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分级管控考核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分级管控考核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分级管控考核办法

篇1

【关键词】基层站所;廉政;风险;防控

2012年,青田县供电公司在深化机关本部廉政风险防控的基础上,把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引入基层站所的廉政建设工作中,以业务流程为主线,通过全面查找所有业务流程廉政风险,对各流程环节的风险进行辨识、分析评估,制定风险防范对策,落实责任人、责任部门,纵向防控廉政风险,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实施“找、防、控”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重要意义

青田县供电公司开展“找、防、控”三位一体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一是规范企业依法经营的新需要。“找、防、控”三位一体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对基层站所业扩报装、废旧物资回收、抄表收费、仓储管理等容易产生违规违纪经营风险的关键领域进行了有效规范,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保障企业依法依规经营。

二是防范重点岗位人员廉政风险的新途径。从近年来核查情况分析,基层站所工作人员是举报的高危人群“找、防、控”三位一体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进一步规范了职工从业行为,促使了职工在合法合规情况下履行职责,是确保企业树立良好形象,为客户提供和谐供用电环境的有效途径。

三是强化基层班组建设的新探索。通过“找、防、控”三位一体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真正融入班组建设中,围绕班组工作重点,加大人员教育、监督力度,筑牢党风廉政防线,建设班组廉洁文化,为班组成员营造一个“绿色生态环境”,从源头上杜绝各种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

二、“找、防、控”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主要做法

“找、防、控”三位一体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就是通过“查找防范控制”三个有机环节,全面实施基层站所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标准化工程,建立起融教育、制度、监督于一体,从源头上有效防控廉政风险的机制。

(一)找准廉政风险,为有效防控奠定基础

查找廉政风险,建立防控机制,找是基础。

1. 全面排查。以业务流程为主线,紧紧围绕“管权、管钱、管物、管事、管人、管项目”等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组织各基层站所按照“部门梳理业务流程”的方式对基层站所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查找出其中存在廉政风险点的关键环节。累计排查了电费抄核收、业扩报装、故障表处理、仓储管理、用电检查、电力抢修、项目改造、行风投诉、废旧物资管理9个业务流程116个流程环节。

2. 重点梳理。按照“个人排查廉政风险”的方式开展廉政风险自查,即基层站所人员按照“对照业务流程-梳理岗位关键环节-找准廉政风险”的程序,对本岗位在全面排查过程中梳理出的116个流程环节中存在的廉政风险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防范措施,共梳理出24个关键环节不存在廉政风险点,92个关键环节存在廉政风险点186个。

3. 到岗分级。对排查出来的风险,一一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及管理责任人。同时,根据节点的制度建设情况、发生廉政事件概率高低、监督检查情况按风险大小等,将风险确定为一二三级并在流程图中各流程环节用颜色标注,蓝色表示无风险;橙色代表三级风险,表示有轻微风险;黄色代表二级风险,表示有风险;红色代表一级风险,表示有较大风险。

(二)防范廉政风险,让机制成为坚实的防腐墙

查找廉政风险,建立防控机制,关键在防。

1. 深化廉政教育,增强防风险意识。公司纪委在推行“清风青电”大讲堂、大课堂、大考堂党风廉政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基层站所的实际,积极探索加强基层班组党风廉政建设方式。一方面,组织基层站所人员到青田看守所接受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切身体会高墙、铁窗下的人生,敲响廉洁从业警钟。另一方面深入开展“清风青电”班组行送廉政讲堂进基层活动。启动“向日葵”计划,组织营销专家、纪检干部前往东源等供配电营业所开展“廉政讲堂”,使基层站所人员清楚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及其后果。

2. 完善制度建设,提升制度执行力。针对查找出的廉政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编制了《青田县供电公司基层站所廉洁从业防控指导书》,梳理了9个业务流程的116个关键环节及其对应的186廉政风险点、228条防控措施,明确了每个关键环节的责任人、责任部门,将风险防范工作落实到了岗位,形成了以岗位为点、工作流程为线、制度为面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3. 深化协同监督,强化监督保障。将协同监督工作推进到基层站所,实现协同监督工作全覆盖。明确基层站所协同监督工作重点,将监督工作融入到基层站所具体业务流程之中,召开专题培训会,指导基层站所监督员强化对重要流程及排查出存在廉政风险的92个关键环节的监督,形成监督实施全过程。

(三)控制廉政风险,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模式

查找廉政风险,建立防控机制,核心环节还是在控。

1. 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立足实际,着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落实,建立每周廉政风险预警通报、每月廉政风险防控措施公布、每季廉政风险评估、每年廉政风险排查工作机制。制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评价办法,将基层站所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纳入年底党风廉政考核。

2. 严格履行督查机制。结合行风巡查,加大对基层站所监督检查力度,重点督查新“三个十条”、供电服务“十项承诺”及《青田县供电公司业扩超时限考核办法)》、《青田县供电公司故障抢修到达现场超时限考核办法》等考核办法落实情况。

篇2

为全面辨识、管控矿井在生产过程中各系统、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将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可能导致的后果限制在可防、可控范围之内,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根据榆安委办发[2018]9号文件(榆林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快实施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的通知)和米工贸字[2018]38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制度。

一、总则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指在安全生产过程中,针对各系统、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进行超前辨识、分析评估、分级管控的管理措施。

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各业务科室是本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

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组织机构

(一)成立“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组:

长:矿

常务副组长:安全副矿长

长:总工程师

生产副矿长

机电副矿长

员:

生产部部长

安质部部长

动力部部长

调度室主任

通风科科长

培训科科长

环保科科长

办公室主任

综采队队长

巷修队队长

运输队队长

财务科科长

应急救援科科长

职业病危害防治科科长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质部。

(二)领导组成员职责

1.矿长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第一责任人,对安全风险管控全面负责。

2.安全副矿长负责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的监督、管理、考核。

3.各副矿长具体负责实施分管系统范围内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4.专业副总工程师及业务科室负责具体实施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控制管理、公告警示等工作。

5.区队负责人负责本作业区域和工艺工序的安全风险管控工作。

6.班组长负责本作业区域的安全风险辨识管控,岗位人员负责本岗位的安全风险辨识管控。

(三)办公室职责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公室负责检查、督促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实施情况,具体职责如下:

1.制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辨识程序、评估方法、管控措施以及层级责任、考核奖惩等内容。

2.制定安全风险辨识的程序和方法(通过对系统的分析、危险源的调查、危险区域的界定、存在条件及触发因素的分析、潜在危险性分析)。

3.指导、督促各科室、区(队)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4.组织相关人员对全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5.承办上级部门和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辨识程序、评估方法

(一)综合辨识程序

1.年度辨识评估

每年由矿长亲自组织,制定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方案,抽调各系统技术人员和专家,围绕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良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等要素,结合我矿生产系统、设备设施、作业场所等部位和环节,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并对辨识出的各类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梳理,综合考虑作业场所、受威胁人数、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通过对系统的分析、危险源的调查、危险区域的界定、存在条件及触发因素的分析、潜在危险性分析,确定安全风险类别。

2.月度辨识评估

每月由各分管副矿长牵头组织相关业务部门进行一次本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及隐患排查,各分管副矿长组织本系统骨干精英,召开本系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会,结合本系统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环节以及操作行为、职业健康、环境条件、安全管理等,进行一次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

3.周辨识评估

区队负责人每周组织本单位人员,对本单位作业区域开展全面的安全风险辨识,由本单位技术主管根据辨识情况编写作业区域安全风险综合评估报告,明确辨识的时间和区域、存在的风险和等级、管控措施和建议等内容,做到“谁辨识、谁签字、谁负责”,存档备查。

4.日辨识评估

上岗干部、班组长每班交接班前组织本班组岗位员工对重点工序进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并严格按照《班组、岗位安全管控现场检查考核表》现场监管,全面掌控作业现场班组、岗位人员的风险辨识情况;岗位员工上岗前严格按照《安全确认单》对上岗区域内的环境、设备、设施、劳动防护进行安全风险辨识,发现安全风险后及时向当班上岗干部、班组长汇报,若发现存在不符合项应立即处理,处理不了的及时汇报本班班组长及跟班干部,由上岗干部组织人员处理并汇报单位值班室。值班人员在岗位工种值班日志中记录,本单位处理不了的报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公室。

(二)专项辨识程序

1.全国其他煤矿发生重特大事故后或矿发生涉险事故、出现重大非伤亡事故隐患,由矿长组织分管副矿长、副总工程师和业务科室、区队,从汲取事故教训和消除事故隐患的角度,开展一次针对性的专项辨识,辨识评估结果用于识别之前的安全风险辨识结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区,指导修订完善设计方案、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等。

2.新水平、新采(盘)区、新工作面设计前,由总工程师组织相关副总工程师、业务科室,重点对地质条件和隐蔽致灾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一次专项辨识,辨识评估结果用于完善设计方案,指导生产工艺选择、生产系统布置、设备选型、劳动组织确定等。

3.在生产系统、生产工艺、主要设施设备、隐蔽致灾因素等发生重大变化时,由分管副矿长组织相关副总工程师、业务科室、区队,点对作业环境、生产过程、隐蔽致灾因素和设施设备运行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一次专项评估,辨识评估结果用于指导重新编制或修订完善作业规程、操作规程。

4.启封火区、排放瓦斯及石门揭煤等高危作业实施前,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推广新应用前的风险辨识,由分管副矿长组织相关副总工程师、业务科室、区队,重点对作业环境、工程技术、设备设施、现场操作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一次专项评估,辨识评估结果作为安全技术措施编制依据。

(三)风险辨识评估方法

1.安全风险等级标准

由矿长牵头组织,在“煤矿安全风险预控”辨识标准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标准、规范以及集团公司煤矿专业委员会确定的重大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标准,结合我矿实际,制定安全风险等级评估标准,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识。其中:

重大风险: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主要系统损坏的。

较大风险: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但不会降低主要系统性能或损坏的。

一般风险:是指不会造成人员伤害,但会降低主要系统性能或损坏的。

低风险:是指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损坏的。

2.安全风险评估

(1)矿各专业系统每次风险辨识结束后,分别由矿长、各分管副矿长组织,针对各系统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按照矿制定的安全风险等级评定标准,建立一整套安全风险数据库、重大安全风险清单、绘制“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汇总造册。要完善本系统安全风险档案,明确级别、管理状况、责任人、管控能力等基本情况,实行“一风险一档案”,并按照风险等级,用红、橙、黄、蓝等色彩对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对现场辨识出现的不同类别安全风险,必须明确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经评估存在不可控风险的,必须立即停止区域作业或停止设备运行,撤出危险区域人员,督促责任单位制定措施进行整改,整改完毕后再重新进行评估并进行实时监控。

(2)矿各专业系统每次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定级结束后,要组织编写安全风险综合评估书,明确辨识的时间和区域、存在的风险和等级、管控措施和建议等内容,做到“谁辨识、谁签字、谁负责”,存档备查。

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1.根据安全风险评估,针对安全风险类型和等级,从高到低,分为“矿、区队、班组、岗位”四级,逐级分解落实到每级岗位和管理、作业员工身上,确保每一项风险都有人管理,有人监控,有人负责。

2.矿长亲自组织实施,针对重大、较大安全风险,采取设计、替代、转移、隔离等技术、工程、管理手段,制定管控措施和工作方案,人员、资金要有保障,并在划定的重大、较大安全风险区域设定作业人数上限。

3.矿长牵头组织召开专题会,每月对评估出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检查分析,识别安全风险辨识结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区,针对管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完善管控措施,并结合季度和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布置下一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

4.分管副矿长牵头组织召开专题会,每周各专业系统针对本系统存在的每一项安全风险,从制度、管理、措施、装备、应急、责任、考核等方面逐一落实管控措施,组织对月度安全风险重点管控区域措施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落实管控措施是否符合现场实际,不断完善改进管控措施。

5.安全副矿长牵头,“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公室负责严格对照每一项安全风险的管控措施,抓好日常监督检查,确保管控措施严格落实到位。

6.矿领导带班上岗过程中,严格按照“三走到、三必到”原则,跟踪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7.各业务部门要突出管控重点,对重大危险源和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生产系统、生产区域、岗位实行重点管控,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检查等日常管控工作。

8.实时动态调整,高度关注生产状况和危险源变化后的风险状况,动态评估、调险等级和管控措施,实时分析风险的管控能力变化,准确掌握实际存在的风险状况等级,并随着风险变化而随时升降等级,防止出现评级“终身制”,确保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受控范围内。

五、安全风险公告警示及培训

1.完善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全矿要在井口或存在重大安全风险区域的显著位置,公告存在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责任人和主要管控措施。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安监站负责做好日常监督检查。

2.加强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培训科每半年至少组织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技术人员进行辨识评估专项培训;每年对全矿所有入井人员进行以年度、综合、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与本岗位相关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为主的教育培训,确保每名员工都能熟练掌握本岗位安全风险的基本特征及防范、应急措施。

3.各业务部门要探索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对安全风险的记录、跟踪、统计、监测和预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加强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由安监站及时将安全风险区域的有关信息及应急处置措施告知受风险危害的相邻作业区域区队、班组、岗位。

六、考核办法

1.未按规定进行安全风险辨识活动的单位,罚单位主要负责人500元;风险辨识不认真,辨识内容不清晰的,罚主要责任人300元。

2.各系统针对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未按规定建立安全风险数据库、重大安全风险清单、绘制“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并汇总造册的单位,罚单位主要负责人各500元;编制内容不全,编制不合格的,罚单位主要责任人200元。

3.各系统未按规定编写系统安全风险综合评估书的单位,罚单位主要负责人500元;编制内容不全,编制不合格的,罚单位主要责任人200元。

4.本单位作业区域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编制不认真或弄虚作假的,罚单位主要负责人500元,罚主要责任人200元。

5.上岗干部、班组长每班交接班前未组织本班组岗位员工对重点工序进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或未严格按照《班组、岗位安全管控现场检查考核表》现场监管的,罚跟班干部、班组长各200元。

6.岗位员工上岗前未严格按照《安全确认单》对上岗区域进行安全风险辨识的,罚责任人100元;凡发现安全风险未及时处理并汇报的,罚责任人100元。

7.岗位员工汇报的安全风险值班人员未在岗位工种值班日志中记录的罚当班值班干部100元。

8.各业务部门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的结果未按要求进行跟踪落实闭合管理的,罚责任单位正职各500元。

9.各相关单位未按规定在井口或存在重大安全风险区域的显著位置,公告存在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责任人和主要管控措施的,罚责任单位负债人200元。

xxxxxxxxxxx矿井

二〇一八年六月一日

篇3

关键词:预算管理;零基预算;财务核算;内部控制

一、开展精细化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全面预算管理按照“细化编制、动态监控、强化执行、严格考核”的工作思路,深入开展精细化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为企业成本管控、效益提升提供有效支撑。

1.健全预算定额体系,逐步实现零基预算

一是整理成本费用定额测算基础表。将三年来的财务历史数据分类分析,对各年度核算口径不统一科目明细进行还原调整,组织各单位财务人员对前期未按实际经济事项开据发票的费用进行真实性还原,确保历史数据清晰准确;结合全省统计工作采集各单位资产配置、人员结构、邮件投递量、出口量、重量等基础数据,为成本费用定额测算提供数据支撑。尤其要精确占全省总成本超过30%的运输费历史数据,要联合网控部门统一开展全省运输费历史数据清查统计工作,通过单车核算基础台账数据、邮路台账统计表等资料确认油料、修理费、路桥费等各项运输成本历史数据,以便准确开展单车百公里油耗、百元车辆修理费、过路过桥费等定额测算。二是组织开展全省成本费用定额测算工作。抽调地市分公司财务骨干及省公司各部门预算管理人员,按照一个成本明细科目一张测算表的原则,根据三年来此项成本发生数及支出动因关联数,进行成本费用定额系数测算,并开展循环审核讨论工作,确保测算数据真实准确,测算定额依据充分、应用透明。三是建立预算定额编制模版。根据各项成本费用定额测算数据,与各项收支预算归口管理部门逐项分析成本费用可量化的支出动因合理性及准确性,通过百元资产、收入预算、生产及管理人数、房屋面积、百公里耗油、百元销售成本等量化参数,将各项支出按照固定费用及变动费用分类归纳整理定额手册,确保每个会计末级科目均有相应成本费用定额测算方法及定额标准、预算额编制公式,形成一套涵盖所有成本费用明细科目的预算定额编制模版。

2.建立预算沟通机制,强化预算执行力度

省公司通过预算质询、财务分析、调研通报等方式,进一步建立预算沟通机制,在预算下达、分析控制、效果反馈各个环节,实现省公司全面预算管控与预算执行单位的有效沟通。重点细化月度、季度预算执行分析通报,预算执行偏差动因调研,对预算执行单位开展针对性预算管控效果反馈,按季度向各单位下发财务收支预算监控分析情况反馈意见,强化预算执行力度。一是细化预算下达流程。要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有效沟通的原则实现预算有效下达。市公司按照预算总体目标要求和指导意见,根据预算定额编制模版,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编制详细的预算草案并上报省公司;省公司各职能部室对各单位上报的草案进行预审、汇总,经过与预算执行单位各职能部门全面沟通质询、综合平衡后编制全省预算方案。二是加大预算监控力度。加强对各单位预算分解方案的监管,改变以往只下达预算,不关注分解的做法,省公司对各单位分解预算方案进行审核并提出意见,适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对预算执行情况较差的单位下发文件及时预警,并与领导班子月度、年度绩效奖励进行挂钩。三是提升预算分析能力。预算分析不局限于增幅分析,增加预算进度对比分析,分析的视野从平面转变为多维,及时找出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做到事前控制。同时,注重提升各单位预算监控分析水平,结合全省财务管理考核办法中财务分析相关要求,对各单位预算监控分析资料进行综合评定,将其中质量较高的预算分析在全省推广,从而提高预算分析质量,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快捷准确的信息。

2012年,在利润预算的下达方面,对、专业利润不再分开下达,各市公司对速递物流整体的利润进行负责。对市公司考核整体利润完成情况,并在成本费用的以及资金的使用方面,按照整体预算的完成情况进行配套拨付,市公司对企业的收入以及利润全面负责,同时,享受超过收入、利润预算进度方面带来的各项成本、资金空间。

3.规范成本费用管理,确保预算有效管控

要按照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规范成本费用的会计核算,明确各经济事项的成本属性。一是要加强业务代办费管理。要严格执行业务代办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按标准据实列支,严禁先提后用,要做到发放标准明确、发放流程规范、列支依据合规。二是要规范劳务派遣开支。企业劳务用工的薪酬及福利要在劳务费中规范列支,不得在运输费、装卸搬运费及业务代办费等非劳务费科目中列支计划外的劳务性支出;对于在非劳务费科目中列支的计划外用工的劳务性支出要单独管理,杜绝随意混淆成本属性的情况发生。三是要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2012年度全省非生产性支出和管理成本原则上要实现零增长。四是加大外部资源集中采购力度,降低各项采购成本。按照公司总部即将出台《加大外部资源集中采购力度,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的指导意见》,对企业各项外部资源分级集采的项目和标准等内容进行明确。主要包括航空和汽车运能,油料、业务用品(单册、包装箱等)、通信电路租费、车辆和邮件保险等项目的集中采购。省公司将制定本单位2012年集中采购目录,并建立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实行项目责任制度和回避制度,采取集中招标、集中管控、集中支付的方式,做好省内航空和汽车运能、车辆维修等集采工作。通过采购价格的比选、监管,切实降低采购成本,实现成本费用的有效管控。

二、健全高密度绩效考核体系

1.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按照“战略导向、突出重点、公平效益”三大原则完善绩效考核体系,逐步建立起以陕西邮政速递物流发展战略为中心,使企业经营绩效向市场拓宽、资源优化和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过渡,规模和效益协调发展的综合绩效管理体系。一是细分考核对象。对直属单位、物流事业部、各市分公司分别编制针对性的绩效考核办法,提高考核的实效性。二是将预算管理重点目标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办法。考核内容新增重点预算控制指标、反映企业贡献能力指标等,指标设置更加贴近企业管理需要。三是监控各单位考核体系建设工作。将各单位对县市局、部室、班组的考核方案进行备案,年末对各单位的考核结果进行评价,对考核指标及考核方案不科学的单位提出修改建议,对先进科学的考核方案在全省推广。进一步带动广大员工增收节支的积极性,确保全省经营目标顺利实现。

2.分步实施绩效考核

强化绩效考核的力度,将领导班子月度考核一并纳入绩效考核之中。按照月度考核,季度预兑现,年终清算的步骤进行绩效考核,促使各单位高度关注企业预算执行情况,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各项工作的事中控制,将资金缴款率、总资产收益率、有效收入占比、用户欠费率等财务重点管控指标纳入季度考核指标中。通过绩效考核指标的调整,对各单位经营管理工作实现战略引导,不断健全绩效考核体系,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三、建立科学化资金预算体系

按照“量入为出,适度超前,重点投入,适应市场”的理念,在执行全省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根据下达的经营预算、成本费用预算和投资预算,开展资金预算管理。一是进行现金流量流向的预算编制。首先按照当年收入取得的现金流入、清理债权的现金流入、收到预收帐款等项目来确定当年现金流入量;在流出方面,充分考虑付现成本、支付职工的相关工资、福利费用、支付各种税金,上缴上级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偿还债务等,确定当年货币流出量,从而做出全年的资金预算。二是结合成本费用预算执行进度逐月进行资金额度预算。根据各单位收支预算,结合省公司集中支付、非付现成本、用户欠费、往来帐款清理等情况,按旬编制各单位收款与用款计划。通过收支预算管控,进一步细化资金预算执行,按照收入预算进度及成本费用预算进度分别核定各单位支付控制限额,每月结帐后,要对各单位上月收支预算完成情况、用户欠费变化等情况进行分析,制订各单位本月用款计划,在确保固定成本支出及基本运营成本的前提下,将收支预算与资金预算有效结合,建立科学化的资金预算体系。

四、加强风险性往来账款清缴力度

全省组织各单位集中开展往来账款核对清缴工作,重点对用户欠费业财对账差异、逾期欠费清理、备查账与NC账务往来差异进行逐一确认,降低企业运营风险。

1.清查往来款项准确性

省公司各核算会计与各单位报账会计集中办公一周,逐一核查往来账款准确性。一是核查每项债权、债务是否有对应的主体,对于没有对应的债权、债务人的,要查明形成原因,并进行清理。二是核对用户欠费分户明细账与业务部门的用户欠费台帐余额是否相符,若有不符应及时查明原因。三是对于发生的应收、应付外部款项,要重点核实在审计中未回复询证函和回复差异较大或单边挂账等情况,确保债权、债务的准确性。四是清理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的明细科目,核实对方单位,内容不明确的应认真核查。

2.重点清理用户欠费

一是要加强对存量用户欠费客户的清理。全省要对超规定合同账期的欠费特别是以前年度欠费做为重点予以清理,对于2011年及以前的用户欠费,必须在6月30日之前收回。二是要加强月结客户欠费的管理。用户欠费合同账期为从确认收入到收回账款的全部时间,包括协议记欠期、对账和收款期。对于速递专业,月结客户的协议记欠期不得超过一个自然月,对账和收款期不得超过5个工作日,即本月形成的所有欠费,必须在下月前5个工作日内全部收回;对于物流专业,月结客户的协议记欠期不得超过二个自然月,对账和收款期不得超过5个工作日,即上月形成的所有欠费,必须在下月前5个工作日内全部收回。物流专业非月结客户,协议记欠期不超过45天,对账和收款期不超过15天。三是要加强对业务合同及其账期的管理。凡签订的业务合同,其合同账期不符合省公司要求的,要限期予以整改,经与客户沟通确实无法更改的,要在合同期满后调整到位;各单位签订超规定账期的业务合同时,要充分考虑企业风险,适当提高资费标准,并经财务部门签署意见,报经公司领导批准同意后,方可签订正式业务合同。四是要加强对用户欠费的考核力度。省公司将对用户欠费按月进行考核,纳入年度经营绩效考核。凡有未收回的超规定账期的欠费,要按欠费全额扣减业务收入完成额。要建立健全用户欠费催收机制和预警机制,严格落实欠费管控责任,欠费回收率要与揽投人员薪酬相挂钩。对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实现规范化省内财务一级核算体系

结合三年多年来的财务集中核算开展情况,进一步健全省内一级核算相关管理制度及细则,从财务管理各个环节完善一级核算管理流程,推进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职能的分离,实现财务管理“集中、统一、规范、高效、服务”的目标,确保顺利通过总部财务一级核算验收工作。重点解决省公司财务管理能力较弱,市分公司财务职责不清、管控不严、积极性不高的现状。一是加强财务一级核算流程化管理。省公司下发财务一级核算管理方案,明确省公司、市公司财务部门具体负责的财务管理职责,规范财务核算,夯实财务基础管理工作。二是提高省公司会计共享中心财务分析能力。建立定期财务调研制度,与业务部门、基层财务部门协作,开展财务专题分析活动,掌握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办法,出具专题会诊分析,提高财务部门指导能力。三是实现省公司会计共享中心与基层财务管理的无缝对接。加强省公司与市公司财务沟通,通过抽调市公司财务人员参与省公司财务制度建设、预算定额测算工作,同时开展全省财务人员集中培训、往来账款集中会审等活动,提高核算会计和基层报账人员对政策理解、业务认知及财务核算水平,及时解决财务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充分调动市公司积极性,从源头上做好财务集中管理的基础工作。

六、深化应用型损益核算管理工作

加强地市分公司损益核算工作,重点放在经营网点损益和重点项目产品损益核算工作。一是分层推进网点损益及重点产品损益工作。以“分步实施、稳步推进”为原则,将县营业部及市区较大的揽投站点纳入网点损益核算,经营网点及重点产品损益核算均通过市公司损益核算台账及损益报表实现。所有费用全部按照“谁收益谁承担”的原则,收入及成本由各网点责任人确认后列帐,以单个营业网点及重点产品为主体,根据各主体人员资产占用情况,通过建立相关备查账记录和分摊成本台账,实现收入、直接成本和应承担的分摊成本损益核算报表,计算其经营成果。二是通报责任中心经营状况。全省开展损益核算结果通报,对各单位损益核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各单位根据一级责任中心损益核算结果,结合营业网点及重点产品经营成果,逐步对各专业及经营网点员工和网点负责人进行绩效考核和工作评价,引导企业加大高效产品的发展力度。三是开展专项营销项目损益核算工作。为了促进“五节联送”和“思乡月”等专项营销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准确评价其经济效益,公司总部将制定下发“五节联送”和“思乡月”专项营销活动损益核算相关办法,将专项营销核算工作制度化,确保获取真实、准确、完整的数据。

七、打造常态化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严格落实总部内控制度要求,按照内控关键节点加强日常管理工作,重点围绕风险控制、支撑服务两个能力提升,狠抓基础管理,尤其抓好各单位内控测试中需要整改的难点、内控关键环节、普遍性问题,通过定期开展内控自测、集中测试、达标评比等工作,实现内控工作的常态化管理。一是增强全员内控常态化意识。定期编发内控风险案例分析,开展内控手册学习,普及内控知识,提高员工对内控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重要性认识,将常态化的内控工作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二是持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结合全省财务管理一级核算验收达标工作,完善资金上缴、下拨流程实施细则、会计共享中心管理制度、岗位职责、报账流程、省市财务对接规范等,不断细化全省财务管理工作要求,为实现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目标提供完善的制度依据。三是加大风险防范力度。强化对各单位财务管理各环节的内控检查,积极开展内控关键点测试,并拓宽管控范围,在省公司及各市分公司、县营业部财务设置内控管理人员,实现省市县财务内控管理有效对接,定期开展各层级财务管理内控测试工作,做到内控测试不留死角,内控工作全员参与。对于内控测试底稿集中汇总审核、及时反馈测试单位内控存在风险及整改建议。四是加大会计检查力度。充实财务检查人员队伍,增加财务检查频次,扩大财务检查范效应,重点从财务基础管理、预算执行管控、资金安全管理三个方面开展工作。省公司计财部对被检查单位出具财务管理执行情况“诊断报告”,指出存在问题及改善措施,引导各单位提高对本单位财务管控执行情况的关注程度和分析能力,对于检查后提出的整改意见,要求相关部门上报整改结果,并对上报的结果进行重点抽查,确保整改有效、落到实处。通过会计检查工作规范财务基础管理工作,有效控制资金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月玲,王静.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01).

[2]吴秋.加强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对策[J].全国商情决策与信息,2009,(01).

[3]吴丽健.加强民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02).

[4]万吨钢,黄亮.“四诊”评内控[J].当代经济,2009,(04).

篇4

供电公司是指将电能通过输配电装置安全、可靠、连续、合格的销售给广大电力客户,满足广大客户经济建设和生活用电的需要。今天小编给大家为您整理了供电所上半年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供电所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一

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省电力公司及市委市政府安全生产决策部署,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围绕“安全生产年”活动,以“反违章、除隐患、控风险”为重点,扎实推进“安全风险管控年”活动和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树典型、传经验”工作,认真开展电气化铁路安全检查、电力二次系统安全监督专项检查、信息安全监督专项

检查、秋季农电安全督查等检查活动,大力实施安全管理标准化、生产管理精益化,结合“向同志学习”系列化活动,推进安全生产、优质服务工作不断深化,不断完善安全工作长效机制,全局安全生产保持平稳、有序。

一、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安全考核,促进安全责任层层落实

我局始终将安全责任落实放在首要位置。一是坚持安全生产分析汇报制度和联责制度。局领导班子始终坚持“安全生产情况汇报周例会”和“调度早会”制度,使各级领导干部直接、全面地掌握全局安全生产动态。建立领导班子成员与基层单位安全联责制度,开展基层员工面对面座谈活动,将安全生产压力层层传递,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二是完善安全生产奖惩考核。完善《安全生产奖惩规定实施细则》、《安全日考核办法》、《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考评暂行办法》等制度,建立覆盖全局的安全绩效精益积分考核机制,将安全绩效与月度、季度、年度奖金挂钩,充分调动了单位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去年年底还首次实施了员工安全生产风险金考核。三是开展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和宣贯。今年国庆后结合“安全周”活动,全局职工开展了安全规章制度学习宣贯,使广大职工明确自己的安全责任。今年针对《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我们开展了专门的分析,大力实施宣贯,结合电网和安全生产实际,进一步梳理和完善安全生产工作重点,落实事故防范措施,杜绝考核事故的发生。四是严格落实领导和管理人员到岗到位。从局安全第一责任人做起,局各级领导直接面对基层广大职工,亲自下班组参加安全活动,实施重要施工项目的领导干部到岗到位和同进同出,确保安全工作重心下移,形成了领导干部和广大职工共同关心安全、关注生命的良好氛围。

(二)落实宣传培训,促进安全素质全员提高

根据全员安全素质“人人过关”培训计划,我局通过实施这一系列分层培训步骤,达到全员安全培训、“人人过关”的目的。5月份参加了参加省公司组织的内训师培训;7月份组织各单位部门管理人员、生产班组优秀技术骨干开展了全员安全素质“人人过关”培训,并对现场授课进行视频摄录。8月份,视频教学内容在我局考试系统中上挂,各单位相关领导、管理人员和生产岗位员工通过观看视频录像或集中授课等形式进行学习。9月下旬,在局培训中心开展了全员安全素质“人人过关”及安规考试,至9月底,已开展全员安全素质“人人过关”考试对8596名。

今年的安全月期间,我们还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组织开展“生命第一、安全发展”征文评选、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人人讲安全”的氛围;组织班组事故案例学习,送安全知识到现场,现场安全知识抽考、抽问,提高员工事故防范意识;统一开展了“电力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活动。今年我们还开展了心肺复苏法的取证培训,共办班50多期,全局有多人通过了培训。

(三)强化安全管理,促进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在管理层面,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到岗到位制度,制定“到岗到位标准”和“到岗到位管理规定”,把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到岗到位纳入生产控制流程,每周制定到岗到位计划,严格考核管理,确保每个生产现场责任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在生产一线,全面开展变电检修、变电运行、输电线路、电网调度专业准军事化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准军事化宣贯、训练和实战演练。将准军事化与生产作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结合,极大提升了我局生产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益化水平。6月份,我局生产系统准军事化管理通过省公司验收。通过落实到岗到位和推行准军事化管理,使施工现场管理更加规范,规章制度执行更加到位,员工精神面貌更加振奋,管理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

(四)做好设备和运行管理,促进电网设备安全运行

认真宣贯《电力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开展专业性评估工作,梳理电网存在的薄弱环节,结合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积极开展电网安全风险预控工作,通过流程化管控,积极推进现场到岗到位和安全生产基础的夯实,全面保障了全社会安全可靠用电。

认真开展了输变电设备专业化巡视和状态评估,全面应用红外热像检测、油中溶解气体分析、超高频局部放电检测、超声波局部放电检测等状态检测手段,集中对220千伏及以上主设备进行带电检测,完成了余公里输电线路直升机巡线;加强“红线”设备管理和消除工作,共消除红线设备46项;专项开展了电气化铁路相关设备安全检查、电缆防火隐患排查、输电线路重要跨越隐患排查;完成白沙变及逍林变主变10kv开关柜更换等易发热设备整治。在今年电网最高负荷突破900万千瓦的情况下,迎峰度夏期间电网仍然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我们认真部署防止恶劣天气的各项措施,今年还成功应对了频发的雷暴天气和“梅花”超强台风等恶劣气象。

(五)推行精益生产,促进电网建设有序推进

针对今年依然繁重的生产任务,我局通过推行精益生产,加强计划刚性管理,合理

安排运行方式,既保障电网建设顺利推进,又保障了施工安全。1至9月,建成投产了220千伏屯山变等一大批项目,基建工程累计投产变电187万千伏安,配合轨道交通、铁路枢纽北环线、穿好高速和象山跨海大桥等重点工程建设,累计投产线路96.58公里;完成了莼湖主变增容、宝山、孔浦、凤阳变消弧线圈改造等技改工程累计14项,并完成了江南变2号主变更换抢修等临时任务。今年,电力安全文明设施配送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负责对地区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进行安全文明设施配送,目前有标示牌、孔洞盖板、成品保护等安全设施30类、数量2500个左右,具备1个220千伏、2个110千伏变电站的全所安全文明设施配送能力。这也是浙江省电力公司首个安全文明设施配送中心。

(六)开展风险评估,促进安全风险不断降低

根据“安全风险管控年”活动要求,在省公司《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与控制实施办法》基础上,结合我局的实际情况,制定风险管控各项管理制度,扎实推进风险管理。一是开展电网风险评估。按照我局电网风险评估管理办法,当检修状态不满足“n-1”时,通过开展风险评估,提出存在的电网风险等级,落实运行、检修、线路等专业风险控制措施,保障电网的安全运行。我们对于四星及以上风险的项目,召开专题分析会,确保风险控制措施得到落实。由于国务院颁布了《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日前,我们召开专题会议,对电网风险等级进行了修订,使其更加符合“条例”标准。二是开展专业风险评估。以防误操作、防人身和设备误碰、防电力设施破坏为重点,分运行、检修、线路三个专业开展风险评估。在实施中,我们力求去繁求精,切合实际,对原危险点预控内容进行了整合,使广大员工容易操作又有实效。同时检修专业还开展了承载力分析的探索应用。三是开展县级供电局风险管控试点。根据省公司的要求,鄞州供电局开展了县级供电局风险管控试点。通过改进手段,不但将三级反违章检查纳入风险管控体系,通过反违章稽查来监督风险管控措施的执行,而且增加了安全风险措施库的积累功能,使系统安全风险措施库的数据得到不断地补充完善,同时深化班组安全风险评估功能,将生产班组分为综合类和作业班组分别评估,并将外施协作队伍的班组也逐步纳入到班组安全风险评估体系中。

(七)完善工作机制,促进隐患问题有效整改

作为国网公司、省公司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树典型、传经验”工作重点推广单位,我局以建机制、查隐患、抓治理、防事故为主线,从隐患排查、评估、治理、防控等环节,总结提炼出具有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的工作经验,推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再上新的台阶。一是完善隐患定义。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作为安全生产重要问题的综合督办,着手开展了国网公司隐患范例的修订工作,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县级供电局“障碍隐患范例”的编制。二是强化工作机制。明确了隐患排查治理的专业部门主体责任,成立了以专业小组为核心的隐患排查治理网络组织,建立以专业职能部门为核心,由安监部门综合协调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三是明确隐患报送流程。开展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克服了原系统中无法体现隐患排查治理流程的缺点。并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系统报送和填写要求表”的形式,明确了各个环节的填写内容和报送要求。提出了障碍隐患的概念,开展隐患分级控制。四是完善隐患制度建设。重新制定了“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办法”。规范了隐患排查治理的例会通报。每季的安委会上进行通报,每月的局务会议上进行报送情况数据分析,每月的安全分析会上进行详细通报,并且每季均有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通报下发各单位。制定了《电业局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评价考核实施细则》,对部门、基层单位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考核。9月份,国网公司事故隐患管理专责人员现场交流会在召开,我局在会议上作了典型经验发言,获得了大家一致好评。今年,我局报国网安监系统的隐患有26条被省公司录用,已整改22条,其余将在年底前完成整改。

供电所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二

××镇供电所负责14条10kv线路、240多个配电台区运行维护、安全管理等工作,同时承担着城区和永和乡13000多户客户的报装接电、抄表收费、营销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地位举足轻重,管理工作也要因地制宜,目前供电所工作仍以安全生产为重点,以拓展市场为主题,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实现经营目标为中心。结合供电所的工作实际,我拟定××供电所的管理方案,具体如下:

一、以人为本,转变员工观念,使每位员工积极融入集体,尽快进入角色,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履行好各自职责。

公司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工作结束后,我将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迎接新的挑战。同时积极好供电所员工的收心工作,在员工形成“既来之,则安之,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精神风貌。努力成就一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协作,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关系融洽,合作愉快的集体,努力打造一支纪律严明、执行力强、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强,能打硬仗、敢打硬仗、打赢硬仗的团队。

二、加强配网的巡查、维护,做好防微杜渐,将安全隐患及时排除,确保配电网络的安全,为优质服务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按照责任到人的原则,将城区及永和乡的配网设备分配到人,做到责任到人,设备管理无空白;按照巡视要求,开展10kv及以下线路定期不定期巡视的巡查工作,保障供电的连续性、安全性、可靠性;同时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采取不同的措施,及时处理电能质量存在突出问题台区的增容工作;认真做好10kv、400v配电设施的维护、消缺(主要认真开展月度计划性消缺、维护工作),保障供电质量;结合秋季安全检查工作对全供区的高、低压线路进行详细的巡查,为迎峰度冬奠定基础。

三、进一步落实责任,切实落实安全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保证各种规章制度执行有力,确保安全管理工作到位。

提高各种规章制度执行力的当务之急是要转变员工的工作作风。长期以来,大家对安全相关的规章制度置若罔闻,安全流于形式,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规章规程现象时有发生。供电所要大张旗鼓地开展反对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规章制度的活动,把工作作风认真转变到“严、细、实、快、勤”的五字方针。开展安全大检查,不放过一个安全的漏洞和死角,不放过一个人为疏忽的苗头,一切按规程办,一切按程序办,一切按制度办,消除和减少事故隐患,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供电所作为服务于广泛用户的,认真开展优质服务尤为重要,供电所将按照优质服务的要求,做好“四个服务”、“四个追求”、四“化”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在员工中牢固树立“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供电所是公司形象的窗口,是公司形象的代言人,服务质量至关重要。按照规则意识,供电所将一如既往地严格履行服务承诺,按照公司的“十必须、十不准”、富源员工服务准则认真开展服务工作。同时,供电所将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供电服务规范》的要求进一步保持两个营业窗口形象,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

五、多措施,努力降低农村低压综合线损率

一是管理到位。相关的线损考核奖惩办法,将线损指标完成情况与线损考核奖惩挂钩,逐月考核、奖惩分明,通过考核提高供电台区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责任到位。综合线损理论计算及电网损耗实际,分解下达线损指标,把线损指标分解到每条线路、每个台区,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三是措施到位,将高线损台区作为重点营业稽查对象,开展供电营业普查,防止违章用电、窃电等现象的发生;四是加大树障清理力度,确保线路畅通;加强线路设备维护与更新,确保供电变压器三相负荷平衡运行。

六、在电费回收工作上下功夫,围绕电费回收抓经营目标,形成全员共同关注电费回收、关心经营指标完成情况的局面。

总之,我将严于律己,模范带头,与企业同心,贯彻落实公司领导的意图,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抓好××供电所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

供电所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三

今年是开发区所实现新突破的一年,贯彻落实国网公司大营销、大管理思路,将原良田、开发区、白杨三个所合并成立了现在开发区供电所,自三月份担任所长以来,为了搞好电网建设和改造,提高标准化供电所管理水平,始终遵循“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安全、规范、稳定、和谐”的工作方针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

新为动力,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创一流同业对标为主线,以实现经营目标为中心,抓住安全生产、降损节能和电费回收三个关键,在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所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为我所完成年终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将一年来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狠抓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意识

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力度,防范重伤和事故发生。一是抓好员工的安全教育,加强每周学习安全规程,吸取经验教训、总结事故存在问题。着重加强安全员、工作负责人、工作票签发人、工作许可人的管理和技术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及业务技能水平;在“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安全意识”的基础上,夯实抓好供用电安全管理,尽量不发生因用电引起的伤亡事故。不定期的进行安全教育,组织员工学习、观看安全警示片,让每位员工接受一次系统的安全思想教育,从而使全体员工提高安全意识,避免发生各种用电事故。二是抓好线路、设备管理,做好危险点分析与控制,及时消除隐患;三是抓好现场安全管理,严格执行两票三制,严厉查处违章现象;四是抓好安全性评价工作;五是开展安全大检查,做到检查有计划、有组织,评比有内容、有结果、有改进措施,将检查结果纳入月度绩效考核,加大考核力度。通过检查来促进安全管理不断发展。最终全面完成了安全目标。

二、狠抓用电管理规范用电秩序

今年我所围绕年初确定的管理目标,狠抓线损管理,从台区考核,线损分级管理,严格考核,把降损增效工作抓到实处。全年共完成售电量1600万kwh,比上年同期增长20%,完成售电单价0.52元/kwh,电费回收率达到100%。认真开展了用电抄核收效能监察工作和用电营销普查工作,进一步规范了用电管理工作。

我所自成立开始,推行了组包线,人包变的管理模式,把线损指标责任到人,指标完成情况直接与绩效工资挂钩,有奖有罚,同时所内成立了用电稽查小组,在用电检查过程中,对农家乐、商店等营业性用电进行检查,纠正不正确电价20余户,对执行不合理电价及时进行了纠正,使本所的电价政策执行率达到100%。今年4-5月份对白杨用电秩序混乱,进行全面整顿,对960户用电表计进行了全面清查,共查出窃电户60余户,违章用电120余户,无表户及关系电30余户,为电力局挽回损失35000元,同时与新闻媒体和当地派出所联手,宣传安全用电和依法用电,在村道张贴宣传标语1000余份、发放用电宣传单1500余份、悬挂横幅等形式,使用电秩序有了明显的好转,增加了售电量、降低了线损,杜绝了“三电”“三乱”,严禁了“跑、冒、漏、滴”等现象的发生。根据张义目前存在表箱损坏严重的情况,及时与局领导协商更换了电能表箱61处。通过规范管理,现已使在用电管理上逐步规范化。

三、落实服务承诺,提高服务质量

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本着“优质、方便、高效、规范、真诚”的服务方针,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坚持为民办实事的精神,开展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1、有计划的定期对员工进行服务理念教育,优质服务培训、礼仪模拟演练等一系列培训,来提高服务质量,并每月进行考核评比,不定期的进行现场抽查,全年来未发现投诉事件。

2、一如继往的坚持所长接待日,并在营业窗口设立了客户意见薄,这样确保了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我所存在的问题及客户的需要,做到了企业与客户面对面的交谈,心与心的沟通。

3、加大了对企业、群众的服务力度,在规定时限内通电到户,不让群众跑冤枉路。

4、将每次计划或非计划性停电的有关情况及时张贴停电通知,告知辖区群众,确保广大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用电。

5、定期走访五保户,指定专人,为特殊客户上门服务,免费检修室内线路,更换开关灯头,打扫卫生,全年累计共走访34户。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所将不断规范服务行为,继续做好各方面工作,严格按上级要求执行,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力争让政府放心,群众满意。

篇5

关键词:内河航运 联动管控 航运信息 服务机制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航道密布、水运发达,承担着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安徽等13个省市的大宗生产、建材、生活资料等的运输任务。尽管随着航道基础设施的不断升级,大规模堵航事件仍时有发生。为降低长三角及京杭运河航道网上局部航段堵航事件的波及效应,提升内河航运生产效能,尝试从跨区域水上交通管控信息协同服务机制设计入手,理顺船舶拥堵条件下,浙江、江苏、上海地区港航管理部门在预警、联动管控、航运信息服务等环节中的相互协作关系,通过高效的信息共享,促进跨区域、跨部门联动,提升内河航运安全保障水平。

跨区域水上交通管控信息协同服务问题分析

信息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工作约束力不足。航运管理属地化特征明显,长三角跨区域水上交通管控信息协同服务目前主要采用自发的协议式共享模式,双方是平等的交易主体,对不同地区管理机构来说,信息共享没有任何行政上的强制约束。另一方面,关于跨区域跨部门信息共享,相关政策法规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强制措施,使得信息共享无法可依。

跨区域、跨部门信息沟通协调困难。长三角地区港航管理部门对跨区域跨部门信息共享存在较为强烈的需求,但由于管理部门较多,相关保障机制、技术平台建设滞后,跨区域跨部门之间的信任感也尚未建立,沟通协调存在一定障碍跨区域内河航运信息服务效率相对较低。

安全保障措施不到位。任何信息系统之间互联,任何形式的信息共享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长三角跨区域水上交通管控信息内容涵盖面广,与之关联的信息系统较多,尤其是与应急指挥系统,对安全性要求较高。但目前长三角各区域内河航运信息系统之间还未建立稳定的信息共享通道和可信的共享安全环境,安全保障措施不完善,各部门对共享后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有较多的顾虑,无法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

信息标准规范体系不统一。浙江、江苏、上海两省一市在内河航运领域分别建设了相当规模的信息系统,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各区域之间系统相互独立,技术标准不统一,信息采集、分类、加工、处理自成体系,成为跨区域信息协同的重大技术障碍。

跨区域水上交通管控信息协同服务影响因素

以国内外关于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影响因素理论框架为基础,结合长三角跨区域水上交通管控信息协同服务特点和问题,从法规政策、技术体系、组织和运行管理、成效评价等角度分析影响跨区域水上交通管控信息协同服务机制的因素,如图1所示。

跨区域水上交通管控信息共享的政策法规。跨区域水上交通管控信息协同服务的主要障碍之一在于政策法规的缺失,尤其对相互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无法依靠行政强制手段约束跨区域信息共享的长三角地区来说,行业政策以及正式的合作协定等成为推进跨区域信息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的有效驱动力。因此,在机制设计中,应重视法律法规、行业政策、合作协定的约束作用,确保跨区域水上交通管控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依法有序进行。

内河航运组织管理体系。组织管理体系是跨区域水上交通管控信息协同机制的外在组织形式,是对跨区域水上交通管控信息协同服务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和组织的机构,以及相关原则、规则和运作方式的集合。长三角跨区域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涉及部门多,且各方关系平等,需要共同决策、协商的问题较多,需要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此机构在行政上不具备强制约束力,但可搭建各方沟通的桥梁,使得参与方在共享目标和机制制定等方面达成一致,减少冲突,加强监督。

人员因素。人员主要指跨区域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的参与者。人员的主观因素对跨区域跨部门共享影响效果尤为突出,主要包括领导关注、参与人员的认识、责任感、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和良好的沟通等。因此,机制设计应在人员之间发展信任,开展沟通交流等方面给予高度重视。

资金成本。跨区域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需要一定的成本,离不开资金支持。在构建、维护跨区域水上交通管控信息资源共享库、跨区域智能航运数据交换平台等技术环境时需要资金投入;各部门将自己的信息资源提供给相关部门,并将共享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时,将消耗大量人力和财力。因此,应在信息共享的成本补偿方面加强制度设计。

技术和安全保障体系。跨区域信息共享交换技术平台统一的标准规范及安全技术,以及相应的数据交换机制、安全保障机制是水上交通管控信息共享的技术保障和物质基础,在机制设计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成效评价。对跨区域信息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的效果进行恰当、公正的评价,让参与共享的各方能够全面了解达到共享目标带来的效益,所取得的实际成效、阶段成果能及时、全面的反馈给共享方,将大大激发各区域各部门共享工作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对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的推动作用非常大。

跨区域水上交通管控信息协同服务机制设计

1、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出台长三角区域内河航运政策。制定长三角跨区域水上交通管控信息协同服务管理办法,明确长三角跨区域水上交通管控信息协同相关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提出内河航运数据采集、获取、管理与使用,信息安全,协同服务,监督与考核等方面的具体规定,规定不按照制度进行信息共享、联合管控、信息等违约行为的处理措施等,通过行业政策的大力推行,扩大航运信息协同服务的内容和共享程度,提高区域各港航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能力。

2、设立权威的跨区域专业协调机构

设立多方参与的长三角区域内河航运管理专业委员会,可由浙江、上海、江苏等地的港航管理部门领导及业务人员组成。该机构具体负责跨区域跨部门信息共享工作的协调、组织、管理和监督,制定跨部门之间交通管控信息协同工作的内容及流程,统一协调各区域港航管理部门间的共享合作事宜,解决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冲突、利益独占等问题。

定期召开联席工作会议,通报各港航管理部门水上交通管控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情况,共同讨论存在的问题,确定跨区域水上交通管控信息协同服务的目标,协调解决合作中的重要事项。通过会议交流还可增强各参与方之间的信任感,提升参与信息协同服务的主动性。

3、健全跨区域水上交通管控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机制

长三角地区港航管理部门应按照“协商统筹、责任共担、信息共享、联防联控”的协作原则,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建立信息交换共享机制。对于各区域港航管理部门提出的信息需求,应依法、依职能向信息提供部门提出申请,双方协商确定共享交换的内容、用途、使用范围、方式、途径、安全保障、信息共享服务承诺等关键要素,办理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相关手续,确定各部门在信息交换共享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和计划进度。

建立跨区域水上交通管控协同联动机制。长三角航道出现航道堵挡情况时,船舶拥堵点所在辖区的港航管理部门应根据内河交通突发事件波及范围辨识算法,计算出船舶拥堵排队长度和拥堵时间,及时将拥堵地点、排队长度、拥堵时间与事件波及范围内的省/市/县级港航管理机构共享,并快速启动应急预案,制定联合管控方案,同时调配执法人员和应急资源,维护航行秩序,事件影响范围内的航段应根据要求对应急联动措施及时响应,避免发生大规模拥堵事件。

4、完善跨区域水上交通管控信息协同服务安全保障机制

首先应加强安全培训,使参与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的人员深刻理解安全政策,增强人员的安全意识。其次对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进行合理定级,采取相对应的安全保密措施,重点加强信息分级分类管理和访问权限控制,同时采用先进、适用的安全技术构建可信的安全环境。此外,还要建立安全规章制度,加强对人员、组织和流程的管理,全面构建健全的安全保障体系,使各区域港航管理部门打消信息交换安全隐患的顾虑,提高信息共享效率。

5、建立跨区域水上交通管控信息协同服务监督机制

重点加强信息质量监督。强化长三角内河航运信息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以此为基础,根据水上交通管控信息资源类型、共享要求、共享方式,由长三角区域内河航运管理专业委员会组织各区域港航管理部门人员共同提出信息质量监督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框架以及必要手段,选取质量控制因素,确定质量控制约束指标,由监督机构依据信息质量监督机制对共享的数据质量进行监督。

引入社会监督机制。跨区域水上交通管控信息协同服务的目的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航运信息服务,降低水上安全风险,因此,应接受社会公众的全面监督。跨区域水上交通管控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系统的建设、机制的设计应实行公开化,通过调研问卷、公开听证会等方式,广泛听取和接受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对协同服务的效果进行社会满意度调查,作为监督和评估的重要指标。

6、建立跨区域水上交通管控信息协同服务绩效考核机制

建立评估机制。由长三角地区港航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综合的信息协同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和详细的绩效考核办法,采用内外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期评估,评价指标既包括对信息协同服务系统建设和信息协同服务工作开展情况的评估,也包括社会满意度评价、社会效益评价等,强调实际效果。评估主体实行专业性评估机构和非专业机构相结合的形式,注重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公平性。

篇6

关键词:油田电力管理 价值链 创新 路径 协同增效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胜利油田电力管理总公司是集输变配用电为一体的电力专业化公司,承担着油田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的供电业务。公司资产总额26.18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20.82亿元。近年来,公司创新财务管理路径,强化价值创造能力,在全面预算管理和全员成本目标管理方面开拓发展,全力打造价值核心平台,积极推动协同增效,管理效果显著。

一、价值链协同增效平台建设的背景

当前,整个石化行业面临低迷的油价,不断关停并转低效油井,造成转供电量降低,经营效益持续下滑。胜利油田电力管理总公司面对日趋严峻的经营形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将“融合、协同、增效”作为持续着力目标,实施低成本发展战略,确保公司在“寒冬期”始终保持增长态势。

(一)把建设协同增效平台作为提升创效能力的重要支撑

生产、投资、财务预算作为电力企业的“三驾马车”,只有以价值链为导向才能达成三者的战略一致,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低效无效管理行为,拓展利润空间。

(二)把建设协同增效平台作为促进资源优化的重要手段

建立高效的价值链业务流程,清除不增值的经营活动环节,准确把握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对优质资源的需求,通过先算效益将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大化的项目中,实现资源优化。

(三)把建设协同增效平台作为强化r值导向的重要途径

通过建设协同增效平台,全程植入价值链管理,不断强化价值导向,将劳动效率和费用控制作为评价生产、投资和财务预算的主要指标,拓宽增值业务范围,找准经济效益增长点。

二、价值链协同增效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价值链协同增效平台建设的目的是优化电力企业核心业务流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生产、投资、财务“三大预算”作为企业核心业务流程,推进预算流程与业务流程的整合,将预算体系与计划、生产、物资、人事、财务等业务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经营过程的可预测、可控制、可优化、可考核、可评价。

价值链协同增效平台建设暨围绕一个价值核心做引领,推进两个责任主体转型,发挥三个协调机制驱动,做好四个方面参与,落实五个管理措施,从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核心流程精炼,核心竞争力增强的工作目标。

三、价值链协同增效平台建设的主要做法

积极推动协同融合,用利润、成本费用等财务绩效指标引导生产运行,通过对全面预算管理、重点成本管控、对标追标管理、内控风险管理进行深化,实现生产、投资、财务预算的三位一体和协同一致。

(一)一个价值核心引领,实现流程融合

全面预算管理渗透到生产、经营、投资全过程,以价值链为核心,形成“全生产、全经营、全投资”格局。

强化“事前算赢、协同增效”的管理理念。树立先算效益再定生产计划、成本预算和投资规模的意识,将“事前算赢、协同增效”作为关键节点,通过“协同”对收入利润、机制流程等进行有效规划和控制。

强化“聚焦效益、边算边干”的工作理念。面对巨大的效益压力,一切工作聚焦质量与效益,坚持生产计划“以效定产”、经营活动“量入为出”,逐级核算提炼,实现业务预算与财务预算的有效结合。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转变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根据电力业务特点,适时微调生产计划、投资计划,大力压减非生产性支出。

强化“干了还算,责任追踪”的考核理念。对分级预算单位实行“四色预警”管理,黑旗评价单位与季度承包兑现挂钩扣罚,黄旗单位列为预算预警单位,逐月下发预警单对黄旗单位进行警示。红旗单位根据年度预算考核办法和成本费用节约额度予以季度考核奖励。对预警等级下降的预算单位进行专项分析,强化管理和运行控制,确保预算、生产计划在细节上环环相扣。

(二)两个责任主体转型,实现目标对接

持续推进两大责任主体转型发展,不断拓展管理和分析视野,提升价值管理能力,生产、投资、经营等价值管理中的各项业务,提前介入、全过程参与。

推进总会计师职能转型。把总会计师推到价值管理的前沿,明确总会计师在编制和执行预算、进行成本管理和经济核算、实施会计监督和控制等方面职权。首先,总会计师将公司经营活动全面衔接起来,着力打造企业管理的价值链。其次,通过统筹预测公司的收入与支出,总会计师组织落实经营目标并参与经营活动决策。最后,总会计师不断强化其价值管理的监督职能,增强对经营活动的指导与调节。

推进管理会计职能发挥。财务工作介入战略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促进财务由核算向管理会计的转型发展。首先,发挥财务预测职能。随着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展开,对电网投资建设、拓宽市场回报等实施可行性预测以及资金运作预测。其次,发挥财务预算职能。将生产、计划部门纳入统筹管理运行,以预算管理为龙头引领,定期开展生产、投资平衡会议。最后,发挥财务指导功能。在预测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对比分析、同行业比较分析等一系列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评价决策的经济效果,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支持引导。

(三)三个协调机制驱动,实现效率叠加

按照国家电力深化体制改革总体部署,成立了以预算为统领的协调机制,机构有政策研究办公室、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经济活动分析办公室,建立起协同管理信息平台,对投资项目、生产计划和预算投向进行论证审批,发挥顶层设计作用,驱动生产、投资、财务围绕效益加固流程链条,实现工作效率有效提升。

发挥政策研究办公室的智脑作用。协调规划、经营、财务、科研等部门人员,建立政策研究办公室,负责定期搜集整理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政策和新闻,以及集团总部的绩效考核政策,研究政策调整和时化对公司经营的影响。财务部门侧重对以上变化与调整进行总体效益分析,用具体和详实的数据对计划调整方案进行甄别,提出最优方案。

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的预警作用。强化油田产量与转供电量之间的规律研究,强力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的参谋预警作用,积极探索研究油田产量与公司转供电量、经济效益之间的经济模型。组织公司生产管理,逐月汇总与编制动态预算计划,逐月编制各单位的预警和评价通报,加强预算执行效果分析和考核,及时提供预算评价考核建议。

发挥经济活动分析办公室的诊断作用。按照“月度常规分析、季度专题分析、年度重点分析”模式,加强费用监控与预测,提出合理化建议。月度分析注重预算执行效果和突出预算外情况,季度分析重点对政策变化、效益调整及生产经营热点问题展开专题分析,年度分析对单项重点成本费用细化分析,关注作为成本费用驱动因素的业务分析,逐步提升和渐次促进公司经营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和特色化。

(四)四个方面全程参与,实现资源共享

生产先行、财务引导,通过预算管理,提升财务在价值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发挥出财务管理的控制引导功能。

在经营决策方面,财务部门引导与支持。建立以变电站为标准单元的评价机制,建立效益为先的投资、成本配置机制,优先考虑投入产出的效益性。在投资决策方面,财务部门主动积极参与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始终关注工程项目的投资回报,并从财务角度提出可行性建议。

在预算编制方面,财务部门主导与规划。按照全面覆盖、全过程管理的要求,所有涉及价值形式的经营活动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范畴。通过推进“生产、投资、财务”融合,实现各要素在经营目标和运营环节上的协同一致。预算编制方面,牵头作好优化资源的配置工作;投资计划编制上,始终注重投资回报,财务部门对生产经营计划的部署提出意见,对生产安排、经营活动一体化安排,推动“三大预算”深度融合和统筹运行。

在优化层级方面,财务部门献策与建言。发挥财务管理生产导向和经营导向的引领作用,促进协同增效。结合管理机构改革、压扁一个管理层级的形势,参与部门层级的优化;参与客户信用等级评分和销售电量合同的审核认定,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对材料计划等各环节进行审核监督,引导牵制,参与物资材料全过程管理,防范合同风险。

在配置资源方面,财务部门审查与统筹。开展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做优存量资产与做实增量资产。协同专业部门与资产部门做好资产价值、技术状况、资产使用情况等综合运营分析。做实增量资产效益审核,明确计划、财务、生产技术等部门职责分工,对效益不达标的项目实施给予否决,落实投资项目效益后评价制度,严格效益考核、责任追究。

(五)五个管理不断深化,实现协同增效

各项机制健全为电网经济的主体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地基,不断深化全面预算管理、重点成本管控、财务创新管理等,使协同增效平台建设更加精准和稳健。

深化全面预算管理。财务部门组织并引领公司全面预算草案的编制,做好各专业部门和分级预算单位报送的单项预算的初步审核、汇总、优化工作,监控、搜集、整理预算管理矛盾和问题。明确职责、敢于担当并保证其各项职责,各单位、部门成立相应的专业管理机构,做到全员参与、全方位管理、全过程控制。

深化重点成本管控。购电成本由相关部门管控,转供电成本按照成本特性分为“双控成本、单控成本”,按照分工与职责不同进行管控。加强科室沟通、协同力度,重点对购电成本、材料费、重c管理费用进行分析,加强重点成本项目全过程管理,做到管控有力。

深化对标追标管理。以效益指标为核心,突出电网运行、营销服务、成本控制等关键指标,将经济技术指标与财务指标、价值量指标与工作量指标相结合。改进管理方式,以降损增效为主线,提高成本效益。

深化内控风险管理。发挥内控管理全面覆盖、重点控制、权责明确、效率优先的管控作用。按照“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原则,规范行权行为,落实行权责任;深入辨识、分析公司内、外部风险因素,规避、降低风险,健全信息搜集、传递的渠道,保障经营目标实现。

深化财务创新管理。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机制,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完善以提高资产回报为导向的利润预算目标形成机制,落实各层级预算目标管理责任。不断提升、优化流程,实现从严管理常态化,做好风险防控。

四、积极实现价值链协同增效平台效能最大化

近年来,国际油价持续低位运行,油田电力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胜利油田电力管理总公司主动应对,积极作为,通过以价值链为核心的协同增效平台,综合线损实现历史最好水平,达到全国供电行业先进水平。

(一)工作质量

电网运行基础管理进一步强化,加强无功优化管理,综合功率因数达到0.959,电网经济运行水平和系统稳定性明显提升。强化科技攻关,2015年完成科技立项20项,获得胜利石油管理局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专利5项。通过对全年“精算”,将价值量与工作量进行合理“捆绑”,进一步优化预算投向,层层落实效益指标。

(二) 管理效益

主营业务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15年主营业务利润率10.84%,同比增加1.23%,发展潜力大,获利水平高。总资产周转率1.96次,同比增加0.15次,加速了资产周转。转供电单位成本同比降低0.002元/千瓦时,人均创效同比增加1.6万元,持续提升电网质量效益水平。

参考文献:

[1] 戴丽萍.价值链理论与企业并购整合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5, 21(5):9- 14.

篇7

1、认真落实组织收入原则。继续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坚决杜绝寅吃卯粮收过头税、转引税款等行为。大力清缴陈欠,严格控制新欠,坚决防止和制止以各种名义拖欠税款。科学分析税收政策调整对经济税收的影响,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充分发挥税收调控经济的职能作用。

2、加强税收经济分析。及时掌握影响税收收入的主要经济参数和企业财务指标变化情况。建立多级政策反馈机制,认真分析和评估重大税收政策调整效应。继续深化税收收入能力估算和税源分析工作。深入开展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努力形成点面结合、逐级递进的分析机制。

3、深化两个系统应用。完善保障机制,通过改进工作讲评、加大复审复核力度、加强督导考核、强化责任追究等手段,进一步提高系统运行成效。丰富评估方法和模板,强化生产要素分析方法应用,有针对性地加大重点行业、重点税源企业评估力度,积极拓展评估范围,以主体税种带动其他税种实现综合评估。依托两个系统,全面落实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

4、继续开展管理增收工作。在去年管理增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管理增收工作长效机制。结合税源调查工作,确定管理增收工作的任务目标和工作措施,并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基层税源管理单位和稽查部门,明确工作责任,抓好督导检查,按月通报完成情况,确保管理增收工作取得明显效果。

二、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加大依法治税力度

5、强化执法监督。制定重大执法事项听取意见制度、听证制度、合法性审查及集体决定制度,提高税收执法透明度。严格执行税收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做好审核把关、备案备查工作,健全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反馈评价及内部管控机制。落实新的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调整和优化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标准,强化对审理质量的考核。加强税务行政听证、复议、应诉工作,探索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内部工作机制,增强税收执法监督效果。

6、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和改进税收执法检查和执法监察工作,建立分级分层次的检查模式,优化检查结果评价考核办法,加强发现问题的整改力度,提高检查质量和效率。深化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严把申辩调整质量关,及时处理系统运行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提高运行成效。深化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与目标管理考核有机结合,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7、加大稽查力度。全面完成上级安排的检查项目的同时,结合全市征管状况,选择部分项目开展检查。积极利用现有信息系统,实行信息化选案,重点对医药、水泥等行业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和区域专项整治。巩固和扩大打击发票违法犯罪专项斗争成果,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严厉查处各类虚开和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及其他抵扣凭证等税收违法行为,保持对骗取出口退税行为的高压态势。加大重大税收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增强税务稽查的震慑力。发挥以查促管作用,深入分析税收违法案件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税收管理。

三、深入推进信息管税,提高征管服务水平

8、大力实施信息管税。加强信息采集和信息共享,严把数据采集关,保证各项数据及时、完整、准确。积极推进税务机关内部之间、与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社会组织之间信息共享。做好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信息交换等工作。加强信息综合分析利用,进一步拓展信息集中的范围,健全税收风险预警等指标体系,加强信息比对,查找和堵塞征管漏洞。强化信息系统支撑,提高税源管理实效。

9、继续夯实征管基础。严格户籍管理,充分利用两个系统,加强非正常户监管。深化外部信息应用,加强社会综合治税网络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发票管理条例,按照上级部署推进普通发票改革。加强与地税部门配合,积极稳妥地做好税控收款机推广应用工作。强化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管理,不断提高涉税鉴证业务质量和执业信用。

10、做好信息技术保障工作。按照省局要求,做好金税三期工程建设相关工作。深化数据处理分析,创新数据处理分析工具和手段,拓展数据利用范围,加强数据预先应用和预警。加强数据质量分析,探索有效避免异常数据产生的方法,建立及时检测和修改异常数据的长效机制,为深化数据分析应用奠定基础。应用数据综合分析利用平台,提高数据采集层级,扩大数据交换范围,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利用应用系统运维管理平台,加强运维和安全管理。加强网络运行监控,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篇8

关键词:供电企业;外包工程;安全管理

1、外包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供电企业安全管理存在不到位现象

部分供电企业往往与外包单位签完合同后只关心工程进度和控制工程造价,而忽视了对其的安全监管,有的个别供电企业,与外包单位未认真按外包工程管理要求,签订书面的安全协议书,不主动了解外包单位的人员及技能情况,使安全管理处于失控状态。有的供电企业外包工程的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目标没有层层分解、责任到人,没有实行严格的考核。有的一些企业负责人由于安全意识淡薄,在工作中重经营、轻安全,甚至事故发生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致不能彻底查清事故原因,不能真正吸取事故教训。

1.2 外包单位安全管理不到位

一些外包单位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不高,员工文化程度较低,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并大量实用临时劳务人员;一些外包单位对于挂靠的施工队伍只管收取管理费,不认真管理,导致挂靠队伍在技术、安全、质量管理工作上差距较大;有的低级别资质施工队伍承接高级别工程的现象。有的施工队伍安全资金投入较差,能力不强,工艺不佳,致使安全和质量控制能力无从保证。这些问题将加剧施工的安全风险,稍之不慎将酿成安全生产事故。

2、加强外包工程安全管理的建议

2.1 认真落实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外包工程安全生产要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管理,不断完善和落实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外包工程安全管理必须要全员参与并人人有责。只有将安全目标层层分解,制定明确的安全职责,责任到岗、到位、到人。在明确项目主管部门及负责人,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和施工安全问题负责的同时,安全监察人员还应深入施工现场,了解、检查、监督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实施落实情况。及时制止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的不良行为,对项目的现场监护人、负责人实行连带考核,做到全员参与、全员监督,从而保证在制度上和管理上可控、能控和在控,认真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

2.2 不断完善规章制度,逐步实现规范化施工

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规程,并加以落实,形成“以制度管理人、约束人、激励人”的机制。及时将行业标准和上级供电公司的有关要求下发到外包单位;加大安全考核力度,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及严要求、重防范、分级考核、重奖重罚的原则,将安全管理落到实处。

2.3 严格外包队伍的入网管理,实施外包队伍的准入和退出制度

在地市级供电公司建立外包工程队伍入网名单,并建立年度审查制度。由公司领导、工程发包管理负责人、安全监察负责人组成考评组进行入网考评。入网安全考评包括对安全资质、安全机构设置、安全工器具认证、特种作业人员认证、人员保险、安全业绩等进行评比。入网的外包队伍名单在地区供电公司系统联网公布,名单中应注明队伍的规模、施工能力和作业领域(按专业分类),严禁将工程发包给入网名单之外的队伍。对外包队伍按工程或时间阶段进行安全考核,对安全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的队伍(个人)取消入网资格,并上报省公司,通报省网系统。规范外包队伍档案管理,地市供电公司相关管理部门应建立外包队伍档案,内容应包括队伍的施工资质、安全业绩、人员构成、安全机构、施工装备、负责人通讯录等内容,并且要及时更新,跟踪掌握外包队伍情况。

2.4 做好安全生产事前控制工作,把好作业现场关,确保现场安全

为了实现安全生产事前控制的目的,要求外包单位根据工程项目认真编制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必须体现施工的期限、具体步骤、使用材料及施工方法,根据施工方案再制定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及组织措施,报送相关部门审核、审定。相关部门根据施工工程实际情况,对施工过程可能出现的危险点,补充相应的措施;明确双方在实际工作中各自应付的责任,结合奖惩规定的修订,制定外包工程考核办法,做到凡事有人抓、凡事有人管。

作业过程中要严格按现场规程制度落实好现场安全组织技术措施,按规章制度约束施工人员行为,按规程制度控制风险。

2.5加强对外包队伍的安全管理

加强对外包队伍人员的安全培训,针对外包队伍人员文化水平不高、安全意识淡薄的特点,加大岗前培训力度,保证必要的教育时间。培训要结合实际,坚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扎实推进外包队伍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采取强化培训方式,重点培训《安规》、“两票”制度、触电急救等基础理论知识。供电企业应定期统一组织对外包队伍在安全工器具、施工工器具使用方面的培训。通过边学习边工作的重复培训,开展工器具专项检查活动等措施,提高外包队伍人员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

3、结束语

外包工程的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不断涌现,也是当前影响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瓶颈所在。多年经验表明,要搞好外包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务必要领导重视,做到严、细、实,同时也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和职工的理解与支持。■

篇9

破茧而出:构筑高效发展平台

杨董事长指出,龙江银行的重组不同于大多数城商行,整合的金融机构包括三家城商行和一家城市信用社近百家经营网点,各家机构的经营体制、发展思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且此前各自的经营状况都不错,因而重组过程相对复杂。在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各家机构从大局出发,积极配合。相关各方通力合作,开辟绿色通道,全力支持组建工作。从2009年初决定组建到年底正式挂牌,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便完成了定名、选举和聘请高级管理人员、银监会审批等工作,取得了筹备时间短,审批速度快,资产质量好的成绩。

优化股本结构

龙江银行以资本为纽带,努力优化股东结构,引入了黑龙江省大正投资集团、中粮集团、黑龙江北大荒集团、上海(上实)集团、上海国际集团等国内一流的战略投资者,壮大了资本实力。同时,建立长效资本补充机制,加强自身积累,稳健经营,完善内部资本金补充机制,启动资本化运作计划,加快推进上市融资进程。

搭建科学高效的组织架构

依照《公司法》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龙江银行迅速搭建起“三会一层”的组织架构,“三会一层”相互制衡、分工协作、共促发展,形成了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在此基础上,改变传统的部门管理模式,对银行内部原有部门进行整合,创新实行条线管理,建立了科学高效的业务管理组织体系。

明确清晰的发展思路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战略粮生产储备基地,“三农”金融需求非常旺盛。因此,龙江银行依托地方经济特色和中粮集团产业链优势,确立了以农业产业金融的发展方向,提出“打造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产业银行”的发展愿景,确立了“面向农业产业、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地方经济”的市场定位。通过开拓创新、深化服务,为不同地域和领域的客户提供专业化、综合化、个性化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和金融支持。同时,坚持自身研发、合作创新的产品定位,走差异化、精细化的发展道路,努力打造特色产品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

科学规划机构布局

龙江银行按照总体战略规划统筹规划网点布局,仅用一年时间实现了地市分行覆盖全省,基本完成了省内机构建设的整体框架。目前,龙江银行分支机构已达到156家,同时,发起设立村镇银行11家(包括省外村镇银行6家)。为深入实施农业产业金融战略构建了布局合理的发展网络。

独辟蹊径:开创龙江银行发展模式

龙江银行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提前完成了三年战略发展规划的目标,2011年上半年,资产总额、存款余额双双突破了千亿元关口,目前资产规模达到1450亿元。正如杨董事长所说的,突出的经营业绩得益于强有力的产品支撑。龙江银行通过不断创新开发和探索实践,构建了以农业供应链金融、IPC小微信贷、“小龙人”社区银行、“资智通”准投行业务、“梧桐树”资金业务、“汇德利”票据业务、“龙汇通”国际业务、“龙e网”网上银行等为核心的业务体系。

农业供应链金融

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最早产生于龙江银行大庆分行(即原大庆市商业银行),是依托黑龙江省丰富的农业资源,将金融和农业产业链相结合而研发的涉农金融产品。在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首先作为试点,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银行+保险+政府+科技+信托”的开放式农业供应链金融框架,又称“五里明模式”。这种模式通过挖掘农业供应链成员的内在合作关系,能够借助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的管理功能,对分散农户贷款业务进行批量化操作,低成本、低风险开展业务,有效解决了农村要素资源难以流转、抵质押条件缺乏、信息不对称、农村金融风险大等瓶颈问题,真正形成了以工带农、以农促工、产融协同的良性机制,对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解放农村劳动力、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和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作用十分显著,有效提升了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同时,这种金融模式涉及“三农”经济的各个环节,因此,对“三农”经济的拉动是全方位的,与传统的涉农贷款相比,具有非常大的综合效益优势。目前,龙江银行农业供应链产品“惠农链”贷款余额已经达到72亿元,累计投放256亿元,覆盖耕地3870余万亩,惠及农户和就业人群550余万人。

IPC小微信贷模式

龙江银行以落实银监会的六项机制和四单原则为切入点,成立小企业信贷中心,实施标准化的事业部制管理,发挥专业化经营的体制、机制优势,为小企业提供专属融资通道。针对小企业资金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结合不同发展时期的小企业经营和需求特征,开发了“龙易贷”――“容易”、“便宜”、“快e”三大系列、小企业融资全系供应链产品共20余款。这些产品的主要特点是针对小企业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分阶段度身打造,具有门槛低、流程简化、审批速度快、针对性强的特点。截至目前,龙江银行小企业贷款余额110亿元(含涉农经营类),占全行贷款余额的48%。“龙易贷”品牌在全国同业中崭露头角。

“小龙人”社区银行

在借鉴国际先进银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龙江银行以“四化”为重心,全力打造便民、惠民的“小龙人”社区银行服务品牌:一是金融服务特色化。实行“36588”延时服务,营业时间从早8点至晚8点,365天无关业;推出24小时人工自助服务;各网点广泛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增值服务。二是网点管理精细化。制定并下发了《社区银行星级评定管理暂行办法》,以基础建设、指标考核、社区服务三个维度为主线,形成“星级评定千分制”考核体系,有效促进了网点员工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三是服务区域网格化。结合哈尔滨地区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积极与社区联合,开展金融服务进社区活动,在每个服务网格内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组织架构,为网格区域内的社区居民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和公益服务。四是业务运行品牌化。注册了“小龙人”社区银行品牌,树立了“小龙人”品牌形象,广泛开展了“小龙人”进社区营销活动,已在哈尔滨市建设1000家“小龙人”社区服务站。

未雨绸缪:打造坚实的中后台保障

以“6S”管理模式为手段,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龙江银行借鉴中粮集团的管理经验,在全行实施了“6S管理”,并结合自身特点加以改进和完善。第一,建立了全面预算体系。通过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实现对经营全过程进行预算编制、目标分解、预算执行和控制、预算考核等的循环过程。第二,建立了管理报告体系。在全面预算的基础上,每个经营单元按一定的格式和内容编制管理报表并进行管理分析,并以各中心、各分支机构为战略单元分别建立报告模型,搭建起条线与总行经营层沟通情况、检讨战略的有效平台。第三,建立了战略规划体系。通过确立全行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每个单元的业务战略,准确界定每个战略单元的发展定位,达到清晰、全面对业务战略进行监控、检讨,指导全行的经营发展。第四,建立了绩效考核体系。聘请专业咨询公司,引入并启动了平衡计分卡项目作为具体应用工具,实现了对机构绩效、客户经理绩效和柜员绩效三个层面的评价结果进行战略检讨和实施奖惩。同时,制定了《绩效考评委员会工作规则》、《一般经理人薪酬考核办法》等三个考核办法,为平衡计分卡的推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以安全运营为前提,有效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一是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全部妥善解决了遗留的历史包袱问题,显著提升了内部风险管控的水平。

二是通过柜员考试、技能比武、风险排查、柜面服务质量检查、季度风险例会和风险提示等方式和手段,运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三是全面完成了风险管控项目建设,形成全行统一的“产品库”、“流程库”、“风险库”、“法规库”和“文件库”。获得了ISO9001国际标准化体系认证,建立了专业评审、分级监控、专业贷后管理等多层次、多层面的风险防控体系,初步实现风险管理的标准化和风险控制前移,确立由风险决策、管理、执行、操作等不同层次职能组成的风险管理工作体系,过程监控能力增强,确保了各项业务安全稳健运行。

文化引领: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杨先进指出,龙江银行作为一家重组的银行,需要整合并提升企业文化,打造有特色的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凝聚力,提高整体协同绩效,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龙江银行在融合、锤炼了原四行社的优秀文化和龙行组建发展过程中的成功要素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讨,最终凝练成龙江银行以“包容、担当、高效、专业”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

包容是龙江银行的立业之本

龙江银行致力于与员工、与客户、与行业、与社会共同发展,实现和谐共享、互利共赢的增长,最终实现龙江银行的包容性发展。一是在客户的选择上,不以大小、强弱为标准,让弱势群体获得平等的机会,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对小微企业给予有力支持,开避专属业务通道,开发特色信贷产品。二是不断提升产品和功能的全面性。拓展业务领域,为客户提供存、贷款等传统金融服务以外的理财、代收代付、投行业务等服务,此外,在社区银行的服务功能上,增加了品种多样的生活化增值服务。三是努力实现与同业的和谐竞争。不断加强与区域内同业机构的沟通,寻求合作共赢的平台,共同构建和谐的金融环境,在同业间赢得了尊重。四是引导员工转变观念,敞开胸怀积极接受他人,换位思考主动理解他人,形成步调一致、整齐划一、健康成长的组织。

担当是“龙行精神”的体现

龙江银行在服务农业产业、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全行的有效运转来自于每个团队、每个岗位对自身职责的履行。一是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积极开展下岗再就业贷款业务,为下岗人员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已累计投放下岗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1.9万笔, 金额15.1亿元,帮助5.8万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邀请澳大利亚眼科医疗队为全省130余名白内障患者免费更换视网膜晶体,帮助他们重见光明。二是通过帮扶贫困村、泥草房改造、党员干部“1+1”认穷亲、青海玉树地震捐款、认领红松保护林等多种形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帮扶受灾及贫困家庭,累计捐款300余万元。

高效是龙江银行的发展之力

龙江银行的创建、发展始终保持着行业领先的“龙行速度”,通过优质的产品和高效的服务树立口碑,赢得了客户的信赖。一是建立了高效的决策体系,能够敏锐洞察市场,快速响应,迅速执行,以快制胜,根据一线反馈的信息,可以在几个工作日内开发一项新的业务。二是在保证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简化贷款流程,大多数产品3~5天即可完成放款,同时,随时可为客户开辟绿色通道。三是实行前台业务限时办结制,努力减少客户等候的时间,在客户中赢利了赞誉。

篇10

关键词:集约 筹划纳税 科学经营 效益提升

国家电网公司全面推行财务集约化管理,确立了集中、统一、精益、高效的现代化财务管理体系,有力地支撑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当前,国家监督和监管日益强化,公司集中运作更加规范,我公司合理利用国家税收政策,夯实税务管理基础,努力开展集约纳税筹划,有效防范税收风险,降低成本支出,提高企业效益,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服务与决策支撑。在财务集约化深化应用过程中,拓宽纳税筹划管理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增值税抵扣范围扩大、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等税收政策变化的有利条件,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制度,再造完善税费管理流程,在经营纳税、职工收入纳税及集体企业纳税模式等方面,制定纳税筹划方案并加以应用,实现了依法纳税、科学纳税,有效减低税负、节约资金支出,达到了规范经营、合理节税的管理目标。

一、确定纳税管理范围,奠定科学筹划纳税基础

纳税筹划是指在合法条件下,对国家制定的税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后,进行纳税优化选择。纳税筹划的内容包括避税、节税、转嫁筹划和实现零风险等。针对电力行业纳税管理特殊性,作为地市级供电公司,税务管理流程与其他行业存在差异,对重点纳税影响要素预先梳理和科学筹划安排,以提升规模效益为原则,拓展纳税管理范畴,将集体企业纳税管理纳入筹划范围,共同实现合理节税目标。笔者所在公司的纳税筹划管理涵盖了公司经营纳税、员工收入纳税及综合产业管理纳税模式。通过科学的纳税筹划,选择最优纳税方案,提高公司依法经营水平。

二、完善纳税管理流程,为集约筹划纳税提供保障

(一)增值税管理流程

笔者所在公司增值税管理分为销项税与进项税两部分,客户服务中心在电费发行后在营财对接系统形成各项收入及计提销项税税金凭证。财务部税务管理专责根据《电力销售细化表》做出《价税分离表》,月末将电力产品销项税结转省公司。将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记账,月末将进项税结转省公司。每月初上报《增值税传递单》,由省公司根据各公司售电收入、销项税及进项税情况,下发《增值税分配表》,地市公司根据分配表中的数额在当地缴纳税款。笔者所在公司属于河南省电力公司的分公司,虽然进项税不在当地抵扣,但应准确把握税法规定,明确进项税应抵扣范围,确保抵扣金额传递及时、结转正确,合法实现节税目标。

(二)个人所得税管理流程

笔者所在公司作为个人所得税代扣扣缴义务人,事前制定个税统筹方案,每月由人力资源部门下发工资及奖金表后,由各部门事务员统一填报《部门月度个人所得税申报表》、《工资薪金收入表》及《年金明细情况表》后,财务部汇总数据在个人所得税申报系统进行网上申报,并将扣税金额送达工资银行,进行统一扣税后,完成报税流程。

(三)集体企业税务管理流程

在日常税务管理方面,每月对上缴税种及税款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填报《月度税款缴纳明细汇总表》及《税收缴纳指标表》,针对税款变化较大的单位,查找原因,落实整改,杜绝因人为因素造成多交或少交税款的风险,制定税负流线图,通过对税款的监管,确保税负合理化。按季度出具纳税评估报告,重点关注税款变动,对各单位的税负增减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剖析问题,找出增长和下降的原因,通过对税负的监管,完善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制度和流程,确保税收缴纳正常准确,尽可能的杜绝税款提前或滞后缴纳产生的风险。

三、集约筹划纳税,促进效益提升

(一)增值税纳税筹划,推进“三全”降本增效

为深入推进“三全”降本增效专项行动,笔者所在公司充分利用国家税收政策,降低公司建设、运营成本和增值税纳税负担,提高增值税纳税集约化、精益化管理水平,在增值税进项税抵扣额管理方面,对购电费、办公费、车辆使用费及其他费用涉及进项税的事项进行事前控制,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进项税抵扣比率。笔者所在公司通过对生产成本中影响进项税抵扣额的项目及关键点进行分析及管控,创新纳税管理模式,在确保购电费进项税抵扣正确的同时,加强办公费及车辆使用费进项税抵扣的数额抵扣,并注重纳税风险点控制。在省公司财务集约化及增值税考核时,符合风险在线稽核规则,相关成本费用进项税考核指标持续保持稳定性。精细的管理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率,2014年1-8月笔者所在公司成本费用进项税比率均为16.14%以上,比去年同期增长1.54%。

1.向员工提供便携信息卡,树立全员节税意识

笔者所在公司自制《增值税信息》便捷携带卡,将公司增值税开票信息印制成卡片,发放部门事务员及相关人员,以便在取得增值税发票时正确提供开票信息。在报销管理方面严控关键点,对取得的原始发票进行审核,杜绝普通发票代替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费用报销。并充分发挥沟通协调作用,向职工宣传增值税税收政策,树立全员合理节税意识。

2.购电费进项税额正确抵扣,实现纳税管理零风险

笔者所在公司购电成本金额约占生产成本发生额的45%,在地方电厂结算及增值税发票管理方面,每月由发展策划部专责发送小火电上网电量预结算单,导入管控系统,生成电费结算通知单,财务资产部购电费专责在收到各电厂增值税专用发票后,核对结算单与专用发票的电量、价款及税额。发票结算单和电费结算关联一致后,管控系统传入ERP系统生成SAP凭证,确保小火电电费抵扣进项税金额的及时性和正确性,实现购电费纳税管理零风险。

3.集中办公费进项税额抵扣,增加费用使用空间

在全省实行办公用品超市化采购前,为提高办公费进项税抵扣比率,笔者所在公司会选择品种多、质量优的办公用品供货单位,实行统一定点采购,统一结算,月末由供货单位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及部门领取明细表。财务部根据部门领取表明细,分别将价税金额计入生产成本―办公费科目、应交税费―增值税―进项税科目,次月初由财务部计算出月度费用使用情况及进度,使各部门能够及时了解本部门的费用情况,办公费统一结算、统一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规避了用普通发票进行报销行为,在节税的同时,也增加了费用使用的空间。

4.正确核算车辆使用费进项税额抵扣,规避纳税风险

车辆使用费中涉及增值税进项税的费用项目主要包含:车辆维修费及车辆燃油费。笔者所在公司车辆燃油费由运维部车辆专责统一管理,建立了车辆一车一卡制度及部门燃油费使用上报制度,每月末由各部门根据下月工作安排上报燃油使用情况,月初由运维部车辆专责汇总并审核后统一购买,购买后分别将审核金额打入油卡中。为准确计入费用及规避纳税风险,运维部车辆专责根据打卡情况向财务部提供各部门燃油使用情况表及车辆分类燃油使用情况表。在2013年8月1日前,因税法尚不允许在购买缴纳消费税车辆、在发生费用时抵扣增值税,笔者所在公司要求石油公司分别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及普通发票,对工程车辆等税法允许抵扣的车辆燃油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其他车辆一律开具普通发票。在车辆维修费管理中,杜绝将不能够抵扣进项税的维修费进行抵扣,对于已经抵扣的,及时做进项税额转出。在提高进项税比率的同时,注重规避纳税风险,为公司降低运营成本。

(二)注重测算,做好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于2011年6月30日公布,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应纳税所得共有11类,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以及其他各类规定的收入和报酬。工资、薪金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三千五百元,税率为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由于职工工资薪金所得均达到了应纳个人所得税的标准,因而,对其筹划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也为个人所得税的科学缴纳提供了更大的筹划空间。

个人所得税税收筹划以均衡各期收入、降低名义收入、保持实得收入不变,进而降低适用税率档次为目标。在我国现行税制中,由于税率分级和优惠等都存在临界点,因此,每当临界点被突破,所适用的税率相应提高或税收优惠的相应减少,都会使应缴纳的税款增加。因此,分拆应税所得,使其尽量靠近税前扣除额或税率分级临界点可以起到节税的目的。

1.事前测算,均衡收入,提供工资薪金发放合理方案

在年度工资总额下达后,依据上年度工资及奖金发放情况,分析工资与奖金增减变动对纳税额的影响,寻找工资奖金增减变化平衡点,协同人力资源部专责测算各项基金扣除金额,把握月度工资薪金发放金额,制定工资发放方案,均衡收入,避免突破纳税临界点。

2.分拆所得,降低适用税率、提高优惠等级

2011年9月1日执行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关于年终奖的适用税率和级次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国税发[2005]9号明确规定:纳税人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这是国家对纳税人的一项优惠措施,在税法许可的前提下,我公司充分利用税收的优惠政策,在正确使用税收政策的同时,并合理确定年终奖发放数额的范围,在不增加单位支出的同时增加员工收入。依据年终奖在一个年度内只能使用一次的规定,将年终奖合理分解,在测算低税率临界点最大限度的单独发放年终奖,取得了节税效果。

(三)综合产业纳税特色筹划

笔者所在公司产业部全面履行集体企业的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富达集团产业经营平台的作用,注重经营过程中税收的筹划和管理,达到既科学合理纳税、又充分利用政策防范经营风险。

1.强化管理、突出规范,防范风险、保持续经营

由于集团内部分子公司个数和涉及行业较多,经营内容比较宽泛,牵涉税种多而繁杂,为了更好地做好税务管理工作,公司制定了《集团企业税务管理办法》、《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和《税务稽查预案标准》,通过对经营业务涉税的流程监管,尽可能的减少纳税过程中环节管理失控造成的风险,利用集团整体财务决策来平衡集团税负,降低整体税负水平。

2.统筹整合分公司纳税级次,合理平衡税负

公司产业集团作为众多独立企业的集合体,下属分子公司较多,业务范围和盈利能力差别较大,因此,纳税筹划主要突出两个核心:一是减少应纳税所得额以降低税负;二是充分理解并运用税收优惠政策以降低税负。为实现该核心目标,集团公司分情况实施了筹划方案,首先对盈利水平不一的企业进行梳理,2008年国家开始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集团公司对已经注册为集团下属分公司的单位,按照政策要求,上报市级税务机关,在集团内实行合并纳税,集团母公司下属6个分公司,在2013年度合并纳税使企业整体税负得到有效控制。

3.合理运作,管理出效益

充分享受税收政策,用足税收优惠政策,集团公司根据业务性质及工作需要,设置残疾人工作岗位,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既解决了残疾人就业难,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履行了社会责任。依据财税[2009]70号文件规定安置残疾人产生的工资支出允许加计扣除,通过加倍扣除达到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的目的。

4.合理统筹子公司纳税方案,有效降低企业整体税负

限于税法对合并纳税的严格规定,产业部多个子公司不具备与母公司合并纳税的条件,只能分别核算,分别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税款。对于这些不能合并纳税的母、子公司来说,其之间的收支如果“模糊”,或者欠规划,就有可能产生“税负失衡”现象,即母、子公司的税负都偏离正常值――子公司税负偏高,母公司税负偏低――企业总体税负加重。2010年国家明确规定母子公司之间不得无偿提供资金、资产等各类扶持,为避免这种情况,产业部规范了内部经营行为、明确管理流程,以加大财务管控加强过程监管的方式,对母子公司资产、资金实行有偿使用,确保企业经营合法合规,纳税管理合法合理。

5.准确应用政策,把握弥亏节点

充分利用税收政策,在规定时间内弥补亏损。产业部紧跟国家步伐,遵照国家财税法规,促成集团内部各方面管控日趋完善,2012年度公司整体经营较好,扭亏为赢,集团公司适时享受了税法允许连续五年亏损弥补的规定,弥补了2009年度亏损,从长远发展来看,减轻了未来经营包袱,为以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遵循制度建立考核体系,运用筹划工具提升管理水平

为保证税务管理流程的正常运行,在专业管理中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并依据省公司各项考核指标,建立配套的绩效考核标准。

1.完成工作流程的制度体系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是笔者所在公司相关考核办法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财务集约化管理完善提升核心量化指标考评表》、《河南省电力公司增值税纳税管理办法》、《三门峡供电公司税费管理标准》、《三门峡供电公司内部会计核算制度》、《三门峡供电公司会计基础规范化管理标准》、《河南富达电力集团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是笔者所在公司日常控制、考核的具体依据。

2.增值税远程认证系统、个人所得税申报系统、SAP系统以及管控系统中税务子系统、电费管理子系统在笔者所在公司的全面应用,管控系统内各种表单以及数据集成平台成熟运用加快了信息化管理历程,构筑了高效信息平台。

3.笔者所在公司在纳税筹划管理方面,遵循事先筹划及综合效益原则,运用纳税筹划工具,制定了合法合理避税、节税、转嫁筹划和实现零风险等纳税筹划方案,注重纳税风险点控制,提升了纳税管理水平。

五、其他需要加强的工作

纳税筹划管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作,还需要我们多措并举,认真继续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税法学习,提高纳税筹划管理水平

对国家新出台的法规政策进行整理、出具汇编手册,按照公司培训计划,组织培训和政策解读,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掌握学习,充分运用国家税收政策,保证公司及员工的合法权益。

(二)准确运用纳税筹划工具,规避稽核风险点

由于纳税筹划要求筹划者要熟知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熟悉财务会计制度,更要时刻清楚如何在既定的纳税环境下,组合成能够达到实现公司财务管理目标、节约税收成本的目的,所以应准确运用纳税筹划工具,减少人为干预和操作失误。

(三)建立纳税筹划管理信息库,提高公司税务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