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4-01-18 18:0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区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区发展前景

篇1

[关键词] 辽西地区 小杂粮 现状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S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8-0042-01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辽西地区的小杂粮产业得到飞速发展,但是在具体的生产实践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存在,所以时下对辽西地区小杂粮产业现状进行深入调查了解,从而制定合理发展计划和高效的解决措施,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稳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 辽西地区小杂粮产业现状

辽西多属丘陵山区,是典型的半干旱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气温高降雨少、日照充足等等,为小杂粮农作物生长的提供良好条件。不仅种类繁多、种植广泛,而且品质优良,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目前,辽西地区的小杂粮耕种面积数万亩,将近占主要耕地面积的一半。谷子的种植量最大,占小杂粮的80%以上;其次为绿豆、小豆等豆类;黍子、其次是葵花、大豆、芝麻、绿豆等、芝麻、向日葵种植面积较少;向日葵主要以油葵为主。目前,辽西地区最主要的油料来源就是芝麻和向日葵。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向日葵食用油得到大力推广和食用。

2 小杂粮种植的重要经济作用和社会效应

2.1 小杂粮种植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小杂粮种植具有抗干旱耐贫瘠,易于耕种、便于管理的特性,使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提高播种指数,增加经济效益。小杂粮是当地最主要的农作物,在辽西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中作用重大。

2.2 小杂粮种植为畜牧养殖业发展提供条件

辽西畜牧养殖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无疑需要大量的饲养材料,小杂粮农作物为其提供丰富资源。粮草兼收,大大提升了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小杂粮的种植生产为畜牧养殖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了保障。

2.3 具有绿色纯天然品质,易于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因为小杂粮生产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病虫害的发生率很低,实施的管理方式较为粗放,农药的使用量小,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非常有益。比如绿豆具有清热、解毒的重要作用,药用价值很高,是消夏解暑的必备品。

2.4 独特的生长习性,成为避灾救灾的重要物资

由于辽西地区常年干旱少雨,自然灾害比较严重。小杂粮生长周期短,小杂粮作物只要在“芒种”之前播种即可成熟。并且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所以种植小杂粮常常被用作避灾救灾的必备物资,弥补粮食不足,提高经济效率。

3 辽西地区小杂粮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多代利用,品种老化

辽西地区的小杂粮种植多数为农户自产自用,多代种植,品种质量出现严重退化、老化、混杂现象,品种更新换代形势迫切。

3.2 思想观念陈旧、生产条件落后

辽西地处偏远地区,经济贫困,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应用较慢。农户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接受能力差,受传统种植习惯和陈旧小农思想观念的影响,小杂粮种植技术落后,管理模式粗放,导致农作物产量不高,经济收入微薄,小杂粮产品多数为自产自销。

3.3 缺乏品牌意识和营销理念

辽西地区虽然具有小杂粮生产资源优势,但是在加工销售过程中缺乏品牌引领。经营者对品牌营销理念认识不足,品牌经营势力较弱,缺乏专业品牌的深度开发。

3.4 深加工规模不完善,龙头企业缺失

小杂粮农产品多为原粮销售,粗加工产品多,深加工设备落后、不足现象严重。虽然目前辽西地区粮食加工企业众多,但是能够带动农户形成产业链的龙头企业犹如凤毛麟角。

4 辽西地区小杂粮产业发展策略

4.1 更新思想观念,树立小杂粮产业战略性发展理念

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以科学发展为引导,转变思想,创新发展;重视发展小杂粮生产的作用,调整小杂粮产业发展的地位,制定有利的发展措施;发挥地域优势,优化产品种植结构,建立有效的价格机制,促使辽西地区小杂粮产业发展步入稳固发展的快车道。

4.2 提高种植水平,优化品种质量

加大经济投入,培植销售市场好、高产、优质的小杂粮品种,并强化推广种植 ,提高小杂粮种植技术水平,实现小杂粮种植现代化、科学化,确保产品的高产、质优,满足市场需求。

4.3 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小杂粮产业现代化发展

世贸组织的加入,为辽西地区小杂粮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商机,借助有利商机和自身资源优势,科学组织、多方入手,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辽西地区小杂粮产业的知名度,拓宽产业销售渠道,进一步推进小杂粮生产、开发快速发展。

4.4 注重品牌建设,构建科学的生产链条

不断创新发展,加大品牌建设的力度,致力于高端产品、优质产品的生产、开发, 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和生产设备,促使小杂粮加工、包装质量和品位的提高,打造独树一帜的品牌产品。

4.5 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小杂粮产业发展

辽西地区小杂粮加工销售企业普遍规模小、发展慢、效益低,很难带动产业的发展,对小杂粮种植户的经济收入造成很大影响。目前,小杂粮产业经营优势得以发挥的关键是加大对小杂粮产业的扶持力度,快速提高加工量和销售量。龙头企业的建立是促进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5 辽西地区小杂粮产业发展前景

温度和光照是小杂粮生长的基础条件,辽西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成为我国小杂粮生产基地。这里的小杂粮产品绿色自然,籽粒饱满,市场销售形势好。辽西地区小杂粮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种植小杂粮农作物不仅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农户经济效益,改善消费者的食品质量,增加了创汇增效能力。由此可见,小杂粮在辽西地区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可观。

结束语

综上所述,辽西地区小杂粮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关部门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合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加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建立长效机制,对于推动农业经济科学发展发展作用重大。

参考文献

[1]郑清理,高瑶琨,陈玉成,孙桂玲.辽宁省小杂粮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J].杂粮作物,2005,02:121.

篇2

论文关键词:旋挖钻机 工艺 优点 局限性 应用 发展

论文摘 要:旋挖桩工艺在我国是近几年才推广使用的一种先进的桩基施工工艺,广泛应用于公路、铁路、桥梁和大型建筑的桩基施工。苏州地区应用旋挖桩工艺较迟,实例不是很多,下面以苏州北环路四标桥梁工程灌注桩采用旋挖桩施工的成功例子分析该施工工艺在苏州地区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本工程为苏州市北环快速路西段工程的重要的一部分,西起清塘路立交桥西侧,东至广济路交叉口,采用地面快速路形式,快速路全长385m,辅路全长755m。另外,还包括B线的411.162段。2007年5月13日开工,于2007年12月28日完成了快速路的施工。

1桥梁工程

1.1 清塘路立交桥

桥梁跨径为20+19.076+18+15.931+15.058m,总长88.065m。桥梁下部桥墩为桩接盖梁形式,钻孔桩基础;桥台为重力式桥台,钻孔桩基础;桥梁上部为简支变跨径预应力及钢筋砼板梁。钻孔桩采用C25砼,桥墩桩径为D120,桥台桩径为D100,预应力板梁采用C50砼,预制钢筋砼板梁采用C40砼。

1.2 十字洋河箱涵

涵洞采用16+13m,总长29m,两孔,更利于水流的畅通,下部结构为钻孔桩基础,箱式底板,钢筋砼板墙,上部为钢筋砼现浇梁板。

1.3 C线桥

跨径组合为20.54+10×21.04+17.07+20.54米,简支板梁,共13孔,全长268.55m。下部结构采用暗盖梁+承台柱式桥墩,钻孔桩基础。桥宽为18m~22.7m。

1.4 B匝道桥(B0—B10墩)

跨径组合为(3×32)+(25+38+25)+(2×35)+(2×27.4)m,总长308.8m。下部结构为钻孔桩基础,承台柱式桥墩,上部结构采用现浇预应力砼箱梁,桥宽8m,采用墩梁固结,箱梁为小悬臂直腹板连续箱梁,满堂支架施工。

1.5 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野外钻探结果,场地岩土层按成因类型自上而下分别为如下成份。

(1)淤泥:厚度0.3m~2.4m;(2);素填土:1.5m;(3)粘土:3.5m;(4)素填土:1.5m;(5)粘土:3.5m;(6)粉质粘土:4.4m;(7)粉砂夹粉土:8.1m;(8)粉质粘土:2.5m粘土:4m;(9)粉质粘土:6.0m;(10)粉土:7.0m;(11)12粉土:8.2m。

1.6 钻孔桩的实施情况

钻孔桩共480根,投入12台钻孔桩机,计划30d完成。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桩机损坏、拆迁不到位及天气原因影响,8d成孔44根桩,比计划慢了约88根,即每台钻孔桩机每天成孔67根。

现场项目部经过与桩施工队协调,增加投入1台苏州地区较少使用的旋挖钻机。结果,在最后5d的时间里,钻孔桩机成孔70条,旋挖钻机成孔40条,平均8孔/d。支护桩施工按计划顺利完成,为整个地下室施工赢得了时间。

2旋挖钻机的成孔工艺

旋挖钻机成孔首先是通过底部带有活门的桶式钻头回转破碎岩土,并直接将其装入钻斗内,然后再由钻机提升装置和伸缩钻杆将钻斗提出孔外卸土,这样循环往复,不断地取土卸土,直至钻至设计深度。对粘结性好的岩土层,可采用干式或清水钻进工艺,无需泥浆护壁。而对于松散易坍塌地层,或有地下水分布,孔壁不稳定,必须采用静态泥浆护壁钻进工艺,向孔内投入护壁泥浆或稳定液进行护壁。

3旋挖钻机成孔的优点

3.1 广泛的适应性

在硬土地层,由于传统钻机的自重有限,不可能给钻头施加更大的进给压力。而旋挖钻机由于采用动力头装置,动力头的给进力加上钻杆的重量,钻进能力强。据统计,在相同的地层中,旋挖钻机的成孔速度是转盘钻机的5~10倍。

在软土层,由于旋挖钻成孔速度较快,可以有效地控制塌孔缩颈等现象。

3.2 成孔速度快

旋挖钻机的成孔速度最快能达到1m/min,与传统的循环钻机相比优势明显,这样就有效地保证了工程的进度,节省了工期,减少了施工投入。

3.3 环保特点突出

目前国内传统钻机多采用连接钻杆形式和掏渣桶掏渣,在钻进过程中多采用泥浆循环方式,在施工中需在场内设置泥浆池,文明施工难以控制。而旋挖钻机采用动力头形式,其工作原理是用短螺旋钻头或旋挖斗,利用强大的扭矩直接将土或砂砾等钻渣旋转挖掘,然后快速提出孔外,在不需要泥浆支护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干法施工,即使在特殊地层需要泥浆护壁的情况下,泥浆也只起支护作用,钻削中的泥浆含量相当低,这使污染源大大减少,改善了施工环境,成孔效率大大提高。

3.4 提高桩的承载力

由于旋挖钻机的特殊成孔工艺,其钻头的多次上下往复,使孔壁粗糙、不易产生缩径。与传统的钻孔桩相比,旋挖桩的承载力显著提高。

3.5 行走移位方便

旋挖钻机的履带机构可将钻机方便地移动到所要到达的位置,而不像传统循环钻机移位那么繁琐,从而加快了施工速度,对场地的适应能力极强。

3.6 桩孔对位方便准确

这是传统循环钻机根本达不到的,在对位过程中操作手在驾驶室内利用先进的电子设备就可以精确地实现对位,使钻机达到最佳钻进状态。

4旋挖桩在广州地区的应用情况分析

4.1 旋挖桩适用地层

旋挖桩适用地层范围较广,有较强的适应性,其适用地质条件如下。

(1)适用于砂岩、灰岩、花岗岩及黏土层、砂层、淤泥质等地层中;(2)适用于进入硬岩施工,一般在单轴抗压强度30MPa以下硬岩中成孔速度较理想;(3)软弱地层成孔速度较快,如有塌孔情况可采用套管跟管钻进或钢护筒护壁的方法处理。

4.2 苏州地区地质情况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东部,土质主要为粉质粘土、粘土、粉砂、粉砂。苏州东靠黄海,海拔较低,地下水位较高,又加上该地区以粉砂、粉质粘土为主,导致土壤含水率较高。在施工灌注桩时因旋进速度较慢,易造成成孔时出现塌孔和缩颈等状况。

4.3 应用情况分析

根据旋挖桩适用的地层情况,旋挖钻机在苏州地区土层中成孔较为理想,其不仅适用于工程围护结构的施工,同时可以作为工程桩的理想桩基施工机械。

5结语

旋挖桩技术被誉为“绿色施工工艺”,在我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进口产品正大量涌入我国市场,而我国同类产品的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未来几年将处于急速发展的上升和成熟时期。今天,我国正处在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工程建设急需大量的建设机械,特别是公路桥梁、铁路、水利、城市发展,需要大量的桩工机械设备,从其发展的速度来看,旋挖钻机的市场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在苏州,旋挖桩的应用处于萌芽阶段,只在一些大型的工程(如地铁)施工中使用过,可供参考的施工经验较少。但是随着苏州及周边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型地下工程必然越来越多,旋挖桩施工工艺必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篇3

欠发达地区小微企业现状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目前主要指那些产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产品(服务)种类单一、规模和产值较小、从业人员较少的经济组织。

与发达地区小微企业相比,欠发达地区小微企业发展落后,由于市场化程度不高,城乡居民收入低,社会闲散资金不多,开放程度层次较低,对金融机构贷款的依赖度达到80%。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在进行资金支持时,主要重点支持自然垄断行业和大企业,对小微企业的贷款门槛要远远高于大企业,且倾向于为小微企业发放短期贷款。因借不到长期贷款,小微企业便短借长用,导致逾期贷款增加。同时,欠发达地区专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比发达地区更少,进一步加剧了小微企业融资难度。资料显示,欠发达地区小微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缺口都要靠自身积累方式去填补,资金来源中由企业自身积累、内部职工筹措和亲友借贷组成的自有资金占到资金总额的70%以上,向银行借款获得的资金不足资金总额的20%。

小微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一)信用担保体制作用有限。欠发达地区担保机构普遍存在规模小、缺乏风险分散与补偿机制等问题,使得担保资金规模与小微企业实际贷款担保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权限有限。在现有的金融宏观政策下,金融机构为控制风险,贷款审批条件严格,审批环节多。再加上近年银根普遍收紧,贷款难度加大。

(三)银企对接不协调。小微企业贷款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对金融机构来说,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加之企业自身原因,致使银企交流对接不够,资金供需信息不对称,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

(四)小微企业竞争能力弱。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多数小微企业从事劳动力密集型传统产业,大都粗放经营,主要依靠低层次、低价格、低利润参与市场竞争,产品低端单一,市场占有率低,附加值低,市场开拓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不强。

(五)小微企业融资抵押担保难。由于欠发达地区小微企业目前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硬件设备和软件力量落后,企业竞争力不强,缺少发展前景。另外,小微企业缺乏自我积累,固定资产较少,抵押物不足,因而很难取得大量的贷款资金支持。还有,小微企业直接融资的空间极为有限,无法通过资本市场筹措资金。通过民间融资也因成本过高而大大压缩了利润空间。

(六)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小微企业主要实行个人或家族式管理,管理者普遍素质偏低,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财务制度不健全,内控制度不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和约束性较弱。

(七)小微企业信用等级低。小微企业普遍偿还能力弱,经营业绩不稳定,内部管理不规范,经营信息不透明,很难取得较高的信用评级。

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方面。1.促进各项优惠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建议政府部门加强对小微型企业的分类指导和协调服务,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制定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的具体配套措施,引导小微企业从事国家急需发展的新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扶持地方特色产业的开发与利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对原材料进行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并对各项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到实处。2.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财政支持。一是要依法运用财政扶持手段,通过财政专项资金设立小微企业发展基金。二是完善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充分运用税收优惠、缓征或先征后返等方式对小微企业进行间接扶持。三是要完善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政策,推进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组建再担保机构,建立小微企业信用担保基金,提高小微企业贷款担保风险补偿资金规模。3.大力发展微型金融。在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及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开展针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应积极考虑推动成立一些地方小额贷款公司、社区银行、村镇银行,以提高小微金融机构覆盖率,专为小微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服务。

(二)银行方面。1.适当放宽贷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环节。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适当放宽贷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环节。对贷款条件不达标的小微企业,积极帮助拓宽思路,拓展营销渠道,拓宽发展空间,使之及早达到贷款投放条件。2.加强银企合作,充分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矛盾。面对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不充分的实际情况,银行要加强对企业的实地调查,深入分析市场变化情况和重点企业的运行情况,了解客户生产、营销、资金运转状况,加强对企业主个人信用状况的评估,通过这些非财务信息,在业务报表不充分、不完整和不真实的情况下,通过调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要加强金融业务宣传,推进信息公开。另外,还需加强银行信贷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银行信贷人员对小微企业调查和沟通能力。3.积极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和内容。银行要深入研究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根据区域特点和行业特色灵活开展产品设计,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积极拓展担保方式,灵活办理抵质押担保贷款,当小微企业第一还款来源不足时,可采取差额部分由担保公司担保,仓储、应收账款、仓单或底单、股权抵押权、商标专用权等多种担保方式和有效手段对第二还款来源进行补充,有效破解小微企业担保难或抵押品不足的瓶颈。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4 文献标识码:A

1 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世界各国已经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既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又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各国纷纷开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目标,并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全球低碳经济争霸已经全面展开,一场绿色投资的战争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展开。

2 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及特点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随着实践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对低碳经济的理解。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经济形态上讲,简单来说,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3 低碳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状况

3.1 英国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在全球实施“碳预算”的国家,也是首个把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纳入法律框架的国家。早在2003年,英国就在其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到2005年英国能源战略的主要任务是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008年公布的《气候变化法案》在以往全国二氧化碳排放计划之上,明确地规定了全新的更具法律约束力的全国性排放目标,其核心条款就是2009年4月实施的碳预算体系,该预算中确定,在1990年的基础之上,2050年英国碳排放至少要减少80%。同年7月,英国政府又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以及3个配套的计划―《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可再生能源战略》及《低碳交通计划》。此外,英国还通过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气体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工具的运用,达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目的。英国政府在2010年3月18日了在碳预算体制下的首份碳排放报告,报告称英国2008年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约相当于6亿吨二氧化碳,碳预算目标正稳步实现。

3.2 美国

美国作为世界工业强国,主要通过资金支持、法律支持和出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相关政策等几个方面来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转型。早在2005年8月8日,美国布什政府就颁布了涉及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等11个方面的《能源政策法》。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美国众议院提出了“绿色能源”法案,以确保美国产业的竞争力,推动绿色就业和劳动者转型,并出口低碳技术,应对气候变化,这些政策法案的实施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009年2月,奥巴马政府宣布了以发展新能源为重点的“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计划在3年内投入1500亿美元,使得美国新能源产量与现在的能源产量相比增加1倍。同年2月,美国在能源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2012年起将对排污、排放收费,到2050年将减排83%;以每台补贴7000美元的刺激政策,来鼓励混合动力汽车的大规模使用等,再度增加用于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投资,投资总额高达7870亿美元,主要用于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以及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和太阳能等)。

3.3 日本

日本各届政府一直在宣传推广节能减排,主导建设低碳社会。从1991年至2001年,日本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合理用能及再生资源利用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2010年能源供应和需求的长期展望》等法案。自2002年以来,日本的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电池产量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占据了世界总体产量的半壁江山。2004年,日本环境省设立的全球环境研究基金成立了“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同年,日本出台了以燃料电池为重点的“新产业创造战略”,降低日本对石油的依赖程度。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审定通过《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提出“建设国际循环型社会”的战略方针。2008年,日本政府提出了“福田蓝图”,其减排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将日本打造成为世界首个“低碳社会”。 2008年提出《面向低碳社会的十二大行动》,预计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将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成本减少一半,同时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水力、生物质能和地热等,争取到2020年使碳捕获与埋存技术实用化。

3.4 中国

自2007年中国首次明确要发展低碳经济以来,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特别是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截止2010年9月底,共批准2685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预计2010年减排量近5亿吨CO2当量,其中有953个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占全球注册项目的40%。我国新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比重超过9%。国家发改委公布“4万亿”投资清单中,用于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的投资达2100亿。2010年,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在1500万~1700万千瓦之间,累计装机容量将超过400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约55%,跃居世界第一。低碳技术投资呈增长趋势。中国最近几年用于“绿色行业”风险投资差不多增加了一倍,占总投资的19%。据估计到2020年将达到2680亿美元,其中太阳能产业的开发利用世界领先。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根据政府规划,到2011年,中国将年产50万辆新能源汽车。

“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将高度重视和发展低碳技术,把低碳技术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与相关技术产业发展规划。预测中国的风能发电能力2020年达到3000万千瓦的目标将会提前实现。我国低碳发展将朝四个方向努力,即形成合理的消费模式;选择高效节能的生产消费结构;加快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低碳高效的能源工业,将以煤为主的传统能源结构改变为煤炭、油气、新能源三分天下的格局,减排的重点也要从目前工业部门为主转变为工业、建筑和交通并举。

篇5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0302

1 吉安市工业发展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受国有企业机制不活、发展载体严重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吉安市工业经济曾一度处于低位徘徊的局面。至2001年,全市75%的国有工业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工业增加值从最好年份的15.9亿元降至11.46亿元,工业税收从占财政总收入的60%降至15%,利润亏损4.3亿元,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153%。面对困境,吉安市解放思想,提出了以“主攻工业”为首的“六大发展战略”,强力推开国企改制,快速推进园市建设,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强势工业,全市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一是工业经济质量提高。几年来,吉安市坚持以工业招商为主抓手,以园市建设为平台,致力于工业经济量的扩充和质的提升。至2006年底,吉安市工业园市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52亿元,引进项目560个,吸引外资56亿美元,内资250亿元,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7个,尤其是友利电、新永胜、中兴摩比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的落户,有力提升了吉安工业的整体实力。2006年全部工业生产总值225亿元,同比增长2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15.7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19亿元、税金43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4.6倍、5.6倍和2倍,利润13亿万元,比2000年增盈4,5亿元。

二是工业产业结构趋优。2006年,吉安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15.9:26.4:57.7调整为11.6:34.9:53.5,二产上升8.5个百分点。非公有制企业占全市工业的94%以上,轻重工业比重为1:4,重工业发展较快。全市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4家,规模以上企业31家,税收超千万元企业2家。在各行业中,电子通讯行业年产值210.5亿元,同比上升76.1%,尤其是电子产品生产占据工业生产半壁江山,主营业务收入达8.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2%。机械制造行业年产值近23亿元,食品业年产值21.5亿元。工业的拉动效应明显增强,以友利电、联创光电、中兴摩比为龙头的电子通讯和以电缆、机床、电机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业正日益成为全市工业的主导产业。

三是工业发展后劲增强。“十五”期间,为重振吉安工业雄风,吉安市大力实施以“产权制度转换”、“职工身份置换”、“企业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国退民进”战略。共完成企业改制503家,核销企业债务210.57亿元,盘活闲置资产56.17亿元,安置职工13万余人。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近年来,全市投入技改资金近25亿元,共申报省级星火计划、重点新产品259项,获省优新产品121项,电缆公司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三色、庐陵、如意、堆花等14个省级著名商标。

近年来,虽然吉安市的工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工业经济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与发达地市乃至省内同类县市仍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两小、两低、一短”。所谓“两小”,一是指工业经济总量小。在三次产业结构中,虽然近几年二产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但仍为“三二一”结构,工业主导地位仍未凸显;二是指工业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小。2008年全市工业税收为32亿元,仅占财政总收入的15%。所谓“两低”,一是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低。由于吉安市相对较低的劳动力价格和相对宽松的资源要素,使工业在行业内分工处于产业链的底端,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二是指工业要素市场发展水平低。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劳动力素质不高,金融、科技市场化发展尚不健全。要素市场建设的滞后,加剧了工业企业融资难题,形成“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矛盾,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所谓“一短”,主要指产业链条短。虽然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一批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但与之相配套的企业包装、配件、运输、仓储等行业都发展滞后,产业聚集度不高,直接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增加了快速形成具地方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的难度。

2 吉安市工业发展的定位

在全国产业结构大调整之际,科学定位工业发展方向,对于凸显市域特色,避免工业发展的盲目性,有效把握好机遇和发展的主动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外部发展环境和吉安工业发展的基础、现状及潜力来看,吉安工业的发展重点,应着力于做大做强电子通信、机械制造和食品药化三个产业。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近几年的工业发展,吉安市以电子通信、机械制造和食品药化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格局日益凸显,2006年电子通信、机械制造和食品药化3个主导产业产值已占到全市总产值的九成以上,工业增加值达53016万元,同比增长45.9%,增幅比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高出2.3个百分点。同时,中兴产业园已动工兴建,联创光电吉安分公司已在我市成立子公司,友利电公司将于今年10月新工厂开工投产,为今后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此外,联创公司、江西电缆厂等企业通过自主创新,企业的科技含量已得到大幅提高,在同类行业中的市场竞争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企业产品和企业形象在全省乃至全国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

二是有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众多企业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降低发展成本,充分利用内地更加优惠的政策、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纷纷向内地迁移,这给作为内陆前沿的吉安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发展良机。已落户的友利电、中兴摩比以及江西电缆、杰克机床等企业,必然对占据深圳半壁江山的电子通讯产业,以及仅次于电子通讯的机械制造业的相关企业的内迁起到一定的吸引带动作用,使吉安成为其向内地迁移的重要基地。

三是有可观的发展潜力。通过几年来的打基础、谋长远,吉安市成功打造了全省首家生态工业园,为电子通信等无污染并对周边环境质量要求高的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通过几年来的酝酿,城北市已全面进入规划实施阶段,为三个主导产业企业配套乃至产业聚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同时,邻近吉安工业园的樟山、长塘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工业聚集小市,为主导产业层次发展提供了长远的发展空间。

3 吉安市工业发展的对策

(1)发挥优势,规划促动,培植主导产业,着力增强工业发展支撑力。一是依托优势挖潜力。吉安市是一个老工业城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赣新公司、赣药公司、华声电子、电缆公司等都是全市乃至全省的知名企业,拥有“赣新”电视,“三色”电缆、“堆花”酒等省内知名品牌,电子通讯、机械制造、食品药化一直是吉安工业的产业核心,有一批熟练的技术工人,善于经营的管理人才和先进的设备,只要把这些优势重新挖掘出来,就是吉安市工业崛起不可多得的资源优势。二是科学规划助发展。按照“标准高、功能全、现代化”的生态工业园建设要求,结合吉安市情,把园市划分为“电子信息、机械制造、食品药化”三个市域,着力推动园市与产业同步发展。加快友利电新厂房和中兴科技产业园的建设,为吉安市培植主导产业,推动产业招商奠定基础。三是延伸链条创特色。依托无绳电话及通讯射频设备制造基地,尽快帮促深圳友利电整体搬迁入园,延伸通讯终端设备(无绳电话、小灵通手机)、通讯传输设备(天线、射频器材、射频同轴电缆)、通讯系统设备(机房硬件、软件)等产业链。加快电缆公司11万伏高压电缆和杰克机床数控磨床系列的开发投产。围绕龙头做配套,做好配套促龙头,着力打造“吉安电子”、“吉安电缆”等特色产业。

(2)强化扶持,壮大龙头,育强骨干企业,着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实施“1011”工程,着力壮大优强企业。从2007年起,按照上年度企业的规模、效益、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四大综合指标排名,对前十名的企业,市政府授予“工业十强”的称号,实行集中扶持、重点调度,着力壮大一批龙头企业,育强一批骨干企业;对“工业十强”企业,采取“目标-考核-政策”联动的办法,实行动态管理,凡上交税金与上年相比增长幅度达30%以上,对新增部分按增值税、所得税地方实得部分的30%奖励给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二是加快助推行动,着力完善工业发展激励机制。加大财政对工业扶持力度,建立不少于1000万元的工业发展基金,以后逐年递增10%,实行专项管理,滚动使用,重点扶持支柱产业和有发展前景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产品,资助人才培训和奖励发展工业有功单位与人员。每年在全市工业企业、市属部门单位中开展“年度贡献奖”、“十佳厂长(经理)奖”、“科技进步及创新奖”、“服务企业奖”的评选表彰活动,营造发展工业的浓厚氛围。三是构筑创新体系,着力增强企业竞争实力。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和争创名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机械制造业重点扶持11万伏以上高压电缆、数控磨床、电动自行车、汽车零部件等;食品加工业重点扶持堆花酒、糯米粉、脱水蔬菜等;轻化制造业主要扶持服装、皮革及其深加工、水刺无纺布、书写纸、医药中成药等。

(3)打造平台,内外联动,集聚工业群落,着力增强产业发展集聚力。一是打造平台,盘活存量。围绕打造特色和生态工业园目标,合理调整园市产业及功能分市,积极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引进外来资金和市内民资参与园市建设,为改制企业退城进园、重点进园项目、配套项目提供工业用地。鼓励投资者在园市内或规划市内购买或租赁土地兴建标准厂房出租,筑巢引凤,对兴建标准厂房的投资者,按承租方上交税金地方实得部分的5%给予奖励,在税费等方面给予3年的政策扶持,3年之后,投资者不愿继续出租或经营,由工业园按市场价格收购厂房。对园市未达投资强度的企业,依法收回其闲置的土地和厂房重新招商。二是招创并举,引进增量。围绕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及其产品配套,抓好产业招商,突出工业招商重点,继续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制度,加强招商信息的收集、整理,积极跟踪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拉动效应强的主导型和税源型工业项目。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和动员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鼓励本地民营企业参与产业配套生产,引导产业集群。三是发展乡镇,扩充总量。加快乡镇工业小市规划建设,引导一些小规模、轻污染等不符合进园条件的配套企业落户乡镇,打造“一乡一品”的乡镇配套工业平台,集聚电子元器件、电源、线路板、塑胶、五金、精密加工、彩印包装等关联产业群,为形成“第二个产业链条”、壮大主导产业提供配套支撑。

(4)凝心聚力,优化服务,提供环境支撑,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保障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主攻工业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领导一线抓的主攻工业领导机制和帮扶制度,加大向上沟通协调力度,争取上级的政策和资金倾斜,为企业做大做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是培养人才队伍。根据企业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派机关、事业单位优秀干部下挂企业锻炼,完善在主攻工业战场上锻炼、培养、提拨和使用干部的激励机制,努力造就一支思想作风硬、专业知识强、勤奋敬业的干部队伍。整合市内职业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吉安市农民工就业培训基地的资源优势,与企业搞好对接,定向为企业培训各类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三是完善融资体系。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和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鼓励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引导、协助企业做好上市前的准备工作,对成功上市的企业经营班子给予不少于10万元的重奖。四是提高服务水平。发挥中心城市优势,进一步规范、完善职业介绍、会计事务、律师事务中介服务机构,培育资金、技术、信息咨询和物流仓储等市场,经贸、统计等部门要动态跟踪服务优强企业及时上报符合规模以上标准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孵化壮大。政府各部门单位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打造诚信政府,调动一切加快工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形成全市上下主攻工业、服务经济的浓厚氛围。

篇6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文化障碍

人所共知,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自然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之间已不必然呈正比例的对应关系,特别是进入文化时代,经济的落后往往受累于地区内的陈旧观念和落后文化。然而,在实践当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了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的物质因素,却忽略了导致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这些地区的文化状况即文化因素。本文试图从经济与文化的互动中,挖掘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找到经济背后的文化障碍。

一、文化障碍及其形成

许多社会学家指出,虽然欠发达地区表现为一种经济条件,但它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循环的文化体系。而正是这种文化体系在被人们忽略的角落、在更深层次上制约着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并不断地使这种落后状态维持、繁衍,以至于其影响越来越深远。

文化障碍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低下并不完全相同,它比单纯的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低下有着更加深广的涵义,它是指某一群体、家庭或个人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及信仰模式、知识、观念、风俗习惯以及生产方式上落后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且以一种封闭的状态固化在人们的思维观念之中,从而影响到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滞后状态。作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文化障碍,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文化教育、社会风尚、政治文化、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落后以及由此导致的人们精神生活的贫乏。在现实生活中它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生活单调,节奏缓慢;受教育程度低、文盲率高、科技意识差;生活方式落后,且迷信思想严重,进取心不足,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精神,但却盲目攀比,从众心理严重;精神懒惰,视野狭窄,但又抱残守缺,盲目排外。这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与心态,既是传统人生观、价值观与思维定势的表现,也是这些因素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的一种扭曲表现。文化障碍的存在既是经济落后、物质贫困的结果,也是物质贫困长期存在的深层次根源。

传统的小农经济和长期与外界隔离是文化障碍产生及存在的条件。经济欠发达地区多数分布在边远偏僻地区,受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如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劣,交通通讯不便、信息闭塞,资本、人才缺乏,人口整体素质低等)区域经济发展缓慢。这样,就为文化障碍的产生、发展准备了条件。反过来,在这些文化障碍的作用和影响下,又会生成一种安于现状,甘于认命的心理习性,长此以往,便成为了一种病态的心理平衡和自我保护机制。久而久之,这些文化价值观念深深地融铸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决定着人们的思维观念、行为方式和日常生活态度,并且一代一代地影响下去,成为一种传递效应,持续性强,且不易改变。于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文化障碍就这样形成了。

二、在文化创新中大力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当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难以有效推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时,区域文化的创新成为别无选择的根本出路。所谓文化创新,就是要从欠发达地区文化的基本特征出发,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主动吸收异质文化,培育出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又具有该地区文化传统独特魅力的新文化,为其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1.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是培育欠发达地区新文化的起点。因为一个区域内的历史文化是无法人为割裂的。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欠发达地区传统文化中积极的因素,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生长出市场经济需要的文化观念,以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如欠发达地区人们的忠厚朴实、中庸平和,与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诚信意识、团队观念是息息相通的;而安稳恬淡的性格特征,有利于外乡人安全地溶入本地人的生活,可以为开放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循规蹈矩也与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按规则出牌”的法制意识有着内在的联系。只要我们积极地去挖掘、宣传这些地区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积极因素,并以现代市场经济的新视角去重新诠释它、整合它,使其在新的经济基础上得到新的升华,开出新花、结出新果,就一定会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2.经济扶持和文化扶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欠发达地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是物质落后和文化落后的综合。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扶持工作中要兼顾经济扶持与文化扶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争取欠发达地区文化与经济同时发展,以增强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后劲。

虽然说,经济、文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我们必须注意,经济和文化绝不是截然分开的“两手”,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两手”,所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意文化发展,在发展文化的同时,要找到它的经济增长点。具体来看,有以下几条途径可以实现上述目标:

第一,大力发展文化教育,提高欠发达地区人们的文化水平。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文化教育落后的地区,它的经济发展是不会有后劲的。在这里文化教育,单从知识的角度讲,在我们的调研中,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文化程度高的家庭比文化程度低的家庭收入高。但是,一旦知识与人相结合,同技术发生联系时,文化教育的巨大作用就显现了出来。例如,农村培养植棉技术员,高中、初中、小学文化程度者,分别需要半年、一年、二年后才能胜任,而文盲、半文盲则基本无法胜任。在对外输出劳动力时,所进行岗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也证明了我们的上述观点。而且,我们还发现,文化程度越高,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的可能性越大,创造的价值也越多。

另外,要注重女性的受教育比例和程度。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越是落后的地区,女性受教育的比例和程度就越低。这当然是传统的重男轻女观点在作怪了。但是,正是在这些传统观念盛行的地区,我们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占据者绝对的优势。而在这种家庭模式中,女性几乎完全承担了抚育下一代的任务。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讲,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几乎没有受过教育或受教育程度很低的母亲,能为孩子的将来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而孩子在上学接受系统教育前,绝大多数时间是和母亲在一起的。

第二,利用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这些欠发达地区,多数处在山区,由于没有开发,环境的原貌并未遭到破坏,且民风淳朴,完全可以利用这里的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业作为一种绿色经济,不仅可以为这些地区带来经济效益,而且由于外来人员的到来,也可以带来新的文化因素,在潜移默化中使旧有的文化观念得到改造、更新。

第三,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增收渠道。由于农业劳动力过剩,又缺乏其他的就业岗位,封闭保守的观念又制约这里的人们不去寻求其他的就业出路。在对这些地区进行扶持时,可以因势利导,对这里的剩余劳动力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这可以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又可以通过外出务工人员,带回新观念,新思想,从而也达到了经济、文化双发展的目标。

但是,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通过先进文化的渗透、培育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改造、重构等方式,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的进程,从而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找到自动力。

参考文献:

[1]刘永佶著:《中国文化现代化》.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

[2]何云峰等:《中国人的心态历程》.著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

[3][美]塞缪尔・亨廷顿等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

[4]李晓东著:《全球化与文化整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5][英]理查德・D.刘易斯:《文化的冲突与共融》.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2版

[6]方克立 著:《现代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篇7

[摘要]辽西北地区属于辽宁欠发达地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居民收入水平低,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财政收入较少,提供公共服务能力较差;结构调整速度慢,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对于实现辽宁全面振兴、统筹区域发展、构建和谐辽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辽西北的出路就在于:保护生态及制度创新以便破解路径依赖;树立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兼顾的新优势观;明确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为主导方向;融入他域及构建己域以求优化发展空间。

辽西北地区(朝阳市、阜新市、铁岭市)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但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仍然相对滞后,属辽宁欠发达地区。从统筹辽宁区域发展中长期战略角度考虑,人口众多、地域广阔但经济欠发达的辽西北,既是辽宁未来发展希望所在,也是当前辽宁发展难点所在。如何促进辽西北地区加快发展、摆脱落后状态,是关系辽宁发展大局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当前辽西北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

1居民收入水平低,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从居民收入看,辽西北三市居民收入普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明显,更为严峻的是,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有逐年拉大的趋势(见表1、表2)。比较城镇居民收入会发现,辽西北三市中收入最高的朝阳,其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也高达3290元,仅占全省的73.2%。2002年至2007年,朝阳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省的差距由1899元,上升为3290元,增加了1.7倍。被朝阳超越的阜新,其城镇居民收入更是由1990年的全省第6位跌至2007年的全省最后一位,与全省相比差距更大。

辽西北贫困人口众多,加之医疗卫生及各项社会保障条件较差,因病、因伤致贫现象较为普遍,群众生活仍然十分困难。朝阳市目前仍有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贫困村346个、贫困人口57.5万人,分别占全省的五分之一以上,在全省所占比重最大。许多困难群众只能依靠低保收入维持生活,朝阳、阜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高达167300多人,并列全省第一。朝阳城乡低保人口合计达30多万,占全市总人口的近十分之一。在阜新,甚至出现城镇居民人不敷出的现象。例如:2007年阜新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总收入为9318元,而总支出为9561元,收支缺口达243元。这说明,阜新城市居民的收入不足以维持原本较低的日常消费开支,不得不动用以前的存款或是举借外债。

2财政收入较少,提供公共服务能力较差

辽西北三市财政收入少,支出基数大,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见表3),影响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2007年,辽西北三市以全省五分之一的人口,仅取得了二十分之一的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很低。更为严峻的是,辽西北连续多年的财政赤字,造成了较重的财政负担,仅2007年三市财政赤字之和就占全省总数的17.67%,比例很高。三市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最高的阜新达到18.5%,最低的铁岭也达到9.1%,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3%至5%的警戒线。

财政收支困难导致公共服务能力较弱,难以建立广覆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辽西北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教育条件较差、医疗保证能力较弱、文化设施较为欠缺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各地区在就业扶持、扶贫开发、解决人民日常生活困难方面投入资金仍然十分有限。这些不利情况都制约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3结构调整速度慢,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从产业结构看,辽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些进展,但速度缓慢,三次产业发展处于较低水平(见表4)。自从2004年以来,辽西北三市产业结构都出现了积极变化,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比重持续增加。整体看,第一产业比重缓慢下降,第二产业快速上升,而第三产业也出现下滑态势。这一方面反映出“工业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表明,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缺乏新的增长点,经济发展仍处于一种低水平系统稳定状态。由于过分注重“基地”建设,忽视了产业链条的延伸,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优势。由于二、三产业规模仍然有限,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在21%-23%区间,而目前全省第一产业比重已经下降到10.3%。

从需求结构看,投资、消费、净流出三大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通常被称为“三驾马车”。辽西北三市投资、消费拉动作用明显,净流出作用很低甚至为负效应(见表5)。朝阳、铁岭市投资和消费需求在生产总值增长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二者贡献率之和超过了100%,净流出拉动的贡献率为负。朝阳、铁岭两市净流出为负,表现为净流入,2007年朝阳净流出为-84.53亿元,铁岭为-8.95亿元。净流出既包括净出口,也包括市外调入与调出差额。尽管存在贸易顺差,净出口为正,由于经济落后,国家、省、其他城市对朝阳、铁岭的转移支付不断增加,两市净流出值为负,它对本地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当然应该予以扣除,其贡献率和拉动率都为负。这表明投资和消费需求在拉动朝阳、铁岭生产总值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外省区市生产总值的增长。朝阳、铁岭两市投资和消费等内需的外溢性较强、外部性较大,既需要省、其他市对该地区的支持,也与该地区商品与服务的竞争力弱有关,导致无法扩大出口、增加外市销售。

从要素结构看,辽西北地区发展经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导致转向依靠科技进步、自主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步伐较慢。在增长方式上,辽西北地区资金高投入、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特征表现突出。受水、电、煤、土地、运输等生产要素趋紧的影响,项目建设缺乏支撑能力。随着“两高一资”项目的不断上马投产,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仍然居高不下,万元GDP综合能耗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大大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一些地区单纯依靠资源型企业,一旦资源短缺和产品价格下降,将导致经济效益下滑,市场风险加大。

二、“突破辽西北”的战略意义

解决辽西北地区存在的问题,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是继辽宁实施“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战略之后又一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对于实现辽宁全面振兴、统筹区域发展、构建和谐辽宁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突破辽西北”是辽宁全面振兴的要求

将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发展成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使之逐步成为我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区域,一定程度上担负起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任,是辽宁振兴的主要任务。自2003年起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稳中有升,200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在2007年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的基础上继续增长13.1%,达到13461亿元。尽管如此,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经济总量差距逐步拉大,辽宁经济总量小、竞争力差的弱点仍未根本改变。

在辽宁的经济总量中,辽西北三市所占份额极低。2007年三市GDP之和仅占全省的7.5%,其中阜新仅占全省的1.6%,贡献率微乎其微。尽管铁岭、朝阳经济总量稍微大一些,但是占全省的比重也分别仅为2.7%、3.2%。如此低的经济发展水平成为辽宁全面振兴的短板。只有辽西北地区突破发展瓶颈,不断提升经济总量,才能为辽宁全面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2“突破辽西北”是辽宁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由于主要资源衰减、发展阶段转换、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冲击,城市之间固有的产业联系逐渐弱化。辽宁区域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中、西、东三个区域发展严重失衡,沈阳、大连两个特大城市,辽宁中部城市群、辽宁沿海经济带基础实力和发展优势明显。辽西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工业化水平较低,产业竞争力不强,县乡财政困难,“三农”问题突出,生态与环境脆弱,与中部及沿海地区相比,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社会发展差距日益突出。以阜新为例。其生产总值与发达城市沈阳以及全省比较,差距十分明显(见表6)。

尽管自2007年以来,辽宁省政府加大了对辽西北地区扶持力度,GDP增长速度出现上升趋势,如:朝阳21%(与营口并列位居全省增速第一)、阜新17.3%、铁岭20.8%,三市平均发展速度为19.7%,超过全省平均增幅5.2个百分点。阜新成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接续产业主体及可持续发展问题依然突出,亟待建立长效、制度性的转型机制。总体而言,辽宁区域发展失衡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扭转。因此,必须制定以缩小区域差异为目标的区域发展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辽西北,加长短板,从而构建辽宁全面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3“突破辽西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社会有序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结构的协调。辽西北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较为落后,实现社会和谐的任务更是十分艰巨。目前辽西北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主要是两大弱势群体问题。其中一大群体是城镇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城市贫困人口及农民工。另一大群体是农村贫困人口。辽西北城市化率低,农业人口占主导地位。2007年,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是,朝阳72.6%、铁岭68%、阜新55.2%。在农村人口比重较大的情况下,农村公共服务欠缺,农民的贫困问题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影响到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辽西北地区这些年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因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其实际的财政收入与所要负担的保障任务相比,资金缺口还非常大。

构建和谐辽宁,就要把维护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辽西北地区的广大群众共享振兴成果。只有实现辽西北的突破,才能有助于解决辽西北地区的民生问题,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实现构建和谐辽宁的重任。

三、“突破辽西北”的思路

1破解路径依赖:保护生态及制度创新

如何打破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突破辽西北地区的“路径依赖”,显然要打开锁链,进行解锁尝试,其中的关键是借助外力激发辽西北的内生力量,使政府和民众形成发展经济的一致性行动。…政府在制度创新、制度供给方面作用尤其重要。只有政府才能有效解决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问题,避免进入“锁定状态”,这就要求政府不断完善市场制度环境,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推进制度创新。只有加强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才能有适宜居住、适宜发展的良好自然环境。对于造成辽西北地区陷入“路径锁定”的关键薄弱环节,如水资源的短缺等,采用远距离引水、大范围蓄水等战略措施予以排除。民众的力量是无穷的,要突破社会、文化等非制度,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培育企业家精神,使政府与民间形成合力。

尽管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之争由来已久,但是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否认。根据斯蒂格利茨的“新的市场失效”理论——即在信息不完善或市场不完全的条件下,市场达不到约束条件下的帕累托效率,那么几乎所有地方都存在政府干预的可能。口’在辽西北等欠发达地区,这种“新的市场失效”表现尤为明显,如,生态保护不力、对资金的使用缺乏效率、市场失灵更为普遍和缺少企业家精神等。因此,尽管政府的作用存在负面影响(如寻租、腐败)可能导致资源浪费,但是仍然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不但要提供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设施如公路、通信等,还要建立另一种组织性基础设施即保证私人契约有效执行的法律、产权制度。政府的作用在于促进或补充民间部门的协调功能,帮助民间部门解决协调问题及克服其他市场缺陷。不应将市场与政府对立起来,认为市场与政府是相互排斥的替代物。然而,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制度创新是一个社会各个利益主体多次重复博弈的过程。辽西北地区的制度创新过程,要兼顾社会各界的利益,利用辽宁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辽西北突破发展的有利时机,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推进辽西北地区的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关键在于不断摒弃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束缚,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和非公经济发展。要在产权明晰的条件下,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同时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通过引进域外、国外资金,承接南资北移、国际产业转移,以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促进体制机制改革。要大力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构建服务高地、项目洼地和资金洼地。

2树立新优势观: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兼顾

治贫先治愚。创造财富需要新思维。比较优势理论源远流长,在国际竞争分析中处于主流和控制地位,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分析经济差距及原因,从而扬长避短、制定产业结构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建立某些拥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而优势产业的建立、创新与持续发展则有赖于政府作用的正确合理发挥。自从国际战略与竞争力顶级专家迈克尔·波特出版《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以来,竞争优势理论大行其道,似乎要取代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经济持续繁荣的源泉。为了说明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关系,林毅夫提出:“竞争优势理论的追随者往往将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看作是两个相互对立的范畴,或者认为提出竞争优势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取代比较优势理论。这种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完全割裂、相互对立的观点基本上是错误的。”“竞争优势的建立离不开比较优势的发挥。发展中国家只有充分依靠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才能够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的经济发展。”在探寻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出路时,必须妥善处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使其相互补充。否则,片面理解、夸大其中任何一种思想,或者错误理解双方的关系,都可能导致思路出现重大偏差,贻害地区发展的大好局面。

当前,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应当坚持比较优势理论,聚焦传统支柱产业,但是为了避免“比较利益陷阱”,则要探寻新的竞争优势。应当看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辽西北地区还需要依靠自己的资源比较优势,聚焦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依靠低成本战略进行市场竞争。但是,这种依靠比较优势获取生存发展机会的努力,可能难以缩短本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在动态变迁中把握竞争优势,利用“高级生产要素”如技术资源、知识资源便于流动、便于分享的特点,寻求特定产业的重点突破。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所限,辽西北地区不可能在所有的产业中获得竞争优势,只能局限于某些产业或部门,因此必须尽心筛选,构建优势产业集群。总之,辽西北地区既要依托比较优势循序渐进地发展,又要创造竞争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3明确主导方向: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

破解辽西北地区“经济总量小、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低、竞争力差”这一制约发展的根本难题,关键在于明确主攻方向,即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辽西北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和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应该双轨并进,既要确立“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建设好重点工业园区,还要建设好主城区和新城区。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工业化是实现富民强市的必由之路。辽西北三市中发展较快的铁岭,就得益于工业经济的强力发展。例如,2008年铁岭市经济增长率高达20%,其中第二产业增长27.2%,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2.9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仅仅分别拉动1.5个百分点和5.6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铁岭“工业立市”战略得到有效实施。

工业经济具有高财富积累率、高就业率、高税费率、高利润率和高产业关联度等特点,是加快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辽西北落后地区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因为资本比较欠缺,容易造成超强度的开发资源,降低了劳动生产率,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了提高经济绩效,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引进及更新、优化资源配置,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张。遵循这种新型工业化的、产业集聚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才是辽西北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推进工业化,就要在农业领域引入工业化。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其核心就是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经营的思路来经营传统的农业,使农业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现象。推进城市化,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吸纳农村劳动力、承接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要把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紧密衔接起来,在互动中相互促进。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病”问题警示我们,在辽西北地区推进城市化,要避免出现过度城市化、城市失业与贫困加剧、环境污染和其他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辽西北地区建设城市,尤其要考虑生态环境承受能力,控制城市的合理规模,提升城市品位,建设绿色生态型新城区。要实施城市分散化计划,以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建设引领城乡协调发展,同时推进向沿海经济区移民。辽西北三市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城市化推进速度。铁岭市要加快凡河新城建设,实现新老城区与沈铁工业走廊的良性互动。

4优化发展空间:融入他域及构建己域

区域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合理的空间布局。但是,从供给与需求方面分析,辽西北地区的资本、项目的供给有限,内部需求不振,本地的供需环节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拉动力均不足。因此,有必要调整其发展空间的布局,实现内外联通,即外部融入其他发达区域、内部建立辽西北经济带。面向外部,辽西北地区要尽快融入周边发达地区,实现区域联动。尤其是利用辽宁沿海经济带列入国家战略布局的有利时机,树立沿海意识,构建面向海洋的经济带。要利用沈阳经济区密切协作、带动力逐渐增强的有利时机,构建连接沈阳经济区的经济带。同时,要利用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在辽西北内部构建经济带,实现辽西北三市内部分工协作。此外,要利用自身优势,实现与蒙东、河北东北部、吉林的部分地区建立分工协作的新型关系。

篇8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Il-213-0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民营经济的崛起和迅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一道引人注目的亮丽的风景线。“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经济与科技一体化的重要带动力量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经济支柱。”重视并大力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各地共识。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研究和探讨民营经济的发展问题,更具有积极意义。

一、深化对于民营经济的认识

民营经济是以私营、个体经济投资经营为主体,包括股份合作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最适应市场、最具活力的富民经济。民营经济在市场中诞生,在市场中发展,其产权关系明晰,运营机制灵活,是社会生产力结构中最具活力和生机的新的增长点,在加快县域经济市场化中起先导作用。在提高产业支撑力中起主体作用,在扩张经济总量中起主导作用。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持久动力。

目前,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薄弱、财政收入少,人均GDP低、集体积累较少,借贷能力不强,吸引外资难度较大,发展经济存在较大的困难。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从表面上看是经济总量上的差距,但其本质是经济发展内在动力和活力的差距。欠发达地区欠发达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民营经济发展速度慢、档次低,同发达地区充满活力的所有制结构和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势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希望在民间,话力在民营,发展靠民力,稳定靠民风”,这是沿海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迅猛发展的经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理所当然地成为所有欠发达地区追求的主要目标,也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的主要出路。

目前,县域民营经济呈现出四个方面的明显特点。一是县域经济均以本地资源为基础,依托本土特色发展。二是县域民营经济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主要分布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简单化加工产业,如建筑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餐饮业等,产业趋向特征明显。三是县域民营经济中,私营企业和个体户经营规模小。四是县域民营经济主要以家庭式的管理模式为主,董事长兼总经理比较普遍,大部分企业投资者与经营者一体化。同时,在欠发达地区,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第一是民营经济缺乏足够的信贷支持。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依赖民间借贷资金、社会集资等有限形式筹集发展资金;民营经济贷款困难,难以真正享受“国民待遇”,在贷款过程中条件苛刻,虽然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了60%,但是民营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的资金仅占其发展资金的15%。第二是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欠佳。表现在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硬环境适应不了民营经济发展的需求,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增长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政府效率低下,民营企业审批程序繁琐,花费时间长、精力大,执法管理部门作风亟待改善;法制环境不健全,民营经济合法权益保护存在问题。

二、欠发达地区发展民营经济的可行性

改革开放的实践,特别是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事实证明,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目前公认的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最为健康和发达的地方是浙江省,浙江省发展市场经济主要的做法就是发展民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经验都说明要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就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因为欠发达地区不可能得到国家大量投资,外资也不太愿意来,自己又无财力搞建设,所以只有依靠民营经济的力量来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共识。近年来,欠发达地区基本上制定了通过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招三化”政策。民营经济是实施这一政策的最重要的力量。目前欠发达地区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这就是以对外开放为契机,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发展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欠发达地区事实上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

三、把握欠发达地区发展民营经济的原则

篇9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产业的重要性逐渐显露出来,这使得房地产产业的发展速度较之前几年有明显提升。但是由于房地产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又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是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提高社会经济的支柱性因素。所以,在看到房地产的优势的同时,绝对不能忽略房地产产业所带来的不可忽视的弊端,并且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完善房地产产业,在保证经济收入和道德底线的前提上,为人民提供真正意义上的便利。

一、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1、浪费房地产资源

目前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房地产经济不是属于可持续发展经济,也不是一种比较节约型的经济。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存在着严重的浪费资源的现象。由于房地产开发比较多,但真正得到利用的房地产资源是少之甚少的,可以说的是房地产经济中资源利用率是较低的。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对于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率确是比较低的,这也就导致了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中存在这浪费资源的现象。

2、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房地产经济是建立在房地产开发的基础上,然后进行相应的经济活动。在进行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由于我国的开发技术较落后,我国房地产商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意识比较薄弱的,所以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常会出现周围环境的损坏,生态环境失衡等现象。这些是由于房地产商只追求房地产项目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结果,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1]。

3、忽视了可持续性发展

在房地产经济的开发和发展过程中,房地产商只注意到了眼前的利益和房地产所带来的最大化的效益,这就导致了房地产商忽视了长久的经济利益和可持续性发展,对于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在一定意义上是会导致整个的生态系统不平衡,使得整个的房地产经济发展滞缓。

二、加强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中的有效对策探究

1、和房地产资源做好相应的协调发展

由于房地产经济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资源的浪费现象,从而导致房地产资源无法进行一定额可持续性发展。所以在可持续性发展过程中需要杜绝资源浪费的现象,对于资源需要极大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样土地资源的使用才会得到很好的利用,资源才会得到很好的可持续性发展。

2、进行技术创新

在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仅仅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及房地产商的配合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一低昂的技术上的创新,需要投入一定的科技。就我国而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需要进行相应的技术上的支持,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这样便可以使得整个的房地产经济获得一定的竞争力,使得整个的房地产经济市场扩大。

3、加大房地产信贷管理力度

在房地产金融中,信贷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房地产信贷,在我国的银行中的贷款总额较高,因而银行必须严格按照银监会和央行对房地产信贷方面的各种法律法规,对放贷事宜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批准,从而更好地防范由于信贷而带来的风险。而金融危机的出现,往往是由于信贷风险较大所导致,因而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作为房地产经济管理人员,必须对房地产信贷进行科学全面严格的管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在银行信贷中最为成熟的抵押产品就是房产,这是因为其属于不动产,但是在将其作为抵押物并借贷时,必须对其价值进行合理的估算,这是因为其价格随着市场的波动而对信贷资产的安全带来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2]。

4、扩大融资渠道,盘活房地产经济

我国房地产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而这就必须通过融资获得更大的主动权。但是我国的房地产融资渠道主要在贷款、企业垫资和销售款。正是由于融资渠道较窄,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很多房地产企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从而影响了房地产经济的管理,同时也难以抵御来自金融危机的冲击,因此,只有对现有的融资渠道进行扩大,始终将市场作为导向,通过不断的强化房地产经济管理,提高房地产经济管理水平,加大对房地产信贷的支持和审核力度,最大化的将房地产经济盘活。

三、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势

1、房地产市场日趋成熟

虽然现阶段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出现的许多的弊端,与许多急需调节的矛盾,但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上来讲,我国的房地产产业依旧处于正在上升的阶段。而作为正在上升期的企业,出现一些问题是非常正常的,而这些问题则是需要政府与房地产经营着解决的。所谓的解决,并不是指让政府与房地产经营者哄抬房价,造成人民恐慌,而是要政府用科学的指导思想与经营者的经商理念结合到一起,积极的调整和改善房地产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使房地产经济能够健康蓬勃的发展。

2、房价日趋稳定

近年来,房价的涨幅虽然很大,不仅仅影响了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还影响到了人民的正常生活。但是尽管如此,中国的房地产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在逐步的改善。近几个月来,房价已经较之前数年稳定许多,这不仅仅要归功于政府稳定的操控和科学的理念,更要归功于日渐平稳的社会经济。只要社会经济平稳下来,就可以保证与之息息相关的房地产经济日趋平稳,再加上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房价稳定已经不是空想与妄想,而是在当代政府和社会的影响下的大势所趋。

3、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环境

事实上,在社会与城市的建设中,所出力气最多的并不是有钱有权的人,而是低收入的劳动力群体。他们由于所得工资较低,无法支付得起城市中的房价,无法保证自己与家人的生活质量。而政府近年来也慢慢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政府投资建设了众多楼房,虽然简单但并不简陋的地方,这样既能够使低收入人群得到生活质量的保证。并且我国的房地产事业也将会一直关注着并逐渐完善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环境,在给低收入群体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同时,也是给人民、给政府一个放心满意的未来的建设道路,和一个更加用心完善的未来的居住环境。并且就像鄂尔多斯市一样,要注意交通与居住环境的关系[3]。

4、国家政策积极调控

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发展的好,发展的对,就要与政府相结合,接受来自政府的、科学的、实际的理论指导的指挥。如果想要房地产经济发展得既快又好,国家就必须要出台关于房地产经济的政策。要加大对恶意炒房,制造恐慌的行为的管理力度,加大对房地产方面税务的管理。针对市场需求调整建设方向,积极适应人民的需求,对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加以合理的解决与利用。使企业与政府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企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物质保障,政府为企业提供科学的理论与政策。只要遵守国家的政策,房地产经济未来的发展一定不可限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经济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关乎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国家要适当的对其进行调控,才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既要注重经济所带来的利益,又要关注民生的问题,不能一边倒,只注重经济发展而不注重社会问题。只有加大对房地产经纪的管理力度,才能使房地产经济顺着正确的道路发展,适时地解决一些存在于房地产经济中的问题,才能使房地产经济健康的发展。使房地产经纪的未来更加光明美好。

参考文献:

[1]郑醇.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2013(13):313.

篇10

论文摘要: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要求与它相适应的一定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客观制约性。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适合实际情况;能否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能否有利于长远的经济发展。颍东区是安徽省阜阳市辖区,行政区划面积664.9平方公里,人口61.7万人。1996年建区。本文尝试从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一角度分析,以探索现阶段地区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道路。

经济结构,特别是三次产业的结构,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一般情况而言,经济发达程度越高,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就越低,而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则越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时期,整个社会新创造的财富的绝大部分是依靠农业实现的。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二产业比重迅速扩大而第一产业迅速收缩。而伴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到来,第三产业迅速膨胀。例如,美国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只有1.7%,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达到72%。同期,世界平均第一产业也仅占5.2%,第三产业比重为61.6%。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紧紧围绕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在发展中促进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良性互动。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和农业结构明显升级,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实现了在不断优化升级中的重大调整。三次产业中,1979-2007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增长11.4%,第三产业增长10.8%。从构成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基本持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其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从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7年的11.3%,下降了1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47.9%上升为48.6%,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23.9上升为40.1%,上升16.2个百分点。现代经济的结构性特征越来越明显。

颍东区自1996年建区以来,面临着经济总量小、交通不便、发展环境差等诸多困难因素,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经过12年的发展,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总量大大提升,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中,一产年均增长2.7%,二产年均增长1.0%,三产年均增长11.2%。三次产业比重由建区之初的42.8:30.0:27.2调整为2007年的35.8:20.3:43.9,二产发展明显滞后,三产发展迅速,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但与全国、全省相比,颍东区无论是在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上,还是结构调整上都差距甚大,尤其是二产、工业“短腿”、经济结构失衡,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至2007年底,整个二产在颍东区经济总量中仅占20.3%,比阜阳市33.5%低了13.2个百分点,更远远低于全国48.6%及全省44.7%的水平。工业乃至整个二产在经济总量中份额小,比重低,对经济无法构成应有的支撑及拉动效用。以2007年为例,由于二产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低,只有20.3%,尽管增长速度高达20.7%,但对GDP的贡献率只有32.8%,仅拉动GDP增长4.0个百分点;其中工业仅占GDP总量的11.0%,以26.2%的增长速度仅拉动GDP增长2.6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只有21.8%;而三产由于比重高,占GDP43.9%,尽管速度低于二产,但仍以15.7%的速度拉动GDP增长6.5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53.7%;一产虽增速较低,仅增长4.5%,由于比重高于二产,也拉动GDP增长1.6个百分点,贡献率达13.5%。

粗略推算,假设2007年颍东区二产占GDP比重能达到全市水平,在现有经济水平的基础上,以现有二产增长速度可以拉动GDP多增长大约2.6个百分点;假如能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可以拉动GDP多增长大约4.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