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工学习培训范文

时间:2024-01-18 18:0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焊工学习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焊工学习培训

篇1

(东营市技师学院,山东 东营 257091)

【摘 要】焊工技能操作培训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将传统课堂变成教、学、做合一的“工学一体化”课堂,针对技能动作形成的规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强调动手能力的训练,选用合理的指导方法,提高学员学习电焊技能的兴趣,从而提升操作技能。

关键词 工学结合;一体化;典型工作任务;教学

随着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各职业院校都在大力推进职教改革,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始终没有能够真正融合在一起,从而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电焊工的技能操作技术性和技巧性要求很强,要熟练掌握其操作要领成为一名合格的电焊工,就要运用焊接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独力地完成电弧焊实际操作中的各项课题。2013年以来,我院焊工实习车间承担了11级焊接班的实习教学,以及相关专业第二工种培训任务。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将传统课堂变成教、学、做合一的“工学一体化”课堂。

1 工学一体化

“工学一体化”教学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已经为大家普遍认识。为了满足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适应学习者个性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的职业学习,培养“高素质”、具备良好“职业能力”的劳动者,积极探索科学的、符合工学结合要求和国情实际的新型课程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工学结合一体化” 教学是目前机电专业最适宜的教学模式。它强调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包括教材、大纲、计划的一体化,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的一体化,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一体化,多门课程的综合化,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经验的一体化。我院焊工专业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将传统课堂变成教、学、做合一的“工学一体化”课堂,这样一来,枯燥的理论不再是抽象的,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边学边干,在做中学、学中干,教学结合实物,采用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 实习+生产一体化

学员学习的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方面,学员要初步了解和认识其掌握技能的相关知识,设备的功用及使用方法,操作过程的变化,了解操作动作的难度及要点,注意事项和安全事项。从指导教师的角度上看,认知过程包括讲解和演示两个环节,从学员角度上看则包括观察、记忆、实践三个环节。传统的焊工教学,实习和产品生产是分开的,没有很好地有机结合起来,同时焊工实习消耗非常的巨大,这也是很多培训学校不愿开设焊接班级的原因,为了既能够培训好学生,又能够获得效益,故而我们采用实习+生产一体化方式来进行学员的培养,即结合制作学生用高低床制作、放鞋架、花架、垃圾收子等,?焊接专业在学生进行了钳工、焊工基本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引入典型工作任务“学生用高低床”制作。让学生4~6人为一组,在老师指导下,利用4周60学时 ,完成20套学生用高低床的制作。学生从下料、连接件制作(包括划线、弯曲成型、钻孔等工序)、折边、焊接、油漆(参与),甚至加橡胶脚套等各环节进行实践,以期进行最直接的“工学结合”。

从而使学生们在实习中参与了实际产品的生产,加工制作的产品能够满足使用要求,整个生产过程从接到订单、制作计划、现场施工、项目验收、工作总结及评价,把产品加工和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实习+生产一体化为学员的培养确定好了很好的一种方式,但是仍然是需要相应的实际任务来作为载体,故而把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载体,来设计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显得格外重要。如在对学生进行焊接结构生产及焊接工艺教学时我们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如下:

工作情景描述:新校学生宿舍投入使用后,急需大批量的学生用高低床。

结合制作学生用高低床制作,基本流程为:了解客户的要求初步设计与客户沟通确定方案设计图纸放样加工制作表面处理涂装包装安装。

1)工作步骤一:明确工作任务

能够根据基本流程确定工时、工作内容、工艺要求,并在老师指导下分小组进行。

2)工作步骤二:生产现场布置

熟悉焊机、焊材、切割机、气瓶、气割、焊接辅助工具等,布置生产现场。

3)工作步骤三:制作工作计划

各组能根据图纸,布置施工现场,制定工作计划,领取材料,工具等。

4)工作步骤四:加工制作

让学生4~6人为一组,在老师指导下,利用4周60学时 ,完成20套学生用高低床的制作。学生从下料、连接件制作(包括划线、弯曲、钻孔等工序)、折边、焊接、油漆(参与),甚至加橡胶脚套等各环节进行实践。

5)工作步骤五:工作项目验收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0套学生用高低床的制作。对床体结构、承重能力,安装等进行逐项验收,包括刷漆、所加的橡胶脚套等进行验收,保证坚固耐用,美观大方。

6)工作步骤六:总结与评价

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回顾,学会客观评价,总结自己;通过互评、自评、教师评价,使学生建立自信,能够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展现自我。随着“工学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尽管尚未毕业,但学生已经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地工作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了高就业率,近年来,学生的取证率一直是100%,不少学生还获得了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这使他们成了抢手的“香饽饽”。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名列同类院校的前茅,去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今年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明年才能毕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已经被用人单位所“预订”。

4 结束语

总之,我院焊工专业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将传统课堂变成教、学、做合一的“工学一体化”课堂,这样一来,枯燥的理论不再是抽象的,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边学边干,在做中学、学中干,教学结合实物,采用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焊接专业一体化教学充分营造了企业工作生产的环境,紧紧围绕典型任务,突出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使学生从学校走出后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变电设备异常故障处理办法[M].水利电力出版社,1999.

[3]金属材料与热处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篇2

1月1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六建设公司工人技师××被评为“桂林市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此前,××被国资委授予了“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的光荣称号。××自1991年8月从四川油气田建设技工学校电焊专业毕业分配到六建公司以来,先后参加过这个公司承建的湛江美亚炼油厂、中原年14万吨乙烯工程、大港石化厂加

氢制氢装置技改工程等10多项大中型工程项目焊接工作。15年来,他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焊接经验,焊接技术水平得到质的飞跃。版权所有

××刚刚分配到六建公司不久,就投身到公司当时承建的最大工程项目———湛江美亚炼油厂的施工建设中。湛江位于雷洲湾海岸,属海洋性气候,焊缝耐腐蚀性程度要求高。一开始由于没有工作经验,××的焊接速度和焊接合格率较低,但他在工作中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不耻下问,刻苦钻研,经过短时间的自我学习和调整,终于将焊接一次合格率提高到95%。

在学好业务本领的同时,××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工作中不断磨炼自己。先后自学《焊接材料应用》、《焊接工艺学》等有关业务书籍。无论到哪个工地,他随身总带着有关焊接及焊接新工艺等方面的书籍。用理论指导实践,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焊接技巧也更加丰富。在参与锦西石化年60万吨连续重整项目焊接工作中,由于在焊接中大量使用手工钨极氩弧焊,传统焊法劳动强度很大。××在国外施工中曾看到外方工人使用摇摆焊法回国后通过自己实践中的不断摸索,领悟了这种较为先进的操作方法,便将这一方法在施工生产中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减低了焊工劳动强度。

在日常工作中,××总是冲在最前头,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在他的带领下,他所在的班组多年来也一直被六建公司授予“先进班组”等称号。在班组管理中,××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融入日常工作中,积极倡导“在工作上相互促进,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在思想上相互交流,在技术上相互切磋”的人性化管理理念,注重发扬班组的团队精神;认真开展班组技术培训,带头钻研业务技术,并深入一线,手把手地进行现场培训。版权所有

篇3

论文摘要:焊接是一种先进的制造技术,目前世界工程技术界己公认将焊接结构用钢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达的主要指标,工业发达国家焊接结构用钢量己达到占钢产量的60—70%。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制造业和加工业的高速发展,焊接在工业、农业、国防等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使焊接结构用钢量大幅度上升,焊接技术工人的短缺就成为必然,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迫切需要大量的焊接技术工人,本文就就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培养焊接技术工人进行了探讨。

随着教育技术的进步和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依靠自学和师傅的传、帮、带培养焊接技术工人的模式已被淘汰,现阶段大量焊接技术工人的培养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来完成。但是我们知道,由于各类职业学校教学水平的不同,培养出的焊接技术工人参差不齐。同时我们也应知道:培养一个合格的焊接技术工人(以下简称焊工)、高级焊工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现阶段主要涉及到职业学校和社会本身。

职业学校的任务

中等职业教育传统上是一种就业教育。它的基本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具有熟练的某一类专业技能,必备的通用技能以及一定的其他专业技能,形成较强的应岗能力和一定的跨岗、跨职业能力,毕业生出去能适应一定的职业,谋得一份工作。

职业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学生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教育。学校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要使毕业出去的学生不仅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远大的追求,正确的社会分工概念,对本职工作充满激情。人们都有一个老的观念,从学生到家长,普遍存在着想当干部,搞管理,搞科研,不愿当工人的思想,包括不想当技术工人和高级技术工人,我们称之为“白领情结”,觉得当“白领”风光、自在、收入高。与“白领情结”相应出现的是“蓝领恐惧症”。恐惧什么呢?一怕脏、苦、累。当工人就得沽油腻,当工人就得费体力,当工人就得实实在在干够8小时。二怕当不了官。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还是当官有出息。三怕没面子,怕被人瞧不起。觉得当了工人,找个对象都成了问题。四怕收入来得慢,’与个高级技术工人,每月几千块,当然也不错,但那得熬到哪年哪月呀!等到四五十岁,什么都晚了。由此可见,人们不仅恐惧当“蓝领”,就足像技上、高级技工这样的“技术蓝领”也不被年轻人看好。结果是需要就业的年轻人包括他们的家人,不能正确审视自己或自己的孩子,“麻雀跟着燕飞”, 导致了学生在选择受教育的途径时,瞄准的是大学而不是职业教育,尤其是不愿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至于最后上了职业学校的学生,那是出于尤J奈何,小得已而为之。学校要教育、引导学生转变这种观念。我们知道,德国素以重视教育著称,在教育发达的德国,每年高中毕业牛汽接考人学的比例通常不足二分之一,其余的则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他们照样拿高工资,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尊重,待遇和社会地位很高。德国教育的努力方向,并不是把所有的孩子都送进大学,因为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精细,众多职业对劳动者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像汽车机械师、银行商务员、数据处理员,特别是大量的产业技术工人,不是一般的大学所能造就的,都需要专门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职业教育为年轻人带来的是娴熟的技巧和强烈的职业道德意识,还使他们因职业责任而在心理上加快成热。当然,在我们国家,人们“白领情结”的背后还有诸如包括技术工人在内的整个工人群体待遇偏低,社会地位不高以及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好在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技术工人供不应求,某些领域“蓝领”收入超过了“白领”,对人们旧有的观念是一种冲击,同时也会对偏激的认识起到纠正的作用。

职业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培养目标的实现,说到底也都是为了学生。然而学生对我们职教理念是否理解,是否认可,是否接受,是否配合,这是我们育人模式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有些学生对到企业实习实训有模糊认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还有的学生厌恶劳动等等。因此职业学校应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增强劳动观念,树立做普通劳动者的思想,把职业道德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开展紧密结合技术工人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将职业思想教育列入学生教育的重点。

其次职业学校学校要加强焊接专业和教师队伍的建设。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焊接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普遍存在着脱离社会、脱离劳动、脱离实际的状况,对就业指导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焊接专业中职毕业生在就业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期望值过高、依赖性较强、自卑心理较重等现象,以及心理素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要的现状,怕脏、怕累、怕吃苦,使得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就无从谈起。所以职业学校的焊接专业课程设置要面向市场,不断改革创新,通过改革教材内容、课程设置、教育方法,增强自身的活力,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焊接专业学生对社会需求的心理和技术适应能力,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具有焊接技术的人才。 转贴于

学校要打造焊接专业建设,其核心就是建设一支充足、优秀的焊接专业课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资源。学校的焊接专业建设,依靠焊接专业教 师去完成。一支优秀的焊接教师队伍,是培养合格焊工的重要力量。而职业学校的焊接专业教师有其特殊性。职业学校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核心 的工学结合育人模式,这就要求焊接专业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讲述,更重要的是焊接技能的传授训练。这种关系体现在焊接师资队伍上,表现为教师要具有双向双师的特点,职业学校要有一支双向、双师型一体化教师队伍。双向,即来源的双向(企业、学校)和上作参与的双向。双师,即在拥有教师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证书的同时,还拥有焊接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或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证书。就是理论上你能讲课,实践上你能操作。一体化是教帅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具有指导学生实操、实训能力。为什么要求专业课教师能说又能i.,这是因为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合格,检验的标准就是应知与应会。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我校现在焊接技术专业课就实行了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每个教学日土午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下午就到焊接车间实训,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操中落地生根。在这种情况下,焊接专业课教师调节不出合适的焊接电流,拿起焊钳不能正确操作,不能焊出美观、合格的焊缝是小叮想象的。

第三,职业学校要加强生产型实训慕地的建设。教学本身是一种实践,而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与普通学校的教学实践相比,又有着更高一层的要求,那就是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要使从职业学校毕业的焊接专业学生一进入工作岗位就能上于,那么学校就要加强学生的实训工作,使学生在校就能熟练操作各种焊接设备进行生产。要实现这一目标,职业学校加强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就不容置疑,实训基地是焊工教学的主课堂,校内生产型实训应根据焊接结构件的要求,以项目或任务型生产带动实训,合理安排实训地点、时间,使学生在模拟真实企业环境中从事生产性焊接实训,降低教学成本,促进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有效落实。同时,围绕焊接项目或任务型焊接生产实训,聘用和培养焊接专业教师、开发教材、调整课程体系,使之主动适应工学结合,培养出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合格焊工。

社会的任务

学生在中职校接受焊接专业教育的时间是短暂的,学校培养出的焊工最终要走向社会,在社会中工作和受教育的时间是漫长的。要使学生最终成为合格的焊工和高级焊工甚至焊接技师,那么就有赖于社会或企业的继续培养。

首先企业要教育焊工热爱焊接工作。一个人对其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来自于他对所从事的职业的热爱。只有热爱焊接工作,才会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焊接工作的社会价值和对企业的贡献,并把自己的身心和情感溶入到工作中去,才能从自己的焊接技术提高中体验出一种乐趣,一种内心的喜悦,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从而发挥出聪明才智,不断学习,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焊接操作技术水平。

篇4

关键词:教学工厂;专业建设;焊接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摇?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205-03

一、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理念

(1)“教学工厂”是以教学任务为本位而不组织企业产品生产的实体,是逐步形成的一种职业教育理念。(2)将工厂概念应用到学院,把实际企业文化、管理、环境引入到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3)以教学工厂为载体,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知识、技能学习平台,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开发,提供教职工学习提升的平台。(4)专业教学与行业要求相适应。在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的职业培训课程学习不同职业的技能和各种专业知识,而“教学工厂”更为学生提供某一行业的工作环境,学生可以在行业环境中熟悉职业的特点。(5)理论、实践一体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单一项目、综合项目、企业项目及科研项目等,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强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二、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内涵

“教学工厂”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工作、就业环境融合,学生在教学工厂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提高培训质量,使学生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教学工厂”的精髓在于推行产、学、研结合。通过企业项目、研发项目的开发,转化为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把技能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教学工厂”有利于教师、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养成。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的开发,教师和学生开放思维、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众人的机智,努力寻求更好的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合理发挥个人优势、取长补短、形成团队合作的良好风气。课程开发模式的核心是加强企业联系。专业课程开发首先要开展的需求分析,主要考虑经济发展需求、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就业去向与需求。开发基本程序是成立由课程经理领导的课程建设小组,在明确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要求的基础上,提出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大纲,根据由主要来自企业的专业咨询委员会修改建议,开展课程建设。

三、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对我院焊接专业建设的启示

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内涵中,在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建设上,我们得到了许多启示,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定位、教学内容选择、师资培训、教学改革等方面。

1.人才培养定位的启示。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内涵中要求专业教学与行业要求相一致,也为我们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提供了启示。专业建设必须为区域经济服务,同时专业建设必须为行业服务。因此专业的区域定位为“立足常州、面向江苏、辐射长三角”;服务对象定位为压力容器类特种设备制造业。按照特种设备制造的国家标准要求,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能熟练操作焊条电弧焊、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手工钨极氩弧焊、埋弧自动焊;具备焊接工艺评定、编制焊接工艺规程和技术文件的能力;能检验焊接结构件的焊接质量并分析常见焊接缺陷的产生原因;能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安全、技术和生产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技能过硬、身心健康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课程开发的启示。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内涵中强调课程与企业需要挂钩,与焊接专业课程开发的要求不谋而合。①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国家职业资格要求开发课程。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做到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符,与企业技术发展同步,与社会需求接轨。为了满足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需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强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内容。②工作过程,以企业真实产品为依据开发课程,结合特种设备生产制造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分析特种设备制造业的典型产品,以可以在学校组织教学、又能贯彻国家和国外相关标准的具体内容为选择依据,校企合作选用企业的真实产品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相关知识、掌握技术应用能力、发展职业能力,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③要以递进的、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方式设计学习情境,对企业产品结构及技术要求进行分析,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设计教学项目,工作任务设计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层次来安排。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④在“真实”的企业工作情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按照焊接专业从事的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情境,在“真实”的特种设备生产制造企业中完成工作任务,实现教学情境与企业环境相一致。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建设了“真实”的特种设备制造企业——常州工程化工设备有限公司,专业课程的教学全部在企业的环境中实施,学生为员工,教师为主管。

3.条件建设的启示。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离不开企业的合作,而要吸引企业参与专业建设,专业就必须有为企业提供服务的项目,才能达到双赢的局面。专业应该具备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技术培训、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职业培训的能力,比较直接的方法就是与企业合作共建培训机构,比如焊接专业拟校企合作共建“特种设备焊工培训及考试中心”,为特种设备制造企业培训合格的技术工人。一方面通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企业员工的培训项目多种多样,焊接专业学生的见识将更广、潜移默化后学生的技术水平更高;再一方面,建设了与企业联系的平台,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可以得到保证,可以促使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制订、参与专业教学活动。使得学院、企业共同得到提高,校企合作的动力得到加强。

4.队伍建设的启示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组织与实施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因此双师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用学校资源培养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训基地,以老带新培训青年教师的操作技能,要求青年教师三年内操作技能基本达到电焊高级工水平;充分利用从企业引进的高级工程师的工程经验,培训青年教师焊接工艺评定的能力,五年内能独立完成企业产品的焊接工艺评定、工艺规程编制。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教师。利用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先进设备和真实的生产环境对高职教师进行培养。选派教师到企业兼任技术或管理人员,负责企业焊接工艺编制方面、产品质量控制、焊工培训等工作;为企业开发新产品、使用新技术、新工艺,以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开展对企业员工电焊初、中、高级工和技师的培训,全体教师参与培训过程,通过培训工作,专业教师的焊接操作技能、焊接专业知识的应用、特种设备制造中遵循的国际标准、国内标准的认识与运用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也会越来越丰富。

5.改革的启示。培养的学生能得到企业的欢迎和认可,这就要求学生的能力符合企业需求,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中指出,给学生营造一个企业环境的学习情境,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目前我们学院开展的教学改革课程的教学方法使用头脑风暴法、项目导向法、任务驱动法、引导文法、虚拟企业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组织教学。

总之,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办学特色,为我院焊接专业建设逐步实现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的结合等教学改革的深入提供了借鉴作用,我们将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开拓视野,为企业、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企业需要的、称职的、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卢海.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育人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

[2]明廷华.“教学工厂”: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模式[J].职教论坛,2007,(8).

[3]洪霄.对新加坡“教学工厂”理念及实践的思考[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4]简祖平.向新加坡“教学工厂”学什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9).

[5]韩军林.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8,(2).

[6]戴宇.办好“教学工厂”深化校企合作[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09,(3).

[7]任培华.教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与新加坡“教学工厂”[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2,(6).

[8]陈保国,史维琴,姜泽东.高职焊接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以常州市实训基地建设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技能人才 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依靠校内对学生进行的技能培训是不可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的。一是目前多数职业院校的实习教学以课题训练为主,结合生产实际的较少,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二是生产中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更新速度很快,学校没有足够的财力和人力来保证实训条件跟上企业更新的速度。

因此,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能把企业的技术、设备、管理制度、文化等成功地嫁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中,从而将学生逐步培养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二、校企合作的实践与体会

1.健全机构,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1999年,笔者所在学校就成立了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由校企双方负责人和有关专家组成。委员会在学校设立办事机构,制订了委员会章程,提出了校企合作规划、目标和活动方式等,建立了日常信息交流反馈制度。校企双方定期或不定期研究专业设置、专业改造、技能提升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编写等涉及技能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通过校企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为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提供依据。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确保教师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方面的了解,学校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进修实习,或聘请企业专家为学校教师举办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内容的培训,使一线教师的知识得到及时更新,为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打下了师资基础。

3.加强基础教育,做好校企合作的对接工作

从教学规律上讲,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前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技能,才能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培训和生产锻炼,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转换成生产技能。中职学校必须意识到这一点。

笔者学校在新生入校后,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培训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进行劳动意识、生产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学校按照企业要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强化训练,为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对接工作。

4.加强校企合作,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必须从提高办学质量和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角度,充分认识校企合作中学校的基础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在满足学生技能学习要求的同时,又能为企业加工产品,创造效益,使学生的生产技能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得到提高,从而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要做好校企合作,首先必须做好学生在学校的基础教育,然后对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做好调查,要选择一些规模较大、管理规范、技术领先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在企业进行技能培训时的食宿和安全条件,确保学生在企业的技能培训得以顺利进行。

三、校企合作成功案例

为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笔者学校先后与几十家诚信度高、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了较高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和优秀企业入选率,从而使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例如,笔者学校近年来与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第三工程公司的校企合作就是一个成功范例。

中石油天然气管道三公司是我国大型管道安装和施工企业,是笔者学校的长期合作单位。 2003年,该公司同意接收学校焊工学生40人到公司进行全封闭培训。培训期间,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每位学生的培训经费高达3万元。公司还专门从生产一线挑选技能精湛的焊工技师,每人辅导5名学生,对学生的训练情况每周进行一次考核。学校组织相关老师随堂听企业专家讲课,学习专业经验;企业专家也可以听学校老师讲课,借鉴学校老师的授课方法与技巧。这样校企双方在教学方面共同提高,使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最终,参加培训的学生全部通过了河南省技术监督局的技术考核,优秀率超过95%,许多学生在培训期间就被各工程处抢订一空。由于和该公司在焊工专业高技能培训方面的成功合作,使学生在掌握高技能的同时也得到了较为优厚的回报,并促进了学校焊工专业的迅速发展。截至目前,学校已有600多名毕业生在管道三公司工作,并成为企业生产的主力军。

篇6

关键词:职业标准 专业建设 教学研究 人才培养 教学质量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尤其是自2011年启动技工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来,共建成重点专业49个、精品课程28门,品牌效应初显。但笔者在组织落实自治区技工院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发现其中存在着制约教学改革的问题。笔者经过认真思考,并总结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重点专业建设典型案例经验,提出了推行“职业标准+工学交替+校本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观点。

一、对技工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思考

专业建设是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反思近年来的重点专业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如下。

1.人才培养定位不准

一是技工教育定位不准。根据《技工学校工作条例》,技工学校是培养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但有些院校却把技工的学制教育误认为是中专的学历教育。

二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不准。重点专业建设应按照《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中的要求,与国家职业资格的相应工种级别(中级、高级、预备技师)相衔接。但是现在在重点专业建设中没有突出培养目标应达到相应职业(工种)级别,使得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模糊,甚至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相混淆。

2.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标准不够

国家职业标准是技工教育课程开发的主要依据。技工教育课程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进行设置,能够摆脱学科本位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和重学业文凭、轻职业资格证书的弊端,保证职业教育密切结合生产和工作的需要,使受教育者的职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相适应。

但是现在在重点专业建设中存在着对国家职业标准理解不深的问题,造成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与对应职业(工种)级别的应知、应会要求相脱节,有些专业甚至照搬高职课程体系,违背了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无法实现“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目标。

3.突出专业特色和技能绝活不足

专业特色是重点专业建设的灵魂,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技能则成为体现特色的绝佳表现形式。但是有些专业对学生职业技能训练过程和要求的探索不够,仅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准,这会造成一些学校采取短期培训的急功近利行为,脱离了“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熟能生巧”的技能内化形成规律,学生更不可能练就绝招绝活。

4.重点专业建设管理不到位

《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规定了专业编码、专业名称、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职业能力、对应或相关职业(工种)、职业资格、专业主要教学内容等,是指导技工院校专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但有些学校随意修改或自己命名专业名称,无法对应职业(工种),致使职业资格证的考评达不到相关的级别,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国家职业标准对技工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国家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工种)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它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职业归为8个大类,共1838个职业(工种),级别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五级。

国家职业标准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职业标准的制定是行业、企业、教育专家通过详细的职业调查与职业分析形成的,反映了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要求。二是国家职业标准是由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制定并统一颁布的,是国家层面的认证标准。

国家职业标准包括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和比重表四个部分,其中工作要求是主体部分。工作要求是在对职业活动内容进行分解和细化的基础上,从技能和知识两个方面对完成各项具体工作所需职业能力的描述,包括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相关知识。

国家颁布和实施职业标准,对于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引导职业教育培训、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促进就业和劳动力市场建设有重要作用。其对技工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引导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各类实用型人才。职业标准的颁布为各类职业院校确定培养目标、设置教学课程、制定教学内容和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二是职业标准为构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制定国家职业标准,并按国家职业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编写教材、开发题库、开展培训、实施鉴定等,构建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基础工作体系,这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素质就业、技能就业、技能成才奠定了基础。三是促进就业创业工作。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对技工院校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帮助他们提升职业技能,增强工作适应能力,提高就业能力,对于构建促进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三、新疆技工院校重点专业建设典型案例

以2013年新疆技工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某技师培训学院焊接加工专业为例。

1.人才培养定位

专业定位:通过四年学制的培养,取得焊工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并遵循学生技能形成规律,设计“阶梯上升式”人才培养过程。

第一阶段(第一学年)是初学者,学生通过职业认识和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以及校内实训基地的训练,达到初级工职业标准;第二阶段(第二学年)是准技术工人,学生通过仿真教学和企业课堂,并通过2~3个月的企业实习,达到中级工职业标准;第三阶段(第三、四学年)是技术工人,学生通过一年顶岗实习和岗前培训及专业指导,逐步形成职业综合能力,能够适应企业工作,达到高级工职业标准。

2.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该校的教学资源配置条件,创新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每学期前十周进行理论教学,后十周在校内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

3.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市场调研,并与焊接行业、企业专家合作,结合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基于焊工国家职业标准,将职业岗位的应知、应会技能要求转化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并以课程的形式内化于教学中,落实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保证学生至少有一年的顶岗实习,最终达到高级焊工的培养目标,见右图。

图 焊接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要素图

通过对典型重点专业建设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技工院校的专业应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以本校长期积淀的技能训练方法和标准为特色,全面实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简化为“职业标准+工学交替+校本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技工院校重点专业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彰显专业特色

在新疆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中,以重点专业建设为载体,开展预备技师培养的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技师学院应率先探索通过学校教育方式培养后备技师的途径和方法,以彰显重点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2.培养技艺高超的技能人才

为了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重点专业建设发展要进一步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准则,拓宽视野,与国际接轨,将国际职业标准、技能标准转化为课程教学标准,重点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志向、自律、毅力和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研究如何促进学生形成绝招绝活的训练方法。

3.技能培养与国际接轨

由世界技能组织主办的世界技能大赛始于1950年,每两年举办一次,旨在展示和交流职业技能,是加强技能合作的重要国际平台,也被誉为技能界的“奥林匹克”,象征着职业技能训练最高峰。技工院校要具备国际视野,通过组织或参加国内外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是校企合作方面。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建设必须根据国家(国际)标准和需求进行建设和评估,拓展学生的学习机会。二是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需具备专业技术背景,与国内外最新技术接轨,要有数据推断能力、沟通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三是教学研究方面。专门组织与重点专业对口的世界技能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证的专题研究,并开展技能人才培养研究的交流研讨活动,探讨与国际技能人才培养接轨的培养模式、标准等。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主体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建设行业对城市规划、施工技术、绿色节能、智能化和管理方面的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主导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受到技术人才短缺的困扰,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格实用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招聘到的人才又不能适应工作岗位。为解决这种人才供需错位的现象,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实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此在2014年6月23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前夕,做出重要指示:“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

通过我对我所在企业烟建集团有限公司的研究,烟建集团近几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和,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发挥办学的主体作用中先行了一步。

校企合作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训的过程。它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培养,找到一条适合企业用人要求和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新路子;校企合作为学校和企业搭建可平台,学生到企业实习,既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操的训练,同时又能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职业人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由会考试型向学做人做事型的方向转变。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

一是能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招用技术人才的要求,二是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缩短成长周期,三是学校培养与企业直接挂钩,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四是破解了教学“硬件”滞后于生产应用的“瓶颈”,解决长期以来技工教育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没有足够资金 投入,就无法做到培训教学设备设施与生产现场同步,就无法满足企业对培训的需求,培养学生也就无法做到有针对性和主动性,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了“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与用工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达到培养与就业的统一。

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1、校企联合办学

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合作中企业专家可到学校兼职授课,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让教师成为“专家型职业人”,教师在企业中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培养更贴近企业人才,学生毕业即可上岗的工作,大大缩短企业用人成长周期,联合办学的另一目的,企业可向学校提供实习设备,实训场地,改善学校的实习条件。近年来,烟建集团与学校合作实施了一系列的人才培训计划,公司投资近千万元建立了信息网络,在职工

中开设了电脑操作培训班,开办大学生论坛,定期举行大学生交流会,举办了财务总监培训班、MBA培训班和工程项目管理培训班等。最近,烟建集团又针对在外作业人员学习环境差的现状,开设了远程教育,采用远程视频培训的方式,连续举办了多期专题培训班,实现了集团总部主会场和驻外埠分公司分会场两地网络同步视频培训

2、订单式培养

“企业向学校订单培养”模式,学校的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针对性培养适合该企业需求的员工。企业根据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配置计划,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对学生实行量身定制,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企业和学校商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操标准,实行企业冠名制,实现招工与招生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订单教育”有效地保障了学生就业,使学生进校后就有归属感,也使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实现以就业促招生,以招生促发展的格局。

烟建集团技工学校2010年10月为烟建集团第十七建筑安装有限公司“订单”培养 电工、管道工35名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劳务公司班组工作,省去了再培养的环节,学生到单位直接顶岗工作,11年15名电焊工也走上工作岗位,劳务公司根据自己需要,定期向集团公司报告所需各工种人员,集团公司和烟建集团技工学校沟通,采取“订单式”培养办学模式,既解决了学校学生就业问题,也解决了劳务公司技术工人的短缺问题,形成了企业与学校的双赢模式。“订单式”培养办学模式,虽然避免了培养上的盲目性,但从“准职业人”的角度它缺少了体验岗位这个环节,学生到岗后仍然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

3、建立生产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式培养模式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双方都在为培养“准职业人”这个准成型产品而相互考证,学校既要保证培养技能人才的需要,选择设备先进、技术力量较强的企业作为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的实习基地,又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问题,甚至合作的目的就是推荐毕业生就业,而企业在履行基本的社会义务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外,更加关心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爱岗敬业、技术熟练的高素质员工队伍,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把学校和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实训基地的建立,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达到技能过硬的教学要求提供了可靠地保证。

按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基本办学思路,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本人所在劳务公司与烟建集团技工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管道工专业、焊工专业生产实习基地;实训基地由双方共同参与建设和管理。

4、依托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高精尖技术人员

2013年,作为全国建筑行业内唯一一家被批准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于建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揭牌成立。于建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团队总共有7人,面积达180平方米,设大师工作室、工作人员办公室、多媒体教室、学员教室,可以容纳学员200多人培训。烟建集团依托工作室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将加强技能指导培训,突出对抹灰工、装饰镶贴、瓦工、木工、钢筋工等工种进行脱产技能培训。另外,工作室还制定了三年计划:3年时间将为全省培养1000名以上高技能人才,100名拔尖人才(参加各类大赛获得名次、获得省级首席技师称号等),全面提升山东省建筑业高技能人才的素质和水平。

烟建集团董事长唐波表示,“于建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成立代表了政府和社会对烟建集团人才培养工作的肯定,集团今后将依托“于建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个平台,加大“攻关、传艺、研发、交流”的力度,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建筑人才,开发更多的建筑施工工艺,为建筑业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三、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思路

1、开展校企合作,对学校来说最关键的是选择企业,同样,对企业来说,也要选择合适的学校进行合作。

在寻求合作学校的过程中,我们企业选择技术工人优先选择集团企业辖下的烟建集团技工学校,和集团有合作的烟台城乡建设学校为首的烟台市建筑职业教育集团,技术管理人员则优先选择和烟建集团合作的山东建筑大学、青岛理工学院等老牌合作单位。现在建筑管理技术发展迅速,最新的BIM技术,烟建集团内部也正在学习推广,而我们本次学习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恰好开设了BIM课程,我觉得这是个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契机,我认为公司就BIM技术培训与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可以尝试做个“订单式”培养计划,这样公司就可以走在技术管理的前沿阵地,学校有现实案例做技术分析,学校学生有了就业保障,形成一个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局面。

2、搭建“两个”平台

一是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成员由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学院领导、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主要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职业岗位能力和制定校企合作教学计划,监督检查学生学习培训的全过程,协助安排学生实习,推荐学生就业;学校以指导委员会为纽带,开展交流研讨活动,获得信息,企业也从中了解学校培养学生状况,使校企联系得到加强,促使双方的进一步合作。

2012年,烟建集团在山东建筑大学设立奖学金并进行“远航计划”,就是成立了一个校企合作的平台,意义非常深远,已在全校师生中产生良好的反响。这一举措,有利于激励山东建筑大学广大学生奋发向上、刻苦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更多思想健康、品德优秀、成绩突出的学生;有利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更有利于吸引大批的优秀毕业生加盟烟建集团。

二是建立校企合作联络员队伍。校企合作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培养模式,联络队伍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可选派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加强与合作企业沟通、协调,拓展合作领域。

四、今后努力方向

国务院总理强调:“要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依托企业、贴近需求,建设和加强教学实训基地。推动社会各方形成合力,让现代职业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取得更大更好发展。”,我觉得企业应该趁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东风,总结前期的经验和教训,利用国家现有的优惠政策,要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发挥办学主体作用。

具体而言,就是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作为重要改革取向,把落实政府职责作为重要基础。政府应着力发挥好保基本、促公平的作用,积极转变职能,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全社会应坚决破除用人上的各种歧视,转变人才观念,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社会氛围和良好环境;学校、企业应积极创新机制,不断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保持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青年学生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国家、社会和个人齐心协力,定能推动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共同进步,为改革发展源源不断地创造多样化的人才红利。

参考文献:

篇8

我校以涉船专业为例,创新性归纳出校企合作两种有效模式:

1.对接共享模式 将资源通过具体的合作项目实施对接,平衡各方利益,满足合作方衍生的不同需求,实现共享多赢。如通过“扬泰造船”、CCS扶贫培训、辅助验船师培养,将行业标准、人才培养、企业岗位有效结合,实现行业证书与技能证书的对接、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的对接。

2.根植共生模式 通过顶层设计,依托良好的合作环境,建设可使合作方资源增值的深层次合作载体,是对接共享模式的特色形式。如苏南地区内河船员培训中心与内河船舶驾机合一专业同时建设,通过实训设备、实训项目建设,将行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推动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技能训练与岗位训练、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难点之一。本成果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学校仅成为“企业低成本获取适用人才的储备库”,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活动缺少热情――不愿意合作;2.实习成为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式,而企业以生产任务的轻重缓急为中心,合作不稳定,缺少内涵――不知该如何合作。

针对以上问题,自2005年开始,依托我校船舶专业办学历史悠久、社会基础深厚的优势,借助江苏省地方海事局、中国船级社等行业组织在相关领域的统筹、引领和指导职能,以“交通行业教育区域发展比较”“船舶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建设”“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管理”三个课题的研究为基础,围绕“如何激发行校企合作热情”“通过什么方式来丰富合作内涵”并增加合作的长效稳定,关注行业动态,研究企业需求,主要开展了如下实践:

1.“扬泰造船”班 因造船工作环境艰苦,大多数民营中小船厂长期缺乏技术人员,给造船质量带来了很大隐患。扬州、泰州地区中小型造船企业密集,我校与江苏省地方海事局合作,与当地造船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通过媒体宣传、民政局推荐、企业面试后,以企业承担全部学费的形式开办了两期“扬泰造船”班,如今毕业生已成为企业骨干,有人还办起了自己的造船企业。这一做法及时缓解了当地造船企业人才短缺状况,有效诠释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观,在全省造船行业得到广泛赞誉,被评为江苏交通优质服务特色品牌。(见图1)

2.辅助验船师培养 出于对造船质量与运行安全的重视,2012年,江苏省地方船舶检验局联合全省各市海事局,在我校试行公开招聘辅助验船师,经准入的学生最后一年课程由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进行验船知识、工作规范等专门化教学,专业教师与验船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增加了行校合作互动,又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开辟了校企合作新途径。

3.CCS扶贫培训 船舶电焊工是造船企业中技术要求高且工作条件较差的岗位,是造船企业最需要的技能人才。2007―2008年,本着使农村劳动力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实现“送出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由交通部主办,中国船级社(CCS)出资200万元,由我校承办了三期焊工扶贫培训班,向江苏、浙江造船企业输送了200名电焊技工。通过造血扶贫,既服务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减轻社会负担,又为造船企业提供了焊接技能人才,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借助行业管理职能,学校致力于培养“用得好、留得住”的专业人才,为企业解决难题;同时又开展扶贫帮困,履行了社会责任,以此构成了行校企合作的动力。

行业标准是指导企业生产的技术准绳,也是行业组织的优势资源之一。我们采取如下做法,将标准结合于课程改革、专业建设之中,以丰富合作内涵(见图2)。

1.课程对接 2005年,我校成立了中国船级社首个在教育院校内设立的焊工考试委员会(NJ15),把行业标准编入了《焊接实训》教材,通过行业部门的考核学生可以获得CCS焊工证书,技能操作水平迅速提高;2007年,我们联合南通明德重工对“船体建造工艺”课程实施改革,把“船体放样号料工”标准融入课程中,开发了项目化精品课程”船体放样”;参照行业标准,为江苏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开发了“《船舶电工》初、中、高级省级题库”。通过行业标准对接课程标准、职业岗位要求嵌入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2.项目对接 因船舶工程类专业实训通用设备稀缺,在实训基地建设中,我们发挥学术与专业教学委员会的作用,会同行业企业委员根据造船工艺流程,研制了多种教学实训设备,基于行业标准设计了行业证书与技能证书对接的实训项目,可开展涉舶专业实训项目17个,其中对接相关行业及中级技能证书10张,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为行校企合作的长效和稳定创造了条件。2009年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优秀实训基地。此外,与江森自控约克(无锡)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开展的以企业文化和岗位技能考核为主的“工学交替”及“扬泰造船”、辅助验船师培养等项目,都是以育人与用人标准对接为基础的合作方式。

3.专业对接 江苏省水系发达,但培养内河船员的院校却很少,致使内河船员严重老化,如无锡鼋头渚景区连续17年没招到一名新船员。2010年,经无锡市地方海事局牵线,我校与无锡市蠡湖游船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培养内河船舶驾机合一学生的订单,首批30名毕业生已经上岗。与此同时,江苏省地方海事局将苏南内河船员培训中心设置于我校,全额投资了船舶驾驶模拟器、船舶轮机模拟器等实训设备,扶植了内河船舶驾机合一专业的建设,将产业需求转化为专业建设资源,为行校企深层次合作培植了共生体。该项目被评为2012年无锡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项目。

4.文化对接 通过专业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对接,增加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精神内涵。2009年建成的船文化教育项目,使学生了解历史,增加知识,体会文化,填补了国内同类院校的空白,吸引了大批企业和职教同行前来学习交流,对船舶专业职教改革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5.服务对接 利用行业指导下的政策许可,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自2005年起,我们先后承担了美国卡特比勒和阿文美驰公司、日本久保田公司和OTC公司、无锡船厂等单位的焊工培训和考核;承担了无锡市电焊工技师、高级技师鉴定工作,举办了多期内河船员培训。近三年承担各类社会培训212期共9072人次。主动为行业前瞻性发展提供服务:2005年率先将数字化造船模式引进课堂,为造船模式改造及时输送了技术技能型人才。面对我国的海洋开发战略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我们开设了海洋工程相关课程,建设了航海类专业,开发了船舶管系实训项目,船舶虚拟仿真教学也正在研究中。

利用合作方政策许可、资金设备等资源优势,培植合作共生体,增加合作内涵,实施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对接。

篇9

通过这次“岗位练兵”活动,大大提高了广大员工对技能的需求和工作热情,营造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

本次活动以“迎奥运、提素质;练技能、做贡献”为主题,本着“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岗位练兵活动内容是焊工技能比赛,活动分为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比赛两部分各占五十分并制定了严格的考核规则。

此次活动大家都积极踊跃报名参加,使大家在思想上真正体会到“岗位练兵”的意义。

在理论知识考核中,无论是新员工还是老员工都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真正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在考核以后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的学习、探讨和改进。

篇10

一、努力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完成职教攻坚年度任务。在抗击南方冰冻雪灾和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救灾等行动中,积极捐款,与中央保持一致。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修订版),组织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全面提高本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接受学校委派,起草制定《教师聘用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教师绩效工资发放度》等文件,积极探索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

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造教学质量品牌。领导教务处抓教学常规工作,制订常规管理制度,重点抓教师的课堂教学和管理工作,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在管理改革方面,探索实践新的专业组管理模式,对提高管理效率,有利统筹教育教学资源,促进专业组管理规范化专业化方面取得一定经验。继续组织实施综合评教活动,探索实践教师课程级别评定工作,严格把关对教师的综合考核,促进教师努力学习专业技术,学习业务本领,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能力,努力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组织教师培训,每学期期末都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组织教师参加自治区和国家级专业培训,组织教师到区内优质学校考察交流学习,组织教师到企业接受生产实践训练提高专业技能,通过每学期组织“如何上好新生入学第一堂课”的教研活动,培训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艺术,对稳定新生入学情绪,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声誉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组织对新教师入职的岗前培训,组织有关骨干教师个别指导年轻教师如何上课,积极培养锻炼和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成熟。

积极组织专业技能竞赛,通过竞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组织计算机和数控专业参加10年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竞赛,荣获各单项三等奖,在全区农村职校名列前茅;组织本校各专业技能竞赛,评出电子、电工、焊工、数控车工、计算机文字录入、电子排版、电子幻灯、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组装维护等优秀选手,鼓励和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专业技能,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组织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ceac考证工作,督促其他专业组抓好学生考证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我校毕业生的“双证率”;申请加盟了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citt)培训考试点,使学校成为全国计算机ata考试站,通过抓考证提高教学质量。

三、制订教学工作计划,推动并检查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修订各专业实施性教学方案,组织课程建设,制订各专业的课程标准、教学方案、实训报告册,规范专业教学,组织文化课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校本教材的编写。兼任德育课(社会课)教研组长,主持学校德育课(社会课)教学工作,组织教师进行德育课(社会课)课程建设,亲临教学工作第一线,每周兼上2-4节德育课(社会课),完成教学任务。推动和组织各教研组进行校本教研工作,努力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精品课程建设。

四、贯彻执行《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规范》,严格按照《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水平评估体系》规范学校教学工作,为迎接09年全区教学水平评估做好档案建设和规范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各部门和数控专业组整理材料,加强专业建设,申报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自治区级示范专业,并且组织有关部门迎接自治区专家组到校评估,最后,评估通过,由自治区教育厅确认我校数控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

五、负责成人培训项目工作,上半年组织整理XX年“温暖工程”培训材料,报自治区有关部门验收通过,完成XX年“温暖工程”培训任务;下半年组织各项培训工作,申报08-09年“温暖工程”培训项目,组织培训了“电工班”、“电脑班”、“焊工班”、“驾驶员培训班”、“电子装配班”等等,与县总工会、县劳动社会保障局、劳动安全监督局、汽车运输管理所、农机校、来宾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单位结成联合办学关系,长年开办成人培训班。参加联合创建工艺美术专业的工作,成立专业教研组,组织培训师资,为扩大办学影响打好师资基础。

六、体育卫生安全工作情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安排每天组织长跑锻炼,要求体育组每天组织课外活动,保证学生每天至少一小时的体育运动量;要求每学期组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对学生加强卫生保健教育,加强安全教育,要求实训室按5s标准规范管理,师生严格实训操作规程,严守安全操作制度,养成学生安全生产的职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