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播安全范文

时间:2024-01-18 18:0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传播安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传播安全

篇1

关键词:网络信息;信息安全;信息传播;保障体系

随着网络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信息安全问题涉及到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安全,世界各国已经认识到信息安全涉及重大国家利益,是互联网经济的制高点,也是推动互联网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关键,发展信息安全技术是目前面临的迫切要求。如何构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紧迫课题。然而,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不够完善。如何保障网络信息传播和安全。

一、 构建网络信息安全传播保障体系遵循的原则

构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最终目的是“用”,应本着旨在破解网络信息传播存在的难题的目的,向此目标努力,尽可能发挥体系的重要作用,注重体系实施的实际效用。因此,要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网络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措施。 网络信息传播具有的强大的威力和威胁就是信息的自由性。所以,在构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应考虑在管理和控制网络信息的传播时要保持信息的“自由”与“平衡”,即尽量保持信息“自由”与“管理”的平衡。 任何安全保护措施都不是绝对安全的,都可能被攻破,所以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不应只依赖一种安全机制,应建立多层安全机制、多种防御体系,各防御层及体系相互补充保护,相互支撑以达到尽可能安全的目的。

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构建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网络信息开放共享,而在信息的开放共享和保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如果将部分信息公开披露,既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同时又会带来一系列实际问题。因此在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注意解决网络信息的披露与保密之间的矛盾,坚持网络信息开放共享和保密相协调的原则。

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构建不是哪一个体单独努力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及司法等多方协调配合、全方位努力。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坚持政府、企业、个人分工合作、协同作战是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必须明确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是计算机安全概念在网络环境下的扩展,深入了解计算机系统安全的基本概念,是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础。国际标准化组织为计算机安全做了如下定义:为保护数据处理系统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措施,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不会因偶然和故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计算机网络由计算机和通信网络两部分组成,计算机是通信网络的终端,通信网络为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交换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计算机网络最重要的资源是它向用户提供了服务及所拥有的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连通性和技术性,用户在享受各类共有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存在着自己的秘密信息可能被侵犯或被恶意破坏的危险,信息安全的目标就是保护有可能被侵犯或破坏的机密信息不被外界非法操作者所控制,达到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等目标。

三-出现问题事故响应及补救机制

安全的相对性注定了计算机事故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建立一个事故响应小组,建立数据备份、制定不同的紧急响应计划和操作流程,能够对发生的事故再第一时间作处理,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点。

当遇到黑客、病毒或垃圾信息,死机等能够成功传播到信宿或对系统造成破坏时,此时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补救机制将采取补救措施,补救措施包括:使用杀毒软件查杀病毒,使用备份系统对丢失或损害的数据进行恢复,或使用临时的动态站点替代当前被破坏的信息系统等。之后,再将这些病毒、垃圾信息、系统漏洞和脆弱点等形成分析报告,反馈给检测中心数据库,进行必要的总结回顾,修改安全策略,更新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补救机制是整个保障体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是减小损失和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四、加密技术应用来保障计算机安全

.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应用。为了保证顾客在网上进行各种商务活动,不必担心自己的信用卡会被人盗用,现在人们开始用RSA(一种公开/私有密钥)的加密技术,提高信用卡交易的安全性。NETSCAPE公司提供了一种基于RSA和保密密钥的应用于因特网的技术,被称为安全插座层(SSL)。SSL同时使用“对称”和“非对称”加密方法,在客户与电子商务的服务器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客户会产生一个SessionKey(SK),然后客户用服务器端的公钥将SK转自省略进行加密,再传给服务器端,在双方都知道SK后,传输的数据都是以SK进行加密与解密的,但服务器端发给用户的公钥必需先向有关发证机关申请,以得到公证。

加密技术在VPN中的应用。当数据离开发送者所在的局域网时,该数据首先被用户端连接到互联网上的路由器进行硬件加密,数据在互联网上是以加密的形式传送的,当达到目的LAN的路由器时,该路由器就会对数据进行解密,这样目的LAN中的用户就可以看到真正的信息了。

在网络安全中运用内容过滤器和防火墙技术。由于上网人员的种类繁杂,有些人的法律意识不强,对网络中的一些非法内容鉴别力不高,因此有必要在互联网的接口处使用内容过滤器。内容过滤器的主要用途是对一些不良网站或非法网站的内容进行过滤,从而达到净化网络信息资源的目的,保证网络信息安全。配置防火墙则是实现网络安全最基本、最经济、最有效的安全措施之一。防火墙是指一个由软件或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处于企业或网络群体计算机与外界通道之间,限制外界用户对内部网络访问及管理内部用户访问外界网络的权限。当一个网络接上Internet之后,系统的安全除了考虑计算机病毒、系统的健壮性之外,更主要的是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而目前防止的措施主要是靠防火墙的技术完成。

篇2

关键词:广播电视信息;信息传输;信息安全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便正式进入了网络信息化时代,无论是网络技术还是信息技术都得到了飞跃性发展,网络和信息系统也应用到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中,大大方便了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也因此,现代人们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在广播电视方面,对信息系统的应用更加深入,所有信息都依赖于信息系统进行传递,而在此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提升信息系统信息传输的安全性,便成为广播电视行业以及国家和社会所重点关注的问题,其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信息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在此背景下,广播电视行业便高度重视起了对信息安全传输的管理和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对各种技术手段和安全措施的应用,不断提高其信息传输的安全性。本文就以提升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的安全性为主要目的,对其传输手段进行分析。

1传输体系研究

在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不断提高信息传输的安全性,相关人员就需要加强对其信息传输体系的研究,针对体系中出现的问题和欠缺,针对性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提升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的安全性。而当前,通过对我国广播电视信息传输体系进行研究总结出,其体系主要可以分为三层,每一层都拥有自己独有的权利和工作内容,做好这些工作,就能够提高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广播电视信息传输体系主要分为管理、运行以及技术三层:管理层的主要工作是对信息传输的安全性进行规范和提供相应保障,是整个信息传输体系中的最高一层;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管理层会根据信息传输的具体要求,通过研究和总结,提出最符合信息安全传输需求的传输规范,并为此提供相应的制度以及法律法规等保障,确保整个信息传输过程中的顺利进行[1]。运行层是整个信息传输体系的中间层,其主要作用是为了确保整个信息传输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其主要工作是为信息传输提供基础保障。在信息传输过程中,运行层会根据信息传递的需要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保障整个信息传输过程的顺利进行。在此过程中,运行层的工作人员还需要做好信息传输设备的规范使用和维护工作,确保所有设备都能够正常运行,不会出现影响信息正常传输和传输安全性的问题。除此之外,为了确保整个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运行层的工作人员还需要定期对信息的传输情况进行检查,并对其传输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安排。技术层是整个体系中的技术支撑,其主要作者是为整个信息传输提供技术保障,主要包括信源安全、传输安全、信道安全以及接收者安全等多方面技术,从技术层面提高整个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如果出现运行层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技术层工作人员就需要及时对其进行相应处理,同时,在日常工作中,技术层工作人员还需要加强对信息传输技术以及安全技术的研究,不断提高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2提高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效率的有效措施

2.1对传输设备进行有效维护

对于信息安全传输而言,加强对设备的维护,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况下,是确保信息能够正常传输的基础,因此,在信息安全传输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传输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当前,在我国广播电视信息的安全传输过程中,所采用的传输设备大多是模拟和数字设备,因此,在对这些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的过程中,除了日常运行层的工作人员根据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方式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之外,为了能够确保整个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应该有专业技术人员配合对设备的内部情况进行检查,并对整个设备的所有指标进行检测[2]。除此之外,由于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信息传输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因此,为了能够做好对所有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在引进新设备的过程中,运行层的工作人员应该对新设备进行深入了解,包括设备的基本运行原理、常见问题、处理方式以及日常维护等。同时,由于运行层的主要工作是为整个信息的安全传输提供物质基础,所以运行层的工作人员还需要了解新进设备的优劣之处以及其运行过程中可能对信息安全传输所造成的影响,然后针对性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新设备的功能性,为信息的安全传输提供有利保障。

2.2对存在问题的信息传输设备进行及时更换

一直以来,由于受到激烈的同行业竞争所影响,我国广播电视台都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节目收视收听率和节目的制作上,而没有对信息的安全传输工作引起足够重视,也没有加强对广播电视台信息传输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另外,再加上一些维护管理工作人员自身技术水平有限,就导致信息传输设备存在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影响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所以,在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的管理过程中,广播电视台要转变传统管理理念,重视起对信息安全传输的管理,在保证信息传输设备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定期对信息传输设备进行维护和管理,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及时进行排查和解决,对于一些已经无法满足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需求的设备,及时进行更换,保证信息传输设备的稳定和安全运行,对信息传输设备的定期更换可以纳入到广播电视台基本制度当中,以此来使运行层管理人员高度重视起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2.3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信息安全传输的安全管理不单单是对信息传输设备进行一系列的检查、排查工作,在对信息传输设备进行采购、安装、调试、运行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对信息传输设备进行高效管理,在采购的时候,要对信息传输设备的质量问题严格把关;在安装调试的时候,要保证信息传输设备的安全稳妥运行,因此来不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提高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3]。除了基础设备之外,在其他基础设施的构建过程中,广播电视台也应该对其引起足够重视,在必要的情况下,为了信息传输的安全性,还应该加强与其他行业和部门的沟通,使其能够积极配合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广播电视行业在对自身传输覆盖网络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为了确保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应该预先设立好网络路由,同时,为了对该路由进行有效保护,在其建设过程中应该将规划好的网络路由递交给当地行政管理部门,将其纳入到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总体规划中,由政府一起加强对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的保护。

3结语

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必将继续深入改变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在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就应该对自身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引起足够重视,避免其对国家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影响。因此,广播电视行业应该不断加强对信息传输安全技术的研究,并不断加强对信息传输设备的维护和更新,使其能够满足信息安全传输需要,进而不断提高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作者:宁坤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七二六台

参考文献:

[1]林海英.探讨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系统的维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

篇3

关键词:网络信息信息安全信息传播保障体系

随着网络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垃圾信息和不健康信息也在迅速增加,计算机病毒、垃圾邮件、网络攻击、系统漏洞、网络窃密、网络违法犯罪、著作权保护等问题日渐突出,而监管体制机制又相对落后。如何让优秀的、积极的、先进的信息占领网络传播阵地,如何构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紧迫课题。然而,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不够完善。本文在分析了构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应遵循的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分析研究实际情况,提出并系统地分析了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结构框架及其工作流程图。

一、构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遵循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

构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最终目的是“用”,应本着旨在破解网络信息传播存在的难题的目的,向此目标努力,尽可能发挥体系的重要作用,注重体系实施的实际效用。因此,要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网络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措施。

2、平衡性原则

网络信息传播具有的强大的威力和威胁就是信息的自由性。所以,在构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应考虑在管理和控制网络信息的传播时要保持信息的“自由”与“平衡”,即尽量保持信息“自由”与“管理”的平衡。

3、多层性、多样性原则

任何安全保护措施都不是绝对安全的,都可能被攻破,所以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不应只依赖一种安全机制,应建立多层安全机制、多种防御体系,各防御层及体系相互补充保护,相互支撑以达到尽可能安全的目的。

4、整体性、综合性原则

一个保障体系包括个人、设备、软件等环节,它们在网络信息传播安全中的地位和影响作用,只有从系统的整体角度去看待和分析,才可能获得有效、可行的措施。

而且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种保障方法和工作程序的综合协调一致。为了实现网络信息传播全方位保障,建立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必须考虑技术保障、管理保障、法律保障、人才保障、主观认知保障的综合作用,同时,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与提升信息安全防护与保障能力。

5、协调性、协同性原则

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构建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网络信息开放共享,而在信息的开放共享和保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如果将部分信息公开披露,既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同时又会带来一系列实际问题。因此在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注意解决网络信息的披露与保密之间的矛盾,坚持网络信息开放共享和保密相协调的原则。

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构建不是哪一个体单独努力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及司法等多方协调配合、全方位努力。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坚持政府、企业、个人分工合作、协同作战是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必须明确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二、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结构框架及工作流程图

构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是一个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购买技术或开发信息安全技术的问题,而是一个体系建设过程,这个体系主要包括检测体系,安全防护体系和管理体系,主要内容有政策、法律法规建设、管理、技术、产品、人才培训、资金保障、领导重视、人们的认知观念等内容。在构建保障体系的过程中,认知是前提,技术是基础,管理是生命线,法律是保证,还要需要政策、资金、人才的支持。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结构框架见图1。

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个各体系之间、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如何相互配合协调工作的呢?本文根据申农通信系统模型原理,借鉴国内外对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模型的研究成果,提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工作流程图,见图2。

三、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结构框架及工作流程图分析

下面分别从检测体系、安全防护体系和管理体系三个方面,依照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工作流程的顺序,结合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结构框架中各个要素,对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结构框架及工作流程图进行分析阐述。

1、检测体系

检测中心数据库主要存储两大类信息记录:黑客、病毒等的入侵记录,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安全策略。

1.1黑客、病毒等的入侵记录

构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首先要对网络信息传播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合同、法律等安全标准,将历史性和新出现的黑客人侵记录以及病毒、垃圾信息等记录形成相应的安全策略,并存储于检测中心的数据库中。从信源发出的网络信息进入保障体系时,首先要通过监测体系得检测,如果该信息与检测中心数据库中的某信息特征匹配,则予以拦截;反之,数据库中无此相似记录,则要通过保障体系的安全防护体系的进一步检测防护。

1.2安全策略的规划

网络信息传播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的过程,所以安全策略的制定注定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因为不可能制定一个安全策略就能够永远符合、完全适应某个网络环境和信息系统的需求,所以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动态性和可操作性。

2、安全防护技术体系

安全防护体系对网络信息进行检测,如果发现为异常的信息则给予拦截,反之则再由管理体系进行检测。安全防护技术体系主要应用信息安全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防护。

(1)基于PKI/PMI的信任体系和授权体系:公钥基础设施技术(PKI)以公开密钥技术为基础,以数据及密性、完整性、身份认证和行为的不可否认为安全目的。

(2)访问控制机制:包括防止非法用户的非法访问和合法用户的非授权访问2个方面。

(3)防火墙:防火墙系统主要目标是控制人、出一个网络的权限,它迫使所有的连接都通过防火墙,以便接受检查。

(4)入侵检测系统:对透过防火墙的攻击进行实时检测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

(5)安全审计系统:网络安全审计系统是一种基于信息流的数据采集、分析、识别和资源审计封锁软件。通过实时审计网络数据流,根据用户设定的安全控制策略,对受控对象的活动进行审计。

(6)网络病毒防治体系:针对网络上病毒、蠕虫、木马和恶意代码的危害性大并且传播迅速的现状,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应采用相应的整改措施。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安全防护技术体系也会随之更新,它是网络信息进入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门槛”。

3、管理体系

检测体系和安全防护体系均采用必要的信息安全技术对网络信息给予硬性的安全防护,管理体系则在人的参与下对网络信息进行管理,对于技术不能发现和拦截的网络信息,则通过人为手段进行防护。根据信息的接受者的反馈,如果得到他们的满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则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取得实效;反之,则通过事故响应及补救机制给予补救,并修改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

3.1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政策、法律法规等的建立规范必须建立在支持和鼓励网络信息传播健康发展的前提下,通过立法和监督,打击和淘汰违规网络信息传播者,创建的良好的信息法制环境,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更好地维护网络信息传播的发展。

(1)网络信息传播立法。如今,网络立法应更加注重于对网络信息安全即对网络信息传播行为的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立法,在网络有害信息的责任认定问题及可操作性等立法质量上,尚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如何发挥网络媒体传播优势,使公民的言论自由得以充分实现,同时又不至危害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应该是网络信息传播立法的根本所在。

在立法原则上,我国的网络立法与其他国家一样,就是承认现行的传统法律原则都适应于网络传播环境。“互联网立法的前提就是承认现行的传统的法律原则都应该适用于互联网空间。互联网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现实社会基本制度以及受这个制度保护的基本社会关系。互联网上的虚拟世界是从现实世界生成的,并且无时不在对现实世界发生影响,所以虚拟世界说到底还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虚拟世界里的关系无非是现实世界的社会关系的延伸,仍然要受现实世界中现行法律的规范和调整”。

网络信息传播法制的主要内容:“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许可备案制度;开办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实行专项申请、备案制度;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实行审批制度;网络信息传播禁载内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义务、责任等”。

(2)网络信息传播规章制度。网站信息安全的管理,除了采用必要的技术措施以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落实信息安全管理责任。网络信息传播安全管理规范包括:确定安全管理等级和安全管理范围;制定有关网络操作使用规程和人员出入机房管理制度;制定网络系统的维护制度和应急措施等。

(3)网络道德规范。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对思想境界不同的个体,设立层次不同的规范,结合网络的特点对传统道德规范进行适当改造再植入网络空间,如诚信规范、公平规范、平等规范等都可以经过改造后成为网络信息传播中重要的道德规范。如诚信规范的建立,传播及使用网络信息就有了一把诚信评判的标尺,使得我们可以更好的对网络信息活动参加者的诚信程度进行评价和判断。同时,也就树立了开展网络信息活动的行为准则,促使人们在网络信息活动过程中更好的遵守网络信息活动规则,可以有效减少诚信缺失现象的发生。另外,网络道德规范还必须推陈出新,适应网络的发展。

3.2网络“把关”体系

任何网络信息传播活动都是一个信息搜集、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人的劳动,无法由某一技术或者程序自动完成。而传播活动中只要有人的参与,就一定会有人为因素的影响,网络“把关入”作用也就不可能消失。因此作为传播者个人或者组织机构的“把关人”作用也始终存在于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之中。

网络中的把关体系主要从宏观层面的把关和微观层面的把关进行。

(1)宏观层面的把关。宏观层面的把关,仍是政府的直接把关。网站进行信息传播,实际是获得了网络行政主管部门给予的权利。例如,对于恶意网站要用技术手段对其“封杀”。

(2)微观层面的把关。微观层面的把关,即一个网站的把关以及受众的把关。对信息内容的把关,主要工作有:①分析传播内容短期或中长期的发展趋势;②研究传播内容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和政策;研究传媒借助传播内容实现的宣传策略、宣传方法以及某一方使用的宣传战术;③了解和解决科技、文化等特殊信息在传播中的问题和困难,兼及受传者的类型和数量等。

3.3事故响应及补救机制

安全的相对性注定了事故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建立一个事故响应小组,建立数据备份、制定不同的紧急响应计划和操作流程,能够对发生的事故再第一时间作处理,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点。

篇4

关键词:农业科技信息信息传播渠道发展趋势

农业科技信息是指能够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信息。这些信息能满足农业实施者(特别是指农民)需要,并以声音、文字、图片、录像和多媒体等形式存在。利用农业科技扶贫就是希望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将农业科技送达到农业实施者手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一、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这些国家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不畅也是一个很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没有合适的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促进两方面的交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途径越多,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脱困时间就会缩短。

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仅是数量竞争,重要的是质量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安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检测标准越发严格。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屡遭限制和退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这就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因此,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有效利用和拓宽将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速度。

二、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其中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属于大众传播,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属于人际传播

1、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成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2、网络即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电脑普及率还远远低于电视和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工具,但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对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来看,网络将会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传统传播渠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3、农技推广站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各级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大大增强。其中镇政府农技推广站为主。

三、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业科技信息量多,但部分信息内容不全,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或应用后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等不为农民所知,信息针对性不强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是由于信息传递双方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同,双方对各种渠道的利用程度也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科技信息传播者认为农民主要从培训班、推广站和电脑等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容易采取这些方式传播但调查发现农民的大部分农业科技信息是从电视等大众传媒中获得。

三是农民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

远低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25岁以上的农民中,有17%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5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些农业科技信息语言太过专业,农民无法理解,这些技术在农村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一些最新的科技信息无法传播到农户一级,即使农户接触到了,也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无从应用。

四、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1、农业科技信息量大幅度增加、更加精准

目前国家正在逐步改进农业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从长远来看,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平台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国家对网络传播媒体的管理将大大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农技介绍也将更加全面,各种农业科技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也会传达到农民手中各级政府和传播媒体针对本地区适用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将增加,实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转化,农民更容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用农业科技信息。

2、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能力将大大增强

除了继续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外,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站等方式将得到积极利用。真正掌握农业科技的农技人员将不再限于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站,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将从农药、化肥或种子销售机构转为推广机构,发挥应有作用。

3、农民素质提高将使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提高

农民是农业科技的具体实施者,农业科技信息能否得到有效利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的素质决定的。针对性强,符合当地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在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下,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信息将得到有效利用,农民配置有限资源的能力和农业生产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篇5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信息;信息传播渠道;发展趋势

农业科技信息是指能够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信息.这些信息能满足农业实施者(特别是指农民)需要.并以声音、文字、图片、录像和多媒体等形式存在。利用农业科技扶贫就是希望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将农业科技送达到农业实施者手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1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1.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1978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根据(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已减少至1.22亿hm2。在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将成为重要支撑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达48%.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这些国家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不畅也是~个很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没有合适的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促进两方面的交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wwW.133229.CoM

1.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途径越多.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脱困时间就会缩短。另外.农业科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作用也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农民更容易获得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采用率高.农民收入增加也比较快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的宣传力度.不仅会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也可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地区收入差异。

1.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仅是数量竞争.重要的是质量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安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检测标准越发严格.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屡遭限制和退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这就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因此.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有效利用和拓宽将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速度。

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其中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属于大众传播,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属于人际传播

2.1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成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郭绪全等人的调查显示(表1).大众传播方式之一的电视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近36%的农业科技信息是通过电视渠道传到农户手中(因农业科技信息到达农户才算是真正达到了传播的目的.故仅引用了调查数据中农户承认的自己所获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这也与近年来中国电视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直接相关截至2006年中国农村的彩色电视普及率为89.43%(表2)

2.2网络即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电脑普及率还远远低于电视和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工具(表2),但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对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来看.网络将会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传统传播渠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农村每百户中电脑拥有量为2.7台,比上年增加了0.6台。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至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74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同期城镇网民规模达到1.2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1.6%。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城镇差距很大.但网民规模差距在逐步缩小随着农民在外打工人数增加,农村电脑的普及率将上一个大的台阶。

2.3农技推广站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各级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大大增强。表1可看出农业科技信息的人际传播大约占1/3.其中镇政府农技推广站为主.农民反响较好从2007底开始.我国开始实施信息大篷车、培训教室和农业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等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成为农民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的重要渠道。

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业科技信息量多.但部分信息内容不全.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或应用后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等不为农民所知:信息针对性不强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是由于信息传递双方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同.双方对各种渠道的利用程度也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科技信息传播者认为农民主要从培训班、推广站和电脑等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容易采取这些方式传播但调查发现农民的大部分农业科技信息是从电视等大众传媒中获得。

三是农民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超过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不足15%(表3).

远低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25岁以上的农民中.有17%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5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些农业科技信息语言太过专业.农民无法理解.这些技术在农村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一些最新的科技信息无法传播到农户一级.即使农户接触到了,也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无从应用。

4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科技信息量大幅度增加.更加精准

目前国家正在逐步改进农业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从长远来看.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平台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农业科技信息量将继续增加同时.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渠道的入el审查将会更加严格.只有经过考证的农业科技才能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国家对网络传播媒体的管理将大大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农技介绍也将更加全面.各种农业科技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也会传达到农民手中各级政府和传播媒体针对本地区适用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将增加,实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转化.农民更容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用农业科技信息。

4.2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能力将大大增强

除了继续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外.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站等方式将得到积极利用。一是政府加大了对网络信息服务设施的投入、全国范围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将全面建立。二是传递双方的互动将进一步增加.农民和专家将利用网络和移动通讯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双方关系进一步紧密。是农技推广站管理和支持力度将会加大.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掌握农业科技的农技人员将不再限于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站,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将从农药、化肥或种子销售机构转为推广机构,发挥应有作用

4.3农民素质提高将使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提高

农民是农业科技的具体实施者.农业科技信息能否得到有效利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的素质决定的。从表3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收入越高的地区,农民受教育水平越高,农民通过科技致富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要建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目标.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一是全面贯彻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将有助于提高未来农民的素质。二是加大对成人的再教育和培训投入,定期(加不定期)举办针对农民的免费农业科技培训班.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现实接轨.针对性强.符合当地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在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下,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信息将得到有效利用.农民配置有限资源的能力和农业生产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篇6

论文摘要:公共突发事件中存在着多方的信息传播伦理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了分析伦理选择的“色散与滤光”模型,并据此模型,以突发的甲型H1NI流感为例,对甲型流感传播中涉及的传播伦理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指出了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甲型H1N1流感事件概述

2009年4月,一场肇始于墨西哥和美国的甲型H1N1流感开始在全球流行。据卫生部通告全国甲流防控工作情况指出截至2010年1月31日.全国31个省份累计报告甲流确诊病例12.6万例,死亡病例775例;截至2010年2月中旬,全球已达1.5万余人因感染甲流而死亡。

纵观甲流从初期暴发到最严重阶段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相比2o03年的非典.甲型H1N1流感在我国、在全世界都没有引起太大的恐慌,这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及时和全面的信息公开制度以及国家政府和国际社会充分、完善和快速的应急预警和处理机制。但是,面对此突发的公共事件的信息传播,各方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进行伦理选择.还是存在着诸如健康大众知情权与患者隐私权、媒体坚持新闻新奇与政府欲求社会稳定等公民、媒体、政府之间的多方冲突。

伦理选择机制“色散与滤光”模型

为解决上述冲突,需要对该伦理问题中的各方主体的价值选择进行判明,兹提出伦理选择机制“色散与滤光”模型,以便更为清晰地分析。

从以上论述可以发现.当所有主体面临同一具体新闻事实时.各方主体自身的动因和需求不同.驱使其作出不同的利益选择.这就如物理学上的“光的色散”一样,当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会形成七色光带.如图1所示.自上而下分别为红、橙、黄、绿、青、蓝、紫。这是因为白光是由多种单色光组成的复合光,不同色光对同一种介质的折射率不同。白光经三棱镜的二次折射后各种单色光的折射角不同,从而产生色散现象。

而信息传播中的伦理选择也可用色散与滤光模型表示.即用白光代表了社会的新闻事实;用三棱镜表示各方主体在面对事实时的价值取向和原则,即所有的伦理选择:而复合光通过三棱镜色散出不同的光线。代表了不同利益主体根据自身的动因和需求进行价值选择,作出不同的相应利害关系的伦理选择。根据信息传播过程.这些主体包括信息提供者、信息传播者、信息接收者。

“色散”出不同的伦理选择后.还有一个“滤光”的过程。物理学中“滤光”的目的在于突出某一种色光。在信息传播中,不同主体有不同的伦理选择,在这其中,有的选择只从维护自身利益角度出发.有些选择和行为是对社会整体福利有利的.有些选择体现和尊重了人文主义精神和人权。有些则稳固了国家政权、维护了国家安全。所谓“滤光”,即指整个社会选择和确立一系列标准,以对这些价值选择加以判别,找出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应有、应然的价值选择。伦理选择的“色散”与“滤光”过程如图2所示。

这里要注意的是。所谓的应有、应然的价值选择并非是找出一个解决方案来满足各方的最大化的利益需求.既不是在这几条“光线”中找出一个“焦点”来统一各方的利益需求.也不是要采取绝对平等的“三者不可偏废”的措施.而是找出一条符合当前社会整体需求的、经过引导和有效控制的、“应有”或“恰当”的价值选择。该价值选择在某一领域中可能会在微观层面上对上述“社会福利”、“人权”和“国家安全”等价值有所侧重,但从宏观层面来说,随着历史的发展,会达成各方利益并重的态势。

甲型H1N1流感信息传播中“色散”出的伦理选择

通过对甲型H1N1流感已传播的相关信息的搜集,并按不同传播主体进行整理,笔者发现,主要涉及的三个主体的伦理选择。具体体现为公民的言论自由权、知情权、健康权和隐私权,新闻媒介的传播选择及政府机关的社会期望三个方面。下面分别加以分析。

公民的伦理选择。公民信息传播的伦理选择又分为回国患者和健康大众两大不同群体.两者的信息传播也存在不同的选择。一方面,健康大众有权发表言论谴责携带病毒四处乱跑的回国人员,获知他们的相关信息,维护自己的健康权和知情权;但另一方面,患者的隐私应受到保护。

公民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尤其在网络上,匿名发表言论,受追惩的几率小,人们更敢于发表言论。于是,出于对自身健康的考虑.有网友在网上发表言论,谴责从流感暴发国回国的人员是“逃回来”,而且大发言论对回国还到处跑的何某进行人身攻击,给其取名“何逛逛”,称传染了某摄影楼两位工作人员的李某为“李染染”,各网络小区里的言论也是以人身攻击为主.同时还患者的相关信息,对他们进行人肉搜索。网友公布患者信息,进行人肉搜索,甚至使其家人牵连受罪,这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权。一方面。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了影响,已属公共人物,健康大众有权知道与自己相关的公共信息;但另一方面,患者作为公民,其隐私受到保护也毋庸置疑。由不同群体传播信息的伦理选择可见.面对公共突发事件,公民的伦理选择与价值取向倾向于保护自己的利益.公民发表言论也是出于自身利益保护的需要。

媒体的伦理选择。追求消息的重要性、时效性、新奇性、接近性和趣味性是媒体吸引读者的根本之道。甲型HIN1流感与大众生活、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媒体面对甲流的信息传播,显得格外活跃。

中国《宪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社会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出版发行、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对中国新闻事业的性质及任务作出了明确规定。根据上述宪法的精神,有学者认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具有满足公众知情权、为公民参加社会协商与讨论,为公民参与国家重大问题和其他公共事务的决策提供条件的社会功能。实,在甲型H1N1流感事件的传播过程中,新闻媒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动员信息的扩散者和信息传播管道。

媒体对甲型H1N1流感进行大肆报道.从一定意义上说,为公众提供了最新流感疫情,尤其是国内、身边的流感传播最新动态,及时传达了政府对病毒预防、治疗采取的措施和政策,同时网友的评论和反响又为政府了解民情民意、作出时效性、针对性强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但同时也应看到,很多媒体往往过于看重经济利益,重视那些“吸引眼球”的“热点新闻”,这种高调的宣传报导很可能会适得其反,造成普通老百姓的不必要恐慌。

总之,面对甲型H1N1流感这一公共突发事件,媒介积极报道了有关信息,这相对于2003年媒体面对SARS,戴上“口罩”、保持沉默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可以看到,众多媒体传播信息更多是从提升收视率、收听率或者点击率等自身利益角度出发。而未充分考虑信息传播带来的社会影响。这就是多数媒体的伦理选择。

政府的伦理选择。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和复杂性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和协调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的选择举足轻重。

中国政府面对甲型H1N1流感,信息公开。新华网上开设有“中国应对”和“各国情况”专栏,传达政府采取的各项措施,对甲型H1N1流感最新进展实时更新,这是中国政府正面积极传播流感相关信息的表现。

在危机状态之下,政治动员是各国政府普遍采取的做法,中国拥有政治动员的传统,适当的政治动员有利于及时制止公共卫生事件的扩大和蔓延。主席的两次指示,总理的三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都是实现政治动员的体现。各级政府、各部门快速的反应和应对措施.表示政治动员对各级政府和部门起到了作用。

中国政府应对甲型H1N1流感这一公共突发事件的措施从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体现了政府以人民安全、健康为重的伦理选择。政府关于甲型HIN1流感的信息较之以前也以更积极的姿态公开,可见中国政府面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播以稳定社会、民心为价值导向。

甲型H1N1流感信息传播中“滤光”出的伦理选择

通过分析以上各主体“色散”出的不同伦理选择.笔者认为.公共突发事件传播中各相关利益主体在信息传播中存在着诸多冲突和矛盾:~方面公众信息传播与患者隐私权的保护存在冲突.另一方面媒体对新闻真实性、全面性、时新性的追求要求对突发事件多加报道,而过多的报道又可能引发社会恐慌。这与政府要求的保持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存在冲突.除此之外。政府对信息有选择性地公开对公民的知情权有所损害……总之,公共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面临众多伦理选择与冲突。面对这些选择与冲突。究竟怎样的伦理选择才是在甲型H1N1流感信息传播中最应该遵循的呢?这就是“滤光”出应有、应然伦理选择的过程。

从以上各方“色散”出的伦理选择不难看出,“滤光”出的价值选择不能以单一的任意一方的价值导向作为应有的传播伦理.因为任意一方都只以自身利益或自身坚持的伦理选择为出发点.这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此前提到的各种冲突。“滤光”出的伦理选择应该以最大限度地缓和这些矛盾为基本目标。因此。笔者认为,“应有”和“应然”的伦理选择,是在一定历史范畴内.体现社会最广泛利益的意志,面对如甲型H1N1流感这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传播,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政府对信息公开传播进行控制和引导。该控制并非消极地隐藏信息,而是主动地传达信息,并依靠网络的高交互性与网民相配合,一方面利用网民提供的信息,补充自己的不足,尊重网民的言论自由:另一方面要接受网民的监督,对自身未披露的信息进行核查,如果其公布能够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满足群众需要,有利于社会稳定,应该及时公布。同时,还应引导公民树立尊重他人隐私权的意识,引导媒体增强社会责任感。

篇7

【关键词】信息传播自由;隐私权;冲突;平衡

一、信息传播自由

信息传播自由,可以拆分为两个词,一个是“传播”,一个是“自由”。从本质上来看,传播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之一,因而信息传播自由可视为与传播这一普遍存在的人类行为相对应的一项人类基本权利。

回溯历史,信息传播自由这一理论形成于近代的西方,是西方经济政治变革的需要,也是近代文明的产物。其最初的理论依据是“意见自由市场”论,这一理论的源头可追溯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但在随后的发展中,信息传播自由不再只是一个纯粹、抽象的“理想模型”,在具体现实的考察中,信息传播自由已经被许多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确认并保护。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第一条便写到:“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定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是一种宪法赋予的政治权利,体现了一种法律自由。

信息传播自由在定义上有着较为宽泛的内涵,它应该包括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艺术表现自由、游行集会自由等多种传播方式。在大众媒介占主导地位的传播环境下,在一定程度上看,信息传播自由同新闻自由是重合的,甄树青给新闻自由下了一个定义:新闻自由是公民的基本自由之一,是通过传播媒介表现出来的言论、出版自由。

二、隐私权

隐私权,指个人人格上的利益不受不法僭用或侵害,个人与大众无合法关联的私事,亦不得妄予公开,而其私人活动,不得以可能造成一般人的精神痛苦或感觉羞辱之方式非法侵入的权利,是受法律保护的一项基本权利。

隐私权作为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制的时间较晚。1890年Samuel War ren和Louis Brandeis第一次提出隐私权的概念。但直到1905年,才有法律认定普通法中存在隐私权的概念。

三、数字时代特性下的新发展与新矛盾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出现了社交网络等新的媒介形式,以及以智能手机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大大加强了民众对信息传播的参与度,信息传播自由前所未有的得到了扩大。互联网的传播具有几大特性:第一,信息极大丰富;第二,信息传播的时空范围扩大,传播迅速及时;第三,人们连入互联网和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便捷,参与者身份及参与行为具有广泛性。第四,“把关人”地位相对减弱。

这些特性促进了信息传播自由发展,使传播更为平等自由。但同时也可能使信息传播自由遭到滥用,导致信息传播自由权同隐私权发生失衡。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民众参与信息与获取的准入门槛,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上,为公众搭建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人人都是信息生产者。人们把自己的大量个人信息有意无意的在了网络上,同时也通过网络更轻易的去获取他人的信息。另一方面,网络本身具有匿名性。在这样低门槛、多途径的情况下,人人都可以连入网络同其他网民进行交流,由于这一开放性特点,当损害个人隐私权的行为发生时,技术人员难以追查到责任人。并且一旦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发生,其侵害的范围和后果严重性也随之扩大。任何一个小范围的隐私都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向全世界扩散,想要对其进行控制变得尤为困难。除此之外通过搜索引擎等技术手段,将散布在网络中的个人的基本资料拼凑起来变得更为容易。

四、信息传播自由与隐私权冲突的主要表现

(一)信息传播自由与信息安全

信息传播自由对信息安全的影响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个人层面上,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二是国家层面上,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伴随着搜索引擎、云技术、社交网络等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众为了获得相应的网络服务,将自己的个人信息传输到网络上。这些信息一旦到网上很容易被个人或者公私机构进行收集然后加以利用,有一些网站会跟踪用户信息,进行广告的推送等。比较极端的例子有人肉搜索,以及利用这些信息达到犯罪的目的。为了应对这一挑战,2012年初,欧盟出台了一项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改革方案,“被遗忘的权利”,即民众有权要求相关机构删除有关他们的个人数据。这一项权利的增设在相当大程度上达到了提升信息隐私保护的水平,但同时除了在其可操作性上存疑,更主要的是当个体有权利删除任何不利于自己的言论,这将会危害到信息传播自由。

(二)知情权与隐私的公开

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是一直存在的,一方面人们有权了解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人们也有不公开个人隐私的权利。问题便在于隐私和公共信息之间的界限具有模糊性。特别在网络环境下,强调信息的共享,例如很多人愿意在朋友圈、微博这类线上平台里,自己的生活信息,原意可能是想同朋友分享,但在转发等行为下,可能就会在网络中扩散开来。因而个人隐私和公共信息的界限在网络上变得更为难以辨认,这无疑成为了侵犯个人隐私的重大威胁。

特别是在针对一些如政治人物、娱乐明星等公众人物时,他们个人隐私与公开信息的界限又应该怎么划分,才可以在保护他们作为公民的权利的同时,又不损害民众的知情权,这也是二者冲突所要平衡的一个关键所在。

(三)信息传播自由与名誉伤害

一方面因为网络所具有的匿名性,人们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比在现实生活中少了许多顾虑。在表达真实自我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实言论,甚至公然诽谤他人。另一方面,通过网络非法获得个人隐私再在网络范围内进行,例如曾震惊娱乐界的艳照门事件,在短时间内就达到了三千多万人的浏览量,对当事人造成了名誉和精神上的伤害。

五、信息传播自由与隐私权的协调

隐私权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消极的隐私权,另一类则是积极的隐私权。在过往,传统的隐私权更加注重消极的隐私权利,即“不受侵扰的权利”转化为更适应网络的积极的隐私权,人们有控制自己信息传播的权利。因为人们也许是出于自愿或作为换取服务提供个人信息,但是一旦将这些信息交付给网络或媒体,他们就很难知道他的个人信息将被如何使用,且信息扩散的范围、程度如何,以及在传播过程中它是否还具有完整性,是否被歪曲已不得而知,这时则需强调积极的隐私权。如前述欧盟颁布的“被遗忘的权利”,就是一种积极的隐私权保护方式。

隐私权和信息传播自由之间的冲突与平衡,在司法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在欧洲大陆,法院会维持这两者的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更偏向于对隐私权的保护。但美国则不同,受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影响,人们更偏向于维护信息传播自由。

但无论是哪种法律体系都希望能为信息传播自由与[私权划出一条清晰可辨的界限,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一界限都是难以判定的。平衡信息传播自由与隐私权之间的冲突,一方面,在法律层面上的继续探索尤为重要,但同时它也需要从科技手段、社会准则、市场压力等方面入手,建立一个由多个角度切入的完善体系,来缓解二者之间的冲突,达到平衡。

参考文献:

[1]李伦,李军.隐私权:网络传播自由的道德限制[J].道德与文明,2007(5).

[2]杨磊.信息传播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和平衡[J].西部广播电视,2014(8).

[3]朱颖,陈小彪.论网络时代下的新闻自由及其边界[J].网络传播研究,2007(11).

[4]邵国松.“被遗忘的权利”:个人信息保护的新问题及对策[J].南京社会科学,2013(2).

篇8

[关键词]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三个维度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121-01

随着互联网不断深入到各个领域中,互联网新媒体也迅猛发展起来。互联网的特点使得媒体信息传播的公共性相对来说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大,又因为互联网的新媒体是依托互联网的开放性平台发展而来,所以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的发展深度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公共性的特点对互联网新媒体来说是极为关键的,尤其对公共的信息传播产生重要影响。然而,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并不足够自觉,这就凸显出从三个维度的角度研究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必要性。

一、从技术维度的角度探讨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

互联网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属于开放性信息传播的领域,其本身就具备了公共性的特点。从互联网的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中可以看出,根据其自身公共性的特点,决定了互联网新媒体在公共信息传播领域的重要地位,下面就从互联网技术的三个方面来探讨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

(一)互联网的本质

在1969年,美国的国防部授权ARPANET进行互联网的相关试验,互联网由此诞生。至2015年,互联网已有近46年的发展史。互联网一路发展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各领域的不断深入发展,在当今社会传播等公共性领域获得了不可替代的关键性地位。社会大都认可,互联网的本质是自由与开放。就互联网的本质而言,互联网的开放与自由性特点促进了其技术传播与创新发展,并且为信息化的网络传播平台的建立奠定了技术基础。

(二)互联网的开放性架构

互联网的开放性架构是由IP或者TCP的互联网协议所开始确立,即网络的互联与通信量的路由及在计算机中符合网络标准的通信相关细节的协定。一般情况下,在信息传播时,互联网最基础的原则是TCP/IP的协议。时至今日,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尽管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更显示出其发展的巨大潜力。互联网的开放性架构是互联网新媒体发展的依托,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对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领域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

(三)互联网发展的开放性历程

互联网技术从端计算至云计算的发展,即互联网从大量信息至信息的聚合的发展,是其开放性发展的历程。当今社会,互联网接入端主要有网络数字电视、4G手机、笔记本、掌上电脑以及台式电脑等,在这些终端互上进行互联网信息传播尤为重要且不可替代,值得指出的是,计算机在互联网的信息化传播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互联网公共信息的传播主要通过网络信息的相关平台进行,如一些网络信息搜索引擎:百度、谷歌等。总的来说,互联网发展的历程具有开放性特点,也正是这个贯彻整个互联网发展历程的特点决定了互联网新媒体发展信息传播的公共性。

二、从媒介维度的角度探讨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

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发展是否自觉是决定其发展是否成熟的关键,因此,从媒介维度的角度来具体探讨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发展。

(一)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自觉意识

研究者一般认为,互联网新媒体是指通过将互联网络作为信息的传播媒介达到传播信息目的的相关机构。这里的互联网新媒体主要有两种:一是组织性,如官网等;另一种是私人性,如个人微博。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是在信息传播公共领域内人们对相关事件的自觉批判性与自觉思考的基础,根据互联网的自由与开放性的本质特点,互联网新媒体才有了对公共信息进行公开讨论与批判思考的可能。一般而言,大型官方网站,如百度,其公共性自觉意识就较为强烈。由此看出,培养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自觉意识对互联网新媒体走向成熟具有关键性意义。

(二)互联网新媒体发展成熟的标志

从1969年至2015年的46年间,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发展经历了无觉到自觉的过程,这是互联网新媒体发展日益成熟的标志。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发展经历了无觉到自觉,既是互联网自由与开放性本质的体现,也是互联网新媒体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互联网大众即网民的自觉意识成长的必然结果。因此,互联网新媒体发展的自觉程度是其自身发展的客观性要求。

(三)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缺失

伴随着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不断深入发展,互联网公共领域也越来越受大众所关注。但是,互联网新媒体的商业化与市场化不断深入,致使其公共性缺失。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缺失一般是由于信息传播的监管不力所导致,如:在互联网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手机移动网络运营商对其所提供的互联网络内容监管不到位,就会导致手机联网用户收到诈骗短信、骚扰短信、垃圾推送短信,更甚至导致个人信息流失泄露,这种公共性缺失的现状,会强烈的引起公众对互联网信息安全的担忧,引起公众强烈不满与抨击。

三、从制度维度的角度探讨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

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缺失的现状,使得我们不得不正视互联网信息安全性保障力度不足的问题。要建立强大的制度保障以及互联网平衡机制,以保障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我们需要从制度的维度,对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进行探讨。

(一)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理性发展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的成长发展不断成熟,其信息传播的监管机制也必然逐步改革创新,跟上互联网的发展。随着互联网进程的深入,互联网信息的融合监管既是信息传播的各监管机制的互相协调,也是互联网服务与监管的结合,更是监管理念与模式的变更与革新。如:互联网产生之后,计算机、电视广播、电视等都不断结合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形成新的形态。因此,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保障则是利用信息传播的融合监管方式,这也是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理性的必然发展。

(二)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均衡发展

对互联网新媒体来说,其信息传播领域的公共性已在不断发展成熟,其在信息传播的公共领域的核心是自身的公共性。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缺失,就意味着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公共领域存在本质的缺失。因而对互联网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公共领域来说,应从技术、媒介以及制度的三个维度来保障其公共性的均衡发展,进而促进互联网信息的安全,使互联网信息的公共领域得到健康发展。

总结

随着互联网进程的不断加快,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也在不断的成熟,但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公共领域,其监管若不到位,信息安全性在受到挑战的现状下,也揭示了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缺失的发展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需要从技术、媒介以及制度的维度方面来分析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创新互联网公共领域的监管机制与保障机制,保障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使互联网新媒体的公共性能够得到理性与均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付玉辉,刘. 论确立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三个维度[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61-7.

[2]马妍妍. 社会性媒体的私人性与公共性从Usenet到Twitter[J]. 新闻界,2012,0113-16+46.

[3]陈进华,张寿强. 论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及其道德底线[J]. 江海学刊,2012,06107-111.

篇9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 互联网 新媒体 影响

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让人们快速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同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影响下,互联网新媒体也在积极进行改变,未来的互联网新媒体行业将会更加繁荣和向上,对人们带来的帮助和便利会继续增加。

1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对互联网新媒体的影响

1.1 对互联网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影响

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进行信息传播,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空间上、距离上的因素完全不会给信息传递带来影响,只要是具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地区,就能高效的获取所需的信息,这种信息传播的方式较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方式更加高效和快捷,其传播信息的优势也是其他传统媒体不能比拟的。

1.2 对受众互动的影响

在传统的媒体中,受众参与和互动的方式比较少,甚至是没有,这种单向的信息传递使得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联系较为疏远,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地位并不高。而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下,新媒体能够实现与受众良好沟通,受众能够在新媒体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有效地提升了受众关注信息的兴趣,新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地位也因此得到提升。

1.3 对信息保存的影响

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方式在保存信息方面存在较多的不足,保存的时间、容量等较为有限,而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这种保存信息的能力大大提升,只要用户需要,就能随时进行查阅,而且不受其他因素的限制,这种新的信息保存方式,大大减少了人工的使用,而且提高了保存信息的效率,弥补了其他媒体的不足,因此能够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信息数据。

1.4 对信息传播成本的影响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渐成熟的环境下,互联网新媒体使得信息传递的成本大大降低,新媒体者只需要在相关的平台上进行操作,就能将信息、新闻出去,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的成本比报纸、电视等媒体要降低不少,同时,人工方面的使用也会大大降低,而且,互联网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这是其他媒体形式所不能达到的高度。

1.5 对互联网新媒体传播载体的影响

当前,我国已建立了全面的移动网络,移动网络和互联网实现了有效的融合,这样既拓宽了新媒体的覆盖面积,又提高了新媒体的整体能力,一些“移动”的媒体逐渐成为新媒体的重要力量,一般的群众通过自己的手机、平板电脑就能信息,通过移动设备上的各个客户端,用户能够体验到与电脑类似的功能,信息传播、交流、保存的能力大大提高,这是未来互联网新媒体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许多企业开始研发各种移动设备应用软件,满足人们随时随地、浏览信息;随时随地了解周边生活的需求,人们的生活正在随着这种发展趋势而改变。

1.6 对互联网新媒体产业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新媒体产业也因此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相关产业通过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实现了自身发展的目的,例如在2012年,京东、苏宁、国美三大电商在新媒体的帮助下,大打价格战,实现了竞争的目的,这种竞争的实际意义并不大,但是,通过这种信息传播的方式,使得三大电商的知名度得到提升,虽然是一场彻彻底底的炒作行为,但是通过网络信息传播达到了提高产品销售量的目的。除此之外,在电子加密技术、安全浏览器等网络安全技术逐步完善情况下,电子商务行业实现了快速的发展,近几年“双十一”的销售额年年攀升,说明人们对电子商务的兴趣逐渐增加,对这种网上购物的方式更加推崇,电子商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传统的购物方式,电子商务也是目前一种非常火热的商务形式。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互联网新媒体这一“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2 规范互联网新媒体发展的建议

现阶段的互联网新媒体还处在起步的阶段,一般一个成熟的领域往往要经历几十年的时间,而互联网新媒体从诞生到现在也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因此,其中必然会存在大量的问题和不足,需要人们对其进行改进和升级。例如现如今新媒体存在侵犯版权、信息真实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版权方的利益受损,同时也使得人们对新媒体的信赖程度降低,不利于新媒体的长远发展,所以,要想使得新媒体获得更好的发展,应当努力解决其中的不足和问题,净化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为用户创造更加健康、安全的使用体验,提高互联网新媒体的公信力。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该行业的监管,对于从事该行业的企业要加大监管的力度,规范新媒体的发展。例如在电影、科技领域中,可以适当放宽监管,对于一些专业报道政治新闻的网站,应当进行严密监管,避免其一些不利于国家、社会、政府的信息,避免其影响社会稳定,避免其影响整个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同时,其他传统的媒体形式也可以借助新媒体进行改变,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

网络新媒体的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机制,使得该行业能够有序、健康发展,政府部门还应当发挥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引导人们建立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氛围,从而发挥出网络新媒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作用。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因此得到改变,在未来的社会中,人们将切实感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带来的巨大改变和便利。互联网新媒体作为一种未来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应当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实现信息快速、健康传播,同时还要利于提高受众参与度,实现新媒体与受众的互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互联网新媒体行业将会获得长足的进步,人们的生活也会因此得到积极的改变,未来社会将会值得人们期待。

参考文献

[1]陈思浩.浅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信息传播的影响[J].科技讯,2011(02):23.

[2]朱浩.网络技术发展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影响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08):20.

[3]苏滨.论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优势[J].中国传媒科技,2012(05):11.

篇10

(一)国家战略机密信息的泄露。据初步统计,仅2009年上半年全国已发生网络泄密案30多起,10多万份文件被窃取境内与互联网联接的用户有60%受到过来自境外的入侵攻击,网络泄密呈高发态势。①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战略机密信息包括国家秘密等重大情报日益处于危险状态。由于国家秘密对网络和信息系统高度依赖,而网络和信息系统的潜在脆弱性和安全风险始终存在,一旦受到入侵、攻击,将直接破坏整个网络和信息系统,导致国家秘密安全受到严重损害。②国家政府官方网站时常受到攻击,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联结形式多样性、终端分布不均匀性、互连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致使网络易受黑客、恶意软件和其他不轨行为的攻击,入侵者的技术水平和入侵效率在增加,攻击、入侵工具和工具包的复杂性在增加。③

(二)国家银行金融业安全隐患及危机1.资金用户信息泄露危机。2011年,光大银行北京、南京和上海等分行分别出现网上银行客户资金被盗事件。针对光大银行信息系统的重大漏洞,银监会专门委托了权威的国家信息安全测评机构对该行网上银行和网站系统进行测试,发现光大银行存在银行内部信息泄露风险、钓鱼网站攻击风险、信息安全防护措施不严密等三方面重大漏洞,并责令其立即整改。2.手机银行的应用危机。工信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4年1月,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38亿户。

(三)国家公民隐私信息安全1.个人隐私权的侵犯。个人隐私权指“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2.个人信息安全引发的私有财产安全危机。在这个大数据基础上的云计算时代,一旦公民的身份证号、手机号等重要个人信息被收集以后,公民的私有财产将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因为当今的私有财产的安全已经与各类隐私信息相关。

(四)成为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之一,以不良网络信息传播为例。伴随着着最近已经发生的十余起“网络谣言”案件,比如“蛆橘事件”、“抢盐风波”等国家网络信息传播安全危机事件的产生,当这些虚假的网络言论一经发出,在互联网的高速传播下,当时就迅速引发了公共秩序的混乱,政府甚至来不及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出现导致多个地方的公共安全危机产生。(五)引发国家政权动荡危机———以“茉莉花革命”为视角。继突尼斯“茉莉花革命”之后,北非中东地区持续动荡,埃及、利比亚纷纷发生政权突变,叙利亚陷入内战的泥潭中,巴林、沙特等国家民众示威不断。新的社交网站在此次“中东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在云计算背景下对国家风络安全问题所提出的对策与建议

(一)保障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国家网络安全的基础。从国务院公布的《“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中不难发现,国家已将网络信息基础的建构提上了国家级建设工程中,国家对于网络基础设施安全的关注度使网络安全问题重新成为网络空间的焦点。

(二)云计算背景下的国家网络信息采取监管新举措———大数据处理技术。“云计算”成为当代网络信息传播的动力手段,其即代表着信息传播的大量化、高速化、高效化以及准确化。在此背景下,我国互联网中关于国家网络信息传播的监管也有了新内容。

(三)国家网络安全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机制。根据国家的最新出台的《“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继续我国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的建设,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法律保障机制,为此基础设施在将来的网络安全保障作用中提供前提条件。

(四)国家网络安全信息内容分类管理机制。对于当前构国网络空间中的无限量信息内容应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分类,尤其是在国家政治与政权方面的信息内容进行特别分类,从而才能更好的监控突发事件,控制不法分子利用网络高速空间威胁社会公共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