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制工作典型案例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长制工作典型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工作目标
根据省、市2021年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方案的相关要求,切实掌握全区食用林产品种养殖基地和林产品加工质量安全隐患,采用日常督查、单位自查和集中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计划配合省市开展集中抽查,检一批重点品种,整治一批重点隐患。通过安全监测和监管,着力解决食用林产品安全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掀起食用林产品安全整顿治理,实现对辖区内食用林产品生产经营情况底数清、情况明、动态知、信息畅,继续深化重点风险隐患的排查治理,严密防控,重点施治,确保食用林产品经营主体资格合法有效,经营行为规范有序,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食用林产品消费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二、工作重点
(一)落实主体责任。对区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进行食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监督食用林产品经营者建立并执行食品质量安全保障制度,落实食品经营单位主体责任,推动食用林产品经营者诚信自律,建立健全食用林产品进、销货台账。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努力将行政监管行为转化为经营主体的自觉行动。
(二)强化质量监管。强化食品林产品质量抽样检验工作,突出重点,增加抽检频次,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开展食用林产品抽样检验工作,切实做到程序合法、行为规范。开展专项监测和监督抽检,配合完成国家、省级、市级对本区的抽检任务,组织开展区级抽检,同时积极引导鼓励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种植大户开展自检工作。加强食用林产品抽样检验结果的综合运用,进行综合研究和比较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并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相关职能部门和行业组织,促进源头治理和行业自律。
(三)严查违法案件。对食用林产品违法行为必须保持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决不能姑息迁就。要通过查办案件锻炼执法队伍,提高执法能力,树立执法权威,打造依法履职尽责的部门形象;通过查办案件,震慑食用林产品违法违规行为。针对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适时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查处违法案件,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切实净化生产环境,进一步提高食用林产品安全保障水平。
(四)推进社会共治。在新形势下,应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努力营造群策群力、社会共治的局面。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手段进行食品安全信息互动沟通,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宣传。
三、工作方法及步骤
(一)明确工作责任,强化监管力度。将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心下移,将日常巡查任务落实到基层林业站。将乡镇管辖区域作为一个网格责任区,明确责任人,实行网格化监管,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
(二)建立主体档案,强化规范运作。加大信用分类分级监管工作力度,研究确定科学合理的分级分类标准,创新信用分类监管的方式方法,注重监管的实效和综合信息的分析研判,不断提高监管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效性。同时注重与相关部门建立的经营主体信用档案的融合和共享。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食品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是林业部门的重要职责,该项目已纳入2021年省、市林长制目标考核任务,为进一步落实食用林产品安全监管责任,林业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强化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把责任制和组织领导落到实处。
(二)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宣传教育及培训力度,广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切实提高生产环节食用林产品经营者的守法意识,不断提升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和依法维权意识。要严肃工作纪律,严格工作程序,加强信息管理,既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又要防止不必要的炒作,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解决突出问题。针对本辖区生产环节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突出、多发和易反复的问题,明确工作重点,找准突破口,集中整治风险隐患较多的的重点品种,务求逐个解决难点问题,取得整治实效。
篇2
[关键词]就业 高职 护理 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程玉莲(1969-),女,湖北应城人,张家口教育学院护理学院基础护理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主要从事基础护理学教学和研究;史艳霞(1982-),女,河北沧州人,张家口教育学院护理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基础护理学教学和研究。(河北 张家口075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150-02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它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所谓以就业为导向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就业是第一位的,要千方百计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第二,要能够就业,要想方设法地找到行业需求的可提供的就业岗位;第三,对学生的教育过程要始终贯穿就业技能、就业岗位素质养成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高职教育是针对岗位训练技能的。21世纪的护士必须具备处理复杂临床问题的能力、与人有效合作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和自学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高职护理教学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培养高质量、有特色的护理人才。
一、高职护理教学方法探索的前提
1.改变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法,学生没有消化和理解老师灌输的知识,为了应付考试只能死记硬背。在技能实训中是应试操作、单项练,学生能记住很多护理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了很多操作技能,却不懂得在何种情境下使用,碰到情况束手无策。这种压抑幻想、强迫依从的“家长制作风”,漠视学生差异,扼杀了学生个性,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奴隶”。现代职业教育强调教育的启发性,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发现规律和原理,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启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全息思维。
2.围绕学生对护理程序的认识来进行。护士的任务是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帮助健康的人提高健康水平,护生学习的性质是养成敏锐的观察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树立整体护理观念,能用护理程序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所以,学生心中的护理如何生成,怎样护理,是护理教学要解决的主要任务。
第一,以探究护理诊断为目的。护理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做出护理诊断,采取护理措施去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在教学中应鼓励、启发、诱导学生根据病人临床表现多提出问题,找出正确的护理诊断。
第二,以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为核心。现代的护理不是从属于医疗,护士不再是单纯被动地执行医嘱和护理技术操作,而是应用科学的方法――护理程序对服务对象实施身、心等全方位的连续的系统的整体护理,解决服务对象的健康问题,满足服务对象的健康需要。由于病人健康问题复杂多变,在运用护理程序的过程中需要护士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和技巧,合理处理各种复杂的健康问题,为护理对象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主,促进学生护理程序思维的活跃发展。
第三,以角色扮演为形式。在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和基础护理操作流程后,为了将其所学知识迁移到临床场景中去,在实训课时,先让学生进入模拟病房在模型人身上进行反复练习,然后让学生互相扮演“病人”和“护士”,两人一对相互实习,或三人一组循环实习。这种方法使学生参与实践过程,获得直接的操作经验,而且学生有了当病人和护士的体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爱伤观念,有了课堂之外的收益,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护理工作的真谛。同时,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与别人的合作与交往中,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理解、学会尊重。
第四,以护理情境为条件。创设情境是借助于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用情境案例的方式,使学生把以前的知识进行整合学习,得到更多的实践效果。
二、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的教学方法
1.PBL教学法。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指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导向的学习方法。教师首先以病例的形式设置引题,然后帮助学生找出问题,对所有问题进行汇总,以明确需要查询的知识,并指引学生查找各种资料。学生可以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图书馆、互联网、教师、专家、患者等获取所需资料。学生根据问题查找资料后,通过自己的分析与思考,得出各自的结论,重新回到小组,在指导教师的参与下进行讨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找到有用的资料,经常会跟患者打交道,所以,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小组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具有合作精神,更能考虑他人的感受,以促进一个愉快的有利于工作和发展的环境;用临床工作中的问题设计成病例,通过提前接触这些问题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能适应临床护理的发展与需求。
2.案例式立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是有血有肉、有真实内容的实际病例,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出分析判断,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立体教学法是以系统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交叉,将教材中有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内容进行加工,形成概念清晰、系统全面、有机联系、多元结合的立体式知识。案例教学法和立体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教学法。案例式立体教学法在视觉效果、听觉效果、趣味性、信息量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讲授。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强信息的表达力,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随意控制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也可以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当中。
3.发现教学法。该教学方法是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教材的结构、结论和规律。这种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探索未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现学习并不仅是单纯地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培养学习和研究的态度、推理和预测的态度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布鲁纳实验证明,发现学习还可以使学习内容按照个人兴趣和认知结构组织起来,易于检索,使记忆效果更好。发现学习与发现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对传统教学法的突破。
4.行为导向教学法。其典型的教学方法是项目教学,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书本知识教育,摆脱书本、课堂的制约,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实施某个项目,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是指导者、协调者,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都处于积极参与状态,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原有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都将随之发生改变。
5.实习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从事一定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有关实际知识和技能,巩固已学知识,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完成规定工作的能力。它强调实践性、综合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充分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手段,教学方法众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应用要求。教师应对不同的教学目的、内容、所给课时数、可用的教学资源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恰当、可行、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德育课;公民教育;公民素质;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就业是职业学校的生命,决定其就业率高低的因素在于中职生的素质。而中职生的公民素质,如责任意识、义务意识、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诚信品质等已成为其能否就业、高质量就业的核心素质。因而,当前很多中职校把加强对学生的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抓手。那么,作为中职校进行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德育课该如何成为学生公民素质培养提升的沃土呢?
让德育课成为
学生习得公民知识的主渠道
公民教育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共同体内所牵涉的各种关系,以及学习如何处理、对待这些关系,从而习得公民知识、形成公民意识、养成公民行为、拥有公民能力、内化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活动。要教育学生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公民,首先就要让学生习得公民知识。而我们的德育教材中就有很多的公民教育元素,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公民教育的资源,恰如其分地向学生传授公民知识,渗透公民教育。如《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教材中就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适应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等公民教育内容;《法律基础知识》教材中就有“关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民的民事权利与责任、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遵守国家法律、增强质量意识、环保意识”等公民教育内容;《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材中就有“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支持社会公共事业、保护环境、依法平等竞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公民教育内容;《哲学基础知识》教材中就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等公民教育内容。我在上这些内容时,就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对学生的公民教育,让学生了解作为一名公民应具有的基本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认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民主意识、合作意识、环保意识、公德意识、奉献意识”等是公民应具有的关键意识,理解“平等参与、合作共赢、共同富裕、劳动光荣、保障人权、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生态文明、和平发展”等是一个公民基本的价值取向。这样,就丰富了学生的公民知识,为学生成为合格公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让德育课成为
学生培养公民意识的主阵地
学生要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公民,不仅要习得公民知识,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公民意识。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也是德育课教师的神圣职责,而德育课势必成为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主阵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德育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潜移默化,自觉培养公民意识。
首先,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传统的德育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家长制,课堂气氛专制沉闷,学生受到压抑,学生的发言权得不到尊重和发挥。这需亟待改变这一现状。德育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充分的发言权,让课堂成为民主的课堂,让学生真正过上民主的课堂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其次,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和创新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上的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师生间的关系来决定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师生关系是使命与服从的关系,“应试教育”更是教师让学生学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学生就成了被动的知识“接收器”。德育课教师还往往以者自居,容不得学生的不同观点和另类思想,这样往往拉大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的权利。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班门弄斧”,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设想、大胆质疑,允许学生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敢于说“NO”!因此,德育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批判和创新的公民意识。
最后,善于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德育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教学情景,在情境中,教师通过层层设疑,环环相扣学生的心弦,组织引导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或积极参加探究活动等,让每位学生在讨论或探究活动中去深切感受参与的价值、合作的力量和成功的乐趣,自觉培养自己的主动参与意识和积极合作精神等。
让德育课成为
学生培养公民能力的重要载体
学生公民能力的培养提高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课堂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公民能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那么德育课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公民能力呢?
首先,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学生要提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德育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演讲等方式培养其口头表达等能力。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采用这一方法,效果明显。在《职业生涯与就业创业指导》的教学中,我要求每节课前由1-2名学生进行3分钟左右的主题为“就业与创业典型案例的启迪”演讲活动;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主题为“讲案例,学法懂法守法”的课前演讲活动;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主题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课前演讲活动;在《哲学与人生》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主题为“让我深受启示的哲学小故事”的课前演讲活动。每次演讲,都要求学生做好精心准备,每次演讲,都要进行师生点评,还进行评分,并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前演讲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还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口头表达等能力。学生往往第一次走向讲台,比较紧张,声音较小,照着稿子读,讲话也时断时续,自信心不足。但经过2-3次以后,大部分学生都能从容自信地走向讲台侃侃而谈,有的还不要稿子,有的还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形式多样,课堂简直成了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
其次,开展课堂讨论和探究活动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德育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努力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设置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组织学生去讨论,引导学生去探究,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思”多“动”起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用创设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于“无疑”之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究感。从而使德育课的教学由传统的传授、接受过程转变为以问题情景为细节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产生新问题的引导、发展和解决的过程。通过以生生讨论和探究为主的形式,并辅助以教师的适当指导,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中,积极思考,团结合作,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无疑培养了学生互助合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篇4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行为偏差根本原因矫正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101
一、偏差行为的概念
偏差行为又称越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教育学认为,青少年违背公共道德规范的行为称为违反纪律行为或轻度偏差行为。目前中学生较为严重的偏差行为主要有: 迟到、打架、违反课堂纪律、讲脏话、考试作弊、吸烟、请朋友出气或替朋友出气、放学后在外游荡等。而农村初中生的偏差行为主要有:迟到、打架、违反课堂纪律、不交作业等。
二、行为偏差的成因分析
1.学生因素
(1)生理方面。初中生正逢青春期,性的发育让他们渴望、好奇、烦躁、迷惘、害怕,还有骚动。他们对异性的好奇心油然而生,喜欢打扮,关注外表,想方设法接触异性,想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常做些超常行为。例如私下偷看、与异性搂搂抱抱等。
(2)思想方面。身体生长速度加快,自我意识迅速提高,自尊心也随之增强,他们暗示大人,自己不再是小孩。但因知识水平、思考能力的局限,他们对人和事的评价常偏激不成熟,产生不正确的价值观,常以自我为中心,经常出现蛮不讲理、极端的不良行为。还有因情感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缺乏,他们易受社会不良青年的引诱,当受到家长、老师批评时会产生逆反情绪。
2.家庭因素
首先,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父母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及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南沙区横沥中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学校里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家长工作是耕田种地、外出捕鱼、在工厂打工或到城市里做生意。他们的学识水平较低,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不懂得教育方法,他们的教育态度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的家长经常训斥孩子,使孩子对父母望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容易产生“压抑感”和“委屈感”。还有父母离异,家庭缺乏温暖等情况都严重摧残了学生的心灵。有些家长本身品德拙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其次,当代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和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导致孩子存在各种各样的偏差行为。
3.学校因素
(1)学校的办学硬件落后。农村学校教学设施相对落后,电子屏幕和多媒体近年才走进课堂。学校没有体育馆、没有学生会议室、没有演出舞台,每次文艺会演的舞台都是临时搭建的。学生没有好的场所和设备,不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
(2)学校教育的缺失。农村学校的师资相对薄弱,无论是教师的教育能力还是教学能力,与大城市都有一定的距离。首先,在教育方面,个别教师缺少爱心和耐心,缺少做学生思想工作的经验,有问题的学生未能及时得到解决,留下了后顾之忧。其次,在教学方面,除了语文、数学、英语学科配备专业教师以外,其他学科部分教师是非专业的,业务水平、教学水平有所欠缺,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开始厌学。教育方法简单,学校的德育内容能根据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根据本区域学生的特性而不断完善,但是内容不够深入,很多内容还只是停留在表面。学生犯错误后,缺少教育方法与技巧,教育形式单一,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评价也比较单一,只是将处分、记过作为学生的惩罚,这些惩罚方式的效果不明显。学生心中没戒尺,品行不良学生无所约束,不良行为屡见不鲜。
(3)教育评价标准的导向不科学。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素质教育实际上在我国1985年就提出来了,但教育者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扭曲的做法。在学校之间升学率攀比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分数开始成了衡量工作的标准。很多教师重教学,轻德育。为了保证考试分数,每天各科的作业必不可少。因为作业繁重,绝大部分学生的课余时间都在做作业中度过,每次大考来临之前,各科作业量大增,绝大部分学生因为未完成作业而烦躁、焦虑,甚至厌学。
4.社会因素
(1)社区文化氛围差,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横沥镇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落后于南沙区的其他街镇,社会、社区无法提供高素质的文化场所,学生从小到大得不到良好的文化熏陶,甚至养成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整体表现为行为粗鲁、言语粗俗等等。另外,社区有关部门对教育不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学业不关心。
(2)“读书无用论”等相关新闻屡屡刺痛民众神经。近年来,片面的新闻报道如“北大毕业卖猪肉”“百万高考生弃考”“最难就业季”“大学生的收入不如建筑工人”等使“读书无用论”家喻户晓。目光短浅的家长思想意识也随着新闻而改变,他们认为:继续读书浪费钱,早出校门,早工作,早赚钱,何乐而不为?“读书无用论”也影响了学生,导致他们逐渐养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出现行为偏差。
三、偏差行为的“认知心理学”转化工作
分析偏差行为学生的形成原因后,笔者通过思考、尝试及反复推敲,认为可以从认知心理学中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来做好这些学生的转化工作。
1.“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由于“读书无用论”“知识无用论”已经占据了偏差行为学生的思想,所以转变他们的观念,进行思想上的洗礼是重中之重。首先,通过“书中真有黄金屋”演讲比赛,“知识的价值”“向好习惯出发”等主题班会活动来激发学生内心的正确意识;推荐电视节目《暖春》《肖申克的救赎》《奋斗》等给学生和家长观看,让他们从优秀的人物事例中得到认知及观念上的启发。其次,学校举办“知识就是力量”“读书给我幸福感和安全感”演讲比赛,将正确的读书观念传递给学生,将“我要读书”的思想意识转化为学生的行为。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学生的思想受到了教育,认识得到了提高,信念得到了唤醒。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意识与行动也在呈现。
2.“情”――以心交心,打开学生的“心灵枷锁”
爱是一种情感,一种感觉。师爱表现为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热爱、尊重、理解、宽容和期待。它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教师要创造一切机会关心、了解学生的层次。二是教师要做到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学生,即师生之间产生共鸣的层次。这个层次的爱,可以使学生和教师之间达到一种心灵的共鸣,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起重要的作用。三是教师要给学生一种激励、一份期待,这是师爱的最高层次。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不断向上的决心和毅力。笔者遵循以上三个层次转化了小曹同学。
[案例]
爱的路上,我们一路同行
小曹,初三男生,学习成绩较差,经常违反校规班规,迟到、旷课、上课睡觉是他的“家常便饭”。他的课余爱好是打桌球,经常因为打桌球忘记上学,甚至深夜不回家。在家里不受父母管教,与父母几乎没有沟通,对父母的态度比较恶劣。爸爸除了有时暴打他一顿外,没有其他教育方法,他很憎恨爸爸。但他很讲义气,心平气和时很有礼貌,有时下午放学后会回家做饭,厨艺不错。
有一天,小曹同学说请假一天,问起事端,才知道他爸爸出了车祸,刚做了手术。对于他的这次请假,笔者非常支持。笔者用手搭着他的肩膀叮嘱他要坚强,并且要履行好儿子的义务。第二天,笔者问到他爸爸的病情时,他表情沉重,但让笔者感动的是他说了一句话:“谢谢老师的关心。”过了一个多月,他再一次请假,需要两天,他说他爸爸要进行第二次手术。笔者说:“你可以多请几天,好好照顾爸爸,照顾过程要耐心与细心,病人由于身体不舒服、多虑、担心病情等原因,脾气比较暴躁,生活上的要求比较苛刻……功课不要紧,回来老师再帮你补习。”
三天后,他回到教室,心情比较好,笔者有点惊讶,再次问起他爸爸的病情时,他的话匣子像被打开了开关,滔滔不绝:“我爸可高兴呢,我天天帮他洗擦身体、全身按摩,他夸我手势不错,按得很舒服,还夸我长大了,养儿有回报,我感觉和爸爸亲近了很多。”听了这番话后,笔者感触良多。班会课上,笔者讲述了小曹爸爸的不幸和小曹对爸爸的悉心照顾,全班学生不约而同注视着小曹,掌声久久不息。小曹很感动,眼泪滋润了他的眼睛。
小曹父亲出院后,小曹一如既往地照顾他,一放学就回家煮饭,照顾父亲的起居饮食。有时他会请假一节课提前离校,他每次请假,笔者都会毫不犹豫地批准。对此他有点惊讶说: “老师,您怎么这么爽快?您不担心我请假去打桌球吗?”笔者假装认真打量他一下说:“你近来的表现似乎令我无法找到不信任你的理由。”他笑了笑说:“老师,您现在对我的态度与之前判若两人。”“嗯,确实是,谢谢你改变了我。”
两个月后,小曹的父亲几乎康复了,他来参加初三中考报志愿的家长会。对此笔者有点惊讶,因为他父亲一直认为小曹是双差生,从来不愿意参加他的家长会。一见到笔者,他很热情和笔者握手,迫不及待地说了小曹近来的表现,看得出来他心中充满欣慰与欣喜。
家长会后,笔者又一次站在讲台上讲述了小曹自从他父亲车祸后,照顾父亲的点点滴滴以及他父亲家长会时的感言,全班学生的掌声再次响起。笔者深情地说:“其实,父母和孩子是一样的,也需要关心和体贴,子女的一点点回报,他们已心满意足了。另外,每一个父母心中都有共同的希望,就是孩子们能快乐健康地生活, 我们要懂得听他们的话,多跟他们交流;要公开对父母示爱……我们要向小曹同学学习,不论是孝顺父母还是在校的各方面表现,我们相信小曹同学会做得更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可见,饱含着关怀、爱护、尊重、信任、宽容、理解的师爱,在心灵与心灵相接触的微妙过程中,发挥着其他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代替的巨大作用。实践证明,师爱就像一盏明亮的灯,只要充分发挥师爱激励、感化、调节、引导等作用,一定会使学生的人格受到感化、情操受到陶冶,使落后者上进,使悲观者看到希望,使冷漠者燃起热情。
3.“意”――营造赏识氛围,开启学生自信大门
赏识引向成功。什么叫赏识?赏识的本质含义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看得起,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是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一种激励手段。
在班级管理方面,笔者每天想方设法找到班集体做得好的地方进行肯定与表扬,从中大力表扬行为偏差学生。学生的优点用放大镜看,学生的缺点用显微镜看。用最欣赏的目光,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例如一天当中,班级要接受检查的有五大项目,包括教室的清洁卫生、包干区的清洁卫生、课间操、课堂教师打分、眼保健操。哪怕五大项目被扣分,笔者还是会心平气和地表扬学生某一项做得很好,特别是感谢某学生(行为偏差)的努力配合,再指出被扣分的地方,要求其改正,相信大家明天会做好。再如经常收集其他教师平时对学生点点滴滴的赞许,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
在学生个人教育方面,笔者善于关注学生的优点,让这些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开启学生自信的大门。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赏识学生不需要特定的时间、地点和华丽的表扬词,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一次微不足道的点头,都能点燃学生自信的火把,传播教育的正能量。有一次笔者对一位调皮男生小李说:“老师发现你越来越醒目了。”他拍拍自己的胸膛自豪地说:“当然啦!俺本来就是很聪明的!” “赏识的目光像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从上述案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需要教师从各个细节中调动。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适当的表扬和赞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行”――建立两大平台,打造和谐育人环境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说过:“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良好的氛围是转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外在条件,因此建立积极的班级文化非常重要。
(1)建立班级物质文化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办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角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出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里,教室是学生的“家”。因此美化教室环境十分重要。笔者当总策划师,提出要求,发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室的布置,将部分任务分给行为偏差的学生负责。把教室前后、两侧的墙壁分割成四大块,分别承包给四个学习小组去完成。前黑板的左边为绿花小区,教室的前墙壁张贴班级的口号、班规、班训、班级精神等;教室的后墙壁分为四小块,以后方黑板为中心,上方张贴班训, 左边是班级光荣榜,右边是班级每个学生德育考核成绩一览表,后方黑板承办黑板报。对黑板报的版面要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自主设计版头、版面、插图,黑板报内容要围绕学校每月的主题内容渗透班级特色文化,体现学生的个性和班级的特色。教室的后角落是图书角,摆放着天文、地理、文艺等书籍。教室四周悬挂适合班级情况的名人名言,并展示学生有个性的作品等。
经过一个星期紧锣密鼓的努力,教室焕然一新,像一幅主题鲜明、简洁明快的画卷,既有大家庭的温馨,又有文化的浓厚气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教室前方八个橙色大字“班荣我荣,班耻我耻” ,教室后方十六个红色大字“班级因为你而骄傲,班级因为你而精彩”,前黑板左方为“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蓝色字样,还有色彩斑斓的班级口号“四班四班,超越五班”。两侧墙壁图文并茂的名人名言和教室角落的植物万年青也是一道风景线。
通过班级环境及文化的建设,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人人参与,快乐合作。行为偏差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更热心,更主动,更积极,他们的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
(2) 建立班级管理特色平台
①开展班干部轮岗活动,“被管”过渡到“自管”
斯宾塞在《教育学》中指出:“记住你管教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理的人。”开展“全员参与班级管理制”综合实践活动,给予行为偏差学生角色轮换的机会,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传统的班级管理方法是班主任“一元化”和“班长制”,它只允许少数人进入班级管理的核心,其他人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按照要求去行动。学生是服从于“事”,顺从于“活动”,把自主和有活力的人僵化为按“号令”行动的工具,学生个性发展受到抑制。行为偏差学生因为被老师和同学瞧不起,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当班干部,不知道当“领导”的滋味,只是饱尝了被管理、被批评、被指责、被鄙视的滋味。为了给予他们“换位思考”的机会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开展“全员参与班级管理制”综合实践活动中,对班级管理体制进行了大胆改革,废除学生干部“终身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岗“施政”,人人参与管理,同时便于人人接受管理。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轮岗制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同时,使行为偏差学生获得一种“存在感”,在与他人互动中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不足,这是转化行为偏差学生一个比较好的途径。
②开展小组合作活动,以成绩的提高促进偏差行为学生的转化
借鉴山东省即墨28中学“和谐互助”的教学模式,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和谐互助”简单说就是学生同桌两人为一个单元组,思想品德、学习优秀的做“师傅”,行为偏差、学习较差的当“学友”。手拉手,“师徒”结对,在学习和生活上做知心朋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拉近心理距离,转化行为偏差学生。
操作如下。
师友组合。以初三(4)为例,该班一共36人,教师物色好18个“师傅”,其他学生当“学友”。首先让学生互相选择搭配,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性格品行等方面进行适当调整。
师友分工。 人,都有承担责任的需要;人,若没有了责任,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师傅”承担管理、教会“学友”的责任,在责任需要的驱使下,他们会加倍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学习越来越进步。当承担责任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学生在许多方面就会变得健康和充满阳光,性格也会变得更加开朗。
“师傅”可以说是教师的助手,首先课堂上管好“学友”的纪律,农村学校管理第一,教学第二;其次督促、管理“学友”学习常规,教会“学友”学习,培养“学友”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对“学友”的思想、行为、学习、纪律等方面进行全面管理。
“学友”接受“师傅”的全面管理,及时向“师傅”汇报情况,不但要接受“师傅”的学习指导,更重要的是和“师傅”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的信心。同时“学友”还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自己的优势显现出来,将自己的不足及时弥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强化培训。培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培训主要包括思想意识培训、教学方式培训、专项培训“师傅”、专题培养“学友”、专题师友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主要渗透雷锋精神,如“帮助别人等于帮助自己,尊重别人等于尊重自己”等。为了增强师友互助的凝聚力、理解力和互助效率,师友之间在“学友”擅长的科目课堂可以进行角色轮换,这样师友站在完全不同的立场进行互助,能增强理解,相互支持,为了共同的利益和荣誉而努力。
评价考核。根据《师友考核细则》的考核方法,采用“日汇报,周总结,月评比”的方式,将考核成绩作为评选先进的依据之一,每月评比班级优秀师傅、优秀学友、优秀师友,评比结果通过家校通发给各位家长。在班会课上颁发小奖状,同时给每位获奖者拍照,把他们的相片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
高品位的班级物质文化,对行为偏差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有特色的班级管理,有利于激发行为偏差学生学习和参与管理班级的内驱力,从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从认知心理学中的“知、情、意、行”四方面来教育行为偏差学生,能达到转化的预期效果。问题学生在转变,我们的教师在成长,实现教与学的双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将借鉴已有的经验,进一步分析行为偏差学生的心理成因,并加以预防、辅导和化解,使他们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李志刚.课堂风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傅冬梅.初中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现状分析与策略[D].苏州大学,2009.
[4]陈华锋,张溪.中职生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J].科教导刊,2011(11).
- 上一篇:防洪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 下一篇:医务科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