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教育政策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教育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为一体的综合保障体系
学校应当努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尽快完成德育保障体系的建设,使网络能够发挥积极向上的作用,积极改善德育工作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保障德育工作的与时代的发展协调一致,从而将网络在传播信息上具备的优势尽量发挥出来,促进德育保障体系的现代化的实现。[6]此外,我们还应从法律法规的完善、资金的投入、研究的深入等不同方面共同入手,来确保德育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和安全运行,使现代化的德育保障体系得以顺利运转,进而实现决策的制定、运行的监管、战略方针的制定、管理责任、管理利益一体化。在德育信息管理运作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各个学校责任制的管理,切实做到德育责任、权利、效益相统一,从真正意义上建立起一个覆盖全面的德育保障体系。
此外,针对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不良网站的诱惑,社会中有关部门应创建更多的健康网页,扩大德育保障体系的范围,用正确、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进行网络宣传。大力推动健康、向上的思想、信息的传播,使网络信息内容与青少年的成长、生活紧密相关。另外,还应当注意信息传播的形式要符合青少年的特点。构建进步、文明、健康、高尚的网络氛围,以满足他们正常的精神需求。
学生上网,除了网吧外,另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家庭电脑。有家庭条件好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家上网,以免在网吧学坏,特意为孩子购置了上网的专用电脑,他们认为孩子上网是为了学习或复习计算机课程,有的家长甚至是电脑文盲,家长从未陪同孩子一起上过网。据了解,在家上网的学生只有30-40%是在学习或查资料。作为父母当然对孩子上网不宜堵,而宜引,既要从正面对子女讲清楚上网浏览的意义和积极作用,也要从反面向子女道出某些网页的消极作用,充当子女上网的知心朋友,引领他们走正途。父母作为一名教育者,应尽量陪孩子一起在家或网吧上网,并对孩子上网的内容和时间作相应的规定,利用IE浏览器上的安全系统或分级系统来设置计算机安全级别,帮助子女控制上网看到的Internet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利用有效的时间从网上获取有益信息。
二、重视学生上网行为的引导教育,做学生的网络文化导航人
网络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不利因素,学生在遨游网络的过程中,不仅面对着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同时也面对着对教育教学毫无意义的信息资源,通常这些东西更容易吸引学生、对教育教学产生干扰,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不能堵,而应该疏。[7]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鼓励学生上网,而且要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让网络为我们造福。在引导教育方面,特别应该重视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还应当包括网络文化产品的一些内容,像网络游戏这样一些文化产品的评论和指导,现在这方面几乎是一个空白。在学校的课程教育中,要调整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一一培养学生的基本应用技能,转向以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学校也应开设有关网络文化和网络应用的讲座,重点教育学生以理智的态度控制上网时间和上网费用。让学生在现实和虚拟之中取得均衡,以健全的心态进入网络,对网络游戏及各种网络信息应抱有正确的态度,增强防范意识,抵御网上的各种不良诱惑。应该认识到,网瘾并非洪水猛兽,重要的是对网瘾进行适当引导,并为其赋予新的内涵,使青少年的精力和才华能在恰当的领域里,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运用。
其实,许多中学生沉溺于网络,除了它们本身的吸引力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真正了解电脑和网络,对电脑及网络的其他功能知之甚少。因此,要加强青少年对电脑、网络知识的系统学习,让学生对电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还要引导青少年对网络的利弊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充分认清信息垃圾、网络犯罪、网络成瘾等对青少年的严重危害,懂得要实现人生理想必须学会对欲望的克制,明白在网络虚拟世界获得的满足越多,离现实生活中成功的目标就越远。学会一些基本的应对措施,增强心理防范意识,提高心理免疫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当然,要做到对学生的引导,学校、教师得先从思想上正确认识计算机网络给学生生活带来的利弊。对任何问题的认识都应该从辩证角度去分析,不能否定一切。就象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关键是要区分精华与糟粕。[8]同样,计算机网络在信息领域给我们带来了空前的变革,只要我们能睁大眼睛,吸取网络资源的有用信息,让计算机网络在服务于我们学习、生活方面发挥其他途径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忠实地成为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世界最先进、最前沿的知识,实时了解瞬息万变的世界风云的有力工具,就能充实我们的生活内容,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学习、生活质量,切实地做到做好读学生上网的引导教育,尽可能地杜绝学生的网络成瘾。
三、创建具有较高质量的网络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在新时代中,对老师的要求不但要作为学生的引导者、管理者,而且还应当和学生一起探索新的社会,新的观念,新的发明。既要能够将现有知识进行充分利用,又能在较短时间内接受新的知识。此外还要求老师具备一定的信息识别能力,可以在大量的信息中对不良信息进行辨别,从而对学生教育,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促进学习、人格的健全。因此,有关管理部门要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对人才进行选拔,使高素质的人才得以被重用,不断扩大教育工作者队伍的规模。使教育工作者不但具有一定政治理论水平,而且掌握一定的网络信息技术。
需要指出的是,针对青少年思想尚未成熟,识别能力差,容易受误导的现状,学校应充分将教育工作者主体的作用发挥出来,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9]首先,教师能够对新的观点进行接受,能够对当前的网络技术加以利用,从而寻找合适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对网络环境进行优化,推动各类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自制能力的提升。另外,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对网络信息进行查找、利用,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能够对不良信息进行识别。
总之,网络时代使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也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条件。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认清当前情况,对现有技术加以利用,以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不断地分析、探讨,选取适当的方式,才能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保持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效地发挥其教育功能。我们应当动员全社会,齐抓共管,努力建造好网络时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为当今教育事业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为祖国培养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高水平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国永.现实人与虚拟人的对话――网络时代教育主体的交往方式[N].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篇2
关键词 流动青少年 流动青少年犯罪 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农村人口涌现了大城市,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在“漂”一族中14岁以上25岁以下的青少年有77864971人。他们不仅可以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可能是破坏者,通过抽样调查流动青少年犯罪比例占到青少年犯罪总量的67.8%。而流动青少年犯罪率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流动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一)经济条件的窘迫是根本原因
根据全国普查以及相关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流动人口的收入与本地人口的收入又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以上海为例,本地人口的收入高于流动人口39%。工资相对较低的同时,流入地的消费水平却较高,这就造成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经济生活更加的拮据。
不仅如此,流动青少年中绝大多数是进城务工,但是由于制度以及文化程度等原因流动青少年相对于本地人工作机会较小,随时面临失业的危险。经济上的拮据造成了流动青少年极大的不稳定性。
(二)家庭教养的缺失
都市生活和工业环境严重地影响了家庭教养,在物质关系铸造的城市中更多的不是关注于道德教育,而是知识教育或者说是效率。与农村生活不同,家长进城务工,其生活的目的成为了努力挣钱,而农村生活则以生活为目的进行农作,价值取向的变化致使许多流动青少年的家长疲于日常的工作生活,并没有过多的时间对子女进行教导,若是青少年单独进城务工那么家庭教育则更无从谈起。据调查,犯罪的流动青少年的家长47%并不清楚子女的行踪,26.3%的家长并不十分清楚。
家庭教养中另一重要因素是邻里教育。但这与农村中的邻里关系不同,农村的邻里关系一般是以同姓或是长期共同居住为基础,而城市中的邻里关系相对较淡。根据“破窗理论”在不良的邻里环境或冷淡的邻里关系中生活也容易滋生犯罪。
(三)学校教育的世俗化
学校教育是支援社会控制的主要依托,它不仅可以给予青少年知识,也可以控制青少年过早的进入社会。可以说学校是隔绝青少年和社会不良影响的一道屏障,但是在城乡二元结构中,流动青少年所享有的教育资源较为有限。据统计,犯罪的流动青少年中,未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占62.9%。同时,应试教育下学校教育对于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极端忽视,一个好学生也有可能是一个道德或者是法制文盲。而这种学校教育的世俗化对于流动青少年的影响远远大于本地青少年。
学校教育的失败不仅会使青少年产生挫败感而,也会使青少年游荡于社会结识不良人群,而且低学历也会影响日后工作机会的获得,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四)亚文化对于流动青少年的影响
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市的信息获取途径以及娱乐方式也多种多样,进入城市的流动青年面对陡然增加的信息群无法正确的加以区别对待,特别是近些年大众传媒对于黄色、暴力等信息的无区别传播影响更为严重,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会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蚀。
除了不良的文化传播以外,流动青少年之间形成的亚文化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据统计,78.2%的流动青少年犯罪是共同犯罪,其中68.3%的人是与同伴或者是哥们共同犯罪的,并且26%的流动青少年犯罪是为了朋友,流动青少年在本地人群中没有归属感,并且父母子女关系也很容易弱化,此时很多人就会与自己同龄的流动青少年结识,拉帮结派,并且在相互鼓动中实施犯罪行为。
二、预防流动青少年犯罪的建议
(一)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是最基础且成本最小的教育方式。在传统文化丰富的中国,家庭教育更具优势。但是家庭教育方式必须科学,在粗暴的教育方式中成长的青少年容易模仿类似的暴力行为并且减损父母子女关系,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当青少年进行传统活动时例如学习、运动等时,其产加其他非传统活动例如打驾、犯罪等的精力就会减少。因此家长应当设法督促子女进行传统活动,并且对青少年的不良行为进行约束。
(二)强化学校教育的支援作用
学校教育具有支援家庭教育和社会控制的作用,它与家庭教育不同,其成本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制度体系。在这种体系化、集中式的教育制度下不仅应当为青少年提供知识,同时也应当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流动青少年参加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加大公共政策的保障作用
最好的社会政策才是最好的刑事政策,社会政策如果不尽合理,那么只会激化一部分人的犯罪“积极性”。二元的城乡结构阻碍了流动青少年融入城市的道路,首先户籍制度不仅减少了流动青少年学习就业的机会,也使流动青少年得不到与本地青少年同等的社会保障。虽然现阶段可以采用居住证替代暂住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流动青少年在城市的尴尬身份,但这一措施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与此同时应当注重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学习就业制度的跟进,消除流动青少年的诸多歧视待遇,真正为其融入社会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篇3
自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就进入了由计划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在这个集中精力搞建设的过程中,党和政府也在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发展。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采取立法手段、设立专门的青少年组织和加强青少年儿童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等措施的推行,我国取得了在世纪之交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男女受教育差距在逐步缩小,高等教育大众化基本得以实现等成就。但就我国目前青少年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现实与理想目标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问题,不断改善,这是在青少年发展问题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一、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发展存在的问题
社会转型在经济、政治、文化转型的同时还表现为人们在心理行为、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由此,青少年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总的来说,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青少年发展权不平等问题
根据《宪法》、《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规定,青少年发展权的主要内容包括受教育权、生存权、受保护权、参与权,但在现实中,青少年的平等发展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由于地区不平衡、城乡差别、家庭经济差别等原因产生的青少年受教育权、生存权不平等问题较为突出。另外,青少年发展权不平等还表现为青少年殊群体保护不力问题。青少年中的特殊群体即孤残青少年、不在学、无职业青少年及女童等遭受不公正待遇以及女青年遭遇就业歧视等问题,也应引起重视。
(二)青少年人身伤害问题
近些年来,青少年儿童所受到的校园人身伤害和家庭暴力伤害有增加的趋势,如何保护青少年儿童的人身权利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网络伤害问题
网络带给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一是网络成瘾,青少年接触不良信息增多而增加其心理人格受到伤害的机会,并可能由此而引发校园暴力、违法犯罪等不良行为;二是使用电脑时间过长可能会给青少年身体造成伤害,如近视、肌肉劳损、脊椎病等。
(四)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逐年增多,呈现低龄化、智能化、恶性化特征,且“好学生”犯罪现象增多,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形势较为严峻。
(五)青少年权利救济缺失问题
现实中各种侵害青少年权利的行为没有受到有效干预,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这也是一个需要立法加以改善的问题。
二、青少年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转型时期开放的社会环境广泛、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成长,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而每一方面又有其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下面分别就政治、经济、文化的消极影响方面进行分析。
1. 政治方面。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由于法制及民主监督制度不健全导致官僚主义和各种特权现象以及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难以制约等等,影响甚至毒害着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
2. 经济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利益不均和社会不平等现象增多,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及法律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一些扭曲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他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自身也产生了嫉妒、自卑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对于贫困青少年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另外,社会的两极分化、贫富差距加大,是青少年发展权不平等问题的主要成因;同时,由于贫困导致的思想文化落后,家长缺乏法律意识也是家庭暴力伤害的成因之一,如去年媒体报道的贵州虐童案就是贫穷而愚昧无知的家长对女儿施暴的典型案例;另外,由于追求利益最大化,某些厂家、社会组织漠视对青少年的保护而兜售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一些校园伤害事件则源于此。
3. 文化方面。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但是,不良网络行为给青少年的思想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低估。青少年的网络沉溺行为、校园暴力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很大程度是受了不良网络游戏、不良文化制品的熏染而引发的。
(二)学校及教育体制的影响
教育体制的弊端得不到很好解决,尤其是应试教育使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养成良好个性不能协调统一,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权利和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例如高校刑事案件近年就发生多起,2004年马加爵案,去年4月份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犯罪者都是成绩优秀的“好学生”,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现阶段的教育体制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
(三)家庭的影响
随着社会变迁出现的家庭结构变化以及教养方式、父母观念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例如,现代快节奏的生存环境,使许多青少年与父母的交流沟通机会减少,这就使得某些本来应由家长灌输给青少年的必要的社会道德规范失去了传递的机会;一些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经常打骂孩子,使孩子产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以及自卑或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则过于溺爱孩子而包庇纵容其不良行为,易使孩子养成自私霸道的性格等等,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另外,父母或监护人网络知识缺乏或者疏于对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引导、监控,是青少年网络伤害问题的主要成因。
(四)青少年发展相关工作机制不健全,监督措施不到位
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在青少年发展方面的工作缺乏联动互补的运行和监督管理机制,这直接导致了青少年殊群体保护不力问题和青少年权利救济缺失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
三、促进青少年发展的对策
青少年是的祖国未来、民族的希望,针对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改善,从根本上消除影响青少年发展的不利因素,培养高素质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国家建设人才。
(一)完善青少年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维护青少年平等发展权
首先,应从保障青少年发展权出发,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从重点保护的角度制定和完善促进青少年发展的政策法律。
其次,实施均衡发展的教育,维护青少年平等发展权。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扶持工作,加大薄弱学校改造的力度。要严格规范办学行为,保障儿童青少年享有相同质量要求的教育,不但要解决儿童青少年都有学上的问题,还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明确政府、学校、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相关社会组织对于青少年发展的义务和法律责任
对于青少年发展而言,政府、学校、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相关社会组织具有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必须在政策及立法中予以明确。
1. 明确政府职责。在维护青少年生命安全、网络安全和身心健康、保护青少年受教育权方面,政府应当发挥起主导作用,应当强化行政监管力度。一方面要明确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积极作为的义务,建立健全青少年保护相关制度,改变各职能部门权责不清、各自为政的工作模式。另一方面,对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不履行法定职责应负的法律责任作明确规定,加大执法力度。
2. 强化学校责任。学校的职能,除了“教书”以外,还要发挥“育人”功能,应该积极保护学生免受各方面的侵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首先,在教育内容上,要重视实施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网络教育,鼓励学生养成科学、健康的行为习惯。其次,加强与未成年人父母或监护人的联系,促进父母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第三,转变观念,从根本上纠正区别对待学生、侵害学生平等受教育权利的行为。
3. 强化父母或监护人责任。父母或监护人应对青少年尽到教育和监管义务。首先,父母或监护人应当适时接受相关的教育,包括对网络技术知识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其次,父母或监护人应积极履行抚养、教育和监督未成年子女的义务,促使子女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第三,强化父母或监护人对未成年子女实施暴力行为或不履行法定义务的法律责任。
4. 明确相关社会组织的责任。首先,应明确相关社会组织的义务,规范相关社会组织的行为,是青少年保护的重要内容。其次,明确相关社会组织不履行法定义务的法律责任,加大惩罚力度。在适用处罚种类上,除了行为罚,还应当酌情考虑适用财产罚和人身罚。同时,针对一些累犯不改或情节严重者,还应在刑法体系中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发挥法律的惩戒作用。
(三)进一步将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法治化,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应当加强青少年犯罪改造的力度,注重改造效果以及对刑满释放和解除劳动教养的青少年予以妥善安置,预防再次犯罪,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四)创新青少年工作体制机制,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社会、政府、学校、家庭促进青少年发展工作联动互补的运行和监督管理机制,首先要加强对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青少年儿童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将相关工作指标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其次,应加强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在为青少年发展服务方面的相互监督,以此环环相扣,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篇4
(景德镇学院,景德镇333000)
摘要: 提升景德镇青少年本土陶瓷历史文化认知度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工作,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采取许多相应的策略,从而使景德镇青少年本土陶瓷历史文化认知度得到真正提升。
关键词 : 景德镇;青少年;陶瓷历史文化;认知;策略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276-02
基金项目:提高青少年对景德镇历史及陶瓷文化认知度的途径研究(市级课题)。
作者简介:汪万鹏(1982-),男,浙江宁波人,副科级组织员,助教,研究方向为陶瓷艺术和摄影艺术;魏媛鹤(1982-),女,江西九江人,助教,研究方向为陶瓷艺术设计。
0 引言
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千年不息,不仅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亦做出重要贡献和产生深刻影响。然而,在景德镇日益加快的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景德镇本土璀璨的陶瓷历史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和冲击。作为景德镇未来希望的青少年,应成为维系和传承景德镇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然而因种种原因,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远未得到普及,流于形式或者是处在最低层面,以致景德镇本土陶瓷历史文化在青少年中的认知度偏低,这显然不利于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传承与血脉延续。本文试从青少年教育的角度和立场为出发点,对提升景德镇青少年本土陶瓷历史文化认知度的必要性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
1 提升景德镇青少年本土陶瓷历史文化认知度的必要性
首先,提升景德镇青少年本土陶瓷历史文化认知度有利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复兴。景德镇陶瓷历史源于汉世,至北宋时已经震动朝野,蜚声海内外,并被宋真宗赐年号“景德”为镇名。在皇家荣耀的庇护下,景德镇在其后的元、明、清三代成为封建皇家用瓷的所在地,生产着为世界所瞩目的当时世界上最精致的瓷器,无论是工艺还是艺术均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创造了无比辉煌的陶瓷文化高峰。然而,在清代末年以后,随着国力衰微和西方国家掌握制瓷秘密,景德镇瓷业出现迅速衰退,至解放前夕已岌岌可危。解放以后,景德镇陶瓷业进入复兴之路,特别是在近年来,景德镇以陶瓷文化艺术为核心迅速繁荣发展。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复兴之路还很长,景德镇青少年将是未来承担复兴使命的主体,而在青少年时期使其充分认识景德镇本土陶瓷历史文化并以此为豪是使之在未来参与到陶瓷文化复兴事业中的关键,因而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提升景德镇青少年本土陶瓷历史文化认知度是时代的需要。改革开放以后,包括西方现代陶艺在内的各种西方艺术以种种途径涌入景德镇,并对传统陶瓷文化艺术产生显著冲击,如何使景德镇本土陶瓷文化继续屹立于世界陶艺之林成为当前景德镇最重要的议题之一。青少年是最易于受到文化影响的人群,如果放弃这一阵地,则有可能使西方艺术思想在青少年当中泛滥,而只有使其接受景德镇本土陶瓷历史文化教育,才能使之热爱本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最后,提升景德镇青少年本土陶瓷历史文化认知度是景德镇本土陶瓷文化本身发展规律的需要。景德镇本土陶瓷历史文化是千年绵延不息的文化,是活的文化而并非所谓的“遗产”,仍然在许多本土手中得到鲜活演绎与升华,与其他久已失传的历史文化相比,景德镇本土陶瓷文化仍然在不断发展,也因此,必须不断找到“依附体”才能使之继续活跃而不至于成为“遗产”供人瞻仰。因而,为了景德镇本土陶瓷文化历史得以传承、发展与创新,按照其自身规律前行,也需要培养新生代。
2 提升景德镇青少年本土陶瓷历史文化认知度的宏观策略
在现代陶瓷艺术日益发展的景德镇,继承和发扬传统本土陶瓷历史文化可以说是迫在眉睫,培养新生代的陶瓷历史文化认知度应该成为景德镇当前工作的重点,而这种工作的培养策略应当采取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各有关部门、学校和青少年主体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做到对景德镇青少年本土陶瓷历史文化认知度的不断提升。
从宏观层面的策略来看,景德镇市政府有关部门是这一策略制定的决策者,特别是教育系统,掌握着制定这些策略总方案的权力,应当尽职尽责地从宏观层面上制定相关政策和规范,以推动各级学校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本土陶瓷历史文化的教育与学习。
首先,景德镇各级有关部门需要转变观念。其一,转变传统文化观念。景德镇各级有关部门应当认识到提升景德镇青少年本土陶瓷历史文化认知度并非仅仅在于保存文物和史料的博物馆式展示,而应更加注重其内在的景德镇精神的传承,使之脱离物的层面而真正地得到继承与发展;其二,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景德镇各学校不应只注重于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要将培养青少年本土陶瓷历史文化知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来开展工作。
其次,景德镇各级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在制定政策中,青少年的本土陶瓷历史文化认知度的提升工作应予以明确规定,并写入相应的课程标准当中,并在教育软硬件条件和师资等各方面制定相应的规定,各相关部门则应当予以贯彻、支持和配合。这些政策涉及到各个文化教育部门和单位,彼此间需要相互协调和互通,以使彼此所制定的政策不相矛盾,并尽可能形成相互制约和监督的机制,以利于政策的广泛实施。
最后,景德镇各级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在制定政策以后,还必须建立长效的专门机构进行监督、管理、评价,一方面对政策本身的合理性进行评议和调整,另一方面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认定,从而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得到不断修订,使其趋于合理,更易于实践工作,而在评价中则需要多听取各方意见,以避免其教条化、形式化。
3 提升景德镇青少年本土陶瓷历史文化认知度的微观策略
从微观层面上来说,景德镇每所大、中、小学校内部构成了各具特色的个体,其在响应上级部门所制定政策的基础上可以因地制宜,根据自身学校的特点,采取具有校本特色的方式方法,制定各校实施细则来有的放矢地、具有针对性地提升本校青少年本土陶瓷历史文化认知度。而各个学校的教师、学生是具体的实施者,师生之间的互动则构成了更具微观性的联系,教师需要因材施教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而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第一,各校在提升景德镇青少年本土陶瓷历史文化认知度的过程中应当形成自身文化个性。大多数青少年集中在学校当中,学校是进行青少年陶瓷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各校有自身的历史和特色,特别是与陶瓷文化结合的紧密程度随其地域性而产生较大差异。陶瓷文化资源丰富的学校应充分利用周边资源,积极与周边陶瓷文化单位横向联系,形成互动关系。陶瓷文化资源相对薄弱的学校也应尽量向先进学校学习和借鉴经验,并尽力在学校内部营造氛围。各校可制定各种课程进行本土陶瓷历史文化的学习活动,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如课堂讲座、参观访问、多媒体等等。
第二,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在景德镇青少年本土陶瓷历史文化认知方面的主导与核心作用。这里所指是具有一定景德镇本土陶瓷历史文化知识的师资力量,各校应积极培养这方面的教师人才。教师在传授这些知识时应尽力做到:其一,既注重历史脉络的疏理,也需要树立批判继承的思想;其二,转变旧有的教学方式,采取更具有趣味性、生动性、多样性、灵活性的方式。
第三,学生应根据自身对陶瓷历史文化的兴趣爱好结成各种兴趣小组以及社团,在相互促进、相互帮助中不断地提升对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认知。学校和教师因给予兴趣小组或社团以充分的自由,包括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的安排,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当然,学校和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有关活动予以必要的指导和监督,以引导其能够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并使之处于法律、法规允许的范畴之内。
4 结语
加强景德镇青少年对本土陶瓷历史文化的认知度是继承和发展景德镇传统文化的关键途径之一,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则需要景德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市政府有关部门、学校、教师以及青少年学生,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需要制定和采取相关策略,从而使青少年真正获得本土陶瓷历史文化知识,使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陈雨前.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7.
[2]梁淼泰.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青少年校外教育;发展现状;策略
青少年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发挥作用,校外教育对青少年而言,同样重要。在某些方面,校外教育甚至具有学校教育所没有的优势条件,因此,为了青少年教育的全面发展,加强校外教育阵地建设,发展校外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当前的校外教育阵地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校外教育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校外教育的内容相对单一,在市场化背景下趋向营利的转变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校外教育的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策略,促进校外教育的发展。
一、校外教育阵地的发展现状
1.校外教育的受重视程度较低
我国的校外教育虽然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史,也取得了一些进步,建立了各种校外教育的活动场所,诸如少年宫、文化宫、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但是从社会重视程度来看,校外教育的受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人们对校外教育的观念还存在偏差,认为校外教育不过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校外教育在更大程度上是青少年休闲娱乐的场所,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受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社会对校外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使得校外教育日益边缘化。
2.校外教育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校外教育的基础设施在建立之初,多是在地方财政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校外教育的各种基础设施变得陈旧,出现老化的现象,基本面临淘汰。然而,校外教育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无法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更新,更别说开展新型的校外教育项目了。基础设施缺失的校外教育阵地明显无法满足青少年校外教育的要求。很多对青少年校外教育有显著作用的校外教育场所因为资金的制约而被迫关停,这对于青少年的校外教育是十分不利的。
3.校外教育的教育内容单一化
校外教育由于受到资金制约等因素的影响,只能维持耗资相对较少的单一教育内容,使得校外教育内容单一化的现象严重。另外,校外教育的理念发展相对落后,对数值教育的理解存在严重的偏差,以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青少年的各种艺术特长。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校外教育的内容大多是书法、美术、音乐等艺术类课程。对于那些能够拓宽青少年视野,健全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教育内容,则严重缺失。
4.校外教育营利化现象普遍
校外教育受到资金制约较为严重,各种校外教育场所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逐渐由公益性转变为营利性。各种校外教育场所迎合市场的需求,开办各种谋求利益的学习班,培训班。针对应试教育的特点,开设了大量的数学辅导班、英语辅导班等。更有甚者,校外教育活动中心将教学场地进行招商出租,收取商业活动租金。校外教育营利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校外教育的社会形象和实际教育效果。
二、推动校外教育阵地发展的策略
1.转变校外教育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推动校外教育阵地的发展,首先要转变校外教育的观念,增强校外教育的社会责任感。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各有所长,都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前沿阵地,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校外教育具有很多学校教育所没有的优势,校外教育能有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因此要提高对校外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力发展校外教育。利用校外教育的资源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推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2.加大校外教育的投资,提供政策的支持
地方政府要在转变对校外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向校外教育调拨更多的活动经费,加大对校外教育的资金投入,并提供政策上的优厚条件,支持校外教育的发展。地方政府应该根据现阶段经济发展和社会现状,拓宽校外教育资金的来源,一方面要通过政府财政向校外教育拨款,另一方面,要开辟多种渠道为校外教育筹集经费。通过加大对校外教育的资金投入,对校外教育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更新,开展新型的校外教育项目,M足青少年对校外教育的要求。
3.把握校外教育的本质,提供公益
现阶段校外教育营利化的现象普遍,这偏离了校外教育的本质,不利于校外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推动校外教育的发展,要把握校外教育的教育本质,为青少年提供公益性的教育服务。青少年校外教育机构要立足于公益性的原则,杜绝营利化的各种经营活动,回归校外教育的本质,增强为青少年进行教育服务的能力,促进校外教育的发展。
4.丰富校外教育的内容,适应时代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对于校外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校外教育内容单一化过于明显,无法满足青少年对校外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推动校外教育的发展,要丰富校外教育的内容,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淘汰以往的培训班教育模式,采取各种形式新颖的教育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开拓青少年的视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推动我国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意义重大。因此,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策略,发展青少年校外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裴正晓. 新时期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发展的现状与策略[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7):128-128.
篇6
关键词 学习动机 少数民族 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提出
“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对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层出不穷,特别是对青少年儿童学习动机的研究也较多,但涉及少数民族村寨青少年儿童学习动机的研究尚少见。少数民族村寨青少年学习动机强弱程度以及影响少数民族村寨青少年学习动机的因素都是在教育教学中值得探析的基本问题。
2村寨简介
云南省剑川县羊岑乡大佛殿社是20世纪初由陆续从大小凉山迁移来的若干彝族支系组成并形成的一个小型村寨。由当初零星的几户发展至如今的60余户。地处老君山脚下,有着典型的半山区地貌及气候特征,适宜种植小麦、大豆、玉米、土豆以及苦荞等寒带农作物,是一个民族杂居地区的彝族聚居村寨,有着云南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彝族村民虽然处在杂居地区,但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彝风彝俗。早期的村寨因为受到传统思想以及固有的愤俗习惯的束缚,因此没有主动接受教育的思想觉悟。直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教,人们思想逐渐受到社会进步的影响,在国家号召下,人们领悟到“穷不读书穷根难除,富不兴教富不长久”的真理。近几年国家实行了“三免一补”的政策,大佛殿村寨是政策惠及的对象之一。
3村寨少年的流向
3.1接受普通学校教育
在国家教育政策不断完善下,教育资源逐步达到平衡,没有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教育机会的均等对大山里的孩子无疑是一个好机遇。山里的孩子们承载着父辈们和自己的梦想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接受教育。享受着义务教育政策带给的无限的温暖和义务教育均等带来的阳光雨露。
3.2接受社会教育
部分少年因为难适应学习环境而辍学,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辍学更为凸显。这部分辍学的少年在外面世界的诱惑下,憧憬着外面的生活,于是青少年们走出大山进入大城市接受社会的考验。
4少数民族少年的学习动机
4.1少数民族少年学习动机强度
学习动机强弱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一个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也是学习者学习动力来源之一。学习者在学习中是否将学习本身看作一件令人愉快事而试图去享受其中的乐趣;或者说是否自觉地自愿地去学习;还有在解题中是以一种什么目的去做都表示着学习动机强弱。本文就这三个维度对村寨46名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了数据,以更清晰的视角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强弱进行探析:
从表中可看出:(1)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着一个适度的层次(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的问题符合他们的情况),且个体之间的差异也比较小;(2)多数学生有时会将学习合理安排;(3)在问及解题为了什么时,回答均值处在“那是应该做的”的列中,将它视为自己的义务。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学习动机有着向强发展的倾向。
4.2影响少数民族少年学习动机的因素
在探析学生学习动机强弱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其中有两个具体的问题是值得去探析的:什么因素促进学生的学习或是什么阻碍少数民族学生学习?
根据问卷本身的维度由及以上表可以读出,多数学生是因为自己喜欢读书所以选择了读书;问及教师对自己学习是否有影响时,四成学生觉得教师对自己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在回答厌学缘由上,多数学生觉得是因为学校制度严格,班级中又有班规,感到不自由。
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动机强弱看,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并不是很弱,反而有着积极向上的动向,大部分学生原本喜爱读书,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学习动机减弱,如:因渴求教师的关注,而被教师所忽视;或因为学校教学管理过于死板,没有人性化,教育的人文性缺失使得少年的学习动机受到现实的冲击而减弱。
参考文献
篇7
中国教师报:请您介绍一下我国目前校外教育的整体概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校外教育的发展面临怎样的挑战?
高彦明:我首先介绍一下校外教育的概念和我国青少年校外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我们认为,校外教育应该是由,国家教育部门或有关职能部门认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固定场所和固定教师队伍的教育形式。它是一种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以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为目的的实践活动。
我国青少年校外活动和场所是建国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从体制上说,我国青少年校外教育机构分屑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多个单位主管。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创建一个备方面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校外教育机构乏间密切协作的局面。到“九五”末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经拥有各种形式的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场所1万余个。
校外教育的表现形式和实施是多元化的。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少年宫、少年之家、青少年校外活动站、青少年科技站等成建制的机构是校外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课外教育、家庭教育、少年军校、社区青少年活动站和部分具有教育功能的社会教育组织等都应该是现阶段校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形成一个“大校外圈”。在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少年宫、少年之家、青少年校外活动站等机构中,校外教育主要通过青少年群众文化活动和具有专业培训性质的兴趣小组活动两种形式来完成。
现在,我们正在下大力气,以“社会联动”的方式努力创造一个关注未成年人教育并为他们健康成长做实事的社会氛围。这一点没有几个国家能有这么大力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外教育的确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春天,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重任。虽然眼下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现有的校外教育场所无论从数量、功能上还是从分布和规模上都难以满足青少年接受校外教育的需求,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加明显。为了缓解这个问题,经中央批准,2000年国家成立了由教育部牵头、30个部委参与的全国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每年分出一笔彩票资金加大对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维护,力争实现“十五”末期全国90%以上的县(市)至少有一所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目标。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卓有成效。
我个人认为,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学校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校课外教育的发展会越来越快。从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件好事,但相对于校外教育机构来说,正在形成一定的冲击力。这就要求校外教育机构应该审时度势,及时研究和调整活动架构和内容,主动融入社会,向社区开放,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青少年群众文化活动。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校外教育也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校外教育能否满足并在多大程度上满足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需求、家庭教育计划的需求、社会发展对多方面人才的需求,将决定着校外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第二,在全社会都重视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校外教育应该如何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在学校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情况下,校外教育怎样创造和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来实施素质教育;第四,建设培育好一支既热爱青少年、有责任心,又懂得现代教育理论、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富有改革和创新精神的校外教育工作者和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
围绕素质教育研究校外教育
中国教师报:作为我国青少年校外教育系统的行业服务机构,校外教育处具体开展了哪些方面的工作?以后一段时间,它的工作要点是什么?
高彦明:我们是通过中国教育学会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分会对全国的校外教育机构进行工作指导和服务的。“研究、参谋、倡导、示范”是我们的工作方针。遵循八字工作方针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为了提高校外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的理论和工作水平,我们建立了校外教育研修基地,研修基地邀请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分层次和学科,针对校外教育工作实际,做了大量的校外教育培训和研修工作;我们通过组织理论研讨、观摩互访活动,为校外教育机构和校外教育工作者提供各种交流的机会;我们开展了书画大赛、艺术汇演、少年儿童歌曲歌谣征集等主题教育活动,为校外教育提供了成果展示和工作交流的平台;我们为会员单位走出国门进行交流学习搭设了桥梁,现在几乎每个区级以上少年宮都有自己与国外的交流项目;我们编辑出版了《中国校外教育工作年鉴》和校外教育专著,开办了一系列主题论坛,进行了校外教育政策、活动课程和管理专题研究,填补了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工作空白,为校外教育理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是“十一”规划的开始。从分会的角度来说,有几项具体工作要落实:第一,要把现已存在的几个研究项目固定下来并向品牌化发展。去年我们出版了我国第一本170万字的《中国校外教育工作年鉴》,工作虽然很艰难,但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现在我们在编2004年卷,年鉴这个品牌应该考虑定下来;要对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校外教育活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校外教育的政策和法规进行深入研究。第二,要继续加强交流工作,继续为基层单位开展工作搭建桥梁,让我国校外教育更全面、更深入地和世界各国的青少年校外教育接轨,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目的。第三,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培训活动,要积极承担全国青少年校外教育联席会议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各种研修工作。第四,要做好各种活动示范,为基层提供各种活动信息,引导基层单位开展各种文艺、体育、科技、国防教育活动。
中国教师报:校外教育法规制度建设是推动校外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据报道教育部可能要颁布《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评估标准》。请您谈谈目前这项工作的进程。
高彦明:这真是个好消息,但我还没有听到更具体的东西。目前校外教育系统的政策建设还很不完善,存在一些欠缺,制定管理、评估方面的法规是当务之急。1995年原国家教委、文化部、国家体委、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等单位联合颁发了《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这是一个很好的文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校外教育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校外教育的需要了。多元化的校外教育需要一个既全面又实用、从宏观到微观的管理性政策法规。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受原国家教委、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主管部门的委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一个《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评估标准(试行)草案,并组成了一个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团中央少年部、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有关专家和校外教育工作者参加的评估小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全国9个不同系统、不同层次的青少年校外教育机构进行了评估试点工作,这项工作得到当地党政领导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校外教育系统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什么得到重视和引起了反响呢?一句话,这项工作打到需求这块靶子上了。
2003年底,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全国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办公的委托,我们组织了以北京市为主的校外教育工作者和有关专家,启动了起草《全国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评估标准(试行)》和《全国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管理规程(试行)》工作。我们对起草小组的要求是,要把这项工作看作是校外教育政策法规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文件应该立足校外教育现实,能够大力促进校外教育发展;应该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经得起实践考验,有效使用时间长。现在校外教育久旱等甘露,我们不能下“酸雨”。我们用半年的时间完成了文件初稿,上报给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现在还在征求意见和修改阶段。我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实施这两个文件,对全国的校外教育工作进行评价和认同,从而对校外教育事业有所促进。
中国教师报:校外教育发展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正式纳入政府的督导体系,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团中央在这一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高彦明:我认为没有督导有两个原因。其一,校外教育工作一直是多头管理、多种形式共存,校外教育发展的起点也不一样,这样就给督导带来一定的难度,用一个标准照本宜科地去做是不行的。我讲个小故事。有一年我们在新疆举办了一次东西部少年宫手拉手的活动,会上当地一个少年宫主任很热情,邀请所有与会人员去他的少年宫参观。到那里看过后对我触动很大,那里的少年宫其实就是两间陋室:一间办公室,一间培训部。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他们依然坚持开展工作。而发达地区有的少年宫仅建设就几亿人民币。这就是目前我国校外教育的现状。校外教育条件的不平衡,使我们很难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其二,我们的政策准备做得不够。我们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我们必须积极努力工作,多做些像前面说到的协助政府部门起草两个文件这样的事,才能够为政府分忧,才有可能为校外教育做些实事,也才有可能为校外教育正式纳入政府督导体系做些铺垫。
实现校外教育的新突破
中国教师报:最近,中央文明办等单位公布了首批70个“全国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的名单。请您谈谈关于示范基地评估的一些具体标准?今后是否会将这项工作持续开展下去?
高彦明:近日,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科技部、、全国妇联、中国科协等单位联合命名了一批有较高社会知名度和良好社会影响的校外教育机构为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推荐范围是:凡以青少年为主要服务对象,以组织青少年开展参与性、互动性、体验式教育实践活动为主要服务内容,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能够发挥示范作用,有较高社会知名度和良好社会影响的校外活动营地、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科技活动中心、植物园等各类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推荐条件简单说就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设施功能配套完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管理工作落实到位,队伍机制健全、完善。
我认为这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应该作为一项常项工作坚持下去。我们应该认识到,被评为示范基地仅仅是第一步,如何真正发挥示范作用,把全国带动起来才是最重要的,后面的任务会更重。所以,评选的意义就在于以局部带动整体,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作用,使其优质资源、先进管理经验、成功开展实践活动的成果与更多的校外教育机构分享,从而带动校外教育整体的发展。
中国教师报:很多人认为,校外教育是实现“教育社会化”和“社会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您怎么看待?
高彦明: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下,教育应该与有关单位一起站在首当其冲的位置,这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校外教育应该比学校教育更贴近这项工作。原因很简单:一是校外蕴藏着巨大的社会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社会人文景观等。要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校外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优势,因为校外教育本身具有的社会性决定了它一定要广泛地吸纳社会资源才有可能生存和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一个全社会为教育服务的格局。在这一方面我们全国各地许多校外教育活动场所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如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以北京取得抗击非典的阶段性重大胜利和迎接北京2008年奧运会为活动背景,以东城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在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走在前列”精神为指导,以采访、慰问等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组织开展的“东城我为你骄傲!”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以青少年的视角,通过活动再现各行各业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加强全区青少年素质教育。北京市通州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为落实《关于开展“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的通知》精神开展了“小手拉大手,共行文明路”系列教育活动,通过整合该区交通系统、各中小学及家庭与社会等多方资源,以“我和交警同上岗”、“交通安全知识及小品比赛”、“交警指挥韵律操比赛”等实践活动为载体,营造文明、有序、安全的交通环境。还有中国福利会少年宫舞蹈中心组织的兴趣小组社会实践活动——在异国他乡“小鬼当家”,通过体验教育,为国际型大都市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小当家人”。上海市闸北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的系列性、主题性群众文化教育活动——“三三零”活动,就利用学生在学校3∶30放学后到5∶00放学后这段时间,活动中心开展了适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区域内所有青少年学生都能手持活动中心颁发的包含所有活动项目的“三二零”活动菜单和活动卡,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跨校、就近、自主、自愿地选择各项活动,度过“快乐一小时”。
篇8
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素质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资源和基础动力。然而,实现和谐社会,既包含着人对环境的改造,也包括对自身的改造。但是,在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的总体素质与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要求还不一致,有些甚至还成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不断加强青少年的学习,提升青少年的文明素养,是社团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任务。
在帮助青少年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其他问题,在理想信念教育方而,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沦落后于实践”、“教育的说服力滞后于青少年亟需解答的现实困惑”等问题。当前,人类已进入了急剧变迁的“风险社会”发展阶段,各种观念和利益的磨擦日益加剧,而青少年崇尚概念,他们不为现实生活所困,还不知道在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我约束和必要限制,总喜欢做些他们认为高尚的而不顾国情、社情的举动,他们更多地是受激情而不是理性的支配。他们对当前社会冲突的严重程度感知最深,由此产生的强烈的冲突行为倾向,只要经过一定环境和场景的诱发,随时都有可能直接转化为实际冲突行为。因此,我们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贴近青少年实际的“人生百讲”等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中国建设史、改革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尤其应该帮助青少年克服偏听偏信的盲从心理,着力帮助当代青少年学会如何正确行使民力的能力,增强青少年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增强社团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及预防犯罪中的合作能力
社团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要以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精神整合社团内资源。在强化社团内整合的同时,还要面向青少年、面向社会、面向国际,实现社会化资源共享。要认真总结并发扬光人组建“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着力解决6.3万失学、失业、失管社区青少年问题,以合作求活力,以合作促发展。合作是社团组织预防青少年犯罪,应对各种严峻挑战的有效途径。据统计,全国已有三分之二的市、县建立了青少年志愿者协会,建立社区服务站8.9万个,注册志愿者超过1349万人,累计已有1.5亿人次以上的青少年在扶贫开发、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大型活动、科普宣传、抢险救灾、海外服务等领域向社会提供了超过55亿小时的志愿服务。在全国青年联合会倡导的“构建体贴志愿者的实在制度”政策的激励下,上海的一百多万青少年志愿者在各项活动中注重自觉自愿、互助合作,使广大志愿者的满腔热情成为一种可持续依赖的社会资源,保证了各社会群体拉近距离、消除隔阂、重建信任、增进和谐。
三、增强社团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及预防犯罪中的服务能力
社团组织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凝聚力,从根本上取决于服务青少年的能力。上海各级各青少年组织通过促进“中青网”、“东方网”建设,发放几十万张具有金融卡和服务卡综合功能的青少年卡,推广青少年事务所和青少年中心,建立遍及19个区县和100多个街镇的“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的社工站和社工点等措施,进一步加强社团组织的信息化建设,积极创新服务青少年手段,大力推动服务青少年工作网络化,从而把组织、工作和阵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广泛、更有效、更及时地覆盖青少年、引导青少年和服务青少年。
而发挥社团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提高其权利保障的能力。各级各类社团组织要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建设,不断巩固和扩大社会稳定的青少年基础,始终保持同青少年的密切联系,始终把竭诚服务全体青少年,尤其是广大社区青少年和民工青少年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证明,各级各类社团组织在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关心帮助社会各类弱势群体方面最早起步,最具亲和力。
四、增强社团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及预防犯罪中的凝聚能力
2005年7月11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青少年保护办公室联合颁发了“关于上海市全面推行对于违法犯罪情节较轻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考察制度的实施意见”,并明确规定,教育考察期间,暂不裁决处理或,对教育考察期间的材料进行单独保存,不得纳入未成年人的档案。实施意见规定,学校对考察教育对象不开除、不劝退,若考察对象及其监护人提出退党申请,学校要予以阻止,并及时报告给区县青保办和教育局。班主任要建立考察教育对象的学习情况、交友范围、人际关系、情绪稳定状况、公益活动等记录卡,每周必须找教育考察对象谈心1―2次,并作好书面记录等,而家长必须与学校班主任及时沟通、商讨教育方法。
篇9
大众传播媒介有三大特点:广泛性、驱动性和导向性;三大功能:即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和提供娱乐。
(一)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途径
大众传媒从理论灌输、实现互动、舆论引导等三种途径来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
1.理论灌输。大众传媒强大的传播优势、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和权威性为向群众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供了坚实后盾。大众传媒可编织由声音、图像、动画、数字化多媒体组成的网状传播结构,突出新兴电子信息技术和电子传播技术的优势,借此发挥信息传递迅速、覆盖面广、权威性强的特点,以达到灌输主流意识形态目的。另,营造典型形象宣传氛围,形成示范效应,也会影响青少年的意识形态。
2.实现互动。新闻改革不断深入,大众传媒愈加重视人们需求,单向传播模式逐渐发生变化,接受反馈机制不断完善,给人们提供更多参与到传播活动的机会,也为实现互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渠道。鉴于此,大众传媒需把握信息交流方向、引导话题、控制节奏,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借由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上的交互式传播方式出现和推广,广大青少年网民可以自由、真实地发表个人见解,阐释剖析、解疑释惑等。
3.舆论引导。在通过舆论引导的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二要让大众媒体占有大量丰富真实的信息。三要主动引导青少年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用访谈、讨论、参与、教育等方式方法,多角度、多侧面地做好热点问题的引导和教育工作。
(二)大众传媒实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1.信息载体。大众传媒信息传递广义上是指引导人们按照科学理论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来认知事物、思考问题、统一思想、规范行为。狭义上,大众传媒有意识地选择、传播、灌输有利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在增强人们政治敏感度的同时,坚定其政治立场,以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传播优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可以在时间、空间上实现同步,有现场感、目击感。由于传媒对热点信息传播、讨论,可让青少年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还可对认知、价值、态度、行动进行全面引导。
2.文化载体。就文化角度而言,传载信息是一个对文化批判、取舍的过程。透过大众传媒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重视青少年,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以此同时平衡好科学和物质的发展。社会处于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在这样的文化与传播语境下,大众传媒要传播有利社会发展的文化,兼容并包地弘扬传统文化与反映现实文化,倡导积极健康的价值理念。
3.娱乐载体。传播媒介为了吸引观众,使得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娱乐性就成为了其必备的属性。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信息,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乐中,相较其他的方式,也更易于被他人所接受,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注意和警惕在娱乐化浪潮中,日益凸显的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的浸染与泛滥。
二、优化大众传媒影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一)重视教育功能,将商业职能与教育职能分离
大众传媒市场化容易导致一些个人或团体出于一己之利,将吸引青少年眼球的娱乐性和商业性放在重要地位。由于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的无差别性,容易弱化大众传媒教育性的一面。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角度来说,要注意把商业性和教育性区分开,并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
(二)加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舆论导向功能
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时,要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主旋律教育,则要重点宣传核心价值;用科学思想理论武装人、正确舆论工具引导人、崇高精神塑造人,挖掘、树立典型事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播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要完成教育目标,可利用形式多样的网络媒介进行;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可利用大众传媒反复强化。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大众传媒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创造条件培养青少年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理想情操,引导青少年追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建立以教育部门为主导、社会力量为支撑的传媒教育网络
依靠现有的教育资源,以网络化模式构建,由政府引导、教育主管部门主导,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协同相关非政府组织、非赢利组织等进行多方协作的实施机制,把政府决策优势与企业资金优势联系起来,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来吸引社会资助,来建立和发展青少年大众传媒网络。
(四)利用大众传媒优势达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篇10
关键词:青少年;高尔夫;教育;必要性
随着高尔夫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的确定,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有利于高尔夫发展的政策。中国高尔夫球协会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坚持高尔夫球要回归体育运动的本质;高尔夫球要面向大众;高尔夫球要以服务青少年为战略目标;创造有利于其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使高尔夫球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新崛起的受广大公众欢迎的体育运动。青少年高尔夫教育风起云涌,成立了国家青少年高尔夫球队,各省区市也成立了相应的青少年高尔夫球队和开展青少年高尔夫教育,中国近几年出现了胡牧、叶沃成、关天朗和等一些优秀的青少年选手。年轻一代无疑是高尔夫球坛的新生力量,在这些球星身上也闪烁着高尔夫运动独有的绅士文化和礼仪风度。在我国青少年中开展高尔夫教育除了培养高尔夫竞技人才之外,对青少年自身成长有哪些必要性呢?
在青少年中开展高尔夫教育使学生从小练习高尔夫球,可以培养青少年的绅士风度,诚实品性,锻炼身体素质、耐力和自理能力,遵守高尔夫礼仪,还可以弥补青少年的性格缺陷等,在我国青少年中开展高尔夫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以培养青少年的高尔夫绅士风度
如果单纯把高尔夫当成一种运动,或者是一种上流社会的游戏,就不足以传达高尔夫源远流长的绅士文化精髓。高尔夫的起源决定了它具有其他运动所没有的优雅自律、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坚持等文化特质。起源于14世纪的苏格兰游牧民族进行的“将石子击入兔子窝”的游戏,被苏格兰皇室贵族收为己用,并赋予其《高尔夫规则》。贵族们因长期受到“绅士文化”教育的影响,其行为表现处处彬彬有礼,自律谦恭,从他们的着装、运动行为、游戏规则中显示出“贵族精神”和“绅士文化”所特有的文化品质,因此高尔夫这项运动也带有了强烈的绅士文化特点。高尔夫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它是一项具有人生哲理的运动,《高尔夫规则》中还孕藏了许多正面的价值观,青少年从小就投身于这项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提高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塑造青少年的道德理念,陶冶情操,将青少年引入成功之路。
二.可以培养青少年的诚实品性
高尔夫跟其它运动最大的区别是,球员必须自己计分,当自己触犯规则时,也是由自己记录,这种诚信度成为高尔夫球员最为关键的素质,因此经常存在着打球者自行举发自身犯规行为的现象,这也是最伟大的情操。青少年必须认真了解并尊重高尔夫的运动规则,努力练习,只有这样方有机会突破现状,追求卓越,并在比赛中欣赏、学习对手的长处,适时给予同组球员应有的赞美。
三.可以培养青少年的自信心和毅力
在高尔夫里,自信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青少年必须了解自己并对个人能力有信心。至于自信的累积,唯有平常做好应有的准备与训练。自信更是心理素质的根本,能在压力下调试自己,表现出应有的自我,才能面对人生所有挑战。
四.可以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
高尔夫是唯一没有裁判的运动,要球员自己计算杆数。青少年必须要养成责任心,除了对自己的杆数负责,更要照顾好随身携带的球具;要爱护球场的设施;要及时补沙和修理球痕,对所使用的场地要尽到维护与爱护的责任,所以球友必需为个人行为及在高尔夫球道上的行为负责,严格遵守《高尔夫规则》。
五.可以培养青少年礼仪礼貌精神
一场高尔夫活动或比赛的第一件事和最后一件事,就是和同组组员问好、握手,并在对手击球时保持安静。高尔夫是一种相互尊重的运动,尊重的依据就是行为合乎礼貌,这应该是其它运动所不具备的。青少年可以在打高尔夫球时学到良好的礼仪礼貌行为。在一场比赛中,学会尊重自己、尊重同伴、尊重对手、尊重球场、进而建立荣誉心及团队精神,高尔夫球是一项诚实且有礼仪的运动。
六.可以弥补青少年的性格缺陷
现在青少年普遍具有意志力薄弱、过于自我等性格软肋,如今世界范围内青少年自杀率在逐年上升,香港10-19岁青少年自杀率5年内增长了58%,这是基于青少年阶层心态波动大、情绪化等性格缺陷所致。而高尔夫球运动能弥补青少年的各种性格缺陷,培养其抗压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等,培养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平和积极的心态。很多接触高尔夫多年的球友把打一轮高尔夫球的短短4-5小时视作人的一生,有顺境逆境。障碍区如同人生中的挫折,球落入障碍区不要紧,最重要是如何能把球救出,同理,前九洞落后对手不用气馁,后九洞也会有扭转乾坤的机会。唯有坚持才是通往成功之路。
天赋、抗压、坚持、坚忍和谦虚,在高尔夫球运动中得到很好的诠释,通往成功的路上,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开展高尔夫教育尤其是青少年高尔夫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让青少年从小接触高尔夫球运动,磨砺他们的心智,让他们在美丽的绿茵场上感受源远流长的高尔夫文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
[1] 孙诗清. 我国青少年高尔夫运动员培养模式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2013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 上一篇:村委会宣传委员述职报告
- 下一篇:高中假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