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信息传播范文

时间:2024-01-18 18:0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信息传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信息传播

篇1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信息技术;发展方向

一、引言

根据国家信息产业部统计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手机网民用户达到5.83亿,拥有智能手机的用户上网频率较以前增加了80.3%。尤其在IOS、Android等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平台问世后,移动互联网用户利用无线网络和智能终端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例如:网页信息浏览、游戏下载、社交娱乐、无线信息传输和在线地图服务等。可以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模式正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二、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概述

(一)移动互联网的本质

移动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目前在业界对它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笔者认为,移动互联网指的是:将移动通信网络平台作为网络接入模式的宽带业务,在此平台上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无线网络数据通信服务。衡量某种网络是否为移动互联网,应从以下几个要素去考虑:第一,是否为移动通信网络的接入形式,包含2G、3G或4G无线网络等;第二,是否具有移动互联网信息的接收终端,如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或者是专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等;第三,是否有面向大众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体系,包含移动增值业务、WAP或WEB等多种体系。

(二)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优势研究

传统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在组网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上并没有很大差异,然而移动互联网在很多其他层面体现出来的优势和特性确实传统互联网所无法企及的,例如便利性、实时性、精准定位性和移动性。同时,日益丰富的移动智能产品又是一定互联网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特征。具体来说,可将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优势概括如下:

(1)信息传播的便利性。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体现在其无线信息数据的传输上,利用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相结合,用户可以实现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上网,在网上获取想要的信息。尤其是近几年兴起的智能手机,以其触摸屏快捷的操作方式征服了众多移动消费者,用户借助智能手机,在享受移动网络快捷服务的同时,再也不用在巴掌尺寸大小的键盘上费力地敲击26个英文字符去进行信息交流。因此,移动网络及智能产品的出现,带来了传统互联网络和PC机所无法比拟的便利性。

(2)信息终端实时性。在无线移动状态下接入和使用互联网服务,是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最主要特性。利用这个特性,终端用户可利用移动网络设备实时地享受到互联网服务。

(3)信息传播的私密性。与传统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更具私密性,用户在使用移动互联网进行信息数据传播时,往往需要下载规定的安全插件,例如手机支付宝业务和手机网购业务等。这些插件的使用,使得用户在利用移动互联网时,个人信息的保密性程度更高。

(三)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劣势研究

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就目前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而言,信息传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劣势:

(1)网络信息传播业务与移动终端的强关联性。移动互联网所提供的信息通信业务受到移动终端的限制,以智能手机为例,现有智能手机在硬件结构上各不相同,在软件操作平台上也有多种选择,例如:IOS和Android,不同的操作系统有着不同的内核,因此移动互联网提供的数据业务要结合智能手机的硬件结构和软件平台。因此,现有移动网络的信息传播业务与移动硬件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2)移动互联网硬件设备续航能力较弱。以智能手机为例,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智能手机大多为4英寸或4.5英寸的液晶显示屏,屏幕的增大使用户能够在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时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然而也带来了电池耗电量大幅度增加的问题,再加上智能手机内部使用了高通CPU、存储器耗电等元件,使得一般的智能手机在处于高速信息接收和发送的状态下,电量仅能维持5-6个小时左右。然而,以目前的技术手段来说,很难解决智能手机在拥有丰富的娱乐和信息传播功能的同时又能满足较长的续航能力。因此,上述问题是现阶段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发展中亟待攻关的技术难点。

三、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发展趋势展望

(一)信息传播将进一步实现无界化

在现有移动互联网体制下,信息传播已能够突破有线互联网的设备局限,在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建立无线的信息传播网络。随着未来一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3G、4G、5G网络的技术将会被逐渐开发出来,并更多地应用于信息传播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将会通过移动互联网被网罗到统一的世界中。例如:您要想和大洋彼岸的亲人实现面对面的电话交流,未来只需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再借助移动全球互联网的技术,便可轻松实现。人们在这个网络中,突破地域、时空的局限,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的各种业务,实现毫无障碍式的交流。

以我国为例,根据国家信息产业部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5月底,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3G基站总共达到了71万个,在全国的4个直辖市、283个地级市、370个县级市和1607个县城中,中国移动的TD网络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建设的3G网络也基本覆盖了全国341个大中城市和1917个县城。移动互联网在我国覆盖面积的日益增长,将一张无形的信息传播网牢牢编织在了中华大地之上,人与人之间的信息连接能够在全天候、全地域、全社群中得以实现。

(二)智能移动网络设备信息传播业务日趋丰富

随着3G、4G网络的日趋完善,智能移动网络设备信息传播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借助智能手机实现网络信息浏览、网络可视电话交流、网络在线交友社区的登陆等,手机游戏、手机阅读、手机音乐、手机微博、手机在线购物及在线支付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输应用程序也应有尽有。尤其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应用商店的推出,更是将移动信息传输向多样化推行,例如苹果App Store的应用达到20多万个,安卓市场的应用也有10万多个,我国的移动MM上应用业务也达到了3万多个。这些应用业务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移动互联网信息传输的多样化需求,也使得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输服务日新月异。

(三)信息云传播模式逐渐进入人们生活

提到移动互联网信息的云传播,就不得不提起“移动云计算”的概念,它指的是利用移动互联网这个载体,将获取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共享与传播的方式,它是云计算在移动互联网中的新型应用。

借助智能移动设备、云端存储服务器和移动互联网平台,用户便可不再依赖某种特定的硬件终端进行数据的访问和获取,只要连入移动互联网,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信息进行获取、同步和定位。此外,利用云传播,用户不需要购买昂贵的硬件存储设备,云端存储服务器能够提供无限的存储服务,并可为用户提供实时的下载,从而节约了大量成本。

四、结论

本文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传播的特性、模式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阐述,文中结合了自身的观点对当前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主流方向进行了分析。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未来的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将呈现更为多样化的趋势,例如:移动信息云计算、移动信息与物联网结合为用户提供信息传播的模式将更为普及,人类的信息传播生活将会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变得更为智能。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网络信息传播 纸质刊物 应对策略

一、引言

网络以惊人的力量扩散,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甚至经济模式。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互联网,正因其快速、传输成本低、互动性强等优势,对传统的印刷媒体,特别是对纸质刊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纸质刊物面临的挑战

2003年全球发行量高达400万份的《新闻周刊》以1美元的价格被“贱卖”;2009年8月,曾经全美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读者文摘》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同年10月美国《商业周刊》因亏损严重而被收购。时下,纸质媒体发行量逐年萎缩,更有部分纸质媒体面临停刊或者停印纸质版,只发行网络版的局面。《纽约时报》主席和发行人苏兹伯格声称“我们最终将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停止《纽约时报》的印刷,日期待定。” 在此之前,拥有百余年历史的《西雅图邮报》也只发行网络版。

2010年的《2009—2010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中指出,到2009年底,新闻出版业总产值增长20%左右,突破1万亿元大关。其中数字出版增长50%左右,总产值达到799.4亿元,首次超过传统图书出版,投资总额增长35%左右。

种种迹象表明,单调的纸质媒体已不能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欣赏水平了,纸质出版渐渐向网络出版转移,网络出版物将从以前的免费转向付费的方式过渡。

三、纸质刊物现状分析

1、定位准确

在新媒体时代,发行量依然遥遥领先的一批优秀刊物,比如《读者》、《知音》、《故事会》秉承市井风、淳朴风,在激烈竞争中屹立不倒,保持几千万的利润令多少自以为是的新期刊难以望其项背。《打工》找准了打工者这个特定受众,初出茅庐就突出重围,成为2001年期刊市场的最大一匹黑马;《杂文选刊》找准杂文类期刊的定位,如今的月发行量达到60万册。2003年才创刊的新杂志《意林》锁定了“励志”的内核,放弃了其他的“无数种可能”而找准了自身“精神定位”,2010年时发行量初突破200万,发行范围覆盖十多个国家。

最具品牌价值十强的《中国国家地理》,办刊原则是绝不用网络上已有的选题,追求的是“题”出惊人、全新策划,他们推出的每一期杂志都展示一个新的视界,截止2010年底,“选美中国”各种版本累计销售300万册,2011年每期发行量都高于90万册。

美国杂志主要分为消费类杂志、商业类杂志和组织类杂志,并且还细分了很多市场,如美国青少年杂志、美国西班牙语杂志、美国协会杂志、美国四大高尔夫杂志、美国三大综合性体育杂志和美国医药杂志等,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发行量依旧稳增不下。

2、网络信息传播与纸质刊物结合的趋势

多媒体共存是当代媒介的基本现实,如“千龙网”、“东方网”都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有效结合的先例。以内容为核心、以阅读为基础的出版将更趋于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老牌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宣布将变成网络报和电子邮件报,其纸质报纸仅保留周报出版。《西雅图邮报》更是只发行网络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也放弃了纸媒阵地。美国时代周刊(Time)通过增加互联网订户和有线电视网的合作等手段促进期刊的全媒体发展。除了网络的互动,《时代》和美国有线电视网CNN的合作共同策划制作的电视节目也取得了成功。凡此种种,网络信息传播与纸质刊物必将优势互补,携手共进。

四、网络信息传播下纸质刊物优势分析

1、基础牢固

纸质刊物拥有成熟的创作团队、稳固的信息渠道、可靠的媒体资源、专业化的编辑出版经验、既有品牌效应等,这些都是长久积累的结果,是急速扩张的网络信息传播所不能比拟的,至少是短时间内难以达到的。

2、权威性与可靠性

这是关乎公正性与真实性的,通常依赖于第一点。网络信息常常因为者、渠道、传播途径等多方面因素而无法确定其真实性,这是网络信息传播一大缺陷。相比来说纸质刊物因其者、渠道的专业性,在权威性与可靠性上更胜一筹。

3、深度和广度

纸质刊物无论是采编队伍,还是策划、编辑的流程,都是专业、有序且严谨的。反观网络信息传播,面对冗杂的网络信息,很多的网络信息读者都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很难引起受众深度思考。而纸质刊物的内容都是经过层层审核,道道把关直至复核出版,内容精良、评论客观、分析独到深刻往往更能吸引忠实的读者。

4、不受太多外部条件的约束

网络信息的传播要同时依靠电源、网络、设备,阅读软件等,缺一不可。而只要拥有纸质刊物,随时随地都能阅读。

5、存档信息安全性

纸质刊物的保存跟所有的书籍一样,须防火、防潮、防蛀。纸质刊物如果保存得当的话,可以几世留传。网络信息虽然容易复制,但因为资料保存的载体是硬盘、光盘、软盘等存储器件,因电子产品的使用寿命有限,有些十几年,有些才几年的寿命,数据容易因为存储器件的某个零件损坏而丢失。不仅如此,网络信息还会因为电脑病毒的入侵和黑客的攻击而遭到数据丢失的危险。

五、互联网时代纸质刊物的生存之道

1、定位聚焦,受众更加细分

纸质刊物要认准定位,不像网络信息传播一样覆盖范围广泛,也不具有网络信息传播一样争分夺秒的时效性,纸质刊物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的领域或一定的区域内做大做强。而不是对成功的例子照抄照搬。

篇3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批准,擅自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的,由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予以取缔,可以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给予警告、限期整改,可以并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载明的事项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的;

(二)未经批准,擅自变更许可证载明事项、持证机构注册资本、股东和持股比例;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十八条规定的;

(四)传播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禁止传播的视听节目的;

(五)向未持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机构提供与传播视听节目业务有关服务的;

(六)未按规定保留视听节目播放记录的;

篇4

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不断提升网络数据传输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为用户提供更方便的应用接口、路由选择,以及更完善的网络管理和拥塞控制,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计算机网络不再是以典型IP服务所提供的固定编码和标准分组格式,而是根据用户实际需要,将网络内部执行转变为用户指定的应用执行。

2互联网新媒体概述

2.1互联网新媒体的内涵

互联网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互联网络,是由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连接而成的全球互联网络,具备超文本、超媒体连接的特点,能够提供远程登录系统、信息检索、电子邮件、文件传送、BBS、万维网、即时传呼、聊天视频、网络新闻等功能。互联网新媒体是以网络为主体的传播平台,利用数字技术、网路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设备,向用户提供娱乐服务、商务服务、传播信息的一种新型媒体形式。互联网新媒体之所以被称为“新”媒体,是因为这种媒体形式实现了媒体产品与信息技术的相互结合,转变为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传播方式,突破了传播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突出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主导地位,推动了媒体发展的巨大变革。

2.2互联网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1)大众化。近年来,互联网等高科技技术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网络的普及程度也随之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已经比较有序,无论是资源、技术、设备还是用户都发展快速,网络媒体的大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随着产业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以及国内各大网络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从而使得网络接入的软硬件环境都获得了不断优化,终端产品的整体价格也大幅度下调,用户上网门槛的降低为更多社会公众接触网络新媒体提供了有利条件,互联网新媒体的大众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2)多样化。网络本身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先进技术,它的出现和发展也都应与人类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其应用性和融合性也都越来越强,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完善,它的功能也随之变得多样化。网络新媒体多样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上:其一,网络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如网络通讯、网络社区、电子商务、网络金融等等,这些都是“新”的信息传输、交换途径;其二,网络专业性增强。专业的网络服务现已成为互联网应用的一大特色,如电子邮件、搜索引擎、网上银行、网络新闻等等,同时各种“新”服务形式也正在不断涌现,网络新媒体多样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3)融合化。目前,网络媒体正在向宽带、移动和三网融合方向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用户、手机用户都大幅度增加,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也随之不断加快,3G网络的正式开通,使得3G用户群体越来越多。同时三网融合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在使用各种多媒体业务时更加方便,这不但有利于促进移动多媒体电视、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新”业务的发展,而且还有助于推动网络创新,进而促进产业文化升级。

3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对互联网新媒体的影响

3.1对互联网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影响:

(1)对信息传播时间和空间的影响。相比较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打破了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对称、不均衡,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送,不受地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严重影响了信息传播的效率。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互联网新媒体拓宽信息传播范围、提高信息传播便捷性提供了技术平台。如,新浪新闻、腾讯新闻、网易新闻等门户网站,均都能够为受众提供24小时不断更新的新闻讯息,这是传统媒体难以做到的,体现了互联网新媒体“新”传播途径——网络传播的优势。

(2)对受众互动的影响。现阶段,随着计算机网络覆盖率的日益提高,计算机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通过网络媒介将庞大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岗位、不同兴趣爱好的受众对信息的多样化需求,进而有利于调动起受众接受网络信息的热情。此外,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为受众设置了交流平台,使受众可以在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参与信息传播,增加了网络信息的浏览量,有利于提高广大民众对热点新闻的关注度,提高网络信息传递收益。

(3)对信息传播即时性的影响。实现信息传播即时性是互联网新媒介的一项重要功能。互联网新媒介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第一时间内新闻事件,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重大反响,而传统媒介在新闻事件时需要经历一定的制作周期和传播周期,虽然能够保证信息的优质性,但是却牺牲了信息传递的时间,为此互联网新媒介成为了即时信息传播的首选载体。

(4)对信息保存的影响。相比较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信息传播媒介而言,网络信息具备更强的保存性,在简单的操作下便可以将自己所需的信息完整地保存在电脑上,并且不会增加额外的保存成本,在用户需要时可以不限次数、不限时间地调阅。这种“新”的信息保存方式,突破了以纸质为保存载体的限制,有利于减少纸质保存新闻信息所占据的空间,也弥补了纸质保存载体易丢失、损坏的缺陷。人们的工作、生活已经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仅仅需要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便能够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数据信息资源。

(5)对信息内容结构的影响。在线视频技术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也随之向声音化、图像化、直播化的“新”方向发展,从而带来了信息传播内容结构的重大变革。在线直播可提供高清晰度的视频,既可以直播新闻、实事等信息内容,也可以上传用户周边的社会现象,这使得互联网新媒体的信息承载量不断增大,信息来源渠道更为多样化,使得信息内容结构不断创新。

(6)对信息传播成本的影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渐成熟的环境下,互联网新媒体实现了信息传播的低成本运作,借助于网络平台信息几乎不需要付出费用,这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有着本质区别。传统媒体需要耗费一定人力、物力、财力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其成本相对较高,而互联网新媒体则省去了绝大部分信息传播成本。

(7)对受众地位的影响。传统媒体将受众置于被动的地位,只能让受众被动地接受信息,并且传统媒体缺乏与受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难以及时获取反馈信息。而互联网新媒体可以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为受众提供了“新”的主动获取信息的途径,受众通过收索引擎能够自主地选择信息、获取信息,同时还能够在交流版块实现受众与受众、受众与传播媒体之间的交流,使新媒体及时掌握社会舆论导向。

3.2对互联网新媒体传播载体的影响

当前,我国已初步建成3G网络,标志着通讯网络与互联网的正式融合,不仅拓宽了互联网新媒体的覆盖范围,而且还使无线设备成为了媒体传播信息的“新”载体。随着手机技术的更新换代,智能手机逐步代替了仅有通讯功能的传统手机,因其具有独立操作系统、PDA功能、无线接入互联网、人性化设置以及可支持第三方软件等技术优势,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喜爱。通过在智能手机上安装各种客户端,能够使其具备与电脑类似的功能,如信息浏览、发表观点、关注热点问题等,凸显了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客户端的优势,可以说手机互联是互联网发展的“新”方向。为此,新媒体也将手机作为了信息传播的重要终端设备,纷纷开发各种软件,以满足人们随时随地了解生活服务信息、浏览社会热点动态的需求。目前,互联网新媒体可为手机用户提供信息定制服务、个性化服务,使得互联网新媒体从提供全面化信息向提供专业化信息“新”方向转变。

3.3对互联网新媒体产业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新媒体产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各大商家开始意识到互联网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纷纷利用互联网这一“新”的传播渠道实施营销宣传策略,在网络平台投入大量广告,以获取良好的宣传效果。如2012年,京东、苏宁、国美三大电商的价格战可谓是收效显著的网络化商业炒作,三大电商纷纷在网络上发表信息要打价格战,使得众多网民对此深信不疑,虽然价格战仅是一种商家的炒作,但是却通过网络信息传播达到了提高产品销售量的目的。除此之外,在电子加密技术、安全浏览器等网络安全技术逐步完善情况下,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这些网络安全技术可以自动识别钓鱼、木马网站,为支付宝、财付通、网银等网络支付工具创建安全的运行环境,从而使电子商务成为了当前最为重要的商务形式。如以淘宝为例,仅2013年双十一狂欢节一天的交易额就超过了350亿元。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互联网新媒体这一“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4规范互联网新媒体发展的建议

现阶段,互联网新媒体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弊端,如传播信息真实性差、传播侵权、公信力不足等问题,对社会舆论导向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加大对新媒体的监管力度,以规范新媒体的发展。具体建议如下:其一,突出管理重点。由于网络媒体的应用范围较广,所以在管理方面应当区别对待,可针对各种网络媒体形式确定管理的重点,如对电影、科技类可适当放宽监管,对于一些专业报道政治新闻的网站,则应当加大监管力度;其二,对管理模式进行优化调整。网络媒体与传统的媒体存在较大的差别,故此应采取更加完善的管理方式和手段进行管理,同时,还应加大立法,使网络媒体的管理真正有法可依;其三,应对管理机制进行不断完善。网络媒体的管理任重而道远,建立一套完整、有效、可行的管理机制非常必要,这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行业、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有助于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其四,发挥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可以通过建设新闻网站,使网络媒体肩负起网络宣传的责任,强化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作用。

5结论

篇5

1数字化生存和数字化设计

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互联网的发明就是明证,称之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的最伟大的发明毫不过分。互联网太强大了,它决不仅仅是pc的继承或者仅仅将pc的地位取而代之。pc时代的数字化是个人的,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则是全球的。互联网使时空的距离成为零,大大地降低了信息的传播费用,实现社会化,达到信息的迅速广泛的传播。与传统的传媒方式相比较,互联网具有鲜明的优势。以计算机二进制语言处理的数字化信息,构成了信息社会的最基本原子,在信息时代,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不可避免地建立在数字化信息之上。

与以纯艺术绘画、雕塑等等为主要内容的视觉欣赏相对应,视觉传达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本质就是通过设计,将持定的视觉信息最准确地、最快捷地传递给大众。视觉传达设计其内容广泛,涵盖了一般平面设计所包括的内容,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公共标识设计、ci、标志设计等等。视觉信息是其传达的精髓,或者也可将视觉传达设计称之为一门信息处理的艺术。从这一点来看,视觉传达设计与互联网之间有着可以结合的共同点,两者都是人类围绕信息的传播而展开的努力与探索。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找能够用视觉符号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寻找能够利用图形存储自己的记忆和知识的方法,寻找能够把信息的传达程式化和简单化的方法。文字的产生、印刷的发展等等,都代表了这种努力。直到目前电脑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依然代表了这种探索的发展。

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师应该为自己能够生存在这个信息时代而感到庆幸,因为信息时代为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的发展环境。计算机的发明为设计师提供了得心应手的创作利器,切实地改变了设计师的工作方式与表现手法;而由无数台计算机相连而成的互联网络则更具威力,它即将成为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师的最主要的活动领域。

2“第四大众传媒”与视觉传达设计

2.1信息传播革命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社会至少已经经历了四次意义重大的信息传播革命,每一次信息传播革命都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一次信息传播革命是语言传播的诞生:提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质量、速度与效率。第二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文字传播的诞生:使得人类的信息传播革命第一次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得以广泛流传和长期保存。第三次信息传播革命是印刷传播的诞生。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品大众媒介迅速普及。第四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模拟式电子传播的诞生。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一系列模拟式电子传播技术与媒介相继出现,并迅速普及,使得人类信息传播的速度空前迅疾,范围空前广泛,内容空前丰富,复制扩散和保存信息的能力空前增强。人类进入以模拟式电子传播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时代。

最新的一次信息传播革命,即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数字式电子传播的诞生。进入90年代以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征服了文字数字化的难题,而且征服了比文字更复杂的声音世界。如今,表现和记录人类物资和精神世界的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过去相互之间界限分明的各种信息传播方式,都可以用计算机的二进制语言来作数字化处理,从而可以浑然一体,相互转换了。报纸、广播、电视和书籍、杂志、电影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在形式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或消失;交互式传播媒体的出现,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的相互关系正面临巨大的变化。人类进入了真正的信息时代。

2.2“第四大众传媒”

公认的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纸、广播、杂志、书籍和电影等六大媒介。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电脑硬件的更新换代,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和网站的大量建立,互联网正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如今,国际上已把互联网纳入六大媒介中,并将其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众传媒”。这说明,人们已经认同了互联网的作用,能够同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一样,广泛地传递新闻信息。

其实,国际互联网不仅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能够及时广泛传播信息的一般功能,而且还具有多媒体、实时性、交互性传播新闻信息的独特优势。它使人类面临着一次信息传播技术的前所未有的,带有根本性的突破和变革。传统的、界限分明的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等各种传播形式之间的铜墙铁壁顷刻就要瓦解,传统的、相互分割的报纸、广播、书籍、杂志和电影等大众传媒顷刻就要融为一体。人类社会,就要随着新一代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进入一个信息传播的时代。由于国际互联网所具有的超越传统新闻媒介的优势,决定了网络对平面媒体的超越,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2.3媒体与设计的互动效应

视觉传达设计以信息传达为目的,而传达的最终表现界面则永远也脱离不了媒体。媒体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媒体既体现了设计,又给设计带来了局限性;设计既受制于媒体,又是新媒体产生的动力之一。

传统的传媒方式为我们所熟知,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等等媒体依然在信息传播领域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和互联网络相比较,它们具有比较单一的感官传达功能,因此,它们的先天缺憾愈加明显,同时,比较单一的传达功能也使设计师受到限制。人类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多感官的,视、听、触、嗅、味的感官综合使得我们更完善的了解其他事物。为达到信息的全面传达,追求尽善尽美的设计师一直在寻找着崭新的媒体来表达完善的设计。而今互联网络正是新生的、综合感官的、充满活力的新媒体,为设计师创造了以前所想象不到的信息传达手段和途径。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它极有可能成为最完善的媒体。这应该引起每一个视觉传达设计师的关注。尽管现在互联网离我们的生活还有一段距离,但网络发展的速度和力量是惊人的。

3互联网的力量

以互联网为代表技术的信息时代,为视觉传达设计师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视觉传达设计与新媒体的结合必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数字化设计成为未来设计师的主要表现手段。虽然对许多人来说,互联网还象一个梦幻般的故事,其实仔细一看,视觉传达设计与互联网相结合所产生的真实的力量已经毕现无遗。

3.1无限制的传播

国际互联网的优势之一就是全球传播,不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计算机连入网络,那么你就可以将信息传送给他,或是获取他的信息。商家在互联网络上只花极少量的广告费用,就可以将他的产品在全球宣传;设计师可以与远在天边异国同行交流设计心得……

3.2信息极大丰富

有上网经验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即当你在网冲浪的时候,会真切地感受到互联网络这个信息海洋的广博无边。目前全球网民数量已超过1.5亿,网上主机数量约3000万台,可检索的网页数约50亿页,真正称得上“信息海洋”。另外,网上信息量可扩充,几乎不受限制。

3.3传达形态多样

由于网络对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所以在视觉传达的手段上丰富多样。多媒体技术是将传统的、相互分离的各种信息传播形式(如语言、文字、声音、图象和影象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各种信息的处理、传输和显示。这样,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手段和表现范围得到了大大的扩展,未来的视觉传达设计是综合性的,涵盖了人类全部感官的全面设计。这已经超越了现有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

3.4时效性强

虽然许多人都在抱怨网络的传输速度太慢,但相比较传统的传播媒介来说,互联网在信息传输的迅速及时上依然具有明显的优势,实效性强是其一大优势,当报纸、杂志还在制版印刷,当广播、电视还在后期制作时,退过互联网的信息早已传到受众的身边。互联网的迅速快捷为视觉传达提供丁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捷径。

3.5交互传达

互联网是有史以来的影响我们生活面最广、最容易产生互动的新科技,它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从以前的线形思考到现今的网状思考,由一体通用到量身定做,从单向沟通到双向沟通,从实体到虚拟,这皆是互联网的互动特性所带来的新特性。互动的设计更会引起受众的兴趣,满足人们的参与感。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他们拥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参与机会,例如可以对网上的某些信息作出自己的反应,并将其加入到网络媒体当中,反过来又成为互联网信息的一部分。

3.6自由性

媒介、印刷、出版社、发行等环节不再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障碍,任何人都可以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以文字、声音、图象、影视等任何形式发表他们创造出来的作品,供全球亿万人人机交互,共同欣赏和相互切磋。在网络时代,优秀的设计者不必再为没有机会和条件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担忧,而且,者可以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随时随地的修改,而这一点正是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例如,如果已经印刷的内容房要临时调整,那批印刷品只好报废,而网上信息的修改则是轻而易举。

3.7传达效果可测性

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体都有各自对传播覆盖面及传播影响和效果的统计方式,如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客流量等,而网络媒介则由于其独特性,网上视觉传达设计的效果统计能够更加科学、精确和细致。精确的统计,有助于广告客户和设计师了解广告设计的效果和影响范围,对进一步改进视觉传达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4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局限

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尽管有着这么多的优势,但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与其它设计一样,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也是一种羁绊设计,有其局限性。

4.1被动点选

由于网络的交互特性,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浏览的内容,而且网上内容极大丰富,受众有着宽松的选择余地,所以网络媒体是一种被动点选,没有传统媒体的强迫性阅读特点。这既是一种优势同时又可以说是一种不足。因此,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网站本身的内容以外,视觉传达设计起着挽留受众的决定性作用。

4.2版面局限

网页作为互联网媒体的具体页面,相当于一本书的一页,由于受计算机显示器的局限,设计的版面过小,创意受制于小空间。在这一点上,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比采用海报或是户外广告作为媒体的设计相比,视觉冲击力上先天不足。它的设计倒是与书籍设计相仿,虽然平面空间受局限,但它更注重的是立体的整体纵深性结构。

4.3技术局限

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在各个设计领域内都广泛地存在,例如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在传统的基于平面载体的视觉传达领域中,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当然存在,不过在崭新的基于网络载体的视觉传达设计中,有一些不同以往的特性需要我们了解。文字、图形、影像等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元素在网络上的体现,比传统媒体的局限性更大,这主要是因为网络的信息传输量受硬件的限制,所以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元素应尽量做到“小而精”。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因已有很多文章专门讲解,在此不再多谈。

篇6

关键词:新时期科学信息传播;信息传播形式;媒体发展形式;问题研究

一、科学文化普及的意义

科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信息源,不管是信息数量还是信息质量都处于高度发达的传播水平之上。社会科学文化传播事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着广泛的国内社会社交市场,可以代表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趋势和中国的信息文化发展情况,于此同时,科学文化也是众多社会文化的代表,尤其是社会科学文化的积极性、传播方式、文化传媒等项目处于国内较高发展水平,对于其他文化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带动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不乏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风险,亟待解决。通过对社会科学文化的总结预估可以窥见其发展劣势,为我国的科学文化普及找到一条适合之路。

二、新时期发展中科学信息传播形式的变化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进步,新时期科学信息传播机制可谓是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其不仅表现在信息传播横向跨度的增强还突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将全社会的信息融为一体,满足社会群众信息共享化的需要。虽然新时期的科学信息传播形式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形成高效的传播机制,但是在信息共享的背景下,科学信息的媒体化传播还是缺少必要的信息传输机制,此机制的建立应该与信息传播形式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彼此对媒体信息的实时交互,来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但是在媒体信息的实际传输的过程当中,信息传输机制与其传播形式还是存在着较大差异,一方面是信息传输机制无法与信息传播形式进行有效的配套,另一方面是信息传输机制受到基础设施的限制和技术水平的影响,无法高效率的传播科学信息,不能满足社会信息共享化的需要。

三、新时期中科学知识的知识的自媒体普及趋势

在信息技术的深刻影响之下,众多的媒体形式都进行了信息服务创新,结合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和信息传播体系下的自媒体发展趋势来塑造自身发展的内涵。当然在移动互联网影响之下,打造知识移动信息终端还是需要结合不同的数据库资源和信息数字资源进行融合,主要考虑到的是如何能够让人们来安装信息客户端,如何通过信息客户端来塑造自身的知识媒体内容要结合不同的信息发展趋势来预测信息发展的方向,组合不同的信息传播形式来打造信息移动化平台,满足于人们的信息及时化共享。当然,在时代媒体影响之下,信息化新媒体主要得到特点是依托用户的信息移动客户端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知识性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共享频率高,信息更新速度快,空间跨度大,信息的交流共享性强等。同时,知识性媒体的信息近乎零费用,广大用户享受的也是免费的信息服务,不同于传统信息的传播模式,知识性自媒体极大地扩大了人们的视野,扩展了信息的来源渠道。集中性的信息,及时的移动网络数据传输,网上流量的大范围普及和4G时代的到来,移动便捷化的信息共享更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多种需求,实现了资源信息对接。传统的知识媒体以单向化方式传播信息,而新兴电子媒体可以及时与读者进行交流和互动,拉近了媒体信息资源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在新媒体的自建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发表自己的言论,留下自己的访问足迹,还可以对知识新闻信息进行打赏和投票等,充分发了观众的评判能力,丰富媒体的内容,使其结构更加合理,人们根据信息事件及时报道的新闻内容,在自定义的平台上自己的动态和感想,有效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效的提升了现代媒体信息传播的效率。

四、科学文化信息传播中的问题

目前,一些具有潮流化和时尚化,并能及时更新的科学新媒体特色节目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特色化的信息编排模式充分的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提高了媒体的关注度。但是科学性媒体与之相比在不变换自身风格的前提下,导致信息价值链的中断,公众的收视兴趣下降,严重降低了科学媒体的品牌价值。所以作为科学新媒体要想充分的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就要集合社会的热点文化,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从而赢得广大的观众的喜爱。满足于新闻编辑的基础上对于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提高新闻更新的频率,同时要结合于社会的潮流文化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以醒目的标题,特色化的编辑内容,多渠道新闻信息,提高新闻价值的属性,扩展信息传播的范围。总而言之;新媒体作为信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固化的传媒属性很难被社会的青年群体所接受,所以新媒体结合新思想,新潮流,转变媒体编辑的风格是势在必行的,只有结合于正能量的社会文化进行信息报道,才能提高收视率,扩大阅览量。

五、新媒体科学信息传播的价值属性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新媒体的发展是时代趋势之必然,特定的技术手段实现促进了媒体信息质地飞跃,就新媒体的本身行业属性来看,其进入的门槛还是比较低的,无论是个人亦或是小型发展企业,都可以建立自媒体平台,通过微信、QQ、博客等社交媒体工具,打造自身的新闻品牌;以互联网+形式的思维进行构造,从而丰富新媒体的发展渠道。信息渠道的整合平台包括内容、渠道和平台的融合,生产优质的内容是报纸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传统报纸行业依据互联网信息时刻共享化的特点;以互联网为核心报道平台,根据新闻内容的特点,以最适宜的媒介手段,融合使用多种技术形态的报道形式对及时发生的信息进行报道。传统报纸品牌也应该把用户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资源,把用户的信息作为巨大的财富,传统媒体应向新媒体学习,不断收集包括阅读习惯、生活方式在内的用户数据,分析用户需求,强调用户体验,在了解客户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精确推送信息,将最适合的产品迅速传递到用户的手中,共创价值,扩展自身的生存空间,打造自身的信息传播的特色。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自主创新性是极高的,基于互联网信息的瞬息万变,新媒体要依据用户的体验进行新闻风格的转变,最大化的满足用户信息交流互动的需要。

六、结语

新时期内科学信息媒体的传播形式发生重大的变化,在满足信息及时化共享的前提下,科技信息传播的效率越来越高,但也造成了信息传播质量的下降,导致社会信息共享环境的质量也是在不断地降低,因此要想提升科学媒体信息传播的质量就要认清媒体信息传播的价值属性,根据媒体信息传播的形式来做出调整,保障科学信息的合理化传播。

参考文献:

[1]梁芷铭.基于新浪微博的网络信息生命周期实证研究[J].新闻界. 2014(03)

篇7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在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之下,传统媒体已经出现逐渐败落的趋势。比如,2013年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以2.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最负盛名的报纸之一《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旗下的《波士顿环球报》被以7000万美元的价格贱卖,《新闻周刊》也正式告别了纸质时代。我们已经可以预见未来的报纸终将摆脱纸质时代,最终以电子媒介的形式呈现给受众。我国的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纸媒的衰落越来越明显且迅速,许多传统媒体除了运营自身的专业媒体平台以外,还开辟了网络媒体平台,寻求其他的生存道路。比如我国一些纸媒都开辟了自己的微博号、微信公众号,利用本身已有的受众新闻信息或广告信息,谋得生存之路。

但传统媒体发展到今天,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高质量的新闻仍然要依靠专业的媒体人员,就新闻的专业性来说,传统媒体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在移动互联网的新时代,传统媒体应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积极运用互联网的优势,更新信息传播方式,抓住时代变革的契机,以求得更大的发展。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新方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重视的是内容的丰富性和信息的时效性,重视以多种形式展现信息,与传统新闻传播方式相比,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增加了社交要素,重视与网民的沟通,更受受众的欢迎。互联网时代突显并强化了情境的意义,将内容、形式、社交和情境要素结合在一起。在互联网传播方面,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和定位系统的优势都被充分利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与情境时代为基础的服务,重视感知环境和适配信息。移动互联网基于空间和情境,以满足用户个体偏好为目的,重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与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相比,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的盈利可以利用大数据,创造更加个性化、互动性和可选择性的营销策略,发展更多的盈利手段,顺应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在创新方面,新闻传播借助移动互联网可以使传播手段更加多样化,拓展互动空间,丰富资讯内容,与传统媒介相比,互联网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不仅可以对内容进行创新诠释,还可以创新信息服务方式。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新闻的优势

与传统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在组网上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念并没有很大的变化,但是移动互联网具有极大的优势,这些优势包括使用的便捷性、传输的即时性、定位的精准性和数据的移动性和其他层面的独特性,这些优势都是传统互联网不可比拟的。并且,基于移动终端和移动智能产品的日益普及,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新闻传播的优势更加明显了。

(1)传播的便利性。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有两大特点,方便和快捷。在信息传输上表现出了极大的便利性,特别是移动网络和智能产品的普及,使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网络获取信息。

(2)信息的实时性。受众使用移动终端设备通过互联网获取最新资讯,这是获取信息的实时性,同样的,终端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信息,实时享受移动互联网服务。

(3)信息传播的融合性。移动互联网不仅可以综合各类信息,还可以组合各类信息传播渠道,利用移动终端和各类通讯产品,比如微博、微信等实时传递文字、语音、图片等综合信息。

(4)信息传播的私密性。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一般为一对一定向传播,具有很强的私密性,能更加精准、高效地传递信息,更好地保密个人信息。

四、移动互联网催生了自媒体

目前,科技发展和革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移动终端设备比如智能手机的普及范围日益扩大,再加上各种通讯工具的产生,自媒体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目前存在新闻传播的五大媒体依次是纸媒、无线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微博、微信等通讯工具。利用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公众可以随时随地信息,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自媒体的发展非常依赖各类型的媒体,它无法单独存在,但同时又具有传播范围广、精准高效、互动性强等等优势。目前自媒体的发展还不是很强盛,但鉴于手机等移动工具的普及和受众对信息的实效性要求越来越高,自媒体必会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篇8

今天我们都能深刻体会到,移动互联网占据我们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我们随时可以在工作场所、公关场合、路途中看到很多人在使用智能手机。如果你谈论一个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只要它在微信或者微博的新闻中出现过,多半你周围的人都知道这个事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审视传统营销方法的有效性,更需要发掘一些在新时代下如何更加有效进行营销的视角。

视角一:营销者必须重新考虑自己的媒介资源分配计划,因为那些让你付出巨大经费的媒体可能在你的品牌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正在缩小,而你所忽视的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媒体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新媒体的投资回报率对比传统媒体可能比你所想象的还要更高。

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在2013年8月对全国3219名15岁以上消费者的调研结果显示,智能手机用户平均每天用手机上网的时间为2.4小时, 而上一个季度的调研结果为2.03小时,说明人们的注意力向移动互联网转移的趋势正在进行当中。我们从这个调研数据中还可以看到,消费者在传统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较少,这样营销者必须审慎地分析和比较各类媒体的投资回报率,在有限资源的限制下,让自己的媒体投放更加有效率。我们在为相关企业研究各类媒体投放的回报率时,企业的媒体负责人常常惊叹于自己在网络或者移动互联网媒体上投资的回报率远高于传统媒体。

移动互联网是可以触达各级城市广泛人群的媒体。智能手机在各级城市的消费者的拥有率都较高, 数字100在市场调研中发现,三四级城市的消费者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时间并不比一二线城市消费者少,所以说,移动互联网广告相对于地铁广告、特定场合的户外广告更能广泛地触达各个角落的受众。(见图1)

视角二:移动互联网广告的投放对象更加具有精准性,广告对销售的刺激作用更加直接。

由于消费者一般通过相对固定使用的智能手机接受移动互联网广告,而消费者的一些行为信息可以较为方便地被反馈、收集和分析,从而精准广告投放成为可能。比如说,餐饮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通过互联网的订购记录有针对性发放促销信息或者新品信息。(见图2)

另外,较之品牌形象传播,移动互联网广告在促销信息传播、直接促进购买等方面的作用比其他形式的广告更胜一筹。消费者本质是追求经济上的实际利益,他们对各类和自己关联程度大的促销优惠信息会更加敏感,更加愿意回应。而移动互联网广告的精准性让受众回应广告的可能性更大。

视角三:移动互联网媒体的优势还体现在位置关联和互动性。

移动互联网具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就是可以定位使用者的位置,那么和位置关联密切的服务或者产品更加能够利用移动互联网吸引顾客,我们在零售、餐饮、娱乐、汽车服务、旅游等行业的服务体验研究,产品创新研究都越来越多使用移动APP进行消费者及时反馈。

另外,移动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传统广告信息传播的单向性和强制性,消费者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索取信息。如果消费者对某个服务或者产品感兴趣,他可以当时就查询更多关于它的信息,可以有选择性地深入查看自己想看到的信息,并且,消费者通过手机接收信息具有适时性,消费者通常只在自己需要消费的时机才愿意花时间看广告或者其他相关信息。同样,消费者利用手机还可以实现和企业之间的互动,例如实时在线咨询。这种良好的互动性让通过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具有更好的实际效果。(见图3)

视角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网购渠道的发展,从而网购渠道的重要性进一步上升,企业需要重视手机网购渠道的建设。

为什么移动互联网会促进网购渠道的发展?首先是因为消费者对手机支付的态度正变得更加开放。虽然多数消费者对手机支付的安全性有一定担忧,但是这种担忧正在减少,而手机支付带来的便利性让消费者无法抗拒。

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的调研结果还显示,消费者利用手机支付的金额正在快速扩大。而手机支付的一个最主要的用途就是网络购物。(见图4、图5)

所以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需要更加重视手机网购渠道的建设,特别是重视优化消费者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网购的体验。

1. 增强操作便利性,手机网购平台设计需要契合手机操作的特点。

2. 重视正品保障。消费者在网络购物的时候不能看到实物,从而正品保障显得尤为重要,知名品牌的网购平台在正品保障方面具有取得消费者信任的优势。

3. 价格。很多消费者会从不同的网购平台进行比价,并选择更优惠的供应商。

篇9

互联网营销是新一代营销手段的方式,但是互联网营销又有着多种多样的营销方式:全网营销、在线营销、网络推广等等。总的来说,互联网营销就是以物联网为主要手段开展的营销活动,通过营销的方式给个人或者公司带来一定利益好处的宣传方法。

网络媒介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无时间地域限制、无时间版面约束、内容详尽、多媒体传送、形象生动、双向交流、反馈迅速等特点,有利于提高企业营销信息传播的效率,增强企业营销信息传播的效果,降低企业营销信息传播的成本。其次,网络营销无店面租金成本。且有实现产品直销功能,能帮助企业减轻库存压力,降低经营成本。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有关移动化、视听化及数据化,这将是网络传播新出现的三大发展趋势。首先,作为最为重要的信息传播通道将是移动互联网,此时信息不仅将由当前的及时传播向实时传播进行演变,而且也将由时下的大众传播向个人化传播进行过渡;此外,在快速移动互联网这种环境之中,其最为重要的传播内容将是移动视频,因视频对社会公众的冲击力更大,基于社会化分享,就极易出现动员式传播,从而带来规模极大的社会群体轰动和互动;再者,就用户的所有行为来看,都可变成某种数据,这种数据不仅可用于分析,而且还可进行记录,通过挖掘这些数据,就可对某些趋势进行有效预测,以此来对社会公众的心理行为进行判断。因此,在网络传播移动化、视听化及数据化等新趋势下,将使得网络行为管理能与网络舆论管理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大大提高了网络舆情的可预测性。正是基于此,以下就网络传播新趋势对网络舆论的影响这个课题,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1 关于网络传播的新趋势分析

正如上述,移动化、视听化及数据化,这是当前网络传播新出现的发展趋势;以下就以移动化趋势为例,简要分析一下网络传播的心趋势。就通信技术而言,真正开启移动互联网的标志,应是移动网络4G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发展。3G技术的到来,为移动互联网带来了极好的承载,但因其通信技术存在着某些不足,致使这种通信技术未能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而由3G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4G网络因其网络速度可高达100Mbps的下载速度而得到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建设;这种具有高速传输的4G网络,可把以前3G网络时代备受网速困扰的手机电视、视频电话等应用进行成功解决。在4G网络下,凡是可在网上实施的业务,都将借助这种高速传输的4G网络而成功地进行无线上网。由此可见,互联网不断移动化将是网络传播的一大发展新趋势。

2 关于网络传播新趋势对网络舆论的影响分析

2.1 传播渠道的移动化,促使信息传播由即时传播和大众传播转变为实时传播和个人化传播

1)信息传播由当前的即时传播向实时化传播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正是互联网的移动化,大大模糊了有关线上和线下的差别,促使信息能够全面包围用户。这这种信息传播发展为实时化之时,让公民随时随地进行报警成为可能,这就把社会舆论的生成机制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改变。基于手机这些移动终端,可把任一地方所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现场传播,随便一个人,都有机会让自己成为实时信息者。就当前的移动传播来看,不仅具有人际传播的特点,同时还兼具大众传播和群体传播等特点;不管是哪种社会议题,只要它们能够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这些信息就可借助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以及群体传播等模式进行快速扩散,这样就极有可能让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组织先后参与讨论此社会议题,最终带来了规模极大的群体互动。在当前这种形势下,不管是哪个社会问题,一旦演变为网络言论,就将变得极为尖锐,再加上移动互联网能够极为快速地对信息进行传递,这样在无形之中就极大地增加了网络舆情的监管

难度。

2)信息传播由当前的大众传播向个人化传播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在这个传播阶段,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网络舆论非中心化。伴随着日益成熟的信息传播技术,将使得诸如“数字鸿沟”等问题在移动互联网上得到有效解决,不管是用户所参与的信息生产、还是广大用户所参与的信息传播,其门槛都将大大降低下来。从用户这个位置来看,用户可基于个人所特有的爱好和兴趣来对相关微信公号进行关注,在此基础上,不仅可以对自身所感兴趣的公共账号信息进行被动地接收,而且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主动发出指令来进行相关信息的索取。此外,用户也可以亲自创建微信公共账号,并进一步做好自己所创建的这个媒体平台的经营,在完成信息采编之后,再向对此信息进行订阅的用户进行推送。由此可见,正是由于互联网的移动化,使得网络传播由大众传播发展成为个人化传播,这就对网络舆论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2.2 传播渠道的视频化,促使动员式传播的产生

由于视频声影并茂,因而具有极大的冲击性,在当前这种社会化分享形势之下极易出现动员时传播,从而出现规模极大的群体轰动和互动效应。众所周知,视频自身不仅具有极高的冲击性和真实性,而且还具有极强的现场感,因而极易把社会公众的情结点燃起来。在这方面,就有国外的专家做过这方面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表明,正是视频在传播过程中同时应用声音和图像这两个通道,可把人的听觉和视觉同时同步进行有效刺激,因而能够得到极好的传播效果。相比于以往的纯文字传播和纯图像传播,视频传播的背景信息不仅更为完整,而且也更为生动,这样就可让广大网民有可能从多个角度和多个方位对所发生事件进行感知,致使社会公众能够更为自觉地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这就大大提高了公众对于议题的卷入程度,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议题的传播效果。立足于当前这种快速传播的移动互联网,视频既可像文字一样进行快速传播,同时还可像图片一样快速地进行传播,这样就使得政府对有关网络舆情的控制,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实践表明,立足于影像力量所完成的视听传播,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穿透力,即使把文字、语言、图像、声音等叠加起来,也无法与这种穿透力相比拟。

2.3 网络传播的数据化,极大地提高了网络舆情的可预测性

正是网络传播的数据化,使得网络行为管理能够有效融合进网络舆论管理,这样就极大地增强了网络舆情的可预测性。当前所研究的网络舆情,更多的是聚焦于网络监测,特别是针对某些显著性事件的舆情动态监测,这种监测不仅包括其传播范围的监测,而且还包括对其影响力的研判,不仅可有效了解所发生事件的过去,而且还可对事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判。所有这些,都是立足于网络传播的数据化。在网络时代,大数据的核心内容,就是预测;立足于网络传播的数据化,可对整群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有效处理,克服了以往的依赖数量众多的随机取样;借助诸如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参照以往的所积累的人工经验,就可对未来实验舆情进行预警,对未来网络舆情所将产生的影响及态势进行有效研判,这样就可对网络舆情进 行精准化预测,这是以往仅靠人类所积累经验所无法完成的。

3 结论

总之,随着网络传播新时代的到来,将对网络舆论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网络舆情监测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公众话语表达的表层,而将进一步深入到公众社会话语的表达及相关社会诉求的预测等;因此,在当前全球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这一形势下,就网络传播新趋势对网络舆论的影响这一课题进行深入分析,可让相关政府部门更好地了解受众的信息消费习惯,从而能够更好地了解舆情现状、并进一步做好趋势预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