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18 18:0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费金融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消费金融发展

篇1

关键词:消费金融;互联网消费金融;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4日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转型中,除了注重供给侧的改革,也高度关注需求侧的刺激,因为消费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因此,消费金融成为推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重要手段。本文认为,消费金融是与消费者消费行为相关的资金融通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金融的概念不断地被刷新、填充,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及探讨。

一、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消费金融起步晚,但近几年由于网络的发展而得到迅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2月份公开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GDP从2011年到2015年连续降低,经济增速变缓,但由于前几年的增速过快导致的部分制造业产能过剩,房地产供大于求的问题日益加重,这些问题均需要尽快解决,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未来的几年内消费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主力。中国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平均在50%,依然很低,但@也说明中国的消费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所以,当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时候,消费金融将成为加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消费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被称为互联网消费金融。而近几年,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如分期乐、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提供了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在消费金融试点逐步放开的背景下,很多传统消费金融服务公司开始改革,提供各种消费金融服务。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消费金融服务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已成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正高速发展并且其发展潜力巨大、空间广阔,由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高速发展可以看出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一片大好。

二、我国消费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固有的消费观念与习惯障碍。在很多发达国家,消费信贷在信贷结构中的比重很大,大约在60%,通过信贷方式来借钱享受现在生活上的消费的这种消费方式已经成为很正常的事情,而在我国,消费信贷在信贷中的比重不到20%,那是因为国人的固有思想就是“量入为出”,如果是超出他们所能承受的消费水平的消费,大多数人会选择放弃,很少会去以消费信贷的方式进行消费。在我国,由于固有的思想影响,有房子才能成家立业,所以导致很多人会选择贷款买房,以至于其在个人消费信贷中的比重达到了70%,而相对于住房信贷来说,其他消费品的消费金融则明显存在不足。虽然现在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状态很好,但其仍然只是以大学生群体,年轻上班族为消费主体,在消费群体上,传统的消费观念及习惯对消费金融的影响极其严重。

(二)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每个地区的发展都会影响该地区居民的收入、教育等,而这些就会间接影响该地区的消费需求,从而影响消费金融的发展。在我国的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比较不发达,这些地区的收入和储蓄能力存在很大的不足,而这些因素对居民的消费产生的影响就会相对发达地区高的多。在目前的制度下,如果是靠提升社会保障,来促进各地区的消费,很明显各个地区的区别很大,存在很大的问题。还有就是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也会对消费产生影响,比如现在网络发达,好多消费都可以在线上进行,而很多六七十年代的人对电脑一窍不通,这就使消费金融在这一年龄阶段存在很大缺口。而且在我国,人口教育程度对消费的影响也存在地区的差异,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较低,对消费金融的影响较大,但其在东部地区则不太显著。

(三)个人征信体系的不足。由于国内征信机构发展相对迟缓,征信产品种类过度单一,导致个人征信体系的缺失,成为我国消费金融业务的障碍,造成我国消费金融业务的严重不足。

虽然我国目前的个人信用报告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个人信用报告在信贷决策中的使用,仍存在许多问题。突出的是,在传统金融机构中,依据个人信用报告的信贷服务覆盖的范围太窄。商业银行完全基于个人信用报告进行授信时通常会面临以下两种情况:之前经常欠债不还的由于很多原因可能开始认真履行偿债义务;而一个欠债的人,只要能够继续借新还旧,就能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但很可能已经没有偿还能力,这些个人信用报告都没有反映出来。

(四)消费金融纠纷解决方式的不足。在现有的法制下,为消费者投诉、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解决金融类争议所提供的适当途径并不多,这就导致当消费金融纠纷发生时,由于相应的处理机制缺位,难以满足及时高效解决金融纠纷的需求。

我们经常可以发现,通过媒体途径或者类似于政治途径谋求金融纠纷解决,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金融纠纷通过此类方式解决,虽然从表面上看,问题似乎得到了解决,但这绝不是一个法治国家或者法治社会应有的现象,也不允许这种“媒体审判”、“舆论判决”等现象存在。这些情况都充分的说明我国消费金融的法制还不健全,消费金融纠纷的解决方式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三、我国消费金融发展建议

(一)普惠金融知识,转变居民消费观念。消费金融知识的普及发展对改变居民消费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消费金融知识的普及与发展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其必要的前提是国家政府对其的支持与鼓励。政府需要在消费金融的监管和规范方面加强管理,还需要鼓励,促进消费金融的创新。政府的这些策略可以加快消费金融知识的传播,还会促进消费金融知识普及的良好发展。消费金融知识可以使消费金融发展得更加迅速,从而带动经济发展,构成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这样的环境下,居民的消费金融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形成,进而改变他们的消费观念,加快消费金融的发展。

(二)着重发展不发达地区。由于各个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会造成消费金融发展的障碍,所以应该着重发展不发达地区。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促进消费金融发展:在社保方面,中西部的力度要加大,促进中西部的经济发展,使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收入差距减小;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注重对住房价格的控制,并在中西部地区的住房贷款上提供优惠政策;在中西部加大教育投入,从而提高其人口素质,还要引进人才来支援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影响其居民的消费需求,从而促进消费金融的发展。

(三)完善互联网征信体系。互联网征信是指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来收集用户的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评价,这里的用户信用信息是实时更新的,可以看出用户的信用级数。征信体系在不断创新,在2015年1月,首款互联网信用产品“芝麻信用”由阿里推出,它是收集阿里电商圈里的信息来为用户进行信用评分。而在银行业有研究表明,越是共享程度高的,其所承受的信用风险越小。由此可以看出,银行间信息共享可以减小其风险。对消费金融公司来说,需要加强与银行的合作,还要加强个人征信的能力,从而完善我国的征信体系。

(四)加快制定消费金融相关法律。消费金融的健康发展需要更完善的法律法规提供重要保障。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影响不断增加,必须合理运用现有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修订和更新,才能使消费金融在发展中的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有效解决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和消费者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对促进消费金融的健康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在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下,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导致法治的管辖范围产生漏洞,即涉及不到的地方,所以随着消费金融产品的创新,相应的法律法规也应该尽快出台,为消费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旭,周菁,赵子健.美国消费金融发展对我国的借鉴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6.

[2]康远志,胡朝举.互联网环境下消费金融的商业模式、发展趋势与价值创造[J].金融理论探索,2016.

[3]李宁.我国消费金融发展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16.

[4]尹一军.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创新发展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

[5]刘山.我消费金融发展与规范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

篇2

关键词:消费金融;金融蓝海;电商分期;互联网金融;消费信贷

众所周知,消费是拉动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国务院常务会议于2015年6月10日决定:全面放开消费金融公司的市场准入,将原在16个城市试点的消费金融公司扩大至全国。于是消费金融开启井喷式发展元年,参与者如同雨后春笋般,异军突起、层出不穷,持牌正规军、电商零售巨头纷纷进场布局,初创消费金融公司也争相抢占。消费金融俨然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一、消费金融的定义与特征

传统消费金融是指向居民个人或家庭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即“借钱消费”。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居民对消费需求的逐步提高,各类消费场景被接入了消费金融,从而消费金融的内涵也逐渐地丰富起来。比如:百度金融率先将消费金融定义为不仅仅是“借钱消费”,更应该是“边消费边赚钱”。借助于互联网的高效、便捷和平等,打造属于投资者、融资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共赢生态圈。消费金融借助互联网平台优势不仅提供了跨期消费服务,也融入了在线场景服务,从而给我国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带来新的变革。

二、我国的消费金融现状

从发展历程可知,消费金融在广东地区于2007年开始试点,至今已有近9年。据罗兰贝格测算,除房贷外的一般性消费金融贷款余额在2015年已接近5万亿元,预计未来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6%以上,2020年将突破15万亿元,整体规模翻三倍。2016年,央行、银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消费金融的发展。由于国务院、银监会等政府机构陆续推出刺激消费、促进消费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同时近期政府工作报告消费金融发展的利好消息,这一切都为消费金融发展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使得消费金融成为众多资本竞相追逐的对象。

三、我国消费金融商业模式对比分析

从我国消费金融模式分类上来看,目前市场上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是商业银行,即传统消费金融互联网化;第二类是银监会批准成立、拥有消费金融合法牌照的消费金融公司;第三类是依托于电商平台、分期购物平台、P2P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即在未获得消费金融公司的营业许可下,但从事同质业务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性质工作。

1.商业银行

消费金融作为我们经济结构升级、多层次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传统银行相比较,在操作上具有一定灵活性。商业银行成立自己的消费金融公司有助于填补传统消费信贷业务的空白,扩大市场份额。商业模式总结如下:

(1)服务模式:主要通过信用卡和消费贷款(含抵押消费贷款及信用消费贷款)两大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消费金融服务。

(2)目标人群:主要针对银行存量用户,主要是信用卡持卡人。

(3)风控手段:借用银行原有的征信及审批模式,结合消费金融的产品特点加以改造,坏账率低,但审批时效较低。

(4)资金来源:自身吸收的存款,资金成本高,资金实力雄厚。

(5)运营模式:一般而言,消费贷款是由消费者向银行提交个人资料,并申请消费贷款业务。银行审核客户基本资料后发放贷款,消费者获得贷款后,即可购买相应产品或服务。商业银行开展消费金融的业务模式比较成熟,但是审批要求较严格,申请周期相对较长,效率较低,从长期发展来看,在客户体验方面缺乏竞争力。

(6)特点总结:线上导流,线下落地,网点优势明显;自身积累了宝贵风控经验;产品覆盖度广,满足个性化需求;产品智能化、自动化不断升级。

2.消费金融公司

(1)服务模式:只贷不吸收存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及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等。

(2)目标人群:主要针对不能获得银行服务的低端人群或者是作为银行之外的补充资金来源。

(3)风控手段:接入人行征信系统,审批所需材料相对简单,一般为逐笔审核。时效较高,坏账率相对较高。

(4)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股东资金、同业拆借及金融机构借款。部分可通过发行金融债券进行融资。资金来源比较广泛,资金成本较低。

(5)特点总结:贷款额度小、时限短、无担保、无抵押;门槛低、容易申请,面向普通大众;业务线单一,服务效率高,更加便捷。

(6)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分类

截止2016年6月,国内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共有15家,根据股东背景可以将这15家消费金融公司分为银行系和产业系:

①银行系: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是由银监会批准成立的,具有消费金融牌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它的主要股东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成立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传统商业银行在小额信贷服务不足的问题。目前持牌的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包括中银、北银、杭银、晋商、盛银、锦程、兴业、招银、湖北和中邮。

②产业系:产业系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出资人为非金融企业,涉足消费金融领域原因之一在于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一般而言,产业系的突出特点是消费场景嫁接和产品设计。一方面,通过将金融消费产品嵌入消费场景,以提供低息信贷的方式刺激消费者消费意愿。另一方面,通过获取消费者行为数据,分析其购买特点和需求喜好,来个性化定制消费金融产品,以需定产、产融结合。产业系主要包括捷信、海尔、苏宁、马上和华融。

(7)消费金融公司两种运营模式如下:

①消费金融公司与商务开展业务合作,将对消费金融的申请、使用环节嵌入到消费环境中,实现水到渠成的嫁接。再将贷款资金直接支付给提供商品或服务的公司。即被称为商户消费贷款或者消费分期业务。

②由消费者直接向消费金融公司提交个人资料并申请贷款,公司在完成审核后,将贷款资金直接发放到消费者的银行账户里,供其在合作商户中消费使用。

3.互联网平台类消费金融

由于互联网平台类大多数是通过自有的消费场景,或者与其他消费平台合作,为自身平台的客户提供分期消费信贷服务。其风控手段、资金来源以及运营模式都不相同,现分开阐述如下:

(1)电商平台类消费金融

提供消费金融类产品的典型电商平台代表是蚂蚁花呗、京东白条、零钱贷、微粒贷和齐家钱包等,他们大多数提供授信额度的方式,为电商平台上本身的消费者提供类似于“虚拟信用卡”的消费金融产品。电商系企业拥有海量的用户交易大数据积累,相比传统金融机构可以更低成本、更准确地判断消费者的风险水平,也可以基于数据挖掘识别优质客户,从而更加有效地获得盈利服务。

(2)分期购物类消费金融

提供消费金融类产品的典型分期购物平台代表是趣分期和分期乐,目标主要是分期购物平台上的消费者,目前针对大学生或年轻群体的市场发展迅速。在消费金融领域,众多平台将场景作为制胜之道,与场景结合,带来有效引流,增强市场渗透力。因此,近几年,每一个垂直消费场景都已被挖掘,使得消费金融的战场,也被引向线上、线下多元化的消费场景中去。目前国内各大场景类消费金融模式有:校园、汽车、数码3C、住房、装修、医美、农村、旅游和教育等。

(3)P2P平台消费金融

拍拍贷、积木盒子读秒是提供消费金融产品的P2P平台的典型代表。目标客户主要是P2P平台的存量客户,及不能够获得银行服务的低端人群。主要业务分为现金借贷和场景化消费分期。平台提供全程线上申请、自动审批、快速放款、无抵押无担保的个人短期小额信用贷款。P2P平台再将自有平台上的借款人债权打包成理财产品,在P2P平台上募资,从而资金成本较高。

四、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展望

截止目前为止,在金融蓝海掘金市场,排行前25家消费金融品牌,总估值1,788.7亿元,平均估值71.548亿元,中位数为33亿元。未来消费金融竞争市场将更加激烈。

1.从“高大上”走向“平民化”,更多垂直领域场景有待继续开发

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风控、支付等技术,互联网正在让金融业从“高大上”走向“平民化”。同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各种消费行为已经融入到具体的场景中。目前消费金融垂直领域中,教育、医疗、校园、装修、租房等领域现都是创业热点。但是农村和汽车市场更是有待深挖细分。

2.技术好渗透率大幅提高,消费金融将按下时代的快捷键

随着消费金融的逐步渗透中国市场,以及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快捷化是消费金融未来像电商一样方便平常,实现金融普惠化,实现“人与钱”简单便捷安全的连接。这种大趋势就是人人都能享受即时贷款、无需申请即可享受额度服务,没有信用卡和信用历史的消费者也能享受更多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3.体验经济时代,消费金融场景或将实现个性化与定制化

随着各领域平台以不同的方式嵌入金融服务,那么在这个体验经济的时代,面对多元化的客户需求,消费金融公司将聚焦在各种个性化需求,以金融服务为舞台,以金融产品为道具,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也就是带来更加美好的用户体验。

参考文献:

[1]张扬,邢伟,亢荣,刘星,董佳玮.中国邮政协同发展消费金融业务研究[J].邮政研究,2016(04).

篇3

[关键词]消费金融;城镇化;市场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6-0191-02

金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城镇而言,金融对其的作用不应该只是一种建设资金的支持,而应该是在于拉动城镇建设的内需。扩大内需是调整结构的主要任务,而城镇化则是我国内需的最大潜力。我国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政府应该采用政策来推动消费金融的扩大,以城镇作为提供金融市场的内需,可以促使金融消费转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消费金融的概述

11消费金融的定义

消费金融也就是所谓的家庭金融的一部分。消费金融的项目主要包括:分期付款、房贷车贷、信用卡。在信用卡中,不仅仅包括一般平时使用的信用卡,还包括旅游娱乐、企业提高的优惠卡等。消费金融不仅仅包括短期消费,对其长期消费也应该被纳入到消费金融的定义中来,另外对于消费的理解也比较广泛,例如对教育的投资也应该被归入到消费金融中来。所以,对于消费金融的定义应该指的是满足消费者短期和长期的所有需求。目前消费金融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我国已经启动了相关的政策,用以拉动消费金融的发展[1]。

12消费金融体系

121消费金融机构体系

消费金融机构也是消费金融市场的主体,是消费金融产品的主要生产者,消费金融发展的好坏关键在于消费金融机构体系。同时消费金融具有多样性、竞争性以及层次性的特点。消费金融的多样性在于,消费金融机构能够以有效手段参与其中,并且将消费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扩大,能够使更多的消费人群参与进来,并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满足消费者对消费金融服务的所有需求。金融机构体系筹建除了包括传统的商业银行以及金融机构外,还包括退休金组织、投资公司以及证券资产机构等,都能够参与到消费金融市场中来。消费金融体系的竞争性,指的就是充满竞争的消费金融机构体系,在比较活跃的消费金融市场中,在降低消费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消费金融的服务水平。与此同时,消费金融机构体系的竞争性,也会促进对消费金融产品的创新,可以满足不同程度上消费者的需要。消费金融体系的层次性,指的是在众多消费金融机构中,不仅仅要有消费者金融机构,还要有为第一层消费提供需求的第二层机构。第一层金融机构的作用在于满足消费者对消费产品的需求。使金融市场保持其安全性[2]。

122消费金融产品体系

在消费金融发展的开始阶段,消费金融的产品还比较少,而且种类也比较单一化,主要的消费对象就是消费贷款,消费贷款包括住房贷款、汽车贷款,贷款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金融机构已推出了一些具有多样性的产品。消费产品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所开发的信用卡上,可以分期付款、商店购物、住房汽车贷款等。

2城镇发展的战略

21城镇发展的目的

在20世纪80年代中,城镇的发展就已经引起了社会政府以及各界人士的关注。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背景下,还要满足城镇发展的需求,使城镇受到了重视,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发展[3]。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城镇建设数量已经翻了三番,总数高达一万余个。在20世纪90年代中,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相较为迟缓,在这时一些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相继出现,农村在生产上、收入上都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同时这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说也算是一次比较的大挑战。随着农村企业的缓慢发展,农村的农业问题也随着越来越尖锐,城乡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所以城镇的发展引起了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22城镇发展的方针

城镇发展的方针关键在于政府对城镇进行的扶持。现阶段,由于城镇发展的统筹性十分不强,即使政府政策对其进行大力的支持,也不能够全面的推进城镇发展,还是需要借助外力的支持。外力除了是指国家的相关政策外,还指具有开发性质的金融资金,同时这也是关乎着我国城镇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4]。

23城镇发展的要点

根据我国城镇发展的经验以及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在城镇发展方针的作用下,我国城镇发展的要点可以被归纳为五点:第一,要全面的推进我国城镇人口的规模化。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大多数国家的城市发展中,城镇建设都应该有一个合理的人口规模,虽然达不到很大规模。如果城镇建设在其基础设施上就不是十分经济,那么城镇的健康就更加无从谈起。要想从根本上打破城乡户籍问题,就要首先从根本上脱离户籍所带来的行政功能。吸引农民进城,在小城镇形成人口聚集,同时这也是发展城镇的首要目的。第二,要全面的发展城镇的主导产业,要提高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主要还是依赖于城镇自身的经济实力。所以要形成完整的城镇产业结构,尤其要注意的是城镇自身要具有鲜明的特点,同时这也是发展城镇经济的关键因素。第三,同时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要对城镇的制度进行及时的更新,因为制度是消除城镇发展障碍的关键,并且还能够在一定范围上激发出城镇的活力。第四,将城镇自身的功能进行升级,并且提升城镇的综合实力。第五,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城镇,要采取不同的调控[5]。

经典的消费理论是,居民消费的多少重点在于可以支配的收入以及对于未来收入的预期。消费金融只是一种对未来的收入提前做出安排的或是变成现实的一种制度,消费金融能够在个人需求与现实支付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缓解了人们的约束,在稳定了居民消费的同时也提高了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在我国有一种金融消费的典型工具,也就是银行卡的发展,根据中国银联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11年的时候,由于我国城镇居民银行卡广泛使用后,拉动了全体城镇人民的消费水平,使全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增长了121%,进一步带动了我国城镇的GDP增长。

对于城镇的居民来说,消费金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农民的当期收入不足的问题,并且加快城镇的建设面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可以帮助农民提高其住房的消费能力。随着城镇化建设,有大批量的农民跟着一起进城,所以对于城镇的住房需求量也有所增加[6]。个人住房的抵押贷款以及购房的分期付款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使农民购得房子。第二,能够帮助农民缓解资金不足。城镇的发展需要农业的发展以及现代化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家鼓励农民的土地流转以及家庭农产品生产经营,农民对于金融机构的信贷需求量有所增加,农村金融机构供给不足的现象会大量的出现。金融消费中的贷款业务以及分期业务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农民解决这一难题。第三,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以及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本。不仅满足农户在资金方面的需求,还能够满足农民在计算机网络上、教学教育上以及医疗卫生建设上的需求,进而提升了农民的幸福感,提高了农村的人力资源水平。然而要想改进传统的农业水平,关键也在于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实施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农村的改革更加深入[7]。

3结论

总而言之,消费金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现阶段在我国生产过剩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消费金融,同时还能使人们更加积极的去关注我国的民生问题,促进城镇的金融发展。现阶段我国的消费金融在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推进了经济的增长,为城镇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徐志耀基于空间外部性的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在湖南的实证检验[D].长沙:中南大学,2013

[2]龚勋消费金融发展亟待政策规范引导――来自某消费金融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后的思考[J].财政监督,2012(7)30:40-42

[3]窦鹏娟消费金融公平发展的法律突破路径――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14,4(9):1168-1172

[4]徐世扬,周长勇个人消费金融:商业银行发展新起点[J].海南金融,2011,3(30):131-132

[5],白钦先消费金融发展的理论解释与国际经验借鉴[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9(23):224-229

篇4

【关键词】消费金融公司 金融创新 消费

消费金融公司作为金融创新之一,反映了我国在通过金融创新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不断深化,这不仅为我国的金融改革创新带来新的力量,也为经济的转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消费金融公司概述

1、消费金融公司的含义

依据《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消费金融公司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涉及家庭旅游、婚庆、教育、装修等消费事项的贷款,在试点阶段的业务不涉及房地产贷款和汽车贷款等高风险产品。此类专业公司具有单笔授信额度小、审批速度快、无需抵押担保、服务方式灵活、贷款期限短等独特优势。

由于消费金融公司主营贷款业务风险较高,加之中国尚无实践经验,在试点的过程中,风险控制被作为最重要的考量之一,其主要特点有:准入门槛高;不吸收公众存款;不涉及房贷、车贷;无抵押担保;借款最高不超过月薪的5倍;利率最高不得超过央行基准利率的4倍。

2、我国成立消费金融公司的必要性

目前,消费已成为中国扩大内需、保证经济增长以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在金融海啸的灾后重建阶段,中国试点消费金融公司的举措意义较为重大。

第一,消费金融公司的成立对于提高居民负债率、拉动消费杠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中国消费信贷余额占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仅为1.29%,而同期美国不包括房贷在内的个人消费信贷余额是我国的38.7倍,其在银行贷款中的比例则高达26%。如果中国能达到这个比重水平,那么个人消费信贷余额有9万亿元人民币的发展空间。因为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在消费领域增加信贷投入有利于社会再生产的健康运转,让城乡居民在货币拥有量不足的情况下,以个人信用与商品进行变换,从而最终使消费需求直接拉动经济增长。通过设计消费金融公司,不仅可以促进个人消费的增长,而且可以推进制造商和零售商的产销量的增长,改变GDP对出口和投资的过度依赖,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据有关经济学家分析指出,居民消费每增长1%,可带动GDP增长5%。

第二,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能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金融服务需求。消费金融公司是商业银行现有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补缺”,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主要针对富裕人群,而消费金融公司的目标客户一般是有稳定收入来源的中低收入群体,由于他们目前收入低,又没有合适的担保途径,因而常常被商业银行所忽略。设立专业的消费金融公司,为商业银行无法惠及的个人客户提供新的可供选择的金融服务,有利于满足不同群体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提高消费者生活水平。

第三,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的金融体系。目前我国从事消费信贷服务的金融机构类型很少,只有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两类机构,消费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不到12%,且消费信贷业务品种较少,主要以住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和信用卡业务为主,以耐用消费品为对象的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消费信贷只有个别商业银行和担保公司联合办理过,但手续繁琐,专业化程度有所欠缺。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有望填补我国个人消费贷款的空白,同时对于推动金融机构的专业分工、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提高金融业的服务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二、我国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困境

尽管消费金融公司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在我国的设立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初期发展阶段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前途坎坷。

1、国内消费环境难以支撑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

中国居民的家庭理财方式长期以来是以储蓄型为主,传统的消费习惯使得人们不愿意贷款消费,也不愿意去了解个人贷款产品,并认为贷款会增加心理压力。同时,我国在现阶段住房、医保、养老等改革相关配套措施的不到位,以及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了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强了谨慎消费的动机。这些因素无疑使消费金融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2、我国信用机制还不够完善

消费金融公司的最大竞争优势是快捷和无担保,而要做到这些,前提是必须对客户的资信状况有充分的了解,具有良好的信用保证。这在我国征信体系残缺的情况下,是很难做到的。国内大多数城市和商业银行刚开始建立个人资信管理体系,现在可查到的信用情况只有信用卡还款记录、房贷还款记录等通过银行发生的贷款纪录,无法查询个人名下的各种处罚信息、惩奖信息以及司法信息等。所以,消费金融公司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在一个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的环境中发展起来,如何形成良好的客户群。

3、业务与资金上的限制使得贷款风险增加

其一,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范围狭窄。其业务只限于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耐用消费品,以及用于个人及家庭旅游、婚庆、教育、装修等消费事项的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虽然“消费金融公司向个人发放消费贷款的余额不得超过借款人月收入的5倍”,但只有装修这样的大笔支出可以体现,其竞争优势不明显。同时,银监会要求必须采取合法的方式催还贷款,不得采用威胁、恐吓、骚扰等不正当手段,从目前的情况看,存在坏账烂账的可能性很大。

其二,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来源有制度瓶颈。消费金融公司吸收存款,只能通过境内同业拆借、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以及经批准发行金融债券进行融资,其经营规模受到很大的限制,并且在自有资金有限、又面临融资困境的情况下,消费金融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不突出。

4、与信用卡业务相比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

虽然消费金融公司不能办理住房和汽车贷款,但同信用卡业务有一定的冲突。消费金融公司不能吸收存款,导致其资金运营成本较高,同信用卡相比其贷款条件可能也较高。除了贷款利率不具备竞争优势外,消费金融公司还要对每笔消费进行审核或者指定商家,没有信用卡那样“自由”,更何况信用卡还有消费折扣和积分换礼等附加服务。在信用卡业务已经被现代人广泛接受的前提下,消费金融公司从诞生到被消费者认知、理解并接受,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三、推动我国消费金融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

仍处于发展初期和探索阶段的消费金融公司,受到社会环境、信用机制、贷款用途、贷款余额等种种原因的限制,要想从竞争中脱颖而出,还需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在目前我国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消费金融公司短期内很难实现预期的目标。因而,需有针对性地健全消费金融公司政策运作机制、有意识地培育信用客户群体,以提升消费金融公司的运作效率,实现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等目的。

1、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重点建设征信机构体系和评价机构体系,积极发展专业化的社会征信机构,逐步开放征信服务市场。其次,要健全信用监管体系,制定相关制度。建立对信用评级机构、评级结果事后的评价制度,加强征信市场监督管理,引入市场化的征信机构筛选机制。抓紧制定信用服务行业标准,推动信息共享。加快征信规章建设,健全失信惩罚机制。最后,要强化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制约信用的失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主体的行为准则首先应把讲信用放在首位,树立起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信用道德评价。

2、引入民间资本进入消费金融体系

消费金融公司未来要取得长足发展,可以尝试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消费金融领域。促进民间资本进入消费金融领域能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对于促进民间资本发展壮大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消费金融领域可以促进金融业竞争和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建立,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民间金融活动纳入监管体系之下,防范不透明不规范引发的金融风险,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3、联合零售商和生产企业开展消费金融业务

借鉴国外消费金融公司营销模式,积极拓展商户,如建立业务合作联盟,按照商业链条与销售商户、售后服务商等建立合作关系,依托大型的零售商和耐用消费品生产企业来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将消费金融服务嵌入其中。其一,依托着庞大的销售网络和客户群体,通过此类企业能直接接触终端消费,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服务,满足客户的消费需求;其二,由于商家对市场动向感应灵敏,可以积极地采取相应的优惠、促销活动,从而有效引导消费结构的改善和升级,使消费者在购买到最优惠产品的同时,享受快捷便利、全方位一体化服务。

4、建立科学适度的风险防范机制和外部监管

由于消费金融公司不能吸收存款,同时,其贷款无抵押、无担保,风险系数较高,因此,消费金融公司的风险防范工作必须严加重视。在美国次贷危机中,部分消费金融公司陷入破产倒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管部门放松监管。我国消费金融公司的监管应从严格准入条件、设定合理的监管指标、采取有效的监管手段方面着手。此外,消费金融公司必须强化信息披露,包括对监管部门的报告和对社会公众的信息披露。科学合理的监管机制是消费金融公司持续、稳健发展的保障,要切实防止消费金融公司非法吸储以及违规放贷,尤其要注意的是切实防范消费金融贷款违规进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虽然目前消费金融业务在我国还刚刚起步,一些制度和体系还有待建立和完善,但相信随着消费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不断增强,消费金融的发展环境将不断改善,消费金融公司在我国将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9年第3号):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Z].

[2] 向志容、颜蕾:对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的冷思考[J].武汉金融,2009(9).

[3] 许志峰:聚焦银监会《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N].北京:人民日报,2009-06-15.

篇5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下滑,中国GDP增速也从两位数跌破7%。中国经济增长长期以来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而与美、欧、日等国家比较,中国的消费在GDP中所占比重较低。根据世界银行数据统计,如表1所示从2007年至2015年我国民最终消费占GDP比维持在35%至37%之间,而同时期美欧日等国居民最终消费占GDP比重达54.9%至68%。数据表明,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在GDP中占比过低,消费在GDP中的占比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因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因素影响,美欧等主要发达国家消费需求降低,导致中国的出口受影响,出口量大幅下挫,又因国内需求不足导致投资也相应下降,最终影响经济的增长。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我国亟需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消费支出,减少对外出口依赖。

根据凯恩斯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理论,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1]。因此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对消费的刺激作用将大于增加高收入群体收入的作用。所以发展以中低收入群体为客群的消费金融,对我国经济由出口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意义重大。在借鉴国外消费金融经验,统筹考虑我国国情前提下,银监会于2009年颁布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2],为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2013年,银监会了修正版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3],进一步促进我国消费金融行业发展。

二、行业现状

自2009年银监会颁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后,各机构开始筹备设立消费公司,2010年,北银消费金融公司、中银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四川锦程消费金融公司是第一批经银监局批准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2013年银监会颁布了修订版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降低消费金融公司设立门槛,向更多的城市推行试点,至2016年底共有18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成立。据银监局数据统计,如表2数据所示,随着新消费金融公司不断加入及业务发展,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2013年之后,资产规模大幅增长;同时,数据显示不良率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及资产规模的扩大不断攀升,不良率的增幅在2013年至2014年间有所放缓,但2014年之后又大幅升高而且显著大于2013年之前不良率增幅。2013年后银监局放宽消费金融公司设立门槛,取消业务发展地域限制,大批新消费金融公司获批成立,消费金融公司业务跨区域拓展使新增放款规模大幅增加,资产规模由2013年的63亿增加到2014年的224.23亿,资产规模1年时间翻了3.6倍,不良率也由2013年的1.4%升至1.56%,2014年不良?J款既有2013年之前的贷款产生的也包括2014年新增贷款产生的,鉴于2013年之前贷款规模只有63亿左右,而2014年资产规模高达224.23亿,新增资产规模近161亿,由此推断不良贷款主要由2014年新增贷款产生,而2014年之后,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潜在不良陆续暴露,不良率攀升幅度增加。2014年后不良率增幅显著大于2013年之前增幅,数据表明,虽然目前消费金融行业平均不良率还在可接受范围内,但随着消费金融行业竞争者的不断增加,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不良率上升的趋势却越来越快,说明各消费金融公司将工作重心放在扩大业务规模上,而忽视了对风险的把控,将导致消费金融行业系统系风险不断积累,需引起监管当局重视。

三、消费金融行业参与者分类

消费金融行业参与者主要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银行系:由银行主导,获银监局批准成立的持牌类消费金融公司,如:北银消费金融公司、中银消费金融公司;第二类是产业系:由产业系公司主导,获银监局批准成立的持牌类消费金融公司,如:海尔消费金融公司、马上消费金融公司;第三类是大型电商系:由大型电商主导成立,从事消费金融业务但未获得消费金融牌照,公司名称中也不允许出现消费金融字样,如:京东金融、蚂蚁金服;第四类是平台系:主要是一些借贷平台,从事消费金融业务但未获得消费金融牌照,公司名称中也不允许出现消费金融字样,如宜人贷、惠人贷等P2P平台。

四、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的优势

(一)资金来源丰富、资金成本低

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股东存款、同业拆借、同业借款、发行金融债券,资金成本大约在3%~5%;而产业系资金来源短期内主要是以股东存款和同业借款为主,资金来源比银行系少,资金成本与银行系相当,在3%~5%之间;大型电商系资金来源主要是股东存款、同业借款、ABS(资产证券化),资金来源比银行系少,资金成本大约5%~7%,成本比银行系高;平台系资金来源最少,主要依靠打包债权作为理财产品出售获得资金,资金成本在7%~10%,个别平台甚至高于10%,资金成本最高[4]。综上,相较其他竞争对手,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资金来源丰富、资金成本低。

(二)持消费金融牌照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比大型电商系及平台系更宜获得客户认可。持有消费金融牌照的消费金融公司可以查询及上报人行征信,查询客户人行征信可以获得客户真实的借贷信息及历史还款记录,有助于识别信用风险。上报人行征信可以对客户形成一定的约束作用,若客户产生逾期会影响客户以后的房贷、车贷、消费贷等贷款,一定程度上会约束客户投机心理,督促客户及时还款,有助于减少客户因投机心理产生的逾期,降低客户信用风险。

(三)可依托股东银行布局在全国的支行网点展业

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的最大股东是银行,银行在全国布局有庞大的支行网点,可依托支行网点开展业务,快速完成在全国的业务布局,抢占市场。

(四)公司出现财务危机时可以获得股东银行资金支持

《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出资人可以在消费金融公司章程中约定,在消费金融公司出现支付困难时,给予流动性支持;当经营失败导致损失侵蚀资本时,及时补足资本金[3]。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出资人是银行,而银行最大的优势是资金充足,在其控股消费金融公司出现财务危机时,给予消费金融公司资金支持,使其度过生存危机,与其竞争对手相比具备更高的生存能力。

五、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面临的问题

(一)相对于竞争对手,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面临的问题

1.缺乏消费场景。产业系及大型电商系具备天然的消费场景,可以以极低的成本获客。如:海尔消费金融可以在自己集团公司门店中客户购买家用电器时推荐海尔消费金融分期付款,既可以促进集团公司产品销售,又可以扩大消费金融业务,还可以明确客户资金用途,降低欺诈风险。蚂蚁金服可以依靠集团公司的天猫及淘宝等购物网站作为获客渠道,在客户网购商品选择支付方式时增加一种分期付款方式即可,几乎零成本获客。而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却无类似消费场景,获客时需要较高的获客成本。

2.资金优势不如银行。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业务涉及到的客户群体与银行中信用卡、消费贷等消费性贷款的客户群体重叠,所以消费金融公司与银行的消费性贷款业务存在竞争关系。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成本在3%~5%,而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客户存款,以一年期存款为例,最新人行基准利率1.5%,资金成本极低,在与银行的竞争过程中,资金成本明显处于劣势。

3.风控不如电商系。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缺乏客户行为、消费、交易数据。像京东、天猫等大型电商积累了海量的用户的行为、消费、交易数据,为京东金融、蚂蚁金服等大型电商系大数据风控提供了数据基础。而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风控只能依靠人行征信数据,但因人行征信数据覆盖率有限,大量客户无人行征信记录,无法利用人行征信数据对无人行征信记录的客户进行信用风险控制,针对此类客户缺乏有效风控手段,无法像大型电商一样利用自身数据发展大数据风控来覆盖无人行征信记录人群。

4.未充分利用银监会制定的有利政策。银监会颁布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第十六条,第三款规定,消费金融公司可以进行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第十六条,第六款规定,经批准可以发行金融债券[3]。资产证券化是信贷资产转让的其中一种形式,资产证券化可以将流动性差的资产盘活,降低流动性风险。发行金融债券,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资金,为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提供资金支持。目前,除了中银消费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和资产证券化外,其他的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均未进行。

(二)相对于整个消费金融行业,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面临的问题

1.?争者日益增多,产品同质化,存在系统性风险隐患。入局消费金融行业的竞争者日益增多,未来会有更多的竞争者加入,随着竞争对手的增多,产品同质化会越来越严重,竞争者可能会通过降低借贷门槛来吸引客户,将会导致不良率大幅攀升,积累系统性风险,应警惕韩国信用卡危机式的行业崩盘。从2000年开始,为了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韩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急需拉动内需,大力发展信用卡业务以促进消费,从2000年开始,韩国信用卡业务飞速发展,竞争者越来越多,竞争同质化,放贷门槛不断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信用卡不良不断暴露,至2003年底,不良率达11.2%,大量信用卡公司破产,整个信用卡行业崩盘[5]。

2.消费金融行业存在风控难题。随着入局消费金融行业的竞争者增多,客户可能会在多个平台进行借贷,但因为很多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公司未持有消费金融牌照,无法上报人行征信,所以在查询人行征信时就无法查到客户在这些公司的借贷信息,容易引发多平台借贷问题。各消费金融经营机构为保持核心竞争力不愿与竞争对手分享数据,导致信息孤岛效应,最终会使整个消费金融行业不良率上升。

3.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影响民众提前消费意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保障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医疗费用高昂,但医保人群覆盖率还不高,医保目录覆盖药品范围也比较小,报销比例也比较低,对患者形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养老保险覆盖人群也比较低,养老金比较少,而且目前养老基金存在很大资金缺口。病无所医,老无所依的忧虑使民众对未来高度缺乏安全感,所以大多数民众更愿意储蓄,来防范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不是将收入用于消费,更不愿意进行提前消费,所以要想全面的释放消费金融需求,必先解决民众后顾之忧,加强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六、发展建议

(一)针对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建议

1.场景结合。线下与商户门店合作,线上与网上商城合作,快速切入消费场景。对商户及网上商城而言,与消费金融公司合作可以获取有购买意愿但无全额购买能力的客群,有利于促进业务规模的发展;对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而言,与商户及网上商城合作,依托合作伙伴的线下渠道及线上渠道获取客户,实现与消费场景的融合,最大限度降低获客成本,同时也可以明确客户资金用途,降低欺诈风险。使商户门店及网上商城与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之间实现互利共赢局面,有利于双方合作可持续发展。

2.加强风控建设,提高审批效率。风险识别及风险定价是金融的本质,风控能力是金融机构抵御风险,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的核心竞争力。消费金融小额分散的特征决定了消费金融风控工作无法仅依靠人工进行审批,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进行风控系统建设,在确保资产质量的前提下实现自动审批,提高审批效率。建议如下:第一,加强前端进件系统对客户数据的收集能力,利用移动终端APP在客户同意的前提下,自动获取客户通讯录、短信、行为轨迹、设备指纹等数据;第二,规范客户手动输入信息,对一些分类明确的字段信息,应提供选项让客户选择,以确保数据规范性,便于后期数据分析,同时应加强对客户输入数据的校验,以确保数据有效性,例如:对客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公安校验、学历校验等;第三,引入第三方反欺诈数据并利用人行征信数据以及公司自身历史数据以及前端进件系统收集的数据构建评分卡及规则集,实现部分进件的自动审批,并不断对评分卡及规则集进行动态调优,以确保维持及提升其对好坏客户的识别能力。

3.拓宽资金来源,降低资金成本。根据《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经批准可以发行金融债券及信贷资产转让(资产证券化),目前为止,除中银消费金融公司外其他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均未进行资产证券化及发行金融债券。而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资金流动性,降低流动性风险,发行金融债券可以以较低成本获得资金,有助于拓展业务规模。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应积极筹备进行资产证券化及发行金融债券。

4.利用支行网点线下业务优势,拓展线上业务。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可以依托银行母公司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支行线下获客,业务品种主要是大额现金类贷款,较其他类型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公司,可以获得较优质的客户,有效降低客户信用风险,这是银行系的优势,因此要继续保持此优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互联网正在颠覆一批传统行业,消费金融行业也因互联网发生革命性变化,大型电商系依靠其网上商城消费场景获客,利用多年来积累的海量用户行为及交易数据进行大数据风控,快速的拓展消费金融业务,面对大型电商系的竞争,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也应积极布局线上业务。

5.引入战略性股东,整合利用股东资源。引入具备丰富消费场景、积累有海量用户行为及交易数据的集团公司作为股东,整合利用股东资源,与股东进行业务联动,切入消费场景,降低获客成本;利用股东的海量客户数据构建更全面的用户画像,进行大数据风控,降低客户信用风险。

(二)针对政府机构的建议

1.加强监管。平衡好发展与风险防控工作,既要稳增长,又要加强风险防控。加强对资本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同业拆入资金余额、投资余额等风险指标及风险定价机制、外包管理机制等风控管理体系的监控,规范竞争规则,预防恶性竞争,预防韩国信用卡危机式的行业系统崩盘。

篇6

[关键词]劳动经济学;消费金融;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7-0101-02

1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但是却隐含着很多不稳定的因素,比如中国经济结构中长期存在的不合理,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而忽略消费的作用。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问题尤为凸显。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经济,需要从理论上加以创新,从经典的劳动经济学角度出发,对消费金融加以分析和研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2劳动经济学简介

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生产经济学密切相关。并且劳动经济学也涉及如人类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因此说劳动经济学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国国情下,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

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和简单再生产;劳动力的短期平衡、长期平衡结构以及人口基础;就业、待业的类型及培训;对劳动者工资的研究,消费能力的研究;影响劳动效率的要素等。

劳动经济学长期以来都是经济学研究中的重点领域。由于这一学科涵盖广,成果具有直接性,因此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带动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又因为劳动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广泛,其中的部分学科的新成果,新理论对劳动经济学都具有促进作用,因此这一学科也经常与时俱进。中国由于国情的原因,发展相对起步较晚,所以在研究水平上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更要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我国的各种经济形式,尤其是劳动经济学下的消费金融发展问题。

3消费金融的概念

消费金融也称为消费者金融或者是居民金融,其研究包含消费者或者居民的资产配置问题,涉及居民的收入、投资和消费多个方面,并不是简单的消费问题。单一的消费者这一词汇过于强调消费者个人,但是使用消费者金融学则更能反映出消费者个人的投资和储蓄行为,并能包含家庭的金融行为和资产配置问题。消费金融是当前金融学和经济学新兴的一个研究领域。中国近年来的消费金融快速发展,消费空间不断拓展,研究消费金融将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劳动经济学角度下的消费金融发展策略分析

中国的经济发展态势充分反映出消费金融的存在有其客观性及必然性。消费者在追求消费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不断地优化消费路径。在消费高价值商品时,则产生了对消费金融的自发需求。因此,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和研究中国的消费金融发展,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4.1消费金融具有丰富信贷结构的作用

消费金融贷款具有覆盖面广泛的特点,但也存在着额度小、成本高,分散等弱点。不过消费金融的出现仍然为信贷结构的调整带来了新的血液。伴随着个人信用贷款制度的完善,消费金融贷款可以有效地削弱信贷风险,优化金融信贷的资产结构。并且消费金融的贷款方成为金融机构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向消费金融的贷款方推荐产品与业务,发展其为新的客户。

4.2消费金融具有供需平衡的作用

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内的市场经济制度正在不断地完善。然而资本集中和扩大化生产带来的生产过剩问题时常出现。根据经典的劳动经济学理论,生产过剩时,必须扩大需求,否则产品堆积过多会影响再生产的过程,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遏制经济的发展。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要不断地发展消费金融,拉动需求,强化消费能力,达到供需平衡。

4.3消费金融具有平衡消费水平的作用

劳动者具有这样的特点,在年少与年老时消费多,但生产力低,中年则相反。这就需要通过发展消费金融,使收入相对稳定的青年人预消费,并通过适当的比例分配,在不影响未来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目前的生活质量。相对于消费者的整个生命周期来说,消费金融可以平衡消费者在不同阶段的消费水准,从而有效保障消费者的生活水平。

4.4消费金融具有促进消费者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消费金融具有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作用。这里的消费能力是广义的消费能力,包含了消费者为了满足自身的知识、才能而进行的物质消费。随着消费金融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理念逐渐提高,并且消费时也更加的科学。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整体的素质逐渐提高,因而劳动技能也相应地提高,从而在社会整体层面上,劳动力的整体能力不断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5劳动经济学角度下的消费金融发展策略与分析

由于中国的国情,我国的消费金融起步较西方发达国家晚一些,因此很多方面还有待完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将优秀的研究经验进行本土化的转化,并基于国内的实践,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策略。这个过程中,如何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消费金融发展的策略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上述的讨论分析,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5.1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以劳动经济学的视角观察,金融消费发展的关键在于不断地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与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通过很多宏观调控的措施,从政府的层面来做到,比如可以对企业减税等方法。同时,还需要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信心。除此之外,对消费金融贷款制度的创新也可以促进居民的提前消费意识,这将有助于全面扩大内需,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

5.2创造优质消费环境

保障良好的消费环境对于增强消费双方的信心至关重要。为了达到这一点,需要政府完善相应的金融法律法规。当前我国在消费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仍然有待补充和完善,这需要不断地从金融实践中总结和完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地提高金融消费的透明度和保证度,逐渐培养消费者合理的现代消费观,促进居民消费的良性循环。

5.3完善消费金融制度

中国的消费金融体系结构过于简单。尽管近年来我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发展势头很猛,但是这一问题却逐渐显现出来。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观察,多层次的金融体系结构是保障经济稳定增长、抵抗风险的必然趋势。因此,中国需要大力扶持消费金融公司、社区银行和村镇银行等小型金融机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消费金融,从体制上创新,不断开发出满足国情的消费金融产品。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结构复杂,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等都是我国当前的国情,这就需要多层次的金融消费产品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在我国,农村居民作为消费者基数中比例最大的一部分消费者经常被轻视,然而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来观察,这一部分消费者的消费金融发展不容小觑。农村居民人口多,潜在消费能力没有完全开发,因此可以通过完善消费金融制度,迎合农村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在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间合理分配消费金融资源,从而获得最大化利益。这从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完善消费金融制度的同时,需要大胆地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的先进经验,并做好本地化工作,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制度上的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消费金融的制度,开发出符合我国消费者需求的消费金融产品。

6结论

本文在简介了劳动经济学和消费金融的基础上,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国情下的消费金融发展,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消费金融发展的状况,论证了消费金融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即消费金融具有完善金融结构,平衡供需,平衡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等作用。与此同时,本文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促进消费金融发展的策略,这些策略将对改善我国的消费金融环境,完善消费金融制度具有良好的建设性作用。如何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进行消费金融发展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在这一领域的创新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今后工作中,笔者将会对这些策略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实践,也期待各行各业的人提出意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培生.劳动经济学[M].北京: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2]尹世杰.消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7

与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融资成本并不是消费金融公司的竞争优势。其竞争优势在于,围绕特定消费产品,不断创新,为消费者提供专业化,全能化的金融服务。以国外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发展历程为例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不断完善金融服务能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的过程,

20世纪初,汽车金融服务兴起于二战后的西方国家。当时汽车还属于奢侈品,因此银行不愿意向汽车消费者发放贷款。这给汽车购买者和销售商造成了障碍,大多数消费者买不起汽车,汽车制造商也缺乏足够的发展资金。为解决这个问题,1919年通用汽车公司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真正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通用汽车票据承兑公司,开启世界汽车金融服务的先河。

自从有了专业的汽车金融机构后,汽车制造环节和销售环节的资金得以分离,使得汽车销售空前增长。之后,商业银行开始介入这一领域,并和汽车金融公司形成相互竞争的局面。随着市场的扩张和竞争的加剧,汽车金融公司逐渐显示出竞争优势,成为汽车消费信贷的主要提供者,目前占据约80%的市场份额。

与商业银行等机构相比,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竞争优势在于可提供广泛的专业产品和服务范围,实现专业化的汽车金融服务,通过经销商的关系与客户有更多的接触,建立与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一体化的市场营销网络。除了汽车消费信贷以外,国外的汽车金融公司还将金融服务延伸到汽车售前、售中和售后的整个消费全过程,为消费者提供包括融资租赁,购车储蓄,汽车消费保险,信用卡,担保,汽车应收账款证券化等金融服务。同时,服务机构还会提出全套的汽车维护保养方案,以帮助客户得到优惠价格的维修服务,而且维修费用还可设计在分期付款中,使客户备感方便。

今天,由汽车制造厂商组建自己的金融服务公司,为自己的品牌汽车量身定做金融服务已是国际上的主流做法,并成为各大汽车厂商争夺消费者,发掘市场潜力和控制市场的竞争手段之一。借鉴汽车金融公司发展的经验,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的金融服务公司应以提供专业化服务能力确立自身的竞争优势。在服务对象上,应确定为具有相应的收入潜力同时愿意接受和尝试新型便捷的消费金融模式的人群;在业务范围上,聚焦于婚庆,教育,旅游等具有丰富内容的业务;在服务内容上,除提供信贷外,着力于提供专业且覆盖消费全过程的服务,以专业周到的服务作为信贷的附加值,弥补在融资成本方面的弱势,(摘自2009年,8月24日《中国证券报》)

篇8

关键词:消费金融公司;金融机构

一、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消费金融公司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2010年1月6日,经我国银监会批复,北京、上海、成都成立了北银、中银与四川锦程三家消费金融公司,其发起人分别是北京银行、中国银行和成都银行。随后,由PPF集团(中东欧地区最大的国际金融和投资集团之一)全资建立的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在天津成立,成为中国首家外商独资的消费金融公司。这意味着消费金融公司这种在西方市场经济中已经存在四百多年的金融业态在中国“破冰”。截至2012年10月底,北京、上海、成都和天津的四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资产总额已达40.16亿元,贷款余额为37.09亿元,客户总户数达19万多人,四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运行良好,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有三家公司实现盈利。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特点主要如下:

(一)消费金融公司设立门槛高

参考其他非银行机构的注册资本要求,《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规定消费金融公司的注册资本应该不低于3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兑换自由货币,其主要出资人最近一年末资产总额不低于600亿元,并且具备五年以上的消费金融从业经验。目前来看,符合这样条件的设立机构大多是商业银行。

(二)消费金融公司业务单一

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业务主要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等。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主要是用于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耐用消费品的贷款;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主要是用于个人及家庭教育、旅游、婚庆等的贷款。与商业银行信用贷款不同的是消费金融公司的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不包括车贷和房贷,这使其较商业银行没有明显的优势。另外《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规定客户第一笔贷款必须是耐用消费品贷款,之后才能申请一般用途个人贷款。

(三)贷款额度及利率灵活变动

试点办法规定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金额不得超过借款人月收入的5倍,这项规定可以有效规避信用风险,防止贷款额度较高出现借款人不能偿付的情况。贷款利率最高不得超过基准利率的四倍,实行按借款人的风险定价,如果客户信用状况良好,可以适当地降低贷款利率。

(四)消费金融公司的消费贷款更容易申请

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贷款以“快捷,无抵押担保”为特点,只要客户的信用记录良好就可以在短时间内申请成功,与银行无担保产品复杂的业务办理手续相比,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流程更加方便快捷。

(五)消费金融公司倾向于与企业互惠合作

由于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业务主要包括耐用消费品贷款,所以其选择与生产耐用消费品的企业和零售商进行合作以使两方都受益。从企业和零售商的角度看,与消费金融的互助合作可以增加其销售量;从消费金融公司的角度看,消费金融公司可以直接获得消费者需求信息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可以更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服务。例如北银消费金融公司在中塔、团结湖、马甸、洋桥等六家大中电器商场设立了“个人耐用消费品”支付方式。

消费金融公司在国际发展来看,最早在欧洲产生,在欧盟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在业务开展、信贷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而美国的消费金融服务也有80多年的历史,其运营管理也相对成熟。与欧盟、美国的消费金融公司相比,我国消费金融公司设立主体单一,营销模式不成熟,加之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不健全,行业监管不足,消费信贷立法较少,我国消费金融公司较国外尚不成熟,为了促进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二、发展我国消费金融公司的有利外部环境分析

(一)经济转型成为发展金融消费公司的良好契机

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一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依靠出口、投资和消费驱动。我国改革开放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保持较高的投资率是有其合理性的,有效地解决了短缺经济的问题,但是投资主导的发展模式也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国有企业投资致使投资过剩,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低端产业等。而消费主导型的发展方式关注国民的实际需求,注重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强调经济增长的内在需求动力,我国政府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转向消费领域,为发展消费金融公司提供良好的机遇。

(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需求提高

从市场发展前景分析,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是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基础,只有收入增加了,人们才有消费的动力。我国持续的城市化进程为消费注入了新的动力,城镇居民较农村居民有更多的消费需求,农村人口持续流入城市势必会增加整个市场的消费需求。同时,我国居民消费模式正从生存型向基本需求型转变,对家电、家具等耐用消费品以及对汽车、住房等大额消费品的需求明显上升,这些都表明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三)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

从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角度分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消费贷款集中于房屋和汽车贷款,其他种类的耐用消费品、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产品较少,消费金融公司简便灵活的服务方式以及广泛的分销网络可以为不同客户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为金融市场增加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为消费金融注入新鲜的血液,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提高金融业服务水平。

三、当前我国发展消费金融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消费金融公司缺乏资金来源

试点办法规定:消费金融公司的初期资金都来源于自有资本,不可以吸收公众存款,此外还可以通过同业拆借、向金融机构借款等方式增加资金来源。但是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还不完善,同业拆解期限也较短,外来资金的来源不足,不能够满足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来源需求。

(二)居民消费习惯制约了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

虽然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居民“量入为出”的消费思想一时无法改变,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房屋、教育、医疗费用使人们普遍进行预防性储蓄,这进一步抑制了消费信贷的发展,此外消费金融公司的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包含了电子、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由于此类消费品的价格下跌较快,人们会普遍持观望心理,导致短时期内很难引起人们的贷款欲望。

(三)消费金融公司的竞争力不强

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业务与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具有较强的重叠性。信用卡业务相对来说更有优势,信用卡具有免息期,并不指定购物商城,而且可以用于网上支付,快捷方便。试点办法规定,消费金融公司贷款的最高额度不超过借款人月收入的5倍,而商业银行是根据借款人的基本信用情况、抵押担保情况测算贷款额度,一些信用卡的金卡额度高达百万元,其上限远远超过消费金融公司的额度。

此外,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业务并不涉及房屋贷款和汽车贷款,而在我国这两项贷款占据了消费贷款的主要部分,这使得消费金融公司较银行失去比较优势,最后,小额信贷公司在我国发展迅速,其贷款对象范围较广,这使得消费金融公司面临更多的竞争与挑战。

(四)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风险大

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贷款以“快捷、无抵押担保”为特点,没有担保、完全靠个人信用势必会增加贷款风险,贷款的目标客户群以中低收入人群为主,有可能出现贷款人不能偿付的情况。由于我国收入机制尚不完善,收入造假情况时有发生,可能会出现借款人夸大收入状况的情况,消费金融公司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与商业银行监管体系相比,针对消费金融公司的监管指标较少,这进一步增加了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风险。

四、促进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从社会环境层面来看

1、加强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在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社会征信体系的法律框架,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加大失信者的成本,另外在征信信息收集、使用上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居民消费习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比如城镇非就业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大力发展补充性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改善社会保障工作单位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为了改善我国居民的消费习惯,应该关注城市和农村居民消费的个性化特征,分层次引导居民消费,对于高层次消费者应该引导其进行大额消费,对于中等层次的消费者,应该鼓励其进行即期消费,对于低层次消费者引导其进行日常消费。特别地,针对农村居民消费偏低的情况,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的社会保障,通过宣传引导农民改善消费习惯。

(二)从政府层面来看

1、加强消费信贷立法。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消费信贷行为的全国性法律,《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的设立是一个比较好的开端,但是还存在法律关系没有明确规范的问题。为此,我国应该加强消费信贷立法,明确消费信贷经营主体、借款人以及信用评估机构的行为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防止出现违规行为,对于违法行为应该施以严惩,防止信用评估机构上报虚假信息,出卖个人隐私的情况。同时,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丰富设立主体,促进相互竞争,使整个消费信贷市场充满活力,在条件成熟时推出更多有竞争优势的业务。

2、加强监管。目前《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对投资主体的准入条件进行了一定的限制,要求其最近一年末资产总额不低于600亿元。同时监管层对公司的资本充足率也做了较高的要求,制定了不低于10%的资本充足率标准,不低于100%的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以及不高于资本总额100%的同业拆借资金比例。但是目前这些监管还是不够的,应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资金来源与使用上的监管,防止违规放贷,严禁投资股市、房市。同时应该将消费金融公司的不良资产率限制在一定的标准,如果出现不良资产率超过标准要求的情况,则使其自动退出市场。

(三)从消费金融公司自身层面来看

1、明确市场定位。在客户定位上,应该将有稳定收入的年轻家庭、年轻人群作为主要客户,而不是只注重发展高收入人群。提高服务水平,努力使业务流程更加方便快捷,树立以客户为本的理念,加强客户忠诚度。在服务区域上应该注重开发农村市场,增加农村的金融服务类别,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

2、改善营销模式。目前我国的消费信贷模式主要依靠放松信贷约束条件来刺激消费,借鉴国外消费信贷发展的经验,我国应该建立基于消费的信贷模式,利用新产品推广来刺激消费者消费欲望。加强与商户的合作,拓宽营销渠道,借鉴其他国家信贷产品开发的经验,积极开发个性化产品,增加附加服务。

3、加强风险控制。首先要在完善个人信用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客户信用评分系统,对客户的收入状况、偿债能力、履约能力以及信用状况进行合理评估,以减低贷款风险。建立完善贷款的自动审批系统,严格规定审批条件。根据客户信用程度的不同以及承担贷款能力的不同将客户分为不同级别,实行差别化的贷款额度与贷款利率制度,对于信用记录良好的客户适当降低利率,不仅可以有效降低风险而且能够促进消费金融公司扩大业务来源,增强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明明.欧盟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市场,2010,(5):43-45。

[2]宁静,薛畅,李一维.我国消费金融公司现状及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7):46-47。

[3]谢世清.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上海金融,2010,(4):82-85。

[4]徐金伟.消费金融公司的经验借鉴及对我国的启示[J].西南金融,2011,(3):31-35。

[5]张卫彬.消费金融公司立法比较及对我国的借鉴[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9,(16):69-73。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sumer Finance Companies in China

YOU Chun 1 SHANG Fei 2

(1Zhenjiang Tailong Commercial Bank, Shanghai 200040

2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 210046)

篇9

国外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实践

一是建立了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使得消费者权益切实得到保护。自1968年开始,在社会需求与政府推动的双重背景下,美国国会颁布了一系列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内容涵盖了绝大部分消费者金融服务领域。《诚实信贷法》及《诚实储蓄法》要求银行必须诚实守信,银行广告不应该误导或不准确,也不应该在存款合同中虚假陈述;《公平信贷机会法》则规定银行必须平等对待不同状况的银行消费者;《公开信用记录报告法》,保护银行消费者的金融隐私、防止银行消费者个人信用记录被非法使用等。

英国2001年颁布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法令》明确规定金融业管理局负责监管各项金融服务,同时设立单一申诉专员和赔偿计划架构,为金融服务消费者提供进一步保障。同时该法令还要求金融业管理局负责推行消费者教育,加深公众对金融体系的认识等。

二是设立专门监管机构执行消费者保护的措施。由于美国特殊的政治体制、文化习惯及历史传统等因素,目前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联邦监管体系主要由美联储、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七家机构组成,消费者保护成为这些机构的核心任务之一,并且与其他任务(如安全和审慎监管)相互补充,其中购买投资产品和服务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或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负责监管。对于银行类存款机构的监管主要由美联储负责检查州牌照成员银行遵守消费者保护法规情况;货币监理署负责检查国民银行遵守消费者保护法规情况;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负责检查州牌照的参加存款保险的非成员银行消费者保护情况。

另外,联邦监管机构除了消费者合规检查、受理消费者投诉外,还通过其他多种渠道(如要求金融机构提交有关报告、成立专门的消费者顾问委员会为其行使有关职责提供建议)收集消费者保护信息,了解金融机构遵守消费者保护法规情况。

三是行业自律机制进一步加强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在英国,《银行业守则》是自愿性守则。银行业守则标准委员会(Banking Code Standards Board)负责监察银行和房屋建筑协会公会遵守该守则。该委员会负责为采纳该守则的银行和房屋建筑协会公会进行登记,同时就该守则的解释,向采纳机构提供指导。

英国《银行业守则》提炼了银行必须做出承诺的主要事项,这对于体现消费者权益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该守则包含的主要承诺条款有:在与客户的一切交易中,将秉持公正、合理态度办事;确保提供的一切产品与服务符合本守则,即使这些产品与服务分别有自身的规章和条款等。在《银行业守则》的执行方面,银行业守则标准委员会通常将违规指控转交给有关银行或房屋建筑协会采取适当行动,要求有关金融机构作出解释。委员会通常会采取以下方式,警戒没有遵守该守则的机构:在银行业守则标准委员会年报中,公布有关银行名称及违规详情;就未来经营活动发出指引,就补救方法给予建议;取消或暂停有关银行登记作为该守则的接纳者;公开谴责有关银行,将委员会对违规事件的调查结果通知传媒。

四是不同程度地建立了处理消费者投诉的解决机制。在处理投诉方面各国程序基本一致,都是先内部解决,如不能满意调解,则诉诸外部程序处理。在美国,消费者拟对某金融机构提出投诉,可首先联络该机构尝试直接解决有关问题。如果消费者对解决办法感到不满,可向相关监管机构提出投诉,以作进一步调解。金融监管机构发现该金融机构违反了任何保障客户法规,都可采取执法行动。如果情况不严重,可要求该金融机构采取补救措施,包括由有关金融机构就监管部门所确定的违规情况作口头或书面承诺;如果情况严重,则监管机构可采取正式执法行动,包括书面协议、勒令停止运作、禁止或免除某类活动等。

在英国,F0S(金融巡视员服务公司)要求投诉人在向其投诉之前,首先应向金融机构投诉。只有对金融机构的处理不满意或在规定时间内未接到投诉处理结果,才可向F0S投诉。投诉首先由F0S的裁定员受理。裁定员在处理过程中,可视需要与金融机构和消费者联系,但一般不采用听证、质询或答辩等形式,而是以双方提供的书面证据作为依据,按照合理公正原则做出裁定。如果金融机构或消费者对裁定员的裁定不满意,可向调查员申请复核。调查员独立对案例进行复核,如有必要,可约金融机构或消费者面谈。调查员做出的裁定为FOS的最终裁定,若消费者持有异议,仍可诉诸法律诉讼。此外,若最终裁定被消费者接受,则金融机构也必须接受。

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现状

一是在机构设立上,在“一行三会”体制中,至今还没有任何一家监管机构明确承担和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受理消费者投诉(渠道除外)。

二是在立法思想上,金融立法往往侧重于金融机构的安全与效益,而忽视消费者权益,还没将金融安全与金融消费者保护联系起来。我国目前的法律在保护消费者的方面目标不明确,把消费者保护和投资者保护放在一起,忽视了消费者是弱势群体,并且没有突出其保护的迫切性。

三是在具体制度上,“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概念还没有进入相关金融法律制度,无论是信息披露还是实质监管都比较匮乏。

四是在组织架构上,我国商业银行的总分行结构使得消费者貌似有很多的交易对象可选择,而实质上就是那么强大的几家,缺乏市场竞争,容易形成垄断同盟,损害消费者利益。在实际中,银行和消费者个人由于交易双方实力不均衡,压缩了可谈判的空间:金融机构多利用格式条款、免责条款免除自己的责任、转嫁自己的风险;消费者对于此类合同要么接受,要么拒绝,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其权益较易受到侵犯。

五是在自律机制上,我国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保险业协会等自律机构虽已成立多年,但是由于制度、机制、监管等方面的原因,行业协会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行业协会在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上的作为也非常有限。行业协会目前还没有从同业合作与协调的层面上,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也没有相关的书面安排来促进金融机构与金融消费者纠纷的减少和解决。

健全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

一是及时制定或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法律中应明确“金融消费者保护”概念,因为在和机构博弈中,普通消费者永远处于弱势方。目前法律中使用的是窄口径的“存款人保护”概念,“金融消费者保护”含义更广,包括:对普通百姓作为债权人(投资人、存款人)的保护;对普通百姓作为债务人(贷款人)的保护;对普通百姓作为金融机构提供的中间业务的消费者的保护等等。

二是适时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建议在消费者协会的框架内,由“一行三会”派人组成一个小组,负责金融业消费者保护的监管,适应我国金融业跨业经营的趋势,监管金融跨业销售中的消费者权益保障问题。从长远看,消费者金融知识教育应当纳入到国民基础教育内容,不断加强消费者金融知识教育。

篇10

关键词:金融非均衡发展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相关关系 对策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政策的不断推进,以城带乡、城乡协调的一体化发展进程越发顺利、合理。据中国行业企业信息中心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我国消费品市场首要特点就是农村消费增长加快,城乡消费增量差距趋于缩小。但是,在解决城乡消费差距,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尽管我国消费品市场总体呈现出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城乡二元结构方面却仍存在一些难以在短期破解的问题,表现在:一是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增长相对量相对较慢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保障水平低并存,如何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是当前扩大内需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居民消费品制造业成本压力大与创新能力不足、信贷分配结构不尽合理并存;三是城市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不尽规范与农村流通网络不健全并存,制约着消费市场的扩大,根本原因还是基础设施与金融支持的问题;四是诚信机制不健全与事后维权难度大并存,特别是在农村金融体系不够完善、金融服务不够全面、金融信息不够顺畅的背景下,城乡金融非均衡性发展难题难以“化解”。林毅夫等(2009)认为政府干预导致了中国城乡消费差距扩大,农业生产支持程度和农业贷款对中国城乡消费差距影响不稳定。张军(2010)认为我国城乡家庭消费差距问题一直悬而未决,根源在于收入增长的行业制约、设施建设投入的城乡分离、消费观念转变的养老制度约束。储德银等(2010)认为收入分配和政府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影响的绝对程度基本相同,但二者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却存在显著性差异,政府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具有正向挤入效应,而对农村居民消费则产生负向挤出效应。本文从金融非均衡性发展的角度,分析产生城乡消费差距的原因根源,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前解决城乡消费差距难题提供参考。文章通过研究我国城乡金融非均衡性发展现状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逐年扩大的相关关系,实证两者间相关关系显著性意义的有效性。基于金融视角下提出解决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难题、破解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难题的对策建议,从而最终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我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与居民消费差距现状

本文首先对1995-2011年我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和居民消费差距的存量和绝对差量统计数据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整理,以分析两者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城乡金融非均衡性发展差距现状

通过对1995-2011年我国城乡金融贷款占比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城乡金融贷款占有总量的差距明显。1995年全国城镇金融贷款占有总量为47518.9亿元,而农村同期金融贷款占有总量仅为3019.1亿元,城市占有金融贷款是农村的15倍。而随着我国东西部、沿海与内陆经济发展速度差距的扩大,城乡金融贷款占有总量的差距在不断地扩大。从贷款占有量的差距看,1995年至2011年的17年间,城乡金融贷款绝对差距从1995年的44499.8亿元扩大到2011年的459179.3亿元,并呈现逐年扩大态势(如图1所示)。

(二)我国城乡收入水平差距的发展现状

通过对我国1995-2011年的城乡收入水平统计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可以得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时间序列图(如图2所示)。从城乡可支配收入看,呈现逐年上升态势。1995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83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为1578元,城乡收入差距为2705元,城镇收入为农村收入的2.7倍;而2011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城乡收入差距为14833元,城镇收入为农村收入的3.1倍。总的来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但是城乡收入的绝对差距却并没有得到改善。

(三)我国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变化的发展现状

根据对我国1995-2011年城乡消费水平统计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得出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的时间序列图(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我国城乡人均消费水平随收入水平呈现逐年递增态势。1995年的城镇人均消费4931元,农村人均消费为1313元,城乡消费差绝对差距为3618元,城镇消费为农村消费的3.8倍;2011年城镇人均消费17163.7元,农村人均消费为4882.7元,城乡绝对差距为12281元,城镇消费为农村消费的3.52倍。虽然从消费水平差距倍数看2011年较之1995年有所减少,但是结合收入水平的差距倍数来看,仍然显示出了我国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我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与居民消费差距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现状分析,以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差距水平(FD)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水平(RC)为研究变量,以1995-2011年的时间序列为研究范围,分别以城乡贷差和城乡消费差距代表FD和RC的差距水平来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一)编制相关性研究变量的时间序列表

根据现状分析,本文首先编制了我国城乡金融发展差距水平(FD)与居民消费差距(RC)的相关性分析时间序列表。如表1所示。

(二)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与居民消费差距

根据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差距水平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水平的时间序列发展现状,为了解金融非均衡发展的城乡差距水平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的相关关系及金融资源配置变化情况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程度,本文对两者的发展现状变化情况进行相关关系的实证分析。利用SPSS.16.0对表1进行系统分析,输出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三)结论

由表2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1995-2011年我国城乡金融非均衡性发展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的变化情况相关系数为0.978,说明两者的变化情况是成正相关关系的,即城乡金融非均衡性发展必然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存在影响,而且城乡金融非均衡性发展程度越高,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越大;另一方面,从表2中我们看到Sig.(2-tailed)置信水平小于0.05,所以单纯的根据我国城乡金融信贷差距代表的非均衡性发展状况与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状况的相关性系数来说明两者之间的高正相关水平是不全面的。

综合我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与居民消费差距的现状分析和以上相关性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城乡金融贷款非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乡人均收入和消费的不均衡,并且成为造成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实上,追溯到计划经济时期,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在资本稀缺的条件下内生决定了金融资源配置上的偏向城市行为。一方面,城市化发展,导致大量经济富裕的农民迁移城市,在增加了城镇消费增长的同时压缩了农村消费;另一方面,也在于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善,一部分通过银行机构将农业剩余资金转移到城镇。这些均是造成我国城乡金融非均衡性发展和居民消费差距不断扩大同时存在的重要原因。

基于金融非均衡发展视角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本文首先从城乡贷款占有量差距、城乡收入差距与城乡消费差距的时间序列图来反映FD和RC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两者的相关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两者正相关度为0.978的高相关性。因此,要实现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特别是限制国民经济均衡发展的核心动力的居民消费之间的差距,就必须抓住推动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动力源:金融发展。结合“二元论”核心观点以及哈罗德-多马模型相关经济增长理论,基于金融非均衡发展视角为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金融机构在城乡经济发展中的运作能力

建立完善的区域金融体系。形成合作化、政策化和商业化相结合的分工合理、竞争适度的金融体系。使不同金融机构在区域金融体系内满足不同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加强金融机构在城乡经济发展中的运作能力。

1.加强金融机构“资本创造”经济发展。发挥乡村、城郊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促进农业产业机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可以组建金融机构和乡镇单位经济发展“一对一”帮扶小组,不仅有利于加速资本的运动效率,防止农村部分农户资金长期闲置,监测农村资本运动方向;而且有利于推动农村金融机构运作能力的提升,紧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建立帮扶小组内金融机构与乡镇单位经济共同进步的评估体系。

2.加强金融机构“资本创新”经济发展。调整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职能定位,除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及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外,还要加强对我国区域特色的多元化产业支持力度,以改善不同地区的金融机构的运作能力,实现区域特色、产业特色和金融特色相互结合的政策性职能定位。如定位江西景德镇陶瓷金融、赣州的稀土金融、南丰的蜜橘金融、鹰潭的铜金融等等产业与金融相结合的创新性金融政策性职能。

3.加强金融机构“资本推动”经济发展。引导邮政储蓄银行等具有农村边远地区先决优势的金融机构开办农村消费信贷品种,丰富农村金融市场的资本供给。通过增加资本供给来实现金融机构运作能力的提高,一方面有利于金融机构的城乡均衡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城乡金融-经济的共同发展。

(二)提高金融机构调整资本流动的灵活性和方向性的能力

完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体系的政策体系。一方面,需要丰富金融工具特别是具有区域特色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种类,提高金融机构调整资本流动的灵活性能力。另一方面,缩小城乡金融非均衡性发展,大力开发农村居民生产信贷、消费信贷产品,提升消费、收入水平低下地区的综合消费水平,实现全国资本流动的健康合理发展,提高金融机构调整资本流动的方向性能力。

1.丰富具有区域特色的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机构调整资本流动的灵活性。在传统的金融期货、期权、掉期及互换的基础上,结合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要求,开创如农产品远期合约、农业产业收益证券化等金融产品,从而提高金融机构在调整资本流动时更具有灵活性。其次,加强消费、收入水平低下地区消费信贷的有效供给。

2.完善金融市场生态环境,建立多层次、互补型的金融-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提高金融机构调整资本流动的方向性。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金融市场生态环境的认知度,形成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二是发挥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生态环境中的主导作用,实现农户整体信用评级的提升。三是发挥典型示范效应。落实好对文明信用农户的激励政策,加大对其授信、贷款、利率等方面的优惠力度,调动群众积极性的同时,加强对不良信贷主体进行信用控制,并且通过全国征信系统对其进行公示,以提高违约成本。实现金融机构资本流向优质资产,推动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分配。

(三)推动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投融资平台的建设

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民间资本流动活跃,在国家适度宽松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背景下,各地区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积极探索,为应对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发展摸索出路。而在各城市投融资平台飞速发展并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农村特色的投融资平台建设,从而致使农村地区“相互抱团”组成生产合作组织,以提高农户生产安全性。但是这种合作组织形式在解决当前农村地区生产、销售和赢利的基础上却难以有效推动合作社每一位社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劳动积极性。只有推动农业生产股份经营才是最终出路。因此,文章建议为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水平和金融普及率的共同提高,须设立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促进城乡市场竞争,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在这样一个投融资平台,需要实现社会资本流向农业产业部门的同时,更需要实现金融知识的宣传,引导农民更新消费观念。一方面,各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金融机构要根据农村的特点,把不同地区真正需要的金融政策、金融常识、金融业务知识及主要的金融业务办理程序送到农民手中,使农民学会运用金融致富,利用金融改善生活,最终实现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另一方面,结合国家关于“三农”优惠的“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扩大内需政策,利用全国各地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投融资平台,推行“金融下乡”活动,实现金融机构城乡区域政策共享、信息共享、技术共享,以城乡金融支持产业发展达到均衡,缩小城乡差距。

(四)构建农产品-资本流动监管体系

构建农产品-资本流动监管综合体系,包括农产品流动信息、资本流动信息、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状况、金融发展状况以及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形成农村金融风险监测体系、风险损失补偿体系、资本流动财政支持体系等,有利于实现区域市场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的同步监管与发展。

对于农产品的监管体系。包括对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过程、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农产品的效益监测。从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是否实现投入产出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产品监管体系的监测目标。

对资本流动的监测体系。包括银行金融机构对农产品的支持资本、农户的自有资本以及财政部门的转移支付资本监测。根据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只有恒久财富才会对社会货币流动量产生影响。而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市场资本总量是由全社会国民收入决定的,从而为构建资本流动检测体系提供了可行性。

综上所述,文章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和优势采取适度的货币信贷政策和保险政策;对区域内的重点中心地区实施特殊发展政策,从而达到以点带面、以局部带动整体的效果;采取优化城乡区域金融的产品结构、金融服务手段的更新、金融机构网点设备的覆盖以及金融人才城乡结构的优化等措施;构建现代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等措施,研究金融非均衡性发展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关系,为进一小缩小各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带来的不均衡影响,缩小城乡金融非均衡性发展程度的同时,为扩大农民收入来源、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提供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鲁钊阳.城乡金融发展非均衡化的形成机理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12(4)

2.贾健,徐展峰,葛正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金融非均衡发展关系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2(3)

3.朝正清.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7(1)

4.钱水土,程建生.金融非均衡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J].货币银行, 2011(8)

5.刘志仁,黎翠梅.金融非均衡性发展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研究[J].消费经济,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