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层治理范文

时间:2024-01-18 18:0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基层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基层治理

篇1

“光污染”是一种新型污染源,主要包括白亮污染、人工污染、彩光污染等,随着城市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城市“光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虽然较之以前的废气、废渣等传统污染,城市“光污染”没有存在可见的污染物,但是城市“光污染”带来的危害绝对不容小觑。目前,国内“光污染”治理问题面临公众共识不高、法律标准不全、管理部门不全、源头防止不足等五大难题,亟需引起重视。

一是公众意识不高,共识难。一方面,城市“光污染”是一种新型污染源,普通公众对于“光污染”的认识较之对其他传统污染源的认知存在本质上的差距,通过对城区内50名居民做的调查问卷显示,79%的居民甚至不知道还有“光污染”这个概念,63%的居民将城市灯光看做城市发展的象征,对于“光污染”习惯性忽视,或者已经将它看做一种常态,缺乏清醒正确的认识,47%认为“光污染”与其他传统污染相比,对人体的健康影响低,导致缺乏社会治理共识。而据有关专家介绍,彩光灯产生的紫外线大大高于阳光,长期处于其照射下,可诱发鼻出血、脱牙、白内障甚至白血病、癌症等疾病。

二是法律标准不全,认定难。“光污染”治理的另一难点是界定标准不全,认定困难。针对“光污染”认定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在防治“光污染”方面没有专门法,仅有的法律条文也只是一些原则性规定,如新环保法第42条将“光辐射”作为污染对象要求进行防治,但对于怎么防治及责任主体的认定及承担标准并没有具体的规定。界定标准的空白给城市“光污染”的治理带来操作性困难。即使有居民意识到“光污染”的危害,向环保等相关部门进行投诉,但是由于缺乏判定标准及依据,对于居民维权并不是那么容易。

三是源头防御不足,防止难。目前,政府及相关责任部门没有在城市建房或企业建立的初期,通过划定光环控制区域等方式对“光污染”进行源头上的控制。对于建筑外墙装饰可能带来的“光污染”,环保、规划等部门在事前没有预先评估,事后在审核验收时也没有严格把关。此类大型建筑建成以后,如果接到相关投诉,再来治理不仅整体改造费用昂贵,治理难度也相当大,也不一定能从根本上完全解决问题。此类大型建筑物外观产生的强光不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也会对陆地交通造成危害,甚至引发交通安全事故。

篇2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基层;工程质量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基层水利主管部门在组织水利建设的时候大多是由一些农民自行经营承建,对于施工的过程及质量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造成很多施工细节简单化,施工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虽然这些基层水利建设简单,规模较小,可是由于数量庞大,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行约束,一旦出现质量问题,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1. 基层水利工程特点

1.1规模小、种类全

基层水利工程量和大型水利工程相比,虽然规模非常小,但是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从专业角度讲,建设难度不亚于大型水利工程,因为大型水利工程的启动资金比较宽裕,施工设备非常先进,大大减少了人力资源,机械化程度较高,施工队伍的资质高,对于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施工人员有足够的施工经验。由于基层水利的工程量较小,因此资金无法保证及时到位,导致机械程度不高,主要依靠人力资源,施工队伍素质低下,技术水平非常落后,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1.2投资少、工期短

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一般由地方政府拨款,因此资金投入有限,很多大型机械设备无法投入使用。另外,大多数地方水利需要赶在次年汛期来临前储备水源,工程非常紧张。在施工期间,工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比如要对设备进行必要的维护和维修,资金不到位,专用设备不能及时上马,这都会造成拖延工期,当工期进度失控,为了追赶进度,一些检测手段不能使用,监督机构仅凭经验进行判断,使工程质量大打折扣。

1.3施工设备投资较少

由于队伍的技术化水平较低,使得主要的设备在配置和人员技术上不够熟练的表现出来。对于一个项目来讲,施工队伍的素质是一个基本的因素,它是工程质量保证的主要条件。在一个施工企业中,一些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是这个施工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这个队伍的重要部分不完整,那么,施工的组织就会出现混乱,也会导致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对于小型的水利工程来讲,它们的设备投入往往不足,在设备的保养方面也较差。

1.4前期准备不如大型工程

在小型水利工程中,由于地方财政的紧缺,使得前期的勘测设计费用不能准时的到账,待有了资金之后,施工单位又想尽快的进行施工,致使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前期的勘测工作,这就使部分小型的水利工程在前期的勘测设计中达不到应有的标准,由于前期的准备工作不到位,在施工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情况,例如对于施工地的地质情况判断错误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使施工遭到挫折,同时,也使得施工的质量受到影响。

2. 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的因素

材料。大沙、水泥、钢筋、红土、砖等都是水利工程建设的所需材料,工程质量是否过关,首先要看工程材料是否过关。

工具。工具一般主要指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机械器具,有大型设备如:起重机、吊车、铲车、桩工机械等,还有一部分低值易耗工具,工具的投入情况与工程品质同样密不可分。

工艺。何谓工艺?就是设计合理,工艺可行,技术过关的施工方案。好的工艺水平,一定是按照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进行的,能够保证安全,减少资金投入,稳定施工进度,提高施工质量。

环境。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每个地区的环境都不一样,地质、气象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进行工程设计初期,首先要进行环境考察,比如土壤情况、天气情况、水流情况等,要综合考虑,因地制宜,才能出来好的规划方案。另外,由于有些地区环境的复杂性,某些大型设备无法运用,这些都要解决。因此,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人员。人员是指工程建设的参与者,他们是对工程质量影响最直接的因素。因为整个水利工程是在他们手中产生的。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也最为严格,只有整体素质高的施工人员才能建设出高规格、质量好的工程。

3. 基层水利工程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3.1技术落后,业务水平低

目前承建基层水利工程的施工单位大多数技术较为落后,业务水平较低。由于承建的工程规模较小,往往疏于管理,内部分工不明,责任划分不清,工作起来没有固定的岗位,缺乏实践经验,这样的施工队伍,根本无法承担高规格的工程任务。

3.2设计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较强

在工程建设前,一般需要进行方案设计,组织可行性的方案论证,可是由于部分地方水利单位责任意识不强,以为小规模的水利建设无需论证,一直按照先前的老路子来,造成设计方案不规范,缺乏创新,对于水利建设水平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

3.3工程质量意识差

要提高基层水利工程质量的检测手段。目前,很多基层水利部门都缺乏对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视,仅仅依靠目测就对整个工程做出判断,这是非常不科学的。首先,在心态上就要对基层水利质量加强重视,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设计专门的监督机构,吸收检测人才,强化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的手段。

4. 基层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4.1做好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

工程质量管理的工作非常重要,因此,要完善管理体系,在施工过程中做好监督工作。如果在工程建设中发现质量问题,要及时分析讨论,妥善解决,并做好记录工作,争取以后避免发生类似问题。

4.2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合同管理

施工单位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好坏,因此,要通过招投标的形式选择资质高的承建单位。在开工前,施工单位要对工程方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行整体评估,保证建设难度在自己施工水平范围之内。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杜绝事故发生,严禁没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施工。对于工程项目的难点制定质量等级,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4.3在各个环节实施严格监控

为了减轻验收压力,要从施工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督,监督人员要定期检查施工的记录是否真实,每个项目完成后及时检测,要做到边施工边验收,工程完工后,只需要进行一下整体检测就行了。

4.4正确处理业主、监理、施工方的关系

业主、监理、施工方本是互利互惠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三方关系的对立。监理和业主虽然作为管理者,但施工单位才是工程的建设者,他们的态度决定了工程的品质,三方之间遇到问题要及时沟通,这也是对工程质量负责任。

4.5落实工程负责人制度

工程建设本身非常复杂,部门较多,为了保证工程安全进行,质量过关,需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一旦遇到突发事故,需要有人承担责任。建议成立一个工程管理机构,专门制定施工制度,划分责任,对各部门之间的运行进行协调,保证施工队伍在安全、有序、高效的环境下工作。

5. 结语

在进行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时,需要参照和执行国家以及相关行业的有关法规,对于建设项目要保质保量的完成,使之可以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保证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又要在施工过程中控制工程的施工质量和造价,我国的有关部门针对这些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使得工程质量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 卢海玲.对小型水利工程施工质量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

2 刘亨忠.小型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

篇3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高支模;施工技术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engineering examples, senior high mode conversion layer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ference for colleagues.

Keywords: high building; Conversion layers; High mod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筑也向楼层高、跨度大的建筑结构形式发展,在高层建筑施工中采用超常规高支模现浇混凝土施工的情况也越来越多,给施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高支模现浇混凝土施工中, 由于设计计算和施工技术措施不当以及地基基础下沉等原因导致的支撑系统失稳倒塌事故并非罕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就高层建筑转换层高支模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二、工程概况

某高层住宅小区是由A1~A5栋组成,楼高18层。首层为6.6m,2~18层为2.9m,总高度为55.90m,总建筑面积约为30000m2。本工程属框剪结构,二层为转换层,纵向(AI—1)~(A3一1)轴长度为112.8m,于(A2—3)~(A2—6)轴设一道后浇带,宽lO00mm,横向(AA)~(AQ) 轴长度为32.9m,面积3600m2。楼面标高为6.6m,板厚度为180mm,最大板跨为6.1m。楼面大梁主要尺寸为1300~1600×1800,最大梁跨为12m,首层架空层大截面柱有1000×2000、1100×1700,剪力墙600~800mm,砼强度等级为C30~C40,钢筋为HPB级及HRB级。

三、支模系统

本工程工期紧,工程质量要求高,成本控制严格,交叉施工工序多,支模材料需求量大,且安装较复杂,故必须对梁板、柱及剪力墙等结构设计出一套确保质量安全、经济合理的支模系统。

(1)模板设计

转换层的结构梁、板、柱及剪力墙的模板采用18厚夹板,其中一级主梁的底模采用25厚木板,大柱(1000×200、1100×1700)及电梯井剪力墙的模板均采用定型组合模板。模板的材质及组装质量要求均要符合《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BGJ50206—2002)及有关设计与施工规范的要求。

(2)模板龙骨设计

楼面板底的次龙骨采用80×100木枋@400mm,主龙骨采用80×100木枋@900mm。

一级主梁(1600×1800)的次龙骨采用80×100木枋@250mm,主龙骨采用80×100木枋@500mm。

二级主粱(800~1300×1600~1800)的次龙骨采用80×100木枋@300mm,主龙骨采用80×100木纺@600mm。

一级次梁(400~600×1400~1800)的次龙骨采用80×100木枋@300mm,主龙骨采用80×100木枋@800mm。

二级次梁(200~400×600~1000)的次龙骨采用8O×100木枋@400mm,主龙骨采用80×100木纺@900mm。

砼柱、剪力墙竖向次龙骨为80×lO0@300mm,横向的主龙骨采用80×lO0@400~600mm。墙柱及梁高度h≥700mm,采用M12~M14对拉螺栓@400~600mm。

(3)支撑设计

高支模体系采用满堂红式,材料均以Ф48×3.5mm厚钢管及相应扣件为主,辅以门式钢架。板支顶立柱可采用Ф48钢管或门架,间距900X(900~1200)。一、二级主梁支撑立柱采用Ф48钢管,一、二级次梁可采用门式钢架或Ф48钢管。一级主梁立柱间距为500×500mm,二级主梁支撑立柱间距为600×800mm,一级次梁立柱间距为800×800mm,二级次梁立柱间距为900×(900~1200)mm,支撑立柱均设纵横水平杆件@500~900mm(与本级梁立柱间距一致)垂直间距为1800mm。门式钢架每层均设纵横向连通水平拉杆。主梁两侧沿纵向设置剪刀撑,横向为每6m一道,次梁及板的立柱加设剪刀撑,间距为纵横向每6m一道。砼柱四向及剪力墙两侧必须加设斜撑@1500,必要时要加对项撑与邻结构互相连接顶紧牢固,确保整体稳定安全。

四、支模验算

一级主梁支模构件承受均布荷载q=112KN/m,二级主梁支模构件承受均布荷载为q=8OKN/m,一级次梁支模构件承受均布荷载为q=4OKN/m,二级次梁支模构件承受均部荷载为q=23KN/m。

180厚楼面板传载q=9.8KN/m2,墙柱支模承受侧压力F=50~70kN/m2。高支模体系必须进行强度、剪力及挠度验算,从而确保支模系统的安全稳定,是确保工程质量优良的关键。如一级主梁支模验算结果如下:

底板抗弯应力σ=9.9MPa

挠度验算ω=0.61mm

抗剪强度τ=1.25MPa

主龙骨抗弯应力σ=8.8MPa

挠度验算ω=0.46mm

立柱稳定验算:立柱顶承受力R=12.6KN;立柱允许承受力N=26KN>R=12.6KN

五、高支模施工技术

(1)梁板支模安装流程

放线定位梁板竖向支顶安装架设梁底主次龙骨于立柱顶托上梁底模板及侧模板安装侧模竖枋及对拉螺栓安装架设楼板底主次龙骨于立柱顶托上楼面模板安装下一工序。

(2)一级主梁支模安装流程

放线定位梁板竖向支顶安装梁底主次龙骨安装于立柱顶托上梁底模板及梁单侧模板安装梁钢筋安装封梁另一侧模板侧模竖枋与对拉螺栓楼板底主次龙骨安装于立柱项托上楼面模板安装下一工序。

(3)墙柱支模安装流程

放线定位钉压脚板安装侧模板安装竖枋安装墙柱箍横枋、对拉螺栓安装斜撑或对顶杆下一工序。

(4)支模搭设要求

①模板主次龙骨、纵横拉杆、立柱、扣件及支撑必须使用合格的材料,符合有关设计及验收规范的要求,不得使用腐朽、扭裂弯曲变形的材料。

②梁、板模板的立柱安装前,应先在下层楼面将立柱的轴线间距用墨线弹出,立柱排列要整齐划一。并要求搭设过程中每4~6m高度检查1次,垂直度控制值≯±50mm。以保证立柱的垂直、稳定。

③当现浇楼板及梁跨度≥4m时,梁板底模板按要求起拱,起拱高度为全跨长度的1/1000~3/1000。主次梁交接时,应先主梁起拱,后次梁起拱。

④柱模脚及砼墙模脚每2m留200×200mm清理生口,便以砼浇筑前清除木碎杂物。

篇4

关键词:高层建筑;支护结构;设计原则;设计特点

1 地基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特点

为提高支护工程设计水平,并制定适当的施工组织设计,应了解高层建筑物地基深基坑支护工程的以下特点:

(1)基坑支护结构强度破坏可能危及周围建筑物安全,支护结构的变形亦可能引起基坑周围构筑物的破坏,因此,设计中需给予综合考虑;

(2)一般在基坑开挖与支护的同时还需采取必要的降水措施,以减少支护的结构上的侧压力和避免坑底隆起,但同时又需防止降水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

(3)施工场地狭窄,邻近建筑物和地下设施多,基础施工(如开挖、降水、打支护桩等)可能危及其安全或影响正常使用,事先应妥善考虑,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基础埋深往往不同,如主楼基础较深,裙楼基础较浅,要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一般宜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施工。

2 高层建筑物深基坑支护工程设计原则

2.1 设计状态

高层建筑的地基深基坑的支撑结构的设计主要考虑下面两种状态:

(1)承载能力的极限设计状态,主要指的是支撑的结构和被支护土体的破坏、基坑底失稳和管涌等导致的地基土体或者是支护结构的破坏。常见的几种典型的桩锚支护结构的破坏装填中,其中包括:①挡土结构受弯破坏;②嵌入深度不足,挡土结构趾部嵌固被动抗力不够造成的破坏;③上述两种现象伴随发生;④锚杆抗拉拔失效及边坡整体失稳;⑤地下水造成的坑底隆起或管涌。

(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这一设计极限状态指的是支撑结构的变形很大,有可能会使得基坑周围环境的平衡状态破坏从而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2.2 地基基坑的安全等级

高层建筑基坑支撑结构的设计可以根据表1采用,相应的安全等级0和重要性系数指标。

2.3 设计内容

依据上述两种极限状态的要求,高层建筑的深基坑支撑设计的内容应包括:

(1)依据支撑的形式及其受力的特点进行稳定计算;

(2)基坑支撑结构的受压、受弯和受剪承载力的计算;

(3)如果有锚杆或者内支撑结构设计时,要对其进行承载力的计算和稳定性的验算;

(4)对一级高层建筑的基坑,还应进行支撑结构水平位移的计算。

3 实际工程案例分析

3.1 工程的概况简介

某楼为一地下2 层地上8层建筑,负2层的高为3.5m,负1层层高为3.8 m,总建筑高度为21.55m。该建筑为预应力混凝土的板柱- 框架的结构,柱基础为人工挖孔灌注桩。该建筑场地呈现西低东高的缓坡形,东西方向最大的高差3.45m。地基的基坑最大开挖深度是11.35m,最小的开挖深度是7.95m。

该建筑工程的场地的地基主要组成为残积含砂粉质粘土、粘土质砾砂和强风化安山玢岩,地基的等级为3级。场地勘探深度的9.55m 范围内地基土无地下水,但是地基填土底部向坑内部渗水。当地的标准冻结深度是2.05m。场地内地基土由上至下分为3层:

(1)混填土质层:土质十分的疏松,主要构成为建筑垃圾及部分生活垃圾物,非常容易坍塌,土层1.8~4.0m厚;(2)粘土质角砾层:土质稍不均匀,中下部以角砾为主,上部的碎石含量比较多,粘性土出现局部集中;角砾为坚硬~可塑状,稍湿或湿,为强冻涨土,土层1.7~2.6m厚;(3)含砂粉质粘土层:土质较不均匀,局部为粉质粘土,主要为含砂粉质性粘土,砾砂成分都是安山玢岩风化物;粘性土是可塑~坚硬的状态,湿性,无摇振的反应;从上到下力学性质逐渐加强,砂砾的含量呈递增趋势,同下层呈渐变过渡的关系。

依据对该建筑场地的土原位的测试和土工试验的综合分析,确定该场地土(岩)层承载力的特征值为:(1)粘k土质角砾(洪坡积):fak=205 kPa;(2)含砂粉质粘土:fak =235 kPa;(3)强风化安山玢岩:fak =505 kPa。

3.2 高层建筑的地基支撑结构设计方案

支撑结构设计分为允许顶部的变形和不允许顶部的变形。若建筑基坑边距相邻建筑物十分的近,则基坑开挖后不允许基坑的顶部产生水平向位移,这时支护的结构所承受的水平推力是属静土压力;因支撑结构产生的水平压力不小于静土压力,基坑开挖后桩顶不会产生水平向的变形,挡桩一侧的土压力仍然维持为静土压力。若允许桩顶产生水平向的位移,随着变形的不断发展,桩侧的土压力将逐渐降低,土体内的最大剪应力面上的抗剪阻力将达到极限值,此时静土压力降低到主动土压力值,支撑的结构处于临界极限的状态。若变形继续的增加,滑动的土体将会由静止摩擦阻力变为滑动的摩阻力,土颗粒之间的粘聚力c将消失,抗

滑力会减小,因此,支撑结构力要与结构的变形相协调。

施工为了保证地下室结构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地基基坑开挖过程中相邻宅楼的安全,依据施工场地的地质条件,施工方利用负1、2层已建成的楼盖和钢筋砼柱作为了横向支撑的支座,用带有钢板翼缘的型钢立柱支撑的结构与负1层以下钢筋砼外墙施工整体化考虑⑥~⑨轴所管区域地基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的方案。该高层建筑工程的局部地基支撑结构平面图如图1所示。

图1 局部基坑支撑结构平面布置图

沿着基坑的边缘拟建挡土墙设一座1500mm间距的Ⅰ25b 型钢质立柱,各个立柱翼缘之间采用用厚为20mm的钢板焊接成一体,且采用水平撑杆与负1、2层已建成部分的楼盖或柱相连,水平撑杆则由2[14a的槽钢对焊而成。实例参照相关设计手册进行计算设计,限于篇幅本文未作详细说明,设计成果图均显示在图1,图2。

(a)1-1 剖面图 (b)2-2 剖面图

图2 地基支护结构设置方法图

篇5

摘要:某建筑工程采用现浇剪力墙结构并设置了转换层,采用了截面大、体积大的梁构件,属于高大模板。现对现浇剪力墙结构转换层模板设计和梁模板扣件钢管支撑进行验算,给出了混凝土浇筑及安全的要求,探讨了模板支撑的施工质量控制的要点,为工程创优打下良好基础,确保了工程质量与工期。

关键词:现浇剪力墙;转换层;模板;支撑;验算;质量控制

Abstract: a building project to adopt the cast-in-situ shear wall structure and set the conversion layers, the use of a section, larger volume of beam component, belongs to the tall template. Now the site of the shear wall structure design and beam storey template template fastener steel pipe support link, gives the concrete pouring and safety requirements, prob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mwork support the main points of quality control for the engineering merit and lay the good foundation, to ensure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Keywords: cast-in-situ shear wall; Conversion layers; Template; Support; Checking; Quality control

目前,在建筑工程中,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是很广泛的,类型也多,剪力墙结构就是其中一种。在现浇剪力墙结构中,转换层结构的利用也很广,它是建筑物不同结构形式相连结的关节点,在整个建筑结构中起到至关重要的连结纽带作用。近年来,建筑工程模板支撑事故频发,安全形势较为严峻,加上现浇剪力墙结构转换层截面大、梁高、自重大,相比其他类型高大模板施工更容易发生事故,因此,先就现浇剪力墙结构转换层模板支撑施工技术进行探讨。

1工程概况

某建筑工程,为商住一体的高层建筑。该工程地下2层,地上32层,现浇剪力墙结构,面积33589m2。由于建筑功能的需要,该工程结构在标高+18.00m楼层设置了转换层,设计了800×2500 、600×2500、600×2200、600×1800、500×2000以及600×1800、600×1500等大截面的梁构件,该层层高为5.7m,混凝土设计标号为C45。

2模板总体设计

本文以较典型的转换层大梁800×2500进行设计计算,梁模支撑均采用48×3.0钢管支撑系统,模板支架搭设高度为5.5m,梁侧模内龙骨采用80×100mm木方,间距250mm,外龙骨采用双钢管48mm×3.0mm。对拉螺栓直径20mm,布置4道,从梁底自下而上间距分别为350、500、500、550mm,沿跨度方向间距500mm;梁底楞木为80×100,支撑立柱间距(跨度方向)为450,梁底增加3道承重立杆。

施工时底层立柱应支撑在混凝土顶板上,并加垫通长5cm厚,宽25cm~30cm脚手板垫板,支撑按@1500设水平拉杆和剪刀撑。按设计标高调整支柱的标高,然后安装梁底模板,并拉线找平。当梁底跨度大于及等于4m时,跨中梁底处应起拱,主次梁交接时,先主梁起拱,后次梁起拱,高度为梁跨度的2‰,悬臂梁均需在悬臂端起拱4‰。

3模板设计验算

3.1梁侧模板计算

(1)梁侧模板面板的计算

面板为受弯结构,需要验算其抗弯强度和刚度。模板面板的按照简支梁计算。

面板的计算宽度取0.25m。

荷载计算值q=1.2×54.000×0.250+1.40×3.600×0.250=17.460kN/m

本算例中,截面惯性矩I和截面抵抗矩W分别为:

W=25.00×1.80×1.80/6=13.50cm3;

I=25.00×1.80×1.80×1.80/12=12.15cm4;

经计算得:最大弯矩M=0.109kN.m;最大变形V=0.49mm。

经计算,面板抗弯强度计算值:

f=0.109×1000×1000/13500=8.074N/mm2<[f]=15.00N/mm2,满足要求!

面板最大挠度计算值V=0.49mm<250.0/250=1mm,满足要求!

(2)梁侧模板外龙骨的计算

外龙骨承受内龙骨传递的荷载,按照集中荷载下连续梁计算。

外龙骨按照集中荷载作用下的连续梁计算,集中荷载P取横向支撑钢管传递力。

经计算得:最大弯矩Mmax=1.496kN·m

最大变形Vmax=0.529mm

最大支座力Qmax=36.762kN

抗弯计算强度f=1.496×106/9458000.0=158.17N/mm2

支撑钢管的抗弯计算强度小于205.0N/mm2,满足要求!

支撑钢管的最大挠度小于500.0/150与10mm,满足要求!

(3)对拉螺栓的计算

经计算:N=fA=36.762

3.2梁模板扣件钢管支撑验算

本模板支架搭设高度为5.5m,采用的钢管类型为48×3.0。梁支撑立杆的横距(跨度方向)l=0.45m,立杆的步距h=1.50m,梁底增加3道承重立杆。

计算中考虑梁两侧部分楼板混凝土荷载以集中力方式向下传递。

集中力大小为F=0.9×1.20×25.000×0.200×0.500×0.450=1.215kN。采用的钢管类型为48×3.0。

(1)模板面板计算

面板为受弯结构,需要验算其抗弯强度和刚度。模板面板的按照多跨连续梁计算。

作用荷载包括梁与模板自重荷载、施工活荷载等。

1)荷载的计算

①钢筋混凝土梁自重:q1=25.000×2.500×0.450=28.125kN/m。

②模板的自重线荷载:q2=0.500×0.450×(2×2.500+0.800)/0.800=1.631kN/m。

2)抗弯强度计算

经计算得:0.273×1000×1000/24300=11.235N/mm2

面板的抗弯强度设计值[f]取15.00N/mm2,满足要求!

3)挠度计算

经计算得:面板最大挠度计算值V=0.777mm

面板的最大挠度小于266.7/250,满足要求!

篇6

【关键词】房建工程;叠层隔振技术;监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 U4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地震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突发自然灾害,为了追求更高的抗震安全,专家们提出了在建筑物上部结构和基础之间设置隔离装置,阻止强大地震能量向上传递,减少上部结构的地震灾害。迄今,以叠层橡胶垫为隔震装置的基础隔震技术最为成熟,在许多新建、改建工程中得以采用,取得了良好防震减灾效果,因此《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增加了有关隔震技术的内容,对设计人员熟悉和掌握这种技术提供了保障。但由于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对质量控制的监理人员来说,了解建筑隔震知识、掌握质量控制要点和标准非常重要。笔者结合工程实践,谈谈对叠层橡胶垫隔震工程质量监理的一些认识。

1叠层隔震技术原理及特点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叠层隔震技术主要是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叠层橡胶隔震支座主要组成部分有下预埋板、支座、上预埋板以及连接螺栓等等,支座是其组成的核心部分,主要组成部分是上下连接板和橡胶层,大多由多层钢板和多层橡胶以及其他材料交替叠置结合而成。能够形成一种竖向承载力极大而水平刚度较小的装置,能够具有较大的水平侧移容许值,能够承受竖向地震作用和有效化解水平地震作用。

叠层隔震技术具有很多特点,应用此技术的房建工程具有足够的竖向承载力和竖向刚度以及明显稳定的隔震效果,其水平刚度足够小,能够保证建筑物的基本周期延长,达到2―3秒或3秒以上。房屋建筑工程还能具有恰当的阻尼比,能够很快地吸收地震能量,将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减到最少。应用这种技术还能使房建工程的弹性复位功能趋于稳定,也就是说能够保证其在多次地震中自动瞬时复位。此技术构造简单,能够很方便地进行安装检测以及修复,并且具有足够的耐久性,一般能保证房建工程的正常使用寿命为60年。很多工程实际经验证明,应用这种技术的房建工程能够很好地经受真实地震的考验,提高房屋的安全度,能够使得建筑物抗震安全系数提高4―8倍以上。

2主要监理内容及技术关键

主要监理内容:了解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基本原理和作用,主要做好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预埋、安装和检测的监理工作保证满足橡胶隔震支座的高精度要求。

技术关键:一是做好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准确定位的监理;二是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下预埋板顶面标高的控制三是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下预埋板顶面水平度的控制;四是水平变形观测及分析。

3监理主要控制措施

3.1 前期准备

首先要对参与房建工程叠层隔震施工的监理人员和检测人员进行培训,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对叠层隔震技术的工艺流程和基本原理有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此外还要对施工图纸非常熟悉,以便能够做好对房建工程叠层隔震技术施工方案的监理审批。在质量检测单位和生产厂家的选择上,也要严格审查其资质,做好充分的准备。

3.2 严把材料关

在材料方面,首先要保证叠层隔震技术相关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规定以及有关标准的要求,要有相应的原材材质书及复试报告,以及有资质单位全数检测报告或者是出厂质量证明书。在材料进场时,要按照程序规定对其进行检验,保证叠层隔震技术装置的上下预埋板、隔震支座以及锚栓的总高度符合要求,零配件准备齐全,并做好定位标志。在进行施工前,还要进行复核以及施工技术交底,才能进行材料的使用和安装。

3.3 要严格控制房建工程叠层隔震技术的每道工序,控制其施工要点

此技术装置的主要监理工作流程及质量控制措施工艺流程为:预埋钢板焊锚筋定位、安装并固定下预埋钢板支墩模板支立隐预检浇注支墩混凝土养护至80%强度对号安装橡胶支座及上预埋钢板,并防护专检绑扎上部结构钢筋支模隐预检浇注上部结构混凝土拆除模板……(结构完成后)拆除临时防护板涂刷防腐材料正式防护。质量控制措施建筑隔震支座的安装重点是控制好下预埋板的水平度(其精度要求在边长/500以内),其安装难点是如何保证隔震支座上下预埋板锚筋与结构梁冲突问题。首先是预埋钢板焊锚筋,要确保施工单位是按图纸要求进行施工的,可以采用旁站监理的方式审查其钢筋的数量,并确保其长度、规格及焊缝长度、宽度、焊条种类等等都符合图纸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要求。下预埋钢板的定位、安装以及固定要控制好其定位标志,并且控制好下预埋板的水平度,可以采用旁站监理的方式进行监理控制,进行多次复线,确保其符合图纸要求,并且要确保每道工序完成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

3.4 对模板及混凝土工程的监理控制

模板工程以及混凝土工程的监理主要控制内容是控制好钢筋及预埋件的质量,保证其验收合格后并且通知测量工程师检查复线以及质检站会同设计进行验收无误后才能进行封模工作。在进行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要对施工单位进行严格的要求,保证下预埋板的位置及标高,一旦发现有走位或者异常现象,监理工程师有权要求施工单位暂停施工,并且马上将混凝土清楚掉,并及时将情况报告给监理技术负责人及总监,要求施工单位重新定位后方可继续进行。这个过程的监理工作最适合采用旁站监理的方式进行,保证混凝土工程的质量符合要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还应该对混凝土的养护过程进行监理,通过检查相关资料的方式,检查同条件试块强度的检验报告,确保混凝土养护至80%强度,才能材料工程师签署拆模令,进行支墩模板的拆除。

4监理还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下预埋钢板安装准确后,必须与下部结构的钢筋点焊牢固,浇注混凝土时不得发生任何方向的位移。

4.2 上下预埋钢板与橡胶垫的连接钢板之间涂黄油做隔离剂,以便维修时方便更换橡胶垫。

4.3 橡胶垫运到施工现场按型号堆放,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防止碰撞、划伤,防火。安装后在进行上部结构施工时也要采取防护措施。

4.4 橡胶垫连接钢板和外露连接螺栓均要采取防锈保护措施。

4.5 上部结构施工过程中,上部结构、隔震层部件与周围固定物应脱开,脱开距离须满足设计要求。

4.6 橡胶隔震层安装完成后,对每个橡胶支座的初始高度进行测量,以后上部结构每增加一层测量一次,并做好测量记录。

4.7 室外台阶、散水等与上部结构连接部位和穿过隔震层的管线都须采用柔性连接,保证上部结构在地震时不受约束。

4.8 质量验收时资料要齐全、真实可靠。验收资料包括:叠层橡胶垫供货企业的合法性证明,出厂合格证书,出厂性能检验报告,现场抽检报告,隐蔽工程验收记录,预埋件及隔震橡胶支座的施工安装记录,结构施工全过程中隔震支座竖向变形观测记录,隔震结构施工安装记录,上部结构与周围固定物脱开距离的检查记录等。

结束语

叠层橡胶垫建筑隔震体系对隔震层的施工要求比较严格,只有对隔震层的精确安装,使隔震层的位移不受任何约束和干扰,才能保证地震时隔震层的水平运动并瞬时复位,充分发挥隔震的作用,真正提高整个建筑物的安全度。这需要参与建设各方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凤俊,王国平.橡胶隔震支座在房屋隔震工程中的应用[J]. 山西建筑. 2009(09)

篇7

关键词:初级任职教育;军队基层管理教学模式

伴随着我军编制体制调整改革的不断深入,院校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探索、发展和深化。以士官培养层次为主的院校教学任务在近几年的初级任职教育转型中,得到了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士官初级任职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军队基层对士官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军队基层管理能力的要求,更加迫切、更加现实。因此,对于士官初级任职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研究,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必须深入探索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与现代初级任职教育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寻求适合士官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达到人才培养的较高目标,让其更适应军队基层需要。针对士官军队基层管理教育能力的培养,院校应着力在军队基层管理课程的内容、方法、评价模式上进行研究,真正为军队基层士官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士官初级任职教育要求军队基层管理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更加具有针对性

在魍持耙到逃中,由于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上既要考虑学员的第一任职需要,又要考虑其长远发展,加上要完成相应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在课程设置上兼顾的方面较多,存在着“大而全、粗且浅”的现象。体现在军队基层管理课程教学上,就是既要注重打牢学员的理论基础,又要针对其第一任职岗位进行相对应的实践锻炼。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课时及教学环境等条件的限制,该门课程大都以理论讲解为主,再通过结合学员队的日常管理、毕业实习等活动去锻炼学员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构成了传统职业教育中军队基层管理课程教学主体。然而,士官初级任职教育与传统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所区别。其岗位针对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内容主要应该围绕培训对象现实工作岗位和拟调工作岗位的素质需求为核心进行设计。就是要求培训对象现在或即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对其有什么样的知识、技能需求,士官院校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开设与之相配套的课程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教与学两个方面都能紧贴岗位实际需求,从而真正达到初级任职教育的目标。

对军队基层管理课程而言,从教学内容与重点上来看,传统职业教育主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的全面性,而在士官初级任职教育中则更应该突出其重点性。士官初级任职教育的对象,其岗位更加明确,在实际工作中对军队基层管理方面也有所侧重。如有的岗位偏重于对人员的管理,有的岗位则偏重于对训练的管理,有的岗位偏重于对后勤方面的管理,也有的岗位偏重于对装备方面的管理等等。士官初级任职教育目标的这种具体性特点,对军队基层管理教学的内容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准备上只有更加充分,才能确保在课程设置上紧贴军队基层任职岗位的需求,最终达到教与学都能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目的。

这就要求,在军队基层管理的教学准备阶段,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课程标准的制定等,都要进行针对性的调研,广泛听取军队基层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掌握军队基层的各个具体工作岗位对士官人才在军队基层管理方面的素质需求,而后进行综合的分析、归纳与整理,从而制订出符合士官人才培养的军队基层管理课程标准。

二、士官初级任职教育要求军队基层管理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要更加具有灵活性

一是突出因人施教的方法。士官初级任职教育,由于培训对象基本都是参加全军统考的士兵学员选的,这样就会造成同一批某个层次、某个工作岗位的培训对象,其起点很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有的任职过班长、副班长,有的当过技师,有的是文书、军械员,有的是机关业务员,而有的只是普通一兵等。这样就造成军队基层对人才需要与士官初级院校培养的目标不相一致。如此一来,当他们要同时参加某个工作岗位的任职培训时,势必在各教学班次中存在起点不同的客观事实。这就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特点而进行教学设计,对起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以避免某些学员“吃不饱”而某些学员又“消化不了”的现象,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人施教。

二是突出理论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有基层管理任职经历的学员,我们可以参照传统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标准进行,在军队基层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打牢其理论基础。这部分学员有一定基层管理经验,但欠缺对宏观管理理论的把握,工作中“经验式”管理体现明显。为此,教学中必须注重提高教员的灵活授课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士官初级任职教育与传统职业教育的存在的这种差别,选用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没有基层管理任职经历的学员,要把握住两点:一是通过教学加深其对军队基层管理理论的理解;二是增加这部分学员实践锻炼的环节。重点突出其实践应用的能力。由于士官学员普遍对军队基层管理理论缺乏深入的理解,容易导致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现实,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对军队基层现实管理深入的了解。可以通过广泛开展基层生活观摩、请军队基层优秀士官进行讲座、与军队基层官兵座谈等活动来进行弥补。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讲授为辅,以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为主。

注重将理论与基层实际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是突出导学式的方法。因此,在军队基层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主要采取导学式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注重发挥图书馆、校园网等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扬士官初级任职教育学员主观能动性、对知识与技能需求明确的优势,紧紧围绕具体岗位对学员军队基层管理方面的具体要求,并结合同一批学员起点不同的特点,在教员的指导下,以学员自我认识素质差距、自我选择学习内容、自我控制学习进度为主所开展教学活动。这一方法要求教员必须要针对各班次学员的特点进行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员查找与认识自身所存在的差距,为学员选择学习内容提供意见、建议,解答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与问题,等等。

篇8

【关键词】层级护理;护理质量;满意度;专业水平

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备和科学管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工作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层级护理是指在组织结构和内容上由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组成小组,对一组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在排班上实行月班制,以相对保证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得到同一组护士提供的全程护理。2008年9月始,我科在护理人员的管理模式上进行了改革,实施护理人员分层级使用的成组护理,取得了初步成效, 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在老年病科的护理人员15人,其中本科2人,大专学历10 人,中专学历3人;主管护师3人,护师6人,护士3人,助理护士3人。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前、后6个月护理人员无人动。

1.2 方法 护理人员按照职称、学历、工作年限三层模式形成3个护理小组,每组5人负责床位13张。护理小组在工作职责上进行具体分工,一级助理护士,指未取得护士执照的护士,主要负责患者生活护理和无创技术操作的基础护理;二级执行护士,主要负责有创技术操作的基础护理,参与夜班倒班,指导助理护士工作;三级责任护士,主要负责所分管患者技术性的各项有创治疗、处置,健康教育,运用护理程序开展护理工作,轮流参与夜班倒班;护理小组长由在本科室工作5年以上,高级责任护士竞争产生。护理组长参加疑难病例的讨论,在指导、监督责任护士工作的基础上,负责危重患者的有创治疗、高技术性护理,有计划进行健康教育;制定护嘱,督导医嘱、护嘱的落实,组织护理查房,申请护理会诊;同时负责科室护理质量的检查、督导、持续改进工作。由护理组长带领2名责任护士,1名执行护士,1名助理护士,共同完成本组患者的治疗护理、健康教育工作。

1.3 人员培训 1名责任护士带1名执行护士,为其讲解各种操作以及专科护理的内容,培养业务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学习新技术及新仪器的使用。1名执行护士负责1名助理护士的业务培训,着重提高“三基”水平,结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讲解,帮助她们提高业务能力,重点教会她们沟通的技巧,使其更早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护理组长结合临床危重、疑难、典型病例,定期主持护理查房。

1.3 评价方法 护理部质量控制组每月检查护理质量,根据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实行百分减分制考核;科室建立患者意见箱,患者出院前1 d填写满意度调查表,投放在意见箱内,每月整理、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用t检验,P

2 结果

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成组护理前、后半年的护理质量考核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成组护理提高了护士满意度 护士满意度的提高是患者满意度提高的前提。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对护理人力资源、工作量、工作内容合理安排,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激发了护士努力进取精神,积极主动学习业务知识及护理操作技能。各级护士对所要求的护理知识及操作技能逐步深入和精湛,因此能准确、熟练地愉快工作,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同时增强了各级护士的自信心及成就感。

3.2 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成组护理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 在护士分层级使用中,各层级护士的工作是以患者为中心,按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各级护士职责明确,不同分工,协同管理。护士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对患者行直接护理,如评估、健康教育、生活护理、人性化服务与心理关怀等,从而改变护理人力资源浪费却不能满足患者需求的状况。比起实施前,不分职称、岗位和级别,根据固定岗位轮流排班更易于将岗位工作做好[1]。层级护理改善了护患关系,彼此增加了信任,为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供了保障[2],护士在照顾患者的过程中,更能得到患者的尊重,护士建立了“我的患者”的观念,激发了工作热情,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延伸了护理内涵[3]。

3.3 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成组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 分层级管理是根据护理人员的不同能级,设立不同层级护理岗位给予不同的工作权限和待遇,履行不同的岗位职责,满足不同患者、不同疾病及病情的需要,确保护理质量。不同层级人员各司其职,责任明确,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增强了护理工作队伍的凝聚力,激发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护士工作更加专业化,业务水平显著提高,使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各项工作得以有序、保质、保量地完成。

3.4 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成组护理有利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层级护理在排班方式上实行新老搭配,以老带新,以老帮新的成组护理,为低年资护士创造了更加安全、规范和轻松的工作环境。护理组长负责科室护理质量的检查、督导、持续改进工作,分级指导培训下级护士,锻炼了每位护士的管理能力,有利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方芳,程云,周剑英等.实施护士芳层级管理对基础护理质量影响的研究. 中华护理杂志,2009,44(2):114-117.

篇9

[关键词] 模糊层次分析;战略管理;双语教学模式;甄选机制

【中图分类号】 C9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6-069-2

一、绪论

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在积极开展双语教学课程的研究,相关教研理论和成果层出不穷。但遗憾的是,通过详尽的文献检索,我们发现目前双语教学问题研究中依然存在一些空白,其中如何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选择合适的双语教学模式就是其中表现得十分突出的待解决问题之一。

笔者本人的研究方向是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实践中的主讲课程也是战略管理,因此对于战略管理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较为关注。战略管理是管理学科组成体系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体系的综合性强,其教学内容基本上包括了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的所有知识要点,因此本文拟选择战略管理课程作为双语教学模式甄选机制的理论推演和实证分析样本。

据此,本文将着眼于战略管理课程的特点,首先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概念,构造出一个用于衡量双语教学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工具,笔者将其命名为:“双语教学计分卡”,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双语教学模式甄选的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层次集成的模糊多准则决策方法得到不同教学情境下双语教学模式的模糊整体评价;从而确定各种双语教学模式的优先顺序;最后通过一个实例说明了战略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甄选机制的求解过程。

二、战略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甄选机制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两种语言在教学用语中的使用比例以及最终去向,目前得到我国双语教学实践者广泛认可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浸没式(Immersion programmer)、维持式:(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 )、过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而如何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选择合适的双语教学模式就成为了战略管理课程双语课堂教学所需解决的问题,为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我们首先必须构建战略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甄选指标体系。

为完成这一甄选指标体系的构建,笔者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概念,自主构造出了一个用于甄选战略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工具,并将其命名为:“双语教学计分卡”。 该工具的具体内容以及与平衡计分卡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简单归纳如下表1所示:

三、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战略管理双语教学模式甄选机制的理论模型

本文此处首先将战略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所供选择模式和甄选决策的评价准则权重和各备选模式对准则的集成评价结果分别用模糊数和模糊语言变量来表示,并采用模糊数与非模糊数相结合的方法以得到各甄选机制指标的相对权重和各备选模式的集成评价结果;然后运用模糊数运算法则和模糊数排序方法, 计算得出各备选模式的模糊整体评价和模糊数总排序,以定量化确定备选模式的可行性高低。其运作步骤阐述如下:

第一、邀请相关专家依据特征向量方法得到上层准则的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通过Matlab求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对应的特征向量,从而得到教学管理者对于每个上层准则的重要性评价,按照模糊Delphi法的思路,将各个专家意见集成后的结果用三角模糊数来表示。

第二、下层准则的权重和下层准则对备选双语教学模式满意度分别模糊语言变量来表示,并用平均算子集成决策者的评价。在得到各备选双语教学模式对上层准则的满意度Ri和各上层准则的模糊权重值后, 就可以对每个备选双语教学模式进行模糊整体评价。

第三、将模糊评价值进行非模糊化,以便从中选出最优的双语教学模式。此处选择Chang Jing-rong的双系数法与传统的重心法相结合来对模糊数进行排序,计算值越大则该种双语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满意度越高。

四、战略管理双语教学模式甄选机制的实例分析

笔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曾经针对某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大三学生的实际状况,在战略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时,从浸没式双语教学、维持式双语教学、过渡式双语教学三种双语教学模式中选择了过渡式双语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方式,为简单起见,本文此处将浸没式双语教学、维持式双语教学、过渡式双语教学三种双语教学模式分别标记为Z1,Z2, Z3。下面将讨论具体的甄选机制过程:

首先邀请相关领域的教育专家和战略管理学科的资深教师对上述三种双语教学模式的上层准则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得到判断矩阵,并计算得出各上层准则的模糊权重,接着应用模糊数分别评价下层准则的权重和备选双语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计算得出三种备选双语教学模式的模糊整体评价;计算得出三种备选双语教学模式的非模糊化值并进行排序如下表2所示:

根据模糊集合理论,重心法的值越大则该种方案的风险越小,故此,第三种双语教学模式为最佳方案,即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为所选。

五、结论

在战略管理双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授课教师需要随时根据各种教学实际情况,从浸没式双语教学、维持式双语教学、过渡式双语教学三种双语教学模式进行甄选,以切实提高战略管理课程双语课堂教学的运作效率和效果。

本文结合模糊集合理论与层次分析法的相关理念,首先构造出一个用于衡量双语教学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工具――双语教学计分卡,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双语教学模式甄选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模糊Delphi法对多个专家的意见进行集成,确定各备选双语教学模式的优先顺序,最后通过一个实例分析诠释了该甄选机制的求解过程。

该方法使用的模糊层次分析方法充分考虑了专家意见对各层准则权重和备选双语教学模式评价的不确定性,同时将准则权重和备选双语教学模式满意度的评价集成到模糊数中,这种数学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将各专家的经验和知识反映到决策过程中,有效提高战略管理课程双语课堂教学的运作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欣然.双语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5,(4).

[2]姜宏德.“浸润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4,(6).

[3]卢丹华.双语教育的实质、有效性及不同的教学语言[J].全球教育展望,2004,2.

[4]范钛,陈小凡.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

[5]Chang J R, Cheng C H, Kuo C Y. Conceptual procedure for ranking fuzzy numbers based on adaptive two-dimensions dominance[J]. Soft Computing, 2005, (4).

篇10

关键词:直招士官 任职教育 教学方法

直招士官是与军官、士官相区别的军队新兴力量,是新的教学对象,在当前任职教育背景下,培养任职岗位合格人才是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而《航材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课程是理论基础课,对后续课程和培养学员的航空器材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结合直招士官学员的特点,结合岗位需求和课程性质,不断改进教学,培养和提高直招士官学员岗位任职能力。

1 直招士官层次《航材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课程简要介绍

1.1 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本课程是航空器材管理专业(直招士官层次)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主干课程,是航空器材管理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学员学习后续课程和培养航材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1.2 课程的理念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以航材法规为依据,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以航材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坚持现代管理理论与航空器材管理专业结合。学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航空器材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形成初步的航空器材管理能力。

1.3 课程学时数与授课对象 本课程学时数为30学时,授课对象是航空器材管理专业直招士官层次学员。

2 《航材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体现直招士官学员的特点不够鲜明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直招士官学员具有以下特点:学历层次较高,但基础相对薄弱,具备一定职业技能,但专业差异较大。在前期的教学设计中,部分教学内容设置难度比士官中专层次的高,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对管理知识知之甚少。虽然部分学员已取得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但专业差异较大,与航材管理专业相关的较少,导致某些学员较难理解部分专业知识。

2.2 培养岗位任职能力的教学目的不够明确 由于过去实行的是学历教育,突出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不同,具有明确的岗位指向性,强调岗位任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从以往教学来看,岗位任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不够明确,教员主要对以往的教学内容稍加调整,而不是完全按岗位所需去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加上直招士官学员不了解部队,使得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未来工作岗位的直接指导作用不明显。

2.3 体现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由于本课程具有理论性较强的特点,而且直招士官学员不了解管理知识,更不了解航空器材专业知识,所以,多数内容以课堂讲授为主,强调教员为中心,学员课堂参与性差、师生互动较少,教员与学员主要是单向沟通,并没有实现教与学双向交流,教学相长。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必须丰富教学方法,适应任职教育的要求,以提高教学效果。

3 《航材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改进措施

3.1 充分考虑学员情况 任职教育是以学员为中心的教育。鉴于直招士官学员学历较高但是基础薄弱、具备初级或中级职业技能,但专业差异较大的特点,合理分组,每一组中既有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学员(如在民航做过机械员的),又有无工作经验的,既有基础较好的又有较差的。这样,在学习本课程教学内容时,基础较扎实的、以往工作经验相近的学员可以帮助小组中其他基础较差的学员,通过他们互相的交流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提高本课程的感性认识。尤其是航材管理方法模块的内容,应充分调动具有民用航空公司工作经验学员的积极性,以便帮助其他的学员尽快掌握和熟悉各种管理方法在航空器材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3.2 突出任职教育的教学目的 任职教育是以岗位任职为指向的教育,是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它以服务部队为宗旨,以部队岗位需求为牵引,在教学模式上强调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突出学员解决任职岗位领域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使学员成为能够满足部队实际需求的高技能军事人才。因此,任职教育具有突出的岗位指向性。这就要求把培养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作为士官任职教育的主要教学目的,将培训对象任职岗位能力的需要作为改革教学最根本的牵引力量。而航空器材管理专业的直招士官学员毕业后的岗位主要是航材“三员”,即航材保管员、统计员和封存员,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直招士官学员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运用原理、理论和方法解决航空器材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具备初步的航空器材管理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航材工作法规规定和要求的岗位职责安排教学内容,与航空器材保管员、统计员和封存员岗位相贴近。

3.3 丰富教学方法并灵活应用 教学方法的核心的作用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服务,教学方法选择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课程既有管理原理与理论内容,也有管理的具体方法,为了让学员既能理解和掌握理论,并学会运用各个管理方法,又能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指导日后的航材管理工作,就需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

3.3.1 互动式教学 如,在讲授“现代管理理论”时,由于多数管理理论源于西方国家,因此具有较大的抽象性,针对这一情况,不能单纯讲理论,而是通过让学员之间、教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帮助学员理解所学内容,如“你认为在军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进行讨论。

3.3.2 启发式教学 做到教员的“教”与学员的“思”相同步,教员的“启”与学员的“问”相一致,增强教学效果,如“你认为如何做好航空器材质量管理”。

3.3.3 案例教学 选取航空器材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帮助学员理解教学内容。如“标准化管理”部分中,由于航材保管员工作疏忽,没有按照器材目录正确摆放器材,造成器材无法找到,影响器材及时发付。

参考文献:

[1]周道雷.任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