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研究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划生育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4月我中心妇科门诊计划生育手术患者共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患者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上,无认知功能障碍,无精神疾病和精神病家族史,无其他器质性病变,自愿进行计划生育手术。使用计算机随机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共100例,年龄在17~36岁之间,平均为25.52±4.51岁;既往计划生育手术次数为0~4次,平均为2.11±0.61次;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41例,高中及以上59例。实验组共100例,年龄在17~35岁之间,平均为25.98±4.04岁;既往计划生育手术次数为0~5次,平均为2.32±0.77次;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44例,高中及以上56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手术次数和文化程度等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门诊计划生育手术,医生根据手术操作规范进行按顺序扩宫,然后用合适的吸管吸出胚胎组织,再用刮匙清理宫腔,整个术中均未使用局部麻醉及全身麻醉等操作。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沟通及干预措施,主要为患者讲解计划生育手术的过程、配合方法、并发症和手术后的注意事项。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心理沟通及干预措施,主要为;(1)热情接待:在患者进行门诊计划生育手术前,护士要热情接待患者,主动迎接患者进入到手术室内,并详细询问患者的情况,如既往史等,并主动积极地介绍自己,告诉患者如果有任何需要都可以与护士沟通,介绍手术的方法和其中的配合措施,让患者知情同意。(2)抚触干预:在门诊计划生育手术过程中,护士全程进行抚触干预。在手术过程中,护士可以握住患者的手给予鼓励和支持,告诉患者手术进程及即将结束等,对表现好的患者要进行表扬。疼痛较为严重的患者,护士还可以进行抚摸肩膀等措施。(3)音乐干预:在手术室内播放适合女性的轻音乐,让患者放松心情。在音乐的陪伴下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疼痛感受和顾虑,并给予解答,耐心地教会和引导患者掌握更好的避孕方式。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疼痛感、焦虑程度和不良反应。其中疼痛感使用模糊数字评分方法,评分为0~10分之间,10分为剧烈疼痛,0分为无痛,患者根据手术中的感觉评分。焦虑程度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量表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焦虑程度越高。不良反应由护士进行统计。
1.4数据处理。所有计划生育手术患者数据在实验结束后均准确地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当p<0.05时,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焦虑程度和疼痛感为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对比方法为t检验;不良反应为计数资料,使用例数(%)表示,对比方法使用x2检验。
2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后,其疼痛感低,患者焦虑程度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发生手术后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篇2
[中图分类号] R16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029-01
国内外经验均表明,推广和实施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可以增加有效避孕,降低重复流产。为探索在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站开展流产后服务的效果,海阳市计划生育服务站开展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PAFPS)的干预研究,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年1月-2010年12月,对在海阳市计划生育服务站要求行人工流产妇女共240名(术前查体无手术禁忌证、年龄18-40周岁),采用编码单双号的方式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流产后计划服务组(干预组)120例和常规流产后处理组(对照组)120例。
1.2 问卷调查 所有研究对象术前均采用统一的问卷进行初始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既往孕、产、流产次数,避孕节育知识认知度等情况(13项相关问题)。每题答对得1分,答错为0分,将13个问题的积分累积作为总分。所有问卷均由统一培训的妇产科医生或护士进行面对面调查。
1.3 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 (1)培训PAFPS服务人员,具体内容包括:避孕节育和人工流产相关理论知识,生殖健康及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咨询技巧,规范性问卷调查等。(2)干预组实施PAFPS:①术前填写初始问卷同时,进行PAFPS宣教,具体包括:讲解流产后意外妊娠的风险及重复流产的危害性,树立群众“流产后立即避孕”的意识;了解、分析意外妊娠的原因,帮助受术者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避孕节育措施,提供3个月以上的避孕药具等。②术后1个月复诊时再次PAFPS,调查避孕节育措施落实情况。③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避孕节育及生殖健康讲座等。④不定期接受干预组对象的复诊及电话咨询服务。(3)对照组提供常规人工流产后服务。
1.4 随访 所有对象进行为期1年的跟踪随访,随访方式主要由计划生育服务站的妇产科医生或护士进行电话联系,期满后对所有的研究对象再次采用初始问卷进行调查,排除计划妊娠、失访者。收回有效问卷213份(干预组107份、对照组106份),重点调查避孕节育知识知晓情况、避孕节育措施落实情况及再次非意愿妊娠情况。
1.5 统计分析 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用SPSSl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开展流产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PAC)管理的管理组与对照组的差异。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两组人群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流产史等基本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取避孕措施的比例也基本相似,见表1。
表l 两组人群基线资料比较[n(%)]
2.2 避孕节育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初始调查时干预组和对照组避孕节育知识得分(6.21、6.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P>0.05)。PAFPS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得分(9.28、6.15),采用方差分析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4,P
表2 干预前后两组人群避孕节育知识得分比较(x±S,分)
2.3 避孕措施实施情况 1年后,主动采取避孕措施干预组79.44%(85/107),对照组为64.15%(68/106),两组比例均高于干预前。干预组增加幅度高于对照组(χ2=23.51,P
表3 两组干预前后避孕措施变化情况(例)
2.4 非意愿妊娠情况 干预组1年内非意愿妊娠占8.41%(9/107),对照组为21.70%(23/10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9,P
3 讨论 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PAFPS)是一种标准化的医疗服务流程,通过一系列的服务,面向大众,尤其是前来接受人工流产手术的患者宣传避孕节育知识、落实有效的避孕方法。国内外经验均表明,推广和实施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可以增加有效避孕,降低重复流产[1-2],前国内尚未完全开展规范的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但关于流产后服务的调查结果显示[3-4],人工流产后妇女有接受流产后服务的意愿,许多潜在服务资源并未被有效利用。因此有必要开展人工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本次研究在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站开展流产后服务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开展流产后服务的人群避孕节育知识得分显著提高,表明流产后服务的开展有助于妇女了解避孕节育相关知识,指导她们采取避孕节育措施,提高避孕效果,降低重复流产的发生。人工流产后两组妇女采取避孕措施的比例均有提高,表明女性人工流产后会主动采取一些避孕措施,以避免重复流产。但干预组采取可靠避孕措施的比例高于对照组,表明通过服务干预,不但可以提高流产妇女主动避孕率,而且可以提高可靠避孕措施的使用率。随访结果还显示,两组使用IUD的比例均大幅提高,这可能缘于目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结果。干预组采用、避孕药等措施的比例增幅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以未婚人群增加的最为明显,提示对未婚女性干预效果较好。由于人工流产人群中很大一部分为未婚女性,对这部分人群采取干预措施是很有必要的,而已婚已育的育龄女性更易于接受IUD避孕。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人工流产后的年轻女性提供流产后咨询、宣教和计划生育服务,普及生殖健康知识,可以提高更可靠避孕措施的使用比例,降低非意愿妊娠和人工流产率,提高生殖健康水平。以往的调查显示[5],国内流产妇女对生殖健康相关知识、如何正确采取避孕措施等知晓情况掌握较差,因此有必要在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加大相关知识的宣教和普及,帮助女性掌握有效的避孕方式,保护生殖健康。而基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规范化的PAFPS模式及评估体系的建立,构筑适宜于基层区域内人口生殖健康促进模式还有待于我们去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 Senht P,Curtis SL,Mathis J et a1.The role of changes in contracepfive in the decline of induced abortion in Turkey[J].Stud Fam Pann,2001,32(1):41-52.
[2] 常明秀,徐晓,张晓静等.医院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8,16(11):665-669.
[3] 蔡雅梅.以流产门诊为基础的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141.
篇3
关键词:农村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创新;数字化
1农村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创新
1.1深刻理解农村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农村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人员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农村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强化档案管理工作,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继而革新农村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技术。农村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迎合了国家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将农村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组织起来,开展专门的培训工作,让他们对自身工作形成清醒与全面的认识。
1.2规范管理农村计划生育档案
农村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人员依照规范流程管理工作计划,构建相匹配的管理系统,体现农村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的权威性,为保持良好的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适时引入新设备与技术,实时维护设备系统,充分利用农村计划生育档案资源,在规范化管理之下,提高农村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可靠性、真实度。此外,农村计划生育档案规范化管理方案要具备一定的合理性,最终获得良好的农村计划生育信息管理效果[1]。
1.3提升农村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设备与人才水平
专门培训农村计划生育管理人才,改进农村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方法,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能够解决存在的新问题。同时,提升硬件设备质量。此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农村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助于高效开展农村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同时构建专门的档案管理系统。例如,因为软件技术的更新,使得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具备了检索系统与信息存储工具。
2农村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数字化问题分析
2.1农村计划生育档案资源的虚拟化
农村计划生育档案资源虚拟化,借助虚拟资源合理的构建,农村计划生育档案资源与一些公共信息平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农村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与信息化水平。在农村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中,其智能检索技术可快速检索档案。将加密技术应用在农村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安全性中,简化了农村计划生育档案安全性,更为便捷,符合农村计划生育档案信息对保密的要求,同时优化信息档案管理系统的防护手段。另外,数据归档更加简洁,清晰直观地呈现用户信息,提升了档案服务质量。这促使农村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健全了农村计划生育管理体系,为未来农村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2农村计划生育档案的情报管理
农村计划生育档案的情报管理,运用新的信息模式,构建相匹配的数据树,并使用二进制代码,在计算机中集中处置档案信息与数据。此外,有效使用先进的数码技术,确保了农村计划生育档案较高的可视性与安全性。借助计算机网络咨询与实时浏览等的应用,实时更新农村计划生育档案信息。借助互联网,将农村计划生育档案资源分享出去。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在农村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信息存储容量与文档管理效率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档案管理人员在开展档案情报管理工作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确保档案的规范与真实,以提升档案实用性,最终确保档案分类、材料与资源准确无误。
3结语
处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农村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要求我们不断创新理论,强化农村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创新数字化构建。档案管理在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需要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者科学有效地管理档案,精简档案材料,丰富档案内容,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质量,推进规范化与网络化建设,将农村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面[2]。
作者:连永鹏 单位:通化县大泉源乡政府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人口;计划生育;生育政策;社会和谐
一、人口发展的两个典型理论
人类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类对于自身发展不断进行深入思考,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其思维也明显带有历史的局限。关于人口发展的典型理论有以下两种:
(一)人口数量是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量。
在早期的社会,人类普遍认为人口就是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量,以19世纪法国着名的社会学家、数学家孔德的“人口就是命运”论为代表。该理论认为,国家的兴盛衰亡与人口的数量密切相关。美国在200多年的时间里人口增长了50多倍,这也是其从一个荒芜之地崛起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而在同一时段,法国人口却只增加了2倍,远远落后于德国。19世纪初,法德两国的人口比率是11∶10。到19世纪末,则变成了10∶15。这也是法德争霸,法国屡屡败北的原因。该理论在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人口质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引擎。
人口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认为人口增长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但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有促进和延缓的作用。在社会生产关系中,人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两重属性。“人类数量增多到必须为其增长规定一个限度的这种抽象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这也使得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必然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最终实现由盲目生育到计划生育的转变。后来的学者试图从不同的视角去解读人口问题。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学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就是对人口理论的进一步深化。该理论阐述了许多无法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的经济增长问题,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认为“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
二、实行计划生育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认识人口问题,实施计划生育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实行计划生育有利于缓解资源有限性和人口增长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人口发展一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资源和生态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决定大地人口容量有限性,这一观点已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我国的土地中2/3是山地,上百万平方公里土地是沙漠、半沙漠,可开垦的肥沃土地已经不多,而且这种开垦还要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限制,因此有必要对人口进行控制,实行计划生育。
(三)实行计划生育有利于加速资本积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人的生存质量。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经过了一番谨慎的论证过程的。早在20世纪中叶,就对我国人口发展的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新人口论”。1978年8月5日,田雪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为先生的新人口论翻案》。这也为后来实行计划生育提供了理论借鉴。事实证明,在崇尚“多子多福”的中国,推行以控制人口为主旨的计划生育政策阻力非常大。然而正是这项被严格执行的国策帮助中国成功地避免了人口的失控。首先,实行计划生育,能够减少消费,增加资金积累;其次,实行计划生育,有利于缓解生产力发展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再次,实行计划生育,国家可以把积累下来的资金用于教育和培训,发展科技和文化,从而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质量,增强民族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民族富强和繁荣昌盛。
三、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措施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从我国的国情和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具体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一)完善计划生育立法工作。
完善计划生育的法律和法规,是当前计划生育有效实施的前提和保证。除了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之外,还要建立健全《执法人员上岗责任制》、《立案审批制度》、《错案追究制度》、《计划外生育费征管制度》和《生育证发放审批程序》、《成人残鉴定程序》等工作制度和工作管理程序,做到执法过程中有规可循、有矩可蹈、有章可依、执法公平。 (二)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福利政策。
人有近忧也有远虑,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传统的生育观的体现。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福利政策改革是有效实行计划生育的保证。改革主要基于以下层面:
1.规避因执行计划生育国策而产生的确定性风险或不足,在养老保障个人账户下建立计划生育奖励/救助子账户,并且要做到奖励扶助标准随着年龄的增加不断递增,奖励扶助标准还要和物价水平的变化保持协调,确保资金奖励的有效性。在计划生育的实施过程中,必然要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国家计生委、财政部和民政部、社会保障部要加大对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服务条件等方面的财政资金投入,做好资金的运营、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加大国家财政对计划生育夫妇在就业、交通、食物、教育等领域的资助。例如,资助儿童照料、育儿假、儿童/家庭津贴、家庭税收和住房津贴等。
2.规避对因特有概率事件而形成的不确定性风险,建立政策性生育保险,并覆盖全体育龄群体,包括城镇女职工、广大农村妇女和城镇非正规就业妇女。除了保障育龄妇女在生育期间的相应待遇和就业保护外,生育保险还应拓展到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子女伤残死亡等领域。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生命抽样调数据显示,每l000个出生婴儿中大约有3.05%的人在25岁之前死亡,其中独生子女家庭占很比例;另外,根据全国残疾人生命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岁以前发生二级以上残疾的几率达到8.2%。可见当前子女意外伤残死亡的风险直接影响到家庭的稳定和和谐,计划生育家庭风险规避制度至关重要。
(三)提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基本公共服务。
为了有效实行计划生育,必须推进计划生育技术、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科学界定全国性基本公共服务的种类和标准,例如,制定人口计生技术服务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和配套人员等实物标准,制定宣传教育的经费投入比例、结构划分。其次,充分整合基层资源做好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定期邀请专家为育龄妇女开展生育、节育、不育、生殖保健等科普知识普及知识培训。站在战略的高度制定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规划及行动计划,实施科学婚检,有效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做好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康复等工作,开展出生影响出生婴儿缺陷的因素展开重大专项研究。此外,人口性别比例失调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也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严禁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总之,在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中要避免态度冷漠和强硬,而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注入人文关怀和情感关照,使计划生育工程真正的成为一项民生工程,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于人民。
(四)完善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我国流动人口的比重在不断增加,目前已达两亿之众,而且流动对象多样化、流动频率快速化、流动时间延长和流动人口超计划生育严重,这也陡然增加了计划生育的管理难度。因此,加强区域与部门间的协作,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和优质服务制度,加强社区流动人口登记制度,对流动人口开展“属地化管理”。
(五)加强计划生育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业务精湛、工作作风好、富有爱心的计划生育工作队伍是有效实施计划生育的关键。首先,做好计生人员聘用考核工作,推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其次,抓好计生人员专业培训工作,使其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程序,做好专业发展,减少盲目执法造成的不良后果和恶劣影响。通过引导群众自觉学习和自我教育来提高他们的生育文明素质,从而使宣传教育更持久、更深入,更有影响力。
篇5
【关键词】整体护理 计划生育技术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282-01
最近几年社会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同时也对相关的生活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服务于大众的计划生育技术也面临了挑战[1],因为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所以需要在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的情况下,采取有效手段对新时期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进行改善,整体护理在其改善的过程中有着积极作用。本文对整体护理在新时期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的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1 整体护理及其现状
1.1 整体护理的形式
整体护理是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形式,与传统护理相比,整体护理改变了原有的单一结构,对其进行了扩展和补充,能够更加全面的对患者进行高质量的护理,其主要形式以对心理的护理,生理的护理以及社会文化相结合,从而为患者营造好的康复条件。最大限度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2]。因为整体护理的综合程度较高,所以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高,护理人员的水平决定了整体护理的质量。
1.2 整体护理的现状
随着临床医学对于护理作用的不断重视的加深,整体护理在护理学中的地位变的更加重要。其应用也具有了广泛性,在进行医院护理改革时,整体护理的推广应用是其重要部分。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方面均有开展整体护理。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方面,本着优生优育的原则[3],产科引入了整体护理并且已经被系统化流程化为一种有效的模式,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对产妇和婴儿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其统一规模化的流程方式更利于整体护理的实施。在推行整体护理的过程中,要对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执行标准操作。
2 整体护理对于计划生育技术的作用
2.1 生理护理对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促进
整体护理对于服务人员的护理技能要求高,需要服务人员有专业的相关护理知识[4],因此整体护理中的生理护理与传统的护理方法相比较其专业水平更高,对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涉及到的不孕不育,性病预防和治疗,生产分娩等相关方面,整体护理能够给予患者更好的专业护理,对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有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表明,整体护理在产科的妇婴护理中,有效的缩短了生产所用时间,防止了新生儿的窒息死亡,减少了产妇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产后出血的情况。因此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对其实施生理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整体护理不是单纯的传统护理,在临床上多采用的是一对一的协同护理方式,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整体护理的生理护理更加全面到位。
2.2 心理护理对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改善
整体护理中的心理护理也是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的重要部分[5],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采取心理干预能够极大程度的缓解病人的焦虑情绪[6],使病人积极的配合治疗,在进行心理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能够与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和充分的情感交流,通过对其心理问题的掌握,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从而使得患者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提高其对于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尤其是患者的病情为不孕不育或障碍等特殊情况,且病程较长,都会出现情绪低落,心情压抑的情况,严重的还会产生对身体健康不利的影响。所以心理护理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护理过程中,整体护理通过心理干预和交流反馈的模式消除患者的焦虑,烦躁和心理应激,从而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达到患者满意的水平。
2.3 社会文化对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影响
整体护理中要求护理人员要结合社会文化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对于不孕不育,传染性性病,障碍等的治疗,护理人员要掌握专业的相关知识使患者正确的认识自己的病况,从而消除疑虑和无谓的恐惧。对治疗树立信心,对病人的隐私做到按照相关规定严格保密[7],切实体现出新时期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在进行服务的同时,要做好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提高群众的重视程度,保持低生育率。
3 新时期的计划生育技术要求
人口的发展对计划生育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其技术服务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在追求功能不断完善,技术不断规范的过程中,计划生育服务也在进行着改革和创新。随着市场化机制的引入,以前的冷漠死板的医患关系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8],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要进行角色的转换,由依靠政策带有行政色彩的强制性转化为受术者至上的服务性,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对患者提供技术服务。在进行医患服务意识改进的同时,还要不断的掌握新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以满足人们对于采用新医疗技术的需求。医护人员要保持与时俱进才能够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
4 小结
整体护理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高,能够促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发展,同时整体护理将心理护理纳入到其结构体系中,重视与患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沟通和情感交流,密切了医患关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了新时期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改革要求。因此整体护理是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工作理念有所创新的结果,在其的参与下,构建了新时期的计划生育服务的模式,从而增强了服务机构的提高优质服务的能力,更好的服务于群众,使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整体护理符合新时期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要求,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在进行整体护理推广的同时,要抓好对护理人员的培养工作,只有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相关业务水平,才能够改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东女.提高服务站护理服务水平的思考[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162(4):242-243.
[2] 刘银燕.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全面提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8,153(7):395-396.
[3] 吴梅玲.在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中如何做好护理工作[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7,136(2):95-96.
[4] 陈新洁,高显英.护理工作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的重要性[J].医学信息,2010,23(9):17-18.
[5] 任素卿.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9,23(8):2149-2150.
[6] 邹春标.深入学习,转变观念,强化沟通技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技巧谈[J].中国医药导报,2008,27(5):121-122.
篇6
[关键词]流动人口 计划生育 寿光市
一、引言
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跨越一定的行政辖区范围,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前往其他地区的滞留暂居的人口。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已经成为新世纪我国人口发展的一个趋势,流动人口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流动人口的自身的问题,也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现在成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重心,因为这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薄弱环节。
寿光全市人口113万,流动人口总数为10791人,流动人口占全市人口的0.95%。其中,流出人口数5464人,流出寿光市的育龄妇女3430;流入人口数5327人,流入寿光市的育龄妇女3338;跨省流动人口数2481人,省内流动人口数8310人。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寿光市基本建立了“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虽然寿光市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面临很多问题和不足。
二、寿光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信息沟通亟需加强
流动人口往往是为了生存、发展等原来进行迁移,由于流动人口构成复杂、行业随意、行为隐蔽、流动性强等多方面的因素给入户调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使计生部门不能及时准确的掌握流动人口的相关信息。而且流动人口的违法生育比重大,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
2.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一是有的镇(街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制度、阵地、队伍建设尚不完善,管理漏洞多,控制能力弱,尤其与外县市区交界的偏远村庄、城市社区、住宅小区、城乡结合部等重点部位和下岗失业、人户分离等特殊人群计划生育管理尚未真正到位。二是虽寿光市开展了各部门相互协助、支持管理流动人口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这一制度操作上存在一些难度:综合管理涉及部门多、可操作性差、实施难度大、易流于形式。三是寿光市与流动人口的户籍地的管理服务职责不清晰,致使两地相互推诿,导致管理和服务渠道不通畅,制约了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和优质服务的落实。
3.基层基础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社会抚养费征收、查环查孕、随访情况、信息统计等基层基础工作上,仍存在管理不及时、不到位的现象。
三、加强外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措施
1.继续加大宣传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宣传
一是在流动人口较多的居住地,像流动人口免费发放《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小册子,增加他们的计划生育知识,让他们真正了解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然后真正的参与到计划生育工作中来。二是向用雇佣流动人口多的企业发放关于计生的刊物,引导企业参加进来。三是通过电视等媒体深化宣传教育,比如通过《寿光日报》《人口·计生》专版和电视台《人口在线》专题节目的宣传教育来深化人们对计生工作的支持和理解。
2.加大城市社区计生工作力度。建成城区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中心,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居民自治、单位企业法定代表人责任制,规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类园区、住宅小区计划生育管理,重点解决失业、无业、自由职业人员计划生育管理问题。修订完善社区计划生育工作规范,健全计生制度、阵地、队伍和管理服务网络体系。
3.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属地管理”,即寿光市计生部门对流入本市外地人口进行全面的管理,通过与流动人口户籍地取得协商,然后对流动人口必要证件进行查看和登记,对流动人口进行重新建档登记,然后进行管理,建立“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工作机制。
4.完善综合治理机制。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不是由它一个部门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公安、卫生、民政、工商、社会保障、教育、房管、建设等部门进行协同合作,只有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各司其职,通过各个部门实现网络互联互通,基础信息共享,杜绝新婚、流动人口、出生等方面的漏统漏管。重点解决市区内流动人口、企业下岗、失业无业人员及小区居民计划生育管理问题。
5.贯彻落实全国文明执法会议精神,加强队伍建设。严格落实协管干部制度,加大依法行政教育培训力度,畅通渠道,整顿工作作风,严格计生群众工作纪律,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和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导师姓名:刘 超
参考文献:
[1]李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科技信息,2009(24):403
篇7
【摘要】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行早期流产是避孕失败后的一种补救措施,目前在药物流产规范中仅限于正常宫内妊娠(孕周<49d)。本文通过常用计划生育药物与临床应用的比较研究,希望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其使用。
【关键词】常用;计划生育药物;临床应用;比较
一般来讲,在正规医院做药物终止妊娠后,医生会仔细地检查,所以药流后持续出血的现象在正规医院中并不多见。“药流后如果持续出血超过20天,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位女性的妊娠根本不是发生在子宫内,而是发生在腹腔或者输卵管等子宫以外的地方。这种妊娠情况下,本来是不应该接受药流的。”
1 终止妊娠药的使用
由于临床中,来诊者经B超诊断,孕周往往大于49天(7周),对于孕周>7周≤20周的早中期妊娠,是否可采用药物终止妊娠,临床探索如下。2009年度,接诊避孕失败,要求终止妊娠者,其中孕周>7周≤20周,并要求使用药物终止妊娠者共206例。B超检查:使用深圳迈瑞生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MA―9A1016687型彩色多普勒B超机扫描。受检者膀胱中度充盈,采用腹部探头作纵、横扫查,观察子宫位置、妊娠囊及胎儿大小,胎位、羊水深度等。经检查确定孕囊大小符合>7周≤20周的宫内妊娠共206人,其中:妊娠囊>7周≤10周53人,胚胎>10周≤14周128人,胎儿>14周≤20周25人次。1孕周>7周≤10周的妊娠。采用单份米非司酮配伍单份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服用方法有两种:一种为分次服法,即:第一日,首次服用米非司酮50mg,间隔12小时再服用25mg;第二日每间隔12小时各空腹服用米非司酮25mg;第三日空腹服用25mg后,间隔1小时一次性服用米索前列醇0.6mg,门诊观察6小时。另一种为顿服法,即:第一日,首次一次性空腹服用米非司酮75mg;第二日即间隔24小时空腹服用米非司酮50mg;第三日空腹服用25mg后,间隔1小时一次性服用米索前列醇600ug,门诊观察6小时。待胚囊排出后及时给予清宫处理,服药期间注意观察服药后阴道流血情况和胚囊排出情况,以及观察有无药物的毒副反应。
2 孕周>10周≤14周的妊娠。使用双份米非司酮配伍双份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服用方法有两种:一种为分次服法,即:第一日,首次空腹服用米非司酮100mg,间隔12小时再空腹服用50mg;第二日每间隔12小时各空腹服用米非司酮50mg;第三日空腹服用50mg后,间隔1小时一次性服用米索前列醇1.2mg,门诊观察12小时。待胚胎和附属物排出后及时给予清宫处理,或根据情况进行钳刮术,术后宫颈注射宫缩素10单位。另一种为顿服法,即:第一日,首次一次性空腹服用米非司酮150mg;第二日即间隔24小时空腹服用米非司酮100mg;第三日空腹服用50mg后,间隔1小时一次性服用米索前列醇1.2mg,在门诊观察12小时,观察和处理与上述相同。
3孕周>14周≤20周。使用单份米非司酮配伍单份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服用方法有两种:一种为分次服法,即:第一日,首次空腹服用米非司酮50mg,间隔12小时再空腹服用25mg;第二日每间隔12小时各空腹服用米非司酮25mg;第三日空腹服用25mg后,间隔1小时一次性服用米索前列醇0.6mg,同时,在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0.2mg,嘱孕妇平卧1小时,住院观察24小时。观察阴道流血量和胎儿及附属物排出情况,如胎儿及附属物排出较完整,应及时给予清宫处理;如胎儿或附属物排出不完整或出现胎盘剥离不全时,应及时作钳刮术处理,术后宫项注射缩宫素10单位。另一种为顿服法,即:第一日,首次一次性空腹服用米非司酮75mg;第二日即间隔24小时空腹服用米非司酮50mg;第三日空腹服用米非司酮25mg后,间隔1小时后一次性服用米索前列醇0.6mg,同时,在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腺醇0.2mg,嘱孕妇平卧1小时,住院观察24小时,观察和处理与上述相同。
关于使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终止206例早期和中期妊娠进行探索。在206例药物终止妊娠对象中,孕周大小均超过49d,占药物终止妊娠总人数的91%,药物终止妊娠成功率达99%。其中,孕周>7周≤10周的53人中,使用单份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流产的,流成功率为100%;孕周>10周≤14周的128人中,使用双份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的,成功率达100%;孕周>14周≤20周的25人中,使用单份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同时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0.2mg的25人中,有一例药流失败,成功率占该组人数的96%,占总药物终止妊娠人数的99%。通过以上数据结果分析:1孕周>7周≤10周使用药流术的,待胚囊排出后需作清宫术处理,防止胚胎组织或胎膜残留,影响子宫收缩而引起大流血或阴道流血时间过长。在临床中发现受术者服药后虽然妊娠囊已排出,阴道出血时间平均长达14.9d,个别长达43d,复经34.4―34.6d不等。B超检查宫内常有胚胎组织残留,药流后阴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蜕膜排出缓慢和子宫内膜修复障碍。2孕周>10周≤14周,此时,由于胎体已成型,但子宫处于不敏感状态,使用双份米非司酮和双份米索前列醇,增强子宫平滑肌的兴奋性,促进规律性宫缩,确保胚胎组织的完整排出,并需住院观察12小时。如在排出过程中,如出现阴道流血较多,胚胎滞留在宫颈内口或胎盘剥离不全等,应及时作钳刮处理,术后宫颈注射宫缩素10单位,并给予消炎止血处理,预防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3孕周>14周≤20周,此时,采用羊膜腔穿刺术,常因孕周小羊水较少而穿刺失败,使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引产,并加上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一方面通过竟争受体,而发挥抗孕激素作用,另一方面可促进内源性前列腺素的合成,使宫颈胶原蛋白分解加强,宫颈软化扩张,并通过抗孕酮作用使子宫处于兴奋状态并对前列腺素敏感性增高,米索前列醇可软化宫颈,兴奋子宫肌平滑肌,诱发子宫自发性收缩,使胚胎组织和胎盘排出而达到终止妊娠的目的。在胎儿及附属物排出过程中,常滞留在宫项内口部位或胎盘剥离不全,应该及时作好会阴消毒和严格无菌操作条件下,作钳刮术处理。术后,常规宫颈注射缩宫素10个单位,并给予消炎止血对症等处理,住院观察24小时,待阴道流血减少,腹痛消失后方能离站。
2 案例分析:药物终止妊娠后持续流血
说起传统的人工终止妊娠,“体验”过的女性们恐惧感油然而生。为此,很多女性在需要终止妊娠的时候愿意选择痛苦相对较轻的药物终止妊娠。“虽然药物终止妊娠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它对孕妇身体的伤害一点也不比终止妊娠手术小,而且药物终止妊娠有时并不彻底,那样就有可能引起宫内感染,导致输卵管闭塞,并引起不孕。”付冬菊说。那么,药流到底需要注意些什么呢?30岁的陈小姐结婚4年了,可一直未能怀孕。最近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是输卵管闭塞引起的不孕,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输卵管炎。我怀疑自己的不孕与之前曾经做过一次药物终止妊娠有关,因为,那次药物终止妊娠后流血流了很长时间。18岁的张小姐在一家诊所做了药物终止妊娠,当时没有什么不良反应,就是有点痛,医生说这是正常的。现在已经过了一个月了,每天还在流血,而且量挺多。这是怎么回事呢?专家诊断的结论是持续流血可能是宫外妊娠。所谓药物终止妊娠(药流),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药物的作用将胚胎排出。由于无需手术,对子宫的损伤较少,但从上面的两个病例来看,她们都有药流后长时间流血的现象,这可能是因为药流没有将胚胎完全排干净所致。在正常的情况下,药流后子宫会出血,但出血一般持续不应超过20天。因此,一旦出现异常,应尽早到正规医院就诊。因为如果胚胎长期残余在子宫里,会引发宫内感染,损伤子宫内膜,继而引起输卵管闭塞,最终患上不孕症。据了解,最危险的要数着床在输卵管里的胚胎。因为药物终止妊娠对这种宫外孕根本不起作用,但患者在接受了药流后同样会出现流血的现象,这样一来她们会以为自己已经把胚胎“打”掉了。其实这个跑错了位置的胚胎仍然留在输卵管里面,像个定时炸弹,危及孕妇的生命。所以,像第一个病例中张小姐的情况,就有可能是宫外妊娠所导致的,应该检查清楚。微管保宫全程无痛术,采用的微管是高弹性的生物微管,直径仅3毫米,无需扩宫即可进入宫腔,避免了以往手术采用金属管不得不扩宫造成的对宫颈的无辜伤害,进入宫腔的微管在可视情况下可直接查找到孕囊位置,一步到位吸除孕囊,数分钟完成手术。传统终止妊娠通常要等到停经42天后才能进行。而该技术将终止早早孕的时间提前十几天,能做到当天发现意外怀孕、当天终止妊娠,对子宫的呵护更进一步,保障了未生育女性的“产”权。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J].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7.
[2] 王苏梅,邱毅,王磊光.输卵管绝育术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8).
[3] 邓姗,等.药物流产清宫81例临床分析.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99,7(8):363
[4] 苏子国、苏博.带器妊娠实行药物流产的临床探索观察.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10(17):625.
[5] 郭秋云.宫颈扩张棒辅助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10―16周妊娠的效果观察。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7(17):435.
[6]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计划生育学分册,2007年6月第1版.
篇8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工商管理;国际化
Practice Inquiry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Graduates' education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the international talents,to cultivate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alents is currently becoming an important content for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strate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major issues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emphasizes the need for international cultivation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graduates,and explores the main strateg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graduates' education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Key words]Graduate Educatio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具体可表现为研究生生源背景、导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观念、培养质量、学位制度和标准等符合国际规范,研究生阶段的学位、学历证书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同。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国际化内涵,加强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理念,从而积极应对、紧跟教育国际化趋势;通过国际化提升国家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培养更多的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1、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进程迅速推进,在观念、政策、机构和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主要表现在:
第一,确立了国际化的研究生教育观念。我国的重点高校,尤其是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985工程”院校,已树立起了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共识;第二,制定了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相关的法律政策。除“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之外,国家还制定了《教育法》、《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这些政策法规为我国开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第三,建立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组织机构。许多高校建立了专门办理留学生教育事务的机构,如外事处、国际教育学院、研究生院公派出国办公室等机构,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第四,广泛开展了国际交流与相互合作。走出去——留学与请进来——合作办学成为我国研究生国家化教育的两种重要形式。
2、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道路上取得一定的成就,特别在留学生教育,合作办学等方面有重大突破。但是,更要看到在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我国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
(1)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战略意识有待加强。
教育国际化的前提是观念的国际化,但长期以来,我国许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意识还显不足,没有树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没有真正意识到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教育国际化只是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985工程”院校的独角戏。就总体而言,很多高校和专业还没有把培养研究生具备国际视野、国际知识、国际竞争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等创造性人才标准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之中。
(2)教学内容与教育方式有待改革。
我国研究生教育受传统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响较大,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主管部门和教育管理者的思想不够开放,视野不够开阔,制订的教学方案、教学内容已经和国际化的要求严重脱节,不能适应国际化办学的要求。传统的导师讲授学生听讲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更是与拓展性创新思维的培养方式背道而驰,尤其是难以培养出引领时代潮流的新型的复合型研究人才。
(3)培养方式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
培养方式的国际化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位授予和质量评估等方面。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体现在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及最新科研成果。然而,据有关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研究生认为其专业课程内容中的前沿性知识比重过少,这种情况在理工科类博士生中更为突出。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主讲仍是高校教学的主导方式,研讨式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方式还没有被广泛采纳。在学位证书互认上,中国的研究生学历还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在质量评估方面,还没有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国际化标准。
(4)师资力量与知识结构有待加强和调整。
国内一些合作办学的高校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虽然按照教学内容的国际化进行了设置,但师资能力与水平却出现了问题。有的是开了课却没有称职的人能上,勉强能上的却无法在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潜能及创造性上有所作为,还有的是有些教师在早年留学的时候学习过该课程,但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已经落后。由于教师不能很好地研究新兴学科与前沿学科动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
(5)研究生教育的法规法律体系有待健全。
我国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简称“《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仍沿用至今,但20多年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和研究生教育本身都已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使得《学位条例》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造成了制度上的制约。另外,在解决如学费价格问题、中外办学收入的税收、外汇、合作双方资金分成等具体问题的规定和限定上,尚无比较完善的法规。
(6)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有待加深。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由于自身竞争力不足,交流的主动权不大,在国际交流合作中还不够广泛。交流的重点并不是世界一流大学,而且建立的交流关系也主要基于对方的提议,主动性不足。另一方面,在交流的深度上,实质性的科学研究合作交流还很少,目前仍主要以师资交流和联合培养为主,引智项目聘请的专家学者从学术声望和国际影响来说还不够理想,而且请来的专家以一两次讲座、开会和短时间研究工作为主。对提高研究生质量影响十分有限。此外,在联合培养方面,存在着质量监管等问题。
二、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我国的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将是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一方面,国外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将涌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竞争能力将受到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企业不仅要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原材料供应、规划生产力布局、优化销售网点的配置,更重要的是必须在全球范围内招募人才并选派到世界各地。人们将更经常地在国与国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流动,这就要求从事跨国经营的经理和员工不仅要熟悉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更要了解国际经济运作的规则。经济全球化趋势对管理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从企业内部管理来看,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逐渐扩大,涉及面广而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平行发展,投融资渠道和领域多元化; 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企业生存发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程度逐渐加深,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经济环境,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受到空前挑战,新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不断涌现,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沉着的应对能力。这就要求工商管理教育能审时度势,以市场需求为基准,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提高了企业管理人才的标准,所以,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能够驾驭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快速决策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工商管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首先,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与思维模式的工商管理研究生。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表明,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管理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工商管理教育不仅应该从传统的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以联系的、开放的、平等的、进取的眼光去看待自身和社会的发展问题。只有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和国际性的思维,才能适应变化、创造未来;才能认识和理解世界多样的文化,并在交流中学习和借鉴其中的精华;才能在国际交往中,懂得保持着相互的宽容、理解和尊重,懂得在竞争与合作中达到共同进步;才能主动学习和遵守国际通用的规则和规范;也才能及时了解、客观分析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前沿动态,始终保持国际竞争力。
其次,要加强工商管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企业家精神。随着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国内外各企业为获得成功与发展,提高竞争力,已将创新渗透到管理全过程中,并以此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战略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才能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因此,工商管理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现代管理人员的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也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为目标。
另外,要注重加强工商管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21 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企业管理人员不仅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意识,还要有迅速应用信息技术和统计分析工具获取信息、解释和分析统计数据的能力。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立足于德才兼备的原则。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际化需要的人才需要具备以下素质:第一,具有坚定地政治立场,高尚的爱国情操,时刻关心祖国的改革和建设事业;第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随时掌握学科前沿动态与变化,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第三,身心健康,有能力、有体力、有适应和应变各种变化和状态的能力。这是国际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三、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实施策略
根据上述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及工商管理专业的国际化教育趋势,本文在总结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努力探寻适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式、课程建设、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进行探究。
1、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项目致力于为学生打造国际化的学习环境,旨在培养富有创新思维和国际化视野、既懂业务又熟悉国际惯例、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熟悉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培养模式:
主要包括招生录取、学习方式等,根据学生的不同类别设置不同的标准。
(1)留学生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班:以招收海外留学生为主(国内学生须有录取资格,且人数不得超过班级总人数的20%),脱产学习,全英语授课。
(2)双学位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班:符合申请条件的在校生,可申请我部海外合作院校的硕士学位,在我校可以在职或脱产学习,在海外合作院校学习期间是脱产学习,全英语授课。
(3)国际交流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班:在当年录取者中选拔,与海外交流学生合班授课,在职学习,一半以上课程全英语授课。
3、培养方式:
改进单一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实行导师组制这一国际新模式。为了保证研究生培养国际化、针对导师少、学生多的实际情况,由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知识层次、不同专业特长的指导教师组成研究生培养指导小组,由该小组实施对研究生全面、综合、具体的指导。
4、课程建设:
加大双语课程建设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双语教学是一条走向国际化的有效途径,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全球化,需要有“全球化”的管理人才去适应。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国际融合是大势所趋,双语教学是在这种国际形势下的必然产物。
5、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培训:
根据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实际需求,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研究生授课教师和研究生教学管理人员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6-12个月的课程进修或培训。
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留学生指导教师赴国外进行1个月的短期交流与合作。
海外名师讲学,每年邀请一定数量的国外知名研究生教授来校进行为期三个月至半年的讲学、与我校教师开展交流与合作。
6、教师和学生国际合作与交流。
工商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胸怀及视野的多元复合型人才。尽量利用与境外大学签订的交流协议,积极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机会参与国际交流:一是学术交流,如交换项目、寒暑期学校、实习项目、短期国际会议、学位奖学金项目等;二是文化交流,如文体交流,社团国外游学等。另外可以定期邀请国际管理界的专家学者到校交流访问,并创造机会长期聘请外籍专家和学者。
参考文献:
[1] 曲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27.
[2] 顾丽娜.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策略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增刊):111.
[3] 雷怀英.从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谈工商管理教育的改革[J].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0(1):113.
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 生态化; 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of ecological lost and bridge the city is not only as a whole and exist, but also as a whole and the existence of ecology, which has also decided the urban planning practice is to conform to the natur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oute.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greening of the connotation,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from the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design, urban industrial design puts forward three aspects of China'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proposal, for peer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The ecological Suggestions
前言
生态城市规划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渐进过程,是一场技术、体制、文化领域的社会变革,需要强化完善生态规划、活化整合生态资产、孵化诱导生态产业、优化升华文化品位、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典型示范滚动发展。生态城市建设至少需要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实现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孕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机制,实现健康、持续、和谐的发展过程。从一个城市来说,生态环境越好,就越能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而处于竞争的更有利地位。因此,城市规划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生态城市。生态化是指在环境保护时代,将生态学原则和理念运用到其他领域,影响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的过程。其本质是协调生物及其活动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实现生态平衡。其具体内容是:运用生态学上的整体观,把人类与环境看作一个整体,重视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环境的生态价值。强调系统的协调发展,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与环境相适应,即经济、社会和环境要协调发展。生态化的目的是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实现人类活动与环境协调发展。
一、目前我国生态城市发现状分析
1、论述生态城市概念
“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主要源自可持续发展理念,及把城市生态学原理落实到城市规划、设计及管理。城市生态学是生态城市规划之理论基础,应用在城市规划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城市本身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生态系统,有资源投入产出之过程,亦有生成代谢之循环。二是城市本身同时为地球整体生态系统之一部分,它对自然生态之影响可以是相辅相成。但亦可能会产生不可回转之负面效应。三是由于城市是生态系统之一部分,有关应用在生态学之概念如承载力,生态价值、多样性、生态链、资源使用及供应,生态足迹等都可应用在城市规划和管理。
2、论述我国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可我们在生态建设上做得还不够。以往,我们只是一味地在造高楼,忽略了城市的内在――生态性。不过目前,国内也已提出了建立生态城市的目标,而生态城市规划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途径,国内很多城市都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这些都意味着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中国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仍处于初始发展的阶段。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规划的思路、设计的方法和管理的机制都还不够成熟,它需要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和城市规划、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建筑工程、园林景观、城市经济、城市地理以及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等专业工作者和城市社会学家的积极参与,特别是政府决策者的鼎力倡导、全体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建设开发者的积极投入,采取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研究方法,团结协作、大胆探索、不断实践,使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向着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推进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建议分析
1、关于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规划设计的实现是过程而不是终极,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树木需要时间成长,自然系统因为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而需要时间来自我调整和恢复。这是很基本的常识,但却往往被人所忽视。景观系统中,因为包含了太多的自然要素,就像一个有机体,它不断自我完善,而且时间越长,效果会越好。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2、关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我国平均建筑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造成的污染也相当严重,我国的一些城市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严重污染”城市。房地产开发和使用是一种消耗大量资源,产生大量废物的产业。为了人们卫生、健康、舒适地生活,必须将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合理布局。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要求,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和发展规模。二是节能低耗无污染。即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坚持环境保护原则,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等,以解决住宅采光、室内通风等卫生问题。三是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生活垃圾。四是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湖河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等,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公共绿地必须大于人均1.5平方米。五是增加居住区文化体育设施。
3、关于城市产业设计
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要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和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设计城市产业。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要努力推行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创建绿色企业等,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示。
三、结语
生态城市规划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标志,是规划理念的升华,是环保意识的觉醒,是发展观念的变革,是今后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超速膨胀,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生态环境将会成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逐步实现了思想的转变、意识提高、观念更新、理论深化、标准统一,就有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再通过实施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协调监控、推进市场、公众参与、营造风尚、城区合作等有力措施,生态城市建设将会稳健有序的进行。尽管任重道远,面对持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一个个繁荣和谐的生态城市将会在中国出现。
参考文献:
[1]王如松、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和方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268.
[2]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张桥飞、秦迪,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J]维普资讯,2006:5-8.
篇10
摘要:在具体修辞活动中,言语文化单位的生成和理解机制可从认知机制、个性化机制、审美机制、心理机制和文化机制等五个层级进行阐释。这五种机制共同作用、相互制约和体现言语文化单位的生成。
关键词:言语文化;文化单位;修辞
认知机制、审美机制、心理机制的共同作用保障了最佳修辞效果建立和实现的确定性,而个性化机制和文化机制则体现了修辞施动和受动的不确定性。正是这些机制的共同作用使言语文化单位获得文化认同功能、文化传播功能、情感表现力功能、取信功能和替代功能等修辞功能,并使得这些功能所共同衍生的修辞效力得以实现。
1认知机制
认知机制是话语生成的基础。选择与组合是人类共通的话语生成的认知机制,是达成修辞目的的认知基础。选择的机制即施动者根据对言语意图和对语境的判定,从同义序列即语义聚合轴上选取能够获得认同、具有最佳修辞效力的修辞资源,并将其外化的过程。修辞受动者作为施动者认知的对象,其对修辞话语的反应不断地影响到施动者,直接参与话语的建构;语境是交际场合的种种可见的具体因素;修辞资源则是修辞话语建构的物质保障,修辞资源可分为社会修辞资源和个人修辞资源。社会修辞资源是具有广泛社会认同的修辞资源,具有恒常性和延续性、共通性和积累性,是特定文化群体长期历史文明的积淀。个人修辞资源则由于语境、施动者的个体性和创造性可以产生活跃的变化。随着个人体验的增加,社会修辞资源会进入个人修辞资源,而个人修辞资源的创造性发展一旦为社会所接收和传播,生成新的修辞话语,建构新的现实。语言文化单位是蕴含民族文化含义,可视作是具有整体性的单位。言语文化单位生成的认知机制主要体现为施动者通过对受动者和语境的认知,从民族文化同义序列中选择语言文化单位,内化为个人修辞资源。[1]
2个性化机制
个性是一个人稳定的心理素质,它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趋向和选择。个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它由生理条件、心理特征、意识形态、思维方式、职业特点、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多个分系统构成。个性化是修辞的运作机制。巴赫金认为个人的话语就是他的生存形式。[2]人作为认知主体,必然会把他的主观意念带入客观的知觉和思维过程之中,在话语中体现个性。在言语的生成中,话语不仅体现了修辞主体本身固有的个体个性,更体现了他对个性化的追求。修辞本质上是创新、求异的思维品质,是个性化、意图化的认知方式,是载意、求效的行为过程,是优化的、智慧化的生存运作。具体到语言文化单位,其常规使用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语义加工和理性重构。非常规使用时,则通常是有意识的精神个性的作用造成对规范的适度偏离,对语言共性的合理冲撞。
3审美机制
审美力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修辞的过程是人对世界的审美过程。修辞使现实世界在言语中成为审美世界,使之深深的植入人的意识,成为主体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即人存在的标准。修辞解决的正是话语的审美建构及心理认同与接受。任何有效的交际话语都是从深层的意图与思想到表层的话语转换的审美设计。修辞活动是交际双方共同创造最佳交际效果的审美活动。[3]施动者正确把握和选择修辞资源,是实现最佳修辞效果的基础。具体到语言文化单位,施动者需要正确认知并把握修辞资源,正确认知并把握具体情境和题旨、正确预测并把握自身角色和角色关系,这是合理使用语言文化单位的前提。施动者需要正确认知受动者心理和统觉背景,在受动者可以理解的语言文化单位中选用符合其心理的单位,以达到使受动者正确理解其意图的目的。
4心理机制
语言中的文化心理指的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作用下群体或个人从事语言价值判断和语言选择时的心理机制。[4]修辞的机制是施动者寻求认同,途径是与语境、受动者之间进行对话。具体到语言文化单位,修辞是把语言文化单位通过思维加工成言语产品的一种心理渴望和努力。言语文化单位体现了施动者心理的主观情感和评价,也体现了施动者对受动者心理的认知。语言文化单位作为可以引起本民族成员特定的情感联想和价值判断的修辞资源,常规使用时可以促进文化认同,拉近同一民族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非常规使用时,言语文化单位和语言文化单位、民族文化同义主导单位之间进一步制造语用距离,形成现实语境和原始语境的对比,虽然拉长了受动者的理解过程,却在拉近心理距离的同时创造鲜明的修辞效果。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可以适宜地运用语言文化单位,对拉近民族情感、达到预期交际效果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5文化机制
文化体系不仅是一种形态体系(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而且是一套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体系。从本质上看,修辞是一种文化现象,只有当它被置入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修辞活动才能够进行。修辞学的社会性和人文性决定了它必然被放置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研究。受话者联想机制的顺利激活有赖于交际主体文化统觉系统的共通性。修辞活动的深层机制是施动者和受动者主体经验世界的对接。社会文化是达到“认同”的基础。修辞不仅要依靠逻辑的、心理的规范和标准,还要遵循主要的社会价值趋向;借助蕴涵文化因素的民族个性的相互认同来实现。语言文化单位能够引起本民族成员特定的情感联想和价值判断,无论是常规使用还是非常规使用,都可以执行文化认同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文化“认同”的实现。人们在进行修辞活动时应本着社会角色、社会关系及心理期待相一致的原则来有的放矢地使用语言文化单位,有助于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属于不同文化的受动者,施动者不仅要符合自己的文化角色,更要考虑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同理解,有的放矢地进行修辞活动,以达到理想的修辞效果。
在具体修辞活动中,言语文化单位的生成和理解机制可从认知机制、个性化机制、审美机制、心理机制和文化机制等五个层级进行阐释。言语文化单位生成时,认知机制体现为施动者从自身具备的修辞资源选择语言文化单位生成言语文化单位,或对其加以个性化创造的过程;个性化机制是修辞的运作机制和动力,是施动者非常规使用语言文化单位(甚至在可辨认范围内对其加以改造)的诱因;审美机制是在语义上形成和民族文化同义主导手段生成语义距离,制造理解阻力,增强修辞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过程;心理机制体现在施动者心理和受动者心理对话语建构的理解以及语言文化单位在调整心理距离的作用上;文化机制体现在宏观民族文化语境之于言语文化单位生成的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2] 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 胡曙中.美国新修辞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