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考核办法及细则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辅导员考核办法及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辅导员考核办法及细则

篇1

一、完善内控制度,促进会计管理规范化

农村信用社随着改革的深化与经营转型,在财务会计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特别是,2011年3月份实施新的会计准则后,财务会计流程需要梳理,财务会计制度需要按照会计新规进行修改和完善。为适应这一需要,该联社按照“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两条主线,梳理完善制度,改进财务会计管理的方式方法。一是制定了《财务管理考评内容及记分标准》,对基层信用社实行千分制考核,与经营管理指标挂钩,与基层信用社薪酬挂钩,激励基层信用社落实责任,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二是按照新的会计准则,制定财务预算,并围绕2012年财务预算,修订完善《费用管理办法》和《机关费用开支管理暂行办法》,将信用社费用分固定费用和浮动费用,固定费用保障开门营业,浮动费用与收入挂钩,使费用向业务倾斜,向基层信用社倾斜,向一线员工倾斜。同时,修改完善了《财务审批委员会议事规则》及《费用审批流程》,进一步规范了费用管理,促进了增收节支。三是制定下发了《网点柜员绩效考核指导意见》,详细规定职位要求、履职考核、服务质量考核、业务量考核、技能考核和薪酬计算的标准,重点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等问题,激发了内勤员工工作热情。四是实行了《农信银资金清算考核办法》,将业务量分为总量、平均量、主动发起业务量、通汇网点覆盖面4类11个指标进行统计考核,体现公平合理,促进了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的推广使用。五是制定实行了《股金集中管理实施细则》,规范股金管理流程,促进了股金优化改造。六是认真学习各级案件通报,总结经验教训,修改了《银企对账操作规程》,制定了《对账工作具体规定》,明确了对账目标、时间、重点、方式、人员和奖惩,提高对账率,防范未达账项,保证了资金安全。七是制定《反洗钱工作职责管理办法》,在支付结算、反假币、反洗钱、支付密码器购置维护、会计参数等方面,细化分工,落实责任,使反洗钱工作系统化、常态化、规范化,提升了反洗钱水平。八是按照“目标分解-层层落实-督办考核-奖惩激励”的思路,修订了《综合柜员制网点柜员绩效考核办法》《委派制会计主管绩效考核办法》,细化量化考核,激发了内勤人员工作热情。

二、强化监督制约,推动会计操作规范化

实现规范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强有力的监督措施来保证制度和规范的推行。为此,该联社创新评价监督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制度执行力,防范操作风险。一是实行了《会计监督中心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细化了检查辅导、事后监督、调阅远程监控和银企对账操作流程。对检查辅导员、事后监督员,实行了包社负责制和岗位责任追究制,与效益工资挂钩,提高了会计检查辅导员的责任心,增强了检查辅导的效果。检查辅导员每季度对所包社进行实地检查指导一遍,对风险点、关键环节重点辅导,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差错率由去年万分之1.07下降到今年的万分之0.1,差错率明显下降。二是制定了《事后监督问题类别界定标准》,明确规定了一般性差错、较严重性差错、严重性差错的认定和处罚,并按照《员工违规行为积分管理工作指导意见》,建立了内勤员工违规行为档案。对内勤员工制度执行情况定期评价,与评先、晋级、晋职相挂钩。三是充分发挥远程监控中心的作用,对柜员操作行为、网点现场管理、晨会制度执行等“实时”监控,及时督导,及时纠正前台不良操作行为,促使柜员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四是开展飞行检查,重点对柜员管理、柜员卡管理、主管授权、柜员尾箱、现金管理、对账管理、参数管理等进行检查,提升了基层营业网点内控管理能力。五是采取“分社整体接管”的方式,对青扬分社会计制度及规范标准的具体执行情况,深入排查风险隐患,为下一步改进会计检查方法积累了经验。六是开展了会计主管专项履职和前台柜员操作专项检查,开展了重要空白凭证风险排查、支付结算风险排查、资金清算业务风险排查,促进会计内控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内勤培训规范化

篇2

作为基层烟站工作人员,我们就是这一战略任务的直接实施者。立足烟站工作实际,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确保2011年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加强政策宣传力度,确保烟农熟知并理解今年的生产收购政策。

充分利用育苗不同时期的培训、村小组广播、下乡走访、合同公示等方式宣传2011年提高优质烟叶结构、上等烟和低次等烟收购比例、不适用烟叶田间消化及补贴和烤烟收购价格等政策,做到让烟农知道、理解并落实到今年的烤烟工作中去;积极联系地方政府,借助政府信息平台,引导广大烟农严格按照政策组织生产;加大技术员和辅导员下乡走访力度,要求技术员和辅导员对所辖片区烟农进行一对一走访宣传,并制定严格考核办法,对走访记录备案,定期不定期进行抽查,抽查结果并入月度绩效考核。

二、完善补贴细则,确保烟农收入水平提升。

参照州局、市局(公司)针对不适用烟叶田间消化给予的补贴规定,制定烟站补贴细则,明确对不适用烟叶田间消化的范围、要求,以及相关补贴标准,拟采用差额补贴措施,重点根据烟农对不适用烟叶田间消化处理情况设三档,并结合最终收购完成情况进行统一考核。并定期对不适用烟叶田间消化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烟农的监督,发现有虚假情况的取消最终补贴。同时,对兑现补贴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五天;检查验收不合格的烟农,不兑现补贴。要求所有补贴台帐详细、严谨。

三、严格合同管理,科学落实种植面积。

我站指导性种植面积6604亩,实际生产量19812担,收购量17533担,上等烟比例达到68%以上,田间销毁2279担。结合今年的实际情况,严格执行“控制总量、适度从紧”的烟叶工作方针,组织烟站员工深入村寨、地块,核实烟农2011年烤烟种植申请,测算烟农2011年种植能力,根据实际调查结果及烟农诚信考核结果,合理分配2011年烤烟种植面积,以保证2011年收购量和优化等级结构工作的圆满完成。目前,合同已基本分解完成,准备进行合同公示。

四、强化烤烟标准化生产,提高烟叶品质。

根据烟站所辖片区的气候条件及品种特性,制定2011年烟站烤烟种植标准化技术规程,全过程指导烤烟种植,确保烟农种好烟,提高烟叶整体水平。具体包括:

1、首先抓好“深耕深翻高起垄、高茎壮苗深栽、适时揭膜促管理、适时封顶留足叶片”四项关键实用技术的落实工作。

2、做好移栽期的调整及科学移栽工作,提高移栽质量。全面推行明水深栽,栽后秸秆覆盖、农膜覆盖的“双覆盖”保水措施。并及时组织发动烟农在栽后抗旱过程中进行查缺补苗、治虫防病、水肥偏管等保苗促平衡措施。

3、优化施肥结构,加大水肥调控力度。加大有机秸秆农家肥的投入量,全面推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并通过田间精耕细作,确保大面积提高田间烟叶成熟质量。

4、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有针对性地组织大规模的统防统治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病虫害对烟株的危害,提升烟叶整体品质。

5、适时合理留叶封顶。根据种植品种k326的品种特性,留叶数定位20-22片。

五、健全烘烤管理模式,抓好成熟采摘和科学烘烤工作。

加强技术指导,做到烟叶成熟采烤指导到田。实行下部叶适时采烤,中部叶成熟采烤,上部叶充分成熟采烤;加大分类编杆入炉挑选力度,剔除病残叶和无烘烤价值的烟叶,做到入炉烟叶成熟一致、颜色一致、部位一致。设立烘烤技术总监,加强烘烤技术培训和巡回指导,做到技术指导到户、采收指导到田、烘烤指导到炉,提高烘烤水平和质量,确保烤出好烟。加强密集烤房群的组织管理,全面推行专业化烘烤,提升烘烤水平,提高烤房效能,降低烘烤成本。

六、狠抓田间消化鲜烟叶工作,真正实现提质增效。

原则上每株烟下部两片底脚叶(两片奶脚叶除外)、上部一片顶叶不采烤,进行集中销毁。鲜烟叶销毁地点要在不污染环境,不影响田间卫生的前提下,以500亩左右为一个片区,就近选择在荒山、荒坡、空闲地等集中统一销毁。需要消化的脚叶和顶叶,要认真组织烟农统一清除,专卖管理人员及烟站技术员现场监督,组织对田间鲜烟叶处理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做到逐片、逐块、逐户验收,并登记造册。

同时,全面推行站点技术人员包片负责制,责任到人,考核到片,并留存销毁图片,做到监督到位、核实到位,严格考核、严格奖惩,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把市场不需要的下低等烟叶真正消化在生产环节。

篇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 建设 思考

辅导员是大学生的“第一老师”,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帮助学生直面学业、生活、心理中的种种问题,陪伴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相当的影响。辅导员队伍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高,面对学业、就业、适应等成长中的一系列的困扰,需要有人引导、帮助,尤其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辅导员需具备组织、沟通等专业技能,教给学生“做人”、“做事”,辅导员肩负的职责甚至比专业教师还要重大。因此,打造一支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并建立与之匹配的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才能适应高校教育管理的新形势。

一、存在的问题

1.辅导员自身素质问题:⑴目前高校普遍缺乏一些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的资深辅导员,不能满足和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多层次需要。如果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在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和各种复杂局面时,辅导员就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恐慌和本领危机。⑵就业辅导应是辅导员的核心工作,而很多高校辅导员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自己没有真正去职场打拼的经历,自然无法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⑶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有近90%的人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背景的辅导员很难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⑷一些高校辅导员已经出现“职业枯竭症”(又称“职业倦怠症”)倾向。“职业枯竭症”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工作的重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疲惫,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身体的疲劳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表现的症状有: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无望;工作态度消极,对服务或接触的对象没耐心、不柔和;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专家认为辅导员作为助人的职业当助人者将个体的内部资源耗尽而无补充时,就会引发倦怠。2.学校管理问题:⑴就现有高校的管理模式看,辅导员成了管理员、保姆、服务员。高校各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最终落实在辅导员身上,而主要应该做的思想政治工作却被忽视了。辅导员们普遍感到整天忙忙碌碌,感觉不到多少工作成果,看不到发展方向。⑵管理体制不清。辅导员工作涉及到学生工作方方面面,许多辅导员搞不清谁才是自己真正的直接领导者。多头领导,导致工作关系混乱,致使多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对辅导员进行领导,而辅导员则成为“秘书”和“传话筒”,客观上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负担,导致辅导员疲于应付和工作的盲目性。⑶制度不健全。目前高校辅导员职能职责分工的机制与条例不完善,相关的选拔、任用及管理制度滞后导致了辅导员队伍在操作、评价、考核等多方面环节中无章可依,形成了混乱的管理局面。⑷职责的不确定。许多高校辅导员职责的不确定,导致工作难以量化,考核缺乏必要的依据和标准,无法根据辅导员工作的实际形成奖惩体系,考评体系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辅导员的职业成就感。⑸辅导员待遇偏低。年轻教师可以从助教、讲师做起来,通过努力能做到副教授、教授。而辅导员做了几年,却只是个老辅导员,辅导员工作业已成为“没有前景的职业”,这势必造成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

二、改进措施

篇4

一、明确高校学生社区的内涵,更新理念

近几年,我们常常提到的学生社区与平时我们印象中的学生公寓、学生宿舍不一样,学生社区的范围和含义要宽广的多,高校的学生社区包括哪些?笔者认为,杨世红等在《高校学生社区辅导员队伍建设刍议》一文中描述得最为贴切和形象,他们说:“高校学生社区是近些年伴随着高教园区、高校扩招、学分制以及后勤社会化等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新的高校学生住宿形式。它是指以学生宿舍为中心,包括学生食堂、文化活动场所、宿舍区商业服务网点等在内的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的生活、休息、学习、交友、娱乐、个体及群体活动的校园内特定区域,它与教学区相区别。”可见,学生社区不仅要为学生提供“食堂”“宿舍”“商业服务网点”等舒适的学习休息生活环境,还要为他们提供一个“文化活动场所”,使他们学会与他人相处,进而适应群体生活,尽早地感悟人生,体验社会。可以说,学生社区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步入社会之前的一个排练场和实习基地。一个和谐的学生社区不仅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职责,还能彰显本校办学理念和特色,走进一所学校,这里的一草一木,一颦一笑,迎来送往,上传下达,无不体现其办学理念;一个和谐的学生社区还能影响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不吸烟,平衡膳食,早睡早起,经常运动,保持卫生等;一个和谐的学生社区还会完善学生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里明确对人生目的和意义,明确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评价和看法。因此,在学生社区管理和建设方面要由重管理轻育人、重权利轻服务等单纯的住宿管理理念转变为“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全方位对人的综合培养的社区理念,使学生社区工作实现教育、管理、服务、环境育人的功能。

二、完善高校学生社区的制度,发挥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家依法律治国,学校依校规治校,一个“五脏六腑俱全”的学生社区也必须有制度,而且制度必须完善,达到以制度治区。在学生社区管理制度的制定上,必须做到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真正做到既依法管理,又合情合理。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能参与其中。纵观学生社区的管理,主要可以从社区管理和学生组织两个方面进行制度制定。在社区管理方面,可以建立宿舍管理制度、学生安全保卫制度、学生卫生检查制度、目标责任制度、日常登记制度、量化考评制度、社区辅导员的例会、考核、巡视和值班制度,等等,可以颁布《学生宿舍管理条例》《学生宿舍卫生检查细则》《学生宿舍电器使用办法》《学生社区熄灯就寝制度》《学生社区宿舍门卫制度》《辅导员进社区的管理规定》等一些相关管理办法。通过这些制度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引导学生从内务卫生到生活自治,再到礼仪规范,最终达到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目的。在学生组织方面,可以制定自管会和楼层长的每周值班制度、每周例会制度、每学年考核奖励制度等,可以颁布《学生社区自我管理委员会职责》《大学生文明公约》《学生社区自我管理委员会干部考核办法》等,这些管理办法会在加强学生自我管理队伍的建设、树立社区学生干部的形象、增强“主人翁”的意识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改进高校学生社区的建设,全面育人

(一)重视学生社区工作队伍的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讲奉献、乐服务的学生社区工作队伍是保障高校学生社区建设顺利进行的基石,笔者认为,学生社区工作队伍包括社区辅导员队伍和社区学生干部队伍。

1.社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学生社区辅导员就是专门在学生社区开展学生事务工作,通过实际工作创建和谐的学生社区文化,有效实现高校学生管理职能与后勤服务有机结合、学生个人发展需求与高校德育工作原则相融合的一支与院系辅导员队伍并行、互补的队伍。”可见,社区辅导员是深入学生居住环境之中、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及时解决学生思想和心理等生活疑虑、充分锻炼学生自身成长的“人生导师”。这就要求这支队伍的成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教育学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心理学知识、社会学知识,等等,同时他们还得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社区辅导员大部分的时间都与同学们在一起,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曾明确提出:“学生公寓式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显然,要想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进社区,离不开社区辅导员这支队伍。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社区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性,在选拔和招聘的过程中,要注意他们的年龄、知识结构、成长经历,是否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社区辅导员的学习、交流和培训工作,以提高其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使之真正成为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榜样和良师益友,以保证学校整体培养人才的顺利实现。

2.社区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生社区也担负着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任。因此,社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最终要放在激发学生自主精神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的管理与建设,增强其自身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其在政治思想上能辨别、在行为举止能把握、在学习生活上能自理,以真正实现“三自”功能(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社区服务的学生干部队伍一般被亲切地称为“社区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若欲成为社区学生自我管理组织的一员,必须经过学院推荐或自荐,再由学校、学院和社区管理中心共同参与选拔然后产生,在真正成为社区学生干部的时候,会参加相关的业务培训和素质拓展,使其在与广大同学进行平等沟通时发挥其重要的作用。社区学生干部应该是品学兼优、有激情、有热情、有奉献精神、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能进行舍务管理工作、能收集并沟通反映学生们合理化建议和意见、能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来丰富社区生活的学生代表。通过学生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不仅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包容和理解,而且还能增强同学们的集体意识,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体现社区一家人的和谐观念。

(二)加强学生社区环境的建设

一个硬件设施便利、生活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服务质量高效的学生社区环境可以增强学生对学生社区的归属感。这里所说的学生社区环境,笔者认为,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

1.硬件环境的建设。学生社区的硬件环境是指学生社区内的房屋建筑、园林绿化、共用设备等与之相匹配的自然环境。张实才在《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的改进策略》提到要“优化硬环境,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外部清新整洁,服务设施布局合理、服务环境舒适、服务手段便捷、服务范围广泛、服务质量良好的社区氛围。”而这其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社区工作人员的态度是否热情和亲切,质量是否高效和优质,决定了社区内学生生活的稳定和安全。因宿舍管理人员的态度冷淡、服务质量低下而产生的口角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大打出手,因此,对社区宿舍管理人员、劳动服务人员、安全保卫人员要实施考核和奖惩,以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使他们提供的服务能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让学生在优质的服务中体会社区大家庭的温暖,进而帮助学生逐步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努力使学生社区成为高校真正的育人场所。

2.软件环境的建设。学生社区的软件环境是指学生社区内的人文素质、社区风气、文化氛围等社会环境。美国洛杉矶社区学院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学生渴望在学生社区内得到:学会某些技能;学会某些爱好;促进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并获得应付各种生活方式的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提高组织能力;希望参加创造性的活动并获得别人的赞赏和认可……可见,学生们的这些要求在一个良好软件环境的社区中不难达到。优化软环境,就是要以社区文化活动为载体,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融为一体,对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营造社区的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和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操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利用社区内的宣传橱窗、楼栋内的宣传版、走廊的两侧墙壁等阵地对学生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方面进行宣传教育;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健康向上,且高质量、高层次、高品位的社区文化活动,等等,以达到社区的文化育人目标。学生社区是近几年来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而生的新事物,我们在开展学生社区管理和建设的过程中,应把本校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社区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不断地调查研究、反复地总结探索,及时修正工作的方法和策略,以求学生社区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更能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

作者:张英 岳志勇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杨世红,蔡明,王滢,尹云洪.高校学生社区辅导员队伍建设刍议[J].大家,2001(7).

[2]方婷.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发展进程的回顾与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3]蔡国春.中美高校学生观与学生事务观之比较[J].江苏高教,2001(4).

[4]刘圣兰,周婧.社区管理者素质极其影响力探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综合考评;管理;班主任

1、前言

为了更好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德育放在首位,实现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广厦学院在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中, 根据学院“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主导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学院“从严治院”理念,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 制定出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测评指标, 收集大学生在校行为规范、素质拓展、学业成绩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表征信息,并对其作出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学生可以通过测评的结果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增强自我行为规范意识水平, 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思想与行为素质拓展,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把学生德、智、体等几方面的表现加以量化, 使评价有了客观依据, 从而减少了主观性, 增加了准确性,激励学生有奋发向上的精神。

2、综合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综合测评是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可谓千头万绪。但最关键的是要制定一套合理的综合测评方案。开展综合测评对大学生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综合测评方案就如同“指挥棒”, 学生管理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指挥棒”转, 如果综合测评方案有缺陷, 将直接影响到综合测评的效果。

广厦学院综合测评管理层分为五级管理,总院分管领导负责、学生处、分院学工办、班主任和班级德育考核小组管理的五级管理方案,以班级管理为基础,成立以班主任带领的综合考评小组,建立班级综合素质考评管理规定,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舒适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以“责任为重、荣誉为先、班荣我荣”为宗旨,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方位发展,把班级管理落到实处,使同学们的综合素质测评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综合素质考核制定了评分标准,分为行为规范测评、素质拓展测评、学业成绩测评等三项考核方案。

2.1 综合素质总则规定。综合素质测评作为学生参加各类先进评比、困难补助等的依据,综合素质测评必须为“优良”。主要内容由行为规范测评、学业成绩测评、素质拓展测评三个模块构成,综合素质测评遵循分项测评和总体测评相结合,定性测评和定量测评相结合,基本表现测评与特别表现测评相结合、个人总结与组织评定相结合的原则。行为规范测评、学业成绩测评以百分制形式进行测评,素质拓展测评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形式进行。三项测评最终按照40%、30%、30%的比例折算为一个百分制综合素质测评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量化考评、排名、定级。为体现激励为主的原则,该测评结果最终以等级和排名的方式予以体现。评定工作分个人总结、班组初评和组织终评三个步骤进行。个人总结即学生对照测评项目进行学年小结,填写《学生学期综合素质测评档案表》;班组初评即在个人总结基础上,测评小组按照模块测评细则进行初评。组织终评即在个人总结与班组初评基础上组织最终评定,正式作为综合素质测评结果报分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并向全体学生公布。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由班主任、综合素质测评领导小组组成评委会,负责听取意见打分并进行具体评定。平时测评考核组成员每周公布一次考核,月底公布总分。对综合素质测评考核较低的学生由班主任及考核组长及时提醒并进行相应教育,行为规范扣分达10分/月者、或综合素质测评总分低于60分警戒线者由班主任联络家长进行共同教育,以规范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学年测评不合格者,经院长办公会议审核予以劝退,毕业班学生只发给肄业证书。

2.2行为规范测评考核办法。行为规范测评分为公共道德规范、违规违纪方面、学习行为规范、卫生行为规范、请假行为规范、值日班长制行为规范。总则规定, 行为规范测评作为学生行为规范优劣的主要评判依据,学生参加各类评优、评先、推优、困难补助等,其行为规范测评必须达到良好以上(含),每学期个人行为规范基本分为100分,结合测评内容以减分为主,学生行为规范测评由班主任、辅导员负责,组成由学生代表参加的测评小组,负责听取意见打分并进行具体评定。每学期由班主任和行为规范测评副组长按照每个学生的减分情况进行排名,然后按照具体测评分情况进行评级,分优、良、中、合格、不合格。学生行为规范测评各类等级比例为:“优秀”30%以内,“良好”50%以内;行为规范测评不合格者作为“试读生”处理,下学期开学时请家长来校共同教育,办理试读手续。学生学期行为规范测评分数按照40%的比例折算后,计入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2.3素质拓展测评考核办法。素质拓展测评分为身体心理素质拓展、思想道德拓展、专业素质拓展、人文素质拓展等四个方面。素质拓展总则规定,测评不设定基准分,以零分起级,结合测评内容以加分为主。每学期由班主任按照每个学生拓展加分在班级中的排名情况,先对学生的拓展情况进行评级分优、良、中、合格、差五个等级,然后按照各等级对应95、85、75、65、55的成绩进行统计,为该学生的学年素质拓展最终测评分;学期素质拓展测评分数按照30%的比例折算后,计入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2.4 学业成绩测评考核办法。测评总则规定,该测评内容主要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各课程含考试课、考查课、选修课学习成绩,测评以百分制方式进行,具体由分院教学口以学期为单位,按照专业、班级来提供学生各课程考试成绩、平均成绩、专业排名、班级排名等情况,由班主任最后计入“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实施时,每学期由班主任和学业成绩测评副组长按照每个学生的各课程考试平均成绩进行排名,然后按照具体测评分情况进行评级分优、良、中、合格、差五个等级。学期学业成绩测评分数按照30%的比例折算后,计入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3、综合测评实施的效果

实行综合测评,学生的精神面貌大大改观, 这说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德、智、体等几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学生参加政治学习的积极性普遍提高,杜绝了迟到、缺席现象,积极要求入党的学生明显增加,涌现出一大批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在处理重大政治问题时显得更加成熟、理智, 能够听从老师的指挥,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大大加强 ,学生迟到、请假明显减少,杜绝了旷课现象, 学生寝室的文明卫生状况大大改观,全班寝室积极参加“我的寝室我的家活动”,争做文明寝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同学之间能够互帮互助,相互提高,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大大加强,能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表现出了高度的集体荣誉感。

总之,综合素质测评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为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起着一定的、积极的、有效的成果,能全面提高班级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班风,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通过综合考评,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素养和品德,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一把利剑。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2]陆海富.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艺术[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篇6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违纪惯例;探析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046-01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几年高校学生违纪现象有增无减。这些违纪行为虽然发生在个别人身上,但影响极坏,危害极大,不仅严重影响了违纪者本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危害着学校和社会的安定。大学生违纪问题的研究不仅是全面贯彻和执行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四有”人才的需要,对于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纪行为的发生,建立和健全高校的管理制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违纪管理

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力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

1.转变观念,变“管理”为“引导”。自新生入校起,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大违纪教育力度,加强对校纪校规的解读;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强化班会的教育效果;在考试前后,营造良好的考风考纪氛围,加强违纪教育宣传。通过连续的教育活动,从而达到更好地教育效果。

2.依法治校,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 依法治校、依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建立科学、规范、完整的学生工作规章制度是学生工作的需要。我校严格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加以贯彻落实,并结合实际,组织专人,按照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等有关学生教育管理规定,依据我院的实际状况,完善了学生管理规定,制定了《新疆教育学院学生手册》、《新疆教育学院学生个体突发重大事件处理程序预案》,并将其作为推动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列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重点,认真组织学习、宣传和教育。

3.强化“自我教育”,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在工作中要注意调动好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达到理顺关系,形成合力,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体制,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中从属和被动地位,不单纯的把学生看作教育管理客体,以利消除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在学管干部的统一指导下,逐步推行以学生“相对自治”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

二完善和健全各项学生管理制度

1.建立重点学生重点关注制度。各学院每月要进行重点(问题)学生、重点班级和宿舍的排查、检查,综合分析研究后,确定重点关注教育对象。对于确定的重点学生、班级和宿舍,学院领导及政治辅导员、班主任要给予重点关注、监管和教育,要掌握其行踪及思想动态,既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又要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2.实施跟踪教育, 贴心关怀受处分学生。处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对违纪学生进行跟踪教育,不仅可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而且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针对违反学校规定,存在严重违纪现象,并受到处分的学生定期组织进行学习教育。教育内容围绕学校的学生纪律处分条例内容展开,向违纪学生重申遵守校规校纪的重要性,并通过与违纪学生的深入交流和沟通,老师们也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同时也能够帮助违纪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改正错误,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严格执行各项学生管理制度,对学生严肃校规校纪。制定了《新疆教育学院学生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建立了大学生日常管理月考核细则,考核内容包含学生违纪情况、值班情况、完成工作情况、组织参加学院活动情况、分院组织开展活动情况等五项内容。按月对各个学院开展考核。其中学生违纪情况又细化为参考学院违纪程度进行界定,分轻微违纪、严重违纪、重大违纪,依据违纪程度对各学院采取相应的扣分处理。从而进一步通过学院的考核,督促各学院加强学生违纪管理。

4.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学校各部门都应树立“以学生为本”服务意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倾听学生的呼声,切实解决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总之,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其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依法治校、科学管理”的要求,一方面,明确地告诉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享有什么样权力,在充分享有权利的同时不能忽视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要予以维护,针对学生的决定,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以各项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一是通过社团和各项特色鲜明主题活动的开展,在校园内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降低了社会负面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同时也充分发挥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能力;二是通过第二课堂建设,深化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将第二课堂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努力将第二课堂活动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不断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四关注弱势群体,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推动教育公平,关注弱势群体,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实实在在地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对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更要在生活上、心理上多加关注,使他们能更真切地体会到学校的关心、集体的温暖,从而强化引导和激励作用。

篇7

关键词:实习实训基地 工学交替 顶岗实习 汽车工业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a)-0165-02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下称长汽高专)以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等职业院校为目标,发挥吉林省“高教强省龙头学校”示范作用,坚持服务汽车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职业教育和社会服务的复合功能,培养汽车产业技术技能人才,满足汽车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为我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服务。长汽高专长期致力于实现“五个示范引领”:第一是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示范引领;第二是在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方面示范引领;第三是在应用技术协同创新方面示范引领;第四是在自主汽车文化传承方面示范引领;第三是在社会服务方面示范引领。该文重点针对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中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进行系统的研究。

1 长汽高专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

该校以“校企融合办学,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核心的办学模式。该校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服务企业相结合,以“顶岗实习”的方式,安排学生到企业生产线上,进行工学交替。自2006年起学校进行工学交替的学生已有数万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得到了学校领导和第一汽车集团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企业的大力支持,一汽-大众有限公司、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技术中心、一汽解放公司、丰越有限公司、大众-大连发动机、大众大连变数器、天津一汽丰田、天津技术中心、东风日产、国际物流、民太安保险、平安保险、通立4S店等陆续成为该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些企业为该校办学目标的需要,让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得到加强,每年去这些企业的人数达到3 000人以上,每半年去一汽-大众公司工读交替学生达2 000余人,这也体现了该校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下“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2 该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

2.1 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用户”的办学理念

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最大的一个不同点就是,职业教育需要到实际的工作场所进行实际操练,实际操作比学习理论知识重要的多。所以,职业学校必须建立实习基地,企业会为学生实习提供一个真实的实习环境,有助于学生掌握真正的技术。在培养目标上,该校坚持培养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国家民族汽车工业发展紧密连接,把握一线前沿高端技术与技能,激发学生职业潜能。

2.2 始终满足教学需要

针对专业设置及课程教学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长期与该校进行合作的企业有:一汽-大众工读交替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大众一汽大连发动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一汽技术中心等多家实习实训基地。近年来新开发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东风日产、吉利汽车、奇瑞汽车、长城汽车等多家外地大型企业和配套企业。

2.3 坚持“互惠互利、双方受益”

学校在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合作过程中,学校可以利用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企业可以从实习生中优先选择优秀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例如:大众-一汽大连发动机对学生实习结束后,发放全勤奖、评选优秀实习生,对企业所缺岗位马上招聘在该企业实习过的优秀实习学生入职,并且与该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拿到毕业证直接成为企业正式员工。

3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特色管理方法和经验

3.1 校企融合,建立“六同”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场所,同时可以发挥教师“产、学、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校企融合,建立“六同”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按照“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的建设目标,致力于汽车职业人才培养,形成了“校企融合、教培一体”的办学特色。学校与企业合作中,探索出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专业资源建设、共同培养专兼职师资团队、共同实施实践教学管理、共同开展职业技能考核、共同完成顶岗实习就业”的“六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主体的“双元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员工化”,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2 深化校企合作,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利用学校人力资源优势,积极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是一种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由学生所在的学校和学校合作企业共同完成;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结合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所进行学习;通过这种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建立起学校与社会更密切的联系;广泛进行调研,选择一流企业作为顶岗实习实训基地。有的课程聘请工厂资深工程师来校讲课,按照准员工进行培训学习。深化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引企入校等方式,共建兼具生产、教学和研发功能的实习实训基地,在完成教学培训任务的基础上,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4 长汽高专校外实习管理的完善

4.1 关键在于实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网络化管理

第一,长汽高专校外实习管理一直以来对大批量,集中实习的管理有相关的、成熟的管理制度,但对零散的小型企业,个体企业实习的学生欠缺相关的管理制度,监督不到位,学生第3年的实习过程达不到随时监控。应该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加强监管力度,形成实时监控。第二,学生从一个实习基地实习离开后,到下一个实习基地实习的更新不到位,信息滞后,没有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应该建立一个应用完善的信息系统,从学生入学到最后毕业,学生所有实习单位都能通过网络信息化平台查到。实习地点、实习时间、实习成绩等所需所有资料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

4.2 重点在于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

顶岗实习是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工学交替的实践形式。为了保证其顺利进行,该校现阶段管理以校、院两级进行综合管理。学校教务实习科主要负责宏观管理,制定实习计划,审批各项岗位细则,监督、检查学生实习工作情况,以及经验总结。第一,辅导员老师是学校的基层工作者,同时也是学生的顶梁柱。介于这种角色,辅导员老师在带队下厂的同时,多多加强其与企业各个部门的沟通,配合学校教务企业实习科顺利完成学生实习任务。第二,不断地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学生顶岗工作的同时也是重要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企业入职培训、专业岗位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其工作岗位上最大发挥其聪明才智,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4.3 加强工学交替的考核制度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了学生工学交替的实习考核方法,共同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综合测评。企业考核占70%,学校考核30%。企业考核内容包括实习态度、工作质量、岗位技能、现场管理、出勤情况等。学校考核办法是实习期间的理论学习成绩,这里的理论学习应使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即使企业进行的人员培训或技能提升,也需要学校进行的理论知识巩固。通过生产一线的实践,学生们强化职业技能,学到了工艺过程、现代企业的管理,工厂内的师傅手把手的互动教学模式也提升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们尽快地掌握了操作技术,提升了学生们的竞争力。把工学交替模式下顶岗实习的考核结果与就业推荐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大增强学生们的积极性,最终提升其自主就业能力。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日益更新的现阶段,建立完善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够增强学校的综合素质,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朱春辉.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09(30):34-35.

篇8

1.出台我区“七五”普法规划。在全面总结我区“六五”普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省、市“七五”普法规划,结合区实际,切实做好我区“七五”普法规划编制工作,提请区委、区政府印发。

2.部署“七五”普法规划实施。召开全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会议,全面总结我区“六五”普法的工作成绩和经验,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部署“七五”普法规划全面实施。

3.明确普法年度目标任务。根据“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要求,分解全区年度法治宣传教育目标任务,明确共性目标、个性目标、考核方法,确保年度各项工作整体推进,有序运行。

4.做好“七五”普法全面实施的各项基础工作。根据省考核办法制定我区考核意见,完善普法责任分工、工作推进、督促指导、考核评估等相关工作制度和实施细则。着力抓好队伍建设和骨干培训等“七五”普法全面实施的其它基础工作。创建普法网,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传媒和淮上普法联盟,集中宣传“七五”普法规划的新任务、新要求、新举措,形成推进“七五”普法的浓厚氛围。

二、深入宣传相关法律法规

5.深入宣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强化宣传十八届五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宣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化宣传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宣传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更好地发挥法治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6.深入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要意义、基本经验、基本构成及基本特征,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根基;突出宣传宪法确立的国体政体、领导核心、指导思想、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权利义务等主要内容,不断增强广大公民的宪法精神和宪法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良好氛围。组织开展“12·4”第3个国家宪法日暨第16个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

7.深入宣传与经济“发展走前列,全面达小康”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推动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五个方面,大力宣传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农业经营体制、耕地保护补偿、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征地拆迁、民主建设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权益保障以及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金融安全、消防安全、禁毒、反、双拥涉军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依法行政、政府信息公开、党风廉政建设、、城市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三、培育公民法治素养

8.着力培育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坚持和完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将宪法法律作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区党校必修课,推动领导干部、公职人员学法用法无纸化系统组织在线学法考法,切实增强以考促学的实际效果。组织参与全省机关第五届“万人学法”竞赛活动,不断提升“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9.着力打牢青少年法律基础。抓住关键时期的青少年,联合相关部门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置专门法治课。加强对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的指导培训,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进一步优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格局。

10.着力提升特定人群法治素养。认真贯彻《省企业学法用法评考办法(试行)》,组织开展中小型企业、建筑行业防范法律风险普法活动,全力普及与基层两委干部履职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基层两委干部依法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开展“大走访、大送法”法治惠民活动,组织第十届“农民工学法活动周”,完善“农村法律明白人”网络体系,大力开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农村经济建设主体普法。

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11.繁荣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培育1—2个社会组织参与法治宣传工作,以吴城农民书画、刘老庄农民诗词培育为基础,大力推进法治文化作品创作繁荣行动,组织参加全省优秀法治文化产品评选,培育、挖掘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深受群众喜爱的法治文化精品力作。

12.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扎实推进“覆盖城乡、便捷民众、设置合理、功能多样”的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已建成的法治广场、法治公园等各类法治文化阵地的综合效能,不断释放法治文化建设集聚效应,重点在提质扩面、增强效能上下功夫。组织开展第五批省级法治文化示范点创建申报工作;筹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

13.开展法治文化惠民活动。坚持民需导向,深入开展“法润”主题活动,推进德法融合、法治惠民。广泛开展法治文化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单位“六进”活动,全面宣传《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根据省厅推出的法治书籍阅读目录,参加全省“法润·全民阅读手拉手”、法治微创作征集和法治人物、法治事件评选等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基层群众的法治文化需求,使人民群众真正共享法治文化建设成果,共同推进法治文化建设进程。

五、夯实法治宣传工作基础

14.全面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行动。年内建成普法网、建立全区公务员普法飞信平台,整合新媒体普法资源,实现新媒体平台的上下衔接、左右互动,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渗透力、辐射力。推广使用法治宣传教育管理软件,实现横向法宣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纵向省、市、区、乡(镇)、村(居)五级法宣数据互联共享;提高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法治信息、在线学法考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指导交流、公益法律服务等功能一体化,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开放。

篇9

关键词:物流工程;研究生;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ctual thinking of logistics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teaching, from four aspects of theoretical basis, teaching conditions, teaching approaches and teaching methods, put forward th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applied logistics talent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logistics engineering master.

Key words: logistics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 teaching reform

0 引 言

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近年来在我国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全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97.8万亿元(RMB),同比增长9.5%,增速明显高出同期GDP;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为3.9万亿元,同比增长8.5%,增幅也高于同期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8.3%的增速;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到16%;2015年物流总费用超过10.2万亿元,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已连续三年下降。由此可见,在物流需求规模增长明显快于GDP增长的情况下,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逐年降低,表明我国物流业的运行质量正在逐步提高。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物流业整体运行质量将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趋势。

我国物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突出的问题,如物流发展中的体制性约束现象依然突出,物流业的网络化、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物流业的管理条块分割、市场相互封锁、自成体系的现象比较突出;物流企业的整体运作成本较高、经营困难;与现代物流发展相对应的综合协调运作机制尚未建立等。但如果说物流业的这些变革尚需时日的话,那么,物流人才的匮乏,特别是合格物流人才的相对滞后,是真正制约物流业发展最核心的因素。所谓的合格人才不仅包括中高级物流管理人员,而且也应包括受过良好培训的技术工人。而高等教育作为输送高级物流人才的重要渠道,对于物流人才的突破性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全面提升高等院校物流教育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1 研究现状分析

通过对我国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调查研究发现:第一,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中“重生产轻流通”观念的长期影响,我国的物流教育严重滞后于物流产业的发展需求,导致了我国物流企业一方面存在人员冗余,另一方面却又缺少合格的物流人才。第二,由于物流管理的复合型需要以及物流人才融管理、技术操作及研究于一体的特点,使得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很难马上就适应岗位需要,人才的成长过程比较缓慢。第三,现有物流企业中的很多从业人员都是从传统的物资储运企业转型而来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许多人的观念还停留在物流就是库存加运输的阶段,这种人才结构难以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第四,物流人员的待遇相对较低,激励力度不够,也是导致部分高级物流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五,物流企业往往把信息化建设放在首位,而对职工的培养投入不足,这种薄弱的或无保障的后续教育机制难以与现代物流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另外,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的物流产业中,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数仅占物流产业职工总数的7.5%,虽然截止到2015年我国已经开设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的高校有两百余所,但是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人才需求。

我国高等院校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类专业的教学实践调查结果同样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各高等院校对物流专业的学历教育相对滞后,在物流作为“第三方利润源泉”出现在中国的几年内,各院校培养出的专业物流人才远不能满足物流市场的需要。这是因为,现阶段我国的物流教育基本上是从原来的物资管理、交通运输管理、商业储运管理等专业演变而来的,加之社会上对物流人才的真正重视还是近些年,这些情况导致了物流人才培养和物流教育的相对滞后。其次,师资力量薄弱是物流业人才培养中最突出的问题,“学院派”的教师往往实践经验不足,“实践派”教师又常常缺乏宏观、系统的思维,影响创新理论的发展,换句话说,理论联系实际、能文能武的师资缺乏普遍存在。最后,现有的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高等学校教师存在一种共同的倾向,那就是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学科和自己的科研项目,而对学生,他们往往只关心如何完整系统地传授自己学科的知识,对于社会在人才要求方面的变化往往不敏感,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不过问,这就造成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上的适应能力和胜任能力相对较低。

中国科学院预测研究中心冯耕中等人在《中国物流业发展回顾与2014年展望》的研究报告中精辟地概括了我国物流业的人才发展现状:中国物流教育与广大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部门的实际需要差距较大,我国物流业人才短缺现象依然存在。报告还明确指出,我目前物流业从业人员大多数素质较低,很多人观念更新、知识更新跟不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求,寻找合格的物流人才仍然是个难题。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的推动下,物流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将进一步增强,物流人才的缺口在这一大环境下将会越来越大。

种种事实表明,我国物流业教育的发展亟待提高,特别是在现有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物流业,就有必要对现有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尽快适应新形势下的物流市场的发展需要。为此,本文以物流工程专业研究生的课程建设为题开展研究,旨在探索我国高校如何培养物流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方法,从而为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与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2 教学改革内容

本文就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教学体系建设从理论基础、教学前提、教学途径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具体的改革内容分以下四个方面阐述:

2.1 正确理解R敌退妒拷萄У牟愦涡浴⒄体性和有效性,这是开展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教学的理论基础

专业型硕士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开展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这样才能保证应用型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具体制定时,应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从分析学生不同阶段应获取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入手,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围绕现代物流活动,以合理性、可行性原则编制应用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以增加应用型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旨在突出应用型教学的层次性。同时,为了将应用型教学由间断性变为连续性,局部性变为整体性,可安排学生到实习工场或物流企业等进行就业实习,通过具体的物流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掌握物流业务流程的全过程,例如包装的技巧和方法,仓储规划与运输成本预算的程序和手段等,最终要求学生具有物流专业系统的知识技能,具有担任企事业单位中高级物流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应用型教学作为物流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贯穿于物流课程体系中,从而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具有整体性的物流实践活动。只有注重应用教学的整体性,通过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时间、进度等,才能有效防止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之间的冲突,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应用型教学质量如何,将影响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关系,它既是应用型教学能否继续进行的关键,也是检验实践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应用型教学必须注重有效性,做到有计划、有布置、有落实,使全体人员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树立学校和学生的良好形象。为此,应建立和健全应用型教学的考核标准,采取分层次、步步过关的方式,使学生在产生学习欲望的同时掌握专业技能。在考核中应注意总结,通过总结可以推动应用教学的深入进行。在具体制定中,要达到考核标准明确、具体,考核方法量化、可行,使制定的考核标准让师生实实在在地看到努力的目标,从而调动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应用型教学的考核也应与社会系统认可的物流师职业技能接轨,使学生在就业时能持双证或多证上岗[2-3]。

2.2 加强实践型教学计划与教材建设,以保证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活动的有序进行

制定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实践型教学计划与大纲。实践型教学计划与大纲是在规定学时内对所有实践型教学的总体规划与要求,在具体制定时,应规定学生必须具有的实践技能与能力,明确规定实践型教学环节的目标、任务,并按实践项目分层次地规定出实践教学内容、形式、操作程序、要求及考核办法等,并将其落实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中。同时,在处理其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时,应采用理论先行、实践验证、重点提高能力的策略,使理论教学中注重实践性,实践教学中融会理论性,使实践教学融于物流专业教育全过程。

编写实践型教材。在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的基础上,要编写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教材。在编写实践型教材时,要把其技术指导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放在首位,详细阐述学生该掌握的本专业的知识要点、实习目的、方法和作业,这样就使实践教学工作有依据,教学质量有标准。

2.3 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这是提高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4]:

(1)加强实验教学。实验具有直观性、可操作性、模拟性等特点。它是整个实践型教学的开端。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动力,以参与为前提,以讨论为手段,以收获为目的。既使学生在实验中掌握书本理论知识,又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对以后实践性教学课程的顺利开展产生重大影响。

(2)抓好认识实习、教学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教学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它们在教学实施中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其连贯性和相关性。认识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物流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增加感性认识,可以采取参观企业,到企业参加劳动等形式进行;教学实习是在学习相关课程后做综合作业、进行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它结合课程进度采用集中、分散或随堂等不同形式全面系统的安排;专业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的目的是全面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可采取组织学生到专业对口、业务较全面、工作量较大、基础工作较好、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进行实习。

(3)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爱好,活跃学术气氛,增加才干,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课堂教学能继续和深入下去,可以开展融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健身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知识讲座、兴趣小组、举办文化活动等。为了保证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要求做到内容系列化、活动制度化。

(4)开展假期实践活动。为了使实践教学活动贯彻于教学全过程,应将实践型教学延伸到假期之中,通过假期打工、市场调查等,使学生熟悉专业、培养人品、体验生活、磨练意志,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在假期实践活动中,应加强过程控制和监督,由接受单位和学校进行双重评比考核,保证实践教学在假期中的顺利进行。

2.4 从实践基地、教师队伍和教学制度三个方面构建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1)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基地要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专业设置,建立单项实验室、综合模拟实验室,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操作时间。同时,提高实践项目开出率,使实践课程教师能根据相应课程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不同项目的实习。由于校外基地使实践教学更接近于学生的就业实际,实现专业实践活动的经常化,避免专业技能训练的形式化,便于教师搜集第一手资料、充实实践型教材,同时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学校要通过协议的形式达成双方互利的条件,与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型教学质量,不仅要求有良好的基地,还需要有一支在理论上、实践上具有专长的实践教师队伍。特别要求实践型课程教师精通本专业的基本技能,起码要达到能为学生做规范熟练的演示操作水平。为此,一是要给教师压担子,让他们参加实验室的建设,编写实践型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开展实践型教学;二是鼓励教师参加物流从业资格考试,使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三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对口岗位进行轮岗、顶岗;四是加强管理机制,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其业务素质;五是聘请企业职称高、业务水平好的物流师或高级物流管理人员等担任实践教学的辅导员或进行技能讲座等。

(3)加强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还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细则,用以规范实践教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以实现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人员的职责和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全面负责培养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制定,实践型计划的安排,大纲、教材的编写,实践教学的检查和效果评价、组织校内外实践教学的公开课等,并对执行信息及时反馈,建立一个完整的监督、制约机制,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三是加强实践课程成绩的评定工作。应明确实践课程的考核办法与标准,将其单独作为一门课程,予以考核。

3 结束语

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既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教学,又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还要重视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正确处理好“教与学”、“W与用”、“用与新”的关系,最终使学生实现真正的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 李创. 基于就业理论的国内外大学生教学改革与就业问题研究综述[J]. 商业时代,2013(34):105-106.

[2] 汤中明,周玲. 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专业教学改革控制策略[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0):159-161.

篇10

一、近年来移民培训工作情况

(一)培训内容和方式

从调查的情况看,这几个县在移民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上具有共同的特点:

(1)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主要是通过这方面的培训,使移民在农业生产中掌握1-2门符合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的农业实用技术。武宁县充分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函大等培训资源,利用农民学校、产业基地,面向从事种养的移民开展以油茶种植、水果生产、花卉苗木、茶叶低改、水产养殖等为主要内容的实用技术培训。分宜县主要开展优质水稻种植,无公害蔬菜种植,西瓜、甜瓜种植,生猪养殖,水产养殖,蜜桔种植等。宜丰县根据农事季节,开展以特色农业、规模养殖、反季节蔬菜、毛竹丰产技术的培训。南城县根据移民区主导发展产业项目,开展南丰蜜桔、麻姑仙枣、水库养鱼、养猪、养鸡、池蝶蚌养殖、大棚蔬菜、水稻等种植养殖方面的培训,同时还编制了一些技术培训小册子,送给千家万户移民。培训方式为集中培训和实地技术指导相结合,实行三种办班方式:一是聘请有关专家单独举办培训班;二是与县农业局、畜牧水产局、专业协会联合办班;三是委托乡(镇)政府、专业合作社开展培训。一般为3-5天;授课方式由课堂书面讲课和实地实践讲解相结合。

(2)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上犹县主要采取校企联动订单式培训模式,按照“劳动力输出基地+培训基地+劳动力输入基地”的方式进行,以茶叶种植和加工、农村妇女农家乐烹饪技术、油茶种植技术、脐橙种植管理技术、网箱养鱼等开展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了移民的就业稳定率和就业质量。南城县与县劳动就业局举办电脑培训班,委托县恒丰制衣有限公司、立敏门业公司各举办培训班,并在本企业就业。武宁县加强与深圳学院、县职高、江西丰良艺院、县工业园等培训机构的合作,以市场为导向,以室内装饰、工程监理、车身美容、服装缝纫、电子工程等专业为内容,组织移民参加技能培训。

(3)自主创业培训。分宜、上犹县针对农民转移合作社自主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农村自主创业者,开展自主创业培训和专题知识讲座,全面提高他们的技术、经营、管理水平,使之成为移民致富的带头人。南城、武宁县根据产业特点,每年组织乡村组移民干部培训,聘请有资质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授课,培养从事经营、营销等农业产业管理的经纪人。宜丰县联合县劳动就业局阳光工程、创业移民培训、企业岗前培训,参加农业技术培训。通过县城集中培训、委托技术部门培训、乡镇请有关专家学者讲课等方式,培养自主创业带头人。

(4)职业学历教育。主要是对移民新生劳动力参加职业学历教育的给予一定的学费补助,使其获得专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为自主创业或劳动就业创造条件。

(二)培训的对象

主要是根据当地农村劳动力现状和移民培训意愿确定对象,组织开展培训。宜丰县培训对象为直补移民劳动力、移民家中新增劳动力。分宜县实用技术培训的对象为有劳动能力、不限文化程度和年龄的移民。技能培训对象主要是初中文化以上,年龄在45岁以下的移民。武宁县水库移民培训对象为,以水库移民为主和移民安置区和让迁区的农民为辅相结合为培训确定对象。上犹县培训对象为移民及其家庭成员,能带动移民发展生产的农村产业发展大户。南城县开展培训的对象主要是乡、村干部,占参培人员的71%,其他为移民群众代表,占参培人员的29%。这些人员的年龄均在35-60岁之间。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对象主要为移民群众,村干部不到10%。在年龄结构方面,前者参培人员45岁以上占90%,其余10名为35-45岁,后者参培人员30岁以上占90%,其余10名为30-35岁。

(三)资金安排和培训标准

培训资金主要以县为单位,由县按省里下达的结余资金计划5%安排。由于资金计划是按人均标准,以各县移民人数下达。因此,各县的资金总量不同,所安排的培训资金量也不相同,但基本适应了各地开展培训工作的需要。在培训工作中各地因地制宜确定培训标准。由于开展培训的内容不一、形式不同,在培训的标准上,根据实际自行确定培训的补助标准。武宁县培训补助标准有四种类型:一是职业技能培训(全脱产学历制)每人每学年补助1500元;二是进城入厂就业技能培训每人每天补助200元;三是干部培训(县、乡、村、组移民干部集中县城培训或外出考察学习培训)每人每天培训补助200~300元;四是农业科技培训每人每天补助80元。宜丰县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天100元,每桌80-100元用餐标准,分宜县培训补助标准为:实用技术每期每人150元;技能培训为每期每人600元。上犹县短期培训按人均300元经费使用标准编制培训计划,职业技能资格等级培训按1200元标准补助到学员个人。

(四)取得的成效

一是宣传了政策,提高了能力。通过开展移民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移民创业培训和职业教育证书培训,不仅把党和政府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怀农民的政策及时传递给了广大移民,而且使移民的农业生产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分宜县2010年至2011年安排培训资金59.5万元,举办培训班26期,培训移民1462人,使69.5%的参培者掌握了实用技术,中青年移民群体创业就业率达49.1%。上犹县开展移民技能培训班12期。培训移民321 5人,提高了移民农业生产和自主经营管理水平。宜丰县累计培训移民0.4万人,转移0.3万人,转移率达75%,500多人创办了各种实业,促进了移民的增收。

二是转变了观念,带动了产业。通过连续几年移民创业培训,使广大移民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认清了“合作才能求发展,抱团才能闯市场”的道理,从而推动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宜丰县移民专业合作社短短不到3年的时间,目前已发展到了8家,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带动了一方产业发展。该县潭山镇中兴村主任谢芳华通过培训,2012年带领移民在本地发展起了有机产业,引进了种植茭白500亩,今年又辐射周边村组参与种植,面积发展到了1500亩,实现了规模化经营,为提高移民的收入打下了基础。南城县按照“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创建了“南城柑桔协会”、“南城县洪门库区板栗协会”等8个农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为移民生产开发提供一系列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了移民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难题。武宁、上犹、分宜县的移民农业合作组织也得到蓬勃发展,兴起了一方产业。

三是培育了骨干,促进了增收。通过组织农业实用技术等移民培训项目,造就了一大批农村科技骨干,他们不仅成为农业技术推广员、政策宣讲员、而且成为了上连“技术专家”、下连“一线移民”的桥梁纽带。宜丰县通过“六大培训行动”已培育移民辅导员307人,移民技术骨干550人,培训示范户782户,直接带动培训移民6497人。武宁县五年多来,共投入培训经费356万元,举办移民实用技术培训班18期,培训转移移民近1320人。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86期,培训在家务农移民和农民6880人,实现了外出务工移民有技能、转得出、稳得住,在家务农移民有特长、兴产业,能增收的年度工作目标。移民郭平,24岁,全家五口人,初中毕业后,由于没有一技之长,难以出外谋生,2007年他在移民培训基地丰良学院参加室内装饰工程监理培训6个月后,经学院介绍,前往广东韶关担任室内装饰工程监理。经过半年的理论与实践操作,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现在年薪可达40多万元。

二、当前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培训的组织方式有待调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逐步加快,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逐步减少,且年龄较大。目前,参加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都是仍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中老年人,而且对象基本固定。随着年复一年的培训,移民群众基本掌握了1 2门种养业常规生产技术,对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因此,从当前培训工作实际看,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社会效果在逐步萎缩。据南城县不完全调查统计,目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移民占移民总人口的45%左右,部分库区、深山区常住移民不到移民人口的10%。

二是培训的管理方式有待完善。当前县级移民机构人员少,项目组织管理任务重,基本不具备直接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的条件。每年县级农业部门都要举办几次大型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班,同时还要组织有关专家深入到各乡(镇)开展科技指导及示范户、专业大户培训服务,并到生产示范点作现场技术指导。与农业部门相比,移民机构无论从培训体系、培训设施还是培训师资人员等都不具备直接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的主客观条件。

三是培训经费使用有待规范。一是补助标准各不相同。从这几个县的情况看,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每天补助80元1D0元不等。技能培训有按天补助的,也有按期补助的,为200-600不等。证书培训补助为1200-1500不等。二是经费开支五花八门,技能补助、物化补助、误工补贴等个人现金支出将越来越多。审计部门在培训资金使用范围上,一般只认可餐费、住宿、资料、授课费等项开支。此外,培训经费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挤占、挪用,用于弥补移民机构工作经费不足的现象。

三、加强和改进移民培训工作的建议

(一)转变培训方式。面对当前和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断加快的新形势,移民培训工作的重点和方式要实现三个转变。即由过去以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向技能职业教育和学历证书教育培训转变;由对农业生产人员为主体的培训向移民搬迁安置点和外出务工移民为主要对象的转变;由移民机构组织直接培训向做好培训的宣传、引导、管理、服务方面转变。

(二)创新培训途径。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发展非农产业是移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现在的移民青年,基本从事非农产业。因此,开展移民技能培训,是加快移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有效途径,也是为移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自主创业提供了平台。要采取鼓励和引导的方式,指导移民根据自身条件、特长、需要及爱好,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技能专业。同时,以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依托农业技术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方面的培训,提高培训学习的效果。

(三)规范管理制度。一是统一培训补助标准。根据培训的类别、学时、对象困难程度、确定培训的补助标准,对所有参加培训的对象,不重过程,只看结果,移民凭取得的各种职业技能培训资格证书、学历证书、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证书和缴纳培训费时的正规发票,到移民管理机构申请培训补助。二是完善工作考核办法,制定培训工作量化考核实施细则,将培训资金与培训效果相挂钩,培训效果好的多补,差的少补,确保培训取得实效。三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健全对象认定、证书确认、补助发放、档案管理工作制度。通过年度考评、检查培训工作档案、抽取培训补助对象随机访问等形式,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检查监督,确保移民培训落到实处,从而促进移民收入不断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