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实践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8 18:0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实践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实践计划

篇1

xx年寒假社会实践计划

实践主题;

把我的大学带回母校

实践目的:

1让母校的学弟学妹了解北京的大学

2让母校的学弟学妹了解北京

3介绍北京奥运(主要是奥运场馆所在)大学

实践地点:

xx市xx中学

实践时间:

正月初六以后

实践参与者:

xx在北京的大一学生(5-8)

实践前需要联系的人员:

高三时关系不错的老师,最好目前带应届生

实践需要准备的东西:

自己所在学校的简介,书面材料不要超过500字,最好是自己随便谈自己的亲身感受,可谈对北京的感受 随便裹 随便吹

实践的辅助器材:

实物投影 摄像机 照相机 一样没有也行

希望获得的效果:

融洽 随意 吸引无数学弟学妹 没听过的向听过的打探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资料表

真实姓名

你希望的时间

希望的形式

你能为本活动提供的帮助

篇2

首届运动会于1959年9月13日至10月3日在北京举行。

自1975年北京第三届全运会后,基本每四年举办一次,举办时间一般在玄月份或十月份。本届全运会共设33个大项、360个小项,将分布在全省17市举行。

一活动主题:当好东道主,宣传全运会

二活动单位: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活动红旗队

三可行性分析:

本次实践活动宣传的对象是第十一届全运会,它是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运动会;实践地点是位于聊城大学南面新建体育馆四周村庄,间隔比较近,且团队成员均是聊本钱地人,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对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及团队的安全有相对较高的保障。

此次实践活动的团队成员团结互助,各有所长,并且每名队员对此次活动的成功都布满信心,都具有高昂的工作热情。

四活动目的

向周为市民宣传全运会,呼吁市民支持全运会,参与全运会,奉献全运会,为全运会贡献我们全部的气力。

五活动意义:

本次宣传活动是在山东济南将主办第十一届全运会,聊城市作为协办城市举行篮球比赛的背景下进行的,有助于帮助市民了解全运知识,激发市民参与全运会/,奉献全运会的热情;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全运,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换的作用。旨在通过本次宣传活动来丰富我们的知识面;突出个性与实践能力;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国情,关注社会,感知全运。

七团队成员及分工:

队长:宋振亮队员:时磊,李藤仙,臧婷婷,苏婷婷,陈利伟,宋慧敏,孟天娇,刘云凤

宋振亮:担任队长职务,负责把握活动大方向,并负责指导整个活动。

队员主体工作:

李藤仙:负责公共财务的保管,财务的支出记录宋慧敏:负责各项活动的组织工作。

陈利伟:负责实践宣传工作,包括宣传材料的回纳汇总,宣传方案的创新与落实。

时磊:负责后勤工作,同时负责安全保卫工作。

苏婷婷:向导,联络员。负责行程的落实工作。

孟天娇:负责实践宣传工作。

刘云凤:记录员以及联络员。

臧婷婷:摄影,记者采访。

八活动安排:

(一)活动开始预备

1组织队员同一对全运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并讲述留意事项;

2对宣传地点进行实地考察,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3预备好宣传材料和宣传条幅并同一服装。

(二)活动正式开始:

1月1日

上午我们团队全体成员将来到即将建成的体育馆大门前,集体留影拍照并围绕施工现场进行走访

下午我们将向场馆四周村民宣传全运会的相关知识并让他们在事先预备好的“文明传递我签名”签字纸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1月2日

上午我们将打着条幅来到柳园路四周向四周过往市民宣传全运会并让市民在我们的条幅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并写上对全运的祝福语。

下午我们将在聊城大学东校南大门前留影拍照并在返回学校后向本校学生宣传全运会

九、团队制度:

1、每个队员都要明确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以团队的利益为重,服从集体。

2、专心向当地市民宣传,真诚与市民交流,展现聊城大学学生志愿服务的精神风采。

3、能吃苦,肯付出,勤俭节约。

4、队员之间要坦诚以待,互帮互助,建立***团队。

篇3

[关键词] 创新性实验计划;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0-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5?0042?03

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把教学和研究相结合,让大学生早日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养成善于独立思考问题、科学思维的习惯,提高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大学在国家建设创新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1]。太原理工大学实施“创新计划”的指导思想,以重点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主要依托,建立本科科研与工程实践体系;结合学校的建设目标,探索并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建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运作模式和长效机制,营造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环境,产生一批高水平的学生科技成果。目前,太原理工大学共开展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26项,共有1400余名本科生参与到项目中。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实施研讨会上,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本文通过分析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污染土对钢材的腐蚀性试验研究》的顺利实施的因素和结题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认为参与学生的素质、项目选题、指导教师的作用与实验项目的管理是项目实施的重要因素,项目的实施对提升学生对团队合作精神、科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到了积极作用[2,3]。

一、项目介绍

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污染土对钢材的腐蚀性试验研究2011046》是由土木2008级宋夏芸负责,土木2008级史文斌、土木2008级陈谦、土木2010级张伟恒和材料2008级王建忠共同参与完成的,参与人员涉及两个专业的学生和两个年级的五名学生。项目基于近几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工程建设迅猛发展,引起或诱发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愈来愈严重,同时随着数字化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与建设,输油输气公司、钢铁、能源、电信、城建等多行业急需土壤对钢铁腐蚀的基础数据,钢铁材料在土中的服役寿命和安全性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项目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分别将NaOH溶液、H2SO4溶液、洗衣粉、汽油和土体充分拌和在一起,并通过击实的方法将土的含水量与密度尽量和工程实况一致,同时将Q235钢试样埋设在污染土中,分别研究NaOH污染土、H2SO4污染土、洗衣粉污染土、汽油污染土与Q235钢腐蚀速率之间的关系,为地下埋设管线钢、电缆以及输油、气和水管等提供一定的工程参考。

[收稿日期] 2012-05-30;[修回日期] 2012-09-14

[基金项目]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J2011019、J2012018);太原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中国建设教育协会2011年教育教学科研课题(2011026)

[作者简介] 韩鹏举(1981-),男,山西榆社人,太原理工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土木工程教学与管理.

二、实验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分析

1. 项目的选题是前提

选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选题要顺应学科的发展方向,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及学生的兴趣和知识背景,选择难度适中,对学科发展有意义的题目。通过综合分析,选择与土木工程专业紧密连接的交叉学科作为我们的研究方向即污染土对钢材的腐蚀性能试验研究。污染土对钢材的腐蚀性能试验研究涉及到岩土工程、环境工程、土壤科学、化学与化工工程、生态学、卫生防护以及测试技术等多学科领域,是介于这些学科边缘的交叉学科。揭示Q235钢在污染土中的腐蚀行为和腐蚀规律,研究Q235钢的腐蚀速率与污染土的腐蚀参数之间关系与规律,对污染土的研究和钢材的选材与防护有重要意义。在立足建筑地基保护,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的前提下,依据目前国家科技工作的指导原则,以保护建筑地基,延长其使用寿命,缓解能源压力以及为达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需要和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了污染土对钢材的腐蚀性能试验研究,不但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紧跟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步伐,具有很强的学术敏感性,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篇4

关键词:果树栽培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4-0162-03

Abstract:Fruit tree cultivation is the core course of horticultural technique of “The plan of a college student in one villag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Fruit tree cultiv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train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This article primarily discussed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of fruit tree cultiv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optimizing practice teaching contents,the reform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and means,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base and evaluation system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qualified faculty team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developing modem agriculture of fruit.As a result,it helped to promote teaching effects and educate some practical talents for villages.

Key words:Fruit cultivation;Practical teaching;Reform

果树栽培学是国家开放大学“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园艺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课程,同时也是设施农业技术、林业技术等专业的选修课程。本门课程主要讲解果树分类、果树各器官的生长发育规律及相互关系和栽培管理环节中的关键技术,如建园、育苗、整形修剪、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加工贮藏等技术,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和实用性等特点[1]。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现代农村青年学习的需要,培养面向区域经济和就业市场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从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和完善质量考核体系等方面,对果树栽培学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 优化教学内容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园艺技术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基层和园艺行业第一线从事生产劳动及管理的技术人员,其主要工作是解决日常生产实际中出现的专业技术问题。“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果树栽培学》教师在选择实践教学内容时,应注重结合地域特征和区域气候特点,突出地方特色,重点讲解所在区域种植面积大的经济果树和适宜本地推广发展的果树新品种及引种栽培技术。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为地方需要,适应当前的生产实际。教学内容方面除侧重果树产前、产中、产后栽培技术包括果树的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等主要栽培管理措施外,还应引入果树栽培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如机械化管理、省力化栽培、标准化与数字化技术[2],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学科前沿知识,为今后的实践操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 改革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果树栽培技术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求知的需要[3]。果树栽培学实践教学除课堂实验教学外,还应加强果树栽培实训以及参观实习。课堂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对果树各器官进行解剖观察,以了解其构造特点、器官功能以及各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室外现场教学,指导学生观察果树生长发育规律,如物侯期、枝条生长节律和开花结实等生物学特性。实训内容将课本理论有效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内容主要包括建园、品种选择、嫁接、花果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适期采收、采后处理以及包装等方面。此外,组织学生到研究所、规范化管理的果园或者果品加工企业参观考察,开展实地教学。安排学生调查其附近果园的生产现状和经营情况、果品销售流通情况以及最新水果品种商业信息等。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果树生产上的新技术方法和新仪器设备,学校邀请经验丰富的果树专家为学生介绍果园栽培管理措施及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让学生全面了解产业现状和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此外,学校开设相关科技创新和工学结合等项目,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科技创新、果园生产管理岗位的要求相结合,创造实际工作情境、模拟生产环节进行项目教学,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篇5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985工程”大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13)06-0024-07

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况

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专门会议,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1];2011年7月,教育部了第一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和学科专业名单[2],其中包括61所高校、462个本科专业或试点班以及293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2011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名单[3],共包括高校133所;2012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卓越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4],其中包括362个本科专业或专业类和95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自此,共有194所高校(办学实体)、824个本科专业或专业类和388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进入“卓越计划”行列。

2011年1月,教育部的《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指出“卓越计划”的目标主要有二:其一,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其二,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5]。

“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层次涵盖工科的本科、硕士、博士3个层次,类型包括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工程师后备人才[5]。

“卓越计划”具有3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1]。

二、 “卓越计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分析

(一) 研究对象

在教育部前后公布的两批合计194所“卓越计划”高校(办学实体)当中,共有27所“985工程”大学(第一批19所,第二批8所),合计分别占“985工程”大学总数和“卓越计划”实施高校数的69.23%和13.92%。作为我国的顶尖大学群体,“985工程”大学因其在学术水平、教育资源、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优势,在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上居于重要地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卓越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地位和作用上,“985工程”大学都是实施“卓越计划”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们的“卓越计划”实施效果不仅关乎整个“卓越计划”的成败,也对其他类型大学的“卓越计划”实施具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所能呈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6]。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卓越计划”的实施能否达到预定目标。而在现有的关于“卓越计划”包括其课程设置的研究当中,主要以理论研究和经验介绍为主,实证研究缺乏。

综合以上原因,本研究随机选取了第一批“卓越计划”高校中的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3所“985工程”大学及其第一批“卓越计划”本科专业(实验班)(详见表1)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其课程体系的统计与分析以及与相同但未参与“卓越计划”的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比较,发现目前我国“卓越计划”实施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对策,为“卓越计划”的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 “卓越计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及统

分析本部分所有数据均来自所涉及高校“卓越计划”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或由其他的数据计算所得。湖南大学培养方案见;山东大学培养方案见http:///zygcs/pyfa/.

为清晰、完整地展现这3所大学“卓越计划”专业的课程体系,以了解其课程设置的实际状况,本部分从各校各专业总学分及平均值、课程结构及各类课程的平均学分和比例、通识课程设置、实习实践课程(环节)时间、伦理课程设置状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统计。

1. 总学分及平均值。从表1可以看出,在“卓越计划”专业(实验班)的总学分上,无论从每个专业还是从各专业的平均值看,华中科技大学都是最高的,湖南大学其次,山东大学最低。而且在以上3所大学内部,各专业总学分数值也相近,如华中科技大学在188.5—206分之间,湖南大学在173—178之间,山东大学在160—166.5分之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高校间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差异。

表1 三所“985工程”大学“卓越计划”专业的总学分及平均值

2. 课程结构及各类课程的平均学分和比例。从表2可以看出,3所大学的课程大致都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及专业课程、实践环节3个板块(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另有课外学分部分),这与“卓越计划”所强调的“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要求是一致的。不同于华中科技大学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平均学分及所占比例最多(高)而学科及专业课程次之,湖南大学和山东大学的学科及专业课程无论绝对值(学分)还是相对值(比例)都处于决定地位,通识课程次之,实习实践课程(环节)居末。在各校内部,这三类课程的绝对值与相对值大小是一致的,即某类课程的绝对值大,其相对值也大。具体来说,3所大学通识课程的平均学分及比例由多 (高)到少(低)依次为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和山东大学,而在学科及专业课程方面,依次为湖南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在实践课程(环节)方面,依次为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湖南大学。因此,从平均学分及比例这个角度可以发现,相对而言,在这3所大学当中,华中科技大学更为重视通识教育,湖南大学更为重视学科及专业教育,山东大学更为重视实践环节。

表2 三所“985工程”大学“卓越计划”专业的课程结构及各类课程的平均学分和比例

3. 通识课程设置。根据对这三所“985工程”大学“卓越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公共)课程的统计,发现这3所大学“卓越计划”专业的通识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思政课程(“两课”)、传授工具性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如英语、计算机)等占据比例过大,如湖南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除开放实验、体育与军事课程外几乎全为此类课程;其二,将原本属于学科或专业范围的课程置于通识课程体系当中,挤占了通识教育的实施空间,如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卓越计划实验班”的“电路理论”课程。此外,根据对这些专业中可供选修的通识课程数量和比例的统计,发现选修课程比例较低,学生选择余地小。在这3所大学17个“卓越计划”专业当中,可供学生自由选修的通识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平均为5.12%,最高的仅为12.5%,其余皆在10%以下,若干专业甚至为零。

4. 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时间。(1)实践课程(环节)的总时间及企业学习时间。在17个专业中,共有16个专业(山东大学的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除外)在培养方案中提供了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时间信息,但仅有5个专业(湖南大学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车辆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山东大学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在培养方案中规定了明确的企业学习时间。以一学年36周计,仅从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总时间看,这17个专业当中就有10个专业没有达到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所要求的“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的规定。如单从企业学时间看,在明确提供信息的5个专业中有1个(湖南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没能达到这个标准。而如果将军训等校内实践与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的时间去除,将有更多的专业达不到国家规定。

(2) 企业部分的实习实践课程(环节)及

时间。从表3可以看出,湖南大学、山东大学“卓越计划”专业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企业部分大致都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培训/工作)、毕业设计等内容。明确提供这些实践内容时间信息的专业为湖南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山东大学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专业。从明确提供实践内容时间信息的专业可以明显发现两个问题:其一,毕业设计占据了个别专业学生企业学习的大部分时间,这就导致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时间不足;其二,毕业实习(顶岗培训/工作)与毕业设计的时间没有做出明确划分。

表3 两所“985工程”大学“卓越计划”专业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企业部分

5. 伦理课程。经统计分析,3所大学共17个“卓越计划”专业基本上都只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或“道德与法律”这一门与伦理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山东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未详细列出全部课程名称及其实施场域,因此无从判断,但在列出的课程中没有与伦理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几乎没有。强调一般的道德修养固然重要,也更为根本,但它不能代替专门的工程伦理教育。而且在目前“两课”重灌输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下,仅仅依靠单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就想保证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职业伦理是非常困难的。

(三) “卓越计划”专业与普通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

作为国家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有着特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因此,有无特色是“卓越计划”是否有存在必要的根本,也是这项重大教改计划成败的关键。进入“卓越计划”的专业(以下简称“计划班”)相比没有参与该计划的同一专业(以下简称“普通班”)应该呈现出明显的特色和差异性。但现实状况是否如此呢?为此,我们需要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差异状况。由于以上3所“985工程”大学“普通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未在网上公布以及不详细等原因,因此本文仅选取了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第一组)、土木工程(第二组)和山东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第三组)共3个专业进行“普通班”和“计划班”的对比(见表4和表5)。

通过对比分析,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通识课程学分及占总学分的比例上,两者差异并不明显;第二,两者的课程结构几乎一致,即基本上课程模块是相同的;第三,相对于“普通班”,“计划班”明显更为重视实践教学,无论从学时、学分以及占总学分的比例来看都是如此;第四,从实践环节看,“计划班”明确将毕业设计纳入企业实践范畴。此外,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和山东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划班”较之“普通班”还增加了毕业实习这个环节。

三、 结论与建议

根据对“卓越计划”专业课程体系的统计、“计划班”与“普通班”的课程体系比较,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通识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思政课程、工具性知识与技能课程等外在功利性明显的课程占据比例过大,而致力于使学生获得一般发展的课程缺乏;将原本属于学科或专业范畴的课程置于通识课程体系当中,挤占了通识教育的实施空间;选修课程比例较低,学生选择余地小。

2. 企业学习时间尤其是直接的实践技能培养时间不足。在文章涉及的17个“卓越计划”专业中,大多数(10个)的实习实践总时间不足一年,如果去除校内和社会实践课程(环节)时间,将有更多的专业达不到教育部所规定的“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的规定。不仅如此,毕业设计还占据了个别专业学生企业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导致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时间不足。此外,还存在实践课程(环节)的实施场域没有进行明确规定,毕业实习(顶岗培训/工作)与毕业设计的时间没有做出明确划分等问题。 3. 伦理课程缺失。统计发现,这3所大学共17个“卓越计划”专业基本上都只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或“道德与法律”这一门伦理教育课程,而没有设置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

4. “卓越计划”专业的特色在实践教学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更为重视实践教学,同时将毕业设计纳入企业学习范畴,同时增加了毕业实习等环节。但在通识教育部分以及整个课程体系的构成上,“卓越计划”专业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为进一步完善“卓越计划”,加强“

越计划”的特色,根据对3所实施“卓越计划”的“985工程”大学及其第一批“卓越计划”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统计所发现的问题,初步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完善通识课程。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当代工程的疆界已远远超出了工业活动的范围,已成为以制造活动为基础,涉及科学活动、社会活动、管理活动、文化活动在内的复杂体系[7]。工程的复杂性要求工程师的素质结构是综合性的,即现代工程师不仅需要掌握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这就需要以通识教育作为基础。另一方面,“卓越计划”旨在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也决定了“卓越计划”需要高度重视通识教育,因为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思维的创造性、良好的认知结构以及独特的个性品质等”,而通识教育“强调的人格教育为创新人才提供了道德保障,其强调的知识整合、视野拓展利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其注重的能力、方法训练有利于启发创新思维,其蕴含的‘以人为本’有利于创新人才的个性发展”[8]。因此,鉴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当前“卓越计划”实施当中通识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高校需要完善通识课程设置,强化通识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训练思维、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个性品质养成、公民意识陶冶、非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具体来说,一是坚持通识课程的“通识”特性,即“具有贯通性、普遍性的知识,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根本意义的原理性知识”[9];二是加强通识课程中选修课的比例,以给学生广泛的选择空间,以适应其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

第二,保证实践教学时间,细化各实践课程(环节)的学时和实施场域。卓越工程师属于应用型人才,扎实的实践能力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我国的现实决定了我国的高等工程本科教育不可能像美国那样走培养工程师毛坯而在就业后再由企业进行工程师综合素质与能力训练的两阶段模式[10],而需要在本科教育期间就通过多种实践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中,企业学习阶段的各种实践对于学生来说因具有巩固和拓展知识,培养其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获得生产经验和技能,熟悉和适应企业环境等功能,所以其成效就成为决定“卓越计划”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针对前文发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在培养方案中确保学生一年左右的企业学习时间,并增加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的时间。同时,还要对各个实践课程(环节)的学时和实施场域分别进行明确划分,即某环节具体是多少时间,究竟在校内还是企业实施。只有规定明确,才能执行顺畅,落实到位。

第三,设置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面对一项工程,需要关注的不仅是“会不会做”,还要问“值不值得做”、“可不可以做”、“应不应该做”。因此,工程教育还要凸显工程理念、工程伦理、工程文化、工程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10]。而且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是,高科技如果由素质不高的人去掌握,就难以发挥其正面的作用,就可能以其负面的作用严重危害人类,遗患后世,甚至造成难以想象的灾难性后果[11]。近些年发生的“瘦身钢筋”、“地沟油”以及屡屡见诸媒体的“楼脆脆”等低劣短命建筑事件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工程技术人员的道德问题。这既受目前整个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同时也源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功利主义倾向。

当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偏爱技术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训练,而以价值理性与人本主义文化所构成的“非技术能力”的培养环节被长期且严重压抑[12]。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形成技术至上的工程理念,而忽视了工程伦理和职业道德。因此,基于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和专门工程伦理课程的缺失,需要设置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在课程目标方面,“一个人的品性更多地来自遗传以及幼年时的家庭环境与经历”,因此,“意图通过大学里的工程伦理教育让一个不道德的人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显然不可行。但对于道德品质良好的学生,通过工程伦理教育,提高他们识别伦理问题、伦理推理与判断的能力等却大有可为”[13]。

在课程内容上,“提升伦理意识,应让学生了解工程中存在的形形的伦理问题,使他们拥有道德敏感性,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快速察觉其中可能存在的伦理问题,为进一步的伦理判断打下基础。提升伦理判断能力,需要学生在识别

工程中存在的伦理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其伦理价值观,依据一定的伦理原则或规范进行伦理推理,进而做出判断”[13]。因此,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如下内容:工程中的伦理问题、工程中的伦理冲突和伦理决策过程的影响因素[13]。

在教学方式上,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取案例教学、学生讨论、课堂辩论等方式,如“可让学生先阅读伦理理论课本和相关材料,写出自己的感悟报告,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安排和引导下展开课堂辩论、小组讨论,在师生互动和学生相互启发下逐渐生成自己的伦理智慧”[12]。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 [20130506].http://.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eb/ol]. [20130506].http://.

[3] 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eb/ol]. [20130506].http://.

[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eb/ol]. [20130506].http://.

[5]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 [20130506].http://.

[6] 朱永江.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2011(6):2729.

[7] 汪应洛,王宏波.工程科学与工程哲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9):5963.

[8] 庞海芍.通识教育的动力与阻力[j].高校教育管理,2012(3):711.

[9] 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74.

[10] 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11] 杨叔子.下学上达,文质相宜[m] //眭依凡.学府之魂——中外著名大学校长教育理念:第1卷.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95104.

篇6

(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重要载体。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论述了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方案、成效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创新创业训练;科研导师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类科技学术竞赛、导师的科研项目或毕业论文(设计)等多种方式进行科学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1]。其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重要载体[2]。2012年,教育部了《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现已形成国家、省和高校的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体系。通过该计划的实施,不仅促进了高校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且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

扬州大学是较早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高校之一。近年来,本文作者所在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已逐步探索出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实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本文主要论述了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方案、成效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1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方案

1.1项目申报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对象以全日制本科二至三年级学生为主,要求申请者品学兼优,课程无不及格记录,对科学研究、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浓厚的兴趣。项目申报以课题组为单位,课题组成员需分工明确,总人数不超过5人。每个课题组应至少聘请1名专业教师担任项目指导教师,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人兴趣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项目选题,研究内容可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导师科研项目的子课题;开放实验室、实训或实习基地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与训练项目;科技发明和工艺设计;创业计划与职业规划创新项目等多种形式。

1.2项目评审

项目申报至学校前,需先经过学院的初评,由专业学科组从“食品学科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以及解决当前食品工业重要问题的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在学院初评基础上,由教务处和校团委共同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与立项。在获准立项的校重点项目中,择优推荐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申报项目。

1.3项目资助和实施

根据评审结果,项目资助类型分为推荐申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重点资助项目、校一般资助项目和校立项不资助项目等。学生受资助后,学校将划拨首批项目经费到指导教师科研账户,用于资助学生完成研究计划。学生需主动与导师联系,了解导师对研究项目的要求,并听从导师的安排和指导,合理地安排好课程学习和项目研究间的关系。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受资助的学生要有较充裕的时间投入(至少600~800小时)。

1.4项目的中期检查

为了解研究项目的进展情况,督促学生更好地完成研究计划,由学院组织学科组专家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学生应提交项目中期进展报告,简要介绍课题研究进展,是否按时完成研究计划,以及累计投入研究课题的时间等。同时,指导教师应审阅所指导学生的中期进展报告,并对学生的研究工作做出评价。学校将根据学生提交的中期报告和指导教师的评议意见,确定学生是否通过中期检查。中期检查合格者,学校将拨付剩余资助经费;中期检查不合格者,学校将终止对其资助。如果学生在项目执行期间受到学术警告或出现考试课程不及格,学校也将取消其项目资助,并追回已资助经费。

1.5项目的结题验收

项目结题验收时,学生应提交项目结题报告书和结题材料,结题材料可包括科技论文、专利或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经指导教师、学院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后报教务处,由学校组织专家进行验收。学校对通过验收的项目负责人将认定创新学分4学分(其中2学分可认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必修课2学分,另2学分可折算成公共选修课学分)。项目结题验收为优秀的项目负责人,符合免试推荐研究生条件的,学校将予以优先推荐。

2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成效

近年来,本专业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平台,顺利实施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成功构建了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1年以来,本专业在国家、省、学校三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数上一直保持较稳定的水平,并在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立项上取得了突破(图1)。依托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论文并申报了10余项专利。优秀的创新创业计划还被推荐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或创业计划大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0年以来,本专业学生的考研成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到40%左右,同时,学生的就业率一直维持在100%,高素质的毕业生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3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需要提高学生和教师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积极性

如何吸引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到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教师指导项目的积极性,已成为顺利推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学校要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要从项目申报、成果认定、奖助学金评定以及免试推荐研究生等各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不断营造出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搭建项目学生和教师交流平台。另一方面,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将教师指导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折算成教学工作量,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等方面优先考虑,并提供适当的配套经费,以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

3.2需要保证学生和教师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时间与精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主要在本科二至三年级进行,而该时期也是学生完成必修和选修课程的主要阶段,造成部分学生难以处理好学习与研究工作的关系。而项目指导教师除了需要完成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外,还要投入额外的时间指导学生的科研实践活动,在精力上也难以保证。因此,项目学生应有浓厚的科研兴趣和敬业精神,要服从导师的指导,合理安排时间,正确处理好课程学习与研究工作的关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尤其是暑假,集中精力完成研究项目。另外,学校要高度重视导师队伍建设,鼓励校内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担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导师,同时,积极聘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训练与实践。

3.3需要搭建多元化的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

学校应该为项目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开放制度,将各类重点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共享平台;同时,各专业实验室、实习生产线和校内外实习基地也应定期向学生开放,向学生提供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硬件支撑[3]。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学生使用仪器的规范性和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此外,学校可设立开放实验室专项基金,用于补贴学生参加项目的材料和水电消耗等。

3.4需要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

按照教育部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学校应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部署、指导、组织管理与协调等。领导小组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组织工作。各学院应成立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导小组,负责项目工作指导和质量监控等工作。同时,在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实施、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的过程中,学校应加强全程的监督与管理,及时跟踪项目的进展,合理评价项目成果[4]。

4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可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提供重要的平台。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学校应提高学生和教师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积极性,搭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并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刘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探讨[J].科技视界,2015(15):15.

[2]高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6):158-160.

[3]张臣,周合兵,罗一帆.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平台的构建[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1):262-265.

篇7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国家始终把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之一,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呈现出高层次、宽领域和全方位的发展特点。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体现者——大学国际化,逐渐成为中国各个大学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提高办学水平的导向。

我国的大学根据其性质不同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应用型的多科性或单科性大学或学院,职业技能型高等院校。随着教育国际化在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人员交流等各个方面的渗透。今天的大学管理者们,都在讨论着国际化。作为应用型大学,由于其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对应用型大学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我们又应该怎样规划和管理应用型大学呢?因此如何根据自身特点正确制定自己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走有应用型特色的国际化道路以提高自身在国内的核心竞争力和在国外的国际影响力,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是应用型大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结合作为最早提出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高校之一 ——北京联合大学的国际化探索与实践,分析应用型大学国际化发展的特征,并对其应采取的发展战略提出探讨。

1 应用型大学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应用型大学也开始了自己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纵观应用型大学国际化的发展历程的10多年,对大学国际化的探索主要集中在课程和教学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等方面,并在这几方面,存在着自身独特的特点。

北京联合大学为例,作为北京市市属的综合性大学,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建立起来的应用型大学,从1996年正式建立国际交流培训中心开始到今年已经走过了15年的历史,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它也由最初的简单的留学生汉语培训发展到现在不断壮大的留学生教育以及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办学。

1.1 课程和教学的国际化

课程与教学是应用型大学的核心内容和中心工作,因此,课程与教学国际化也相应地成为其国际化的核心部分。应用型大学基于它的办学定位以及学校特点,在课程和教学的国际化方面,虽然有着计划体制下课程和教学与国外大学不匹配的特点,但它自身对外合作更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和吸纳性的特点。大学国际化的结果之一,是大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更加密切。应用型大学受市场规律和社会需求的影响更大,因为它为企业的生产单位、营销部门及社会公共部门、非赢利机构直接培养专门人才。

应用型大学的课程与教学的国际化方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种是中外共建模式,即在部分学科和专业与国外大学开展合作,中外共同进行课程设计并制定教学计划(通常以国外教学计划为主),采用国外教材,一部分课程由国内和校内的教师双语授课(主要是基础课部分),一部分课程由外国大学教师英语授课(主要是专业课部分),管理工作由中方人员承担。中外合作方的大学互相承认对方的课程和学分,学生根据经济能力可选择前期在国内大学学习,后期在外方大学学习,毕业后获得中外双方大学的文凭和学位,如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全面合作,自2006年开始,在国际商务专业进行全英文教学,2007年开始扩展到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交流学院、应用科技学院与丹麦尼尔斯布鲁克哥本哈根商学院合作,开设国际商务专业,引进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的教学大纲和部分课程。

第二种是校际交流合作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在中外合作双方对合作专业的课程进行基本的匹配,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课程和学分,以对外输送学生为主要目标。目前国内很多大学开展的“2+2”、“3+1”、“2+1+1”合作项目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模式。如北京联合大学与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格鲁斯特郡大学、温彻斯特大学所开展的“3+1”项目,与美国恩波利亚州立大学开展的“2+2”项目等等。

应用型大学根据自身特点,在国外寻求与自己同档位或稍高档位的大学进行多角度多方向的合作,灵活调整自己的课程和教学,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为在校生争取了越来越多的出国深造机会。也给目前学校的教学和课程带来了国外的教育信息和新颖的教学方法。

1.2 建立国际化师资队伍的探索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部分之一,是实践教育国际化的一条捷径。教师的国际化是课程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课程国际化的一种促进手段和构成内容。因此,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师发展计划可以有效地提高课程国际化程度。应用型大学,教师国际化主要表现为“请进来”和“送出去”两个方面。

“请进来”在师资方面主要是聘请长短期外国专家和致力于招聘国际化的本土师资。在教学工作中,形成了中外教师结队制度(co-teaching),互相取长补短。

篇8

教学内容: 学大师――我剪民间画

教学目标:

1.了解民间画的特点,学习创作抽象民间画的方法。

2.通过欣赏如东民间画作品、马蒂斯剪纸作品、王桂英剪纸作品的造型和色彩,学习创作造型抽象的民间画作品。

3.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表现能力,以及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欣赏如东民间画作品、马蒂斯剪纸作品与中国王桂英剪纸作品的造型和色彩,利用蜡光色纸、友禅纸剪贴踩文蛤、捕鱼、捉螃蟹、观鸟等抽象民间画作品。

难点:抽象造型的概括方法:几何法、简化法、夸张变形。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示范画、蜡光纸、友禅纸、双面胶、剪刀等。

学生:铅笔、蜡光纸、友禅纸、双面胶、剪刀等。

教学方法:电教法、欣赏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赏作品,比较异同

1.回忆特点

课件播放如东民间画作品,请学生回忆民间画的特点。

造型简洁夸张,色彩对比艳丽,装饰丰富多样。

2.比较异同

出示另一张民间画《快乐渔村》。

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用了什么方法。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剪一剪民间画。(板书:我剪民间画)

二、学大师,探究方法

1.比较相同点

师:老师收集了一组法国画家马蒂斯的剪贴作品,还有一组是我国民间艺人王桂英的剪纸作品,请同学们说说他们作品的造型和色彩。

小结:人物造型都是剪影效果,造型都比较概括、抽象,色彩对比强烈。我们今天也来学一学两位大师的方法,表现抽象民间画,(板书:学大师)怎样来表现抽象的造型呢?

2.探究表现方法

(1)出示图片(树),你看它怎么变的?变成了什么形状?这种方法叫几何法。

(螃蟹)怎么变的?这种方法叫简化法。

(勺嘴鹬)认识吗,这张用了什么方法?夸张变形,很好。

(2)出示照片(海子牛),这是什么?我把它的脸画成梯形,牛角再夸张些,身体变成长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图片,学生主动探究抽象民间画造型方法。

3.学大师、再次示范民间画

师:老师再学一学马蒂斯的简约风格,把刚才这幅画再变了变。(出示教具)背景我选了两种颜色,和上面一幅进行对比。(更加简洁了)

4.欣赏师生作品

师:我们再来欣赏一些师生作品,同时讲对比色、冷暖色和对称剪。

设计意图:强调民间画色彩的运用。

三、成大师,主题创作

1.学生讨论、确定主题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你今天准备做什么主题的民间画,要富有如东特色。

小结:准备做什么?用什么样的背景,还可以做些什么?

作业时注意对比色和冷暖色的运用,一张作品不要超过5种色彩。小组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作业题目缩小范围,更有目标性。

2.布置作业

教师巡回辅导,提醒:友禅纸和蜡光纸有一个共同点,画要画在它的反面。

简单的图像可以用剪刀直接剪,注意简化形象。

四、展示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在评价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五、小结拓展

师:今天同学们用蜡光纸和友禅纸剪贴了民间画作品,你们也是大师了。下节课我们可以用家乡特色的布来制作如东民间画。(出示图片)生:蓝印花布。

篇9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创新

作者简介:朱长春(1978-),男,安徽砀山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财经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网络营销;

李娜(1985-),女,安徽砀山人,南京农业大学学工处实习研究员,硕士, 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2.11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2-253-02

社会化媒体技术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互联网实验室统计,依照功能不同,社会化媒体主要包括:微博、博客、轻博客、购物分享网站、图片分享、视频分享、即时通讯平台、移动社交平台、社交网站、社交游戏、LBS签到、团购网站、社会化书签、百科网站、社交问答网站、点评类网站、社区论坛等形式。

在美国,Facebook、Twitter等社会化媒体技术早已被应用在教学活动中。教育工作者更关注社会化媒体在教育中的价值:首先,社会化媒体是教育工作者分享信息和资源的途径;其次,社会化媒体可以搭建职业学习社区;第三,提升学校和家长、学生以及同行之间的更广泛的交流。新浪微博、人人、微信等社会化媒体技术,也吸引了大批教师和学生应用于学习中。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微博、微信等移动应用在大学生群体内广为流行,移动学习或将成为未来的学习趋势。

一、社会性网络(SNS) 技术作为大学教学信息、沟通交流的平台

社会性网络(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技术以六度分隔理论为依据,帮助用户建立社会性沟通的互联网应用服务技术。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创立的六度分隔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即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当前中国大陆高校大学生使用最习惯的SNS网站是人人网(),人人网鼓励学生用户实名注册,上传真实照片,选择自己所在学校和院系。在大学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媒介实时访问人人网,教师可以通过人人网建立课程社区,上传教学资源,关注学生动态,通过对学习的交流讨论,改变学生对人人网单纯的交友聊天功能。社会性网络是一个相对固定的交流平台,师生在人人网交流的信息、的各类资源等都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保存,有利于教学课程的复习、总结和平时成绩等的统计。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学习记录和课后的讨论都可以通过人人网及时查询,和同学沟通交流。

二、微博是大学教学及时沟通的渠道,促使师生平等交流

微博是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固定网络和移动互联网上的各种客户端,注册用户,建立个人社区,以140字以内的文字更新信息,实现即时分享。中国大陆很多高校的大学生都开通了新浪微博()账户,有些高校都开展了关于微博的课堂教学尝试。微博为师生提供开放的教与学的平台,师生之间越来越平等,甚至很多学生的粉丝数量、微博被评论转发量比教师的还高,学生有信心和乐趣,在微博对话过程中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正想法、提出有价值的意见,从而调动了学生沟通交流的积极性。在上课之前,教师在新浪微博预纲,对即将学习的教学内容进行指引,预留问题,让学生通过评论参与讨论,并在课堂上回答。在课后,学生通过微博及时提出课堂上不理解或者重点和难点不清晰的内容,老师一对一的个别辅导。这样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向对话与协商式教学转变,改变了师生固有的角色态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视频分享网站积累了大量优秀大学教学视频,让知识分享更快捷方便

视频分享网站是指在网上免费提供有声视频的服务,属于社交网络服务之一。自1999年起,视频共享网站与文件分享同时出现,并在2006年爆发性普及。在美国,最有知名度的视频共享网站为Youtube。在国内,主要包括优酷、土豆、我乐网、乐视网等。关于视频分享网站用于教学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教学机构进行了实验,并且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云南大学教师赵逸云及其教学团队对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师讲授、学生实验、学生课堂讨论等内容进行录像,编辑处理,上传到视频分享网站优酷网(),供大家分享。学生可以在宿舍、图书馆、家里通过网络进行反复学习,并且能够一边收看一边对视频评论、通过微博提问。该课程的这些教学视频不仅使云南大学的在校学生受益,而且校外学生以及其他食品化学学习的人也能得到优质的资源和服务,使教师拥有的教学知识获得了更广泛的分享,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四、图片分享技术通过故事让大学课堂更加形象生动

图片分享是一种网络图片存储的分发服务,网络用户可以通过把自己的本地图片存放到提供图片分享服务的网站服务器上,并通过一定的图片分享代码,嵌入柏可人或论坛等进行分享。国外比较知名的图片分享网站包括Pinterest、Flickr、Instagram等。国内比较知名的包括堆糖、友图等。好看簿()是一个以教学为主的图片分享网站,聚集了30多万国内大中小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用户。用户在好看簿上分享的是基于优质图片元素基础上创作的故事,而不仅仅是图片的积累。故事的内容包括个人思考和创作活动的记录、案例内容与分析过程的记录、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记录等。南开大学教师傅佩缮在好看簿网站上了“我爱你中国”和“让世界充满爱”两个作业,要求上课的学生将自己编写的图片故事分别加入这两个活动。在最后统计的时候,“我爱你中国”这个作业共有196人参加,提交了252个图片故事,产生了10000多次点击;“让世界充满爱”活动有182人参加,提交了208个图片故事,产生了6000多次点击。

五、其他社会化媒体在大学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也日新月异。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的社会化媒体外,在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的社会化媒体还包括博客、论坛、即时通信和维基百科等网站。

由于微博的冲击, 博客作为传统的社会化媒体已经关注较少。但是,依然有很多的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在门户网站上建立教育博客,汇集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创建的教育技术博客环试验区“红土地-东行记”;广州中山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博客圈“康乐园教育书院”;江西师大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博客圈“瑶湖 ET学社”。

网络论坛是传统的高校BBS的应用,BBS在教学中最好的优势就是学生可以匿名评论,教师更容易获取真实问题。因为大学BBS不像SNS那样鼓励实名注册,甚至不用注册也可以浏览信息,教师在BBS上教学信息和数据调查后,学生能够参与投票并回答问题,学生既真实大胆,又能客观的评价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找到教学中较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及时改正。

QQ等即时通信软件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社会化媒体应用,通过QQ群,教师能够作业、课件等教学资料,可以收集信息,收集反馈,共同讨论问题。但是学生的即时通信软件里面好友众多、资源丰富,所以在使用于学习的同时,也受到外界很多信息的干扰,不利于集中注意力。

微信、易信等最新的移动社会化媒体工具也被很多高校的师生尝试用在大学的教学中。浙江万里学院和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开通了官方公共微信账号,早在一个月前就开始为学生服务,并提前学生们关心的话题。

尽管很多高校师生已经将社会化媒体技术广泛实践应用在大学教学中,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部分教师在社会化媒体技术的使用上比较落后,没有学生熟练;部分教师在学习新工具、新技术的习惯切换问题;高职学生使用社会化媒体的管理和控制问题;个别学生不愿意尝试使用社会化媒体技术问题等。所以,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在大学教学中推行社会化媒体技术的应用,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网络应用能力,改变原来的教学思维模式,勇于尝试新技术、新工具,使用社会化媒体技术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中,在实践中研究和探索适合自己课程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孙韬.社会化媒体中提升用户参与度的关键因素研究[D]. 北京:北京大学,2013.

[2] 张艳琼.微博在教学中的应用探微[J].现代教育技术,2010,(03).

[3] 谢晓丹.社交网络新型教育“生态”[J].中国教育网络,2013,(02).

篇10

[关键词]诗教;工作室;文化实践

“诗教”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它原来的意思是以《诗经》为教材进行教育。而今延伸为:以中华传统诗词为内容,通过诵读、吟唱对国民进行理想志向、道德品质、爱国情感、公正诚信、关爱他人、奋发进取等人文素养教育,使之成为既正直敢为,又温柔敦厚的公民,逐步形成建设和谐社会所应必备的品格素养。而在高等院校中开展诗教工作,不仅能够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在文化建设的创新方面独辟蹊径,开启了大学教育文化实践的新篇章。文化是可以实践的,文化实践是源于社会全面生产理论中的精神生产。当然,文化实践不仅仅是生产,它包含了继承、传播、融汇、整合等等,对于校园诗教的践行,不仅仅是诵读、吟唱,还包括了体现精神生产活动特性的对中华传统诗词的借鉴与尝试创作,这正是我们十几年来在开展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升华出的文化实践的理论火花。

一、秉承诗教归旨,传承优秀文化

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文化陶染功能不可忽视。中国远古乃至先秦时代的古歌谣可以证明,诗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是中国的元典文化。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说:“经典需阅读,诗教应先行。”学校自古以来就是读书的场所,读书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读书主要就是读母语、诵诗文,这是中国教育的根本。

大连大学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历经合校、搬迁、评估,在20多年的大发展过程中,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精神及刚健有为、革故鼎新等思想,在校园文化、尤其是大学精神及物态文化建设方面,独辟蹊径,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大连大学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构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近100个大学生工作室,使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几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丰泽之轩书法诗词工作室就是一个秉承诗教归旨、传承优秀文化的典型的代表。

丰泽之轩工作室成立于2004年5月,以“传承优秀文化、倡导主流意识、树立科学理性、凝炼育人宗旨”为工作理念,通过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诗词书法艺术品位来弘扬优秀文化,营造高雅、勃发、进取的校园文化。数年来,摸索出通过秉承诗教――勃发激情――引导理性――深化育人的工作思路和模式,不仅深化和升华了诗教的意蕴,还在传承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塑造出可贵的人文精神。一方面,以“诗词、书法文化论坛”为平台,传承、融汇优秀文化,尤其注重与书法作品相结合,研究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逐步掌握如何用形式去表达内容等等;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如:“古典诗词爱国主义情怀赏析”、“传世书家诗文漫谈”、“丰泽之轩工作室书法诗词作品汇报展览”以及“弘扬公民道德建设、促进大学生素质提升――传统格言书法篆刻展览”,并连续数年参加辽宁省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激发了工作室成员及广大诗词、书法爱好者的兴趣,调动了他们钻研传统文化、深化诗教工作的积极性,引领了校园的文化风气。

二、深化诗教意蕴,倡导诗联创作

在诗教的视域中,文化实践应该是一个系统,至少在被界定于高等教育的大背景之中时,它表现为继承――融汇――整合――革新――创造(或生产)的过程,而文化的创造(或生产)是这个系统的核心,正是这种文化的创造,才促成了大学教育的高端、精深与对全部社会文化的引领。也正是在大学教育中诞生的新文化,与其他既存的优秀文化一起,成为下一个循环中被继承的对象,在新一轮的融汇、整合与革新中孕育着新的创造,从而实现大学教育作为文化实践系统在社会进步当中的引领与推动作用。

所以在大学教育当中践行诗教理念,就不应仅仅局限于对中国传统优秀诗词的背诵、吟咏,而要借助这种传统的形式,表达时代崭新的风貌与蓬勃的精神。即借助于诗词、书法的形式,倡导主流意识、讴歌鲜活的现实生活,进而逐步形成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社会先进文化。

(一)凝聚主流意识,以诗联创作为载体建设校园文化。大连大学建校发展的23年,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乃至国家改革开放大发展的缩影。凝聚主流意识、弘扬主流文化,为经济建设及高等教育大发展服务,这既是教育文化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义务。在大连大学的文化建设中,物态文化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每一座建筑、每一个景点都凝聚着我们要传达的大学精神和文化模式、文化理念。在这些校园物态文化建设中,标志性建筑极为醒目,如纪念园、博物馆、钟楼、音乐厅、回归园、希望墙、迁苑广场等,这些文化景观不仅在视觉上强烈吸引着师生员工,对于校外的参观者也起到了尊崇文化、净化心灵的感染效用。丰泽之轩工作室师生饱含热情,创作了大量诗词、楹联,赋予了文化景观崇高的人文内涵,使物态文化在环境育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把握发展契机,在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中深化诗教理念。大连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地方院校,几十年来,在大连市每年高等教育招生及就业总量中,大连大学均占四分之一左右,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及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7年10月,以大连大学校庆20周年为契机,丰泽之轩工作室邀请大连大学校友共同举办了“迎校庆20周年连大毕业生书法作品回顾展暨校友作品邀请展”,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影响,一位工作室成员即兴吟咏出“一江春水绿,满目山花红。婆娑旧时景,依依故园情”的诗句,真切地表达了大连大学校友对母校的眷恋之情。

2008年,丰泽之轩工作室出版了“大连大学十二文化景观诗联书法”工作台历,全部作品由工作室师生集体原创。诗联内容以大连大学文化景观为题咏对象,结合学校发展的历史,升华了爱校、爱家园、爱祖国的精神情怀。在诗教的文化实践中做出了又一个新的尝试。

(三)拓展诗教活动,在广泛参与社会文化实践中实现人文价值。在文化实践的系统当中,文化传播贯穿于文化实践从继承到创造整个过程的始终,是文化实践系统一定意义的外化。而对于特定的校园环境而言,这种传播,就是文化实践所体现出的根本意义――教育及其效果。由此可以看到,在大学教育中突出诗教活动,具有必然的拓展性,这正是文化传播的具体体现。数年来,丰泽之轩工作室广泛参与社会活动,积极拓展诗教工作,自2006年以来,连续多次在大连市举办“服装节”、“赏槐会”期间,联合其他高校,组织举办“中外友人诗联书画交流展”,进行书画创作、古诗词吟咏。同时,组织参与全国首届硬笔书法大展赛、全国师范生书法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以及省市纪念“一二・九”运动、师范系统“三笔字”比赛等,都取得了佳绩。2010年,在“第中韩书画名家艺术交流展”活动期间,丰泽之轩工作室作为协办单位,圆满完成大量工作,受到广泛肯定与赞扬。

三、提升诗教理性,蕴育学科情结

校园诗教工作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所谓提升诗教理性,即是指对这种规律的遵循。丰泽之轩工作室在校园诗教工作中,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在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科学理性。这种科学理性的树立,不仅为诗词、书法的学习研究指明了方向,而且也为由校园文化向学科迈进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创办了“丰泽之轩――诗词书法文化论坛”。将历史史实、文论经典、文人轶事与艺术审美相结合,使同学们在学习中发现,在发现中得到启示,在启示中逐步深刻,在深刻中探索理性,从而树立了科学研究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二)在传承书法诗词艺术的同时还注重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为了使理性认识向学科方向转化,还在工作室活动中培养科学研究意识,由指导教师带领,分别在《羲之书画报》、《文化学刊》、《前沿》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2006年6月,公开出版了书法诗词类专著《丰泽诗艺法帖》。这些实践活动进一步促进了科学理性的提升,为学生树立科学研究意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蕴育学科情结,还体现在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上。2006年,大连大学迎来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在迎评促建过程中,丰泽之轩工作室积极开展了以“深化评估理念,建设文明团队”为主题的迎评促建工作。在工作室内部开展了“校史、校情知识竞赛”,通过对大连大学20年来跨越式发展的回顾,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另外,还结合评估体系中有关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升的要求,进一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迎评促建杯”原创诗联书法作品大展赛,以展示诗教工作的优秀成果。

四、厘清诗教源本,凸显育人宗旨

“诗教”,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它原来的意思,是以《诗经》为教材进行教育。周王朝采集编纂《诗》,其中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统治阶层要用它来教育自己的子弟。今之所谓校园诗教是诗教的主要部分。它是以落实素质教育为目的,让大、中、小学生在校园内通过较系统地学习、诵读、演唱集中体现中华文化声情意象品德之美的中华诗词来陶冶灵性,培养气质,塑造出具有高尚品格与价值观念的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厘清诗教的源本,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培养“温柔敦厚的贵族子弟”,还是培养“具有高尚品格与价值观念的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都是以人为本,以“育人”为目标和宗旨。

丰泽之轩工作室一贯强调诗教工作的思想性,在文化实践中凝炼“育人”宗旨。在深化诗词书法理论、强化创作技能的同时,通过参加比赛以增强信心、提升自我教育的能力。把理想和目标化为操作性强、可行性强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深化诗教理想,进而达到文化化人、道德教育之根本目的。

工作室在教育教学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学生作品参加省、市乃至国家级的各类比赛和展览。数年来,有100余人次获奖,成绩显著,大大提升了同学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工作室更加注重“育人”工作的目的――人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在人才培养工作的不断探索中,以工作室模式培养出书法专业研究生一名,实现了“育人”工作的新飞跃。丰泽之轩工作室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不仅为高等院校开展校园诗教工作提供了新思路,而且在回归教育本源、体行文化实践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