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经济的问题

篇1

关键词:电子商务 设施 政策改革 支付系统 运输配送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已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随着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兴起,在公共领域和基础设施方面,非常突出的问题是现有环境不适应新模式的快速传播与广泛推广。如何建立一个高效、快速,而且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商业环境是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命题。对于电子商务的问题分析在2005―2006电子商务报告中已明确指出分为四大类:电子商务政策环境,电子商务技术环境,上下游发展状况,企业自身能力。但本文着重从电子商务的三个技术环境展开(网络接入和使用费高,电子支付滞留,物流很难与电子商务结合),以及国内的相关政策来解决商务问题,从而为电子商务的道路扫清障碍。

一、电子商务技术环境的介绍

电子商务是一个缩写的术语,它是包含了基础设施、流程和产品的复杂技术的集成。它将整个产业和局部应用、生产商和消费者、信息交换和商业活动带入了基于因特网的国际市场。由于网络市场和参与者的数量众多,关系复杂,发展迅速,导致对于电子商务的概念众说纷纭。然而理解电子商务应该考虑以下几个要素:对传统商务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体现方式的连续性。从这个方面切入可以清楚地认识电子商务如何渗透入国内商业活动和国际贸易的方方面面。

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三种设施的配套建设:技术,设施构建,网络市场。当前日益飞速发展的科技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连接参与者与主干网的网络供应商,电脑、手机、电视等终端设备,通过卫星、光缆等其他网络主干的互连)流程设施连接传统市场与网络市场。这种设施能够使网上支付(信用卡、借记卡、智能卡以及网络货币)成为可能,同时也可以实现消费者在线购物后的发货和配送(虚拟或实体)。协议、法律、法规构建的“设施”影响从事商业的行为以及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比如数字签名的合法性和可用性、技术沟通、互联标准、认证、加密、信息披露、隐私和内容法规。

二、电子商务技术环境面临的瓶颈

发展中国家亟须解决社会经济和法规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这样才能赶超欧美国家的电子商务发展。尽管社会经济带来的挑战的克服、解决还有待时日,但冲破法规壁垒的方法明确,容易立竿见影。网络的低使用率、电子支付的低普及率(信用卡、智能卡、借记卡)以及繁琐的发货系统构成了发展中国家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

1.网络普及率在中国较低

(1)电信行业的垄断市场缺乏竞争活力

目前各地信息化工程建设此起彼伏,网络框架基本形成,但Internet应用没有明显地发挥外部效应,网络建设的广泛开展并没有带来规模效益、成本降低,相反,它却要求用户要为今后争取合理利益而预付本不需要的投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中某些行业的垄断抑制了公平竞争,ISP不得不为争夺有限的用户而恶性竞争,自身的发展举步维艰。我国的ISP和ICP之间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ICP的服务实现了ISP资源的增值,但却无法享受增值带来的好处,相反每月要租用ISP网络带宽而增加了成本,比如一些网络公司每月交给电信的费用甚至超过全公司经营费用的50%。另一方面,ICP提供给客户的基本上是免费服务,上网的电话费、网络费分别由电信和ISP收了,那么ICP的处境又怎样?

(2)上网费用大大超出用户承受能力

用户上Internet须拥有各种外部设备,这便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即使是采用普及型电脑上Internet,每月开支也在几百元以上,这对工薪阶层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按照绝对的货币价格计算,中国人要以比美国人高201倍的价格才能买回同样大小、流量的信息(这还不涉及信息的质量高低、有用与否),况且,我国人均收入比美国少20倍。“换句话说,若按同等质量、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与美国的价格相差4000多倍。尽管已经进行了两次资费调整,但上网费用依然使老百姓难以承受”。ITU数据表明:在不同的国家不但费用变化极大,而且ISP的收费与当地电话部门收取费用的比例变化也很大。比如,美国每月大约20美金的网费都由ISP收取;韩国每月29美金的费用由ISP当地电话部门2/3分成;在中国每月65美金的费用则由两个部门五五分成;在巴西每月37美金几乎全由ISP收取。更重要的是,由于在人均GDP杠杆的调解下,这种差异则非常巨大。比如网费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只为25美金,只占月人均GDP的2%;而在中国,每月的网费则占人均收入的10%。

2.网络支付的滞后

(1)电子支付效率低下

电子商务远程交易的复杂性决定了其需要一套覆盖全国的征信体系,这显然远远超出电子商务企业自身的承受范围,因此第三方和政府的力量就尤为重要。到目前,只有上海等少数城市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地方性征信公司,对公用事业交费、银行贷款等个人信用资料进行收集、处理,而在更多的城市,征信制度还是一片空白。于是网上购物信誉度迟迟难以确立,比如买家提交订单后无故取消,卖家以次充好等等。这些除了有待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的出台,还需要从信息流的知识产权、信息监管以及资金流的电子支付、电子发票、网上银行与物流方面的所有权凭证的转移等方面通过立法加以解决。信用缺失之外,在线支付率低下的另一原因是银行界未全面参与到网上结算之中,于是导致成熟安全的协议产品和规范的缺失。近几年,国内银行逐步建立起各自的支付网关,依托于中国银联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也纷纷搭建起来,有eBay易趣的安付通、首信的易支付、易达信动的1st-pay世纪支付通、中国在线支付网的IPAY、云网的支付网关服务平台、一拍网的e拍通等等,但多数代行银行职能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由于可直接支配交易款项,越权调用交易资金的风险始终存在。

(2)授权和支付体制的时效性较差

除开个人贸易,电子商务带来的完全高效和和收益的实现依赖于快速的授权、支付和金融通道的账户结算。网络交易和支付机构之间的授权至少应是即时性的,从而保证数字产品的及时发货。更重要的是,授权与最终支付间隔的时间越短,交易的效率越高,机构间带来的风险越低。中国没有配套的体系和完善的支付体制来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当国家对外汇使用进行管制时,完全参与国际性的电子商务所带来的问题会很复杂。一些国家相比另一些国家对于出口商使用外汇的自由度不同。这一战略会限制一些善于经营的小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发展,因为这些企业必须依赖进口生产来满足外部以及国内市场。比如生产藏红花的企业通过网络进口营销知识来实现更大的全球销量。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造成对于当局的透明性很低,所以维持封闭型资本账户和开放型现金账户的要求更难实现:谁能说清一笔信用卡支付的跨国业务是购买了美国国债还是一台DELL电脑?

3.物流运输无法配合电子商务

(1)体制障碍突出

当前,中国物流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主要障碍是现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如对运输的管理,是按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由不同部门管理的,使得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存在交叉和重复,难以有效合作、协调;又由于现行的财政体制,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也都自成一统,地区封锁、市场分割成为阻碍物流产业发展的另一大顽症。这种体制弊病是与现代物流应有的跨区域、跨行业、网络化的特征格格不入的,它直接导致了各种存量的物流要素的分散和难以整合,使得各种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导致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造成物流资源的浪费。

(2)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

在物流需求方面,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国相当多的企业仍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还不能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据调查,工业企业中31%和50%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企业承担,而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9%;生产企业成品销售物流中由企业自理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承担比例分别是27%和55%,而全部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8%;商贸企业物流执行主体27%为第三方,11%由供货方承担,62%由公司自理。目前,多数企业内部各种物流设施的保有率都比较高,并成为企业经营资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迟了工商企业对高效率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这也是当前制约中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三、政策改革对商务发展的对策

鉴于上面提出的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对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各种政策的改革,尽管问题并不是政策所带

来的,但适当的政策能够积极地促进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下面我就政策改革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1.调整电子商务中的信息产业国有资本,务实发展基础。

中央提出要对国有经济按照“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进行战略重组,电子商务领域也存在国有资本调整问题,应该将电子商务领域中的国有资本从应用领域退出,集中到基础领域,同时从制度上协调好基础领域和应用领域的关系。如原由中国电信垄断的电信市场在政府切割下变成五六家经营,表而看来这种分割有利于竞争,但实际上竞争是不平等的,因为中国联通等公司的经营要依赖中国电信的设备和服务才能正常进行,竞争的一方完全可以挟制另一方。合理的做法是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铁通及随后的铁道网和广电网中的网络通讯基础资源集中起来组建成一到二个网络基础服务提供商,主要由政府监督管理,而应用服务如分销业务则由数家竞争,政府不干预其经营自。这样做既可以增强电子商务基础领域的实力,又可为应用领域的公平、有效竞争创造前提条件。

2.经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倡导以德经商。

要通过广泛的社会宣传和有力的市场监管措施,增强公众的网络经济意识和信心。应积极倡导以德经商,逐步建设起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通过电子商务的开展,解决目前我国商业环境中日益严重的信誉危机问题;应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与个人信誉等级认证制度,加快建立权威性的信誉认证中心和电子商务信誉等级数据库,对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事业乃至个人进行信誉记录、评测及履约能力等级认定,并发放数字等级证书,以保障电子商务的交易可靠性和安全性。

3.加强电子商务中介体系建设与规范化管理。

应大力扶持社会化、专业化经营的电子商务第三方服务体系,发达的第三方服务体系不仅可以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稳定和强有力的支持,还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并派生新的产业领域。当前,应注重发展电子商务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ASP)和从事设计、实施和外包式运营的电子商务服务管理公司。要充分发挥现有邮政网络和交通运输系统的优势,支持邮政和交通运输部门建立电子商务的全国性配送系统以实现全程全网的第三方物流服务。要推广各类电子支付工具,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协调和推进全国范围内跨行的清算、结算等问题。在“金卡工程”全国联网的基础上,加速普及各银行间通存通取的“银联系统”,为在线支付打下基础。

4.建立健全安全电子交易体系。

要建立健全以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为目标,加密技术、认证技术为核心,安全电子交易制度为基础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商务安全保障体系。核心密码技术标准应与国际标准兼容,并必须经国家密码管理机关审核和批准方可使用。网络安全设备采用入网证管理制度,入网证由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发放。国家应鼓励由公安、工商和民政等部门分别提供个人、企业和社团法人的身份认证信息,由经过认证的商业机构运营并提供电子商务所必需的专业电子身份认证服务。鉴于目前CA认证中心建设中的无序状态,建议由国家授权主管机关统一审核和批准认证中心的设立。与此同时,要加强对行业或者地方认证中心的监管,并尽快建立第三方顶级电子商务认证中心。

5.发挥协调机制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为现代物流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现代物流纵贯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横跨国民经济各部门,必须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要充分发挥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国务院批准,2004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提出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各地政府和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将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形成市场配置资源、企业积极运作、政府营造环境、行业协调自律的现代物流发展的新局面

6.大力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做大做强专业物流企业。

要放宽市场准入,逐步取消对物流企业经营范围的限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外贸、邮政、批发企业的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要鼓励物流企业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经营模式,以电子商务和信息化为支撑,贴近市场,方便用户,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要鼓励各类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扩大经营规模,逐步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跨国、跨所有制的大型专业物流企业。

各种配套政策的改革是目前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最大的任务。电子商务在我国正蓄势待发,尤其是我国的传统产业正处在结构调整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时刻,抓住时机发展电子商务能为我国快速跨入信息经济时代打下深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铎.电子商务与物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赵培云,郑淑荣.如何提高Internet普及率?[M].北京:中国计算机世界,2007.5.

篇2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信息建设 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当今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电子网络的广泛运行,使得数字图书馆逐步走进公共视野,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新的趋势。通过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公共图书馆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的日益频繁,公共的知识宝库也得到了丰富。

1 、数字图书馆概述

1.1、数字图书馆的定义

数字图书馆也称电子图书馆或虚拟图书馆,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多种手段将图像、文字、语音、影像和软件等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在网络上传递和检索,提供信息服务的信息中心或数据库。数字图书馆,为文献查阅者提供方便、快捷的阅读、检索服务,不再像传统图书馆主要是收藏书面文化资料。数字图书馆主要建立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存储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基础上。

1.2、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社会信息逐步增长,人们需要储存和传播的信息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传统图书馆的运作显然不能满足这些需要。因此,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数字图书馆最初的提出仅仅是一个电子化信息的仓储,存储大量各种形式的信息,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访问它,以获得这些信息,并且其信息存储和用户访问不受地域限制。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可以体现一个单位的文化氛围,目前,图书馆界形成了争先、优先发展数字图书馆的浪潮,有关图书馆数字化的研究课题相继启动。如:863计划、973规划、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中的有关课题,也有省部级研究项目等。国内各大型公共图书馆、院校图书馆均基本或逐步实现了图书馆数字化初步工作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例如,目前国家数字图书馆已经制作完成超过200TB的数字资源,全国各级图书馆同样实现了相当数量的数字资源的海量存储。根据欧盟委员会公报,欧盟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来自欧盟各成员国图书馆和文化机构的书籍、地图、绘画、照片、电影和报纸等信息和资料已达460万件,预计2010年将增加到1000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32家合作机构共同启动的由全球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一一一美国国会图书馆建设的“世界数字图书馆”项目,得到了包括中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等国家图书馆和文化机构的大力支持,使许多珍贵的文化资料数字化,并放存互联网上共享。 由此可见,数字化图书馆正在逐步完善发展。

2 、数字化图书馆的特点

2.1、管理方式计算机化

数字图书馆利用计算机管理数字化信息资源,并且对全部工作实行计算机管理。

2.2、信息存储数字化

这是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特征,其他特征都是建立在这一特征的基础之上。资源数字化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传统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其二是光盘等电子出版物的收藏;其三是网上信息资源包括网络传输的文字信息、图形、图像信息以及声音、视频、动画等数字式信息的组织管理。数字化技术不仅保护了文献特别是一些古籍珍善本和历史遗物,同时节约了存储空间,改进了信息的组织方式,提高信息检索速度,促进远程交流利用。总之,信息资源数字化数字图书馆采用数字化信息存储处理技术,对信息资源建立分布式的大型文献信息库及超文本检索系统。

2.3、查询手段便捷化

通过网络等电子通信手段,连接数字图书馆和网上信息中心,提供各种信息数据库的联网查询服务,为信息检索提供了极为方便的形式。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在实现了信息资源数字化和信息传递的网络化之后,必然会出现信息利用的共享化问题。网上的信息资源十分丰富,如果各个公共的数字图书馆通过努力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的话,只要是网上的用户,均可以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珍贵资料,不从而真正实现了跨地域、跨国界的资源共享。

3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问题以及对应策略信息资源建设

3.1、信息资源建设的资金问题

资金问题分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一个是对于所得资金的合理分配。面对图书馆资源建设投资有限的情况,我们更多的是从合理运用在手经费来完成数字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建设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网络运行环境,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对文献进行数字化,购买性价比高的数据库,还有联合其他图书馆共建数据资源等措施,达到经费的合理使用。

3.2、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问题

信息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信息资源共享的可实现性和有效性。因此,图书馆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时,必须注意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控制,在数据库建设时,应该加强数据著录准确性和格式的标准性、数据标引、检索语言的规范性,从而为提高信息资源的查全率、查准率提供可靠保障。在这里我们提到的标准化、规范性是指标引规范是指要注意著录规则的通用性及描述语言、标引语言的标准化,提高数据库的可检索性、可获取性,在数据加工时要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和相关规范,以确保信息交流与合作的顺利进行并为未来全面的资源共享打下良好的基础。

3.3、信息资源建设的人员培养问题

尽管我们强调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强调网络的发展迅速,但不应该忽略最基础的问题:计算机网络的具体操作还是需要图书馆的人员来完成。因此,培养优秀的图书馆人员尤为重要。首先,作为图书馆馆员,要时刻有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不断的学习,掌握有关计算机的多方面知识;其次,主动地与读者进行沟通。了解读者的需要,积极得到实际信息反馈,不断帮助馆里完善信息资源管理建设。

4 、总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数字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目前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必由之路。搞好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工作,图书馆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极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从而完成自己的新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大数据;中文字体设计;新特征;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了“大数据”时代,数据量不仅庞大,而且种类繁多,但价值密度较低,且处于动态变化中。在这个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对其进行准确分析和科学利用,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成为设计领域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从中文字体设计领域来看,在如今这个大数据形势下,我国中文字体设计领域出现了一系列诸如承载媒介的日趋多元化、表现形式及手法的多样化、体验的日趋丰富化等新的特征。因此,要求设计师们应当充分把握好大数据这一时代契机,明确当前我国中文字体设计现状,善于借鉴国内外优秀设计经验,不断创新,促进中文字体设计逐步朝着民族化、本土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1 “大数据”的内涵

所谓的“大数据”,也被称为“巨量资料”,主要指的是网络文本、图像、音视频等资源总体量巨大,难以采用常用软件等处理工具,于一定时间内迅速完成,也难以将其整合、加工为对用户具有巨大价值的资源。具体而言,大数据的大小会随时间的不断推移、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剧增。对于不同部门而言,满足大数据标准的规模数据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其范围通常从几TB到数千TB。

根据国外一组统计结果显示,网络每天信息流通量即使采用1.68亿张的DVD,都难以存储完。电子邮件总量高达2940亿,每日博客、日志量在200万以上,网民所发照片量超出2.5亿张,Pandor音乐播放时长高达1870万小时。随着全球数据规模的持续拓展,数据爆炸时代已经到来。

2 大数据背景下中文字体设计的新特征

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而且体现着数据体量庞大、信息密度低、所需处理速度加快、数据多样化强等特点。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设计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信息更易掌握,若能够有效利用大数据优势,将会更精准地进行设计定位,协助创新设计。对于中文字体设计而言,在大数据背景下其表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

2.1 承载媒介的日趋多元化

在大数据时代,各种数字化媒体技术的应用广泛普及,中文字体设计的承载媒介也日趋多元化,实现视觉传达设计的可视化已经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大数据的介入赋予了设计师更丰富的表现方法,更灵活的承载媒介。诸如可视化网络、软件、视频影像、交互体验信息等等,这些都赋予了中文字体设计更多样化的形式和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促使中文字体设计开始出现了诸如动态化、多元化的新型表现形式。

2.2 表现形式及手法的多样化

在新时代下,中文字体设计的技术支持十分有力,这是任何一个时代都难以比拟的。不仅如此,大数据背景下巨大的资源优势也催生了当代艺术的繁荣发展,进一步拓展了中文字体设计的思维广度,引发了中文字体设计表现形式及手法的多样化发展。例如,借助于触摸、触感等互动性设计,利用肢体动作实现交互式设计体验,明确目标实现可视化网络活动等等,此类表现形式、手法都为中文字体设计创新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3 体验的日趋丰富化

大数据背景下,中文字体设计带给观众的体验越来越丰富,受众甚至可以产生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知觉体验,赋予了设计更立体化、全面化的吸引力。例如,随着动态技术的应用,中文字体设计开始朝着动态化方向发展,也开始进一步拓展其记忆、感知等多方面功能,不仅具有视觉、听觉双重刺激,而且呈现给大家更丰富、多层次的艺术审美。

3 大数据时代中文字体设计的未来趋势展望

对于文字而言,其本质在于记录情感,传情达意,也可将其视为一种表意符号。在如今这个大数据时展趋势下,设计者开始广泛、深入地寻求相同的文化立场下的语意传达。中文作为我国典型的文化符号,也在试图寻求新的国际语境。对设计师而言,中文字体设计问题仍有待研究、探索。在新环境下,数据时刻改变着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中文字体设计带来了挑战与机遇。未来,中文字体设计将进一步推陈出新,各种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也将更为深入。对于中文字体设计而言,迫切要求创新与变化。不仅如此,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中文字体设计的发展似乎成为一种国际化趋势,这不仅体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于中文字体设计的青睐,也体现在当前我国设计领域对国外优秀设计思路、方法的借鉴,如此种种都极大地促进了中文字体设计的持续发展。中文字体设计进一步拓展了中文在全球领域的影响力,催生了各种有别于以往的新型表现方式,进一步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性与互动性。虽然,国外很多设计师对于中文字体的尝试为我国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借鉴意义,但就中文自身而言,无论在表现方法上,还是表现形式方面,仍需要融入我国中文独特的构成与表达方法,不管对于技术难度,还是表现形式方面都仍待我国设计师进一步深入探索。

自我国中文字体设计的发展到如今,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漫长发展、探索、创新,也受到了传统文化观念的熏陶和影响。纵观我国传统中文字体与现代中文字体的发展情况不难看出,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展中文字体设计的研究的广度、深度。在全球这个大数据文化背景下,各种文化交流与融合不断加深,如何维持民族文化的特色,坚持走民族化、本土化、个性化的道路,成为设计人员不得不深刻思考的问题。纵观全球设计领域,各大国家的设计师们都将设计重点放在本国本民族字体研究方面,不断加以探索,赋予深刻的创意,为观者带来无限创意与强烈的视觉感染力,打造多变、丰富的视觉效果。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文汉字,更应当充分发挥其先天结字造型的优势,实现形、音、义的三位一体化设计。当然,我国现代优秀设计师对中文字体的设计也有很多成功的先例,这也为广大设计人员带来了无尽的动力。对于设计师而言,应更多地思考全球文化大融合这一形势,对如何实现中文字体设计中东西文化的碰撞、融会,加强沟通、交流,吸纳不同类型的观念、形式、手段,打破传统设计思路和模式,立足于当代大数据化的舞台,对中文字体设计创作途径加以拓展,除了满足字体的使用功能以外,善于创造新的生命力,打造出极具民族感、时代感的现代化中文字体设计作品。

4 结语

一个新时代到来带来的往往不仅是机遇,还带来诸多挑战。在如今这个大数据时代,设计师不仅需要快速学习和进步,以更好地把握潜在机遇。同时,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设计动态,促进自身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这对于设计自身而言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张晓明.二十世纪中文字形结构研究[J].载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12(05):241-244.

篇4

现代科学诞生的五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实践随着科学技术向纵深发展,宏观领域已超过太阳系、银河系,达到上百亿以上光年的宇宙领域。微观世界己深入到原子核内部,10-12厘米以内尺度对象的深度,由此引起了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革命。纵观当今科技发展以及文物艺术品鉴定高科技应用趋势,痕迹物证技术在文物艺术品鉴定知识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以其勃勃生机在当代科学之林中崛起。根据笔者近几十年的文物艺术品工作鉴定的实践,拟就目前文物艺术品鉴定技术理论研究和鉴定实践的局面,提出几点或许不一定成熟的意见,权作对这一学科研究和实践的关心。

一、目前我国文物艺术品传统鉴定的现状

早在1950年,我国就开展了保护珍稀文物的研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而大规模、全方位地开展文物艺术品鉴定理论研究和技术实践则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事情。三十年来,我国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对于文物艺术品鉴定的基础理论和体系建设等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无论是技术资料的挖掘与整理,或是新的研究领域的探索与开拓,还是对一些重大研究课题的考证与辨析,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毋庸讳言,由于传统鉴定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存在着根本性缺陷,在现代知识领域中已失去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而近年来出现的热释光测年法、元素测定法、碳14测定法等虽然具有一定的现代科技含量,但因为检测鉴定方法和基础理论的先天不足,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形式有如下诸种:

1.“目视+手感+经验=判断”真伪的传统鉴定的方法有失科学性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收集中国文物及艺术品在西方蔚然成风。寻宝者的大量购买以及德国、荷兰、法国和英国等列强对中国皇家藏品的疯狂掠夺,将大批中国文物带到西方。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和爱国的收藏家为了保护祖国文物,研究文物的历史演变,领略祖先的艺术成就,以改善传统文化七零八落的断层现象,对流失在海外和散落在民间的重要文物开展了一定规模的回购。同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国家的财富积累和人民生活的富裕,催生了文物的收藏和市场繁荣。由于利益驱使,一些人便制假贩假。因为文物作伪本小利大,只要有一件伪文物在市场和拍卖场成功出手,获利则是作伪成本的数万倍。利之所在,随着高科技的不断涌现,作伪者的工艺技术亦随之提高,他们往往用真器物做蓝本,生产出形神和物质成分俱似的伪品,通过特殊的渠道投放社会,使一些藏家屡屡上当,经验丰富的专家也未能幸免,对文物使用传统鉴定真伪的方法提出了尖锐挑战。使凭“眼力”、“望气”和“手感”等传统鉴定方法变得不科学。具有代表性的当属近期曝光的“金缕玉衣”事件,“长沙窑壶王”以及“汉代高古玉凳”的鉴定争议等,都不禁让全社会产生疑惑:传统文物艺术品鉴定的专家意见还能信吗?

2.把文物艺术品的单件的认知作为鉴定标准,是片面的、不准确的

由于文物艺术品收藏热的高涨和文物市场的繁荣,从而也引发了大量的民事案件和倒卖文物、盗掘古墓葬、走私文物、盗窃、抢劫、抢夺、侵占文物的刑事案件。公安机关和法院在侦查和审理这类案件时,因没有文物艺术品鉴定科技手段,只能聘请文博领域内的专家对涉案文物进行鉴定。但是,同一件物品专家们竟给出不同的判断性结论,使公安机关办案失去证据支持;使法院无法得到科学的证据而不能审理判案。为什么同一件文物不同的机构或鉴定专家会得出不同的鉴定结果呢?浅层次的原因是双方所依据的鉴定标准不一样。那么,传统的鉴定标准是什么呢?专家个人的经验与实践就是他的标准,文博馆的器物就是标准。事实上,科学的认知唯有成系列或系统的遗存才能找出规律、制定标准。把文物以单件的个人认知作标准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众所周知,清宫旧藏历经太监偷盗;“建福宫”的皇家藏宝被焚烧;又遭八国联军的抢劫、掠夺;溥仪的携宝逃亡;清东陵的悉数被盗;劫后余存又有90%的文物精品被运到台湾之后;把故宫中的劫后余存作为中华五千年文物的绝对标准化是远远不够的。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传统文物鉴定的方法和技术是不科学的。

3.传统鉴定权威言论缺乏基本常识

文物艺术品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研究历史和审美价值的特殊商品,并且可保值增值,深受大众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爱好者和收藏者队伍中来。无论古今中外,文物收藏,首先是一种文化、艺术的消费和享受,其次是长期投资。当下社会上,媒体中的各种“寻宝”、评估、鉴宝热闹有余,权威言论却缺乏基本常识。因为传统鉴定专家不需负法律责任,常以“专家”之名在公共媒体上以一家之言随意砸毁。而鉴定几乎都是一个模式,先询问器物是不是市场买来的,花了多少钱等与本质无关的问题,然后用“眼”一看、用手“敲一敲”“掂一掂”、再用鼻子“闻一闻”,鉴定就算完成了。其鉴定语言都是一些非规范的、不科学的感性用词,结论几乎都只有两个字,“真的”、“假的”、“仿的”。作为鉴定者有责任说明,为什么是真,为什么是假。简单地用真假二字判断五千年文化遗存是极为不负责任的。

我国地下文物众多,随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大量文物相继出土。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80年至2000年间,国土开发面积是1950年至1980年的25万倍。文物出土速度已远远快于文物保护资金和文物保护人员编制的增长速度。仅西气东输的江苏段,就发现280多座汉墓,近几年国家又在江西、安徽、内蒙古出土了几个元青花窖藏。一些非盗文物流落民间已是不可争的事实。新显的历史遗存之多,是超出人们意想的。试想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青铜器6239件,西安何家村发现的唐代窖藏文物1000多件,其中金银器就有270多件。2001年出土的大明梁庄王墓有文物5300多件,其中金银器就有3400多件,还有民间发现未报道的。所以不要随便发表缺乏基本常识的“权威性”言论,没有人有资格以一眼便断言新显器物的“真假”。如何保护这些文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但保护的前提是识别。依靠传统方法因无以往经验比较而无法识别,把未见过的仅凭经验就轻率出言否定,这不仅会造成文物的流失或损毁,而且会给国家和民族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调查显示,中国是45个文物重点国家里面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高达1000万件以上。目前,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收藏中国各类文物约达1800万件。近10年走私出去的各类文物是八国联军抢走文物的30倍。另有相当一部分各类文物是被打上“高仿工艺品”的标签“正大光明”出去的。有关数据显示,世界各国文物走私金额仅次于世界排名第一的军火走私,这应该引起我国相关部门的关切。如何摆脱传统鉴定识别模式,研究开发先进的科学方法对文物进行准确的鉴定和识别,建设健康的流通市场,保护好文物遗存资源,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历史、灵魂和遗产,是我们面临的非常重要的课题。

4.传统文物鉴定的理论和方法其缺陷是无法弥补的

传统文物艺术品鉴定的基础理论首先是建立在视觉记忆的基础上,其次是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历史知识有了综合的了解后依赖于在长期实践中培养、历练出来的“眼力”,即从把握各朝文物的典型风格和基本特征入手,对之作规律性的认知和归纳,从而作出感性的判断。其鉴定的基本要点是四个方面,即造型、纹饰、胎釉和款式。

毋庸讳言,传统文物鉴定凭的就是经验。大家知道,无论什么经验都来源于实践,传统的文物鉴定方法就是众多鉴定前辈们实践的总结。在历史上,鉴定前辈们认知文物的实践,全都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的。他们在刻苦钻研、认真实践中,融会贯通。面对被鉴定物品,各自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手去感觉它,待形成对器物的初步认识后,通过分析,又进一步找出器物各方面的特征和规律,然后进行综合、抽象和概括,最后用口头或文字将其特征、规律表述出来,这就形成了经验。这样形成的经验为直接经验,正是众多个人的直接经验构成了广义上的传统经验。但传统经验并非全是直接经验,还有部分是传经人借用现成的他人经验自己作表述的,这样的经验对于借用者来说因不直接来源于实践,应是间接经验。间接经验有的因传抄、转述有误,是不准确的。但这些不准确的间接经验夹杂在传统经验中,这些直接与间接经验,甚至包括主观臆断的一些观点及结论都以传统经验的面目世代相传。在相传过程中,这些经验不断被后人修正、补充,一些新的经验又不断产生,从而形成现代人们使用的传统经验。从传统经验形成的过程不难看出:

(1)传统经验实质多是个人经验,而一个人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所能见到的实物更是有限的。因此,个人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经验。

(2)因每个人在实践中见到的实物不尽相同,加以受教育水平、感官技能及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表述方面的差异,其形成的经验亦会各不相同。

(3)传统经验中的间接经验、主观臆断的一些观点、结论有的是正确的,有的不一定正确,还有待于实践检验。

(4)传统经验的总量的多少,受参加实践的人数及实践中所见到的实物数量的制约。人数越多,见到的实物越多,产生的经验则越多,否则相反。至此,我们引申出一个问题:传统文物鉴定的专家掌握的传统经验的总和是否已能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出历史上所有文物及赝品的特征及规律性呢?答案是否定的。

5.在热释光断代鉴定的科技方法面前,高科技伪品能蒙混过关

由于科技鉴定不会渗入人为的错误因素,故近年来科技的测试方法已被应用于古陶瓷的鉴定上。其中热释光技术更是被普遍承认,而且是唯一能够提供断代鉴定的相对科学的方法。海内外各大著名拍卖行都采用热释光测试数据作为分辨真伪的论据。

作伪者了解到所作伪器很可能要经受热释光测试,于是在高科技层面上进行破解。近年来这方面的案例不少,大致可分为两大类:(1)对所作伪品加X光辐照,用以冒充自然辐射的反应。(2)在伪品原料中加入添加剂,以加强瓷土对自然辐射的反应。不少这类新高科技伪古瓷器已流入市场。据统计,其中有相当部分伪品竟成功通过某些实验室的热释光测试,形成真伪难分的局面。客观地说,热释光方法如果运用得当,是可以分辨出器物是否受过外来辐射(如X光),或者是器物瓷土中是否有添加剂(有异常的辐射反应)。热释光技术的决定性因素是精确地量度瓷土中的辐射活性,但是瓷土中的辐射活性非常微弱,精确地去度量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费时。因此,有些实验室并没有进行实际量度,而用一个假定的活性数据,结果是使热释光测试结果有很大误差(五百年至一千年),从而令高科技伪品能蒙骗过关,导致投资者及考古研究上的重大损失。另外,使用这种检测方法,必须对被测物品进行损伤性取样,这对珍贵文物来说,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6.元素定性定量测定法存在缺陷

物质是由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化学元素组成的。在古代各窑口多是依托当地资源进行生产,原材料的化学组成互不相同,工艺也都各具特征,各古窑生产的陶瓷器化学元素的组成有较大差别,所以利用微量元素测定古陶瓷也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这种方法也被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但这种检测方法存在不能克服的缺陷,一是作伪者使用的原料及烧成工艺与古代窑口一样,且当地环境未被污染,那么其仿品的微量化学元素就会与这一古窑真品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元素测定方法就会真伪难辨;二是元素测定法是一种比较鉴定的方法,既然是比较,就必须建立一个完整正确的参照系。中国的古窑址众多,每个窑址在不同的时间内生产的古瓷的化学元素都是有差异的,把这些古瓷一一找齐,然后再逐个分析每种瓷器各种元素的组成,这不仅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而且要找全标本几乎是不可能的。

(未完待续)

篇5

【关键词】物联网建设;安全问题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在特定协议的前提下,将各种信息传感装置,如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拓展。

基于广阔的应用前景,物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院校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技术的普及不断推进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手段方面的现代化,反映了人才培养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物联网安全问题分析

虽然物联网的蓬勃发展极大的拓展了数字校园的运用领域,但也对信息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构成物联网基础的互联网本身在设计及应用上就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加之物联网是一个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共同构成的复杂信息系统,其除了面对传统的TCP/IP协议、移动通信网络等传统安全问题之外,还存在着大量自身特殊的安全问题。以上问题的存在给各种针对物联网的攻击提供了广阔的土壤,使物联网所面临的安全问题更加严峻。具体来说,物联网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存在于以下几方面。

1.感知层方面——射频识别技术的安全问题

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建设物联网的基础技术之一,是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基本的RFID系统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电子标签、读写器和天线。其中,包含相关信息的电子标签可以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嵌入到任何物品当中,而且其发出的信号能够被读写器自动识别并获取相关数据。该技术的副作用便是物品的拥有者或使用者能够不受控制地被扫描、定位和追踪。

RFID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电子标签数据在传递过程中受到攻击,被非法读取截获、克隆复制、破解、篡改和破坏,进而可实施重构、删改、干扰等攻击手段。主要表现为:电子标签数据的窃听和截获、通讯数据的截获和分析以及对电子标签数据的干扰。针对RFID系统的攻击主要集中于电子标签信息的截获和对这些信息的破解。在获得了标签中的信息之后,攻击者可以通过伪造等方式对RFID系统进行非授权使用。尽管RFID设备都使用了一定的加密机制,但受限于目前的技术水平,对电子标签进行加密,势必会大大降低电子标签的处理能力,并增加电子标签的成本,这是当前实施密钥管理机制的主要瓶颈。受到芯片运算性能及成本的制约,一些比较成熟和先进的加密算法如AES、RSA等,在短期内还无法运用到RFID标签的加密中。

除此之外,当电子标签传输数据被传输给读写器时,使用的是开放的无线信号,这就给非法用户的侦听带来了方便。非法用户可以通过发射干扰信号来堵塞通信链路,使得读写器超负荷运作,从而导致过载,无法接收正常的数据信号。还可以利用伪造标签来向读写器发送数据,使得读写器处理的都是虚假数据,而真实数据则被隐藏。

2.网络层方面——基础协议固有的安全隐患:

物联网的建设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由于物联网本身并没有专属协议,所依托的均为现有的通讯传输协议,如WI-FI、蓝牙、ZIGBEE等,其任何一种功能和服务的实现都需要通过互联网中的数据交换来进行,因此,互联网的不安全因素亦会扩展到物联网。特别是病毒攻击、黑客入侵、非法授权访问等对互联网用户造成损害的危害,同样可以危害到物联网。由于物联网设备应用的普遍性,在受到攻击或破坏的情况下,所造成的损失可能比互联网更大。从应用的角度来看,物联网上传输的是大量涉及企业经营的物流、生产、销售、金融数据,保护这些有经济价值的数据的安全比保护互联网上音乐、视频、游戏数据重要得多,也困难得多。因此,物联网所能够遇到的信息安全问题会比互联网更多。

另外,由于物联网中的设备以海量计,节点层级复杂、数量庞大,会导致在数据传输时,由于大量设备同时发送数据而造成网络拥塞。现有通行网络是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而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必须解决空间地址缺乏和网络安全标准等问题,从目前的现状看物联网对其核心网络的要求,特别是在可信、可知、可管和可控等方面,远远高于目前的因特网所具备的能力,因此在数据的传输与处理上,物联网应用的普及也将对现有环境形成巨大的压力。

3.应用层方面——物联网业务的安全问题

由于物联网设备可能是先部署后连接网络,而物联网节点又无人看守,所以如何对物联网设备进行远程签约信息和业务信息配置就成了难题。另外,庞大且多样化的物联网平台必然需要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安全管理平台,否则独立的平台会被各式各样的物联网应用所淹没,但如此一来,如何对物联网机器的日志等安全信息进行管理成为新的问题,并且可能割裂网络与业务平台之间的信任关系,导致新一轮安全问题的产生。

二、对策研究

1.加强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由于物联网系统中各组成要素分布广泛、主体自治,要素间的信息传输一般通过光纤、电话线等有线传输和卫星等无线传输方式进行,并且信息的保密性要求会随着应用任务的要求而越来越高,因此,开展信息安全策略研究,确保物理安全、网络安全、部署安全、系统软件安全、数据安全和应用安全。

其中,数字签名机制提供了一种鉴别方法,以解决伪造、抵赖、冒充和篡改等安全问题。数字签名采用一种数据交换协议,使得收发数据的双方能够满足两个条件:接受方能够鉴别发送方宣称的身份;发送方以后不能否认他发送过数据这一事实。数据签名一般采用不对称加密技术,发送方对整个明文进行加密变换,得到一个值,将其作为签名。接收者使用发送者的公开密钥对签名进行解密运算,如其结果为明文,则签名有效,证明对方身份是真实的。

2.对物联网中的设备实施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的目的是防止非法访问。访问控制是采取各种措施保证系统资源不被非法访问和使用。目前信息系统的访问控制主要是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机制及其扩展模型。对物联网而言,末端是感知网络,可能是一个感知节点或一个物体,采用用户角色的形式进行资源的控制显得不够灵活,物联网表现的是信息的感知互动过程,包含了信息的处理、决策和控制等过程,特别是反向控制是物物互连的特征之一,资源的访问呈现动态性和多层次性,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机制中一旦用户被指定为某种角色,他的可访问资源就相对固定了。所以,寻求新的访问控制机制是物联网、也是互联网值得研究的问题。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其核心思想是基于属性来授权,即不直接在主体和资源之间定义授权,而授权的基本思想是有主体、资源和环境属性共同协商生成访问决策信息,访问者对资源的访问请求需由访问决策来决定是否允许,即授权决策基于行业应用相关的主体、资源和环境属性。该方法的问题是对较少的属性来说,加密解密的效率较高,但随着属性数量的增加,加密的密文长度增加,使算法的实用性受到限制,目前有两个发展方向:基于密钥策略和基于密文策略,其目标就是改善基于属性的加密算法的性能。

3.加强防火墙建设

防火墙技术是建立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基础上的应用性安全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专用网络与公共网络的互联环境中。大型网络系统与因特网互联的第一道屏障就是防火墙。防火墙通过控制和监测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换和访问行为来实现对网络安全的有效管理,其基本功能为:过滤进、出网络的数据;管理进、出网络的访问行为;封堵某些禁止行为;记录通过防火墙的信息内容和活动;对网络攻击进行检测和告警。

物联网是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设计标准与建设进程必须以数字校园的构建为依托。虽然从技术的发展前景上看,物联网的普及是必然趋势,亦必将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受限于技术及成本的原因,不是所有的前沿技术都能运用在物联网中,导致目前物联网建设进程中问题丛生,基于物联网的信息安全措施是当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充分利用物联网的优势提高数字校园的智能化程度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臧劲松.物联网安全性能分析[J].计算机安全,2010.

篇6

现将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探亲假工资和探亲路费计算基数问题的通知》(人薪发〔1994〕11号),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人事部  财政部关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探亲假工资和探亲路费计算基数问题的通知(人薪发〔1994〕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事(劳动人事)厅(局),财政厅(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干部)司(局),新疆建设兵团:

关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后,职工探亲假期工资和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如何计发问题,通知如下:

一、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后,职工在探亲假和路程假期内,其工资按下列各项之和计发:

1.机关实行职级工资制的人员,为本人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与工龄工资;

2.机关技术工人,为本人岗位工资、技术等级(职务)工资与按国家规定比例计算的奖金;

3.机关普通工人,为本人岗位工资与按国家规定比例计算的奖金;

4.事业单位职工,为本人职务(技术等级)工资与按国家规定比例计算的津贴(其中,体育运动员,为本人体育基础津贴与成绩津贴)。

篇7

在自然界里头,没有现成的数字,也没有现成的数学,更没有现成的数字化技术。数字、数学、数字化技术,是人的创造,是人基于l现的发明。这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人为什么要去搞数字呢?有好多解释:

一组解释指向好奇。人类总是对自然界充满好奇,自然界的各种属性中,有一种就是数字的属性,数的属性。还有一种解释指向有用。无论是发明阿拉伯数字,还是运用这些数字来计数、做演算,一直到今天极其复杂的数字化生存,都是因为,数字能够解决人类的问题。

解决问题,就会动员人类花更多资源往数字这个方向走,讲起来也非常有意思。你说,数数怎么会对解决经济问题有帮助呢?远古时期,如果你一天采了10个果子,而我采了4个,那我是不是说:应该再努力一把?所以,任何东西的测度,有个数放在那儿,人的行为就会有一些变化。

最近,北大在云南弥渡县有一个精准扶贫的对象。大理为了推进精准扶贫,引进了号称穷人银行的孟加拉格莱珉银行(注:该银行以小额信贷著称),在那里的年轻学生给我讲的故事,很有启发性。

这格莱珉银行贷款有个原则,穷人借钱即便是很小的钱,3000块、5000块,1万块,都得从借的第一周,就要开始还。我刚开始觉得不好理解:他没钱才要借,他借钱买一个猪崽子养大,总得几个月嘛,怎么可以从第一个礼拜就要还钱呢?后来听一线工作的人说,还真的有效果。银行这样还款的要求,就希望帮助穷人组织他的生活,不该花的钱别花了,能挣的小钱去挣,只要每个礼拜你带着还50、100、200块钱,一年就能养出好几头猪来。做这种贷款的贫困户脱贫的速度,就是变快了。

再来看一个复杂的经验,全国现在600多个地级城市,很多市长都不知道下面这组数据:全世界最厉害的城市纽约有个最厉害的区叫曼哈顿区,一共68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每年产生的GDP是16亿美元。看到那个数字,我受到很大冲击。我相信如果600多位市长知道这个数以后,至少可以重新想想,城市到底在忙什么,是不是还需要这么摊大饼式地摊。

所以,记数对人的行为有影响,不光是数字技术间接改变行为,它直接改变生产过程。

“解决人家的问题”

人类经济活动,越早越是靠自然,越往现代走,越靠人的想法、靠抽象概念。中国经济已经是往非常现代的方向走,而数字这些东西,不是自然界给我们的,是要通过人的努力把它开发出来,这是我今天的第一点感受。

第二点感受,现在中国有个好现象,对任何新东西都非常敏感、非常感兴趣,舆论、媒体反应非常快,新概念铺天盖地,中国再也不是对任何新东西直摇头的国家了。但缺点也有,就是这些概念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真正落地。

我最近看到了几个东西蛮有触动,数字经济是可以解决许多问题的。比如品质问题。为什么大家要跑到日本去买马桶盖?都知道是制造能力过剩,品质不行。可是你深入这个问题,就会发现问题不容易解决:我们常年低价竞争形成了环境,想提高品质,成本过不去,就会比别人贵。我们的市场,很大程度还是对价格敏感的市场。既要满足价格低,又要提高品质,我们很多传统产业不是不想干,是难以做到。

怎么突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一两年我访问过小米,小米经验对我有启发。小米就强调一条:性价比,质量要好,价格还是不能贵,否则在中国市场你打不开局面。成本怎么降?用数字技术降下来,把生产流程改合理,把销售流程简化,不该花的那些钱全省了,最后聚焦到品质上。我也不是做广告,这让我看到中国打品质这一战,有希望。

第二个故事,中国有大量中小企业。你再喊时髦的口号、技术,很多小微型企业,怎么跟上来?这也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问题,数字技术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我今年1月份就在腾讯调查,因为我看到他们有个开放平台,叫再造一个腾讯,腾讯只管用自己的技术支持,供很多小型企业来创业,现在上面小企业的总估值,已经等于腾讯自己了。

另外我们金融界还有一个老大难问题,就是小微企业融资难。小微企业没有信用之前,融资就是很难。现在看来,中国制造业、中国数字经济走在前面的企业,如果都用腾讯这种开放平台,一个带上几百个、上千个,那这个问题的解决,也会有很大的希望。

中国经济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多,我们最近调查的一个方向也是“怎么用数字技术解决问题”。无论大问题、小问题,发达地区问题还是贫困山区问题,要把这个作为我们数字经济的一个口号,以解决问题为算,不能光是人人嘴里说概念,而是要把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流方式真正落到以人的发现、发明为基础的数字技术基础上来。

当然,解决问题既要解决人家的问题,更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哪个是重点呢?我讲一个不成熟的意见:用数字技术解决人家的问题是重点。

篇8

关键词:数字经济;服务业;服务业之谜;高质量发展

“服务业之谜”最早是由1967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的提出,他在美国服务业发展的研究中发现多个城市存在服务业生产率低的问题。随后1968年维克多·富克斯通过研究美国服务业就业时发现劳动生产率滞后是影响服务业发展最主要的原因,由此将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滞后问题称为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国内学者也对我国服务业进行了大量研究。程大中(2004)基于我国服务业检验了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得出了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滞后等结论。王俊(2008)验证了服务业技术进步滞后是导致就业增长的重要原因。宋健和郑江淮(2017)利用1984-2014年我国的省级面板数据重构了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证实了我国工业生产率相对上升导致服务业相对价格提高和就业份额提升。韩朝亮和符建华(2019)测算了我国各省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结果证明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逐年超过工业。张晨和左冰(2021)检验了我国29个省的旅游发展情况,并没有发现“鲍莫尔成本病”,认为劳动异质性阻断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正向带动旅游相对价格上涨。

数字经济背景下“服务业之谜”现状

(一)第三产业增加值显著增加

我国的服务业自改革开放才逐步开始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为182061.9亿元,2020年达到553976.8亿元,实现了快速增长。2010年以来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8%以上,总体发展趋势与我国经济发展保持高度一致。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看,201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4.2%,2020年该占比增至54.5%,我国经济呈现一定的服务化趋势且增速较快。从服务业贡献率来看,2019年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为63.5%,是第二产业对GDP贡献率的近两倍,服务业逐渐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二)就业吸纳能力

从就业人口来看,服务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2020年服务业就业人数达35806万人,占就业人口总数的48%,服务业是吸收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从就业人数增长率来看,近年来增速在5%上下浮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持续大于就业人数增长率,说明服务业仍有较大的吸纳就业潜力。

(三)劳动生产率滞后

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逐年增长,并且就业吸纳能力最强,但劳动生产率并未随之提高。2010年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为69140.93元/人,到2020年增长至154716.19元/人,增长近124%。从劳动增长率增速来看,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增长率总体上增长缓慢,近年来增速在7%上下波动并出现下降趋势,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数字经济与“服务业之谜”

(一)数字经济降低服务业生产成本

在数字经济出现之前,降低生产成本是通过最大程度的规模经济实现的,即生产大规模同质化、无差异的产品。规模经济生产过程中,企业对生产资料的使用、组织和人员的管理也是批量处理的,使得单位产品所消耗的资源降到最低。但规模经济并不是降低生产成本的唯一途径。信息技术以低成本的方式解决了生产中信息收集难、处理慢、范围小的问题,降低了多样化的生产成本,使得差异化生产效率提升形成范围经济。

(二)数字经济降低服务业交易成本

信息技术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产品多样性。信息技术影响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搜寻成本、信息成本和决策成本。数字经济降低搜寻成本是指消费者在线上搜索符合自己个性化需求的成本降低,同时企业精准地找到目标客户;信息技术降低了消费者和企业之间交换信息的成本,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对消费者进行人物画像,生产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消费者在线上消费时可以通过各种平台了解产品信息,从而降低了决策成本。

(三)数字经济促进服务业范围经济

数字化技术运用到服务业中降低了服务产品的生产成本,更好的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形成了服务业的范围经济。同时,数字经济的到来降低了生产者的门槛,极大的拓宽了市场范围。生产者通过数字化平台在线上出售服务、产品,极大摆脱了固定资产投入的限制,例如直播带货的兴起大大丰富了服务业业态。

(四)产品多样性降低服务业生产率

数字经济降低服务业生产成本、交易成本从而促进范围经济,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可以获得超高溢价。因此,数字经济带来的产品多样化提高服务业产品价格的同时也增加了直接或间接服务产品的价值贡献。同时,服务业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或间接的生产活动更加多样化而更为复杂,而以剔除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出更难体现数字化对服务业赋能的价值。因此服务业出现劳动生产率滞后的现象。综上所述,数字化技术降低了服务业生产和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了产品差异化生产效率,形成了范围经济。但是随着服务业生产过程复杂化,更多的资源直接或间接地投入到生产中,进一步提高了服务业的价格水平,但统计数据无法准确衡量服务业价格中包含的价值,因而服务业生产率被低估。

数字经济驱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分析

由于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内容丰富,涉及到了服务业企业转型、业态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等,因此为了保障机理分析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本文将从微观层面行为转型-中观层面协同推进-宏观层面要素配置三个层次解析国民经济体系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本文微观经济主体为企业和消费者,主要聚焦于数字经济如何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以及消费者的消费方式,进而导致服务业增长动力发生革新性改变;中观层面以数字化服务业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协同各产业发展为主;数字经济将数据这一新要素纳入到宏观生产活动中,实现现代服务业协同实体经济创新并带来整体的效率提升。

(一)微观层面驱动微观主体行为转型

1.数字经济降低生产者生产成本,促进范围经济。数字经济时代生产方式更加丰富,如淘宝、京东等在线交易平台,极大降低了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成本。同时数字技术可以更精准的统计和预测消费者需求,厂商可以生产和销售更多种类的产品,实现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的转型。数字经济改变了传统服务业不可贸易的特性,利用互联网可以产生新型服务产品,例如在线知识服务就打破了传统教育行业的时空限制。2.数字经济降低消费者交易成本。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类消费平台的涌现,可以获得更加透明的商品信息,降低了决策和交易成本,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易平台在任何时间购买到任何地方生产的商品,打破了传统贸易活动的时空限制。数字经济降低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壁垒,私人定制产品成为新的市场需求。数字经济与服务业融合进一步模糊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角色边界,生产者的长尾得到开拓,极大地丰富商品供给。

(二)中观层面推进实体经济升级、各产业协同发展

1.数字经济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目前我国服务业中劳动力密集、效率低的餐饮、零售等低端服务业占比高,而技术密集、创新快的计算机服务、科研等高端服务业占比低。数字经济依赖的ICT行业本质上是服务业,ICT行业的发展将推动服务业在整体行业和细分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结构优化。数字经济改变了传统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极大提高了供需匹配的精准性,减少了生产、交易成本。2.数字经济推进服务业与实体经济融合。服务业与其他产业有紧密的前向和后向关系,与实体经济形成上下游关系。根据国民经济产业分类,通信设备、计算机和电子元件等行业属于中间投入品制造业,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属于最终需求型服务业。此外,现有产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数字化技术作为中间投入品与实体经济进一步融合,数字产业进一步加强服务业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联性。3.数字经济促进产业创新升级。数字经济带来的创新生产模式、生产要素等给传统产业低效率、高成本的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为产业创新带来了发展机遇。数字产业技术创新最快、技术外溢作用最大,是未来带领产业创新的关键行业。数字技术运用到传统产业中,通过对数据的收集、运算和分析,改变了生产对于需求反应存在滞后性的问题,能更加精准的安排生产任务,实现低库存、高效率的生产方式。

(三)宏观层面改善要素配置效率

1.数字经济形成数据新要素增加投入。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活动中的关键生产要素,随着数字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逐渐成为继资本、劳动、技术外的第四大生产要素并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数据这一新要素具有无限增长和虚拟性的特征,是人类生产活动打破资源桎梏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要素。同时,数字化生产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数据,数据既是生产的投入品,也是生产的产成品,改变了传统的投入产出关系。2.数字经济促进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提高。数字化技术参与到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有效提高了市场信息透明度,数字技术将生产、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合,形成有效信息,能更好的指导生产者的资源配置。由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深度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其产生的网络效应、双边市场等使得经济活动更加复杂和多样,可能使得产出增长更加快速。

数字经济驱动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及建议

(一)微观层面上充分发挥数字化平台作用,促进生产、消费升级

从前文数字经济对服务业微观主体行为转型的影响的理论分析已经得出,数字经济时代生产者行为从追求规模经济转变为追求范围经济,而消费者则是突破了传统服务业的时空限制。一要继续研发和引入最新的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生产模式和产品内容进行升级,实现多样性、私人定制化的发展策略。二要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传统服务业线上转移,打破传统服务业的地理限制。三是数字化平台的出现增加了消费者的信息渠道,企业要从整个产品价值链优化整合的角度来构建高透明度的数字化平台。

(二)中观层面上加强服务业数字化升级,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产业是中观经济的核心载体,实施数字化转型重塑国家产业的数字竞争力,是我国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步。一是加快服务业中信息技术服务的升级,完善5G、数据中心等数字化基础设施。二是加快服务业数字化升级,提升生产、运输、交易等环节的数字化水平,提高服务业生产效率。三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快科研教育、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数字化升级,进一步加深上下游产业链数字化渗透。

(三)宏观层面上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构建安全网络,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

健全的法律法规、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数字经济发展构建安全网络,为全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保障。一是治理体系数字化转型,政府与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同的先进治理结构,完善数字经济市场监管制度和政策。二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构建数字经济安全网络。三是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数字安全为前提,建立安全高效的数据保障制度,严格限制和监管企业获取和使用私人信息的权限和用途。

参考文献:

1.丁志帆.数字经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现代经济探讨,2020(1)

2.陈临奇.数字经济时代对“服务业之谜”的再解释[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20

3.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及其经验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2)

4.王俊.服务业就业增长之谜:对鲍穆尔-富克斯假说的再检验[J].人口与经济,2008(6)

5.宋建,郑江淮.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与服务业成本病—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7(2)

6.韩朝亮,符建华.中国服务业增长与鲍莫尔-富克斯假说的再检验—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篇9

在此背景下,中国品牌将会迎来数字经济的新时代,新品牌将会雨后春笋般涌现,那么,在数字经济“风口”上,如何塑造品牌?如何创新?成为企业家和品牌专家新的课题,我们决不能用“老眼光看新问题”,必须做到与时俱进。

正如说“不进则退”。在数字经济时代里,新、老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老品牌将面临数字经济新的业态冲击,比如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共享经济、信用本位、消费创富等数字经济新业态,以及创新品牌的激烈竞争,但也会迎来新的机遇。

在新的“风口”上,老品牌可以华丽转身,重新焕发新的活力;新品牌凭着新技术和新模式,迅速占领目标市场,成就自己品牌。在第四次全球化发展趋势下,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领导者,2016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达22万多亿元,跃居全球第二。如今中国企业面临着“海阔天空任鸟飞”的千载难逢机会,它与世界品牌企业同歌共舞,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比如,传统的空调行业,节能环保、智能化是发展大趋势。物联网的出现,万物互联互通,传统的空调面临着智能化更新换代,将会迎来新的蓝海,同时,它所产生的大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又可以提升客服水平,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有人说“数据是新的石油,是本世纪最为珍贵的财产”。为此,大数据将会对经济发展、社会秩序、人民生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经济数字化,是新时代的“风口”,也是品牌建设的新课题。

比如,如何精准品牌定位?如何大数据营销?如何整合创新发展等新模式,随着品牌生态的改变,也会全新改变,品牌更迭将会更快、更短,新老品牌竞争面临同一个“风口”竞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将会颠覆很多传统理论,品牌出现“早、高、短、快”等特点。

又比如,共享单车摩拜品牌,载着共享经济的春风,不到一年时间,迅速 打开品牌知名度,品牌传播速度十分快。而竞争品牌小蓝单车,从品牌建立再到品牌倒下也不过一年时间,可见,“速度”是数字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正如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数字经济时代,品牌竞争容不得半点闪失,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在竞争中修正,只有在品牌成立之前,一切都要“预”,否者,很容易“废”呀!由此看来,发挥长板效应是塑造品牌的重要法宝,让品牌优势发展到极致,在市场竞争中独立鸡群,尽管品牌仍然有很多非致命短板,在新风口下,“补短板”的传统理论将会颠覆。

我们知道,在信息化及创新发展的推动下,笔者认为,第四次全球化将是全球资源配置的新时代,信用本位将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它将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国家或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会表现为包容性竞争,合作共赢是必然发展趋势。

篇10

关键词:工业化;信息化;数字化车间;两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TP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作为制造类企业的核心环节――制造车间,则是企业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在经历手工作坊、流水线规模生产等阶段后,以信息技术为依托,践行两化融合的数字化车间建设成为当前制造业车间的发展方向,以各种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手段,融合先进管理思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切实提升车间管理水平。本文也从这个角度出发,通过探讨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思路,提出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模型及相关考虑因素,并对数字化车间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力求为现代企业转型、两化融合的建设提供些许参考。

一、数字化车间的形成及意义

1.制造业车间应用管理的演化过程。当今社会不断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管理也随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工业化以来加工制造行业在技术应用以及管理中得到了几次大的变革,我们从社会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在工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每一次有力的变革都会给工业水平带来较大幅度的提升,笔者经过分析将制造业车间应用管理的演化过程总结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手工作业、单一生产;第二阶段是工业技术引入、流水线规模生产;第三阶段是信息技术引入、信息化辅助生产;第四阶段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实行两化相互融合。

2.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意义。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带来工业发展的长足进步,充分践行两化融合概念的数字化车间也不例外,通过数字化车间的建设,解决企业核心环节的两化融合问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工业技术的优势,使两者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一方面更好地发挥信息化平台优势,发挥信息技术的指导及决策分析作用,改进工业流程,指导并促进工业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各种工业技术对信息化的支撑和基础作用,做好数字化车间的建设,已逐步成为现代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二、比较实际的建设思路

1.建设思路的整体考虑

数字化车间的整体建设思路,应该从实际出发,以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应用为手段,以改善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为目标,建设符合企业实际,切实提高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数字化车间。

1.1 数字化车间的建设范围。数字化车间的建设范围,应当以企业实际业务范围为主,业务涉及的加工制造、物流、管理和维修等环节均应纳入数字化车间的管理范围,即数字化车间应该是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需涉及车间业务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发挥各个环节的联动作用,提高整体水平。从数字化车间的整体建设范围及规划上,应当通盘考虑,应用到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使车间业务的点、线、面各个层次均纳入管理范围。

1.2 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模型。数字化车间的建设,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工业控制技术的优势,以建设高度自动化和高度智能化,尽可能降低人工参与的自动运转的制造车间为目标。通过智能设备、自动化技术、自动识别技术、AGV 等技术的应用,实现实体设备的自动控制和运转,通过信息技术的数据采集、信息传递、监控和广播等技术的应用,进而实现将整个车间建设成一台结构合理、动力充沛的自动运转的机器的数字化车间建设目标。

2.可用技术探讨

2.1 数字化车间的网络建设。数字化车间的网络建设是串联各项业务,使之互相协作的保障,根据目前技术的发展,需要配套建设的网络环境包括工业以太网网络和工业自动化网络,以用于支持工业现场设备、模块、系统等等之间的通讯和关联。

2.2 数字化车间的应用技术考虑。技术进步是推动企业发展变革的原动力,数字化车间的建设也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依托,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的应用而使科学技术为生产服务,将技术进步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成果。通过前面对网络建设及硬件支持的分析,综合考虑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模型,可以将建设数字化车间所需的基本技术手段总结如图4 所示。

图4 数字化车间技术手段

3.数字化车间建设中需注意问题

任何事情的全面实施都需要进行全盘考虑,针对问题的多面性需要进行全盘考虑,在进行数字化车间的建设的过程也必当如此,这样面对数字车间的建设过程就能够更加清晰的给予认识,在建设的过程中就不会因为小问题而给整个项目带来损失,笔者针对整体过程中所出现问题进行总体分析,认为在此期间所需要格外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①在建设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安全生产问题;②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分析问题,切不可盲目照搬和教条主义;③在项目建设中需要分析技术可行性问题;④发展创新问题。

三、数字化车间应用展望

为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升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通过数字化车间的建设,在基础的工业单元层面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进行有机整合,实现两化融合的科学发展。可以说数字化车间的建设不仅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两化融合的发展要求。

从国家两化融合的发展规划可以看出,数字化车间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新时期工业化进程中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切入点,数字化车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不仅适用于制造行业,更可因地制宜的推广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多个行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助力,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侯闯.“十二五”MIE服务为先――记2010第五届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新年趋势论坛暨2009MIE创新之星风云榜颁奖盛典[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0(04).

[2]杨海成,江彦,丁常彦,白云川.跨国精英关注中国“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大势[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6(02).

[3]张艳,于巧稚.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转型期的新思考――“十二五”MIE中国机会高端座谈会纪实[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0(04).

[4]黄迪生,张心耘,任海霞,刘炜,赵恒,李晓波,姜剑,杨维明,王可,彭旭,胡玉文,胡其登,张慧,张蕾,江彦,白云川,丁常彦,王征.创新设计正当时――三维CAD普及与深化应用研讨纪实[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