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新规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8: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划生育新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而不是前期心理学的精神病人和变态等,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正向而不是负向的,开放而不是封闭的、鼓励而不是挑剔的眼光去看待绝大多数的正常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二、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
1、自身职业规划意识弱。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和法学院的学生对江苏省10所高校的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调研,回收的778份有效问卷显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淡薄,接近63%的在校大学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有明确规划的人占22.8%,12.2%的人没有作任何打算。2、职业决策取向急功近利。大学生普遍希望到发达地区、政府机关、知名公司企业等单位工作,希望就业的单位名声好、条件优、待遇高。以笔者所在财经类高校为例,根据问卷调查,毕业生有7成以上都希望进入国有银行、金融、证券、保险公司等机构上班。3、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滞后。目前很多高校都是“临时抱佛脚”,在学生大四毕业时才开设就业指导课,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仅仅是其中的一两个章节,大一到大三没有相关的课程安排。4、师资队伍薄弱,教学手段单一。由于职业规划课程起步晚 ,教学硬件建设不足,教学手段相对单一,一般都是课堂讲授 ,大合班大讲座大帮哄 ,重理论灌输,轻实际操作,实践实习环节少。
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示
(一)建立积极的职业生涯自我认知,构建合理的职业价值体系
大学毕业生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认知,在职业规划中具体包括自身因素、自己所处的职业生涯环境、以及社会资源因素。了解职业生涯自我、接纳职业生涯自我、发展职业生涯自我,是个人职业生涯通向成功之路的前提。积极的职业生涯自我认知就是要积极进行自我探索,发现自身的优势、兴趣、爱好,了解自我的性格与能力,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掌握社会相关的职业资讯,建立合理的职业价值体系,从而找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为自我价值的最终实现作出积极的探求与准备。
(二)树立积极的职业价值取向,拒绝随波逐流急功近利
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功利性和自我发展成了大学生的主导需要,道德化和理想化的“职业不分高低和贵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传统职业价值观,以及工作就是“为社会作贡献”、“个人服从集体”等集体主义价值观已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实用主义、本位主义和功利主义,把经济收入、自我价值实现、社会地位作为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以引导高校以学生为本,拓展其潜在的心理能量,促使学生产生较好的自我评价,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造就 具有积极品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面临一个用标准化的流程 ,创造个性化产品的两难问题。在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矛盾中 ,通过培养大规模的职业规划师 ,采用标准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在实践中根据每个对象的具体问题进行区别对待,为各自树立自己的生涯目标和实现路径,创造一种多样化人才的和谐。
(三)培养积极的职业决策情绪,正确处理就业压力
心理学家Seligman认为,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是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主观幸福感。积极情绪包括的因素有欢愉,自我认同,专心而就业压力会造成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冲突、自我体验冲突,从而降低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积极心理学强调,在学习或就业等方面遇到压力产生沉迷、逃避等行为时,可以教育学生通过情境训练,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压力事件本身和消极的情绪转移到如何应对压力,以积极的压力应对行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大学生在面对职业压力时,要学会找到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既不要压抑自己,也不要放纵自己,对消极情绪要学会几种自我疏导、我派遣的方式,并掌握积极主动与外部沟通的技巧, 寻求父母、教师、朋友的支持和鼓励。
(四)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注重积极成功的职业体验
心理学家Bandura认为,在自我效能感的4个信息源中,个体的成败经验对其影响最大。一般说来,成功经验能够提高个体的择业效能感;失败的经验,尤其是连续多次失败的经验,往往会导致择业效能感的降低。而择业效能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并迁移强化。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加企业考察、实地调查、岗前见习、岗前培训、专业实习等形式,有意识地增强职业角色意识,提升职业技能,强化就业心理,丰富自己的职业生活经验, 从而提升自己的择业效能感。大学生注重待遇、注重工资福利无可厚非,但一定也要慎重考虑所选的职业是否与自己的性格、职业兴趣相符合,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否有利于今后的长远发展。研究表明,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其职业兴趣相吻合,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 80%~90%,并能长时间地保持高效率的工作而不疲劳;反之就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还容易感到厌倦和疲劳。自主创业可以是就业的重要选择,只要自己从中感受乐趣,发现自身价值,就是一种积极的就业取向。
参考文献:
[1]龙燕梅.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D].北京: 中国国家图书馆,2003
篇2
关键词:城市规划 生态化 地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121-01
一个城市独有的城市特色是以当地的生态环境、地理环境、民俗风情以及文化氛围息息相关的。虽然人们在城市的色彩的使用上加入了人们自己的审美观点和文化内涵,但是城市独有的地域特色仍然是城市的主流氛围。因此,在规划中保护城市的地域特色、维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将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一、现代城市规划应融合自然生态平衡设计
现代城市的设计应尽力的发挥科技的强大力量,利用高新技术、传统技术以及适宜所需城市的适宜技术,将城市的工程建筑技术使用到现代城市的规划当中,尽可能地减少对城市资源的破坏,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让城市可以进行可持续发展。在此方面,具体的做法和思路可以有以下几点:
1.建立网络化的城市群体。对于一些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的发展来说,城市的规划对城市的整体发展的影响将是十分巨大的。当前,针对于一些大城市以及特大城市的发展需求及自身条件的不同,对于城市的发展和规划主要采用“大饼式”以及“带状无限延伸”或者是分散式,多中心的网络式城市形态进行发展。这两种方式都在一些城市得到了实践。实践结果为第一种方式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交通比较拥挤,人口过于密集,热岛效应比较强烈,同时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都存在不良的影响。因此,针对前一种规划方式弊端较多,后一种方式被人们逐渐的开始使用。当前的许多城市规划的设计上都会用环形路相接,进而组成一个多个中心点的网络化的城市群体。这样的城市规划加以实施,将会让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比前一点更多的保护。也可以缓解城市的居住、就业矛盾。让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要想在城市中搞好城市的综合的生态平衡,就必须要按分“散、 多中心”的形式去形成网络化城市群的理念去进行规划。要尽力构建一个“基础设施一体化、 产业一体化、 市场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城市新格局,建设一个具有一流的环境品质以及具备现代化的城市运转高效率的城市群体。
2.将生态观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当中。作为一个开发资源,发展经济的工业时代,城市建立后的科学规划将对城市的继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为了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在城市规划的设计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下措施:
2.1利用合理的生态保护手段,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有安全的水源、以及适宜的生活环境和受到法律保证的土地使用权。
2.2要为城市内的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技术革新以及对旧城的改造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扶植手段,让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内部的企业的发展都可以在一个良好的城市氛围中进行。
2.3节能减排,提高可更新能源的利用率,使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对废弃物应进行科学的处置,尽可能地转化为二次利用的资源。让资源的利用更彻底,环境保护更有效。
2.4提高居民生态保护意识,加强思想教育。对城镇居民进行深入的环保知识普及,宣传进行环保的途径。“生态意识、 生态经济、 生态景观、 生态安全、 生态卫生”是在对城市进行生态状况测评的时候的5个方面的检测指标。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根据指标进行测算可以有效地推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让城市的发展更加合理。
二、城市规划应尽量保持城市原有的地域特色
1.对城市布局进行科学的规划。为了使城市的整体规划符合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整体进程,就应该对城市的规划有一个整体的分析,将城市规划从全局出发,兼顾时间空间上进行城市整体协调,达到城市各个方面和谐发展。例如在进行对旧城的改造过程中,由于改造设计的内容多而复杂,而且改造的目的综合性较强。因此,在进行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应合理的解决旧城改造中遇到的困难,将改造从全局出发,设计一个具有全局性的、符合城市发展要求的城市规划方案。
2.科学规划城市设计,体现城市文化。城市的特色文化是城市的特点和风貌的主要体现,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对城市原有的特色文化进行保护,并应在今后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对城市的特色文化得以传承,将城市的文化真正的反应到城市的构建当中。在如今,我国因受到全球文化的冲击,和城市文化的产业化的影响。导致了城市文化出现了弱化,城市的建筑也将所用原有的天然木材、石材等原料人为地涂上了其他的颜色,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形态和质感。除此之外,在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中,对旧建筑的大肆拆毁,以及对原有的历史保护区的再次开发,都对原有的城市文化造成了损害,失去了城市自己原有的特色。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的时候,应避免盲目跟风,对自己的城市特点不做考虑就照搬照抄其他城市的规划建设特点,让自己的城市失去了特色,降低了规划城市的品味。因此,应对城市的设计进行科学的规划。
3.做好对城市的地域特色的规划工作。当前,城市的规划建设正在处于一个由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向现代的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的城市转轨的时期,因此,我们不仅仅要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还应对城市的结构效益以及对于城市综合实力的提高做出一些必要的举措。依据城市的个性化、地方性以及整体的民族性的城市文化,对城市的形象进行最完美的塑造。为打造一个良好的城市容貌而努力。然而,近些年,我国的很多城市都失去了自己地域特色,没有明显的南北特色,城市建设的结果越来越像。这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就是现在的城市对于“流行”、“时尚”的“形象工程”的过度追求。最终忽视了城市自身的理性发展和正确规划。因此,城市规划部门应对所规划城市的地域特色作出详尽的了解。让规划建设更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好。也就对构建一个良好的城市氛围提供了保障。
三、保证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的内在文化和谐共生
阶层、群体的和谐相处是城市进行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城市生态和谐规划的重点考虑因素。而要想真正地实现群体、阶层的和谐,其最根本的就是城市自身文化的和谐。所以。应在城市特有文化的大背景下,对阶层和群体的文化多元化和群体多样性进行维护,促进区域内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共同的文化是人们心理对他人进行身份认同的要点。程式中的每一个文化群体对于文化和环境都有表达和享受的权利。政府也应该尊重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选择。给予群众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不要追求文化的同一性,不应让区域内的主流文化去同化其他的文化。
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它不仅是城市特色的集中体现,还是城市文化的直接表达。因此,对于城市规划而言,城市的构建应突出城市原有的文化特色,还应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负责。要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建立一个生态化的,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城市规划方案。为城市的科学规划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徐丽贤. 浅析生态化、地域特色城市规划设计[J]. 科技创新导报,2011,12:224+226.
[2]王亚军.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 和谐社会 生态建设
概论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来看,城市规划工作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协调与生态和谐,来推动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城市空间规划的核心,要从城市物质空间的全面部署转变到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公共空间等支撑性内容的安排。城市规划要由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要内容走向促进社会协调和谐为主要依归的道路。本文将对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如何进行城市规划作―个新的探讨。
1.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经济发展指标要突出速度、结构、效益三个重点,建立起符合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各产业比例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加快能流二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主要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单位GDP能耗和水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应当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比例、规模化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大于500万元的工业企业)通过1SO14000认证的比例、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利用科学合理等。
社会发展指标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使城市载体功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生命线系统(包括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系统)完好率,消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震等自然灾害、防洪抗旱、交通安全、工业事故(包括化学晶泄漏)、反恐与治安、重大气象灾害等应急救援系统,燃气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学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等。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汐 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
2.现代生态城市设计理念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要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和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设计城市产业。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要努力推行IS0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创建绿色企业等,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人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示。
3.充分利用现有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因而,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一是保护,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础首先在于保护。因为,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次是提升。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实践经验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篇4
【关键字】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
第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提升核心能力提出的背景
(一)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主观原因:(1)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这方面能力的欠缺主要反映在其专业知识不系统,知识结构不健全,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差等方面。所以在大学生找工作的过程中,他们的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使用需求的。(2)大学生自身缺乏良好的职业规划。大学生在毕业求职时,盲目性很大,对于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大都没有明确的规划,他们就业期望过高并且就业心态也不平衡,对于自己的特点、能力、素质以及兴趣都不了解,在选择工作时,通常都是将交通的便利性以及薪资待遇是否优厚作为最重要的选择标准,大都不愿意到基层岗位去。[1]客观原因:(1)各大高校专业的设置存在错位的情况。我国的大学在设置专业和课程时都是有较大的盲目性的,专业趋同现象严重,这就造成了供给是要明显的大于需求的。学校都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因此培养出来也大都是高分低能的学生,理论功底很强,但实践的能力很弱,无法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2)企业用人制度的不合理。我国大部分的私营企业的用人制度不合理,有的企业不与员工签署任何的劳动合同,有的企业没有养老保险、社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同时起薪较低、岗位发展空间小以及严格的罚款制度,这让大学生都是很难接受的。[2]
(二) 基于提升大学生核心能力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重要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越来越健全了,大学生选择工作时也有了较大的自了,但是大多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求职意识还都是较为薄弱的,其自身所具备的就业能力仍然是影响其求职的关键因素。所以,必须在提升其自身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明确他们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学习目标,认清自我并做好自身定位,不断的提升其核心的就业能力,这样才能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稳固的基础。
第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核心就业能力的关系
(一) 核心就业能力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大学生的就业就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到的知识以及逐步形成的各种素质而获得的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就业理想并且体现自身价值的本领,而核心就业能力的概念就是源于就业,主要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技术以及适应能力等。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其所处的实际环境所选择的职业通道和所确定的职业目标,同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从而完成这个目标。[3]因此大学生应在充分了解自身兴趣爱好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点,详细的分析的当前的形势和环境,这样才能对其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有计划并且有方向的安排工作。
(二)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核心就业能力的关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工作就是要明确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职业目标。因此只有事先就制定好其职业生涯的规划,才能使学生们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提升核心就业能力的过程是一个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而职业生涯规划则是一个设计自我、了解自我的过程,[4]只有先充分了设计自我、了解自我了,才能不断的完善自我,从而最终的塑造自我。因此大学生必须对自身进行合理的定位,确定其职业生涯的规划,这样才能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第三,基于提升大学生核心能力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一) 学生的大一阶段:探索期。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时,就已经选择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每一个专业也都是有着自身的特殊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这也是其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学生的大一阶段,学生们先初步了解其职业的内容,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并且了解其将来工作的基本条件;而对于提升核心就业能力的工作,学生们则应上好文化基础课,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5]
(二) 学生的大二阶段:定位期。大二阶段,学生就应确立一个初步的职业目标,充分的分析自身的个性和特点,以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为目的,确定是就业找工作还是考研继续深造。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社会或是组织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要重视选修课程,为发挥知识的最大效能,应对自身的知识进行重组并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这个阶段不仅要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同时更要注重培养自身的思维逻辑能力、独立学习独立分析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大胆创新、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
(三) 学生的大三阶段:准备期。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应该更主动的去了解职业信息,并且更加熟练的掌握职业技能,因此准备阶段的学习目标应为搜集各个公司的信息并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求职技能。学生在校期间,学生应开始编写简历和求职信,全方位的搜集工作信息,并开始投递简历,同时他们也应和上一届的学长们交流经验,提升自身的求职技巧并且了解社会的真正需求,这样他们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有针对性的实践和锻炼。
篇5
[论文内容提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就业后频繁跳槽等问题暴露出当前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与不足。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相互融合等特性决定二者在教育内容、师资条件、教学形式上的有机结合有助于高校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就业后频繁跳槽等问题一再被提及,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大学生目标感缺失,自我认识程度不高,对自己的专业和将来从事的工作的关系不了解。这也暴露出当前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与不足。为此,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在各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为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各高校纷纷开展了一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讲座、进行就业指导等。但从实践效果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就业指导着重于求职技巧而忽视对大学生生涯发展的指导,讲座对象有限且内容缺乏延续性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结合的相关探索或许能给从教者们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可能性
1.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目标绝不仅仅是指导大学生如何就业,而是要帮助大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职业能力及气质、性格等基础上,结合职业环境等客观条件和制约因素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行动方向、时间及具体方案。大学生在职业生涯方面的困惑包括很多方面,如自己能干什么,自己想干什么,自己适合干什么,环境支持和允许自己干什么?自己所学的专业出去以后有什么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减少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格发展上的心理困惑,具有成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大学生往往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而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己、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也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2.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性
“大学生自我认知”(具体包括对自身气质、性格、能力、价值观、兴趣等的认知)、“职业能力”(具体包括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能力等)、“职业世界探知”(具体包括对职业与专业关系、职业环境分析等)以及“职业决策技术(包括生涯决策平衡单等的运用)”是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内容,“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对准现实 “生涯通道”,做好人生规划的前提。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等内容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更是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技能。 “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活动,进行着自我的心理调节,能在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都得到正常发展,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健全的人格。”[1]职业生涯目标的明确与生涯设计的过程也能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人能尽可能把内在需求与外在需求契合在一起,将‘我意欲’和‘我必须’统一起来,从而使人的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 [2]因此,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相互交叉,共同促进。
3.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优越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引导学生在开放、安全、融洽的氛围中去认知自己和职业,去了解职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及职业决策的方法,同时练习职业生涯规划决策的步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果采取单纯的知识讲授就可能变成空洞的说教,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不到真正的引导教育作用。这就决定职业生涯教育的模式必须是经验式、建构式的。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常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技术是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通过一群有共同需要或问题的人的聚集和参与,形成团体互动的力量和意图性的团体经验,从而达成个人发展的心理辅导方式。团体心理辅导中,通过营造良好的团体心理氛围,大学生在开放接纳的心理环境中通过游戏体验、角色扮演、经验分享、脑力激荡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了解全面真实的自己,同时团体的集体智慧和社会支持也能激发大学生去更深入地去探究职业世界,更多地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相关信息。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具有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效率高、省时省力、辅导效果易巩固和迁移等特点。因此,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往往是各大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形式。
二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方式
1.教育内容的结合
由于种种原因,高校一般都在大学二年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课时控制在16-20左右。就业指导则通常在毕业前进行1-2次。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的时间、内容都不固定,缺乏统一性、系统性。这些有限的课程、讲座及就业指导很多都是为了应付教育部有关规定而开设的,大都流于形式,其实根本无法真正完成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教育,无法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目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课程设置及教学研究更是有了极大的进展,能较好覆盖到高校每一个大学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必然和大学生的心理个性、心理发展密切相关。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可以进行适度整合,如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职业生涯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安排如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等的学习与测试等内容。这既可以弥补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课时的不足,又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贴近大学生的心理实际,为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2.师资条件的结合
长期以来大学教育中往往把就业指导归为学生工作的一部分,没有认识到职业指导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职业领域。从目前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看,专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人员不仅数量少,专职工作人员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不少人是“半路出家”,专业化程度不高,素质参差不齐。师资成为制约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时间较长,各级各类高校都纷纷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了完善的教学设备和人员,同时由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背景相似,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能较好胜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关职业素质、自我认知等方面的教育工作,再加上专业教师及聘请的一些行业内人士开展关于职业认知、职业探索等方面的教育,几方面结合能较好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到实处。
3.教学形式的结合
随着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逐步开展,在教学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考察相关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以“团体生涯心理辅导”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到很多从教者的好评。研究认为,职业生涯教育如果局限于课堂讲授、专家讲座,学生容易变成“被动接受者”,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而以 “团体生涯心理辅导”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在团体生涯心理辅导活动中,以团体一员的身份参与到团体中来,通过团体生涯心理辅导的一系列活动,实现对自我认知的提升、感受职业的特性及要求、学习职业决策的技能、增强职业发展的能力、体验职业生涯规划中种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这种体验、参与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使他们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变得不再抽象,不再“遥不可及”,而且在团体活动中,通过交流,借助团体的动力,大学生可以从团体其他成员身上得到启发,甚至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团体交流使他们认识到对生涯规划的困惑不仅某个人存在,而是大家共同要面对、探究解决的问题,这可以消除他们在心理上的不安,能更好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三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充分利用高校的设备、师资等资源。依据不同理论的生涯心理团体辅导还会不断出现,很多学校在职业指导中应用心理辅导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二者的有机结合前景广阔,但应注意以下问题。
1.师资问题
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具有良好的心理学背景,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要求执教教师具有心理学知识,同时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在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决策时从专业与职业发展的角度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目前高校师资缺少的正式那些真正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这使大学生真正了解职业世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部分高校本身心理健康教育尚有不足,更难以兼顾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此,一方面应鼓励有志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到相关行业学习交流,支持他们参加“职业规划师”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及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聘请相关行业领域的“能工巧匠”和“专业人士”到大学兼职担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同时,对这些教师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通过几方面的努力,建设、培训一支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知识背景相结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2.结合的形式问题
如上所述,团体生涯心理辅导这样一种助人的技术正日益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趋势,但是,由于这一技术对领导者的要求较高,如果掌握不好,团体辅导方案实施中可能“曲高和寡”。此外,团体生涯心理辅导针对的对象是团体,对于个体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无法解决。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中,应将职业生涯心理问题的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
3.结合的内容问题
事实上,不仅仅大学、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在以新的视角看待职业生涯规划,因此,不仅仅是职业决策的相关内容,其他如职业转换的准备,其中的心理准备也将进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范畴,这也是二者有机结合中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瑞瑞、左占、张波.大学生生涯规划团体辅导的实践研究[ 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7
[2]许一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J ].中国电力教育,2010,18
[3] 钱益民.借鉴日本做法进一步加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J ].现代阅读,2010,11
[4] 肖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优势研究[ J ].知识经济,2009,12
篇6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1.介绍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特别是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培养协作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混合,而是融入到课程的有机整体中去,成为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并由此引发课程的变革,是信息技术主动的适应过程。它的最高目标是有效地改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地贯彻课程目标,达到课程预期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在这方面国内有何克抗、李克东、南国农等教育技术专家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意义、原则、价值、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总体的论述;[2]章建成等对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进行了探究;[3]叶玲对信息技术与《导游学》的课程整合进行了探析;[4]路慧瑶从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进行了实践与探索;[5]邵娟娣进行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6]然而这些论述有些是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总体概述,有些是从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课程等进行的探索和思考,就从信息技术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整合的研究国内目前还很鲜见。我力图从地处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山学院的信息技术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整合谈几点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与实践情况。
2.相关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主体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其兴趣爱好、个人能力、人格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和被规划者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该课程的基本框架和主干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认识工作世界、职业决策、求职简历制作与面试技巧四个方面。[7]信息技术与职业生涯整合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关于“认识的建构性原则”充分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提出了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观点。建构主义教学旨在促进学生学习,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不断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以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它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多年来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具有极大的冲击。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高目标是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本身就是要求变革人们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和教学观和主动学习观等,强调尊重教师和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和反思性、合作性,要求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双重积极发展。因此,必须打破传统单一、封闭的教学方式,以多元目标体系(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其它方面的素质目标)为出发点,并努力达到多元目标体系的最优化。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社区,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而“建构主义”为其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对于生活于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的大学生来说,学校的教学活动更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此整合的过程以课前、课堂和课后为分界点。
3.信息技术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整合的探索性实践
从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点,对信息技术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整合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
3.1以学生为本,创设情境,基于学校校园网的网络课程作相应的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的信息载体是网络课堂中电子教材所提供的多种媒体信息组合,它不是简单的信息混合使用,而是整合优化提升到新层次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结合演化出的现代教学媒体,它可以在更深层次上达到传统的教科书、教案、黑板、教具等项功能,兼有理论课、实验课和辅导等各种课程类型,从而实现虚拟教师、虚拟课堂的课程学习环境,信息电子化、媒体综合化、教学环境虚拟化是网络课程的基本特征。教师在教学前应以学生为本,创设情境,基于学校校园网的网络课程作周密的教学设计。上课前教师在校园网的网络课程上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在BBS区有关问题讨论,请同学们利用课下时间上网,搜寻自己所需资料,根据初步搜索情况,形成研究意向,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课题。学生最后以电子作品形式提交给老师,作为教师建立学习平台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师生、生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Blog、E-mail、QQ或MSN进行网上交流,也可以面对面地进行讨论,形成依托网络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学习社区。其后,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学生电子作业内容,结合课前网上交流情况,进行资源整合,为课堂教学作相应的教学设计。这样的点对点、点对面的信息反馈,加强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协商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民主参与和自主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提供了新型的模式,也有利于教师关注个别,体现因材施教。这种新型的模式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便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了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这种自由开放、全体参与的教学模式,注重了对学生潜能的挖掘与个性发展空间的展示。只有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使课堂充满人文气息,实现技术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结合。
3.2利用多媒体教学,注重互动开放,积极开展课堂讨论。
多媒体教学能形象、生动、直观、动态地进行教学,教学信息量大,教学内容表现力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过程中,经过两年多的收集,我掌握了丰富的图片、视频和DVD等资料,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有了广泛的题材来源。另外,我还用DV和数码相机拍摄制作了学生的课堂和所邀嘉宾的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讲演实况及学校举行相关的讲座实况录像,这样在上课时就有了充分的资料,并且在需要时就可以随时在课堂上播放,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我根据学生提交的电子作品、师生、生生讨论的内容、教材及社会的现状需求提供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使教师知道了学生需要学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这样教学就有了很强的目的性。在课堂上,我紧扣教材、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讲解理论的同时配上相应的视频教程,然后与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使学生感同身受。同时还对学生提交的电子作品进行“资源共享”,实现思维碰撞,深入研究讨论,并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和引发新问题。
3.3课后借助网络进行人机对话教学和利用Blog、E-mail、QQ或MSN的互动进行职业生涯咨询。
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殊性,除了课前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之外,很多学生还需要通过相应的职业测评、心理测试、人格测验、兴趣测试及职业生涯咨询等方面来充分、全面地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从而选择相应的职业目标。所以还需要借助网络进行人机对话教学和利用Blog、E-mail、QQ或MSN的互动进行职业生涯咨询。
人机对话是指在系统运行中,使用者与计算机系统之间通过终端屏幕或其他装置进行一系列交替的询问与回答。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人机对话教学,那么学生在职业测评、心理测试、人格测验、兴趣测试等方面都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职业生涯咨询,它是咨询专家帮助个体制订生涯规划的有效手段,它实质上是通过自我认识,进而自我肯定,并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个人发展过程。进行职业生涯咨询,首先是咨询专家通过一些问卷和面谈了解影响个体职业发展的背景信息和早期成长经历,其次,在主客观信息相结合的基础上,帮助求职者明确自身的兴趣特点、价值观、优劣势,从而确定职业目标,并为达到职业目标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之后,咨询专家还会要求咨询者提供反馈,以形成一个互动式的咨询流程,最后去执行这样一个过程。在进行该活动的时候,咨询专家可以采用传统的现场咨询的方式,但是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通过信息技术媒体支持的咨询方式也已经与传统的现场咨询的方式并行了,现在的专家很多是通过QQ或MSN在网络上与学生进行职业咨询,借助音视频媒体制作的相关信息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当然,如果学生有相关的问题也可以通过E-mail与老师联系进行沟通和交流,老师也可以借助一些网络平台制作自己的Blog,写一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文章或是转载别人写的一些精华,学生有问题也可以留言以得到老师的解答。
4.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为师生创设了一个现代化的学习环境。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要努力成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成为学生运用信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意义建构的促进者,真正把计算机及网络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学的媒体,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信息化、现代化,促使学生提高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培养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10-4-27./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08&Page=1.
[3]章建成,杨烨,张晓玲.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1):75.
[4]叶玲.信息技术与《导游学》的课程整合探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10):83.
[5]路慧瑶.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晋中学院学报,2006,(12):90.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体制改革 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146-04
[作者简介]李生京,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吉林吉林132013)
1909年美国学者F・帕金斯把职业规划分为三部分:个人分析、职业分析、人职匹配。上世纪50年代,霍兰德提出了人格与环境匹配的类型理论。到了70年代,雪恩的职业锚理论使得个性测量更具有了职业针对性。我国人事科学研究者罗双平用一个精辟的公式总结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点即“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抉择”。不难推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构成,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内容。
一、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职业生涯一词来源于英文“career”,根据《牛津词典》的解释原有“道路之意”,可以引申为个人一生的道路或进展途径,强调随着时间流逝赋予的责任。职业生涯涵盖了个体一生的发展历程,它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所从事工作,承担职务的职业经历或相继历程,是伴随个体终身的动态发展过程。顾名思义,“职业生涯规划”则是这样一个过程,即个人根据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经过分析和选择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确定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方向,以及相应的择业、就业及创业的学习、培训和社会实践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采取必要的行动践行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马兰(S・P・Marland)在“全面中的教育改革”中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给出了这样的定义:职业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或译作“生计教育”)旨在主要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对人才需求脱节问题,引导青少年从“升学主义”的浪潮中转向“职业发展”的正途。这个构想得到了美国政府的积极倡导,成为当代美国教育最有影响的一次改革。1995年原国家教委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至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高校的范围内全面展开。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是对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实现社会化发展的意义。这是因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与社会劳动相结合,需要学校与社会、企业、市场协调配合,需要整合社会的多种资源,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和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第二,是对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和实现充分就业的意义。这是因为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本身,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基础、以适应职业岗位要求为标准、以职业发展为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选择、职业适应、职业转换以及就业、择业和创业的价值理念与能力。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等职业院校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然而,从完整的意义上说,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统筹规划、体制、机制和结构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还没有跨越以职业道德和就业教育为主导的初级阶段。导致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进程缓慢的原因是复杂和多样的。如果限定在高等职业教育微观运行的层面,那么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限制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体现,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课程模式,这与高职院校相对封闭的发展现状不无直接的关系。在相对封闭的教学改革环境下,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门课程,很难与高职院校各教学单位的教学改革发生必然的联系,客观地造成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孤掌难鸣的被动局面。第二,是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组织问题。招生就业和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组织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职院校是普遍的现象。这种组织教学的基本模式,限定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职业道德和就业教育为主导的基本导向,割裂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教育教学部门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在联系。第三,是教学环境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教育教学环境具有特殊的要求,包括开放式教学、融入企业教育模式和引入市场就业机制。而目前高职院校所实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背景条件,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教育教学环境的基本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体地位有待确立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高职院校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唯一主体。首先,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这个目的就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对职业和职业生涯产生理性认识,促进毕业生在科学的职业观和人生观的引领下实现就业、择业和创业的最佳选择。这个计划是高职院校整个教育体系针对学生所构建的总体计划,并紧紧围绕学生在高职院校的整个学习周期组织和实施。这个组织是指包括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教育机构、设施设备、专业人员、专门活动或教育场地的统筹管理和规划。第二,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系统性、持续性和动态发展的教育活动。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当贯穿对学生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并随着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和地方经济结构和就业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动态的规划和调整。第三,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就是说,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和参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所有从业者。在这样的必要前提下讨论目前高职院校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体的问题,就会发现,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没有形成规划科学、组织严密、结构合理和运行有序的体制机制。
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体制改革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使得高职院校以系、部为单位的教学管理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需求。建立适应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管理体制,实现开放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组织和管理,是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本身需要与学生所学专业发生必然的联系,需要深入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之中,需要与社会、市场和企业建立深层次的合作与互动。而以系、部为组织形式的管理体制封闭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道路,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步骤和措施如下:首先,成立独立的教学机构。就是说,改变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兼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状况,成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机构(教研室),承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第二,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优化配置教师资源。就是说,打破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垄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现状,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具体内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选聘教师,不仅要聘任思想政治课教师、招生就业指导教师、也要聘用学生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这样配置教师的目的,是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第三,建立与企业和市场的必要联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融入企业和市场的要素。就是说,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由企业和市场的经济主体担任教学工作,实现教学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有机结合。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管理体制改革
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两种基本的课程类型,在高职院校践行的课程改革实践中,这两种课程类型是一种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分课课程是对学科知识加以系统组织,依据教材的逻辑顺序排列对学生展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和训练。由于分科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往往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纽带对学生实施的相对封闭的应试教育,因而容易导致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产生较大的矛盾和分歧。这种教学模式容易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容易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组织教学的课程类型,这种课程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弥补分科课程教学僵化和教师一言堂的不足,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互动式教学的素质教育、教学环境和教学场所的改善和变革,使教学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这种课程模式的缺点是缺乏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系统掌握科学知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管理体制改革,就是通过树立适应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特点的课程观,构建以活动课程为教学重心的课程组织管理模式,推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从职业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需要利用分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一正一反、利弊兼具的互相补充的正能量。应在充分发挥职业道德、就业指导等基础性课程学科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活动课程。开展活动课程的内容可以是专题讲座、学生社团活动、请学校优秀毕业生交流创业经验、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总之,就是要实现对在校大学生以人为本的职业素质教育。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堂管理体制改革
课堂是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而选定的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首先,课堂是学生接受科学知识的场所。这个场所能够满足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挖掘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蕴涵其中的无限生机和活力,把课堂营造成为学生开阔职业人生梦想的学习乐园。第二,课堂是学生职业技能培育的基地。这是因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孪生姐妹,不存在没有技能属性的职业,也不存在没有职业属性的技能。职业生涯是职业的生命周期,这个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与职业的养成和成长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第三,课堂是可以移动的时空。就是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堂并不是静态的场所和空间,而是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所设计的教学时空。第四,课堂是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的讲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就业、择业和创业的不同层次的就业观,需要引领学生学习专业和将来就业的道路选择,需要根据学生社会阅历和职业梦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的教学相长,有助于整体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在对职业生涯课程进行了这样的理性界定之后,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堂管理体制改革就有了基本的内核:即实现科学的教学理念、动态的教学时空、互动的教学角色、有效激励和科学评价标准的课堂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三、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机制创新
1.确立以人为本的运行机制
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埃德加・H・施恩教授认为,职业生涯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明确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当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到毕业生离校前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的动态发展科学实施以人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样做的目标追求,是寻求高职院校每一个在校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整个职业人生中的职业竞争力,进而实现提高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综合实力的目的。确立以人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制,就是通过完善的教育体制和健全的制度规范,实现对高职院校每一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个运行机制,要联结高职院校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企业和社会经济组织。如果按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时间周期来划分,那么这个运行机制包括这样几个内容。首先,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机制。这个机制的主要功能由招生就业部门与学生辅导员来实现,其基本职责是引导入学新生了解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和职业等基本内容。第二,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推进机制。这个机制的主要功能由思想政治课的专业教师来完成,基本职责是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实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教育。第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机制。这个机制的主要功能由专业教学团队来完成,基本职责是带领大二到大四阶段的学生和学生社团开展职业实践活动。第四,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激励机制。这个机制的主要功能由毕业生指导教师和招生就业办来完成,基本职责是指导毕业生就业、择业和成功创业。
2.构建开放教学的运行机制
开放性职业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发展”理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环节,着眼学生需求,强调学生参与,注重与专业、就业、创业相结合。校外实践活动强调基地化、项目化、制度化、课程化和特色化运行,实行“动员、规划、实施、总结、反思”五步走,让学生在具体的职场环境中检验理论知识,提升社交能力,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职业技能,为求职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构建开放教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制是全面展开开放性职业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开放教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制,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课程和课堂开放机制。(1)是教学开放机制。教学开放机制,就是在高职院校开放办学的体制和制度规范基础上,搭建校地、校企合作的平台,采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等模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实践岗位,帮助大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2)是课程开放机制。构建课程开放机制的制度基础,是高职院校学分制、弹性教学、课程互换、学分互认的制度建设,只有在这样的制度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学生跨专业、跨学制、跨学校(校企之间)选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接受就业培训。(3)是课堂开放机制。课堂开放机制的实现平台,是承担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教师组织实施的开放式职业实践活动。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开放式职业实践活动可以由专业教师、学生辅导员组织,也可以由学生社团自行组织。在校内,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文体类、学术类、实践类、创新和创业类的活动;在校外,鼓励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家教、家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
篇8
【关键词】产儿科 培训 新生儿窒息 复苏技术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WHO 1994年的统计数字表明,每年500万的新生儿死亡中约有100万死于新生儿窒息,即新生儿窒息导致的死亡,已占到婴儿死亡的20%~30%[1]。所以与分娩有关的围产医护人员必须加强理论和操作技术,产儿科密切协作,及时沟通,正确处理窒息儿是实施新生儿窒息复苏取得成效的关键。资料显示培训后较培训前新生窒息复苏的成功率有明显提高(P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实施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规范化培训前2005年1月-2007年12月分娩活产总数为12598例和培训后为2008年1月-2010年12月分娩活产总数16053例活产新生儿
1.2 培训方法 ①医院成立新法复苏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职能科室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把产儿科配合,实施新法复苏作为产儿科工作质量指标,建立健全的产儿科合作管理制度,凡高危妊娠者,手术产者和产程中出现异常者,由产科通知儿科医生在分娩前十分种到达现场,做好复苏准备。②全体产科医生,儿科医生及助产士分批参加学习班,授课老师必须取得省级“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资格证,每人课后进行理论测试,然后每人当场在模型上操作,老师及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督促人人掌握并过关。③由产房护长组织助产士进行复苏演练,演示复苏配合要领,强调小组合作的重要性。④对每例窒息复苏个案进行回顾,找出成功与不足之处,便于日后改进与提高。⑤重点培训毕业三年内的医生及助产士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各项应急抢救技能,定期反复进行培训及抽查,着重检查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务必每位助产人员熟练掌握,将复苏流程图挂于每间分娩室内,使大家时刻温习,牢记于心。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取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俩组活产新生儿的活产数,窒息例数,窒息发生率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005年1月到2007年12月窒息例数434例,其中轻度窒息351例(占窒息总数的80.8%),重度窒息83例(占窒息总数的19.2%)。2008年1月到2010年12月轻窒息例数351例(占窒息总数的86.3%),重度窒息例数48例(占窒息总数13.7%)。经X2检验结果显示,在规范化培训后新生儿窒息率方面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不同年度新生儿窒息率
3 讨论
3.1 我们认为开展产儿科合作,制定明确的工作年度,严格质量控制,正确实施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生命质量的有效方法,加强产前产程监护。产儿科密切协作,及时沟通,儿科医生提前进入分娩室或手术室,对产前,产时有高危因素可能发生窒息情况者的抢救,复苏预案,是新生儿窒息复苏取得成效的关键。
3.2 助产士实行规范化培训后在陪伴过程中对产妇在整个产程中不同时期产程进展情况的正确掌握和了解,并结合自己熟练的专业知识,在不同的产程阶段,提供有效的方法和建议,随着产程进展给以帮助,不断鼓励和安慰产妇,给产妇以持续的心理支持,消除焦虑和恐惧,使产妇充满信心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能有效降低窒息率。助产士是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一接触者和关爱者,也是最早对新生儿实施初步复苏的专业人员,所以对助产士进行规范化培训,使其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窒息抢救技术,可以保证复苏的顺利进行。
3.3 2008年以前我院虽然也有进行培训,每人接受的复苏知识多少没有考核,带教也是凭经验去做,无规范化操作流程及评价标准,对新毕业助产士没有一套完善的教学标准和计划,实行规范化培训后,对每位助产士考核过关,重点对象毕业三年内新入职的助产士,有效保证了新生儿得过正确的及时的复苏,使新生儿窒息率大大降低。本文显示,规范化培训后新生儿窒息率由3.5%降至2.24%,有效提高了产科质量。主要原因:①新生儿窒息复苏是一项分秒必争的工作,新生儿的预后取决于窒息的程度,时间和复苏是否及时、正确。助产士是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一关爱者,也是最早实施初步复苏的专业人员[3]所以对助产士进行规范化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复苏技术,才可确保抢救成功。②助产士实行全程陪伴分娩能够准确掌握产妇的第一手资料,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宫内窘迫的延续,临产时胎儿因缺氧发生窘迫症状,如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纠正,极易发生新生儿窒息,对存在对新生儿窒息的高危因素心中有数,严密监测产程的进展,对高危儿分娩时及时通知产科医生,儿科医生及时到场,每一个产妇分娩都做好新生儿复苏的准备,并重点强调初步复苏的步骤,如保暧,摆正,清理呼吸道,擦干全身,必要时触觉刺激,通过培训使大家从观念上切底更新。③反复强调培训的重要性,并且持之而行,因为窒息病例不是经常遇到的,这样就要每位助产士将复苏流程熟记于心,经常演练,才能在抢救时做到有条不紊,思路清晰,动作敏捷,且与小组密切配合,这样有效提高新生儿复苏质量,保证复苏的成功。④重视抢救用物的清点,准备和保养,在危急情况下起关键作用,为复苏成功提供保障。⑤将每例窒息复苏病例进行回顾分析,及时总结经验,找出复苏的与不足之处并作好记录,便于日后的复苏中加以改进。
参 考 文 献
[1]叶鸿瑁,虞仁杰译.新生儿复苏教程第五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出版社,2006,1~2.
篇9
(新疆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摘 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提出旅游景点建设坚持要“素面朝天、还其自然”的要求,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阿图什天门规划以“环保优先,生态原真,可持续发展”为规划思想,将其贯穿于规划的各个层面,一切的开发和建设都以保护当地的原生态为前提,科学合理地设置分级保护区和基础服务设施,通过容量控制、行为规范等多种方式保证游览活动的正常进行,以确保景区与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持原有景观的基础上,适当运用借景、对景等手法,全方位展现天门景区的自然美、险峻美.
关键词 :原生态;生态优先;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42-02
引言
在1986年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上,生态旅游被定义为“一种常规的旅游形式”,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确定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代人们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我国在1995年对生态旅游进行了这样的界定,生态旅游是在生态学的观点、理论指导下,享受、认识和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带有生态科教和科普功能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1].西方一些学者提出了生态旅游开发的五个成功因素:综合方法、规划、缓慢的开始、教育与培训、地方利益最大化、评估与反馈[2].
“原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我国在2006年以后逐渐被提出的,本质含义是现代人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反拨式调适,是对质朴、原始的异质文化生态的寻求.“原生态旅游”提倡“原真性”旅游,即在旅游中最大限度地恢复人类与自然的亲密交流.这样,人类与生态之间就构成了一个关系平台,一种合作范式[3].
相对于“原生态旅游”的价值和概念而言,本文认为:(1)“原生态旅游”首先要明确人与自然生态中任何一种物种和物质之间平等的价值观.在生态中,人类并没有被赋予高于其他生物和物质存在的特权.人类与生态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即人类与其相关物种之间是平等、互惠的关系;(2)“原生态旅游”提倡“原真性”旅游,即在旅游中最大限度地恢复人类与自然的亲密交流.
1 景区概况
阿图什天门旅游区位于阿图什市上阿图什镇省道309线南侧17公里的西天山南脉,距离阿图什市57公里,距离南疆旅游名城——喀什54公里,是目前发现的规模大于张家界天门的中国第一大“天门”,也是我国西部边陲的第一“门”,1947年,英国探险家艾瑞克·厄尔·希普顿游猎于此发现了它,并用文字记录向世界介绍了它,因此天门也称为“希普顿石拱门”.2005年,美国《ADVENTURE》探险杂志推荐其为全球25条最新探险线路之一.
阿图什天门呈“∩”字型,宽约100米,高约500余米,鬼斧神工,天造地设,山势雄奇、险峻,山谷幽深、宁静和神秘,其高度大约是张家界天门高度的五倍.天门因其奇异的地形地貌,以及独特的旅游吸引物,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具备打造成为国内游客探险猎奇、自然观光的旅游胜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条件.
2 规划思路
阿图什天门规划以“环保优先,生态原真,可持续发展”为规划指导理念(图1),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一切开发建设都以保护当地原生态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还应考虑到建设项目或活动是否具有较强体验性和教育性的开发原则.在规划理念与原则的共同指导下,天门景区通过建立严格的分级保护区制度、设立功能分区,建设配套项目,从而达到规划目标.
3 规划方案
3.1 总体策划
以“希普顿探险之路”为主线,以“恢复物种的多样性,保持生态的稳定性”为理念,开展自然观光、生态探险、运动休闲、科普教育等旅游活动,共同构成旅游区的游览体系.
3.2 规划布局
整个旅游区的规划布局为:一心、一带、四区(见图2).
一心:游客接待中心,根据它在旅游区所处的位置及其在旅游区的重要性分析,将其确定为规划结构的核心地段.
一带:山地徒步带,结合旅游区的空间结构,提出一带结构,在旅游区主干道沿线分别设置入口广场、换乘中心、游客接待中心及沿途补给站,为徒步游客提供便利条件.
四区:根据规划地段内各地块在功能上的区分,将旅游区规划为入口景观区、山地徒步探险区、山地科普区、天门核心景观区.(1)入口景观区:主要功能是一个为游客提供入口导示、交通换乘服务以及满足游客旅游购物需求的区域.主要设施包括入口广场、换乘中心、自驾车营地.(2)山地科普区:主要功能是一个向游客展示山地科学知识的区域.主要设施包括游步道和安全警示牌.天门核心景观区:(3)主要功能是以自然景观观赏为主,集休闲、观光、餐饮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型区域.主要设施有游客接待中心、游步道、安全警示牌、安全岛、野外露营地、衔天台、天门观景台.(4)山地徒步探险区:主要功能以山地徒步为主的探险区域.主要设施包括游步道和安全警示牌.
4 规划特点研究
4.1 严格的分级保护,维护了原生态
根据生态资源的特性以及生态环境的保育与维护,将旅游区划分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三区(见图2).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都是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有效的管理手段[4].
一级保护区,即天门核心景观区,仅设置必要的游赏步道和相关设施,风格与周围环境协调;旅游资源开发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科学的开发和保护方案,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慎重决策,充分落实保护措施;景区内人文景观应贯彻执行“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严格遵守“修旧如旧”的原则,同时保持原来的建筑形式、结构,保持原有的建筑材料和工艺,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要科学核定旅游区的旅游容量,超过日饱和环境容量时要限制游客人数,同时禁止开荒种地,全面禁止放牧,以保护植被.
二级保护区为一般保护区,设立游客接待中心,建筑风格与景观环境相协调,为游客提供基本的旅游服务,同时限制与旅游区景观游赏无关的建筑;禁止荒坡地全垦整地、严格控制炼山整地,注意草地牲畜载荷量,控制过度放牧,要严格实行以草定畜和禁牧期、禁牧区及轮牧制度,保护植被.
三级保护区为适度建设区,建立游客换乘中心、奇石馆、自驾车露营地以及景区入口广场,整体风格与环境协调,为游客提供多种旅游服务,原有几家采砂、采石场,规划停止开采,全部关闭.
4.2 注重体验,人与自然亲密交流
阿图什天门景区定位于徒步探险,景区面积广大且旅游资源丰富,加上严格的分级保护,开发建设力度很低,使这里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原始风貌,游客在景区中,就像置身于人类未发觉之地,不受人为因素约束,想怎么走,就怎么走,线路,旅途难度、时间完全由自己制定,摒弃了以往旅游景区既定的旅游模式,打破了被动旅游的行为方式.单纯的“保护主义”的方法(将人和保护对象分离)在经济发展滞后的保护地区是很难行得通的,只有使当地人从被保护对象和旅游中获得经济收益,受保护的物种、区域和生态系统才能够存在下去[5].真正的使个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了发挥,使人得到了充分的体验,也使人与自然得到了亲密交流.
4.3 科普旅游,打造品牌
天门景区中的山地科普区,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积极打造科普教育示范区,其主要功能是向游客普及山地科学知识.
项目活动包括地质学科普活动、土壤学科普活动、植物学科普活动、水环境科普活动、气象学科普活动.
在天门旅游区设立大地构造及地壳演化研究基地、国际地质学术界研究基地等研究点,为地质专家提供科研场所;
景区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设立土壤改良试验基地,为降低南疆地区土壤盐渍化做贡献,从而为其提出科学合理的措施;
在天门旅游区绿化过程中,邀请植物专家,在旅游区成立生态植物示范基地,从而为南疆三地州开展绿化工作以及水土保持工作提出科学的建议,做出示范;
在旅游区雨水冲沟地设立水质监测点,检测雨水在冲刷山体过程中是否带有污染物,是否对下游恰克玛克河有污染,影响下游居民的生活饮用水质,同时旅游区可成为高校资源环境专业的实习地;
鉴于天门旅游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地形条件,可在此设立气象信息监测点,成为高校气象学专业的实习地.
5 小结与讨论
阿图什天门规划以“环保优先,生态原真,可持续发展”为规划思想,通过建立严格分级保护区制度,有效的保护了当地的原生态环境,展现了天门景区的自然美、险峻美的原生态特点,在给游客带来返璞归真,重回自然的体验的同时,还推动了当地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兆荣,闫玉.论生态旅游、原生态旅游与原旅游[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1):130——134.
(2)Eckersley, R, Green Politics and the New Class: Selfishness or Virtue [M].In Politics Studies, 1989.
(3)McKenna,T. Food of the Gods—The Search for the Original Tree of Knowledge[M].London: Rider,1992.
- 上一篇:医院文明单位总结
- 下一篇: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