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规划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规划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规划指导意见

篇1

关键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科学规划;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7;F59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6.003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结合,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的发展思路。农旅结合对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农旅结合的规划因各地实际情况不同而各具特色,无法建立统一的建设模式。本文基于此,对农旅发展在基础规划方面的共性进行了总结。

1 准确把握当地惠农政策

了解当地政府的惠农政策,包括农耕改革、合作社扶持、生态农业、优特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相关扶持政策,并从中着眼于补贴力度大、扶持力度强的产业。重点向当地农业管理部门、“三品一标”管理部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部门咨询,同时关注各大部委及省、市相关政策。特别要注意优选政府支持项目的同时,必须考虑自身状况和当地特点,选择适合的农业项目。在此期间,多与当地政府、专家沟通,并按要求及时提供相关材料。

2 理清当地的资源状况和文化脉络

主要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三个方面入手。

自然资源方面:了解当地的地理地貌、气候特点、水源、植被等自然旅游资源,以及资源的承载能力,保护多元化的原生态植物群落。作为旅游开发项目,乡村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是都市所不具备的最优资源,结合现有的农业资源进行规划,打造特色乡村风情。在此基础上,无论选择何种经营模式(养殖业、种植业、种养结合等),都不得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项目规划需做到可持续发展、节能、高效并重。

社会资源方面:从旅游交通的空间尺度来看,主要可以分为3大类,即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通、旅游目的地与旅游景区的交通、旅游景区内的交通。

由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交通体系具有公共交通属性,难以按旅游要求进行变动(项目区位是受交通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所以在旅游交通的设计中,主要考虑旅游原有道路与旅游景区的交通,尤其是旅游景区的旅行通道。

人文资源方面:重要考察当地的古镇、旧居、村落特征、文化脉络(地方民俗文化、传统节庆文化、信仰文化、农耕文化、古文化及艺术等)。了解文化背景对现状梳理、改造或再建都是非常重要的。农旅项目规划中,这些因素常常用来构建项目的人文特色。比如河北太行山腹地的小龙窝村,至今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石墙石瓦古朴大气,穿梭其中,恍若隔世,曾被评为河北历史文化名村和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从这点可以看出,以文化的传承作为项目特色,其自身创造的价值是无法以经济价值来衡量的。

3 做好项目区经营状况调查

一是目标人群的调查。需考察资源优势及项目特色主要吸引的目标人群,针对目标人群需求做市场调研,并制定各个单项的开发定位。

二是周围同类项目的考察。包括经营模式、特色定位、商业推广、规划设计团队等,科学定位自身特色,避免项目雷同产生的风险,也可从中进行参考和借鉴,提升项目的市场竞争力。

4 做好项目区民众认可度调研及项目财务分析

与当地村民加强联系,实现资源与效益共享,减少资产投入,避免利益冲突。通过共同开发,合理利用当地水系、沟渠、古井、水生动植物等营造生态环境的平衡和景观美,既减少费用,又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同时,要做好项目财务分析。要借助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包括招商引资和村民土地、房产入股等)分担资金成本和运营风险。也可将传统商业模式、服务业态和休闲农业结合起来,比如与企业培训基地、宠物训导中心、婚纱摄影基地、单位疗养基地联合开发,增强项目的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农旅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应本着严肃谨慎的态度,分析项目所在地区域价值、项目特点、市场发展趋势以及其他制约因素,从而合理确定目标客户群体,充分结合客户群体的消费愿望和消费特征,满足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从而让消费者从关注到参与,从消费到自觉维护,形成完整、高效、生态的产业链,提高项目竞争优势,规避经营风险。

总之,要做好农旅项目开发,首先要做到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然后科学制订项目规划,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长期优势。

参考文献

[1]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Z].2015-11-24.

篇2

第二条全市行政区域内所有村镇建设工程的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村镇建设工程,是指我市城市规划区、县(市)城规划区以外的建制镇、集镇(乡)、村庄规划区内的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建造、装饰装修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安装,以及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工程。其中:

建制镇、集镇(乡)规划区内的公共建筑工程、居民自建三层(含三层)以上、及其它投资额在30万元以上或建筑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建筑工程和村庄规划区内的学校、幼儿园、“村民中心”等公共建筑工程以及三层(含三层)以上住宅工程,称为“限额以上工程”;

建制镇、集镇(乡)和村庄规划区内建设工程投资额在30万元以下或建筑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下的建筑工程(含辖区内生产性建筑工程),村(居)民自建二层(含二层)以下住宅工程,称为“限额以下工程”;

第三条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市村镇建设工程管理工作。其中: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建筑市场、工程技术、质量监督、安全监督、工程造价、建筑节能、招投标管理、建筑市场稽查等相关部门和机构,负责“限额以上工程”的指导监督和宏观管理;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村镇建设管理部门,负责“限额以下工程”的指导监督和宏观管理。

第四条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辖区内的村镇建设工程管理工作。其中:

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建筑市场、工程技术、质量监督、安全监督、工程造价、建筑节能、招投标管理、建筑市场稽查等相关部门和机构,对“限额以上工程”实施监督和具体管理;

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村镇建设管理部门和机构,对“限额以下工程”实施监督和管理。

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也可委托具备条件的乡镇人民政府对“限额以下工程”中村(居)民自建二层(含二层)以下住宅工程实施具体管理。

第五条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村镇建设工程管理工作。其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对受委托管理的“限额以下工程”实施具体管理和监督检查。

村(居)委会在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和部门的指导下,协助做好本村范围内二层以下住宅工程及一些小型工程的报批和施工管理工作。

第六条村镇建设工程应符合村镇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要求,其“限额以上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督管理;“限额以下工程”,按照建设部《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及其有关规定和《河北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市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进行管理。

第七条村镇建设工程应履行规划选址、施工设计图审查、办理施工许可、委托质量监督、选择施工队伍、签订施工合同、竣工验收备案等基本建设程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超越权限审批建设项目或擅自简化基本建设程序。各类村镇建设工程在开工前,建设方必须按照规定办理相关手续方可施工。其中:

(一)村镇“限额以上工程”按照国家、省、市相关规定办理。

(二)建制镇、集镇(乡)规划区的“限额以下工程”及其辖区内小型生产性建筑工程,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按以下程序办理:

1、工程建设方在征得村(居)委会或用地权属单位同意后,持工程设计图纸、设计文件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建设申请,填写《村镇建设工程申报审批表》;

2、乡镇人民政府村镇建设管理机构派员现场踏勘,提出初审意见报乡镇政府研究,同意建设的住宅建设项目报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核发《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公共建筑和生产性建筑项目报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核发《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建设方持《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到有关部门办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后,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3、建设方持《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到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建设用地手续;

4、建设方在办妥用地手续后将有关证件、工程设计图纸等资料交乡镇人民政府审查,乡镇人民政府对所报资料审查合格,并对沿街房屋的外观设计进行把关后,再转报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符合条件的,通知建设方按规定交纳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等相关费用后(政策规定减免的除外),由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5、建设方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选定有相应资质的施工队伍,并按《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范本》签订工程施工合同,再到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委托的乡镇人民政府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办理施工许可,领取《河北省村镇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6、建设工程开工前,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委托的乡镇人民政府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应派员现场定位放线,方可开工建设。

7、工程竣工后,建设方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验收,并向乡镇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办理备案;乡镇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做好工程竣工验收的监督工作,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村镇规划建设档案管理制度,对规划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资料及时整理归档。

(三)村庄规划区内村民自建二层(含二层)以下住宅工程,严格执行“一书一证”制度。按以下程序办理:

1、建房户向属地的村(居)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经村(居)民委员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并填写《村镇村(居)民建房申报审批表》;

2、乡镇人民政府村镇建设管理机构派员现场踏勘,提出初审意见报乡(镇)人民政府研究,同意建房并需使用耕地的,报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使用原有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其他土地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核发《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在原址翻建的,可直接按本条(三)款第4项规定办理。

3、建房户持《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到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建房用地手续;

4、建房户在办妥用地手续后将有关证件、资料交乡镇人民政府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审查,乡镇人民政府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对沿街房屋的外观设计进行把关,符合条件的,核发《村镇村(居)民房屋建设许可证》;

5、建房户在取得《村镇村(居)民房屋建设许可证》后,开工前应将所选择的施工队伍或建筑工匠报乡(镇)人民政府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备案,并经乡(镇)人民政府村镇建设管理机构派员现场定位放线后,方可开工建设;

6、房屋施工过程中,应接受乡(镇)人民政府村镇建设管理机构依法进行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在办理村镇建设项目审批手续时,应将办理程序和办事制度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审批时限:乡镇人民政府不超过15个工作日,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超过20个工作日。逾期不答复的,视为同意,并在15个工作日内补发证件。

第九条在建制镇、集镇(乡)规划区范围内搭建临时建筑,必须由建设单位或个人向乡镇人民政府村镇建设管理机构提出书面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并核发临时建设用地、工程规划或村镇房屋建设许可证后方可搭建。需临时占用土地的还应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有关手续。临时建筑使用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如国家或集体需要用地时,必须无条件限期拆除。

第十条强化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的重点应放在抓好工程的结构质量和施工安全上,加大对工程的地基验槽和主体结构施工过程、预制构件等涉及结构安全的建材以及施工用电和安全防护等专项监督检查力度。尤其是对跨度、跨径在9米以上或高度在4.5米以上的厂房、公共建筑和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按要求进行工程地质勘察,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队伍施工。

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流动抽查与定点监督检查制度和相应的巡查报告制度。

乡镇人民政府村镇建设管理机构除对村(居)民自建低层住宅进行不定期检查外,对其管理的“限额以下工程”要进行定期检查,监督落实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各项规程、规范和制度。同时,主动接受上级村镇建设管理机构的工作指导。

村(居)民委员会应根据农村建设的需要,组建村(居)民建房自治管理小组,发挥其在村(居)民建房过程中的自治管理作用。

第十一条加强村镇建设工程的抗灾、减灾管理。在村镇建设选址时,必须充分考虑避开地质条件不稳定、抗震不良、滑坡、泥石流、塌陷、洪水和风口等自然灾害易发生地段以及有严重环境污染、不便于进行基础设施配套的地域。在工程设计审查时,要根据地域特点提高抗震、抗风等防灾的设计标准,并区分不同工程类型和结构形式,组织编制或推荐使用村镇建设工程防灾减灾设防标准和标准图集,引导农民建设安全住房。同时,加强抗震、抗风等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安全防范意识。

第十二条引导村镇建设工程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改变传统的建造模式和建筑结构;推广新型村镇居民住宅设计方案和通用设计、标准设计图集,引导农民建设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

第十三条鼓励具有资质等级或从业资格的施工队伍和个人承揽相应的村镇建设工程施工任务,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承担村镇建设工程施工任务的施工企业和施工队伍,应当按照规划、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规范、标准组织施工。

第十四条妥善做好村镇建设工程重特大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置和信息报告工作。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要建立村镇建设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确保重特大质量安全事故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并按时限要求逐级上报情况,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损失和负面影响。

第十五条村镇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的违法、违规和各级职能部门的违纪、不作为行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处理。

第十六条本规定使用的《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河北省村镇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村镇村(居)民建房申报审批表》、《村镇村(居)民房屋建设许可证》,除建设部和省建设厅统一规定的制式外,其它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印制。

第十七条各级村镇建设工程管理部门,要按照本规定确定的各自职能,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措施,确保本规定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