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信用等级评价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纳税信用等级评价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纳税信用等级评价办法

篇1

关键词:纳税信用;管理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失信惩罚机制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8-0024-02

市场经济从某种角度上讲是一种信用经济,税收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法治,也需要信用。而纳税信用既是衡量一个企业或个人的商业信誉和道德品质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纳税人对国家和人民贡献的重要尺度 [1]。因此,完善中国税收信用体系建设,将道德约束与法律法规约束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和引导广大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纳税信用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为促进依法纳税,规范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行为,加快税收信用体系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规定,国家税务总局于2003年制定下发了《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部署全国税务机关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目前全国共评定出A级纳税人近6万户。通过对纳税人依法纳税情况的评估,加强了税收监控,提高了税收风险预警能力,同时也为税务机关有针对性地为纳税人提供服务,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提供了保证[2]。但是,当前纳税信用等级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纳税信用等级管理的范围还有待扩大。当前,全国绝大多数地方把纳税信用等级管理只局限于实行查账征收税款的各类纳税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都是有一定经营规模、财务核算健全、规范的纳税人,没有把数量庞大的小规模企业实行纳入管理范围,这是一个很大的管理“盲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对象的不公。

2.评价内容的权威性还有待提高。一是评价内容在不同职能部门都进行各自的评定,且标准不一,使得纳税信誉评定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二是对国税部门、地税部门共管户的纳税信用等级,实行共同评定;对非共管户的纳税信用等级,由其主管税务机关单独评定,而且税务部门未能广泛地征求当地党政以及工商、银行、技术监督、公安等部门的意见,导致出现评定的信用等级得不到其他职能部门认可缺乏权威性。

3.纳税信用管理体系还有待完善。目前,税务部门作为纳税信用管理主体,还没有真正建立数据完整、科学,查询快捷、便利的纳税信用数据库,更没有建立起包涵企业及个人各类信用的综合信息库,且管理工作、具体流程还有待进一步细化,企业信用与税收征管的联系不够密切,在税务稽查信用管理和日常税收信用管理方面也无规范性的制度。

4.纳税信用资信应用面窄、层次低、社会效应还有待提高。目前,纳税信用资信应用只限于税务机关内部,实际应用面窄、层次低,纳税信誉的评定未能与商业信用等紧密联系,使得纳税信誉在市场竞争中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5.纳税信用等级激励措施可操作性不强,后续跟踪管理乏力。部分省(市)主管税务机关没有针对总局《纳税信用的评定办法》优惠措施制定具体的方案,导致优惠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享受优惠的规定在现有的征管信息应用系统中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基层税务部门往往重视评定工作,而忽视后续管理。如针对C、D级纳税信用企业整改措施约束性不强,忽视评后的跟踪管理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一些与实际信用等级不相符的企业,没有及时作出调整处理,有失评定工作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二、完善纳税信用管理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社会信用环境建设

1.加强法律建设,规范信用行为。应尽快制定《社会信用信息法》。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行为约束、信用资料收集、汇总、资源共享、保密及与社会信用体系相配套的机构设置的法律体系[3]。

2.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实际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体系,包括税务、工商、银行、公安、城管、保险等信用体系,共同促进信用完善和发展,特别是要建立失信惩罚机制,让失信和欺骗行为付出一定的成本代价,从而保障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正常地运行和发展。

3.加强诚信道德教育,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道德体系。要广泛进行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使全国人民真正树立起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建立以诚信原则为核心的道德评价标准,必要的时候将道德标准法律化,用以规范社会生活中一切经济主体之间的行为,使人们自觉做到诚实守信。

(二)加快税收信用管理制度建设

制定和完善纳税信用评估机制、守信奖励机制和失信惩罚制约机制等,并借鉴西方成功经验,尽快立法,形成相关法律体系,这是加强纳税信用工作的关键环节。当前,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可进一步修订《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制定出客观统一、公开合理的评定标准,规范细化、可操作性强的评定措施,区别待遇、管理严格的奖惩制度,公平公正、动态调整的监管机制。条件成熟时,可将《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上升为法律法规。通过加快制度建设,推进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工作。

(三)建立纳税信用管理的综合协调机构

纳税信用作为社会信用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离不开其他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个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建议各级税务主管部门下设税收信用管理局,开展税收信用管理与应用研究,提出立法建议或接受委托研究立法,提出相关的信用管理法律草案;协调行业与政府及各方面的关系;制定税收信用行业规划、从业标准以及其他各种规章制度;加强与工商、公安、银行、财政、海关、劳动、城建、交通、外汇管理、技术监督等部门的配合,积极拓宽与向关部门的数据交换和互连互通,提高纳税信用评定管理的工作水平和监控能力。同时,要扩大社会影响,积极争取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使纳税信用管理成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把纳税信用等级作为评价企业与个人资信的重要参数,使之成为纳税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和从事经济活动交往的宝贵商誉。

(四)培育和规范纳税信用管理市场中介机构

目前开展纳税信用等级管理工作,属于初级阶段,要政府来推动,主要由各级税务部门来运作。但从未来信用经济发展的趋势上看,由专门的中介机构进行评定更加合理,这样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有效地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和税务机关依法行政。因此,税务部门要逐步创造条件,通过规范市场准入、退出等监管机制,培植纳税信用中介机构有序发展,逐步将一些业务移交给中介机构来完成,最终实现中介机构独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示,而税务部门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信用评价,只利用信用评价结果在税务系统内部进行管理,既可以避免承担企业失信的风险,又可实现税收信用管理的集约化。

(五)进一步整合信用资源,建立健全信用管理体系

一是要加快系统内税收信用数据库的建立,方便税务部门及时掌握企业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征管工作。二是要鼓励信用中介机构注重税收数据库的建设,为公正、准确地评价企业纳税信用奠定基础。同时,在时机成熟时,税务部门可提供部分信息与中介机构共享,利用各自资源优势,互惠互利。三是建立与工商、海关、质监、银行等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将同一企业在各部门的信息资料交专门评价机构综合评定,以保证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同时减轻各部门评定工作量,真正实现人力、物力的有效利用,降低信用评定成本,避免企业在不同部门频繁评定,减轻企业负担。

(六)完善纳税信用管理激励机制

1.税收管理激励。就是通过税收管理,对纳税信用好与差的纳税人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惩戒。尤其是对纳税信用等级较好的纳税人,要尽量提供最大的税收管理上的优惠与便利。一方面,税务部门尽量简化各种办税手续,加强日常税收辅导。如,对A级纳税信用纳税人,税务机关制定“绿色通道”制度,即使在办税繁忙时也可以优先提供“即时服务”,对其年度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免检等等;另一方面,针对总局《纳税信用评定试行办法》有关优惠政策,制定与当前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相匹配的实施方案,增强优惠政策的可操作性,让纳税人享受切实可行、实实在在的激励措施。

2.社会激励。就是要努力在社会上形成对纳税信用好与差的纳税人分别给予不同相应待遇的氛围。可由政府出面,协调各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给予纳税信用较好纳税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如,可为纳税信用A级纳税人制作免费的形象广告、提供优先信贷、免费停车、乘飞机使用贵宾候车室等等优惠政策,帮助纳税人形成良好的商誉。既体现出全社会对优秀纳税人的尊重,又体现出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

(七)建立税收信用失信惩罚机制

建立税收信用与工商信用、银行信用、进出口信用等其他社会信用相协调的联动机制,企业一旦有不良纪录,税收征管系统中自动将企业降低等级,同时对其加大稽查力度,在资格认定、出口退税等环节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建立税收信息不实企业公告制度,在地市级税务部门的网页上公布,或者定期在办税服务厅公布,供公众随时查询,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有关部门要依法在一定的时间内严格限制工商注册、银行贷款、出国离境等服务,使税收信用管理与相关的社会管理结合起来,对其进行全方位的信用惩罚,使不讲信用或信用不佳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难以立足,难以生存 [4]。

(八)进一步扩大纳税信用等级管理的范围,建立个人税收信用制度

各地税务主管部门应将数量庞大的小规模企业纳入信用等级管理范围,同时,要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统一的个人信用实码制,每个公民都有一个税务代码,将其贷款、偿债、纳税等情况一并录入,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使之真正成为个人的“第二身份证”和“经济护照”[5]。

参考文献:

[1]李金珠.浅谈税收信用建设现状与对策[J].卓越管理,2007,(9).

[2]佚名.关于完善中国纳税信用管理体系的构想[EB/OL].省略 2006-08-02.

[3]马征.税收信用体系建设与建立征信国家[J].税务与经济,2006,(2).

篇2

关键词:纳税人、信用等级、评定、管理

纳税信用等级是指税务机关确定评定条件和标准等具体认证规范,同中介机构一起对纳税人以往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进行评定并根据评定结果授予纳税人不同的信用等级,税务机关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纳税人给予不同的征管待遇。国家税务总局也了关于税务机关评定纳税信用的通知,各级税务机关相继出台了一些纳税人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和管理机制。对此,本人从企业纳税人员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参与纳税人信用等级评定的机构少,不利于综合评价纳税人的信用程度。

第二,税务机关对纳税人信用等级评定标准设定的硬性指标多,弹性评估少,致使对纳税人的信用等级划分的级别太少。这样不利于对纳税人纳税情况进行细化,这样评定的结果不能准确详尽反映纳税人的信用程度。不便信息使用者通过评定的级别对纳税人的纳税管理直接了解。

第三,对信用等级评定的结果不注重实质管理,降低了信用等级评定后的实际意义。

针对上述不足,笔者在纳税人信用等级的评定和管理上略表拙见。

首先。一个企业的纳税诚信度不仅仅表现在税款的计算和申报缴纳上,也许税款的计算和申报缴纳是诚信纳税最直接的表现,但一个企业的规范化管理程度以及会计账目清晰程度都是影响企业诚信纳税的因素。试想如果一个粗放管理、账目混乱的企业,很难做到依法纳税、诚信纳税。因为不是它故意漏税、少缴税,而是因为它疏忽管理很难做到而无意漏税。企业经营规模、管理复杂程度和水平、会计处理的规范程度、银行存款、贷款的时限等都是体现纳税管理的一个侧面。因此,财政、审计,甚至是金融机构也应该同税务机关同时参加对纳税人的定性评估。这样才能综合地反映纳税人的信用等级。

其次,税务机关应根据纳税人的经营规模大小和所涉税种的复杂程度及对税法的学习掌握程度细化纳税信用评定。从纳税人的一定时间区间内有没有偷漏税等违规操作等几个硬性指标来评定信用等级是很难划分纳税人的真实信用的。因为有的企业没有违规是因为企业学法懂法,有的是因为规模小、税种简单。

有的企业违规是因为企业规模大、税种复杂,有的是因为不学法、不懂法。这样,对没有违规记录一律划成一个等级,对有违规记录的一律划成一个等级笔者认为是不恰当的,甚至可以说对纳税人的信用评价是不公正的。特别是在我国税收法规随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其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一个企业能做到“秋毫不犯”也是相当难的。笔者建议应把纳税人至少划分以下五个等级:①学法知法、自愿守法,并没有违法记录的纳税人;②不学法,但自愿守法,并没有违法记录的纳税人;③学法知法、自愿守法,有违法记录的纳税人;④不知法,也不自愿守法的纳税人,有违法记录的纳税人;⑤学法知法,故意违法的纳税人。 

这样划分的信用等级,可以使信息使用者直接了解纳税人的诚信守法程度。

最后,税务机关对这种纳税信用等级的不同评定结果要在税务检查、稽查、处理等征管环节给予不同待遇。很多税务局对纳税人信用等级评定后,就觉得“万事大吉”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纳税人不仅仅注重这种形式上的先进纳税,而更加注重这种信用评定能给纳税人带来哪些看得见的好处。既然对纳税人评定了信用等级,税务机关在征管方面应对不同等级的纳税人给予不同的待遇。比如,对信用等级高的纳税人可以减少稽查的次数或延长稽查的周期,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处理上应给予最轻的或不予处罚。这在国家税法上也是有理论依据的。因为在<征管法>中,有很多税务机关可视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处理的规定,因此税务机关在处理时这种体现诚信度的信用等级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税务机关要加强信用等级评定的后续管理,才能起到对先进纳税人激励和对后进纳税人鞭策的效果。

篇3

征管难题,使建立诚信途径变得必要

港口建设费征管过程存有较多的实践难题:如国内水转水运输的中转货物征管手续较繁琐。货主为实现货物免征港口建设费,需要向海事管理机构申报货物核销信息,并在出港时予以核免,申报环节多;现有罚则不能遏制逃费行为,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印发的《港口建设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授权海事管理机构可以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对偷逃费行为进行处罚,但海事管理机构不是《条例》明确规定的执行处罚的主体,以致《条例》规定的处罚条款难以操作;保税货物征管政策操作性弱,偷逃费收存在空间。

由于保税货物由海关认定,其认定结果时间跨度大,一般在15天左右,此时的货物可能已经由船舶卸港后离开库场,海事管理机构在未实现与海关信息联网互通的情况下,不可能对货物实现全程跟踪监管,无法在货物提离时确定货物是否属于保税货物而应予征缴;代收单位普遍反映1%的代收手续费入不敷出,与其工作量不匹配,侵犯了企业利益。港口建设费代收需付出包括人工、信息系统、纸张、打印耗材等在内的成本支出,作为代收单位,希望付出能够得到补偿;港口建设费征收设计了以货缴费、以船稽核的港口建设费征管模式,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偷漏规费行为,但船方、港口经营人、货主、基层海事管理机构普遍对简化征管流程和环节存有期待,要求取消预配收费,并减少审核环节;缴费人对海事管理机构实施的提交单证和报送信息的管理措施,因工作量大和人工成本增加而提出不同意见,要求取消或简化。

诚信管理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征管手续复杂、奖惩机制不足等征管难题,产生原因是有效征管与有限资源、信用体系与利益追求间矛盾所导致,解决和满足征管的优化需求,可通过建立港口建设费的诚信管理机制,将有限的征管资源集中于风险度高的征费环节,加强低信用企业的控制;强化征管资源的精准投入,对依规缴费、信用良好的企业建立绿色通道,给予便利措施,鼓励企业诚信守法,实现简化征管手续、便利服务缴费人的目的。

诚信管理的经验启示

如何借鉴国内诚信体系建设经验,结合我国港口建设费征缴现状,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以保证港口建设费代收工作的顺利开展,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首先是海关企业信用管理。根据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企业信用管理暂行办法》,海关按照诚信守法便利、失信违法惩戒原则对企业实施信用管理。海关根据企业信用状况设定了认证企业(含一般认证企业和高级认证企业)、一般信用企业和失信企业三个管理类别,分别对应海关原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办法》里设置的AA、A、B、C、D五个管理类别。海关通过设定规范的标准指标对企业进行整体评估,通过评价体系确定企业适用的管理类别,施行不同的管理原则和措施。海关对企业分类管理,实现了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了管理效能,以此为基础,海关出台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企业信用管理暂行办法》,实现把有限的海关监管资源,集中在风险最高的区域,使诚信守法的企业在通关和稽查上享受优惠待遇,而失信企业则相应加强监管,使用更多的监管资源。

第二是税务信用等级评定管理。2014年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试行),目的在于规范纳税信用管理,使纳税人更加诚信自律,进一步提高税法遵从度,其适用对象为企业纳税人。办法中规定,采用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打分的方式实现对企业纳税人的分类别管理,完善纳税人的纳税信用记录,用信用这个标尺来规范生产、经营、交易等纳税人在市场中的行为,同时提高行政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培育履约守信的行为规范,保障公平竞争。根据信用评估结果,对信用度良好的企业采取相关便利、激励措施,对信用度较差企业采取严管措施。因此,纳税信用管理工作开展后,成熟完备的纳税信用记录将是纳税人开展业务便利的“通行证”。我国税收信用管理工作以采集纳税人税务内部信息、信用历史信息、外部信息为基础,通过直接判级方式和年度评价指标得分方式,对纳税人进行评价,在每年4月公布上一年度纳税信用评价结果,纳税人的纳税信用级别可根据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根据企业不同的纳税信用等级,税务部门会根据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治原则,对其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

第三是证券期货市场诚信监督管理。根据《证券期货市场诚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国证监会建立全国统一的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以下简称诚信档案),从事证券期货市场活动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诚信信息,记入诚信档案。诚信信息包括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基本信息、相关部门作出的表彰、行政决定、处罚以及信用评级机构作出的信用评级、信息公布情况、违规违法行为、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其他行为信息。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在非行政许可审批、业务创新试点安排中,可以在法律、行 政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对于同等条件下诚信状况较好的申请人予以优先审批、安排;在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进行行政处罚、实施市场禁入和采取监督管理措施中,将当事人的诚信状况作为确定处罚幅度、禁入期间和监督管理措施类别的酌定因素;在开展监督检查等日常监管工作中,可以综合考虑被监管的机构及其人员的诚信状况,有针对性地 进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或者适当调整、安排现场检查的对象、频率和内容。

第四是诚信体系建设的经验启示。诚信管理是港口建设费征管便利的必然选择。从海关、税务、证券的诚信管理做法中,我们能有一些有益的启示:一是完善的政策法规。国家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等也陆续出台了诚信体系建设相关的政策性文件,信用体系的建立,客观上需要相应的政策制度来规范信用行业以及相关的市场主体,并且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不断完善和修改。二是建立诚信记录。信用信息的记录、归集和管理是港口建设费诚信征缴体系建设的基础。要仿效证券建档做法,积极建立信用档案,明确采集的目标信息、目标采集范围、诚信信息采集部门、诚信信息采集渠道、采集时间间隔、诚信信息分解等等一系列环节,完整、准确、真实地记录管理对象在港口建设费征缴过程中的各项表现,进行归档管理。三是促进征管信用信息共享,信用信息的公开共享是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的前提,有利于减少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整。只有当信用信息可以查询匹配,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可以识别,才能真正约束市场交易主体,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而提高失信的成本,才能让守信者享受到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回报。四是构建信用评估体系,要积极借海关总署、税务总局的分级分类管理经验和办法,结合港口建设费实际情况,通过完整、准确地采集相关信用信息,科学确立具体评价指标。五是制定有效的处罚和制裁措施。要对诚信记录进行分类管理,有失信记录的要严格监控,对其各项工作行为实行跟踪监督;要依据有关规定对有不良行为记录的及时处置,提高失信成本。

港口建设费诚信管理的建议

取消船舶进出港签证将对我国海事监管传统模式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对港口建设费征缴工作的理念转变与管理流程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将诚信管理引入我国港口建设费征缴的管理过程中,是适应新的海事监管形势要求的新思路,具体我们可考虑:

确立诚信便利、失信严管的诚信管理原则。建立诚信体制,实行风险管理,对涉及到港口建设费征管环节的货主及其人、代收单位实行分级管理。通过信用等级评定的方式,对其分类别进行诚信管理,实现海事管理机构合理配置有限管理资源、提高港口建设费征管效率。

制定可行的诚信管理制度。诚信管理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进行全面的统筹考虑,建立涵盖诚信管理对象、信息收集、机构管理、组织运行、信用评价、风险管理、奖惩措施等的诚信管理制度。如在分级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可重点将港口建设费代收单位具体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代收单位的信用等级评定采取“自愿申请、公平评价”的方式,即由代收单位自愿向海事管理机构提出信用等级评定申请,而非强制执行,但是对于未提出信用等级评定的港口建设费代收单位,海事主管机关按照C类对其进行管理。

建立信用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正确选取评价指标,不同类别单位应设置不同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全面并具有可操作性,真实反映评估对象在港口建设费业务中的的风险特征。指标体系的设计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定量指标尽量易取、有效,并根据港口建设费征管实践适时总结,动态调整,及时健全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港口建设费管理制度、人员配备与设施设备、缴交情况、缴交时点、票据管理、资金管理、数据信息报送时效与正确性等,可作为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

实行风险管理。就是海事管理机构在有限资源下运用风险管理的方法、模型和技术识别风险,尽可能降低规费漏缴的风险,实现港口建设费应征不漏。基本步骤包括风险监控、风险评估、风险警示、风险处置等。

篇4

现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落实“两个减负”优化纳税服务工作的意见》(国税发[*]106号,以下简称《意见》)转发给你们,并提出补充意见如下,请一并贯彻落实。

一、加强领导,充分认识落实“两个减负”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减轻纳税人不必要的办税负担和基层税务机关额外的工作负担,不但是基层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迫切要求,也是上级机关今年以来突出的工作要求。今年总局、省局召开的纳税服务会议都把落实“两个减负”工作列为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来部署,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减负使基层税务机关和税收管理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从事税源管理和纳税服务工作,逐步实现税收管理工作的科学精细化,力求做到执法规范、征收率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因此,做好“两个减负”和优化纳税服务是当前税收工作中一项重要的紧迫任务,各级税务机关要切实加强领导,将其摆到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认真贯彻落实总局、省局一系列工作部署,特别是对总局已下发的各类减负文件,要精心研究,统筹安排,认真落实,并通过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切实减轻纳税人和基层税务机关的负担。

二、清理文件,调整和梳理管理环节

总局、省局已陆续公布了废止规范性文件,各地要认真对照,及时调整文件废止后相关管理工作的衔接问题。如省局在《福建省国家税务局关于第二批已失效或废止的税收规范性文件目录的通知》(闽国税发〔*〕125号)中已经全文废止《福建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福建省国家税务局税收管理员工作制度(试行)〉的通知》(闽国税发[*]203号)和《福建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税收业务服务时限(暂行)〉的通知》(闽国税函[*]333号)等,统一执行总局*年下发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国税发[*]40号)和省局《关于印发办税公开目录与责任落实单位和办税公开指南的通知》(闽国税发[*]100号)。同时,要认真清理各级各类为贯彻上级文件而作的补充规定,及时调整相应管理职责、工作任务和考核标准,有效剥离与管理员职责无关的日常工作事项,切实减轻基层机关和税收管理员的实际负担。

三、规范服务,加强办税厅基础建设

办税服务厅是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主阵地,也是减轻纳税人负担实际成效的窗口。因此,各地要切实重视和加强办税服务厅建设。在纳税服务方面,要继续巩固提升“一窗式”、“一站式”、“一户式”水平,认真落实省局办税公开文件(闽国税发[*]100号),加快推进门户网站多元化办税,不断扩大网上认证覆盖面,要强化办税服务厅税务登记、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发票发售代开、纳税辅导、政策咨询、税法宣传等服务职能,逐步弱化征收功能,真正变“征收大厅”为“服务大厅”。需要对相关涉税事项进行调查核实时,各部门间应加强协调、统筹兼顾,综合安排。同时,要加强纳税人较为集中的办税厅基础建设,加大纳税服务经费投入,率先解决与纳税人办税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条件成熟的地方要推广使用纳税人基础信息电子档案软件,提升“一户式”管理质量,最大限度地方便纳税人办税和逐步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主动营造温馨、和谐的办税环境与氛围。

四、重视信用,健全税收信用评定与机制

总局《意见》首次明确及时公开D级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结果。各地要根据总局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和省国地税局联合下发的税信用等级评定标准,结合本地税收管理实际,进一步细化税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完善工作制度,健全工作机制,确保评定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公平性。要认真做好税收信用等级评定的基础性工作,充分应用综合征管系统、防伪税控系统和出口退税系统记载信息,结合税务稽查和税收日常检查的动态信息,以及外部第三方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纳税人的税法遵从等级,严格A、D级纳税信用等级名单范围,健全核实工作机制,确保向社会公告的信息不失真。同时,要积极参与同级政府部门组织的社会信用联合征信工作,支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励志建设法治社会而共同努力。

五、优化流程,切实提高减负实效

重组和优化业务流程是检验减负实效的试金石,它表面上涉及信息化审批环节的调整,实际上是各业务部门的审核、审批权限能否简化与合并的问题,因此,情况较为复杂。为了切实提高减负实效而又不疏忽必要的管理环节,允许各设区市局选择1个县或区进行涉税审批和管理流程的简化试点,并认真做好试点成效总结与分析工作,特别是要加强简化环节后,对税收管理是否存在危害或漏洞的评估,并及时将试点方案与实施情况报省局备案。

篇5

(一)企业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重合同守信用情况。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依法签订合同并履约。

(二)企业统计数据上报情况。企业应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统计的法律法规,真实准确地向统计部门上报统计报表。

(三)企业依法建帐并进行会计核算情况。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无帐外帐,会计帐目无弄虚作假情况。

(四)企业按照国家财务管理制度,按期如数偿还银行贷款,支付贷款利息情况。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有较好的信用。

(五)企业应收应付帐款情况。在客户中有良好的信誉。

(六)企业质量管理情况。能够按标准组织生产,为社会和消费者提供合格的产品和优良的社会服务。无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行为。

(七)企业安全生产及有关规章制度建设情况。企业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搞好安全生产投入,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八)企业环境保护情况。企业环保手续齐全,规章制度健全,无环境违法和污染环境行为的发生;对“三废”的处理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

(九)企业依法纳税情况。企业必须依照法津、行政法规确定的申报期限、申报内容如实办理纳税申报,并及时足额缴纳或者解缴税款。无拖欠税款和涉税违法行为。

(十)企业法制教育、依法治企的情况。企业学法制度健全,依法建立企业章程,实施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管理。

(十一)企业被诉情况。企业应无因拖欠货款、产品质量等问题而被情况。

(十二)领导班子及主要负责人诚信情况。班子成员精诚团结,廉洁高效,整体形象良好。企业法定代表人诚信守法,以身作则,从严治企,有良好的个人信用。

二、等级划分

本方案所称信用等级评定,是指根据企业信贷、依法纳税、财会制度建设及履行合同等情况,并参考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社会诚信状况,按照规定的评定内容、标准和程序,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审并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企业信用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并对优秀信用等级,根据分值分别授予一至三星级信用企业称号。

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审确定,按照评分标准,采取百分制方法进行,具体评定标准为:综合评分在85分(含85分)以上的为优秀;综合评分在76分至85分的为良好;综合评分在60分至75分的为一般。

对获得优秀信用等级的企业,根据分值分别授予一至三星级信用企业称号。其中:对95分(含95分)以上的企业,授予三星级信用企业称号;90分(含90分)至95分的为二星级信用企业称号;85分(含85分)至90分的为一星级信用企业称号。

企业如有不按期偿还贷款本息不良信用记录的,有偷、逃、骗、抗税行为或违反发票管理规定行为且受到税务机关行政处罚的,有违反《会计法》行为且受到财政机关行政处罚的,取消获得授星资格。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如有恶意逃、废、拖欠金融机构贷款行为的,发生违反法律法规事件,至申请提交之日仍未处结的,有偷、逃、骗、抗税行为且已构成犯罪嫌疑的,其信用等级评定申请不予受理。

三、评定程序

(一)由企业填写《县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申报表》,报各归口单位,由归口单位报县企业信用等级评定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应提供详实的本企业各项报表资料。

(二)县企业信用等级评定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企业提出信用等级自评意见后,召集与企业诚信事宜有关的部门和金融机构,分别做出评价。

(三)县企业信用等级评定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对企业做出的评价后,根据企业综合得分的多少初步拟定出优秀、良好、一般各类信用等级的企业名单,提交县信用等级评定领导小组审议,拟定出优秀、良好、一般信用等级企业名单。

(四)县企业信用等级评定领导小组对拟定出的优秀类信用等级企业通过县内媒体进行公示(公示期7天),并公布举报电话,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对被公示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公示过程中,社会举报存在问题,并经查证属实的,取消其优秀信用等级参评资格。

(五)拟定的优秀信用等级企业经公示无问题的,由企业县信用等级评定领导小组正式确定为优秀信用等级企业,授予一至三星级信用企业称号,颁发信用等级牌匾证书,并给予表彰,在县各大新闻媒体上予以公布。

四、评定管理

(一)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先从规模以上企业开始,以后逐步扩大到其它企业,按年度进行。

(二)“信用企业”荣誉证书的有效期为三年。县企业信用等级评定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对申请信用等级评定的企业的所有原始材料进行归档保存,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并定期与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进行联系,及时掌握企业的间接信用和其他社会诚信等方面的情况,对企业的信用状况实行跟踪监督,根据认定条件实行动态管理。

五、结果运用

对优秀信用企业,银企协会优先将其向金融机构推介;金融机构在同等条件下将其列入重点扶持对象;担保机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供担保服务。

六、评分标准

(一)、在银行方面信誉状况(25分)

1、贷款质量(10分)

该企业申请信用等级评定日无次级、可疑、损失贷款得10分;无可疑、损失贷款得8分;有可疑、损失贷款之一者得0分。

2、贷款付息情况(5分)

按月计息,无欠息得5分;有超时违约行为但无欠息得3分。有超时违约行为且欠息得0分。

3、存、贷比(5分)

≥10%得5分;5%—9%得2.5分;<5%得0分。

4、银企配合情况(5分)

企业遵守人民银行相关的账户管理规定、企业征信管理办法等;银企配合好的得5分;银企配合一般得2分;有违反央行上述规定,限期未改正的,该项得0分。

(二)在其他方面信誉状况(12分)

1、申请评级的企业注册资本真实、经营守规合法,无合同欺诈、制假售劣等行为得4分。

2、企业无欠、逃、偷、漏税等行为得4分。

3、企业无败诉、诉讼赔偿、或有负债等情况得4分。

(三)企业管理水平(25分)

1、管理者素质(8分)

企业是否有恶意逃废银行债行为;是否曾是破产企业法人代表;企业管理者的专业学历、荣誉情况、开拓精神等。

如果企业有恶意逃废债行为或曾为破产企业法人代表的,该项不得分;素质高得8分;较高得5分;一般得3分。

2、组织制度(5分)

申请评级的企业产权关系,法人制度是否明晰;组织机构是否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

企业产权关系,法人制度明晰;组织机构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得5分;一般得3分;差得0分。

3、财务管理(5分)

财务制度健全,年度财务会计报表真实可信。情况较好得5分;一般得3分;差得0分。

4、生产管理(5分)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对产品质量管理、销售管理、降污降噪管理等方面。管理状况好得5分;较好得3分;差得0分。

5、员工素质(2分)

企业员工的专业化程度、培训情况、队伍稳定性等方面。素质高得2分;一般得1分;低得0分。

(四)企业经营状况(23分)

1、主要财务指标(5分)

资产负债率、流动比、成本费用利润率等主要财务指标良好得5分;一般得2.5分;较差得0分。

2、应收账款质量(4分)

超过一年应收账款账龄占总额的比重。≤10%得5分;11%—20%得2.5分;21%—50%得1.5分;>50%得0分。

3、存货质量(8分)

企业存货(在产品、在制品、原材料、商品)结构的合理程度:存货结构合理得4分;一般得2分;不合理得0分。

4、客户群的优良稳定性(6分)

保持业务关系超过2年的,客户的销售额占被评级企业销售总额的比重。≥60%得4分;59%—30%得2分;<30%得0分。

(五)市场竞争和发展前景(15分)

1、产业政策情况(4分)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政府鼓励和扶持发展的行业或企业得4分;否则得0分。

2、设备、技术及品牌(4分)

企业技术、设备等较先进;有自主的商标品牌;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食品认证或获省级名牌农产品称号等得4分;一般水平得2分;较差得0分。

篇6

(一)出口企业的分类管理

对纳税企业实行分类管理,有利于税务机关集中使用有限的资源.提高管理和退税的效率,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与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营造出一个税企双赢的局面。因此,通过合理的分类,建立出口企业分类管理档案是从源头落实出口退税管理精细化的重要举措。新西兰等国家也有类似实行按企业类型采取不同方式办理退税的办法;希腊税法规定.大型企业每月申请一次出口退税,中型企业两个月申请一次退税,小型企业3个月申请一次退税。国家税务总局早在1998年6月就下发了《关于出口货物退(免)税实行按企业分类管理的通知》(国税发[1998]95号),对出口企业的分类标准作出明确规定,但由于该制度本身缺乏较强的操作性,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规避偷、骗税风险,税务机关一般不愿将企业评定为较高的等级,或者即使评定了较高的等级,仍然采用与较低等级企业一样的审核、审批方式.这不仅加大了税务机关自身的工作负担,也影响了大企业的资金周转,因此,当前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对出口企业按信用等级分类管理的办法。

本文从纵向时间发展和横向相互比较相结合角度对出口企业提出进行分类管理的思路。

1.单户纵向考察.按信用等级实现分类管理。单户纵向考察是指仅就某一企业,对其性质、规模、出口额、账证健全程度、历史发展或变革、有无偷逃税记录等情况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价,从而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相当于给企业评定一个信用等级,税务机关则视企业的不同信用等级,对其采用不同的方式办理出口退税审核、审批手续。

2.多户横向比较.建立多指标分类管理体系。所谓多指标分类管理,是指预先建立全部企业的基本情况信息库和一系列指标体系(如注册地址、所处行业、主要出口货物、适用的退税率等),以便退税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快速地实现对企业的相应分类和数据提取。对企业按信用等级分类,主要用于选择应采取的退税方式,而要更全面地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不同企业间的情况对比分析,提高出口退税一系列报表的制作效率,必须建立企业的基本情况档案,并纳入特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

(二)建立退税评估机制

退税评估是一种典型的风险管理方法,它是指运用信息化的科学评价分析方法,对出口企业各种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进行比较、分析、论证、测算及评估,密切关注企业的出口货物、出口金额等基本情况变化,以实现对出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预防出口骗税案件的发生。

当前,随着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出口骗税形式也呈现出隐蔽性和复杂性的特点。2004年侦破的福州“9·03”重大出口骗税案,涉及高报出口金额5.28亿元,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1.52亿元,骗取出口退税5-469万元,早在事发前,就已经有种种迹象表明,该企业的出口存在异常情况,但正是由于没有建立一定的机制对企业的出口信息进行分析、评估,使得这些异常情况被忽视,最终导致了一起特大出口骗税案的发生。可见,建立出口退税评估机制以在源头上有效抑制出口骗税刻不容缓。

二、过程监控精细化:完善日常审核机制

(一)单证审核的精细化

审核企业的出口单证是出口退税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目前对单证的审核主要是通过比对单证的电子信息和纸质材料,验证企业每一笔出口记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确定是否准予办理该笔出口的退税。作为出口退税的主要单证,报关单包含较多信息.一般较受税务人员的重视,而核销单和出口发票的审核则相对比较简单,特别是出口记录较多的企业,往往只对其单证作抽样的人工对单审核。自2004年6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64号文)执行以来,核销单的审核难度进一步加大,为此,本文认为,有必要重点加强对核销单的精细化管理。根据国税发[2004]64号文件规定,出口企业可以在货物报关出口之日起180天内,向所在地主管退税部门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这一措施为企业收齐单证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但由于其与出口报关单必须于货物报关出口之日起90天内提供的期限不同,便可能出现企业暂欠核销单的情况,如果没有对该部分暂欠的核销单进行规范管理,将会使出口退税必须的要件“出口收汇并已核销”和“单证齐全”的规定形同虚设。

因此.基层退税管理人员应该建立一个核销单暂欠和补齐情况的备查账,详细记录每家企业每月暂欠或补齐核销单的号码、对应的出口日期、报关单号码、发票号码以及金额,可以要求每家企业按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提供电子版明细账,税务机关对数据予以汇总。备查账建立后,一方面可以加强税务机关对核销单的有效管理与监控,另一方面,还可据以督促企业按时收齐核销单,避免企业因核销单逾期收回而造成转内销补税,蒙受不必要的损失。(二)加快电子信息化进程

出口退税信息化是整体税收工作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实现出口退税精细化管理的主要依托。惟有实现了高度的信息化,才可能实现真正的精细化。

首先,亟待解决的是退税机关与税务机关内外部的信息共享与传递问题。主要是与内部征税机关、稽查机关的数据共享以及与外部海关部门、外汇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关。长期以来,外部信息的共享是税务管理的薄弱环节。以最主要出口单证之一的海关出口报关单为例,一张报关单信息从企业在电子口岸交单,到海关内部流转至海关总署.再到国家税务总局,直至传递到基层退税部门,最快的也要两三个工作日,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在临近申报期限的时候,一旦企业忘记交单,往往给申报、审核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因此,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即时的信息传递平台,允许基层税务机关和海关之间直接进行数据传输,以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高效,保障出口退税申报审核工作的平稳开展。

其次,要完善出口退税申报审核软件。系统软件的开发应该有一个整体方案,既要适应经济环境发展的需要.又不能过于频繁地升级,缺乏必要的稳定性,使退税管理人员和企业疲于应付。要切实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的基本原则,加快出口退税申报审核系统的建设步伐。

(三)加强征、退税管理环节的有机联系

由于我国增值税征收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和不合理,征退税地区和机关之间往往缺乏对征税信息的必要沟通,“征归征,退归退,征退不见面”.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出口退税工作的顺利进行。

具有发达增值税制度的法国、德国、意大利和韩国等国的经验表明,出口退税管理都是以科学、严密和完善的增值税征收管理为基础,实行征退(免)紧密衔接的退税方式的。近几年的出口骗税案件也足以说明,企业骗取退税往往不只是在最后的出口环节做文章,更多的是将犯罪的关口前移,早在征税环节便埋好伏笔。2006年查获的“夏都专案”就是一起典型的低值高报骗税案。低值商品想要高报出口,必须通过之前多道环节.将价格逐步提高,而为了获得退税,企业还必须取得大量的进项税额,“夏都专案”中的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我国征退税工作脱节的可乘之机,通过获取虚假进项,骗取退税。

可见,脱离增值税征税环节的出口退税有其不可克服的弊端。一方面,征退脱节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与征管机关的执法成本;另一方面,征退脱节无法完全堵塞骗税漏洞,甚至导致企业的骗税行为更加隐蔽和多样化。因此,在我国出口退税工作中应该遵循“征退一体”的原则,逐步实现征退税管理一体化。

当前我们仍然主要通过专门的进出口税收管理部门来负责出口退税工作,在征、退税尚未一体化的条件下,尤其有必要强调加强征、退税机关之间的有机联系,基层税务机关在审核出口企业的退税资料时,要将其增值税申报表与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作比对,核准企业进项,必要时通过函调等形式了解前道生产、销售环节的税收征管情况,以保证退税的准确度。

三、日常检查与税务稽查双管齐下

清算工作本来是退税机关一年一度的必修课,但从2005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取消了出口退税清算工作,也就是说,今后不再每年定期对出口退税企业开展下户清算,这便要求我们在其它环节加强对企业的管征。对企业的不定期检查主要有纳税评估、审计规程及其他各专项检查,对企业的定期检查则主要是一般纳税人的年审,本文主要讨论如何结合一般纳税人年审工作,做好出口退税企业的日常检查。

篇7

为加强建筑施工企业资格素质及行业信用管理,全面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综合素质,进一步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的从业资格和市场行为,根据《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部第159号令)、《*省建筑业企业行业信用评价办法》(黑建建〔〕48号)(以下简称办法)等有关规定,现就开展年度建筑施工企业资格素质及行业信用评价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价范围和内容

在*市行政区域内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并取得《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的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均应参加评价(不含农垦、森工系统企业);具体评价内容按照《办法》要求执行。

二、评价时间、步骤和方法

(一)评价时间

*年4月15日至7月末。

(二)评价步骤

哈市建筑施工企业资格素质及行业信用评价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1.*年4月15日至5月末,重点开展三级建筑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企业的评价。

2.*年6月初至7月中旬,会同省建设厅开展对二级以上建筑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和无级别企业的评价。

3.*年7月末为总结阶段。根据省厅最终审定结果,市建委将通过文件和网络等形式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并记入企业信用档案,依照省、市有关规定兑现奖惩。

(三)评价方法

1.此次资格素质及信用评价工作实行纸质文件和网络审查同时进行。未上网的企业为不合格企业。

2.三级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企业的资格素质及行业评价由市建委组织实施,采取集中审查和实地踏查的方式进行。二级以上总承包、专业承包和无级别企业的资格素质及行业信用评价由省建设厅和市建委共同组织实施,采取对企业实地踏查和书面审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首次被评为不合格的企业,允许在一周内完善资料进行复审,其复审结论为最终结论,但经过复审的企业均不能评为优秀企业。

4.企业市场行为以2007年度市建委相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为评价依据。

5.各县(市)企业由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初评,初评结果统一报市建委,由市建委对各县(市)的评价情况进行抽查后,形成最终结论。

6.年和年新办建筑施工企业,其工程结算收入不列为评价内容。

三、组织领导

成立*市建筑施工企业资格素质及行业信用评价工作委员会。

主任:曲维嵩

副主任:张晓光

成员:企业站、建管处、质监站、安全站、招标办、造价站、建筑市场监察大队负责人及各区、县(市)建设局主管领导组成(各成员单位责任分工见附表)。

评价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建筑企业管理站,负责日常工作。

办公室主任:

副主任:由各成员单位有关负责人担任。

四、信用等级的设定

此次建筑施工企业资格素质及行业信用评价设五个等级,95分以上为优秀,94-85分为良好,84-75分为合格,74-65分为基本合格,64分以下为不合格企业。

未在规定时间内参加评价的企业,其评价结论为不合格企业。

五、企业应提交的审查资料

(一)建筑施工企业资格素质及行业信用评价申请表

(二)综合资料

1.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原件);

2.安全生产许可证(原件);

3.由审计事务所出具的本年度财务审计报告(原件);

4.近3年统计报表(网络申报版);

5.缴纳税费票据(原件)。

(三)企业人员

1.项目经理(注册建造师)证(原件);

2.企业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经营负责人工作简历、职称证(原件);

3.中级以上(含中级)工程技术人员职称证(原件)。

以上人员证书需同网上填报的一致。

(四)工程业绩

近3年最高工程结算收入年度的工程业绩和年度在国外、省外、市外承担工程的业绩材料

1.工程合同(原件);

2.中标通知书(原件);

3.符合国家规定的竣工验收单(备案表)或质量核验资料(原件)。

(五)附加指标中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力

年度获得奖项的相关证明材料(原件)。

六、几点要求

(一)本通知和建筑施工企业资格素质及行业信用评价申请表等有关资料统一用A4纸在*市建筑企业管理站网站下载

(二)各参评部门应当将建筑施工企业资格素质及行业信用评价结果作为行政审批、日常监管、招标投标、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并实行差异化管理:

1.优秀企业,各参评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给予下列相应政策支持和服务:

(1)工程投标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中标;

(2)一年内免于资质审查;

(3)优先晋升资质等级及增项;

(4)评优、评先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5)在纳税方面依法给予相应的优惠,在信贷方面依据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扶持,适当减免有关保证金、抵押金;

(6)在建筑市场综合考评和执法检查时不作重点监管。

2.良好企业,比照优秀企业(1)、(3)、(4)、(5)条规定执行。

3.合格企业,可进行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4.基本合格企业,对其存在的问题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内重点监管,不得申报资质升级、增项、变更,不得参加政府和行业各项评优活动;整改合格的,晋升信用等级;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达标的,降为不合格企业。

5.不合格企业,除按照基本合格企业重点监管外,限制在哈从事建筑活动,一年内不得参加新项目招投标,重新核定资质等级;连续两年不合格的,不得在哈从事建筑活动,建议资质管理部门吊销其资质证书。

(三)各企业要对这次评价工作高度重视,责成专人负责,认真按照本通知的要求抓好贯彻落实,保证提供详实、准确的审查材料,如发现有弄虚作假或其它违规行为的,将依照规定严肃处理。

篇8

论文摘要:指出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做到“两手都要抓”:其一是狠抓税收管理;其二是狠抓会计基础工作建设。

社会经济发展到如此繁荣的今天,给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已严肃地摆在财会人员面前,这是一个不得不令人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做到“两手都要抓”:其一狠抓税收管理;其二,狠抓会计基础工作建设。

1.狠抓税收管理

对于国家来讲,税收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调节收人分配、调节经济和稳定经济等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讲,税收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狠抓税收管理。

企业纳税不仅包括商品劳务税、财产及其他税,而且更主要的是企业所得税。税务局对企业一年一度的企业所得税检查是财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之前如果不对原始凭证、会计凭证、账务处理和会计报表进行一次全面的自检和分析,就很容易在检查中出现问题,就会给企业带来损失,所以财会人员当引起高度重视。

企业应纳所得税额二应纳税所得额X所得税率,应纳税所得额=收人总额一准予扣除项目金额。根据国务院令第13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第六条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项目,是指与纳税人取得收人有关的成本、费用和损失。”而成本、费用和损失是牵扯一个企业经济活动方方面面的较大范畴,下面列举几年来人们在企业所得税检查中容易出现的、容易忽视的和不够明确的问题。

1.1关于电子计算机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的问题

电力企业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的依据是经财政部批准的1993年7月1日颁发的由中国华北电力集团制定的《电力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目录),而电子计算机的固定资产折旧提取正是按此目录中“电子计算机折旧年限为4年,年折旧率为25%"的规定计算提取的。

但税务局在对企业的所得税检查中认为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其依据是国家税务局国税发200084号文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通知》中“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电子设备和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以及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按此规定计算的年折旧率为20%,而企业为25%,差异为5%。这样,税务局认为企业当年多提5%的固定资产折旧,多进成本,应补交企业所得税。

笔者认为必须紧紧抓住《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中的“第二十五条除另有规定者外……’,这句话,因为电力企业正是属于“另有规定”,即前文所说的《电力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目录》。

1.2关于“应计未计项目”的问题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还会发现,开具日期为上年的费用发票,在上年度企业所得税申报期后拿到财资部门报销。根据国家税务局国税发[1997]191号文《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业务问题的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字199679号)《关于企业所得税几个具体问题的通知》规定的‘企业纳税年度内应计未计扣除项目,包括各类应计未计费用、应提未提折旧等,不得转移以后年度补扣’,是指年度终了,纳税人在规定的申报期申报后,发现的应计未计、应提未提的税前扣除项目。”

1.3关于一些费用的问题

每年11月份前后要订阅并支付次年的报纸杂志费,每年末要支付本年末两个月及下年初两个月的采暖费,每年末要交纳次年的汽车养路费,每年要预付次年的保险费。为更加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真实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我们应将当年订阅并支付次年的报纸杂志费、当年预付次年的保险费、当年交纳次年的养路费、当年交纳次年初两个月的采暖费在当年挂“待摊费用”,在次年列人“生产费用”的有关项下。

1.4关于培训费的问题

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用于职工技术培训和文化素质培训,是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由教育培训部门在限额内掌握使用,故培训费应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但工作中常举办为期很短的会议式培训,主办方经常把住宿费、会议费、培训费笼统地开具摘要为“培训费”的发票,报销时没有列人“职工教育经费”,而是列人“生产费用”的别的项下。这样,在税务检查中,由于“职工教育经费”年末余额为零,检查人员认为列人“生产费用’,别的项下的培训费是多列成本费用,应补交企业所得税。因此,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就应该督促当事人在开具发票时把住宿费、会议费与培训费分开,将住宿费、会议费列人“生产费用”的有关项目下,培训费列人“职工教育经费”。

1.5关于发票问题

要审核发票开据方的性质是否与其所开具发票的性质相符,具体判断时,根据发票开具方的名称作出初步认定或据发票开具方税务登记证上的有关“经营方式”和“经营范围”确定及代替发票的各类收据是否套印“国家税务局监制”章或“xx省财政厅票据专用章”等。要严格审核企业内部单位之间开具发票的合法性,因为报销方和审核方都是内部单位的人员,在审核中往往容易忽视,有的无任何套印的章,只盖有单位的“财务专用章”,这是不符合规定的。如一位经办人员取得了一张盖有地税稽查分局章的有关地税征收业务发票,经查实是地税稽查分局为完成稽查任务而开具的发票.这是不符合规定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发现用“其他服务业”的发票开出摘要为“xx材料”的属于零售业内容的发票,这也是不符合规定的。

1.6关于“非货币易”问题

在“非货币易”问题上,会计应当明确:非货币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非货币性资产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以及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其中存货又包括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委托代销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等。企业应在非货币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相关资产和按公允价值购买另一方资产两项经济业务进行企业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1.7关于“债务,组”问题

“债务重组”是当今企业经常面对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明确: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企业)与债务人(企业)之间发生的涉及债务条件修改的所有事项。

债务重组的方式:以低于债务计税成本的现金清偿债务;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换为资本,包括国有企业债转股;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如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加收利息、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减少债务本金或债务利息等;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组合进行的混合重组。

非货币性资产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以及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其中存货又包括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委托代销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等。企业应在非货币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相关资产和按公允价值购买另一方资产两项经济业务进行企业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1.7关于“债务,组”问题

“债务重组”是当今企业经常面对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明确: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企业)与债务人(企业)之间发生的涉及债务条件修改的所有事项。

债务重组的方式:以低于债务计税成本的现金清偿债务;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换为资本,包括国有企业债转股;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如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加收利息、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减少债务本金或债务利息等;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组合进行的混合重组。

债务重组业务中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让步,包括以低于债务计税成本的现金、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等,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计税成本与支付的现金金额或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包括与转让非现金资产相关的税费)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所得,计人企业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中,债权人应将重组债权的计税成本与收到的现金或者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的债务重组损失,冲减应纳税所得。

1.8关于铁路运费进项税抵扣的规定

铁路运费进项税的抵扣,企业按铁路运输发票上注明的“运费”的7%计算抵扣。根据新规定,国家税务局国税函2003970号文件:中国铁路包裹快运公司(简称中铁快运)为客户提供运输劳务,属于铁路运输企业。因此,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货物取得的《中国铁路小件货物快运运单》列明的铁路快运包干费、超重费、到付运费和转运费,可按7%的扣除率计算抵扣进项税额。

2狠抓会计基础工作建设

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在香港召开的第十六届世界会计师大会上说:“会计的基本职能是通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提供会计信息,为经济管理和经济决策服务。会计工作是重要的经济管理手段,它对于维护经济秩序、规范社会经济生活、提高经济效益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会计信息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依据,是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部门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状况、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可以说,没有会计业的规范发展,就不可能有完善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基础就会动摇,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会崩溃”。

刽十基础工作建设需要我们做非常细致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建立和完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运用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即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务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控制,要做到用制度管人而不是用人来管人,用内控制度来管理财会部门的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要制定岗位责任制,具体应包括该岗位的工作权限、程序、标准和奖惩,如出纳、成本核算、电费核算、工程核算、资产管理、报表管理、税收管理、财务稽核、综合管理等岗位责任制,使会计工作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超级秘书网

2.2严把两关

严把审核关:就是要检查原始凭证和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如果凭证传递到稽核岗才发现有误,再去找经办人员纠正.会计工作就会被动。

严把稽核关:稽核在会计部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每一张凭证都要经过稽校员稽核,所以稽核人员不仅要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此项工作,而且要不断学习和提高,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把问题处理在萌芽之中。另外,针对一些较特殊和较前卫的问题要请有关专家共同研究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进行账务处理。

2.3努力成为正的A级企业纳税人

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要求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遵守和履行税法、行政法规等法定义务的情况来评估确定纳税人的纳税信用等级。纳税信用等级共分4级,采用百分制进行考评。考评分在95分以上的为A级,在60分以上95分以下的为B级,在60分以下20分以上的为C级,在20分以下的、有违法犯罪记录的为D级。不同级别纳税人享受不同的待遇:A级纳税人可获得统一定制的证书,并在有关媒体上予以公告;B级纳税人可享受法定检查之外的当年税务检查、税务登记年检、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年检以及审批税收优惠等方面简化手续和程序的待遇;而C级纳税人将被税务机关列人年度检查计划的重点,同时在发票领取等方面受到严格控制;D级纳税人不但要受到与C级纳税人同样的监管,还可被税务机关依照税法和行政法规收缴、停售发票或停止出口退(免)税权。

目前,税务部门正在纳税信用等级的评定进行之中,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国家制定的税法和有关方针、政策,严格按照税法来约束企业的经济行为,为成为A级纳税人莫定良好的基础,为企业的发展营造健康良好的运行环境。

2.4企业要进行税收筹划

篇9

一、强化税收征管,提升征管质效

(一)继续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

推进对纳税人的分级分类和按事项管理。完成了全市金融保险行业的划归管理和建筑安装业纳税地点调整后的对接管理。积极做好全市重点工程项目暨高铁新客站工程和田子路工程的税源划分及协调工作;

(二)认真贯彻落实《税收征管质量评价体系》。拟定了2013年上半年税收征管质量考核方案;

(三)加强发票管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发票专项检查工作,对内重点检查发票库房、发票缴销等,对外重点对停车场、物业公司、培训教育机构、旅游景区开展发票专项检查。为进一步规范窗口征收管理,同时还开展了POS机使用情况自查工作;

(四)加强个体工商业户管理工作。开展个体评定税管理情况及个体户分类管理的典型调研,针对区局个体评定税应用软件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撰写了《关于个体评定税系统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提出相应改进意见。为区局进一步完善评定程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通过调查,摸清了全市个体工商户分类管理征管现状。指导基层局继续做好个体工商业户的建账建制工作;

(五)继续做好推广使用税控机的工作。及时监督、落实未达起征点户税控机补助兑付工作,全市目前已推广3205户,其中未达起征点752户;

(六)明确了全市财务报表的报送要求。统一报送口径,为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全面开展税收风险评估工作打好数据基础;

(七)统一规范了全市征管软件错误数据处理口径、程序,全面使用征管软件运维系统。即减轻了基层局负担,又明确了各岗位责任。

二、持续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

(一)开展两年一次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已预评定A 级企业339户,B级36087户,C级1672户,D级162户;

(二)在达坂城区试点使用“新疆税企互动平台”;

(三)在沙区试点 “自助办税终端系统”,扩大服务方式,为纳税人提供了办税便利;

(四)继续加强12366举报工作的管理。改进和完善12366受理、反馈、回复工作,并按季进行了通报;

(五)从四月起推广使用高拍仪器,实施征管资料储存电子化;

(六) 研究制定了星级办税服务厅和纳税服务明星评选办法(草稿)。

三、优化征管环境,服务领导决策

(一)立足本职,加强调研服务领导决策。针对征管软件运行、,征管服务质量、办税服务评价等问题组织人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形成了题为《细节入手,做精征管服务》、《对综合征管软件运行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及工作建议》、以及《纳税服务工作现存问题及改进措施》等三份调研报告;

(二)进一步扩大邮政代开代征范围,以便于纳税人就近有序代开发票,新增发票代开点40个;

(三)做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相关准备工作。

下半年继续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提升征管质效水平

(一)继续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

1、继续做好对纳税人的分级分类和按事项管理。

2、继续做好全市跨区县重点税源管理。

(二)开展全市征管质量考核工作。

(三)加强管理,出台税控管理的相关工作制度。

(四)加强个体户分类管理工作,指导基层局继续做好个体工商户的管理工作,召开全市系统个体工商户管理现场会。

(五)切实落实《乌鲁木齐市地方税收保障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争取召开一次协税护税现场会。

(六)组织修改全市地税系统“管查联动”办法,召开各局管查联动联系会;

(七)落实发票专项检查工作各项安排部署。

二、持续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工作

(一)在区局后台系统完善的基础上在全市推广使用“新疆税企互动平台”;

(二)跟进沙区试点 “自助办税终端系统 ”情况,评价试点效果,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篇10

关键词:税收管理创新

伴随着新税制的实施和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人,我国税收管理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是。税收管理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加人WTO后,传统的税收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正面临新的挑战,迫切要求加快税收管理的改革创新,实现传统型管理向现代型管理转变。

一、税收管理的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创新税收管理理论是变革税收管理的前提。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对税收管理理论研究不够重视。税收管理理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税收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也落后于其他一些重要社会科学领域。

我国税收征管改革摸着石头过河走了10多年。税收征管改革从一开始就缺乏科学的理论准备和理论指导。税收征管改革基本上是凭经验和直觉进行。在解决改革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徘徊。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进行的“征、管、查”三分离或二分离的摸索,还是新税制实施后,对传统专管员制度全面改革,所形成的“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征管模式,以及进人21世纪后,采取科技加管理措施,以信息化推进专业化的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基本上都是在理论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的,未能从理论上对税收管理改革目标体系进行深人系统地研究,在科学把握税收管理的本质、规律、原则等基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税收管理改革的基本理论框架,给予税收管理改革坚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因此,在改革的目标方向上,缺乏准确清晰的定位。目标设计缺乏系统论证,征管改革的框架和基本模式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对征管改革的方向经历了反复探索和较长时间的认识过程;在改革的思路上。始终循着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沿着职能划分的思路。把分权制约过多地寄望于征、管、查职能的分解上。追求税收征管的模式化;在改革的范围上,侧重于税收征管的改革,忽视税收行政管理的改革。未能把对以纳税人涉税事项为主要管理对象的税收征收管理和以征税机关、征税人为主要管理对象的税收行政管理作为改革的整体进行系统设计,忽视人力资源的配置管理和开发利用;在改革的进程上,对不同地区制约征管改革的因素研究不够,缺乏整体规划。常常处于走一步看一步,造成各地改革进度不一。带来征管业务的不规范、信息技术应用的不统一。由此导致税收管理改革走了一些弯路,浪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大了改革成本。

当然,税务部门在改革实践中也进行了一些理论探索,但主要还是停留在对改革方案的修修补补。疲于寻求解决具体问题的措施上,缺乏在税收管理改革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解决税收管理改革中的问题和矛盾,加快建立现代化税收管理体系,提高税收管理水平,必须创新税收管理理论。

推进税收管理的理论创新,首先要转换传统税收管理的理论视野和研究方法,注意在改革实践中进行税收管理的理论探讨,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把成功的经验系统化、理论化;其次,要注意研究借鉴当代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和工商管理领域发展起来的管理理念、原则、方法和技术,结合我国税收管理的实际,创造性地加以吸收和运用,形成适合中国税收管理特点的新思想、新方法、新体系,并在指导税收管理改革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发展;还要注意不断研究税收管理的内在规律、原理和发展趋势,善于抓住揭示税收管理内在客观性的发现性认识,创造税收管理科学的前沿理论。通过寻求税收管理理论突破与创新,推动税收管理的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彻底改变我国税收管理改革目标不明、方向不清的被动局面,彻底改变税收管理理念僵化、管理方式陈旧、管理手段单一的落后局面,实现传统税收管理向现代税收管理的根本转变。

二、税收管理的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是税收管理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创新税收管理离不开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撑。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税收管理正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为创新税收管理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创新税收管理技术,以信息技术和通迅技术为基础,实现税收管理信息化是深化税收管理改革,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伴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我国税收管理信息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人脑到电脑、从单机运作到网络运行的历史性跨越,信息技术对税收管理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税收管理技术有了重大突破。但不容忽视的是,我们不惜重金投入,购置相当数量和一定档次的计算机技术装备,与应达到的应用程度和应用效果仍有相当差距。在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税收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软件开发应用杂乱无序,信息系统平台不统一,数据处理缺乏层次性和综合性,形成许多“信息孤岛”;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集中分析监控能力不强,导致高技术与低效率并存,高成本与低产出共生,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对此,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和吸取过去在税收信息化建设中留下的深刻教训,从战略高度推进税收管理的技术创新,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程组织学的研究,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加强对税收管理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彻底改变机器运作模拟手工操作的状况,挖掘信息网络技术的潜在效能。

创新税收管理技术,实现税收管理信息化,是科技与管理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推动税收管理发展,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的过程。目的是要使人工管理与机器管理组成的整个管理体系效能最高。实现税收管理的技术创新,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应突出四个重点:

其一、坚持按照一体化原则,遵循“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保障安全”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优化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案和具体规划,逐步实现业务规程、硬件配置、软件开发、网络建设的一体化,在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整体推进上求得新突破。

其二、从管理思想、管理战略上突破传统观念和管理方式的束缚,适应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要求,实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在现代技术和科学管理有机结合上求得新突破。通过税收管理的技术创新,改造管理流程,重组职能机构,变革管理方法,优化资源配置,规范权力运行,把整个税收管理工作有机地联系和带动起来,形成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的互动响应机制,构建起与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平台。

其三、利用先进的通讯和网络技术,建立多层次有针对性的税收服务技术体系。一方面大力推进网上申报、电话申报、磁盘申报、银行卡申报等多种电子申报方式,大力推进税、银、库联网,实现纳税申报和税款征收信息的网上流转,最大限度方便纳税人及时快捷申报纳税,为实现集中征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全面建立税法咨询、税收法规、涉税事项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包括提供电话自动查询和人工查询系统,电子化的自动催报催缴系统;利用电子邮件向纳税人定期提供税收政策法规信息,向特定纳税人进行有针对性的纳税辅导。利用互联网提供税收法规查询,与纳税人沟通交流,实行网上行政,网上办理涉税事项,接收对偷税违法行为和税务人员廉政问题的举报、投诉等等,使信息技术在方便纳税人,提高办税质量和效率,降低税收成本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其四、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把税收管理全过程纳入完整、统一、共享的信息系统,实施全方位的实时监控。一是建立高度集中的数据处理系统。在统一数据结构和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征收信息向地市局和省局集中,进而再向省局和总局两级集中,克服信息传递中封锁、变异和沉淀,提高征收入库操作的规范度,实现数据管理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二是建立以信息收集分析利用为重点的税源税基监控系统。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管理薄弱是与信息获取能力不足相伴而生的,只有信息完备才能实施有效管理。因此,在加强纳税申报信息采集管理的同时,要加快与工商、银行、技术监督、海关、公安等部门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以增强税务机关获取外部信息的能力。三是建立以依法行政为重点的管理流程控制系统。在将税收管理全过程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控制业务处理流程,减少自由裁量的环节和幅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参与税收管理质量的控制和改进,实现对执法行为的监督制约,使税收管理全过程每个环节责职、每个权能行使、每项工作绩效,都能通过网络透明地呈现在管理决策平台上,提高依法行政的透明度。

三、税收管理的组织创新

税收管理机构是根据履行国家税收职能需要,围绕税收行政权力设置、划分和运行而形成的组织体系。设计科学的税收管理组织结构是有效实施税收管理的组织保证。税收管理组织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否履行好国家税收职能,能否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影响到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的高低。

回顾我国税收征管改革历程,有关方面一直在寻求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税收管理组织体系。每次征管改革几乎都离不开对征管组织机构的撤并调整,特别是新税制实施后,征管组织机构处在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有的撤销税务所,按区域设置全职能分局;有的在分局下还设有中心税务所;有的很快又取消全职能分局,按征、管、查职能外设征收局、管理局和稽查局等专业局;有的仍留存着一直游离于机构改革之外的外税局、直属局。总的说来,这些改革措施始终没有打破原有征管机构的层级,没有跳出按征、管、查设置机构的框框,没有冲破地区行政管辖范围的界限,没有发挥运用网络技术构造组织结构的优势。税收管理组织机构庞大臃肿,管理层级环节过多,机构设置不统一,职能部门交叉重叠,权力结构过于集中,管理组织过于分散,资源配置不讲成本效益,组织结构效率低下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甚至有些更为突出。

要从根本上解决征管组织结构问题,提高税收管理组织合理化程度,必须大力推进税收管理机构的改革创新。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税收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税收管理机构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应放在依托信息网络技术,打破部门约束和层级限制,根据税收管理的内在规律,优化管理资源的配置,使传统封闭的机械式组织向现代开放的网络化组织方向发展。

一要减少管理层次,收缩征管机构,确立税收管理机构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现代管理组织理论和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要提高组织结构效率,必须减少行政管理层次,精简管理机构,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我国目前税收管理组织结构,从总局、省局、市(地)局、县局到基层分局有5个层级,除基层分局外,有4级行政管理层。世界上很少有这种5级架构的征管组织体系。要创新税收管理组织结构,必须打破这种僵化的5层“宝塔”结构,冲破行政区划的约束,根据经济区域、税源分布、规模大小,设置税收管理机构。从改革的渐进性考虑,税收管理机构改革的近期目标可以定为实行总局、省局、市局、县局4层组织结构。今后条件成熟时,对省级局还可以进一步考虑打破行政区划,根据经济区域进行撤并,设置跨省大区局,如像人民银行跨省设置分行机构。

二要统一征管机构设置,实现基层征管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根据企业组织理论学的研究,企业管理组织机构设置通常有四种模式,即以产品为基础的模式、以职能为基础的模式、以客户为主的模式和融合前三种的矩阵模式。按照前述税收管理机构的改革目标和国外税收管理机构设置的做法,适宜采用按税种类型和职能分工相结合的模式设置内部机构。在基层局(县、区局和将来实现征管实体化的地市级局)适宜按职能分工和纳税人类型相结合的模式设置机构,除稽查局可作为外设机构外,其它专业局都应全部转为内设机构,同时还应撤销过去外设的直属局、外税局,实现对内外税、不同行业、不同预算级次企业的统一管理。基层局的主要职能是对辖区内税源税基的控管。分类管理是专业化管理的基础,对纳税人实施分类管理是国际上许多国家的成功做法。

三要构建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税收征管运行机制,实现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变税收管理的流程和组织结构,建立一种层级更少基层管理人员权责更大的管理体制。在县(区)局内部,根据税收征管和信息化的内在规律,重新设计和优化税收征管业务和征管流程,将咨询受理等纳税人找税务机关办理的涉税事项集中到前台办税大厅实行全方位服务,解决纳税人多头多次跑的问题;将纳税评估、调查执行、稽查审计等税务机关找纳税人的所有管理事项,集中到后台实施分类管理,解决税源税基控管薄弱的问题。

四、税收管理的制度创新

深化税收管理改革,既需要消除不适应现代税收管理发展要求的制度,更需要针对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的制度安排。优化税收管理制度设计是税收管理改革与发展重要内容,也是从制度层面解决当前税收管理存在问题的必然要求。税收管理的制度创新应当紧紧围绕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和税务机关管理效能,降低税收风险即法定税收与实际税收之间差额这一税收管理目标,在税收管理制度体系优化设计上求得新突破。

当前税收管理制度创新应当突出两个重点。

(1)要着眼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促使其如实申报纳税,解决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一要建立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税收服务制度。税收服务是保证纳税人依法纳税的重要条件,必须按照新征管法的要求,尽快将税收服务从过去的道德范畴上升到行政职责,构建起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税收服务制度体系,为纳税人提供享受各种税收服务的制度保障,包括设立多渠道政策的制度,确保所有公民享受和获得税收知识的权力,使纳税人有能力自觉、及时、准确申报纳税,减少无知性不遵从;设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程序制度,确保办税公平公开,程序简便规范“一站式”服务到位,使纳税人减少“懒惰性”不遵从;设立完善的权益制度,确保客观公正开展行政复议,主动实施行政救济,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减少情感性不遵从。

二要建立以纳税评估为基础的纳税信用等级制度。纳税信用度的高低直接体现着税法遵从和税收管理水平的高低。实施纳税信用等级制度,根据纳税人纳税诚信度实行差别管理,对信用等级低的纳税人严加管理。制定鼓励诚信守信,制约惩处失约失信的政策措施,促使纳税信用成为与纳税人生存发展紧密相联的无形资产。让依法纳税者受到社会广泛尊重,使诚信纳税者得到实惠,增强忠诚性遵从的荣誉感;让失信违法者付出利益代价和荣誉代价,促使纳税人诚信纳税。同时要把建立纳税信用等级制度与建立纳税评估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起科学的纳税评估机制。

三要建立“轻税重罚”的违法处罚制度。增大违法成本是强化税收管理的重要举措。对外要健全偷逃税处罚管理制度,增大偷税成本;严惩知法违法者,对不按规定履行纳税义务,该罚的要罚,该判刑的要判刑,减少纳税人自私性不遵从,增加预防性遵从。

(2)要着眼提高税务机关内部管理效能,约束税务人员寻租,对工作业绩进行有效激励,解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一要建立科学的税收管理绩效考核制度。考核税收管理绩效是促进税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税收管理绩效考核导向至关重要。要彻底扭转过去绩效考核重收入轻管理,重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轻机关内部考核的倾向,从组织收入型向执法保障型转变。要以正确实施国家税收政策,降低税收风险为目标,将绩效监控和评价贯穿税收管理全过程,使绩效考核成为加强管理的有效手段。可以考虑从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和机关内部两个层面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绩效考核,应从税收风险、执行政策、服务质量、人力资源利用、成本效益等方面,通过客观科学地制定考量目标和指标体系,准确评价下级税务机关税收管理的成效和不足,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使之明确税收管理的改进方向。对机关内部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应重点围绕行政行为、行政过程和行政结果等方面进行考量,可采取事项与岗职相结合的绩效考核办法,通过定岗位、定职责、定事项、定人员、定目标、定指标、定奖惩等方法,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对税务人员工作业绩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评价,使个人工作绩效与集体组织绩效高度关联,激发个人和群体奋发向上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