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股权激励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9 17:4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进行股权激励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进行股权激励方案

篇1

关键词:股权激励;问题;福利;监督

一、引言

N公司于2005年9月,推出配合股改的股权激励计划方案,成为我国第一家获得国资委同意实行股权激励计划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一时间,股权激励的目的和本质是什么,股权激励是否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激励条款的设计是否合理,激励效果如何,种种疑问使N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方案吸引了大批人的眼球。本文通过对N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方案以及执行结果的研究,试图探讨股权资励的本质性问题。

二、N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制订及执行情况

N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方案规定,要获得激励股权、核算和提取相应的股权激励基金只要满足净资产收益率(ROE)或者净利润总额其中一个条件即可。农产品确定的股权激励业绩标准为4.30%,而前五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7.56%,激励标准比前5年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还要低很多。方案同时规定若公司未能达到净资产收益率业绩目标时,则公司必须实现三年连续盈利且三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18,200万元,而据统计,N公司过去三年累计盈利22,742.62万元,股权激励目标的设定同样低于历史业绩水平。

2008年8月27日,N公司公告,参与公司三期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及业务骨干所获得激励股份已全部过户。2008年11月26日,N公司第一批股权激励限售股解禁当天,首批解禁激励股份浮盈高达1.17亿元。

三、股权激励的理论性论述

股权激励的本质是希望经营者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经营,从而尽职尽责地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服务,它克服了传统的基本工资加年终奖金等薪酬体系的短期缺点,是对员工进行长期激励的一种期权激励方法。

股权激励要达到既激励了管理者,又提升了公司价值的目的,首先要明确制订股权激励方案的核心要素有哪些。首先,我们要明确激励的对象,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激励的对象也有所不同,对于初创期的企业,全员参与是留住人才的最好方式,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对核心人员的激励便成为企业股权激励的对象,当企业进入成熟期及衰退期,股权激励偏重于控制成本,激励的对象也基本局限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及核心员工。其次要考虑激励方式,对于选用的中长期激励方式,除了考虑激励机制外,还要考虑约束机制,否则激励方案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第三,要考虑员工持股总额及分配,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每位被激励人的职位、个人在公司的价值以及个人的能力来确定;第四,要考虑股票的来源,一般是在股票市场进行回购;第五,要考虑购股方式及退出机制,要兼顾公司降低成本以及员工降低员工离职率;最后,要考虑管理机构及操作,制订股权激励的管理机构不仅仅要保证制度的实施,同时也要贯彻共同分担风险、共同享受成果的理念。

四、N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及实施效果分析

N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的第一个业绩目标-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并没有比以往增加,第二个业绩目标-三年累计净利润也并没有提升,同时股权激励方案行权指标的制订条件非常简单,在制订方案时并没有合理计算或确定这些财务激励指标的方法或依据,缺少细致的规划论证和设计,并且虽然激励指标设定了三年,但净资产收益率与净利润却为短期财务指标,目标的设定只考虑了中短期激励,没有考虑中长期激励,这为后来许多进行股权激励的公司做了警示,股权激励除了需要考虑到与同业平均水平和公司近几年的平均水平比较外,还规定不能低于历史或行业平均水平,对净资产收益率及其复合增长率的要求分别在10%和20%以上,对净利润指标的要求是需要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同时对公司股价也有严格的要求。

实际上,N公司2005年、2006年报显示净资产收益率(ROE)分别为1.33%和3.49%,两年累计实现净利润6891万元。这就意味着,管理层如果想取得激励的股票,第一个业绩指标显然无法完成,未来一年要完成第二个激励指标,至少要实现净利润11309万元,因为在激励方案中没有对净利润指标进行详细说明,未指出是否需要扣除非经常损益,因而就给被激励者提供了操纵盈余的机会,高层管理人员通过对已严重减值的资产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及通过“归核化”战略,将公司的优质资产出售,从而达到提升净利润的目的。

于是我们看到管理层对已血本无归的“江南第一猛庄”--金信信托的1亿元参股金在2005年仅计提了40%的资产减值准备,剩余的60%在2006年计提,如果管理层未操纵财务报表,那么2005年实现的净利润应为-4110万元,就无法达到股权激励设定的目标了。而从2006年末至2007年10月,管理层密集出售了公司拥有的优质资产,可见管理层为达到股权激励的第二个条件是多么的煞费苦心。从对2005年-2007年三年的财务报表分析,可以清楚地发现,公司能实现连续三年盈利,很大程度是缘于对盈余的操纵,通过跨期分别计提资产减值减备,以及出售优质资产提高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来增加公司的净利润。

据N公司公开资料显示,公司有13名董事,其中有4名都是公司高管,分别为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和总工程师。根据股权激励计划管理办法,激励对象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业务骨干,由于上述有四名董事同时又是公司高管,身份具有双重性,在对股权激励计划实施细则表决时应按照上市规则的要求,选择回避,而实际上,在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股权激励计划实施细则时,上述4名关联董事不仅全部参与了表决,而且全部投了赞成票,这就等于管理层自己为自己确定薪酬,缺乏了独立性和公正性。

N公司作为一家国有资产控股的老牌国有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政策的制订以及实施的过程中,监管机构的政策引导及监督作用不可忽视,企业上市后虽然披上了现代企业的外衣,但经营者大多数依然为上级部门任命,企业的经营者更关注的是职位的升迁以及个人利益的增加,对他们实施股权激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对国有上市公司经营者的股权激励方案,除了激励,更重要的还要有约束作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对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引导及保护,使股权激励在授权主体、激励对象、股票来源、数量及比例、被激励者中途离职等情况都有政策可依,以避免在在现在非有效的市场竞争中,股价与公司业绩严重背离产生的社会影响。

五、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N公司2005年制订的股权激励方案及实施效果的分析,我认为制订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首先需要加强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管机制。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往往具有经营者与监管者双重身份,存在自我评价的嫌疑,从而导致了股权激励在很大程度上偏重于福利而不是激励,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董事会以及媒体的监督,并加快国有企业薪酬制度的市场化,才能从制度及政策根源上提高股权激励的有效性,才能降低国有企业的成本。

另外,股权激励政策的监管重点,业绩考核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在股权激励考核指标的设计及选择上,可以将考核期限延长,以增加被激励人操纵财务指标的难度,从根本上提高被激励者的工作积极性,使股权激励能真正实现公司利益与被激励者利益双赢的局面,使股权激励能从本质上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戚志枫.股权激励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7.

[2]陈树锋.宁波中小民营企业股权激励模式探讨[D].宁波大学,2012.

[3]李静.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动因、风险及其有效性――基于伊利股份的案例分析[D].中山大学,2010.

篇2

无论规模大小、是否上市、成立已久还是刚刚起步,对任何一家公司的董事会而言,决定是否、何时以及怎样终止与现任CEO的雇佣关系并且选定一名继任者,都是头等大事。然而事实上,与CEO终止雇佣关系的事情一直都很罕见。一方面是因为CEO都是由董事会任命的,若任期未满就解雇,如同承认董事会做了一个错误决定;另一方面,在没有找到合适的继任者之前,董事会也不敢轻举妄动。

也正因为如此,公司的法律总顾问以及人力资源专家通常对于解雇CEO缺乏经验。此外,受到合约、监管和个人等因素的影响,情况会变得更加复杂。那么,面对需要变更CEO的状况时,董事会该如何进行正确的、实际的、程序化的思考,并采取正确行动,尽量减少成本、避免尴尬的疏忽与错误?

厘清与CEO有关的合同

很典型的,CEO们与公司之间总会签定一堆形形的合同。这些协议可能在不同的时间执行,内容也可能不一致,甚至有互相冲突的条款。此外,公司的基础文件通常也会包含一些规定,在终止和建立CEO雇佣关系的时候必须遵守。基于此,必须搜集和整理所有相关文件,了解每个当事人在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并准备好在部分文件无法获取的条件下继续推进工作。

虽然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是公司治理文件一般都会包括:公司章程,涵盖公司辞退管理人员或者董事必须遵循的程序,CEO的权益保障和义务等;董事委员会章程,明确谁负责CEO的继任事务或者负责向董事会提供人选推荐。

CEO的合同安排则通常包括:雇佣协议、解雇补偿金协议以及控制权变更协议、补充养老金安排、递延补偿计划、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养老金和储蓄计划以及额外的养老金和储蓄计划、股权激励等长期激励计划和奖励协议、保密协议等限制性条款、员工手册、补偿协议、个人贷款协议等。

有些特殊情况下,部分与CEO解聘有关的合同可能看起来跟雇佣事宜并没有联系。譬如,贷款合同可能要求在特殊当事人(如创始人)终止CEO职务时予以通知,甚至会引发违约。类似地,解雇CEO可能牵涉其他高管的合同权利。一些高管可能有权在CEO离职后要求辞职。如果在解除与CEO雇佣关系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上述合同或条款,就可能遭遇意外的“惊喜”。

此外,有些文件并不那么容易获取。例如,股权激励协议通常都保存在人事档案里,调出这些文件可能威胁到CEO解聘程序的保密性。

分配角色

在CEO解聘过程中分配好每一个人的角色是成功的关键。为此,需要考虑工作量、人际关系、保密要求,分配好以下角色:

首先,谁负责与即将离职的CEO联系?谁将是协调离职协议的关键人选,负责把谈判的流程和实质性问题及时告知董事会?

其次,谁负责与CEO候选人协商?是否要成立小组委员会审查候选人?是否邀请高管猎头机构或者薪酬咨询师参与新CEO雇佣及其薪酬方案设计?候选人是否受制于一些限制条款导致需要延后上任日期?出于时间安排,是否需要任命一名内部的临时CEO?

再次,公司的法律总顾问是否需要协助董事会开展CEO解聘和雇佣事宜?出于保密或个人因素的考虑,是否要求外部咨询人员来填补内部回避导致的职能空缺?如果是,谁是最合适的人选?

了解程序要求

公司需要了解雇佣关系终止生效必经的流程。这些流程通常体现在公司章程里。当然,CEO的雇佣和解聘合同上也会有一些条款。一般要求就CEO解约一事预先通知;部分CEO的解雇预告期很长,会影响公司的遣散成本。

明确决策要点

解聘CEO需要大量的决策判断,考虑形形的要素。因此,董事会应有大局观,在启动相关程序前,弄明白需要做出的决策,以及每一个决策对于CEO解约事宜会有怎样的影响。

判断终止雇佣是否因为CEO存在不当行为。公司与CEO的雇佣关系终止可以被分为三类:辞职、解雇和退休。

判断CEO是否存在被歧视的情况(如年龄歧视)或者有过检举行为。如果CEO确有上述情况或者举动,那么任何终止合同的行为都可能被视作报复。

判断CEO有权获取多少遣散费、养老金和递延补偿、既得股份兑现等收益,计算终止雇佣关系时这些权利带来的成本。

保证所有雇佣新CEO的决策都与以前的继任计划决策保持一致,对于不一致的地方清晰说明。任命继任者之前要做详尽的任前调查。

判断是否邀请咨询人员参与薪酬方案决策。

判断由谁负责把CEO解约以及任命的决定向其他高管、雇员和利益相关者传达,什么时候传达。

判断何时向公众公布CEO的解约和任命事宜。确保只有少数的合适人选可以代表公司的立场就此事发言,对非权威团体的回复尤其需要谨慎。

要注意的是,终止CEO雇佣关系的决策会对“股东决定薪酬(say-on-pay)”以及董事改选的成功造成影响。

详细考察解雇补偿金和薪酬方案

终止和建立与CEO的雇佣关系时,最值得关注和思考的莫过于解雇补偿金和薪酬方案。一方面,其事关CEO的行为激励;另一方面,利益相关者对解雇补偿金和薪酬方案有认知也很重要。通常情况下,即将离职的CEO的相关权利都会有既定协议做好规定;如若不然,就需要判断CEO是否应该获得解雇补偿、金额多少,并判定这笔补偿金的合理性。此外,还需要考虑继任CEO的薪酬方案。具体内容包括:

首先,根据现存协议,量化离职CEO可以获取的薪酬福利,包含现金补偿、维持原状的员工福利或补助、股权激励和现金奖金的提早兑现,还要考虑到养老金及递延补偿计划等。因此,回顾所有相关的契约权利十分重要,不仅仅是那些与CEO个人有关的,还有不少基础文件的条款。

其次,不管是否支付额外的解雇补偿金,都应注意公司是否会因为相关的补偿事宜而在“股东决定薪酬”和董事改选中遭遇不利的投票局面。

再次,继任CEO的薪酬福利如何安排?公司现有的雇佣和解雇协议是否需要改良?譬如,如果一直以来的协议中有包税的金色降落伞条款,是否应该去除,这对于新来的CEO又会有怎样的影响?

董事会尽职行动

董事会在解雇和聘用CEO时严格执行公司治理程序也很重要。如若可以,最好能除去离职CEO在董事会中的职务——这在事实上往往比较困难。具体内容包括:

首先,接受CEO的辞呈;判断解约的类型,譬如是“事出有因”、有充分理由还是退休;确保终止CEO在公司内所有职务。

其次,批准与离职CEO有关的所有终止协议以及过渡、咨询协议;批准因与离职CEO达成一致的股权激励修正。

再次,任命继任的CEO;如果可以,任命其为董事会成员。如果离职CEO仍然保留董事席位,判断是否扩容董事会。

此外,批准继任CEO的雇佣合同,包括股权激励等协议安排。

其他注意事项

除了上述6条以外,董事会还有以下情况需要注意:

首先,越来越多离职CEO依然担任董事长,这引发了一场思潮:是否应该将CEO和董事长两个职位分离?公司在与CEO解约并且任命新CEO的时候,可作考虑。

其次,判断是否应该禁止董事和相关行政人员交易公司股票,直到公众知晓CEO解约之事;如果离职CEO掌握重要的非公开信息,提醒他/她约束买卖公司股票的行为。

再者,判断是否有必要直接与关键的利益相关者交流,如大客户、供应商、监管方、评级机构等。

此外,不要中伤CEO。

篇3

虽然在新三板挂牌好处很多,但是有些民营企业老板仍然犹豫不决,其中一大部分原因是担心税务风险。在发展的初期,民营企业在税务方面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瑕疵,企业老板因而担心树大招风,在挂牌前后由于信息公开,引起税务部门关注,甚至受到处罚。笔者认为,税务风险是颗定时炸弹,企业要持续发展,做大做强,就必须面对这个问题,在新三板挂牌过程中将这颗炸弹拆除则是一箭双雕,可为公司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

只要企业的税务筹划合理合法,就不怕信息公开,也不怕税务机关的检查。而现实中非常讽刺的是,常常有企业舍近求远,用非法的手段来处理明明可以合法解决的问题。比如为员工避税,常有一些企业通过设立小金库为员工发放现金的方式逃税,而可以在税前抵扣的住房公积金却不交或少交。

常言道,商场如战场。笔者认为,在法律框架外的节税行为,就如同在枪林弹雨中裸奔,没被击中只能感谢上苍,但下一次就未必有这么好的运气,而在法律框架内进行税务筹划,则如同为自己穿上一件防弹衣,可以更好地应对企业经营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作为拟到新三板挂牌或已经挂牌的企业,为了长期的发展,必须要规范运作,合法经营,所有的税务筹划必须在国家法律框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接下来,笔者对三个企业最常见的税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如何进行税务筹划,逐一加以简要分析:

一. 增值税

增值税是大部分企业最主要的一个税种,应纳增值税的基本计算公式是:销项税-进项税-期初留抵进项税。其中,企业可以在当期通过税务筹划进行调节的,主要是当期的销项税和当期进项税。

笔者曾经遇到过一家主营设计、制造兼施工的项目总包企业。为了减少增值税,它把销售发票尽可能多地开成设计费,从而采用较低的税率(6%),同时为了增加进项,向一些企业购买进项税发票。这样一来,企业每个月基本不交或只交纳很少的增值税。后来公司规模越做越大,也想到新三板挂牌,便聘请了会计师、券商等中介机构运作上市。会计师进场不久就发现了问题,因为通过成本分析,企业产品的毛利率波动很大,而且进项与销项不匹配,例如公司销售的甲设备,需要外购零件A,但是公司没有A的采购记录,因为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从不能开具发票的供应商处采购了A,同时为了做账又从另一供应商处购买发票,但品名为B,从而造成严重的逻辑错误。由于这个原因,会计师拒绝对公司的财务数据发表意见。

这家公司聘请笔者做财务顾问,希望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和会计师充分沟通后,笔者告诉企业老板,现在发票问题已是既成事实,无法更改,所以这一年的财务数据都不能用,公司的上市计划只能推迟一年。对方对此消息感到很沮丧,又很委屈,他说公司的产品销售里面确实包含设计费,进项税对不上是因为有些供应商没办法提供进项税发票。笔者告诉这位老板,如果提前做好税务筹划,这些问题都可以避免,也不会为企业增加很大的成本。具体来说,增值税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筹划:

1.混合销售要分开

现行的增值税税率分为17%、13%、11%、6%、3%这几种,它们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和业务。如果企业不能分开核算,就要按照最高的17%税率计算。如上例,企业销售设备适用17%的税率,提供设计则适用6%的税率,两者差异很大。企业为了节税,会尽量多开设计费的发票,但这样一来就构成了偷税。正确的做法是单独成立一家公司提供设计服务,这样核算最为清晰,如果不想单独成立设计公司,至少要在总合同中将设计与产品分列清楚,开票内容要与合同保持一致。这个筹划并不复杂,但是合理合法。

2.进项发票要真实

有些小企业对进项发票控制不严格,不核对发票内容与实际采购的货物名称是否一致,甚至故意购买进项发票冲抵税款,这些做法会为企业埋下重大隐患。企业要想到新三板挂牌,这条红线不能碰。不虚开进项发票或许会增加一些采购成本,但企业一旦在这上面做手脚后患无穷。增值税的税控系统全国联网,卖假发票的企业一旦事发就会牵连到所有的相关企业,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

其实,企业每月的进项税完全可以合理筹划。企业可根据月度现金流的预算,做出每月需要取得进项税发票的计划,并将这一指标落实给采购部门,由采购部门负责催促供应商及时提供进项税发票。只要规划到位,就能保障企业的现金流平衡,而这些都是在法律框架内操作的。

3. 自制外购学问大

制造企业产能不足时,需要决策的一个问题是:是扩大产能,还是外包加工?这个决策涉及税务筹划的问题,企业需要计算怎样做成本更低。

假设某产品,企业自制的人工成本是每个1元钱,折旧费及其他杂费是0.5元,合计成本是1.5元,发包加工的加工费每个是1.7元(含税)。第一感觉是自制更划算,因为自制较外购每个产品可以省0.2元,但实际上,外购可以取得17%的增值税发票,也就是外购的产品中包含了进项税0.25元(1.7÷1.17×17%),扣除之后的成本是1.45元,比自制的成本还低0.05元。通过如此税务筹划,不单节省了一笔税金,还能避免不必要的固定资产投资。

二.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是国家对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简易的计算公式为:(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各项费用)×企业所得税税率。由公式可见,企业所得税由四大要素决定。其中,收入要开具发票,因此没有调整空间;费用支出要有发票对应,而且金额较小,调整空间不大;税率一经确定在短期内也无法改变。因此,大部分企业在调控所得税的时候会在成本上做文章,由于成本与存货相关,成本的调整并不容易被发现。

笔者曾经为一家制造企业进行上市前的财务规范辅导。看了公司一个月的财务报表后,笔者发现一个问题:企业的成本是倒算的,也就是每个月企业的老板先确定要交多少所得税,然后会计据此计算当月利润,并根据利润倒算当期的成本。这样做从报表上看不出什么异常,毛利率水平会比较平稳,但是长期产生的后果是账面的存货和实际严重不符,车间盘点时会发现大量的账外资产。

当笔者就这个问题和企业老板讨论时,他不以为然,觉得这是普遍做法,税务机关也没提出过质疑。而且他还觉得这是好事,因为现在公司打算上市,账外资产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能够提高企业的估值。对方的这种想法让笔者感觉哭笑不得,但还是耐心地向他解释:首先,这些资产直接进入企业报表,增加当期利润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一来,企业报表的利润波动会非常大,势必引起税务部门的关注,如果因此受到税务部门的行政处罚并留下不良记录,要想上市就很难了。可行的办法只有补税,由控股股东将这些资产开票卖给企业,让这些资产通过合法的途径进入企业存货。企业过去采取的这种避税方法,笔者认为是非常低级的错误,专业人士一眼就可以发现,而且,这是裸的偷税行为。看到老板满脸惊愕的神情,笔者把语气缓和了一点,告诉他:企业要合法节税是有很多方法的,较常用的有以下四种:

1.关联交易有讲究

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定价进行税务筹划,是企业所得税筹划最常见的方法。例如由苹果公司开发,得到谷歌、亚马逊、Facebook、惠普、微软等跨国公司采用的著名的“双层爱尔兰加荷兰三明治架构”,其目的就是为公司的海外业务最大限度节省税务成本。

从国内来看,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区域税收优惠”等优惠政策的存在,各企业、地区之间会有一定的税率差,这为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税务筹划提供了空间。例如,可以通过关联交易架构,在设定总公司与制造工厂之间的转移定价时,将利润尽可能多地留在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税率的总公司,而制造工厂只保留合理的毛利,从而实现总体税负最低。当然,采用这一架构进行税务筹划,转移定价的合理性是关键,不能偏离市场行情。

2.研发投入可倍抵

国家政策鼓励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因此对于企业的研发支出可以在所得税前加倍扣除,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税收优惠,顺应国家的鼓励方向,加大研发投入,同时可以节约所得税。

3.利息支出有税盾

税盾效应是指债务成本(利息)在税前支付,而股权成本(利润分红)在税后支付。企业在融资决策时应考虑所得税的影响,由于贷款利息可以税前抵扣,而且债权人只收取固定的利息,通常贷款的成本低于股权融资成本。当然,股权融资不存在到期还款的资金压力。

4.资本、费用巧分类

费用是企业利润的减项,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因此合理界定哪些是费用支出,哪些是资本性支出,对企业所得税会产生影响。例如,制造企业都需要使用模具,而模具的寿命和价值各不相同。有些企业考虑到模具价值较大,就全部计入固定资产,分5~10年摊销。但是这些模具可能使用寿命并没有那么长,有的可能只有一年,对于使用寿命在一年以内的模具,是可以直接列入费用的,从而可以抵减企业的应税所得。

三. 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不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但企业的个人所得税筹划是否科学,会影响到企业能否留住核心员工。企业为了激励员工,除了增加薪酬、福利,有时还会授予一定的股权,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它可以把员工个人的事业前途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绑在一起。但是,如果没有做好税务筹划,会使得激励的效果严重受损,甚至产生负面的效果。

笔者遇到过一个案例:某企业上市后实施股权激励,按照10元/股的价格向激励对象授予限制性股票,锁定期为三年,分期解锁。在股权激励方案实施的第一年,公司进行了重大资产重组,第一期限制性股票解锁时,股价已大幅飙升到100元。按照价差计算,公司要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几千万元。由此可见,对于员工个人所得税的筹划非常重要,常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行权时点需规划

目前,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主要采取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两种方式。无论采取其中哪种方式,为了节约个人所得税,行权时点的选择非常关键。在股价较低时行权,个人所得税较低,因此如果预期公司的股价未来会上涨,尽早行权是最佳选择。

2.持股架构要设计

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时,员工持股架构不同,个人所得税的税负差异很大。如果是个人直接持股,减持的税率为20%;如果是通过一家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持股,税负大约为45%;而通过有限合伙企业持股,则根据注册地不同,分别适用20%或5%~35%的税率。另外,个人持有的原始股解禁后,还可以通过“大宗交易平台”以较低的协议价格转让给自己的亲属,而其亲属转让该股票时免交个人所得税。

3.住房公积可抵税

为员工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可以在税前扣除,而这部分钱会存入员工的个人账户,在购房时可以提取。因此,住房公积金具有很好的节税功能,住房公积金最高的缴存比例可以是员工工资总额的20%。

4. 年终奖金可分摊

调节员工月薪与年终奖金的比例,可以起到税务筹划的作用。

篇4

杨有红,安徽黄山人,1963年10月出生,1999年7月获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会计学)博士学位,1999年底至2002年初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93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4年3月至5月,在美国Qunnipiac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杨有红先后曾任北京商学院会计系副主任、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总支书记、院长,2008年11月北京工商大学原会计学院与原商学院合并后任商学院院长。兼任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常务理事、哈尔滨商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会计学会内部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学科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杨有红教授目前主要从事内部控制、会计准则与财务报表分析、人力资本与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在内部控制方面,从2001年至今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刊物上发表与内部控制有关的论文10篇,主持完成了北京市社科基金课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设计”、财政部重大课题“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典型案例研究”等项目的研究。目前主持北京市创新人才计划项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国家审计署“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如何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市属国有非上市公司外部董事与董事会运作机制的完善”等课题的研究。

在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关系研究方面,杨有红教授认为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可靠不仅依赖于科学严谨的会计准则、财会人员对会计准则的透彻理解,还需要强有力的内部控制系统为其保驾护航;财务报告目标的实现与否不仅仅取决于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而是取决于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体系。提出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可靠应着眼于提高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编制环节流程的明晰、过程中的牵制和过程的可验证。在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关系研究方面,基于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思想同源性与产生背景差异性的研究,提出内部控制系统应从控制机制和控制措施两个层面构建、控制中的反向制衡、将评价与纠偏贯穿于监督过程、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应采用强制披露和分步走相结合的做法等观点。

在会计准则研究方面,杨有红教授认为,科学严谨的准则和与之相配套的内部控制系统有助于生成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信息。但是,财务报告服务于投资决策和管理控制功能是建立在报告使用者对财务报告信息透彻解读和分析基础之上的,而财务信息解读与分析能力的滞后严重阻碍着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建立与《企业会计准则(2006)》相适应的报表分析范示。为此,杨有红教授近两年先后在《财务与会计》等杂志发表了《揭开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真实面目》、《领会准则实质,确实提高报表质量》、《企业应注重合并报表与个别报表的对比分析》等论文,以案例分析手法对财务报告信息的解读与分析进行了深入而务实的评述。

在博士后研究阶段,杨有红教授将研究方向定为人力资本参与收益的分配,并在《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等刊物上发表了《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若干理论问题》、《股权激励――观念创新与方案设计》、《EVA:构建人力资本分配新模式》等论文。提出界定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基础,并提出人力资本的资本所有权特性决定了人力资本有权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人力资本风险承担者的角色为其参与利益收益分配提供了充分条件等理论命题,并提出以经济增加值(EVA)为导向的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系统构想。

篇5

一、中国民营企业的挑战与愿景

中国民营企业管理当前面对的突出挑战有三类:

市场挑战:十以来,行业和市场正在随着系列改革而变得几家欢喜几家愁。对于本身走市场化路线的企业而言可能是利好消息,对权力、政策等寻租的企业和投机性企业而言无疑是非常悲观的。市场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和白热化竞争,在微利和同质化竞争中,中国的民营企业如何管理以应对市场竞争?

人员挑战:第一代民营企业家面临着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也面临着团队年轻化难以管理的问题,面临着股东与职业经理人的难题。如何安排接班人计划?如何管理职业团队?

资本挑战:从广义的资本定义上讲,无论是投资入股,合资合作,并购重组,还是上市、债权或股权融资,都成为企业追求发展的一把双刃剑,做的好就能让企业或老板上一个新的台阶,做的不好可能是把辛辛苦苦几十年打拼的事业全部葬送。对于国有企业也一样,过去的提法叫“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现在叫“国有资本管理”,从资产到资本就是从花钱到赚钱的转变,那么如何管理资本运作?

任何度过初创期的民营企业都有一个愿景:如何将公司做大做强而不是做大做垮?

站在这个愿景的时点,我们不禁要问:靠的是什么? 是过去几年的财务报表数字好看吗?是有一帮跟自己创业的团队吗?是服务或技术优势吗?是政府或金融机构对公司的支持吗?是公司现金充裕吗?是公司资产庞大吗?是有了一个或几个好的项目吗?是公司的商业模式独特吗?是公司不断投入的学习和培训吗?

答案是:是,也不是!

上面的每一项都可能成为不同行业的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然而纵观世界500强发展史,企业都是基于实业+资本的发展战略以及管理的系统优势获得长足的发展和长远的成功,过去不等于将来,短期利益不等于长期利益,做了不等于做好。部门优势或财务指标等部分优势都不代表整体的优势,今天的优势有可能成为明天的劣势,部门的“专业”意见可能会将公司带入深渊….

二、价值管理―迎接挑战实现愿景的有效管理方式

如何有效面对挑战,持续强大,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观点和学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打造核心竞争力,团队建设,数字管理,差异化,商业模式以及各种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等管理技巧。

就企业价值来说,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有从审计、评估角度谈企业价值的,有从企业管理角度谈企业价值的,有从投资人角度谈企业价值的,有从市场、财务等角度谈企业价值的。主流理论认为价值管理追求的目标是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笔者认为价值管理首先是从企业经营者角度看待企业价值,而后才是股东价值,这样企业价值会自动传递到股东价值,股东才能得到持续的投资价值。基于价值管理的系统优势才是公司价值的保证和根本,这里的价值管理的基础就是系统,以广角镜思维全视角地看待企业的问题,不能是望远镜思维的点对点解决问题。价值管理的核心是以企业和/或股东价值为导向的方案,制度和决策。

对于广大的民营企业家来说,实施价值管理更的第一步是优先选择公司价值,大股东利益,还是全体股东价值的问题,抑或在哪些问题上如何进行价值倾斜,其次才是立足现状建立价值管理系统的问题,否则价值管理的核心无法贯彻到落地实施当中去。当然,非上市民营公司大多被企业家实际控制并经营,价值管理会更多偏好企业价值;对于上市公司或投资人倾向股东财务表现的民营企业,更多的目标被股东价值优先所包围。

三、价值管理的核心要素

不能衡量就无法管理!到目前为止,在价值管理体系中,形成了经济增加值(EVA)、市场增加值(MVA)、折现现金流量(DCF)、托宾q值、价值派(piemodel)等价值管理模型与模式。这些财务标准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MVA法,对非上市企业无法评估资本市场价值;比如托宾q值,从市场角度界定的过去的企业价值与企业的真实内在价值大量不对等,而且衡量市场价值与资产重置成本相对比较主观;又如各种财务模型,实际上带有一定的假设且大部分要求数据较多,模型的导出过程又比较复杂,对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并不适用。所以,企业价值不是数字化的财务价值,主观的市场价值,抑或是按收益法或成本法评估出来的价值,而是多种要素综合的衡量标准。

笔者认为,对企业管理而言,这些价值管理模型仅仅是财务评价标准,并没有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在管理实践中判断并实现价值管理,也就是说,这些价值模型无法指导价值管理落地实施。笔者根据实践经验,对价值管理体系的四项核心要素进行扼要阐述如下:

(一)数字管理

数字最简单、直观、有力,是国际化语言,因此价值表现的衡量因素离不开数字,但数字管理不等于价值管理,而且过分注重数字就会陷入数字陷阱。报表控制属于事后控制,而且财务管理无法表现报表外资源。所以,企业管理者都要有价值管理系统要求的财务意识和知识,用数字管理渗透到日常运营管理中去。对于企业高层来说,运用数字管理的要义在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于企业中层来说,数字管理主要是进行财务信息的提取、分析、跟踪与考核。

对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运用数字管理忌讳采用较多的复杂管理,比如对房产的投资,通常的房产投资内部收益率公式为:累计总收益/累计总投入=月租金×投资期内的累计出租月数/(按揭首期房款+保险费+契税+大修基金+家具等其他投入+累计按揭款+累计物业管理费),但里面的数据很多要靠估算而导致数据不可靠之外,还浪费了大量精力。所以我们就采用一个相对简单而通行的测算方法:如果该物业的年收益×15年=房产购买价,则认为该物业物有所值。

笔者经过实践总结,具体来说,民营企业可采用的数字管理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资本管理

资本管理需要解决:钱从哪儿来的融资问题,钱到哪儿去投资问题,回报多少的投融资管理问题。作为股东首先应考虑的自身价值就是资本管理价值。这些价值无一例外都与数字相关,以价值驱动为目标的财务数字主要有:

A:净资产收益率(ROE=净利润/净资产),反映的是被投资企业的赚钱能力和运营水平,这也是最常用的数字之一;一个公司长期保持20%以上的ROE是不可能的,能长期保持在15%已经很好了。

B:投资报酬率(ROI)=利润或年均利润/投资总额×100%。反映了投资的获利能力,一般是用于特定年份的回报衡量,以及短期项目的投资决策,因为该指标并不反映整体或长期利益,而且职业经理人会因为该指标的绩效评价而做出短视的决策和行为,排斥具有战略意义或长期投资的项目;

C:经济增加值(EVA)=息前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调整后的资本成本*资本成本率(WACC)。

对于EVA,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你一定要赚到超过资本成本的钱才算有利润”。这里面对NOPAT和资本成本的调整主要是尽可能恢复企业实际经营真实财务面貌,然后对资本利用效果进行数字评价。

EVA既可以反映职业经理人总体经营情况,也适用于绩效、股权激励等方面。

D:对于上市企业还多用市净率(P/B=每股市价/每股净资产); 市盈率(P/E=每股市价/每股收益);市场增加值(MVA=公司市值-累计资本投入)等指标。

数字之间也会有冲突,比如股东都想追求高ROI,但有时ROE与ROI并不一致,此时追求高投资回报(ROI)的同时要关注ROE,否则累积多年的利润有可能一瞬间就不见了,减少风险的办法就是既看ROI又看ROE。假设有多个项目选择投资一个,就是在高ROE项目中选择高ROI的项目。ROE较高时需要另外关注负债结构,看企业是否为超额负债经营。一般来说资产负债率超过60%,为经营风险较高,超过80%为经营风险过高。

2、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的数字管理需要解决资产利用效率的问题。笔者接触的不少民营企业有资产情节,即企业资产越大越好越有安全感,或者银行越容易给较高的额度贷款。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笔者观察到这些盲目追求资产绝对数额的企业往往各项利润指标都很低,认真梳理资产后就会发现,或多或少存在着资产效能低下的问题,比如大量承兑汇票留在手中而对外支付现金,应收账款管理不善以致呆账、坏账,为评估品牌价值或对外申请各种证书而知识产权账面价值虚高,库存大量积压,预付账款庞大造成资产和现金利用率低,部分固定资产闲置很久而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资产管理的数字管理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

A: 资产净利润率=净利润/总资产

B: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总资产平均余额;以及延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指标

对资产使用效率的分析和改善需要数字管理配合程序管理、效能管理与风险管理进行。

3、人力资源管理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一直在讲人员的选育用留,即HR管理技术和流程,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也离不开数字管理。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需要让老板知道的是:公司的流程及岗位平台是否已经搭建完成并能有效对人才选育用留,员工的薪酬是否匹配绩效管理的目标,绩效管理是否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人力资源政策和执行是否能跟得上企业发展。

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靠主观性的“好坏优劣”来表达的,最具有说服力和看得见的效果的就是数字。比如营销总监的营业收入与营业利润等同比、环比升降比例是否在预设的绩效目标之内,接下来如何改进,达到考核期限时应如何根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奖惩;又比如对财务总监的考核指标之一是EVA,那么财务总监就会想办法降低成本,提高收益,配比资金投融资,降低税收,这样财务总监就必须深入业务之中打通流程瓶颈,既要提高收入,又要降低成本,控制风险和预算;既要对日常经营负责,又要对投融资及其管理负责。

4、财税管理

对于财税管理,最重要的几个数字就是资产额,负债额,纳税额,营业额,利润额,净现金流量。这些数字很多时候不成比例,比如有资产收入少,有收入没利润,有利润没现金,有现金没利润,收入少税负高等等。当然这跟行业有一定关系,比如制造业是先投入再收入,预收费服务行业是先收费后服务,餐饮行业是现金充裕而利润被房东大量分取。

在笔者看来,企业的财税管理不单单是财税部门的事情,而是全公司的事情,不仅仅要进行制度和表格的完善优化来达到高效流程,又要搜取充分必要信息进行数字提取,分析工作,而后应用于企业决策和日常管理改善。

财务和税务是相联系又有很大差异的两门学科,很多民企让会计管理税务,业务简单还可以,稍微复杂一点需要税收筹划时,财务经理就不能胜任了。有些公司财务经理隶属于税务总监,有些公司是税务经理隶属于财务总监,不管谁进行管理,都要将财税体系打通,对日常各部门业务进行科学有效的财税管理以达到既有效能又能管控风险的结果。

5、产供销管理

产供销管理可能是与数字打交道最多的部门,“产”指制造业的生产或服务业的服务,“供”指产品或服务供应商,“销”指产品或服务的销售。从数字管理上讲,销售是起点,产与供是过程。数字管理的重点是: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管理,产供销数字绩效考核,客户与市场数字分析,供应商分类考核等。

6、合同管理

很多民营企业倒闭是应付账款过多导致的,合同管理的数字管理在于要根据合同的约定,将应付账款时间按照合同进行档案整理,同时对后续数月的现金支出进行配比滚动预算,以免造成入不敷出而导致过大债务压力,当然对于业务部门要求的合同谈判和合同审核也是纳入到合同管理之中的。这样合同管理的数字管理一般是滚动更新当期及后期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营业外收支,对应的现金净流量等预算,控制,分析与决策。涉及的部门一般有财务部,法务部(合同管理部),销售部,采购部等部门。

笔者接触的企业大多之前接受了错误的合同管理模式,以为有个合同管理软件系统或ERP软件系统就把合同管理做好了,事实却截然相反,合同管理没做好的企业借助于管理软件会更加做不好,合同管理是多部门交叉的事情,而非某一个部门的事情,企业管理没做到位指望软件解决管理问题是不现实的。

(二)程序管理

管理的重点是各部门人的管理,管理的难点在部门之间的管理,互相扯皮是最管理最难的地方。所以横向的岗位职责固定岗位,纵向的流程打通部门壁垒,两者靠制度,表格的工具结合起来,以有效的绩效管理为手段,进行有效的程序管理。只有过程控制好,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我们所说的结果导向实际是以程序管理为必要控制手段的。

程序管理的难点其实对于价值管理来说将会迎刃而解,如果说矛盾的各方各自站在自己立场角度而发生争执的话,则价值管理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绑在一起,形成企业价值利益链条上的共同体,则企业通过一个个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了企业牢不可破的价值管理。实施价值管理的程序管理难点在于用财务、税务、法律与管理的工具和内核作用于部门交叉的每个点以达到整体改善的目的。然而,笔者已经提炼出“四位一体”整体解决方案以达到这个目的。

(三)效能管理

从管理学角度而言,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在《有效的主管》一书中简明扼要地指出: “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即战术),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即战略)”。

从经济角度,效率(efficiency)指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和投入量,而效能(effectiveness)是效率与效果的统一,既重质,又重量,有人总结为效能=效率*目标。

效能管理要求企业管理者在提出方案及进行决策时,从战略、战术、结果、投入与产出等各个角度进行平衡。

举例来讲,比如将要开发一款产品,在开发的前期,需要与市场部一道评估产品价值点,市场容量,客户接受度,预计的实验产品及批量产品的成本及定价,并确定关键技术是否已被解决,开发周期及结果;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就开发前期的预算和目标进行财税控制,绩效管理及市场动态管理,以确定开发按部就班地进行;开发末期要在内部与市场中进行产品及定价测试,与销售部门绩效相联系,以使收益尽量与预算、绩效相匹配。

又比如,公司要对上游某企业进行纵向并购,前期就要对并购战略及预期投入进行分析并与被收购方进行充分交流,中期要对被收购企业进行财税、法律与经营的尽职调查,安排交易方案,确认预期盈利的必备条件与人员计划,后期进行交割前要对并购后整合事项进行预先安排,以确认交割后能够完成整合达到预先设定的并购战略。

(四)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作为企业价值衡量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企业运营的效能与企业运营的风险共同构成了价值管理需要特别衡量的因素。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税务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金融风险等共同构成了企业风险。然而,我们可以对财税风险,法律风险以及经营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与评价,确认风险的保留,规避,转移。当然这里的风险管理的前提条件是确认企业决策层的经营意识和战略是风险偏好型还是风险规避型。对于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风险管理方式。

目前所流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实际上靠某一个部门是不能完成的,与绩效管理等管理手段一样是企业从上到下全员的事,全面风险管理必须使用必要的法律技能,财税技能与管理技能进行科学而专业的风险评估。当然,在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眼里,处处都是风险显然无法经营,投资就是冒险,然而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关键风险必须可控,而且企业价值管理中的关键风险必须予以管理,否则企业效能及其他价值将会受到重大影响。

四、结束语

企业有制度和流程还远远不够,关键是有效的系统化制度和流程;公司能聘请优秀人才还远远不够,关键是建设一个能让人才操作的优秀的管理平台,毕竟大部分人是企业平台的“操作手”而非“建设者”。管理和商业没有完美无瑕的,只有最接近企业目标的有效管理路径。问题和形势发生变化,管理也应当顺应而变,管理也在管理人的风险偏好与风险规避之间游走,管理中存在问题很正常,不断地以广角镜思维解决问题就会逐步趋近目标,如果以点对点的望远镜思维或孤立地看待问题很可能会导致解决一个问题又冒出来N个问题。

当管理者希望推动一项变革时,无论是建立一套新的价值管理系统还是修正现有的管理体系,最好在局部进行测试后再推广,这样不但能让参与各方在前期充分磨合不断调整方案和期望,而且使企业的变革成本最小化,毕竟大部分非患重症的企业是不能接受外科手术式的代价或不可控制的结果。

另外,笔者所接触的太多民营企业在错误的学习上走的太远,接受了大量形而上的培训,激励类的,灵修类的,营销技术类的,以及各种工商管理研修培训等,然而太多实践证明了大多这种培训仅仅是短期有效或回到公司便无法落地,问题还在那里,现实与理想不断博弈的场景不断上演,然而却支付了不菲的成本。同样,谈企业培训或学习本身是否有益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学错比不学更可怕,把错的事情做的很好简直就是灾难,只有把企业的针对式培训和绩效管理结合起来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从结果看清楚培训是否有益。那些空洞的,概念性或宏观性的培训只适合于基本理念、概念还不到位的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经营者。新型管理咨询则能够通过外部诊断-方案-培训-效能的过程为企业打造一套价值管理柔性平台。

作者简介:李涵:执业律师,英国威尔士大学MBA,国际会计师AAIA,注册税务师,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客座教授。

李涵已为多家国内、外企业提供法律与管理服务10年,拥有丰富的企业法律与管理实务经验。李涵具有良好的商业背景,能将资本运作、企业管理、财税与法律相结合,从而为国内外企业提供高附加值的综合性专业法律与管理咨询服务。

篇6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后不久,我们在这里召开勘察设计工作表彰大会暨新时期设计指导思想研讨会,主要是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勘察设计工作,努力开创新时期工程建设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首先,我代表建设部,向全国第四批勘察设计大师和第三批梁思成建筑奖获奖者,全国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第九届优秀工程勘察、第八届优秀工程设计软件和第七届优秀工程建设标准设计的获奖单位,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并通过你们向全国的勘察设计工作者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下面,我就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勘察设计行业在新时期城乡建设工作中贡献突出、责任重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有序推进,国家基本建设日新月异,众多工程项目体现了良好的综合效益。这些都包含着我们广大勘察设计人员的辛勤劳动。特别是勘察设计大师,以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永不满足、勇攀科技高峰的进取精神,胸怀大局、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道德修养,精心勘察,精心设计,绘制一流建设蓝图的良好业绩,为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综合效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本届新评选出名勘察设计大师和名梁思成建筑奖获奖者。他们在我国的水利、铁路、交通、机械、冶炼、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勘察设计行业的杰出代表,是我们全行业的骄傲。

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控制投资的关键,是集中运用各项政策、标准,把科技学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设计单位能不能正确地贯彻执行国家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有关强制性技术标准,落实节约和环保措施,做出最佳的设计,不仅影响到工程建设的速度和质量,也将长久地影响到投产或交付使用后的综合效益。长期以来,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坚持不懈地进行自主创新,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很多专业领域设计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铁路工程建设形成了包括路基、轨道、桥梁、电气化等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公里铁路设计、施工成套技术;煤炭行业建成了多个年产万吨的高产高效矿井,最高全员工效达吨工,已走在世界前列;化工、石油化工设计从成套引进国外的设计和装备,发展到只引进基础设计或工艺包,在部分产品上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专利、专有技术,实现了大的飞跃;我国原油输送工艺技术,水电建设中的大坝设计,公路建设中的大跨度、大跨径桥梁设计,民用建筑中的超高层、大跨度建筑设计等,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凝聚了广大设计大师的心血。

本届新评选出的金质奖工程,都是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环保节能的样板示范工程,其技术水平和综合效益均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一流水准。如西安安康铁路秦岭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该工程地质构造复杂,全长公里,居我国第一,世界第六;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工程设计,该桥主跨米,居世界第三;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设计,长江口水流、泥沙及河床演变的复杂性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一期治理后航道水深达米;另外还有淮南张集矿井设计,华润日熔化吨级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设计,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设计等,其技术水平和综合效益都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一流水准。

回顾过去,勘察设计行业做出的贡献令人鼓舞,展望未来,我们又将面临新的挑战。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五个统筹”、“六个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今后一段时间,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将需要大量的建设任务,勘察设计行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以及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也给我们勘察设计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时期城乡建设中,勘察设计行业承担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勘察设计工作,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充分发挥先导作用

节约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勘察设计行业要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起到先导作用,应着力抓好三个方面:

(一)进一步提升勘察设计水平,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

土地、淡水等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抓好节能省地型建筑,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国人口众多,目前人均耕地面积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而且优质耕地少,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多个城市中有供水不足,其中的城市严重缺水;最近,我部组织了全国建筑节能情况调查,~××年,按节能标准设计的项目只有%,按节能标准建造的项目只有%,形势不容乐观。

“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左右。今年,建设部制订了《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到年,我国住宅和公共建筑建造和使用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要接近或达到现阶段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勘察设计是关键环节,设计师的作用非常重要。比如,在建筑节能方面,设计人员不仅要考虑到业主需求,而且要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节能强制性标准,建筑设计要按功能要求合理组合空间造型,积极选用成熟、可靠、先进、适用的节能成套技术、材料和产品,积极采用新型、高效的配套的节能材料和产品,采用低能耗的建筑设备形式和设计系统;我们的设计师还可以考虑合理开发利用地热、风力等资源,减少空调和热力采暖。在建筑节地方面,可以考虑合理提高城市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进一步减少粘土砖的使用对耕地的占用和破坏。在建筑节水方面,岩土工程师如果在基础施工方案中采用截水的方式而不是降水,就可以大量节约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在建筑节材方面,要研究建立新型建筑体系,推广应用高性能、低能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提高建筑品质,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降低对建筑材料的消耗。对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来说,要始终将建筑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放在突出位置,努力提高原创设计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以技术进步带动设计水平的提高。

(二)着眼大型公共建筑,树立正确的设计指导思想。

近年来,我国建筑创作空前繁荣,建筑形式日新月异,但是,也暴露出一些值得关注的倾向。一方面,忽视对城市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研究,千城一面的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一些建筑片面追求形式,标新立异、浮华造作,忽视建筑功能、技术风险以及与周围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协调,造成能源和资源浪费、质量安全隐患以及生态和人文的破坏。这些已经引起社会和工程界的广泛关注。

特别要强调的是,大型公共建筑要更加注重质量和安全问题。随着大型公共建筑工程中外观形式和结构体系的日趋复杂化,相当一部分工程突破现行技术规范,技术风险愈加突出。近年来,国外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广大公众,社会影响巨大,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不能有任何环节上的马虎和疏漏。做好质量安全工作,关键是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并严格执行,越是重点工程,越是大型工程,越要尊重客观规律。为保证大型公共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一方面要规范政府行为,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专家在建筑艺术和建筑功能设计上相协调的作用。同时,在审查大型公共建筑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公共利益。

(三)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勘察设计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农民的建房热情很高,全国村镇房屋建设量每年维持在亿平方米左右,其中农房亿多平方米。科学指导农民建房、防止盲目建设已成当务之急。勘察设计工作者要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从不同地区农村实际出发,结合自然条件和建筑材料,为农民提供科学合理的建房选择方案,引导节约建房,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提高房屋质量安全和改善住房功能上来。特别要强调的是,不能从城市的角度、套用城市的标准设计农房,要注重保护和体现地方特色与农村风貌,防止对农村自然风貌的建设性破坏,防止一哄而起、大拆大建。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技术支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以上。正如总书记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讲话中指出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和基础,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不仅会使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还会影响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使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必须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才能突破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制约,逐步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型增长,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勘察设计工作不仅是工程建设的龙头,也是工程建设技术创新的龙头。长期以来,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总的来看,我国勘察设计单位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很普遍。今后,我们必须把提高勘察设计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特别是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作为勘察设计行业发展的中心环节,抓紧抓好。

(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框架。

工程建设领域的技术创新必须面向工程实际,面向建筑市场。与一般工业产品的开发相比,工程建设领域的技术创新更表现出市场引导、用户需求、工程需要的特点。因此,必须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框架。计划经济时期,我们通过行政手段曾有效地组织起产学研的“一条龙”协作攻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由企业通过经济利益关系、通过市场纽带组织起产学研的协作则是一个新的课题。目前的设计单位按照技术创新特点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工业工程设计单位,以工艺的工程化为主要内容,技术先进性是其核心竞争力;另一类是土木工程设计和建筑设计单位等,强调安全、功能和美学,以方案为龙头,匠心独运的设计方案以及实施方案的技术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工作需要有专业配套的研发人员、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因此,勘察设计企业、建筑业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发起人、组织人和受益人,一方面要对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课题,作好技术储备;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结合工程项目的投标和实施,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工艺研发优势,发挥大学多学科综合攻关优势,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二)加快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提高勘察设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体制、机制创新是勘察设计单位发展的动力。今年,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商务部、国资委六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勘察设计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设计单位要多元化、多形式发展,既要有大型勘察设计单位,也要有中小专业设计事务所,以满足不同的目标市场需求,发挥各自的优势。大型设计企业要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拓展企业功能,完善项目管理体制,发展成为具有设计、采购、施工管理、试车考核等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能力的综合型工程公司。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要相互结合,注重设计与施工各环节的相互协调。设计单位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施工单位如何进行施工;施工单位在施工中,不仅要有按图施工的能力,而且要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鼓励部分建筑设计企业与大型施工企业重组,发挥设计施工一体化优势,促进设计与施工技术的结合与发展。发展由注册建筑师或注册工程师牵头的专业设计事务所,促进建筑个性化创造的发展,繁荣设计创作,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对于一个大型勘察设计单位,关键是要有好的机制、好的品牌,创建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比一味地注重参股持股更为重要。

(三)充分发挥大型勘察设计院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

现在很多大型勘察设计企业产值不低,但主要是靠绘制大量施工图挣来的,技术含量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大型勘察设计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技术积累优势,占领技术制高点,通过技术研发形成自己的独有品牌和专有技术。例如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通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酯国产化技术,增强了核心竞争力,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由其承建的聚酯项目约占聚酯工程建设总量的%以上。中国新时代国际工程公司开发的变压器制造专用设备,年产值达上亿元,已具备与国际著名专业公司抗衡的实力。

(四)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激发创作高水平的设计成果。

与工业企业卖产品不同,勘察设计企业提供给社会的是技术、是服务型智力成果。长期以来,如何界定和如何保护勘察设计单位拥有的知识产权有一定特殊性和难度。设计中的专有技术、设计资料、设计方案也是知识产权,也需要保护。没有有效保护,劳动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就不可能激发创作出高水平的设计成果。一些业主只付少量象征性的所谓补偿费用,就将落选的设计方案、专有技术拿来使用,极大地挫伤了设计人员的创作热情。对于如何保护勘察设计的知识产权,建设部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年曾联合过《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导则》,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形势的发展认真研究和细化,进一步完善有效的实施办法。一些企业通过实施专利战略,获得了很好的效益。中国石油化工建设公司近五年有项技术通过国家验收,获得项专利;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开发了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专有技术,在国内生产能力吨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上,占据了近%的市场份额。

当前,还有不少技术存在知识产权关系不清晰的问题,全员知识产权的意识还比较薄弱,软件版权意识还需加强,工程项目的技术图样也常被翻版、盗用或私下转让,技术骨干调出的同时带走关键核心技术等,因此,勘察设计单位一定要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四、重视人才、珍爱人才,充分发挥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在新时期城乡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和国内设计咨询市场的逐步开放,市场竞争将愈演愈烈,而最大的竞争就是人才竞争。目前,我国勘察设计行业从业人员万多,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万多,约占从业人员的%,注册建筑师、注册工程师等各类注册执业(本文源于文秘城:)人员万多,是一支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队伍。勘察设计单位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一直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建设单位青睐的对象。如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我强调两点:

第一,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吸引并留住人才。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规范人才市场管理,精心培育满足我国大规模、现代化工程建设需要的勘察设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勘察设计单位要制定本企业的人才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对于勘察设计单位,一个学术带头人往往意味着一个市场领域,要通过工作实践和有针对性的培养,形成由专业学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熟练工程师组成的专业人才梯队。要积极探索企业核心骨干持股的股权激励机制,以及创新符合企业实际且与市场接轨的各种激励方式,吸引并留住人才。

第二,珍爱并信任国内的专业技术力量,依靠我国自己的人才搞建设。目前,中国不但每年有万多亿的工程建设量,让国外的同行很羡慕;而且,中国的土木工程技术力量也在蒸蒸日上,许多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有些领域世界领先。中国已经培育出一支优秀的专业技术队伍,有一批有技术、有水平、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专家、学者。近年来,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桥都是由中国人设计、施工的。长江上建了那么多的桥,只有少数大桥部分工程做了联合设计。三峡工程在世界上也属绝无仅有。中国的结构计算、预应力技术等很多方面水平都很高,完全能够解决结构计算的问题。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由外方设计,我们的一位博士敢于向世界著名建筑规划设计事务所提出质疑,促其修改原结构设计方案,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因此,我们一定要增强民族自信心,珍爱我们自己的人才,信任我们自己的设计师,依靠国内的科研、设计和施工力量搞建设。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更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工程建设的主力军。

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鼓励、支持我国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支持我们的建筑师、设计师、工程师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是我们整个社会的责任。按照“”的规则和我国政府的承诺,勘察设计市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勘察设计行业的竞争无疑将更加激烈。当前,勘察设计市场仍存在许多不规范的行为,建筑创作的环境还不尽如人意。因此要为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在职能关系上,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建设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的关系,合理放权,分清职责。在企业资质、人员资格、行业自律等方面充分发挥地方和中介组织的基础性作用,并加强层级监督,确保政令畅通。在职能方式上,逐步减少行政性审批,加大采用经济、法律手段,加强行政立法和执法监督,充分运用间接、动态和事后监督等手段实施工程建设管理;加快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今后资质审批、施工许可以及市场监管等都要逐步在网上办理。在职能内容上,要在继续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企业和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和社会环境。

依法加强勘察设计市场监管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部正在抓紧修订新的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办法和标准,新标准体现了精简效能和便民的原则,力图支持企业适应市场要求,增强竞争力。各地要按照建设部和人事部共同确定的勘察设计注册执业工作框架,有序开展工作,尽早完善我国勘察设计行业的个人执业资格注册制度;要以完善合同履约、工程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建立健全勘察设计行业的不良记录制度,及时依法清除违法违规的各类企业和注册执业人员,维护良好的勘察设计市场环境。要根据勘察设计的特点,制定招投标办法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勘察设计招投标活动。在对《建筑法》的修订意见中,我部提出要调整强制性招标的范围,逐步实现非政府投资项目在不影响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前提下,扩大业主自主决定权。要以投标设计方案的优劣,企业的技术水平、工程业绩和信誉,以及勘察设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等因素综合评标。

(二)为勘察设计企业提升技术力量提供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为了支持企业的发展和做强、做大,我部将采取必要的引导措施,鼓励企业着力提升技术实力和诚信度。目前,我部正在改进企业资质审批工作,这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为重点,以突出企业专利和专有技术、淡化企业资本金和设备为原则,以实施高端放开、低端准入为手段,以通过资质改革来引导和扶持大型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中小企业做精做专,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依法修订企业资质规定和资质标准,改进资质审批,强化持证企业的市场监管。今后对企业资质管理将采取“两淡化”、“两突出”的措施:淡化企业的设备数量、注册资金要求,突出企业的技术力量和诚信度。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企业自身都拥有齐全的各类设备,企业完全可以依靠租赁市场,使各类生产要素配置市场化;企业主要是信用度,不在于到底手上有多少钱。我们要突出企业的技术力量和诚信度,比如说,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再要申请升级,不是做一两个项目就能升资质的,我们首先要看其技术力量、专利技术或者工法。在今后优质工程和金奖工程评选中,应将专有技术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希望广大勘察设计企业今后把工作着力点放在这个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