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8 18:0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层治理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层治理方案

篇1

根据县5月20日县人口计生委召开的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百村示范活动启动会的要求,我镇结合实际,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创建活动”。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和市、县委《意见》精神,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民政部、中国计生协《关于加强和完善村级计划生育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意见》,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计生协《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规范》要求,将推进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纳入到整体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之中,坚持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行政管理与群众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基层协会的优势,实行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目标

进一步加强村(居)人口和计划生育网络建设和阵地建设,加强村(居)自治制度及自治能力建设,在全镇范围内培育、树立一批人口和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促进全镇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全面、健康推进,促进人口计生长效工作机制建设,进一步增强群众的依法维权意识和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三、主要任务

(一)制定和完善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的相关制度和指导意见。研究制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先进、合格村(居)的标准。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措施。

(二)转变职能和工作思路。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逐步拓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范围。指导村(居)加快改变传统婚育中的陋习,广泛倡导新型人口文化。推广“诚信计生”的经验。树立典型,示范引路,逐步推动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深入发展。

(三)加强村(居)组织建设和阵地建设。健全适应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要求的基层组织网络;按照“五有”(有活动场所、有服务项目、有活动制度、有宣传队伍、有文体器材)标准,加强计生协会建设,逐步推进村(居)专(兼)职人员队伍与村(居)计生协干部队伍一体化。健全村(居)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室、人口学校等阵地。

(四)开展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联创”活动。在我镇认真开展先进村(居)、合格村(居)的创建,定期评比表彰。

四、组织领导

镇政府成立“示范村(居)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由负责日常工作。

五、活动规划

1.年上半年,研究制定和完善“示范村(居)创建活动”相关政策标准和规范。拟定选取前面村、村、社区等几个村(社区)进行重点示范村(居)建设,在年6月底前,将组织各村认真开展培训和宣传动员。评选表彰第一批示范村(居);推荐上报第一批县级示范村(居)。

篇2

关键词:高层;建筑;消防

引 言

随着现代建筑尤其是智能化建筑的出现,消防系统已经成为高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动消防系统应具备正常报警、切断非消防电源、连通火灾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灯、关闭相关部位的防火门及防火卷帘和防火阀、强制电梯停于首层、关闭通风空调系统并启动防排烟风机和消防泵等以及接受其反馈信号等系列功能,因此在消防工程安装过程中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保证消防安全至关重要。

1、施工准备阶段的管理及控制要点

自动消防系统在高层建筑中的投资比例占总投资的2.0%左右,大量的资金投入促使部分投资方认为没必要,因此想尽一切办法修改设计,擅自取消部分功能节约成本而导致建成的工程与设计相差甚远,对建筑结构及功能带来负面影响。

2、施工阶段管理及控制要点

施工阶段是形成实体的阶段,也是形成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阶段。因此,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应切实做到重两头、保中间,通过对质量控制点把关来实现对系统的全面控制。所谓重两头指对施工进行事前和事后控制,各分项工程施工前应先签发技术交底及相应的质量保证措施,系统所用元件必须经国家消防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合格;保中间即通过对各质量控制点进行控制以便于及时发现、纠正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为保证自动报警系统能及早发现并通报火情则必须保证按规范要求布线,避免采用布强电线路的方法超规范限定拉力布线,必须有布线标记并设专用接地线;探测器及报警按钮的接入导线颜色、余量、安装牢固程度及其倾角、与墙端距离等应符合设计要求;控制室及防烟排烟机房和电梯房内电源均应为双回路供电且必须有消防电源标志;火灾报警控制器及区域显示器型号、安装尺寸及牢固程度、内配线编号、接线余量及绑扎、接线端子根数、主电源引入方式、主备电源容量试验、电压及负载稳定度、自检功能、消音复位、火警优先、报警记忆功能以及消防电源及控制器电源等均应符合要求。

消防栓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保证管材及管件外观及连接质量要求;报警阀前应加装过滤器并严禁其后管道焊接,管道穿墙及楼板处应加设套管;管网应按要求设置承重及防晃支架;消防管线防修措施、组件完整、栓口方向、与墙间距以及管线走向横平竖直、消防水泵进出口安装应避免应力传递。

防排烟系统应保证送风口位置及布置准确,机组安装位置正确,手自动控制功能正常;排烟管道、排烟口性能、排烟防火阀设置及与报警系统联动启动功能合格。在火灾发生时所产生的大量浓烟扩散速度快而常使人晕倒窒息,因此高层建筑必须保证其排烟量和正压送风景以及风压等,以避免施工中发生风道主体施工楼板钢筋未断开而造成楼层间堵塞,避免风道内壁未粉刷而导致阻力过大,避免防火阀、排烟防火阀、排烟阀等部件连接安装错误以及风机、电动阀门接线反向造成反转等现象。

防火卷帘各部件材质、帘板安装及导轨嵌入深度等符合要求;导轨深度和宽度、卷帘在轨内运行应平稳平衡;帘板两侧喷头间距、卷帘现场启闭、机械应急操作、感烟感温探测器动作以及卷帘下降归地、水幕喷头强度等符合设计要求。

3、综合调试阶段技术质量控制要点

消防工程施工完成后,应及时组织各系统的综合调试以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方案的要求,保证消防安仓,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在系统内全部喷头安装完成前按设计压力要求对整个供水系统管网进行全面的水压强度及严密性试验,待系统检验合格无渗漏现象后进行冲洗,冲洗过程中应将止水阀及报警阀拆卸以便于对仪表进行保护,冲洗过程中冲洗速度不应小于3m/s;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其联动系统功能试验主要包括故障报警、火灾优先及其记忆功能、反馈信号的测试等。同时还应对电气系统应进行绝缘电阻及接地测试,电气设备及照明设备进行试运转及通电检查,对供电主电缆及母线进行绝缘电阻摇测,并应保证系统联合接地电阻不大于10等;

如我司所施工的某高43米的四星级酒店,在设备综合调试试运转时发现消防泵供电开关频繁跳闸,如一味加大供电开关来防止跳闸则必将造成电气系统损坏。我司立即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分析、查找原因。认为是屋顶水箱至地下室泵间静水压力造成,泵在启动时电流过大导致跳闸。本项目的消火栓设计出水量为20-40L/s,经测试消防泵设备试运转如仅开一个,其流量已为20-40L/s,泵出水阀在全开状态下启动负荷已远远大于设计负荷。经协调设计院后,根据泵的特性曲线、设计消防用水量及压力确定出对应功率,用钳形电流表按此功率调整泵出水阀开启度,顺利地解决了跳闸问题。

因些重视消防工程综合调试阶段技术质量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篇3

【关键词】:高层;剪力墙;聚氨酯;发泡胶;应用;

Abstract: city building increasingly to the ground space, vertical development, high-rise building walls screw hole leakage is the common quality of the project. The article with engineering examples and analysis of high-rise building screw hole leaks Causes and screw holes with waterproof polyurethane foam rubber sealing performance test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high-level; wall; polyurethane; styrofoam;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发泡时间、固化时间以及发泡体的平整度、厚度与现场施工环境温度密切相关。规程要求施工温度不宜低于5℃, 但在实际施工中发现, 要获得较好的发泡效果, 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粘附基层表面温度不宜低于7~8℃, 大气温度应在8~9℃以上。对于在低温下施工的工程, 本技术的推广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1、聚氨酯发泡胶的性能

聚氨酯泡沫填缝剂,简称聚氨酯发泡剂,俗称发泡胶,是气雾技术和聚氨酯泡沫技术交叉结合的产物。它是一种将聚氨酯预聚体﹑发泡剂﹑催化剂等组分装填于耐压气雾罐中的特殊聚氨酯产品。当物料从气雾罐中喷出时,沫状的聚氨酯物料会迅速膨胀并与空气或接触到的基体中的水分发生固化反应形成泡沫。固化后的OCF泡沫具有填缝﹑粘结﹑密封﹑隔热﹑吸音等多种效果,是一种环保节能﹑使用方便的建筑材料,可适用于密封堵漏﹑填空补缝﹑固定粘结,保温隔音,尤其适用于塑钢、铝合金门窗、套装门窗和墙体间的密封堵漏及防水。

聚氨酯发泡胶用于宽接口、缝隙、裂缝的密封、绝缘、填充,能保温、抗寒、耐干燥、隔音和防潮。 像隔板和天花板之间的间隙,窗框、门框、墙壁之间的空穴,屋顶和烟囱之间的缝隙,墙壁、天花板、屋顶管道周围的密封以及墙上的洞和损坏处。可用于多种材料的粘接,如金属、木材、石材、混凝土和多种合成材料,如聚酯、聚苯乙烯泡沫塑料、PVC塑料、硬质聚安酯泡沫塑料。

2、工程概况: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航天翼城项目位于航天基地办公楼北侧,神舟三路以西、飞天路以南、基地公安分局办公楼以东的地块内,占地25.8亩。项目由两栋板式和一栋点式及商业合围而成(见图1)。1#楼建筑面积为1.6万平方米、2#楼建筑面积为1.4万平方米、3#建筑面积为1.7万平方,车库及商业建筑面积为0.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均为框架剪力墙结构。1#、2#、3#楼均地下一层,地上分别20层、18层和24层。 图1:

3、螺杆洞的成因及漏水分析:

3.1高层剪力墙施工时木模板采用螺杆加固是一种常见的施工方法,为了达到重复使用螺杆的目的,施工时墙内套PVC套管,拆模时抽出对拉螺杆,由此造成剪力墙留下PVC套管螺杆洞。剪力墙螺杆洞封堵传统的做法:采用防水水泥砂浆,对螺杆洞进行两侧封堵。

3.2漏水原因分析:由于螺杆洞数量大(9.7个/平方米),每栋建筑都有数万个螺杆洞。传统做法是:用防水砂浆从螺杆洞两侧进行封堵,这种方法施工难度大,防水砂浆很难进入1.6CM直径的螺杆洞内,不易密实,无法养护,且受制于工人的责任心,外架的形式等多种原因。关键是砂浆和PVC套管是两种不同的材质,由于不同的收缩比、光滑的PVC套管内壁导致其和防水砂浆粘结很差,是造成剪力墙螺杆洞漏水的根本原因。这种情况往往是下雨不漏水,雨后墙面湿的现象,特别是东西立面,由于墙面积大,剪力墙螺杆洞多,在西北地区雨季大多是东南风,更容易造成东西山墙墙面漏水,并且维修比较困难,必须要从外墙面进行处理,否则很难根治。

4、工程试验

4.1 防水性能试验:

用聚氨酯发泡胶枪把聚氨酯发泡胶打入80厘米长D16的PVC套管一端,从另一端注入水,用胶带纸封闭注水一端,垂直放置一个月,观察下端无漏水,上口水位没有变化。见图2。

4.2经济性能测算:

以本项目2#楼(板式楼)为例,2#楼坐北朝南,东西立面窗墙比为0.072,墙面积为1617.165×(1-0.072)=1500平方米;北立面窗墙比为0.345,墙面积为3011.58×(1-0.345)=1972.58平方米;南立面窗墙比为0.214,墙面积为5111.76×(1-0.214)=4017.843平方米,合计外墙面积为7490平方米。

根据规范要求计算出混凝土对模板的側压力,用側压力(面荷载)乘上单块模板面积,就得到集中力,再用集中力来选用拉杆,并计算其截面与间距。一般考拉杆为D12、D16为标准拉杆,市场上有相应的螺帽,(D14为非标准拉杆,建议尽量少用)。2#楼剪力墙螺杆加固,经计算后螺杆采用D12,螺杆间距为0.4×0.4米,即每平方有9.8个螺杆。如此,2#楼共有螺杆洞为7490×9.8=73402个螺杆洞。图2:

聚氨酯发泡胶的成本为18元/瓶,每瓶聚氨酯发泡胶能封堵螺杆洞50-60个,即堵一个螺杆洞的成本为0.3-0.36元。这样一来,2#楼的外墙螺杆洞用聚氨酯发泡胶封堵的直接费用为73402×0.30=2.2万元。

从表面看是增加了工程成本,但是,此种方法根本解决了剪力墙螺杆洞漏水的隐患。并且施工简单,只要一把梯子在室内移动,就可把房间内的剪力墙螺杆洞封堵完。相比传统用砂浆进行封堵,进度快,质量好、不用外架,安全隐患小。

5、工程实例应用

经过试验研究,我们在航天翼城项目1#、2#、3#楼上上推广使用了聚氨酯发泡胶封堵剪力墙螺杆洞的作法,见图3。做法是,剪力墙模板拆除后,抹灰前,用聚氨酯发泡胶枪从室内的螺杆洞往外打聚氨酯发泡胶,注意不要打的太饱,以免发泡后从两端流出,造成浪费且影响抹灰。对于流出两端的聚氨酯发泡胶,抹灰时要铲除,保证抹灰面的完整和收缩一致性,从而让完整的抹灰层起到初步的防水作用,即使雨水浸入墙面,由于聚氨酯发泡胶和PVC管良好的结合性,完全可以抵挡雨水浸入。对于较高位置的螺杆洞,在室内用活动梯子进行上述操作。

我的的这个工程实验,在2012年3月份进行1#楼主体验收时,得到当地工程质量监督站的认可,并在航天基地的建设项目中进行推广使用。如图3:所示

6、结束语

城市建筑日趋向地上空间纵向发展, 高层建筑剪力墙螺杆洞漏水问题困扰着很多购房者及物业管理者。作为一名建设管理者和剪力墙螺杆洞漏水的受害者,及时解决此类问题刻不容缓,因此重视剪力墙螺杆洞采用聚氨酯发泡胶封堵的防水性能应用对于工业及民用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及其水汽输送和环流特征分析

篇4

基层社会治理的系统观。基层社会治理的系统观分为板块论和层次论,在版块论中,分为五个板块,这五个板块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完全割裂开来。一是基层经济治理板块,二是基层政治治理板块,三是基层社区治理板块,四是基层文化治理板块,五是基层生态治理板块。其中,基层社区治理板块是核心,其他四个方面要与这个核心产生良性互动,这绝对离不开系统观。在层次论中,首先,社会治理的上层设计要科学、规范,这属于宏观问题。其次,社会治理的中层执行要公允、透明,这属于中观问题。最后,社会治理的基层要公平、高效,自治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精髓。基层社会治理离不开上中下层的协同配合,这就要有系统观。所以,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层次论,顶层设计要科学(上层),中层执行要公允(副县级以上是中层干部),基层(副处级以下)治理要自治;科学才能保证其先进性,公允必须建立在透明的基础上,基层自治也需要善治。

基层社会治理的全面观。基层社会治理也离不开“四个全面”。“四个全面”是我们加强和改善社会治理的目标性工具。一是基层社会治理不能脱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否则任何基层社会治理都会与历史使命相脱节;二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否则任何社会治理创新都是表面文章、昙花一现;三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离不开全面依法治国,否则基层社会治理就会偏离法治轨道,产生新的混乱;四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主动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否则就会脱离党的领导,事倍功半。

基层社会治理的人民观。基层社会治理一定不能忘记职为民所授、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一切为了群众,才能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竭力为百姓解难事,坚持不懈为人民做好事。

基层社会治理的幸福观。基层社会治理好不好,创新成不成功,人民的幸福程度是检验的试金石。强调:“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协调抓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改革举措,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亦是如此,必须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篇5

关键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治理方案

Abstract: the traffic is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influence of the factors, among which the highway is China's traffic system is the most important link. At present our country highway is the asphalt pavement, this kind of pavement weakness is in the surface layer by the action such as rolling and wheels, surface layer prone to loose, pothole, crack phenomenon, in case of rain, rain infiltration along the crack will lead to a bigger, local subsidence can appear even large damage. Therefore, the water of the asphalt pavement for a destructive power, this paper will for water of the asphalt pavement damage reason to make simple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a few simple management plan.

Keywords: highways; and The asphalt pavement; Water damage reason; Management plan

中图分类号: U412.3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水破坏的表现形式

水破坏是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最主要的损坏形式,水破坏的表现形式也很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坑洞和网裂这两种现象。

1.1坑洞现象

水破坏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坑洞。如果有水侵入且滞留于沥青混凝土的缝隙中,无论是一般的沥青混凝土或是经过改性的沥青,还是加了抗剥落剂的沥青,经过来往车辆的碾压,尤其是遇到降雨天气,路面会出现逐渐松散的现象。车轮将松散的石料甩出去后就会形成坑洞。因为沥青混凝土自身不均匀,坑洞通常是出现在混凝土孔隙较大的部位。所以,坑洞的出现部位并不规律。

1.2网裂现象

雨后,谁不会长期停留在路面,会有部分水透过沥青路面的表层滞留于半刚性的基层顶面。高速公路上大量的行车作用下,这些自由水会产生强大的压力,同时冲刷到基层混合料表面上的细料,从而形成了灰白色浆,这种浆再经过行车作用,会通过形状不同与宽窄不一的裂缝进入到路面,也可能通过自由水渗入到沥青混凝土中或是个别的通道被挤压到高速公路表面,造成了沥青路面的网裂与变形现象。

2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原因与特点

2.1水破坏的特点

高速公路的损坏通常发生在雨量较大的季节,水破坏最初的特点是小块的网裂现象出现,冒灰白色浆,然后逐渐松散形成坑洞,水损害较严重的地方通常都是透水严重、排水不够畅通的部位,还有就是经常有重车行驶的车道。如果我们挖开路面的面层,就会发现沥青路面下面有积水或是浮浆的现象。

2.2水破坏的原因

水破坏的原因,我们可以通常分为外因和内因两种,以下是从这两方面作出的简单分析:

2.2.1水破坏的外因:

如果高速公路的沥青路面遭遇到降水降雪天气,自由水会通过裂纹、裂缝以及结构中的孔隙进入到沥青面层,大量的重载车辆行驶作用下,大量的自由水滞留在沥青路面面层的混凝土孔隙中,还有面层和基层的交界面上。当有车辆通过时,产生了较大的水压力与抽吸力,这个交界面上存在的这种水压力会不断冲刷到基层顶面材料中的细料,再经过多辆车辆反复碾压作用,被冲刷下的细料累积起来就形成了灰白浆,而且在车辆行驶离开后还会产生强大的抽吸力,这两种力在瞬间前后作用,会将滞留于基层顶面的浆水压出表面,这个过程中,先是沥青混凝土当中比较大的颗粒上的沥青膜会渐渐剥落,所以沥青混凝土的面层出现向下变形,逐渐就形成了网裂的现象。这两种力的反复作用导致沥青混凝土的孔隙当中的自由水不断往复运动,沥青会先从较大的颗粒上剥落,随之沥青混凝土的强度逐渐降低,直到局部路面松散,因此水破坏大都发生在行车较多的高速公路路面。

2.2.2水破坏的内因:

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的路面排水系统还不够不健全;如果遇到大降水,排水系统的问题就显现出来,导致路面出现大量积水,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除此之外,大量的积水使得沥青路面一直受雨水浸泡。这时候,如果大量汽车碾压就会使得路面比平时更容易受损。

还有路面的压实度不足也是一个问题,我国的高速公路的建成时间也较短,这当中会出现部分路面压实度不够的问题。表层有水会快速渗漏,导致局部路面容易出现松散。

3水破坏治理遇到的问题

以前,水破坏对于高速公路的沥青路面也被人们关注到,也在着手治理。但是传统的处理水破坏的病害,只是注重病害的处理,而忽略了病害源头问题,只是治标不治本。比如说,遇到坑洞等现象,只是填上坑洞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彻底切断水的渗入情况,才能从源头上解决水破坏的问题。如果在沥青混凝土面层上的裂缝处发现白浆,说明沥青混凝土的基层已经受到损害,应该挖除沥青层与水泥混凝土来稳定基层,这样的处理方法才能彻底解决水渗漏问题。另外,如果由于排水系统不够通畅而导致路面积水,导致路面受损,只是修复路面的情况是不可取的。首先,就必须要先解决排水系统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永远的避免路面水聚集的情况。

4治理措施

4.1渗水治理

要做到防止渗水,就要求各层都要采用较为密实的沥青砼,这个办法可以减少路面水透到地下,如果有少量的不可避免的路面雨水下渗,还可以在沥青混凝土的表面层下面设置好防水层;封闭位于中央的分隔带,将绿化改种大盆栽,以此来避免中央分隔带渗水;如果仍会有部分水渗入到中央的分隔带内,为了避免这些水渗入到路面基层的底基层与土基,可以用水泥沙浆抹,再加上涂沥青在中央分隔带内路面的两端部分与中央分隔带的底部,做好防渗漏处理。

4.2排水系统的加强

部分排水系统不够通畅,在雨季很多路面出现积水,这个现象导致的损害后果也是很严重的。所以,必须要加强排水系统的作用。每隔一段路可以设立一个集水槽,再通过横向的排水管排到路基以外。再将这些横向排水管相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排水体系。保证高速公路的路面不会出现长期积水的现象,也保证了路面水不会渗漏到高速公路的基层。

4结语

本文就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水破坏原因、表现形势作了简单的分析。同时还分析了传统治理方案的弊端,另外提出了从源头上解决水破坏的两个方案。其一,就是做好防渗漏处理,另外,就是要加强排水系统的作用。这样才能确保高速公路的沥青路面不受水破坏困扰,延长了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同时保证了高速公路的正常使用不会受到水破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晓舜,刘明光.简析沥青路面水破坏的产生与防治[J].科技信息,2009,(05).

[2]罗建东.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7).

篇6

【关键词】转型社区;双山村;网格化治理

城镇化进程中,在由农村社区向城市的转型过程中,社区发展也面临新的困境与挑战,当下转型社区基层秩序的重建与家园归属感的重塑,需要对这些问题做出理论与实践意义上的双重回应,这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理想图景的有益探索。对此,国内外学界做了大量有益的研究,这也为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奠定了基础。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重建转型社区基层秩序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突破。首先,倡导活私开公的资源整合,梅尔文・德尔加多(Melvin・Delgado)将公益支持与独立经营融为一体,重新打造社区服务体系。其次,强调社区的功能定位,沙凯(Sharkey)认为应当将社区建设成为中转机构,形成政府服务与居民需求的良性对接。最后,将社会组织作为提供社区服务的主要力量,海恩波特(C・Heginbotham)动员由社会企业、非营利组织、合作和信用联盟及草根组织等形成联盟,为社区真正实现自治再造基础。

国内学术界从社区网格化模式入手探讨转型社区秩序重建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一是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寻求“政府治理”与“社区自治”间的有效契合。田毅鹏教授指出,寻找网格管理与社区治理之间的联结,调试好国家与民众间的距离构造,从而实现对基层秩序的重建。二是从具体运作机制的视角探讨网格化管理在城市基层秩序中的构建与完善。文军教授通过探讨网格化模式的构建,认为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了在城市管理从单一被动到多元联动的转变。三是从组织与空间关系的视角出发分析网格化建设的投入效益、资源匹配和最佳规模。刘君德教授认为,通过社区网格化模式可以实现社区服务组织的最优空间布局和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最佳区域设置。

当下社会学界对于基层秩序重建与社区网格化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有益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但仍有以下几点缺憾。一方面是研究视角的缺憾,以往研究大都在现有的社区运行机制的内部寻求突破,鲜见从网格化模式这一切入点来探讨社区转型社区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研究层次的缺憾,对于转型社区的研究长期停留在宏观层次上,当下需要从微观的层次上来对转型社区进行扎实的田野调查。

二、转型社区的困境与网格化模式的应对

本文以c市双山村为例,针对当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结合部由村到城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社区进行深入研究,展现其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需求,以此为基础,弥补以往的城镇化进程及社区治理问题,并尝试以带有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的网格化治理模式为解决转型社区问题的工具。

(一)城镇化进程中社区转型关键期面对的困境与挑战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诸多乡村社区开始迈向城市社区。在这一转型过程中,C市双山村有四个方面的问题令人关注。一是村委会社区管理模式向街居社区管理模式转型过程中的简单复制,这与城市社区要求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宗旨脱节,这需要我们探索社会管理的本土性与科层制两者的合理融合。二是社区转型过程中人口结构的复杂变化,外来流动人口需要社区转换治理思路来应对社区流动性,协调相关政策与社区资源,为外来流动人口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三是在城镇化进程中社区居民的空间分异,如何促进新建商品小区与回迁小区的沟通与交流,需要社区设计可操作的方案。四是公共精英的缺失,转型社区的公共事务急需要公共精英的重现培育,这也需要社区在治理过程中寻找可行的方式激活社区能量,打造社区自治的精英基层。

(二)社区网格化治理模式的优势及其局限性

一方面,社会改革步入深水区,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对社区稳定秩序造成冲击,尤其是随着单位制的终结过程,社会原子化动向表现的愈来愈明显,社区承担着解决基层秩序不稳定因素的政治使命,这就需要创新社区治理模式,让社区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的防护网络。另一方面,随着网格化治理模式由北京向各大城市的扩散与复制,原本适合临时性管理的应急手段变成一种长时段制度化与结构化的治理模式,这不仅带有制度泛化的色彩,更在行政末梢的延伸过程中对基层的自治方式有所影响。而本研究期望通过分析网格化治理模式的优势及其缺陷,从而为其在城镇化进程中转型社区的治理提供移植的契合性方案。

(三)创新与超越:网格化治理模式在城镇化进程中转型社区中的移植

在调查双山村困境的表征与原因、网格化治理模式的优劣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探讨网格化模式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治理系统与治理问题的对接需要环环相扣的整体性设计,从而为基层实践治理能力的提高提供宏观与微观的双重建议。笔者认为对于双山村的网格化管理与服务应当着重坚强以下六个方面工作。首先是合理划分网格,结合已有居住边界,依托原有路网,原则上按照每个网格200户,人口约600人,将6000人口的双山村划分10个网格。其次,明确一名社区工作人员作为网格负责人,由每个网格居民公开选举,定期巡查,并建立健全网格工作流程,以网格信息库、基础台账、民情日志等形式,建立有人巡查、有人报告、有人负责、有人解决、有人督查的“五有”工作机制,实现事在网中办。最后,严格考核问责,实行定期考核和通报、评比制度,实行责任倒查。

三、结语

篇7

一、违规用火专项治理行动基本情况

(一)迅速安排布置,层层抓落实。4月6日禹会区副区长余忠支持召开了自然资源局禹会区分局森林防火负责同志、乡镇街道领导、大洪山林场负责人和涂山风景区负责人等参加的森林防火工作紧急布置会,传达了省林业局和省林业厅印发的《全省打击野外违法用火行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精神,要求各级各部门从速从快《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管住野外火源。成立督查组、巡查行动组,实行由区级林长包片督查制度。会后,各乡镇街道、涂山风景区和大洪山林场积极展开部署,制定行动方案3份,成立督查组5支共15人,行动组20支共100人。

(二)迅速宣传落实到户。各单位高度重视违规用火治理专项行动,迅速逐级展开布置,切实把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身上。将林区林缘100米范围内禁止用火的要求传达到各家各户,利用流动宣传车、村广播、林区周边村庄张贴宣传画等方式广泛宣传《森林防火条例》第四十七条的相关规定。同时对林区周边村庄进村入户发放宣传单、签订《抵制野外违规用火承诺书》,初步形成严惩违规用火的强大声势,努力营造自觉抵制野外违规用火的社会氛围。共开展广播宣传280多次,发放宣传单1500份,签订承诺是800多份。

(三)迅速行动,严惩违规用火。各督查组、行动组迅速深入基层乡村、林区、林缘结合部开展巡护巡查,真正做到见就查,违规必罚。开展专项行动以来,全区共查处野外违规用火0 起,大洪山林场和涂山风景区内未发现违规用火情况。通过开展违规用火专项治理行动,野外违规用火行为得到有效治理,林缘随意生产性用火和森林火灾高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二、存在问题:

我区在开展野外违规用火专项行动治理行动中,大部分都能按照方案要求组织实施,但也有少数地方实施方案操作性不强,存在人力不足等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实施方案操作性不强。实施方案照搬照套,没有结合辖区内野外用火特点、规律、人力、物力进行统筹考虑,导致实施方案可操作性不强,难以实施;二是对专项行动的认识不足。野外违规用火点多面广,基层林业工作人员较少,仍以林业人员为主,开展专项行动,致使实施效果不佳。三是人力不足。大洪山林场和涂山风景区周边村庄较多,林区内入口也较多,给森林防火造成很大隐患。

篇8

关键词 适应性管理;污染物控制方案;复杂性;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 X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2-0073-06

水污染的根本问题是有效控制污染源。为控制水污染,遏止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我国基于水环境容量提出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思路[1]。目前,这种方法在太湖点源污染防治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10年,太湖流域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两番,但主要污染物COD的排放量仅增加了一倍,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指标在“十五”期间基本保持稳定。然而随着新型污染源凸显、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难得到有效遏制以及更为严峻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这种根据固定环境容量从全局出发自上而下确定污染物排放量和削减量的控制方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2]。本文首先从规划内容与目标、规划方法、方案实施与效果及监督与评估等方面对太湖近20年水污染物治理历程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分析太湖水环境污染物排放的特点与趋势,并探讨政府管理协调对象和方法的变化,最后基于适应性管理研究太湖水污染控制体系的构建。

1 太湖水环境治理方案总结与分析

在近十几年里,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区政府都对太湖水环境治理给予了极大重视,在中央或流域层面出台的主要措施与方案有: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1998年的“零点行动”、太湖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及最近的“十二五”保护和治理太湖议案(表1)

1.1 方案内容与目标

内容上,由表1知,“九五”计划及“零点”行动以工业点源、城市污水处理为主。由表2知,“十五”计划和总体方案加强了垃圾处理、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及“引江济太”工程,反映了由工业点源污染控制为主向工业点源与农业点源污染控制相结合的转变、城市污染控制为主向城市与农村污染控制相结合的转变的思路。总体方案还增加了节水减排与及科技支撑方面的投入。“十二五”议案还积极探讨了协同治理和公众参与方式等。

目标上,由表3知,“九五”和“十五”计划定的太高,时限要求过紧,实际统计值与目标值相差甚远,总体方案重新进行了核算,但指标仍比较刚性,灵活性较差。这也导致了方案实施目标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如“九五”计

表1 近20年国家针对太湖水环境治理的重大措施

Tab.1 Significant plans for Taih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uring the recently 20 year in China时间

Period控制方案

Control plan主要内容

Primary coverage1996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确保1998年底全流域工业企业(包括乡镇企业)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和沿湖的宾馆、饭店等单位排放的废水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2000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出入湖的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地面水Ⅲ类水质标准,实现太湖水体变清;2010年基本解决太湖富营养化问题,湖区生态系统转向良性循环。1998 “零点”行动在1998年底,太湖地区1 035家重点污染企业必须全部实现达标排放。这1 035家企业中,江苏省占770家,浙江省占257家,上海市占18家。2000太湖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加大城市及工业污染防治力度,补充有效控制磷,氮污染物的措施。启动湖泊生态恢复工程,重视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明显改善梅梁湖、五里湖重点水域水质、全面保证饮用水源地及跨省市界断面水质。管理上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2008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主要措施包括:工业点源治理,污水和垃圾处理,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工程,“引江济太”引排工程,节水减排工程,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调整等。方法采取总量控制,浓度考核;管理采取三级管理,落实责任,实行河长制。2010“十二五”保护和治理太湖议案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保护和治理太湖:(1)全面推动经济转型升级;(2)严格控制农业面源和城镇生活污染;(3)恢复太湖生态系统;(4)着力促进流域协同治理;(5)积极倡导建设节水型社会。资料来源: “九五”、“十五”及总体方案等资料整理而得。

划实施后,2000年COD和TP的统计值分别为目标值的2.8和3.6倍,“十五”计划实施后,2005年COD的统计值为目标值的2.2倍,与规划值相差较大。

究其原因,《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认为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及布局不尽合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严重滞后、水环境监测和预警应急能力不强、法规不完善,执法不严、部门分割管理,缺乏相应的合作机制以及资金筹措渠道不畅,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刘小峰等:基于适应性管理的水污染控制体系构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 第2期1.2 规划方法

规划方法主要以环境容量测算结果为指导,分阶段提

表2 “十五”与总体方案主要项目投资

Tab.2 Principal item investment during Tenth

five year plan and overall concept亿元主要项目类别

Major item十五计划

“Fifteen” plan总体方案近期

Overall plan

(shortterm)总体方案远期

Overall plan

(forwardterm)饮用水安全13.9587.4135.19工业点源污染治理1.1335.191.00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置129.27232.31116.67面源污染治理22.9749.9048.94生态恢复20.8118.54254.31河网综合整治39.7939.4850.50节水减排--13.6722.48科技支撑--1.010.44资料来源:“十五”计划和综合治理规划整理而得。出排污总量控制要求,以完成总量削减任务为主线,自上而下制定环境综合整治的具体措施。制定思路见图1,主要包括:①水污染问题系统分析,掌握水环境污染物排放与治理现状。分析水环境质量和污染控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规划方案和措施;②依据现实数据和模型计算相应的水环境容量;③以环境容量测算结果为指导,分阶段提出排污总量控制要求。④以完成总量削减任务为主线,制定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具体措施。⑤以落实综合整治措施为目的,提出各项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计划。⑥以实现水环境质量达标为目标,分析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目标可达性,并提出保障措施,确保规划方案的实施。

表3 规划目标值与现实统计值比较

Tab.3 Comparison between plan target value

and realistic statistical value万t

规划 PlanCODNH3-NTPTN九五计划目标值:200017.55--0.41.56九五计划目标值:201016.16--0.220.652000年统计值49.1513.01.44--十五计划目标值:200537.89.91.24--2005年统计值85.039.21.0414.16总体方案目标值:201271.987.030.8210.84总体方案目标值:202052.433.80.495.9资料来源:“九五”、“十五”计划和综合治理规划整理而得。

图1 基于环境容量的水污染物控制方案形成

Fig.1 Formation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plan based

on environmental capacity资料来源:由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太湖流域主要入湖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编制技术规范》整理而得。

图2 基于适应性管理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方案构建

Fig.2 Construction of water pollutant emissions control

plan base on Adaptive management

1.3 方案的实施与评估

“十五”计划提出对于规划实施要施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要求三省市人民政府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承担“十五”计划中规定的资金筹措、政策落实、项目进度、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任务。《总体方案》要求“将允许排污总量逐级实施到省(直辖市)、市、县(市)各级行政区,污染物的控制施行三级管理,地方政府是责任主体,明确各级政府的领导责任,纳入政绩考核,建立问责制”。太湖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尚未建立完整的监督与评估规划。一般在下一个规划时对早期规划进行回顾评估,并不具有很强的约束力[3]。

2 污染物排放趋势与应对挑战

与“九五”、“十五”计划时期相比,目前太湖流域水污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正处在转型期。其主要趋势有:从常规的点源污染转向面源与点源相结合的复合污染、由单纯的工业污染过渡为工业和生活污染并存、水污染从有机污染向新型污染加重过渡等。

(1)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点源污染得到一定的控制,面源污染逐渐上升为新问题。由于过量和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迅速发展的城郊集约化畜禽养殖业的增加,造成面源污染升级。同时,乡镇企业的污染日益增加,成为主要的工业污染源,而这些乡镇企业的污染物排放常处于无序的状态,随意排入河流与地表,与农业发展形成的污染源结合在一起形成复合污染。2005年农村污染面源(包括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以及位于农村的小型企业)污染中化学需氧量总量为384 023 t,占总量的45.16%;总磷为6 987 t,占总量的67.51%;总氮为72 687 t,占总量的51.33%,成为了太湖流域最大的污染源。而在2000年的统计中,农村面源和农村生活污染中,化学需氧量仅占总量的27%。

(2)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变化的另一个特征是由单纯的工业污染过渡为工业和生活污染并存。尽管城市污水处置率的提升,使得城镇生活污染得到一定的遏制,如总磷排放方面,1998年生活污水占总量的45%,到2005年仅占27.6%。但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城乡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不仅在数量上迅速增长,而且日常用品中大量化学制品用量的增加使废水成分也发生了变化,水中化学品和营养成分增加,使得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并存,污水处理难度变大。

(3)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第三个变化是新的污染物不断增加,成为新的环境和健康风险,如持久性有毒有害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素、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导致的食品行业中的大量的有害物质污染等。新型污染物的加重使尚未得到控制的传统污染物和新出现的污染物并存,不仅治理技术难度更大,而且处理成本更高,管理也更加复杂。

除污染物趋势变化外,流域污染物控制在管理协调对象上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1)更为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参与。“九五”、“十五”计划时期,方案实施者管理协调对象主要是大中型企业及负责重大工程的地方政府或承包商。而农村面源污染、生活污染物及中小型企业污染物成为主要污染源后,方案的实施者管理协调的主要对象将变成农民、城镇居民及中小企业。相应地,管理层重点会逐步向基层单位偏移。由于农民、城镇居民和中小企业在地理上的分散性及行为表现方式上的异质性,使得只有基层单位才能积极应对,特别是在涉及到“三农”的一些水环境问题上,需要地方基层反复细致的做好相关工作。在广大居民和中小企业面前,管理层应该多积极聆听公众的意见,采取协调优化的管理方法,而非单一的行政手段。

(2)科研力量的积极参与。太湖流域污染物排放控制方案目前主要由国家或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总体方案由发改委负责)是委托科研所(工程咨询中心或环规院)完成,由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会同其他部门反复协商、最终确定。其他科研队伍较难在方案构建、实施和监督中贡献力量。而太湖流域水污染问题是由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引起的,需要的分析技术超越了单一学科、单一部门所拥有的知识和分析技巧,需要更为广泛的研究者采用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法和工具来综合分析[4-5]。太湖水污染控制的长久性与复杂性,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和团队加入到治污队伍,从事相关问题研究、知识宣传、行为规范与引导等活动。

尽管当前的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方案在点源污染及重大环境工程实施上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污染物趋势和管理协调对象的变化使得目前以任务分解、指标指派为主的控制方案面临极大的挑战。因为总量控制方案采取的水环境容量是一个定值,无法反映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湖泊水文过程、自然边界条件及人为调度控制等因素的动态变化[1]。而且管理对象的变化使得协调难度加大,大量普通民众和中小企业的被迫或积极参与会涌现出许多难以预测与处理的问题。

3 基于适应性管理的水污染控制体系

污染物趋势和管理协调对象的变化使得太湖流域社会经济环境系统面临更难应付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太湖水污染排放控制变得越来越困难,一些学者和管理者也在积极寻找新的研究方法或管理方案。适应性管理正式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并很好的应用于流域的水环境治理。在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的基础上,Holling于1978年提出了适应性管理理念[6],随后这一思想得到了深入研究[7],并应用到生态系统管理众多领域。适应性管理以流域水环境系统各要素或整体恢复力为调控与管理的目标,使复杂的、难以预测的流域水环境系统演替与发展有了新理论与操作手段[8-10],同时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如美国科罗拉多河流域大峡谷水生态恢复工程[11]、澳大利亚MurrayDarling流域水土资源综合治理[12]、美国哥伦比亚河流域鲑鱼保护计划[13]、美国密苏里州河流域生态恢复[14]等。

与当前的以水环境容量为基准核定排污量和削减量,把污染问题当成一个确定性问题来看待与处理不同,适应性生态管理以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理解是不完全、管理行为对生态系统的生化物理效应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为前提,以现有技术、认识以及污染现状为基础,要求从管理实践中学结,对已发生的管理实践及时反馈到新一轮的思考与决策中,期望更为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方案的制定、执行和评估中。其构建过程如图2。

具体分析,与基于环境容量构建的太湖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方案相比,适应性控制方案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

4 适应性管理在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应用通过比较研究,结合目前太湖的水环境污染状况和管理现状,尤其是生活污染和面源污染、新型污染问题凸显且更难处理的趋势以及主要管理协调对象向农民、中小企业和居民偏移的变化,从理论体系和实践案例看,适应性管理可以积极有效应对由于环境趋势和管理协调对象变化所带来的系统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将是一个积极有效的补充方法。本文主要从适应性管理平台、科学研究与治理决策以及公众参与和环境争端解决等几个方面作一个初步的探讨与比较。

4.1 适应性管理平台

与当前方案强调规划目标自上而下的具体落实和分配安排不同,基于适应性管理的太湖水污染排放总量控制方案的构建并没有这样一个自上而下分配任务的机制,也没有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红线,取而代之的是建立一个适应性管理的平台。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具有差异。①与基于水环境容量的规划方案形成不同,作为方案构建中制度化程度最高的一种方式,管理平台会根据动态问题确定任务并根据现实状况进行任务分解,并不以环境容量为基准自上而下控制太湖水污染物排放,从全局静态规划好一切。适应性管理更加强调局部变化对整体的影响,是一种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管理思想。②由于坚持人类对水生系统理解的不完全性,适应性控制方案形成必然表现出阶段性。如图2中,方案的构建具有反复性,管理平台需要安排相关工作人员适时研究、跟踪及评估系统的运行,发现新问题,考虑公众、利益相关者及科学家的意见,逐步修订控制方案,而不是等到规划周期期满后进行系统评估与重新规划。③彰显适应性管理平台的协调

表4 基于环境容量与基于适应性的管理模式比较

Tab.4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total environmental capacitybased pollution control

and adaptive managementbased pollution control基于水环境容量的管理模式

Capacitybased pollution control适应性管理模式

Adaptive managementbased pollution control管理

假设科学认知方面:对水生生态系统的认知足以实现预测,并可以制定出与之相宜的管理方案;管理实践方面:系统遵行基本线性因果关系,可以自上而下分配排污量和削减量。科学认知方面:人类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理解是不完全的;管理实践方面:管理行为的生化物理响应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适合

对象以工业点源污染、重点项目的实施为主的流域治理以农村面源污染、生活污染以及新型污染治理为主的流域治理协调

管理主要为大中型企业、重大工程建设的承包商,以行政命令为主。主要为大量的农民、中小企业、城镇居民及从事流域社会经济环境研究的知识分子,以协调优化为主。管理

目标以控制水污染为主,兼顾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对COD、TN和TP的控制较多,目标明确清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追踪指标的变化与科学认识的进步不断调整目标、战略、方案来适应系统管理需要。规划

方法以水环境容量测算为指导,自上而下逐级分解问题,宏观上静态分派污染物排放量和削减量。以现有技术、认识以及污染现状为基础,在各个阶段动态分析问题,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思路制定治理方案,重视方案的现实性与可行性。公众

参与集权式,较少利益相关者参与;方案制定与评估主要由部分政府机构和科研所参与。更为广泛的公众、基层单位及科研力量参与;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评估随系统运行与科学认知不断更新。 优势方案决策效率高、可以集中资源办大事;政府对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行有较强的控制力。可以高效处理工业点源污染和大型重点项目实施出现的各种问题。(1)面对突发事故,反应较迅速,处理新型污染等事物时具有良好的弹性;(2)公众参与度高,有益于优化公众环境行为,能较好处理农业面源污染及生活污染出现的问题;(3)知识分子参与度高,科研力量贡献大。不足公众参与度低,较难应对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和新型污染治理中遇到的问题。弹性不足,对突发事故,反应较慢,投资风险较大,容易产生沉没成本。 方案决策时间长,效率低;沟通协调成本高;资源较为分散;投资不能得到较好保证;项目与工程容易半途而废;不一定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功能,宏观层面:平台以政府组织为主,采取省部级合作方式的联席会议制度[15],通过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解任务、沟通信息、交流情况,提高各管理主体的整体行动能力。微观层面:适应性管理平台更加注重发挥村委会、工业园区、居住小区管委会及各种行业协会等基层单位的作用,突出底层对系统层的支持与贡献。

4.2 科学研究在方案构建中的作用

与目前少数机构高效完成一种确定性的控制方案不同,基于适应性管理的方案建构中,期望更多科研力量在方案构建、实施、评估与监督中的作用。

科学研究对太湖水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应在以下4个方面做出贡献。①科学家通过科学研究认知当前流域社会经济环境状况,在污染物控制过程中及时发现新问题,尽可能及时客观地向决策者和公众提供科学信息;②针对不同控制方案及不同变化情况,建立多种情景探寻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之间的差距,预测不同情景的结果,为决策者提供理论支持;③针对太湖水污染物的变化情况同步研究对策,增加方案实施的弹性与灵活性;④研究太湖水污染物控制效果的评估方法,积极宣传环保知识,探寻合理的公众参与方式,引导参与行为。

此外,科学研究还应用于污水处理、重大工程技术攻关,对一些基础扎实的技术,进行研发、综合集成和示范、应用,开发出多种适应于企业或个人生产生活的目前可行的最佳管理方法[2]。这一点已经在总体方案中的科技支持计划有积极的体现(表2)。

4.3 公众与基层单位的参与

基于适应性管理的污染物控制方案体系中,公众和基层单位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图2)。适应性管理注重听取地方环保部门和公众意见,期望环境管理“从政府直控”转变为“社会制衡”,减轻政府沉重的环境管理压力,认为公众参与是解决生活污染、面源污染及新型污染物控制难的重要途径。因为地方基层和公众的参与一方面提高公众水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对政策的理解力与执行力,规范流域人们排污行为;另一方面保证了方案的公平性,利益相关者都参与公正的、有序的决策过程,有助于解决环境争端,形成健康有序的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马巍,禹雪中,翟淑华,等. 太湖限制排污总量及其管理应用研究[J]. 科技导报, 2008, 26(18): 49-53.[Ma Wei, Yu Xuezhong, Zhai Shuhua, et al. Control of Gross Water Pollutant Discharge in Tai Lake [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2008, 26(18): 49-53.]

[2]Ortolano L.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Impact Assessment [M].New Jersey: Wiley, 1997.

[3]詹歆晔,刀,郭怀成,等. 中国与美国环境规划差异比较与成因分析[J]. 环境保护, 2009, 424(7): 59-61. [Zhan Xinye, Dao Xu, Guo Huaicheng, et al. The Difference Comparison and Cause Analysis Between Chinese and the American Environment Plan [J]. Environment Protection , 2009, 424(7): 59-61.]

[4]Liu Y, Gupa H, Springer E, et al. Linking Science with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 Experiences from an Integrated Modeling Approach to Supporting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J]. Environmental Modeling, 2008, 23(7): 846-85.

[5]Pahl Wostl C, Mostert E , Tabara D.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Social Learning i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ility Science [J]. Ecology and Society, 2008, 13(1): 24-28.

[6]Holling C. Adaptiv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M].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978.

[7]Lee K. Appraising Adaptive Management[J]. Conservation Ecology, 1999, 3(2):3-16.

[8]佟金萍,王慧敏.流域水资源适应性管理研究[J]. 软科学, 2006, 20(2):59-61.[Tong Jinping, Wang Huimin. Research on Water Resources Adaptive Management in River Basin [J]. Soft Science, 2006, 20(2):59-61.]

[9]Allan C, Curtis A. Nipped in the Bud: Why Regional Scale Adaptive Management is not Blooming [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5, 36(3): 414-425.

[10]Prato T. Bayesian Adaptive Management of Ecosystems [J].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5, 183(2-3): 147-156.

[11]Robin G, Lee F, Paul H. Adaptive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 A Case Study Application to Water Use Planning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6, 58(2): 434-447.

[12]Meretsky V J, Wegner D L, Stevens L E. Balancing Endangered Species and Ecosystems: A Case Study of Adaptive Management in Grand Canyon [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0, 25(6): 579-586.

[13]Ladson A R, Argent R M. Adaptive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Flows: Lessons for the Murraydarling Basin from Three Large North American Rivers [J]. Australian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2001, 5(1): 89-101.

[14]MaLain R J, Lee R G. Adaptive Management: Promises and Pitfall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6, 20(4):437-448.

[15]米.构建流域水污染防治的跨部门合作机制:以太湖流域为例[J]. 中国行政管理, 2009, (4): 86-91.[Zhu Demi. The Construction of Grosssectoral Cooperation Mechanisms in Drainage 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Take Taihu Basin as a Case [J] China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9, (4): 86-91.

Construction of an Adaptive ManagementBased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System:

ACase Study of Taihu Lake Basin

LIU Xiaofeng SHENG Zhaohan JIN Shuai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China)

篇9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关于深化平安建设的要求,以提升公众安全感为主线,以基层平安创建为重点,以打造基础更牢、水平更高、群众更满意的平安为目标,完善机制,深化管理,依法治理,通过基层平安创建推动全社会平安建设,为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幸福区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目标任务

(一)指导帮扶预防化解矛盾纠纷。规范村民代表议事、监督机制落实,把预防矛盾纠纷作为“前置程序”,防止决策不当引发矛盾。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体系和“三调联动”机制,推动行政调解进村,实现调解组织、调解人员、调解场所、调解工作、经费保障“五个到位”。积极参加进村入户下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二)指导帮扶完善治安防控体系。着力构建村治安巡逻防控网,预防和减少重大刑事案件和重大治安问题。加强农村“天网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平安信息村”建设,不断普及技防设施,提高防控科技含量。建立健全护村护院治安巡防队伍,发挥群众自我防范作用。

(三)指导帮扶创新社会管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帮助建立完善刑释解教安置帮教对象和留守妇女儿童等教育帮扶制度,做好教育帮扶工作,促进社会和谐。

(四)指导帮扶深化基层行业平安创建。积极协助新港镇深入开展平安村、平安家庭及平安边界创建活动,解决影响基层农村平安的突出问题,充分调动和保护好基层的首创精神,总结推广基层村平安创建成功做法,培育一批平安创建先进典型,打造一批零发案、零犯罪、零事故、矛盾零上交的自然村(组)。

(五)指导帮扶开展宣传活动。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发动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制定宣传方案,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宣传实效。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区委关于建设平安区的决策部署,广泛宣传平安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工作成果。深入乡村,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平安建设知晓率、参与率和公安安全感指数及满意度。

(六)指导帮扶提升依法治理水平。加强和改进法制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教育村两委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认真执行政策法规。积极推动信息网络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特殊人群管理等依法管理,扩大依法治理的覆盖面,提高依法治理实效。

(七)指导帮扶夯实综治基层基础。协助新港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综治办)不断加强村综治工作室的规范化建设。大力推进网格化、信息化管理。农村实施“五大民心”工程。加快建设综治信息化平台和网上管理服务平台。配齐配强村综治工作室专职主任,努力解决无人办事问题。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帮扶平安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帮扶工作小组:组长副局长,成员由组成。领导小组下设挂点帮扶办公室,兼办公室主任,负责具体日常工作。制定帮扶工作计划,明确帮扶任务,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

篇10

一是安排部署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渭南市基层党建重点任务推进会精神,印发了《华阴市2021年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要点》,重点聚焦“加强社区干部管理,切实提高履职能力;加大街道改革力度,充分发挥统筹功能;优化城市基层服务,全面提升治理水平;协同推进各项工作,全面提升质量水平”等四方面内容20项具体工作任务,对本年度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

二是创新推进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工作。制定印发了《华阴市业主委员会组建工作实施细则》《华阴市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工作示范点评选办法》。4月中旬,深入全市各镇(街道)、社区,开展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工作综合研判,共确定8个首批拟打造的示范点。初步提出筹备召开全市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工作推进会的意见。对社区物业党建联建示范小区太华办华城一三小区、南桥社区凤凰城小区、银河湾小区,岳庙办福惠家园小区进行了初步验收,并就有关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三是全面深化“街镇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探索建立便捷的接诉、高效的响应、完备的评价等工作机制,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行”,积极开展渭南市“吹哨报到”示范街道创建活动,目前,岳庙街道党委按照关于创建西岳社区“街社吹哨、部门报到”工作示范点的方案,积极推行“轮值主席制”、街道社区党建与单位行业党建“双考双评”机制、“群众点单、组织建单、党员接单”服务模式,做实建立“服务民生类”“社会治理类”“综合执法类”三类清单,切实发挥制度优势,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是做实城市党建助推全域旅游发展。通过建立商圈党支部,党建引领旅游发展,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搭建服务平台,向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向商户提供更加全面的旅游咨讯、向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经营环境,实现企业、商户、游客共享共赢的良好局面,促进全市商业和旅游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目前,已制定《华山禧悦巷子旅游商圈党群服务中心创建工作方案》,围绕建立“一心五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展示区、为民服务区、党群活动区、产品展示区、信息交流区)”,指导督促相关单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创建工作力度,现已完成方案设计和选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