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硕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14:0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汉语硕士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外汉语硕士论文

篇1

“孝”作为人类共同的感情,各个国家对孝都有一定的理解,但是孝作为中国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历史的厚重度、理论的系统性和其烙入骨髓的深刻性都是其他文化所无法比拟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碰撞往往令教师措手不及,如何正确地阐释中华文化并为外国人所理解和接受,是每一个对外汉语教师应当深思熟虑的。当前孝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还为数不多,而且大部分也是在文化因素的教学中有所提及。陈逸飞在其硕士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孝”的教学设计》中为“孝”从汉字到文化的教学做了系统的设计。叶剑华的硕士论文《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范畴“孝”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通过对“孝”字义项的分析来阐释每个义项包含的文化蕴意。

韩笑在研究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因素的选择时指出“我们的教材中应致力于宣传一种吸收中西方文化精髓的推崇个性自由和平等的人格,追求平等积极进取的新的孝文化观。”刘冬冬在其硕士论文《针对中级外国学生的<论语>思想文化教材编写设计》中提及儒家“孝”思想的教学中应注重中西对比,其对《论语》的教学编排对“孝”的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王艳丽研究了朝鲜汉语教科书《训世评话》中孝文化的素材并探源其在中国典籍中的出处,分析了《训世评话》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编排特点,对于我们文化教材编著有很大启示。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孝文化研究成就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已对中华传统文化表现了极大的关注,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了文化主体论,这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自觉。孝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在对外汉语文化因素的研究中已初露端倪,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拓展。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孝文化研究不足

对外汉语中的孝文化研究还十分欠缺,尤其是针对性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大部分的研究只是在文化因素中有所提及。因此孝文化传播存在以下不足:(1)理论性不足。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和指导,缺乏理论会导致实践的无目的性和无计划性。对外汉语孝道缺乏理论研究,传播的原则、内容筛选、途径构建等皆缺少论述。(2)系统性不足。构建系统的传播模式和课堂教学范式是目前孝文化传播亟待解决的问题。(3)实践性不足。对外汉语教学本身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孝道的教学如何正确合理地开展,需要研究者针对课堂教学实际制定可行的计划。现有的研究也未能注重中外的差异,没有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孝道传播做出合理的具体的扬弃和编排。(4)方法较单一。当前研究的方法单一,大多局限于文献研究法等常见方法,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丰富研究方法,如采用跨学科研究法等方法,从而扩展研究视野,丰富研究成果。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孝文化研究展望

篇2

关键词:生词 重现 调查

引言

针对目前国内学者较少关注生词重现软件统计和研究,本文主要通过该手段对《新实用汉语》第一册的生词重现问题进行研究,利用电子统计工具完成对《新实用汉语》第一册的生词等级选取情况、重现率、总词频、平均词频和词汇分布情况的统计。基于此,对《新实用汉语》第一册的生词重现情况做出整体评价,尝试对这方面的研究提出若干建设性意见。

一、相关研究综述

随着对外汉语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外汉语教材生词重现研究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当前对于生词重现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生词等级情况、重现频率、重现分布情况等方面。下面我们对相关文献作大致的梳理。

国内对于词汇重现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例如,张维(1979)指出,生词重现对于学生而言是很重要的;刘(1982)认为,生词重现的情况是评价一本语言教材好坏的标准;赵金铭(1998)指出:“我们的对外汉语教材在编写方面尚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词汇量大,复现率低。”进入21世纪,针对生词在教材中重现情况,柳艳梅(2002)对欧美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真实实验,并提出相应意见。不过,上述研究均使用传统的统计手段和研究方法(直至池中华(2012)。根据我们的调查,熊熙瑶(2013)硕士论文首次提到了软件统计方式和研究方法,但并没有做出具体的阐释,也没有给出研究的具体方法。就学界现状而言,国内目前在生词重现问题上,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统计模式,对软件统计也没有做出更深入的研究。

二、调查方法及其结果

(一)调查方法

首先将书本扫描成pdf文件,然后用转换软件转换成word格式。接着对word文本进行整理,依据教材组成部分和认知层次理论将课本分为三个部分:主课文、阅读课文、课后练习。整理生词库表,与《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文化等级大纲》进行比照,完善词性分类、等级分类。而后通过已经制定好的生词表进行重现检索,从第一词一直检索至最后一词。

检索方法:a.利用检索软件,进行生词定位。然后逐个位置筛查,排除同音同形但意义不同的词,用检索到的总词数减去同音同形不同意的词(统计说明作解)的个数再减一,就是该生词的重现率。b.在主课文部分、阅读课文部分、练习部分(练习答案)依次进行a部分的检索操作,直至把所有的生词都检定完毕。c.统计每一词在各个部分(三个层次)的重现率,然后综合每一词在全书的重现率,得出总词频、平均词频、重现频率、重现分布情况,最后将所有数据录入并分析得出调查结论。

(二)统计说明

在研究过程中,由于软件问题,会遇到同字统计(即单音节词词义不同或出现在复合词中但仍统计次数)的问题。所以每一个生词在重现率统计时,必须要逐词查对,保证生词重现的准确性。在逐词查对时遵循以下原则:1.单字成词时在复合词中又会检定一次,如甲级词“吃”与甲级词“吃饭”中吃字会被检索到两次,只能算一次。2.检词过程中要区分同词不同音,主要体现在单音节词上,如“都”有“dou”和 “du”两个读音。3.检词过程中要区分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如“好”这个词在该书中的英文翻译包括了所有“好”的义项,但是在中文中“你好”和“好东西”的义项差距大,在这种情况下算两个不同的生词来统计。4.复合词如“星期一”“星期二”等要看《汉语水平词汇及等级大纲》中有没有将该词列为一个词语。如列为一个词语,按照该词语统计次数。如没有该词,按照其前缀或后缀的词统计次数。如“星期”作为前缀时可以组成“星期一”等,但《汉语水平词汇及等级大纲》中只将“星期日”单独列出,所以其余“星期一”“星期二”等词出现的“星期”一词计入生词“星期”的统计次数,“星期日”单独统计。5.书本中介绍生字书写方法存在以某字为部首组成的情况,比如“三”的书写顺序中会出现“一”“二”,要将这些也排除在统计次数以外。6.其他看课本情况依据《现代汉语八百词》和《汉语水平词汇及等级大纲》来确定。如该课本将“男朋友”一词中的“朋友”和“朋友”一词意义相等,所以检索中就不需要排除“男朋友”中的出现的“朋友”的次数。

(三)统计结果

《新实用汉语》全书257个词,依照《汉语水平词汇及等级大纲》得到全部生词的等级情况:

表1:《新实用汉语》词汇等级表

甲级 乙级 丙级 丁级 不在大纲

词汇等级 216 21 2 2 16

根据表1,可以发现,本教材生词92%以上是甲级词汇。词汇基本依据大纲选择,符合大纲要求,所以本教材的生词选择是合理的。

需要指出的是,本教材257个生词在课本中一共出现8817次,即该课本的总词频为8817,平均词频为34.3。从平均词频来说,远远大于Saragi,Nantion & Meister(1978)关于词汇重现次数最低必须大于6次的记忆标准。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生词中绝对高频词对由总词频得到的平均词频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对于其他重现频率较低的词汇的重现统计造成了严重影响。例如,绝对高频词汇占词汇总数不到10%,其总词频却占所有词汇的总词频的40%以上。所以,在通过将生词表与《汉语词汇高频词汇表》交叉对比后,列出本书的绝对高频词汇和相对高频词汇,通过图表探讨他们的总体影响:

图1:平均词频折线图

从这张平均词频折线图可以看出,绝对高频词汇和相对高频词汇的平均词频远大于一般词汇的平均词频。所以,直接以总词频和整体生词的平均词频来判断重现情况是不科学的,必须分成三个部分加以分析。

通过前文对绝对高频词汇和相对高频词汇的整理与分析,该书在这两部分的重现是相当充分的。所以主要分析第三部分,即一般词汇的重现情况。该书中一般词汇一共212个,总词频3640、平均词频17.16,符合最小重现次数不得小于6次的记忆规律。同时,该书中没有出现生词重现率为0的情况。重现率小于6的生词共40个,与《现代汉语高频词汇表》比较后发现,“拜拜”“哪里”“水”“没关系”等都属于汉语中出现次数比较高的词汇。所以,本书作为一本初级教材,在这一方面还需要加强。

另外,除了重现率以外,生词在各个部分的重现分布和多久出现一次的重现频率也是衡量一本教材生词重现情况的重要依据。由于本书的词汇过多,无法将所有词汇的重现分布和重现频率在此列出。所以针对绝对高频词汇、相对高频词汇和一般词汇随机选取一个词来展示这本书生词的重现情况和重现频率,如下图所示:

图2:绝对高频词汇“他”重现分布图

图3:相对高频词汇“吃”重现分布图

图4:一般词汇“大”重现分布图

从上述词汇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几乎所有频段的词都是练习部分重现率大于阅读部分重现率和课文部分重现率。一般情况下,阅读部分的重现率大于课文部分的重现率。这符合课文学习、课后巩固的教学方法,也符合认知规律,即通过阅读,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和大量练习,从而掌握课文中学到的生词。

除了结构性分布以外,词汇重现也需要考查其呈现频率,即词汇的“左邻右舍”和“前村后店”,从而保证重现分布将集中性与广泛性相结合。本书的词汇集中出现非常充分,如前文提到的“大”字,在学完该课后练习部分重现14次。对于广泛性,我们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60个词汇的呈现频率,这里以相对高频词汇“买”为例:

图5:“买”重现分布图

“买”在课文部分一共出现11次,分别分布在第八课、第九课和第十二课。同时,大部分被调查的生词多个课时同时出现。只有部分总词频低于10的生词在这一方面做的不够。可以看出,在生词分布情况上,该教材总体情况较好,但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总结和建议

通过对本书的生词重现率、生词分布情况等加以调查分析,我们认为,《新实用汉语》第一册的生词重现状况符合一本优秀教材对于生词重现的要求。但是,对部分重现率较低的词汇,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同时,通过本次的软件研究,我们发现:通过计算机软件,全过程完成共花费18个小时,大大减少了人工检索带来的时间问题,也降低了人工统计所不可避免的误差。所以,通过软件进行对外汉语教材生词重现研究,有利于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一议题,从而使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维.汉语词汇教学琐谈[J].语言教学与研究,1979,(1).

[2]刘.试谈基础汉语教科书的编写原则[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4).

[3]赵金铭.论对外汉语教材评估[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3).

[4]柳艳梅.生词重现率对欧美学生汉语词汇学习的影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5).

[5]康艳红,董明.初级对外汉语教材的词汇重现率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5,(11).

[6]池中华.初、中级对外汉语教材生词重现率研究――以三组对外汉语初、中级教材为例[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熊熙瑶.《新实用汉语课本》(初级1-4册)生词重现调查报告[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8]吴日娜.对外汉语中级口语教材词汇问题的分析研究――以《发展汉语・中级口语》为例[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篇3

关键词:V起来 语义特征 语用功能 中动句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的口语以及书面语中,常常可以看到以下类型的句子:

(1)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2)这个案件调查起来很困难。

(3)她笑起来很美。

(4)什么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5)这道菜吃起来很爽口。

以上5个例句有一个共同点,即“V起来”,前人在研究中将其归纳为“NP+V起来+AP”格式(构式),多从“V起来”的语义虚化轨迹、“NP+V起来+AP”的语义特征、与英语中动句进行比较等角度来分析此构式,也有人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来阐释“NP+V起来+AP”构式。

二、“NP+V起来+AP”研究概况

(一)“NP+V起来+AP”的结构层次分析

吴为善(2012)根据“V起来”的不同位置将“V起来”分为谓语位置的“V起来”(A式)、谓语前位置的“V起来”(B式)和主语前位置的“V起来”(C式)三类。其中,构式“NP+V起来+AP”中的“V起来”属于B式,客观上承认了“NP+V起来+AP”的结构层次,即认为在此构式中:“NP”为主语,“AP”为谓语,而“V起来”为谓语前的状语。也有人认为,“NP”表句式的主语,“V起来”为谓语,“AP”为补语。以上两种观点均以“NP”为主语,而另一种观点则与前两种观点不同,它认为“NP”为话题,“V起来”则为此构式的主语,“AP”为谓语。

王永鹏(2008)认为,“NP+V起来+AP”的语法关系是主谓结构,并分析了“V起来”和“AP”之间的语法关系,他首先列举了三种可能的关系――连动、插入语以及状-谓,然后分别加以验证,分别排除了连动式和插入语,最后得出了“V起来”和“AP”之间是状-谓式的偏正结构。孟子(2012)通过一系列的测试手段和大量的篇幅验证了第一种观点更具有合理性。

(二)“NP+V起来+AP”语义特点

在构式“NP+V起来+AP”中,主要有三部分:“NP”“V起来”和“AP”。下面分别概述这三部分的语义特点:

1.关于“NP”的语义

王永鹏(2008)指出,“NP”既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认为施事具有任指性的特点并且一般是隐含的。吴为善(2012)详细分析了施事“NP”式和受事“NP”式的“NP+V起来+AP”的特征成形和动因。王永鹏根据“NP”可为受事和施事的特点,将构式“NP+V起来+AP”分为两类即“NP(施事)+V起来+AP”和“NP(受事)+V起来+AP”,在此基础上又将“NP(受事)+V起来+AP”分为了型式一和型式二。型式一中的“NP”通常是定指的或任指的,一般还要是具体的,不能是抽象的,他将型式一的意义概括为:由于某人对“NP”实施“V”这一动作,使“NP”凸显“AP”的性质。将型式二的语义概括为:由于“NP”自身内在原因,“V+NP”这一事件的实施是“AP”的。型式二中“NP”除了包含型式一的“NP”的特点,也有自身的特点:无定的数量名结构的“NP”多。

2.关于“V”

能与“起来”搭配的“V”有很多,但是并非所有能与“起来”搭配的“V”都可以进入构式“NP+V起来+AP”。王永鹏(2008)认为,型式一对“V”有严格限制,并引用了宋国明(1994)的观点,即用影响效应来解释并给出了原因,影响效应是指某些句型结构必须要求是受到动词(语义上)直接影响的词组才能在构式“NP+V起来+AP”中出现。对于“V”的语法特征,吴锋文(2006)作了详细的描述,认为“V起来”处于构式“NP+V起来+AP”的中间部分,在句法上连接着“NP、AP”两个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该构式的句法特点,并指出,构式里的“V”绝对不能是述补式的动词,不能是心理感官类的动词,同时“V”在时态上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吴锋文从构式的语义特点这个角度出发,指出动词“V”的无界性,说明“V”表示的是一种与时间无关的活动,它在语义上是无界的,动词“V”使得构式不表示独立具体的事件,只表示一种恒常状态,与句尾的“AP”在语义上相容。

3.关于“AP”

前人时贤大多从“AP”在句中的语义指向以及和“NP”与“V”的关系来讨论“AP”。

孙宜春(2010)指出,“AP”不仅可以指向实体也可以指向动作,不仅可以指向句中出现的语义角色,也可以指向隐含的语义角色。孙宜春将论旨角色关系分为A、B、C三类,A:“NP”和“V”的语义关系是“施事―动作”,B:“NP”和“V”的语义关系是“受事―动作”,C:“NP”是工具、处所等其他语义角色。并且指出“B”类和“C”类都可以完成“V―NP”的动宾关系转换。并进一步根据论旨关系的不同,对“AP”的语义指向进行再分类:指向施事“NP”,指向受事“NP”或其他语义角色的“NP”,指向隐含施事,指向隐含受事。作者还指出,在考察实际语料中,“AP”的语义指向情况有时比较复杂,有的同时指向“V”和“NP”,有的指向以“V”为核心的整个表述,有时“V”之前同时出现多个语义角色,“AP”指向其中一个或者多个。吴锋文(2006)将构式“NP+V起来+AP”分为S1:NP(施事)+V起来+AP和S2:NP(受事)+V起来+AP,并分别讨论了S1和S2中的“AP”语义指向问题。在“S1”中,当“AP”表示某人在实施某种动作行为的过程中所体现的情状,“AP”指向“NP”和“V”,当“AP”表示某种动作行为发生的方式时,“AP”指向“V”。在“S2”中,当“AP”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支配对象的性状时,“AP”指向“NP”;当“AP”既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所关涉的广义受事的性状,又表示该动作行为的隐含施事者的心态反应或感受状态,“AP”指向“NP”和“S”;当“AP”既表示某种动作行为实施时所伴随或实施后达到的状态,又表示该动作行为隐含施事者的心态反应或是感受状态,“AP”指向“V”和“S”;当“AP”是表示某种动作行为实施后时或实施后所达到的状态,“AP”指向“V”。并得出“AP”是该构式的语义重心,是句子的自然焦点,是整个构式表性状的枢纽点。

4.构式“NP+V起来+AP”的语义特点

王永鹏(2008)指出,“NP+V起来+AP”构式具有通指性的特点。吴锋文(2006)从句首“NP”的通指性、“V”的无界性以及施事的隐含性来分析该构式的语义特点。

(三)构式“NP+V起来+AP”的语用功能

根据“AP”的语义指向不同,构式“NP+V起来+AP”又可以分为两类:句式一:“NP+V起来+AP”(“AP”语义指向句首“NP”)和句式二:“NP+V起来+AP”(“AP”语义指向句中动词“V”),曹宏(2005)认为,句式二中的“NP+V起来+AP”是一个套叠式的话题结构,即“大话题”+“小话题”+说明。“大话题”是传递旧信息,“小话题”则是为了“AP”作出评论而提供的一种参考标准,“说明”传递新信息,从传信范畴的角度来看,格式的语用表达功能是用以表达说话人做出评论(AP)的根据和信息来源。殷树林(2006a;2006b)也表明“NP”是话题的观点。冯军伟(2009)也引用过曹宏、殷树林的“话题”观点。宋红梅(2008)提出“V起来”句作为有形态标记的话题句。王晓凌(2012)详述了“V起来”的话题标记功能和语篇衔接功能。

(四)与英语中动句的比较

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对等翻译中,构式“NP+V起来+AP”与英语中动句(Middle Construction:NP+V+ADV)有很大的相似性,于是很多研究者将此构式与英语中动句作了比较,部分研究者提出了汉语中动句一说。曹宏对此作出了详细的比较和描述。吴为善(2012)详述了英语中动句名称的由来以及其特征并指出了“NP+V起来+AP”与英语中动句的三点差异,得出不能将两种构式作简单的比附的结论。

(五)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对构式“NP+V起来+AP”的考察和研究颇多,但是涉及到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少之又少,仅有北京语言大学的吴玲玲在其硕士论文中针对此构式提出了教学建议,她首先分析了现在常用的对外汉语教材中是如何安排此构式的学习顺序,又以日本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了外国留学生对此构式使用的正确率,并多角度研究了北京大学语料库,留学生中介语语料库等,提出了安排留学生对不同种类的构式“NP+V起来+AP”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学习“AP”指向句首“NP”的句式;第二步,学习表示判断、评价的“看/听/说/想+起来”作插入语的句式;第三步,学习在语料库中较少的“AP”语义指向句中动词和隐含施事的“V起来”句。

参考文献:

[1]王永鹏.“NP+V起来+AP”格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孟子.汉语“NP+V-起来+AP”结构探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吴玲玲.“NP (对象)+V+起来+AP”句式考察及教学建议[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冯军伟.“(NP)+V+起来+AP”结构的语用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3):59-61.

[5]王永鹏.中动句“V+起来”句式补议[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11):57-59.

[6]孙宜春.“NP+V-起来+AP(VP)”句式考察[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殷树林.“NP(对象)+(状)+V+起来+AP”格式的句法构造[J].语言科学,2006,(2):29-38.

[8]吴锋文.“NP+V-起来+AP”格式句法语义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4):69-72.

[9]殷树林.“NP+(状)+V起来+AP”格式与英语中动句的比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1):59-65.

[10]孙宜春.“NP+V-起来+AP(VP)”句式的语义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1):99-102.

[11]王晓凌.“V起来”的话题标记功能和语篇衔接功能 [J].当代修辞学,2012,(2):40-45.

[12]吴为善.“V起来”构式的多义性及其话语功能――兼论英语中动句的构式特征[J].汉语学习,2012,(4):3-13.

[13]宋红梅.“V起来”句作为有形态标记的话题句[J].外语研究,2008,(5):14-19.

篇4

【关键词】语音偏误;负迁移;母语;教学策略

在对韩国人的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是第一位,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发音,在词汇、语法方面才能更好的进行。对韩国人学习汉语来说,在语音、词汇、语法几个语言要素中,形成习惯最难改过来的就是语音,要克服母语语音的影响掌握一种新的语音系统是比较困难的。不少韩国学习者可以说流利的汉语,但是发音却很难达到母语的水平。

下面来分析韩国学习者学习汉语时,最容易出现偏误的声母f、h和韵母ü;对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以及在教学中的策略。

一、韩国学生汉语发音“f”的偏误分析

韩国学生在发清擦唇齿音f[f],我们常常听到的是一个和这个音非常近的音,但并不是这个音本身的发音,看看下面的句子。

我的衣服在房(pang)间里。

我的父(pu)亲对我们很好。

我和朋友坐飞(fei)机去济州岛。

韩国和中国是东(bang)方国家。

从上面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来,韩国人在发f[f]这个唇齿音的时候发的是和它非常近似的音,韩国人误以为f[f]和b[p]、p[p‘]音值相等,在读这三个音的时候总是容易混淆,读f[f]时会读成b[p]或者p[p‘],而在读b[p]或者p[p‘]又会读成唇齿音f[f]。这是韩国人在学习汉语语音f[f]时出现的偏误。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偏误,究其原因,不外乎母语和目的语的负迁移。而韩国人发不好唇齿音f[f],是因为韩国语音里并没有这个音。韩国人什么发不好唇齿音f[f],因为在韩语的语音里没有这个音,只有双唇音[p]、[p‘]。韩国语音里为什么没有唇齿音f[f],这和汉语的古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清代学者钱大听曾用一百多例字证明“古无轻唇音”实际上也是如此的,直到《切韵》,重唇音即双唇音仍未分化出轻唇音,轻重唇音是可以互切的,如“便”,房连切。上文中也说到,在历史上,韩国自古沿袭使用汉字,随着发展,又吸取汉字的音训标记自己的语言,只是现在的汉语语音已经有唇齿音,而韩语的语音系统中还保持着“古无清纯音”的传统,所以韩国人在学习汉语唇齿音f[f]时会发出b[p]或者p[p‘]的音。

二、韩国学生汉语发音“h”的偏误分析

韩国人在发汉语舌根清擦音h[x]时发生的偏误,我们来看下面的句子。

我今天下班就回(fu)家了。

姐姐很喜欢(fuan)弹钢琴。

我的朋友昨天给我打电话(fua)了。

下雨了,把窗户(fu)关上吧。

上面的句子中,括号里面的发音只是一个很近似的读音,不是汉语里的唇齿音f[f],因为韩国人并不会很流利的发出唇齿音,所以只是一个近似的音。韩国人发的这个近似音只是一个很虚的双唇送气擦音,听起来很像f,但是并不是f[f]这个音。为什么韩国人好这个h[x]音呢?就像前文中所说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出现偏误最主要的就是母语的迁移,那么,韩国人在学习汉语语音h[x]出现的偏误也不外乎有母语的负迁移的影响。我们来找一下原因。上面就已经介绍了韩国语音的特点,我们来看韩国基本辅音“?”〔h〕,它发音时,使气流从声门挤出,这时声带磨擦就发出此音。我们再来看一下,汉语h[x]的发音方法,汉语辅音f[x]发音是,舌根接近软腭,留出窄逢,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气流从舌根和软腭的窄逢中挤出,摩擦成声。从两个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来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是声门音,一个是喉音。韩语语音中没有汉语语音中的h[x]这个音,所以学习者在学习此音时很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又因为韩语语音的“?”[h]和汉语这个语音发音很相似,所以学习者很容易发成母语的语音。

三、韩国学生汉语发音“ü”的偏误分析

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发音偏误不仅出现在辅音的方面,在元音上也同样会出现偏误,我们来看一下韩国学生最容易出现偏误的元音ü[y],先来看一下韩国学生说的句子。

我们星期天去钓鱼(uei)吧。

昨天韩国下雨(uei)了。

你的公司离家远不远(uan)?

我想买一个玉(uei)镯子。

从上面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韩国学生常常把汉语的ü[y]发成[u]或者[uei],那么是什么导致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ü[y]时出现偏误呢?究其原因是韩语语音中并没有汉语语音ü[y],而在韩语语音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和这个语音发音很相似的语音?[wei],那么韩国学生受到母语的影响在发音时会用自己的母语代替第二语言中出现的音,所以在学习汉语语音ü[y]很容易出现偏误。

从上面分析的汉语语音f、h、ü中的偏误以及教学策略中,我们看到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最主要的因素是母语的负迁移,其次是汉语拼音本身的缺陷,再者就是学生自己在学习中的主观因素。在教学策略中,我们具体总结一下可以从下面的三种方式入手:

1、老师示范性发音,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强化语音的训练,这是学生学习语音最首要的方法,在f、h、r、ü这四个语音的学习中最为实用。

2、利用对比的方法,这也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分析汉语和韩语中的语音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不同,让学生准确掌握汉语的发音,最明显的就是汉语的ü和韩语的?,那么在进行比较时,学生一旦掌握了汉语这个音的发音要略,那发起音来就不会再出现和母语类同的语音。

3、把单独的汉字放到长短不一的句子里,纠正读音和语句的训练结合起来。如果单独的训练汉字的每个字的读音,那么学生在句子或文章中还有可能出现错误,那么最好的方法是把学生出现偏误的拼音字母放到长短不一的句子里进行训练。这样既能掌握汉字的具体用法,也能解决学生在发单个音时的错误。

综上所述,韩国学生在汉语的语音习得方面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偏误,那么怎样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刻不容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针对造成偏误的这几个原因,探索和运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搞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为汉语推广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2年.

[4]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5]余诗隽.韩国人学习汉语语音的偏误分析及其对策[J],华中师范硕士论文,2007.

[6]周继圣.韩国人学习汉语发音的几个难点及教学法突破[J].中山大学学报,1996,(3).

篇5

关键词:任务型口语课堂 意义协商 语言习得 水平配对

一、引言

意义协商作为外语教学中互动际的一种形式,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因其对语言习得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大量研究表明: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当交际双方在互动中进行意义协商时,学习机会将大大增加。意义协商越多,就越有利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意义协商研究目前还极为少见,截至目前,笔者尚未见到国内外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意义协商的实证研究文献。既然意义协商对第二语言习得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协商将有益于提高教学效率。

意义协商在课堂互动中有两种形式,其一为师生互动,其二为生生互动,本文论及的意义协商为后者。生生互动的意义协商在任务型口语课中极为常见,因为任务型口语课以学生间的互动为突出特征。任务型口语课是基于任务的口语教学,学习者必须通过语言交际来完成任务,所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很有可能遇到理解障碍或表达障碍,从而引发意义协商。

在任务型口语教学中影响意义协商发生的因素很多,如学习者的水平配对、任务类型、学习者性别或语言背景等等。由于参与课堂任务的学习者总是水平不一,因此,研究水平配对与意义协商的关系有较为深远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学习者水平配对对意义协商数量的影响,探索出在何种水平配对条件下可以产生更多的意义协商,从而为汉语任务型口语教学提供参考,并有助于促进留学生的汉语习得。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假设

根据大多数前人的研究,笔者作出的假设为:水平配对影响意义协商的数量,三种配对条件下产生的意义协商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混合水平组产生的意义协商最多。

2.实验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研究,实验采用单因素被试间多水平设计。语言水平为自变量,包含三种水平配对,即中――中水平配对(同等水平组)、高――中水平配对(混合水平组)和高――高水平配对(同等水平组),意义协商的数量为因变量。所有被试同一时间在课堂中参与实验任务,任务时间大致为14分钟,整个任务过程用教室里的设备进行录音以收集数据。

3.被试

本实验被试来自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二年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某一个班的留学生,他们的母语背景不同,共18人,5名男同学,13名女同学,按其语言水平组成9对。

4.实验任务

所有被试结对完成一项信息差任务,该任务来自于尔雅中文系列教材《沟通・上》。该信息差任务是指对子里的两名被试分别看两个不同的故事,这两个故事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被试需用汉语向另一方叙述故事的主要内容,两人都讲述完后对两个故事进行比较,一起找出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经大多数前人的实验证明,该任务较有利于意义协商的发生。

5.数据处理和分析

(1)本研究对数据的处理为以下步骤:①录音转写。录音时长13分43秒,笔者将9对被试的录音全部进行转写。②解码。由于同一时间内每对学习者产出的话语总量可能不同,所以需要先计算出话语产出总量,再用意义协商的数量除之,得出意义协商在所有话语产出中所占的百分比,这样便能对学习者间产生的意义协商数量进行比较。本文采用C单位对数据进行解码以得出每对学习者的话语产出总量。③意义协商的测量。Varonis & Gass(1985)认为识别意义协商的发生主要是识别触发语或明示语。本实验中意义协商数量的测算主要通过统计明示语的数量。明示语一般分为三类:澄清请求、确认核查和理解核查。在本研究中笔者还采用了其他明示语,如求助、自我修正、他人修正。

(2)本研究对数据的分析为以下步骤:首先使用SPSS19中的单因素被试间方差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如果F检验效应显著,再使用事后多重比较对不同水平之间的差异进行检验,以确定究竟差异存在于哪组或哪几组之中。

三、实验结果及讨论

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水平配对是否影响意义协商的数量,所以笔者用SPSS19进行了单因素被试间方差分析。一共得出两张表,一张是描述统计表,另一张是主体间效应的检验表。结果如下:

表1:描述性统计量

表1是描述统计表,它表示三种水平配对条件下意义协商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其中自变量S代表水平配对,1代表高――中水平配对,2代表高――高水平配对,3代表中――中水平配对。从表1中可以看出,相较于另外两种配对条件,高――中水平配对产生的意义协商数量最多,但是这种差异是否达到显著水平还需看下面的方差分析结果,即表2。

表2:主体间效应的检验

表2是主体间效应的检验表,从中可以看出水平配对效应不显著,p=0.151,即三种水平配对条件之间在意义协商的数量上没有显著差异。那么得出的实验结论为:水平配对对意义协商的数量没有影响。

本研究的实验结论为水平配对对意义协商的数量没有影响,不同的水平配对产生的意义协数量不存在显著差异。该结论与大多数前人的研究结果不同。如牟宜武(2008)指出语言水平对学习者之间意义协商的数量会产生影响,其中混合组(高――低)产生的意义协商最多;王佩、祁世明(2012)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水平配对产生的意义协商数量存在显著差异,高水平组产生的意义协商明显多于另外两个组。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笔者认为可能有三个原因:

第一,相对于前人的实验研究,本实验的受试太少,数据不够。由于研究的是自然班级,受试只有18人,直接导致收集到的数据不够充分。

第二,本实验研究中的受试来自七个不同的国家,分别是韩国、日本、俄罗斯、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沙特阿拉伯和印度尼西亚,受试的语言文化背景不相同。而之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中被试都是中国人,他们的语言文化背景相同。Varonis & Gass(1985)对语言背景与意义协商之间的关系做了研究,研究表明语言背景确实是影响意义协商的变量之一。在该研究中,每种水平配对中既有语言文化背景相同的对子,也有语言文化背景不同的对子,所以这就有可能造成三种水平配对条件下意义协商数量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第三,在前人的研究中,学习者一般分为高水平和低水平,他们之间的语言水平差距较大,高――低、高――高和低――低三种配对在水平上相差较远,所以三者产生的意义协商数量差异显著。而在本研究中,学习者的水平分为高水平和中等水平,没有低水平的学习者。这是因为本实验受试之间的语言水平差距并不非常大。虽然笔者也区分了三种不同的水平配对条件,但由于它们之间的水平差异较小,所以可能导致三者产生的意义协商数量没有显著差异。

第四,本实验中所有水平配对产生的意义协商总量都不是很多,这可能是实验任务较为简单或受试对任务材料中的信息较为熟悉所造成的。如果一项任务过于简单或受试对其很熟悉,不论怎样的水平配对都不太可能产生较多的意义协商。

四、结语

如今任务型教学法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已占有重要席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任务型课堂教学,更应该了解如何更好地利用该课堂提供的教学条件去提高教学效果并促进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本文考察了任务型汉语口语课堂中水平配对对意义协商的影响,笔者试图通过对课堂实录的研究分析去发现什么样的水平配对产生的意义协商最多,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教学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水平配对对意义协商的数量没有影响。鉴于本研究只是一次初步性的有益尝试,在实验设计上存在诸多缺陷,日后还亟需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Long,M.H. Native Speaker/Non-native Speaker Conversation and the Negotiation of Comprehensible Input.Applied Linguistics, 1983,2.

[2]Mitchelle,R. Myles,F.& Marsden,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Oxford: Routledge,2013.

[3]Pica,T.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the Classroom. Applied Linguistics,1987,1.

[4]Schmidt,R.W. 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pplied Linguistics,1990,2.

[5]Varonis,E.M.& Gass,S. Non-native/Non-native Conversations: A Model for Negotiation of Meaning.Applied Linguistics, 1985,1.

[6]蔡小丽 任务类型对中国EFL课堂配对互动影响的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论文,2006。

[7]郭美玲 康光明 意义协商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考试周刊》,2013,第40期。

[8]马冬梅 影响互动际中意义磋商的主要因素――二语习得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第7期。

[9]牟宜武 意义协商与二语习得.《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第31期。

[10]牟宜武 英语水平对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之间意义协商的影响.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

[11]牟宜武 国外意义协商研究三十年评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第6期。

[12]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3]王佩 祁世明 任务型教学中水平配对对意义协商的影响.《滁州学院学报》,2012,第4期。

篇6

摘要:本文对目前在巴真、北柳、沙地区任教的54名普通汉语教师志愿者进行了汉语教学情况的调查,通过调查志愿者情况、志愿者所任学校的情况、志愿者汉语课堂教学的情况,分析志愿者在汉语教学时面临的一些问题并给出建议。

关键词:泰国;志愿者;汉语;教学;调查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071-03

泰国是中国的邻国,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中泰关系日益紧密,泰国自上而下推崇“汉语”及“中国文化”,“汉语”学习在泰国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从2003国家汉办向泰国派出第一批汉语教师志愿者作为试点开始,从最初的21人到现在每年派出1000多人,派往泰国志愿者的人数逐年增加。泰国成为国家汉办每年派出志愿者最多的国家。泰国汉语教育模之大,发展之迅速,志愿者无疑成为了泰国汉语教学师资的一股重要力量。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此次调查的对象是目前在泰国东部地区巴真、北柳、沙地区任教的54名普通汉语教师志愿者(巴真府21名,北柳府23名,沙府10名,其中5名任教于职校)。这些志愿者在26所学校任教,分别是巴真府9所,北柳府11所,沙府7所,其中包括5所职校,每个学校人数不等。此次调查主要是通过问卷的形式,同时对其中一部分志愿者进行了访谈,弥补问卷的不足。此次实际发放问卷54份,全部收回,问卷包括三个部分:志愿者的基本情况、志愿者所任教学校汉语教学的情况、志愿者汉语教学情况。此次调查结果均采用人工统计,可能会有一些误差,但不影响最终结论。

二、调查数据

(一)调查情况

志愿者基本情况调查,在54份问卷调查中,女志愿者占绝大多数,有两名男志愿者。最高学历以本科居多,本科占72.2%,还有一部分是研究生在读,研究生占27.8%。志愿者的专业背景大多与汉语有关,其中对外汉语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占57.4%,汉语言文学及语言学的占20.4%,英语及翻译的占18.5%,其他(课程与教学论、广播电视新闻)占3.7%。年龄均在20―30岁之间,其中有10名志愿者是留任志愿者,但所有志愿者来泰国都是第一次出国任教,之前没有出国教授汉语的经历。志愿者年轻有活力,专业背景大多与汉语教学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志愿者课堂经验少,教学经验不足。

(二)学校汉语教学的情况

1.学校汉语教学基本概况,就任教学校的类型来看,志愿者集中在公立学校、民办学校和职业学校任教,50%的志愿者在公立学校任教,40.7%的志愿者在民办学校任教,9.3%的志愿者在职业学校任教。学校开办汉语课的年限不同,18.5%的志愿者所任学校开办汉语课2―3年,53.7%的志愿者所任学校开办了4―7年,22.2%的志愿者所任学校开办汉语课在8年及8年以上,还有5.6%的志愿者由于学校汉语教学有间断,不确定年限。70.4%的志愿者所在学校没有汉语办公室,29.6%的志愿者所任学校有专门的汉语教学办公室。就学校汉语教学的师资力量而言,35.2%的志愿者所任学校有固定的中文老师,64.8%的志愿者所任学校没有固定的中文老师。从汉语教师构成成分看,37%的志愿者所任学校只有汉语教师志愿者,16.7%的志愿者所任学校除了志愿者外,有实习老师,33.3%的志愿者所任学校除志愿者外,有泰籍老师,3.7%的志愿者所任学校既有实习老师又有泰籍老师,9.3%的志愿者学校除泰籍老师外还有侨办的公派老师。

2.汉语课时及活动的情况,对于志愿者每周汉语课的课时量,没有志愿者在10节以下,31.5%的志愿者每周有10―15节汉语课,53.7%的志愿者每周有16―20节,14.8%的志愿者每周的汉语课在20节以上。就每个班每周的汉语课来说,29.6%的志愿者所在学校每个班每周只有一节汉语课,20.4%的志愿者所在学校每个班每周有两节汉语课,22.2%的志愿者所在学校每个班汉语课在两节以上,除此之外,一些学校政策不同,一部分志愿者因为专业班和普通班的区别,每周每个班汉语课的课时不同,11.1%的志愿者所在学校普通班每周有一节汉语课,专业班有两节及两节以上,16.7%的志愿者所在学校初高中课时量不同,初中每周一节或两节,高中每周在四节或四节以上。就学校是否有汉语活动来看,61.1%的志愿者表示学校没有汉语活动,5.6%的志愿者表示有各类汉语活动,包括夏令营、汉语演讲、汉语比赛等,但33.3%的志愿者表示学校只有汉语角。

3.汉语教学成果及评估。调查显示,88.9%的志愿者所在学校有汉语考试,9.3%的志愿者所在学校没有考试,还有一名志愿者表示考试与否取决于这名志愿者。

关于学校对志愿者的评估与要求的调查,46.3%的志愿者表示学校不作要求,31.5%的志愿者表示学校要求写教案或计划,定期检查,22.2%的志愿者表示虽然写教案或计划,但是学校从不检查。

4.教材情况。就学校是否有教材来看,80%的志愿者所在学校有教材,20%的志愿者上课没有教材。在有教材的志愿者中,41.9%的志愿者对教材满意,41.9%的志愿者感觉教材一般,16.2%的志愿者对教材不满意。在对教材需要提升的方面(多选),23.3%的志愿者认为针对性不强,应该在针对性方面改进,44.2%%的志愿者认为教材实用性不强,该提升教材的实用性。30.2%的志愿者希望教材多点趣味性,48.8%的志愿者觉得生词、语法太难,并不适合所教授的年级。

(三)志愿者的汉语课堂情况

1.教学用语及教具情况,从志愿者上课所用的教学语言上看,完全用汉语的志愿者占11.1%,完全用泰语教学的占9.3%,用英语帮助教学的志愿者占11.1%,用英语兼泰语教学的占68.5%。因为所调查的志愿者中并没有泰语专业的背景,在出国前有进行过常用基础泰语的培训,但时间短,内容有限,能具备交流的志愿者很少。课堂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汉语,会尽可能使用学生能理解的媒介语,所以很多志愿者上汉语课会使用泰语及英语。35.2%的志愿者所在学校没有多媒体,所有教具自己准备,14.8%的志愿者所在学校有多媒体设备且每节课都在使用,33.3%的志愿者所在学校有多媒体设备,根据情况使用,11.1%的志愿者表示有多媒体设备,但几乎不用,5.6%的志愿者表示学校虽有多媒体,但设备老旧,不能使用。

2.志愿者汉语课堂情况及教学问题,因为所调查的志愿者大多数是中小学任教,泰国老师的帮助与否很大程度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35.2%的志愿者表示课堂上没有泰国老师帮助管理纪律,59.2%的志愿者表示汉语课有泰国老师帮助管理,其中有一部分是幼儿园、小学的老师,5.6%的志愿者表示课堂上有泰国老师,但是不帮助管理纪律。在汉语教学最“头痛”的问题(多选)调查中,57.4%的志愿者认为语言障碍,交流不畅,68.5%的志愿者认为课堂秩序的管理耗时长,影响教学,37%的志愿者认为学校不重视,9.3%的志愿者认为没有教材影响教学,24.1%的志愿者觉得课时被占用。关于推进汉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多选)的调查,53.7%的志愿者认为学校应该重视汉语教学,16.7%的志愿者认为课时量的增加可以更好地推进汉语教学,25.9%的志愿者认为中文老师的素质该提升,74.1%的志愿者认为课堂管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调查数据分析及建议

(一)学校的重视

学校领导应切实认识到汉语的重要性,学校的汉语教学应该得到学校领导的指导和高度支持。

1.学校成立汉语办公室。75.9%的志愿者所任学校开设汉语课在4年及4年以上,其中有很多学校很有经验,但是70.4%的志愿者所在学校没有汉语办公室,68.5%的志愿者所在学校对志愿者的教案不作要求或不检查。成立汉语办公室,或是有专门的老师负责汉语教学管理,这样可以规范汉语教学,规范汉语教学结果的评估与成果展示,探讨汉语教学的难点以及对学生的考核,处理与汉语教学相关的一切工作。

2.专业汉语班培养一部分学生,同时开展汉语活动。68.5%的志愿者每周课时在16节及以上,而29.6%的志愿者每周每个班只有一节汉语课,志愿者教的学生很多,但学生的汉语课并不多,学校的活动有时会占用上课的时间,很多学生在下一次上课时又忘掉了已经学过的内容,学习进度很慢,很好的一点是很多学校汉语教学有专业班和普通班的区别,适当增加专业班汉语课的课时,这样可以培养一部分汉语较好的学生。但是海外汉语教学除了课堂教学,还有很多关于汉语文化活动的部分,开展汉语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而61.1%的学校是没有汉语活动的,除了汉语角,汉语图书室,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汉语夏令营,汉语演讲比赛等,使普通汉语课堂的学生充分感受汉语的魅力。

(二)师资和教材的系统化建设。

1.师资建设。64.8%的志愿者所在学校没有固定的老师,35.2%的志愿者所在学校有固定的中文老师,而且37%的志愿者所在学校只有志愿者老师,志愿者老师除了少数留任,大多数志愿者工作一年就回国,流动的师资影响学生汉语的系统性学习。笔者所在的学校只有志愿者老师,并且没有教材,志愿者决定上课的内容,首先要了解学生学过什么,然后再决定教些什么,学生水平也参差不齐,很多内容有“重复”的部分,在做好志愿者的交接工作的同时,学校可以考虑聘请一些泰籍的固定的老师,首先这样可以保证学校汉语学习的连续性,其次,有一个语言交流的问题,57.4%的志愿者认为语言障碍、交流不畅成为其教学“头痛”的问题,68.5%的志愿者在课堂上用英语兼泰语教中文,如果有泰籍的汉语老师或长期工作、熟悉泰语的志愿者老师可以就学生汉语学习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同时在课堂用语中也可以减少中介语的使用。

2.教材的使用。80%的志愿者所在学校有教材,83.8%的志愿者对教材满意或一般,少数志愿者不满意,但是,现有教材有些生词、语法偏难,不适用所教授的年级,教材实用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可以进一步改进。

(三)课堂教学管理,多方支持

68.5%的志愿者认为课堂管理耗时长,课堂秩序是“头痛”的大问题,74.1%的志愿者认为课堂管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大多数志愿者在中小学任教,志愿者应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并在课堂上作相应的对策,在中小学的课堂上,老师应该每节课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说、让学生动,在每节课的内容里设置一些活动或游戏来练习所学过的内容。

2.老师可以根据上课内容在课堂上适当使用多媒体设备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学校也应该重视和给予支持,引进多媒体或修缮老旧的设备,如果没有多媒体设备,学校可以提供一些纸张,这样老师可以在课前作一些图文并茂、有意思的教具,上课带动学生一起学习。

3.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学校安排相应的泰方老师协助管理,因为仍然有40.8%的志愿者所在学校的课堂上没有泰方老师或老师不帮助管理,泰方老师更了解学生,学生看到课堂上有泰方的老师课堂秩序自然会好很多,这样减少志愿者在课堂上管理秩序的时间,学生就可以多学一些汉语。

泰国普通汉语课堂的教学是循序渐进的教学,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建设,同时也需要泰国教育部、学校及各方的支持来让汉语教学系统化、规范化,志愿者老师也应该提升自身的素质,加强专业素养,提高各方面的适应能力,做好汉语的教学与汉文化的宣传。

参考文献:

[1]朱勇.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江傲霜,吴应辉,傅康.泰国汉语教师志愿者教学情况调查对志愿者培训工作的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11,(5).

[3]吴应辉,郭骄阳.泰国汉语教学志愿者项目调查报告[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1).

[4]谢美.泰国私立波利波思兰西汉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

篇7

关键词: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基础教育课堂上已经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换,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然而,现实的课堂教育实践仍然存在许多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所谓的“新课堂”仍然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情景化的表演法,有些教师只是一味的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和开展所谓的“研究性学习”而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的现象仍大量存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然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由于教学设备匮乏,师资水平较低等原因,有效教学难以在课堂高效率的实现,尤其是在小学课堂,这种教学的有效性更需加强。所以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人们开始顺势研究如何在小学课堂中进行有效教学。本研究也是根据现实情况对有效教学在小学课堂的应用进行研究,力图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要想清晰的解释呈现研究的对象,必须了解有效教学产生的背景,发展,及相关研究。

为了使有效教学及其应用的现状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呈现与分析,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检索关键词“有效教学”,时间跨度是1979-2012年,选中数据库为“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全文论文库数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范围是“教育与社会科学”。总共检索结果是3071 条。通过整理分析和筛选,共得到论文25篇,其中优秀博士论文6篇。优秀硕士论文15篇。另外参考了关于有效教学的专著等。

1、有效教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

有效教学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从教学经验总结,到教学思想成熟再到有效教学理论的形成。这一进程是人们对教学实践活动认识不断深化、不断丰富和不断系统的过程,其中系统化是有效教学理论形成的标志。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有效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益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2、 方方面面,丰富多彩的现状研究

(1) 有效教学基本概念的界定

1.定义

欲讨论有效教学的应用,我们便不可忽视核心概念的界定。对这一界定,目前学术界出现了多种视角。先看一下什么是有效再看有效教学的定义。

所谓“有效” ,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的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第一,从教师实践的角度看,“有效教学即教师能够有效讲授,有效提问并倾听,有效激励学生的教学”。说来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所以这个概念广为接受。

第二,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效益,而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而不是教师是否教完了教学内容”。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来给有效教学下定义,可以更全面的解释有效教学。

第三,“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第四,从有效教学内在的结构看,“表层上,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它兼具了一切好教学的外在特征;中层上,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是潜藏在好教学背后的教学逻辑;深层上,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境界”。实践有效教学,就是要把有效的“理想”转化成有效的“思维”,再转化为一种有效的“状态”。

有效教学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从教学经验总结,到教学思想成熟再到有效教学理论的形成。这一进程是人们对教学实践活动认识不断深化、不断丰富和不断系统的过程,其中系统化是有效教学理论形成的标志。但是对有效教学的界定,学术界目前尚无定论。

2. 特征:仁者见仁

关于有效教学特征,可是众说纷纭。姚利民 教授把有效教学的特征归纳为九个方面。 这九个方面分别是:正确的目标;充分的准备;科学的组织;清晰的讲解;饱满的热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融洽的师生关系;高效地利用了时间;激励了学生的学习。

宋秋前教授 认为有效教学的特征有五个: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 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教学有效知识量高;教学生态和谐平衡;学生发展取向的教师教学行为。

还有学者认为有效教学的特征可以归纳为六个。分别是关注学生全体;关注教学效益;关注侧性量化;实施反思教学;有效教学核心;有效教学策略。

(2) 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是靠采取一些策略或教学技能就可以了,有许许多多的因素影响着有效教学的实施。首先是教师。教师是有效教学的主导,所以教师对有效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教学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有效教师。加里D.鲍里奇认为教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要求执教者具有一些特别的能力,那就是有效性,教师也要成为一名有效教师,具有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态度,丰富的经验,较强的能力即教学技能,要很好的与学生互动并对其产生良好的影响。其次是教师的观念。教师成为一名有效教师具备了进行有效教学的条件,要想在课堂中发挥有效教学还必须从思想上催生有效观念,有效观念催生有效教学,这是内因。

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教师苏爱美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人有效教学更多的是一种理念,而不是一种教师可以直接在课堂中加以运用的操作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高度的情景相关性。有效教学并非要求教师遵循一套死板的行为规则,而是要求教师依据有效的教学理念的指导,运用自己的专业判断在具体的情景中做出专业决策,即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人做适当的事。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活动,统筹安排好活动的各个衔接部分,让学生感到有事可做,有事能做,有事想做。只有教师自己内心的观念是有效的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觉的自己是可以通过老师的教学提高的,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第三,学生也是影响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不是教师简单的把知识传播给学生,而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有的内容都是以学生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要使教学适应这种个体差异,需要教师作出许多有关学习者的决定。充分发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四,外在的设施,如教室的布置,学习资料的准备等等。加里D.鲍里奇认为教室里物质的质地,多样性的视觉效果等都能增加教学的多样性,从而提高有效教学效果。所以在小学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否则再美好的教学技术也实现不了有效教学。

曹霞,姚利民,黄书真三人一起论述的《论教师、学生、学校因素对高校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揭示了高校课堂有效教学是高校课堂教学最大程度地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调查研究证实,它受到教师自身、学生、学校等三个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影响通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责任感、教学投入、教学知识、教学效能感以及学习、实践、反思和研究教学实现;学生的影响通过学生对课堂有效教学配合、鼓励和投入实现;学校的影响通过学校对课堂有效教学重视、鼓励、支持以及学校其他教师对课堂有效教学鼓励、支持与帮助实现。

(3) 有效教学的应用策略

研究有效教学的含义,特征和理念,归根结底就是找寻实施策略,并在课堂中进行应用,提高课堂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我们教育事业的飞跃。对于有效教学的应用策略,教育界已经提出来很多的方法政策。

崔允漷认为“有效教学”必须关注的四个方面:一,引起意向。即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教师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要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明确内容。要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都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调适行为。教师要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教学语言,促进学生理解。四,关注结果。需要对教学的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评价标准在具体可测,以便依据结果及时调适教学行为。

而美国的加里D.鲍里奇 研究认为促成有效教学的有五种关键行为,一,清晰授课。就是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老师讲课的内容。二,多样化教学。灵活多样地呈现课堂内容,丰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提问题。三,任务导向。这是指把多少课堂时间用于教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术性学科。教师用于教授特点课堂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与任务相关的问题,教师必须予以回答的有:(1)我讲课,提问用了多少时间?鼓励学生咨询或独立思考又用了多少时间?(2)我组织教学并使学生做好学习准备用了多少时间?(3)我评估学生行为用了多少时间?四,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关键在于增加学生学习学术性科目的时间。Evertson ( 1995)& Tauber ( 1990)已经提出了一些有用的意见。制定规则让学生满足个人和程序性的需要,不必每次都得到老师的许可;教师四处走动监督学生课堂作业,并同学生交流表明你注意到他们的进步;确保独立作业是有趣的,值得干的,并且要足够的简单,让每一个学生无需教师的指导就能够完成;在黑板上写出当日的进度表,从而使费时活动尽可能减少,比如发出指令和组织教学;充分利用一些资源和活动,它们或者适合略高于的学生的现有理解水平;避免时间安排的错误,阻止不当行为的发生或恶化,以免影响其他的同学。五,确保学生成功率。就是确保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产生较高的成功率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对学科内容和学校的积极的态度。

除了总体的论述有效教学的策略外,很多教育者也从各种不同的科目来叙述有效教学的应用。根据各自科目的特点来研究采取何种措施,可以实现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官思渡从中学音乐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的角度来阐述有效教学的应用,通过对教师教学实际案例的分析与评价,为教师在如何把握和运用课标版教材,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如何将课标的理念有效地转变为自己的教学行为等方面提供了指导。薛炳群在常态下对小学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潜心的研究,力求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包括我们的目标在哪里,探索着的足迹,教学模式的尝试,汉语拼音教学策略,阅读教学,写作与习作,精品教案赏析等。

3、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1)不足

纵观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和教育现状就会发现:

1.研究的成果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很多都束之高阁。建国以来,尽管我国进行了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但是,这七次改革,主要偏重于教学方面的改革,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教学方式上想了不少办法,总结出了不少经验,然而对于课程,对于教材,改革的却不多,触及的太少,力度不大,深度也不够,不少弊端没有根除,甚至没有都受到冲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对培养目标的新要求,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日显突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开始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人们发现,基础课堂仍然是教学耗时多,效率低,“吃力不讨好”的尴尬现象。尽管在课改中要求以学生为本,但是很多学校仍然追求高分,实行题海战术,根本就没有考虑有效教学研究的策略,而是依然采用原先的教学方式。既忽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又忽视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创造能力。于是有效教学再次引起热议,广大学者教师希望通过有效教学促进知识的传承,发展,创造;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现代化社会。尽管有效教学的研究已经很是成熟,但是仍然存在诸多的争议与不足。

2.教师思想僵化,教学技术能力不强,缺乏灵活多样性。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引领着课堂的发展。而我国教育评价机制的弊端导致教师依然固守原先的教育方法,而且很多老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理论,不愿意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很多地方的教师素质不高,所以教学能力有限,很难实现有效教学,还有课堂效率的提高。

3.策略很多但缺乏实际操作性。尽管很多的认识多有效教学的应用策略进行了诸多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策略,但是仍然过于理论化。在我国,小学教师较多的是具有实践性技能,理论素养不高,所以要求有限教学的策略要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在我们国家这么一个地广的地方,学校之间存在诸多的差异,教师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些理论化的策略是不适应硬件设施不够,教师质量不高的学校和地区的,所以应该尽可能的简化有效教学的应用的方法策略,是有效教学方法可以在全国范围的小学得到轻松的请用,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推动我们国家教育的发展。

(2)展望

1.具化有效教学的方法策略。在现状的研究成果中有很多的方法策略忽略了地方教师的差异性,一次很难得到有效的运用,因此,要具化教学的方法策略,使其简单化,形象化,不用担心因种种差异导致有些地方,有些老师无法实行,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可以从课堂提问,理解自己的学生,教学策略,课堂管理入手。在这方面我们有一些可资借鉴的研究。刘涛川著有《有效方法全集》,还有美国的加里D.鲍里奇构建了自己的有效教学的策略,并从课堂提问,理解自己的学生,直接间接教学从策略,课堂管理等方面入手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还有美国的荷烈治的《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指南》,都非常适合小学教师借鉴。

2.转化教师的思想观念,促成其为有效教师。使教师不再墨守成规,而是要与时俱进,接受有效教学的理念,以这种理念为先导,指导自己的教学。对于小学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理论素养,希望社会,教育部门,学校尽可能的对小学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教学理论水平,使其可以更好的理解有效教学的理念,并能自觉地运用。苏爱美在有效观念催生有效教学中指出,有效教学是一整套为促使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它强调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底线是教学目标的达成。但同时,有效教学更加强调时间合理的、充分的利用,追求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科学》新课程规定了三大课程目标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意味着有效教学必须促使学生在这三大目标领域上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将学科的价值定位在完整的人的发展上。有效教学的核心是要求教师具有有效的教学观念,能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精心选择和设计探究活动,科学组织教学过程,并且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找到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美)Janice Skowron. 教师备课指南[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美)荷烈治(Orlich). 教学策略[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美)加里D.鲍里奇. 有效教学方法[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陈全席. 有效教学与“依标脱本”评价[M]. 海峡文艺出版社, 2010.

[5]崔允漷. 有效教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林黎华. 杏坛求索[M].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7]吕渭源. 有效教学草纲[M].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8]石义堂. 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宋秋前.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0]肖成全. 有效教学[M].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1]许芳芳. 有效教学,站在教育原点的诗情守望[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12]杨明春.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M].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13]余文森. 有效教学十讲[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4]郑桂华. 语文有效教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5]高兰香.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2011.

[16]何善亮. 有效教学批判[D].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2007.

[17]黄晓颖. 对外汉语有效教学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2011.

[18]李晓莉. 《伤寒论》中英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与比较[D].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2009.

[19]姚利民. 有效教学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2004.

[20]张林英.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形成机理、有效教学评价及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博士,2008.

[21]陈卫,种即飞.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浅说[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12).

[22]刘伟龙.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讨——基于QAIT模式[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2).

[23]刘玉娟. 教师教学要考虑“有效教学”[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24]施丽华. 对有效教学的思考[J]. 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11).

[25]谭平,彭豪祥. 有效教学反馈形成的基本心理条件[J]. 当代教育科学,2011,(23).

[26]王国芳,刘玉明. 展示评价 把课备“活”——小学英语“展示+评价”75321有效教学策略的课备探索[J]. 学周刊,2012,(3).

[27]王琨武. 有效教学“预设”不容忽视[J]. 教育研究与实验.新课程研究,2006,(2).

[28]王月芹. 欣赏课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 美术教育研究,2011,(12).

[29]魏志红.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导语设计的技巧探析[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30]熊艳. “师生互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佳径[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12).

[31]袁玥. “长三角城市群教育科研论坛暨第二届有效教学如皋高层论坛”活动综述[J]. 上海教育科研,2012,(1).

[32]张春红. 论“先学后导”的有效教学观[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5).

[33]张利. 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操作范式研究[J]. 安康学院学报,2010,(3).

[34]张昕. 论有效教学理念下的教师的特质与特征[J].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6,(4).

[35]赵清枫. 有效教学浅说[J]. 科技信息,2009,(32).

注释:

崔允漷. 有效教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姚利民. 有效教学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