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境建设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8: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环境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环境建设

篇1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教学环境 校企合作

作为人社部首批一体化改革的试点院校,无锡技师学院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根据人才市场和企业的岗位需求,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深入、坚定地探索并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作为学院的特色、品牌专业,自2012年9月被确定为人社部一体化教学改革第二批试点专业以来,紧紧围绕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设备、教学环境和教材开发这五大方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积极致力于培养一流学生、创建一流专业、发挥一流效应,以期实现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明显增强。

2013年3月28日,国家中职示范校部分建设学校领导及专家考察团一行180余人来到无锡技师学院就示范校建设项目进行参观与交流。期间,无锡技师学院在实训基地建设、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信息化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的诸多实践,获得了考察团成员的肯定与赞许。其中,大家对于广东三向教学仪器制造有限公司与学校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共建的FMS柔性制造加工实训室、机械手驱动技术实训室、工业机器人实训教室,给予了一致好评(见图1、图2)。一体化教学环境建设为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必要条件,那么如何更好地建设一体化教学环境,笔者有以下一些心得体会。

图1 图2

一、一体化教学环境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环境改变心情,心情改变心态,心态改变行为,行为改变命运。”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一体化教学环境的重要性。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教学环境设计分情景和情境建设。情景包括定置、标识、环境,情境包括任务、角色、流程制度。所有的实训教室都务求将企业的点点滴滴融入实训场所。因为从企业角度来说,他们希望实习的学生能尽快适应工厂生产环境,并可对企业生产提出合理化建议,所以校内教学环境的建设和打造就变得格外重要。

二、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教学环境建设经验

1.硬件及制度建设的关键点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实训室具有教学、科研、培训、鉴定和生产等五大功能。教室被划分为示教区、资讯区、实操区、讨论区、物料区、清洁区、更衣区等七大区域,墙面和过道都按企业规范布置(见图3、图4)。同时,通过设置定置管理系统、现场标识管理设置、实习工作任务操作流程模块、物料管理流程制度、一体化教学工作室管理制度、一体化教学角色职责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无缝对接企业的生产环境、流程和管理,营造贴合企业生产实际的一体化教学工作场景,开展情景化教学,从零开始培养学生的工作习惯、工作流程及责任意识。

图3 图4

2.企业现场看板管理

为了更好地对实训场地实施规范有效管理,创设教学实习工厂场景,我们应建立与企业相似的生产环境与管理模式。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还在校企共建的项目工作室实施企业现场看板管理。借鉴企业看板管理的模式,在实训现场设置各种指引看板,让学生明确学习进度、总体安排、人员责任,使其对学习的有序性和学习环境的要素性一目了然,进而提高学习效率(见图5)。

图5

3.建立一体化教学角色岗位职责

这是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另一特色。设计角色分配方案,不同颜色的工作帽代表不同岗位(见图6)。如黄帽子代表组长,负责任务分析、设备管理、清单审核;红帽子代表检验员,负责任务工作质量评估、组员结果评估和小组互评;蓝帽子代表仓库管理员,负责进出库管理、“账卡物”过程登记与管理;灰帽子代表员工,负责分析任务、执行任务、自我总结等。角色可以互换,以培养学生在企业工作的沟通交流能力。

图6

4.教学设备配置

实训教室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设备。在谈到教学设备时,不少教师总是认为设备越多、功能越齐全越好,没有考虑设备是否符合课程体系,往往是有了设备再决定课程体系。而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在选择设备时,理念是课程选择设备。

首先,必须在整体课程设计框架下选择教学设备。因为设备承载任务,任务承载技术技能。如果设备不符合课程体系,必然无法承载典型工作任务,从而无法将调研得到的典型工作任务转换成学习任务。但如果设备先进、功能强大,可是没有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设计,那也只是资源的浪费。因此,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采用的与一体化课程相符合的设备主要为两类:一类为单一任务实训设备,主要为基础教学提供服务;另一类为综合任务实训设备,主要为综合任务教学和创新教学提供支持。

其次,教学设备的创新也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创新。目前,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在一体化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各个学习小组,每组学生首先在自己的岗位前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之后大家合作完成综合任务的分析和学习,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合作意识。然后,学生轮换工作岗位,学习新的专业技能,最后再进行综合任务的学习。如此不断循环,学生不仅能充分理解并掌握自身岗位的任务与职责,更能培养合作和责任意识。

三、小结

通过一体化课程教学,实现了“教、学、做”合一和三个对接,即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学习内容与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对接、学习方法与企业的工作方法对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通用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缩短学生与企业和社会之间的距离,使其能够在毕业后尽快地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成为企业需要的员工。同时,一体化课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了解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具有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开展有效教学及教研的能力。

篇2

关键词:实践课程;问题;挑战;改革

环境设计包含工程技术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美学等多门学科。包豪斯艺术学院认为,环境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技术兼备的综合性学科,培养的人才标准是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的复合型人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逐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设计教学体系,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及环境设计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新形势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探索新形势下的环境设计实践教学模式,是我国环境设计教学效果强化的关键。

1环境设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因为环境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技术兼备的综合性学科,所以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尤其重要,但从实践教学的表面层次来看,实践教学本身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不是通过理论知识课堂教学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要求。只有努力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教学方法,才能最终保证环境设计教育的教学质量。良好的教学质量能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就业率。

1.1增强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就业率

环境设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所以在知识体系中更应该突出实践性。在环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如果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其就业前景也会变得更好。环境设计对应的工作岗位有很多,但这些工作岗位都强调实践动手能力,需要从业者有十分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环境设计实践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强化专业知识,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未来获得理想的工作做好前期的铺垫工作。

1.2优化教学水平

环境设计实践课程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可以优化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以适应情况多变的市场。同时,教师还可以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促进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与进步,加强高校与市场的联系,促使产、学、研紧密结合,以进一步提高本专业的教学水平。

2环境设计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

2.1缺少基础思维训练

在传统的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进入高校首先学习的都是表现技法及设计基础技能的知识,这对于学生迅速掌握专业知识及绘图技巧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对于学生而言,环境设计艺术思维模式的培养更为重要。由于进入专业学习的学生,大部分都经过美术专业基础的训练与学习,他们还处于一直以来养成的惯性思维模式,包括传统的艺术观察方法与审美习惯,很难适应环境设计多角度的科学思维模式,如果在这个阶段反复强调技能及设计意图的表现,对学生后期设计能力的增强及视觉观察方法的建立都十分不利,未来会导致学生创作灵感匮乏,直接限制了学生创作及其创新能力的增强。因此,在环境设计基础课程中,应将思维训练课程加入实践课程结构体系中,以训练设计思维为目标引入实践课程,通过具体的教学环节训练让学生建立创新思维模式。

2.2缺少以能力增强为目的的教学理念

在新时代背景条件下,人才的竞争无非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专业技能的竞争,一个是综合能力的体现。专业知识方面,可以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解决,但是在综合能力方面,则是高校教学中众多软实力的综合体现,现代教育要求将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培养内容加以实践。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有设计知识的积累空间塑造能力的增强、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知识的积累,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专业性,使学生具有独立的观察、实践、分析问题的能力;空间塑造能力的提高,则是一切设计活动的基础,学生需要正确分析空间形态结构,充分了解内部细节特征,并将这些特征加以艺术表现,将形式美的原则应用其中;最后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设计教育的重点,也是学生未来就业能力表现的重点,所以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就业压力,教学理念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3专业特色不明显,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目前很多高校在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方面希望学生博学多才,所以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什么都学,如建筑设计、美术理论、计算机操作等,形成了建筑知识不如建筑专业、美术修养方面不如纯艺专业、软件操作甚至赶不上职业学院的情况。在有限的学时内,这样培养的学生很难找到自身独特的人才定位,学生即使在未来进入社会岗位,还需要用人单位沿着其中某一个方面进行二次培养,一方面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社会人才培养的成本。通过众多院校调研,各个高校的专业教师大部分是硕士以上学历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大部分是从学生直接竞聘成为教师,并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及工作背景。有工作背景的外聘教师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也很难融入课程设置的核心工作中来;这些没有工作经验的教师普遍存在对施工工艺与材料结构不够了解的问题,很多专业知识还是停留在书本上,教学与实践无法协调统一。

3环境设计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具体措施

3.1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的教学目标

就业是学生学习效果、能力展现最好的评测方法,各高校在教育市场化的前提下,所培养的学生就是必须为用人单所认可,经得起人才市场的考验。环境设计专业就要面向社会,设计要符合大众审美,市场的需求就是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要求。在专业培养方面,要将艺术与技术进行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得到社会市场的认可。

3.2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建立实践课程体系内容

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依托实践课程教学与实践共同培养的,在尊重传统教学方式的前提下,强调应用知识能力的整合,将案例带入日常教学环节中,将教学目标与实践课程进行整合;同时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关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打破旧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序列,重新按照实践型课程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组织,在保障学生掌握具体应用知识的前提下,根据教学要求,将校企合作办学作为实践教学主要的支撑部分。

3.3建设高质量的应用型课程教学队伍

由于高校教师行业的特殊性,高校可以将教师寒暑假的修整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在保证本专业备课及工作时间的前提下,组织教师通过社会调研及实践的方式增强实践工作能力;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入设计企业进行系统的培训,真正做到企业的设计人员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教师将设计企业中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中,开创高校校外导师制度,让学生在课堂中就可以体验设计项目。灵活地优化教师结构队伍,有利于保障教学质量。

3.4完善实验室及实训基地的建设

完善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纸上谈兵的问题。同时,高校要与当地的设计企业,共同建立符合本专业学生实习的实训基地,通过校内实训及校外实践,结合设计企业当前的一些典型设计项目进行讨论,将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合理对接,一方面可以解决设计企业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增强动手能力,将学校讲授的知识用于实践过程中,同时教师进行项目总结,为未来教学提供生动的教学案例。

4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各个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强化教学效果的一个前提。目前各个高校新生素质及生源数量急剧下降,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增强学生未来的就业能力,扩大社会影响力,高校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去看待实践教学改革这个问题,将竞争放到首位,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真正地突显专业院校核心专业地位。当然,各个高校有不同的专业环境特点,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针对特定问题去独立分析,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将不同院校的专业特点发挥出来。而这方面就需要学校高层及政府的支持,所以各高校需要制订长远的改革规划,将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本专业的核心发展目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问题可能会随时出现,本文只是对目前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但具体的改革方法需要教育工作者根据不同的发展方向、着眼于未来进行改革,研究市场需求,研究学科培养要求,进一步提升我国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元高.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交叉教学模式分析[J].艺术科技,2017(10).

[2]叶姗虹.空间解构——构成主义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7(10).

[3]丁虹翔.楚雄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理想”主题系列毕业设计创作活动解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7(04).

[4]张智铭.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J].科技展望,2017(24).

篇3

[关键词]环境建设;资源建设;身份认证;单点登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9―0067―03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在教育技术上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这些教育投入有两个方向:一是在教学的信息化硬件环境方面;二是在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及平台中运行的软件资源方面。但目前在高校的教育技术部门中,这两个方面的投入不管在资金上,还是在人员安排上,都是两个独立运作的部分。在其建设内容上相互之间基本不存在交集,在具体工作中也很少合作与配合。相反,二者在教育技术投入的分配方面还会存在一定的竞争。随着教育技术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这种矛盾会日渐突出,成为了制约教育技术全面建设的一个关键性瓶颈。“如何突破这个瓶颈,使教育技术中的环境建设与资源建设能够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是摆在所有高校教育技术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需要采用一种创新式的发展思路来思考这种关系。

一 教学环境建设遇到了滞后教学需求的困境

目前在高校的教育技术环境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硬件环境方面建设而忽略资源环境建设的问题。校方主要关心的是建设了多少间多媒体课室;装了多少台投影机;是否实现了无线网络通信等面上的问题。但这表面上的建设工作成果并不能代表环境建设质量的全部内涵,其实我们应该更多地以“教学的需求是不是得到了满足”作为建设成果的标准。要看这种环境上的改变是否解决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是否更有利于信息化教学的开展。换句话来说,就是教学需求是环境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应该说我们已经走过了教学信息化的最初阶段(教学内容数字化的阶段),一些基本的多媒体设备设施(如投影机、计算机、展台、DVD机等)已经成熟和完善。新一代的学科教师也都具备了较高的信息素养,他们会对所使用的教学条件在教育技术应用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1 教学需要的是易用好用的教学环境,功能性并不是唯一的需求

教师们希望这些多媒体设备可以方便使用,用起来得心应手,多媒体课室环境建设中的中央控制系统就是很好的例子。一个优秀的中控系统除了性能良好和质量过关外,更多应该体现出其产品设计上的人性化。教师是设备的直接使用者,所以中控的面板设计不能太过繁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通过桌面控制面板对投影机、电动幕、计算机、功放、DVD机、录音卡座、展台等进行控制切换。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方便直观地实现多媒体教学,把教师从疲于应付众多电教设备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把精力集中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去。这既是教师所期望的,也应该是教学环境建设者的初衷。

2 教学环境应该与教学资源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教师需要把备课准备的教学内容无缝地连接到课堂教学,中间不能存在太多的信息中转和传播上的阻隔。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教师因为u盘在多媒体教学中读不出来而影响了当天课程的情况。如果在多媒体教室中计算机上为教师提供网络u盘的功能,也许会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网络u盘可以通过基于B/S架构的资源管理平台捆绑在讲台计算机的登录界面上,教师登录后电脑的桌面上会马上显示出属于自己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是教师利用自己的帐号通过IE浏览器在家里和办公室上传到学校的资源服务器中来的。授课时,同样通过该账号登录操作系统实现的单点登录,直接访问到自己帐号下的资源。这种访问是直接推到教师面前的,避免了使用u盘携带课件所带来频繁的拷贝、删除、病毒、故障等麻烦。这种网络u盘的功能,形式上只是一种功能比较单一的网络小应用,但通过它与教学硬件环境实现的功能捆绑却能为教师解决了教学信息“最后一米”的传输难题,为其扫清了教学资源应用中的障碍。

二 把资源建设直接推送到教学应用环境中去

从资源建设的角度思考,也同样地离不开环境建设的配合与支持。目前的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建设已经结束了从空白起步的初级阶段,国内外已经开发出了一定的数量的具有相当技术水平的可以满足教学需求的教学平台和各学科的教学资源。现在资源建设的重点应该转变成教学资源应用的问题。把已经建设好教学资源应用到教学第一线去,在应用中进一步完善系统的教学功能,是目前阶段的资源建设的重点。下面从两个应用的实例来看这种综合性建设的优势。

教育技术资源建设中所开发的资源录制平台,可以实现对多个教室的远程集中录制的设置和控制功能,对任意教室的视频及计算机的VGA画面进行预览,手动控制云台,手动录制或者自动录制,实现跨教学楼、跨校区的分区域、分级录制管理。其导播功能允许通过远程来操作完成控制,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不在现场操作,也不需增加任何硬件辅助来实现就可以实现多个录制课室的混合编辑。而不需要集中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采编播的灵活性和综合效率。这样的录制平台就是资源开发与环境硬件综合建设的成果。直接利用多媒体课室中的摄像设备,只要在建设环境的安防监控子系统的设计中预留出这方面应用和相关的音视频接口,只需要添加部分较专业的摄录像设备(摄像机、云台、通信线路等),就可以为教学资源的积累提供最佳的音频制作环境,还原出比专业的演播室更真实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节省了在转播室中专门组织录制的成本。这种效果是在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相互配合的条件下实现的,可见两个系统的建设是一个综合性工程。

前面提到的网络u盘的应用就是推送教学应用到环境中去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把网络教学平台推送到教学环境的第一线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从环境建设与资源应用两个方面同时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具体的做法是对网络教学平台采用单点登录,把网络教学平台与多媒体课室的中央控制单元整合到该单点登录的界面中来,当教师打开多媒体课室设备的同时,其教学计算机上就会自动把完成登录的网络教学平台的Web界面并在客户端软件中显示出来。备课用的多媒体课件、录制的精品课程、网络上收集的各种与课程相关的资源……都会分门别类地“推送”到任课教师的面前,极大地方便教师的使用。为网络资源教学应用跨过“最后一米”的距离。只有方便了教师的使用,让他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充分体验了教学平台的功能,让他们真正体会到通过教学系统可以实现与学生之间畅通的网络沟通,才可能让他们自发地投入到这场教学改革的实际应用中来,并且在无意识间

带动了他们身边的教师和学生,通过这些教学系统参与到教学资源的建设中来,进一步丰富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从基础上推动了教学环境建设,提升了环境与资源两者整合度,这种教学活动的转变就可以良性地循环起来,即互为发展的动力又互为展示的舞台。

三 引进创新思维,应用新技术促进环境与资源建设协调发展

教学环境的建设与教学资源的建设在系统化综合性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可以发挥出更高的建设效率,同时产生更佳的建设效果。分析其中的几个主要的环节可以找出有两个技术从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一个是环境建设中用到的身份认证技术,另一个是资源建设中的单点登录技术(SSO)。

1 身份认证技术

目前比较成熟的身份认证技术主要有密码认证、PIN码认证、智能卡、生物识别、CHAP认证、双因素认证等多种认证体系。不同安全级别的认证方法有很大区别,安全性是认证方式的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但并不是全部。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还需要综合关注其兼容性、方便性,以及使用成本等因素。正如在高校的教学环境中的身份认证的安全性就不是唯一重要考虑要素。因为过高的安全性一定会牺牲系统使用的方便性和提高系统的复杂度,这样一方面会让教师在使用教学系统时因为繁琐的身份认证程序,影响到其使用这套系统的用户体验,从而降低了他进一步使用后台支撑的资源平台的热情,所以系统身份认证的便利性是方案制订的一个重要原则。而且这种趋势随着IT产品普及导致的设备成本降低而越趋明显。在安防方面的设计要求降低了,同时教学系统的开放度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教学环境中如果有太多太复杂的身份认证会使系统的使用效果大打折扣。简单的密码认证虽然安全级别不高,但因为不用随身携带卡片和钥匙,可以减少教师上课前打不开系统的事故发生机率。但这种方法也存在忘记密码和过于简单容易被他人盗用的弊端。智能卡方式安全度较高,但容易丢失和忘记携带,从而存在较大的引发教学事故的风险。相比老一代的接触式IC卡,射频技术的智能卡更方便,系统可靠性更强,是目前智能卡应用的主流,但成本相对较高。生物识别技术尽管其安全度较高,不用记密码和携带卡片,但由于过于复杂的结构和个人生物信息的隐私性,也很难在教学系统推广应用。考虑到教学系统追求便易性的特点,像手机信息、蓝牙连接、WIFI、汽车中的无匙进入技术、语音识别等都可以成为主流的身份认证技术,在未来的教学环境中得到应用。

2 使用统一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SSO

从前面提到的几个实例中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技术的应用前景,那就是单点登录技术(SSO)。单点登录基本定义是:用户只需登录一次,即可通过单点登录系统访问后台的多个应用系统,无需重新登录后台的各个应用系统。如图1所示,SS0架构的系统可以实现B/S和C/S中的不同登录方式达到同样的登录效果,只要做过一次的身份认证就可以穿行于系统中的各个功能模块中,无需重复登录却可以保证登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日后系统的扩展预留了接口。这种类型的SSO目前在市场在已经有很多成熟的应用,主要是实现门户网站、电子邮件、论坛和各种网络应用之间的单点登录。这与这里提到的SSO有所不同,教学环境系统中SSO的入口是放在打开和登录多媒体教学系统,也就是以多媒体中控平台的硬件作为SSO的入口,而不是普通环境中只是针对软件子系统的SSO,大多数情况下所使用的主登录环境是一个纯粹的硬件系统平台,目前使用这种软硬件混合SSO方式的计设还比较少见。具体的身份验证方式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密码认证、智能卡认证、生物认证等多种方式,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通过了SSO服务器认证后的用户就可以了自由地访问校园网上的教学平台和其中的教学资源了。

篇4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wireless network and the progres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cro course has become a powerful assistant for students to learn in and out of class as a new teaching resource. This paper tak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course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micro-teaching resources, ideas,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implementation recommendations, hop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micro-teaching resources.

关键词:中药鉴定技术;微课;教学资源建设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micro course;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167-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不再局限于从传统课堂中汲取知识,而是通过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大众媒体获取所需知识,从而实现了移动学习、终身学习。对于职业院校来讲,紧跟时代的步伐,建设新型信息化环境下网络教学资源库有重大意义,它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差异化学习平台,同时为校外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微课因其主题突出、针对性强、结构独立、短小精湛、即点即用等特点[1],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教学资源,如果开发利用好,将为传统教学提供有力帮助。本文将以职业院校中药专业核心课程《中药鉴定技术》微课教学为例,探讨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思路和实践。

1 中药鉴定技术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国家药品标准,采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等方法,鉴别中药材真伪优劣的技术。涉及药材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多个环节,知识点繁多,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较难掌握。如果将这些知识点制作成一系列短小生动的微课,则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便于其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哪些教学内容可以制作成微课资源呢?笔者依据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了下列切入点。

1.1 名贵中药材

教学实践表明,名贵中药材疗效独特,是临床常见的养生保健品,也是老百姓心目中的仙草,学生通常较感兴趣。但因其资源匮乏、价格昂贵,在讲解时常缺少药材实物标本,学生理解起来较抽象。因此,可以搜集名贵药材的图片、故事、加工视频等资料设计成系列微课,方便教师将药材全方位展示给学生。

1.2 易混中药材

一些中药材因名称或性状相似,如山豆根与北豆根、党参与银柴胡、地黄与玄参等,极易混淆,可以做成易混中药材系列微课,让学生课后反复观看,多比较,牢固掌握区别点。

1.3 经典俗语

为便于理解和记忆,老药工用经典形象的语言描述药材特征,如党参根头部的“狮子盘头”,川贝的“怀中抱月”,海马的“马头蛇尾瓦楞身”等等,可以制作成经典俗语系列微课,通过配图和教师讲解,使经典俗语与药材特征一一对应,加深学生对药材特征的理解。

1.4 不同规格产地的药材

有的药材为多来源品种,不同来源性状特征有显著差异,如莪术有3个来源,广西莪术、蓬莪术和温郁金,其药材的色泽及形状均有差别;有的药材来源单一,但来源于不同产地,或采收加工过程不一致,性状特征也不一样,如板蓝根、三七等药材。教材无法收集各种不同规格等级和加工方法的药材图片,因此教师可以尽可能多地收集同一药材的多角度图片,形成微课资源。

1.5 药材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

课程教学中,药材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等因素对药材的质量至关重要,但是教材中往往只有几段简短抽象的文字描述,学生很难想象出真实的采收、加工场景。而将这些实训室里无法看到的产地、采收加工过程制作成微视频,教学时则形象生动得多。

2 中药鉴定技术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的实践

中药鉴定技术是一门传统的课程,所讲授的中药已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其性状特征变化较少。然而,在信息化环境下,传统必须与现代相融合才能走得更远。微课因其针对性强,主题突出,用时短,开发建设好必然会成为互联网时代最便捷的移动学习方式之一。尽管现代互联网有海量学习资源,但学生依靠已有的知识无法甄辨优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将现有教学资源整合成系列微课,借助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在进行中药鉴定技术微课资源建设时进行了如下探索。

2.1 名贵中药材微课程建设实践

名贵中药材有野山参、冬虫夏草、西洋参、灵芝、川贝母、石斛、鹿茸、麝香、牛黄、金钱白花蛇等,因其价格昂贵而伪品众多,学生较难掌握。因此考虑将名贵中药材制作成系列微课。例如在进行《冬虫夏草的鉴别》微课设计时,将冬虫夏草的来源与形成过程制作成微课,以中央10套百科探秘节目对冬虫夏草的评价切入主题,以插入视频形式展示了冬虫夏草的来源及形成过程,使学生对冬虫夏草的形成一目了然。冬虫夏草的性状特征是教学重点,在制作这部分微课时,以“探秘冬虫夏草真假之谜”命名,分为“子座的秘密”,“虫体的秘密”,“断面的秘密”三部分,分别拍摄了冬虫夏草的子座、头部、眼睛、虫体环纹、足、尾部等各部位照片,采用图说的形式将药材特征分解讲授,最后将特征总结为“一个子座,两只眼睛,三环一组环纹,四对明显足,”便于学生记忆。在设计冬虫夏草的伪品部分微课时,展示一组虫草图片,以“最好的虫草,最相似的伪品,最常见的造假手段”来讲述冬虫夏草的伪品,最后设计一组测试题,巩固学习效果。网上冬虫夏草等名贵中药材的真伪鉴别资料较多,笔者认为教师在制作微课时精心挑选素材,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定能制作出优质有吸引力的微课。

2.2 易混中药材微课程设计实践

在中药鉴定技术教学中,学生常因药材外形、名称相似而混淆。教材中没有专门比较药材异同点的章节,因此笔者制作了一系列易混中药材微课,帮助学生掌握区别。例如,制作《党参与银柴胡的鉴别》微课时,选取特征典型的党参和银柴胡,分别拍摄党参根头部的“狮子盘头”特征,银柴胡根头部的“珍珠盘”特征,党参与银柴胡表面皱纹特征及断面特征。通过图片分析得出,党参表面皱纹较粗,银柴胡皱纹细腻;党参断面中心有黄白色小木心,银柴胡断面为黄白相间的放射状纹理。将3组图片分别放在PPT上比较,区别非常明显。同时教师补充用图片无法描述的药材质地和味道等特征,如党参质软而甜,银柴胡质硬而微甜。本次微课主要需要准备党参与银柴胡的图片、制作PPT,教师讲解PPT时用录屏软件制作视频,操作简便[2]。易混中药材很多,笔者还制作了《山药与天花粉的鉴别》、《大血藤与鸡血藤的鉴别》、《玫瑰花与月季花的鉴别》等微课,均用时较短但区别鲜明,便于学生理解。

微课资源除短小的微视频外,还准备了PPT、教学设计、配套习题、数字化教材等,供学生学习使用。

3 对微课资源建设的建议

3.1 建设系列化

微课虽然是碎片化教学,但尽量要以一条主线贯穿制作成系列微课,如名贵中药材系列微课、易混中药材系列微课、经典俗语系列微课、道地药材系列微课,中药的产地加工系列微课等等,学生学起来能井然有序。

3.2 教师主导化

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而言,开展微课学习仍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利用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在平台上布置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的任务,查看学生的微课点击率,通过交互软件答疑与学生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使用微课学习。

3.3 制作朴素化

在微课制作时,提倡朴素型制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往往没有专业的摄像设备和技巧,使用简单的摄像机、手机、录屏软件等设备拍摄微课便于教师制作和编辑,使得系列微课的建设更贴近实际。

3.4 平台手机化[3]

相对于电脑、ipad来讲,手机是最方便的移动终端,小巧便携。手机浏览网页比较方便,但完成微课学习任务还不方便操作,因此在微课教学上使用有一定的限制。如果能开发手机版微课平台,学生在课前、课上、课后均能方便地打开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将能真正实现移动学习、随时学习。

4 小结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在全国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已初见成效,如何更好地设计、开发与实施微课, 并与具体的应用情境进行整合,以有效地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仍然有很长的路去探究。本文以《中药鉴定技术》微课实践为例,探索了微课资源建设的思路及进一步实施建议。随着以微课为代表的新型教学资源的不断推行,相信将来会有更为深入的实证研究与实践,以更好地为传统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岑健林,胡铁生.微课:数字化教学新形式[J].教育信息技术,2013(4):19-21.

篇5

一、教学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1 作为教学工作者应具有政治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没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以及敢于负责的工作态度,他是做不好教学工作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研究室兴亡、教师有责。①大学生为了好好学习并取得优秀成绩的根本利益;②教师把先进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根本利益;③研究室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合格人才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根本利益。

2 教学工作者应具有为教学进行服务的思想和素质,才能发现问题并实施指导。①通过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室、阅览室、实验室、图书馆)更加舒适、学习成绩更加优异、成为合格的人才,进而体现学生学习的根本利益。②在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基础上的同时,通过为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服务,研究室要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软环境,使教师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精神状态,教师能把学生教得更好,学生为了学习的根本利益才能体现。③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全程服务。只有良好的教学环境(课表、教室编排,管理维修,耗材补给、设备更新、对教师培养、人文关怀等等),①和②才能完美的体现。④通过为教学过程提供无止境的和体贴入微的管理、服务,教学领导和管理只是一种手段和方法,服务才是根本,培养出高素质、高层次的合格人才,才是教学的目的。

3 决不能把只会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甚至同流合污者留在教学工作岗位。建议由真正的(从事过科研教学的)教授来领导研究室。教学工作者是教学的公仆。眼睛看到的和心里想到的应是一切为了教师和学生、为了教师和学生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的根本利益,想的都应是如何为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服务;通过自己教学工作体现出服务的意识、理念和精神,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工作业绩的目的。每一位教学工作者的最主要考核指标就是:教学服务工作是否到位、是否全面(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其他为教学服务);对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否满意、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否优秀、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优良,是否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的高素质、高层次的合格人才。

4 具备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健康心态。在教学过程的工作中,要有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对待教学工作中时常被抱怨时应具有细心、耐心、宽容、平和的心态;要勇于坚持原则,敢于负责和承担责任,不为名利,不畏权势;为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的根本利益,要敢于提出善意的、可实施的建议。

5 教学工作者应具有高学历和高资历。教学工作者具有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具备一定的、相应的、真实的(而不是凭自己手中的权力获取的)学历,应是有实践经验的一线的副教授以上的教师。低(假)学历、资历的教学工作者如何领导硕士导师和博士导师?他们不能很好的为科研和教学服务,就不可能要求一线科研教学的教师达到高学历和高资历标准。师资建设就不能达标,就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1 教学工作者必须具有为教学服务的意愿和能力以及做教学公仆的思想。

2 教学工作者必须具有学士学历毕业后,经过师范院校进修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等)的资历;坚决不能外行领导内行。做教学工作,即使他(她)再有工作能力和责任心,最后的结果也将是张冠李戴、一塌糊涂。

3 教学工作者必须在所教授的基础学科或专业学科内,担任过理论课、专业课兼职教师或科研工作;他(她)才可能有的放矢的实施教学服务,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4 教学工作者有了兼职教师的教学经历为基础,就能立足于各学科自己的教学内容重点范围内,排除一切相关教学内容的重复、交叉因素,进行“某学科的教学内容与相关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全面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进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5 教学工作者必须多年从事所辖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理论课的教学。接受过师范教育(或培训),因为经过师范教育(或培训)的他(她)们懂得如何依据教学法、教学原则、教学规律实施教学。

三、教学工作者的为教学服务理念

1 教学工作者必须为科研教学服务,是科研教学的公仆。科研促进教学,科研带动教学。建设现代教育教学制度,形成规范化的教育科学规划制度、评审制度、成果奖励和推广制度,促进科研教育体制机制的变革,推进教育、教学的科学性、民主性,加强绩效考评,鼓励研究,形成知识创新系统、应用研究系统、成果推广系统相结合的科研体系。

2 适应教学改革和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和师资培养的需要。研究室改良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应把研究室教学模式的研制、开发和应用放在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摆正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提高科研教学人员的地位,通过创造良好的科研教学环境,用科研教学服务的思想去进行科研教学实践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创造师资队伍建设的优良科研教学环境,研究室才能留住人才和使用人才。研究室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规范的系统工程。研究室的一切工作必须本着“一切为了教师和学生、为了教师和学生的一切”的理念为科研教学服务,科研教学工作者为科研和教学的服务水平上升,要给予研究室在执行文件的提前量;督促和帮助研究室的对于文件的执行过程;文件必须及时转发不可拖延;研究室的教学质量自然提高。研究室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与时俱进、才有可能成为一流的研究室。

四、教学工作者为教学服务

1 研究室决定各自的专业事项。研究室应鼓励教师进行:(1)科研和教学课题的申请、立项、结题、评奖等;(2)科研和教学论文、论著的发表、评审、评优、评奖等;(3)在教学过程的:认定、评优、评级、评奖等;(4)各级优秀教师的申报、审核与评定等;(5)教育课题经费、教育会议经费和交通费、教育论文的版面费。

2 研究室除正常支出和学科建设外,应给在科研上有成绩和贡献的老师相应的经费。

3 教学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具有团队精神,团结同志、乐于助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与人为善、善于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教学工作者改正在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和失误,吸取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丰富的、宝贵的教学工作的经验,要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与时俱进。

五、教学工作者具有的精湛、专业的业务素质

1 严格完善全面、及时、切实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服务才能出质量、出效益、出成绩。教学工作者必须具备坚实的基本素质。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做学生利益的忠实代表。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有敢于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有责任感的专家,他才能是一名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具备完善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工作能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完善的教学工作是优秀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只有以上综合素质条件均具备,他(她)们才是一个合格的、称职的教学工作者。对上述综合素质条件不具备者,应该将其尽快调离教学工作岗位,或经培训合格后再上岗,以免教育事业遭受重大损失。通过优秀的教学工作者的良好、完善的教学工作,研究室的教育教学水平将产生大的、质的飞跃。

篇6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除了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技能,这些要求也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的相关精神[1]。虽然全国很多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例如:兰州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但这些高校或者是综合性大学,或者是非工科院校,他们得出的实践教学经验并不适用于普通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因此探索地方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即“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已被国内外大部分高校所接受。基于此背景,黑龙江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从2014年开始比较、梳理和分析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一般标准和补充标准与专业之间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整改方案,并在2017年通过学校立项工程认证建设的评审,正式启动专业认证建设工作。本文以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了基于专业认证视角的环境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及取得效果,为地方院校相关专业的工程认证工作提供参考。

1存在问题

首先,大部分地方工科院校由于专业建立时间较短,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原因,实践教学体系并不完善,都还没有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培养体系。“专业认证”要求只要“产出”的人才实现了培养目标即为合格。其尤其重视实践教学,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对社会及工业的适应能力,很多地方高校在这一方面有所欠缺。第二,很多高校“重理论轻实践”,压缩实践学时及实践经费,在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少。因此多数实习或者实践由长期动手实践变为短期参观接触,这种参观形式的实习,并不能满足专业认证的相关要求[2]。最后,认证需要工业界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与高等学校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建立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体系,以便学生培养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使企业真正成为高等工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3]。但以上提到的重要性,往往被地方高校所忽视,地方院校在与工业界联系方面有待改善。

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2.1深化产教融合,注重“走出去,请进来”

校企合作是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是落实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举措[4]。学院邀请省内外各大设计院、环保企业专家,优秀企业校友作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每名校外专家除了指导学生外,还同时配备一名青年教师为助教,在校内校外配合协作基础上,学生和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均得到较大提升。此方法还对促进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有较大帮助。另外,本专业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在入职一年内进入当地环保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这样不但能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还能加深企业和高校的联系。本专业校企合作方面已取得不错的效果。实习(实践)基地覆盖了城市生活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大气污染物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给水处理等领域和方向。构建的“面对面零距离”合作模式,使学生在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技能训练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4]。

2.2以课外实践为平台,加强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合创新性实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自主学习以及解决实践中遇到复杂问题的能力。综合创新性实验指导教师结合实际项目开展相关指导工作,如实验项目“菌藻共生系统建立及应用”就来源于本校老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验指导教师应紧跟国际前沿研究的热点问题,选择开放性、趣味性强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学中乐、乐中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在实验成绩考核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通过改进实验课考核方法,改善实验教学的效果。除了注重实验结果,更加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实验的整体情况,真正做到“学生中心、产出导向”[5]。

2.3深入课程设计改革,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课程设计是在课程之后进行的一项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根据课程内容组织要求学生完成相关工艺设计计算,并完成4-6张图纸的绘制。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共设置4门课程设计内容,按开设顺序,分别是泵站与管网课程设计、水污染治理课程设计、“大气”课设、“固废”课设。基于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OBE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课程设计任务单一、内容简单、评价单一的弊端,教师给出的题目增加了深度和广度,提高了设计难度。例如,水污染治理课设内容在原来的二级生物处理工艺设计计算的基础上,增加了深度处理工艺设计,并增加了高程设计计算,并根据设计难度由原来的一人一题调整为二人一题或多人一题,明确分工,不仅学生的绘图计算能力得到了加强,更锻炼了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学习积极性和责任感。在结课评价环节中,增加了答辩和学生互评两项考核体系,可以促进学生真正的学懂知识,避免“浑水摸鱼”。

篇7

【关键词】生态心理健康 教学环境 校园文化

生态心理健康由个体生理、个体心理、生态外环境三部分内容构成,它包括个体心理内部的平衡、个体心理内部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及个体生理与心理的平衡。生态环境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学生来说,教学环境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尤为突出。

一、加强建设高效的高职院校生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管理机构

1.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加强生态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院一级的管理层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采取自上而下的办法,在二级院(系)主任的直接领导下,由教研室在开展教研活动中采用集体备课的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动态地揉入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中教学管理的辅助作用

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中教学管理的辅助作用,首先,应考虑科学设置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参考本科院校宏观型的做法,注重思政的宏观管理,但忽略了系部乃至年级、班的微观层次的管理,忽略了教学管理的辅助作用。

其次,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师资比较薄弱,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教师队伍中选拔聘任和培养专、兼职心理辅导人员,让这些专、兼职教师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并考取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书;二是培训年级政治辅导员,增强辅导员的学生心理辅导意识,使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生活的益友,心理的医生;三是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揉和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3.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要发挥高职院校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一是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上面临着知识更新、社会舆论、竞争等方面的重大压力,在这些压力之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教师必须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才能引导学生发展个人的智力和培养个人的健康心理。二是要提高教师“育人”的意识,明确育心理健康之人的重要性。三是要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术的培训,要求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融合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二、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加强生态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让每个学生都能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2.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特别是社会科学方面课程如基础文科类课程、管理类课程、公共关系学类课程、礼仪课程等。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网络、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具体课程的网络资料和多媒体课件中,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良好的心理暗示,从而培育出健康的心理。

三、努力建设生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场所环境

加强教学场所环境的建设,做到让学生在明亮整洁的教室中学习,在设施先进的实验室中做实验,在雅静宽敞的图书馆中阅读,在优美谧静的校园中漫步这些良好的环境因素,会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保持愉悦的心境,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1.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场所的建设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场所建立“三个网络,一个系统”。“三个网络”,是指以卫星电视和校园电视台为中心,建设双向闭路电视有线网络;以中心机房为中心,建设各系(部)、各教研室、教室、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等室联网的校园计算机网络;以音频电台为中心,建设语音室及无线、有线自动广播网络。“一个系统”是指“三个网络”在“网络中心”汇合,构成一个真正的“多体媒体智能双向控制教育系统”,整个系统中的信息和资源都将共享,教师可通过网络检索信息,学生可以在计算机室,电子阅览室或教室利用校园网或双向闭路电视进行“主动式”、“交互式”学习,也可在网上接受远程教育。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必定心情愉悦。

2.校外实习实训环境建设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的人才,在教学课时安排上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是1∶1,而校外的实习实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校外实习实训和谐的环境建设,是学生实习期间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具体心理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一是实习前对学生进行心理动员,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实习过程中的意志、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挑战;二是实习过程中使学生在校内带队教师与指导教师、基地管理人员与师傅的共同引导和指导下完成心理与技能的调整――适应――平衡的过程;三是实习结束后,在总结的基础上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工作。这三个阶段的顺利完成,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生态调整的一个完整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生态心理基础。

四、发展有利于生态心理健康的学习型校园文化

营造一个蓬勃向上的学习型校园文化氛围,是高职学生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美丽校园,营造优雅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2.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应体现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理念,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最佳的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3.充分利用学校的校报校刊及网页、校园广播来营造校园的学习型的精神文化氛围。

4. 引导与支持学生成立心理社团,发挥社团的群体效应作用。

综上所述,管理严谨、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气氛融洽、实习实训场所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高职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也就是说,要实施高职学生生态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抓好教学环境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杨峰.大学生生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研究.合肥工业大学.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7,(03).

[2]肖二平,燕良轼.生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研究的新视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04).

[3]易芳,俞宏辉.生态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模式的转向.心理学探新.南昌.江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1).

篇8

【关键词】声乐教学 生态环境 构想

声乐教学质量的优劣与其教学生态环境是否和谐息息相关。高质量的声乐教学离不开和谐、融洽、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和氛围,相关院校应大力加强和谐课堂建设、和谐课程建设、和谐科研建设,全面跟进相关配套措施,在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人力资源各方面优化质量,从多渠道、全方位的视角出发,为构建和谐的声乐教学生态环境提供有力、可靠、坚实的保障。

一、加强现代化声乐教学设施建设――和谐的“有米之炊”

21世纪对教学设施的要求应紧跟时代步伐,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是实现和谐声乐教学生态环境的基本保障。否则,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就缺乏可行性,和谐的声乐教学生态环境也就无从谈起。学校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声乐集体课、小组或个别课的不同要求,根据学生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具体情况,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如立式钢琴、三角钢琴、多媒体教室、MIDI教室、音乐厅、书籍音像资料室、录音录像器材设备(有条件可配备专业录音棚)等,充分发挥专用教室、专用器材、设备的作用。比如,教师可通过数码辅助手段,利用电脑强大的多轨录音等功能优化课堂教学,制成的CD、VCD、DVD、MP3等各种音像材料可供学生课后学习,巩固教学质量。

二、加快多渠道声乐课程资源开拓――和谐的教学源泉

为使声乐教学中遇到的技术、艺术、学术上的问题有证可考,有据可依,学校应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各种课程资源(包括信息化课程资源)。比如,声乐教研室应购置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备课、进修、研究使用。同时,学校应进行校内图书馆建设,如纸质资料的建设(声乐类相关著述、核心期刊、专业期刊等)、电子资料的网络检索系统建设(万方数据资源系统、超星数字图书馆、CNKI期刊网、EBSCO信息数据库等),从而方便师生查找各种资料。另外,教师应广泛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文联、音协等社会资源,作为校内课程资源的有益补充,形成和谐的校内外课程资源环境,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三、促进合理化声乐相关课程改革――和谐的课程生态圈

声乐课程不是孤立的,和其他课程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生生相息的课程生态圈,相互之间应协调、融洽、和谐。学校应进行必要的声乐相关课程改革,例如,开设跨学科教育类课程(声乐教育学、声乐生理学、声乐心理学等);拓宽基础课程范围(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增加选修课(中国声乐艺术史、外国声乐艺术史、中外艺术歌曲及歌剧赏析等);整合专业课程,加强专业学科之间的联系(如声乐综合课);增加观摩课(声乐类表演、教学、节目编排观摩课等)。通过这一系列合理化的声乐相关课程改革,将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艺术修养、演唱能力。

四、开展多途径声乐课程艺术实践――和谐的“游泳”空间

声乐艺术的本质就是一种实践,声乐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实践的教学。因此,要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效率,就应通过多种途径参加实践锻炼,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声乐实践应积极向课外拓宽。比如,举办班级独唱音乐会、个人独唱音乐会、师生独唱音乐会、声乐汇演(如独唱、重唱、联唱、小合唱、大合唱等)、声乐比赛和声乐讲座等。声乐教师应对学生的艺术实践给予积极的指导,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实践。学校应将此项工作计入教师工作量,并在相关设备、经费和场地上予以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五、建立互动式声乐课程科研组织――和谐的学术氛围

声乐教学是技术性、艺术性、学术性的有机统一体。“声乐理论三层面”不仅包括技理、艺理,也包括学理。教研室应注重加强学术研究,建立声乐艺术科研机构,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师生互动,全面营造学术氛围,深入进行学术探讨,广泛开展学术活动。科研小组研究的内容、范围、角度应尽可能地丰富多彩,比如,围绕声乐发声的技术、声乐作品的分析、声乐表演的修养、中外声乐流派风格的发展和对比、跟“学”与“教”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还可以开展地方声乐类课题研究(如常州吟诵、江南民歌),拓宽探索视野。通过一系列的科研活动,一些问题在课后得到了更深刻、更透彻的研究。这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使学生培养了科研精神,强化了科研能力,提高了科研水平,开发了科研潜力。

六、进行全方位声乐教师素质培训――和谐的继续教育环境

篇9

关键词:高职高专;环境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应该着重培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就业打下基础。

一、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大众的关注,一些高校对环境类专业的实验教学逐步重视起来,陆续添置了一些专业仪器设备,实验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尽管如此仍存在不少问题。[1]

1.实验教学体系有待完善。环境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中没有单独开设实验课,大多数情况下,实验课附属或让位于理论课,对学生实验的教学只是贯穿于理论教学过程中。科任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自行选择安排实验内容和课时,由于没有科学的规范和整体的布局,实验教学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学生对现有的实验教学积极性不高,达不到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训练要求,也体现不出实验教学自身的优势。

2.实验教学内容有待优化。对学生开设的实验课内容滞后。现有实验教学中,主要以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实验教学主要依照课本进行,每个实验都清清楚楚地列出了实验原理、使用仪器,测试方法步骤等,学生只需要按照要求演示操作,得出实验结果,根本不需要动脑思考。这种被动的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不能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3.实验教学设备急需补充。由于办学经费所限,实验室基础设施不足,主要表现为实验室面积小,仪器设备落后且数量不足,对学生开出的实验,需要依据现有的仪器设备分批进行,加上课时的限制,有的实验只能以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方式进行,很难满足专业技能训练的要求,更谈不上掌握最新的先进的工艺技术。专业仪器设备的短缺,客观上制约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进一步实施。

4.实验教学师资不足。由于客观上实验教学地位从属于理论教学,且开设的实验课有限,导致专职的实验教师数量不足。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常常是一个人指导好几十个的学生,不能对学生逐一指导,从而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二、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

建设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就必须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把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独立出来,提升实验教学在教学环节中的地位,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目的,结合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的实验教学。

针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实验教学内容的建设

实验教学内容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考虑教学目的及不同专业需求来设置的具体的实验内容。内容的设置包括:实验课程的设置、课时的安排、学分的分配等。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实验教材,必要时,可以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系部自己编写。将实验内容主要分为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两个方面:基础性实验主要指演示性和验证性的实验,旨在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验研究技能的掌握;综合性实验则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理解消化,并能够运用它们来分析、解决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实验项目的安排要从整体出发,先简单后综合,要有系统性,避免重复操作。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理论原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训,以基础性实验教学为主,综合性实验为辅。

2.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建设

在实验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倡课前预习,在实验进行前,教师可以结合实验内容给学生留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在课上通过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的方式检查预习情况,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可以使学生相互间沟通学习共同进步。

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利用多媒体实验教学方法,借助实验教学软件,对某些实验通过软件仿真模拟的形式向学生讲解。教学软件可以详细地演示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如污水处理实验教学中包括的沉淀、过滤实验,通过软件模拟,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装置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学生对实验的认识也从书本概念走向实物运转。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对专业有全面的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的兴趣。如果这时候实验室能够提供一些小型的设备供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则效果更佳。

要将科研项目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开放实验室。吸收优秀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运用紧密相连,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要让学生上网检索资料,并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则正确引导学生,解答学生的疑问,并鼓励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验。

3.实验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的建设

实验教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即实验的准备、实验的讲解、实验的进行和实验的效果。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应主要依据这四个指标进行,其中前两项主要针对教师,后两项针对学生。

实验准备包括实验所用仪器药品和实验教学所需的讲义、教材等,学校相关部门应定期抽查,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实验的讲解考察教师的讲课能力,为了提高教师的讲课水平,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如,组织教师听课、观摩教学、召开经验交流会等,使教师相互之间进行学习、交流心得和体会,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

考核内容主要是看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实验操作技能的熟练规范程度,而不是单纯看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的实验成绩评定应该包括三部分,即实验基础知识和理论测试成绩,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成绩和实验数据的记录分析。通过对学生的实验考核,要发现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4.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验师资如何,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和科研水平的高低,为了培养一支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需要从多方面考虑。[2]

调整师资队伍结构,校企结合,充分注重从企业外聘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并创造条件,鼓励实验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去学习参观,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在实验教学活动中,与社会岗位需求结合,使实验教学更有针对性。

吸收年轻的高学历优秀人才加入,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其他兄弟院校联合办学,实行师资共享,改善师资年龄、学历结构。

组织现有实验教师参加实验技能培训活动,鼓励教师参加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实验教师的业务素质;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科研项目,及时了解国内外科研动态,提高科研能力。

学校要重视实验教学师资的建设,以人为本,在待遇、职称等方面与其他教学科研岗位人员相同对待,使大家能够爱岗敬业,全身心地投入实验教学,防止中、青年人才跳槽现象的发生。

5.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及管理

注重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外实验实训基地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充分利用社会上现有的资源,将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如,当实验教学涉及到大型的给水、排水构筑物的运转操作时,就要相应地到自来水厂或污水处理厂,现场观摩并听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讲解。

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则主要强调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对实验室设备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加大投资,配置足够数量的基础设施和安全设施,保证教学实验能顺利进行。

实验室应制定一系列完整的仪器、设备、材料、经费、资料、档案、安全、维修等较为完善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每一项内容都应有专人负责,确保实验室高效有序地工作。[3]

三、结束语

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实验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转变观念,努力工作,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不断探索并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凌琪.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05,23(4):110-111.

篇10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管理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快速兴起的技术手段是一种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技术,现在在社会广泛应用。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以后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也加速了我国教育的信息化进程。多媒体教学设备成为支撑多媒体教学的重中之重。

多媒体教学设备即以计算机和大屏幕显示设备为核心构成要素,以交互式操作作为信息处理方式。目前国内多数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都配备了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机和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此外还包括音频扩声设备等设备。

总的来说,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摒弃了传统教学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能够全方位、立体化的将要教授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给每一个学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拓展思维,提高注意力,提升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其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本文意在总结多媒体教室发展的阶段过程,探讨现代教学组织形式下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以及目标。

一、多媒体教室发展的历程

1.传统多媒体教室阶段,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多种媒体集合的场所,该场所中有计算机、投影机、影碟机、卡座、展示台、扩声系统等音视频媒体设备构成,根据学校财力情况,配备和不配备中控。此阶段,由于电子产品的大众普及率低,造成多媒体教室中多种媒体设备的操作相对复杂和专业化,常常出现教师上课时,摆弄设备的时间赶上上课时间了。因此使用的限制规定多和对教师的要求高,造成普及率和使用率双低。

2.集中控制为主的多媒体教室阶段。随着电子产品大众普及率的提高,民用电子产品的可靠性提高,以采用中控对教室设备进行集中控制为典型特征的多媒体教室大量在学校中出现,也是多媒体教学快速普及的原动力所在。此阶段的特点是老师使用方便,教学设备稳定性提高,但管理难度较大。

3.嵌入式中控系统应用阶段,该阶段由于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嵌入式技术大量应用,微型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多种媒体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或模拟实现,周边设备简化,教室主要以网络化中控、计算机、投影机或交互式大屏幕、扩声系统为主。同时大量采用最新的嵌入式软、硬件核心技术为代表的多媒体中控系统进入教学环境建设,使学校能以应用为出发点来设计的多媒体教室系统,先进是他的主要特征,以实现各类信息资源在网络中实时交互为主要多媒体教室典型特征。

4.最新阶段,即智慧教室阶段,是信息化智能中控为主,加以计算机、交互式显示系统、数字音频系统、视音频信息采集系统为主的一套多媒体教室系统。表面上看他和第三阶段的多媒体教室没有多大区别,仅仅只是增加了音视频数字化采集和流媒体存储转发,实际上他内部隐藏诸多的智能科技,能够实现简单,健康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多种模式学习或课堂再现,该阶段的特征就是以学生为主,实现远程、时移的课堂学习。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建设

在教学手段的改革上,尤其是新的教学模式的引进,在高校教学模式引起了广泛的探讨,对多媒体教室形成新的建设思路,并逐渐被广泛应用,带来了多媒体教学的又一次改革。教学的实时转播、学生的时移点播、微型学习、移动学习,对多媒体教室建设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多媒体教室简便操作、集中化的管理与网络视音频教学成了各大院校多媒体教室建设的两大突出需求。各学校都急需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全面地规划好整个校园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并融入到整个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中去,省时省力的做好教室端设备使用、管理、维护和安全,并在此基础上稳定、方便的完成多媒体教学。

(一)硬件环境的建设

1.优质课程资源的实时共享。由于校园大或多个校区,相当一部分选修课以及主辅修双学位的课程由于学生分散或选课人多,不是教师疲于奔命就是学生往返奔波,而现时期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增多,对于学习场所和时间有了新的要求。同时学校每年举办的多场水平很高的学术报告会,由于会场面积所限,受众很少,教师、学生对此反映迫切,因而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中,必须考虑实时的课堂直播和点播功能。

2.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教学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络中控,在办公室实时地检查每个多媒体教室内师生上课情况。不必因为到教室内听课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干扰。

3.根据国内40余所高校的调研和我校的使用情况,在不同的学科中,多媒体教室率可有不同,设备配置可有不同。

4.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容量较大、并发数较多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可实现课堂的实时直播或时移点播,便于学生的不受时间和空间影响的学习,同时该资源库收集和存放包含动画、图片、文本、声音、视频等多种类型、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资源库至少应包括多媒体资源库,教学视频节目资源库,多媒体视频素材库,多媒体软件教程资源库,网络版教学课件子库,精品课程库等子库。

(二)教学资源的建设

建设集课程展示、课程管理、师生交流和课程建设于一体的“课程中心”,用以实现“充分展示教学体系和教学成果,有效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构建开放的共享型教学资源体系,营造高效易用的网络教学师生互动环境,提供合理的课程管理和评测工具”的目的,进而搭建学校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教学与管理平台。用于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信息,如动画、图片、文本、声音、视频、网络课程、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等制作和存放。

建立“课件支持中心”,采用集中面授、分散自学、常时指导等方式,对教师进行教学课件开发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多媒体课件设计、多媒体素材获取、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培训目标是使所有教师都能自己制作合格课件,以杜绝粗劣、不合格课件进人课堂。

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能力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等。建议在新任教师岗前培训中,增设《现代教育技术))和《大学教学方法》等课程,并实行新任教师“首次试讲”制度。培训目标是使教师能独立策划自己的教案,开展多媒体教学设计,显著改善教学效果。

三、建设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1.新的教学技术选用不是越新越好、越全越好,而要根据实际需要和学校财力情况,立足现有的教学条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专业学科需要,对场所和设备进行科学的优化组合使用。

2.在加大硬件投人的同时,更应注重软环境的建设,包括教学模式的改变、学校教学管理的创新、学与教的传统方式变革等等,都需要进行规划和设计,才能达到软硬合一、人机合一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鹏,蒋方剑,赵红霞.多媒体教室建设和管理模式的研究[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0,03.

[2]唐毅敏.多媒体教室中控系统的应用与研究[J].科技信息,2010,24.

[3]龙跃.浅谈多媒体教学环境中中央控制系统的建设与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

[4]雷志华.多媒体教室中控系统及其选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