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规划范文

时间:2024-01-18 18:0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空间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空间规划

篇1

关键词:公共空间、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11+1文献标识码: A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是属于公共价值领域的城市空间,在城市中心区主要指人工因素占主导地位的城市开放空间。城市公共空间主要由公共产权用地上相对独立完整的公共空间和非公共产权用地上的附属公共空间构成。前者包括街道、广场、河道、公共绿地等,后者主要指建筑后退红线形成的临街空地、小广场、街区内院、底层架空的骑楼空间,以及跨越不同用地范围通向地铁站等交通枢纽或重要城市公共设施节点的空中连廊、地下通道和公共垂直交通空间等。

中央商务区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构成

2.1核心区控规现状分析

根据钱江新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4.2平方公里范围内建筑开发总量达820万平方米左右,尤其是钱江路以东集中规划了约100幢高层、超高层建筑,以街区为单位成组布置,承载着CBD的主要商务功能。

该区域城市轴线明确,道路系统完善,视野空间开阔,水系、绿地等环境资源丰富,具有典型江滨城市特征。其中城市公共空间中仅道路、广场、公园、水域等用地占总用地的50%以上,对城市空间形态和肌理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从塑造城市活力的角度出发,为加强城市空间的功能互动和人性化尺度,避免过于松散孤立而走向消极,核心区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结合该区域内已建、在建、拟建及规划各项目的实际情况,明确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构成,为进一步深化调整奠定了基础。

2.2 核心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构成特征

核心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构成特征为:以贯穿钱江新城南北向的城市次干道——富春路和毗邻的生态景观河道——新塘河沿岸为主要发展纵轴,该线性主干公共空间带动了与之垂直的沿多条东西向横轴展开的线性副空间,并结合局部重要节点形成开放的树状公共空间网络系统。

横轴分别涉及中央公园、城市广场——波浪文化城——城市主阳台、解放东路与新业路林荫大道、森林公园与世纪花园——城市辅阳台江滨绿化带。

3.主要规划设计策略

3.1城市设计的技术性研究

3.1.1明确公共空间的整体系统结构,对相关重要地段的城市设计严格控制并积极引导,强化性格特征和功能互动;城市主轴线上保持与老城区的空间呼应。

3.1.2挖掘现有公共空间的潜力,发掘新的空间用途,根据道路、绿地系统的空间级别、功能和尺度建立立体化、多用途层次,创造具有可达性、可用性、人性化的高品质公共空间。

3.1.3以土地高度集约化利用的公共交通换乘中心为节点,塑造丰富而有趣味的大型公共空间与绿化环境。

3.1.4重视街道空间的尺度调整和街区内部功能、交通及环境的互动,激活城市生命力的基本单位,系统而全面地积极规范城市附属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

3.1.5强化城市水道系统沿河、沿江区域的综合开发利用,满足视觉的、文化的、生活的和商业的需求,形成新城特色区域。

3.1.6建立科学适用的城市设计表达模式,提高对公共空间的人工物理要素——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及各类公共设施(路灯、栏杆、天桥、通道、候车亭、坐椅、雕塑、垃圾箱、指示牌、广告位等)的控制引导,提高空间视觉质量。

3.2 规划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研究

3.2.1加强用地的混合性,增加可居住功能比例,减少潮汐交通量;鼓励大中小规模多样性投资并存,促进建筑群落的“生态平衡”,保证全周全时的生活、工作、娱乐的连续性,增加人气与城市活力。

3.2.2进行核心区公共空间总体水平和具体城市公共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有效评估并科学指导核心区公共空间建设。

3.2.3重点研究制定核心区附属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投资、运行管理办法,合理利用公共空间资源的市场价值,落实资金保障方式,加强公众参与力度,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4、城市重要公共空间建设要领

4.1 街道系统

街道作为城市公共活动行为发生的基本空间必须根据街区功能和人的行为特点建立适宜的尺度关系,而非单纯从满足机动车通行量和沿街绿化效果出发割裂街区的内在活力。应区分不同级别道路实际使用的功能层次,条理机动车、自行车、行人的合理动线,形成饱满完整的街区轮廓,弥补原规划空间稀疏的弊端,为城市空间的有机生成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4.2 水道系统

水系丰富是江南城市的特色,历史上的杭州曾因河桥纵横而著称。河道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中心区同样扮演了空间纽带的重要角色,往往成为都市中表情丰富、性格突出的魅力地带,也体现了城市的记忆和文化关联。城市水道系统作为一种独特的景观、商业资源必须加以有效利用和发挥,与周边建筑外环境充分结合,体现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所具有的人工化和亲水性特征,不宜类比于自然山水间的做法一概绿化了之。

4.3 绿地系统

绿地具有支持休闲、游乐等闲暇活动的实用功能和提升城市景观品质、净化空气、缓解热岛效应等生态功能,也提供了多方位欣赏中心区城市景观的必要视距。核心区的绿地系统强调适应中央商务区街区格局特色和商业分布规律,通过多种模式加强街道界面的连续性和商业渗透,加强绿地本身的活动引入,提高公园的安全性和可参与性,避免过长的纯绿化街面对周边街区商业活力的割断作用。

4.4 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是公共活动的中心和人流集散的主要场地,是公共空间体系的重要节点。人们使用和体验广场以步行交通为主要方式,只有形成舒适、宜人、便捷、安全的步行系统才能提高广场的空间品质。

4.5街区内部附属公共空间

以多种形态散布于街区出让地块内的附属公共空间是城市整体公共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复合的城市空间结构有利于节约用地、集约功能、资源共享,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步行交通网络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动脉,是创造城市积极空间的必由之路。利用地面人行步道、商业街、不同标高的楼层步道(天桥、地下通道、地下商业街)、地铁站、城市广场(包括下沉广场和屋顶花园广场)和城市主要公共建筑内部空间相互连接通达,形成水平与垂直方向、内部与外部空间的网络化、立体化系统,把由于交通的阻隔而分散的公共文化设施、商业设施、绿地、广场、步行街和交通枢纽等联系起来,成为中心区的商务、商业、休闲链,可以非常有效地提升CBD地区的商业活力和城市地位。

篇2

关键词:公共开放空间, 供求关系, 二分法

Dichotomy Phenomenon on Supply and Demand of Urban Public Open Space Planning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ng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city open public spac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atisfying the growing social service demand, and in protecting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However, people don’t have reached an agreement on reasonable planning standard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vide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planning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open space functional to kinds, namely, social service requirement and natural value of protect supplies.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that supply and demand relation dichotomy phenomenon exist in the in history of open space planning practice process .

Key words:open public space,supply and demand relation,dichotomy phenomenon

中图分类号:TU984.1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现今,我国城市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结构与空间形态正在发生着巨大改变,城市规模扩大,空间结构重构带来的转型契机,促进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大量建设与发展。同时,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也在改变城市空间的形态与结构。

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的市民意识逐渐增强,对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要求也日益高涨,公共空间中所发生的公共行为正在形成类似于西方“市民公共领域”的社会结构新构成。公共空间正是这一新构成展开、发展的容器,城市社会的各种组成部分在公共空间这个容器里持续进行着相干反应,催生出丰富多彩的城市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剧增,造成了地域性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耗竭等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危机,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关系到人类能否在地球上继续生存和发展。公共空间系统的构建需要自然生态环境提供良好的景观、绿化感受,同时,将自然生态环境纳入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中加以保护,可以有效维护,并最大程度体现城市的山水资源。从这一点看,公共开放空间是保护自然价值的一种重要手段。

尽管开放空间对我们的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关注。很多国家把开放空间作为土地利用规划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开放空间的规划方法多种多样,甚至在合理的规划标准,我们都没有达成共识。因此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规划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决定规划方法的价值观的研究。

2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定义和功能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不同的学者都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提出了各异的阐述。美国城市规划师凯文·林奇认为开放空间就是任何人都能在其中自由活动的空间,它和土地所有权、大小、使用方式和景观都无关。林奇在此强调的就是开放空间的开放性、公共性和社会性[1]。C亚历山大则认为任何使人感到舒适、具有自然的屏靠.并可以看到更广阔的地方,均可以称之为开放空间[2]。这里突出了人们对于开阔的场所或景观的视觉感受。H塞伯威尼把开放空间定义为:所有的园林景观、硬质景观、停车场以及城市里的消遣娱乐设施,这种解释偏重于开放空间的游憩功能。R都波则认为开放空间就是可阻止城市蔓延所导致的自然环境破坏。能提供舒适的居民生活、维护公共卫生、提高生活品质的空间[3]。

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主要包含开放空间的公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因此由开放空间的概念可知,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功能是多样的,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提供娱乐游憩和其他社会服务,二是保护自然价值。

3开放空间开发和保护供求的二分法

由开放空间不同功能决定的不同规划目标导致开放空间公共规划有两个相对立的方法。第一个——规划师和地理学家类型——关注人类游憩、康乐设施和环境质量需求的满足。这些需求由开放空间类型——接近城市和大都市或在城市内部的大部分花园和公园决定。另一个——生态学家和自然资源保护论者类型——开放空间作为保护现有景观和自然资源的一种手段。这两种方法可以看作“需求方法”和相应的“供应方法”。

3.1社会服务需求满足法

随着闲暇游憩活动的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就业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户外游憩的需求日益增长。大部分的这种需求如:运动、游戏、赏景、交友等都是在开放空间得到满足,尤其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自然环境中得到满足。一个复杂而多样的开放空间系统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人群(不同的年龄组群,年轻的父母,残疾人,文化差异等)的需求。游憩规划解决如多少,什么类型的以及在哪开放空间是需要的之类的问题。

因此,满足社会服务的开放空间规划涉及到关注用户需求的参数,如开放空间的尺寸和空间布局,潜在用途和活动之间的兼容性,特殊需求的可达性、可见性和适宜性。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提供游憩服务的规划常常带来许多方面的附加值,其中包括风景(如绿化城市环境)、心理(例如接触自然,归依感和自由,放松和释放压力)、社会(例如促进社会交流,平等和社会整合、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机会)、教育与科研服务(例如为各种教育程度的学生和研究者学习和探索提供各种各样的环境)、融合价值观和道德的态度(例如人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的价值观)[4]。所有这些都可以看出是开放空间所提供的服务和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像这种把开放空间看作是一个服务提供者的观点认为开放空间存在的价值在于它的服务功能所带来的好处。

3.2自然价值保护供应法

包含自然价值的开放空间是那些影响规划和保护的独特特征。一方面,自然价值存在于内部复杂动态的生态系统中,经历着持续演化的过程,这过程受外界环境改变的影响。干扰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后果或损害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生态学的知识在涉及到干扰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可能后果的不确定性方面仍然不完善。另一方面,许多自然资源为社会提供的生态的(如自然过程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的(例如净化空气和水的质量、改善地方小气候)服务,这被认为是生命维持系统[5]。这类服务体现间接的经济利益,然而由于我们不完备的知识体系使得我们无法将这些经济利益量化。

保护规划涉及诸如保护哪类自然资源免于发展带来的干扰以及如何管理的问题。依据景观和生态系统元素的完整性、稀缺性、多样性、易损性和唯一性等参数设置优先保护的对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口密集区的自然环境由于长时间的受到人类干扰和发展的累计退化影响,使得以保护为导向的规划可能证明是令人不满意的。 保护规划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功利主义的一种方法,即强调需要保护一定程度的自然资源和过程是因为它们对社会的效益和服务。然而,许多自然资源保护论者信奉一种基于道德伦理的方法,声称自然价值(尤其是像动植物的非人类的生命形式)存在的权利应该得到考虑,不管它们对社会是否做出贡献。将这样的道德方法嵌入土地利用规划使得规划标准的确定更加复杂化和深化。

4讨论

根据“需求方法”,开放空间设计意味着满足人们的游憩需求。因此,应该紧密围绕目标人群的主要属性——它的规模和人口统计学变量、价值观和偏好、住宅分布和密度(自然环境的某些属性可能也要考虑,如地形影响可达性)[6, 7]。另一方面,“供应方法”依赖现存自然环境的视觉上的、生态学的和空间属性,保护高品质的自然和景观价值[8]。供求方法之间的差异事实上是上面所阐述的开放空间的游憩和保护功能之间的差异及其规划原则差异的概念上表述。表4.1通过一些规划原则的影响因子来证明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异[9]。

表4.1 供求规划方法比较 Tab.4.1 Supply and demand planning method

5总结

今天,是一个多元价值观建立的时代,各种社会的、文化的、艺术的和科学的思想逐渐影响到规划领域,相关理论和方法也被规划领域所接纳,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和规划走向多元价值观[10]。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是城市的空间子系统之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形成系统整体的观点,追求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多功能综合,即寻求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开发与保护的供求关系间的平衡,达到在保护自然价值的基础上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Linch, K., 城市意象. 1985,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扬盖尔与拉尔斯吉姆松, 公共空间•公共生活. 2003,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M, T. and I.A. C., open space planning models: a review of approaches and method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7. 81(1-2): p. 1-13.

[4]. 吴伟与杨继梅, 1980年代以来国外开放空间价值评估综述. 城市规划, 2007(4): 第339-357页.

[5]. 高原荣重, 城市绿地规划. 1983,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 丁圆,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原点——公众参与型设计手法的探索. 北京规划建设, 2010(3): 第229-235页.

[7]. 王发曾, 论我国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优化. 人文地理, 2005(2): 第1-9页.

[8]. 张虹鸥与岑倩华, 国外城市开放空问的研究进展. 城市规划学刊, 2007(5).

[9]. 任晋锋, 美国城市公园与开放空间的发展. 国外城市规划, 2003(3): 第236-242页.

篇3

【关键词】 地铁; 地下空间规划; 地下空间功能; 地下商业空间

2005年年底,成都地铁建设全面启动,这是成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意义重大。地铁的建设也是成都全面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重要契机,它将成为城市地下的发展轴,为成都地下空间系统化发展创造条件。成都市地铁1号线主要沿人民南路道路地下布局,地下空间涉及市政管线、轨道交通线路、站点、地下立交和过街设施等。因此,有必要对利用模式、空间控制、商业开发等进行研究分析。

1 地铁地下空间功能分析

地铁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才能符合城市实际。规划中除了应考虑要为轨道线路预留空间,应考虑地铁地下空间利用,研究地下空间功能。地铁地下空间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篇4

今年以来,按照局党组的工作部署及工作要求,我股室全心投入开展工作,积极配合其他部门股室,现将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工作完成情况

1.开展城乡规划编制工作,提升道真县城城市形象

完成《XXX自治县建筑规划审计方案审查工作》第三方机构的招投标工作,目前正在开展审查工作。

协助用途管制股和土地资源信息中心,出具包括半山别院三期、桃源加油站等15个项目的规划条件通知书(规划指标),用于土地的供应。

完成XX食用菌农业现代化工厂及深加工项目、中稹香源食品加工厂项目选址等6个项目选址工作,协助开展《中稹香源XX食品加工厂设计方案》、《XX畜禽饲料及食品深加工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东升驾校整体搬迁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等方案的审查工作。

2.规划管理工作

筹备召开县城规委会2次,审议项目15个,办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2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2份,《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6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6份,《建设竣工规划认可证》5份。

二、存在的问题

1.空间规划股人员严重不足,目前,“一书三证”未完全通过政务内网平台办理,线下办理导致规划和管理工作缺位严重,直接影响了城镇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2.机构改革后,各股室职能职责没有有效的衔接在一起,还是按照机构改革前的操作模式,直接影响服务水平和质量。

3.新的机构新的知识,学习不够,对政策文件理解不深刻,比如设施农用地等文件,不能活学活用。

三、工作下步工作思路

1.2020年8月底前收集和核实相关数据资料,完成全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初步方案,完成各专题研究,同时启动信息平台的建设。

2.开展县城规划区及乡镇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篇5

关键词:低碳办公空间;室内设计;规划思路;研究

中图分类号:TU23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6012(2015)11-0065-01

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办公空间的设计是由一定差异的,再我国大部分都是追求的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能够体现企业的标志性的设计,更偏向于平面设计,使用的大都是冷色调,只有少数的传媒等行业的公司设计会比较新颖。而国外则是更喜欢开放式、独立性的空间,更注重与软化办公室的环境,让办公室能够体现出实用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等。

1低碳办公空间的室内设计理念

1.1设计理念

在现在的办公空间的室内设计中,并不是一味的追求效益,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选用简洁的建筑手法,将灯光、空调以及办公家具的适用性等进行充分的考虑。还有,要注意融入几项基本的要素。第一个是秩序感,就是指整个办公空间看上去简单完整。正是因为秩序感的存在才会使得办公室出现一种安静、平和的环境感,而且,秩序感也是办公室设计的一项基本的要素。如何才能够创造出秩序感,主要可以从家具颜色和样式、平面铺设等方面着手。

1.2明

明是办公室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办公室的环境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会直接导致工作人员提不起工作的激情,从而使得其工作效率降低。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办公室要营造出明,利用色调干净明亮的内部环境以及合理的布置灯光,为员工营造一种明快的办公环境。

2规划思路

低碳办公环境是以设计为基础的,利用低碳的设计原理、理念等进行办公环境的设计,包括后期的工作环节也会进行设计,让其能够做到低能耗、低污染以及低排放。低碳办公环境的目的就是让低碳的意识慢慢的影响人们的观念和生活,从而让低碳成为人们生活的部分之一,使得我国能够达到低碳经济的发展标准。低碳的办公空间应当优先选择建立在自然景观的环境中,在设计过程中注重于办公室的环境建设,让生态环境能够融入到办公的环境中,使用这种措施来降低负面的影响。

2.1雨水收集

这个系统主要是将建筑物的屋顶、马路以及广场等区域所汇集的雨水进行收集,然后在通过一系列的处理工艺后,再进行利用。这部分雨水主要可以用于办公室的绿化景观等,以及洗涤等方面,充分的将雨水进行利用,这样不仅把雨水的资源利用了起来,还做到了节约用水的目的,将我国的淡水资源节约了下来。而且,雨水还能够注入到小区或公园的人工湖等处,在办公空间也可以对植物等绿化盆栽进行浇水使用。

2.2光电

虽然说光和电能源都是再生能源,但使用过度的情况也依旧会产生污染,在加上这部分能源也是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够使用的,所以,低碳经济不仅是要保证生态环境的问题,还要尽可能的节省不必要的经济开支。因此,在办公空间中应当使用环保的光电材料以及技术,环保的光电材料种类非常的多,所以,需要设计人员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选择。

2.3呼吸式幕墙

这个幕墙是由两层玻璃组成的,之所以它称为呼吸式幕墙,是因为两层玻璃之间有一个空腔,然后在利用液压通风系统使得空气能够在里面进行流动。这个幕墙的功能就是可以最大限度的把“光污染”降低,如果从使用的方面而言,双层玻璃能够有效的隔绝冷风,所以,在冬季的时候,只需要将幕墙两端的进排风口关闭,办公空间自然就会形成一个温室,这样还能够减少冬季的暖气费用。如果从舒适度而言,呼吸使的幕墙隔音效果非常强,能够为办公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安静的办公环境,而且并不需要开窗就能够达到换气的目的。从而使得办公室的舒适度增高。还有,因为呼吸式幕墙是玻璃制造的,采光的效果非常好,能够让办公室出现一种原始的自然感,再次促使生态环境在工作人员心中的影响。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办公室的设计一般都是中规中矩的,但是,在现代化社会中,各种都在提倡创新,所以,办公室的设计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而这种创新的方式就是以低碳经济为基础进行的生态办公环境的设计,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不一样的办公氛围,还让人们逐渐的适应低碳经济的生活,使得人们在其它的时段也能够自主的进行低碳生活,从而使得我国整体的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且,降低因生态环境污染而出现的自然灾害,变相的降低我国应自然灾害受到的损害。

参考文献:

[1]包雅馥.浅析室内设计中低碳办公空间的规划[J].电子制作,2013,(19):282.

[2]孙树霞.减少办公环境中有害物质的绿色室内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3]武颖维.现代新型办公空间的室内系统化设计[D].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篇6

对于高铁覆盖工程,对于高速运动的用户群体,为减少小区间切换使用专网长小区覆盖方式建设,这主要应用拉远技术体现。为了给远端RRU/GRRU设备供电,采用一体化机柜后备电源方式,为了监控一体化机柜内的动力与环境状况,需要安装动环监控设备,本文就这种特殊应用场景,基于工程实例,对一体化机柜内动环监控的使用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高铁覆盖 一体化机柜 动环监控

中国移动集团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跟进“十二五”的规划建设,在全国各地开展多个高铁沿线覆盖工程,这些工程的按时实施与顺利开通,将在高铁用户中产生广泛的影响,移动通信业务的客户在高速列车中将获得良好的体验,这对提升中国移动的企业社会影响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高铁覆盖工程中针对时速达到350km/小时的高速运动用户群体,采用长覆盖专网小区的建设方式,主要应用拉远技术体现。为了给远端RRU/GRRU设备供电,采用远端安装一体化机柜为RRU/GRRU作后备电源,为了监控一体化机柜内的动力与环境状况,需要在一体化机柜中安装动环监控设备。

1 无线网高铁覆盖建设方式简述

专网小区覆盖方式主要应用拉远技术来实现。其建设方式如图1所示。

专网建设优势:

(1)由于连续覆盖引用集中信源,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2)突发问题可以集中处理,有利于网络升级及扩容。

(3)采用RRU/GRRU设备连续覆盖,稳定性大大提高。

(4)就近使用机房信源,有效降低投资成本,并为沿线村庄覆盖提供基础。

(5)较少的小区切换,良好支持高速运动用户的数据业务。

专网覆盖技术将1个小区的覆盖范围从几百米延伸到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单位时间内用户位置更新、小区重选以及小区切换的次数,从而提高了用户的通信质量与业务体验。

2 一体化机柜内动环监控

2.1 高铁用一体化机柜介绍

(1)系统组成。高铁覆盖工程中用来为远端RRU提供后备电源的一体化机柜,即室外型开关电源柜,是指安装在室外固定地点,与通信设备配套的由监控模块、整流模块、交直流配电单元、电池仓等组合而成的小型通信开关电源系统。

(2)结构类型。室外型开关电源柜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分为一体式、分柜式、多柜式等结构类型。在实际高铁覆盖工程中广泛使用的,是分柜式一体化机柜。

2.2 一体化机柜内动环监控需求点与实现方式

为了保证远端站点的稳定运行,对于一体化机柜内的动力与环境各方面需要进行监控。下面就各监控点的监控需求及实现方式逐条分析。

(1)监控点:交流配电箱。监控需求:主要监控对象为三相市电,测点采集为总三相电压,需要在交流电输入嵌入式开关电源空开前取样。实现方式:利用三相交流供电探测器这一设备进行监控。

(2)监控点:智能开关电源。监控需求:主要监控对象为智能设备,测点采集为智能设备处理器各智能操作的工作状态。实现方式:用一个专门的多功能一体化采集器(带光口传输)进行监控。

(3)监控点:蓄电池组。监控需求:对蓄电池组的总电压进行监控,有别于开关电源处的与交流输入处的电压,需要对电池仓进行单独监控,以及时掌握蓄电池的工作状态。实现方式:用一个单独的直流电压传感器对蓄电池电压进行监控。

(4)监控点:分体柜式空调。监控需求:主要监控对象为分体柜式空调的开关控制与智能接口,测点采集为空调中间继电器状态与空调运行状态。实现方式:用一个可监测空调开关状态并对空调进行操作的智能控制单元进行监控。

(5)监控点:柜内环境各参数。监控需求:主要监控对象为一体化机柜内各环境参数,以应付突发事件。测点采集包括起火产生烟雾状况、高温状况、进水状况、柜门打开状况等。实现方式:针对各突发事件状况,分别用烟感探测器,室内温度传感器,水浸探测器,磁簧门禁探测器。

2.3 一体化机柜内动环监控各设备安装位置

(1)三相交流供电探测器:应靠近交流输入的接口安装,相应的监测油机接口的靠近油机接口安装,固定在机架或柜体侧壁上。

(2)多功能一体化采集器:该设备多集成于监控主控单元内,1-1.5U高的标准19英寸机架设备,嵌入至柜内机架中安装。

(3)直流电压传感器:安装在蓄电池所在的电池仓侧壁上,便于监控。

(4)空调监控相关设备:安装在空调控制开关附近的柜体侧壁上。

(5)烟感探测器:由于烟雾由低到高上升的特性,安装于柜体顶部。

(6)室内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柜体中部的机架侧面,要求周围无明显阻挡影响对温度的监控。

(7)水浸探测器:由于液体由高到低流动的特性,安装于柜体底部。

(8)磁簧门禁探测器:安装于柜体顶部柜门与柜体连接处。

3 结论

针对高铁覆盖工程远端拉远设备的需求,采用一体化机柜作为后备电源,在实际工程中被认为是有效可靠的。而针对性的用各种小型监控设备对一体化机柜内各设备的运转情况与柜内环境情况进行监控,也是很有必要的,这种方式值得类似工程或类似场景借鉴。

参考文献

[1]田桂宾,石勇,石朗昱.高铁无线网络特殊场景覆盖解决方案[J].电信工程与技术标准化,2011(07)27-31.

[2]刘宝庆.现代通信电源技术及应用(第1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64-112.

篇7

关键词:图书馆 信息 共享空间

1.概述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是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确保开放存取的一站式服务设施和协作学习环境。它整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络、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以及内容丰富的知识资源库,配置大小适宜、布局合理、环境优雅、装潢舒适的馆舍空间,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参考咨询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等的共同支持下,把图书馆融入教学与科研的整个过程,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信息共享空间理念引进我国以来,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热情持续高涨,已形成了以高校为主力军,以盛兴军、成俊颖、任树怀等为代表的核心作者群,且核心期刊已基本形成,研究范围越来越广,在先期对国外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已逐步形成了我国的信息共享空间理论,“信息共享空间实现机制与策略研究”还成为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者任树怀、盛兴军在对信息共享空间产生的原因、内容特性、服务模式以及发展方向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以用户为中心”和“因需而变”的三层动态模型。这种模型由实体层、虚拟层和支持层三个层次构成。这种动态的三层模型的划分相当科学,它将实体层、虚拟层和支持层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了广域或局域范围内的知识共享空间和服务环境,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用户信息开放获取和知识共享的愿望。

2.信息共享空间对图书馆的规划建设

2.1从时代背景方面看

伴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图书馆用户的信息行为与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户青睐多任务处理(multitask)的信息服务方式,用户喜欢也习惯于“无缝地”使用各种分布式服务,在一台计算机上同时完成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远程学习这些任务,他们还喜欢在工作的同时一边喝饮料,一边玩游戏,一边与同学、朋友交谈。他们希望作为知识信息集散地的图书馆能为他们提供“无缝地”信息服务,同时也提供一个可以和同学、朋友、教授一起学习、彼此交流的氛围;E-Learning(电子学习环境)是一种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丰富资源与全新沟通机制的学习环境,是对知识的数字化获取。这种完全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自主式学习方式改变了用户的信息行为,使数字化获取信息知识成为用户的基本要求和行为习惯,他们希望图书馆满足他们的这一基本要求和行为习惯,将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推送到他们学习研究中,直接融入他们的学习研究过程。主动参与到用户的学习过程中,融图书馆服务和用户的学习研究为一体,现已成为图书馆服务的基本主流形态;学习理论的发展推动了教学实践的改革,传统的课堂灌输式被动教学方式终将被建构主义教学方式取代。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行为得到鼓励,小组学习方式逐渐盛行。此外,团队活动和团体项目在大学校园里逐渐盛行,团队协同工作的教学与学习方式越来越受欢迎。这些教学方式的改变,需要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一个可供小组和团队共同学习、彼此交流的综合性学习共享空间。

2.2从当前图书馆服务的实情看

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泛在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多途径、多层次的知识信息获取渠道,人们足不出户,通过Internet、Web 和Digital Library在家里就完成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全过程,人们逐渐远离了图书馆,图书馆在社会信息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已近边缘化;目前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是被动、分散以及无差异的服务,难以满足现代用户的多种需求;信息共享空间“以用户为中心”的一站式服务理念,顺应了网络环境用户的信息需求,营造了良好的交流空间和学习环境,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升了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职能,顺应了信息技术发展要求,提升了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并且有助于培养馆员队伍,储备高素质专业人才。

3.结语

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是当前图书馆界信息服务模式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构建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是未来图书馆与技术相结合的最佳服务模式。从空间、资源和服务这三种信息共享空间基本构成要素出发,将信息共享空间应用到“以读者为中心的一站式服务”的构想中,将会为在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方面提供更广阔的实践视角,对完善研究方法、深入实际问题以及思考信息共享空间的发展方向等后续工作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蒲青.探索有效创新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研究”课题研究报告[J].社会经济与教育探索,2011.

[2]任树怀,孙桂春.信息共享空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

篇8

关键词:中国制造;数控机床;检测机构;检测服务;人才为本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1-0086-02

最近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规划九项战略任务重点别提到要大力推动和发展高精度数控机床技术。《中国制造2025》规划是我国全面推行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智能制造的整体谋划。《中国制造2025》规化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导向、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方针,《中国制造2025》必将加速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因此,检测机构要充分认识到我国制造业格局和经济发展环境将要发生的重大变化,认清形势主动作为积极为高精度数控机床技术的发展提供完善高效的检测服务。下面从三个方面探讨检测机构如何做好高精度数控机床的检测服务工作。

1 检测机构要做好数控机床的检测服务要特别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打铁需要自身硬,要选拔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并有计划的进行培养,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一定要考虑今后开展数控机床的检测工作的可持续性。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和走出去学习,走出去学习主要是到数控机床的生产厂的生产车间去学习。下面为方便数控机床检测人员学习,将数控机床的基本知识介绍如下,为检测人员深入到数控机床生产厂家现场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1.1 到生产厂家主要学习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及各种功能

了解数控机床是由输入输出设备、数控装置(CNC)、伺服单元、驱动装置(或称执行机构)、可编程控制器(PLC)及电气控制装置、辅助装置、机床本体及测量装置组成。具体来说:(1)数控机床输入和输出装置是机床数控系统和操作人员进行信息交流、实现人机对话的交互设备。输入装置的作用是将程序载体上的数控代码变成相应的电脉冲信号,传进并存人数控装置内。目前,数控机床的输入装置有键盘、磁盘驱动器、光电阅读机等,其相应的程序载体为磁盘、穿孔纸带。输出装置是显示器,有CRT显示器或彩色液晶显示器两种。输出装置的作用是:数控系统通过显示器为操作人员提供必要的信息,显示的信息可以是正在编辑的程序、坐标值以及报警信号等。(2)数控装置(CNC装置),是计算机数控系统的核心,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的。它接收的是输入装置的脉冲信号,信号经过数控装置的系统软件或逻辑电路的编译、运算和逻辑处理后,输出各种信号和指令,控制机床的各个部分,使其进行规定的、有序的动作。这些控制信号中最基本的信号是各坐标轴(即进给运动的各执行部件)的进给速度、进给方向和位移量指令(送到伺服驱动系统驱动执行部件作进给运动),还有主轴的变速、换向和启停信号,选择和交换刀具的刀具指令信号,控制冷却液、油启停,控制工件和机床部件松开、夹紧,控制分度工作台转位的辅助指令信号等。数控装置主要包括微处理器(CPU)、存储器、局部总线、逻辑电路以及与CNC系统其他组成部分联系的接口等。(3)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数控机床通过CNC和PLC共同完成控制功能,其中,CNC主要完成与数字运算和管理等有关的功能,如零件程序的编辑、插补运算、译码、刀具运动的位置伺服控制等。而PLC主要完成与逻辑运算有关的一些动作,它接收CNC的控制代码M(辅助功能)、S(主轴转速)、T(选刀、换刀)等开关量的动作信息,对开关量动作信息进行译码,转换成对应的控制信号,控制辅助装置完成机床相应的开关动作,如工件的装夹、刀具的更换、冷却液的开关等一些辅助动作。它还接收机床操作面板的指令,一方面直接控制机床的动作(如手动操作机床),另一方面将一部分指令送往数控装置,用于加工过程的控制。在FANUC系统中,专门用于控制机床的PLC记作PMC,称为可编程机床控制器。伺服单元接收来自数控装置的速度和位移指令。这些指令经伺服单元变换和放大后,通过驱动装置转变成机床进给运动的速度、方向和位移。因此,伺服单元是数控装置与机床本体的联系环节,它把来自数控装置的微弱指令信号放大成控制驱动装置的大功率信号。伺服单元分为主轴单元和进给单元等,伺服单元就其系统而言又有开环泵统、半闭环系统和闭环系统之分。(4)驱动装置。驱动装置把经过伺服单元放大的指令信号变为机械运动,通过机械连接部件驱动机床工作台,使工作台精确定位或按规定的轨迹作严格的相对运动,加工出形状、尺寸与精度符合要求的零件。目前常用的驱动装置有直流伺服电机和交流伺服电机,交流伺服电机正逐渐取代直流伺服电机。伺服单元和驱动装置合称为伺服驱动系统,它是机床工作的动力装置,计算机数控装置的指令要靠伺服驱动系统付诸实施,伺服驱动装置包括主轴驱动单元(主要控制主轴的速度)、进给驱动单元(主要控制进给系统的速度和位置)。伺服驱动系统是悼鼗床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数控机床的功能主要取决于数控装置,而数控机床的性能主要取决于伺服驱动系统。(5)机床本体。即数控机床的机械部件,包括主运动部件、进给运动执行部件(工作台、拖板及其传动部件)和支承部件(床身、立柱等),还包括具有冷却、、转位和夹紧等功能的辅助装置。加工中心类的数控机床还有存放刀具的刀库、交换刀具的机械手等部件,数控机床机械部件的组成与普通机床相似。由于数控机床高速度、高精度、大切削用量和连续加工的要求,其机械部件在精度、刚度、抗振性等方面要求更高。此外,为保证数控机床功能的充分发挥,还有一些辅助系统,如冷却系统、系统、液压(或气动)系统、排屑系统、防护系统等。

1.2 到生产厂家学习数控机床的在线诊断技术和离线诊断技术

在线诊断是指通过数控系统的控制程序,在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下,实时自动地对数控装置、PLC控制器、伺服系统、PLC的输入/输出以及与数控装置相连的其他外部装置进行自动测试、检验,并显示有关状态信息和故障信息。系统除了在屏幕显示报警号和报警内容外,还实时显示NC内部标志寄存器及PLC操作单元的状态,为故障诊断提供极大方便。离线诊断当数控机床的数控系统出现故障或者要判断是真有故障时,往往要停止加工,停机进行检查,这就是离线诊断。离线诊断的目的是故障定位.力求把故障定位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如缩小到某一区域或者某一模块等。早期的数控装置采用诊断纸带对数控系统进行离线诊断.诊断纸带提供诊断所需的数据。诊断时将诊断纸带内容读入数控装置中的RAM中,系统中的微处理器根据相应的输出数据进行分析,以判断系统是否存在故障,并确定故障位置.近期的数控系统则采用工程师面板、改装过的数控系统或专用测试装置进行测试等。

1.3 到生产厂家学习数控机床的自诊断技术

包括开机自诊断,数控系统在通电开机后,都要运行开机自诊断程序,对连接的各种控制装置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报瞥,例如检查备用电池电压是否达到要求,若电压低于要求,系统就会产生报警,提示维修人员立即更换电池,如果不能更换电池,在更换电池前不能停电。运行自诊断数控机床在运行时,数控系统时刻监视机床的运行。数控装置对伺服系统、PLC系统进行运行监视,如果发现问题及时报警,并且很多故障都会在屏幕上显示报警信息。在机床运行时,PLC装置通过机床生产厂家编制的用户程序,实时监视数控机床的运行,如果发现故障或者发出的指令不执行,及时将相应的信号传递给数控装置,数控装置将会在屏幕上显示报警信息。数控机床是机电一体化的产物,技术先进、结构复杂,数控机床的故障多种多样,故障原因一般都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对机床的故障分析和诊断,按故障的性质、故障产生的原因和故障发生的部位等因素大致把数控机床的故障进行分类以方便维修。当数控系统出现故障,要分别对软、硬件部分进行分析、判断、定位故障并维修。

2 检测机构为机械制造业提供定期检测、故障诊断、故障排除一条龙服务

为此,检测机构应当与数控机床生产厂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借鉴汽车销售行业的做法建立“4S”店模式。这样检测机构可以在实际的检测和维修过程中急需数控机床配件时及时得到生产厂家的配件供应,特别是遇到一些复杂的系统故障和软件故障时作为检测机构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得到数控机床生产厂家的技术支持及时排除故障减少待机时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些故障也可以通过数控机床生产厂家的远程诊断技术来排除故障,远程诊断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数控机床诊断技术。检测机构要充分利用生产厂家的技术优势将数控机床系统网络功能并通过互联网连接到数控机床生产厂家,当数控机床出现故障时,通过数控机床厂家的专业人员远程诊断,及时确诊故障,这是数控机床故障诊断技术的新方法。通过这些技术手段保证机械制造企业的数控机床生产加工的顺利进行,大大提高了检测机构对数控机床的检测工作效率,实现为机械制造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检测服务。

3 检测机要具有市场意识做好数控机床检测市场的开发工作

篇9

城市社会生态系统则是城市生态系统和社会的一种融合,它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逐渐建立起来的,包括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自然网络和更为重要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关系的网络。城市社会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群体与生存环境的有机结合,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共同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生态系统进化的必然产物和最高形态,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与任何生命系统一样,城市社会生态系统也具有其特有的系统结构与功能以及控制规律。社会生态的系统性质既存在于结构方面,也存在于功能方面,还存在于系统效益方面,这就是社会生态学的结构系统性、功能系统性和效益系统性。城市社会生态系统具有与其结构相适应的四种基本功能:社会生产功能、能量流动功能、物质循环功能和信息传递功能。

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由社会要素和环境要素构成,其中,环境要素包括理化、生物及人文等各类因子,而社会要素则由各个阶层、各个类别的社会人组成。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通过自然力和社会力实现,自然力是自然界的各种能量,而社会力由经济杠杆、社会杠杆和文化杠杆三种作用力构成。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的控制规律可归纳为三大原则:竞争、共生和自生。竞争原则强调对有效资源及可利用生态位的高效合理利用;共生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不同种类间生物个体与整体间的公平与共生,以维持系统稳定;自生原则是城市社会生态系统应付环境变化的一种自我调节能力,通过循环与行为维护系统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稳定。

如果把人类看成城市这一复杂巨系统中的一个组成因子,那么人类因子无疑是城市这一复杂巨系统中最为活跃的因子。人类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双重属性,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所谓自然属性,是指人与自然界发生的物质交换、循环时所产生的关系总和,即生态关系,是人存在的基础,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所谓社会属性,是指在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总和,即社会关系。人的自然属性对城市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已逐渐减弱,而人的社会属性却越来越多的在人的各项活动中体现,人类也正是作为社会人在城市中扮演主角。人类与其所存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人类通过自身的各种行为作用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当人类改造自然的水平超越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时,便会破坏人与自然协调的生态关系,产生人为灾害,造成各种生态危机,从而阻碍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当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超过人类改造自然的水平时,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相互协调,保证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运作,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相对应的,自然界对人类呈现的亦是双面性: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及发展提供时空资源和物质资源,当这些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和协调利用时,自然界促进人类及社会的发展;若自然界发生自然灾害时,则阻碍人类及社会的发展。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分配不合理,导致人类对自然资源占有量产生极大的差距,这种差距若长期得不到调整,会进一步拉大人类对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占有量的差距,从而产生极大的社会和生态矛盾,矛盾的不断激化就会产生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在现代社会的分配机制未得到完善之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资源的占有量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人们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便会产生一系列影响人类社会正常发展的阻碍因素。在国家之间,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手段掠夺欠发达国家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拉大了贫富国家之间的差距,增加了民族矛盾,激化了地区冲突。不发达国家常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从而陷入了“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中,导致了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全面爆发。两种危机都会阻碍人类及社会的发展,应该全面地研究社会生态系统,综合采用政治手段、经济手段和可持续发展手段,科学地解决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

解决生态危机应从人类社会的总体高度来考虑问题。许多社会生态学家认为生态危机的实质是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问题,其本质根源是社会生活模式的弊端。为了消除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根据不同的理论提出了不同的办法:计划生育、有限生产及建构生态文化等。然而,这些办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认为,应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的特性和演替动力,遵照自然法则和社会发展规律,利用科学技术,合理分配资源,积极协调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生物圈的稳定和繁荣;强调社会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高度综合和合理竞争,共生与自生能力的有效结合,生产、消费与还原功能的协调,社会、经济、环境的耦合,时、空、量、构、序的统筹,最终实现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的和谐发展,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解决社会危机也应从根本问题入手,合理分配资源,实行公平竞争,实现共同发展。注重社会关系协调,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时地调整人类社会内部的各种关系,合理分配资源,减小人与人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资源占有量的差距,推动公平竞争,促进共同发展。同时,注重软环境的构建,强调文化的地域性、生态的社会性及设计的人文性等。

社会生态学

1社会生态学的产生背景、研究对象与研究方向。大部分生态类学科研究的重点仍属自然学科的内容,但采用自然学科的理论来解决社会问题显然并不合适,所以有必要从社会的角度去审视生态问题,由此产生了社会生态学。

社会生态学研究的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类与周围环境及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从社会角度对生态问题进行考察的生态学理论,是研究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即人类社会的生态科学。当前社会生态学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①社会学方向,即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着重研究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模式变化和空间组合;②行为科学方向,即从社会生物学的角度研究生物的社会行为;③人类生态学研究方向,即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研究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社会生态学包含社会向度和生态学向度两个向度:所谓社会向度,是指分析生态问题和寻求构建理性生态社会的社会视角;所谓生态学向度,是指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启示和指导人们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社会生态学的认识主体是与生态系统共存的社会人,认识客体即社会生态系统。社会生态学将人类社会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并进行整体性和交叉性的综合研究。

2社会生态学的研究目的。“人和社会因素在社会—自然系统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自然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取决于人所选择的自然资源利用战略”[3]。在前苏联社会生态学家马尔科夫看来,社会生态学的目标从对自然过程的简单描述逐步过渡到对这一过程的控制,即通过对环境的管理促进生物圈转化为智力圈。“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而是大自然的一部分”[4]。我国的社会生态学者丁鸿富等人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探讨社会生态问题,并对其概念和演化机制做出阐述:生物之间互为环境。对于人类来说,地球上所有生物组成的生物圈是人类的生物环境。人类本身在生物环境中栖息繁衍,是生物圈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生态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减少和消灭人类已经或可能发生的、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的种种不利甚至有害的行为,从而逐步自觉地建立和维护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平衡。

3社会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城市社会生态系统具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据系统的整体性和动态性原理,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效益大于它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三部分的总和,城市社会生态系统优化的核心是整体最优,即在实现系统整体与长远最优的前提下,兼顾各个局部与眼前的效益。

首先,社会生态学呼吁道德再生。社会生态学认为,无论是人口、科技和文化,还是经济、生产和消费,都是社会本身的构成要素,它们的发展和运行都受到社会存在本身的观念影响和制约。只有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深刻认识人类社会本身,破除社会的压迫制度,人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

其次,社会生态学呼吁沿着生态路线重建社会,形成“生态社会”。社会生态学认为,人类是具有独特社会意识的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生态危机是人类作用的结果,这个结果对人类自身亦有损害。如果在生态学原则基础上沿着生态路线重建社会,将改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城市生态系统整体最优效益。

社会生态学注重人和环境的关系,把社会和自然看作是在统一的完整系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追求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本质统一,也即人与人关系的辩证统一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生态社会发展的内在目的就是使自然世界的存在不再外在于社会,使生态的社会存在与发展不再是单纯地追求人自身利益的实现,还必定要维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进化”[5]。

空间规划

1空间、规划及空间规划的基本概念。在城市规划和空间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中,空间一般被理解为“生存空间”,即物理空间和人类使用功能的合成,包含物质空间和非物质空间。规划是从长远和全面的角度制定发展目标,并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实现预期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地使用的配置、城市空间的组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和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空间规划是“主要由公共部门使用的、影响未来活动空间分布的方法,其目的是创造一个更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关系的领土组织,平衡保护环境和发展两个需求,以达成社会和经济发展总的目标”[6]。空间规划包括了每个层面和各个空间相关的专业区域的公共手段。由此可见,空间规划的实质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一种手段,通过对各种空间发展引导和控制来影响资源的配置,实现人类对其所在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2空间规划的手段。空间规划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尽管没有一个全面、综合的理论可以概括,但规划工作者却有着非常广泛的专业方法:传统的概念设计、专业规划,以及新兴的基于项目的规划、相关人参与性规划及各类合作性规划等。

社会生态系统的空间规划思考

传统意义上的空间规划仅仅对城市的用地布局、景观环境及城市空间进行设计和改造,在提出建设生态社会的发展目标后,空间规划也融入了一些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要素,注重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纲要指导下,空间规划应汲取社会生态学的内容,关注人类社会及其所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与作用,从社会角度考察城市的生态问题,并用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方法来解决城市社会问题,建立人类自身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和谐发展的稳定生态格局。

1全面发展—深化理解空间规划的概念。很长时间内我国一直没有以“城市空间规划”命名的规划类型,而城市规划工作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城市的空间布局,以致于很多规划工作者认为把城市规划的成果落实到城市空间中就是城市的空间规划。长期以来,人们对空间规划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空间形态的表达是大多数物质规划与设计的终极指向,所有的意念与价值都由它来承载,因而要求所有的规划设计体现出精确和肯定的空间特征。传统意义上的空间仅仅注重城市空间的物质空间,忽视城市空间的社会性、经济性,所以城市空间规划的内容偏重于空间的艺术布局和技术处理,对于空间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缺乏关注。这种不考虑经济、社会及生态等要素的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无法引导城市空间的发展,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共生格局的形成。

尽管城市空间规划的直接对象是城市物质空间,且其规划成果常常由城市空间布局的变化与调整来体现。但城市空间规划的依据并非仅仅来源于城市的物质空间,而是基于城市空间的多种组成要素的综合研究。“因此,城市空间规划的内容不仅是空间布局(表现为土地利用的状态),还包括相应的空间政策。空间布局中包含了对社会、经济、生态和技术等内容的思考,空间政策的内容非常丰富,直接体现为城市空间发展的政策指引,它的实现需要各种影响到空间演变的政策的协同”[7]。

空间规划应将各个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和生态学等)的理论引入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提出城市综合空间发展的新模式及其规划调控手段,包括从社会学角度阐述社会—空间互动的总过程和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城市空间生态系统—空间规划的理论与方法,通过规划行为控制城市空间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分配,促进城市空间协调发展。

2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系统的发展。尽管由于城市空间作为城市活动的物质空间载体与城市的各项要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受到格外的关注,但并不能将城市的物质空间布局作为城市空间规划的唯一着重点,因为城市的各项物质性、非物质性要素不仅对城市空间产生重要影响,其本身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亦同样对城市发展有着深刻影响[8]。因此,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及景观等各项因素都应当成为城市空间规划的对象。长期以来,我国的空间规划都以建筑空间、公共空间为主体对象,城市生态因素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对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的考虑则更少。

生态环境对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发展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但生态环境并不只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某些特定的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与之密切关联的城市自然及人文景观实际上还是城市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对独特自然和人文景观环境的维护与提升。城市空间规划应该吸收生态学的方法,构建一个基于生态学理念的城市用地空间结构,营造可持续的人居环境;积极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状况和条件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区域内景观资源、环境特征及发展需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特性,从景观的独特性、多样性、功效性、宜人性及美学价值入手,分析某一景观类型的资源质量及其与周围景观的关系,以确定这一类型对该用途的适宜度[9];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各项用地与建设做出更为合理的安排,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并能动地调控城市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使之和谐相容和可持续发展。

3健康公平—引入社会生态学理论。城市空间不仅仅是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的体现,更是城市社会、经济及文化的综合表征,社会因素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空间规划中,社会因素往往被忽略。而社会生态学认为,所有的生态问题都是由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造成的,要创建和谐发展的“生态社会”,就要建立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良好关系,除了关注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之外,还需要关注人类社会结构与活动及其环境,即城市社会空间的发展。

传统城市的社会空间往往根据居民的社会地位、宗教关系与信仰等来划分,现代城市由于工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社会空间的划分往往与居民的职业、身份及收入水平等密切相关。我国大多数城市正处于人口急剧增长与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大量新型社会空间,如高档住宅区和棚户区等在城市边缘区快速形成;另一方面老的社会空间在旧城改造与更新的过程中面临解体和重组。随着住宅商品化、私有化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贫富分异所形成的城市居民社会空间结构调整将成为引导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调整与重组的主要方式[9]。从合理引导城市的社会空间发展的角度对城市进行空间规划,要对城市的社会基础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居民的阶层、职业、迁移、年龄、文化水平、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等,以及居民的空间分布,在分析、确定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发展与城市综合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社会空间发展的策略性建议,作为城市空间规划的组成部分。

一个理想的现代社会结构,应具有公正性、合理性和开放性的重要特征。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中等收入者占大多数的社会,即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或“纺锤形”社会是比较稳定和理想的社会。2010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报告明确提出,目前中国社会结构落后于经济结构大约15年。要达到城市社会生态高标准—“安居立业,让城市成为更多人的生活家园”这个目标还需要不懈努力:一方面,国家应进行相应的社会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结构的转型;另一方面,规划师应借助空间规划的手段创造合理的社会空间,以促进社会结构的更新。

对资源的分配与再调配是空间规划对社会空间发展引导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对城市各级中心、公共空间及绿地系统的配置。按照等级区分,级别越高的中心享有越多的资源与权利,这样会造成地区间差异的急剧扩大,从而破坏社会结构的平衡发展。因此,可以通过创立和引导多中心发展、扶植低等级中心的方式,采取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资源调配、空间发展引导等手段来减少因城市中心地区位差异造成的社会空间分化。按照规模来分,城市公共空间包括服务于城市的大型公共空间、服务于社区的中型公共空间和服务于邻里的小型公共空间。大型公共空间一般作为展示城市形象的名片和举办大型公共活动的场所,其规划建设往往基于政治和经济的考量,对于改善市民生活的作用十分有限;中型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更多基于公共健康的考量,但由于服务半径等问题往往造成市民使用的不便;小型公共空间具有方便到达和形式灵活等特点,对于提高城市宜居性和适应现代公共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中小型公共空间的建设常常被忽视,这对于提高城市宜居性极其不利[10]。在空间规划的过程中,面对城市公共空间尤其是中小型公共空间建设不足的情况,应尽可能完善公共空间体系,合理分配各类公共空间的建设资源,改善公共空间环境,提升人们生活的品质。

4以人为本—合理组织城市功能。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飞速发展,当城市发展速度快于人们认识水平的发展速度时,城市发展就会缺失许多生态、文化及社会元素的植入,导致不同的城市病态现象的出现。

城市功能主义是病态现象之一。功能是城市空间的基本要求,在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下,规划师特别强调城市的功能性,往往遵循“形式必须服从功能”的理念,将住宅当成“住人机器”,将城市当成“增长机器”,背离了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城市发展一味追求效率,而缺乏人文情怀,导致了功能主义的出现[11]。例如,目前我国的很多工业区、开发区的建设过于注重城市的单一功能,而忽略了人的感受和需求,使得文化、娱乐、休憩、运动及交往等活动很难进行。为了创造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空间规划应合理组织城市功能,即优先考虑城市的基本功能,包括城市的交通、居住、工作和游憩等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及城市运作密切相关的功能;慎重处理城市现有的特殊功能,塑造城市的特色和形象;考虑城市自身的发展,开发城市的新功能并妥善处理新旧功能之间的关系。

《雅典》提出了城市的四大活动,明确了人及其活动与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确立了现代城市规划中的人本主义思想,要求规划师把“以人为本”作为规划设计的前提和目标。在微观层面上,空间规划以创造舒适幽雅的城市环境空间为主要目的,主要体现在对人本身的生理、心理需求的尊重和人文关怀的增加;在中观层面上,空间规划着眼于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的社区环境,主要体现在具有强烈归属感的社区空间设计、反映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创造融洽的邻里环境;在宏观层面上,空间规划力求创造有机的城市结构,通过合理的交通组织、适度的城市规模控制和有机的城市更新,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

以人为本还体现为广泛的公众参与。在进行空间规划时,应充分考虑规划主体的切实利益和协调各种利益间的矛盾,通过在规划设计和管理过程中对公众参与的强调,提高公众对规划的满意度,创造富有人情味的城市空间。

5新规划理念的运用。土地混合使用、功能混合、TOD开发和PPP模式等新规划理念的运用可就近满足居民需求、促进邻里交往、降低机动车使用频率,引导城市迈入良性循环[12]。

篇10

一、德国空间规划的现状

(一)规划体系

德国空间规划可分为联邦、州、大区和市镇4个层级规划,主要由城市、交通、土地利用和环境等专业领域的规划构成,对主要靠市场调节的领域,政府一般不编制规划。联邦政府根据法定职能,编制联邦政府的规划,州政府、大行政区和地方政府根据相关法律编制所辖行政区的规划。一般来说,上一级的规划相对原则。主要起导向作用;越是下一级的规划,越有操作性和约束力。

(二)空间规划

德国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必须向各州提供空间发展方面的导向。目前的形式是提供空间发展报告,每4年编一次。该报告也被认为是德国空间规划的框架性文件,主要内容包括:描述全国空间结构现状,包括城市群地区、城郊化地区、农村地区及居住和交通走廊;城市之间、地区之间的空间交互关系:阐述德国面临的重要区域性问题;分析经济社会的结构变化对空间开发的影响,预测城市体系和农村地区空间开发的趋势;提出空间规划如何有效实施。各主体如何协作等。空间发展报告本身没有约束力,但其提出的原则如果被某一规划或法律采纳,就有了约束力。联邦政府不直接规定一个州该做什么.主要提出空间发展的原则。但这些原则是各州编制空间规划的基本依据,甚至也是联邦政府筛选政府投资项目的依据。

德国空间规划的法定权限在各联邦州和地方政府,联邦政府仅拥有确立空间规划总体框架的权限。所以。德国没有一个涵盖全国的有约束力的空间规划。但联邦政府和各州共同制定空间开发模式和指导原则,由各级政府组织实施开发。联邦州以及地方规划要将这些开发模式和指导原则细化为各自具体的规划。各地方政府再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空间规划来组织实施。空间规划的重点在州一级。越到基层,内容越具体。约束性越强。

(三)规划的协调和决策

空间规划的协调主要通过部长会议机制进行,联邦规划的决策权在内阁,但必须征得议会同意。

德国的规划在决策前都要进行充分的协调,联邦政府负责空间规划的部长和各州负责空间规划的部长定期就空间规划问题召开会议。部长会议下属若干专门委员会,负责一些规划专题的协调,几乎所有规划涉及的问题都会在委员会进行充分讨论,联邦政府的官员.可以把规划草案或法案带到委员会讨论,各州的官员,也可以把本州的规划草案或法案带到委员会讨论。这样做,一是便于规划通过后的有效实施。二是便于在主要由各州代表组成的第二议会通过。

联邦规划的决策权在内阁,但必须征得议会同意。议会是站在人民代表的立场来审查规划,而不是站在立法机构的立场来审批规划。各州制定的空间规划草案,要提交联邦政府过目,联邦政府可以提出意见,但没有批准权或否决权。州的规划一旦通过,联邦政府也必须受此约束。行政区的规划必须得到州政府的批准,但州政府一般不是审定规划的具体内容。主要是审查规划编制程序的合法性。地方政府的规划必须报行政区审批。按联邦政府规定.州与州之间的空间规划必须进行协调。但实际上州与州之间的协调比较困难,没有固定的协调程序。他们的做法是在规划通过前将规划草案送有关州过目。

德国各州都有比较严格的空间规划或区域规划法。规划法不仅对规划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规定,对规划编制主体、审批主体、规划方法和程序等也做了规定。地方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等也必须符合各州规划法的要求。

二、德国的空间规划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一)要重视规划编制工作

德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规划工作,重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政府中从事规划编制、协调、实施监督的工作人员占较大比例。以大斯图加特行政区为例,其规划办公室有常设人员14人,占行政区政府工作人员的50%。他们熟悉本区范围内每一寸空间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有充足的时间与上一级或下一级的规划进行衔接,有能力从事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估甚至项目审查。

我国专门从事规划工作的人员少,都是在规划编制时组成临时的起草班子,不仅规划编制的基础工作不扎实,规划的衔接、评估和监督更是无人负责。这种状况。很难保证规划的质量。更难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

(二)严格限定政府编制规划的领域

德国尽管每一级政府都编制规划,但规划编制的领域被严格限定在需要政府施加影响或进行社会公共管理的范围,对竞争性领域或产业,各级政府一般都不编制规划。正因为编制的规划数量很少.所以,每一级政府的规划工作人员都可以集中力量做好少数几个规划。如德国大斯图加特行政区14个规划工作人员就编制一个规划,而且是每10年编一次。

我国规划体系庞杂、数量过多过滥。审批编制程序不规范。大量规划编制完成后便束之高阁,真正可操作、能实施、起作用的规划少之又少。

(三)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规划领域,明确各级政府在规划编制上的职责分工,增强规划的层次感和针对性

德国各级政府之间在规划编制上有明确的职责分工,规划的层次感、针对性很强。如德国联邦政府主要负责跨区域的交通规划,负责提出空间结构改善的原则:州政府负责落实联邦政府的交通规划和行政区域内轨道交通等方面的规划,负责制定空间规划法和编制州的空间规划,负责审查大行政区空间规划编制程序的合法性;大行政区的空间规划。则是根据联邦和州的空间规划原则,具体划定行政区内各类空间功能区;市县等地方政府负责建筑或其他基础设施的具体布点。

我国各级政府的规划上行下效、简单重复,规划体系缺乏层次性,规划内容缺乏针对性。应通过必要的法律或行政法规约束地方政府的规划。规定地方规划在什么领域、在什么情况下,不能与中央政府的规划有;中突。在此基础上,赋予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的市县政府更大的规划权限,将市、县域内的城乡、土地、水利、交通、环境、公共服务以及其他确需政府规划的领域纳入到统一的规划中,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空间布局融为一体的规划。

(四)强化空间规划,注重协调空间结构和空间开发秩序

德国的规划体系是以空间规划为主体的,其他欧洲国家如英国、荷兰也是如此,欧盟委员会也于1999年发表了《欧洲空间发展前景规划》。可见,协调空间结构和空间开发秩序。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编制规划的出发点和规划的主要内容。

我国可开发的空间不够宽裕,空间结构不够合理,空间开发秩序较混乱。如不断扩大的城乡和地区差距、城市地下水超采带来的地面沉降、超载放牧带来的草原沙化。山地、林地、湿地过度开垦带来的石漠化和水土流失,开发区和农村建房遍地开花带来的耕地不合理占用,城市、镇和村规划缺乏前瞻性和深度导致的反复拆迁,人口大流动带来的交通干线拥挤,部分区域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特大城市无限度“摊大饼”带来的“城市病”等。这些问题若不能很好地解决,不仅影响我们当代人的生存和生活空间,影响动植物的生存空间,更将影响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忽视对空间开发的指导和约束,以及空间规划不协调,已经不适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五)完善规范编制过程,用“低效率”的编制换取高效率的实施

德国的规划编制都有非常完善的过程,重点解决规划编制中不同方面规划和利益的协调,以取得共识。避免矛盾;编制一个规划一般要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尽管看起来编制过程的效率较低,但一是可有效地避免规划决策时的麻烦;二是避免实施过程中的矛盾。他们的观念是。用“低效率”的编制换取高效率的实施。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尽管“十一五”规划编制时,对规划编制过程作了很大改进,但仍有改进余地。一是可以考虑把规划编制时间拉长至三年;二是可以相对地减少“写”规划的时间,增加用于衔接规划的时间;三是进一步规范编制程序,减少不必要的“扯皮”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