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实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8 18:0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电实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电实习计划

篇1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实习;教学;探讨

1 机电一体化专业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伴随经济全球化,我国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而机电一体化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发动机”,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提高,该专业毕业后可以从事加工制造业,家电生产和售后服务,数控加工机床设备使用维护,物业自动化管理系统,机电产品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支持,以及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销售及管理,普通机床的数控化改装等,所以该专业学生就业前景良好。

2 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教学的措施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形式下,企业对员工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尤其是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这种要求,必须进一步强化实习教学管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习教学应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2.1 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教学的环节管理

⑴制定好实习教学计划。实习计划应根据实纲并结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要合理安排制定。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岗位的需求有两个方向:一是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二是机床数控技术应用。要按照不同的专业化方向,对主要基础实习作相应的调整。对于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方向,基础实习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机械方面,要加强钳工与电工电子实习训练,使学生达到中级钳工的操作水平;对于机床数控技术应用方向,应加强学生的车工实习及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习,使学生达到中级车工的操作水平。

⑵丰富实习教学内容,编写适用的实习指导书。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实习包括掌握实习操作规程、基础知识实习教学、强化实习教学等阶段。目前,机电类实习教材尚不能与当前的实习教学需要相配套。因此,为加强实习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应组织教师编写具有本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的实习指导书。各实习阶段要有明确的实习目的、任务、内容、方法和考核要求等。

⑶规范实习教学的过程。实习教学具有生产实践性强的特点,完全不同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实习教学不仅仅是将学生安排到实习工场,只说明一下实习课题、操作规程及要求就可以了,而是要按照教师讲解原理,教师演示过程,学生实践、教师巡回指导的实习教学程序要求实施教学过程。特别是巡回指导,是实习教师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发挥主导作用、实施因材施教、加强个别指导、提高实习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规范实习教学过程对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水平的,提高教师实习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⑷严格实习考核要求。实习考核是检验实习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技能水平的最好办法。在考核过程中,要使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一步步地达到考核要求,增进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对于极少数在规定实习课时内不能达到考核要求的学生,实习教师要适当安排其他时间给予个别辅导,使其达到实习教学目标的要求。实习考核要求应与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等级考核标准接轨,达到中级工职业技能水平。

2.2 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以及能否通过技能等级考试并顺利毕业工作,实习指导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职业学校要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目前,一些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教师存在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实习教学组织能力欠缺的现象。我们学校十分重视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实习指导教师的“双师型”建设早已实现,并且学校一直在鼓励教师向工程系列发展,更多接触当今社会中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培养出社会最需要的技术人才。

2.3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设施、设备是实习教学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要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必须切实建设好校内外的实习基地。我校每年都投入上百万元来引进先进的设备以满足实习教学的需求,逐步完善实习教学的硬件条件。并且学校还始终保持与现代企业的密切联系,以满足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的需要,使学生在企业实习中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学到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拓宽视野,并且能学以致用,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同时学校在与企业的交往过程中,还可以了解现代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征求企业对学校办学的建议,以便对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革与调整。

[参考文献]

[1]吴兆祥,主编.机电设备概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5.

篇2

机电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为技术应用型院校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该模式本身的设计思路来看,它加强了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就业导向明确,企业参与程度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校和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实现学生、学校与用人单位三者的“共赢”,是产学结合的“高层次形式”。“订单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在校、企双方紧密合作、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企业参与程度深,就业导向明确。“订单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在于企业对订单技能人才的培训周期要求比较短,能力结构与技能人才知识的岗位特征明显,学生的岗位适应期短,专业能力要求突出,如何在较短的时期内优质高效地提高专业技能实训效果,实现实习教学环节的“精、快、专”,是“订单式”教育成功的关键。

二、机电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素

1.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

“订单”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也是区别其他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点,要求校企双方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订单),形成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即学校、用人单位(企业)和学员三方互签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做到相互约束、责任明确。例如:用人单位(企业)可约定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有重大的违规违纪或学习成绩不能有两科以上补考或不及格等。

2.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可实施性和准确性

用人单位(企业)和学校应正确定位,共同研究,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可实施性和准确性,目标确定得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利于人才的培养的。用人单位(企业)与学校需共同研究,认真分析岗位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实践知识,正确定位培养目标,切实符合用人单位(企业)岗位所需,才能使学校针对培养目标顺利实施教学。

3.高度重视“订单式”办学,改革、调整教学内容

“订单式”办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当属其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制度,根本上改变了长期延续的传统教学模式,它不是订数量,而是订特色、订质量。学校要在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适应“订单式”办学的需要。还要认真分析研究用人单位(企业)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构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更新调整教学内容。学校要针对“订单”,加大学员管理,无论是学员技能掌握的教学管理还是学员日常行为规范管理,都应当高标准、严要求。

4.用人单位(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学员管理

“订单”学员不仅是学校的学员,其实选录后便已成为用人单位(企业)未进厂的员工。学校与用人单位(企业)共同管理学员是“订单”办学的完成培养目标的共同要求。在对学员的管理过程中,用人单位(企业)可将本单位的规章制度、文化等贯穿其中,学员熟知企业规章制度、深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这无疑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订单”目标的实现。

三、企业“买单与享用”,实现校企“双赢”

“订单式”教育实则为借用商品交易中的订单概念,是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必然结果和现代经济生活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客观要求。借用了新的营销理论,它是人才市场上的“定制营销”。由于人才市场需求的异质复杂化、多元化和个性化,必然要求人才培养的定制化。既然“订单式”教育是市场需求的产物,那么,这种教育所增加的额外投入,理所当然地要按照市场运行的规律来操作。也就是说,学校常规教育投入之外的费用和开销应该由用人单位——企业来“买单”。

当然,这种“买单”实际上是企业人才角色转换培养费用的“提前投入”,它由于能够极大地缩短企业人才的试用期、减少岗前培训费用开支、免除专门的招聘而更具有经济效益,是一项惠而不费的投入(提前“享用”)。企业做的是一种前景非常看好的“期货”。同时,企业在与高校签订“订单合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进行深层次的合作。根据我们与有关企业合作的经验看,我们本着“订单教育,深度参与,适应需要,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平等协商”的原则,在多方面进行合作。

这些合作的项目主要包括:(1)员工培训;(2)联合促销;(3)咨询服务;(4)学生实习;(5)教师挂职锻炼;(6)实践讲座。以上的合作,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企业来说都是;益无害的,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很好地实现了“双赢”。这就是订单教育带来的连带效益(超值“:享用”),企业为订单教育而“买单”是值得的。

四、营造企业文化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氛围

企业文化教育渗透“订单式”人才培养全过程,即为了把企业文化完全融入“订单式”人才素质培养的全过程,必须致力于在教学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学院为此印制了订单班学习手册,建立了严明的“订单式”培养学生管理条例、行为准则和奖励条例,努力实现校企制度文化相结合。以企业制度文化规范学生行为,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学院对“订单式”专业授牌固定教室,将体现企业文化及企业精神的格言警句悬挂墙壁,引进其企业文化的诸多元素,在校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学院还在《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就业与创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公共课和公共选修课程中,融人企业文化的典型实例,使学生了解企业的人才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企业文化素质教育内容,不断强化“订单”学生的专业应用、管理、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等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企业也为“订单式”人才的素质培养提供了密切的配合与实践的机会。和学院共同组织了顶岗实习前的再军训,进一步坚定学生的上岗信念,强化他们的责任感和敬业心,实现理想,描绘人生。我校订单班已创办多届,多个专业招收学生共计数千人,实现了98%的就业率。订单班的毕业生已在企业的各个对应专业岗位上岗就业,大部分已走上助理主管、主管的管理岗位,实现了学院、企业、学生的“共赢”。

五、加强“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工作举措

1.完善、调整院系两级产学研结合工作委员会,更多地吸纳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发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专业骨干教师在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篇3

论文摘要:帐务处理软件建帐是指软件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前所做的初始设置。在建帐之前,会计科目还没有设立,前期各科目的余额和发生额也无法输入,所以建帐是帐务处理软件正式使用之前必经的首要步骤。本文从初始数据收集、编码设置、数据装入、环境设定等几个方面谈谈系统初始化。

1数据收集

系统初始化需要收集手工帐中的会计科目和各科目的余额,如从年度中间开始建帐还需要收集各科目的累计发生额、年初余额。所以需预先从手工帐中整理出各级科目的名称、层次、余额、发生额。在此要注意完整地收集最底层明细科目的余额、发生额,避免遗漏,以保证初始化时输入的数据的准确、顺利。

2编码设置

帐务系统中广泛应用代码,在此主要介绍科目代码的设置。建帐时要将收集到的会计科目加入帐务系统,建立帐务系统的会计科目体系。在电算化帐务系统中除了象手工帐务一样要使用会计科目外,还要为每一个会计科目加入一个编码。会计科目编码通常用阿拉伯数字编制,采用群码的编码方式即分段组合编码,从左到右分成数段,每一段设有固定的位数表示不同层次的会计科目。如第一段表示总帐科目,第二段表示二级明细科目,第三段表示三级明细科目。在设定科目编码时需要重点注意以下问题:

2.1系统性

财政部已制定的各行业会计制度中都系统地给出了总帐科目及少量二级科目的名称和科目编码。在设定总帐科目编码时必须符合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中的有关规定,设立明细科目编码除会计制度有规定的以外,可按上级主管部门和本单位的管理要求设定,以保证科目代码的系统性和统一性。

2.2一义性

要保证每一个代码对应于一个会计科目,既不允许出现重复的科目编码又不允许出现同名的会计科目,但如果同名的明细科目分属不同的上级科目,则可以被系统接受而不认为是同名的会计科目。

2.3简洁性

在满足管理要求和适合计算机处理的的前提下,力求代码简单明了、位数越短越好,既便于记忆又能提高输入凭证的速度。

2.4可扩展性

会计科目体系一经设定,其代码结构就无法改变。修改结构只能通过重新建帐实现,而重新建帐将丢失已输入的所有初始化数据和已输入的凭证资料。因此在设计代码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要求。总帐科目编码长度由所选会计制度来决定通常为3~4位,而确定某一级明细科目的代码长度通常是以上级科目中所含明细科目最大可能达到的个数来确定的,以二级明细科目为例,总帐科目为其上级科目,银行存款、应收帐款、销售收入、管理费用等总帐科目都有二级明细科目,银行存款通常以开户银行及帐号为明细科目,少则二三个,多则二三十个,销售收入、管理费用等科目下设的二级明细科目一般都不会超过九十九个,两位长的代码应能满足以后添加同级科目的需求,而应收帐款等往来科目通常以客户或单位为来设置明细科目,明细科目的数量不同单位差异很大,少则几十个,多则成百上千,两位码长难以满足要求,要增至三位甚至更长,由于同级科目必须使用等长的科目编码,其他总帐科目下的二级科目也要使用三位或更长的科目编码。如果设定的分段代码位数较长而绝大多数上级科目所包含的明细科目个数不多时,其他科目的凭证输入速度势必会受到影响,与简洁性相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将明细科目先分类,按分类设置二级科目,然后再设置下级明细科目,如应收帐款总帐科目下先按客户所属地区分类,设置二级明细科目,然后再按客户名设置三级明细科目。更理想的解决方案是应用往来客户辅助核算,目前的商品化会计软件通常都提供了这一功能。因辅助核算中的项目代码与会计科目的代码完全独立,自成体系,项目代码只与其关联会计科目如前述应收帐款等往来科目相关,不影响其他科目的代码设定,与科目代码的位数无关,非常便于扩充。如选用了辅助核算功能,在科目代码设置之后,还要设置辅助项目代码及名称。如果单位的会计业务,特别是货币资金涉及外币,在建立科目体系时还要将外币考虑进去。会计软件中提供了复币核算的功能,在系统初始化时必须将外币资料输入系统,这些资料包括:外币代码、外币名称、与本位币的汇率等。

3数据输入

完成上一步工作后,即可将各科目余额输入系统。帐务系统在一月份启用时只需输入上年余额即可,上年余额既是年初余额又是一月份的期初余额。如帐务系统在其他月份启用,除需要输入启用月份余额外,还必须输入年初余额和一月到启用帐务系统之前各月的累计发生额,这是为会计报表所准备的数据,如不输入累计发生额,由于会计数据缺乏连续性,在以后的查询及报表中如需要全年累计发生额,系统将无法提供正确的数据。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会计软件都提供了简化操作的方法,即只需输入最底层明细科目的年初余额和累计发生额,期初余额和各上级科目的年初余额、累计发生额、期初余额则由计算机自动汇总。如果设立了辅助核算项目,各辅助核算项目的年初余额和累计发生额也需在初始化时输入。余额输入完成后,计算机能检测余额是否平衡。在确认各项余额输入无误后,即可结束建帐,固化余额,避免以后对初始余额的错误修改。

4记帐凭证类型最好只设一种通用格式

查帐是会计人员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手工操作时用分类记帐凭证来处理会计业务,分别装订整理记帐凭证,以便于凭证的管理和方便查帐。会计人员可以按常见分类方法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帐凭证,也可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设定凭证类型。应当指出的是,记帐凭证分类不是一个必选项目,可以只用一种通用记帐凭证格式,即转帐凭证。事实上,电算化后,查帐完全能通过计算机来快速实现,计算机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速度快,恰好弥补了手工查帐的缺陷。再者,设置了凭证类型,增加了一个输入项目,会影响凭证的输入速度。又因各类凭证要各自独立编号,凭证整理保管更为烦琐。会计软件提供记帐凭证类型设置功能更多的是为了适应会计人员手工记帐时的习惯。所以,电算化后,无须理会记帐凭证类型设置项。

5初始化工作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完成以上操作后,即可进入日常的帐务处理,如输入、修改、审核、打印记帐凭证、查帐、打印输入帐簿等工作。但系统初始化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5.1新增操作员要注意自行输入密码

系统会预设一个操作员,通常取名为SYSTEM或MANAGER之类,这也是系统中权限最高的系统管理员,正式启用系统时应将该用户名更改为系统管理员,并加上密码。如需要上机操作的会计不只一个,则应增加操作员,并为每个用户确定相应的权限,新增加的操作员的密码须由新增操作员自行输入,以便分清责任。

5.2要注意充分利用自动转帐凭证功能

自动转帐凭证设置虽不是一个必选项,但利用自动转帐功能无疑能提供极大的便利。在单位的会计业务中,常有固定对应关系的记帐凭证,且其数据来源于已输入系统的记帐凭证。如每月均需结转的损益类科目,在月末所有收入、成本费用凭证输入、登记入帐后,须汇总结转至类似本年利润一类的科目,自动转帐凭证能自动汇总指定科目的发生额或余额并自动生成一张转帐凭证。在使用该功能前须进行必要的参数设置,包括转出科目和转入科目,以及汇总数据的性质(余额、发生额),注意转出科目可设置多个,但转入科目只能设一个。

5.3设置报表时应注意根据用户手册中公式的格式正确设置取数公式

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会计软件中通常都预置了通用会计报表,但除通用会计报表外,单位一定还需要其他报表,这些报表是无法预置的,需要用户自已完成设置。报表通常由表标题、表头、表体、表尾四部分组成,其中表体的设置是关键所在。表体中有两类数据,一类是固定的表项目,另一类是变动的数值性数据。数值性数据须设置取数公式从帐簿、其他报表中取来,随帐簿中的数据变化而变化。取数公式的格式在不同公司的会计软件产品各不相同,必须参考会计软件所属的用户操作手册。

篇4

关键词:高职;专业认知;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193-02

现代高职教育强化素质教育,一方面提高了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培养目标来看,高职教育更注重面向社会、针对企业的实践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以能力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从培养模式来看,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做”融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适应社会适应职业。但现实存在一个矛盾,那就是高职院校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重,办学特色体现为学科专业建设,中学教育最终体现在志愿填报时对专业的选择,工厂企业对人才的招聘注重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及技术技能,三者之间没有良好的衔接,这样对于新一代大学生而言,专业的认知和职业的规划影响其能否顺利度过大学生涯,及其将来的职业发展。

一、专业认知教育的重要性

在高中阶段学生、老师及家长对大学的专业设置及职业技能在社会上的应用缺少了解,而学生在填报志愿时一般都会受到老师、家长及亲戚朋友的影响,必然会导致报考专业时的盲目选择和心理抵触。根据对本专业新生的专业认知问卷调查显示,85%的学生就读该专业是依据高中老师、父母或亲朋好友的建议;75%的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及以后可能从事的岗位了解很少;70%的学生对以后的发展前景感到迷茫。他们进入高职院校后,对所学专业缺乏正确和系统的认识,必然影响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专业认知教育是专业教育对心理学的应用,处于学业发展的基础位置。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专业学习,首先要知道所学专业及将来从事的岗位,形成对专业的认可;其次才能做好职业规划,在学习中掌握职业技能。

二、专业认知教育的目标

专业认知教育作为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化三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阶段,主要安排在一年级的两个学期。在第一学期,进行专业基础技能学习的同时,安排有专业介绍、专家讲座,使学生了解行业企业及专业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对本专业形成正确的认识,明确学习的内容和方向。在第二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4周的专业认知实习,学生跟随企业兼职教师进行现场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系统学习企业文化、生产过程、工艺流程、工作岗位技能及工作岗位规范等,对以后从事的职业及岗位有系统的认识,明确以后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在以后的学习中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意识。本专业的认知教育已经纳入学生在校期间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将专业认知教育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及就业指导课程等结合起来,分阶段、分步骤、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目前已经收到良好的成效。

三、专业认知教育的内容和实施

1.专业介绍。专业介绍主要针对大学新生,通常安排在开学后一个月内。新生通过专业老师对专业应用和专业课程的介绍以及观摩学院的实验、实训设备对所学专业形成初步系统的认识,对专业的就业前景产生美好憧憬,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入学后要求其填写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就读本专业的原因及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学习的目标及就业的期望,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的专业认知教育。

2.专家讲座。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困惑,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安排相关的知识讲座,聘请在企业工作的高级技术人员由浅入深地讲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概念、专业技术知识、专业前沿动态、专业就业方向等,鼓励学生形成具有探索精神、研究精神的学习习惯,不断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认同感,及时解决学生因遇到学习困难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使学生能及时找到学习目标。

3.专业认知实习。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围绕广西北部湾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对电气自动化人才需求,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具备自动化设备安装、调试、维修、改造、设计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技能,从事自动化设备操作监控、维修调试、工程设计、销售服务等岗位的高技能人才。针对新生对自动化技术应用缺乏认识,渴望了解本专业职业岗位信息,安排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认知实习全部在校外企业进行,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安排实习时间,总计120学时。我们选择具有代表广西支柱产业的行业企业进行专业认知实习,例如在广西华银铝业有限公司、广西春茂电气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由企业兼职教师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在企业学习企业生产构成、工艺流程、岗位技能、自动化设备应用,亲临其境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增强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长”、“短”结合方式,对于能提供实践机会且具有足够企业兼职教师的广西华银铝业有限公司等企业,我们进行长时间的跟班工作体验,对于自动化程度高但实践机会少的企业,例如广西南南铝箔有限责任公司、广西东糖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南宁发电设备厂等进行短时间的参观认知实习。

四、专业认知教育的实施保障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认知实习已纳入教学计划,纳入整个专业的培养计划,专业认知实习安排120个学时,学分2分。成立了由系部领导、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及专业辅导员组成的专业认知实习教育实施小组,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设计专业认知实施方案。学生到企业实习,日常管理和安全教育是难点,专业认知实习教育实施小组对此制定了专业认知实习方案。实习之前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强调实习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实习期间的管理。按照外出实习安全教育的要求,分别进行系领导、专业带头人、带队指导老师安全教育工作(包括工作场所安全、公共场所安全、交通安全、个人财产安全等),并要求学生签订安全承诺书。参加实习的学生与学生家长联系,告知家长实习事宜,征求家长同意,并要求家长配合做好其子女的安全教育工作;实习期间,各实习点具体负责人要经常对学生进行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提醒;学生入岗前要求人人必须参加实习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操作规范的安全教育;实习期间,学生不能擅自离岗或住宿区,如有需要,必须向带队老师请假经同意后方可离开。学校与企业、学生、家长签订专业认知实习教育协议,把安全责任明确到个人,开展生活安全教育和工厂、车间、班组三级安全教育。

五、专业认知教育的成效

1.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可。通过到企业了解自动化生产的控制流程、自动化生产设备的运行控制、工业生产工艺等,学生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立感性认识,并进一步了解本专业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所学专业的内容在工程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在实践中了解专业、熟悉专业、热爱专业,对其产生浓厚兴趣,增强对专业的认可度。

2.学生逐渐形成职业意识、职业素养。在企业的实践过程,学生能了解企业文化及其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通过企业兼职教师讲授企业的经营状况、工艺流程、岗位技能、设备应用等,引导学生尊重知识、爱岗敬业,形成职业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工人师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勤劳刻苦的优秀品质和敬业奉献精神,培养学生在实际生产中观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作风等,逐步形成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态度。

3.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企业专家提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犹如商品与市场的关系,因此,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更好地与市场需求接轨,特别是校企合作的加强,推进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行业企业,以岗位所需知识为依据,培养学生岗位工作能力,提高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专业团队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编写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电工基础》、《机器人技术》、《变频器应用与维护》等教材。根据多年的认知实习经验由本人主编的《广西支柱产业生产经营概况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概论》成为学院本专业在全国骨干院校建设的特色教材之一。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驱力,也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聘请广西华银铝业有限公司、广西南南铝箔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春茂电气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具有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岗位工作经验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技师和从事职工培训的技术人员担任部分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的教师,作为企业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充实教学队伍,提高实践水平。

自2009年起开始实施到2013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总计有5个年级共计698人参加专业认知实习。由于学生人数较多,企业难以同时安排一百多人的实习场地,把学生均分成两个大组,实习场所交叉进行。多年的专业认知实习证明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正确的,教育手段和培训方法是有效的,专业认知实习的实施同时促进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优化了课程体系,提高了人才培养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孙翔洲,陈铁军,黄营满.现代教育视阈下高校专业认知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8).

篇5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025-03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是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是为加强学生对机电一体化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控制运行等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开设的综合应用型课程,是一门理论实践联系紧密的职业技能课。本课程内容集合了电工基础、机床电气控制、可编程控制、机电设备检测与控制等技术,并与国家职业认证融合,要求学生在完成本课程之后,参加相应的技能鉴定考试并获得一到两门国家专业认证。开设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综合的技能训练,使学生了解现代加工制造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和技术要求,并能根据具体项目完成机电一体化设备控制系统的设计维护和技术改造。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是实际生产中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是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首要目标。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核心工作在于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建设。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高度重视课程建设。2011年我院与陕西军工、科研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组建了陕西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集团,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国防职教集团某理事单位建立了“船舶872校企合作工作站”,实现了依托企业、集团化办学的第一步,也为完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和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保证。

按照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要求,根据陕西及军工行业对机电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课程组分别对陕西的兵器、船舶、航空航天、能源、机械加工制造等行业的典型企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课程组成员根据陕西地区现代制造业的人才需求,会同企业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资深教师共同制定了《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标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与企业合作,选择目标明确、现实可行、有教育意义和典型性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课程内容,并针对企业岗位技术要求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进程重新进行有机的整合排列,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能力培养目标。课程开发思路如图1所示。

以任务为驱动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

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岗位群的特点,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依托陕西国防职教集团等三方平台,经机电专业指导委员会分析确定工作任务,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解和描述形成《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的学习领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递进式地排列教学内容。课程组将《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分解为6大学习情境、17个学习子情境(见表1)。

在实际课程内容实施过程中,我院又将17个学习子情境分解成若干工作任务,以具体工作任务为中心驱动项目化教学。例如,学习情境4物料传输分拣PLC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中子情境4.1为物料传输分拣系统中电机控制基础。在此子情境下,我院又开发了PLC控制系统基本指令练习、三相异步电动机PLC控制系统设计、步进电动机PLC控制系统设计等3个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工作任务将以项目书的形式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完成教师引导式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后,以工作团队的形式根据项目书的要求进行讨论并收集PLC控制系统设计的相关技术资料,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控制系统的工作要求,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任务所需的材料和工具,根据项目书要求,确定系统的初步方案,完成系统的程序设计、系统的硬件连接、系统的总体调试和技术文档的编写。在项目完成后,首先由各个工作团队进行自查,再进行团队间评价,最后由指导教师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结合学生在实际项目完成中出现的问题再次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改进方法。

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内容与任务均来源于实际生产企业的真实项目,并根据岗位能力考核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对学生进行导控,在教学结束后学生根据个人职业发展取向完成机电一体化高级认证、维修电工、机修钳工、数控设备维护等职业资格的认证鉴定,形成课程体系与专业人才岗位素质要求对接,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衔接,实现学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融合。最后,在专业学习中,通过典型军工产品或设备展开教学活动,在职教集团的国防企业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质量第一的职业观念。

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

在构建课程体系、实施教学改革的同时,建立一套有效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考核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学习、工作的质量评价标准,突出过程考核的重要性,实现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效果的校企“双教学监控与考核”。校企双方应聘请企业资深技术人员、学校理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组成考核团队,全面参与教学环节的评价与考核。校企双方应定期对学生的课程设置、管理流程、教学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在进行考核评价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主观性、创新性的体现。以考核促学习,保障教学效果(校企“双教学监控与考核”,如下页图2所示)。在课程实施结束后,通过对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结果的客观分析,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我院的省级重点专业,《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机电专业建设开发的优质核心课程。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课程改革关系到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后续的课程建设中,如何进一步提高机电专业课程的整合性、知识的综合性、加强实践性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而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加大机电专业的教学改革,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使该专业的毕业生满足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吕栋腾,张辰亮,孙永芳.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初探[J].机电信息,2010(36):179.

[2]吕栋腾,张国政.高职院校《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经济市场,2010(11):123-124.

[3]吕栋腾,姜鑫.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制度探索与研究[J].大学教育,2012(11):26-27.

[4]吕栋腾.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初探[J].职业时空,2012(9):31-32.

[5]张利芳.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之技术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1(3):80-82.

[6]赵佑初,唐美玲.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2(9):77-79.

篇6

论文摘要:会计核算系统的实施更有利于上级会计管理机构借助核算系统以统一的核算标准实施集中监督,增强监督力度,有效提高风险揭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违规违章操作发挥了严格控制的作用。同时,风险点的有效揭示,也为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加强管理、调整制度、优化系统提供了意见和建议。

1会计电算化反映的问题

1.1高素质核算人员缺乏会计核算模式的改变,使会计核算作业集中到后台的核算中心统一处理,核算业务范围变大,达到专业核算水平的人员配备明显不足。另一方面,部分由会计人员转变的核算人员,由于其在业务处理层面或工作范围的限制,较多的核算人员往往只偏重一方面的业务(如对公、对私),综合素质不高,在后台大核算的模式下,对各类综合性业务的核算作业容易形成核算空白点。

1.2会计核算作业方式落后计算机会计核算降低了人工核算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整体的核算效率,但由于集中核算,部分系统无法自动处理,需人工核算的工作量还是较大。而传统的核算作业采取交易机构或核算机构为单位的平面核算方式,尚不能依据核算事项风险程度或业务条线进行分类的纵向专业核算,不同业务能力的核算人员核算相同的业务,缺乏专业化分工。在这种核算业务综合性、复杂性很强的集中作业模式下,原有的平面核算方式对会计核算、核算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很高,每个核算员需要掌握和熟悉信用卡、储蓄到信贷业务各经营政策制度,工作难度很大。因核算人员不熟悉业务而查阅相关的制度文件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甚至可能因忙于应付工作量,忽视对表面现象深层次的分析。所以,这种基于分散机构的平面核算方式的核算作业效率非常低下,核算员只忙于完成每天核算作业量指标,容易忽视对核算事项的深度、细致分析,更多地停留在纠错层面。

1.3核算作业不够精细化尽管各企业会计核算业务的主要核算内容已经统一,但核算作业的核算步骤、审核要点、判断尺度、整改要求等仍需要进一步明确与统一。核算人员大多凭借经验和能力,识别和判断核算事项,操作判断尺度不一,且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容易出现遗漏、疏忽,影响了核算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标准缺乏精细化也造成对核算人员的作业质量无法进行合理评价监督,不利于核算责任的认定。再一方面,标准缺乏精细化增加了核算人员岗位轮换的适应时间和工作难度,增加了核算中心支付培训的成本。

1.4核算风险预警机制缺乏首先,我国企业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会计核算系统风险预警方面仍处于原始的数据处理阶段,部分预警模型设置条件单一,易产生海量信息,并不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或者筛选条件过高,条件组合不合理,漏掉真正的风险事件。其次,预警模型设置风险覆盖面较窄,尚局限在账务性业务,且没有将各项业务前后关联,缺乏对业务事项的整体监督。第三,部分业务信息缺乏趋势分析,对发现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的频率、方向和周期性等缺乏规律的研究,影响了核算系统的风险发现能力。

1.5系统功能发挥不够会计核算系统在会计管理中具有重要的管理决策作用,让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不同司职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了解业务运行的状况,跟踪业务发展的动态,发现问题的存在,分析问题的成因,做出相应的决策。目前,核算工作重点更多地集中在核算作业,偏重于对核算问题的简单反映,面面俱到,但对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基本动因、隐含的风险点、风险源缺乏深度分析,重点不突出,缺乏针对性的风险防控建议,风险揭示能力有待提升。

以上问题的存在不仅限制了企业会计业务的正常发展,而且使会计工作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加强核算工作,强化核算监督,提高核算作业效率,以更好地完善和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各项业务操作,提高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水平。

2电算会计如何搞好会计核算

2.1培养核算人员

2.1.1通过不同形式提高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采取实地跟班学习方式,派驻核算人员到基层网点强化学习综合业务系统各项业务操作规程,提高综合业务系统业务水平;二是组织各种专项检查,抽调核算人员采取实地检查,提高核算人员实际工作能力和检查水平;三是聘请专业老师传授系统的核算审计专业理论,以切实提高核算人员的专业知识;四是加强金融法律法规知识和业务技能学习,提高核算人员依法监督和发现、处理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核算工作的需要。

2.1.2整合核算各方面专业人才,组建核算风险分析专家团队。整合核算人才就是通过了解核算人员情况,了解每位核算员特点,将掌握某一方面业务专业知识,或有丰富经验的核算人员合理搭配,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组成一个专家团队,避免出现核算空白点。专家团队可以按业务条线、跨层级的研究分析和优化调险预警模型、参数,分析一定时期内操作风险的特点、趋势,指导核算作业,最终达到汇聚核算专家、业务人员的经验和智慧,调整、完善作业流程,持续跟综、优化风险预警模型,不断提升风险揭示能力的目的。

2.2推行分类作业改变现有平面核算的作业方式,将核算任务管理从按网点分配的单维方式向按业务条线、交易内容、风险等级等因素分配的多维方式转变,将核算任务按内容、按复杂程度划分为多类,实施分类作业。不同业务能力的人员承担不同内容等级的业务。比如:一般核算事务,由普通的核算人员承担,主要是审核业务处理较为复杂,风险程度一般,需要凭借一定的专业知识、经验和动态信息资料分析判断的内容。高级核算事务,由经验丰富的核算专家承担,主要是核对交易的关联程度和风险程度都较高,业务操作复杂,不易通过人工直接审核的业务或交易事项。为降低核算岗位对人员的要求,对于划分出的一般规范性核算甚至可考虑将按照核算要素拆分动作,每个人仅负责一种业务的单个要素核算,多人流水作业,组合成一项业务的完整核算,以达到降低核算难度和作业成本,提高核算效率的目的。

2.3提高核算质量通过结合各项业务的制度规定,制定标准化的核算作业手册,明确核算基本步骤、基本审核要点、审核标准、核算方式、风险分析、整改要求等内容,减少核算作业的人为差异,提升整体核算质量。当核算标准建立完善后,我们应以核算标准为依托,建立核算质量监督检查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比如:按照一定量的核算人员合理设立专门的质量检查岗位,配备质量监督人员,按照核算作业标准的完成情况,逐项对核算人员的作业状况进行质量检验与评价。

篇7

一、细节刻画在电视纪录片的运用

(一)运用细节刻画人物特点任何形式的电视节目都是必须通过语言的解说以及行为举止的配合。在刻画人物心理的时候,除了通过语言文字进行解说,更需要借助画面语言来刻画人物。在纪录片的叙事阶段,一定要注重细节的刻画。比如电视纪录片《乌蒙赤子赵春翰》,记录的是赵春翰收养流浪孩子的故事。赵春翰家境虽然不是那么的殷实,但是却一直在收养流浪儿和孤儿。其中有一处细节刻画得非常到位。赵春翰看到其中有一位流浪儿没有鞋子穿,于是就给孩子买了一双鞋并且送到其居住的地方,这个流浪儿看到新鞋子后非常开心,马上穿上了新鞋子,脸上满是知足。这时候的镜头转向赵春翰的脚上,在这寒冬腊月里,他脚上穿的却是一双旧胶鞋!这里没有采取任何的语言解说,但是此时却是无声胜有声,观众看到这个细节的时候,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从心底里升起对赵春翰的尊敬,这样的细节刻画很好地表现了赵春翰对流浪儿的关心和爱护。

(二)运用同期声音细节表现主题不管是何种形式的电视节目,都需要将声音和画面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我们知道,电视节目所传递的信息符号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它的细节刻画必然也是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一定要运用同期声细节,保障电视纪录片在画面、声音、语言各方面是流畅的,那么人们在收看纪录片的时候,才能保障纪录片的质量。比如电视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它讲述的是海外游子在日本求学的经历,其中讲到主人公韩松最终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考上了明治大学商学院。在主人公发表自己感言的这个部分充分运用同期声细节,加上音乐协调配合,情景交融,很好地表现出海外游子在求学过程中的艰辛,在细节刻画中表现了主题。

(三)运用细节丰富情感表达电视纪录片的细节,其实也可以说是将现实中的生活借助屏幕的传播,让人们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某些事放大,是一种比较夸张的表现手法,最终可以丰富纪录片的情感表达。此外,纪录片中的细节刻画还会给观众一种暗示的作用,这是观众在观看电视节目时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比如人们在读书的时候,看到某些细节描写,总会下意识将它同作品的主题联系起来。纪录片中的细节刻画同样具有这样的作用,观众就会产生思考,通过对纪录片的把握以及自身的生活阅历,最终做出自己的判断。在电视纪录片中采用细节刻画,通常带有非常强的目的性,在细节刻画中力求丰富作品的情感表达。比如纪录片《半个世纪的爱》讲的都是关于老年夫妇的情感。其中讲到一对特别的夫妇:他们都是农民;他们每天要出门到菜园去拔萝卜;他们在路上总是一前一后,没有太多的语言交流,好像是非常平常的路人,但是当他们经过小木桥的时候,老头并不是直接走了不管老太婆,而是将手中的木棍伸向老太婆,而老太婆也特别自然地拉着木棍。这样的细节刻画表现了这对农民夫妇质朴的爱,虽然没有太多的甜言蜜语,但是两人的感情却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们非常幸福而且非常享受这样的时光,作品借助这样的细节描写丰富了情感表达。

二、细节刻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电视纪录片展现的是原生态的生活事实,在进行细节刻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情境设计这里的情境设计并不是说要干涉现场,而是在不干预原生态生活的前提之下,借助主观介入的模式进行细节刻画。电视纪录片的工作人员在拍摄之前,可以考察现场各方面的情况,根据作品需要表现的主题,设计一些因素,通过设计的因素激感的迸发。比如在拍摄《远在北京的家》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张菊芳给家里人写信的时候,工作人员将其拍摄下来并且带回给她的家人看,家人在视觉中感受张菊芳的画面,同时又在听觉上触及其读信的声音,这两样东西激发了张菊芳家人内心的情感,最终哭出声来,编导就很好地利用了情境设计,将细节刻画得十分到位。

(二)力求真实、细致在电视纪录片的细节刻画中,一定要注意真实和细致。这里讲的“真实”是指细节刻画必须与当时的环境相契合,只有真实的细节才能真正感动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细致”则是指在细节刻画的过程中,注意从小的方面着手,对细节进行细致入微地刻画。因为细节并不是指的某一个情节,它有自身的特点,细节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三)注意事情的偶然要素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有时候会发生突发状况,一般都是出乎人们的意料。但是这样的偶然事件更能真实地反映作品的情感。所以,如果碰到突发状况,一定要根据事情的特点做出判断,而不是马上关机。拍摄完毕之后,一定要结合当时的状况,做适当的编辑,这样才能更加真实地展现主题。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特点;优势分析

0.引言

在进行机械设计制造的过程当中,设计制造者主要是以自动化技术以及电子科技为主,并在其中能够联合与渗透其它的高新科技,进而实现全面升级生产过程,达到智能化连续性生产的目的[2]。整个机械设计制造的过程既展示了智能化的现代技术特点,又体现了人性化的服务模式。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能够将高精密度的机械工程与电子控制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协调统一的发展目标。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科技手段,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实际生产效率,还能够完美地控制好具体的生产成本,从而实现企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概述

当前的现代机械设计制造设备与传统机器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当前的机械设计制造利用先进的高科技自动化技术、微控制技术以及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等多种科技联合在一起,进而不断提升了机械设计制造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而且有效提高了生产过程的安全性与准确度,促进了实际生产效率的提升。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一般是需要专人来负责操作,而且具体操作过程繁杂,难度系数较高。但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却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一缺陷,设计制造者只需要在设备中输入相应的控制程序就可以完成整个生产过程,非常的简单快捷。与此同时,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不会像传统机械制造一样,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为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自动检测机械设备,进而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故障,相关人员就可以因此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机械故障,进而达到有效提升设备安全性与稳定性的目的[2]。而传统的机械制造设备却无法具备这一功能,设备不能够对存在的故障与问题进行自动检测,而人工排查与修复又较为困难,并且实际效果不佳,因此容易使得机械设备发生故障,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当前的机械设计制造拥有先进的电子元器件,能够在延长设备实际使用寿命的同时,增加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除此之外,目前的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与许多高新前沿科技融合在一起,进而强化了其实际使用功能,使得机械设备能够适应多种工作环境。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特点

智能化与自动化是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与传统机械制造的本质区别。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技术并不是单纯将多种高新技术简单地叠加,而是多种先进技术的融合应用,实际效果实现了1+1>2。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基于各种高新科技的融合应用,进而实现了生产过程整体协调发展的目标,从而实现了机械设计制造过程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特点。除此之外,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能够满足机械设备对功能的内在需求,达到产品符合要求的特性。相关操作人员只需要通过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系统来进行产品设计生产,就能够实现由产品输入端所产生的需要从产品输出端实现的功能需求[3]。与此同时,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其中包含了机电一体化及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具体含义,能够将对产品的设计制造与功能的实现看作是一个整体,进而实现最初的生产目标。

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优势

3.1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工作质量

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的优势体现在能够充分利用先进的高科技自动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及微控制技术等一些科技手段来有效提升机械设计制造的自动化水平,从而实现智能化的生产过程。应用自动化技术进行机械设计制造,能够让机械设备来代替人工操作,进而高效准确地实现生产目标,并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有效提升企业的综合效益。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还提高了产品的实际生产质量。而且,使用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技术能够使设备性能更加完善,从而在一些条件比较恶劣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代替人工进行设计制造生产。

3.2保证工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传统的机械设备在发生故障时,无法发出相应的提示信号,只能够单纯依靠人工来进行检测。这使得在增加了员工工作量的同时,还无法有效保障机械设备的顺利运行。当机械设备发生故障时,就需要专门的维修人员进行检测与维修,这极大地耽误了生产效率的提升,也很容易发生相应的安全事故。但是,利用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的话,就可以在机械设备发生故障与问题的初期,及时检测出来,进而能够通过其内在的功能设置进行自动修复处理,从而极大地提升了生产过程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也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安全生产的目标。总而言之,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可以通过自我诊断与自我处理来有效提升设备的实际运行效率,进而达到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基本目标,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3.3操作简单快捷与适用范围广

先进的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具有强大的控制功能,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机械化与自动化,许多操作都无需人工进行,只需要输入相应的程序设置便可以使机械设备自动运行程序,进而大大的缩减了相应的操作流程,减少了实际操作难度,从而实现了优化生产的目标。机械设计自动化操作技术是一门由多种学科技术综合在一起的科技手段,利用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生产技术所制造出来的产品极具复合性,不仅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之中,还应用在了一些极端或恶劣的工作条件之下。因此先进的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快捷与适用范围广的特点,能够应用在各种实际环境之中,其多样性的功能设置能够满足不同操作人群的现实需求。

4.结语

总而言之,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生产操作技术的实际应用,弥补了传统机械制造中存在的一些缺陷,有效提高了机械设备在实际生产过程当中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进而满足了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与此同时,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也能够有效扩大机械产品的应用范围,进而增加我国工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有效提高企业的综合生产效益。所以,基于这种情况之下,发展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是未来工业生产的大势所趋,也是加快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工业生产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何来浩.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特点和优势及发展趋势探析[J].科技与企业,2015,06:203.

篇9

【关键词】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

【分类号】: F252

0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电力营销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电力企业经营发展需要,实现精细化管理不仅能够很好地满足电力企业需求,做到与时俱进,还能优化电力营销业务流程,保证其科学合理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电力营销管理现状分析

由于长久受到传统电力营销管理理念、体制及模式的影响,导致在电力营销方式多元化的今天,电力营销的管理很难具有实时性,即便对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进行有效整合,但是仍然难以对电力营销部门的整体营销变化情况及服务质量进行准确、仔细的了解,只有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报告及上报材料单据来实现。如果在这一过程中稍有疏漏,就将对整个电力营销管理工作产生极大的影响,形成被动局面,从而导致营销工作或是营销管理工作出现差错,这就极大可能会造成客户不满或客户投诉等情况的出现,进而对电力企业带来不良社会影响,导致企业形象和声誉受损。在实际电力营销管理当中,主要还有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营销管理职责、权利不明确。当前,电力营销管理中经常出现职责、权利不明确,生产、职能不清晰,管理与业务界定模糊等情况,导致电力营销的管理、决策、监督功能进一步被减弱。第二,业务流程缺乏有效管理。目前,电力营销管理中普遍存在业务流程及管理环境缺乏有效管控的情况,导致营销业务流程难以被掌控,常常都是问题发生或暴露之后才进行解决。第三,营销分析实际成效较低。现阶段,虽然电力企业对营销各专业进行了大力的分析,但是由于各专业间存在不同差异,导致均是独立存在,难以形成有效的相互关联、监督作用,从而很难为营销决策提供服务。

2 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简述

电力营销是电力企业的核心业务,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实现精细化管理是电力企业电力营销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要真正实现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对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有明确的认识。精细化管理是现代科学化管理中的重要体现,主要分为社会分工精细化和服务质量精细化两种,精细化管理的出现是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就是在电力企业中灌输先进理念,并制定明确的目标,从而使得电力营销管理方式细化,这样能够有效提高电力营销管理效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电力企业中应用精细化管理理念,实现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能够优化电力营销业务流程,保证其科学合理性,规范电力营销管理工作,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 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3.1增强企业执行力

企业整体执行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企业执行力的强弱又与企业的管理方式有着紧密关联。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管理方式必定会存在一定的不足,企业必须加以改进,以便紧跟时展需要。同时为了企业更好的运营发展,就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与明确的目标,以此促使企业走向良性的规范化道路,这就需要企业大力的贯彻执行。而实现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能够有效增强企业的执行力,这对于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2稳固企业市场地位

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地位,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大,都促使着电力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电力营销是电力企业经营发展中的核心业务,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传统的电力营销管理存在诸多不足,这就会影响甚至减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实现精细化电力营销管理,能够很好的弥补了传统电力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还能够优化电力营销业务流程,节约企业成本,致使电力企业向资源节约型企业转变,资源节约型企业不仅符合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还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帮助企业进一步稳固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3.3加快企业发展进程

现阶段,由于这样或那样因素的影响,我国电力行业中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若是没有得到妥善处理,那么势必会影响到电力企业的生产发展。由此可见,我国电力企业的营销形势并不乐观。基于这样的情况,电力企业要想谋求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更加重视营销管理,改变以往的营销管理模式,实行精细化管理模式,同时不断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高薪招聘一些专业人才,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优化人员配置,将新观念从根源上植入,促使新的管理理念彻底被接受并在工作实际中得到贯彻落实,这样就能够进一步加快电力企业发展进程。

4 关于加强电力企业精细化营销管理的几点措施

4.1注意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促使电力市场一片繁荣,同时也使得电力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此外,各种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无疑给电力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这时电力企业就需要注意并树立一个良好的自身形象,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市场激烈竞争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那么电力企业如何才能正确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呢?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电力企业属于服务型行业,其服务质量优劣与企业的形象有着直接且又密切的关联,所以保证其具有优秀的服务质量非常重要。第二,加强企业员工内部管理,加大员工培训力度,以便帮助其树立优质服务的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企业员工综合素质高低能够直接反映出企业服务质量优劣。第三,加大市场宣传力度,促使广大电力用户对用电信息有更深入的了解。

4.2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实现的重要基础保障。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有助于精细化营销管理模式的推行和应用,能够严格规范精细化管理运行情况。健全的管理制度能够延伸到精细化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中,这样不仅保证了精细化管理运行的有效性,还保证了服务的优质全面。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以此为基础制定严格的精细化管理制度,确保电力企业整个营销管理过程做到环环相扣,从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

4.3加强企业业务管理

结合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开拓新市场。市场是企业经济效益的来源,广阔的市场前景是电力企业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和重要动力。而开拓新市场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合格的电力产品质量和优质的电力服务质量,这就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支持。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不仅能提高电力产品质量和电力服务质量,还能落实电力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的要求,保证用电的经济合理节约,提高电力企业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效益。此外,还应做好价格方面的政策管理和营销方面的管理,拓展业务范围,规范管理制度,保证精细化管理模式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良好运行。

5 总结

总之,本文对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电力企业实现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不仅是基于我国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现状所迫切需要实现的目标,更是我国电力行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信息化 时序协调优化 发电计划系统

随着北京电网网架规模的不断扩大、网架结构的日益复杂,仅依靠人工编制调度计划,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电网调度管理工作科学、公平、安全、经济的要求。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北京市调根据电网运行状况的变化趋势,以风险预估与防范、动态决策技术为依据,自适应地决策电网的调度方案和风险控制策略,突破单纯日调度计划的模式,与国电南瑞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开发年、季、月、日、滚动等时序递进式协调优化的调度决策技术。该系统可以统筹安全、经济、节能与网损等多目标优化的发电调度技术,实现调度计划与调度运行工作的紧密衔接。

1 信息化时代下时序协调优化发电计划意义

在电力系统实际运行工作中,年、月、周、日、日内等计划多为手动编制,且计划经常会出现较大变动,如系统负荷预测偏差、机组启停时间与顺序、输变电设备停复役时间的变动等,客观上造成部分发电机组无法完全执行事前制定的发电计划。

在实时调度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机组跳机、来风突增、联络线突变等调整困难的情况,若不借助相应的协调优化手段,运行人员仅依靠调度经验去处理,会造成系统整体优化空间小、精确性、经济性较差等弊端。

为了解决上述各种问题,我们提出了时序协调优化发电计划的概念,根据年度机组检修计划安排好每个月机组开停机计划,这是我们基于负荷预测、电网方式与机组检修情况做出的判断。为了使得优化的深度有所增加,我们在月计划上面叠加上周计划和日前计划,这两个短期计划始终围绕上一级计划波动,以上一级计划的大方向作为基础。为了将计划安排的更加精益,我们在日前计划的基础上叠加上日内滚动计划,对一天的每个时段都进行精细的计划。最终形成年、月、日、日前滚动发电计划协调优化模式,由远及近、逐级校验、各级协调、动态优化,实现风险预防、逐级预控、闭环校正。

2 发电计划系统功能结构

时序协调优化发电计划系统由中长期发电计划、日前发电计划、日内实时滚动发电计划三个功能模块组成。其中中长期发电计划模块包括年度机组检修计划、合同电量管理、月度机组组合管理等。

年度机组检修计划与月度机组组合方案主要依靠发电计划专工综合考虑设备检修周期、负荷率、系统负荷预测、年度合同电量等进行编制。在“年度-月度-日前-日内”时序协调优化发电计划编制过程中,月度机组组合通过SCUC算法,以年度合同电量分解到月度的计划电量完成率为优化目标,确定未来月份机组组合方案。月度发电计划与机组组合为日前计划编制提供基础信息,向日前计划传递最新的建议电量信息,日前计划模块综合考虑“三公”调度与电网安全约束,以节能、“三公”电量或者购电费用最低等为优化目标,编制日前发电计划。日内发电计划沿用日前计划约束条件与优化目标,根据电网实时运行情况滚动修正日前计划,利用AGC机组快速调整偏差。

3 日内计划编制原理

3.1 日前与日内计划数据衔接

在日前发电计划的基础上,基于增量模型进行微量调整,形成日内滚动计划。日内计划编制时需要获取大量日前数据,包括日前系统负荷预测、机组发电计划、风电计划、联络线计划、机组运行状态以及爬坡速率、可调出力等技术参数数据。

日内与日前计划的调整量计算公式采用日内超短期负荷预测与日前负荷预测之间的偏差、联络线偏差、风电运行偏差、跳机偏差累加。

日内计划在获取上述日前数据和调整量之后,还要获取电网的实时态数据,主要包括电网拓扑变化、母线实际负荷数据等,对日前计划进行准确修正。

3.2 日内滚动计划目标与内涵

针对实际需求,滚动计划采取多目标函数,即能耗最低、成本最低等。在系统运行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优先调整AGC机组出力进行偏差消除,以减少工作量。如果系统的负荷偏差超过一定值,则启动滚动计算。滚动计划采用增量模型算法,即在日前计划的基础上,对负荷预测偏差或者机组出力偏差进行增量调整,不重新分配计划出力,实现发电计划的实时动态修正。

3.3 日内滚动计划功能流程

日内滚动计划流程首先是导入初始计划,自动导入火电计划、风电计划、获取系统实时数据,实现有序协调、深度衔接。然后计算系统偏差,系统根据事前机组排序、日前机组出力申报、机组剩余容量约束、固定出力机组约束等参数,形成机组优先级。上述三个基本流程结束后,系统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偏差量优化分配,并对分配后的计划进行基态安全校核、N-1安全校核与优化,校核后的发电计划通过EMS系统或者网厂互动平台进行,保证机组精确执行。

4 系统应用及效果

该系统在北京电网实际运行后,在“三公”调度与生产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时序协调优化发电计划妥善解决了“三公”调度在机组电量和负荷两方面的要求,保证机组负荷与电量在时间和空间的均衡分布,提高了发电计划编制工作的精益化水平。日前滚动计划模块,将调度员从重复性的修改曲线与电话联系中解放出来,运行人员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电力系统的宏观把握上,从思考如何调频转向分析如何将调频工作做得更好。

5 结语

目前已进入大电网信息化时代,电网耦合度日益增强,对调度计划工作更高要求。通过对年度、月度、日前、日内计划之间关系分析,明确时序协调优化发电计划研究的重要性。本文结合北京电网实际,对系统的功能架构、关键功能模块、应用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

本系统通过时序协调优化发电计划,实现电网调度安全性与经济性的统一,减轻调度运行人员的工作量,满足调度计划精细化发展的要求,有力的保障了首都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陈之栩,李丹,梁吉.华北电网日内发电计划及实时调度系统[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

[2]管益斌,王岗,李强.江苏电网月度机组组合系统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