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的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8 17:5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改革的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改革的意见

篇1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一、初中地理教学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也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强对地理学的研究。因为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还强调地理事物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以及变化的规律。因此可以说地理课程在现代学科体系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以及环境问题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初中地理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并且具有社会学科以及自然学科的性质。它阐述了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智慧圈等共同构成的,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对地理研究的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提高经济建设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还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都是新形势下对地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而要贯彻落实好这些要求,就必须加强地理课程的改革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要紧跟实际生活,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并且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课程,让学生明确在社会生活以及实践当中处处都有地理知识而且处处离不开地理知识,让他们随时应用所学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初中地理教学的改革要求从教学内容、思想以及方法上全面围绕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进行考虑,加强学生对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运用,并且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1.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与现代社会以及科技的发展保持密切联系。因此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研究,在地理课程的设置上要有明显的生活元素,即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环境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在教学内容上要能够突出现实性。因为地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的基础学科,它所有的问题和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尤其是对一些地域性很强的涉及到人们生存以及发展的资源、人口、环境、城市以及经济发展等基本问题,都需要教师予以足够的重视将其融入到教案编写当中,并最终在课堂教学中一一呈现出来。例如反映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对于环境的影响,以及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地理课程学习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同时这也是作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所必备的基础性知识。

2.改变地理教学方式

改变地理教学方式,并且从根本上扭转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地理教学的影响,需要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教育部颁布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这一重要文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意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套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潮与我国基础教育的相互融合,并且对推动初中地理教学的改革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需要教师具有广阔的视野充分了解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科学以及技术等领域的知识内容,将其与地理教学相融合丰富教学内容,并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即要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性,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符合学生不同阶段的接受能力,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根据实际需求来安排地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的能力,鼓励积极探索,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3.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就是要求无论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施上都需要与实际的地域差异相结合,充分体现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和联系,在进行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组织一些户外调查以及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搜集和寻找地理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并且掌握地理研究的简单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构建开放式的地理教学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4.大力加强中学地理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推进初中地理教学的改革还要需要大力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改革的主要实施者,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从根本上彻底领悟新形势下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真正含义,理解初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并且结合地理教学在初中素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作为理论依据,指导自己在地理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正确的进行教学工作。当然教师处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求教师自身具有必要的自学能力以及能够熟练运行现代化工具捕获最新的技术知识,不断深化自己对于地理教学内容的认识,并且能够加深认识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地改革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利用自身理解能力的优越性率先从各种媒介中获取最新的地理知识,将其分类、整理以及归纳,在不断充实、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再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对周围的地理变化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因此可以说提高中学地理教师的素质已经成为了深化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理的学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要将地理学习融入到实际生活当中,增强学生学习自觉性和趣味性。而且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形势下要求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彻底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知识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要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相结合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里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才是时代赋予学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刘兰.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师知识结构及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钟琦.农村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6.

[3]孙志宏.探究式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评定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91-02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同时也存在普遍性问题:对思想政治理论建设的紧迫性认识不足、措施不力、管理不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被弱化的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缺乏既有渊博知识、人格魅力,又有教学热情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学科建设基础薄弱,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不够;思想政治理课与大学生日常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程、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不够,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基于上述各种不足之处,笔者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和总结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设想

为了探索出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应该遵循先试点、再推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改革路径。具体来说,就是先办好几个教改试点班,每个试点班的教改侧重点不同,然后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到一门课程的全部授课班级,进而推广到所有4门课程的全部授课班级。试点班级授课应以专题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关键在于办好以下几种教改试点班:

1.组合式教学试点班。由一个教师将一门课一讲到底的做法是“承包式”的教学方法,而一种“组合式”的教学方法应该大力推广。具体来说,就是由多个教师来讲同一门课的不同专题。可以由系上带过相同课头的6~7位老师每人选择2~3章的内容,按章节顺序依次给同一个班的学生上课。

2.学生能力培养试点班。选择一个人数相对较少的班,主要由学生自己讲课。学生们3~4人一组,自由结合,自选专题,自己备课、自己做课件。第一小节课由小组代表讲课50分钟,第二小节课由小组全体成员接受其他学生的质疑、提问、进行答辩,再由全班学生当场给该小组成员打分统计成绩,最后由教师点评。讲得好的学生,还可以去给其他系其他班级上示范课。

3.实践教学试点班。实践教学不能占用理论教学课时,也就是要在理论教学学时之外,按照事先拟定的计划开展实践教学活动。①组织全班学生看一些纪录片、资料片或者听取专题报告,教师统计学生出勤情况。②每位学生在规定的周次内,选读原著或人物传记,写出读书心得,由教师评定等级并记入平时成绩。优秀文章在全班交流。③全班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先明确组内分工,然后设计问卷,而后实施调查,回收的问卷和调查报告一并交给教师,由教师写出评语并记入平时成绩。④利用在校课余时间,组织全班学生参观考察近一点的地方。利用寒暑假时间,可以组织部分学生参观考察远一些的地方。愿意去的学生自己应适当出一部分费用。

4.大班课堂互动试点班。从我院现实情况看,以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上课”、“合班上课”还是主流,这就面临一个怎么开展提问、讨论等课堂教学互动活动的问题。比如,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自己起一个有特色的“组名”,提问回答、讨论辩论都以组为单位计分,组内成员共享该小组的成绩。这种做法应该能够扩大课堂教学互动活动的参与面。

由于各种教学试点班的教改侧重点不同,平时成绩的计分方式就不宜整齐划一。但是,最起码要包括出勤分、作业分、笔记分三项,除此之外,教改侧重什么,平时考核就应该突出什么,这一点可以通过调整其权重来实现。同时,建议我院取消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校统一闭卷考核的原则性规定,改为不同的任课教师或同一任课教师所带的不同班级可以采取不同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评定方式

1.平时考核。①学生出勤:教师每学期点名次数不得低于10次。学生全勤计分为100分,如有迟到或者早退,每次扣除2.5分;请假每次扣除5分,旷课作为一种严重的违纪行为,每次扣除10分,教师要详细将上述情况记录在考勤表上,直到100分扣完为止。②课堂笔记:每学期教师至少检查对学生的课堂笔记一次,如果学生笔记记录的板书内容齐全、书写工整,整体质量高,则按100分计,如果笔记书写不工整,内容缺失较多,则按60分计,若该生无笔记,则此项成绩为0分。③平时作业:作业分为书面和口头两种形式。书面一般结合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的形式,从现实出发,对热点焦点事件,作出评论或者给出相关建议。口头作业一般以小组形式完成,对于大班授课,可将学生按照10人一组的标准分组,由每小组编辑、播报新闻,并且上交PPT。每小组成绩共享,具体负责的小组成员单独加分。④课堂互动:教师尽量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活动,包括讨论、提问、辩论等。学生只要能够集中精力听课、比较积极的参加课堂互动并给予反馈,就可以得到基本分60分。在此基础之上,每有一次积极的表现就可以加10分,直到100分加满为止;而每出现一次消极的表现就减10分,比如上课不停地说话、瞎起哄、破坏正常的互动活动等,直到60分扣完为止。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课堂互动活动,其成绩即由该小组成员共享,但是若该小组成员没有出勤则记为零分。

2.阶段测试。因为平时考核的方式并不足以衡量学生对该门课的学习情况,所以,在最终给成绩时,仍然要以具体的测试为主。一般情况下,测试分三次进行,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2次书面测试和1次口头测试。当然,也可进行三次书面测试。书面测试即跟普通考试方式类似,给学生出题,开卷考试。由每个学生随堂独立完成。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出题时尽量少出或者不出客观题,出主观题时尽量不出课本上能够找到的原话。至于如何安排分阶段考试内容,由任课老师自己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口头测试可以借鉴上文所提到的学生能力培养试点班的情况来进行。由学生自己制作课件,讲稿并讲课。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于该门课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于计算机方面的应用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篇3

关键词:大学物理 现状分析 教学管理 教改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1(a)-0146-02

大学物理是针对理工科院校非物理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也是他们入校后较早接触的一门自然基础性课程。大学物理课程内容丰富且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对培养他们基本的自然科学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大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物理课程对于理工科学生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国内一些高校的理工科院系还是存在着重视该院的专业课程,轻视公共基础课程的现象;而对于公共基础课而言,有些院系还会根据考研的指挥棒,重视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而轻视大学物理。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大纲高度统一,教师的教学安排基也基本统一,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手段也存在着一些可以改进的空间。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正确认知和重视,无疑为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达到最优教学效果造成了很大的障碍。现在迫切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对大学物理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乃至教学管理上的改革,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达成该学科的最佳教学效果。

1 大学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所讲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将来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或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知识体系。但是,目前理工科大学物理的管理与教学等方面还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出于对于整个物理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考虑,绝大多数大学物理教材都是以经典物理为主,近代物理为辅。经典物理又主要分为力学、振动和波、热学、光学、电磁学等部分。这些内容各自独立成章节,彼此之间缺乏联系。教材内容比例分配上,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的差距很大,经典物理占到八成左右或更多,而且大多是21世纪以前的科研成果,很少从当代物理学的角度出发,用现代的知识体系组织传统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的物理知识体系和思维大多还是停留在中学阶段,使学生错误的认为大学物理相对于中学物理只是多了微积分。有些高校还存在着压缩大学物理课时量的现象,导致近代物理部分没有时间讲授,使学生对近代物理的相关知识了解的更少,与现代物理和现代科技发展严重脱节,而缺失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2)教学内容机械统一,课时量有限,教师支配课时的自由度不高。

目前由于教学考试的要求,高校对于公共课程的考试采取的都是全校统一考试,这样就必须要求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的内容、难点和重点和课时都是统一的。在大学物理教师讲述与所教班级专业相关的知识点时,大部分同学还是希望老师在这些知识点上加以详细阐述,但这样势必影响其他知识点的课时量,给任课老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困惑与不便。例如:笔者在给采矿专业的学生讲述光学的时候,光的折射与反射是主要的知识体系,而光的散射部分一般不讲或者仅作简要介绍,但是作为教师,笔者提醒他们以后会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需要研究粉尘的空间分布与浓度需要利用光的散射知识点时,同学们还是希望详细的讲解这部分的内容;在给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讲述光的干涉、衍射、偏振及成像等知识点时,笔者展示了利用Matlab语言编写程序生成的相关动画与物理图像,同学们显示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希望能够具体的讲解一下程序。这些都需要额外的课时量,势必影响整个课程的课时分配。

(3)国内大部分的大学物理教程较多地强调理论知识,而忽略了介绍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使得教材语言风格学术性较强,缺乏趣味性。又由于物理知识体系和全校对公共课管理的机械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只是按部就班地讲课,教学手段也很单一,不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横向的联系及对比,学生很容易把课程内容按照力学、电磁学、热学等几个独立部分来学习,让学生感觉课程内容很杂,公式多、定理定律多,学习任务重。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就不高,从而降低学习期望与热情。

2 对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对经典物理部分进行适当处理,删去陈旧部分的内容,与中学物理内容重复的知识点在讲授时一笔带过,将经典物理与近代科技发展联系紧密的知识作为重点讲解。增添与现代科技紧密联系的近现代物理知识,把科学技术成就和前沿课题的相关内容作为学生阅读材料融入教材中,使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了解现代科技发展最新发展。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也可适当增加一些教材来不及更新的最新科技发展动态,使学生感到学习的知识在应用上也与时俱进。这些都将势必开阔学生的思路和科学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从大学物理非物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出发,对理工科中不同专业的班级采取不同侧重点的教学,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注重各部分知识的联系,以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为主导,完整而系统的讲述物理学的基本内容。给予教师一定的课时支配权,以更好的满足所教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引导能力的培养。

(3)国内教材应该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很好地联系起来,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点的时候适当的引入这些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如讲授动量和角动量守恒时,可以引入火箭发射的例子,更可以扩展地球卫星的发射与在太空中运行的情况;在讲述光的偏振时,可以引入偏光镜和3D电影的例子等等,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觉得课程既有生动性又具实用性。另一方面,尽管现在很多老师都用上了多媒体教学,但是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还有待加强。教师也应该进一步探索对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进,以便能充分体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越性。为了达到更好的上课效果,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有些视频资料需要教师自己编辑生成,在授课过程中适当的加入动画、演示实验和图示说明等,即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又使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掌握所讲授的物理概念和物理图像,达到一种很好的教学效果。

3 结语

该文从大学物理的教学现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大学物理教学进行了探讨,并针对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由于物理学在不断发展,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大学物理课程的管理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必须与时俱进。所以,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尊重教学规律,针对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学生的诉求,及时调研并采取相关措施;任课教师应该教学与科研并重,提高自身的教学与科研的能力,让学生在学好大学物理的同时,对现代科技也有一定的了解。学校和教师作为教育的施教方,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成为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红辉,徐军,沈晓芳.大学物理教学理念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20):144.

篇4

关键词: 听说法 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运用

1.引言

多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对于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教学中大多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以考试为导向的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而很少顾及学生应用语言的水平。在课堂上采用对话式训练或者是问答式阐述,学生用英语所能表达的内容通常都是初中生甚至小学生的水平,例如“我的梦想”、“我的家人”、“我的故乡”、“我的朋友”、“我的假期”等,所表述的内容浅显且所涉及的词汇单薄,往往是描述性的多,评论分析的少,这些内容对于操练学生的语音、语调等语言技能虽然有所帮助,但对于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甚至是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没有多大的裨益,更谈不上创造性。正如在2004年初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制定并在全国部分高校开始试点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教学要求》)中所指出的那样:“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作为对我国在校大学生英语能力是否达到《教学要求》的主要鉴定手段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相应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更好地为贯彻《教学要求》服务。在教育部高教司的主持和领导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组和考试委员会经过反复研讨和论证,并广泛听取了大学英语第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制定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四、六级考试将加大听力理解部分的题量和比例,增加快速阅读理解测试,增加非选择性试题的比例。试点阶段的四、六级考试由四部分构成: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综合测试和写作测试。听力理解部分的比例提高到35%,其中听力对话占15%,听力短文占20%。听力对话部分包括短对话和长对话的听力理解;听力短文部分包括短文听写和选择题型的短文理解;听力题材选用对话、讲座、广播电视节目等更具真实性的材料。而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口语测试也在同步进行。

由此可见,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从传统的将语言看作一门知识或是一种工具和手段转向将语言看作一种社会现象,特别是一种社会规约,而随之听说法就为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的实际教学可供选用的模式。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我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将听说法在实际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材使用等各方面的贯彻作了许多探索性的尝试。

2.听说法的理论基础

听说法(the audiolingual method)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教学法,根据桂诗春在《应用语言学》中的阐述:“其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将外语学习过程看成是一个机械的习惯形成的过程,按结构为纲组织教学,进行句型操练是最常用的方法,尽量避免使用母语,以学生练习为主,以情景为中心组织课堂练习,为学生提供录音机、幻灯机、语言实验室等硬件设备,同时使用图画、表格、小玩具等实物软件来加强语言教学的形象性。”

从结构主义语法到生成转换语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只注意语言的能力而忽视语言的运用。按照行为主义的想法,外语学习的目标是自动化,接受性高于语法性,强调学生所说的应该是操该语言的本国人所能接受的。作为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听力理解是个体的记忆能力、概括能力、预测能力、语言转换能力的综合体,它不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过程,而是一个依赖听者主动积极参与的语言信息解码过程和意义重构过程相结合的复杂的认知过程。斯特恩认为,在外语学习中有一大难题就是语码―交际困境(code-communication dilemma),即学习者一方面把语言看作是语码,将注意力集中在语言形式上面,另一方面却要用这个语码系统来进行交际,因而产生顾此失彼的情况,外语的课堂教学往往都集中在语言形式的讲授和训练上面,而把交际即语言的使用放到课堂之外由学习者自行去进行。而问题在于学习者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拿到课外去,往往又用不出来。这个难题就使得人们认识到外语学习过程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内在化的过程,即把语言的语法和语用规则内在化,成为大脑机制的一部分。这样,听说教学法就可以被视为一种促进语言内在化的手段和途径。

3.听说法与外语教学

现代外语教学是以倡导口语教学开始的,美国的教学法专家查斯顿(K.Chastain)指出:言语像一个冰山。大部分言语活动都不能直接看到,我们听到的是一系列心理过程的结果。第一,人们的思想是他们的感觉、心愿和需求的结果,他们必须有交际意图,然后才去说话。第二,言语牵涉到思想相语言的转换。第三,声音、词、语言形式都储存在内部认知网络里面。第四,说话人的言语能力只有在他将思想转换语言时,才得以表现出来。最后,听话人才能听到结果,也就是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在实际教学中语言能力往往又被错误地理解为与书面语言相对应的能力。这样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在课堂上将句型掌握得滚瓜烂熟,而到了实际生活中却运用不来的局面。

而听力理解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语言学家的长期研究表明,人们在进行有效的听力理解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对所听内容进行了积极的预测、认知、筛选、调整和总结。因此,成功的听力理解过程既是一个认知活动过程,又应当是一个元认知活动过程,表现在英语听力理解过程中的陈述性知识,包括影响听力理解的诸多因素,如有关目的语的语言知识及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等。

听说法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相对容易,而且往往使得学生产生参与的欲望和积极性。教师指导,借助多媒体的教学硬件,通过模拟场景内化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这样可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实现互动式教学。

4.听说法在课堂的实际运用

任何学习都是以学生为内因的过程,学习的效果也与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学习动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只有采取积极的办法,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才可能产生学习上的飞跃;其次,在外语学习中,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技巧、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从技巧上来看,有着强烈交际动机的学生对学习任务采取积极的态度,在课堂上留意听讲,爱做练习,反应积极,勇于对话,不怕犯错,注意积累自己的错误和他人的话语精华。因此,我认为在进行听说训练之前,教师应该对于教学大纲甚至是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向学生阐明,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动机,同时也了解听说学习的特点。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自我评估体系,了解自己的听说水平及出现的问题症结,并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阶段性计划及目标,将空泛的能力培养细化到可操作实施的步骤,使得学生感觉有必胜的信心,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保持持久的学习自觉性。

在实施听说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像个导演,必须强调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的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的作用。在明确各教学阶段的具体目标以后,教师要有全局观点,综合应用课件、视频、音频、图片及辅助工具,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听说环境。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是为了帮助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教师要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对于教材,教师可以做不同的教学处理,尽量扩大学生的外语接触面,灵活选用各种辅的资源,教师也不能囿于单一的语言输出,还要强调学生的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在听说法实施过程中,为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注意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扮演好监控者的角度。这首先体现在对于句型和词汇的范围控制,以期在有限的时间内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达到预定的目标;不能无的放矢,随意提供听力材料和口语材料,让学生随意听说,最终使得课堂没有明确的中心,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也是一头雾水。在这一点上,教师可以将内容尽量具体化,可以提供一些参考句式或者相关情景的词汇,让学生扮演角色(role-playing)也是可行的手段。第二,让学生先模仿,后创造。一味地模仿,容易使得学生的语言学习死板,到实际场景中往往无法真正使用,必须强调在模仿基础上的创造,灵活把握在语言使用中的各种功能转换,建立所学知识的相关延伸体系,由此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第三,正确对待学生表述时的语言错误。过于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容易挫伤学生表达的积极性,束缚学生表达的欲望,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体,大学生本身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语法概念,只是由于习惯未能养成而出错。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应稍加提醒,不要批评,可以再提供相类似的场景让学生使得出现的问题在反复操练中加以解决。最后,要建立评估体系。鼓励学生反思在听、说之后总结自己的所得与所失,一方面总结自己听懂了多少、运用了多少句型词汇,一方面总结自己在听、说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从而得出进一步学习过程中所需要改进的地方。

5.结语

总之,听说法适应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突出了学生语言习得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内化了学生所学的外语知识,同时也使得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真正使得语言教学为实际应用服务。当然,在听说法的实施中,也不能拘于形式,而要以实际效果为检验标准,真正使得教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Chastain,K.Developing Second-Language Skills:Theory to Practice,2nd edition.Chicago:Rand McNally College Publishing CO.,1976:331-332.

[2]Stern,H.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401-405.

篇5

【关键词】室内装潢设计专业 高职高专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34-01

0.前言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与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高职高专在专业教学若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其所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是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这就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对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以提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提高各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

室内装潢设计专业作为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学生基础水平差、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课程教学方法定位不够准确以及缺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等等,这对室内装潢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因而,对该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改革,具有极为重大且现实的意义。以下笔者将就室内装潢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提几点意见与建议。

1.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在对高职高专室内装潢设计专业课程进行设置时,应当依据专业的调整与更新,对其基础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这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点[1]。就室内装潢设计专业而言,在对其课程进行设置时,应当依据现今专业的发展,对其实际的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例如在“色彩构成”基础课程中,可依据专业变化与时展,对其课程内容予以调整,增加一些有关光和色彩之间的关系、家居色彩以及娱乐空间色彩表现等方面的内容;在“平面构成”基础课程内,可适当添加一些有关三居室平面图点线面的表现方式、室内背景墙面的分割和比例、书架的构成和表现等方面的内容。上述中所提及的一些内容,都是室内装潢设计专业学生到高年级之后所必须学习的内容,学校在学生低年级时就让其提前涉及这些内容,可以为其今后专业设计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往教学中所采用的“三中心”传统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而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渐发展为新时期教学的必然趋势[2]。例如在室内装潢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时,采取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即让专业学生亲身参与到工程项目中,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学生完成课程任务的整个过程,就是参加工程实践的过程,通过参与实践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并且还能强化教师与学生彼此间的互动、交流,进而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采取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如信息处理能力、项目协调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的培养极为有利。

3.加强课程实践和交流

交流促进学习,沟通使人进步,在室内装潢设计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交流与沟通是极为重要的,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可以实现自身的专业水平的提升。在艺术设计专业学习期间,可展开多元化的交流,如加强院校和院校之间、院校和设计单位之间的交流,可以加强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推进专业本身的发展与建设,能够促使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交换信息,且对其进行分析与处理,以确保专业设计教学理念的更新,且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此外,在互动交流过程中,能够构建开放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运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在诸多方面(如专业课程、师资力量等)开展合作,互通有无、资源共享,进而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3]。

不论是学习哪个专业,其最终的目的都是让学生进入社会、走向市场,投入实践运用。德国,其设计教育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十分有名的,他们在设计教育中,往往将“为设计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创造参与设计实践工作的机会”摆在第一位,且始终坚持并相信: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能力等,是由客户、企业以及社会来判定的。在我国,企业在对设计专业人才进行招聘时,往往都会要求一点,即拥有两到三年的实际工作经验,这种做法从某种层面上而言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能力的质疑。对此,高职高专院校的设计专业教育,应当与时俱进,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由纯粹的知识传授向学生设计实践能力培养方向上转变。在室内装潢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当注重实用性与社会性,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具体运用办法与手段的指导,推进专业学生智能结构的快速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应当站在时代与社会的高度上,对专业动态变迁进行分析与研究,大力开展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引进具备较高综合素质水平的专业设计人员,以构建强大的专业师资团队;除此之外,还应当进一步加强市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例如“设计实践”、“设计实务”、“设计见习”等等,以此实现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的目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室内装潢设计等艺术设计专业,是高职高专院校艺术教育中的一个关键构成部分。然而,一些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更新思想观念,强化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对提升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与效率,为社会培养具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范亚华.对中职装潢设计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探索[J].职业技术,2011,(1):23.

篇6

关键词:预防医学 教学改革 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a)-0155-0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疾病谱的改变,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已经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成为我国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其患病率水平逐年提高,这不仅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增加疾病负担,还降低生活和生命质量。“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可见预防医学在疾病预防、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方面具有更新层次的意义。这门学科从医学中分化出来,但是各学科之间的独立,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和人文医学的分离,越来越显出弊端。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如何加强与临床医学和人文医学的结合和渗透,使学生适应将来实际工作的需要,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为此,该文在预防医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并实践教学改革。

1 预防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和人文医学相分离

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在医学实践的早期是统一的,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分离是近百年的事情。现今疾病和病因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预防、全科医疗和综合服务对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疾病预防、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生物医学模式下出现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

医学是由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组成的。疾病的发生既有生物、分子和遗传的原因,又有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由于疾病谱的改变,慢性病、退行性疾病和老年性疾病患病率水平增加,环境污染和社会行为因素已经成为致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医学人文学部分更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课程教学内容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学模式和教法方法不灵活

目前中国医学教育体系追求大一统的情况较为突出,尤其在《执业医师法》实施后,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决定了医学医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发挥了指挥棒的作用。导致材内容、学大纲、学模式、统一考试等现象的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很好地体现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没有很好地体现地方特有公共卫生问题的教学内容,表现在缺少横向联系,有的内容陈旧,有的知识交叉重叠,有的知识没有学科归属而没有讲授。狭窄的专业知识、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2 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2.1 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教学活动

医学不仅是一种知识和技术,更是一种实践。医院就诊病人并不能代表人群的整体健康状况,并不是培养医务人员的最佳场所。这种以住院病人为基础的医学教育制度,缺少初级卫生保健的训练。医务工作者必须了解社区、家庭和个人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并能从文化、社会和经济的角度去分析疾病的起因、进展、预防和处理。所以,医学教育的良好场所为社区,通过社区流行病学调查、疾病诊疗等医疗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社区的环境条件、文化信仰、价值观、社会组织和卫生需求,学会同社区的方方面面的合作。如果单纯通过课堂教学或实验操作,必然与实际工作相脱节,切实增强学生的临床预防医学观念,将预防医学知识切实运用到实践之中,发挥学科优势,使学生认识到开展以社区为基础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使群众认识到预防医学在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和提高生存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2.2 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实用性,是我们应该探索的一个问题。如营养治疗和护理是营养医生和护士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营养处方的优劣是衡量医务工作者素质的一个方面。营养处方的基本是如何为病人制定一个个体化的食谱,即病人应该吃什么可以达到营养治疗的效果。以往的教学中,对编制食谱知识注意食物中所含的各种营养素含量是否合理,不太注意其实用性,造成学生编制的一些食谱脱离实际,如选用本地或当时根本没有的或较为昂贵的、一般人难以承受的食物。所以,在本单元课程开始时先安排一次实习,内容是调查市场食物种类和价格,避免食谱编制的盲目性,使学生能根据病人的家庭条件的不同编制出切合实际的病人能接受的食谱,做到既廉价又能发挥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适当删减陈旧知识,增加前瞻性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跟上学科发展步伐,切实运用新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习惯。

2.3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要根据学生、教学资源和教师的实际,改革教学模式,由原来单纯课堂教授变为讲授、提问、讨论、学生专题发言等多种形式;由原来的教师上面讲,学生下面记,变为更具启发性和思考性,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做到课堂生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果。

解决医学发展的无限性与接受教育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矛盾的重要方式是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学习过程,是自主学习、探索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讨论式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该学习方法无固定教材的限制,可以通过互联网、期刊、专著、请教专家等途径搜集所需要的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整理,提出个人解决问题的意见,小组成员相互讨论,达到共同学习隐藏在问题背后知识点的目的。通过该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高层次思维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利用时间的能力、获取评价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计算机能力,从而使学生建构灵活的知识基础,成为自主学习者,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学习可以在学校和今后的工作中自我建构学习内容,主动探索性学习,掌握不断涌现的前瞻性知识,利用各种渠道获取知识,掌握评价信息的标准,甄别信息的真伪,在真是有用的信息中获益。在此过程中,要正确有效地传播知识,通过合作分享学习成果,共同进步,达到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篇7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 教学问题 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1-0252-01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中国各大高校家算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也是理工科类院校专业的基础课程。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经过积累,更能激发学生对于程序设计的逻辑思想,培养创新思维。近年来我国科技不断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更被大家寄予厚望,由此看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IT人才,学好基础语言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待解决。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水平良莠不齐,普遍存在厌学现象

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专业课之前,大多数大学生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专业课,而且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有时候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以致于忽略了一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些基础略差的同学为了完成考核任务,不得不死记硬背。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出现懈怠,甚至厌学的现象。

(二)教师讲课形式单一,学生对此缺乏兴趣

在大学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的讲课形式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全部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二是教师讲课时全程板书,这样虽然比较具体、形象化,但是浪费了一部分时间。C语言这类理工类课程内容对学生来讲本就比较枯燥、乏味,如果教师的讲课方式没办法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他们很容易遗漏掉学习内容,同时对这门课失去兴趣。

(三)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有待改进

现在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他们大多数都习惯先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然后再用一部分代码实例为大家分析。暂且不说C语言程序设计本身操作性强的特点,对于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实施的大环境中,理论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制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综合实践素质。在授课过程中,缺少实际性的操作。C语言需要在环境中实现,只学习理论知识是很难学会这门语言的。

(四)高校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的考核方式仍然单一

很多高校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的考核方式还是通过纸质考试的方式,有些是闭卷,有些甚至是开卷。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编程语言,这样的方式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C语言方法,而且将学生带入了一个误区,在以后的相似课程的学习中,他们也会习惯之前的学习方式,逐渐地失去了编程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变成了一件机械性操作的事情。

二.对于改革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建议

(一)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要求重视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国家对当今大学生的要求,更是社会趋势使然。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人才,不仅要交给他们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操作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教学时间合理安排,利用一小部分时间给学生解释概念,其余大部分时间应该帮助他们实际操作。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个项目,分几个小组合作完成,实际性更强,不仅开拓了他们的逻辑思维,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增加了项目经验,为找工作提供了一些优势。

(二)学术交流沙龙,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招聘一些优秀的教师,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同时为教师提高出国学习深造的机会以及专业化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素养。在固有模式的基础上,增添新的教学形式,丰富课堂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与其他教师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认识自身的不足,更学习到了新的教学方式,扬长避短,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

(三)创新课程的考核方式

创新课程的考核方式,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考核学生成绩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期末考试这一种传统形式。这种考核方式存在着很多的弊端,考试题并不代表课程的全部内容,学生的发挥水平也会存在差异性,甚至还会出现考试作弊等不良作风。通过考试来评价一个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确是片面,所以为了更加全面、更加公平、更加公正的考核学生,必须创新考核方式。首先,教师可以将成绩分成几个部分,考勤可以作为其中的一小部分。有些同学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他们甚至躲在宿舍玩游戏或者睡觉。如果考勤成绩在期末成绩占据一定比例,这样做能够引起他们的重视,按时上课,即使不感兴趣的同学也能够学到一点知识。其次,教师可以采用面谈的方式来确认每位学生的接受程度。面谈的内容不一定都是课程内容,可以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有同学遇到问题时,教师也可以帮他们解决困难,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到学生在哪些方面遇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帮助学生更深入的学习,而且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使得学生感受到来自你的温暖,对所学课程更加感兴趣。最后,我认为这一点是比较重要的,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不再是死板的考试做题,而是上机操作。在学期临近结束教师可以向一些小项目,然后安排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进机房实际操作,不仅检验学生的逻辑能力,还考验操作能力,这不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四)国家对高校资源的补贴政策

高校的背景不尽相同,资源水平也存在差异,自身的资源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热情,教育的目的是向国家输送人才,同样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国家的支持。

为了帮助一些高校学子更好的学习,国家可以对这些高校进行补贴,捐助一些学术书籍,方便学生阅览。对于一些没有配置计算机的高校,国家可以捐助一些计算机,方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锻炼操作能力。

三.小结

本文结合个人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就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问题及改革建议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生基础太差,普遍存在厌学现象;教师讲课形式单一,学生对此缺乏兴趣;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有待改进;高校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的考核方式仍然单一。并且提出了改革建议,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术交流沙龙,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创新课程的考核方式;国家对高校资源的补贴政策。我的想法一定还存在局限性,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董永权.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科技视界,2011年05期.

篇8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实践

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与体力,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它具有复杂的结构体系。在这一结构体系中,教学方法则是其关键环节之一。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作为无形的纽带,维系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目的的实现。正象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说:“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很多方面取决于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最优结合的技能、技巧如何。”

一、教学方法改革背景

随着国内与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舶来的新观念、新思想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国的教育体系改革中。随着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加之学分制的实行,对艺术设计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促使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以适应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作为我国改革前沿的高等教育,特别是艺术设计教育对体验式教学的研究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关于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等要求逐渐列入设计教学课程改革的纲要中。从运用、尝试、改造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见,教师正确地选择和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都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

二、体验式教学法的内涵

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进行反思;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其亲历中和反思中获得认识和情感。

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体验学习圈,即:模型——体验学习圈:活动(体验)发表反思理论应用活动(体验),依次循环。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事实上人的学习过程分成两类:一是左脑式学习,另一类是右脑式学习。左脑式学习就是老师传授很多现成的理论和知识,让同学们记熟会背;而右脑式学习则是强调身体历行的“体验”,就是从你亲身的感受中去学习及领悟。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应用

《手绘技法表现》课程主要介绍绘画的不同材料及其技法表现,适合于各个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感受绘画的不同材料所带来的不同的艺术效果,并能够将其灵活的运用于以后的创作、设计、甚至是效果图中。课程的设置为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了很大的展示空间。

1、体验式教学崇尚从做中学,培养学生们自主思考的能力

反思内省是体验学习的关键,透过反思内省,许多思考的碎片才得以拼接,体验所形成的意义才可能与其他经验整合,从而形成一些新的观点、新知识和新发现。杜威的“从做中学”应该可以理解为“基于活动的反思学习”。

手绘技法表现课程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的绘画材料、属性进行介绍,该课程的授课以实际操作为依托,以演示为基础,以训练为形式的授课模式。通过该模式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不同技法表现的方式方法。每个学生都有任务要完成,接到任务后要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每个同学要参与教学的全部过程,从做中学。

2、体验式教学注重交流,培养学生们得团队协作精神

现代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尤其是具有不同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人员之间的合作,突破了个体学习的局限性,从而更多地依靠团队来学习。随着学校学分制的推行,班级学生都来自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画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服装设计等不同的艺术设计专业。小组长在接到老师覆盖性材料学习的任务后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任务在身,如有的进行水粉材料的性能的介绍,有的进行丙烯材料技法的演示等。小组成员先在本组进行演示和讲解,然后老师会要求每个小组派两名代表进行班级集体展示,班级同学在发表意见进行评判。同样,下次老师会分配透叠性的材料,如马克笔和水彩等,按同样的方式进行。

体验式的学习在手绘技法表现课程中进行了新的创新实践,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加入整个课题的完成,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特长并结合自己的专业,每个同学分担其中的某个环节,让整个班级里的同学们都能感受到活动带来的乐趣以及培养参与的荣誉感。

总之,随着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学分制的现现状下,体验式教学有非常适合的肥沃土壤,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许多创新实践的可能。每个人都具备创造的潜力并且可以运用一定的方法来加强和提高这种能力,体验式教学,所有的同学都是参与者,每位参与者都应该以积极、负责任的态度投入,教师应该加强同学们在经过一系列活动后的自我评价以及思考的能力,并将所学的内容转化到真实的生活与设计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篇9

1.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不够

生物医学模式统治医学院校时间太长了,根深蒂固,很难动摇。新的医学模式于1976年由恩格尔提出至今已30余年但在医学院校里医学心理学的受重视程度仍旧不高。医学心理学不仅课时少,而且大多数院校都把它作为考查课。医学心理学课程远远达不到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应有的地位。

在2003年出版的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中,将医学心理学分类为人文社科行为类课程,其中包括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医学哲学以及文学艺术类课程等,这一安排淡化了这门课的医学和理科特征,也隔断了它与临床实践的联系。目前,大学基本都将医学心理学课作为医学基础课,在本科的大二或专科的大一开设。大多数院校安排36学时,有的五年制本科只安排30学时,比课时最少的《人体寄生虫学》的22学时只多出8学时,这么少的学时,很难使学生对该门课程丰富的内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一些专科则只将这门课作为选修课开设,而实用技术类专业如影像、眼视光、检验等专业则均不开设这门课,这意味着有些专科毕业的医学生将完全没有医学心理学知识。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的结合,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20世纪中期其理论体系已渐趋成熟。它的理论部分和操作部分内容都是非常丰富的,尤其后者(包括综合性医院常见的心理学问题、药物与心理行为、心理诊断技术、各种心理行为治疗、医学心理咨询、心理保健等等)更应让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并应用于临床。

30余课时医学心理学课程,充其量只触及了普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与诊断学的皮毛,甚至在某种分支学科方面连皮毛也未触及;学校不重视,学生自然也不重视这些课程,相应学生到了医院也就不大可能积极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术来开展工作,其恶果就是“医患关系紧张”心因性疾病、医源性疾病増加,同时也影响了许多生物性疾病的恢复。

1.2 开设时间不合适

许多院校将医学心理学作为基础课,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讲授,这本身是不科学的,而且给教学带来难度。

医学心理学的理论是在解剖、生理、生化以及临床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脑的活动极其复杂,每一项心理活动都是一个有许多神经组织参与的复杂的功能活动过程。人的知觉、记忆、认知、运用、言语、思维、书写、阅读、计算等都不是孤立的功能,不是有限细胞的直接功能,故而很难机械地定位于一处的脑区,要阐述清楚这些内容就涉及到了许多基础课程。若第一学年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与解剖、生化、生理等基础课同步进行,该课程要承载的内容就太多了。

除理论部分外,医学心理学的操作技术部分也涉及大量的临床技术问题。如各种疾病的心理问题,尤其肿瘤患者的心理问题、器官移植中的心理问题、危重症者的心理问题、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等等,都应在有一定的临床知识的基础上去学习,才容易接受。因而,这门课程与临床课程同时开设较为合适。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医学心理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増进学生对心身医学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将所学的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理论和技术,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临床过程加以运用。

2.教学改革建议

医学心理学课程应该在精炼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増加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加大医学心理学教育与人文社科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的结合和融合力度,并着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1 促进对医学模式转变的影响

病因或促发因素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很多,几乎涉及到了临床各个学科。有些疾病如传染病等,其病因和促发因素可能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不大,但在疾病的整个发病与转归过程中,则可能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2003年S\RS(非典)流行时,许多住院病人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了疾病的加重或死亡。北京对进入第一线的医护人员,进行了心理干预及与患者心理沟通的培训工作。专家在培训中建议医生,第一次见到病人要这样说:“我会以我最大的努力,以现有的最好条件,和你一起努力,我们共度难关”还要求医生,一定要注视患者一秒钟以上,得到患者眼神和语言的回应后再转移,注视的同时可以点头或用简短的问候与病人打招呼。抗SRSt,在心理干预、心理沟通方面,专家们总结出了最能对患者产生鼓舞作用的四种表达方式:①轻轻拍肩;②扶肩说话;③向患者伸大拇指;④向患者打V字手势。前两个动作可以拉近和患者的距离,表明医护人员并不害怕他们,而是把它们当作亲人、朋友。向患者伸大拇指,表示患者情况良好,这有利于稳定患者情绪,増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医生要离开病房时,可以向患者打一个V字手势,等患者有表示回应时再转身。有关临床医生在引用以上方法进行心理干预、心理沟通后认为:有92%的患者当医生轻轻地拍打他的背时,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正面感受,他们说医生的触摸像一股暖流,一道激光、一束射线,把SRS病毒驱走了。就是光用眼神和大拇指,也有71%的患者当天就増加了食欲。

许多疾病从发病到转归治疗都离不开心理学内容,只强调生物医学而忽视心理一社会因素是不符合目前医学发展规律的。

2.2 重视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在人们的习惯认识上,医学心理学是一门基础课,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轻视它与临床实践的结合。笔者一再强调这门课应与临床课程同时开设,就是强调它与临床实践结合的重要意义。到医院实习的学生,应该是已经学习过了医学心理学这门课程或正在学习,这样学生在与病人接触时,就会时时意识到医学心理学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并时时注意使用有关知识与技术。

心理学技术,归根结底都是要通过语言来进行的(除大部分心理测验外)因此,实习时,应该要求学员重视语言技巧,与病人接触时有意识地发挥语言的治疗作用。如可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分别选用安慰、鼓励、劝说等方式以提高治疗水平。

安慰性语言,可以使病人感到亲切愉快,改善心境。成功的安慰是不容易达到的,学员要通过反复的实践提高自己的语言技巧,以期达到真正的安慰效果。鼓励性语言,实际上是医护人员对病人心理积极一面的支持,对调动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非常重要。劝说性语言对医护人员来说更显重要,因为对病人劝说能不能达到目的,是对医护人员心理治疗能力的一个重要检验和评估手段。其次积极的暗示语言的运用,也能显示医护人员心理治疗的技艺水平。好的暗示性语言,可以使病人有意无意地在心理活动中受到良好的刺激,有时还可以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还要让学员避免对病人使用伤害性的语言。因为伤害性语言是一种劣性信息,会给病人以伤害刺激,从而通过皮层与内脏相关的机制扰乱内脏与躯体的生理平衡。如果这种刺激过强或持续时间过久,就会加重病情。

通过以上临床实践不仅提高了学员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深刻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实习质量,所以说把《医学心理学》果程和临床课程同时开设,并重视这门课程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对学好这门课是有重要意义的。

2.3 医学心理学课程应结合大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充实内容

大学生群体不是脱离社会发展环境而孤立存在的,社会中的各种风气,都会在他们身上得到反映。为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实现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学校需要做许多方面的工作,丰富医学心理学教学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如近几年全国大专院校呈上升趋势的大学生自杀现象,就应该引起重视,并在这门课中给予涉及。大学生自杀给家庭、学校、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相对来说,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比较理性、素质也比较高的群体。但有研究资料表明,在高校自杀率统计中,大学生高于一般青年重点大学高于一般大学,研究生高于本科生;同时,自杀占到了20至30岁年轻人死亡原因的首位。

虽然大学生自杀的人数相对于大学生整个群体比例较小,但是带给大学生的心理冲击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却非常巨大。因而应在《医学心理学》课程中増加自杀专章或专节,论述自杀的病因以及预防和干预措施等。

《医学心理学》教学还应配合学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有效的危机干预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等等。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医学心理学勘教学,相应也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篇10

【关键词】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改革 教学质量

面对21 世纪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的挑战,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转变单纯以学科为中心、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育思想以及过分专业化、单一模式化的观念,在注重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等符合现代社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总体要求,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把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及综合提高的,开放式、多样化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模式。

一、加强基础教育。

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医技人才,强调实用性,但如因此而忽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片面强调实用性,则不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科技日益发展的21 世纪,个人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一点在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中普遍认识不足。在国内的中等医学教育中,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数、理、化、语文等基础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基础文化教育环节十分薄弱。特别是近两年来,由于过于强调实践教学,各专业的实习时间大大增加,而基础文化课时则一减再减。基础课程本身就具有系统性,在系统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及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对学生个人和社会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科学文化教育的不足,会对学生的理解、分析、思考及判断能力产生影响,妨碍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另外,由于医学科学的高速发展,每个医学生毕业后仍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唯有这样才能适当不断发展的社会卫生事业的要求,而这需要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自主学习能力是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一个人一生不断发展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基础知识教育的不足以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当前中职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有限。因此,从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中等医学教育应体现终身教育观念,不仅应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术,还需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基础文化教育。

二、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从课程体系和结构上看,现有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缺乏专业结构层次特点,在课程安排上追求专业化、基础化,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学生基本上是知识被动接受者,其动手能力、创造性较差。面对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要求,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围绕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为:加强综合教育并与劳动结合,对个体的全面发展目标不仅是重视名次发展,还重视情感、意志、思想道德的发展;课程内容日趋合理,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中等医学教育改革也应朝着综合、多样化方向发展。社会的发展要求中等医学教育应造就医德高尚、知识面广、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医疗保健、预防医学人才和具有全面思维能力的医生。因此,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注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特点,以及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趋势,围绕面对21 世纪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首先,应抛弃那种过分基础化和专业化的倾向,取消那些知识已老化的课程,不断增添具有新知识的课程。其次,在课程设置中尽可能打破学科间界限,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性和融洽性。再次,应遵循认知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学科间的有序性和连贯性。基础学科是专业的基础,改革基础学科如不断加强优化组合,势必影响专业课的学习,因此,优化基础学科应从系统、科学、整体的观点出发,加强学科间的广泛联系,删去那些重复、繁杂的内容,增强实用性内容,改革前后课程分离、基础与临床脱节的课程结构,应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接触社会。最后,应增设人文学科和文献检索等内容,以培养学生从事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卫生宣传教育等能力。[ ]

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21 世纪的人才规格,要求必须确立新形势的培养目标,而要达到新的培养目标则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调乏味,只片面强调知识传承,教师只起知识传导的作用,没能起到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作用,也不太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少有人去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材料和书籍,自学能力也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差。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中等医学教育进行系统改革、整体优化,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今后中等医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为此,应提倡创造性教学,即应废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采取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创造力放在首位。教师要做到创造性地教学,首先,在知识的传授上,应加深面向过程,即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基础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相互联系等。教师引导学生以面向过程作为学习重心,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创造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必然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创造精神,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其次,在教学上,应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应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影响,以唤醒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并针对学生间的差别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诱导,以满足不同的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再次,形象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教师应善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善于选择带有情绪色彩的教材,避免公式化地表达自己的判断等。最后,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素质和水平,开展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有效训练。

四、加强毕业后的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高科技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的医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从学校教育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会变得陈旧,以致越来越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继续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日益突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个人的发展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加强毕业后教育和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多渠道地建立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可脱产进修,也可在职培训,时间可长可短。在培训内容上应强调学以致用,讲求实效,根据培训对象的需要、培训目的以及学习基础,设计各种各样的“搭桥”课程,在课程组织上可根据内容及其他因素采取小讲座、讨论、案例分析、求教与实习等多种形式。另外,培训者在培训中应针对地区实际,提出切合本地需求的操作,按照人才需求来进行设计、安排课程并组织教学,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并与工作实践相衔接,使被培训者能够结合本职工作,对培训的目的、意义和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并能转化为工作、学习中的自觉行动。通过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上的再教育、技术上的再提高、能力上的再培养,是加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中等医学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遵循医学教育理论,以创新提升实践,以实践取得突破,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观、可持续发展观、终身教育观等关键问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以便使中等医学职业教育适应21 世纪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永松,吕世亭。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J]。医学教育,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