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竞赛奖励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技能竞赛奖励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技能竞赛奖励办法

篇1

为奖励取得教学成果的教师,鼓励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制定本制度。

一、考核加分:

1、教学技能:一等奖:全国级40分,省级20分,市级10分、校级3分;

二等奖:全国级32分,省级16分,市级8分、校级2分;

三等奖:全国级24分,省级12分,市级6分;

2、经验成果:(1)凡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比赛(或主办的刊物)中,论文获奖或发表均按以下标准计分:(其中“”均算该级别的一等奖)

一等奖:全国级10分,省级6分,市级3.5分;

二等奖:全国级 8分,省级5分,市级3 分;

三等奖:全国级 7分,省级4分,市级2.5分;

3、荣誉称号(凭证书原件)

(1)个人荣誉称号 指“先进个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等。(2)奖励办法: 全国级8分,省级5分,市级4分、局级2分、校级1分

(3)个人单项奖(指在某次活动中获得的荣誉,如“优秀教案”、“优秀师德论文”等)按以上奖励办法的一半计算。

4、交流展示:(1)由学校或主管部门安排,教师承担校级及以上教研课、观摩课、示范课等,展示课堂教学水平,但未评等级(或未发证书)的,每次按“教学技能”的一等奖加分,即校级3分、市级10分、省级20分、国家级40分。(2)由本人独立备课、撰稿并担任某专题的培训、交流的(必须是上台发言),每次均按“教学技能”的一等奖加分,即校级3分、市级10分、省级20分、国家级40分。(3)在学校迎接检查、验收工作中,被挑选来参加测试、座谈且表现良好、为校争光的,根据重要性和难易度,每人次加0.5—2分。

二、发放奖金:

1、对于正面宣传学校新人新事登报入刊的文章,对作者给予奖励。在县市级、地市级、省级、全国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500字以下每篇分别奖给作者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字以上的每篇分别奖给作者30元、60元、150元、300元。

2、对各类竞赛的奖励如下:教师辅导学生参加各级组织的竞赛,可获以下奖金。

奖级

国家级 xx省级

xx市级

xx市级

等级 奖金 等级 奖金 等级 奖金

等级 奖金

1 600

1

200

1 50

1 10

2 400

2 150

2 30

2 15

3 300

3 100

3 20

3 5

教师凡在省、市、乡承担观摹课、示范课、公开课、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等工作,并受到一致好评且受到表彰者及撰写论文,获各级正规学术报刊杂志刊登者,可获以下奖金。

刊物级别

国家 xx省 xx市 xx市

奖金

300

100

50

30

注:具体细则见科研计划。

3、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网页制作技术,并能制作高水平课件和网页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经学校考核,由学校发100元作为奖励。

篇2

关键字:竞赛;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

计算机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开展,不应仅仅局限于理论教授,应该将侧重点转向结合实际,突出计算机课程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培养出在未来工作中具有极强操作性和实用性的人才。因此,我院信息工程系对本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开展了相关的计算机技能竞赛活动,作为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有益补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阐述竞赛活动的组织、实施及其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1 现状

1.1学院情况

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一所新组建的高职院校,教学组织正处在一个初步形成,稳步发展时期。学院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求真,求实,求新,求勤”的办学宗旨,一方面保持守正,一方面鼓励创新,积极为呼伦贝尔当地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性人才。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各项相关的竞赛活动,依托这些比赛,可以有效地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也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2学生情况

我院生源层次相对复杂,学生的原有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中专计算机专业对口升学,在中专阶段就学过计算机相关专业课,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第二层次,来自普通高中的文科或理科学生,会使用计算机,能上网查资料收发邮件等;第三层次,初中起点,入校为中专生,能使用计算机上网聊天玩游戏,缺乏学习主动性的意识。

3教师情况

大部分计算机教师除了承担一定数量的教学任务外,还参与学院校园网络建设、使用、管理以及维护等相关工作,这就导致每个学生得到的教师指导时间比较有限,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由于青年教师所占教师的比重较大,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少、教法单一、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较差,因此,其教学效果也不太理想;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与此相反的是部分教师掌握的知识相对陈旧,跟不上知识的更新速度,从而,限制了学生吸收最新、前沿的知识和技能。

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随着计算机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这使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扩展,主要有:计算机系统硬件知识、软件知识、编程、数据库、平面设计以及Windows操作、Office使用、网站建设、网络应用管理维护服务、新兴的工具软件等操作技能。需要讲授的内容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整体的教学方式仍然比较单一。虽然现在计算机授课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与早期纯“黑板"教学方式相比,其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的信息量大,内容更加形象直观;但是,它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更多地是被动学习,况且长时间注视幻灯片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导致发困等不良因素。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将课堂放在机房,实行讲练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学质量,但仍未脱离以教师讲解课件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师生间的互动不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发挥。

2 计算机技能竞赛的积极作用

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营造了校园学习氛围,开展这类活动,可以锻炼学生,激励学习热情,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也提升了学院的知名度。

3 竞赛的组织和实施

通过技能竞赛,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检验自身知识水平的平台,也为授课教师提供一个验证自己教学效果的平台,增进师生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下面对竞赛的组织与实施进行简单的总结和评述。

3.1 竞赛动员

1)对全体计算机教师动员。成立竞赛工作小组,定期组织研讨,针对比赛形式和内容进行调研,确定比赛的形式、任务的分工。

2)对学生的动员。除了一定的物质奖励外,制定优先推荐就业等相关政策,保证大量学生参与比赛,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3.2 竞赛内容建设

依据计算机相关课程大纲内容,结合教学进度,组织部分教师出题,使得不同水平、不同学习兴趣的学生都能在竞赛活动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

3.3 竞赛的形式、对象、内容和奖励办法,

1)形式。计算机上机操作,根据随机抽取内容进行设计,时间三小时。

2)参赛对象。计算机专业各班级,自愿报名参加。

3)比赛内容。各年级开设的相关专业课,实际操作类。

4)学生奖励办法。对获奖同学,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及获奖证书,优先推荐就业。

4 教学效果

通过竞赛活动,在学生中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对学习计算机专业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教材、培养目标的理解,增进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取长补短,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实

践证明举办计算机技能竞赛,对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为此,计算机技能竞赛作为一个教学辅助活动应该长期举办下去。

5 不足之处

由于受到条件、技术制约,需要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报名系统、考试系统以及题库,满足技能竞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袁国武,赵扬,赵征鹏,等.依托程序设计竞赛,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质量[J],计算机教育,2009(15)

篇3

*市体育局机构设置情况为:市体育局含五个直属事业单位,编制为70人,其中,机关17人、体校32人、足球运动管理中心5人、网球运动管理中心3人、场馆中心10人、老年体育活动中心3人。现有情况为:局机关内设两科一室(办公室、竞训科、社会体育市场管理科)共15人。五个直属事业单位为市业余体校、市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市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市体育场馆中心、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共46人。*市四县三区体育部门均与文化(广播电视)合署办公。

二、立足新起点,瞄准新目标,把“七个一工程”落到实处

全市业余训练工作立足新起点,瞄准新目标,紧紧围绕“出人才”这个宗旨,以积极备战*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为主要任务,继续深入实施省局提出的业训“七个一工程”;按照县区业余训练打基础,重在拓展;市级业余训练突重点,重在巩固;输送到省队训练关键是保质量,重在提高的工作思路,扎扎实实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抓县区业训工作评估为切入点,抓好“七个一工程”的落实。

进一步强化以县区业余体校为中心,以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市级以上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为基础的初级业余训练网络,发现人才,培养兴趣,打好基础。今年市体育局认真落实省体育局关于开展县级业余训练工作评估精神,从组织机构、训练项目、场地设施、管理制度、教练员培养、体育竞赛、文化学习、人才输送等方面对县区业训工作进行量化检查评估,有5个县区通过自查进行了申报,经市局复查,上报省局审批的是3个县区业余体校。各县区以此为契机,按评估要求,把县级业训工作真正做实,充分发挥县级业余体校在初级训练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扩大在训人数,参训学生达754人,夯实了业训基础,扎扎实实推进县级业余训练的开展。

(二)以命名*市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和市级以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抓手,抓好项目布点这个业训重点。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市体育局开展了新一轮的《*省*市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认定工作,各县区对“基地”申报工作十分重视。以申报为契机,以申报促建设,结合新周期业训布点、布项工作,积极开展申报工作,全市三区四县,17个单位上报了申报材料,有16个单位初审合格,经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实地检查审定后,结合今年暑期参加全省比赛的成绩予以命名。市体育局加大了对各县区基地的检查力度,建立*市青少年运动员人才信息库和教练员业务档案,对“基地”实行动态管理,检查不合格的要亮“黄牌”,限期整改。各县区切实加强对“基地”工作的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从经费、人员、设施、器材、科研等方面保证“基地”各项训练的正常开展,真正把“基地”建成我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摇篮。

今年市体育局还开展了“市级以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以下简称“项目校”)的命名工作,在全市命名了3所市级“项目校”,推荐一所学校到省上命名为省级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各县区体育部门积极扶持重视业余训练的传统项目学校,完善相关条件,积极申报。通过“项目校”命名,进一步调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业余训练的积极性,把“项目校”作为“基地”人才培养的重要补充,使“基地”与“项目校”比翼双飞,成为我市开展业余训练的重要阵地。

(三)以推进各项目实施体教结合契机,提高运动队伍业训质量。

按照我市多年的非体校训练项目经验,根据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推进我市各训练项目与学校联合办业余训练,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体育资源的优势,解决中级层次业余训练的可持续发展,体教联手共同培养后备人才。在过去8个项目的基础上,又新增了2个项目和6个组别,各县区和已实施联办的单位大胆创新,不断总结,探索出一条适合培养体育人才的新途径,保证我市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市级各训练单位抓紧此项工作的落实,加强与县区的沟通,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工作进程,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市中级层次业训存在的弊端。同时做好输送到省专业队集训运动员的跟踪服务,保证信息畅通。今年,市体校和市足管中心已经开始施行新一个周期的改革方案,在施行过程中加强对选材、管理、训练方面的工作,保证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减少淘汰率,同时对有偿训练队员实行统一收费标准、缩短集训周期、注意总结体教结合的成功经验,切实提高我市中级层次业余训练的质量。

(四)以加强政策支撑、落实配套措施为手段,确保业训健康、稳定发展。

1.加大激励力度。根据近年来业训工作在发展、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围绕人才输送这个宗旨,省上对20*年下发的《*省业余训练奖励办法》进行了修改,扩大了奖励面,增加了奖项,提高了奖励标准,我市也按照奖励办法要求,结合*实际,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推动县区业训工作的开展。

2.加强竞赛管理。一是制定好参加第十一届省运会奖励办法和措施。省十运会结合后,市体育局立即着手这项工作的落实,专门向各县区和训练单位下发了积极备战的通知,多次到各县区调研解决具体问题,组织教练员参加培训,熟悉竞赛工作的一般常识和管理工作。二是全面实施运动员注册管理办法,根据我市实际,按照省体育局制定的《*省青少年运动员注册管理办法(草案)》、《关于加强青少年运动员参加省级体育竞赛资格管理的通知》,切实抓好今年青少年运动员的注册工作。从制度和技术两个层面上杜绝以大打小、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净化竞赛环境。落实专门的管理人员和有关设备,提供准确的运动员注册信息,按时完成了519名运动员的注册。三是加强年度竞赛管理。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竞赛工作的管理,提高竞赛质量,省体育局制发了《*省青少年体育竞赛管理办法》和《*省青少年体育项目管理员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竞赛组织的责权利,加强了检查和监督力度。今年7月和8月我市参加全省22项青少年锦标赛,承办2项青少年锦标赛,都做到了安全顺利。

3.强化培训工作。今年我局加大了教练员培训力度,以单项培训为主干,以综合培训为补充,分层次、有重点地实施培训工作,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增强了全市业训教练员业务素质,提高了训练水平,今年除省上的培训我局全部按要求参加外,市局凡是组织的比赛,都预先组织教练员培训,同时加强县区业训教练员培训,不断提高初级训练水平。各项目管理单位也非常重视教练员的培训工作,结合青少年业余训练的特点安排好教学,把观摩训练和*举行的大型赛事与培训相结合,加强专业、业余的衔接和互动,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4.建立贫困生助学金制度。这是省体育局在全省开展十项惠民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市按照省局的要求,着手开展建立*市体育专业贫困生助学制度的调研,通过在全市范围的调查研究,摸清楚我市业余训练和体育专业贫困生的现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经逐级把关后,提出实施助学金制度推荐人选,最后交局党组审定、公示后上报,按时保质上报了100名业训运动员作为资助对象。

5.充分发挥市体校和足管中心对基层训练的示范、指导作用。市级训练单位对县区业余训练进行示范、指导和服务,是“七个一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各训练单位认真落实到基层进行示范表演、优秀教练员到基层帮助训练的工作,加强体校与非体校的衔接和协调,从选材、训练等方面给基层以指导和帮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根据各项目实际,我们将逐步推进业余训练和体育竞赛“一条龙”管理体制,使市县区二级业训工作有机衔接,相互协调,围绕“出人才”这个宗旨,遵循“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着眼未来,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原则,培育我市体育后备人才的优势项目,逐步形成“省在我市有重点(基地)、市州之间有优势、县区有项目”的我市业余训练的整体优势,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三、以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定》为契机,不断探索和巩固业余训练改革新路子

(一)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近几年来,我市业余训练逐渐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和激励体育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教练员是业余训练工作的主体,教练员素质、执教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市训练工作的质量效果。因此,结合参加省十运会和落实省、市两级《决定》,我们制定了《教练员岗位目标考核办法》、《输送优秀运动员奖励办法》、《市、县(区)业余体校考核办法》、《参加省运会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将教练员的工作成绩与评选先进、职称晋升等利益挂钩,从制度上加强了教练员的竞争意识,从机制上增强了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实施“体教结合”,走国家、学校、社会办体育训练模式。

我市业余训练工作的发展得到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首先是体教结合,体育、教育部门经常召开会议研究解决业余训练中的有关问题,在参加省运会方面,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我市参加省运会准备工作的意见》、《关于运动员集训读书问题的通知》、《关于调整参加省运会参赛项目及承担单位的通知》等文件,明确实施业余训练工作的目的、任务和措施,解决了部分运动员就近读书、升学中的实际问题,稳定了业余训练队伍,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体教密切配合、互相支持还体现在每年两家坚持联办中小学生运动会,联合在16所学校设立青少年训练基地,对我局选才、组队、训练、参赛等尽力提供方便;其次,是在探索业余训练改革的路子上,把国家办、学校办、社会办结合起来,体育局直属单位承担了14个项目,有关学校承担了7个项目,借助社会和个人力量承担了4个项目。实践证明,由于调整得当、布局合理,训练层面得到了拓宽,各项目的训练自得到了扩大,各方面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和发挥,保证了训练人数稳中有升,部分项目成绩逐年上升;三是得到了市财政和社会大力支持。20*年以来政府投入业余训练专项经费260余万元,其中20*年投入购买训练器材费30余万元,参加省运会经费150余万元,今年投入80余万元。同时得到了社会一定的经费赞助。

(三)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我市业余训练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除了场地、器材、运动员训练稳定外,还有一支较好素质的教练员队伍。我局近年来,十分重视教练员队伍建设,实行项目主教练负责制。严格考勤、考核,从制度上加强教练员队伍管理,现在我市22个项目中,有专职教练员35名,其中本科学历24人、专科学历11人,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1人、初级职称12人、列为行政事业和试用期人员10人。90%的年龄在45周岁以下,非体校项目兼职教练员34名,本科22人、专科10人、中专2人,90%以上经过省以上专业培训。这些教练员都尽可能被选派外出参加培训深造,逐步改善和提高其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大部分教练员都能安心工作、勤勤恳恳,在自己的岗位上任劳任怨、刻苦训练、言传身教、为人师表,长年与运动员同吃、同住,有力地鼓励和调动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

(四)巩固和发展非体校项目,多层次、多形式培养体育人才。

我局始终坚持以市业余体校为龙头,引导、带动和辐射业余训练网点和传统项目学校,同时逐步建立和发展业余训练走学校化的路子。在22个项目中,7个项目由学校承担,6个项目与学校联合办,这对选苗子、培养运动员兴趣、打基础都非常有利,为初级训练层次向中级到高级训练层次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同时也符合业余训练的客观规律。学校承担训练项目,既解决了运动员读书和训练、升学矛盾,又有利于学生学籍管理,减轻学生经济负担,还有利于教练员选才和业余训练的长远规划,保证体教部门在资金调剂和宏观上的管理。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市业余体校训练和非体校业余训练齐头并进,政府办与社会办、个人办与集体办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在省十运会上,我市多数非体校项目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先后向省运动队输送优秀运动员30余名。

四、存在的问题和今后业余训练工作打算

篇4

一、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激励机制

职业院校要制定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规定和激励措施。如制定教研成果奖励办法、学科带头人评选及奖励办法等;对参加省、市技能比武成绩优异的教师重点奖励;在评先评优、晋级、“双师型”教师的工资待遇等从制度上、政策上向“双师”倾斜。

二、加强岗前培训,积极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

职业院校教师除应具有普通教师的资格外,还应具备相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因此,无论是刚分配来的新教师还是缺乏实践经验的老教师,都必须到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进行实习锻炼,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并尽快考取相应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

三、依托行业优势,到企业参观、调研、实习

笔者学校是江西省轻工行办的下属职业院校,樟树盐矿也是其下属单位。我校缺乏制盐、热动力等专业的高技能实习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可以依托行业优势,不定期派出老师到盐矿进行考察、调研和参观、实习,培养“双师型”教师。

四、聘请企业精英来学校进行讲座、授课

职业院校的教师需要复合型人才来担任,其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特色更优于普通专业人才。通过从相关企业将这种复合型人才(精英)请进来,能弥补教师队伍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也是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双师”化的一种有效措施。如:我校聘请樟树盐矿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做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聘请盐矿的高级工程师及总裁进行专题讲座。这样既提高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又对学校教师的实践能力起到“传、帮、带”的作用,这种模式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非常快捷有效的方法。

五、加强专业骨干教师的培训、进修工作,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能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技术升级换代日益加快,教师必须及时掌握最新技术和操作技能,否则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近几年,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学校先后派出模具、数控、机电专业等多名骨干教师到对口高校或相关高级技术院校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进修,使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提高和更新。

六、通过校企合作,加快“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步伐

1.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提高专业技术素质

教师到企业锻炼可以积累行业工作经验,弥补专业实践能力的不足。到企业锻炼使教师一方面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形成新的职教理念,提高实操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了解现代制造企业的运作、管理模式。教师还应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到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或专家请教,解决教学中的难题。

2.教师带学生到企业实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

学校每年安排1~2名专业教师带学生到企业去生产实习。教师必须深入生产第一线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实践中学习企业里的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总结、发现学校教学中的不足,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补漏”,努力实现教师与企业、专业与职业、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并为学校后续教学提出参考意见。

七、通过社会招聘,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任教

“立足培养、积极引进”“内训为主、外聘为辅”是学校一贯坚持的原则。根据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需要,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行业专家、高级技师或能工巧匠等任兼职教师,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增添新的血液。

八、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或辅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

学校制定政策给参加或辅导技能竞赛获奖的教师以重奖,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或辅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促使教师大胆探索、苦练内功,从而提升技能水平。如:连续几年,学校教师辅导的计算机、机电、模具专业的学生参加江西省技能大赛,均获得前一、二名的佳绩。学校也有多名青年教师在全省技能大赛中获奖,真正做到了教学

相长。

九、以老带新,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才

一方面学校各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都肩负着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使命。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即:对新教师选派1~2名经验丰富的高级讲师或技师进行指导,不定期的进行听课等方面的检查,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训指导,以提高新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才成长。另一方面外出进修的骨干教师返校后,向全体教师传授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如:数控专业的老师向大家传授“一体化”教学模式。

十、倡导文化基础课教师的“一专多能”,逐步向“双师型”教师过渡

职业院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师是否是“双师型”尚无定论,实际上这些教师大多来自师范院校,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与职业院校的要求相距较远。因此,这些教师应当更多地熟悉专业知识,逐步向“双师型”教师过渡。现代科学的整体性、渗透性、综合性越来越强,倡导基础课教师有目的地向相近专业跨科、系进修,支持他们攻读研究生、专业进修或自学成才,鼓励他们在其他专业领域进行实践,成为复合型人才,以增强教学适应能力。例如:笔者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我的专业是化学,随着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的变化,我不断地学习和挑战新的专业,先后担任了造纸、酿酒、食品、烟花、制盐、文秘、旅游、酒店、商贸等十几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并深受学校师生的好评。学校应该重视文化基础课教师的“一专多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潜能,使之有向“双师型”教师过渡的可能。

篇5

关键词 职业技能竞赛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职业技能竞赛是各职业院校展示自身教学水平、师资力量、技能训练水平以及实践教学条件的一个重要平台。职业技能竞赛如同一颗耀眼的明星在职业教育领域大放异彩,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正如高考本身备受质疑一样,当一种机制被过度重视或模式化后,其对教育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随着职业技能竞赛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问题逐渐显现。

1职业技能竞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职业院校参赛积极性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态势,一部分院校热情高涨,相反,也有部分学校参赛意愿不强烈,甚至拒绝参赛。

职业技能竞赛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那么为何仍有部分院校不愿参赛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①以往参赛成绩不理想。有的学校也曾经参加过职业学校技能大赛,首次参赛往往激情满怀,信心十足。而最终的竞赛结果可能与期望值相差甚远,甚至颗粒无收,这无疑是个沉重打击,无论是指导教师还是学校领导,这种情况将直接影响今后参赛的积极性。

②对大赛规则不了解,甚至对大赛的公平公正产生质疑。部分指导教师自认为带队水平不低,训练水平也不差,但比赛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因此对比赛持质疑态度,甚至怀疑大赛的公平公正性。尤其是东道主队往往优势明显,夺取冠军手拿把攥,这更加容易引起误解。客观地讲,个别赛事的确存在比赛规则不透明,信息不对等的现象,这种情况可能直接导致部分院校产生抵触情绪,拒绝参赛也就成为必然。

③硬件条件不能满足赛项训练需求。职业技能竞赛必然离不开技能训练,技能训练需要硬件设备,而设备的投入往往对学校构成沉重的负担,个别赛事还可能存在重复投资的情况。这是因为大赛一般都有赞助商提供设备支持,赞助商与主办方签署协议,一般为期3~5年,协议期满,新一轮设备赞助签约充满变数,赞助商及大赛指定设备型号都可能发生变化。还有一个现实就是省赛与国赛即便是相同赛事但在具体比赛内容以及竞赛使用的设备上可能存在差异,取得参加国赛资格的学校可能还需重新购置国赛指定设备。诸如此类设备投入问题,使得部分职业院校不堪重负,设备无法及时更新,赛前训练无法实施,最终影响参赛。

④学校领导的影响。职业技能竞赛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大赛成绩标志着一个学校的办学综合实力,成绩好坏直接关乎学校的美誉度,各职业院校领导班子对此肯定都有深刻的认识,但是面对众多的竞赛项目,尤其是历届参赛毫无斩获的项目再让领导义无反顾地大力支持恐怕也不太现实,领导在资金支持上有所倾斜也是情理之中,优势专业做优做强,缺乏竞争力的专业被淘汰,较平庸的专业不被重视也是领导层的正常反应,因此,领导层的决策将直接决定是否能够顺利参赛。

(2)职业技能竞赛应有的效能没有得到全面发挥。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针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大赛吸引企业参与,与技术发展同步,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和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有利于在校园内营造“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好氛围。职业技能竞赛是展示素质、技术、技能的平台。同时竞赛也兼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导课程改革的功能。职业技能竞赛绝对是一部“好经”,但现在能够把这部”经书”念好的人还为数不多,职业技能竞赛应有的效能还没有得到全面发挥。

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部分学校只是单纯为了大赛而大赛,将职业技能竞赛与人才培养工作完全隔离开来,大赛是大赛,教学是教学,完全两张皮,将大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引导教学改革的功能置于一边,选取少数优等生开小灶,完全不顾主管部门举办职业技能竞赛的初衷。究其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种:

①对政府举办职业技能竞赛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够深刻;

②师资力量欠缺;

③实践教学资源匮乏,难以满足全面推行教学改革的需求。如此种种,迫使职业教育陷入了精英教育的误区,仅有少数几个人受益,多数人还是在被动的接受以前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填鸭式的教学。

2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措施

2.1改进奖励办法,扩大获奖覆盖面

职业技能竞赛部分赛事只设团体赛,奖项的设置取决于参赛队伍的数量,一般一等奖10%,二等奖20%,三等奖30%,不管参赛队伍数量怎样浮动,总有40%的学校一无所获,而这些没有获奖的队伍也未必就是一无是处,某些参赛队可能在某单项比赛中成绩很突出,因此,建议大赛主办方能够改革奖励办法,增设单项奖;另外,建议增设个人参赛项目,从而扩大获奖覆盖面,激发职业院校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的欲望和热情,吸引更多的学校参与进来,全面推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2.2加大竞赛宣传力度,提高规则透明度

职业技能竞赛从无到有、从中职到高职、从省赛到国赛,赛项日趋丰富、赛事越来越规范,规则也越来越透明。但是不可否认,事务的发展都是有一个过程的,在技能大赛兴起之初某些赛事规则并不像现在这样规范和透明,因为曾经的不规范、不透明已经造成了人们对职业技能竞赛的误解或偏见,部分学校已经没兴趣去了解相关赛事的发展和动向,为什么呢?因为失望了,心凉了,也不想参赛了,所以不会主动去打探相关信息。即便是现在已经相当公开透明了,但这些学校也无从获取这些信息。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也要求主办方和承办方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大赛规则的制定、各赋分点的确定都是与知识和技能密切相关的,都是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的,大赛促进教学改革的引导作用也正是通过规则来体现的,如果比赛规则只掌握在东道主队或部分参赛队伍手里,那岂不失去了职业技能竞赛应有的意义,因此,即便是东道主队已经做得相当透明了,即便是非常公正了,政府主管部门和大赛承办方仍然有责任也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赛事的宣传和对竞赛规则的宣传。

2.3省赛与国赛接轨

省级比赛与国赛力求全面接轨,所谓“全面”应包括软硬两个方面。软的主要指赛项设置、比赛规则和赋分标准,硬的主要指比赛所需的硬件设备。以某省职业技能竞赛(高职组)汽车检测与维修项目为例,与国赛相比,就少了汽车电子基本技能部分的内容;另外,硬件上也有差异,省赛发动机检测与维修子项目使用的是帕萨特1.8T发动机实验台,而在国赛上则使用的是迈腾整车,这样的设置势必会给参赛学校的硬件建设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4将竞赛与领导班子考核挂钩

没有学院领导的支持很难想象怎样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训练和参赛必定落空,归根结底,必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发展。若要引起领导班子的重视,最好的办法就是将竞赛与领导班子考核挂钩,不仅要有获奖等级的考量,还要有数量、专业覆盖面的考量,从而避免非优势专业被边缘化,防止专业发展步入强者更强、非优势专业日渐衰弱的恶性轨道。

2.5引入参赛资格竞争机制

学校领导的支持不等于无条件的资助所有专业随意去参赛,这样可以防止资源浪费,引入竞赛参赛资格竞争机制是有必要的。被限制参赛的项目也不是永被打入冷宫,可以借鉴中超联赛的升降级制度。例如,某校有20个专业与省级赛事可以对接,那么80%(16个)专业列入一级专业,20%(4个)列入二级专业,但一级专业每年都会有10%(2个)降级到二级专业,同样二级专业每年也都有2个升级到一级专业,通过引入这样的竞赛竞争机制激励强者,鞭策弱者,也可防止不作为的自甘堕落者浪费有限的经费和资源。

2.6健全竞赛机制,竞赛与专业评估挂钩

篇6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教学改革;以赛促教;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155-02

近年来,随着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对职业技能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各高职院校积极寻求适应这种改革的平台,其中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技能训练的一个很好的载体,也是技能创新的有效途径。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的指导教师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和研究的问题,例如,如何以大赛为契机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如何以技能大赛为契机提高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如何以技能大赛为平台创建一个稳定可行的职业技能创新体系。

建立技能大赛保障机制

对于许多高职院校来说,参加省级以上的职业技能大赛经验欠缺,比赛过程没有一个稳定的机制作为保障,只是临阵磨枪,为了比赛而比赛,结束后也没有将比赛过程中的资源进行教学转化,没有服务于教学。所以,一定要建立以技能大赛为平台的保障机制,促进技能大赛和正常教学的良性持续发展,使技能大赛真正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

(一)成立技能管理机构,理顺技能管理体系

要使职业技能大赛在教学改革中真正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就必须设立主管职业技能大赛的职能部门,有分管校领导参与,安排专职教师负责大赛的所有日常工作,组织相关指导教师有序地开展技能竞赛实训基地和竞赛平台建设,课余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相关技能大赛的训练工作,使技能大赛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形成由职能部门牵头,相关宣传、后勤、设备等部门紧密配合的技能大赛全程跟踪机制,确保大赛各组织环节有序开展。

(二)建立技能大赛激励机制

实现高职院校技能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得成功与否,比赛水平如何,受三个主要因素影响:一是学生平时的职业技能水平;二是教师指导质量;三是参赛的硬件条件。教师的指导质量主要与教师指导的积极性和自身业务素质有关。要提高教师的指导热情,只有建立相应的职业技能大赛激励机制,制定明确的奖励办法,对指导过程和获奖以后的各项待遇有明确的标定,才能激发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技能大赛中,从而促进技能大赛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要提高参赛学生的积极性,如对比赛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各种先进评选、奖学金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也可以采用直接设立技能大赛单项奖学金等奖励办法;由于获奖的教师和学生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的参赛师生来说,都是拿不到奖项的。所以,学校对教师赛前的指导工作一定要给予肯定和认可相应的工作量;对于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除奖金鼓励外,还要在评优评模、职称评定、培训进修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参赛的硬件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环,现在的职业技能大赛所使用的硬件平台基本上都与工厂的实际设备相接轨,赛前的训练需要购买相配套的硬件平台,可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学校的设备部门一定要拿出方案,确保参赛所需的硬件条件到位。建议各个专业建立一个专门的技能创新实训室,主要是参加技能大赛的学生训练所用。这样,通过不断的积累,必将形成一套完备的大赛训练所需的软硬件体系,也有利于后来参赛学生的学习和训练。

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一)技能大赛可以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只有具备生产一线实践经验、能力和技能资格的教师,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工业环境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教师业务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低就成了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各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师资素质想尽了一切办法,如出国培训、下企业锻炼、聘用企业工程师等,但总体来说效果甚微。国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固然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但我们不能照搬,需要结合国情和校情去融合和改造,这样就要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可能短期显成效。教师下企业锻炼只是一种形式,因为一些企业只是考虑利益关系才接受少数教师进入企业,由于技术机密或商业机密等原因,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很少会让教师真正参与进去。兼职工程师虽然有一定的项目开发经验,但他们的主要精力也不会放在学校教学上,更不可能花时间将企业项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化处理。因此,“工学结合,教师下企业”制度并不能使教师在实际岗位上得到锻炼,职业技能大赛为高职院校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作为指导教师,在激励机制保障下,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升技能素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每年举办一次,大赛的项目、内容、操作规范和评分标准都能紧跟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前沿。因此,技能大赛也必将推动高职院校建立教师工程能力不断提高的创新体系。

篇7

一、工作目标

以“全面改薄”建设项目为支撑,完善各级各类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以市成为“全国教育装备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在全县开展教育装备工作体制机制、队伍建设改革试验;开展教育装备经费保障、应用管理等方面的机制建设改革试验;开展提高教学实验装备水平、提高教师教学实验技能改革试验。使教育装备工作在管理、应用上有所突破,向更好、更规范、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二、工作任务

(一)做好我县2015和2016年度“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建设工作

1、完善我县2015年度“全面改薄”项目建设后续工作。

2、加强对项目学校的管理,完善项目设备的验收、登记、管理、使用和培训工作。

3、认真做好2016年度“全面改薄”项目的实施工作。

(二)积极组织开展教学教研活动

1、举办2016年“中小学教师实验教学基本功竞赛”、“中小学教师实验教学说课评选”等教研活动。

2、强化培训工作,组织开展图书、实验室和信息技术教室管理、使用培训活动。

3、组织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自制教具(玩具)评选活动。

(三)开展“全国教育装备综合改革试验区”改革试验工作

以市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教育装备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在全县开展教育装备工作体制机制、队伍建设改革试验;开展教育装备经费保障、应用管理等方面的机制建设改革试验;开展提高教学实验装备水平、提高教师教学实验技能改革试验。使教育装备工作在管理、应用上有所突破,向更好、更规范、更科学的方向发展。并开设“提高中小学实验教学质量”、“中小学实验室有效管理”、“初中理化实验操作考试标准化考场”等课题的探索和研究,推动实验教学工作的综合改革。

篇8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竞赛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竞赛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的两个特点,然后又进一步分析了竞赛法的情绪调动和组织形式以及运用原则等问题,希望能够对高中体育教学有所借鉴。

关键词 竞赛法 体育教学 高中

爱玩好动是高中生的天性,这个时期的学生,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寓教于乐,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一、竞赛法的运用

竞赛法运用于体育教学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参加竞赛的各个小组把其他各个小组作为自己的对手。第二,参加竞赛的各个小组之间有利益的互相排斥。

(一)竞赛法运用于体育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其自我表现的需要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进行身体素质练习时,往往需要多次重复同一练习,这就使学生容易产生一种枯燥乏味的情绪,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如果能适时加上竞赛因素,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竞赛,这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创立一个能表现自我的机会。

(二)竞赛法运用于体育教学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加快技术技能的掌握

由于采用了比赛的形式,所以同学们能为自己的小团体努力参与,充分发挥了个体和团体的积极性,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为技术技能的掌握提供了前提条件,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竞赛法运用于体育教学即可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但也可能诱导出挫折感

竞赛法有可能导致学生的失败感,甚至自卑感,使学生总觉得自己运动能力不如别人,以为自己的运动天赋比别人差。因此,在竞赛法的运用时候应采取合理的组织形式和适当的语言引导,从而使学生在比赛中达到心里的满足和身心的愉悦,为更好的学习提供前提条件。

二、竞赛法的情绪调动

(一)加强思想教育,端正学生对竞赛的认识。要教育学生克服单纯的“竞争”心理,使竞赛成为激励学生集体责任感的一种手段。竞赛后要针对不同类型结果的学生进行集体的和个别的教育,以使学生正确的动机得以强化,错误的动机得以及时纠正。

(二)竞赛的类型和方式要多样,次数要适量。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口头的或活动性的等,次数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过多,要通盘考虑,让每一个学生尽可能都有在竞赛中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都有取胜的可能。

(三)竞赛应体现鼓励进步和团结互助,要把比学赶帮的良好学风纳入到竞赛之中。不仅先进更先进、后进变先进的应受到鼓励,那些有了进步的后进者也都应得到表彰。

教学实践证明,竞赛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处于活跃、兴奋状态,强化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竞赛法的组织形式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比赛法于教学时,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以及同一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学阶段、教育对象、场地、器材和气候等客观条件的不同,必须采取不同形式的竞赛形式。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应采用多样的竞赛形式,如:游戏竞赛、达标赛、测试赛、接力赛等。根据教学需要,平时教学过程中大多使用游戏赛和接力赛。游戏赛主要是为了竞争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运动负荷。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游戏比赛中巩固和提高基本技术.技能技巧。一般安排在课的准备部分以及课的结束部分。接力赛主要是结合教学目的、特定教材内容而进行的比赛。一般用于课的基本部分或后半部分,学生情绪高涨时。

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而采用个人之间、小组之间、班与班之间的竞赛以及各组推荐代表的点将赛,抽签决定参赛人员的抽签赛等。根据教学需要比快、比齐、比准、比组织纪律性、比反应能力等不同比赛形式。

四、竞赛法的运用原则

(一)竞赛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在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竞赛,不能为竞赛而竞赛,甚至因为比赛而干扰学生已经掌握的正确技术动作,破坏动作技术的动力定型。选择竞赛练习的内容,必须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于复杂而有较大危险性的内容应慎重考虑。应以简单、实效、有助于主教材任务完成的练习为主。总之,应做到既有利于巩固技能、技术,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又能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竞赛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有效地安排好场地器材、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加强思想教学和组织安全工作、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篇9

一、搭建教育科研平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科研,是教育决策科学化的依据,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采取诸多措施为教师搭建教育科研的平台。一是把教育科研作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的载体。学校采用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形式,如,个性化业务学习、参加县级以上培训、到名校观摩学习、听专家讲座等,拓展教师视野,提升业务素养和理论水平。二是降低门槛,让每位教师都做得起教育科研。我们提出了“课堂小问题,教育大课题”的教科研思路,建构了“问题—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的教科研模式,指导教师通过撰写教学反思、案例分析、教育叙事等方式,不断地积累、总结教学经验和成果,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三是引入激励机制。学校将教科研工作纳入教学常规管理之中,教师参与听课评课、公开教学、观摩教学、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都与教师个人的业绩考核、评优树先、职称评聘衔接挂钩,促使更多的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科研工作中去。

二、建设特色校园文化,营造育人氛围

根据学校所处的地域特点和实际情况,学校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进行了特色文化建设。在硬件建设方面:对绿化带、花木栽植、地坪硬化、旗台花园、活动场地等设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达到与校园周边环境相互映衬、和谐融洽的效果;对校墙文化、走廊文化、班级文化、功能室文化、宿舍文化等设施,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地民族、民俗文化之精髓有机融合并精心设计布置,通俗而不失庄重,乡土而不乏儒雅,与宁静和谐、纯朴自然的乡村民风相辅相成,既增添了一幅美景,又营造出了浓厚的育人环境。在精神建设方面:本着“张扬个性、发展特长,感恩自信,健康成长”的育人理念,利用“国旗下的讲话”、“班、队主题活动”、“经典影片展播”、板报、学习园地等,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故事会”、“每日一语(藏语、英语)”等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开展“跳锅庄舞、韵律操”、“阳光体育”、“歌舞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强身健体、展示特长;读、讲励志、感恩、诚信故事,培养学生感恩自信、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

三、加强常规管理工作,注重管理精细化

常规管理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内驱力,它必须以相应的制度和激励机制作为支撑和保障。管理离不开规则和标准,学校要实施精细化管理,必然要获得师生员工的高度认同,只有师生认同了、配合了,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才能推行下去,才能形成人人有责、人人负责的局面。制定精细、人本的制度文本,引领和督促教师按常规工作,依常规行事,逐步将常规要求内化为行为习惯。学校在充分调研和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制订了《年级学科教学质量奖励办法》、《毕业班教学质量奖励办法》,即讲规则,又重激励。对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考核、辅导、反思均作了具体要求。特别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观看课堂实录、集体观摩、评析课例,课标解读、教材解读、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并通过课堂评优活动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从而形成处处讲求精细、人人追求精细的共同价值追求。

篇10

一、认真组织,积极落实,将创建活动贯彻始终

北站支局高度重视行风建设工作,全年以迎奥林匹克运动会、树形象、创建文明诚信服务窗口为工作主线,并结合北站支局工作实际,设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服务竞赛工作实施方案和创建活动奖励办法,每周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每月召开支局创建专题会,邀请社会及企业领导采取互动形式,认真听取领导及用户的宝贵意见,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窗口工作的调整,做到活动见成效,经营有效益,服务上台阶。

二、广泛发动,强化培训,增强职业道德意识

支局利用晨会、例会、支局大会,围绕职工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纪律等开展教育活动,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在开展的“小先生”活动中,通过每名职工轮流上台为大家讲课,充分调动了职工的学习热情,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理解,既锻炼了职工的表达能力,为与用户有效沟通奠定基础,又增强了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将理论与工作实际有机结合。通过“文明职工、文明个人”的评选活动,激发了职工争先创优的热情,工作更加规范化,服务更加人性化,岗位更加职责化,技能更加专业化,健康和谐、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在职工中开展的“要”还是“我要干”的大讨论中,职工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思想得到了净化,更加爱岗敬业、遵章守纪,做好员工、好市民、创和谐家庭已经是北站支局全体职工的共同目标.

三、注重管理,树立形象,创一流服务水平

结合各项创建活动以及市局开展服务评星、业务练功、争先争优活动,北站支局积极开展岗位练功和技能竞赛。北站支局目前有星级营业员15人,占支局总人数的44%,高于市局平均水平,列居市局首位。在2008年行业业务练功比赛中,支局参与人数100%,取得省级前10名的5人次,国家前10名的2人次;在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支局合格率达100%。截止到目前,支局收到用户来信表扬15次,电话表扬400余次,用户满意率达到95%以上。

通过支局服务模拟演练提高职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英语、日语、手语等语言的学习提升服务员的服务水平。工作人员着邮政标志服,佩戴工号牌上岗,服务形象统一大方,营业厅内公开市局局长办公电话,接受群众监督,服务效率高、态度好、质量优,为用户办理业务做到六个一样,诚信服务,文明服务,成为全市邮政窗口的旗舰店。

四、规范标准,公开业绩,创建和谐团队

年初,北站支局结合工作实际,在全局职工大会上通过了支局管理办法,台席工作内容及标准,薪酬绩效分配办法,服务规范标准,员工守则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对支局每天的对外服务工作及生产工作的每个环节作出细致精确的表述,明确责任段落,责任落实到人。健全规范的办法规范了职工的工作行为,使每项工作每个环节畅通无阻,井井有条。薪酬分配办法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按量收计奖,实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员工的业绩管理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为职工营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与氛围,为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创建和诣企业,保证经营秩序,无各类重大事件发生提供保证。真正做到用制度管理人,用办法考核人,用政策调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