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治理范文

时间:2024-01-18 18:0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城市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城市治理

篇1

关键词:固岸;治理方式;问题

很多城市的形成都是依水而建,这是由于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意识到水源的重要性。随着人口聚集程度的加大城市就形成了,所以说水源、河流是城市发展的根源。现代城市中河流的功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它已经是集引清、蓄水、防洪、排涝、航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所以针对现代城市河道的清理工作变得十分复杂。

1 传统河道治理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河道治理方式只是进行片断的治理,也就是“需要哪里治理哪里”,这种形式对河道水流量影响十分巨大,同时对水中生态型和河岸的生态系统带来了很大的破坏作用,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使河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与现阶段提出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相互矛盾。所以进行城市河道的综合性治理刻不容缓。我国很多省份于2010年前后都提出了相应的河道治理方案和管理条例,来面对日益紧张的城市河道问题。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分析。

1.1 提高水质方式不能起到清理河道的作用

很多省份都采用引水的形式来替换城市河道中的水质,以求达到提高河道生态质量,但是这种方法只是能短暂的改变水流质量,却不能提高中体水质。改善水质的目的在于扩大河道面积、流量、深度使河道周围的生态环境受益。但是很多城市河道沿线却缺少引流装置,多用排放城市雨水和中水的形式,这使很多污水依旧通过城市排水系统汇集到河道中,另外不同水质相互掺杂,使水中的沉淀物加大,这使河道中的淤泥和杂物问题不能被解决。

1.2 生态治河观的缺失

传统的河道在治理过程中采取机械清淤,清理形式只是局限在疏浚、引配水,这使河道的生态性得不到重视。市区内的河道规划一般以平行的形态为基础,并且根据河道的笔直平行性进行划分这样规划虽然对城市规划和美观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河道的线型比在生态自然性上存在很大的不足,河道护岸多以硬质驳坎,这种水体和边坡土体不能相互溶解,回填土和自然土体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完成土体净化。这就使水生物缺少良好的生长环境。在治理过程中会因河道疏浚问题使生态环境发生改变,不能对淤泥污染做出处理。这样就不能达到河道淤泥综合治理的效果。常规的治理方式不能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因素环境,这就使河道的生态治理不能完全实现。

1.3 河道底泥治理达不到标准

河道传统的治理方式复杂多样,一般涉及到绿化、驳岸、配水、截污、清淤等不同的形式,但在处理时没有考虑到底泥和水体生物修复、河道生态系统等相关问题,河道底泥对上覆水体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底泥污染物问题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这些使得河水中 COD 浓度在底泥污染物排出后严重超出了 V 类水标准。尽管清淤可以消除一定污染的底泥,但城市河道底泥往往受到条件的影响,难以达到完全清除的要求,这就使得清淤后的底泥又会成为新的污染源。仅仅采取截污、清淤、冲水是难以消除黑臭问题,由于河道生态系统功能难以发挥使得自身的自净能力被削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黑臭问题。

2 如何采取综合性生态河道治理

2.1 减少污染源,及时处理污染现状

污染源头的控制是解决水污染最为彻底的方法,在污染源上进行合理的控制和整理就能实现良好的控制,使城市河道环境得到更好的改观。首先污染源控制的主要手段是提高污水排放指标,最大程度的降低污染源,同时通过雨水分流,以实现城镇规划中的雨排水和城市排水相互分流,通过不断的管道引流从根本上改善污水处理效率。使越来越多纯净的水被排放出去。

2.2 护岸工程中采取的措施

城市河道根据河流宽度和水量分为直立式、斜坡式,两种形式。下文笔者将对其进行逐一分析。首先直立式护岸适合在城市中水流量较大的河流,这种形式在河流汛期能够更好的控制,能够节省占地,使河道的净宽和深度增加。但是这种方式需要后期投资大量的绿化资金来满足河道周围生态环境的维护,同时这种河道缺少河岸和河床,使原有的生态结构发生破坏和改变,很难达到城市生态的要求。所以现阶段多少城市河道质量都采用斜坡式,这种形式不仅能够使城市河道区域生态环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能对水质进行进化,同时通过水生物的自然生态来创造出一个合理的生长环境。并且能够在河岸上采用绿化的形式进行覆盖,通过种植白三叶、高羊茅等植物,就能保证一年四季的绿色景象。需要注意的是采取植物固岸必须使水边土壤有一定的固化作用,使土壤能够提高抗水流的冲击能力。同时固岸所有的物质可以加强水质的净化,并且为居民创造十分优良的生活环境。

2.3 护岸生物的相关方式

生物护岸的根本是积极扩建河道坡岸的植被带,采用增加水生植物的形式来优化坡岸的生态环境。例如可以将生命力较强的灌木植物种植在河堤上,并且采用合理的生态格栅技术将植物根茎和河堤触为一体。使用植物的吸收功能将土壤中的污染物质及时清除,以实现加固河岸、控制水源污染的作用,并且达到景观设计的绿化要求。在处理时需要参照河流岸段基底的状况由坡岸往河流中心不断设置湿生、挺水、浮水等不同的水植物,这样才能改善水质,从而优化河道内的生态环境。两侧的土地利用模式是在综合建设、景观、生态和经济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社会、经济三大目标的和谐发展,在坚持“生态优先、景观经济并重”的原则下,制定出科学合理、优化可行的土地利用模式,使该区域成为泾源的绿色生态屏障、水源涵养区、风景旅游度假区。

2.4 结合法律,加强管理

河道的治理要和法律法规相互结合,我国颁布的《河道管理条例》和《防洪法》等内容在河道治理过程中能够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将河道的水质管理作为了水利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并且要求定期对城市中的河道实行拉网式检查,对发现的污染问题和安全隐患要做到及时处理。对河道的执法权限和管理效果进行限定。尤其在河道和其临近工程的管理上要加大审核力度。并且要积极参照其他地区的河道管理实例,最大程度的做好水利工程和临近水源工程的防污染工作。河道所在地区的主管部门要配合公、检、法对河道污染问题进行处理,是河道的管理秩序井然有条,同时定期对河道进行相应的维护,使其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河道管理环境。

3 结束语

城市河道治理并不是单一的生态环境的治理,它是将生态、水源保护、观赏性、周边发展相互结合的管理体系,在这个管理体系中景观和生态作用同等的重要,这不仅会使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还会在根本上提高城市化和生态化的共同发展的速度,使人与自然能够高度统一,达到共生共存的生态系统形式。

参考文献

[1]胡云卿.城市河流水环境区域生态景观建设系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2]付永川,杨海蓉.对重庆市次级河流水污染综合整治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18.

篇2

洛阳市吉利区牢牢抓住全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按照到“十二五”末实现“四个翻番”、“两个突破”的目标,以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进工业强区和城镇化进程,争科学发展之先,创和谐社会之优,着力把吉利打造成中西部地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化、生态宜居的现代石化城,努力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走在全省前列。

一是突出抓好石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全力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石化工业基地。做大做强石化产业集聚区,全力支持和服务洛阳石化1800万吨炼油扩能改造项目按计划开工建设,今后5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8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突破120亿元。加快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学新材料和化纤纺织”四大支柱产业,突出抓好总投资百亿元的60万吨PX、100万吨PTA、14万吨聚丙烯等重点项目建设,到2015年使石化产业集聚区营业收入突破900亿元。积极引导和支持宏达公司、黎明院吉利产业园等优势企业,通过扩容、兼并、重组等方式,发展壮大为核心竞争力强、品牌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围绕洛阳石化发展石油化工园区,依托黎明院吉利产业园发展化学新材料园区,在207国道两侧规划建设精细化工园区和化纤纺织园区,形成“一区四组团”的发展格局。

二是突出抓好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特色城镇化道路,把吉利建成全省城镇化建设样板区。着力构建以“石化工业、生活行政、生态旅游、现代农业”四大功能板块为主体的城市空间布局:以石化产业集聚区建成区为主体,构建石化工业板块,以产促城、以城兴产;按照“完善老城区、拓展新城区”的思路,构建生活行政板块,把新城区建成富有特色、全市一流的精品城区;以西霞院库区和沿黄湿地为主体,构建生态旅游板块,改善生态环境;以西北部岭区为主体,构建现代农业板块,形成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农业体系。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抓好路网建设,完善城市天然气、热力、垃圾处理等各项功能,建成适应城乡需求、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施“绿、亮、净、美、畅”工程,加大城市精细化管理力度,努力营造规范有序、文明整洁的城市环境。

三是突出抓好服务型经济发展。稳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规划建设西霞院水上主题公园、黄河湿地大观园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推进锦屏岭和万佛山石窟等历史文化景点的配套开发,形成温泉休闲度假旅游、文化旅游、生态观光旅游、运动健身旅游等六大旅游体系。加快发展生产业,围绕服务石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兴建科技研发、信息、检测检验等公共服务平台;规划建设大型物流园区,培育壮大一批在全市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尽快建成中原地区最大自勺石化、化纤产品物流中心。丰富提高生活业,以世纪广场为中心,规划建设融百货商超、电器家具、娱乐休闲、特色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中心商务区,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餐饮娱乐、社区服务等生活业,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四是突出抓好改革开放,切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以“两转两提”为重点,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加快推进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开发与经营。围绕石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城镇化建设、西霞院旅游开发、农业产业化等领域,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培育发展一批骨干非公有制企业。到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区GDP的比重超过80%。积极融人中原经济区建设,围绕石化后续加工、西霞院旅游开发等领域,多形式、多渠道引进重要战略投资者和重大项目,推动外来资金、技术、知名品牌、先进管理经验与我区优势产业、优势产品有效嫁接。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引导黎明院吉利产业园、宏达公司等骨干企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化工产品,打造一批出口品牌,不断提高我区经济的外向度。

篇3

关键词:市政工程;成本控制;成本决策;成本控制过程特征;费用管理

中图分类号:F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0-0083-04

一、现代市政工程成本控制的背景资料

现代市政工程是指市政设施建设工程。市政设施是指在城市区、镇(乡)规划建设范围内设置、基于政府责任和义务为居民提供有偿或无偿服务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等。市政工程一般是属于国家的基础建设,是指城市建设中的各种公共交通设施、给水、排水、燃气、城市防洪、环境卫生及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

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财政拨款占全国市政设施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是26%,20世纪90年代初是5%,新世纪初是4%,到了2007年只有0.8%。2007年地方财政用于市政固定资产投资也仅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4.6%。

住房和城张建设部总经济师李秉仁指出,“十二五”期间仍需要加快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预计2010年在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将突破1万亿元,预计“十二五”期间此项投资总额在7万亿元左右。住建部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将超过7000亿,可能仅次于高速公路和铁路投资,不过交通只是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资的一个领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增长,城市供水、燃气、热力管网等市政设施不能有效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设施不足,处理率低等问题依然存在,市政公用设施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国家发改委宏观投资课题组认为,尽管“十二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将由“十一五”的24.7%下降到16.2%左右,不过“十二五”期间政府出资的预算内投资仍需要快速增长,其占整个投资的比重有望从4%上升到5.2%,约为9.57万元。

二、现代市政工程成本控制的基础理论

现代市政工程主要服务于城市区域,政府的目标、交通的限制、便利市民的要求,市政工程的工期一般不会太长,属于“短、平、快”的建设性质。它的特征决定了它的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国家的投入和地方的资金筹措,而这些资金的投入与城市建设庞大的资金需求相比是有限的。

现代市政工程成本控制是指完成一项市政建设工程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即该工程项目有计划地进行固定资产再生产和形成相应开形资产和铺底流动资金的一次性费用总和。它主要由建筑工程费用、安装工程费用、设备工器具购置费用和工程建设其他费用组成。

成本控制是为确保目标的实现而服务的。一个系统若没有目标,就无法进行控制,目标的设置是有科学依据的。

一般而言,在市政工程开始施工之前,应预先对市政工程投资进行计算和确定。市政工程投资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成本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工程标底、投标报价、工程合同价等。现代市政工程成本的计算方法和表现形式不同,所需的确定依据也就不同。市政工程成本确定的依据是指进行市政工程成本确定所必需的基础数据和资料,主要包括工程定额、工程量清单、要素市场价格信息、工程技术文件、环境条件与工程建设实施组织和技术方案等。

(一)现代市政工程成本控制的内容

1.成本决策阶段。投资决策阶段是指编制项目建议书(即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可行性研究(含项目评估)阶段和编制设计任务书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主要应发挥政府监理的作用,把项目建设纳入国家长远规划、五年计划和年计划的轨道,进行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和设计任务书的审批,从而作出投资决策。社会监理单位可承担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编制任务书的工作,进行逐步可靠的投资估算,进行项目评价和审核,以便为政府提供成本控制的依据。

2.设计阶段。进行的建设项目,在初步设计阶段提出设计要求,组织设计招标或设计竞赛,组织评选设计方案,选择勘察设计单位并商签委托设计合同,审查初步设计和初步设计概算,以此进行成本控制。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提出施工图设计的要求,对施工图设计进行中间审查,控制设计标准及主要设计参数,审查施工图预算,参加图纸会审等,进行成本控制。

3.施工招标阶段。通过编制与审查标底,编制与审核招标文件,提出决标意见,协助建设单位签订发包合同,审查分包单位的选择等,进行成本控制。

4.施工阶段。通过审核设计变更和洽商,核批索赔文件,签发工程付款凭证,审查工程结算,审查主要建筑材料与设备订货,掌握工程进度与工程款发放,对成本计划与实际费用支出进行比较等,进行成本控制。

(二)影响现代市政工程成本控制的因素

施工阶段影响市政工程成本的因素。在施工阶段,工程成本是在已审定的概算范围内进行控制,影响投资控制主要是工程直接费、间接费以及其他费用,而工程的直接费与建设工期、工程质量又有密切的关系。

1.项目施工的总工期。目前,我国项目建设的投资主要来自自筹资金和借贷资金。自筹资金是放弃使用的机会成本,贷款资金是要支付利息,都要计入资金成本,计入总成本金额内。施工总工期超过计划总工期,势必贷款资金的利息也要随工期顺延而增加,也就增加了总成本。目前,我国工程建设贷款的利息是建设总成本重要的组织部分,占有一定的比重。因此,施工阶段应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按总工期或者缩短总工期来控制或降低工程总造价。

2.工程直接费。

第一,材料成本对成本控制的影响。材料成本的价格是由预算定额价确定的。编制预算价格是部门依据不同时间,结合市场供求情况和价格政策,确定价位,适时公布。但在施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材料价格也是按当时市场供给的价格进行采购,市场价格是由市场的货源、市场经济来决定价位的。因此,预算价和市场价是不同的,会发生材料

差价。

第二,人工成本对成本控制的影响。人工成本是由人工效率和工资水平决定。在预算定额中,依据项目施工内容,对人工的用量和人工单价(即工资)也作了具体的规定。但在实际施工中,随着工程地点、项目内容的复杂性以及工程变化情况,工程组织水平等,存在着差异。

对于人工成本的控制同材料差价和材料量一样,也必须依照合同来处理,工程技术人员应对合同的承包方式,所包括的具体内容弄清楚。

第三,机械使用成本对成本控制的影响。施工机械成本是按台班成本差和租赁价格差进行成

本控制。

第四,措施费对成本控制的影响。措施费包括:环境保护费、文明施工费、安全施工费、临时设施费、夜间施工增加费、二次搬运费、大型机械进出场及安拆费、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模板及支架费、脚手架搭拆费、已完工程及设备保护费、施工排水、降水费。各专业工程的专用措施费项目的计算方法由各地区或国务院有关专业主管部门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自行制定。

3.间接费。间接费是随直接费上升而增加,为控制间接费必须加强工程管理。管理科学化就效益高,投资则省,所以进行科学的管理是当今时代的需要,也是减低工程投标的需要。

4.市场物价。在工程概、预算中,必须考虑到市场物价变化引起的风险,作为建设单位要充分地考虑,而项目施工单位在工程承包时也必须考虑,在市场物价影响投资的处理时,首先依据工程施工合同所约定的价格条款进行处理。同时也控制双方无充分理由不能随意对合同费用进

行增减。

(三)现代市政工程成本控制过程特征

1.成本控制应是动态的、可控的过程。控制,是当活动过程的任何环节偏离计划目标时进行纠正,使之按计划目标正常进行的一种职能。或者指按照一定的预定目标和条件,对一个过程或一系列事件施加影响,使其达到预定目标的一种组织活动。

在动态控制过程中,人们把实际值与目标值相比较,当发现偏离时,分析偏差的原因,确定下一步对策,但这样做只能是偏离纠偏再偏离再纠偏的控制方法,是被动控制。

2.成本控制应是一个主动控制过程。主动控制立足于在项目控制中,事先主动地采取决策措施,以尽可能地减少乃至避免实际值与目标值的偏离。一般来说,工程技术人员在项目建设中的主要任务是对建设项目工期、投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其结果是使项目建设工期最短、投资最省、工程质量最高,这一理想的目标和要求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为此,工程技术人员应根据业主要求和项目建设的客观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突出重点,事先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衡量标准,使投资控制达到主动控制的目标。

三、现代市政工程成本控制措施

1.要加强对施工队伍资格审查,在市政工程中,严格杜绝层层转包和分包以及借用施工资质的情况发生。招投标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重点应放在规范招投标活动和招标方式的确定上,招标评标应实行合理低价中标。这样可避免个别投标人追求业绩的最大化,往往出现低价掠标情况,与他们签订施工合同后履行不了合同承诺,直接造成工程造价的失控。

2.目前积极推行的工程量清单制方式,是与国际接轨的一种招标计价方式。其本质是市场定价,能准确反映建筑产品的市场价格合理降低工程造价。业主方应当制定周密、严谨的招标文件,招标文件具体条款的制定要本着有利于公平竞争、有利于合理降低工程造价的原则,招标内容要清晰、明确,避免造成投标人理解上的误差。

3.重视施工合同。施工合同是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依据。签订严密的施工承包合同,同时在施工中加强合同管理,才能保证合同造价的合理性、合法性,减少履行合同中甲、乙双方的纠纷,维护合同双方利益,有效地控制工程投资造价。

4.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工程施工结算审核是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此阶段的工作要求是所有的审计人员必须与工程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结算的工程量应以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中的工程量为依据,考虑设计变更的工程量,特别是对施工签证的合理性,要结合施工图纸进行详细的审查,防止在套用定额时出现错套、误套及换算错误的情况,避免对工程造价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必须重点审查的:投标承诺的让利是否到位、查工程量的真实性、查清单涵盖子目的工作内容、查材料单价、查签证单的真实性、查取费标准的合

理性。

总之,市政工程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我们只有加强对每个环节的造价成本控制和审查,通过控制来发现项目投资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促使投资管理不断完善,从而提高投资效果。对于市政工程建设来说,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地进行成本控制,是企业争取项目效益最大化的关键所在;是生存的根本;也是赢得更广阔市场的条件和前提。过程中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效果到位,就有必要进行工程成本控制的深入研究。切实加强成本管理是市政施工单位的首要任务,也是获取最大利润的关键。而成本管理的最终结果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雷良霖.论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及其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9).

篇4

关键词:现代;园林工程;施工组织;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现代园林工程是一项规模大、因素多、工期长的系统性工程,一项现代园林工程往往涉及到包括建筑工程、土木工程、园艺、管理等多项工作活动内容,其顺利完工往往需要多个施工单位相互合作、协同作业。园林工程施工和组织管理在现代园林工程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管理的绩效不仅关系到工程的施工质量,同时还关系到工程成本的节约情况。本文主要通过园林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和施工组织以及施工造价成本等几个方面,深究现代园林工程施工和组织管理过程中值得注意的事项,以其为我国园林施工单位建设精品园林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园林工程施工组织

园林工程的复杂性是的任何一个园林工程的顺利施工都不可能事单独的施工单位能够独立胜任的,为了更好的实现工程建设各项目标,园林建设势必要涉及到施工单位之间的组织协调问题。做好园林工程施工组织协调工作,就需要工程建设管理部分在以下三个方面做足够努力

1、为工程施工做好充分准备

当工程施工单位通过投标、竞标最终获得工程建设的承包权之后,紧接着就需要尽快做好工程的预算、概算和施工组织计划等工作,以便为工程顺利施工做好充足的准备。这些准备内容主要包括工程施工材料准备、工程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准备、各种施工机械设备准备等。充分而周密的施工准备是保障工程施工流畅性的必要条件。

2、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

施工计划是原来工程施工活动的依据和管理控制的评价标准。当合同对工程建设工期做出明确的规定之后,施工单位应当统筹工程投资资金计划、材料进场先后顺序、机械投入数量和施工人员岗责配置等各项工作,科学严谨而不是周密的做好顺利施工所需要的各项准备工作,以确保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不会因生产要素欠缺或者供应不足出现施工中断的现象。

3、明确人员职责和组织机构

通过对园林工程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在目标统一的前提下促进施工效率的提升。工程项目需要进行明确的施工组织划分、严格的任务分工和科学的岗位职责分配,需要明晰工程之间的隶属关系和各个工程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只有确定了工程项目的隶属关系和主要负责人,才能进一步落实施工责任。

二、园林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

园林工程现场施工阶段是工程造价成本形成的关键环节,施工现场管理的力度和绩效,会直接影响工程造价预算的落实情况。现代园林建设普遍具有规模较大、设计较为复杂的特点,这个特点使得园林工程施工现场通常占地面积较广,工程施工中设计到的因素较多,过大的面积和较复杂的影响因素,使得工程现场管理变得十分的困难。但施工现场管理是整个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其管理工作落实的不好会带给整个工程巨大的损失。就目前我国的园林工程现场管理来讲,部分园林工程施工企业过分重视业务量,而忽视了对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使得园林工程项目存在着施工质量差、技术执行问题多、浪费多、消耗量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都是由于园林工程施工组织计划不周密,施工管理力度不够造成的。

完善园林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就需要从问题出现的根源着手,提高园林施工计划编制的周密性,提高施工现场管理的力度和科学性,充分考虑各个环节的影响因素,确定现场管理控制的关键点,大力推行现代项目管理制度,以项目管理的形式推动园林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极小的提升。

三、园林工程施工造价成本控制

工程施工造价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利润的主要源泉,有效的工程造价成本控制能够极大的扩展企业的利润空间,优化工程施工资源配置,确保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进而保障工程效益目标的实现。

1、工程施工陈本分析

工程施工成本分析是为了确定工程施工成本的组成,需找出成本消耗较大的关键施工环节和施工工序,为最大化的成本优化控制确立对象。依照现代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项目成本费用的标准定额组成形式,园林工程施工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直接工程施工成本和间接工程施工成本两大类。其中直接工程施工成本主要包括相关的工程施工材料成本、机械使用和维护成本、施工人员工资薪酬、绿化苗木购置成本和土方费用等。间接工程施工成本主要包括工程相关管理人员薪酬、办公成本、员工差旅费用和员工培训费用以及处于共同状态下的照明、机修、供水等费用。这些费用中直接工程成本是工程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程总成本中占着较大的比例,但一般来说想从这些成本上实现节约较难做到,因为这些成本一本是由市场价格决定的。而间接成本由于没有与具体的收益对象相对应,其成本消耗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属于管理控制的重点之一。

2、工程施工造价成本控制的原则

园林工程属于建筑工程中的一个主要工程类别,它们之间有着较多的共通性,许多工程施工造价控制原则是共同的。其中主要的原则有全员参与原则,全过程控制原则和目标控制原则。

3、有效控制施工成本的工作流程

首先,通过园林企业内部模拟招投模式,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合理降低施工成本,最终确定中标的施工队。其次,在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支出费用较大的项目一定要专人重点监管,防止误工、浪费材料机械等现象发生。再次,制定详细科学的工程施工预算,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监督,严格控制施工的预算符合性。然后,严格现场标准制度化,严防浪费漏洞。根据施工现场及工程内容特点,科学合理安排施工现场布局,强化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最大限度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后,通过过程考核、竣工考核,完善奖惩制度,促进施工成本降低,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使每位员工都能为降低成本和增加企业的积累做出积极的努力。

结语

园林施工建设不同于一般性质的建筑建设或道路建设,它是集建筑学、美学、生态学、经济学于一身的综合学科,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根据这些特点进行专门化、系统化的管理,而作为园林施工的管理者,也必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虽然目前我国园林建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科教育的不断完善,未来的现代化园林建设和施工管理水平必然会得到较大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开森,浅析园林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

篇5

关键词:公民素质;“表解”;国民意识;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19-02

一、问题引出

电视征友词:“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

笔者曾在某课堂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听到的一段师生对话:

师:“英国的内阁和中国明朝的内阁有何区别?”

生:“英国的内阁是法定机构,由首相任命各部大臣。中国的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由皇帝任命。”

师:“当英国首相遭遇到议会不信任时该怎么办?”

生:“辞职或者解散议会并由新议会决定去留.”

师:“回答的很好,假如让你在二者中作一选择,你会选择什么?”

生:“皇帝”(声音很高、拖得很长且有很多附和者)

电视征友词因当事人歪曲的财富价值观引发社会广泛热议,反映出当代国人对公民素质的迫切要求。若仅因这句话就定讲话人素质如何低下,恐有失偏颇。可后面的这段师生对话呢?它反映了民主意识的缺乏和对权力的向往,这才是我们真正担忧的。作为教师,培养学生公民素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位老师如果多点严谨,少点随意,把最后一问改成“两者的区别分别反映的本质是什么?这种本质对两个国家历史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引导分析得出:“专制与民主的本质区别。英国通过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推动了其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中国的专制则造成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通过这样设问与分析不仅使得问题得到升华,更为重要的使学生认识到专制的弊端与民主的进步,从而培养其民主意识。

二、梁启超关于国民意识的作用

关于国民意识,梁启超说:“盖制度不植基于国民意识之上,譬如掇邻圃之繁花,施吾家之老干,其不能荣宜育也。”[1]又说:“积极要求者,以国民意识积极的作用创造一种新组织也,例如法国之《人权宣言》为十九世纪民权国家成立之总发动机。消极承诺者,以国民意识消极的作用,维持一种旧组织者也,例如日本今天尚戴万世一系之天皇,中国人民默许藩镇割据。”[2]这里梁启超以法国、日本、中国为例说明国民意识的作用。法国经过启蒙运动,反对专制,追求民主,为大革命做了充分的宣传和动员;大革命过程中制定的《人权宣言》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成为整个十九世纪人类一面光辉旗帜。日本虽经过明治维新过程中的“文明开化”,中国虽经过“君主立宪”、“民主与科学”的历程,但中、日两国国民意识中均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其结果是日本确立天皇制,中国则是军阀割据。

正是由于公民素质在个人、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进行,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已是刻不容缓的工作。关于公民素质培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有着明确的总体要求。如:通过《必修一》学习,“要懂得从国情出发,学习和借鉴中外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提升民主法治意识。”[3]通过《必修二》学习,“增强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也能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形成开放意识,适应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4]通过《必修三》学习,“要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5]

三、表解高中历史新课程中的公民素质与实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涉及的现代公民素质主要包括:平等意识,开放意识,民族意识(包括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民族振兴),个性的解放与自由,可持续发展(包括乐学善学、与时俱进、创新精神、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那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该如何在无形胜有形而非说教的过程中培养公民素质呢?笔者认为,通过“表解”的形式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梳理与整合,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构建;以“问题设计”为突破口,加强同类事件的纵向归纳和横向比较。在知识构建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得公民素质得以形成与提高。

参考文献

[1][2]王元化,王焰.近人学术述林――梁启超学术论著・先秦政治思想史[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篇6

摘要: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开展礼仪养成教育,更是提高学生素质及就业竞争力,顺利实现就业发展的需要。现就中职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模式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逐渐构建探索出了以礼仪课为主阵地,其他多种方式作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有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礼仪养成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中职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一、开展中职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孟子曰:“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教育不仅是传承中华民族文明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而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开展礼仪教育,更是提高学生素质及就业竞争力,顺利实现就业发展的需要。然而,当前的中职学生礼仪缺失现象比较严重,而我们的中职学校教育却呈现出“重技能,轻礼仪”的现象,大多数学生抱着“一技在手,饭碗不愁”“技达四海,能行天下”的理念,重视技能的学习,认为学好技能对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有好处,却忽略了文明礼仪的学习,认为这无关紧要。然而现实却告诉我们,礼仪对于中职学生发展至关重要,我从事中职《现代礼仪》教育工作,深刻体会到“你离礼仪有多远,你离成功就有多远”这句话的含义。因此,加强中职学生礼仪教育,刻不容缓。

二、构建中职学生礼仪养成教育模式的总思路长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表明,一个人文明礼仪素质的提升是不可能仅在一节课或一次活动中完成的,而是需要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手段交互作用,并最终由学生自身从实践中感悟、体验、总结、提炼而成。我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的尝试,逐渐构建出以礼仪课为主阵地,其他多种教育方式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有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礼仪养成教育的模式,也就是多种礼仪养成教育方式交互作用,包捆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一)把礼仪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纳入中职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通过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系统讲授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可以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把礼仪养成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到德育课的范围中,作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新生入学第一个学期开设礼仪课程,学习时间为一个学期,每周两个学时,一共40个学时。我们所指的礼仪课程是指适用于培养所有中职学生礼仪能力的礼仪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仪容仪表、课堂礼仪、师生礼仪、同学礼仪、社会公共场所礼仪、集会礼仪、家庭礼仪、面试礼仪、职场交往礼仪、网络礼仪、涉外礼仪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系统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礼仪课程的设置应当体现职业特点,根据不同的专业,教学内容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如,酒店服务专业的教学重点就应该培养学生的教师礼仪等,汽车修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就应该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内在素养(礼节的运用、沟通能力、电话礼仪、应变能力等)。

约翰・霍尔说过:“礼貌出自内心,其根源是内在的,然而,如果礼貌的形式被取消,它的精神与实质亦随之消失。”在礼仪课堂教学中开展礼仪训练,要重视礼仪教学与礼仪实践的关系,从举止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方面深入系统地传授礼仪知识,并与日常礼仪行为的养成与训练相结合,指导学生进行礼仪实践,使学生学会基本的礼仪动作。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按照礼仪规范反复练习,如站姿、坐姿、握手、传递名片、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接听电话等,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和运用礼仪的原则和技巧,如见到老师如何表达,迎接客人如何做,课堂上的坐姿及问题的回答,等等。

认真选取教材,并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使礼仪课程体现职业特点,是上好礼仪课的关键。目前,各学校没有统一的礼仪教材,所以礼仪课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应选择体系合理、内容丰富、理论论述与实用技巧相结合的实用性教材。有条件的可以自编校本教材。防城港市理工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经过反复的对比、筛选,现在选用的是张铁庄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礼仪》。该教材包含了礼仪与礼仪修养、个人礼仪、不同公共场所礼仪、社交礼仪、求职礼仪、习俗礼仪、涉外礼仪和社交礼仪文书等内容。为增强可读性,书中还引用案例导入。该教材向学生普及、传授作为现代人在社会上发展、自立所应具备的基本礼仪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各专业的不同职业需要,各有侧重,并且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来进行讲授。如,对于酒店服务专业的学生就应当侧重商务礼仪的训练,汽修专业的学生应该侧重接待及日常用语的训练。另外,礼仪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多样化,强调实践性教学,教学方法包括情景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示范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创新教学手段,充分采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提高礼仪课的信息含量,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促进课程向着合理、高效、科学的方向发展。

(二)坚持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学科渗透”

礼仪教学不仅仅是礼仪教师和班主任的事情,更需要全体教师参与进来,在学科教育中进行渗透式教育。在学科教学设计中,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设立不同的渗透目标。如,服装设计专业的美术课上,让学生用简笔画和漫画的形式来描绘出礼仪的图画,在学习画画的同时也受到了礼仪的熏陶。通过在班上出版文明礼貌专题的黑板报,在校园里举办以各种礼仪为题材的美术画展,让学生在参加此类活动中受到文明礼仪的熏陶。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美、认识美,在学习美的过程中,懂得做一个有修养的人的真谛。通过“润物细无声”式的学科渗透文明礼仪教育,使我们的学生能时时处处接受各种形式的文明礼仪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文明素养,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的教学及和谐校园的健康发展。

(三)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德育主力军的作用,构建班级文明礼仪之风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对学生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俗话说,“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因此要加强班主任在学生礼仪教育中的引导作用。班主任在接手新班之际,应该调查了解班级文明礼仪实际情况,精选班干集体,构建文明班级骨干,认真开展礼仪主题班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文明礼仪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及基本的礼仪规范。通过制定班级文明礼仪规范,规范学生的礼仪行为,同时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奖惩制度。如对于每月礼仪规范表现优秀者,给予奖励;对优秀寝室,进步显著、做好事的学生给予奖励;对于文明礼仪缺失的学生则给予一定惩罚,让他们明白落后的原因,并及时改正,以跟上班级的文明步伐。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

1.开好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我校文明礼仪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主题班会每周一节,学校在安排工作时,把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纳入主题班会教育工作计划。每次班会均要求写有教案,班会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化,可进行辩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视频播放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班主任要进行有效的引导,及时总结。

2.举办礼仪知识的专题讲座

根据不同时间段的教学需要开展专题讲座,如在新生入学时开展军训、校纪校规的专题讲座,使学生明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规范自身的行为。不定期地开展礼仪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日常礼仪规范要求。在学生就业前开设专门针对就业的礼仪规范教育,一是利用班会的时间召开招聘模拟会,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招聘人员和应聘人员,指导学生观察应聘者在应聘过程中,哪些行为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要求,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加出色?通过招聘模拟,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提高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让学生明白只有时时处处讲文明、守规范,才能成为一名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员工。二是开展就业指导讲座,着重强调面试礼仪。让学生了解面试中的各种礼仪规范,明确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告诉学生面试时要做到:表现自然大方,态度友善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精神焕发,充满活力,说话言简意赅,回答准确。强调在面试中的一些礼仪常识和面试技巧,包括行为礼仪(微笑、站姿、坐姿等)、仪表礼仪(着装、发型等)和一些礼貌礼节等,让学生在面试中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很好地迎接每一次面试的挑战。通过不断地开展礼仪知识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基本的礼仪知识,在日常的行为中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3.举办全校学生文明礼仪知识竞赛

在开展知识竞赛之前,学校制定、印发中职校学生文明礼仪规范,组织学生认真学习相关的文明礼仪知识,在全校学生中进行一次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教育。通过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学生对文明礼仪规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会更加关注自身的礼仪学习和养成。

4.通过各种活动向学生展示规范的文明礼仪

通过活动展示规范的文明礼仪,往往比简单的说教更具说服力。如在文艺晚会上同学就表演了《礼仪综合展示》,在舞台上,礼仪队员们落落大方地向全校师生及上级领导进行了各种走姿、站姿、坐姿、手势、握手礼、鞠躬礼及递接名片等常用礼仪的表演,向全校师生进行了一次礼仪展示及教育,获得了上级领导和全校师生的好评。在市、区、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都能看到我校礼仪队学生优雅、文明、标准的礼仪展示,这些礼仪队学生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周围的学生。

5.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环境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习惯,逐步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是十分必要的。在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中,不定期地进行文明礼仪方面的教育,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及时对学生当中出现的不文明现象进行批评,对文明的现象进行表扬,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各科任教师也随时注意学生的行为,对于所碰到的不文明现象要敢于及时指出纠正,如,在教学楼看到学生乱丢垃圾,任何教师看到都应该及时指出并让其改正,旁边同学看到了也会自觉地约束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文明氛围。

6.树立文明礼仪榜样,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在文明礼仪教育中,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运用榜样进行教育,生动形象,说服力强,能够使学生在耳闻目睹榜样的事迹中获得道德启迪,在接受榜样的感染中自然而然地理解、认同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要求和规范。如,在班级管理中通过主题班会,发动学生寻找身边的文明礼仪细节,对学校文明情况和存在的不文明现象进行调查。同时,各班可评“文明礼仪之星”,利用宣传栏展示他们的风采,树立文明礼仪榜样,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和宣传礼仪的整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推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系列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形成人人争当文明学生的良好风尚。组建礼仪队,开展礼仪培训,向全校师生展示规范的礼仪,并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这个过程既是学生学习、实践基本礼仪的过程,也是学生礼仪素质提升的过程。我校酒店服务班就组建了班级礼仪队并进行了培训,通过礼仪训练,规范了学生站、坐、走姿,以及怎样待人接物,怎样注意礼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班上同学的衣着和行为有了很大的改观,在文明礼仪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对校园内不懂礼、不讲礼的不文明现象进行披露和批评教育,如,对经常旷课、迟到、带食品进实训室、在食堂不文明用餐的学生进行通报批评,让学生增强讲文明、讲礼仪的意识,养成讲礼仪的习惯。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礼仪素养

篇7

进入7月,央行开始调控流动性,前两周,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大幅下滑;后两周,受月末效应影响,产品收益率又有所反弹。

8月以来,各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再度回落,大多降至5%以下,并逐步回归理性。但业内人士分析称,理财产品收益率会一直持续偏高,只是季度和年度节算会更明显一些。也就是说,当下平稳回落的趋势是暂时的。9月末银行业即将面临“季考”,新一轮的“抢钱”大战势在必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会再度上行。

收益率回落至5%以下

近日,《投资者报》记者通过各大银行网站详阅了其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情况,多数理财产品收益率回落至5%以下。收益率超过5%的理财产品数量较少,且投资期限多为一年以上。

对此,普益财富周报的统计数据显示,8月10日到16日一周,人民币债券和货币市场类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54%;外币债券和货币市场类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1.3%;组合投资类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82%;融资类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85%;结构性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34%。

银行高级经理人、中国首批金融理财师嵇磊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6月本身属于各行年度中期考核期,加上央行又没有释放流动性,所以造成资金进一步紧张,银行资金成本提高,只有靠高价发行理财产品救急。后来,央行逐步释放流动性,市场资金才得到缓解,加之6月‘钱荒’对银行产生了警示作用,其在后来的表外业务操作和资金错配问题上更加趋于谨慎,所以促使资金价格逐步趋于平稳。”

9月或再打“抢钱大战”

“中考”已过,但三季度“季考”将至,所以,新一轮“抢钱大战”将继续打响——一些业内专家对此深信不疑。

“为了应付监管要求,不少银行在季末、月末等统计时点前后,采取理财项目转存、揽储、卖贷款等措施解决存贷比问题,三季度末银行理财产品的价格战可能还会很激烈,理财产品近两年一直担负着揽储的重任。”独立财经评论人周彦武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从效果来看,即使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量价齐升,存贷比仍然飙高,这显示银行业整体揽存的压力相当大。由于6月份发行的理财产品多为3个月以下期限,大多在今年9月底前到期,因此三季度末理财产品揽储的任务仍然艰巨,价格战自然很难避免。”

周彦武还提到,银行最需要钱的时候还是12月底,所以央行必然要留足“子弹”。9月末,央行不会动用太多“子弹”,但收益率也至少会达到6%~7%。

不过,嵇磊对此有不同看法。“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9月末收益率不会大幅走高,季度末冲业绩是可能的,但是资金成本走高应该是在季度末前,要有提前量。各家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可能会在9月初就开始走高。三季度末,各家银行的经营指标已成定局,在四季度主要是结构性调整和明年的业务准备,对资金需求不会那么迫切,而且很多银行都已申请发债。

中资信合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高级金融分析师郭浩告诉《投资者报》记者,9月和10月,抛去季末因素,一般也都是投资市场的旺季,银行大多会出台相关措施,发售高收益理财产品来吸引投资者、吸收存款。这是市场的需求,近年来几乎已成为客观规律。

不要放弃长期投资

针对当下趋势,业内专家建议投资者将目光转向中短期理财投资的同时,也不要放弃长期理财投资。

篇8

[关键词]冠礼;日本成人礼仪式;建构现代成人礼仪式

[作者简介]郑琼琼,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2008级研究生,德育原理方向;潘梅,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2008级研究生,高校德育方向

“成人礼”又叫成年礼、成丁礼、入世礼、成年仪式、加入仪式、入社式等,作为人一生中所需经历的重要仪式,从原始社会开始就“曾毫不例外地在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过”[1]并通过“教导型、考验型和标志型”[2]等不同形式内容的“成人礼”仪式给予成人者隐形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成人礼”仪式作为个体成长历程中重要的仪式,是一生仅此一次的人生片段和人生体验,在个体受教育及其社会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成人礼”仪式德育活动从萌芽、发展、兴盛、中断,到如今日益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文依托与“成人礼”仪式盛行的日本进行比较研究,探寻如何更充分地发挥我国学校“成人礼”仪式的隐性德育功能。

一、中日“成人礼”仪式的历史交融与发展

生命意义上的“成人”始于实际分娩时,但要完全成为社会意义上的“成人”则是在“成人礼”仪式之后。“成人礼”仪式是个体达到性成熟或法定成年期时所举行的一种仪式,以此来确认个体成年,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赋予权力、责任和义务。回顾历史,中日两国“成人礼”仪式经历了相互借鉴、交融发展的发展历程。

(一)日本“成人礼”仪式的汉化时期

以儒家文化为根基的汉文化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初期占有绝对支配地位。随之传入的“成人礼”仪式首先被日本贵族阶层所接受,并成为日本最初的“成人礼”仪式――“元服”[3]。日本天武天皇11年(公元683年),模仿汉家冠礼诞生了结发加冠制度,规定成年时改“幼时的发型为成人发型,贵族加冠” 《续日本纪》中记载了圣武天皇加冠时的情景。

在古代日本,元服的主要内容一是为新成人束发之礼。这是受儒家孝道的影响。《孝经》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损,孝之始也。”因此要束发加冠;二是贵宾加冠之礼。在汉族的冠礼中,亦是由家族中有名望的长者为新成人加冠,且冠者有“三加”(加缁布帽、皮弁、爵弁,分别象征冠者从此有了治人的权利、服兵役的义务和参加祭祀活动的资格);三是改童名为成人名。“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仪礼・士冠礼》)在中国的取名中,主要是取别名;四是由女子陪宿,即所谓“添卧”,陪同的通常是贵族之女,之后纳为正妻。在中国,男子加冠后方可娶妻,女子及笄之后方可出嫁。由此可见,元服“成人礼”仪式的形式基本模仿儒家冠礼的程序,即围绕异服、结发、加冠、取名、婚嫁展开。这一时期的日本“成人礼”仪式正处于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阶段,处于汉化阶段。

(二)日本“成人礼”仪式的民族化时期

随着“成人礼”仪式在日本的广泛传播和受众的日益扩大,“成人礼”仪式也日益融入了日本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民族习惯,而诞生了乌帽子礼。乌帽子礼(戴染成黑色的帽子)在中世纪武士之家颇为盛行。新成人被称作乌帽子。并需要邀请社会地位高的人作为新成人的乌帽子父母,并给新成人取一个乌帽子名。“从不戴帽子到戴帽子,认新父母、取新名字,这种类似于诞生的过程寓于着一个人的新生。”[4]乌帽子礼是贵族文化礼俗与农民习俗、外来成年礼俗文化与日本民族文化的连接点。到了中世纪末期,“中剃”日渐在商人、农民和一般庶民中流行起来。“中剃”即剃去头顶前部的头发,以此作为成年人的标记。与“中剃”相对应的一种祝贺礼仪,是穿兜档布。即是在13岁或15岁时,由外婆家最好是由姨妈送一块红色的棉布即兜挡布,以示祝贺。直到现在,穿兜裆布都被认为是日本习俗中的一大特色。在这一时期,日本“成人礼”仪式出现明显的“下移”现象,武士阶层、普通市民、农民、商人都开始举行“成人礼”仪式。“成人礼”仪式广泛的渗透到日本民众的生活中来,并依据自身的习俗出现了简化和改变。可见这一时期日本“成人礼”仪式的“日本味儿”明显增大。

(三)日本现代“成人礼”仪式的反哺时期

在战后的日本,“成人礼”仪式由个人事务、家族事务演变成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始于1948年的日本现代“成人礼”仪式已成为日本国民的一大节日。这纵然有宗族势力衰化、家族观念弱化、政府服务功能扩大等诸多因素的合力。但从教育角度探寻,不难发现成人仪式被赋予的社会、国家和社会“旧成人”对新成人的德育意图。到了每年1月的第2个星期一,政府会为年满20岁的男女青年在公会堂或区民会馆等处,为他们举办“成人礼”仪式和庆祝活动,而青年男女都要身穿节日盛装(和服)参加。

自1993年始于上海嘉定区的“成人礼”仪式以来,曾因各种社会历史原因在我国一度中断较长时间的“成人礼”仪式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此时,我国“成人礼”仪式不论是实然还是应然都不能完全回到冠礼的旧途上了。那么为何做?如何做?成人仪式发达的日本自然就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隆重庄严的集体式“成人礼”仪式氛围、殷切嘱托与高声宣誓的仪式流程、围绕责任与角色的德育意图,我国“成人礼”仪式在形式上极大程度地学习了日本现代“成人礼”仪式,接受了它的反哺。同时,也不难发现我国现代“成人礼”仪式的社会重视程度、参与程度、活动的丰富性与教育性等诸方面还落后于日本。

二、中日“成人礼”仪式的特征比较

经历了既相互交缠又各自发展的演化历程后,中日“成人礼”仪式形成特色与共性相互交织的特征。梳理中日“成人礼”仪式的特征并进行比较分析,为我国“成人礼”仪式的德育实践提供可参考的范式,有极大的价值。

(一)一致性相对于变化性

在我国,除少数民族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成人礼”仪式外,汉族则从周代开始就采用冠礼作为“成人礼”仪式的主要形式。在延绵千年的朝代更迭、世迁的历史进程中,冠礼始终稳稳地占据我国“成人礼”仪式的主流。冠礼的具体程序也始终是围绕束发、三加冠等庄重的仪式进行,呈现出长达千年的一致性。

反观日本,其“成人礼”仪式则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中,这既源自于日本“成人礼”仪式的形成动因,即上层精英贵族对先进文化的学习。简言之,其本身是“舶来品”,是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产物。外来事物要深入扎根一地、一国,只有在本土化的历程中,接受来自本土文化的所带来的变异。从元服到乌帽子礼再到中剃,不只是形式的变化,更是日本社会文化“风向”的变化和日本民族文化的兴起。

(二)道统性相对于世俗性

我国“成人礼”仪式中,整个仪式的繁复而庄重,渗透着隆重的道统色彩。加冠属于“冠礼”仪式中最具代表性也最为重要的内容。冠礼被古人成为“礼”之始也。男子加冠要进行三次,因此,冠礼又称“三加之礼”;“三加弥尊,加有成也”(《礼记・冠义》)。“三加之礼”是形式,更是通过形式对“加冠者”即新成人的教育,如《礼记・郊特性》所讲“三加弥尊,喻其志也”。就冠礼作为“成人礼”仪式的本质意义而言,它有标志成人、承认社会角色的基本特质。但在“尚德”、“尊道”的中国,其更重要的特质是让社会新成人遵守儒家为代表的“君父观”。《礼记・冠义》载,男子加冠后,见于母,母拜之;见于兄弟,兄弟拜之。冠礼将“礼”与“君父”观念再一次的以个体必须接受的方式渗透于个体。

而日本的“成人礼”仪式则世俗性更为强烈。中剃、乌帽子礼,穿兜裆裤等虽受重视且隆重但都形式简单,并且有更具世俗性的考验性活动居于其后,这则更是冠礼所没有的。如在日本多山地区,新成人要被抱住双脚倒挂在悬崖边,以考验其胆量,这种游戏在日本一些地区至今仍然存在。日本“成人礼”仪式没有过多思想观念上的灌输需求,更多的是对个体成人的一种祝福、期望和考验。

(三)符号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无论是中国的加冠仪式,还是日本的乌帽子礼、中剃,都是通过社会新成人外在形式上的变化如服饰、发式、姓名的变化,而告知新成人应当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以及建构自己新的社会角色。对个体而言,“成人礼”仪式的意义在于构造一种“过渡”,为个体进入到新的地位提供一种符号性的标志物。这种标志物所承担的符号性既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从无冠到加冠的过程是一种标志性的符号,从儿童到成人,从受保护者到保护者,也是一种心理上标志性的符号,标志着一种新的生命历程开始。而这种新生命是社会所赋予的,是社会所需要的,是社会性的体现,甚至可以说是社会所“强加”的。

社会通过“成人礼”仪式“强加”给新成人作为成人的权利和地位,同时也“索取”着义务和责任。不论是我国的冠礼还是目前举行的成人仪式,不论是日本的乌帽子礼还是现代的日本“成人礼”仪式,都是通过仪式体现社会对一个成人的要求。它的社会性依然强烈,但是“成人礼”仪式在古时居于更为显著位置的作为“承认标志符号”的性质却淡化了。其对于公民法定成人资格的赋予也只是形式上的。法律和其他社会规范已取代“成人礼”仪式的权威符号功能。“成人礼”仪式的符号性不断弱化,已成为社会道德教育的一种形式与途径。

三、学校德育建构现代意义上的“成人礼”仪式

我国“成人礼”仪式在“复兴”之后日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和德育实效,为我国学校德育开辟了一条新的可行之路。但不容忽视的是将“成人礼”仪式所要“施加”的社会性要求作为“成人礼”仪式的全部的倾向。在此影响下,使得我国的“成人礼”仪式教育出现理念的唯社会性、目标的“表礼化”、内容的随意性与拔高化、形式的模式化、主体的错位等弊端,忽视“成人礼”仪式对于新成人主体所具有的个体意义和新成人的主体地位,甚至不经过审慎的调查和研究随意确定活动的主题和内容,忽视“成人礼”仪式自身所具有的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把个体真正视作有着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主体”,让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观念的独特优势,盲目追求和过度利用“成人礼”仪式社会性特征,使得“成人礼”仪式教育步履维艰。为更好的利用“成人礼”仪式隐性的德育功能,克服“成人礼”仪式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就要构建具有现代意义的“成人礼”仪式。

(一)社会性与个体性结合的仪式理念

只注重活动的社会性目的而忽视了对参与活动个体的关注与理解,这样的德育活动注定是失败的。作为人生中仅有的一次的重要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片段,“成人礼”仪式对每一个新成人个体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在这样重要的场合和时刻,给予新成人的教育是深刻而铭记的,这也是“成人礼”仪式之所以成为人们所关注与重视的德育活动的重要原因。在仪式中的确是应该体现社会的诉求与愿景,但是在“成人礼”仪式中,既要重视其社会性的同时,需兼顾其个体性的一面。因为没有了社会性,“成人礼”仪式就不是一个德育活动甚至不是一个教育活动。没有了个体性的一面,这个“成人礼”仪式就不是一个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失败的教育活动。

在日本石川县七尾市[5]的“成人礼”仪式中,主办方既寻求了“传承”这一传承民族和地域文化的主题,又是通过新成人所喜爱的歌舞表演的形式来呈现。对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结合,使得该“成人礼”仪式成为当年日本评选出的“最佳“成人礼”仪式”。因此,我们学校德育在筹划“成人礼”仪式时,应铭记“成人礼”仪式是社会的“成人礼”仪式,但更是学生的或者说是新成人的“成人礼”仪式,对于即将以成人姿态走进社会的新成人,人们希望他们身上能集中体现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财富。但让人不理想的是,在我国“成人礼”仪式上,总是会看到大段大段的“嘱托与寄语”,殊不知空洞的寄语对新成人而言毫无作用可言。

(二)多层次仪式目标与特色仪式内容的结合

“成人礼”仪式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可挖掘的德育时空和德育形式,它的德育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点,更不能仅仅局限于“表礼化”的规则的养成教育。受功利主义德育倾向的影响,我国“成人礼”仪式在举行时存在只关注公民教育中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部分,忽视了公民教育的精神和思想素养方面的培养,这是值得反思的大问题。“成人礼”仪式的德育目标应该是多层次目标的交融与渗透。作为基础的“角色教育目标”、“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目标”与“生命教育目标”都应该在“成人礼”仪式中得以体现,只是每一个“成人礼”仪式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在中日两国的“成人礼”仪式中均包括换装、祈祷、宴饮及一系列象征性活动。这些外在的服饰和礼仪的变化,强调的就是新成人的角色转换。而“成人礼”仪式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具有各自民族深厚文化内涵的仪式,到如今更需要通过每个人一生仅有一次的仪式,进一步加深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的传承在日本“成人礼”仪式中占据重要的部分,和服、歌舞、民族乐曲的演练与传授,无处不有本民族文化的存在。正是对生命的尊重与体悟,个体才能自重、自爱、自强和自主,才能够为自己的行为担当责任,才能更好的体会角色的转换和升华对民族的感情。

“成人礼”仪式的德育目标,最终转化成为新成人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则需要借助特色的仪式内容。七尾市在举办“成人礼”仪式时,就注意到既要有地方特色又渗透仪式目标在内,如“成人礼”仪式中安排了颇具特色的七尾曼达拉表演。并由执行委员中的男士表演“20岁的太鼓”[6],舞台背景上放映七尾传统节日的画面,这种对本地区、本民族特色文化进行细致了解和研究之后组织的“成人礼”仪式必将是富有浓郁特色的成功的“成人礼”仪式。

(三)实现新成人主体下的多元化仪式呈现模式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我国的一大宝库。但是我国从古代的冠礼到现代学校“成人礼”仪式或成人仪式,基本都是同一流程与形式。诚然这是由于受封建时代思想桎梏的困扰。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部分地区的“成人礼”仪式都只是在上海等地区“成人礼”仪式基础上加加减减,甚至是照搬照抄,这样的“成人礼”仪式不能起到因地制宜地发掘民族与地方特色,传承民族、地域文化的作用,更值得注意的是将“成人礼”仪式简单化、形式化,损坏了“成人礼”仪式的德育功能,使新成人忽视甚至的厌恶这种仪式。

在新世纪新挑战之下,“成人礼”仪式应该因地制宜多元化的发展,使之符合本地区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而不能局限于大一统的模式。如江南水乡与塞北草原,黄土中原与丘陵地带,不同地域的“成人礼”仪式,可以在学校德育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各展所长、各尽所能,使每一个年满18岁的青年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作为一个家乡人、中国人的所拥有的财富和所肩负的责任。

对形式多元化的追求要与新成人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成人礼”仪式的纷繁复杂与多变,如果不能以新成人为主体而设计和推进的话,那么这样的仪式只是一个美丽的“万花筒”, 背离了活动的初衷,无法取得德育实效。

――――――――

参考文献:

[1] 蒋栋元,黄友明. “成人礼”仪式仪考查及主题意义[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004,(2).50-53.

[2] 吴晓蓉.仪式中的教育[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3:49-52.

[3] 江新兴.从“成人式”看日本人的传统成人意识[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2):50-53.

篇9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已经把人力资源看作是企业各种战略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资源。人力资源成本的使用和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竞争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为企业管理服务,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0 引言

人力资源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取得、开发和使用人力资源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正因如此,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现阶段加强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意义重大。

1 人力资源成本的概念与分类

1.1 人力资源成本的概念 人力资源成本是指雇佣劳动者所花费的全部代价。人力资源成本是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人工费用,其实质就是企业人力资本的消耗是企业为生产和销售一定品种和数量的产品支付的人工费用的总和。或者可以说,是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并且转移到产品销售收入中去的那部分人工费用。当然,在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构成中除了产品成本支出,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成本都围绕着“人”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而展开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角在企业资本运行过程中,必然度来看发生人力资本消耗,这种企业人力资本的消耗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在企业的资本循环周转中,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必须将资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购买生产资料,一部分用于支付劳动报酬。

1.2 人力资源成本的分类 按发生的时间特性,人力资源成本可分为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原始成本是指为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而招致的牺牲。它通常包括员工的招聘、选拔、录用、安置及培训等过程中所需支付的一系列费用。重置成本是指由于置换目前正在使用的人员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按是否实际发生人力资源成本可分为实支成本和机会成本。实支成本是指获得或重置人力资源而必须发生的实际现金支出。机会成本是指为获得或重置人力资源而放弃或损失掉的那部分收入。由于资金是有限的,所以人力资源的获得与开发而进行的每一项投资,必然会带来其他可能收入的损失;按是否能直接分清归属,人力资源成本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能够直接计入人力资源成本的有关支出如直接用货币支出的招聘费用、培训费用等;间接成本是指不能直接计入人力资源的财务账目,而以时间、数量、质量等形式表现的成本;按是否可以控制,人力资源成本可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可控成本是指在管理者的权限范围内,可以控制的有关人力资源费用的支出,如招聘、选拔和培训等活动中的支出都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控制的;不可控成本是指在管理者的权限范围内很难加以控制的那一部分人力资源费用的支出。比如由于市场变动造成的各项费用的上升,由于员工自身的因素而造成的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等。

2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现状

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是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管理等支出及其效用进行掌握和调控过程。目前,我国企业对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没有足够重视,致使企业人力资源成本长期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有:

2.1 企业普遍缺乏与自身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的投资和开发规划。目前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要精力一般放在产品的物耗成本的降低上,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还未达成共识,企业人力资源的投资和开发缺乏系统、持续的规划,人力资源成本支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造成人力资源成本浪费严重。

2.2 企业缺乏正确的人才观。目前企业在人才的使用上存在两种误区:一是人才高消费误区,一些企业片面追求高学历,对聘用人员学历要求过高,如只需职高、中专水平就可胜任的工作,非要聘任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二是人才凑合使用误区,表现在一些需要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工作岗位,采取凑合的方式,降低要求或随意招聘一些员工,这必然会影响到工作的质量及工作的效率,造成人力资源成本严重浪费。

2.3 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员工绩效考评体系。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绩效管理只做到了绩效考核的层面,缺乏有效的目标管理和沟通跟进,形式的东西太多,没有涉及到管理的深层次。缺乏沟通与目标的绩效考核表肯定是不能保证其公平性的。不能保证公平性,员工在“个人发展”、“学习机会”、“工资福利”、“成就感”等方面就会产生不满情绪,企业员工流动性异常,不仅带走企业的技术、市场及其他资源,甚至还会影响到其他员工的士气和整个组织的氛围,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严重流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3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应采取的措施

随着现在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企业如何制定正确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策略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强化预算管理,控制总体费用 企业应该严格预算制度,根据企业经营计划,在确保企业安全健康的情况下制定人工成本总额计划,工资总额计划,福利计划,招聘费用计划、培训费用计划和保险福利计划。并且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对各项人力资源运营费用分项控制,坚决杜绝预算外开支,确保人力资源成本在预算控制内。

3.2 创新人力资源运营模式 创新人才招聘模式,降低招聘的直接费用。削减猎头费用或停止和猎头的合作,参加免费的人才招聘会,利用网站、专业网站、论坛、博客等渠道免费招聘信息等方式降低广告费用。立足内部培训,降低培训费用。充分发掘内部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以岗位培训,工作经验交流,内部案例讨论分析为主。通过更加经济的方式开展培训活动以降低培训费用。策略性用工,降低使用成本。对短期用工,临时性岗位进行优化,实施简单辅助业务整体业务外包,以便整合资源降低用工成本。

3.3 加强工时管理,降低无效成本。推行“满负荷工作法”提高工作效率,强化监督措施,杜绝有效工作时间内无关工作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3.4 合法操作,降低违约成本。在企业不得不采取裁员的时候,一定要提前策划,重点关注劳动合同到期的员工是否续签,以降低补偿成本,对于不得不裁减的人员一定要合法操作,减少违约成本。

3.5 提高招聘质量,降低错选成本。错误的甄选将造成新聘人员的低效成本,录用不合格的人员离职将造成新的补充成本,企业对重要关键的岗位的招聘更要慎之又慎,严格招聘程序,进行全面科学的测评甄选和深入细致的背景调查,提高招聘甄选的有效性,同时结合市场情况确定合理的薪酬待遇,确保人员配置的经济性。

3.6 关注员工忠诚度,降低离职成本。为避免企业核心人才的跳槽到竞争对手那里,在考虑企业成本上的基础上,采用适宜的经济激励,同时,要特别关注核心人才,关键岗位人才的思想动态,降低离职风险和由离职带来的人力资源成本。

总之,企业要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的了解、理解、掌握人力资源成本的构成,进行战略性分类控制,从而有效地全面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结语:企业为获得人力资源和优秀的人才,就需要很多的投资,这种投资在企业中就体现为人力资源成本。企业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创造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就要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控制策略。

参考文献

[1]吴振顺.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探析[J].技术经济.2004(12).

[2]雷国瑜.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J].上海企业.2007(8).

篇10

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和教育部于2004年8月31日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 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操作方法、风险防范机制等进行了调整和完 善。新的助学贷款办法已于新学年伊始在全国普通高校实施。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此次助学贷款政策调整最大的还属风险防范与补偿机制的建立。新办 法权衡了银行、高校、学生的利益和风险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鼓励商业银行参与国家 助学贷款工作的作用。

新的助学贷款管理办法虽然加强和完善了风险防范机制,但并不意味着助学贷款就不存在风 险。助学贷款的发放对象是个特殊的群体,因而银行风险也具有特殊性。助学贷款在发放环 节上存在着一个“漏洞”,那就是担保。国家助学贷款不需要借款人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 这就 意味着缺少质押担保的助学贷款需要诚信来维系,而放贷对象又从没办理过借贷业务,几乎 没有信用记录可供查询,银行对其信用程度很难考证。在银行系统,贷前评估是发放贷款的 首要程序,缺少贷前评估而发放信用贷款,在信贷规则上是不允许的。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发放助学贷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确立学生的信用,而确立这种信用的最 好手段是在有效的制度保障下进行市场化安排,即对不守信者进行严厉处罚并建立个人信用 网。因此,在强力推动助学贷款“扩容”的同时,建立失信约束惩罚机制必不可少。

要保证贫困学生遵守承诺,就要使学生遵守规则所获的收益大于违约所带来的损失。要达 到这种目的,一方面需要提高遵守承诺的收益,实现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需要建立惩罚机制 ,提高违约成本。这会形成两种不同的契约实施制度,一种是“第二方实施制度”,即银行 对违约学生实施惩罚;一种是“第三方实施制度”,即不仅与学生发生贷款关系的银行对 学生实施惩罚,而且所有银行都会对学生实施惩罚。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变化,表明我国正 在建立“第三方实施制度”,即对贫困学生违约实施集体惩罚。不过,这种集体惩罚并非不 需要成本,它是建立在信息共享和交流畅通的基础之上的,建立在群体成员固定的基础之上 的。市场经济社会本身会带来流动性和匿名性,这使得无论是通过国家还是通过银行,实施 集体惩罚政策都会带来高额成本,最终使银行放弃惩罚,从而放弃贷款,这也是我国银行常 见的状态。而要改变这种现象,就需要建立一种“社区责任制度”,即无论是贫困学生所在 地、所在学校,还是以后的工作单位,都有义务对学生偿还债务负有责任。这样,银行可以 通过诉讼减少成本,获得法律的支持,使得贷款学生遵守承诺维护良好“声誉”成为惟一 选择。

有报道说,最近国内首份“学生信用档案”在沪建立。信用档案涵盖了学生基本信 息、学生 信用信息、非银行信用信息、特别记录和学校行为记录等,是采集了大学生在校期间大量信 息后的一种动态反映。信用档案的建立会使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压力,无形中产生自律意识, 这将有助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生的信用行为,推动大学生信用机制 市场化的进一步完善,并促进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与诚信氛围的营造,是一个新的尝试 和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