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18 18:0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发展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发展概念

篇1

关键词: 农村中学生 学业自我概念 发展特点

1.研究背景

自我概念是人格结构的核心成分,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学业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在学业情境中对于自己学业能力、学业体验、学业行为、学业成就等方面有比较稳定的认知、体验和评价,它是自我概念研究的重点之一。从以往的研究中发现,对学业自我概念的研究的对象多是大、中和小学生这样的大群体,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或者各个年龄阶段自我概念的特点。然而,其他特殊群体、特定领域,如农村中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如何,因有它的特殊性,不能照抄以前的研究结果。现在农村的中学生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留守儿童问题、单亲问题、家庭经济问题和教育问题,等等,农村中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有其特殊性和自身的发展特点。同时,学业自我概念对个体自我概念的发展、心理健康及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学生没有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就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和学业成绩问题等。

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农村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发展情况进行数据分析,掌握农村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和水平。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业自我概念,还能为学校教育、教学和心理健康咨询提供依据,指导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业自我概念,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广州市郊区――从化区两所农村中学(从化区第五中学和从化区第六中学)的中学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200份,获得有效数据1079份,有效率达89.9%;其中男生468人,占43.4%,女生611人,占56.6%;初一学生200人,占18.5%,初二学生203人,占18.8%,初三学生128人,占11.9%,高一学生162人,占15.9%,高二学生196人,占18.2%,高三学生190人,占17.6%;独生子女312人,占28.9%,非独生子女767人,占71.1%;城镇学生415人,占38.5%,农村学生664人,占61.5%。

3.研究工具

3.1测量工具

本研究选用郭成(2006)编制的青少年学业自我概念量表中的一般学业自我分量表,共包括22个条目,包含学业能力、学业体验、学业行为和学业成就四个维度。具体学科自我概念主要采用郭成(2006)编制的青少年学业自我量表中关于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学科的自我概念条目组成的分量表。该量表共包括24个条目,分别是语文自我概念、数学自我概念和英语自我概念三个维度。

3.2统计处理

数据使用Spss18.0进行统计处理。

4.农村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4.1农村中学生一般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4.1.1总体状况

对参加本研究调查的1079名中学生在一般学业自我概念各因素上的平均数与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其中最低分是1分,最高分是5分,中等临界值是3分。结果显示,农村中学生一般学业自我概念的总均分为3.289,略高于中等临界值,处于中等水平。具体看,除学业能力均分低于3分(M=2.977)外,学业体验、学业行为和学业成就的均分都高于3分,处于中上水平。

从年级的横向发展特点看,初一到高一,农村中学生一般学业自我概念发展水平处于下降趋势,但总均分均高于中间临界值3分,从高一到高二呈上升趋势,从高二到高三有呈现下降趋势,整体上看呈现V型发展态势。这与他们所承受的学业压力、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等相关。

4.1.2差异分析

为考察农村中学生一般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城乡之间上的差异,我们以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城乡为自变量,以一般学业自我概念及各维度均分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差异分析。结果发现,学生一般学业自我概念及各维度在性别和年级变量上存在差异,但在城乡、是否独生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4.1.2.1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查农村中学生一般学业自我概念及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首先,从一般学业自我概念的总均分看,男生的总均分为3.2290,女生的总均分为3.335。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男女生之间的差异显著(t=-2.430,p

4.1.2.2年级差异

为考察一般学业自我概念在年级维度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法分析中学生共6个年级的差异情况。结果发现,农村中学生一般学业自我概念及其各维度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年级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一般学业自我概念及各维度在年级变量的差异表现各不相同,具体表现为:在一般学业自我概念维度上,初中生的一般学业自我概念发展水平显著高于高中生,初一学生水平最高,高二学生的水平最低学业能力的维度上,初中生的自我评价显著高于高中生,高一显著低于高二;在学业体验、学业行为、学业成就三个维度上,都表现为初一初二显著高于初三和高中三个年级,这应该受到教育者的格外关注。

4.2农村中学生具体学科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4.2.1总体状况

通过对农村中学生具体学科自我概念进行调查分析,得到语文学业自我、数学自我和英语学业自我的基本统计量。结果显示,从具体学科自我概念发展状况看,语文、数学和英语自我概念总均分都小于临界值3,未达到中等水平,其发展顺序由高到低依次是:数学>语文>英语,这表明中学生具体学科自我概念的发展水平总体偏低。

对于中学生具体学科自我概念在年级上的发展特点,具体看,语文自我概念:从初一到高一处于下降趋势,从高一到高三处于上升趋势,整体上看呈现V型发展态势。数学自我概念:从初一到高一处于下降趋势,从高一到高二有上升趋势,但是高二到高三又出现下降趋势,整体上看呈现V型发展态势。英语自我概念:从初一到初二处于上升趋势,但从初二到高二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直到高三稍微有点回升趋势,整体上看呈现V型发展态势。

4.2.2差异分析

为进一步考查农村中学生具体学科自我概念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城乡上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分别以语文、数学和英语自我概念为因变量,分别以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城乡为自变量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具体学科自我概念在性别、年级和是否独生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城乡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4.2.2.1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农村中学生具体学科自我概念在性别上的差异,结果发现男生和女生在具体学科自我概念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男生的数学自我概念显著优于女生,而女生的语文自我概念和英语自我概念显著优于男生。

4.2.2.2年级差异

为考察具体学科自我概念在年级变量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法分析中学生共6个年级的差异情况。结果显示,中学生的语文、数学和英语自我概念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年级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在语文自我概念上,初一年级学生的语文自我概念处于发展的最高水平,而高一处于发展的最低水平,初中显著高于高中,高中无显著差异;在数学自我概念上,初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自我概念处于发展的最高水平,而高一处于发展的最低水平,初中显著高于高中,高中无显著差异;在英语自我概念上,初二年级学生的英语自我概念处于发展的最高水平,而高二学生处于发展的最低水平,初中显著高于高中,高中无显著差异。

4.2.2.3是否独生上的差异

为考察具体学科自我概念在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以是否独生作为自变量,以具体学科自我概念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具体学科自我概念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的差异,独生子女的具体学科自我概念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5.讨论与分析

5.1农村中学生一般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5.1.1农村中学生一般学业自我概念的总体水平

从调查结果看,我国农村中学生一般学业自我概念总均分为3.2891,基本上处于中等水平,这说明农村中学生对自己学业的认识、体验、评价及行为表现并不积极。就其具体维度来看,学业能力的发展水平最低(M=2.9771),学业成就的发展水平最高(M=3.5387),这一结果与郭成(2006)对西南地区青少年的研究结果类似,这说明国内对农村中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具有普遍性,导致农村中学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与我国学校教育、社会文化对学生学业价值的追求存在必然的联系。在我国实际教育中,读书与升学存在密切关系,对于农村学生而言,读书就是他们摆脱现状、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学习和升学成为他们学业活动的主体和核心,这一切都以追求考试、考上大学、实现人生价值为主要目标,所以农村中学生学业成就价值发展水平较高。上至国家、社会,下至学校家长,都在重视学生的教育问题,这对促进学生个体一般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为什么农村中学生在学业愉悦情绪体验和学业能力知觉上的发展水平较低呢?这与现行的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是有一定关联的,教材难度的不断增加,教育方法的外部强制性程度逐渐加重,这对农村中学生来说,完成高强度和高难度的学业任务有一定的困难,最终导致他们失去自我肯定,降低自我效能感,进而失去信心,所以农村中学生的学业能力知觉发展水平较低。农村中学生一般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状况说明农村中学教育存在许多不足,不仅会导致学生对自己学业认知水平的下降,还会带来一些负向的情绪体验,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造成心理问题。这提示我们一定要关注农村的学校教育,控制那些教育情境中阻碍学生积极学业自我发展的消极因素,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从根本上完善我国的教育机制,促使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5.1.2农村中学生一般学业自我概念的性别特点

关于自我的性别特点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研究对农村中学生一般学业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农村中学生一般学业自我概念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2.430,p

5.1.3农村中学生一般学生自我概念的年级特点

本研究发现,农村中学生一般学业自我概念总体发展水平存在非常显著的年级差异,从初一到高一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而后略有上升至高二,然后到高三又呈现下降趋势,这种波浪式的前进发展趋势比较符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从教学实践看,农村中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学习要求和学业期望会不断提高,对顺利升学存在潜在的忧虑,导致他们的一般学业自我概念发展水平较低,尤其是进入高中阶段,而且高中时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关键期,这应该引起教育者的广泛关注。

就其一般学业自我概念具体维度看,初一学生的四个维度得分均是最高的,这可能与他们刚入学时的学习状态有关。刚步入学校,有着一种对未来学业和前途的美好憧憬,时常带来愉悦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会促进学业自我的健康发展。正是因为刚刚新的学校,所学知识的深度和难度都不高,考试的成功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信心,这种积极的学业经验会使中学生的一般学业自我概念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5.2农村中学生具体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5.2.1农村中学生具体学业自我概念的总体水平

本研究发现,农村中学生具体学科自我概念的发展水平不高,均未达到中等水平,这与他们对具体科目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有关,尽管现行的教育体制提倡中小学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但对于学科教学的引导不够,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科的难易程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科目重点学习,这就容易导致学生消极学业自我概念的产生,比如英语学科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属于陌生学科,到了初中之后才开始系统的进行英语学习,农村中学对英语学科的重视程度也不高,这也是学生对英语学科认识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育者在实施具体科目教学时,更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科目知识的介绍,让他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理解学科学习的意义。

5.2.2农村中学生具体学业自我概念的性别特点

本研究发现,具体学科自我概念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男生的数学自我概念显著优于女生,而女生的语文自我概念和英语自我概念显著优于男生,这种学科间的性别差异与男生和女生自身的心理发展有关,特别是认知发展的差异性,在学科学习中的表现存在不同的性别优势,男生比女生在数学学科上更具优势,而女生比男生往往在语文和英语学科更具优势。所以,对于男生来说,往往会对数学这种理科类的学科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更积极,而女生则会对语文和英语这种文科类的学科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更积极。

5.2.3农村中学生具体学业自我概念的年级特点

本研究发现,农村中学生具体学科自我概念的发展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且在不同年级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为:语文自我概念上,初一至高一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从高一到高三开始回升,但仍显著低于初一;数学自我概念上,从初一到高三一直处于波浪式的下降趋势;英语自我概念上,初一到初二处于上升趋势,尔后到高二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到了高三有所回升。可以看出,具体学科自我概念在年级间出现较大的波动,这种发展趋势反映了我国农村中学生具体学科自我概念的发展与学业经历密不可分,尽管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知识不断积累,心理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提高,但是学科自我却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学科自我的发展与认知水平的提高不存在线性关系。

5.2.4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具体学科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本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具体学科自我概念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独生子女在具体学科自我概念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与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关,本研究调查的对象是在农村中学,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计划,每个家庭只能生育一胎,公务员、教师等公职人员的家庭只能生一胎,但是农村还是会存在两个或三个子女的现象,且大多都是农民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这就导致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有所差异,文化程度高的家长会给子女带来更清晰的学科教育或入学前的引导,使他们对不同学科有更清楚的认知,而非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本身就不高,难以对子女进行学科方面的教育。这一现象揭示了农村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在教育方面对子女的引导对他们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聂衍刚,张卫,彭以松,丁莉.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功能结构及测评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2):411-414.

[2]彭以松,聂衍刚,蒋佩.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及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0).

[3]吴素梅,等.初中生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及培养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4).

篇2

【关键词】农村学校;数学;概念教育;发展

一、前言

所谓的数学概念,就是对现实世界当中的一些数量关系和其中所存在的空间形式的特质属性进行反映的思维方式.数学概念是对基础数学知识进行了解与掌握的前提条件,更是理解数学公式、数学定理与掌握数学思想的前提.学生要以数学概念为依据进行数学计算与解答,作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资源,数学概念应当得到学习者与教育者的重视.而数学概念教育,则是数学教学工作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数学概念是对数学理论的抽象与严密性的总结,所以,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数学老师会把数学概念当成一段文字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有被动地接收老师传达的信息,没有主动学习的机会,有些学生面对数学概念的枯燥性,甚至会对数学概念进行死记硬背.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标准已经在国内大范围地实施,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下,数学概念的教学工作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活动、探究、对象与图式阶段.这样的教学观点与理念就对我国广大数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常的教学课堂当中,关于一些数学概念,可以让学生像数学家发现数学原理那样,从想数学到做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去发现与认识数学概念,进而对数学概念进行理解与掌握.因此,如果想要提高我国农村学校的数学概念教学水平,就要改变教学方法,从根本做起.

二、数学概念的特点

要想提高我国农村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与水平,首先就要求广大的农村数学教师要对数学教材中的所有数学概念进行全面仔细的总结,对数学概念的特点进行研究.通常来说,数学概念的类型主要有直观型与抽象型两种.在这两种数学概念当中,直观型的数学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更为简单,比较容易理解与掌握.对于直观型的数学概念,数学老师只要对学生进行稍微地引导,学生在比较当中就可以得出一定的数学结论,没有必要进行反复验证与复杂的推理.而抽象型的数学概念则不同,与直观型的数学概念相比,抽象型的数学概念对于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来说,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抽象型的数学概念必须要以直观型的数学概念为线索,直接地观察与简单的推理是不能够引出抽象型数学概念的.

三、加强农村学校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方法

在我国农村学校的数学概念教学工作当中,许多数学老师用直接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们灌输本来就晦涩难懂的数学概念,使得许多学生认为数学课堂十分枯燥,导致数学的学习兴趣下降,没有了数学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也就使得农村的数学概念教学,甚至数学教学工作很难进行.这就需要农村的数学老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要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下面就对农村的数学概念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1.将数学概念置于生活情境当中

万事开头难,但一旦头开好了,以后的进展就会很顺利,数学概念的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如果数学老师可以给数学概念的教学活动设计一个良好的开场白,把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接触到的生活小情境融入到数学概念的教学当中,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很容易被吸引,并且可以勾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膨胀.这样一来,数学老师就可以迅速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一起,集中到数学概念的学习当中,也能使数学概念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在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思想当中,人们之所以认为教学活动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就是由于教学的抽象性,换言之,就是教学脱离了生活实际.从数学概念的教学工作内容来看,有许多数学概念都是源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比如说,数学老师在讲到仰角与俯角的概念的时候,就可以把生活情境引入到教学当中.对于每一名学生来说,没有特殊情况,升旗是每周一必做的事情.数学教师大可把升旗这一生活情境引入到数学概念的教学当中,老师可以问升旗的时候你们是怎么做的,学生会回答向上看、仰视等等.老师可以继续追问,仰视的时候你们的视线与水平线是否会形成一个夹角,当学生们给予老师肯定回答之后,老师就可以以仰角为这个夹角命名,从而引出仰角的数学概念教学.对于俯角也是一样,老师可以问我们下楼梯的时候是不是要向下看,学生给出肯定回答,老师就可以说那么我们的视线与水平线的这一个夹角就是俯角.通过这样的引入,学生可以轻松地了解到数学概念的含义,也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后面的讲解当中,教学效率在这一过程当中也会得到提升.

2.让学生体现数学概念的产生过程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阶段当中,有一个阶段叫做活动阶段,就是让学生去体现数学概念产生与发生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数学的学习就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一般来说,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成长期的他们也都十分活泼好动,这就使得学生对于新事物都有一定的新鲜感.老师可以利用学生这样的心理特点,让学生们动起手来,亲自体现一下数学概念发生的过程.在学生们动手的过程当中,老师要观察每一名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获取应当掌握的数学概念.比如说,在讲解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模型,拿出纸张与剪刀,剪一剪,拼一拼,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形状和来源,为数学教师的进一步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3.充分利用已经学过的数学概念

每一个数学概念学习的基础都是学生已经拥有的认知结构.所以说,在进行数学的概念教学之前,数学教师最好可以在学生已经学过的数学概念当中找出一些与要学习的数学概念相类化的概念,这样,将二者进行类比,使学生们更容易接受新的数学概念.比如说,数学教师在讲授二次函数之前,可以先引导学生们进行一次函数的复习,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本形式进行深化.因为,二次函数是在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一次函数进行更为深入的复习,就是在一点点地接近二次函数的教学.在复习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把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进行对比,发现它们的不同,使学生在一次函数的基础上掌握二次函数.

四、小结

综上所述,数学的概念教学是农村数学教学工作中的难点,也是数学教学当中的关键点.数学概念的教学质量对于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从数学概念的特点出现,提出了将数学概念教学融入到生活情境当中,让学生亲自体现数学概念发生的过程和以已经学过的数学概念为基础的三点数学概念教学的建议.广大农村数学教师要把数学概念的教学放在数学教学的重要位置,坚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大胆设计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概念教学的水平,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苟国莲.在农村学校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科教导刊,2009,12(27):84-86.

[2]马君.农村学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青海教育,2010,5(9):44-46.

篇3

1.1农业

农业的概念,相关学者都进行了定义,我们这里具体是以“新华”字典里的定义为例,农业就是指栽培农作物以及饲养牲畜的事业。当前,社会进步非常的快,农业的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就目前的农业是指整个农业体系,它包括了生产前、生产中以及生产后的农业服务体系。

1.2农村

农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当前,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农业生产被重视,而且农民的生活也开始被视为一个重点,各类乡镇企业逐步成长。随着很多投资者在农村投资,农村开始成为工业、农业以及服务业同时存在的区域。同时很多农村农民开始外出务工,造成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所以有必要对农村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农村是相对于城市来说的,我们将非城市的区域称作农村,将农村定义为农业活动发生的主要区域。

1.3农业和农村的关系

从上述的概念来说,农村是一个区域,而农业是在这个区域内所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农业生产、文化教育、卫生等其他行业,这些都是农村建设中所需要关注的领域。当前国内的农村问题主要是表现为农村经济文化以及素质都比较落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努力加强农业的建设。

2.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

2.1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当代计算机信息普及的前提下,运用计算机欣慰为主要生产工具进行农业生产。农业信息化是说农业的全过程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主要可以分为生产前的信息化、生产中的信息化和生产后的信息化。

2.2农村的信息化

农村的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农村信息化是利用现代计算机以及通讯信息计算建立农村综合的信息化体系。促进农村信息资源、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村管理信息化、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农村文化信息化、农村经济信息化。

3.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的关系

3.1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

3.1.1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主要服务于农业信息化目前我国的农村普遍存在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农村地区首先需要提高经济水平。但是目前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经济收入不高,使得农村经济很落后。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各建设内容都应该集中在推动农业的发展中。例如农村经济信息化可以通过建立农村电子商品平台,给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多渠道的发展。3.1.2农村信息化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的信息化需要国家的政策、资金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农民自发的推动。这首先就需要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让农民能够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主动去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去。农村的信息化还需要建设村村通等,这些都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物质保障。同时农村信息化培养的有文化、有知识技术的人才也将为农业信息化提供可靠的劳动力。农村信息化还可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总的来说农村信息化给农业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人才基础以及经济基础,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3.1.3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农村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只有实现了农民的增收,才能使得农村地区的其他工作展开。当前,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需要通过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但是农业的发展又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如果没有农业的发展,就不能解决农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更不用说其他的建设了。可见,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3.2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都是属于现代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

篇4

【关键词】 新型城市化;空间功能;发展路径

快速城市化发展背后显现的“城市病”、“农村衰落”等诸多问题引发了学术界和政界对城市化的重新思考,认为:城市化不应该只注重城市规模无休止地扩充,而忽略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农村也不应该单方面向城市无休止地提供资源,而忽略自身的功能和发展。与此同时,作为空间概念的农村和乡村都简单表示为与城市相对应的“尚未城市化的地区”,经常被混用而不加以区别。正是如此,既相区别又相依存的孪生概念农村和乡村的界定含混不清,直接导致对城市和农(乡)村发展的定位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相互之间的关系没能明晰。基于此,本文从非城市地区的界定为出发点,重新定位城市化,并在新型城市化发展理念下确定非城市空间农村和乡村的定位和功能变迁,从而为新型城市化发展路径提供依据。

一、非城市地区界定

1、地区属性界定标志

目前,对于地区属性的界定主要是通过单一的行政区划标准明确的,然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过程中,一个地区的属性往往与最初的定位发生了严重的分离,主要表现在经济水平、人员结构、空间功能等方面。因此,本文认为,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属性应该是围绕社会经济特征并通过空间大小、人口和社会结构、经济文化水平、空间联接能力和作用范围(资金流、商流、人流,信息流)等多个方面综合反映和区别的。基于此,城市空间与非城市空间可以通过以下五个方面加以明确:一是法律地位。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限定一个地区的司法权、中心职能以及在管理中的地位等因素,从而明确城市空间和非城市空间之间的界限,这是最传统也最公认的标准,但却不能作为唯一标准。二是居民区的大小和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量和面积区域的相对比值差异是突出城市空间与非城市空间的主要特点,可以通过人口总人口/总面积的算术密度、总人口/居住和生产面积的人口生理学密度、总人口/(农业用地面积×单位面积产值)的供养密度、总人口/总居住面积的居住密度、农业劳动力总数/农用地面积的农业密度、农业劳动力总数/(农用地面积×单位面积产值)的土地使用密度、农业经营者总数/农用地面积的人地比、住房总数/计划建筑用地面积的建筑密度来反映。三是就业密度。目前,我国城市化研究中尚不多见用就业密度反映城市空间和非城市空间的区别,但实际上这是区域发展研究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衡量指标,因此,就业密度可以通过每平方米的就业人数来表示。一般城市空间到非城市空间的就业密度会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规律。四是农业份额。农业份额是标注城市空间与非城市空间最传统和最基本的指标。高农业份额是农村经济结构最显著的特征,而高工业份额是城市经济结构最显著的特征。五是结构弱化。非城市空间也被称为结构弱化的地区。一般来说,结构弱化很难通过单一的指标来衡量,可以依照人口统计(人口密度、净迁移)与经济(地区产值、工农比例、税收)对比综合或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数量、距离)构建一个指数反映非城市空间的结构差异。

2、农村和乡村的特点与差异

基于以上对非城市空间地区属性的综合测定,农村和乡村在其发展定位和功能上其实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首先,农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而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相互交织的人类活动,这就决定了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农村对空间的依赖性要远远超过城市,具有鲜明的地域标签。其次,在一般解释中,乡村与农村概念没有本质差异,或和村落、乡村聚落等概念相联系。本文认为,乡村是指居住在城市以外的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与农业产业相联系的农村概念相比,乡村更强调从文学性的角度表达空间概念,更具有人文情怀。总之,农业这个生产活动或产业部门是农村所指向的空间所依托的基础,而脱离了不论工业还是农业的产业依赖性的纯粹意义上的居民区才是乡村的实质。基于工业化的城市快速发展,为城市营造了楼房林立、车流不息、人流如织的外在繁荣形象,但也引发了厂房和烟囱浓烟滚滚、交通拥挤、秩序混乱等的斑斑病症,这些无不唤醒了人们对风景宜人、空气清新、民风淳朴的乡村的思念之情,催生了农业和乡村浪漫主义。以地缘和血缘为基础,乡村的概念范畴创建的是一种与过度发展的城市景象完全不同的和谐理想关系:人与自然之间亲密而直接,山川田野、河流湖泊、飞禽走兽是乡村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人与人之间打破城市钢筋混凝土的冰冷,以非常熟络的情感进行“家长里短”式的密切交往。可见,农村是一种以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乡村所彰显的是与城市和传统农村都截然不同的理想生活方式。

二、新型城市化的定位

从城市空间和非城市空间地区属性的差别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新型城市化包含两个过程,即外在的以人口机械迁移为特征的物理过程,以及内在的以人口迁移为载体的城农(乡)文化经过矛盾碰撞而融合、升华最终统一为新型城市文明的化学反应过程。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市和农(乡)村两个空间肩负着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功能:一方面,农村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输送城市建设需要的物资和人员;另一方面,城市不断通过辐射带动作用将先进、文明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向农(乡)村渗透。伴随着物理迁移和化学融合,城市和农(乡)村矛盾不断得以调和,功能分工不断得以深化,从而逐渐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区域功能的不同需求,最终形成新的社会结构划分。可见,一般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指标单一衡量一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是存在问题的,城市化进程衡量的指标也不应该是人口从农(乡)村向城市迁移的简单等同,它涉及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和环境等的一系列紧密而复杂的关系变迁,甚至还会受到如自然灾害、历史变革等地方性和偶然性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城市体系的动态和特征在政府决策、法律法规、城市规划和管理作用下发生巨大变化。

三、新型城市化主导的非城市空间功能变迁

1、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农村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由于城市一直是政治中心,是权力者集中和政令形成的地方,城市和农村表现出明显的角色差异:城市是先进、文明的标志,城市人决定什么是社会发展应该提倡鼓励的文明趋势;农村则成为落后、愚昧的代名词,是城市压制和征服的对象,农村人只能处于弱势被动接受城市的“游戏规则”。具体表现为:在城市生活的农村人被称为 “乡下人”,传达出城市人对农村人行为和生活习惯的轻蔑与偏见情绪;如果要肯定农村人的诚实、质朴、深明大义,则对其作出“做派不像乡下人”的肯定,而 “跟城市人一样”的评价则显现出农村人对城市人的极度羡慕。可见,城市人和农村人在相互评价和认同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然而随着“城市病”的爆发,农村人对城市人的羡慕在城市对农村的不断掠夺与歧视中逐渐被磨灭,农村人开始对城市人表示出排斥,甚至嘲讽和不满。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市因素严重冲击了农村的传统等级观念、伦理价值,从而破坏了农村原有的秩序和农村人安然接受生活方式;并且,农村人积极向往先进文明城市的追求常常被城市人“不平常”或不对等的待遇而打破,而在农村和城市之间钟摆式颠沛生活的初期让农村人羡慕的“走出农村的优秀农村人”失去得到的落差更是让其充满不平衡感。即便是现在,城市居民对“城市病”表现出的不满,往往归罪于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太多,破坏了城市良好的“规矩”,却忽略了城市管理和资源的优化问题。显然,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的从工业文明和社会及产业分工中生发而出的新型文明以扬弃的方式取代了源自传统农业的价值伦理观念和社会规范。

作为工业化派生物和经济发展集聚效应产物的城市化,决定了农业部门和农村对于工业和城市的意义。无论任何体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都带来了农业对工业无偿的资本积累贡献,而这种贡献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农村和农民的“牺牲”,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出路也根本在于工业化。

2、后工业化和现代社会的乡村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与乡村的概念已经在发达工业化国家发生了质的改变。乡村成为城市重要的附属功能区之一,即通过农业专业化和机械化,乡村与物质生产部门的农业逐渐脱离了依存关系。[3]在此阶段,一个国家或社会发展到城乡差别已经基本消除的现代社会,城市和乡村在社会有机整体中肩负着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功能。至此,乡村成为了基础设施、社会管理、生活方式城市化了的农村,是经过城市文化改造了的农村,即后工业化和现代社会的乡村。

3、农村到乡村的过渡

工业化进程呈现出的农村农业劳动力不断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城市快速发展与农村由于农业机械化将农业劳动力不断挤出农业和农村呈现出以人口密度和就业密度同时下降的“农村衰落”形成鲜明对比。在此阶段,与农村相对应的区域空间概念是工业城市,也就是说,城市工业发展所主导的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机械迁移的物理过程是该阶段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其次,城市优越外壳铸造的“城市梦”导致城市规模效益下降乃至出现负效益,呈现出工业和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的逆城市化发展。在此阶段,农村受到各种城市因素不断地渗透,并与当地因素实现融合升华;农业渐渐脱离对农村空间的依赖,成为现代农场,工业渐渐退出城市而迁入城市近郊的工业聚集区。[4]至此,城市与农村的功能发生重大转变,并逐渐形成差异化格局。上升为纯粹生活居住型社区的农村成为拥有与城市社区住房、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基本功能对等但拥有环境元素(山川田野、河流湖泊、飞禽走兽)不同的乡村;从工业生产功能中解放出来的城市空间则逐渐成为商业、金融、娱乐休闲等服务业的中心。

四、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建议

从理论和国际发展经验上,城市化不同阶段对农(乡)村功能的不同要求造就了农村和乡村不同的特征。新型城市化打破了原有城市化的以造城运动、城市圈、城市带建设为典型特征的发展老路。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不再是城市与农(乡)村的相互割裂,而是通过明晰农(乡)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的内在关系和发展方式,以农(乡)村非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的城市化、以居住地为身份标签的身份认证打破为基本表征,实现城市与农(乡)村居民无差异价值认同的城农(乡)一体化,即城市与农(乡)村发展的终极目标都是一致的。这也就决定了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和农(乡)村在不同阶段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保证了城市和农(乡)村同时具有充足的发展动力。

1、统筹城乡发展

无论何种体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都会对一国的工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积累,呈现出农业要素向城市的净流出;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形成小农破产、农村凋敝的“农村衰落”,最终出现城农(乡)两极分化。但无成本“城市养料”的供给地和“泛城市化”的无序之基都不是农(乡)村的长期发展定位,农业和农(乡)村需要在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与城市统筹发展,并在宏观战略层面上重构户籍制度、调整土地制度、完善保障制度,在中观管理层面实现教育资源和基础设施城农(乡)均等化、微观操作层面创建农村社区,最终实现城农(乡)一体化。

2、注重功能分工次序

通过非城市空间功能的变迁,城市和农(乡)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有一定的优先次序,才能保证城市和农(乡)村的发展不会或重复发展。作为对农(乡)村人口同化和空间扩张的城市化,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农(乡)村的渗透和功能演变有着不同的要求,即农(乡)村担负的功能应该由该区域的城市化水平确定,农(乡)村建设的目标应该由城市发展的能力来定位。

3、脱离模式固化

不论是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还是农(乡)村的建设发展,都不应该是政策性的固定模式。因为城市和非城市空间的发展都不是孤立事件,两个空间的发展在目标和任务方面的进程设计,在具体建设模式及其实现路径等方面,都需要与该区域的城市化水平相契合,即根据一个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的阶段性提升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为依据,针对性设计该地区城市和农(乡)村的适应性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 陈建娜.拉住即将消失的城市记忆[J].城市问题,2013(4)2-6.

[2] 王家庭,赵丽.快速城市化时期我国城市蔓延的动力[J].财经科学,2013(5)67-76.

篇5

一、当前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意识淡薄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任务的规定或设想[1]。它既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也对教师教学方向进行引导,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统领和支配作用。在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目标定位不清,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无效教学行为。

案例1:中班“认识、书写数字10”。教师在孩子们念完了数字儿歌之后,在黑板上画出了10,同时告诉孩子“10像铅笔加鸡蛋”。在整个认识数字10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诵读、请小老师教读等方式将“10像铅笔加鸡蛋”这句话反复了20次之多,在书写10的过程中,也让孩子边读边写。最后,教师以“请小朋友说说10像什么”结束了此次的数学活动。

案例中教师利用常见的“数字歌”,让幼儿认识数字。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却将10的形象性特征作为“圣经”教给孩子,让孩子在反反复复的诵读中“理解”数字。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班的阶段目标之一——“认识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2]。由此可见,单纯从外形上对数字10进行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理解数字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环境中的数字进行识别,并能正确的用数字表示环境中物体的数量关系。该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目标集中在了“10像铅笔加鸡蛋”这样一个儿歌句式上,突出了10的形象认知,最终幼儿只学会了“10像铅笔加鸡蛋”这样一句儿歌句式,从本质上来说,幼儿并没有真正认识数字10,从而使得教学在幼儿丧失数学兴趣的过程中,渐渐地沦为了一次低级的表演游戏,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说起。

(二)教学具准备缺失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夸美纽斯鼓励教师用实事实物或用接近于儿童的观念去教育学生,不要只用形式或符号[3]。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直观形象的教学具,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案例2:小班“认识数字1、2、3”。认识数字1,教师的提问是“你们家有几个娃娃?”“几个爸爸?”“几个妈妈?”之后让孩子找找教室里哪些是一个的。幼儿在教室里找到了柜子、饮水机、风琴等。认识2和3,也同样让他们找找教室里、家里、墙壁上都有哪些东西可以用这些数字来表示。

案例中教师简单的将认识数字局限于教室里的某些物品及幼儿熟悉的经验,未为幼儿准备其他的教学具,反映了当前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中不用、少用教学具的现状。

教学具主要用于弥补语言和文字的真实性和形象性的不足,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为增加学习者的感性经验,直观教具首先被采用。直观教具有活体动植物、真实的用品、工具、模型、图片、标本、挂图、黑板等,也包括现代社会新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电视、电影、收音机、唱片、录音机、录像机、投影仪、语音实验室、多媒体计算机等。[4]幼儿获得数学概念要经过操作层次、形象层次、符号层次的逐步抽象和内化,但因农村幼儿园硬件条件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数学活动主要由黑板和粉笔来完成,简单的“黑板画”或教室里的“实物”成为了幼儿认识数学概念的教具。同时由于农村幼儿园班额过大,在学具制作上也就无法做到人手一份,无法为幼儿提供足够的、适宜的、有层次的、多样化的“操作性”教学具,也使得整个幼儿园数学教学更显单调且呈现无效状态。

(三)教学内容选择错位

教师应为儿童发展选择哪些知识,自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之后,不同哲学家和课程学者进行深入探讨,都认为课程内容选择应符合“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要求。

案例3:大班“复于、小于、等于”。教师在黑板上出示符号“>”、“

案例中将小学课程中的“大于、小于、等于”知识放在幼儿园大班来进行,反映了当前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内容呈现出小学化的趋势。

幼儿园数学教学内容选择应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导下,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学科知识特点等出发,选取具有启蒙性、生活化、可探索性以及系统性的知识。而案例中的“大于、小于、等于”知识对处于学前期的幼儿来讲,不具有发展意义。教师人为的“拔高”幼儿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力,虽然教师在教学中,将幼儿喜欢或接触较多的事物作为教学载体,但这并不能消除数学教学中重“知识性”轻“生活化”的嫌疑。

(四)教学方法适用不当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和途径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科学、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促使教学最优化,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案例4:大班“5的分解和组成”。教师用5个雪花片玩具,分别让幼儿分成2和3、1和4、3和2、4和1,同时在黑板上板书。以幼儿朗读这几种分解式(费时6分半钟)结束了5的分解学习。同样以这5个雪花片为教具,教师通过演示左右手分别有1个和4个、3个和2个、4个和1个、2个和3个雪花片,让幼儿学习5的组成。以教师板书组成式子并要求幼儿朗读练习。之后,教师组织幼儿完成幼儿用书的“分分合合”练习(练习不是5的组合,而是3和4的组合)。练习完成后,布置了6以内数字的加减运算,此次数学活动结束。

案例4呈现了当前农村数学教学中的部分现实:单纯讲解演示,忽视了幼儿探究欲望,教学中更多的讲授,更少的操作与游戏介入;广泛采用运用于小学的习题式练习法,且所练习内容与教学内容不符。

皮亚杰认为,数学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5]尤其是在学前数学教育中,利用操作、游戏等方法更能为幼儿所接受、理解。但是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教学具严重缺位,幼儿没有可供操作的材料,只能通过教师的演示讲解学习数学知识。为了弥补演示之后的时间空白,很多教师不得不将其他的教学内容进行任意填充,这样看起来做到数学内容的内在整合,但是对幼儿来讲,既没有理解新知识,也没有将新旧知识进行很好的链接,从而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显得无效。

(五)教学评价简单化

教学评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教学行为及幼儿学习效果的判断。正确、有效的评价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案例5:学前班“比大小”。这是一次数学公开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次数一共出现了10次。其中,同伴以掌声对个体幼儿进行行为评价有2次,其余均为教师的言语评价,在语言上表现为“真聪明”、“太聪明”、“好聪明”,期间也有实物图片“乖娃娃”作为礼物送给表现好的幼儿,但最后却是每个幼儿都有“乖娃娃”。

案例呈现了农村幼儿教师在教学评价中的表现:行为评价较少,言语评价较多;言语评价词语贫乏,具有固定性特点;以“聪明”与否作为评价标准,评价笼统,表明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情感投入较少;较多关注群体幼儿表现,较少关注个别幼儿发展;评价主体与评价实物不对称,存在评价偏见。

教师对幼儿能力发展的准确判断、评价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并最终影响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幼儿园日常教学过程中,主要以“非正式评价”为主。该案例中教师以“聪明”与否作为其言语评价的关键词,简单的实物“乖娃娃”成为了“秀场”的配角,评价最终在混乱与纷杂中越来越单薄。

二、促进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一种启蒙、引导的教育,正确、有效的数学教学,能促进幼儿早期数学能力的发展,为他们进入小学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为此,作为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教师应明确以下几点。

(一)把握教学目标——幼儿园数学为什么教

对于农村幼儿教师而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关键。首先,深入研读教学内容。幼儿园数学教材中所涵盖的知识有哪些,这些知识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联,数学知识能否与其他的人文、自然、科技等知识进行融合,数学知识中有哪些知识可以与幼儿“现场”——农村直接或间接产生联系。如“认识数字”知识,可以随着农村季节的变换产生不同的教学内容,而这些内容可能与幼儿熟识的语言、科学等知识有直接关联。其次,关注幼儿年龄与认知经验的差异。幼儿年龄不同,对事物的认知也就不同,对同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有了差异。如“分类”知识,小班幼儿只能进行具体概念水平的分类,如物体名称、特征等,而大班幼儿可以进行层级分类。最后,提供相应的教学材料,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

(二)慎选教学内容——幼儿园数学应该教什么

幼儿数学学习内容涵盖了集合概念、数概念、时间与空间概念等。每一种概念的获得对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都很重要。农村幼儿教师应从理解数学概念开始数学教学。首先理解数学概念的深度,教师要做到对数学概念有一个准确而清晰的理解,要分析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如何将概念进行具体化,从而能结合农村或家庭事务进行具体的数学教学,发展幼儿实际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其次理解数学概念的广度与整合,数学概念与人文、自然、科学等概念融合;数学概念自身也会有关联,如集合是数概念的基础。因此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应该认真处理数学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农村特定场景的关系,将数学概念与幼儿生活进行整合,从而确定教学内容。

(三)优选教学方法——幼儿园数学怎样教

按照巴班斯基的观点,教学方法的优选,是教师选择在规定时间内(或是在最少的必要时间内)能够取得现有条件下(课堂教学的内容特点、班级特点等等)最佳教育效果的教学方法。对于数学教学来说,能利用恰当的“操作性”材料,能调动幼儿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能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农村幼儿无时无刻不与自然接触,如沙子、石头、树叶、贝壳、种子、蔬菜等,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自然物,进行有趣的层次组合,开展各种游戏,让幼儿探索、思考、动手,从而打破教学方法上单纯依靠粉笔与黑板的教学范式,引导幼儿由“被动”的依赖向“主动”探究转变。

(四)细化教学评价——重塑幼儿园数学课堂文化

“非正式教学评价”是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做出的经常,这些行为是课堂文化的表现之一。所谓课堂文化通常被视为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农村幼儿教师应关注教学评价中的课堂文化,既要关注评价的文化含量,也要关注评价的技术含量。评价的文化含量更多地关注教师评价中言语表达,农村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幼儿在课堂中的细微变化,用恰到好处的词语对幼儿进行具体的、形象的评价,用心于细微之处。评价的技术含量涉及到教师采用哪些评价方法,对幼儿数学能力进行整体评价。幼儿课堂行为不可能完全展现其数学能力的高低,教师应结合幼儿在操作活动、回答问题、作业等多个数学活动环节,对幼儿数学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并及时给予幼儿帮助,促进每个幼儿数学能力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2

[2]黄瑾.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

[3]高博铨.台湾:教师教学准备的内涵.基础教育参考,2004.1/2

篇6

关键词:小额信贷扶贫惠普金融商业性小额信贷

1.国外学者组织对小额信贷的概念综述

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这一专属于世界银行的小额信贷工作部门,将小额信贷定义为“为低收入家庭提供金融服务,包括贷款、储蓄、保险和汇款服务。”这是小额信贷比较基本的一个定义,将小额信贷定义为一种用于扶贫的有效手段,他从服务项目和对象方面对小额信贷进行了描述。这一概念在国际上比较流行并且具有说服力。?

除此之外,国际上的很多学者也对小额信贷有过不同的定义。

韦斯尼夫斯基强调“小额信贷是金融行业的一部分,是满足那些从未或很少得到正规金融服务的家庭和企业的金融需求。”他认为小额信贷是金融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金融体系发展和完善的自我要求。

JonathanMorduch在《小额信贷的分裂》从小额信贷的主要信贷特征出发把小额信贷定义为一种向贫困人群直接提供较高利率的、无资产担保的、小额度的并保持了高还贷率的信贷方式。②这也正是小额信贷与传统信贷方式的主要区别点。

StuartRutherford(,2000)则是从现金流入流出的特点方面来定义小额信贷,认为小额信贷是“穷人将小笔和大笔钱兑换的途径”。这也是从金融跨期配置资源的作用角度来阐释,同样比较侧重小额信贷的金融功能性。

而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始人尤努斯教授则从侧重扶贫职能的角度指出:“小额信贷是帮助穷人尤其是贫困妇女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

2.国内学者及各组织对小额信贷的概念综述

1997年,杜晓山、孙若梅在《小额信贷基本内涵的界定》中将小额信贷定义为指专向中低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以贫困或中低收入群体为特定目标顾客并提高适合特定目标阶层客户的金融产品服务,是小额信贷项目区别于正规金融机构的常规金融服务以及传统扶贫项目的本质特征。

随着小额信贷实践在中国的发展,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全面介入和各项项目进入制度化建设阶段,制度主义小额信贷开始发展,小额信贷不仅指以贫苦人群为服务目标的福利主义小额信贷,还包括了为农村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制度主义小额信贷,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小额信贷课题组在2006年将小额信贷定义为:为贫困和低收入者以及微型企业提供额度较小的信贷服务。

此时的小额信贷不再将其服务对象仅仅定位于低收入的人群,还包括了农村的中小企业。实现了一大飞跃。

3.小额信贷的新发展

经过了福利主义小额信贷和公益性制度主义小额信贷,如今的小额信贷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要满足小额信贷的两个基本内涵即扶贫和持续发展,小额信贷在未来的发展重心必将走上商业性小额信贷的道路。这也是目前国际上的主流观点,主张以商业化运作方式提供信贷服务,也称作“造血式”的小额信贷。

2008年,银监会进一步扩大小额信贷市场,我国的小额信贷便呈现出以商业性小额信贷为主,公益性小额信贷为辅的局面。

杜晓山认为如今的商业性小额信贷,即服务群体为高于福利主义小额信贷和公益性制度主义小额信贷、但传统银行不愿或难以服务的群体,又追求机构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小额信贷机构。并且,他指出,如今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的许多贷款业务,根据其贷款额度从严格的学理上讲,已经不属于小额贷款而是小企业贷款,其应归于国际上也在宣传倡导的“惠普金融”的概念和范畴之内。而惠普金融是小额贷款概念的延伸和扩展。将小额信贷逐步发展为惠普金融势在必行。

4.总结

小额信贷经过多年来不断的实践和改革已经逐步踏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未来的小额信贷,其服务对象不应再仅仅局限于贫困人口,还有服务与各个中小企业、微型企业、个体户甚至于勇于并有实力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们。应该通过积极的金融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其金融血脉的作用,改变中国如今金融压抑的局面。未来的小额信贷应抛弃过去靠国家和慈善机构输血的生存模式,实现商业化运作,将市场机制运用到小额信贷机构中来,让良性的竞争使如今过速膨胀的小额信贷市场优胜劣汰,并促进其不断的发展进步实现自我的持续经营。(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学院)

注释:

①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2001年:《小额信贷的适用性——减缓贫困的小额信贷、捐赠和其他非金融措施》,CGAP刊物《焦点》,第20期)

②MorduchJ.TheMicrofinanceSchism[J].PovertyandDevelopment,2000,28(4):617—629

参考文献:

[1]杜晓山,孙若梅:中国小额信贷的实践和政策思考[J],财贸经济,2000,(7)。

[2]杜晓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J],中国农村经济,2004,(8)。

[3]杜晓山:农村金融体系框架、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小额信贷[J],中国农村经济,2002,(8)。

[4]杜晓山:小额信贷的发展与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J],中国农村经济,2006,(8)。

[5]杜晓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J],现代经济探讨,2004,(2)。

[6]孙若梅:小额信贷在农村信贷市场中作用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6,(8)

篇7

关键词:山区,农村公路,施工,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尤其在广西、云南、贵州等西南部省区,主要为山区。山区独特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为公路工程施工带来挑战。随着国家对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视,对农村公路建设投资的逐年增加,全国各地掀起农村公路,特别是通村公路的建设热潮(详见表1)。

表1 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情况[1]

表2我国农村公路里程占公路总里程比重[1]

然而,由于农村低等级公路施工过程中,相对高等级公路来说,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所以经常会出现各种事故,对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带来威胁。

由表2可知,我国的公路主要由农村公路组成。因此,重视山区农村公路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应用风险管理理论,分析总结农村公路施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内容,并提出管理这些风险的建议。

2 我国山区农村公路施工的主要风险

2.1 风险的基本概念

到目前为止,对风险没有统一的定义,因不同学者所研究领域的不同而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风险管理概论》(刘钧著,2008)总结了不同领域的学者对风险概念的几种主要认识,详见表3。

表3 对风险概念的几种认识[2]

编号 对风险概念的认识

1 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2 是损失的不确定性

3 是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偏差

4 是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概率

2.2山区农村公路施工风险的特征

根据风险管理理论,可以归纳出山区农村公路施工风险的特征如下:

(1)山区农村公路施工风险具有客观性。例如,暴雨、浓雾、落石等自然灾害客观存在,在公路施工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只有认识到风险的规律性,用科学的方法来管理,才能尽量避免或者减轻相应风险的影响。。

(2)山区农村公路施工风险具有突发性。虽然山区农村公路施工风险形成原因复杂,时间较长,但就具体的一次风险所造成的灾害来说,具有一定的突然性。

(3)山区农村公路施工风险具有损害性。山区农村公路施工风险事件的发生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损害。

(4)山区农村公路施工风险具有随机性。与其它风险类似,山区农村公路施工风险的随机性也体现在空间上、时间上和损失程度上。

(5)山区农村公路施工风险具有发展性。山区农村公路施工风险的发展性,是指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道路工程技术也会带来新的风险。

2.3山区农村公路施工面临的主要风险

由作者对广西某县所做的调查得知,山区农村公路施工主要面临暴雨、浓雾、山体滑坡、泥石流和落石等自然灾害方面的风险,各种风险的具体影响,详见图1。

图1 山区农村公路施工面临的主要自然风险

3我国山区农村公路施工风险管理

3.1 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风险管理概论》(刘钧著,2008)认为,风险管理的概念,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理解,详见表4。

表4 对风险管理概念的几种认识[2]

山区农村公路施工风险识别是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运用相关技术,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的过程。识别的过程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1)发现风险源,即及时找到风险所在;(2)认知风险源,即管理人员判断和测定风险源;(3)风险危害预见,即预见不同风险可能造成损失的程度。

山区农村公路施工风险估计是利用相应的技术,如交通工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对风险识别的结果进行判断分析,并运用数学方法对特定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程度做出估计。

3.3 山区农村公路施工风险管理基本流程

由于山区农村公路施工风险具有客观性、突发性、损害性、随机性和发展性,根据风险管理理论,可以应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对其进行管理,具体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判断、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等步骤,基本流程详见图2。

图2 山区农村公路施工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图

4 结论

由《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可知,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村道,近些年会大力发展农村公路,特别是通村公路。大量的农村公路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至关重要。

鉴于山区农村公路建设施工所面临自然环境的特点,本文从风险定义出发,分析了山区农村公路施工风险特征和主要内容,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论述了山区农村公路施工风险的识别和估计,并做出了山区农村公路施工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图,以期望能促进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行业公报.(2012-08-01) /zhuzhan/tongjixinxi/fenxigongbao/tongjigongbao/

[2] 刘钧著.风险管理概论(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

[3] 刘希林,唐川著.泥石泥危险性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4] 崔鹏,林勇明. 山区道路泥石流减灾问题与对策[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第19卷第4期,2008年12月:1-6

[5] 姜树海,董子,吴时强著.洪灾风险评估和防洪安全决策[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6] 赵永国. 公路灾害防治与新技术应用[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7] 包左军,汤筠筠,李长城等编著.公路交通安全与气象影响[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11

[8] 朱汉容,刘唐志. 山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问题分析及改善对策[J].公路交通技术,2009年8月第4期:139-143

[9] 宾雪锋.重庆市公路项目施工管理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02

[10] 李庆彬.公路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2年第19期:408-409

篇8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农村城镇化现状;对策和建议

农村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经济现在有了极大的发展,要想我国经济能够有再进一步的飞越,必须加强农村城镇化的建设,使农村城镇化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正确认识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现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农村城镇化概述

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积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也不断提高的过程。农村城镇化分为狭义农村城镇化和广义农村城镇化。狭义农村城镇化也称为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这个概念是人们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概念,它包括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广义上的农村城镇化是指在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农村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市场、人力、非农业产业等社会要素和社会资源,从分散的农村不断向现代城市集中并逐渐增长,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城市性的大变革,农村社会转变为城市社会,全社会成员共同享受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过程。农村城镇化是以工业为主的非农业集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村要素向城镇要素转化的过程,是农村社会演进并通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历程,是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变迁,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农村城镇化的现状

我国的农村城镇化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城镇化率也有了重大突破,农村城镇化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国农村城镇化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城镇化水平低,发展进程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还是过于缓慢,土地、户籍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和规制等等。因此必须准确认清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从而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实现我国的富强。

(一)对城镇化的理解上有偏差

在建设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有很多人对农村城镇化概念的理解并不清晰透彻,具体表现为将农村城镇化误解为农村工业化和只浅层次地理解农村城镇化概念。浅层次地理解农村城镇化概念,主要体现为只在数量上、表层上进行建设,没有进行本质上、深层次上的发展。真正的农村城镇化应该表现为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大,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向城市性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转变。而浅层次意义上的农村城镇化只体现为农村城镇数量的增加,城镇人口扩大,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不进行改变,这是不深入的农村城镇化,不是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我国的农村城镇化不是只在数量上和规模上进行建设的城镇化,我国的城镇化还要求在本质上和质量上对农村进行城镇化建设,我国的城镇化要实现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城镇化,思想上也要进行建设。

对农村城镇化的误解还有一种,就是将农村城镇化误解为农村工业化。农村工业化是指在农村发展工业经济,不顾农村的实际情况,不惜一切代价地发展工业。这种理解过于片面,农村城镇化包含着在农村发展工业经济,但是同时也要考虑农村的现实情况,既发展农村农业经济,也发展工业经济和农村第三产业,全面实现农村的发展,实现农村城镇化。

(二)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严重脱节

我国提倡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进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效一致统一。目前一些城市在发展之初,不注重生态的保护,只是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增长,追求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现在生活环境的恶化,人民生活质量的降低,而且在恢复生态建设上,付出比所赚取的经济利益更大的代价。这给予我们在农村城镇化上以启示。但是还是有一大部分农村在进行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只顾眼前利益,看不见长远利益,用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来换取暂时的经济利益,导致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变差,农村城镇化进程受到阻碍。

(三)投资融资体制不健全

我国农村发展方式主要是靠乡镇企业来发展,投资主体主要为乡镇政府,个人和社会等投资并不多。农村最大的资源在于土地,但是农村土地转让制度不完善,导致外来投资不敢轻易尝试。另外,农村存在着一种传统因素,那就是地方性保护,对于外来投资进入市场,会设置多重阻碍和条件,对本地投资不断开绿灯,给予过度优惠,导致外来投资与本地投资处于不同的起跑线,妨碍压制外来投资。另外一方面,企业所有权制度改革后,乡镇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独立于乡镇政府,不再归属于乡镇政府所有,这也大大降低了乡镇政府投资的热度和力度。

(四)城镇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良好的城镇基础设施为农村城镇化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能够增强城镇的外在吸引力,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完善的基础条件。但是,我国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已有的设施严重滞后,一些应有的设施还未建设。如道路路面过于狭窄,路面自身遭到严重毁坏,承载力滞后于城市地区。大多数农村没有排水系统,也没有污水处理系统等公共基础设施,生活生产的废料依然以自然净化为主,环境隐患大。城镇基础设施的不足,会严重阻碍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三、解决农村城镇化问题的一些对策意见

(一)走出理解误区

理论指导实践,错误的理论会错误地指导实践。我国农村城镇化认识上存在理论偏差,我们要抛弃浅层次意义上的农村城镇化,也要抛弃农村工业化,要坚持正确的农村城镇化内涵。正确的农村城镇化内涵要求我们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进行科学规划,做到合理布局。进行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遵循城镇发展规律,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从分考虑农村的资源分布和发展水平,合理全面地发展农村,逐步实现农村城镇化。要注重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使农村居民的价值观向着城市性价值观转变;要注重发展工业经济时,发展农村经济及农村第三产业,做到工业经济、农村经济和农村第三产业的共同进步发展,做到经济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建设发展。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农村投资机制过于单一,导致农村无法得到充分发展。要想实现农村城镇化,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实行国家投资、社会投资、政府投资和个人投资并存的投资模式。国家作为最大的投资者,应带头发展农村经济,给予农村产业和建设以资金,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同时国家也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给予投资者以各种投资优惠,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农村。其次,社会也应发挥其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村提供中长期贷款,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最后,鼓励个人对农村城镇化建设进行投资,采取给予其股份的方式,使个人资本也积极参与农村城镇化的建设。

(三)以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我国十报告中指出,城镇化要注重突出生态保护,在城乡面貌改变、人民生活改善的同时,把碧水青山保留给城市,把村庄原始风貌保留给农村。因此,我们在进行农村城镇化建设时,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注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

城镇基础设施的不健全,阻碍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要实现农村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强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村道路进行重新铺设,保证铺设道路的高质量,便利外来资源进入农村。加强农村的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供水供热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机制,促进城镇基础设施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建设。

篇9

本研究是我国学龄前儿童学习与发展状况的综合性研究的一部分,主要考察我国4~7岁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旨在了解我国4~7岁儿童认知发展总体状况的同时,分析儿童认知发展的地域差异和城乡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希望为有关政策的制订提供基础性参考数据。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按照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和城乡(城市、农村)采用分层抽样在福建、江苏、河北、黑龙江、内蒙古和四川抽取4岁儿童共1200名,经过两年的追踪,剩余有效被试872名,其中男孩416名,女孩456名。有效被试的性别、来源地区及城乡特点等统计信息见表1。

(二)材料

儿童数学学习状况的考察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的有关指标编制,涉及数数及对数的理解、数量比较及运算、连续量的感知及运用、形状认知、空间关系五个方面,测查方式为单个儿童逐个直接测查。通过家长问卷和教师问卷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家庭环境。测查每年一次,共三次。本文章截取数概念进行分析与报告。

二、各年龄段儿童数概念得分的总体情况分析

图1呈现了4~7岁儿童在三次测查中数概念的得分均值。由图可知,儿童的数概念表现出了持续上升的趋势。后两年的数概念得分明显高于第一年的数概念得分。

三、各年龄段儿童数概念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以儿童在三次测查中的数概念成绩为因变量,性别、城乡、地域为自变量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性别主效应显著(p.05),性别、城乡和区域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

四、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该套数学测查工具尚无中国常模,我们根据儿童在数概念任务中三年表现的发展特点,将每一年儿童的表现分为低、中、高三组。由于儿童的成绩在随后的两年出现了持续的变化,故分组情况也与第一年不同。分组后的儿童分布基本满足正态分布。分组情况详见表3。

根据儿童的三年所处的组别变化情况,我们从中选取三类比较有代表性的儿童:持续低、持续高、稳定上升,并对影响三类儿童数概念发展的可能因素进行分析。三类儿童的人数分别为36、40、29。持续低组儿童在三次测查中均属于低分组,持续高组儿童在三次测查中则均属于高分组。稳定上升组儿童则是指第一次测查时分数很低,第二次测查时得分为中等,第三次测查时的分数在所有儿童中则属于高分。由表可知,持续高组儿童67.5%为男生,72.5%分布在城市地区,东部儿童占了50%;而持续低组儿童则有72.2%来自农村地区,西部儿童占50%。这提示我们,城乡、地域差异可能是影响儿童数概念成绩的重要因素。

(一)三组儿童数概念的得分均值与标准差(见表5)

(二)三组儿童家庭因素的差异性

1.三组儿童在父母亲学历上的差异性

由表6可知,持续低组儿童父母的学历为初中、小学及以下占到了55.6,这一比例为持续高组儿童比例的近4倍,与稳定上升组基本一致。而持续高组儿童父母的学历大部分为大学本科、大专,这一学历层次所占比例为持续低组和稳定上升组比例的4倍。

2.三组儿童在父母亲工作上的差异

由7表可知,持续低组儿童的父母更多从事的是商业、服务人员以及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这两种职业家庭的比例占到了50以上。而持续高组儿童的父母责更多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这两种职业家庭的比例占到了50%左右。稳定上升组儿童的父母则更多来自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的家庭。

3. 三组儿童家庭收入的差异

由表8可知,持续低组儿童以及稳定上升组儿童的家庭收入大多数为24000以下,而持续高组儿童的家庭收入则大多数为48000以上。

(三)稳定上升组儿童数概念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什么稳定上升组儿童的成绩会出现持续性的上升呢?有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孩子的表现逐年提高?了解了这些因素之后,我们可以对儿童的家庭或幼教机构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以更好地促进儿童数概念的发展。因此,我们对稳定上升组儿童的数概念发展状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与讨论。

1.稳定上升组儿童家庭中儿童的数量(见表9)

耐贾锌梢钥闯觯与总体相比,稳定上升组儿童在第一年和第三年测查时较少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相反更多稳定上升组家庭有2、3个孩子。

2.稳定上升组儿童的家庭收入(见表10)

由图4、5可知,在第一年测查时,更多稳定上升组的儿童来自低收入家庭,属于高收入家庭儿童的比例很低,而在总体中,家庭收入属于高收入的百分比是稳定上升组的5倍左右。而到了第三年,稳定上升组儿童家庭的收入出现了增加的趋势,更多家庭逐步步入了中等收入的行列,与此同时,低收入家庭的比例大幅度减少,比第一年降低了20%左右。

五、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4~7q城乡儿童在数概念的份上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城市儿童的成绩好于农村儿童的成绩,东部和中部地区儿童的成绩好于西部地区儿童的成绩。城乡和地域上的差异对儿童数概念发展的影响可以从家庭因素白差异来分析。

正如本研究结果所示,城乡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父母的工作类型可能是导致4~7岁儿童认知领域学习与发展城乡差异的重要因素。首先,家庭经济状况。在农村,低收入家庭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城市,而高收入家庭的比例则远远低于城市。即使考虑到消费水平的地区差异这一因素,城乡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差距仍是非常明显的,这些差距直接影响到儿童学习资源的获取及其它受教育的条件。由于城乡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在子女教育投入上也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城市居民对子女的教育开始注重教育质量以及教育内容的多元化,重视子女各方面的培养,因而城市居民子女的教育费用除了教育机构内的花费外,还有很多额外的花费,家长辅导和陪读现象也大量存在。由于经济、文化、观念的影响,农村居民对子女教育的经济投入主要用于承担子女的基本教育费用,包括交纳机构教育的学、杂费和购买学习用具等,除此之外,基本没有其他教育开销,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支持也无能为力。其次,父母文化程度。本研究中稳定低组儿童的父母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远远少于稳定高组儿童的父母,相反,相当比例的稳定低组儿童的父母受教育严重不足(初中、小学及以下水平),而这个比例在稳定高组则很低。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其受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到家庭教养方式、亲子互动方式以至信息传递的质量,对儿童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第三,父母的工作类型。研究发现,稳定高组儿童的父母更多的是专业技术人员、机关行政人员,而稳定低组儿童的父母则更多是商业、服务人员以及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不同工作类型的父母可能在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对家庭教育认识以及家庭教养方式、陪伴孩子学习时间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儿童认知领域学习和发展存在不同。这一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即儿童的数学能力会受到父母职业的影响,父母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机关行政人员的儿童,其数学能力更为优秀。

对稳定上升组儿童数概念影响因素的分析显示,除了家庭经济收入、父母的学历以及父母的工作类型外,家庭中儿童的数量也会影响儿童的数概念成绩。稳定上升组儿童在第一年数概念成绩得分不高,可能是由于对孩子认知有影响的家庭资源经分配后更少造成的。这些孩子在第二年、第三年测查时成绩稳定上升,也可能和家中有兄弟姐妹有关。特别是排行较低的儿童,由于自己的哥哥姐姐入了小学,可能会在认知上对年幼的弟弟妹妹产生帮带作用。有关心理理论的已有研究发现,兄弟姐妹多的学前儿童在错误看法任务上的表现要好于兄弟姐妹少的儿童,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幼儿可以从比自己年长的兄弟姐妹处学习各种心理理解技能。

篇10

Abstract: "Elderly with a sense of securit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the degree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and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which is an social issue concerned about by many scholars. Rural and urban pension pressures are increasing, while the rural than urban have greater pressure on the pension. Now the degree of aging in Chongqing has been ranked first in the West, so it is necessary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security object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necessity to propos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ongqing rural old-age security system.

关键词: 农村养老保障;养老保障体系;老龄化

Key words: rural old-age security;old-age security system;aging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2-0056-03

0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开展,农村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重庆农村养老保障已有家庭养老、土地养老、农村社区养老、商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五种基本方式。而新旧制度的混合,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步调不一、政策差异,导致农村养老保障体系陷入“碎片化”困境。根据这一现实情况,想要完善重庆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就必须理清保障的对象以及分析构建重庆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1 有关概念的界定

1.1 农村养老对象界定

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对“城、乡”的划分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所以对“农村人口”更是没有直接的定义。随时间的推移,我国的“城、乡”划分标准变动频繁。1999年国家统计局以[1999]114号文件的形式了《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将城乡划分再次明确。城镇以外的其他地区即为乡村。乡村包括集镇和农村。集镇以外的地区为农村。对农村人口的定性讨论时,遵照人们约定俗成的理解;对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障问题讨论时以居住地的户籍来划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规定60岁以上的人为老年人。按照出生年龄划分,西方国家把45岁以上人口分为三个时期:45~64岁称为初老期,65~89岁称为老年期,90岁以上称为老寿期。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规定45~59岁为初老期,60~79岁为老年期,80岁以上为长寿期。1981年,我国第二届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讨论结果建议把65岁以上称为老年人,如今世界通用的标准即是将65岁以上者称为老年人。中国的农村老年人,就是居住在中国农村地区的非城镇户口的60岁以上的人口。

1.2 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概念

农村养老保障是指农村老年人口由于年老失去劳动能力时,由国家、社区和家庭成员等为满足老年农民的养老需求而提供的经济供养、日常生活的照料服务和精神上的慰藉。而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又分为广义上和狭义上的。

广义范畴上的养老保障体系,包括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老年生活照料体系、老年医疗保健体系、老年救济体系、精神生活体系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狭义上,农村“SFSN”养老体系是指牢固树立统筹城乡协调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养老事业发展理念,从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障政策的制定到具体服务的设计与提供,从家庭保障到社区及其他非营利机构的养老照顾服务,从物质保障到日常生活服务,从生理健康到精神慰藉,构建以社会保障为核心支撑,以家庭保障为重要基础,集政府提供的稳定的正式养老资源与民间社会资本提供的非正式、市场化运作的养老资源以及邻里乡亲互助互惠的养老照顾等结成坚实的农村多维立体养老模式与养老服务网络体系。

这里认同的概念是农村养老保障的基本方式有家庭养老、土地养老、农村社区养老、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在此基础上来讲,养老保障是一个多维的体系,由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共同支撑起的养老体系。养老保障支持体系是由这四个要素由内到外的共同作用的环状层次性结构,个人为主,家庭、社会和国家依次逐级补充,共同支撑整个养老系统。

2 重庆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构建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