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感悟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文化的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警察文化的几点感悟
每当一种文化和职业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这种文化就被赋予了强烈的职业特色。比如曾经轰轰烈烈的商业文化、环保文化等,都是和这种职业密切联系的。从其主题来说,必然是要反映这种职业的特色的。同样,警察文化也是以警察为主体,以警察的职业特色为主要内容。
警察是一个外来的概念,而我们的传统的传承则是从捕快和承担着破案职能的县令开始的。由此展开的破案和推理故事成为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公案小说,一直流传至今。而今更多盛行于影视作品中的侦破故事成为展现警察生活和风采的主要内容。但是,其内容的偏狭和肤浅,甚至是以偏盖全,或者出现谬误,也就注定它不能成为警察文化的体现。依笔者的感觉,警察文化应该是以积极的态度反映警察现实生活中最美好的追求、风貌和道德情操。对于这一点,北京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刘德同志在北京警察文化节开幕式上就曾有过这样的定位。他指出:“警察不仅有自己悠久、辉煌的历史,在履行职责的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作为社会一个特定的群体,人民警察也在积极创造着行业文化,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理念、价值取向、精神内涵、行为规范和管理模式。警察文化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它更是一种承传、一种精神、一种活力、一种风貌。以文化为载体,培养警察的时代意识和人文素养,是举行警察文化节的目的,也是历史对警察提出的新课题、新使命。”文秘站版权所有
警察文化的提出和定位,从根本上来说是警察队伍管理走向人文管理的深化。它更注重的是对于职业习惯和情操的培养。警察文化归根到底是通过文化的熏陶在无形中陶冶和影响警察的修养和素质,并且为这个目的创建一个适宜的氛围。众所周知的道理,一个人的个体行为、修养和周围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舍弃氛围谈提高素质无疑是空想。只有在适宜的氛围里,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才能发挥出来。建构警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也就是建设警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
但于当今而言,我们的警察文化缺少的恰恰是这种正气的氛围。无论是从书籍还是从影视作品来说,只要是涉及警察的,似乎都想树立起人民警察的高大形象,但虚假、空洞仿佛成了这些作品不受人喜爱的通病。近些年没有出现深入人心的有着广泛影响力的警察形象就是一个证明,这也是我们警察文化的遗憾。并且,有关警察文化的影视和书籍的创作仿佛都陷入了一种怪圈:深入警察生活后写出的作品因为太生活化而缺少传奇色彩,没有深入生活不了解警察的写出了传奇色彩却写不出警察的风采。警察的血脉里流动着崇高和牺牲,这才应该是他们文化的主流。奉献、学习、智慧、牺牲,这里所蕴涵的政治理念、价值取向、精神内涵、行为规范和管理模式,是只有警察这个行业所特有的,更应该形成以此为中心的警察文化的大氛围。并且,随着警察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让正气观念深入到每一名警察的意识中,影响他们的人生观,改造他们的世界观,使这一职业向着更为积极的方向发展。
篇2
关键词:生态美学;茶文化旅游;发展
中国茶叶历史悠久,不仅丰富了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深厚的精神文化———茶文化。中国茶文化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融合中国儒、道、佛三家思想之精髓,形成了独具民族韵味的文化现象。在近代社会中又衍生出以茶产地山水和人文景观、茶的历史传说、茶俗、茶诗词歌赋、茶道、茶制品、茶器具等为内容的茶文化旅游,即以游客体验、感悟和品味与茶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古朴的民情民风,以此来获得教益的过程。[1]面对污染日益严峻的生活环境,以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为核心的茶文化旅游深受大众的喜爱。本文从生态美学角度探索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建设与发展,首先从人与自然、人文精神角度,剖析生态美学思想内容;其次,在生态美学思想指导下,从“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构建“三位一体”的产业链等方面建设我国茶文化旅游,旨在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参照。
1生态美学思想内涵
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再到当代的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人类文明发展始终是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在文化、思想以及技术等方面比较落后,对土地、水以及生态景观造成极大的破坏。在工业社会中又因工业污染、人口急剧膨胀、汽车过量等问题对能源过度消耗、空气等污染使得人类生活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近些年来,学者们提出生态文明,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综合,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文化伦理形态。[2]而生态美学则是基于人类面对城市污染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和现实需要,也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时期的理论指导,其内容涵盖面较广。本节抓住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来概述生态美学思想的内涵,以此来探讨我国茶文化旅游。
1.1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
审视以往的社会发展路径,生态美学基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和谐之美来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儒家提出以“仁”为中心,提出中庸、和谐之观点,生态美学以此作为理论立足点提出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3]首先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地位平等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自然环境遭到史无前例的破坏,可谓是“节节败退”,人类占据了主导权,但也因此受到自然的惩罚。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还体现在对自然合理开发基础之上,生态美学思想要求人类在面对自然开发中,要避免粗放式的开发方式,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通过人类科学方式更好地体现出自然美。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还应该体现在人的生活与自然环境共荣共生的关系上,城市生活被困于钢筋水泥之中,生活压力、各种污染也使得人们身心疲惫,人们内心渴望“返璞归真”,旅游能给游客带来心灵上的放松,但自己的生活方式无法在旅游中展开,因此,景区整体自然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茶文化旅游是自然环境与文化的结合,基于自然环境和茶园景观设计更应该以生态美学思想为指导内容,构建回归自然的生态文化旅游。
1.2倡导人文精神的回归
生态美学从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指导人类行为,其最终是要倡导人文精神的回归,将真善美思想重新灌注到人们的思想中,恢复人与人之间健康、友善、和睦共处的生存状态,还原自然、健康的生态系统,从根源上化解生态危机,最终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关系。人文精神的回归有助于在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势来打造茶文化旅游,使得人类在与自然和谐发展中体会精神的愉悦,心灵的自由超脱,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
2生态美学思想指导下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我国茶文化旅游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其存在旅游产品功能单一、未充分发挥自然景观优势、茶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无法突出各地特色,导致全国茶文化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基于生态美学思想指导下,本节从“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观、构建“三位一体”的产业链打造茶文化旅游品牌两方面来探讨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建设。
2.1“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观
生态美学思想与茶文化内涵均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从儒道佛哲学思想出发,构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生态观,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我国是茶叶大国,种茶、制茶以及饮茶历史悠久,孕育出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文人墨客常用诗词歌赋来表达品茶时的感悟与情趣,形成了茶艺、茶道、茶诗、茶歌舞等文化形式;平民百姓常以茶礼、茶俗以及茶事等表达特定的行为和态度,构成各个地方的不同风俗习惯,如藏族喝酥油茶、傣族喝竹筒茶、吃凉拌茶,这些不同茶俗也体现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从整体上而言,我国茶文化内涵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以茶来协调各种关系,体现出人与人之间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思想,以茶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雅心,以茶培养廉洁之风的伦理道德观。[1]茶文化旅游为游客带来优美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让游客了解和感受到了茶文化,欣赏到了各个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感悟其丰富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茶园,茶叶也成为了种茶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在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当前各个地区的茶园都在积极开展茶文化旅游,依托自然景观、茶园生态景观和茶文化内涵,发挥茶产业的附加值,组合茶文化旅游产品。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杭州西湖茶墅均是依据当地自然人文景观开发的丰富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武夷山和西湖是全国著名的景点,本身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大红袍和西湖龙井茶叶品牌也是全国闻名,大红袍的制作工艺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明遗产。武夷山大红袍是当地着力打造的文化旅游品牌,张艺谋将大红袍的茶文化工艺、茶道精神、茶歌舞、自然景观特色等融于现代舞台艺术中,用艺术形式展现自然、艺术和人文景观的和谐共融。无论是自然景观、茶文化还是其它的人文景观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茶文化旅游唯有坚持“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观,尊重自然、遵守自然规律,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融。
2.2构建“三位一体”的产业链,打造茶文化旅游品牌
生态美学思想要求立足于人与自然平等之上,运用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构建茶产业、茶旅游以及茶文化“三位一体”的产业链,打造区域茶文化旅游品牌。一方面通过产业链管理模式,严把茶叶质量安全关,另一方面通过茶文化旅游作为推广茶叶品牌和传播茶文化的窗口。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势头较快,但各地茶文化旅游产品基本是以观光、购物为主,并没有完全发挥茶文化旅游的优势,因此至今未形成茶文化旅游品牌。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深入实地调研分析游客的喜好和心理需求,以体验为主开展不同形式的旅游产品。比如结合当前养生观念,茶文化旅游可以打造特色的休闲养生游,在自然优美的环境中,在欣赏茶艺表演、感悟茶道、品尝茶饮等过程中让游客感受茶文化带来的身心愉悦和精神的满足。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设计不同的旅游项目,如针对青少年求知、好奇的心理特征,可以借助夏令营活动的形式打造纯文化旅游线路,将茶的历史发展、人物传说、茶器、茶俗、茶诗歌、茶书法、茶对联、茶制作生产等等串联成整体,并突出游客的体验,如让其参与茶树的采摘修剪、施肥抑或茶工艺制作过程。茶文化旅游品牌的构建有助于促进茶产业的发展和茶文化的传播,茶产业的发展又能帮助宣传茶旅游和茶文化,茶文化内涵赋予茶产业与茶旅游深厚的人文精神,三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也正是生态美学思想和谐发展的内容。
3结论
生态美学是基于人类生存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指导,以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地位和关系为核心,倡导人类转变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旨在帮助人类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误区,形成“以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为科学的价值观,以此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茶文化旅游以此作为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关乎人类生存的必然选择。茶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国家宏观调整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支持,有效控制自然生态资源开发的规模和数量,以防止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资源的浪费。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社会机制,用法律、地方法规规范市场发展,使人与自然走向和谐发展的道路,促进我国茶产业和生态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维锦.茶文化旅游:一种新的文化生态旅游模式———以云南茶文化生态旅游为例[J].学术探索.2007(2):137-140.
[2]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45.
[3]张骏、方法林、卢凤萍.基于生态美学视角的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技.2011(13):7967-7969.
[4]范增平.中华茶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广东合作经济.2007(1):53-58.
篇3
上世纪八十年代,云南人喜谈杨升庵。原因很简单,这位号称和解缙、徐文长齐名的“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杨状元,因为“议大礼”的破事儿,得罪了刚刚登基,急需立威的嘉靖皇帝,被流放到云南,在云南的山水中漂泊了近40年。杨升庵个人命运的大不幸,却成为云南山水的大幸。因为杨状元那支生花妙笔,云南的大量山水得以命名,包括春城昆明(得名于杨状元的咏昆明的两句名诗:“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在内的许多云南山水得以名震天下。在那个文化刚刚遭受了“”浩劫的年代,云南人喜谈杨升庵,甚至感谢杨升庵,说他是云南山水和文化的大恩人。正是他这样的文化大名人、大恩人以“文化”的浓墨重彩点染了云南的山水,使云南的山水获得了很高的文化地位。
这样的赞美无可厚非,可这样的赞美显然忽视了这么一个事实:云南的山水也供养了杨升庵,成就了杨升庵。在云南流寓近40年的时光里,是云南的山水滋润了杨升庵,让他的身心得到了极大的安慰和启发;是云南人的热情和厚道,让他的身心得到极大放松,有大把的时间写作,使自己成为有明一代著作最为丰硕的一位作家;而最重要的,是浸云南山水40年,让他的思维摆脱了传统道德政治思维的单一模式,感悟到了山之高,水之长,天地之恢弘,时间之沧桑和个人之渺小,感悟到了生命存在的多元模式和各种诗意存在的可能,使他忍不住吟出“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这样的千古名句。总之,是云南的山水,洗涤了杨状元的身心,帮助早年狂躁自负不已的他悟了天地之大道,明白在无尽的时光中,山水为大,造化为大,状元为小,帝王将相为小,真正能够供养一个人生命和灵魂的永远是山水,而不是任何功名。
随着普洱茶文化兴起,众多的普洱茶名山声名鹊起,这是普洱茶文化对云南山水的一种奇特贡献。这是普洱茶文化供养了云南山水,为云南山水在新时代重新命名,极大地提升了云南山川的知名度。可究其实质,则又是云南的山水供养了普洱茶,为普洱茶文化提供了最充沛的原动力。这是山水和文化之间,也是人和自然之间奇特的相生关系。感悟了这种关系,也感悟了天地人生之大道。本期独家关注“普洱茶名山图谱”从文化地理的角度为你端出了数十座普洱茶名山,希望你能从这些名山中感受一种造化之大的恢弘,能在这种恢弘中象古人一样洗涤身心。
此外,本期杂志还关注了最近广大普洱茶爱好者关心的一个话题:普洱茶是否会致癌?虽然问题荒谬,答案早已不言自明,可我们还是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通过数位科学家详实细致的科学分析,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普洱茶只会洗涤身心,可能致道,而绝不可能致癌。
篇4
关键词:茶馆;室内设计;传统;装饰;艺术
茶馆是一个开放性的公共空间,它也是中华民族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以与民众相融的独特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了中国一种独特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和空间形态,其存在价值不断得到发展和繁荣,显现出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容。在茶馆的室内设计过程中,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空间设计传统元素,传递出一种古朴的情感,使消费者享受到新奇的情感体验,获得了艺术的熏陶。
1茶馆室内设计综述
茶馆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存在形态,自然便具有社会交际的功能,在茶馆的空间场所之中,人们可以进行聚会畅饮、商业洽谈、矛盾调解等,在茶馆清幽、雅致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可以较好地舒缓人们的情绪,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使人们在轻松的心态之下,相互吸引、彼此接纳,从而有助于关系的改善和融洽,达到人际交流的目的和功效。同时,茶馆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与中国传统茶文化密不可分,也自然成为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人们日益追求精神生活的趋势之下,茶馆成为了精神生活满足的重要场所。在茶馆将中国儒家思想文化观念充分融合与渗透的环境之中,人们可以感受和领略到茶文化中所包含的“和”的思想和境界,体验到人类与自然的相通与互融,并且在茶馆的空间室内设计之中,较好地品味民族精神,感悟传统文化。
2茶馆室内设计对消费者情感与审美体验的影响
在人们进入到茶馆的室内空间之中,要产生情感的体验,只有将茶馆室内设计赋予情感和文化涵义,才能更好地使消费者从中体验到艺术审美的情感体验,并在茶馆的室内空间之中寻找到一种归属感。
2.1借助茶馆的器物形态,生成消费者独特的审美体验
在茶馆的室内设计之中,要以一定的茶文化器物作为载体,在将茶文化器物与茶馆空间完美融合的环境之中,让消费者体验到一种真实的、饱满的情感认同,在巧妙的色调光彩变幻之中,产生质感的艺术审美享受。同时,还要借助于一些装饰材质,向消费者传递体贴的人文信息,给消费者以独特的、别具趣味的情感与审美体验。
2.2借助茶文化的互动,增强消费者的情感互动体验
茶馆中蕴含的茶文化内涵,还要借助于茶文化的对话与互动体验,才能增进消费者对茶馆文化的认同与接受。因而,在茶馆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还要适当考虑其功能布局与流线设计,要生成茶馆文化的流动之感,在消费者走动、交谈、对话的过程中,形成茶文化的无声流动,更好地激发消费者内心的情感体验。同时,还可以创设一些茶文化互动功能区,如:种茶互动体验、炒茶互动体验、晒茶互动体验、煮茶互动等,并融入“自助餐”式的茶道表演,增进消费者对茶文化的感悟。
2.3借助茶馆内部细节审美,彰显弘扬茶馆文化
在茶馆室内设计中还要注重细节,要从细微之处入手,把握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可以在茶馆的不同功能区设计不同的茶文化民俗文化主题,融入传统或现代的茶文化元素,并借助于数字化媒体,实现对传统茶文化的传播和展示,更好地引领消费者融入到茶文化意境之中,并创设出茶馆文化品牌,形成经典的茶馆文化历史瞬间,成为茶文化的凝练产物。
3茶馆室内设计应用
3.1茶馆室内空间设计的传统装饰元素应用
3.1.1茶馆前台设计。在茶馆的前台位置,是集中突显出对消费者的服务空间,它是茶馆整体风貌的良好展示,呈现出茶馆独特而个性化的营销与服务理念及文化。因而,要注重对茶馆前台的设计,体现出整洁、雅致、大方的设计风格,并配以背景墙装饰元素,选取适宜的背景墙材料、颜色等,充分显露出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和风格,运用背景墙或灯饰效果衬托出茶馆前台的空间,并且设计者可以根据茶馆前台的独特造型,搭配以不同的装饰材料元素,保持整体风格的一致性。例如:成都顺兴茶馆参照明清时期的西坝民俗风风格,进行仿古式的前台设计,以突显出中国巴蜀茶文化特色,以明清时期的家具作为茶馆前台的柜台,并配置休憩用的圈椅,以更好地映衬出茶馆文化特色。
3.1.2茶馆包厢室内设计。在茶馆的包厢室内空间之中,是一个具有一定隐私性的场所和空间,要对这个特定空间的物理环境加以合理的设计,突显出幽静、舒适的空间特征,并组合运用各种传统装饰元素,注重不同传统装饰元素的适用性。同时,在包厢室内设计之中,可以运用室内人造景观,进行茶文化内容的设计,例如:可以栽培绿色植物,营造出绿色的景观,使茶馆室内空间犹如古老、深邃的庭院,传递出古朴、清幽的氛围和茶文化信息。包厢可以采用木质框架进行天花板设计,采用矩形分割的设计方式,配以镂空的漏窗纹案和样式,以更好地映衬出茶馆包厢的自然线条形态、别致而极富雅趣的生活意趣。
3.1.3茶馆散台室内设计。茶馆散台有厅座和散座两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在对茶馆散台的设计之中,要注重光线的设计、用户的出入便利性、饮茶氛围的舒适性等因素,在融入传统装饰元素的条件下,给消费者以轻松、愉悦的心理体验。另外,可以在大厅之内的空间配置琴台、书台、木雕画等,为茶艺表演和曲艺表演提供条件。在茶馆的散座空间设计中,可以在四周墙面绘以石刻或浮雕,展示茶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吉祥纹饰等,使其成为独特的设计空间。在茶馆的厅座之内还可以配置传统装饰图案的沙发靠垫,给人以复古的享受。
3.2茶馆室内空间设计的灯光设计应用
3.2.1空间照明设计。在对茶馆的室内照明设计中,要根据茶馆不同使用空间的功能,将茶馆空间加以分割变化,使其在不同的灯光设计处理下生成独特的照明效果,在光线的切割之下,可以使茶馆空间形成相互融通而明暗各异的连接体,并形成朦胧的空间效果,显现出不同的情趣氛围,在光与影的变幻组合交织状态下,可以产生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这种独特的光影效果映射于天花板、背景墙、地面之上,可以给茶馆带来神奇莫测的艺术和文化氛围,使茶叶品茗者感受到新颖而别致的体验和享受。
3.2.2渲染茶馆气氛。在茶馆的灯光设计之中,可以使室内产生变幻交织的光影效果,并在光影与室内陈设、装修元素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整体性的氛围和效果,可以较好地渲染出茶馆的气氛,给人以新颖、扑朔迷离之感。例如:大红灯笼显现出来的古典室内装饰格调;变幻交织的灯光梦幻风格、简约别致的灯具搭配等,这些都可以较为巧妙地实现对茶馆的气氛渲染。在对自然光的运用设计理念中,可以用竹帘来变换茶馆室内的光照环境,并且用竹子材质创设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禅茶”意旨和氛围,不仅可以让人深感幽静之意,又可以在茶文化的体验之下,获得心灵的洗涤。在人工照明的设计之下,可以根据茶馆的不同功能分区,进行不同灯具的选择运用,通过不同类型的灯具流露出精雕细琢般的意境和情趣,创设出丰富而变幻多端的茶馆室内空间,从而赋予沉寂缄默的天花板、地面、墙体的生命和活力。
3.3茶馆室内门框架的形态设计应用
在茶馆的室内形态设计之中,门框架具有不可忽视的装饰,它可以较好地营造茶馆的艺术氛围,对于增强茶馆的艺术美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茶馆的门框架室内设计之中,传统的装饰形态主要是采用弧形、长方形、拱形等,并以木质材料为主,它采用镂空或实质的方式,构造出古色古香的意境和氛围。如:中国传统花鸟鱼虫图纹极具深厚的涵义和古典韵味,它突显出别致的格调之美和镂空的艺术美感,给人以造型奇特、疏密有致、抑扬顿挫之感。在茶馆家具形态的木质运用中,还可以运用仿古曲柳木,运用其特殊的纹理和纹路的变化,体现出自然的装饰效果,塑造出茶馆古朴的意境,也流露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一致,在复古与创新的设计理念结合运用之下,赋予茶馆室内空间以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艺术内涵,使茶馆呈现出诗一般的韵律,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多得的盈盈珍品。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茶馆空间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对茶馆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顾虑茶馆所处的地域自然环境,还要融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用复古、传统、古典的传统装饰元素衬托出茶馆室内空间的古朴、清幽风格,并结合运用木质家具、灯光设计等元素,更好地引领人们进入到茶馆独特的文化空间和艺术氛围之中,使人们在变幻多姿、氤氲缭绕的茶香之中,感悟茶文化内涵,领略到茶文化内蕴的道德哲理,形成独特的、个性化的茶馆文化。并且还可以融合简餐、饮品等创新服务形式,展现出茶馆文化全新的文化和思想内涵,在传承中国传统装饰元素的同时体现茶馆文化的时代性内容,更好地推动我国茶馆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作者:刘硕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恺,叶青.浅析茶馆室内空间设计中地域文化的体现[J].科技资讯,2008(14):52+54.
[2]吴恺.茶馆室内灯光设计———用灯光营造环境氛围[J].大众文艺(理论),2008(6):46-47.
[3]张金峰.灯光环境氛围营造的茶馆室内灯光设计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5(25):174.
[4]张雅芳.茶馆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5(6):200-201.
[5]杨浩然,宗同惠.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茶馆设计中的分析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3(6):17-18.
篇5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何将这种多彩丰富的文化思想融入到中式景观设计中,则成为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一茶文化作为内涵所进行的中式景观设计不仅有着丰富的内涵,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让景观设计和茶文化有效结合在一起。探索茶文化在现代中式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在发扬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同时,又推动了现代中式景观设计的发展和改革。本文就茶文化对中式景观设计的影响展开叙述,从而为景观设计提供更多的动力、源泉。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中式景观设计;影响
我国园林和景观设计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这也充分说明传统文化和景观设计之间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1]。我国很早就有饮茶的习惯,因此,在进行中式景观设计时,要能够意识到传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并更好地将设计元素融入其中,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构成因素,一直以来凭借着其丰富的内蕴,一直是景观设计的重要部分之一。我国传统茶文化应用在中式景观设计中,不仅使景观设计的形式更加丰富,还赐予了中式景观设计特殊的人文价值和深远的时代意义。
1茶文化内涵以及其在文化景观设计中的价值
从广义角度来分析,茶文化所就是表示茶叶发展期间一切的精神财务、物质财务总称。其物质内涵表示茶的种植、采摘、烤制、销售等各种技术含量较高的内容,其精神内涵表示茶品种、品尝、民俗等相关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文化价值表示茶文化在中式景观设计中的表现一般为建筑小品,该种设计样式承载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除了是传承之外,也是对历史文化的再现,包括茶马古道的陆羽亭、动感雕塑园等,这种通过景观方式展现的中国茶文化形象生动,从而帮助游客更好地记忆,这种多样化的展现方式还能够让游客的互动性、参与性更加强烈,让他们在娱乐中学习到更多的茶文化知识,领略到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风貌[2]。茶文化所具有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观光茶园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常规茶叶宣传推广、盈利的方式,通过开展体验性活动、营造氛围、设置特色旅游项目来为茶园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营造茶园氛围、设置旅游项目通过茶文化景观来实现,例如茶田画、茶田迷宫、文化长廊、特色瞭望塔等,从而吸引更多的园区游客,让园区氛围得到活跃。旅游价值则表现为茶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自然和人文两种,其中自然观光茶园静谧、清新,让广大游客乐意前往欣赏。人文型实际景观层次不穷,这种绚丽多彩的灯光让观众能够欣赏到更多的景色,拥有独特造型的建筑景观、创意的小品、别具一格的茶文化体验活动为旅游区、茶园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让茶文化景观所具有的旅游价值得到发挥。
2茶文化在中式景观设计中的现状和原则分析
2.1茶文化景观设计现状
我国现阶段茶园文化景观设计处在出现和成长阶段,而茶文化和景观设计成功融合的案例相对较少,大都表现为雷同化、趋同化现象[3]。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概括如下,首先,在对景观设计初期没有详细地对地块区域各种设计元素进行考察,这就导致整个设计成为无根之木;其次,开展设计时没有明确系统地进行形象塑造和定位,缺乏文化特色和主题创意;最后,设计方和委托方地位不够平等,一般都是设计方根据委托方所提供的想法将效果图展现出来,文化艺术精神和物质功能性难以结合在一起,施工方专业性不够,一般都是大小工、小包头结合,对于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细节不够重视。
2.2茶文化在中式景观设计中的原则分析
首先是因地制宜原则,考虑到广义“地”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的主人、气象气候等因素,从而让设计成果更具有地域性;其次为天人合一的原则,新创造出的景观要能够和天、人、地等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营造出“宛自天开”的境地,从虚实对比、空间布局、材料选择、形势把握等不同角度推敲;再者为以人为本的原则,茶文化园景观建设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所以,要能够合理使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来掌握人们的行为规律,从而设计出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中式景观;最后为创新原则,要能够立足于当地的民族风情、文化特色来对景观设计加以创新,从而让其更具有特色化[4]。
3传统茶文化在中式景观设计的应用
茶文化在中式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以茶作为主题的各种景观设计,并围绕茶文化所具有的内涵开展各种创作,茶文化和中式景观设计的方法分为精神、物质两个不同层面,其中物质层面则主要是以茶器、茶烤制、茶种植作为切入点;精神层面则是以茶诗词、茶艺术、茶传说作为切入点。
3.1茶种植在中式景观设计中应用茶作为生态、自然的一种产品,而依托茶文化所设计的中式景观则可以通过改变茶田本身的布局方式,通过布置或方、或圆等几何形状来形成不同的茶田景观,从而让人们和自然之间的距离逐渐拉近,获得更多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
3.2茶烤制在中式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可以通过将制茶加工工具作为原型,利用美学、抽象、设计等不同的知识来设计出特色显著的茶文化主题景观,例如通过对制作绿茶时所使用的晒茶筛子为原型所涉及的茶园瞭望塔,这不仅能够展现出茶文化特色,还能够让整个设计有迹可循,阳光透过竹条留下的斑驳倒影,这就让亭廊更具有动感。
3.3以茶销售作为切入点的应用
茶马古道作为茶贸易中较为独特的一种方式,其也形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通道。以茶文化作为主题的景观能够利用雕塑再现的方式展现出古代“茶马古道”场景,以“茶文化”作为依托所展现的卖茶、运茶场景,或者仿造古代“茶马古道”场景,让游客能够更好地体验“马帮”的贸易之路[5]。
3.4茶内涵在中式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茶艺作为饮茶期间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包括艺术操作方法、茶叶品技法、品茗的环境,这种过程所体现的是精神和形式的集中和统一。茶文化园景观设计能够从差异表演过程中选取设计素材,而且,茶艺师的服装配饰可以通过比例尺缩放的方式形成景观小品。其次,将茶诗词当成切入点所展开的设计,中国作为茶艺发源地,有着较为悠久的饮茶、种茶历史,也留下很多品茗、咏茶、斗茶的诗词曲赋。茶文化园景观设计能够从这些艺术中获得更多的灵感,形成不同的设计元素,并且更好地传承中国茶文化精髓,例如主题茶楼、茶互动长廊等景观建筑。再者,茶与禅的结合作为中国文化发展史的著名景观,一杯茶中包含浓浓春意,并且有佛学、人生的三昧,有茶人的品味和景观。通过营造和谐安定的景色来打造特色景观,禅境的营造也要能够深刻地感悟到佛学的精髓,似有似无、或动或静,从而更好地置身其中,感悟人生。将和地方茶相关的名人雅士、传说当成设计的主要依据,例如“大红袍”演出,就是根据武夷山茶叶救助赶考秀才,秀才重返道谢的故事改编而来,而且,人们也设计出不同的实体景观建筑,以此纪念和茶相关的人物,当人们置身于此就会陶醉、就会流连忘返[6]。
4结语
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其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情趣高雅、景致独特的视觉盛宴,其还实现了茶园休闲观光的价值所在,改变了之前茶园单一农产品生产功能的方式,通过总结茶文化景观设计的不同方法来为茶园景观设计提供更多指导。
参考文献
[1]龙彬,戴翔.茶马古道文化景观的解读与诠释———临沧茶马古镇规划设计探略[J].华中建筑,2011(12):86-89.
[2]姚丹丽.茶文化产业园景观设计模式及功能研究[J].福建茶叶,2016(4):170-171.
[3]苏俊艳.西乡茶产业基地景观规划设计[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4]周婷,邵宛芳,侯艳.浅析茶文化在生态茶园景观中的表达与营造——以西双版纳大渡岗乡云宝生态茶园景区设计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2):10-14.
[5]官钦水.武夷山茶博园地域特色景观规划设计[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5(2):134-138.
篇6
关键词:茶文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策略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文化所具有多元化的内容与功能,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仍旧在持续地延伸与拓展。将茶文化渗透到高职院校教育当中,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能够在学生社交能力、礼仪水平、艺术素养和思想修养的提升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这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具有着重要意义。
1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1.1社交教育
我国茶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有利于调整社会个体所具有的社交关系,并促使社会个体能够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实现彼此的团结与矛盾的化解。在我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茶会是结交朋友、款待宾客的重要礼节,同时也是古代文人群体结交挚友的重要手段,甚至在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茶经常出现在国事的讨论中,如唐宋时期的茶宴,有着庄重、简朴而又活泼生动的特点,在“清茶一杯谈国事”的氛围下,并不会产生酒宴上的俗气与奢华,并可以拉近交流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文人以茶会友的事例在许多咏茶诗歌、咏茶画作中都能够得到展现,如唐代诗人杜牧在《寒夜》中写道:“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一诗句写出了作者与友人在火炉旁饮热茶的场景,而这种场景中儒雅和谐的氛围也令人神往。另外,明代画家文征明所创作的名画《惠山茶绘图》,同样呈现出了古代文人以茶会友的场景,并体现出了文人茶会对意境的追求。显然,随着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满足社会大众的娱乐需求,而且也逐渐渗透到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社会准则以及审美理想当中,引导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学习茶文化、参与茶会,必将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交能力,并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和谐,这对于拓展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交手段,确保他们能够在社交中获得心理愉悦、缓解心理压力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1.2礼仪教育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中,不仅创造出了丰富璀璨的文化、构建起了系统的社会道德标准,同时也形成了完整优秀的利益规范,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才被世人称作“文明古国”与“礼仪之邦”。中国这一“礼仪之邦”的发展,与儒家文化中所提倡的政治伦理关系以及封建社会时期所推崇的仁政与礼治有着紧密的关联。而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这些传统文化以及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因此,中国的茶文化自然就具备了礼仪教化功能。从中国茶文化所包含的礼仪内容来看,沏茶、端茶、奉茶、倒茶、饮茶、续茶乃至主客、长幼之间的座次顺序等,都有着系统且严格的礼仪要求,虽然这些礼仪十分复杂并且看似乏味,但却是在我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精炼而成的,因此,每一项礼仪要求都有着相对应的价值,并且是茶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只有如此,茶文化所具有的技艺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够得以展现。礼仪教育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一个人不懂礼仪、“不拘小节”,也自然会在生活别是在人际交往中处处受挫,并最终成为一个不受欢迎和孤独的人。而由于我国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元素,所以,在高职院校针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茶文化的渗透当作礼仪教育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在提升自身素质、优化自身形象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得他人的认可与肯定,并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从而避免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1.3艺术教育
在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中,茶事与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之间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也让茶事成为了具有综合性、生活性、实用性与审美性的文化艺术活动。由于茶文化中包含了医学、饮食文化、建筑园艺、文学等多元化的元素,因此,在对中国茶文化内涵进行品位的过程中,社会个体所具有的综合素养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如在饮茶活动中,无论是茶室的布置还是茶具和插画的选择,都能够体现出茶文化所具有的魅力以及茶人所具有的审美意识,在了解这些内容的过程中,饮茶之人能够感受到茶文化对协调美、自然美的追求,并被这些美所熏陶与感染,从而提升自身对美所具有的感受;再如,在观看茶艺表演的过程中,饮茶者不仅能够感受到茶事活动所具有的礼仪美,而且能够感受到音乐艺术、环境艺术所带来的审美体验,因此,观看茶艺表演不仅能够丰富饮茶者具有放松自身身心的途径,而且可以为饮茶者提供一个可以提升自身艺术修养的渠道。当然,中国茶文化不仅强调形式美,也强调心灵美,更加强调形式美与心灵美的统一,因此,中国茶文化在为饮茶者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也要求饮茶者能够具备朴实、真诚、自然的品格,并在养成良好风度与举止的基础上,感受茶文化所具有的艺术底蕴。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渗透茶文化并发挥出茶文化的艺术教育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放松身心、宣泄情感的途径,同时能够在陶冶学生心灵、满足学生审美需求、提升学生审美意识以及升华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塑造完整健康的人格,从而推动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自身的不断完善。
1.4修行教育
茶圣陆羽提到:“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茶圣眼中,茶具有着高洁的品性,以至于在饮茶之人中也具有“宜”与“不宜”之分。于此同时,茶圣陆羽的这句话,也反映出茶在修身养性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事实上,喝茶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一种形态为饮茶,另一种形态则为品茶,对于茶人而言,简单的饮茶能够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而品茶则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在品茶过程中,茶人用茶来提升自身修养、陶冶自身琴操,并通过茶对人生进行品位。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这种形式也可以作为学生开展自省、提升自身修养的有效途径。另外,在茶与茶人的身上,也反映出了许多优秀的品质,从茶来看,这种植物生于深山,并在其成熟之时供人们采摘,而从茶人来看,他们吃苦耐劳、自强不息,二者所具有的奉献精神,也是一种高尚的处世哲学与人生态度,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中,茶人用“俭、清、和、静”来总结茶叶的秉性,即茶尚俭、贵清、导和、致静,而茶所具有的这些秉性,也能够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将节俭朴素、清正廉洁、和睦相处、恬淡安静当作自身的重要追求,这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修生养性的境界、推动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茶文化的渗透策略
2.1茶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开设了茶文化专业,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则将茶文化课程作为选修课,这些专业与课程的开设,能够引导学生对茶文化做出系统的学习,并在开拓学生文化视野、丰富学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深化对茶文化的认知。与此同时,由于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群体心理的健康发展也具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当前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茶文化专业和茶文化选修课程,缺乏全国性的课程规划与教学大纲作为指导,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能够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来抓。在此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要以丰富学生的茶文化知识为出发点,而且需要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为出发点,重视将茶文化发展史中能够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思想内容以及事例体现在教材当中。另外,为了强化茶文化课程的吸引力,高职院校还应当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重视本土茶文化资源的融入,以使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接触茶文化、感受茶文化,从而确保茶文化能够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推动作用。
2.2积极开展茶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出茶文化的作用,就必须拓展茶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覆盖面,推动茶文化走入学生的生活,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茶文化所具有的魅力,并受到茶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茶文化的渗透,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渗透,还应当重视课外渗透,通过开展各类有教育意义的茶文化活动来发挥出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具体而言,当前高职院校中可以开展的茶文化活动包括茶话会、名茶介绍征文活动、茶知识竞赛活动、茶艺表演活动以及茶文化讲座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茶文化所具有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都能够得到良好的体现。当然,高职院校所开展的茶文化活动甚至可以向校外拓展,在此方面,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对当地的茶文化风俗做出了解与收集,并参与到当地的茶文化活动当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茶文化所具有的生活气息,并强化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接受性。
2.3优化茶文化渗透方式
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着高职院校可以仅仅依靠强化茶文化宣传与教育,就可以对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做出充分的发挥,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当重视茶文化渗透方式的优化,特别是要重视提升茶文化渗透方式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契合性。这要求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所开展的茶文化渗透工作,不能使用纯粹的单方面宣传与教育方式,而应当重视体现出茶文化所具有的文化魅力、趣味性以及参与性,具体而言,首先,高职院校所选取的内容要具有时代性特征,只有这样的内容才能够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审美需求,也才能够推动学生对茶文化的接受以及对茶文化内涵的感悟;其次,茶文化教育过程应当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契合。高职院校在茶文化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茶文化素养的逐步积累,而不能使用“速成法”,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对茶文化做出更加充分的感悟与体验,也才能够在茶文化中挖掘到有利于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同时,高职院校茶文化教育的开展,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并重视茶文化内容与学生专业知识的结合。如在旅游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一些盛产茶叶的景区,将茶文化中的一些传说、典故等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方式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茶文化的关注、深化学生对茶文化内容的印象,而且容易激发学生对茶文化做出深入探索的兴趣,这对充分体现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价值的具有重要作用。
3结语
我国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内容,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充分的挖掘与运用茶文化的文化底蕴与内容,可以发挥茶文化在高职学生社交教育、礼仪教育、艺术教育、修行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实现自身人格的完善以及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应当重视茶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渗透,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开展课外活动来提升茶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覆盖范围,并在确保茶文化渗透方式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强化茶文化的可接受性。
参考文献
[1]靖国华.中华茶道思维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4):228-229.
[2]连伟利.以茶润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新途径[J].福建茶叶,2016(6):247-248.
[3]黄洁.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与借鉴[J].社会心理科学,2013(11):23-25+56.
篇7
关键词:茶文化 生活艺术 “和”的思想
一、陆羽的《茶经》将饮茶提升为一种生活的艺术
人所共知,中国是茶的故乡,我国的先民很早便开始饮茶了,但在唐以前,茶往往要和大米、牛奶、桂皮等香料和在起煮,所以说,这是一种很原始、很粗糙的饮茶方式。饮茶作为一种生活的艺术,是要到八世纪中叶,时当唐朝,中国出了个陆羽,他写了本《茶经》,将文化注入饮茶中,才将饮茶提升为一种生活的艺术。缘何一般的饮茶到了陆羽手里则成为生活的艺术,这跟唐朝的时代精神有关。唐朝尊奉道教为国教,同时唐帝国又是十分开放的帝国,胸襟开阔,具有很强的包容力,对各种文化能做到兼收并蓄,除了道教,也并不排斥儒教和佛教。正是在这种三教合流的大的时代背景下陆羽撰写了《茶经》,终于将饮茶提升到一种生活艺术的高度。下面我们来看看三教对饮茶是怎样的态度。儒家者流以茶性喻人性。儒家孜孜以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基础或出发点在于修身,他们认为茶性俭,有助于道德君子的修养,是以儒教中的儒家思想,对饮茶是提倡的支持的。佛教是反对饮酒的,认为饮酒乱性;同时,佛教也反对食肉,这样从营养学的角度看,能提神的茶有助于佛门弟子在古寺青灯里念经礼佛。此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先苦后甘的茶与佛教的教义是相契合的。佛教认为,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本质上是空的是苦的,我们只有礼佛做善事,才有可能死后超脱生死轮回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在欲界里人有食欲和欲;在色界里人已没有了食欲欲二欲,但还有,即有形的物质障碍;到了无色界,也没有了一切外在的有形的物质障碍。),进入永恒的佛的境界。基于此,佛教也是提倡和鼓励饮茶的。再来看看道教。道教讲究乐生,讲究法自然,讲究要顺应自然地生活,在道教徒们眼里,茶是自然而然的,职此之故,道教对饮茶一事也是提倡和推崇的。这样说来,中国的茶文化在唐朝有一个大发展,产生了后来被奉为茶圣的陆羽和他的后来被奉为茶的圣经的《茶经》,就不是一件纯粹偶然的事,而是偶然中蕴含着必然,换句话说,正是儒、释、道三教在唐朝的合流这样一种时代精神,假陆羽之手,将此前粗糙的原始的饮茶提升为一种生活的艺术。
二、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和”的思想
作为一种生活艺术的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关于“和”的思想。
中国茶文化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所谓“茶禅一味”,它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中国茶文化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和”又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和”还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练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共同享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她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在一起,达成了共识与认同。当今世界面临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对于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中国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大工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研究和开发传统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资源,弘扬和重建民族文化精神,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品武夷岩茶,感悟人生
举凡嗜茶的人对茶都有自己的偏好,坐在一起时对不同的茶的孰优孰劣就不免要起争执。其实,这是一个如俗语说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问题,对自己喜好的茶,谁都可以说出一番理由来。由于长年游食于闽北,这里自古是产茶的地方,我个人最喜喝且喝得最多的是武夷岩茶,理当借此纸端对它说几句好话。
武夷岩茶作为茶中精品,唐代被载入史册,宋代鼎盛辉煌,元明时期成了贡品,清代远销海外,现代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我将它比作,她的优点是内敛的,她的美是有如秋林环绕着的一口水塘那样的美,一种沉静的美。领略这种内在的美是急不来的,须得一定的时日慢慢地品尝。
篇8
早年鲁明先生留学日本,有一次日本朋友请他品茶,期间的茶艺表演所透露出来的精神茶道为先生所由衷叹服,但日本朋友的一句话却让他如坐针毡。日本朋友笑说:“这是贵国的茶道呀!”多年以后,鲁明先生每提及此事都甚有感慨。
1994年,鲁明先生在济南著名风景区干佛山脚下开设了第一个茶馆――名人茶馆,旨在以次结交爱茶主人共同宏扬祖国传统茶文化。
鲁明先生是个“茶人”,与茶之情深比父子,在看到当年我们为之自豪的茶叶以及茶文化而今却在国际市场上日渐冷淡的时候,他决定重新整合当前市场上的茶品牌,让中国的茶叶重新获得生命力、要赋予中国茶一个灵魂,并且能让世界接受它,就必须要用更为宏大的文化概念去重新塑造。也就在这种情愫驱使之下,鲁明先生将自己的茶产品注册为“孔子茗茶”。孔子以及他所开创的儒家学说就在这样一个有着4000年历史的古老行业内又获得了次新生。这个看似单纯商业行为的背后,鲁明先生其实有着深刻的文化冷思索。
肇始于中国的茶文化绵延到今天似乎已经变得让我们国人有些陌生了。梁晓声先生说过,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一个民族丢失掉自己的文化更可悲的事情了。茶文化――这个当年要想经营茶叶就必须先认同它的茶之灵魂应当在当前浮躁的环境下找到新的文化回归!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好方式,莫过于恢复国人对于过往知识和历史的记忆,而只有真心寻找失落的记忆,才有可能立足过去再造文明。所以,我们不能就这样看着做为中国传统文化其中一个重要元素的茶文化就这样沉没下去!
幸好,业已暗淡的茶文化遇到了鲁明先生这样一位有“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决学,为万世开太平”社会责任感的“新儒学茶人”。这次商业经营,鲁明先生实际上是在担负着重大的文化使命在前行。
将“孔子”和“茶”严肃地结合起来,学术界和行业内曾一度出现质疑,但鲁明先生还是通过史书资以及科学的调研得到了与自己观点相同的论证结果:孔子不仅喝茶,孔子的思想理念更是与茶道所蕴涵的理想追求相一致,或者说中国茶道始终感悟着孔子思想的文化精髓,我们倡议用“孔子茶道”来充实中国茶文化,强调茶之“道”为孔子之“道”,即使茶文化有了灵魂,又使得儒学在一个新的领域内有了发展的生命力。
“孔子牌龙井茶”在杭州令人鼓舞的销量证明了国人对于这个品牌还是接受的。这对于“孔子茶”来说是第一次真刀真枪的市场检验,而下面的这件事情更是坚定了鲁明先生推广孔子茶的信心。
乾隆皇帝曾八次到过的古刹灵岩寺坐落于济南南部山区,是一个著名的佛教圣地。现在鲁明先生正于此地建造世界上第一个孔子茶文化博物馆,总面积达1000多平米。届时,游人除了拜佛观景外还可以品尝另一道文化大餐,那就是亲自体验一下孔子茶的博大文化。
这几年,孔子茶陆续在济南、曲阜、北京等地进行了推广。前任外交部长李肇星亲切地称赞鲁明先生为“中国民间茶文化使者”。此举同时也得到了包括孔子后裔孔令仁、孔德懋等人的充分肯定,纷纷称赞先生在弘扬先哲及其思想方面的孜孜努力。
鲁明先生常讲:“济南有天下第一泉。我希望孔子茶能承担起茶文化复兴的大任,能成为天下第一茶,到时候用咱们的天下第一泉泡天下第一茶,让全世界都能对中国的茶文化刮目相看!”
篇9
茶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非常巨大的指导作用,基于茶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掌控语感、语境的掌控能力会更强。茶文化源于中国,但是自从茶叶传入英国之后,英国茶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随着世界贸易文化的交流和往来,茶文化也成为了中国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一个跳板,大学英语也开始逐渐关注茶文化的教育价值。借助茶文化这个平台,能够更好的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也能够以西方文化为背景,更好地传递英语的价值,本文针对茶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
茶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引言
以茶文化作为英语教学的媒介,是高校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语言驾驭能力为前提,不仅能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够借助这个有利平台,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承担起复兴中华民族文化,传递华夏民族精神的责任,将中国传统文化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1大学英语与茶文化概述
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当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据史料记载,中国茶文化自发源开始,发展至今已经有4700多年的历史,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丰富而深厚,承载着中华泱泱五千年文明的精髓,其核心内涵集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极为丰富的教育价值,大学英语属于语言教学范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开展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基于文化背景以及文化理论范围之内进行。从英语语言教学的角度看,开展英语语言相关的文化教学,才能够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的统一,大学英语语言教学内容丰富,包括语法、句法以及各种语言运用方面的训练,教师将茶文化作为基础背景,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能够使高校英语教学丰富和完整,学生对语言的使用能力、驾驭能力会不断增强,但是从目前高校英语教学的情况来看,文化教育与语言之间的链接并不紧密,英语教师要认识到文化对于语言教学的价值和作用了解不够透彻,教师应该将茶文化与英语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中西茶文化差异的对比,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英语词汇,掌握英语语法和句法,同时能够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中西茶文化差异概述
中国茶文化在中国发展并传承了4700多年,茶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英语教学来说,基于中华茶文化差异背景下进行英语教学,能够更好地奠定学生的语言基础和交际能力,在学生语境分析,以及语言驾驭方面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中西茶文化差异的教学,学生理解语句,分析阅读方面都会有所进入,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介,茶文化多年来一直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和习惯,充分借助茶文化的教育价值,丰富英语课堂教学内容,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茶叶风靡世界,在不同的国度里都非常受欢迎,受到社会环境、民族民俗的影响,不同国家中的茶文化内涵也存在很多差异,茶叶在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传入欧洲国家,最初,茶叶有荷兰和葡萄牙人带入欧洲,后来在十八世纪初期才进入英国,那个时候,茶叶在英国是极为奢侈的饮料,只有皇室、达官显贵才有品饮茶叶的机会和能力,后来随着茶叶的普及,一般民众才有机会饮用茶叶,茶叶在英国非常受欢迎,英国人每天都需要饮茶,在饮茶习惯、时间以及其他很多方面都与中国存在差异:
2.1中国茶文化发于神农,兴于唐,盛于宋
从中国历史记载来看,神农氏最早发现了茶叶,并以茶叶解除了自己在尝验草药时所中的毒,因此最初是被作为药用的,后来人们发现茶叶经过蒸煮,制作,能够被作为一种非常可口饮料,不但生津止渴,还唇齿留香,尤其是中国的文人雅士,在饮茶的过程中,会获得更多的感悟和体会,因此茶叶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少的一种饮品。作为茶的故乡,中国人自古以来对煮茶、制茶以及品茶十分钟爱和了解,说到中国茶文化就会不得不提到中国巴蜀。茶圣陆羽的著作《茶经》中曾经记载,茶文化是起源于巴蜀,实际上巴蜀不仅是一个地名,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的代表。古代的巴蜀地区在华山之南开始,西边到黑水,大致的范围就是当代的四川以及重庆等地。巴蜀地区具有自己特有的地理特征以及文化特征,中国茶文化就是这个地区孕育起来的。虽然中国茶文化在发展中多多少少经历了一些改变,但是其外在形式与内在的文化表达是一致的。中国茶文化主要是以采茶、制茶以及烹茶等茶事为主要内容,通过这些内容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思想。西方国家茶文化的起源同样是中国,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入英国,并将茶叶带入英国,她推动了英国茶文化的发展,凯瑟琳公主会邀请闺蜜以及好友在自己的卧室中饮茶、吃点心,聊天,这种习惯被很多上层社会的贵妇效仿,茶叶也被视为一种象征高贵和地位的奢侈品。当然后来茶文化不断发展和普及,目前已经成为了英国人的主要饮品。但是不管西方国家的茶文化多么“色彩纷呈”,它们的起源也远远落后于中国“茶文化”,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同时西方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与中国“茶文化”中所蕴藏的巨大文化财富,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2中国人在饮茶的时候喜欢清饮
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人都是一杯清茶,三五好友,谈天说地。中国人对待茶,已经如同吃饭、睡觉一样习以为常。正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说明茶已经作为中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老百姓饮茶没有太多讲究,也比较随意。当然也有十分讲究的品茗者,他们会准备精致的茶具,按照一定的工序泡茶、滤茶、喝茶汤,并且中国人几乎不会在茶中加辅料,吃茶点。喝茶没有固定的时间,可以一天喝好几次,也可以两天不喝茶,当然也可以每天都喝,依据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和爱好而决定。英国人喝红茶,并会加入一些奶、糖以及其他辅料,目前英国是世界第一大茶叶进口国,英国人对茶的热爱并不亚于中国。也正是因为如此,英语系统中茶语数量也越来越多。英国人习惯于开茶会,他们会在家中拿出精致的茶具,约上好友,一边吃茶点,一边喝茶,消磨无聊的下午时光。也有很多工作十分忙碌的英国人,他们就算再忙碌,也会抽出时间喝上一杯下午茶,正所谓“雷打不动的下午茶”,说就是英国人的下午茶文化。
2.3中英茶文化
除了以上两点的差异,在茶道精神上也存在很多不同,中英茶文化的茶艺还体现在茶道精神与饮茶礼仪等方面。饮茶经历了历史的沉淀,既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文化精髓。与中国相比,英国人喝茶更讲究品味以及享受。他们最初就是为了消磨时间才举办茶会。并且每天都会喝茶,饮茶有固定的时间。
3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在分析了茶文化与英语教学,中西茶文化的差异之后,在这些的基础上,英语教学应该充分与茶文化教学相结合,这对于高等语言教学来说,不仅是一种补充,也是一种进步和创新。
3.1阅读中西茶文化文学作品,丰富英语教育内容
阅读是高校英语的重要部分,在引入茶文化之后,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为目的,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具有茶文化特色的西方文学作品,让学生们通过阅读这些作品,了解西方茶文化,并感受英语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会受到熏陶,对英语语言的学习也会更具兴趣。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英语知识储备量,教师就应该鼓励他们去阅读原著作品,或者是汉英互译的版本,英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都涉及茶文化,作者本身在茶文化氛围中生活,对于茶文化十分热爱,因此在自己的作品中,也会融入很多关于茶文化的描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就是是简•奥斯汀,她的《傲慢与偏见》、《诺桑觉寺》等等,都多次出现了关于茶的描写,并且这些描写的意义不仅仅具有推动茶业发展的作用,还体现了英国茶文化对于文学领域以及语言领域的影响。教师将这些成功并且极具茶文化价值的作品推荐给学生,鼓励学生之间交流,并建议他们经常阅读这些作品,用英语对话,以此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
3.2立足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树立学生正确的认知观
高校开展英语教学,要基于中西茶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学生个体差异,设计英语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包括学生的交际习惯、交际规范以及句法等,这些方面的教学,都应该以茶文化差异为背景,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学习效率会更高,比如:在很多英语词汇教学中,可以引入中英茶文化差异,以红茶为例,英文对应词汇是Blacktea,如果直接翻译成中文是黑茶,那么中文与英语之间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差异,这与红茶最初引入英国时有直接关系,通过讲解英国红茶词汇的来历,强化学生记忆,帮助他们理解词汇的内涵,这样在联系的时候,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就会更加容易。
3.3注重茶文化导入的层次性,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该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遵循人的认知规律,教学效果会更高。大学英语教学也是如此,在引入茶文化之后,教师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依据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原则,第一步从语言结构等基础讲解,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之后,阅读文学作品,或者进行语言交际才会更加顺利。接着,教师将茶文化系统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结合英语课本总结出文学教育框架。最后,进行拓展教学,从茶文化向其他文化领域拓展,促进和巩固学生的语境、语法能力。
4结束语
本文对茶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茶文化差异,以及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中国茶文化的普及和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文杰.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2(21):220.
[2]刘俊杰.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体验大学英语文化教学[J].福建茶叶,2016(4):286-287.
[3]张瑞.基于茶文化角度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探究[J].福建茶叶,2016(4):332-333.
[4]梁苑霞.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大学英语教育[J].福建茶叶,2016(5):241-242.
篇10
关键词:漆;茶;渊源;例说
漆器的回归,不仅是传统茶文化的再现,而且也是当代文化传承的一种客观需求。因此,结合中国传统的茶文化,探讨漆器与茶文化的渊源,分析漆器与国人当代的审美需求,既是对茶文化渊源的回顾,也是对以茶为媒介的漆器与生活相互影响的分析。
1 漆与茶具的渊源
漆器在中国古代文化出现得比较早,据研究者称,早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中就有相关漆器的出现。漆是从漆树上分泌出来的天然汁液,刚割下的汁液是乳白色的,流出来的漆液与空气接触后起氧化作用,表面逐渐变为栗褐色,最后变为黑色,而红色与黑色在中国传统的美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红与黑的色彩搭配,让大漆从使用之初便体现出一种具有东方气息的哲学精神和道的力量,大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生活,也便有了不解之缘。
茶具是传统茶文化的媒介。甚至可以绝对一点地说,没有茶具就没有茶文化的传承,没有漆器的参与,传统的茶文化也就会失去其诸多的艺术魅力。因此,漆器与茶具的渊源是最应该详细说明的一个问题。而漆器与茶文化的传承则大约是在唐宋时期。这些漆器的制造者根据所需,调制不同的颜色。虽然它并不直接用于茶饮,但它却为漆器参与茶文化提供了可能。因此,当以茶具为标志的奢侈茶饮文化过后,瓷制茶具步入了茶饮文化。从而使漆与茶具的结缘变成了一种客观现实。特别是秦朝与汉朝之后,漆制茶具的生产都具有一定的规模。直到清朝以后,脱胎漆器茶具才得以在福州制作成功。
2 茶与道
有民俗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虽然在此“茶”排列在最后一位,但茶对于生活的影响,或者说茶与生活的渊源是极其深的。茶艺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之所以说茶艺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那是因为茶艺涉及全部的饮茶过程。而茶具仅是其中一项内容。
茶具是体现茶文化的媒介,它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首先,以其在茶文化中的客观作用,可以把传统的茶具简单地分为以下四类:庵茶茶具、煮茶茶具、点茶茶具、泡茶茶具。[1]根据茶具制造地域及其使用范围的不同,茶具还可以分为不同地域或不同民族的茶具;根据其制造材质的不同,茶具还可以分为银质茶具、陶质茶具等。甚至根据茶具使用年代的不同,还可以分为不同朝代的茶具。
储存茶叶要有专用的盛具,煮茶也要有与众不同的煮茶用具。这既是茶文化与众不同的表现,也是茶之为茶的个性化体现。例如,在著名古典小说《红楼梦》里,妙玉可谓是一精通茶文化的专家。她对装盛饮茶用水的器皿都有专门的用具。她与宝玉、宝钗、林黛玉三人饮茶的时候,就曾经用“蠲”里的陈年雪水来煮茶。从而使众人感觉到茶之妙。其次,饮茶方式影响到茶具的制作。不同的饮茶方式需要不同的饮茶用具与之配合。还是在《红楼梦》里,曾经有一杯为品,二杯解渴、三杯饮牛之说。因此,作为一种品茶,它的用具与解渴的用具肯定会有所不同的。而且这种不同,既要表现在茶具的容积上,而且也要表现在茶具的外观与装饰上。
3 大漆与茶具结合的各种形式
3.1 脱胎漆茶具的制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首先要求茶具的制作者根据自己的创意制造出相应的茶具胎模。然后再根据颜色的需求调制各种各样的漆色往茶具胎上涂之。然而还要经过脱模、添灰、上漆、磨制以及装饰等多个工序才能最终完成一款茶具的制造。
脱胎漆茶具一般由一把壶和四只杯组成。存放这些茶具的茶盘一般也以方形见多,其颜色一般也较为固定,多数为以显庄重的黑色为主,少数也可见棕色、深绿色,黄棕色更为少之又少。脱胎漆茶具之所以深受众人的喜爱,那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于前者而言,说其实用,那是因为脱胎漆茶具由于外着油漆的作用,它既耐腐蚀,又不怕泡茶用水的侵蚀。对于后者而言,说其具有艺术价值,那是因为脱胎漆茶具外着之漆与其他装饰物的相互配合,既可以突出茶具的美感,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出茶饮的艺术魅力,加强茶文化的意味。
在脱胎漆茶具的发展史上,如果以其所用材质为标准进行区分,北京雕漆茶具最为著名,其次是福州脱胎茶具和江西鄱阳生产的脱胎漆器;如果单纯地以漆器茶具为标准进行评价,那么值得一说的是福建的脱胎漆茶具。尤其是在颜色的调制上,仅福建一地所制作的脱胎漆茶具就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璃”等多重颜色、各具亮泽的茶具供大家赏析、使用。特别是被称为“仿古瓷”脱胎漆茶具,更是福建茶具制作的代表。因此说,脱胎漆茶具在其发展中也表现出地域性的特点。
3.2 现代大漆艺术在茶具中的表现
漆器因其材质而具有独特的设计魅力,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含蓄、巧妙、自然之美。在传统漆器之上加以设计元素,从而形成具有设计美感的漆器。而所有的漆器中,漆茶具又具有很高的审美和艺术价值,现代漆器直观形象地体现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漆器的设计之美体现出一个时代审美风尚的演变和追求。很多的漆器茶具多以茶盘和茶盏为主,当然也有很多精美的茶壶。通过大漆制作的漆茶具散发着柔美又迷人的光泽,件件入心,件件难以取舍。简练的抽象几何面和线条的结合,让茶具展现出大漆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的静谧。 例如福州老艺人的一款手工大漆茶盏。茶盏本身具有简约、自然、纯净、唯美,将大漆艺术通过茶具回归生活,回归最本初的美,同时又追求细节的精益求精,是极致的完美主义,展现了一种可以呼吸的生活的艺术产品。
好的漆艺茶具作品,均采用中国传统的大漆髹饰技艺,经过纯手工的制作,通过制坯、刮灰、裱布底涂、再进行中涂、上涂、描绘、贴金、罩漆、打磨、推光等制作工艺和艺术流程。一件漆器产品药品经过几十道漆,每道漆都得干燥之后再上一道。从一只小小的茶盏开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提炼出以“简约、自然、纯净、唯美”的茶器茶道美学生活主张,把这种想法运用到茶道器具的创作中,获得舒服和谐的整体氛围体验,令诗意回归生活。
4 结语
大漆参与茶艺。而且在参与的过程中它又表现出综合性的特点。首先,漆是制作茶具的重要媒介。无论是木质的茶盘,还是用以煮茶、品茶的瓷质用具,都可以见漆的身影。其次,漆是烘托饮茶气氛的媒介。无论是涂有油漆的茶盘,还是运用油漆制作的洁白瓷器茶具,都可以使品茶者处于一种高雅的环境之中。如果说,没有油漆的参与,茶具给予茶文化的影响会减弱很多。特别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年代,由于漆参与茶文化方式的不同,人们品茶的感觉也会有所不同。
总之,漆与茶密切相关,茶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与艺术密切相关,因此茶与艺术密切相关。所以,探讨其各自的历史渊源关系,既可以使读者感悟传统茶文化的历史魅力,又可以使读者了解茶文化的地域特点。
参考文献:
[1] 吴笑露.中式茶具设计文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