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制工作推进情况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长制工作推进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林长制工作推进情况

篇1

1、20xx年林长制年度目标:20xx年在全市推开,建立市、乡、三级林长制体系,出台林长制工作制度,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机制,为实现森林资源有序利用、建设绿色xx美好家园提供制度保障。

2、年度目标完成情况:市、乡、三级林长制体系已建立,全市共设立总林长(含副总林长)x人、市级林长9人、乡级林长x人、村级林长x人,生态护林员x名;出台了《xx市林长制会议制度》等7项制度,为顺利推进林长制提供保障。xx唯一一家制定了《xx市林长制公示牌管理办法(暂行)》,明确了公示牌制作规格、管理主体、公示内容和更新要求,有效维护了公示牌的严肃性和时效性。,建立了三级林长“123”巡查机制,即市级林长每月巡查不少于1次、乡级林长不少于2次、村级林长不少于3次的。坚持各级林长抓“三大”,高效推进林长制改革,各级林长抓“大事”,优化林业发展环境,各级林长帮“大户”,助力林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各级林长护“大树”,增强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二、存在差距

1、部门协调力度不够。对林长制会议成员单位配合林长制改革工作上,协调不够、方法不多、工作联动性不强。

2、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结合不足。优化林业发展环境措施不多。

3、围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林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林区道路建设、林业投融资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林业建设方面还没有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1、压紧压实责任。林长制的核心就是责任制。各级林长、林长会议成员单位和林长办都要找准工作坐标,做到当一方林长、保一方生态、富一方百姓。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推进林长制的第一责任人,要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问题亲自研究、重要事项亲自督办,层层传导压力、级级压实责任,确保林有人管、事有人做、责有人担,推动林长制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林长会议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协调推进,切实凝聚起工作合力。林长制办公室要抓好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具体落实,认真做好调查研究、问题反馈,督察指导、经验总结等工作,一环紧扣一环,一步紧跟一步,确保林长制改革扎实有效推进。

2、严格督察考核。加大对林长制改革的督促检查,对改革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工作不实的,要抓住典型,严肃处理。同时,市林长办要认真研究省、市考核细则,有针对性地补缺补差、固强补弱,确保既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篇2

一、组建工作机构,落实工作责任。

1、强化组织领导。编制印发了《西团镇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成立了西团镇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第一副组长,镇三套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河长制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水利站, 抽调相关人员集中驻点办公,承担全镇河长制日常事务工作。

2、明确主体责任。全镇10条区级河道、15条镇级河道、43条村级河道全面建成三级河长体系。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河长,区级河道由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河段长,镇级河道由镇三套班子领导任河长,村级河道由村两委会组成人员担任河长,西团派出所长任河道警长。

3、加强巡查督办。明确了河长巡查制度,镇级河长每旬查、村级河长每周查,印制了《河长工作日志》并下发到各级河长手中,督促各级河长按时巡查河道,做好巡查记录,并将巡查结果及时上报镇河长制办公室,对巡查中发现以及群众举报的问题,通过“河长制工作联系单”,实行交办、督办、查办,确保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

二、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督查考核。

1、河道公示全面覆盖。全镇68条区、镇、村级河道在显著位置安装河长制公示牌,公示牌上标明河道长度,起止位置,河长、河段长、警长姓名,河长职责,管理目标,举报电话。

2、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完善了河长制各项配套制度及工作细则,印发了《西团镇河长制考核管理办法》,为进一步搞好河长制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和保证,促进了河长制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

3、考核奖惩动真碰硬。镇河长办坚持开展每旬一巡查、每月一考核、每季一汇总,对每季度考核考核前五名的村进行奖励,并将全年考核结果与年终村组干部工资报酬挂钩。

三、强势推进工作,确保水质达标。

1、推进农村河道生态治理,落实长效管护。2019年度我镇农村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共疏浚大沟1条,中沟3条,长11.92公里,总土方14.36万方,另提档升级河道4条。截止目前土方工程均已完工,植树、种草正在稳步推进。结合“森林村庄”建设要求,以提升农村水环境质量为目标,采取分区治理、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打造众心北排碱河等农村河道生态治理特色亮点工程。加强保洁队伍建设,按照“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要求,继续加大组织力度,制定详细合理的考核办法,严格考核,落实各方责任,做到奖罚分明。

2、推进污水管网建设,确保“十必接”到位。西团镇2020-2018年度新建、疏通主管网4.5公里(三号路与山海大道交叉处,向南至西团泵站,由西团泵站沿新建路向东,经过文化站、西团大桥等沿线);新建、疏通支管网约3.5公里(万家富小区,砖瓦厂,垃圾压缩站等沿线);共计约8公里。2018年新建三号路与山海大道交叉处,向西至高速服务区污水管网,共计3.35公里。镇区内描花村、西灵村、九一村建有村庄微动力设施,运行正常。2019年计划在工业园区新增4Km污水管网,改造原大龙集镇范围内0.8公里污水管网,新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污水管网1.2公里,截止目前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污水管网已建成。

篇3

一、任务完成情况

1、义务植树

全区共完成义务植树30万株,参加人员20万人次。

2、封山育林

长防林封山育林计划14680亩,其中:松材线虫病疫木伐除区生态修复封山育林3680亩,规划在乡、乡、乡、镇;省级封山育林11000亩,规划在乡、镇、镇、镇和镇。

3、退化林修复

全区退化林修复计划2700亩,其中:油茶低产林改造700亩,规划在乡和乡;松材线虫病疫木伐除区生态修复退化林修复2000亩,规划在镇和镇。

4、森林抚育

全区森林抚育计划7000亩,其中:中央财政森林抚育2500亩、省级森林抚育4500亩。目前已完成规划设计,中央森林抚育中:镇300亩,镇200、镇350、乡200亩、乡450亩、乡1000亩;省级森林抚育中:镇1500亩、镇1500亩,镇1500亩。

5、四旁四边四创

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森林城市、森林村庄建设相结合,积极推进“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行动,目前,1个省级森林城市、4个省级森林村庄创建工作正在推进当中。

6、补植补造

全区补植补造计划3642亩,为松材线虫病疫木伐除区生态修复补植补造,现已完成3642亩,其中乡800亩、乡2000亩、乡542亩、镇300亩。

二、主要做法及特点

一是及时分解下达任务。根据省、市政府下达的造林绿化任务,我区分别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2021年造林绿化工作的通知》(徽绿[2020]4号),将全区年度营造林各项任务分解下达到各有关乡镇。并要求各乡镇将造林绿化任务分解落实到村、山头、地块和造林业主,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时间节点和技术要求。

二是加大造林绿化宣传力度。我区加大造林绿化宣传发动力度,积极开展“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工作,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植树造林宣传活动,大力弘扬植绿、护绿、爱绿的文明新风。在3月12日组织开展了全区四大班子领导和区直机关干部群众在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同时要求各乡镇各单位积极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营造各类主题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较好地营造了全民参与造林绿化的浓厚氛围。

三是迅速落实林地和整地造林。根据下达的年度造林绿化任务,我区多次召开造林绿化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松材线虫病疫木伐除区生态修造林、补植、中央森林抚育地块落实,规划设计和整地挖穴、造林栽植等工作,对新造林地,加强造林质量管理,在确保造林成活率和造林成效的同时,对坡度在5度以上的造林地块、抚育地块,要切实采取水保措施。

四是加强指导,强化督查。在充分依托省、市林业主管部门督导基础上,我区严格依照各项营造林技术规程,对各乡镇的营造林工作开展指导服务,安排林业技术人员深入造林现场进行检查督促指导,从苗木准备、林地清理、苗木栽植等工序严格把关,确保造林绿化工程质量,提高造林绿化成效。

五是推深林长制,促进绿化提升行动

以“林长制”为抓手,充分发挥各级林长和成员单位作用,进一步明确各级林长和有关成员单位“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行动工作职责和任务,并纳入日常督查考核内容当中,全力推进“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行动的开展。

三、存在问题

目前正值采茶季节,森林抚育所需劳力紧缺,未完成的抚育任务需待茶季结束后继续实施。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下达年度造林绿化和森林经营任务的决策部署,进一步落实责任、强化督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加强绿地管护,巩固绿化成果。抓住有利时机做好补植工作,加强幼林抚育,并按照属地管理落实新造林地、新建绿地的管护责任,提高管护成效。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林地、绿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城乡绿化成果。

篇4

关键词:高校;学长制;学生管理

作者简介:林展(1979-),男,广西南宁人,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讲师;麦庆艺(1979-),男,广西南宁人,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广西 南宁 53002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243-02

“学长制”是近年来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学生思政工作者共同探索、推出的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模式。高校“学长制”(Student Mentoring Scheme,简称“SMS”)是指在高校中,从高年级各方面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中挑选优秀学长,加以培训,对新生进行帮扶,帮助他们解决在全新的环境中所面临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情感上的问题和困难,以便他们能尽早地适应大学生活的一种学生自主管理模式。[1]广西医科大学从2009年开始实施“学长制”,每个新学年都选聘在读优秀硕士研究生,为每一个本科新生班配给一名学长,任期为一年,任期内每个月获得200元的补助。“学长制”的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对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工作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更全面、深入地研究“学长制”管理模式的成效与不足,笔者对广西医科大学的学生进行了“学长制”管理模式调查,以期探寻更佳的“学长制”工作方法,促进其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调研方法

笔者采取的是抽样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2013年5月笔者针对广西医科大学“学长制”的实施状况方面的问题,对广西医科大学所有本科专业包括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护理学、药学、公共卫生管理、医学信息技术、英语、生物技术等专业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了不记名的抽样问卷调查。抽样方法采用对各个专业人数按10%比例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340份,回收问卷340份,有效问卷为333份,有效回收率为97.7%,其中大一学生问卷165份(占49.5%),大二学生问卷168份(占50.5%)。从总体上看,被调查学生具有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代表性。

此次问卷调查由7道单选题、5道不定向选择题和1道开放式简答题组成。问卷围绕“学长制”当前的运行情况和学长工作方法的探索两个方面展开,问题设置包括了学生对“学长制”的了解、获益情况、满意度以及导航学长素质要求、工作方法、途径、内容的需要和建议等。

二、“学长制”实施的成效

调查数据表明,有63.0%的学生获得过导航学长的帮助,有超过半数的学生(56.9%)乐意导航学长一起参加班级集体活动,大一的人数更多,高达68.3%。充分说明“学长制”的推行获得了多数学生的支持和拥护,在对学生学业的辅导、生活上的向导等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提高对专业的认识,改善学习方式

学长在帮助新生进行专业认知,巩固专业思想,指导新生选课,理解专业培养体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大学新生学习方法的改进显得尤为重要,实现了从高中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向大学自主式学习方式的转变。调查数据表明,有88.4%的学生获得过导航学长在学习方法上的建议和帮助,其中对大一新生(90.8%)的学习方法帮助最大。另外,有41.7%的学生获得较多以上的帮助。

2.学长帮助,加快适应大学生活

现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适应能力不强,进入大学后,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他们感到茫然。有相当多的学生第一次离开父母异地求学,第一次过上集体生活与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共处一个宿舍,必然会有很多不适应与烦恼。通过学长的指导和帮助,新生能够很快熟悉校园环境、适应大学生活。在适应大学新生活的帮助程度中,有74.1%的学生获得过导航学长的帮助,其中有33.4%的同学获得较多以上的帮助。

3.“学长制”是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一个有益补充

据笔者调查显示,当你遇到问题时是否会想到与导航学长一起解决,37.7%的学生选择“偶尔”,14.6%的学生选择“经常”。尽管在调查中,学长对解决新生遇到的学习困难、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所起的作用还没处在首要位置,但学长作为学生工作的有益补充,成为了辅导员、班主任的最得力助手。他们作为新生的同龄人,能更好地发挥朋辈群体的作用,更好地洞察新生的心理,更易赢得新生的信任,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倾诉的主要信任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辅导员和班主任无可替代的作用。

调查数据表明,有88.4%的学生获得过导航学长在学习方法上的建议和帮助,其中对大一新生的学习方法帮助最大。

三、“学长制”存在的问题

在问及对学校推进导航“学长制”有何评价时,有64.0%的学生认为“导航‘学长制’对新生帮助不大,应该加强规范制度”。只有7.8%的人认为“对新生帮助很大,值得继续开展下去”。这种矛盾的现象表明,“学长制”的推行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由于“学长制”正处在不断实践和完善阶段,也存在一些问题。

1.工作有方向,缺少支持与指导

导航学长了解自身的工作方向,是为了帮助学弟学妹们尽快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但是学长本身也是学生,他们需要上岗指导、帮助与经验交流。但现实中,他们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热情和过去的经验边工作边摸索,其中难免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或出错的地方。

2.工作有内容,缺失整体观念

导航学长了解自己岗位上的工作内容,对所带班级学生进行学业上的指导、生活上的向导、心理上的疏导等,却不清楚各个工作内容的关系,缺乏一个整体的概念。工作呈现表面化和零碎化倾向,加上学长都是研究生,其自身的学习、科研任务繁重,在帮扶学弟学妹之后,很少能再深入思考工作之间的关系,也就很难帮助低年级学生解决深层次的实际问题。

3.工作有管理,缺乏鼓励与激励

学校对学长有一定的规范管理,如规定学长的管理由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负责,辅导员、班主任教师具体组织管理。规定学长定期向辅导员、班主任如实汇报所带班级学生的思想问题、学习状况和心理活动等情况,但没有相应的具体的激励措施,让学长产生了“干好干坏”和“干多干少”都一样的思想,对工作上的投入更多地出于内心良心的需要。

四、推进和改善“学长制”的建议与对策

针对“学长制”存在的问题,从“学长制”的选聘到“学长制”工作方法改进再到“学长制”的管理几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和改善“学长制”的建议与对策。

1.择优选聘,加强“学长制”工作宣传与指导

学生更喜欢和接受具有亲和力、成绩优秀、作风正派、责任感强的学长。同时,要结合辅导员及班主任的意见,选拔的学长要善于沟通交流,能积极配合两者的工作。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认为导航学长自身需要具备什么素质,65%的学生选择了“善于沟通交流”;29.2%的学生选择了“学生成绩优秀”;25.4%的学生选择了“为学生干部”。

数据表明,60.1%的学生对导航“学长制”了解很少,仅有26%的学生有较多的了解。为此,学校要加强对“学长制”的宣传,对优秀学长的宣传,进而发挥优秀学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学长工作涉及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对学长的要求非常高,对政治思想、工作能力、专业学习、沟通协调、心理疏导等方面的素质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因此,在对学长进行相应的思想和业务培训、树立育人整体观念的同时,也需要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具体的工作指导。在学长的日常工作中,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学工办主任,必须定期召开院系学长工作例会,听取学长工作汇报,并对其进行工作总结和指导,对个别难点和典型的学生个案进行深入讨论分析。同时需要辅导员、班主任支持学长工作,让他们感受到是在集体作战,而不是孤军奋战。积极改变对学长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使辅导员、班主任与学长相互协调,从而形成教育合力,这样才能保证育人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2.不断改进高校“学长制”的工作方法

学长的工作方法需要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只有学生乐意接受的工作方式方法,才会使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加强面对面交流,经常性地深入宿舍开展谈心活动。学长有着“身边大哥、大姐”的形象。因此,学生特别喜欢与学长进行面对面交流或者轻松的QQ聊天。调查数据表明,与学长的交流方式上,愿意通过面对面交谈和QQ聊天方式的学生,所占比例分别是46.9%和37.8%。交往的地点喜欢在学生最自由和放松的宿舍,有75%的学生是欢迎学长走访宿舍,以帮助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并且能够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尤其是大一新生特别喜欢学长走访宿舍,有93.9%的学生表示欢迎,表明学生首选的交流方式是面对面谈话。因此,要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地让学长深入到学生宿舍,开展面对面的交流谈话活动。

二是丰富活动内容,侧重专业学习的经验交流。学长与学生的交流活动丰富多彩,有学习交流活动、主题班会团日活动,还有社会实践活动和户外旅游活动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最喜欢的是学习交流会,占46.2%;其次是户外休闲活动,占44.38%;最后是社会服务活动,占18.47%。在活动过程中,53.8%的学生喜欢交流专业就业前景;56.2%的学生喜欢交流学习技巧和经验;26.35%的学生喜欢交流情感方面。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十分重视学业,注重学习方法,因此在保证活动丰富性的同时,应重点抓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与交流。

3.增强激励,实行“学长制”模块化管理

实行模块化管理,过程激励与结果激励相结合。为了避免学长工作激励不足,提高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将大一新生一年的工作内容进行模块化,分为规定模块与自选模块。规定模块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学习交流;二是大学生涯规划;三是大学生活与交友;四是高校社团与社会实践活动。学长必须在一年任期中,完成以上四个工作内容。活动形式多样,如主题班会、经验交谈会等。在活动过程中,辅导员和班主任要支持与指导学长工作,每位学长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个内容进行全院或全校性展评,对形式创新效果突出的进行奖励。对不负责任、不积极开展工作或有其他违反道德和纪律的学长,由院系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讨论后给予批评教育并限期整改,这属于过程性评价和激励。自选模块是在开展规定模块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映和需要,结合班级具体情况而自主开展的活动,如:新生班级文化建设;如何有效使用图书馆;如何合理使用网络,等等。任期满一年后,结合学长在规定模块与自选模块的工作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辅导员(班主任)评价三者评价,最后评选出学年优秀学长并进行奖励,这属于结果性评价与激励。在模块化管理的指引下,通过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和激励相结合,将有效增强学长工作的积极性。

“学长制”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需要,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作为一种新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它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学长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篇5

一、基本建设情况:

1、全区境内国省道通行能力明显提升。根据省市主干道路实施计划,我区积极配合市政府完成全区境内的国道206、省道332、省道228改造提升工程、外环北路、眉山高速互通等工程的建设任务,总里程30公里,完成投资15亿元,实现了机场、高铁、高速、国省干线串点成线,全区的外联道路更加通畅。

2、全区农村公路网更加完善。十年以来,全区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一是2016年-2020年完成农村公路建设350公里,总投资3.5亿元。其中砂石路面硬化水泥道路150条240公里,老村道加宽50条60公里,沥青硬化道路25条50公里。道路等级相应提高,其中新增四级(3.5米-6米)道路200条320公里(例如镇村中心路、乡村),新增三级(6.5米)道路3条30公里,使全区农村公路路网更加完善,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二是大力实施危桥加固及农村道路生命防护工程。2016年-2020年共实施危桥加固10座,完成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50公里,总投资1000万元。通过两个项目的实施,全区农村公路通行更加安全。

3.全区路长制逐步建立并趋于完善。2018年区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区农村公路路长制工程实施方案》,成立了区、乡两级路长办公室,完成区、乡、村三级路长组织体系建设。建成了区、乡、村三级农村公路路长制管理体系,制定了路长制各项工作规章制度,实施乡村道路专管员制度。目前我区共招募乡村道路专管员46名。

4.全区公交客运一体化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区新增9条公交客运班线(例如106路、211路),其中旅游专线1条(106路)。目前,全区境内共28条公交线路,60个建制村均开通了公交客运班车,通客车率为100%。

二、主要举措

1、积极争取国省干线改扩建道路项目贯穿我区。目前涉及我区G206、S332、S228、眉山高速互通、外环北路等主干道路工程已完成。通过努力争取,在全市2019-2020干线公路互联互通规划中,新增国道347、国道318至潜山、省道228至枞阳、省道465罗湖大桥连接线四条主干道路项目贯穿我区。

2、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更好地助推精准脱贫。

“十三五”以来,区政府通过多途径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配套幅度,在全省统一部署实施的农村公路通达工程、畅通工程、扩面延伸工程建设中,共投入35000万元,改扩建道路350公里,使全区的农村公路网更加优化,内联外通更加通畅。同时,道路交通建设项目和资金向贫困村倾斜,几年来,8个贫困村共改扩建道路80公里,省市区三级项目资金累计5000万元。目前全区60个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达率100%,8个贫困村基本实现组组通目标。

篇6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覆盖、突出重点、长治久洁”的总体要求,以关注水问题、提高水质量、改善水环境为核心,扎实开展全县河流整治工作,切实保护好县域河流河容岸貌,真正提高水环境质量,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有关乡镇和部门履行编制整治规划、整治河容岸貌、清理疏浚河道、取消污水直排、限期改善水质、保护饮水安全、消灭管理盲区、落实长效管理措施等管理职责。争取到2010年,我县境内河流城区段实现景观化,非城区段达到乔灌草护岸,切实提高我县河流水质,改善水生态环境。

三、实施范围

我县辖区内大凌河、老虎山河、小凌河、什家河及其主要支流。

四、组织实施

(一)县域内重点河流实行分段负责制,有关乡镇要对本辖区内河流水质状况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对本辖区河流的水环境现状(河容岸貌情况、阻塞淤积情况、堤岸防护情况等)、污水排放(排污口位置、排污单位、污水量、污染物浓度、污水处理设施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建立台账,并制定相应整治计划。

(二)环保部门负责对“河长”制管理工作进度、执行情况等进行督促检查。按照《辽宁省污水排放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将我县辖区内的河流水域划分为禁止排放区和允许排放区,并报市环保部门批准。禁止排放区水域禁止新建排污口和直接排入污水,已有排污口的排水应在确保浓度达标的前提下,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进一步加强辖区内排放水污染物单位的监督管理,加大超标排污单位的处罚力度,定期公布影响跨界断面水污染物排放单位名单,督促排污单位完善治理设施,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减少水污染物排放量。对跨界断面水质流域内排污单位进行定期监测,及时掌控水质变化情况。

(三)其它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确保“河长”制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水利部门负责对全县河流的河容岸貌、清淤疏浚、排污口截污封堵、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倾倒等工作进行组织协调指导,对具备封堵条件的排污口坚决实施封堵,整治和取缔临河取土、河道挖沙,做好河岸的水土保持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河流流域矿山生态破坏查处和恢复工作的协调指导;林业部门负责河流两岸护岸林、草地建设与保护的协调指导,防止植被破坏;农发部门负责河流两岸面源污染控制的协调指导;动监部门负责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协调指导。

(四)各排污单位应深化水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加大人、财、物投入力度,确保废水稳定达标排放。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按照市政府有关要求,我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县域内全河段由县长担任“河长”,乡镇段由该乡镇乡镇长担任“分河长”。为加强对“河长”制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县政府决定成立“*县河长制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有关乡镇也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对辖区内河流实行“分河长”制管理,切实担负起对河流的管理职责。

(二)调查摸底,明确责任。各“分河长”要对本辖区的河流全程踏勘,查找存在问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列出整治计划、明确管理责任、按期推进实施,确保河流长治久洁。

(三)多措并举,齐抓共管。深入宣传发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有关乡镇和部门要认真履行管理职责,切实承担治理义务,采取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管理措施等,确保“河长”制管理工作形成合力,协同推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四)监督检查,力求实效。各“分河长”既是操作者,也是监督管理者,有关乡镇要切实担负起督促检查职责,采取多种措施,加大督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并督促整改,确保“河长”制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五)有关乡镇和责任部门要在4月30日前将“河长”制落实情况及实施方案上报县河长制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电话:2917352)。

六、考核办法

篇7

根据《XX县2018年度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工作要求,结合我镇实际,严格按照各项目标要求,切实加强镇区范围内水污染防治工作,现将XX镇2018年水污染防治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

(一)明确工作责任。要求各村、相关单位做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主体,对各自区域、行业、断面等水污染防治明确各自责任,加强区域监管,统筹做好镇区水污染治理、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保护,确保了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加强协调配合。严格落实水污染防治工作调度和预警通报制度,推动“水十条”贯彻实施,镇政府加强协调配合和联合执法,加大工作力度,攻坚克难,全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得到高效落实。

(三)落实主体责任。各单位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落实主体责任,加强了对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管理,通过开展自行监测,严格落实治污减排、环境风险防范等责任。

(四)严格督查考核。镇政府将在年终考核中对各村、各相关单位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对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配合县水污染防治工作督查组,定期对全镇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及责任落实情况进行了督查问责。

二、全面落实水污染防治工作

(一)加强河流水污染防治。

1、加强河流沿岸检查巡查。按照《XX镇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要求,由镇河长办牵头,各村、畜牧站、派出所、司法所配合,对河岸沿线村社、畜禽养殖场(小区)、社区污水处理厂等污染源排查整治,消除了河流水污染隐患。

2、全面开展河道及周边环境治理。结合我镇环境卫生整治,对XX河道及周边环境进行及时清理,并长期维持。利用河道枯水时段,组织保洁员对河道进行垃圾捡拾,及时清除河面漂浮物。

3、全面营造护河爱河的氛围。加强宣传培训,全力营造护河爱河的氛围,通过张贴宣传标语、横幅,微信群等多种宣传方式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护河行动。

(二)强化镇区生活污染防治。

1、社区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转,并做好日常维护。沙滩、XX社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稳定达标运行,中水用于浇灌林地。社区物业管理人员做好日常维护及记录工作,建立健全运行记录台账。并开展污水处理监测,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2、提高餐厨废弃物治理水平。根据《XX市餐厨废弃物处理管理办法》,由镇食药所牵头,对各餐饮单位餐厨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处理进行监督管理,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不断提高餐厨废弃物统一收运、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

(三)推动农业农村污染防治。

1、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禁养区内严禁新建畜禽养殖场(小区)。镇区所有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都要进行了雨污分流,建设完成清粪池、尿液池、堆粪场等污染防治设施。

2、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新型防治施药器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机械化精量施肥、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指导农户转变传统施肥方式,推进精准施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建立健全科学施肥用药技术规范,减少使用量,提高有效利用率。2018年,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主要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5%,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4%,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达到60%,化肥利用率达到38%,机械施肥占比35%。至2018年底,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42%以上。

3、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围绕全域无垃圾创建活动,结合我镇环境卫生整治,依托省县环境卫生整治项目,加大环卫设施配备力度,规范了保洁队伍,建立了长效机制,周二全民环境卫生大扫除得以长期实施。

(四)保障群众用水安全。强化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对饮用水水源全面实施隔离防护、警示标志、界标界桩等水源保护工程建设,严格水源保护区周边区域建设项目环境准入,使我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了Ⅲ类或Ⅲ类以上标准。

(五)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加大执法力度。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预警管理制度》,配合相关执法部门,加大了对排污单位的日常监督检查力度,定期向社会公开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

篇8

(2019年8月27日上午9:00,县人大常委会四楼会议室)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今天的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人民政府关于财源培植情况的报告》、《**县人民政府关于落实教育事业振兴金秋计划情况的报告》,书面审议了《**县人民政府关于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情况专题询问审议意见整改落实情况的报告》,结合审议事项,我代表县人民政府作一个表态:

一、强化财源培植,增强发展后劲

下半年,县人民政府将积极采取措施,千方百计克服经济总量偏小、煤矿整合关停,电力、烟叶税收减少,建筑企业规模小、偿还债务压力巨大等困难,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严格“三公”经费管理。加强税源培植,积极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花卉产业、畜禽养殖等优势产业。依托****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和**小镇等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举全县之力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打通对外开放的大通道,充分发挥**位于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加快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二、继续加大投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下步工作中,县人民政府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州教育事业振兴金秋计划(2014—2019)》,全力保障教育投入,保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落实教师各项待遇,着力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不足、生均占地面积、体育场地面积不足、村级完小教学仪器设备配置不足,信息化建设水平偏低等问题。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加强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督导工作。加大队伍建设力度,深化师德师风建设。积极争取普通高中和幼儿园教师编制,及时招聘音、体、美等专业教师,改善学科教师结构。强化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提高工程等各类培训。加快发展民办教育,规范民办幼儿园办园行为,提高办学规范化程度。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控辍保学”,解决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择校等问题,稳步有序推进**一中迁建项目,加强高中教育提质,提高普通高考总上线率。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保障残疾少年儿童入学权益。

三、采取有力措施,全力提升城乡人居环境

篇9

目前,在推进“五水共治”的过程中,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制约了长效管理机制的建构。具体而言:

(一)治水经验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纵观目前“五水共治”的管理机制建设,主要在“治污水”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有效推进了污水整治与水环境改善。这方面的典范是浙江省浦江县在水环境整治上取得的经验和成果。2013年以来,浦江县打响了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重点整治水晶玻璃行业,采取一系列强力措施予以推进:在舆论引导方面,对水环境整治中利用网络造谣中伤、试图制造混乱的行为进行了打击,查处了2名“网络红人”并追究了刑事责任;在组织基础方面,严格落实“河长”负责制,明确“每个排污口就是一个枪口”,要求各“江段长”限期消除劣五类支流;在打击力度方面,通过一年时间,关停、取缔水晶加工户14197家,拆除违章建筑347万平方米,移送相关部门处理533人;在机制建设方面,注重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的运用,依法严厉打击水污染犯罪行为,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扩宽行政执法监督渠道,同时建立了一系列工作机制,包括主动介入工作机制、部门联动工作机制、矛盾研判化解机制,等等。在肯定浦江县污水治理方面的成果和经验同时,也必须看到,之所以浦江县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除了上述经验之外,浦江县的特殊情况也不可忽视。从产业结构上看,浦江县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主要污水来源是水晶行业;从从业人员上看,从事水晶行业的人员大多数来自广西、贵州等地,本地少较少;从水晶行业本身而言,由于存在大量无证无照、广散小的家庭作坊,对财政收入影响较少;从社会反响上看,由于水晶行业长期排放污水,对当地老百姓造成影响,从事这一行业的本地人较少,社会舆论普遍支持政府进行严格执法,社会稳定风险不大。上述因素决定了浦江县开展水环境整治在内外部环境上较为特殊,能够集中精力围绕“治污水”展开行动并快速取得效果。但是,其他地方和浦江县的情况有较大差别,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不适宜也不可能照搬浦江县的做法。从国际上水治理的经验看,治理污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为快速取得效果而采取急功急利的做法,亟需处理好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在长效管理机制建设上取得进展。

(二)“河长制”与长效制度安排

在当前“五水共治”过程中,“河长制”是最为普遍推行的机制,即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治理的任务。应该看到,“河长制”能够较快的提升水环境质量,在治理污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优点在于:第一,“河长制”明确了地方党政领导对环境质量负总责的要求;第二,“河长制”最大程度整合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执行力,弥补了“多头治水”的不足;第三,“河长制”提出了辖区内河道治理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措施,并在行政系统内形成竞赛氛围,促使相关部门提升水治理水平。但是,本质上而言,“河长制”是一种类似突发危机应对式的制度创新,是一个有效但非长效的制度安排,它的出现并不能完全实现水污染标本兼治的功能,反而还有可能阻碍和消解当下防治水污染正规制度化的努力。如下问题值得思考:1.“河长制”的产生本身体现了当前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机制的弊端———管理职能过于分散,但“河长治污”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制度的非理———毕竟“河长”们不是环保局长或水利局长,这种制度创新其实混淆了原有的行政部门职能分工;2.“河长”不是目前行政体制中的正式职位,“河长”发挥作用主要依靠其所能支配的公共资源。显然,不同级别、不同职位的行政官员在调动资源能力上必然存在着差异,这实际上影响到河流污染治理的不同效果,也难免成为受到众多“河长”们个人权力、地位之争的影响。3.由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兼任“河长”容易造成权力自我决策、自我执行、自我监督的状况。在各地规定的“河长问责制”中,很多规定是由当地的纪委、监察局及“河长”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来监督和考核“河长”的工作,由各职能部门组成的验收小组来按照既定标准进行考评验收,实际上是“下级监督上级”,其客观性和可行性有待商榷。

二、以战略思维看待“五水共治”的必要性

显然,目前“五水共治”在长效管理机制建设上存在不足,亟待加以完善。这凸显了从战略思维看待“五水共治”的必要性。必须看到,作为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举措,“五水共治”对各级政府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以战略思维看待“五水共治”,将管理活动与外部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全面、系统的战略管理落实治水与转型的总体性战略目标。具体而言:

(一)战略管理与水资源综合治理

水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五水共治”的首要目标即在于统筹水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属性,实现经济效率、社会公平、生态安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必须看到,污水、洪水、涝水、供水、节水作为五个“手指”,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与属性,但都是基于水资源综合效益这个“手掌”上。同时,受多种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影响,“五水”之间具有复杂的联系,形成多个相互耦合的场域,较为常见的有“污水—供水”、“污水—洪水”、“洪水—涝水”、“供水—节水”等,这就需要从战略的视角出发,在治理过程中予以统筹考虑、长远规划,绝不能人为忽视或者割裂治水各领域的相互联系。

(二)战略管理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近年来,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对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水已不仅仅是一种自然与环境要素,更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议题。从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看,“五水共治”的最终目的是以治水为突破口,促进转型,推动升级。因此,不能狭隘的从“项目管理”角度理解“五水共治”,将其仅仅视为建设一批涉水工程,而应该从战略的高度出发,通过治水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促共赢、国家与社会的互构合作、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协调,推进经济、社会、政府的全面转型。“五水共治”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在于:多元主体,即在政府主导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多主体的共同参与,包括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公民个人等;多方联动,即在各级政府之间、政府相关部门之间形成高度联动;多种方式,即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包括强制性工具、激励性工具、信息性工具、服务性工具等;多重责任,即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与义务,包括行政责任、财政责任、法律责任等。

(三)“五水共治”的战略管理体系

“五水共治”重在行动、贵在落实、成在持久。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治水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在重点推进的同时,还必须形成“五水共治”长效机制,将“运动式治理”提升为“制度式治理”,从“非常态管理”转变为“常态管理”。将战略管理引入“五水共治”,就为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基本框架。总体而言,“五水共治”的战略管理基本框架由应急管理、危机管理、风险管理组成,三者之间通过“风险———应急———危机”的演化范式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三位一体”的五水共治战略管理体系。以这一战略管理体系为基础,充分借鉴吸收实践中的先进经验,深入总结暴露出的问题,建立系统性、主动性、持续性的“五水共治”长效机制,为子孙后代永享绿水青山提供制度保障。

三、“五水共治”战略管理的基本框架

以上述“三位一体”的五水共治战略管理体系为基础,可以更加全面和综合视角看待“五水共治”,推进相应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设。具体而言:

(一)“五水共治”的应急管理之维

水是最为基本的环境要素,涉水领域发生的突发事件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具有影响力强、涉及面广、持续性大的特征。近年来,浙江各地在“洪水”、“涝水”、“供水”领域的突发事件频发,在2013年,就有由超强台风和强降雨造成的大涝和大水、杭州市自来水异味事件等多起重大事件发生。从世界范围看,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气候灾害风险不断增强,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增大,有效管理极端气候与灾害风险是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因此,通过应急管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是“五水共治”战略管理体系的首要任务。在国家层面上,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以“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应急法制)为框架的应急管理体系,明确了突发事件分级分类的处置要求。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共四类。从性质上分析,“洪水”、“涝水”领域的突发事件应归入“自然灾害”类别,“供水”领域的突发事件应归入“事故灾难”类别。就浙江的应对措施而言,在《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指引下:

1.针对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

省政府了七个专项应急预案,其中与“洪水”、“涝水”相关的有:《浙江省防汛防旱应急预案》、《浙江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浙江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各地市、县也逐级了相应预案;同时,易受气候灾害影响的沿海地方基本制定了城市防洪、防台、排涝的应急预案,如《温州市城市防台防洪应急预案》、《宁波市防汛防台应急预案》等。

2.针对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

省政府了十四个专项应急预案,其中与“供水”相关的有:《浙江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浙江省城市供水、燃气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各地市、县也逐级了相应预案。总体而言,目前浙江的应急管理体系已建成,应急预案基本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能够对“洪水”、“涝水”、“供水”领域的突发事件作出及时响应与有效应对。同时,省政府针对应急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修订相应的应急预案,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这些都为“五水共治”的战略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五水共治”的危机管理之维

危机是对社会结构及其核心价值造成的严重威胁。危机不能简单等同于突发事件;以“控制事态”为中心的应急管理无法适应具有公共性的危机问题,在管理主体、管理手段、管理目的上均存在缺陷。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应急预案具有预测与控制功能,其作为应急管理的核心,本意在于消减不确定性。但研究表明,应急预案及其编制过程本身则带有悖论性,反而可能加大应急管理制度风险,具体表现为预案“复制化”、“碎片化”、“空想化”等问题。实践中,一些地方已经表现出“应急失灵”的现象。可见,单纯应急管理并不足以有效应对复杂的公共危机;在应急管理的基础上,还需要发展以“改善公众认知”为中心的危机管理。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水污染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议题,对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代表性的是浙江多地环保局长被“邀请”下河游泳事件,以及因台风引发的“水淹余姚”事件,都暴露出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因此,通过危机管理有力化解社会矛盾,变危机为转机,是“五水共治”战略管理体系的中心任务。危机管理是一种整合性的、持续的、动态的管理过程。形成“五水共治”的危机管理体系,需要重视并完善如下三类机制:

1.政府协同与危机决策机制。

政府是应对公共危机的核心主体,在危机管理中无疑应发挥主导作用。公共危机治理也对政府的决策能力提出了全面性的要求,具体包括:决策环境评估能力、决策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决策资源动员整合能力、决策制定能力、决策评估与自我修正能力。由于水资源天然具有流动性与跨区域性,同时公共危机具有共振性和非常规性,这就要求政府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多向度、交织性的,而不能是传统科层制中自上而下的直线控制。因此,应打破行政区划与部门划分的限制,建立“五水共治”的上下级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多部门之间的协同治理机制,将“五水共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协调政府及部门间关系的中心机构,避免治水中出现“地方主义”与“部门主义”倾向,确保决策的快捷有效。

2.多元合作与公众参与机制。

现代公共事务管理的最大特征在于政府与社会主体之间的合作,包括基层社区组织、非营利组织、企业、新闻媒体、公民个人等。在危机管理中,政府并非治理公共事务的唯一主体,而是应最大限度的包含非政府组织、企业、家庭、公民个人在内的所有社会组织和行为者。在目标上,通过多元主体间的合作与参与,形成全主体、全要素、全过程应对公共危机的长期合作网络和制度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多元社会主体在政府指导下的充分参与和积极互动并形成制度化的合作网络,是“五水共治”取得成效的基本途径。因此,应强调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的主体地位,建立多元主体之间平等交流、协商互动的合作机制,让社会各类主体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涉水事务的管理全过程,真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五水共治”工作格局。

3.社会资本培育机制。

社会资本是以信任为核心的价值观与规范集合。正如学者所言,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信任是其中至关重要的方面,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社会资本的有效运作,能避免国家权力单向度运作的缺陷,从深层次推动社会行动和解决矛盾。由此,在一定程度上说,社会资本的形成与集聚状况是“五水共治”能否真正实现的关键所在。形成社会资本培育机制,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在制度层面,政府应重视自发并保障形成社会资本的社会条件,通过信息公开、关注弱势群体、加强执法等方式加以促进;在价值层面,政府要给予多元主体平等的关心与尊重,培养并生成“普遍信任”,引导形成有利于“五水共治”的共同价值观。

(三)“五水共治”的风险管理之维

突发事件与危机是一种已经发生的事实,其根源于事前存在的风险,即可以引发大规模损失的不确定性。必须看到,“风险社会”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气候频繁发生等外在因素也正在不断提高风险的复杂性。2013年,我省在夏天遭遇历史罕见高温干旱,秋天又遭遇百年不遇强降雨,已经暴露出认识不到位、缺乏预防措施的问题,凸显应对灾害的社会脆弱性问题。此时,就有必要破除“天灾/人祸”的二元对立思维,从更基础的层面对自然与社会风险进行综合预防,实现危机管理的“关口前移”,减少突发事件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与损失,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持续发展。因此,通过风险管理有序推进经济、社会与政府的全面转型,是“五水共治”战略管理体系的最终目标。一般而言,综合性的风险管理包括四个主要环节:1.风险识别,即在事件发生前,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识别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危险源、发生区域、种类、主要危险因子等;2.风险分析,即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进行分析,以确定该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损失程度;3.风险评估,即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各种风险进行比较,确立风险优先顺序,决定风险的可接受性;4.风险决策,即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风险应对方案,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减轻风险产生的影响及造成的不利后果。因此,在污水、洪水、涝水、供水、节水五大领域,都应当建立涵盖“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决策”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体系。从目前情况看,一些领域已经初步建立起风险管理框架,为“五水共治”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1.在环境保护领域,针对化学物质的应用、工程项目的兴建和运转、各种开发行为引发的环境风险,环保部门已经全面开展了环境风险评价(ERA)工作,制定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等行业标准,为调整产业结构、保护水源地提供了决策依据,构成了“污水”、“供水”领域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目前需要强化规章制度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协调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在环境风险治理上的府际关系,将风险管理措施落到实处;2.在防灾减灾领域,各地气象部门已经开展了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工作,利用多种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和评估模型,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制定风险区划。浙江省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已在2009年3月向社会公布,为“洪水”、“涝水”领域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基本框架,目前需要细化风险区划的范围并加强后续的风险决策工作,真正实现风险评估与政策过程的“对接”;3.在社会管理领域,由于社会性风险不同于技术性风险,是决策主体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诉求冲突所产生的,需要建立专门的风险评估与管理制度框架,即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从实践情况看,针对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等,浙江省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实施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制定了《浙江省县级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等政策文件,对重大事项开展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双评估”,切实预防减少实施中的社会稳定风险。这为“五水共治”中重要政策、重点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必须看到,目前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尚存在一定不足,需要在评估主体、内容、方法上进一步完善,真正实现从“被动保稳定”向“主动创稳定”的转变。

四、结语

篇10

一、 成立组织

为彻底解决镇秸秆焚烧、生产生活垃圾收集、转运问题,镇成立了由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财政、环保、交通、林业、派出所负责人及各村支部书记为成员的秸秆焚烧、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分类、转运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协调、督促、检查、验收、考核等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并与镇村干部年末绩效奖挂钩。

二、整改进度

(一)关于“中央反馈任务十三:全省目前仍有70%以上的行政村尚未实现生活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方面

我镇第一季度按照《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标准,加快推进我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配齐配全车辆、人员,为村收集,镇转运提供必要保障;不断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基础设施,将垃圾治理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安排落实专门经费,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有效开展,实施治理工作季度通报和检查制度,各村要及时维修和新建垃圾收运设施设备,确保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规范;镇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和完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动机制,建立健全镇、村卫生保洁队伍管理、监督、考核机制,确保有人清扫,有人管理,有人监督考核镇、村制定村规民约签订“三包”责任书,增强爱护环境责任意识,镇政府年初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现状调查摸底工作,对照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治理目标找差距,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落实专人负责,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整改落实工作.

(二)关于省级反馈任务十五:省控双胜断面仍为劣V类水体。2017年和2018年1—5月份双胜断面是劣V类水质。市污水处理厂运行不稳定,污水、污泥存在直排现象,镇、镇、海龙镇等重点建制镇生活污水直接排入辉发河及其支流方面。

我镇第一季度制定出境断面水质达到省级考核要求。加大畜禽养殖粪污治理力度。镇政府成立领导小组督促养殖户做好养殖粪污“日产日清”工作;由小组成员不定期下去检查,镇政府针对没有建设空间、养殖规模小、动态变化大的散养户,在养殖密集区域建立符合环保标准的集中堆肥场(现已建完)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进行及时处理。逐步实现全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认真落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工作方案》。全面加强对流经我镇支流的河道综合整治。

(三)关于省级反馈任务十八: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突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只做到了村收集,转运过程乡镇存在随意掩埋的现象,污染周边环境。方面

我镇第一季度各村屯已建设统一设置、统一标识的垃圾收集点。镇政府按照“一个水源地、一套保护措施,一抓到底”的原则,扎实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组织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和保护区划定,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初步完成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边界设立地理界标、警示标示或宣传牌,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要求和村民应承担的保护责任纳入村规民约。

(四)关于“回头看”反馈任务十四:第一轮督察指出,省有关部门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管理、煤炭质量管控等方面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履职不严不实问题。整改方案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推动从源头、体制机制上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但督察发现,一些地方和部门虽然在这些方面开展了工作,但责任压得不实、工作浮于表面,整改推进比较被动方面。

第一季度我镇定制“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书,成立领导小组,并依据《农村生活垃圾清运考核办法》对服务企业进行日常监管。严把饮用水水源地项目审批关,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稳定达到100%;整合规范煤炭经营,杜绝劣质煤炭的流通销售。

(五)关于“回头看”反馈任务十五:2018年6月,省制订《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整改推进工作方案》,要求各市县做好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并于7月底前完成整治方案制订并上报备案。截止“回头看”进驻时,全省仍有10个县区未按要求制订工作方案,18个县(市、 区)一直未上报排查情况方面。

第一季度因地制宜建立符合本辖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完善村庄和道路清扫保洁长效机制,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台账,制定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宣传和教育方案。将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纳入村规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