩的,特别是乡村和城市,其社区环境的差别就更大了[3]。城市化的发展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乡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有利于消除来自农村社区的文化压力,从而可以促进生育文化变迁的实现。因此,要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市化水平,实现社区环境的改变。

(二)充分发挥湖南教育的优势,提高人口文化素质

人的文化素质高低对先进生育文化的接受程度是有影响的。人口文化素质高的群体易接受先进的、科学的生育文化。在北京、上海等人口文化素质较高地区,妇女总和生育率不到1%,而在贫困山区、边远地区,妇女总和生育率超过2%。因此,要实现生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和进行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必须从提高人口文化素质这个根本问题抓起。而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是教育。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等手段,可使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化水平,提高文化素养,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湖南的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地位,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提高区域内人口文化素质。人口素质的提高,为我们通过教育改造生育文化提供了可能性。生育文化的变迁是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其中内部因素处于主导地位,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改变这种内部因素的作用方向。例如,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们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认识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生育问题,这种认知的提高必然会直接影响到生育文化的变迁。

(三)强化宣传教育,引导生育主体对人口政策的理解与支持

政府在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时,不仅要依靠行政强制力,还要靠大量的宣传、教育、引导工作,引导生育主体对当前人口生育政策的理解和支持。要通过各种丰富多彩、务实有效的活动,搞好政策宣传。若政策宣传引导不到位,就不会得到生育主体及家庭对生育控制政策的理解、支持与采纳,相反会引起生育主体对生育控制政策的抵触,即使靠强硬的行政控制,工作效果也不会长久的保持,甚至导致生育主体无视生育政策的存在,做出违背政策的生育选择。所以,要重新审视计划生育工作,探索建设与时俱进的新型生育文化,充分运用生育文化的内控作用机制,引导生育主体从根本上理解支持计划生育政策,主动摈弃传统落后的生育观念,树立新型婚育观念,使生育意愿自觉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相一致,为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 从培养社会公德入手,营造新型湖湘生育文化的氛围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对公民社会公德培养的过程中,注意把新型生育文化建设融合进去,提倡遵循国家现行的生育政策,提倡夫妻和睦、敬老爱幼等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形成男女平等、少生快富、晚婚晚育的科学文明的现代婚育观、家庭观、养老观,增强全民人口控制意识和生育道德修养,使公民清楚地认识到,遵守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仅有利于自己还有利于国家,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一环,从而真正能从思想意识上自觉地接受新型生育文化的规范,自觉追求新道德,自觉地履行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新型生育文化建设传播普遍化、大众化所构成的浓厚氛围,就会影响生育主体根据价值标准和行为取向调整决定自己的生育行为。

参考文献:

[1] 赵文琛.论生育文化[J].人口研究,2001,(6):70-72.

[2] 王耀中,李金龙.论湖湘文化的开放性及其现实意义[J].湖南社会科学,2002,(4):105-107.

[3] 胡厚翠.关于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法制与经济,2009,(6).

篇5

论文关键词:农村;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建设

一、当前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分析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农村社会和农民家庭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养老作为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也随之发生转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老龄化步伐加快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村老龄化步伐日益加快。目前,全国农村老年人口近6000万.老年人口正以每年3.2%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50年,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到4.12亿,这些老年人大部分居住在农村。而农村家庭规模的逐步小型化使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负担更为沉重。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3.4837亿户,家庭总人口为11.9839人,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3.44人,比1990年人口普查数3.96人减少了0.52人。换言之,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一对夫妻平均要赡养4个老人,抚养1个或2个孩子,因此传统的完全依靠家庭养老的方式难以应对农村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与负担。

2.农村人口流动频繁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给人口迁移带来的推动力,农村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导致农村老年人与子女生活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相互之问的情感沟通和交流相对疏远,子女对老年人生活方面的照料和经济方面的帮助相对减少,老年人起居、饮食、医疗、娱乐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关心与照顾,这也就导致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基础受到了冲击。同时在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对传统的勤俭持家和敬老养老的伦理道德习俗产生很大的影响,许多农村老人生育防老的梦想被打破,企求生儿育女以保证老年时完全依靠儿女提供生活照顾的养老设计变成失望,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陷于实际的困境之中。

3.农村医疗问题突出 随着农村的实施,农村集体经济基础受到冲击,许多农村合作医疗机制解体。农民尤其是农村老人看病难、买药难、住院难成为农村医疗的主要问题。据调查显示:农民生病因无钱而未就诊的比例,由1985年的4%上升到1999年的24%,在贫困地区,农民患病未就医的达到72%,应住院而未住院的89.2%;因无钱支付医药费,农村中因病致贫、返贫的农民一般占贫困户的30%一40%,有的地方高达60%以上。而农村老人又是农村生病群体中的高发对象,因此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对农村老人的就医爱莫能助。

4.农村贫困形势严峻 根据我国政府2000年划定的贫困线标准(人均收入635元),我国农村仍有4000万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相对城区来说,农村相对贫困是普遍存在的,农村家庭养老与城区社会养老的差距更大。因农村家庭贫困,要完全依靠家庭养老必然导致农村老人在经济和物质生活方面陷入困境;同时,把农村养老责任完全推给农村家庭承担,而国家和社会不承担任何对农村老人的关爱和救助责任,无疑有悖于国家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能与道义。

5.农村老年人需求层次提高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老人们除了需要物质生活的保障和满足,其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有所提高。农村老人渴望得到更多的社会需要方面的满足,如感情需求表现为老有所爱、老有所为;发展需求表现为老有所乐、老有所亲、老有所学、老有所美;价值需求表现为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成;归宿需求表现为老有善终。然而在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中,由于农村老人经济方面的不独立,完全依靠儿女的照顾,在经济、感情、社会交往等方面常常受到儿女的过多干涉,因而无法获得更高标准和多方面的需要的满足,更谈不上完全自由地追求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享受。

二、构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医疗制度,保障农村老年人能按月领取到或多或少的生活补助或退休金,享受到合作医疗等诸多好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现阶段农村家庭的生活负担。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本身就是对农民的扶贫济困。

2.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计划生育工作却与农村传统的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思想产生一定的冲突。我国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之所以在某些地区执行得不甚顺利,其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养儿防老仍然是一种现实需求。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能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终有所靠等问题,“有助于减轻农民的养儿防老思想,从而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

3.有利于深化农村改革 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有利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农村老年人有了一定的社会保障金作为生活资金的来源,减轻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有利于解放土地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同时,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有利于户籍制度变迁。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之区别的户籍制度变迁就因为土地问题而难以得到更有效的推行,农业户口与分得的田土相挂钩,较多农民即使不在农村生活或工作,也不愿意放弃在农村的土地。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老年时的生活保障问题和退休后土地转让的各种顾虑,促进了户籍制度变迁,也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4.有利于实现国家对农村老人的社会关怀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构成的是家庭养老或亲情养老,国家和社会对农村老年人口没有承担直接或实质的责任与义务,许多地方农村老人七、八十岁时也必须为国家缴纳“终身”农业税,而没有实现减免。高龄老人早已丧失劳动能力,整个经济来源全靠家庭成员提供,每年还要与青壮年一样缴纳各种税费,实在不堪重负,既不通情,也不达理,让人难于理解。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政府和社会对农村老年人给予必要的生活援助与扶持,不管投入的资源有多少,至少还是实现了政府对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关怀,以及对农村老年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三、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建设的主要途径

1.加快户籍制度变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支持 加快户籍制度变迁,消除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性障碍,打破限制人口流动的城乡封闭格局,允许农村人口合理、稳定、有序流动,通过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使农民能够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稳固的资金来源。尽可能地降低户口迁移限制,实行身份登记制度,免去其在农村未种责任田的部分农业税,使外出人员变成真正的“城里人”,防止回流农村,真正减少农村人口,加快人口城市化。

同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支持,如抓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大与农民收入息息相关的中小型农业基础设施、节水灌溉等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机制、农业支持保护机制、农业科技服务机制等,推进农业的现代化、企业化、市场化,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也就直接或间接地夯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物质基础。

篇6

另一位中国艺术家杨泳梁则出生于上海嘉定,年幼师从香港中文大学导师杨洋,接受国画、书法等中国传统,艺术学习近10年,作品被英国大英博物馆和美国缅因州的Bates大学美术馆收藏。

二人以不同手法表达了同一观点。中国正在经历着一个独特的状况,这种状况需要新式建筑的出现,或者至少是一种能适应社会、文化、经济变迁的反思。

杨泳梁:摄影山水从幻想中爆破

了解山水画的人大概都知道,在传统中国绘画中,章法、笔墨、敷色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而在笔墨这个范畴里,“皴”是一个重要方面,它既是一种手法,也是一种表现语汇。画家运用“皴”法来结构山的形状,描绘山的质地,而且,“皴”自身也成为一个独立的表现体系,画家们从中变化出描绘自然的万千笔法。

杨泳梁的摄影山水,别出心裁地把与传统山水概念相矛盾的现代城市景象,化约为类似于“皴”的视觉单元,通过缜密的构思与精密的数码加工处理,组织进他的山水画面,制造出一种崭新的视觉效果,并进而展开对于城市化与现代性的反思。

杨泳梁在此次展出的作品《止水之上》延续了这种风格。但是艺术家一方面去掉了一些形式上对山水画的模仿,一方面加入了更多当代的元素。

还记得小时候仰望星空:“你看那朵云像什么?”“一个猴子?一只石狮子?”。而在《天空之城二》中,虽然作者意图表现“人类未来的希望要么建筑一个天空的虚拟城市,要么远离地球,就像数百年前的大航海时代一样,从殖民新的土地变成殖民新的行星”,这其中的惨烈,在我看来只一个宇航小人,便全都消解掉了,对人类未来的幻想,因为这个小人而几乎美妙。

阿里西亚・弗拉米斯:装置中的城市空间

让我们先随着阿里西亚・弗拉米斯的视角看去,作为众多80后独生子女中的一员,我对《兄弟姐妹广场》表现的想象空间产生兴趣,在这里人们可以找到一个兄弟或者姐妹,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如今在北京和上海的大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

据说中国最早提出计划生育理论是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的内阁首辅申行时,而最早实施计划生育的时候却是在更早的宋朝。400多年后回到现代社会,有人撰文称应停止计划生育,鼓励生育刻不容缓,有人立即厉声发出反对回应,各执一词的争执不能为人们提供找到虚拟兄弟姐妹的机会,在阿里西亚・弗拉米斯的画中却可以。

阿里西亚・弗拉米斯说,她的最爱还是球体形状的《麦克风广场》,玛格丽特・杜拉斯曾自述: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写《麦克风广场》,我想是听了巴黎街头广场上人们的谈话。阿里西亚・弗拉米斯说,广场是一个可让人们聚会休息的空间,同时亦是人们逃离城市喧嚣的地方。

15-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城市中公共活动的增加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的繁荣,相应地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城市广场,如罗马的圣彼得广场、卡比多广场等。威尼斯城的圣马可广场风格优雅,空间布局完美和谐,被誉为“欧洲的客厅”。

篇7

腹式输卵管结扎是一种安全、有效、成功率高,术后病人恢复快,并发症少,是目前较成熟的绝育方法。目前仍以小切口为主,但部分受术者因炎症粘连或妇科手术等各种原因,导致输卵管结扎进腹、找管、提管困难甚至有1条或2条输卵管无法结扎,达不到绝育目的。我站1998年至2006年行输卵管结扎3 272例中遇结扎困难病例159例,现就其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导致困难的原因,提高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技能。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1998年至2006年来我站要求落实计划生育结扎手术政策的育龄妇女3 272例,年龄23~40岁,平均31岁;平均产次2.1次;平均孕次4.5次。其中遇159例结扎困难。

1.2 方法 术前常规检查,必要时行盆腔超声检查,重点扫描子宫、附件位置,形态、大小,有助于术中切口的选择有关键指导作用[1],术中操作困难者,记录处理方法和结局。

2 结果

2.1 术中操作困难类型及处理、结局

2.1.1 盆腔炎症 159例中,因盆腔炎症导致子宫与相邻盆腔、网膜及宫旁其他组织粘连,引起输卵管一侧粘连或双侧粘连,导致找管、提管困难者61例占38.36%,进入腹盆腔探查子宫、附件后发现有粘连者采取适当扩大切口,分离粘连或直视下避开粘连带等方法处理,仍有13例无效找到输卵管,仅结扎一侧管,有3例放弃手术未扎。

2.1.2 剖宫产史及其他妇科手术史 有剖宫产史者20例占12.58%,宫外孕手术后9例占5.70%,结扎后再通复扎8例,占5.03%,其他手术7例占4.40%,因子宫与腹膜、前腹壁以及宫旁组织粘连,瘢痕增生、腹壁层次不清、腹膜难以打开,易损伤组织,采取适当延长切口,越过原瘢痕在对侧经前鞘进腹取管[2],分离结扎粘连、找管、扎管,仍由于粘连广泛,手术时间长、受术者不能忍受疼痛,1例放弃手术,3例一侧输卵管畸形。

2.1.3 盆腔包块及输卵管异常 输卵管积水、囊肿22例占13.90%,由于该对象均为产褥期结扎未做妇检,仅有2例有超声检查,术前诊断卵管囊肿,采取硬膜外麻醉行结扎手术,其中2侧因小切口,包块过大,不同意延长切口或采取其他麻醉方法而放弃手术。1例结肠膨大,无法进腹检查放弃手术,1例双角子宫常规检查双侧输卵管,扩大延长切口,未发现有多余输卵管,其中8例输卵管异常者,占5.03%,有2例无伞端,6例输卵管峡部缺如,占3.79%,采取切除物要看清是否有管腔[3]或找到伞端再结扎。

2.1.4 过度肥胖 本文有20例过度肥胖受术者,占12.58%,由于腹壁脂肪沉积厚,常规小切口下,手术视野暴露不清,加上受术者过度紧张,配合不好,进入腹腔找管困难,2例放弃手术,其余者采取延长切口处理。

3 讨论

3.1 慢性盆腔炎与输卵管结扎的关系 盆腔炎症发生于产后或流产后或放置、取出宫内节育器、人工流产等宫腔内手术时消毒不严格或经期不注意卫生,使病原微生物侵入生殖器官而引起炎症,也可以由于周围器官的炎症蔓延而来,如腹膜炎、阑尾炎等[4],根据症状及体征、诊断较容易,但亦有无明显含盆腔炎病史及阳性体征,诊断较困难者,妇科检查及腹部外科触诊,可有包块、压痛、附件增厚等,超声检查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盆腔炎是输卵管结扎术的禁忌证,但由于术前妇检时受术者表示疼痛的可信度有时不会被检查者采信,或检查者的技术熟练度不够,或无明确的盆腔炎病史等原因,容易造成误诊,有些受术者是产褥期不宜妇检,有的甚至拒绝妇检者,本文有术前检查子宫活动度差的30例提示可作为高度怀疑盆腔炎症的依据,建议采取硬膜外麻醉下结扎或者选择男性输精管结扎术。

3.2 人工流产手术与输卵管结扎的关系 人工流产是一种创伤性的手术,人流与盆腔炎的关系早有定论,人流次数越多,发生炎症的几率就越大,给输卵管结扎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中有人流史者139例,其中最多的达6次,提醒受术者应尽量避免非意愿妊娠情况。

3.3 妇科手术与输卵管结扎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指征扩大化,剖宫产妇女逐年增多[5],有剖宫产史要求输卵管结扎者增多,临床中经常见到剖宫产后造成医源性子宫形态和位置异常,有的子宫甚至与前腹腹膜粘连导致宫体达脐下,宫颈异常狭长,这给输卵管结扎术带来很大的困难,已经引起广大临床工作的重视[6]。剖宫产术后横式切口、粘连改变子宫位置形态几率较多,建议医务工作为了今后的计划生育工作,剖宫产术式以直切口为宜,如果是第二胎剖宫产,若胎儿情况正常,应考虑同时行输卵管结扎术,以免给后来的工作带来困难;若是横式剖宫产切口,应考虑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输卵管结扎或建议男性输精管结扎术。另外,宫外孕及其肿瘤术后应选择切口位置及麻醉,否则导致不能结扎的可能。

3.4 过度肥胖与输卵管结扎的关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受术者增多,体型肥胖、腹壁脂肪沉积厚、腹膜薄、弹性较差,腹膜前脂肪很多,腹腔内肠管、网膜拥挤于腹膜下[7],给输卵管结扎带来一定难度,常规妇检难以探及子宫位置及盆腔情况,应进行超声检查,局麻下小切口难以完成手术,建议采取腹脊外麻醉下行输卵管结扎或采取男性输精管结扎术。避孕节育的知情选择以及妇女对生殖健康的日益重视,对从事计划生育技术工作的优质服务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要求计生医务人员不断提高诊疗技术水平,精益求精,才能够更好地为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服务,促进计生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尚志华,刘培洪.剖宫产后经腹输卵管绝育术的切口选择.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98,2(6):84.

2 伯广宝.269例剖宫产后行输卵管结扎术的临术分析.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5,126(13):747-748.

3 黄华来.输卵管结扎未获成功52例原因分析.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4,8(12):491.

4 乐杰.妇产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256-264.

5 李源,赵艳晖,孙波,等.剖宫产指征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30-33.

篇8

一、抓基础,巩固发展基层协会

当前,经济发展迅速,城镇管理体制有了很大的变化,以人为中心的村居服务体系正在建立。计生工作的重心在村居,协会的优势也在村居,村居协会面临的任务越来越重,而许多村居基层协会组织由于拆并、变迁、人员变动,组织状况和工作水平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急需加以整建和提高。XX镇计生协从2003年开始对基层协会进行了整建工作。通过三年整建,基层协会组织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尤其在外来流动人员、企事业单位和新经济组织中发展基层协会组织,填补了人口计生工作的薄弱环节和空白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整建后,基层协会对新形势下协会的地位和作用、内容和方法有了新的认识,会员和协会干部队伍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会员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领取会员证,交纳了会费。理事会更加健全,制定了工作制度和活动规范,建立和完善了服务载体,基层协会重新焕发生机,奉献精神得到发扬,各项工作和活动有序地开展起来,不少基层协会真正做到"组织、任务、活动、服务、工作条件"五个落实到位。涌现出一批"组织健全、活动经常、搞好服务、形成风尚"的先进协会,在村居中动员、组织、宣传、服务群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人口与计生工作中一支重要力量。目前,全镇95%以上的基层都建立了协会组织,基层协会总数26个,合格协会86%,会员总数2800名。

二、求提高,增强协会服务能力版权所有

计划生育协会作为协助政府为计划生育事业服务的群众团体,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会长的优势;二是理事的优势;三是组织网络的优势;四是会员的优势。充分发挥计生协的优势和作用,积极参与村居的计划生育工作,就会在村居形成一个领导、骨干、群众三结合,齐抓共管计划生育工作的生动局面。XX镇计生协充分发挥村居中协会理事的人才优势和会员的群体优势,坚持以群众需要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群众的满意程度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努力提高协会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凡是对群众有利的,政府想做还顾及不到的,协会又有能力去办的,都列入协会的努力方向,积极去做,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基层协会组织面对的是广大群众,群众要的是实惠,看的是实际,协会要在群众中有凝聚力,不仅要有为群众服务的心,想服务,同时还要有服务的本领,会服务。为了提高基层协会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各级协会采取多种形式,层层培训,努力加强协会的业务建设。为了拓宽协会工作思路,组织了有关XX的人口和经济发展新形势的专题讲座;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举办专题报告会;为了使协会干部更好地掌握协会基本知识,在全市基层掀起以学习"城镇基层协会工作"的读书竞赛活动,约6千名基层会员、理事和协会干部参与学习。镇计生协在加强基层协会建设,发动读书竞赛活动的同时,围绕当前协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思路、新方法等对基层协会干部和有关领导,积极开展了业务培训工作。据不完全统计,镇计生协约培训了2000人次。通过业务培训、专题报告,信息传递等活动,基层协会干部的整体素质、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创特色,形成平谷镇协会工作优势

抓基础、求提高为的是更好地开展工作,在搞好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身的特色。几年来,XX镇计生协在弘扬奉献精神,开展志愿者活动;发展外来流动人员计生协会;开展"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促进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等方面,已形成自身的特色,成为村居工作中的亮点。

(一)弘扬奉献精神,发展志愿者队伍

协会工作主要靠会员和理事的无私奉献,随着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基层不断涌现出一批愿意为社区提供经常的志愿者。平谷镇计生协不失时机地将他们组织起来,建立了XX镇计生协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发挥志愿者的专业和技术特长,参与基层协会工作,为村居群众和家庭提供帮助和服务。许多志愿者活跃在群众中,随时为居民排忧解难,提供帮助和服务。镇计生协结合自身的特点,积极拓展志愿者服务的范围和内容,有的组织志愿者对孤老开展"助养帮扶";对家庭困难子女开展"助学义教";对体弱多病的对象开展"助医康复"等活动。有的开展志愿者活动注重"三个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育龄群众享有生殖保健服务相结合;与为育龄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相结合。有的在开展志愿者活动中做到"三个贴近":贴近生育为育龄群众服务;贴近生产为贫困群众服务;贴近生活为村居群众服务。由于开展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计划生育和生殖保健宣传、咨询、服务和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志愿者已成为村居内最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人。

(二)在外来流动人员中组建协会,开展有效活动外来流动人员是村居计生工作中的新难点,也是当前推行现居住地管理的薄弱环节。各级协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组建协会为载体,把外来流动人员凝聚在协会的周围。通过外来流动人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做好村居外来流动人员计生工作。根据外来流动人员地域、行业、人群和聚集状况等不同特点,创造了四种建会形式:一是单独建会;二是联合建会;三是会员小组;四是吸纳会员。如在外来流动人员集中的美食街、卖菜聚集地、外来媳比较集中的居委会都单独建立了协会,在集贸、农贸、商贸、工地等行业聚集地联合建立计生协;在企业务工、农田承包、商业和服务行业打工的外来流动人员吸纳为所在单位计生协会会员,并成立会员小组,组织学习、培训,增强他们参与计生工作的意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镇流动人员建会的有2个,流动人口协会会员168人,会员联系户238户。

篇9

关键词:社区发展;生育文化;中坝藏族乡;嬗变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3)03-0062-04

生育文化是人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人类在婚育繁衍方面所形成的意识形态和相应的规则制度,即人们在婚姻、家庭、生育、节育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点、知识能力、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它是建立在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之上的生育观念文化与建立在一定科技发展水平之上的生育科学文化的总称。而社区一般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一个社区里,人们在生活和交往中,互相了解、互相影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个社区的环境特点和氛围,形成了社区文化。近年来,我省人口保持了持续、适度、稳定的低生育水平,促使生育率急速下降的有计划生育因素宏观政策的效应,也有社会文化因素即生育文化,生育文化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甚至发挥着主导性作用。这种生育文化的转变也逐渐地在少数民族地区凸现出来。本文以青海省乐都县中坝藏族乡为例,对该社区内藏族生育文化嬗变进行实证分析。

一、社区背景

一个民族的生育文化决定着这个民族的生育模式,而民族的生育文化与该民族的历史、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民族生存环境条件等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坝藏族乡位于青海省乐都县境东南部,距县城34公里,是汉藏文化交汇颇为典型的一个社区。2010年,全乡总户数1629户,总人口7101人,以汉族为主,藏族占总人口的34%。据考,该地藏族属于卓仓藏族,自明代初年移居此地,而汉族自明代中后期才进入,逐渐在其周围形成聚居区。卓仓藏族与汉族在文化上既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同时也保持着固有的民族传统特质。中坝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为内陆半干旱性气候,年均温6.9℃,年均降水量335.4毫米。全乡面积129.8平方公里。辖中坝庄、洒口、交头、嘛呢台、牙昂、红庄沟、确实湾、大湾、何家山、泉脑、山丹坡、四庄、柏杨沟、洪三14个村委会。明、清时为瞿昙寺的“香火地”,民国时为归化乡,解放初仍设归化乡,1952年改为中坝乡,1958年并入洪水公社,1961年分设中坝公社,1984年改建中坝藏族乡。盛产蛇纹玉石和黄金,其他矿产有滑石粉、石膏、铬矿等。产业以开采、商贸、运输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境内有天然森林,生长云杉、杨、桦等;野生动物有山鸡、雪鸡等;野生药用植物有党参、贝母、茯苓、黄芪、冬虫夏草等。境内有央宗寺、鲁班洞等古寺和自然地貌,风光秀丽,是亟待开发的旅游地。截止2010年底,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61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244.15万元,种植业收入1244.15万元,牧业923.93万元,工业250万元,交通运输业108万元,批零贸易餐饮业77.9万元,服务业13万元,其他0万元。全乡14个行政村通电、通电话、通邮,12个行政村通公路,13个行政村通自来水。2010年末,全乡育龄妇女1927人,其中已婚1332人,计划生育率100%,出生率为8.9‰,计划生育率为100%,自然增长率为3.4‰,多孩率为0。

二、社区内藏族古老的生育文化

中坝藏族的生育文化,是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解放前,他们大都居住在偏远山区,当地有“汉族住街头,藏族住山头”的说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生存环境中,人口的增长,特别是男性人口数量增加,不仅仅可以抵抗外来入侵者,也可以增强与大自然相处的能力;同时中坝藏族社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男人耕田、劈柴,妇女播种、做家务、饲养牲畜、照看小孩。这样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人口数量就是生产力。而且过去医疗条件差,疾病流行,婴幼儿死亡率高,平均寿命不长。所以人口的出生显得非常重要,从而形成了中坝藏族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念和多姿多彩的婚育习俗。

(一)婚俗

中坝藏族在通婚范围上不仅严格禁止跨族际通婚,而且婚姻范围常常被限定在本族群内部。具体来说,在当地,跨族际通婚被视为社会“越轨”行为,将受到社会主流的强烈排斥和公众的谴责:在本民族内部,崇尚部落内婚反对部落外婚制。和跨族际通婚相比,对部落外婚表示一定程度的认同。在部落内部讲究“夏日巴”(“骨系”或血统),“按骨系”的不同层级开展通婚。通婚时,原先非常讲究骨系的等级,要“认骨头”,情况不明的,要专门查访。此外双方家庭的守护神也不能相克。中坝藏族婚俗带有浓厚的地区特色。请婚、订亲,一般都由男方主动提婚,当男方家看中某一家的姑娘,并事先了解姑娘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后,就请一至两位能言善辩、德高望重的男性老者充当“沃哇央片”(即媒人,当地没有媒婆一类的女性参与的习惯)去说亲。说亲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媒人带一瓶青稞酒(俗称“单瓶”),瓶颈上拴一缕羊毛、四个锟锅馍、一包茯茶、两包冰糖、两颗红枣、一条哈达。在请婚过程中,媒人会向主人说明来意,并详细介绍男方家的情况。如果姑娘的父母或姑娘本人不同意,就会找出种种理由婉言谢绝。若同意就会在姑娘“阿央”(舅舅)的主持下,接受媒人呈献的哈达,然后同饮请婚酒。舅舅被认为是“骨头的主儿”在处理家庭事务上有绝对的权威。过十日便要行订婚和议婚仪式。这时媒人需带两瓶酒(俗称“双瓶”)及与第一次数量相同的礼品。届时邀请很多长者,当面商议彩礼及姑娘的衣服、首饰等。在双方舅父的主持下整个婚姻进入订聘礼和具体商订结婚日的阶段。中坝藏族对结婚日期的选择十分讲究,邀请当地活佛或卦师算生辰八字,商定好婚期,双方就可各自去做准备。最后,女方家人还要在喝完的空酒瓶内装满粮食让媒人带回,正式向男方家传递女方同意订亲并祈盼婚姻圆满的信息。

娶亲的一天,新郎留在家中等待。男方家请一名年轻人为送马人。带上礼品及膘肥体壮的骏马一匹,衣领插一支箭,箭上系有红线或五色线、羊毛、哈达、铜钱,箭头上抹酥油,同媒人一起去女方家送马。女方家接马时,姑娘们手端清水盆,守候在大门顶或门口。送马人一到,即向客人洒水以示吉祥。进屋后,开始设宴招待,妇女在院中围圈跳舞,口中唱着“加玛罗”,载歌载舞。其他妇女涌进房中边唱送路歌,边为新娘梳妆打扮(忌讳已婚或丧偶男女接近新娘)。最后将新娘高高抬起,逆时针方向倒退绕伙房一圈,新娘父亲手擎一碗牛奶,在前面倒退引路,并用柏树枝沾洒,倒退出大门,将新娘扶上马,并捎上一双靴子(意为途中换用),新娘上马起程后边哭边唱“哭嫁歌”。女方的父亲、叔叔、舅舅、兄弟等数人以及送亲、媒人等组成送亲队伍一路护送至男方家。到男方家门时,男方家人,先在马前铺一条毡,毡上放三样吉祥物,即一撮羊毛、一把柏树枝、一些青稞粒。随后能说会道的媒人手捧哈达,口颂:“幸福太阳,高高升起,清清河水,雪山先祭。在这欢乐的神户帐篷中,众宾客团聚!哦!亲朋、舅家、侄甥二方,加上爱欢乐者四方,护救神众五方……”。恳请舅舅一行快快下马,并将哈达或毛红搭在舅父肩上,舅父随即下马。男方的众亲友们合捧一碗青稞酒恭立门的左右,高唱迎亲歌。此时,新娘在进门前还要进行一项重要仪式“朵石”。就是将鹅卵石烧红后,上而放上柏枝叶,倒上醋和水,用沸腾的蒸汽净化和驱除新娘身上的不洁。进门后由新娘的舅舅倒退,洒到院中,顺时针方向绕院一周。而后举行结婚仪式。男方的长者口颂:“向八轮似的苍天磕头,向八瓣莲花似的大地磕头,向佛、法、僧三宝磕头,向男方家的佛堂磕头,向男方的父母和亲属磕头,让他们象树一样成长起来,象枝一样茁壮成长,象种子一样结下果实。愿他们生下三个男儿和两个女儿,享受苍天、大地、三宝的赏赐。”新郎、新娘共同拜佛、拜祖、拜天地。然后将新娘迎入伙房,举行扬茶仪式。意在暗示新娘将来在婆家能够成为一个好主妇。而后,向媒人敬献哈达,唱“谢媒歌”,感谢媒人成全了一对好姻缘。男方家在羊圈设宴招待宾客。羊圈要提前打扫干净,去除异味并在地上铺好毡。宴席设在羊圈是不忘根本之意。媒人坐上席,男女双方的舅父左右相陪,其他客人按辈依次排坐。宴席基本上是人均一份肉、一碗烩菜、酥油、楷耙、青稞酒等。众亲友对酒当歌,尽情欢宴3天后,送亲的舅舅们要带姑娘回去。藏族没有“闹洞房”的习俗。大婚二日期间由送亲女性陪伴新娘住在新房,新郎则回父母房中休息。两天宴席结束后新郎陪同新娘一起去女方家“认亲”。两三天后再由女方的兄长或弟弟送新娘去男家后,才可开始新婚生活。

(二)育俗

当新婚夫妇过一段日子后还没有怀孕的迹象,就要采取一系列祈子仪式。中坝乡藏族人的求子方法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是请寺院的喇嘛来家念经祈祷,或者去寺院拜佛烧香。有的去附近深山转山,祈求山神赐子。当地人最为信奉的是到瞿昙寺一棵神树前祈祷,然后从树枝上取一别人还愿而系的童鞋,当怀孕生产后,将这只童鞋和新做的一双鞋挂在神树还愿。怀孕后,家人就开始对孕妇加强营养,并形成许多禁忌。如遇到打架吵嘴的场面要回避,忌观望;晚上不能独自走夜路,怕鬼怪投胎;碰到疲劳的人、畜要回避。分娩时,多靠自己生产,接生由经验的年长担任。遇到难产时则请僧人念经。根据传统习俗,产妇分娩的地点多在羊圈,即便是严冬,也不会随意改变分娩地。还普遍认为产妇在分娩时要带来许多“污秽”,在家中接生会触怒神灵。当新生的婴儿呱呱落地之后,其父母要在门上插一枝松柏或者一缕羊毛,在门外的空地上升燃一堆牛粪烟火,以告诉生人七天内不要进家门。婴儿的胎盘、脐带,一般放在罐中,并深埋于不易人踩到的地方。产妇坐月子时,卧床休息,要避风,注意保暖。在饮食上不吃生、冷、硬的食物,多吃流质的食物如酥油茶、骨头汤、粥等。月子期间产妇、婴儿不洗澡,不用冷水洗脸,多用酥油擦脸和身子。婴儿出生三天后(女婴一般在出生四天),要剃婴儿所有的毛发,“胎毛”被看作是不洁之物。另外,还用柏枝清除污气,消灾除邪。婴儿满月后,要择吉日举行隆重的出门仪式。就是去寺院拜佛祈求一生平安,然后再去亲朋好友家串门接受大家的祝福。串门的对象是福星高照的人家,因为相信孩子第一次走进这种家庭会给自己带来好运。孩子第一次出门,要在其额头或鼻尖上抹上一点黑色的锅灰。当地群众认为,婴儿的阳气不是很盛,抹上黑灰就不会被魔鬼发现。中坝藏族给孩子的取名也很有特色。通常请活佛或有威望的长者取名,也有的父母直接取名。命名方式有多种,多数人的名字和蒇传佛教有紧密的联系:卓玛(度母)、旦增(掌教者)、多杰(金刚)等。长者取名,多是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表示良好的祝愿和赞美,如梅卓(鲜花)、仁青措(宝贝之海)、才让(长寿)、尼玛(太阳)、达瓦(月亮)等。父母取名多用呢称,如布穷(小儿)等。有的用初生日期命名。如次吉(初一)、次尼(初二)、米玛(星期二)等。有些人的名字比较特殊,往往根据家中或孩子的某些具体情况而命名,具有特殊的涵义。如“仓决”,意为“停止”,因家中子女很多,父母不愿再生,于是给最后一个孩子取此名。“穷达”(最小的),意为再也不要小孩。普赤(带男孩来),若前几胎都是女孩或头胎是女孩,希望有个男孩,就给女孩取此名。有的为了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故意把孩子的名字起得很贱、很随意,如吉加(狗屎),帕加(猪屎),吉珠(小狗)等。当男孩长到3岁时,父母要给幼儿举行剃发礼。届时,要请僧人念平安经,并给幼儿沐浴净身。剃发礼上,亲戚朋友携礼前来祝贺,主人用酒肉招待宾客。当男孩子长到13岁,就算是成年。姑娘年龄到15岁或17岁,择吉日从童年辨套改梳成年妇女的发式,其隆重程度及规模与男孩剃发礼相同。

从以上有关婚育仪式、禁忌与传统的婚育习俗中可看出中坝藏族深受周围汉文化的影响,对健康、对人口发展的期望和祝愿。

三、中坝藏族生育文化的不断嬗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坝藏族乡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中坝藏族古老的生育文化在新型社区生育文化的冲突下逐渐发生着嬗变。随着中坝乡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当地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男女平等、计划生育丈夫有责等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不断深入。

(一)由多生滥生到少生优生的嬗变

在实行计划生育以前,中坝乡生育都是处于无政府、无计划的状态,人口增长迅猛。然而在实行计划生育以后,逐渐转变为按政策、有计划地生育,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增长。根据从中坝乡计生站获得的资料:中坝乡2001年年末总人口为8475人,计划生育率91.9%,出生率10‰。自然增长率为2.8‰,多孩率1.1%。2010年年末总人口为7101人,计划生育率为100%,出生率为8.9‰,自然增长率为3.4‰,多孩率为0。几年间,中坝乡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有了明显地下降,计划生育率有了显著地升高,人口保持着低生育水平。在中坝乡我们发现,由于育龄夫妇个人背景特征如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80%的25-30岁的年轻人的实际生育行为偏向于理想生育模式。他们普遍认为2个孩子较为理想,可见中坝生育的“社区规范”是两孩。如近年来该地区生三孩的意愿已得不到社区内大部分成员的认可,超生多孩受罚者也难以得到人们的同情。笔者在中坝乡计生站了解到2007年至2010年计划内出生276人,计划外共出生5人,其中二孩5人,多孩0人。生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由“早、密、多”的传统生育模式转变为“晚、稀、少”的现代生育模式。

(二)由低文化生育到高文化生育的嬗变

就生育者自身而言,其文化程度有所提高,由文盲半文盲向有文化程度转变。生育者自身的文化程度高低对于人口素质而言至关重要。低文化生育造成滥生多生,忽视优生优育,这样就造成了人口素质偏低。根据有关资料,现在中坝乡的育龄人群几乎都达到小学以上文化水平,初中文化的生育者比例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带来了人口素质的提高,近年来,中坝乡藏族人口素质有了明显的改善。全乡共有计划生育协会15个,会员456人。2010年,中坝乡乡村人口学校培训育龄妇女达4100人次,发放宣传材料4700份。

(三)从轻视教育保健到重视教育保健的嬗变

过去,由于医疗水平低下,保健服务水平低,中坝藏族采取旧法接生,导致了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高,也直接影响了人口的健康素质,同时也加重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近几年,乐都县计划生育部门不断强化基层基础,健全服务网络,进村入户为广大群众提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妇女们在生育时选择医院、积极采取节育措施、注意两性关系卫生方面的知识等生育观念有了明显进步。2010年,中坝乡投资150万元,维修新建15个卫生所。2005年投资16万元新建乡计生服务所投入使用,截止2010年组织放映计划生育宣教片150场(次),参加人数达3500人。截至2010年底,中坝乡计生站,有B超、红外线治疗仪、显微镜、血红蛋白仪等计生设备,婚前检查率达95%,入院接生率达100%以上。使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大大下降。重视教育保健使全乡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家庭生活由贫困温饱到初步小康的嬗变

近年来,中坝乡政府计生工作实行三结合,即计划生育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与帮助群众勤劳致富相结合,与建设幸福家庭相结合。当地群众的收入逐年增长,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许多家庭都走进了初步小康的行列。无论是对生育者还是对他们的后代而言,都享有充足的物质条件。全乡村村都通电,大部分村庄都通了自来水,电话电视走进了各家各户。这些都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同时也尝到了少生优生的甜头。现在他们把精力主要放到了发展经济上,不考虑再生育的问题。在调研中,有许多农村育龄妇女在生育第一胎间隔四年或四年以上后,少数还主动推迟或放弃二孩生育。她们共同的想法都是,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家里的经济搞好,要富起来,暂时不考虑生育第二胎了。计划外多孩控制率1992年是15.85%,截止2010年底,降低到了0%。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促使群众生育观念的更新,真是腰包鼓了,观念新了,认识高了。

(五)由怀疑否认计划生育到支持理解计划生育

在过去,许多老一辈保留着“多子多福”等观念,都希望家族的人越多越好,多生多育。小农经济产生了多子多福、家大业大的观念,这些观念也就逐渐成为社会各阶层所恪守的伦理道德准则。所以,大多老一辈群众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初都持有怀疑否认的态度,给各村社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藏族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好处,也逐步开始理解计划生育工作,支持少生优生。还有生产、生活方式的逐渐改变,也导致当地大多数社区成员生育观念的转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自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当地农民的耕地大幅度缩减,许多年轻力壮的青年携妻外出务工。导致一些老人担负起照顾孙辈的责任。部分老人抱怨自己“拉扯完儿子还要拉扯孙子,还是现在国家的计划生育好”。由此可见,生育文化作为一种社区内大家都承认的规范,它是群众相互影响的产物。但是,规范又不是群众原来对生儿育女的看法,而是在政府宣传教育的引导下和指标压力下,群众的观念行为与政府要求之间不断冲突而又不断融合,最后社区的生育规范则趋于与政府要求相符。

四、影响生育文化嬗变的主要社区因素

正如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布里福所云:“人类两性结合之演进,以经济革命为决定的银子。”在生育文化嬗变的背后,除了国家政策、法规的科学制定与坚决执行外,社区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经济发展水平是构成社区特征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并被普遍认为与生育率的高低有紧密联系。我国生育水平的地区差别和人口控制的不平衡性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关系。以前,当地中坝乡每个家庭中劳力的多少与家庭的富裕程度成正比,对男劳力的需要成为当地村民要生男孩的一个强烈动因。在生产技术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人地关系是决定农村劳动力需求的主要因素。由于可耕地面积在中坝乡地区已是一个定数,近年来国家在当地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和日益增加的人口使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在纯农业的嘛呢台村,人均只有耕地2亩左右。在中坝乡城镇化过程受到控制的情况下,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还取决于当地乡,村工业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当地紧张的人地关系和落后的乡镇工业无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从而造成大量劳动力的过剩积压。目前,当地藏族村民把掌握劳动技能是致富的主要途径,看轻劳动力数量的作用。这也必然影响到他们的生育观念。我们还发现村集体经济力量对村计划生育进行干预具有重要作用。有些集体经济力量薄弱村社,尽管基层干部在计划生育宣传和管理上作出了许多努力,但只能是突击性的而难以经常化、制度化。随着中坝乡经济的发展,集体在社区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得到了加强。2010年,中坝乡计生部门共帮扶170户计生户,资金8.5万元,使得计生农民更多地从集体得到技术指导和生产服务。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家庭在社区中的地位不在人员多少,而在于为人处事和经济实力。这里社会秩序井然,邻里纠纷很少,给人一种安祥和谐的感觉。

国家在社区内自上而下推进现代生育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即引导广大妇女转变婚育观念,提高妇女地位,使她们成为新型生育文化的承担者。在社区内形成新的文化氛围,逐渐以新型生育文化逐步代替传统生育文化。中坝乡几乎每个行政村,经过民主讨论,将计划生育作为村规民约的重要内容。社区内男女地位的逐渐平等促使当地一部分人树立了“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的观念,进而指导了其生育行为。此外,在生产、生活中建立并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双女户家庭的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相关优惠政策的有力实施。正在青海省农村建立行之有效的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就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对转变群众生育观念产生了很强的导向作用。

总之,文化总是在传播之中,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着。作为文化之魂的价值观念及由此形成的行为规范总是在纵向和横向传播着:适应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它也处于演化之中,生育文化亦然。如果我们期望把一种新的生育文化渗透到并最终替代传统的生育文化,那就必须在营造新生育文化生长的社会环境(社区与家庭)的同时,用传播的手段来扩散新生育文化,以促使生育文化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1]张纯元,陈胜利主编.生育文化学[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篇10

一、监测目的

(一)及时发现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掌握疫情动态,早期识别暴发疫情,分析流行因素;

(二)掌握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菌株的型别、分布、毒力、耐药性变化情况,监测菌型变迁与流行的关联性;

二、肠道门诊的要求

(一)肠道门诊每年的开设时间为5月1日—10月31日。可根据疫情适当提早或延长。肠道门诊的医务人员须持证上岗。

(二)加强组织领导。在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的领导下,县疾控机构负责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防制监测工作,县人民医院、各乡镇卫生院要成立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县疾控中心成立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防治领导工作专班,下设流行病、卫生检验和消杀灭为主的应急机动队,实行24小时疫情值班,做好应急突发疫情的物资储备。

(三)加强对医疗机构肠道门诊的督导和霍乱疫源的检索工作。5~10月,乡镇级以上的医疗单位肠道门诊必须达到“五专”(专人、专房、专用器械、专用厕所、专用登记本),专人负责管理消毒实施情况,并有消毒记录。对就诊的腹泻病人做到“逢泻必登、逢疑必检”,检测阳性结果要求及时报告县疾控中心并进行核实。

(四)肠道门诊应有肠道病工作制度与隔离制度;门诊应设诊疗室、观察室和专用厕所。

(五)肠道门诊限于每天腹泻三次以上的患者就诊,所有就诊腹泻病人(初诊和复诊)必须按专用的肠道门诊登记表要求登记(见附件1)。

(六)初诊病人需化验大便二联(常规、霍乱弧菌培养)。无大便的病人可用肛试子取样,县医院以自检为主,阳性结果及时送县疾控中心复核,并填写病人检验报告单,乡镇卫生院送检时应填写病人检验报告单同时送检。

(七)常规监测。凡诊断为法定报告的肠道传染病的病人,医生应及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交报医院公卫科,发现甲类传染病或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应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

(八)暴发疫情监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规定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发现霍乱病例、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暴发、流行疫情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级别的要求进行报告。

三、重点肠道传染病常规监测工作内容

(一)霍乱监测

腹泻病人检索: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必须设立肠道门诊,做好5—10月腹泻病人的登记、疫情报告和检索工作,并按月上报腹泻病人登记检索报表(见附表2)。县人民医院对腹泻病人做到逢泻必登、逢疑必检,检索率不低于20%;乡镇卫生院没有条件检测的,要采样送县疾控中心检索,送检率不低于10%。对肠道门诊的具体工作要求,依照《霍乱防治手册》执行。各医疗机构报表于次月1日前上报县疾控中心,县疾控中心于3日前上报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及市疾控中心。

(二)细菌性痢疾监测

县人民医院、各乡镇卫生院发现痢疾疑似病例均应采样送检,全县全年采集10份以上痢疾疑似病例的标本,低发季节每月至少采集1份,高发季节(7—9)每月至少采集2份。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粪便常规检查、病原菌分离培养及初步鉴定。标本采集时要填写“菌痢监测采样登记表”(见附表3)。于次月1日上报县疾控中心。县疾控中心于次月3日前上报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及市疾控中心。

(三)伤寒及副伤寒监测

1.病例监测:每年采集3份疑似和临床诊断病例标本(其中疑似病例标本不少于1份),进行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分离和鉴定(副伤寒要明确区分甲、乙、丙型),标本采集时要填写“伤寒、副伤寒采样登记表”(见附表4)。于次月1日前上报县疾控中心。

2.实验室监测:县疾控中心全年需收集不同来源的伤寒、副伤寒菌株,做药物敏感试验并送省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检测中心复核。

四、监测工作要求

(一)监测时间为2016年5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发现阳性霍乱菌株、菌痢、伤寒菌株及时上送。

(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医疗机构上报的伤寒副伤寒确诊病例,在临床治愈或出院后1个月时,间隔2-3天,粪检两次,了解其排菌情况。发现带菌者,要进行彻底治疗,并对其带菌情况追踪观察,直至连续两次粪检阴性为止。

(三)县人民医院、各乡镇卫生院于次月1日前,县疾控中心于每月3日前上报每月监测结果,并于11月3日前上报全年监测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