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奖励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题申报奖励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题申报奖励方案

篇1

关键词:农业;科研管理;建议

科研管理不仅仅是管理一些的科研档案,还包括学术活动、科研信息、科研计划、课题实施和科研成果等方面的管理。科研管理工作是科研工作中一个重要辅助的组成部分,它能够确保科研工作的顺利运行。争取到各类科研项目能给科研单位带来一定的科研资金,并能够提升科研单位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因此“重立项、轻管理、重成果、轻执行”的现象在大多数科研单位都会出现,这类现象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于科研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造成的。农业科研管理面对的是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在工作上适当的引导、严格地把关以及热情的服务对于科技人员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求科研管理人员除了具有“严谨、求实、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外,还要有“甘为孺子牛”的服务意识。为了解决在农业科研项目的申请、执行及验收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严格规范农业科研项目管理制度

1.1 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档案制度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尤为重要,是科研活动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农业科技档案记述和反映了科研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储备科科学研究成果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手段,是保障农业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技术资源。管好用好科技档案是提高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因此,必须加强科研档案的管理。档案员及时向项目负责人收集科技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和保管,并提供科技档案的利用服务;项目负责人在科研计划立项实施之初,要按照档案管理制度的要求认真积累各种资料,直到成果验收鉴定后,提交给档案室。科技档案主要包括:(1)调研报告、可行性报告(开题报告)、课题立项申报书、课题论证材料、文献综述、计划任务书、项目合同书、会议记录等;(2)总体设计书、年度试验设计、年度总结、照片、计算机软盘、图表以及试验记录等;(3)课题总结、技术总结报告、研究应用报告、研究工作报告、检索查新报告、各种数据的检测报告,鉴定(验收)申请表及审批材料、专家鉴定意见,鉴定证书、成果登记报告表、成果证书以及农作物新品种审定(认定) 证书等;(4)奖励申报书及审批文件、奖励证书;(5)推广应用技术文件和工作总结、技术转让协议和合同、用户反馈意见、效益证明及宣传报道材料。

1.2 建立健全农业科研管理制度 科研管理工作之所以能够顺利的进行,首先必须建立一个规范的科研管理模式,其次还要有一个科学的、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这就要求以国家科研项目制定的管理办法为依据,以科研管理为核心,以优秀科研成果为目标,以规范化服务为宗旨,制定适合本单位特点的科研管理制度,充分调动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科研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制定比较完整的科研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项目(课题)申请立项、组织实施、成果鉴定、经费管理、科研评估、科研奖惩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形成《科研管理制度汇编》,并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制度。

1.3 坚持动态跟踪管理 首先,抓好项目(课题)的前期申报工作、建立科研档案。科研管理人员应该及时撑握科研项目(课题)申请信息,并及早通知单位的科研人员,为项目(课题)申请者有充分的撰写时间。当项目(课题)被批准立项后,应及时将立项通知及相关的管理办法转发给课题组,使其掌握研究程序及注意事项。重点抓好课题组研究人员、实施方案、科研经费的组织落实,增强项目(课题)主持人的责任感,从而保证课题研究计划的及时顺利开展。同时为立项的课题建立跟踪档案,确保各项文件资料可以及时归档。

其次抓好项目(课题)中期检查。改变简单的档案管理,实行动态跟踪管理。根据课题的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做好项目的中期检查、评估以及督促工作,重点关注中期科研成果,以保证及时了解(项目)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和课题经费的使用情况,通过检查发现问题,对计划实施和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及时予以纠正。对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支持、协调解决,确保科研课题能够顺利进行。

第三要做好项目(课题)验收结题的奖励工作。科学研究工作水平的目标和最终体现就是出成果,这也是衡量科研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科研项目(课题)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是督促项目(课题)主持人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完成科研总结。因此,在后期管理中根据项目(课题)的进度安排,按期结题,并组织好成果鉴定、评审以及申报奖励工作。对于实际应用意义大、推广效果显著的科研成果要予以高度重视,扩大科研成果的宣传及推广应用力度,使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实际当中。

篇2

【关键词】教育科研;管理

教育要发展,就必须进行改革;教育要改革,就必须开展教育科研。把教育改革与教育科研结合起来,是现代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教育科研要充分发挥其理论指导、实验探究和决策咨询作用,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就必须加强中学教育科研的管理。

一、机构管理

搞好教育科研,首先需要建立健全机构。建立健全机构,才能有效地组织教育科研的实施。

南阳市三十中教研室是协助校长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制学校教育科研规划和计划,组织指导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中枢机构。教研室是学校的职能处室,为使其行使管理权力,为此,我们正确处理了以下几个关系:

(一)教研室在学校所处的地位

学校教研室是教育理论与教育现实之间的桥梁,教研室是学校的一个重要部门,教研室主任受校长和主管教学副校长的直接领导,从而形成学校校长、副校长—教研室—学科教研组、课题实验组三级教研网络。

(二)学校教研室与市教研室的关系

学校教研室在行政工作和业务工作上受学校领导,但同时它也是市教委—教研室—学校教(科)研室三级科研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业务工作也受市教研室领导。因而,学校教研室应认真完成市教研室布置的任务,并在教研室的指导下承担市级和学校级科研课题,及时反馈学校教育科研的现状和上级下达任务的完成情况。

(三)教研室与教导处的关系

教研室抓教育教学研究,教导处抓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形成相互补充的格局,有利于科研兴教,有利于学校稳定和持续发展。

(四)学校教研室和电教室的关系

要培养“三个面向”的人才,就应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作用使电教媒体真正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现代教育教学研究与电教关系密切。

二、项目管理

教育科研范围广、内容多、层次不一,因而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有选择地确立科研课题并进行科学管理。科研课题的选择,应有针对性、计划性和实际可能性,做到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对象具体,研究方法科学。

科研课题一般有自选、推荐和上级分派的三种形式,有国家、自治区、市及学校四个级别。无论哪一种形式或哪一个级别的教育科研课题,都必须严格遵守申报审批程序,不管学校的什么课题都必须制定课题实验方案,纳入计划,由教研室统一管理。我校系城郊中学,接省教科研课题《欠发达地区提高农村中学教师教育科研问题研究》,

并成为基地学校,有的放矢进行研究。针对封闭式学校学生心理问题,我们又正式申报了省级心里研究课题,得到正式审批。

对教育科研项目实行目标管理,纳入学校管理水平、办学水平的考核指标中,列入学校对教研室、教育技术组、教研组和课题实验组成员个人业绩的指标中。为了对教育科研项目进行有效管理,我们事先制定了目标考核细则,设计《课题目标评定卡》及《年度完成情况评比卡》,激励课题组成员全身心投入课题研究。

三、人员管理

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只能由科研促教学,不能由科研代替教学。“人人有课题”的做法不一定科学。首先,教育科研有它的周期性,应与学校学情统一起来。其次,教师对科研的意识和从事科研的能力参差不齐。搞科研要因人而异,加强人员管理,建立科研人员业绩档案。

(一)形成良好的教育科研气氛;(二)人员的选择,进行课题实验研究的人员,应老中青相结合;课题负责人(组长)应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学校中层以上领导不宜担任课题组组长;课题组成员应是起始课教师;按学年有选择地吸收扩充实验研究人员。(三)人员培训。对教育科研人员必须进行分批次分期分层次培训,使其对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所了解,熟悉具体的操作过程,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

四、档案管理

学校教研应按不同级别的课题,分门别类建立档案,包括课题实验研究数据材料、实验成果和激励机制。

(一)实验数据材料

实验数据材料大到课题实验方案,小到课堂电化教学设计、问卷设计、会议记录,都应完整齐全,详细具体。

(二)实验成果的管理

实验成果管理应按提交成果的方式建档,如实验研究著作,报告、总结、论文,计算机课件、录音、录像、幻灯等获奖教材,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优秀教学设计,优质课实况录像及各类有效证书。

(三)激励机制

教育科研成果时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成果,是对社会的贡献,所以要以制度化的形式对取得科研成果的教师给予精神上的表彰和物质上的奖励。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要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奖励,要把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与职务评聘、评优、晋升、获取科研资助等以制度化形式联系起来。

五、经费管理

学校应按不同级别的课题提供不等数额的科研经费,科研经费专款专用,统一由学校财务室管理。课题负责人在使用经费时必须报经教研室审核,确认用途明确后,方可向财务室支取。

教育科研既是一种教育性的科研活动,又是一种研究性的教育活动。它以课堂教学为主战场,以学生为实验对象,以探求课堂教学规律、原则和方法,建立起课堂教学理论和方法体系为目的,以促进教学优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总目标,因此,中学教育科研的管理必须以此为知道思想来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新疆教育)中小学管理 20009 G30

2.开封教育科研杂志(内部资料)《开封教育科研》编辑部

3.河南省教育年会暨专家报告会

篇3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纵向科研项目 提高结题率

随着国家对科学研究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作为科学研究主力军的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承担的纵向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总量大幅提升[1],例如安徽理工大学2006年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53项,经费456万元;2009年承担各类纵向课题178项;经费1522万元。在科研总量增加以后,如何对各类纵向科研项目进行有效管理,提高结题率,保障国家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益成为地方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以学科建设、高水平科技研究平台为依托,创新学校科技管理体制,为科研项目的成功申请和顺利结题营造优质的外部环境和制度保证。

1.加强学科建设,构筑高水平的科技研究平台。学科建设和高水平科技平台两者互相依存、互相带动,两者都是做好学校科研工作的重要保证,加强两者的建设有利于高水平人才的聚合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产生新学科增长点;有利于学校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承担高水平的重大科研项目。学科和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发展和建设可以将优势资源和特色资源转化成学校的科技竞争力,可以为学校各级科研项目申请的成功率和结题率的提供人才、智力、制度保证[2]。

我校始终将学科建设和高水平的科技平台作为学校科研工作的重点之一,并根据依靠特色、发挥优势的平台建设思路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开放共享、整合集成的建设原则,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目前我校拥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拥有“采矿工程”等4个博士点与36个硕士点,拥有“安徽省现代矿业工程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安徽省高校“矿山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矿山建设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这些科技平台基本覆盖了我校的矿业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并且已经形成了一批稳定的、学术水平较高的科技人才队伍,为各级科研项目的申请和按期高质完成奠定了基础。

2.创新学校科技管理体制,优化科研环境。科研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制定一套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科研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其政策导向作用,是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学校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的根本保证[3,4]。我校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途径,出台了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成果管理、学术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学校科研工作基本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同时,我校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在加强科研量化管理,制定科研成果的量化标准,完善科研机构评估体系,修改科研奖励措施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营造了一个有利于提高科研质量,推动科研成果转化、鼓励科技创新、实现科研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在“十五”期间我校先后出台和进一步完善了《安徽理工大学硕博科研启动基金管理办法》、《安徽理工大学校青年科研基金管理办法》、《安徽理工大学引进人才暂行办法(修订)》、《安徽理工大学选拔和培养优秀创新学术群体实施办法》、《安徽理工大学院系年度综合考核实施办法(修订)》、《安徽理工大学校内津贴改革暂行办法(修订)》等政策文件,形成了涵盖人才引进、人才培养、项目孵化、职务晋升、个人和院系考核等各个方面的完整的科研评价和考核制度系统,为学校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完善的制度保证。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为了提高项目按时结题率,争取更多的科技成果奖励,我校出台的各种科研政策文件在重视科研经费和项目数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科研项目的层次和完成的水平。如在制定我校教职工和院系工作业绩评价体系时,除了考虑科技成果、科技项目和经费数量,还特别重视质的评价,特别是各级重点项目是否按期高质完成在个人和院系考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此外,学校对项目完成质量高的负责人予以重奖,例如对按期完成的项目负责人一次性最高按照项目经费的15%予以奖励;对国家级奖获得者,学校按照所获奖金的1∶3予以配套奖励对其他级别的获奖也有不同的配套奖励,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教职工按期结题、申报成果、参加报奖的积极性。

二、充分发挥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能动作用。

我校科研管理部门重点从以下四关入手,将按期高效结题的思想贯彻于项目申报至结题的全过程中。

1.项目申报关。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有把好申请项目的质量关,才能从源头保证项目最终结题的质量。为了保证申请项目的质量,我校实行系、科研处和校学术委员会三级审查制度,从不同的方面逐一进行审查。首先,系部就课题对国内外科研现状的了解与分析,科学水平及意义,预期研究前景,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研究方案等学术角度进行审查。其次,科研处从申报者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科研信用,申请书的形式,课题组人员结构、现有仪器、设备及前期工作基础学术水平及研究能力、申请经费及预算依据的合理程度等角度进行审查。最后校学术委员会从课题的科学价值和意义,观点、方法和理论的创新、可行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宏观把握。

2.中期检查关。中期检查作为项目过程管理的重要一环,是把握项目进展程度,了解项目研究情况的手段。我校2009年一年各级项目立项超过200项,而各级结题项目数超过150项,如果仅仅依靠校科研处少数几个管理人员,很难保证对各级项目都进行有效的过程管理。因此,我校目前采用院系二级分级管理制。学校科研处主要对那些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项目进行直接管理和监督,以保证高级别项目的完成质量。对于一般项目,学校科研处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和宏观把握,系部主要负责具体的日常管理,并定期向科研处汇报项目进展。学校明文规定,无论什么级别的项目负责人都要按照《安徽理工大学科研项目中期检查实施细则》按时填写《安徽理工大学科研项目中期检查报告书》送交科研处审查。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项目除了填写《安徽理工大学科研项目中期检查报告书》,学校还以中期检查时间为参照,对每个项目制定了不同的实施阶段,并要求项目负责人及时填写《安徽理工大学重点科研项目阶段检查报告书》。学校组织的检查评议小组根据项目计划任务书对材料审核后形成检查意见,作出“继续进行”或“需要整改”的判断,对极少数与项目计划书要求差距较大的研究项目进行调查,视不同情况采取限期改正、追回经费和终止项目等处理办法。

3.项目结题关、项目延期关。在把好项目申报关、中期检查关的前提下,项目一般都可以按时结题。但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情况,我校每年六月、十二月组织下发《关于加强纵向到起项目结题与验收(鉴定)工作的通知》文件,及时通知相关系部和个人,督促项目负责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各种材料。学校科研处对项目负责人提供的材料进行认真审核并交校结题验收评议组,按《安徽理工大学学科研项目结题验收实施细则》检查验收并形成验收意见,通过的项目移交上级主管部门。如果的确有不可抗拒因素造成项目不能按期结题,就必须提前三个月向学校科研处提交《安徽理工大学科研项目延期申请书》,由学校调查核实后在上报相关主管部门待批。

三、我校项目结题率高的其他原因

1.我校依据《安徽理工大学硕博科研启动基金管理办法》、《安徽理工大学校青年科研基金管理办法》、《安徽理工大学引进人才暂行办法(修订)》设立的安徽理工大学硕博启动基金和安徽理工大学青年基金是学校支持学校青年教师从事创新科学研究,培养青年科研骨干人才队伍,培育孵化有研究潜力和发展前景的科研课题的专项基金,学校每年的投入达到100多万元,并且投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两项基金的有着共同特点,就是项目负责人几乎都是初次承担研究课题,既缺乏项目宏观把握的经验,对课题研究进展过程把握的能力不强,又没有形成固定的科研态度,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我校科研管理部门针对这个特点,不仅加大了对项目负责人的培训和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的力度,而且重点从科研思想和态度入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研方向和严谨的科研态度,让他们从自己的第一个课题开始就认真按照计划任务书踏踏实实保质保量地进行研究,形成按时结题的好习惯。

2.建立科研信用档案。学校为每一位科研人员建立科研信用档案,信用档案主要详细记录该科研人员历来在科研方面的得与失,具体包括主持或参加哪些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成果质量如何,课题结题概况等记录。这些记录基本上可以反映一个科研人员的科研实力,通过适当的量化后,可以形成一个信用值(我校分为优、良、一般、差四个级别),反映该科研人员在科研方面的信用状况。当该科研人员申报新课题时,我校根据信用值分别采取以下措施:信用值优和良者学校负责重点推荐申报,信用值一般者限项申报,信用值差者一年内不准申报,同时,项目获批后根据信用值学校分别予以不同数额的经费配套。

3.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做到科研经费既要加强管理,又要简化手续,方便合理使用,以便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能。经费是一个课题顺利开展的保证,其花费是否合理决定了项目能否取得预期成果。因此,我校在予以各级项目配套经费以保证项目研究经费充足的前提下,也针对科研经费管理的特点出台了《安徽理工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中规定项目按期(科研处出具证明)完成后,剩余经费并入项目负责人其它项目并且优先并入高级别项目课题。同时,学校参照项目剩余经费的50%予以现金奖励课题组成员。若没有按期结题,学校根据《安徽理工大学校内津贴改革暂行办法(修订)》规定扣除项目负责人相应的津贴。这样不仅保证了经费的使用效率,而且大大提高了项目负责人的研究热情和按期结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古广灵,刘碧容.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的认识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01).

[2]谷菲菲,安胜军.高校科学研究的六大关系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11).

篇4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科研档案 管理

高校科研档案是高校在科研管理和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及声像载体材料,是高校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在科研工作中发挥着知识储备的作用。随着高校科研事业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科研档案在高校发展和建设中的作用地位越来越突出。但对于20世纪末后建立或升格起来的普通本科院校来说,由于本科办学历史不长,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较低,对科研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使得科研档案管理水平滞后,无法保证科研档案价值的实现。因此,研究分析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档案整体管理水平,发挥科研项目档案的利用效益,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信息与知识成了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无论哪个行业,能否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足够的知识,只要拥有足够的知识,就能够更快地获取知识,就会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得成功。高校是创造知识和传播知识的场所,是教学科研中心,而高校科研档案又是教学、科研知识资源的存储载体,详细记载了高校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和具体成果,是学校教育改革与科技知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汇集了学校教育、科研的最新成果,为学校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提供了背景资料和所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完整、系统、准确的科研档案对科学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2.有利于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的决策。科研档案具有依据凭证的功能,它直接反映了高校科研活动的原貌与进步,真实反映了学校的科研水平及办学实力,是高校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基础和前提。有效地管理好科研档案,可以为学校领导和科研部门的工作决策提供重要凭证和依据,实现科研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

3.有利于促进科研成果的利用和推广。科研档案管理不仅仅是将科研材料整理、分类和保管,而是归档后的再利用,以实现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地管理好科研档案,既可以完整、准确、系统地记录科研活动的全过程,更为重要的是也为进一步的项目研发和成果推广提供技术资源,从而实现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科研档案具有成套性、阶段性、集体性、专业性强、载体多样、内容多、范围广等特点。这些特点对科研档案的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基础弱、管理意识不到位等原因,虽然科研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却存在着种种弊端,影响了科研档案的质量及开发利用。

1.档案意识薄弱,科研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提高竞争力,新建本科院校都把大量的精力集中用于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之上,却忽视了档案工作的发展,档案意识薄弱,没有认识到档案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使得学校档案事业严重滞后于其它各项工作。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各级领导、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部门往往忽视了科研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科研档案管理在整个科研工作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科研人员认为只有学校管理性的文件才能作为档案管理,从而轻视研究过程中档案资料积累、归档工作,往往把它们排斥在档案管理之外。其次,部分科研人员没有认识到自己是科研档案的主体,只重视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及科研成果的发表、获奖,认为归档是档案管理人员的事,与己无关;或者认为在科研过程中形成的材料属于个人资源,是否归档无关紧要,担心交到档案部门后给自己查找利用带来不便而不愿意上交。再次,科研管理部门重视的是项目的申报、评比,追求的是项目数量、经费的增加,只要科研材料不会影响到项目的申报、鉴定、评比即可,并不对科研档案的归档提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和要求,从而使得科研人员只片面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对科研档案工作的投入不足,重视不够。

2.归档材料质量不高,科研档案原始性、完整性、系统性差。高校科研档案收集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是保证归档材料质量的前提。一套完整齐全的科研项目档案应包括科研准备阶段的项目申请书、审批文件、论证材料、项目计划任务书、开题报告和相关协议等文件材料,研究实验阶段的原始记录、实验报告、计算材料等文件材料,总结鉴定验收阶段的工作总结、结题报告、论文、专著、结题鉴定等材料。部分科研项目档案还包括申报奖励阶段的成果材料、奖励申报与审批材料、获奖材料、推广应用阶段的转让协议、推广应用方案及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证明材料等。然而,在新建本科院科研档案的实际归档中,无论是纵向科研项目,还是横向科研项目,其归档的材料都普遍存在着依据性、结果性文件多,科研记录少;文字材料多,磁盘、光盘、照片、实物少;复印件多、原件少等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科研档案的系统性、完整性、原始性,使得科研档案的价值大打折扣,最终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科研档案。

3.管理制度缺失,科研档案归档工作的职责不明确。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大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结合各单位实际,制定了相应的科研档案管理办法,坚持由科研课题(项目)立卷的制度,再由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档案进行检查验收,然后在一定期限内由科研管理部门统一向学校档案部门移交。这种模式也是比较易于落实科研档案的“三纳入”、“四同步”管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各高校制定的管理办法往往不具体,未明确科研档案管理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科研档案管理员、课题负责人的职责,科研管理部门对课题文件材料的形成和积累的管理把关不严,科研人员不配合,科研档案管理员交什么收什么。有的学校虽然也有“三纳入”、“四同步”的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上困难重重,科研管理部门、档案部门之间缺乏统筹协调,科研管理部门把工作的重点和核心放在立项、经费及成果管理上,科研档案的管理往往由于事务性、琐碎性的特点而不受重视;档案部门由于不是科研工作的管理主体,又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有效的制约手段,对科研档案的监管力度很小甚至无力监管,使得科研档案“三纳入”、“四同步”制度形同虚设,科研档案归档管理处于失控状态。

4.工作意识落后,科研档案归档工作的业务指导不到位。长期以来,高校档案部门都处于封闭状态,“藏在深闺人未识”,内无动力,外无压力,工作缺乏竞争和创新,只注重移交后科研档案的管理,忽视了对移交前的科研材料建档工作的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基本上处于你交多少、我管多少的情况。而科研人员、科研档案管理员没有经过正规档案管理教育与培训,专业性不强,业务素质偏低,对科研档案归档的内容不明确,对归档范围把握不准,再加上他们还要承担其他大量的工作,投入到档案管理的时间有限,而档案部门业务指导又不到位,难免不影响到项目材料归档的质量和数量。

三、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档案管理的对策

为确保科研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提高科研档案质量,针对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问题,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科研档案的管理,充分发挥科研档案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的重要作用。

1.增强档案意识,提高科研档案形成者归档工作的主动性。档案意识是人们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认识,以及以这种认识为基础形成的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思想观念,它是档案工作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科研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全校师生档案意识尤为重要。首先,档案部门要经常向学校领导汇报档案工作,争取学校领导和科研管理部门领导的支持,将科研档案管理纳入科研工作的程序和检查内容,增强科研人员对科研档案的责任意识。其次,学校档案部门要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深入宣传《档案法》、《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档案法规及档案基本知识,让档案贴近教职工,提高科研人员档案法制观念,使大家认识到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根本上理解、支持、参与科研档案的归档工作,主动承担科研档案归档的职责。再次,档案部门要改变“重藏轻用”的旧观念,积极开发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编制各种检索工具和专题目录,为科研人员利用提供方便。“润物细无声”,科研人员逐步认识到科研档案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就不会产生抵触情绪,反而会主动支持和配合科研档案归档工作。

2.完善管理制度,促进科研档案工作的规范化。《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中明确规定:“科研档案必须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确保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便于开发利用。”《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也规定:“科研类档案应当在项目完成后两个月内归档,并且个人对其从事科研活动所形成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档案材料,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归档,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坚持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理顺档案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科研人员之间的工作关系,明确各级各类人员在科研档案工作中的职责,建立行之有效的科研档案归档制度和模式,使“三纳入”、“四同步”真正落实。制度应包括科研项目从开始到结题的过程材料的管理,明确所有科研项目档案归档的操作方式,如项目档案的收集内容、整理方法、立卷方式、归档时间、保管程序和提供利用等,这样才能使各个业务环节都有章可循,从而促使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朝着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此外,还应该采取一定措施,把科研档案的归档情况与科研项目的验收、成果申报挂钩,在课题验收时,要由档案部门对归档材料进行审查,凡是归档材料不完整的不予项目验收、报奖,从而保证科研档案的质量。

3.加强跟踪收集,实现科研档案归档工作的全程监督。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大部分科研人员还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投入到档案管理的时间有限,难免在科研档案的材料积累和收集上有遗漏或对应归档的材料把握不准,导致归档材料的不完整、不准确。因此,档案部门不能只注重移交后的档案管理,而应根据科研档案形成的特点,坚持前端控制的原则,提前介入,将科研档案的跟踪收集工作贯穿于科研活动的全过程,才能真正保证科研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在计划管理、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阶段,档案部门应同科研管理部门、科研项目人员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及时了解和掌握科研课题的整体进程,指导和协助科研人员将整个科研活动中有价值的文件材料收集齐全,确保科研档案的质量。

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及高级别获奖成果最能反映出一所高校的科研能力,但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缺乏科研竞争力,争取到的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凤毛鳞角,其所形成的科研档案资源既是学校科研能力的历史见证和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的基础,又是新技术、新创新的基础,对学校有重大意义。这些科研项目,往往研究周期长,涉及范围广,研究人员多,档案内容复杂多样,甚至还包括若干科研子课题,如果仍按一般课题一样进行收集归档,极易造成档案材料割裂的现象。因此对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应从立项起就实行课题组预立卷归档,配备专门的档案管理员参与全程,从科研材料形成之始就注意收集整理,以免遗漏,确保重点、重大科研项目档案的完整、系统、准确。

4.提升档案管理者综合素质,强化为科研档案工作服务的能力。人的素质是关系到工作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科研档案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做好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一方面,科研档案的特点,要求档案人员要有较为广博深厚的知识基础,系统学习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等理论知识,还要不断扩展知识领域,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掌握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档案管理方法和技术,具备科研项目管理知识,熟悉科研项目档案的来源情况和产生工作规律。唯此,档案人员才能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增强科研档案工作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档案部门要转变观念,克服“坐等上门”等传统封闭的工作意识,树立服务意识,积极开展对科研人员、科研管理部门兼职档案员的业务培训,使他们熟悉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业务环节的基本技能;主动加强与课题组、科研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指导科研人员、兼职档案员做好平时的预立卷归档,定期检查或抽查立卷归档工作,逐步提高科研人员、兼职档案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天波.加强地方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对策[J].重庆三峡学报学报,2008,(4).

篇5

目前,教育科研课题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立项了大量各级各类高职教育科研课题。但在研究实践中,高职教育科研课题受课题选题、研究方法设计、研究过程、结题验收、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等环节中各种因素的影响,课题应用性缺失,未能解决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增强教育科研课题的应用性。

一、高职教育科研课题应用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课题选题预期成果以论文为主,偏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根据研究目的来区分的。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扩展知识;应用研究的基本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从教育科研立项部门角度出发,高职院校的教育科研课题选题应以解决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紧迫问题为出发点,以应用研究为主。但在教育科研课题选题上,存在以下影响应用性的因素。

1.课题选题的预期成果以论文为主。在教育科研课题选题上,课题负责人更易偏向论文,把作为课题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将课题研究当成的捷径,如以版面费预算科研经费,考核目标以论文为主等。学术论文是科学或者社会研究工作者在学术书籍或学术期刊上刊登的呈现自己研究成果的文章,它在教育科研中只是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之一,且其侧重点是对外宣传研究成果。学术论文在高职教育教学本文由收集整理改革中的应用性往往不如规章制度、教学计划、教案、课件等其他课题研究成果那样明显和直接。

2.课题选题偏重基础研究。课题负责人在选题上偏向于思辨性的基础研究,希望不做或少做调查实验,他们往往通过查阅课题相关著作、论文等资料,再结合课题具体情况“思考”出论文。即使选题属于应用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会偏离研究内容,走向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为现有学科知识体系增添新知识,理论创新的难度比较大,因此,目前高职教育科研课题最后也只能是重复论述前人学术观点,没有创新性成果,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作用有限。

(二)课题研究方法设计重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方法错误

教育研究方法就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课题研究方法设计直接决定课题能否研究出正确的成果并推广应用于实践之中,是课题是否具有应用性的决定性因素。但设计一个科学的课题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难度,在高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实践中,重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错误是影响课题应用性的两个主要因素。

1.重定性研究,轻定量研究。在教育科研中,定量研究主要通过数据的展现说明统计结果,定性研究主要是叙述性的说明。所以,定量研究需要采用严格科学的调查统计、实验对比等研究方法,导致研究过程更为复杂,研究工作量增加。因此,在课题研究中,课题负责人更倾向于采用现有的教学改革理论,通过叙述性说明推导其观点的正确性,但由于没有数据支撑,无法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如高职院校学分制与工学结合专业改革是目前高职教育研究的热点,这是典型的应用研究,涉及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修订、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多方面内容,采用调查研究、(准)实验研究等定量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很复杂,工作量很大,需要一个严谨的研究方案设计。但在课题研究中,课题负责人没有科学的研究计划,专业改革过程中缺少实验与调查统计等数据积累,最后这个专业改革的正确性只是套用现在高职流行的学分制、工学结合等理论进行理论论证,并辅以专业改革前后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就业率等几组简单的数据对比进行数据论证。从严格的教育科学研究角度来说,这个专业改革研究没有数据精确解释,便无法保证其研究成果的正确性并推广应用到其他专业。

2.定量研究方法错误。教育科研课题负责人虽然采用了定量研究中的调查研究方法,但也存在抽样量过少,样本不具有代表性,调查问卷设计倾向性明显等错误;课题负责人很少使用复杂但更科学的(准)实验性研究,即使采用(准)实验性研究也没有能准确选取自变量、因变量,并控制无关变量,并且基本没有采用如spss等科学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如高职某公共必修课程教学改革课题中,课题负责人试图论证课程教学改革的正确性,在2006年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并直接用2006级全体学生和2005级学生课程学习成绩对比以说明改革的成效。这个课题就没有正确设计准实验研究方法,导致研究结论错误。因为研究无法控制2006级学生学习基础较2005级的好坏,以及不同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等无关变量,自然无法通过实验论证新的课程教学方法优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论。正确的准实验研究方法应该是在每个年级每个专业分别抽取实验班与对比班,以尽量降低学生入学课程原始水平、教师教学水平等无关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课题研究过程中更改课题研究内容,研究内容落后于实践

课题立项后结题前,课题负责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问题:教学或行政管理工作重,科研工作经验不足,课题研究计划落实不严,组织

协调实施不力,课题组成员参与积极性不高;课题立项只是为了评职称等外在功利目的,没有认真考虑过立项后如何真正地去实施课题研究;设计、论证课题方案时,只求选题新颖、理念先进,而严重忽视了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等。以上问题导致课题研究困难重重,产生中途更改课题研究内容,以及课题延期,课题研究落后于实践等影响课题应用性的因素。

1.更改课题研究内容。课题立项有严格的程序,由课题负责人申请,学院学术委员会等学术机构审定课题研究能否解决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紧迫问题,是否具有立项的必要性。课题立项后其研究内容的变更必须经学院科研管理部门的审批。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负责人不经审批避难就易变更课题研究内容,如将研究对象从整个学院变更为某个系部,将课题考核指标从教学计划、规章制度等变更为几篇论文,从而影响课题研究应用价值。

2.课题研究内容落后于实践。课题研究进展困难,课题研究延期,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却在飞速发展,课题研究内容已落后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课题研究自然没有应用性。如课程改革中,我国曾经引进过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模式、英国btec教学模式、德国“双元制”职教培养模式及“学习领域”改革方案等,现在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主要就是以参照德国模式发展而来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为标准,如果相关的课程建设课题一再延期,那研究内容就无法跟上我国的课程改革步伐,研究落后于实践,那就没有了应用性,只能终止课题。

(四)课题结题验收材料文过饰非,课题验收方式不当

课题结题是以会议验收、通讯验收等正式的结题方式呈现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证明课题立项部门与课题负责人双方约定的研究任务的达成,表示课题研究的结束。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结题,实质也是对课题应用性的评价,但在课题结题验收中有两个因素导致难以准确评定高职教育科研课题的应用性。

1.结题材料文过饰非。课题负责人主要围绕课题申报书、合同里面的研究内容和预期成果撰写结题材料,对规章制度、教学计划、教案、课件等研究成果的应用情况可能主观描述过多,如果结题验收时不对研究成果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实地调查,难以避免结题材料文过饰非。

2.课题验收方式不当。会议验收中,评审专家与课题负责人、课题组成员等面对面交流,评审专家可以综合书面材料与当面交流情况,对课题研究成果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作出客观的评价。但采用通讯验收就只能单纯依靠书面材料作出判断,难以准确评定课题成果的应用性。

(五)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缺乏理论归纳

课题通过结题鉴定后,其研究成果必须推广应用于实践,整体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这是高职教育科研课题立项的根本目的。但由于课题选题或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其研究成果仅适用于某一研究对象,没有归纳出可推广应用的模式、体系等理论,不能推广应用到其他同类对象中,影响了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性。

二、增强教育科研课题应用性的对策

(一)构建教育科研课题二级管理体系

相对于学院科研管理部门,各教学系部直接面对教学一线,掌握教学资源,直接影响本部门相关教育科研课题的立项、研究进展等,并且研究成果也首先应用于本系部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因此,必须构建教育科研课题二级管理体系,学院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课题立项审核、经费下拨与管理、年度检查、结题验收等,课题相关系部必须加强对课题研究工作全过程的领导和管理,帮助课题负责人解决实际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便利,对课题研究的完成提供信誉保证,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中。

(二)应用科研课题管理系统

应用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以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流程为核心,全面通过计算机信息化管理课题申报、开题、订立合同、实施进度、结题、成果应用、经费使用等科研活动,同时依据构建教育科研课题二级管理体系的要求,向学院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各课题相关系部、课题负责人等课题管理相关部门与人员开放不同系统权限,共同参与课题管理,方便、高效地实现教育科研课题内涵管理,提高其应用性。

(三)完善研究过程质量监控管理

从管理现状看,教育科研课题前期(立项)和后期(结题)管理时间短,指标明确,管理程序固定;而中期管理时间周期长,效益潜在,伸缩性大,管理模式复杂,是课题管理上的难点,更是决定课题应用性的重要环节。因此,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进行质量监控是课题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了解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防止检查流于形式或者应付交差,要求逐级负责,突出重点,讲求质量。首先建立层层监控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由学院主管科研领导、科研管理部门、各系部三层组成,通过汇报材料以及实地检查等,掌握课题研究进度,研究和分析影响因素,对课题进行经常性的指导和管理;其次,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使管理方法规范有序,岗位责任明确,考核办法健全,完善课题进展评估系统,科学评价课题研究绩效。

(四)严格管理科研经费

课题立项阶段,学院科研管理部门按照课题研究内

容、研究目标等审核科研经费预算,严格控制论文版面费等与课题应用性不相关的项目预算。课题研究阶段,科研经费实行一项一本的独立核算制,按照年度下拨,根据年度进展情况决定是否下拨来年经费。同时,依据课题申请书与课题合同,以及课题研究实际经费使用情况,审核课题经费使用情况,提倡精打细算、合理开支。在课题结题阶段,防止突击使用经费,并将剩余经费用于支持成果的鉴定、报奖,以及课题的后续研究和成果的转化应用等。

篇6

关键词:二级管理 高等学校 科研秘书队伍建设现状 对策

一、二级管理中科研秘书的重要性及意义

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科研管理体系大多实行二级管理制度: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统筹管理,制定科研管理相关的各类文件、制度,下达国家、省等上级单位的相关文件与通知,汇总下属学院的科研工作情况等;而二级学院则负责各自学院的具体科研管理工作,与科研人员联系和沟通,汇总各自学院的信息并上报学校科研管理部门。

在二级学院中,科研秘书作为各自学院的具体科研管理人员,是整个科研管理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中间环节,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沟通桥梁作用。科研秘书的工作是学院科研发展的强力后盾,是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二、科研秘书的主要工作

科研管理工作包括项目申报、成果申报、绩效评价、学科建设、经费管理、学术交流等,内容复杂繁多。

一方面,科研秘书是学院内所有科研人员的秘书,负责向本学院科研人员传达上级的政策、通告等,例如项目申请通告、项目立项通知、结题验收通知等;积极动员、组织指导科研人员申报各级各类项目和奖励;汇总本学院科研人员申报的科研项目材料、科研成果材料等;督促学院内的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科研秘书的工作在于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为学校科研项目的实际执行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管理条件。

另一方面,科研秘书是上级科研管理部门的秘书,直接向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辅助其开展科研管理工作。接收上级的通知公告,为其提供必需的信息和资源,将本学院的材料汇总后上报至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协助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将科研人员遇到的障碍和难点等具体问题反馈给学校科研管理部门。

三、科研秘书队伍存在的问题

1.科研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管理制度中对科研秘书的工作内容、工作范围和工作权职界定不明晰。科研秘书存在并不完全明确其本职工作范畴的情况。尤其是一些科研秘书流动性较大的学院,管理人员的更替过于频繁,新上任的科研秘书往往对管理工作程序并不熟悉,出现纰漏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

上级科研管理部门与科研秘书之间的管理权限之间存在交叉和空档。以项目申报为例,科研秘书一般不直接接触科研项目的立项和评审部门,往往只是根据其个人的理解实行。由于在审核过程中个人的出发点和审视角度不同,各个学院的科研秘书递送至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材料有时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疏漏,包括信息不健全、格式不规范、形式有偏差等,使得科研秘书无法发挥其实质性的作用。而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作为直接联系上级立项或评审部门的管理机构,虽然能够充分把握各类项目申报时所需注意的事项以及各类信息资源,但在汇总所有项目时,往往因为项目数量多、申报时间紧,缺乏足够的人员和精力对所有项目进行足够细致的审核。可见,在管理过程中尽管有科研管理部门、科研秘书这两层的审核部门,两者看似管理权限有交叉,但实际上二者之间又存在一定的管理空档,没有充分发挥二级管理的优势。

2.科研秘书自身素质问题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部分科研秘书存在身兼数职的情况――既是管理人员,本身又是一线的科研人员,同时又承担着教学任务。迫于科研和教学的压力,他们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其中,对科研管理文件的精神领悟不够透彻,管理知识不扎实,管理工作业务不熟悉,开展管理工作时往往力不从心,疲于应付,潦草应对。

从主观的角度来看,部分科研秘书缺乏对管理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忽视了其管理工作在科研管理链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科研秘书的工作性质类似于“传送带”――简单地收集材料后递交,而没有意识到其作为链接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的沟通枢纽,既比科研管理部门人员更熟悉科研人员的科研情况,能够在审核申报项目的真实性、落实项目实施过程中起到科研管理部门无法替代的作用,又比科研人员更熟悉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规定,能够在完善项目申请材料、提供必要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加强科研秘书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1.科研秘书应具备的素质

政策理解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科研秘书应密切关注上级管理部门的政策和通知,接到任务指示后,能够仔细研读分析,深刻理解把握,吃透文件精神,掌握重点,关注细节,并及时向科研人员传达各类信息。同时,应鼓励科研人员积极申报各类项目,并加强与项目负责人的联系沟通,跟踪从项目申报、立项、实施到结题、报奖的整个过程,总结项目负责人遇到的共性问题,并及时向上级管理部门反映。

责任心和服务意识。科研秘书的工作内容较为琐碎,所做的工作大多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因此科研秘书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要意识到科研秘书本身是服务性的岗位,应时刻以学院的整体利益为重,切实摆正自身的位置,认真负责,以饱满的工作积极性和高效的工作机制一丝不苟地开展工作,尽可能地帮助科研人员申报项目和顺利完成项目。由于科研项目的申报往往附带时间限制,科研秘书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必要时还需加班加点,切不能以自身事务繁忙为借口,推脱或延误应完成的工作,而应秉持“舍小我为大我”的理念和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将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

组织协调能力。科研秘书作为上级管理部门与科研人员的沟通桥梁,必须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和沟通技巧。科研秘书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常规工作涉及到多方联络:除了向科研管理部门上报科研项目之外,还需要与财务处联系加强项目经费管理,与宣传部联系开展各类宣讲会、研讨会、验收会等学术交流活动等。科研秘书须协助各部门制定完善工作计划,安排落实工作任务,共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为科研人员营造有利的科研环境。

2.科研秘书队伍的建设

科研管理制度的完善。由科研管理部门牵头,学校应出台二级科研管理制度的相关文件,规定科研管理的操作流程,明确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利,尤其是科研秘书在科研管理链中的角色定位,阐明其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工作范畴,强调科研秘书工作的重要性,建立实施评价体系,并要求各部门严格按照文件精神安排部署工作。文件内容还应包含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对违反文件精神的管理人员执行相应惩罚措施的条款,以及对在管理工作中具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表彰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可以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合理的实行赏罚分明,能够有效打击得过且过、消极工作的部分科研秘书,同时能够激发优秀的科研秘书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鼓励科研秘书之间互相学习和探讨交流经验,营造竞争又合作的工作氛围,为构建一支热衷管理工作、具备高效管理能力的科研管理队伍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加强科研秘书与上级科研管理部门的沟通。学校应采取多种方式对科研秘书进行集中培训,有计划地安排不同的部门开展政策宣讲会、经验交流会,邀请有经验的专家介绍管理方法等,组织科研秘书和科研人员参与,将科研秘书的工作理念渗透到每个科研人员中,保证科研管理队伍的后备力量也同样具备一定的对管理工作的认识。同时,科研管理部门作为上级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与科研秘书沟通,重视其对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将部分权力下放给科研秘书,使其真正参与到科研管理的决策中,能够增强科研秘书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其自我价值实现感。

设立岗位的专人任职机制。兼职科研秘书的频繁更换,不利于学校科研的长远发展。学院的科研秘书应由稳定的全职人员担任,其本职工作便是科研项目的管理,既不涉及实际的课题项目研究,也不需要开展针对学生的教学任务。而针对一些科研人员人数较少、科研方向较单一的学院,可以采取几个学院共有一名专职科研秘书的方式,实施统一管理。只有将科研秘书从科研、教学等其他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一心一意展开科研服务工作,才能真正实现管理工作的专业化,达到建设完善科研管理队伍的目的。

*基金资助:浙江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基金项目(2013SY13)

参考文献:

[1]陈曦.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工作对科研管理工作质量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2,31(13):228.

[2]蓝蔚青,孙晓红,曹剑敏.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管理方法工作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4):236-237.

[3]郝梅.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中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0):120-121.

[4]郭婷.浅析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应具备的业务素质[J]学理论,2012(9):126-127.

[5]管颖超,陈兰,徐时彬.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4):568-571.

[6]王冰.从科研管理专业化角度浅议高校科研秘书队伍建设[J]学园,2012(14):42-43.

[7]王艳艳.高校科研管理队伍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8(305):47-48.

作者简介:

李婧娴(1988-),女,汉族,浙江温州,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

通讯作者:

篇7

科研水平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它预示着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前景。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的力度,提高科研经费投入产出的效益,我国也不例外。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家逐渐加大对科研的投入,特别是高校的科研经费增幅较大,一些研究型大学一个项目动辄百万千万有的甚至上亿,所以加强对这部分经费的监管,高效使用这部分经费是保障我国科研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

二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文件以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已有很大改善,但问题仍然不少,有些领域或某些环节问题还很大。具体来说:

1认识上的差距。我们知道,科技水平代表一个国家的今天,科研水平代表一个国家的明天,而教育水平则代表一个国家的后天。大学是科技、科研和教育三者的载体,其中科研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因此,选好科研课题、使用好科研经费非常重要。但目前高校的某些管理干部和教师对科研的认识并没有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联系起来。有的教师把科研当做致富的手段,这就是在某些高校中所谓“要致富,搞项目要有钱,搞科研”的舆论甚嚣尘上的原因;而某些管理干部把科研当成一种福利分配,把科研经费分散使用,每人都给点,致使大量低水平的科研项目重复出现,再加上科研经费报销把关不严,造成科研经费较大的浪费。

2体制性的弊端。(1)科技管理的泛行政化。从立项、申请、研究、结题、报奖、评奖都由主管行政部门主导掌握,科研资源包括科研经费也由行政部门配置,这里面由于责任权利的相互关系并未理顺,完全靠文件或行政命令进行运作,经费管理失范、效益低下,从而造成经费较大的浪费。(2)立项竞争不足,经费分配不公。我国高校科研立项由于忽视公平、公开、公正的立项原则,很少项目公开招标,科研资源配置缺少竞争机制,致使科研立项存在着盲目性和低水平重复。科研经费分配也缺少一个公正科学的分配原则和机制,一种错误倾向是大量的项目经费与科研资源集中追逐于一些知名科学家;另一种错误倾向是用“撒胡椒面”的方式,将科研经费作为福利分配。(3)重短期效益型投资,轻长期风险型投资。由于我国科研管理的泛行政化,地方或部门官员希望科研经费的投入能在任期内产生社会经济效益,从而可以算是本届任期的“政绩”,对于那些需跨届且具风险的课题不愿批准立项,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风险自己担、成果别人享的赔本买卖,产生这种目光短视也源于体制性的弊端。(4)重传统科研投资,轻企业科研投资。我国传统的科研部门是研究机关及大学。企业的开发研究并未形成“气候”,经费来源多属于自筹,科研行政管理部门不愿向企业科研拨款,即使是大学的校办企业也不例外。

3制度性缺失。各高校制定本校的科研经费管理条例或制度,这些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下列问题:(1)制度不科学,如责权不够融合,某些规定不够合理;(2)制度不完备,即制度有遗漏,不周延;(3)制度不封闭,如制度规定超过职权范围,与其他部门或制度有交集,甚至发生互相扯皮现象;(4)制度不执行,碍于情面,疏于管理,不按制度办事;(5)制度不递进,制度不修改,不完善,20世纪制定的制度还在用。

4管理上的缺位。(1)预算管理。现今行政部门对预算管理大都流于形式,一般课题负责人在预算课题经费时都加大了预算数额。而评审时,评审专家又不一定是该课题领域的行家,因而最后审定预算金额时,就有很大的盲目性。(2)核算管理。对于大型且长期的科研项目,应对经费实行动态核算,避免浪费和超支发生,但主管部门强调工作忙,很少认真对项目经费进行核算,即使进行核算也流于形式。(3)决算管理。决算管理的问题也较为严重,结题时只注意是否完成任务书中的各项指标,对于经费的决算往往忽视其重要性。(4)资产管理。资产管理缺位更为严重,按规定凡科研中购买的仪器设备等硬件,都应列表造册进行统一保管,而不少大学在科研资产管理上不按规定执行特别是小型资产都归个人所有。(5)监督管理。科研人员在经费使用上要受到大学科研主管行政部门的监督,但行政部门的行为又受到谁的监督呢?没有监督的权力会形成腐败,而没有监督的监督也会形成腐败。所以,大学在科研经费使用上应建立一套循环式的监督机制。

5成果转换滞后。科研成果转换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科研投资的直接目的。而我国高校成果转换率很低,大批科研成果待评议结题后都束之高阁,如何将成果应用推广却无人问津。这等于国家或社会投资大笔资金,科研课题组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和艰辛,得出来的成果却毫无用途,这是最大的人力和财力浪费。

三对策及措施

1提高高校对强化科研经费管理紧迫性的认识。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不善、浪费严重的现象已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说它已经危害到国家的发展和安全一点都不为过。科技落后必然被动挨打,永远处于被强国支配的地位。我国近几年科研经费大幅提高,但科研成果在质量和数量上并没有同步增长,有的反而下滑。例如1991-2006年的财政科技拨款经费增长10倍,同期国家技术发明和科学技术进步水平却并不理想。

2规范科研经费行政批审权。立项科研经费批审必须经过严格的批审程序,同时要大力地改进现行批审制度,既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也要提倡同行专家的盲审(隐去项目负责人的姓名)办法,坚持多渠道评审使立项的预算经费批审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要防止所谓跑步(部)前(钱)进,跑听(厅)前(钱)进,就要从分配的源头上对科研经费的行政分配权进行限制与监督,否则就永远消除不了科研经费分配上的腐败现象。

3大力推行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在科研中引入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原则,消除科研中的“南郭先生”,使科研经费发挥最大效益。一是在学校内部要努力构建能者上庸者下的制度性环境,在校内各科研中心、所、基地之间要实行竞争,在经济上扶持奖励强者。“研绩”平平警告后仍无改进的单位应坚决予以撤销,人员予以调离或解聘。二是在全国高校中也要引导形成南北互赛、东西互比的以校外促校内、以私研促公研的竞争架构,从科研经费分配上鼓励各类学科互相融合开展研究,同时从科研经费分配上鼓励各学科内形成各类科研流派,让他们开展公平的竞争,以实现科研经费效益的最大化。三是国家应大力扶持以获利为目的的“私研”,要像扶持“私企”一样给予政策优惠和经费支持,以便形成公私研互竞、校内外互比的竞争格局。四是在非基础性领域内,国家要大力扶持“企研”,在科技应用性研究上企业更有目的性、选择性,因而也更具效益性,国家今后科技性应用研究的生力军应是企业,同时要大力提倡“校研”与“企研”的结合、互补和竞争,特别是人员的流动,只有这样成果才会多、才会好,才会真正发挥科研经费的应有作用。

4不断优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性环境。科研经费管理不能只考虑局部利益和个别对象,而应从中央、省、校、私研、企研的整体视角来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这个制度系统应该是上下衔接、左右吻合而又完备的系统。无论是哪一个与科研经费管理相关的领导或相关单位,在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时都要从纵向衔接和横向吻合这两个角度来思考,特别是高校处于产学研结合的特殊位置,其制度纵向衔接、横向吻合,严谨性、封闭性、完备性、科学性、效益性、可操作性都应给予全面关照。同时科研经费要提高使用效益,在制度制定上不能就事论事,以钱论钱,经费管理与科研的全过程有关,如果只管预算、核算、结算而不管立项与结题的质量,则错误的或低水平的立项、肤浅的或低质量的成果就会大量涌现,从而造成经费的巨大浪费。世界正处于知识爆炸时期,科研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很大,所以与科研形势相关的各项发展包括经费管理制度也应随之变化,经常修订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是一项应定期进行的必要工作。

5当前要特别把好五关。一是立项关。在立项中要把好查新关、同行专家评审关,前者保证不是重复立项,后者保证课题的价值和前沿性。二是预算关。立项后通常项目主持人都希望获得较多的经费支持,提出了过高的预算,而讨论预算标准时没有现存的依据,完全凭人为臆测,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所以在把好预算关时要注意自我申报、专家评审和行政估算多渠道综合得出较合理的预算方案。三是结算关。要坚持超支不补、结余有奖的原则,对于结余部分应按照项目完成的好坏给项目完成人提成,对于添置的仪器应一律收归学校,对于弄虚作假、虚报成果者应收回课题费,取消下次申报项目的资格并在学校批评。四是质量关。项目成果的质量是科研活动的关键所在,一定要把好质量关,不能通过的坚决不予通过,这不仅是对此项目负责,也给今后的项目做了好榜样。只有严格把好质量关,才能提高质量。五是应用关。光把好质量关还不行,还要把好应用关。一个好的项目成果,如果束之高阁,不予应用,同样也是极大的浪费。所以把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把成果推介出来也是科研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一个项目的成果得到广泛的应用后,才算是这个科研项目获得了成功。

参 考 文 献

[1]彭志源.科技发明创新与科研立项及科研经费管理实务[M].北京:中科院多媒体电子出版社,2003.

篇8

转化医学作为一次历史性变革,已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若能跟上转化医学的浪潮,就可以把握住未来医学发展的先机。医院汇聚了医疗、教学、科研等多领域的人才,在进行转化医学研究中将起到独一无二的作用。对我国医院来说,我国病种复杂、患者基数大,在开展转化医学研究中有独特的优势。引导并培育转化医学相关人才,对跨越临床与基础间的鸿沟、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意义深远。但就目前而言,医院内的医学相关人才在进行临床与转化医学实践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的障碍。

一、医学人才从事转化医学所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境

1.开展转化医学研究的意识不强,缺乏开展转化医学的相关知识。临床医师所拥有的主要是医学专业知识和实际诊疗操作技能。面对临床与转化研究,对其他学科新技术、新知识深度与广度的需求,缺乏及时获取和掌握的动力和渠道。除此之外,由于临床医生所掌握的知识多集中在临床领域,有一定的局限性,从临床工作中凝练适合研究的问题并非其专长,缺乏对临床难题认知的敏感性,同时也没有掌握科学的临床研究设计方法。有些医生甚至认为自己只需看好病即可,无需搞科研,粗浅的将行医和做研究割裂开来,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实践,使患者受益。而对于一些基础研究人员而言,一方面他们并不知晓临床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因而很少以临床医生和患者需求为导向确定自己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简单地将在高水平的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认定为最终的研究成果,缺乏将书面的科研结果转化为实际的临床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2.践行转化医学研究的动力不足,医院对医学人才的引导工作仍不充分。医生职业的特点是相对稳定、受人尊敬、收入较高,对医生来说,能够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即可为自己带来很高的满足感和收益,若在繁重的医疗工作外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则非常辛苦,往往需要出更多的时间精力但收获却很少,因而从事科研活动对医生没有很大的吸引力。除此之外,目前我国的人事考评晋升体制多以的数量质量、课题数量等科研工作业绩为主要的考核、评估方向。研究人员多以能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文章为主要目标,多数是为了研究而进行研究,往往将研究停留在研究论文和科研成果的层面,能真正将研究成果在临床实践中进行验证的少之又少,缺乏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及健康保健中的动力。

3.医学人才间沟通不畅,良好的合作机制尚未建立。目前我国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相关研究之间存在着一道无形的屏障,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互脱节,临床医学人才与基础科研工作者尚未建立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即便在医学院校附属的教学医院里开展研究时,临床医生与基础研究人员也缺乏有效的沟通与整合。有些基础研究学者终其一生都在从事基础医学研究,并也取得了不菲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基础研究学者很少真正到临床中去调研、去探查临床医学的实际需求,这就导致其基础研究往往偏离了临床实际。另外基础研究的对象往往比较简单,而当面对临床实际的复杂的人体时,基础实验的结果要经过漫长的临床试验验证后才能真正为临床所用,患者和民众难以直接快速地受益于科技发展。除此之外,由于临床医生的大部分精力都要投入到临床诊断和治疗当中,若想在做好医疗工作的同时,也做好基础研究并将其转化为让人群受益的产品也是相当困难的。另外,我们所面对的疾病不仅局限于某个单独的医学专业,其复杂性往往覆盖多个专业的研究范围,若想取得可应用推广的突破则需要多机构间具备不同技能和多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共同协作。但当前阶段,医院、研究机构、医疗企业等往往各自为政,封闭的开展研究,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无法形成成果转化链条并产生协同作用。

二、搭建综合化人才发展平台,助力医院转化医学建设

1.优化环境,打造转化医学人才集聚平台。医院环境可以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优化适宜转化医学发展的软环境,就是要求医院要树立“人才是转化医学发展的第一资源”的理念,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工作氛围,建立以转化医学为导向的医院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院内工作的人员。优化硬环境则包括创建高标准的科研环境、配置与临床转化研究相适应的仪器设备、建立可供临床研究的生物样本库和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平台以及为研究者提供政策法规、生物统计学、流行病学、试验方案设计以及职业道德和医学研究伦理的咨询服务等。通过优化医院的内外环境,一方面可以从外界吸引更多的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医院内部的人才脱颖而出。

2.加强培养,打造转化医学人才成长平台。转化医学是跨专科、跨行业的集成体,其人才培养不能拘泥于传统的专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培养模式往往将基础与临床割裂开,并且由于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基础医学研究者对临床医学的了解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临床医生同样也很难涉足到纷繁复杂的基础医学领域。当前,我国转化医学基础教育和在职教育均存在较大的差距,仅极少数高校开展了转化医学方面的教学内容,转化医学教育还未得到普及,缺乏转化医学的在职教育。针对此现象,医院应在继续教育方面多开展有关转化医学知识的教育培训,如开设讲授转化医学研究特点、手段及方法的课程、邀请国内外相关学者举办转化医学相关知识及转化医学相关领域最新进展的讲座,从而提高院内医学人才对转化医学的认知与了解。同时鼓励并支持员工通过出国进修、提升学历等获得转化医学相关的专业系统培训,帮助医学人才成长。

3.科学引导,建立转化医学人才激励平台。从事转化医学研究活动在医学人才的职业生涯中较为缺乏吸引力。虽然科研本身有一定的乐趣和吸引力,但仅仅依靠研究本身的吸引力是不够的。尽管医院一直在鼓励医学人才从事科研,并把科研工作纳入到晋升、绩效考核指标中,但尚未为对转化医学研究设置专门的鼓励性措施,因而医院需要制定适宜的激励措施,提高研究以及其他学术发展在医学人才职业生涯中的吸引力,以激发其积极性。为推动转化医学建设,医院要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将转化医学研究的范畴确定下来,设立相关的研究项目,为转化医学设置专门的经费。同时还要鼓励临床医师、医技人员、护理人员等各方面医学人才结合自身专业优势积极从事转化研究,设立激励机制,调动医学人才开展转化医学的积极性。如设立转化医学项目申报奖励、转化医学科研成果奖励等。

4.加强内部合作与外部协作,完善转化医学人才团队建设平台。任何重大科研项目的突破,都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团队合作。随着医学研究和诊疗技术的发展,医学相关人员的分工日益专业化,单独的某一个学科或领域所拥有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通过多方合作来获取并整合更多的医学资源,打造集临床、基础、公卫、药化、理工、计算机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转化医学团队,实现多学科、多背景、多技能的交叉式研究,是转化医学研究的必由之路,团队之间的紧密合作将是转化医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在团队建设方面,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构建转化医学内部合作团队,如医院内部临床医生与基础医学研究者组建内部合作团队,可就某一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合作研究;另一方面是医院可考虑与外部的医药健康相关企业进行协作、优势互补,加速成果转化和实现诊疗突破。与此同时,在构建团队过程中,不能将简单地将转化医学团队建设等同于普通团队建设,转化医学团队的组成多分布于生命科学的各个相关领域中,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亦可能被涉及。此外在构架团队框架时,各合作单位之间,不应强调领导与被领导区分,强调的是保留专业化特质的同时,在相似价值认识和兴趣、关注的基础上,集聚不同资源,实现对限定领域工作的扩展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