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理论范文
时间:2024-01-18 18:0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化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工业化;经济赶超;中等收入陷阱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008-03
工业化理论目标十分明确,即贫穷国家如何由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社会转变为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富裕社会。该主张与经济赶超目标高度重合,从而使得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化理论成为探讨国家经济赶超路径和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础,工业化亦很自然地被视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赶超的必经之路。然而实践表明,通过实现工业化转变为富裕国家是件十分复杂和艰巨的任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尽管很多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国际收入差距总体上仍然是扩大趋势,仅有少数发展中国家(如东亚奇迹经济)成功地实现工业化并变为富裕国家。在此背景下,工业化理论开始重点关注决定一个国家处于何种均衡生产方式状态的因素有哪些?在低水平的农业生产状态和高水平的工业生产状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如何才能沿着合适的路径到达均衡的工业生产状态水平?笔者总结,工业化理论关于国家经济赶超战略的政策主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工业化是国家经济赶超的必经之路
工业是国家致富之本的观点对国家经济赶超战略决策影响极大。该观点之所以重要,在于其预设了工业化与国家富裕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工业化是原因,富裕是结果。莫菲等(Murphy;Shleifer,et al.,1989)认为,在过去的二百年间,富裕国家(如英国)生产率和生活水平增长是通过工业化来达到的,20世纪后实现富裕的经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也都是依靠工业化,而停留在非工业化的国家则处于贫困状态。这种观点典型地反映了工业致富的思维逻辑,即长期看工业化导致国家富裕,经济追赶成功也需要依靠工业化,非工业化国家是贫穷的。要解释这些基本历史经验,工业致富的思维还需要进一步解剖为三个问题:工业为何会致富?工业社会为何存在国际收入差距?后发国家如何实现经济追赶?(1)工业化理论关于第一个问题的解释是,工业化生产是建立在劳动分工基础上的大规模生产,财富来源既包含分工与机器生产结合带来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又得益于规模经济(scale economies)带来的成本节省。与农业生产严格受土地和劳动资源限制不同,工业化生产建立于报酬递增技术基础之上。由于生产专业化而带来报酬递增(Romer,1987),报酬递增促进累积性增长机制,因而工业时代经济增长获得持续而强大的动力(Young,1928)。(2)关于第二个问题,工业化理论认为不同国家进入工业社会存在不一致性,进而导致国际收入差距出现。即前工业化时期,各国收入差距不大,工业革命之后,各国工业化水平和时间上存在的差异是导致国际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进而形成分流格局的主要推动力。(3)关于第三个问题,工业化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同时存在工业和农业生产方式的,然而关键在于哪一种是均衡生产方式决定了国家是富裕还是贫穷。工业化的本质是从低水平的农业生产状态到高水平的工业生产状态的过程。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存在这样的逻辑,即工业致富,工业化落后导致贫穷,工业化是落后国家实现经济赶超的必经之路。
二、后发国家工业化需要一定的引导力量
工业化理论认为,在国际收入分流格局已经形成之后,落后国家工业化过程需要一定的引导力量,否则其工业化过程是无法成功的。然而以何种力量来引导工业化有两种基本主张:一种观点认为自由经济是工业化引导力量;另一种则认为国家主导是工业化主要引导力量。
1.自由经济是工业化引导力量。该观点的理论依据是工业化的驱动力源自规模经济和经济外部性(Murphy,Shleifer,et al.,1988),这两个驱动力均以经济开放性作为基础,进而强调自由经济是工业化的引导力量。强调以自由经济作为工业化的引导力量必然与主张融入国际贸易体系在逻辑上一致。鲍德温和马丁(Baldwin,Martin,et al.,2001)将国际贸易与工业化和概念结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增长阶段模型(stages-of-growth model)来系统解释国际贸易与工业化水平是如何共同决定国际收入差距的。该模型将国际贸易和工业化共同决定跨国收入差异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时期,贸易成本高,各国产业(主要是农业)处于相互隔离状态,经济增长缓慢,跨国收入差距小;第二时期,贸易成本中等水平,在该时期北部经济快速工业化,经济增长起飞,与南方经济收入差距扩大;第三时期,贸易成本低,高速增长,在自我持续作用下全球收入继续分流;第四时期,南部经济快速工业化,全球收入逐渐收敛。鲍德温和马丁构建的模型背后的逻辑是,首先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较早进入工业化阶段,导致国际收入差距扩大,但是自由贸易的力量会引导者后发国家收敛到均衡工业化生产水平之上,进而收入差距消失。在对待工业化所带来的国际收入差异成因与消除对策上,莫菲等与鲍德温和马丁的看法是一致的,他们的解释均属于主张自由主义力量作为引导力量的学说,将工业化早期形成的中心―结构看作是内生,而非是资本主义体系的结果,而且认为中心―结构是让某些经济起飞的必要条件。
2.国家力量是工业化引导力量。加强政府干预以加速经济实现工业化有两大思想源头,一种源自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an,1943)的平衡工业化发展思想,另一种源自赫希曼(Hirschman,1958)所提出的非平衡增长(unbalanced growth)思想。罗森斯坦―罗丹提出的发展战略主要是针对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该思想也的确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后该思想被发展为大推动(big push)学说。关于为何国家力量是后发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引导力量有两种典型解释:(1)在资本主义以不平衡方式发展导致国际分流格局形成之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本质上会限制后发国家工业化发展进程,此时后发国家必须依靠国家力量打破对领先国家的依附关系,才能顺利实现工业化。例如依赖理论倡导者普雷维什(Prebisch,1959)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所形成的中心―结构不仅仅是后发国家贫困的根源,同时也根本不会成为后发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引导力量。依赖理论所依据的思维在当代依然存在,如张夏准(2009)认为,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在富裕之后却依然向全球推销自由主义经济学说的做法是一种“踢开梯子”的虚伪行为。(2)当前领先工业化国家之所以率先实现工业化,并非是在自由经济力量引导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结果,相反,是在国家力量干预下获取国家竞争优势的结果。贝罗赫等(Bairoch,Kozul-Wright,1996)认为,1870―1913年期间快速工业化的国家采取的措施与20世纪后半期国家主导工业化模式并没有本质性区别。19世纪快速工业化的国家广泛使用的的提高关税、支持技术升级、扩大国家在资本借贷,这些做法与二战之后出现的国家主导的工业化模式本质相同。第二种观点对主张自由经济作为后发国家工业化引导力量的主张无异于是釜底抽薪。
三、工业化进程可能存在多重均衡
平衡工业化是一种线性思维,它将人类物质和文化等的复杂变化简单化了。二战之后有不少发展中国家采取平衡工业化战略效果并不理想,相反少数采取非平衡工业战略和出口导向政策的经济工业化绩效良好。这意味着工业化战略需要以更加严谨而非假说为基础作为指导,在此背景下学术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提出能够解释工业化演化路径的理论模型。工业化演化路径模型一个主要任务是解释为何不同国家工业化程度存在差异,甚至有些国家长期处于低水平附近的现象。工业化演化路径模型关于可能会存在多重均衡的主张意味着,在某种条件下有些国家会均衡地处于低水平生产状态,即在农业生产方式和工业生产方式之间存在欠发达陷阱。
从农业生产到工业生产转变未必是必然和自动的,如果条件不具备的话就会陷入欠发达陷阱,从而长期处于低收入阶段。关于欠发达陷阱的成因主要解释有两种视角,即向后看、向前看。(1)历史因素论。向后看视角将历史因素视为均衡水平决定因素,克鲁格曼(Krugman,1981)提出最初资本积累水平(primitive accumulation)决定均衡状态,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个资本是可以跨国流动的条件下两阶段工业化模型。在第一阶段贸易是领先国家增长的发动机,第二阶段国外投资是增长的发动机。该模型描述的阶段特征与霍布森―列宁帝国主义理论(Hobson-Lenin theory of imperialism)类似。历史因素论强调演化路径存在历史依赖性,认为历史事件决定选择停留在“好的”还是“坏的”技术上,历史依赖性与技术相关性、规模经济、不可逆性有关(David,1985)。克鲁格曼(Krugman,1987)后来又进一步认为学习效应会将特定经济锁定在由于历史事件形成的专业化生产模式上,因而内生地决定国家是走向富裕还是贫穷。(2)为解释贫穷国家脱离低水平均衡的对策,克鲁格曼(Krugman,1991)对历史决定论进行了修正,认为历史与期望(history and expectations)――如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分别提供了后向和前向两种动力机制,在二者共同作用下呈螺旋形状发展路径,调整成本影响演化路径形状。松山(Matsuyama,1991)构建了一个具有实时调整的工业化模型,认为历史效应和实时调整共同决定对工业化均衡结果以及实现的路径特征,并强调政府旨在增加主体之间进行协作的干预能够使经济脱离低水平均衡状态。
参考文献:
[1] Bairoch P.,Kozul-Wright R.Globalization myths:some historical reflections on integration,industrialization and growth in the worldeconomy.(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1996.
[2] Baldwin R.E;Martin P.,Ottaviano G.I.Global income divergence,trade,and industrialization:The geography of growth take-offs[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1,(1):5-37.
[3] David P.A.Clio and the Economics of QWERT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332-337.
[4] Hirschman A.O.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1958.
[5] Krugman P.Trade,accumulation,and uneven development[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1,(2):149-161.
[6] Krugman P.The narrow moving band,the Dutch disease,and the competitive consequences of Mrs.Thatcher:Notes on trade in thepresence of dynamic scale economi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1,(1):41-55.
[7] Krugman P.History Versus Expectation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2):651-667.
[8] Matsuyama K.Increasing returns,industrialization,and indeterminacy of equilibrium[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617-650.
[9] Murphy K.M;Shleifer A.,Vishny R.W.Income distribution,market size,and industrialization[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Research Cambridge,Mass.,USA),1988.
[10] Murphy K.M;Shleifer A.,Vishny R.W.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Big Push[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9,(5):1003-1026.
[11] Prebisch mercial policy in the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9,(2):251-273.
[12] Romer P.M.Growth Based on Increasing Returns Due to Specializa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7,(2):56-62.
[13] Rosenstein-Rodan,P N.Problems of industrialis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Europe[J].The Economic Journal,1943:202-211.
篇2
1.有利于加强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在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科学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化工企业的重要管理模式,而安全管理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工行业加强安全管理,能够使化工行业的科学管理体系更加完善,能够培养和提升化工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特别是通过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能够使安全管理步入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对于促进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提升化工企业竞争能力管理出效益,管理出生产力。对于化工行业来说,安全管理更是防控风险、降低成本、提升效益的重要战略性举措。由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一旦企业出现安全生产事故,就会给企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严重的会使企业濒临破产边缘。化工行业只有加强安全管理,才能确保企业始终在安全的环境下运行,才能保证企业始终控制好风险成本,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化工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确保企业经济效益。
3.有利于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防范和控制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由于化工行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如果不能抓好安全生产,就极有可能对人民群众的生产财产造成威胁,进而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化工行业加强安全管理工作,不仅是顺应现代生产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化工行业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1.强化安全管理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化工行业要想更好的加强安全管理工作,首先必须进一步强化安全管理理念。化工企业决策层、领导层和管理层必须正确处理好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风险控制的关系,从思想上、作风上、行动上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化工企业要进一步加大对安全管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提升安全管理部门的地位,配强配齐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最大限度的提升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组织基础和人力资源基础,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广大员工牢固树立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提升安全生产的执行力。
2.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制度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重要作用。化工行业在加强安全管理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将企业安全事故关进制度的“笼子”。要从化工企业实际情况出发,修改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规范、安全操作流程等一系列制度体系,为广大员工开展安全生产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培训制度,加强与各级各类院校的合作,共同建立安全生产培训基地,有条件的企业应当建立自己的安全生产培训基地,通过对员工安全生产知识、安全生产操作、职业道建设等多方面的教育培训,确保安全管理成效。
3.加强安全管理监督化工行业要把安全管理监督纳入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安全管理落到实处。要建立安全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对于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人员以及不同岗位的生产工人,都要建立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使安全管理有人抓、有人负责、有人落实;要建立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因管理不到位、执行不到位、操作不到位造成的安全生产事故,哪怕是很小的事故,都必须对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严重的要给予经济、行政甚至法律制裁。
三、结束语
篇3
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工艺很是复杂,对设备的要求很高,设备作为石油企业生产运行的基础,其运行的可靠性直接影响设备的连续稳定性。如果设备出现缺陷和故障,就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随之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石油化工企业设备可靠性管理研究
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设备管理是为了保证企业能够提供最优质的技术而存在的,让企业的生产建立在最佳化的物质基础之上。管理好、使用好、维修好、改进好现有的企业设备,能够用最少的设备使用寿命获取最大的设备经济效益,从而保证企业在产品质量、品种和产量上,降低企业管理成本。
2.1设备管理的难点
2.1.1设备管理的组织落后。在一定意义上,这种严密的分工和固定工作职责,会形成企业机构重叠,不能快速的做出反应,企业运转灵活性较弱。
2.1.2设别管理流程落后。石油化工企业的管理职能分布在企业的财务、物资、科技技术研究,发展等部门,设备的使用、采购、维修等都分置于各个部门,不利于管理设备运行的全过程,也不利于管理设备费用的周期性。
2.1.3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想要提高企业的设备管理水平,就应当先进行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培训,原有的设备管理制度严重制约了企业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不能满足企业正常发展的需要。
2.1.4缺乏管理约束奖惩机制。企业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奖励和约束,没有配套的奖惩机制和约束机制,就不能有效的调动设备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无法保证设备的可靠性运行。
2.2实行以利用率为中心的设备维修管理
以设备利用率作为维修策略中的主要维修,是以利用率为中心的一种维修方式。对于企业设备维修的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四种维修。一:定期维修。这种维修的特点是利用生产的空隙对设备进行有效维护,在人力、物力上都有事先充分的准备。对于随着时间变化的设备故障,定期维修不失为一种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不适合故障发生无规律和故障复杂的设备。二:视情维修。指的是根据故障出现后再确定维修策略和方法,这也叫设备状态维修。三:事后维修。事后维修就不需要任何的计划,但是要在人力、物力上做好准备,对设备故障详细检查,再进行维修。这样的成本较低,可以作为最后考虑的维修。四:机会维修。是配合视情和事后的一种维修方式。机会维修讲求的是把握时机,提高费用的有效使用率。如果设备的维修发生的比较频繁,可以适当考虑改进维修,再选择其他的维修方式。
2.3维修机构改革管理
随着石油化工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专业维修队伍,也成立了一系列设备预防、检测中心。各个企业的检修部门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逐步的独立出现,形成单独的检修公司,实行独立的经营和核算。除此之外,各个石油化工企业之间加强了相互合作,相互支援。这些改革都调动起了维修人员对设备维修工作的积极性。
2.4采用先进的技术维修手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外的先进维修技术在石油化工企业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各种各样先进的机械化、自动化的维修设备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即减轻了员工的劳动强度,又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保证了维修的质量。尤其是近几年像耐火纤维喷涂与新型防腐材料等高科技的应用,获得了明显的效果。县级的技术维修手段,大大的提高了石油化工企业的现代化维修水平。
2.5设备的维护与技术改造管理
一:日常设备维护管理。日常维护是要求操作工人在每一班生产中进行的,包括生产前对各个部位进行检查,做好设备发成异常的情况的准备,能够及时的处理设备故障;二:管理设备技术改造。设备技术改造指的是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经验与成果,改进目前的设备结构,更换新的部件、安装新的设备,来补偿有形的、无形的磨损。通过新型的技术改造,改善原有的设备技术性能,增强设备功能,,让设备整体或者局部达到新设备的技术要求。而新设备技术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经济效益好、现实作用高。
3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研究
可靠性指的是在产品、系统的有关条件、时间的规定之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产品的可靠性主要存在“时间”、“条件”和“功能”上的规定。规定条件:企业设备所在的使用环境、使用的条件、维护及保养条件等;规定时间:一般来说设备工作时间越久,其可靠性就越低。企业设备的可靠性强调了时间条件这个因素,但是在产品产生的质量性能上却不包含时间条件这一要素。所以一个设备的可靠性区别于其余技术性能的根本在于时间内的规定其评价的优劣;规定功能:企业设备应当具有的技术性能指标的综合评价。
从通俗意义上来说,设备的可靠性保证的主要手段就是维修。维修主要包括维护与修理两方面,细化些也可以分为监测与维护。设备的维修效果直接关系到设备的可靠性,也可以保证系统的有效度。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就能够延长系统正常使用时间,提高设备的维修性,可以缩短设备使用时停留的时间,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生产效率。
3.1设备运行的监测
实施设备运行监测是对设备维修保养的有效措施,可以让管理者轻松的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缺陷及隐患,及时的帮助管理者选取合适的维修方式,在什么时间段进行维修,才能保证设备的可靠连续性。
3.1.1基于风险特种设备检验
基于风险检验指的是通过设备的风险分析,找出企业高危害设备,通过RBI分析并计算出重要设备的风险,依据设备风险的排序进行可能性和后果性的分析。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制定相关的企业设备维修计划,然后制定有效方法管理可能引起的风险,来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进而达到降低风险,节约成本的目的。
3.1.2定点测厚法
对企业设备和管线进行大规模的定点测厚。在设备容易腐蚀的部位,进行测厚。然后根据所得数据来判断,从而对腐蚀减薄的趋势作出对应计划,进行周期性的维修,及时的发现设备故障隐患,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1.3大型机械监测与诊断
石油化工企业中,大型旋转机械运用的较多,由于机械的各方面的要求很高,对维修造成很大的难题。在大型设备的运行中,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设备的各种故障。大型机械本身价格昂贵,机械故障会引起整条生产线的停车,带来的损失也是不可估计的。
大型机械的监测与诊断应分为选择设备、确定设备监测级别、建立预测维修系统、制定监测标准、做好预警报告、处理设备缺陷。合理的运用监测和诊断:可以及时、准确、有效的判断设备运行中的各种异常,从而让故障得到预防和消除,将设备故障危害降到最低;可以判断出故障维修的时间与部位,从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通过减少误工来降低维修成本;对设备的状态监测,可以提供设备的最新数据和信息,确保设备的技术改造和优化。
3.2设备维修
3.2.1设备维修的重要性
维修是为了保证设备更好的运行状态,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活动。主要包含有维护(保持设备良好状态所进行的工作),修理(将设备恢复到良好状态的工作)。
维修对于设备可靠性运行有着重大意义。维修可以提高设备完好率,增加设备使用的寿命,提高设备使用率,维修的结果能够让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得到增加,也保证了产品的质量,确保企业能够健康、迅速的发展。维修是对未来的一种隐性投资,经过一段时间,维修可以收获投资成本,并可以增值。
3.2.2预防性维修
预防性维修是通过对设备提前的检查,发现设备存在的故障隐患,防止设备故障的发生,让设备能够在规定的状态中进行的各种维修。
3.2.3恢复性维修
恢复性维修指设备在发生故障以后,通过维修将设备恢复到规定状态的方式。(状态的监控维修是通过积累设备故障信息,对设备故障的原因、趋势进行分析,对设备连续可靠性水平的维修。监控维修没有规定设备的使用时间,能够有效利用设备受命,降低工作量,是一种经济效益明显的维修方式。)
3.2.3改进性维修
改进型维修是指有效利用设备任务完成的时机,对设备进行改进,是提高设备可靠性、安全性的维修,主要分为改善性与无维修设计。
改善性维修指的是为了消除设备设计与制造上的缺陷,再配合上设备的维修,提高设备的可靠性与经济性上的改良。无维修设计指设备在到使用寿命之前都不存在设备维修,作为一次性产品直到报废。
3.2.4综合性维修
综合性维修是将以上所述的所有维修方式按照相互配合,取其各种维修方式的长处,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
3.3维修方式的选择
维修方式合理的选择指的是使用最低费用达到最好效果的修理方式。任何一种休息方式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一个企业应该从生产特点、设备运行特点、故障产生的规律等进行择优选择。故障包含有规律性、随机性的故障,而在这两种故障中包含有发展期和无发展期两种。
篇4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理念越来越人性化,以人为本成为了企业管理理念的核心,在企业的发展中,运用激励理论,激励企业员工做好本职工作,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企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激励理论的研究,设计激励机制和激励模式来实现激励理论在煤化工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有效的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综合全面的企业管理方式,为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激励 企业 管理 运用 激励机制 具体绩效措施
一、煤化工企业管理中引入激励的作用
1.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激励理念的运用是企业绩效提高的决定性因素。通过激励方法能够充分调动煤化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个人能力,使员工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奉献全部精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绩效。
2.通过激励理论在煤化工企业中的良好运用,可以使企业员工的个人潜力充分被挖掘出来,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运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对企业员工进行激励,可以使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企业员工的自我价值需要主要来自于两个基本方面,一个是健康方面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另一个是社会性的需要,即: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健康需要是员工最基本的需要,是企业生中生活中必须要保证的,社会性需要的满足是企业实现更好发展的基本保证。社交需要是指员工之间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体的接纳与组织的一致。需要通过借助企业优秀员工的努力工作来实现更多的利润。尊重需要是指对员工的地位、名分、权力、责任及与他人薪水的相对高低的尊重。企业要通过运用人事考核、表彰奖励、选拔进修、晋级升迁等管理机制,对员工做出公正的优劣评判,并以尊重人性为人才理念来指导企业发展,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满足员工追求进取的需要,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员工需要中最核心的需要,是煤化工企业员工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所具有的潜力的需要。员工一般会追求发展个人特长的工作环境,追求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为了使自己需要得到满足,需要企业建立各种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二、煤化工企业激励理念中的激励模式
1.物质激励模式
企业通过物质刺激来鼓励员工工作是煤化工企业激励模式的基本模式,它是一种外在的激励形式,企业通过满足员工的物质需要,通过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来对企业员工在物质上进行正激励,也可以通过罚款、扣工资等负激励对员工进行管理。企业还要通过针对不同人人群制定不同的薪酬管理办法和辅助奖励措施来避免物质激励的弊端,在发放管理人员的奖金时要和企业的经营效益及其本人的工作情况充分结合考虑。
2.精神激励模式
企业通过对员工精神上进行嘉奖和鼓励的方式来满足员工心理上的需求的激励模式即为精神激励,安全感、承认感、尊严等是企业员工除了最基本的生存安全目标外的权力和成就目标。做为企业的管理者要充分挖掘员工内心深处的目标,制定详细的工作步骤,引导和帮助员工为实现他们的目标而做出最大的努力。员工迫切需要实现目标的愿望越强烈,他越会关注企业的发展,从而激发他们对工作的责任意识,自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3.情感激励模式
情感激励模式强调企业管理者与员工的情感互动,注重通过尊重员工的情绪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情绪是一种动机激发功能,它能够使人们的状态被激发出来。企业管理者要通过打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与员工进行良好的协调、沟通来实现情感激励。
企业在需要运用激励理论的建立激励机制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激励的度,如果过度进行激励,会使企业人员流动性增加,导致短期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过多,阻碍企业的发展。
三、激励理论在煤化工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企业的目标变成企业中每个员工的需要,实现集体利益和员工个人需要的统一,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正确运用激励理论可以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动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1.深入了解员工的心理需求和人格类型
企业的管理人员不但可以通过了解员工的政治、才能、尊重和荣誉的需求等,运用不同的激励模式,对员工的种种需求最大化的实现满足。而且还可以通过对员工人格类型进行分类,采取相应的激励模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采用有效的激励策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一是企业管理者通过为员工设计出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工作内容,增加员工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使其意识到自己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同时为其设立合适的目标, 充分有效地利用目标对其进行激励。
二是合理有效地运用奖惩手段,通过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通过增加员工的收入、福利等方式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降低离职率,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企业利润。在奖励的同时, 还要辅以相应的惩罚措施,来教育那些阻碍企业发展的个别存在问题的员工。严格按政策、按规章制度对其做出严肃慎重处理,使受惩罚员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避免产生敌对情绪。
三是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真正实行按劳分配。企业管理者要公正、无私的对待企业员工,在工资、奖金、职称等个人利益的问题上做到公平合理, 努力做到各尽所能, 按劳分配,并实现为员工提供养老、医疗保险及建立休假制度等来使工作人员的生活得到充分保障,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是提升亲和力,提高工作满意度。企业管理者通过与员工的人际关系交往来实现激励员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的目的,并通过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尊重员工劳动成果来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从而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正周.管理激励.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姚裕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5.
篇5
关键词:化工企业;班组;人性化管理
化工企业的班组管理无异于其它企业的管理模式,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上整体框架相似,管理者都是通过制定理性的管理制度,来指导员工的工作,对员工的行为标准、工作效率做出相应限制,使员工的工作效率更高,以此来提高企业的效益。在管理过程中,更重视制约的作用,而隐含的引导作用往往被忽视,主要是因为引导作用与领导的权威性相悖,而且实际应用的难度较大。但是从社会的发展来看,结合化工企业生产特征以及对管理本质的深化,人性化管理成为化工企业班组管理中的发展趋势。
一、化工企业人性化管理的必然性
目前化工企业一般采用显形指标来对员工进行管理,虽然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对员工的激励作用较差,不利于对员工潜力的激发。一般的离散型生产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都体现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员工的工作和产品的产出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管理者可以通过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检测来衡量员工的绩效。由此可见,显性指标对离散型生产企业管理更为有效[1]。但是,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具有动态连续性,有很多的因素影响着产品的数量以及质量,产品的产出量弹性较大,多以员工工作的投入与产品的产出大体上呈正比,但是因果关系却比较模糊,难以界限。所以,利用显性指标来管理化工企业班组,虽然能够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效率,但是对员工潜能的激发却有很大的局限性。化工企业生产活动需要集体合作,与离散型生产企业不同。离散型生产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积极性等只影响该岗位的指标,对整个的生产活动没有影响。但是化工企业属于连续型生产企业,对不同岗位的协同性、均衡性以及实效性要求高,每个员工的工作态度、积极性不仅会影响该岗位的指标,同时也会对整个生产过程造成严重的影响,集体合作成为了生产的重要制约条件,所以对集体合作的要求较高[2]。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化工企业的生产特征决定了离散型的企业运用的权威性管理方式和权威管理加交易管理的模式,并不适用于化工企业的班组管理。这些制约性的管理方式严重阻碍了员工创造力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
二、化工企业班组人性化管理的实践
(一)建立人性化管理理念
企业的管理理念是指导实际管理的基础,在化工企业班组管理中实现人性化管理是对传统班组管理的变革与挑战。所以管理者必须要从科学的角度认识人性化管理,并通过分析和思考,从深层次去了解人性化管理,进而促进管理理念的转变,彻底颠覆以单纯追求生产效率为标准的原有理念,使班组管理走向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只有这样能够提高管理者的管理境界,以宽广的胸怀和宽容的心态去接受管理制度的变革,实现班组管理的转型,并将这种管理形式长久持续的进行下去。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人的作用,以人性的发展规律为导向,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从而促使员工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充分激发员工的潜能。
(二)利用多种管理模式,丰富企业管理的内涵
1.以民主管理为基础。民主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基础,在化工企业班组管理中,民主是第一要素。民主管理能够赋予员工一定的权力,使员工在企业中能够得到公平的待遇,管理者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姿态,这样更有利于上下级将的沟通。首先在民主管理中,管理者必须放下“架子”,对员工的管理不能以压制的方式,而是要加强管理者自身的修养,以身作则,用自身的个人魅力来感染员工,使员工能够心悦诚服。同时,在民主管理中,需要信息透明化,使员工能够及时分享企业的信息资源,这样才能保证,班组内的和谐、规范,充分的体现出民主的作用。此外,民主决策也是民主管理中重要的一环,班组民主管理中,要坚持民主决策,班组的规章制度制定、方案改革以及福利分配等方面都需要开设民主会议,征集职工的意见,然后由员工投票决定。
2.以亲情管理为辅助。亲情化管理是化工企业班组人性化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管理者不仅要执行相关的管理制度,又要懂得变通,以亲和的态度面对班组人员,用亲情来凝聚员工的心,使班组管理更具人情味,班组人员更加和谐,这为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班组实行亲情化管理,就应该将员工视为亲人,想之所想,真正的做到关心爱护每一个员工,注意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为员工创造温馨、融洽的工作氛围。
3.以发展管理为目标。发展管理是化工企业班组管理的目标和拓展。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不断变革的时代,员工看重的不仅是薪酬和福利,更关心跟人未来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体现。发展管理就是针对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价值体现而设置的,所以在发展管理中,要为员工提供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实际的工作中予以相应的指导,使员工能够将工作与学习有效的结合,为员工提供足够的发展资源和空间,充分满足员工的发展需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化工企业班组管理已经不适应当代的发展形式,对人员的管理缺乏人性化关怀,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有效的激发,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激发员工的潜能,化工企业班组管理必须以人性化为依托。
作者:蔡恒 单位:中石化武汉分公司工会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电力;企业;财务;预算;优化
电力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不仅仅为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作为发展基础的电力依据,更加扮演着至关重要的经济角色。考虑到电力企业在社会环境中扮演的这种双重角色,就更应当对其日常的运营行为加以关注,而财务工作作为从资金角度对电力企业运营状况展开忠实反映的重要手段,同样需要给予重视。
一、电力企业财务预算工作现状分析
对于电力企业财务共组体系而言,预算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所谓预算管理,即指企业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对未来的经营活动和相应财务结果进行充分、全面的预测和筹划,并通过对执行过程的监控,将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不断对照和分析,从而及时指导经营活动的改善和调整,以帮助管理者更加有效地管理企业和最大程度地实现战略目标。电力企业本身一直都受到较强的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甚至于至今都无法有效融入到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中来,因此对于相应的控制工作就更应当加强建设,而财务预算管理作为资产层面的控制工作展开的重要依据,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财务预算在电力企业环境的管理体系中,隶属于计划的环节,其不仅仅是对于未来发展方向在资产领域中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其本身也担负着对相关运营行为展开效果的一种衡量的职责,并且是对于电力企业运营行为纠偏的重要依据之一。预算工作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使得其一直以来都受到电力工作环境中各个层面的重视。然而虽然如此,在当前的预算工作体系环境之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预算工作本身并未实现其对应的指导和对于工作展开过程的监督以及方向纠偏的作用。预算工作作为财务工作的重要环节,通常更多只是隶属于财务工作本身,而并未能切实面向电力企业整体的发展给予必要的支持。在这样的状况之下,财务工作会呈现出外向服务特征,即财务服务于国家税收等类似的社会活动的职能,在当前而言比面向电力企业内部实现服务的职能更为突出。这种外向型的服务方式,直接影响到财务预算工作本身的动机和展开状况。其次,预算工作未能在电力企业内部实现未能形成广泛认知,并且这种状况进一步影响到其自身的闭环作用层面。即预算工作在当前而言仅仅局限于电力企业财务部门内部展开,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严重不足,同时进一步影响到预算工作停留在计划的层面,而无法切实对电力企业运营工作展开更为深入的监督和纠正。
二、面向电力企业的财务预算工作优化
考虑到财务预算工作对于企业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以及其在电力企业工作环境中更加不容忽视的作用,有必要对其展开进一步深入的优化工作,借以实现其在企业环境中的应用作用和价值。
具体而言,有如下几个主要的方面可以作为电力企业财务预算工作优化的着手点:
1.建立基于电力企业的预算体系
想要进一步完善财务预算工作系统,首先应当建立起基于整个电力企业工作环境的财务预算体系。当前的预算时常会出现苑囿于财务部门内部,并且以既往预算和电力企业的财务变化状况作为依据,展开进一步的修正从而实现新的预算制定。这种预算的制定方式本身脱离了电力企业的实际工作状况,也无视电力企业因为自身的发展以及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新的资金分配特征和需求。而想要切实打造出具有实际价值的预算体系,则需要从电力企业内部活动的方方面面着手,请整个企业环境中的每一个部门都参与到对于未来一个经济周期的活动预算制定的过程中来。切实以电力企业每一个部门的工作计划作为预算展开的依据,是预算本身健全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2.建立预算工作纠偏闭环
电力企业的财务预算工作本身是隶属于计划体系环境中的,因此必然会与管理系统中最后一个环节,即控制职能遥相呼应。控制可以算得上是管理工作价值体现的关键环节,而控制本身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与前期计划工作的完善水平,以及相关工作状态的展开情况能否有效的实现反馈有关。当前在电力企业环境中,更为常见的状况是管理工作本身的开环现状,即计划和工作的实施以及控制工作完全脱节,这种状况从财务工作层面上看,就是预算体系本身的独立和与其他工作的脱节。因此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让来源于电力企业每一个工作环节的计划信息成为构建财务预算体系的重要基础元素,并且进一步让预算相关信息伴随电力企业相关工作的展开而进行比对,在发生偏离的情况下迅速查看形成原因,并且展开有针对性的控制。
三、结论
总而言之,电力企业实行预算管理,规范了企业的经济行为,并将各项经济活动纳入科学管理的轨道。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行有效的预算管理,企业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之骏.谈战略管理在企业集团融资决策中的运用[J]. 财会月刊,2002(07)
篇7
关键词 清真食品;清真产业;产业化
本文探讨的对象是中国大陆的一个回族聚集区域,基于该区域回族族群的生活习惯、经商传统和地方经济特点,通过对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为主体的经济形态的产业化创新,期望能以此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笔者尝试从该产业化的主要内容,该地区发展此产业的禀赋,这两个方面入手,结合发展经济学相关思想的进展,进行简要分析。也期望通过本文来抛砖引玉,吸引相关人士对该产业的发展给予重视。
一、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及产业化
(一)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
清真食品指的是符合教规的食品,从伊斯兰教来说是“合法”食品[1]。从实质意义上讲,清真食品是宗教食品,即教徒可以食用的食品。但在中国回族的形成过程中的本地文化习惯融合来看[2],清真食品也呈现了不同地域间的差异。同时,在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中,特别是非伊斯兰教信徒也喜欢并消费清真食品,甚至许多非信徒参与了清真食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
目前的清真食品是严格遵循伊斯兰教的规定,经过严密的程序取得标示证书并予以标注的商品才可以称之为清真食品。通过这些程序的标示商品一般来说在穆斯林世界可以通行的。除食品的一般商品特征外,穆斯林食品具备两个关键特征,一个是要满足伊斯兰教规定,另一个是要具有明显的清真标志。
目前的清真食品定义由宗教界人士和社会学界专家依据伊斯兰教规定而作,并通过地方政府的相关《条列》或其它法规形式予以确认和严格标示。这种做法保证了清真食品的严肃性和通用性。
而穆斯林用品则更多的依据穆斯林的生活习俗和历史传统而约定,主要来源于宗教活动的一般要求和中国大陆西北地区的回族生活习惯。
(二)经济意义上的清真食品
本文所探讨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一般是指按照伊斯兰教规定、经历一定程序并为穆斯林接受并消费的食品和用品。这些食品和用品虽然并不完全要求整个产出链条的穆斯林操作,但产出链条的相当环节必须是穆斯林并按伊斯兰教规定来操作;这些食品和用品的消费主体是穆斯林,但并不限于穆斯林[3]。
(三)穆斯林用品
穆斯林用品是基于伊斯兰教规定和中国穆斯林在历史中形成的具有典型的族群特征的物品。这些物品在宗教活动、婚嫁丧娶活动、成员交往活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典型的族群特征,主要分布在回族衣着、洗浴用品、餐饮用具、装饰用品等以及一些族群公共活动用品等领域。穆斯林用品虽然不及清真食品那样须遵循严格的宗教规定,但也受宗教规定的影响。
(四)清真产业
鉴于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的生产和消费群体以穆斯林为主,本文从经济的角度把其归为清真产业。
二、吴忠市清真产业化的禀赋
特定地区发展特定产业,一般来说,一定是该地区某项或某几项要素在该产业链条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这种优势在经济发展中形成了区位优势,依靠这种区位优势通过内部的不断分工、深化和对外部资源的吸引聚集而形成相当的产业规模。
但我们对某一区域依据要素优势而做产业发展展望时,必须怀有相当地谨慎。一个产业能否成功发展,不单是取决于我们已知的具有优势地位的条件,也取决于许多我们未曾考虑到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偶然因素、未知因素和历史文化因素等。
形成产业需要两个关键要素,一个要素是特定资源的聚集,另外一个要素是市场规模的足够支撑。
(一)回族聚集优势
清真食品的生产链条中必须相当数量的穆斯林甚至是专业的宗教人士(阿訇等)的参与才能获得市场认可和政府许可。笔者认为,形成清真用品和穆斯林用品的特定要素是穆斯林。
吴忠市总人口123万,其中回族58万人,占总人口的47.2%,是中国回族主要聚居区之一(宁夏新闻网-吴忠市情)[4],这种人口禀赋为吴忠市开展清真食品的产业发展提供了优势。实际上,全市已培育出各级各类清真加工企业和工商户2460多家,其中17家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宁夏新闻网-吴忠市实现清真商品经济跃进)[5]。
(二)地域和民族融合优势
宁夏吴忠市位于中国大陆的地理中心区域。黄河流经这块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接壤的地域。历史上这里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线路,也是现代“欧亚大陆桥”的辐射区域。
宁夏吴忠市不仅是回族的重要聚集地之一,在长期的民族融合和交往中,也是中国回族最为开放的区域之一,是中国各民族间关系最为融洽的地区之一。
除当地来源于不同民族的居民之间关系较为融洽外,这里的商人常常深入藏区和内蒙古以及蒙古地区,从事皮毛贸易和木材贸易以及牲畜贸易等。
(三)传统的经商优势
吴忠市在历史上是有名的西北“商业重镇”之一。依托黄河-历史上西北地区最重要的物流通道之一――水上运输通道(流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到山东出海,运输船可上逆兰州以西),和回族思想观念中经商意识较重又能吃苦耐劳的特点,吴忠市成为商人聚集、商铺林立的城镇。该区域虽然地处干旱办干旱地带,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但商业意识较为浓重的特点为区域内居民的生活改变提供了有力补充。区域内居民多亦农亦商,遍及各城镇的农贸市场以及较大规模的专业市场为物品流通提供了便利。活跃于各市场中的经纪人(地方俗称“牙子”,每逢集日,“牙子”是最活跃者,他们作为中间人承担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任务,以双方较为公平地达成交易为目的,交易完成后由买卖双方或一方付给一定的佣金,佣金的多少取决于买卖双方各自的赢利情况[6])。
宁夏大学的马宗保曾调查了宁夏西吉县单家集(原属吴忠市下辖,2005年改中卫市管辖,其地理状况和人文状态与吴忠市的乡镇极为接近)的非农产业状况,他调查的结果显示“是非农产业发展带来了显著经济效益,成为村庄小康建设的重要动力。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单家集人均纯收入已达到2370元,其中源于非农产业经营的收入近2000元,农业在人均纯收入中的份额只有300多元。”历史上曾经辉煌的单家集集市“从该村70岁以上老人的回忆中可知,从光绪时期到解放初期,该村的集市一直比较繁荣。那时候,村子里有许多货栈和商业摊点,还有十几家供外地客商住宿、歇脚的车马店,成为一个具有较强辐射力的乡村集贸中心,四川的商人来时挑着茶叶、山货,返回时带走甘草;宁夏北部和内蒙古等地的商队驮着盐碱、棉花来换取皮张和羊毛;静宁、秦安、平凉等地的商人用干鲜果、农具、百货换取粮食;当地人主要从事货物的零售、客栈、餐饮、经纪等方面的经营服务活动。”[6]
(四)产业市场
从市场规模上来讲,一方面,随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和用品的多样化需求的增长会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这体现在穆斯林消费量的提高和非穆斯林消费群体的扩大上;另一方面,随市场规模扩大和地理约束条件相对减弱(基于技术改善和物流设施改善,相对地地理约束减弱),更大范围的消费者甚至国际消费者有条件进入市场。
目前,全世界有穆斯林人口13亿,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有穆斯林人口2032万,分布在全国各地。
当我们把这个产业的消费市场简单划分为本地市场、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我们会发现,该产业消费的重点是本地市场,随着本地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该市场的消费量会相应地提高;随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加工包装水平的提高,和市场开发的深入,全国的市场消费量也会逐步提高;特别是随中国与西亚、非洲、东南亚的以穆斯林为主体的国家的经贸关系的发展,中国提供的适合该地区消费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具有明显的市场潜力,这块市场将是未来增长最有活力的市场。
三、特定族群的区域产业发展创新
中国现时的工业化道路依然呈现出以“重化工业”为主要标志的特征[7]。实际上,中国大陆的基础设施改善和重化工业的发展,为中国经济迅速融入世界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经济近十多年持续增长和国家外汇储备的增长,中国已成为了加工业中的“世界工厂”。
中国大陆工业化过程也伴随着各区域和城市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外界市场条件而选择不同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各城市和区域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这个过程也交织着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的踪迹。
宁夏吴忠市坐落于中国西北的内陆少数民族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带。该市现代工业规模较小,多数居民从事农牧业和商业活动。笔者认为,该市完全依靠引入现代工业企业来发展经济并不具备突出条件,也无法通过政府主导来偏重发展外向型经济。依托自身资源探索发展一条政府主导与市场化相结合的新型模式,可能是该市的一种较好选择。
(一)产业化和工业化
在发展经济学上,产业化即工业化,指通过现代工业技术的应用,极大得提高生产效率这种经济现象。笔者本文中的产业化就指这个意思。
(二)工业化的定义
一般认为,工业化就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也就是工业产值比重和就业人口对比于农业产值和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笔者认为,这种通过可获得性指标描述了工业化的一般现象,却未必抓住了工业化的实质性内容。实际上,二战结束以来的各民族国家的发展多走上了一条片面工业化的道路,即通过对农业或第一产业的政策约束来重点发展工业。
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人物张培刚教授在1947年出版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中,对工业化做了精辟的定义,他认为,所谓工业化就是指“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发生连续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最先发生于某一生产单位的生产函数,然后以一种支配的形态形成一种社会的生产函数而遍及于整个社会。[8]
(三)农业工业化
张培刚教授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了农业国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他重点阐述了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特别是农业对工业化的五个方面(食物、原料、劳动力、市场、资金等)贡献,把发展农业看作是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必要条件。
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传统农业。舒尔茨教授在出版的《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发现,在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是高效率的,却提供着较低的收益。他认为,改造传统农业需要提供新的有利于生产的要素,“穷国农业部门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现代(非传统的)农业要素的可得到性和价格。”他看重对农民的投资,“本书研究的中心论点是把人力资本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即农民所得到的能力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是头等重要的;这些能力与资本品一样是被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9]
(四)清真产业的带动作用
吴忠市经过多年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清真饮食业清真乳品业、清真肉食品业、清真粮油加工业、清真副食品业和穆斯林用品等六类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2005年,全市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从业企业达到2913家,实现销售额51.8亿元。
注释
①穆斯林:简单来讲,就是伊斯兰教信徒。
②张培刚:著名经济学家,1945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科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获哈佛大学1946-1947年度最佳博士论文奖和“威尔士奖”,并由哈佛大学出版社1949年出版。该论文中文版由张培刚教授翻译并于1984年由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
③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改造传统农业》(Trans)英文版由Yale University Press,1964年出版。
参考文献
[1]张忠孝.清真食品_定义和范围界定问题的探析[J].回族研究,2006(1):165-168.
[2]杜倩萍.回族饮食观的形成和发展[J].民族研究,1999(2):64-72.
[3]丁自贵.对加快吴忠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的简单探讨[Z].2005年8月24日在《宁夏吴忠市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研讨会》上的发言.
[4]吴忠新闻网.吴忠市简介[EB/OL].wz.省略/40/2005-5-25/ 70001@1379.htm
[5]吴忠新闻网.今我吴忠.人文地理[EB/OL].wz.省略/40/2005- 5-24/70001@81.htm;wz.省略/40/2005-5-24/70001@79.htm;wz.省略/40/2005-5-24/70001@78.htm;wz.省略/40/2005-5- 24/70001@80.htm;wz.省略/40/2005-5-24/70001@82.htm.
[6]马宗保.非农产业发展与回族村庄的小康建设[J].民族研究,2004(1):75-79.
[7]李佐军.中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符合客观规律[J].经济,2004(9):62-62.
篇8
[关键词]施工企业 财务管理 必要性 问题 对策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建筑施工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其中,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就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基于这一现状,本文就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强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强化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当前,施工企业所要面对的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施工企业就一定要一改传统形式上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应当能够通过施工企业的财务报表来获取企业的经营信息,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对经营者工作成效的评估。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只有强化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够使企业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企业利润最大化终极目标的必然要求
所有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终极目标都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发展目标的,施工企业也是如此。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强化不仅能够增加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有效配置的能力,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在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对于增大企业的利润是十分有利的。
二、当前我国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信用不高,拖欠账款现象严重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施工企业的管理者往往总是重视产品的销售而忽视了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企业之间,特别是施工企业同投资者之间的相互拖欠账款的现象十分突出。
(二)施工企业的经营成本居高不下
由于建筑施工项目的投入大、工期长,这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无疑会增加其经营的成本。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当前施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沉重负担,给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固定资产管理不科学
伴随着当前施工行业市场竞争的不断升级,建筑施工企业在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往往放权于企业下属的分公司以及建设项目各个部门,但是却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这无疑会导致企业固定资产流失问题的出现。就我国施工企业目前的具体情况而言,重视固定资产的购置,忽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忽视企业内部固定资产有效配置的现象十分突出,这就给施工企业带来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三、强化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对策
(一)树立施工企业新型的财务管理理念
施工企业应当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把符合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理念渗透到包括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以及企业组织形式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去,构建施工企业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全方位财务管理体系。积极拓展施工企业新型财务管理理念的施用范围,从企业自身具体情况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潜能,打造以成本、效益为核心的新型企业财务管理理念,从而有效的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稳定的发展地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加强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
应收账款回收不及时、坏账呆账长期存在,这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是一个难以有效去除的顽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为了赶工期,在投资者资金尚未全部到位的情况下,产生拖欠账款的行为;其次,甲方将专门用于项目建设的资金挪作他用,从而产生应收账款;再次,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为了达到赖账的目的,有些工程投资者能拖就拖,直到最后成为呆账、死账为止。施工企业应当坚决杜绝上述几种情况的产生,加强对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不断增强企业财务人员的管理能力
首先要强化对自己的要求,对新建资产要确保及时准确入账,并正确计提折旧。对久拖未决的工程项目要督促有关方面及时编制决算。对随意处置固定资产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并令其补偿损失。对该报废的资产及时向主管部门申请报废。对未在资产目录中列出的新设备要及时向主管部门反映,并积极探讨对策。除此之外,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还应当努力学习财务会计业务知识,学习施工企业的生产知识,熟悉生产技术设备,经常深入施工现场了解资产的使用以及变动情况,加强与实物管理部门、领用保管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资产变动情况。
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的购置应当严格按照企业制定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和业务流程来进行。针对其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应当制定特别的业务处理流程。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资产的使用成本,提高资产保值增值的能力。
(四)严格管理费用的支出
为了实现企业管理费用支出的有效管理与控制,施工企业应当制定领导、项目部门等的招待费、交通补助、通讯补助、办公经费中具体管理费用的控制标准,并实行定额控制制度。计划财务部门应当设置相关的经费台帐,当有关部门的经费支出达到80%时,就应当向各业务部门发出预警,加强控制。在该项财务管理过程中,对于违反规定报销结算的,应当严格惩处;对于节约的,应当给与一定的经济奖励。通过实施这种管理机制,就能够极大的转变施工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费用支出理念,有效的节约了企业资金。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公用事业改革市场化民营化
公用事业改革问题在近两年多来讨论的很多,有研究者认为民营化是公用事业变革的世界潮流,中国也应当走这条路。笔者不能苟同。
公用事业改革的市场化依据
传统理论认为类似公用事业等自然垄断领域是需要政府控制而不能通过市场经营的。这些领域通常具有收益的非排斥性和边际消费成本为零的特点。非排斥性是指面对同一消费品,一个人的享受不会影响也无法排斥另一个人享受;边际消费成本为零是指在一定界限内,增加一定数量的消费者享受公共产品的益处无需增加任何成本。非排斥性使得公共产品无法通过等价交换机制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联系;边际消费成本为零则使得,如果对公共品采取市场方式进行供应,就会限制产品效益的最大发挥,背离经济原则。
然而,上述情形中市场之所以无法发挥作用,只是因为产权无法界定或界定成本过高,凡是无法明确界定产权的领域都是无法或不宜引入市场机制的。市场机制的根本要求是等价交换,交换的内容是产权,交换价格是人们对权力的评价,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就是权力的最佳利用。因此,产权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前提,没有产权界定就无法进行交换。自然垄断性产品之所以无法通过市场进行配置,是因为产权不明或产权不能确定使得价格机制失去了对交易产品进行合理定价的作用,无法实现对等的权利交换。事实上这些行业并非完全无法界定产权,有的是可以界定产权的,问题是产权界定的成本可能太高,结果无论从社会还是从个人来看都不经济。一般说的市场失灵,与其说是市场缺陷还不如说是市场运行条件不成熟。也就是说,只要能创作出界定产权的经济办法,从理论上讲所有事项都可以交给市场去完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组织机构的变化,一方面削弱了自然垄断的程度和范围,另一方面创造了新的竞争领域,如路网的建造维护和运输服务的提供、电网建设和电力的生产、通信网的建设运营与信息服务提供商的服务等均可以分开进行,使这些以前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经济活动,具有了竞争的性质和特点,为多元化的企业进入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同时,技术的发展也使原来的一些公共物品越来越多地成为准公共物品,可以通过“产权界定”和价格机制来实现其消费的可分割性,排除不付费者的“搭便车”现象。例如通讯技术的进步,使电视收视付费成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此,公用物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责任者与生产者的分离,即政府有责任组织相关设施的生产,但不一定亲自建设和运营,可以交由市场完成。与此同时,技术发展也使公共物品的产权实施成本降低。所以,许多自然垄断的公用事业,具有了某种程度市场竞争的条件,且现有营运及管理模式日渐无法满足新的社会需求,需要通过市场化改革提高效率。
市场化与民营化的区别
“化”是指一种发展趋势,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民营化应当可以理解为在某个领域民营资本逐步进入并最终成为主体或占据支配地位。民营化的支持者认为,民营化可以更好地引入市场竞争,提高公用事业领域经营效率。笔者认为,放开大门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公用事业领域从事经营和民营化是有根本区别的,公用事业改革的实质是市场化而非民营化。造成误区的原因,一方面是出于对市场化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有些确实是懂市场化,但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有意对市场化进行曲解。曲解跟误解是不一样的。
毫无疑问,民营资本参与公用事业建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一则大量民营资本的进入将会解决资金不足、产品或服务短缺问题。二则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产权主体或竞争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该领域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提高效率,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然而,民营资本进入虽有助于市场化形成,但决不是唯一的路径。
首先,市场化就是按照市场规则去运行,不排除任何国有的成分,也不排除任何民营或外资的成分,但是必须要有一个原则:一定要界定政府、投资人或者是运营者,或者是消费者的责权和义务的关系,只要把权力和义务划分清楚就是市场化。市场化一定要转变原来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有些人比成父子关系,就是没有一个清楚的责任和权力,只要把父子关系改变成合同关系,实际上就是市场化的基本特征。
其次,一些学者主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公用事业的模式,在我国实行公用事业民营化。但他们忽略了西方国家公用事业领域实行私有化或民营化是在国有资本占有相当比重的前提下进行的。事实上,时至今日那些国家公用事业领域国有资本仍占有很大比重,而相反现在我们的开放程度超过了美国、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再次,目前公用事业经营效率低的原因是因袭了旧体制下政府直接管理和经营的模式,政企不分,没有进行真正意义的企业化经营,而不是国有资本太多,也不意味着国有企业一定低效率。大量的事实表明,国有企业一旦完成制度更新、机制转变,也将成为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改革提升其竞争力,在公用事业领域应当也能做到。中国经济改革的市场化问题,不在于有多少国有企业进行了私有化或民营化程度有多高,而在于有多少企业真正建立了符合现代企业标准的权力制衡制度。
民营化的消极影响
民营化期望通过促进个人利益最大化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逻辑并非十分可靠。因为公用事业本身的自然垄断性,民营化往往只能改动“经营”而无法改变“垄断”这种经营方式——民营化的结果只是将垄断权由政府交给私人组织。如果缺乏健全的监管体制,民营经济控制公共事业就极有可能造成对公共利益的危害。这种危害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争夺政府授予特许权和签订承包合同阶段的腐败问题;二是合同签订之后公共服务生产过程中的数量短缺、质量低劣和价格不公平问题;三是不履行普遍服务义务,或者提供歧视。由于诸如自来水、电力等公用事业产品的需求弹性很小,经营者完全可能通过任意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利润。一旦政府介入实行价格监管,有可能造成企业因不能满足其利润目标而选择放弃或提供低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不能过分相信政府对私人企业进行监管、引导的能力和有效性,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政府本身的缺陷,二是私人企业对政府调控做出反应的积极性以及反应能力。一个典型案例是,2005年5月,香港东区海底隧道(东隧)不顾香港特区政府和市民的强烈反对,坚持自五月份开始对公路隧道收费大幅加价超过六成,由此引发社会各界对香港过海隧道车流量将会更加分布不均的担忧,以及公用事业民营化模式利弊得失的重新思考。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膨胀,许多城市近年来相继有大量公用事业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采用所谓“民营化”模式进行运营。如采用BOT方式建设的深圳梧桐山隧道,专营商对隧道的高额收费早已成为阻碍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深圳市政府急于收回隧道经营权,但是专营商却抛出高价令政府难以接受,在多年谈判未果的情况下,深圳市政府只得于2005年兴建梧桐山新隧道解决交通瓶颈,但却很可能面临新旧隧道车流量不均、资源浪费的新问题。
篇10
物资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本企业所需物资的采购、使用、储备等行为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物资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物资进行有效管理,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加速资金周转,进而促进企业赢利,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企业的物资管理,包括物资计划制订、物资采购、物资使用和物资储备等几个重要环节,这些环节环环相扣、相互影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对企业的物资供应链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市场异常活跃的今天,物资管理已不能用“计划”、“配额”、“定量”等几个简单概念进行诠释,它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企业成本控制的利器,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政策运作的重要保证,成为企业发展与壮大的重要基础。作为企业行为的物资管理工作,不仅是企业物资部门的专业管理,更应是企业决策层和高管关注的事项,同时也是各岗位人员需共同参与和监督的组合管理,只有全员的参与,才能有效构筑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完整体系。
施工企业中的物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各种物资的计划编制、采购订货、运输组织、库存保管、合理供应、领发、回收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随着建筑大军数量的不断膨胀,国家定期不定期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等,施工企业为了生存不惜低价承揽任务,即使是优秀的施工企业效益仍然不尽理想。因此,施工企业加强物资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挖掘其管理潜在效益是迫切而必须的。
二、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漏洞
我国的施工企业物资管理还不够成熟。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施工企业物资管理思想观念落后。随着物流的快速发展,一般生产企业的物资管理尚未能与物流市场有效接轨,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普遍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对第三方物流有抗拒心理,思想观念落后于现代管理的观念,不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第二,物资管理配套设施薄弱。物资管理基础配套设施薄弱,由于对物资管理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微机管理系统应用受到制约。多停留在原来的整套账务、采购、仓储和控制的管理模式上,造成了当前物资管理基础工作相对薄弱,是典型流程式、“标准化”的管理,而不是追求效益、主动进取的管理模式。
第三,重供应、轻管理,管理方式陈旧。企业领导层、生产作业层对物资部门的要求是准时提供生产所需的物资,一旦延误生产,物资部门要负一切责任。因此,施工物资管理人员唯能做的就是加强计划预算,按品种、按质量、按期限齐备地供应施工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资,宁愿物资管理水平停留于传统水平,也不愿承担因改革创新带来的风险和责任。
第四。物资管理人才缺乏。物资管理人才缺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物资人员作为生产辅助人员,在企业的地位居于次要,无法吸引人才,增强活力,使得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物资管理,既懂经济金融又懂法律的人才严重缺乏;二是物资管理人员缺乏系统、专业、相关的培训,在管理中往往凭借的是经验判断而不是科学理念;三是普遍存在人才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接纳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手段的问题。
三、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途径和措施
第一、确立科学管理理念,实施系统控制。系统控制包括目标计划控制、采购控制、以及存储控制三方面。首先,目标计划控制。根据工程项目用料计划,可运用ABC分类法、订货点(FQS)法、经济订货批量(EOQ)公式来解决。根据最终的计划,保证按品种、按规格、按质量要求;其次,采购控制。采购需要开展的业务很多,必须对采购程序的各项业务建立职责分工,实行职务分离。加强对采购对象、采购量、合同签订、付款、货物验收、运输方式和配送等各方面的控制。要强化信息情报收集,引入竞争机制,净化采购渠道。要加强采购人员的职业教育和管理,强化纪检监督工作,合理确定采购批次和采购数量,防止盲目采购和无计划采购。再次,存储控制。在存储控制中,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得到最合理的采购周期、采购时间和最佳库存结构。施工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段时间以后,都会造成部分材料、配件的积压现象。为了在盘活库存、减少储备、杜绝损失浪费,不再造成新的超储积压方面,物资管理部门要加强物资定(限)额管理,严格按计划和物耗定额进行控制,加大修旧利废工作,充分利用物流市场发展,不断探索材料“零库存”的可行性。
第二、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应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搭建信息平台,建立公司和项目层面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物资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为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通过在两个层面建立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实现物资管理的主要职能。从计划编制申请、招标采购信息、物资收发存业务、成本归集和核算等流程可以在管理系统中加以固化,形成标准化、流程化的管理模式。即克服了手工帐的低效率,又提高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也为公司监管提供了快捷的通道。
第三、实现物资的集中管控,提高物资管理的集约化水平。集中采购是指企业设立高度集中的物资采购中心,将分散的物资需求集中起来,以组织的总部采购物品和服务的采购活动。集中采购通过采购量的集中来提高议价能力,降低单位采购成本,这是一种基本的战略采购方式。随着市场的发展,部分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物资需求呈现巨大的增长。改变单纯以项目为主的分散采购模式,规避单兵作战的风险,施行集中采购,提高同供应商之间的议价能力,是降低物资采购成本的重要方法。施工企业需要消耗大量的材料,对于构成工程实体的重要物资,如沥青、预应力钢绞线、钢材、水泥、锚具支座等易于集中的物资。以及影响项目成本巨大的重油等燃润料等施行集中招标采购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