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18 17:59: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引言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无疑为我国的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开展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探析,明确当下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特点,并且根据国内企业的发展需求,制定更加周密的发展计划,可有效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在使得我国的企业获得更加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和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二、当下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探究
开展当下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探究,主要可以将当下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总结如下:
(一)当下的国际金融市场的总体形势相对较为平稳
随着国际经济的不断复苏,当下绝大部分的欧元区重债国所具有的债务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有效的解决,同时很多国家的高风险资本也逐渐的呈现出回调现象(以美国为主)。因此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变动也逐步的呈现出了缓和的状态,所处的环境和其总体的趋势也相对平稳。
但是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结构的复杂性相对较高,因此很多具有经济问题的稳定趋势也容易被较小的经济变动因素打破,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需要长期的保持警惕性[1]。
(二)国际金融市场所具有的资本呈现出流向逆转的现象
当下的国际金融市场所具有的资本的结构分配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动现象,逐步的显现出了“南升北降”的发展特点。“南升北降”的经济资本特点的逐步呈现,使得新兴股市的发展速度十分的缓慢,进而出现了资本呈现出流向逆转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而导致经济发达的国家的发展速度的逐步提升造成的。
(三)国际金融市场的信贷结构性分化
由于世界的经济体系的逐步复苏,国际金融市场的信贷结构性也开始逐步的呈现出了分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1.发展中的经济与发达经济的结构分化问题日益凸显。同时由于发展中的经济受通货膨胀的整体趋势的影响较为明显,因此需要加急改革自身的货币政策。
2.发达经济与短期利率的分化问题呈现出长期分化的趋势[2]。开展当下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探究可知,当下的国际金融市场的总体形势相对较为平稳,在其所具有的资本呈现出流向逆转的趋势的同时,其信贷结构性分化并且发达经济长期于短期利率分化。通过开展国际金融市场的形式的基本特点,可以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的思考和探究提供更加明确的探究思路,进而为我国的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中指出更加科学的发展方向。
三、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的因素探究
针对于当下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进行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的因素探究,主要可以将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的因素总结归纳如下:
(一)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美国的经济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所占有的主导地位无需质疑,因此美国的货币资金吸引能力、以及美元的资金的流动性都会影响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
(二)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的流动方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多元化趋势的逐步呈现,美国在国际上的经济主导地位也开始被逐步的削弱,国际上的金融资金也开始逐渐的呈现出由美国流向欧洲以及亚洲的趋势。但是由于国际的金融市场被全球的宏观经济所良好的调控,因此可以在这一背景下实现国际金融经济的稳定性的有效的保障[3]。
(三)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银行无疑是金融和经济的重要承载体之一,只有保障国际银行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平稳性,才能够真正实现国际金融市场的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因此国际金融银行的发展趋势,也是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开展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的因素探究可知,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的流动方向以及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因此我国企业在新时期进行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当密切的观察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因素以及因素的动态,进而才能够真正的提升自身竞争实力,实现企业的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发展[4]。
四、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探究
开展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探究,主要可以将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总结如下:
(一)国际金融市场逐步呈显出资金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其所呈现的资金国际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可以有效的提升国际资金的利用率,实现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趋势的良好型的保障。
(二)国际融资畅通化成为了国际市场的发展主流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的逐步发展,国际融资畅通化成为了国际市场的发展主流,国际金融市场的畅通化的提升,也有效的提升了各个国家在利用资金投资时的宏观性[5]。
通过思考探究当下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可知,国际金融市场逐步呈显出资金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并且国际融资畅通化成为了国际市场的发展主流。当下国际金融市场的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为我国的企业的发展、改革和扩张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同时也对于企业的综合实力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因此我国企业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当顺应市场趋势,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才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结束语
开展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探析,首先应当明确当下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进而针对于当下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进行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的因素探究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探究。开展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探析,明确当下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特点,根据我国的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有方向性的、科学的以及全面的提升我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可以有效的实现我国的企业的良好发展,进而高速推动我国社会和经济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思豪.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研究[J].中国商贸,2015,04:79-81.
[2]玄立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5,22:61-62.
[3]张雪.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33:41.
[4]韩洋.危机以来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
篇2
【关键词】金融企业;市场营销;历史进程;发展趋势
市场营销,最早是一般工商企业尤其是生产消费品的制造商在经营实践中逐步摸索创造和运用的。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企业对市场营销的熟悉及实施,与其一般工商企业相比,是较晚的。银行等金融企业长期处于“朝南坐”的地位。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浦·柯特勒教授曾经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主管贷款的银行高级职员,面无笑脸地把借款人安排在大写字台前比自己低得多的凳子上,居高临下,颐指气使,阳光透过窗子照在孤立无援的客户身上,该人正努力诉说着他借款的理由,而冰冷的银行大楼则宛如希腊神殿。”市场营销运用于金融企业这样的服务行业,其主要原因是其适用于一切行业——即为盈利而为客户服务,这意味着金融企业运用市场营销的策略,在满足客户需要的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利润。因此,现代西方国家的金融企业把营销工作提高到“生存和竞争能力的标志”,看作经营治理的重要内容。纵观西方国家金融企业营销工作的历史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至1958年)为金融业市场营销观念的诞生。
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市场营销与金融业无关。在人们印象中,金融业与客户之间向来用不着进行营销活动,因为在大多数人头脑中,总认为你该去银行的时候准得去。直到1958年在全美银行联合会议上,才第一次提到市场营销在银行的运行。美国有些金融企业开始借鉴工商企业的作法,在个别竞争较为激烈的业务上采用广告和促销手段。随后,许多竞争对手也被迫仿效采用同样措施,这标志着金融业市场营销观念的诞生。
第二阶段(60年代)为金融业“友好服务”阶段。
金融企业发现自己靠广告、促销带来的优势很快为竞争者的仿效所抵消,他们还感到吸引一批顾客并不难,难的是要使他们成为忠诚的顾客。因此金融企业开始注重服务,但把服务片面理解为职员的微笑和友好的气氛。许多金融企业开始对职员进行培训,推行“微笑”服务,移走出纳员窗口前的栏杆,以造成一种暖和、友好的环境。首批实施上述措施的金融企业在吸引客户方面捷足先登,但很快便为竞争者觉察,于是金融界又兴起了友好服务培训和装饰改进的热潮,结果家家金融企业都变得亲切感人,客户很难依据哪一家态度好来选择金融企业。不过这个时期整个金融业的服务水平确实提高了一个层次。
第三阶段(70年代)为金融创新,扩展金融产品长度与宽度的阶段。
自70年代中期以后,整个西方的金融业发生了一场称之为“金融革命”的大变革,这场大变革推动了金融市场营销的迅速发展。许多金融企业开始意识到它们所经营的业务本质上是满足客户不断发展的金融方面的需求,于是不断地从创新的角度考虑向顾客提供新的、有价值的服务。西方国家金融管制出现枯懈以及各国之间的不平衡,也使金融企业绕过金融管制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成为可能。为了获得差别优势,回避风险,寻求利润,他们开始在金融工具、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服务项目等方面进行创新。保险公司推出五花八门的险种;银行提供信用卡服务、上门贷款、共同基金、国际保险等等。许多金融企业都力图通过金融创新,扩展自己金融产品线的长度和宽度,以满足更多客户更深层次的金融服务要求。
第四阶段(80年代)为重视金融服务定位时期。
当金融企业都注重广告、微笑服务和金融产品创新,那么他们逐渐都成为同一个层次水平上的竞争者。于是,金融企业被迫去探索如何发展自己的非凡优势。他们发现没有一家银行能成为所有顾客心目中的最佳银行,能向顾客提供所需要的全部金融服务;也没有一个投资基金公司能适合所有类型的投资者,满足所有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因此,每家金融企业应该有所选择,在本行业中寻到自己的位置,把自己和其它竞争企业区别开来。在这个时期,许多金融企业纷纷各自选择确定自己的形象和服务重点。如有的把自己定位为商人银行,业务上偏重于保守的投资银行业务,强调自己精通各种金融技术,而客户对象主要为大公司;有的则把自己的服务对象限于中小企业;有的则强调规模形象,注重国际金融业务等等。定位的目标在于帮助顾客了解相互竞争的各个金融企业之间的差异,这样便于客户挑选对他们最适宜的、能为其提供最大满足需求的金融企业。
第五阶段(90年代)为现代金融企业营销阶段。
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营销发展的今天,已进入一个“营销分析、计划、控制”的时期,金融企业在注重广告、促销、友好服务、创新和定位之后,熟悉到要使自己的经营业务保持优势地位,获得持久的良好业绩,必须加强对金融营销环境的调研和分析,制定本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策略,制定长期和短期的营销计划,也就是通过分析、计划、实施和控制,以谋求创立和保持金融企业与目标客户之间互利的交换,达到本企业的目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金融业的营销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各个金融企业天天都在创造新的营销策略和竞争方法,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业营销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使这种行业营销发展将达到空前的地步,借鉴其历史进程与社会发展和市场营销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今后金融营销的发展趋势应为:
第一,营销将渗入到金融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突出“内部营销”。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的实质就是了解消费者需求,设计出适合这种需要的产品并以符合消费者心理的方式传递给消费者。满足客户需要的问题,在西方营销学界有人称之为“外部营销”,而金融业营销还必须解决“内部营销”问题。“内部营销”就是企业的决策层和领导层必须擅长治理人,帮助下属做好工作,这对金融企业来说更为重要。金融企业从事第一线工作的广大员工与客户直接广泛地打交道,对客户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必须重视和抓好对内部雇员的培养和练习工作。同时通过制订企业工作准则、服务标准,以及一系列对内营销宣传、教育,使广大雇员树立营销服务观念,熟悉其提供服务的特点,熟悉雇员与客户交流反应过程对本企业经营业务成败的重要作用。因此,金融企业将走向全面营销的时代。
第二,金融企业将创新一套独特的行业实务营销。金融业独特的服务方式决定了其营销不能死搬硬套工商企业那一套,或跟在工商企业的屁股后面走弯路,而应根据行业特点,创新出适合自己特色的营销活动,如:(1)服务营销。根据行业特点,利用超水平的服务使本企业在行业中出类拔萃,作为第三产业的金融服务业,其营销特点就是服务加服务。金融企业只有建立“大服务”观念,强化“大服务”意识,积极改进和创新服务品种、服务手段和服务设施,才能向社会提供高质量、高效率、高层次的金融服务,赢得竞争优势,树立良好形象。(2)超值营销。就是在产品质量、特征、价格等方面增加产品的额外价值。
篇3
关键词:金融支撑平台;辽西五市;区域金融中心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是金融支持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辽宁经济发展最大的欠缺在辽宁西北部地区。辽西北地区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全地区包括三个地级市--阜新、铁岭和朝阳,总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834万,有两个民族自治县,三个国家级贫困县(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五个省级贫困县(全省一共有六个)。金融支持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不仅仅要为辽西北地区提供更多的金融资源,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一、辽西北地区金融市场发展的问题
1、创新解决发展问题的能力不足
辽西北地区发展面临如何满足金融产业发展对金融资源集聚、金融要素流动和金融人才的需求等问题,必须创新,引导并推动商业银行从同质化经营、粗放式管理,向差异化经营、精细化管理转型。鼓励金融机构加快经营创新和转型,注重培育优质客户,为企业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地方金融资源的集聚能力和配置效率。大力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民营金融机构,积极支持金融组织创新。大力推动地方金融改革创新,敢于向上争试点、争创新的产品,不断激发金融发展的活力。破解民间资金投资难和中小企业融资难并存的"两难"问题,采取积极措施,推动经济金融良性互动,促成经济金融共发展的格局。
2、融资手段过多地依赖传统模式
银行贷款仍然是企业发展中最常用的融资渠道,政府财政支持也是重要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从银行贷不到款的更多是采取民间资本渠道,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占比较低。还有部分企业由上级企业直接注资,或采用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等方式,总体来看,融资渠道比较传统,相对单一,应加快扩大社会融资的步伐,创新地解决融资瓶颈,用足用好政策,推动企业上市,拓宽融资渠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
3、资金外流现象依然存在
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资金向有利于自己增值的方向流动,资金外流是由市场经济规律和地区自身发展落后造成的。对于辽西北这样欠发达地区,不仅外部资金不易流入,而且自身积累的资金也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等渠道流向发达地区。另外,由于现代金融机构经营目标所追求的资金运营规模化和安全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导致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应鼓励邮政储蓄银行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通过同业存款等方式将资金更多用于辽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完善辽西北金融市场的建议
长期以来,辽西北地区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从而导致这一地区经济与金融发展严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相互作用又进一步加剧了辽西北地区与辽东南地区的发展差距,完善辽西北地区的金融市场体系可以有效解决这种差距。
1、完善地方性金融服务体系
辽西北地区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还不多,新型金融业态发展还未真正起步,地方性金融机构作为植根于当地的机构,应该承担起支持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相对于引进的金融机构,地方性金融机构更能发挥支持当地经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三农"经济的作用。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要求,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应大力引进外资银行,鼓励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辽西北设立分支机构,设立科技银行,开展科技金融业务,大力发展地方商业银行。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保险总部、国际性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健全农业保险体系,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使地方性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类金融机构与保险类金融机构与引进金融机构协同发展,共同促进辽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2013年6月25日,盛京银行朝阳分行正式开业运营,这是盛京银行在辽西北地区设立的首家分行,对于支持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2、完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
金融支持辽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不断完善金融机构类型、增加金融机构数量和促进金融市场发展。辽西北地区要在促进传统商业银行发展的同时,力争大力发展证券、保险、金融租赁、基金管理、再担保等金融机构。适应城镇化发展需求,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发展村镇银行,强化农村金融机构建设, 结合辽西北县域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机构在辽西北批量设立村镇银行。推动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发展,大力支持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形成功能齐全并且竞争充分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融资环境,更好地服务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主体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多渠道利用国内各类场内、场外市场做大做强本地区优势产业。
3、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体系
篇4
[关键词]离岸金融市场;日本离岸金融市场(JOM)
[DOI]10.13939/ki.zgsc.2015.42.045
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不仅仅是为非居民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更是成为本国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里程碑。上海自贸区是中国金融开放的一个重要尝试,而离岸金融领域也是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的重点。上海自贸区离岸市场的建设虽然有着重要意义,但也带来潜在的巨大风险。考虑到日本和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较多的相似之处,日本离岸市场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日本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概述
1.1发展背景
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GDP占世界GDP的10%左右,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东京金融市场的长足发展,使得日本政府致力于将东京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而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无疑是加速日本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里程碑事件。1986年12月1日,日本离岸金融市场(简称JOM)正式成立。
日本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根据其规模的变动划分为三个阶段。
1.1.1蓬勃发展期(1986―1995年)
该阶段的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日本政府对离岸市场逐步放松管制。在离岸市场建立初期,出于风险管理的考量,日本政府制定了许多限制性条件。而后,为了增加JOM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日本政府逐步放宽了限制条件。在这一阶段,JOM的总资产规模从刚建立不久的不到100亿美元,迅猛增长到1995年的接近700亿美元。
1.1.2逐步下滑期(1995―2006年)
随着日本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泡沫的破灭,带来了日本经济“失落的十年”,同时也影响了离岸金融市场。至2006 年,离岸市场的资产总额不足400 亿美元。
1.1.3恢复发展期(2006年至今)
2006年之后,随着日本金融改革力度的加大,同时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资金回流日本,日本离岸市场的资产规模逐步提升,在2012年之后发展更为迅速。
1.2政策规定
在日本离岸市场建立的初期,日本政府借鉴了美国IBF的监管条例,采用了严格的分离型模式,即通过在银行设立一个离岸业务的独立账户,分别管理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对两个账户之间资金的流动有严格的限制。除此之外,还设立了一些关于资金运用、准备金、利息税等限制性条件。这些规定的目的在于促进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控制离岸市场的风险,防范国际游资对于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保持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为了提高离岸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日本政府逐步放宽了限制性条件,比如逐步放开债券业务,放宽离岸市场和国内市场资金转移的限制,降低资金转移的要求和简化资金转移的程序。
2日本离岸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2.1分离型模式
日本离岸市场一直采取的是分离型模式,通过设立与国内市场分离的特别账户实现在岸账户和离岸账户分离,目的是防范国际游资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但是日本在采取分离型模式的同时,配套了废除外汇兑换限制的政策,使得分离型模式不过是空中楼阁。
1984年6月,为了实行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外汇兑换限制被废除,日元和外币之间可以自由兑换。因此,银行可以不受限制的将手里的日元兑换为外币或者将外币兑换为日元。日本政府规定,由“特别国际金融账户”,即离岸账户向在岸账户转账需要缴纳25%的准备金,为了节约成本追逐利润,日本外汇银行让手里的外汇资金融给海外分行,再由海外分行回流到国内金融机构和企业,进入日本国内市场,从而达到规避准备金的效果。
上述日本外汇银行的做法完全在外汇管理法规的框架之下,由于日元的升值和日本国内的低利率,大量的套利机会存在于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之间,所以很多逐利的外汇银行以自己在这一段期间内上涨的对外担保和贷款能力,从国外借款,兑换成日元,流入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
2.2国内经济泡沫
美国为了加强国内市场产品的竞争力不断迫使日元升值,日本政府采取低利率的政策刺激经济,以避免由于出口减少对于经济的影响,但正是这种刺激手段,导致大量资金聚集在房地产市场,继而触发了严重的资产泡沫,紧随而来的是日本经济“消失的十年”,同时也对日本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很负面的影响。
3对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启示
3.1采取严格分离的运行模式
分离型模式将离岸账户和在岸账户隔离开来,一方面防止国际游资通过离岸市场大量的涌入国内,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冲击;另一方面避免离岸账户成为国内资金出逃国外的通道,从而引发国内人民币危机。目前,市场依然对人民币抱有升值预期,境内外利率存在较大差异,一定程度上会吸引国际游资。而且从长远来看,随着中国资本项目的不断开放,在国内金融市场欠发达、由银行主导的金融制度还未完善的情况下,没有限制的发展离岸市场,很可能导致国内资本市场出现泡沫,加剧金融风险。因此,对于中国发展离岸金融市场,一定要在有效控制国际游资对于国内经济的渗透的前提下,分别管理在岸账户和离岸账户,严格防范国际游资从离岸市场流入国内金融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虽然实行了分离型的离岸发展模式,但是因为外汇管制的取消,使得国外的资金通过借款的方式流入了国内的资本市场。中国要汲取日本的教训,对离岸账户进行有效监管,防止国外资金通过离岸账户对国内市场进行渗透,控制好离岸市场的风险。
3.2保持国内经济发展稳定
日本离岸市场的发展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起先的迅猛发展得益于政策红利,之后日本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失误使得日本经济陷入了“失落的十年”,日本离岸市场也随之衰落。
根据对日本离岸中心的经验总结,是政府对于日元币值的不合理预期等宏观经济决策的失误导致了日本经济泡沫的产生。对比我国现状,与当年的日本有诸多相似之处,偏高的房地产价格以及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日本的经验警示我们要做出合理的宏观经济决策,在各方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发展离岸金融中心,在开展离岸业务的同时改善国内的宏观经济现状,确保宏观经济健康稳健发展。
3.3提高国内金融深化程度
日本离岸金融市场发展与日本金融改革步伐有紧密联系。日本政府希望通过离岸市场的建立,来推行日本的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中国建立上海自贸区的初衷和日本相似,随着资本项目的不断开放,人民币可兑换的不断发展,此时发展离岸市场有助于“倒逼”内地金融深化发展,加速内地金融市场的成熟。在人民币的汇差和利差可能引起大规模人民币资金跨境流动的前提下,推进内地金融市场的改革,包括对于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官铭超.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日本经验及启示[J].时代金融,2014(12):11-13.
[2] 杨承亮.日本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对上海自贸区的启示[J].中国外汇,2013(10):62-63
[3] 俞若安.日本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经验及启示[J].国际金融,2014(12):91-93.
篇5
金融学,顾名思义,是一个应用经济学科,研究内容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主,可以分为微观金融学和宏观金融学,在我国的经济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微观金融学主要是通过研究金融市场体系来合理调控金融市场中的资源,目的是实现利益最大化,而宏观金融学是将相关金融产品的定价及风险管理作为研究内容。通过金融学的新研究成果可以给金融市场带来准确的发展趋势,评估金融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还能帮助企业进行更好的管理与经营,也能在实践中证明其合理性,只有做到金融市场与金融理论体系完美融合的目的,才能确保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金融理论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成熟。
一、金融学的新理论研究概述
由于受到经济、科技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为了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传统的金融学理论也在不断进步与发展中。近些年,金融学的新理论在慢慢建立起来,是通过依据传统金融学理论和其他学科理论的精髓形成的。传统的金融学的新理论已不能满足当今金融环境的需求,金融学新理论主要是吸取其他学科的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眼下的金融市场更有帮助。虽然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出现了,但是仍受到很多挑战与质疑[1]。
金融学的新理论在有效性、方差对市场波动度量的可靠性等方面有一定的进步,为各个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经济学、非线性复杂动力学金融理论上也存在很多差异,因此,现阶段的金融学的新理论并不是协调统一的,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金融学的理论与实践必定会走向和谐一致。因此,对于金融学新理论研究也必然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研究的方向和趋势也会更加多元、多样化,进一步分析影响金融市场的相关因素,这对于未来的金融新理论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金融学新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会逐渐成熟、协调统一的。
二、金融学的新理论的研究进展
由于眼下的金融市场在进行运行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例如,部分投资者会根据相关反应进行投资,或者金融市场不稳定而造成价格的不稳定等,由于金融市场的无序、混乱等问题,这时候往往会给投资者加大一定的难度,所以说,金融市场也是非常复杂、多变的体系[2]。金融学的新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行为金融学的理论研究和非线性复杂动力学金融理论研究。
美国金融学专家曼特尼亚对金融学的新理论进行了相关研究,他认为在这个复杂的金融市场中,金融学的新理论的是非常明确的复杂体系。我国著名金融学家周炜星也通过非线性物理相关研究方法分析金融市场的经济数据,从中可以获取相应的运行规律。此外,我国著名金融学家白钦对金融学的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研究了金融市场理论的内涵、功能及相关理论依据。
之后,曾康霖也对金融市场进行系统性研究,他认为当下的金融市场环境必须要符合其相关制度安排,为了确保其能健康、稳定、有序的发展下去,适应当下多元化的市场制度至关重要。目前的研究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对于未来的金融市场研究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根据以上研究可知,由于金融市场新环境的到来,传统的金融学理论已经落伍了,不能适应当下市场的发展要求,金融学的新理论研究能给金融市场带来准确的发展趋势,评估金融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在实践中证明其合理性。为了能从实际情况中出发解决问题,还需根据金融危机时代进行执行,这同时也能有效加强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成熟。
三、金融学的新理论的应用
(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应用
行为金融学是一个将金融心理学和心理学结合起来的理论体系,借鉴了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渠道,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金融市场中。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复杂化,广大研究学者们对其有了一定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其在资产定价上进行再一次突破。
行为金融学能在很多问题上做出合理的解释,比如,股票市场的价格。由于股票市场的价格中经常出现混乱这一问题,股票的价格也在不停的波动着,大家很难能预测到未来的股市,但是,行为金融学理论就能完美的解释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及现象。行为金融学在投资中也有很好的应用,由于很多投资者都无法预测到金融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谁都不想有所亏损,但是有些人过早将手中的盈利的股票抛出或者迟迟不愿放弃那些正在亏损的股票,这样最终结果就会损失更多[3]。而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能很好的解释这一现象,这也是眼下被广大研究学者们一直研究的重点内容。
(二)非线性复杂动力学金融理论应用
非线性复杂动力学金融理论主要是通过利用有限理性人、分形和混沌等途径进行分析,在分析中找到其中所蕴含的规律。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下的金融市场环境是比较开放的,国际化的金融特征也非常明显,而这个理论主要是用来研究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走向和趋势,也能很好的解释这个市场中所蕴含的复杂性和随机性。我国著名研究学着周炜星经多年研究发现,是可以通过一定的研究方法进行处理经济数据,只要探索出其中的规律与奥妙,采取才能用的方法与对策进行实施,这样就能有效帮助大家往理想中的状态前进。因此,非线性复杂动力学金融理论研究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三)政策性金融学的理论应用
对于政策性金融学的理论应用是国内外很多学者一直研究的重点内容,我国著名研究学者白钦先也对此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与概况,主要是探索了政策性金融学研究的内涵、特点、功能等理论[4]。此外,曾康霖也对此作出解释,通过应用政策性金融学,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将金融学理论与财政学理论进行结合,还能对政策性金融学理论进行概括、研究。政策性金融学的理论应用不仅可以反映出金融市场的内在规律,还能反应出客观条件和金融资产的合理配置,从而可以分析出金融学科的内在联系与金融活动的更多详情。
四、结束语
目前,全世界的金融理论都是在在宏观金融学领域和微观金融学领域中发展,主要分析与论证了金融的发展、金融市场的效率等,这对于未来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在金融市场中很多模糊和不确定的认识在金融理论体系中都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可以说当下的金融的新理论都是结合金融市场的现状发展起来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其发展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但是,还需根据金融危机时代进行执行,这不仅能有效解决金融市场中的实际问题,对未来金融市场的实践与发展具有无法忽略的指导意义。
篇6
关键词:碳金融;温室气体减排;碳交易;碳基金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一、引言
碳金融,指的是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它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不断加强,世界范围内的碳减排目标已经逐步确立,推动了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而我国目前的碳金融市场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弊端,在国际经济局势日趋复杂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借鉴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探讨有利于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有效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
(一)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越来越多
随着国际碳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碳金融市场上的参与者也越来越多,除了早期碳金融市场上的企业、投机者、交易所等参与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外,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以及各国政府开展积极参与到国际碳金融市场。例如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成立了专门的碳交易业务部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系列的帮助,各国政府近年来也在积极完善碳交易的相关制度和平台、设立碳基金等。
(二)交易量在持续增加的同时出现了不确定性
自《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正式生效后,国际碳金融市场上的交易量出现了持续攀升的趋势。在2005年,交易额为109.90亿美元,在2009年就增长到了1437亿美元,实现了12倍以上的增长。但是受到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在2010年首次出现了负增长,为1419亿美元,而2011年的整体交易情况也不容乐观,尤其是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低迷和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在世界范围内迎来了碳金融发展的低潮。
(三)碳基金规模不断扩大
为了实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碳基金主要是由政府、企业、个人以及金融机构共同设立的。随着国际碳金融市场的日益完善和发展,国际碳基金实现了快速的增长。据统计,在2005年,世界范围内的碳基金数量为34只,而在2009年就达到了87只,资金规模达到了161亿美元,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并出现了几只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碳基金,如世界银行碳基金、欧洲碳基金、日本GHG减排碳基金、英国碳基金等。
(四)金融衍生品不断增加
碳金融市场的衍生产品主要是项目市场中的核证碳减排量和配额市场中的碳排放配额。随着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开始以核证碳减排量和碳排放配额为基础,不断出现碳远期、碳期权、碳期货、掉期等一系列的金融衍生品。由于受制于认证标准、配额管理体制或碳减排单位等因素的影响,加上不同的价格预期和交易的时间与地点,碳金融衍生品市场通常会提供跨时间、跨商品、跨市场的套利交易方式。
三、国际碳金融市场给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一)构建富有层次的碳金融市场体系
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还处于全球碳交易市场价值链条中的较低端环节,这对我国碳金融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对此,我国应当坚持以碳交易市场中心,构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质的金融工具,如银行信贷、碳基金、风险投资、碳证券、碳保险等,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富有层次的碳金融市场体系。这有助于把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有效纳入到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之中,真正建立适应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碳交易制度。同时,要积极推出和构建适合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的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碳金融衍生品体系,推进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此外,政府要在国际气候谈判和碳定价等方面增加话语权,维护自身应有的权利。
(二)建设科学的碳交易市场体系
目前,国际上有很多成功的碳交易市场可供我们借鉴,例如欧洲的配额交易机制和美国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等。但在构建碳交易市场体系时,我们必须结合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着眼于我国碳金融市场的长远发展,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碳排放配额和碳交易市场。具体说来,主要涉及到碳交易制度、碳排放交易规划以及碳交易平台的搭建和完善等,这对促进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制定完善的碳金融发展政策与激励政策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与碳金融市场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例如国家研究制订的《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等,这将为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法律依据和政策参考。同时,国家要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政策,例如完善的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优惠、国家的税收优惠等,这对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将是非常有利的。
(四)完善碳金融中介机构的服务功能和质量
面对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最新方向和趋势,我国的碳金融中介结构要紧紧围绕新能源开发、CDM项目评估、碳金融项目咨询、碳金融风险管理等服务内容,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加强对国内外碳金融服务准则和相关制度的研究,严格遵守行业内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积极探索和开发排放权交易、碳证券、气候保险、碳风险投资等业务项目,持续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
四、结语
随着国际碳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和成熟,我国应当积极吸收其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加快国内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建设步伐,尽快建立与国际碳金融市场相适应的国内碳金融市场格局,以更好的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带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卢霞,黄旭.低碳金融模式研究:实践考察与战略思考[J].金融论坛,2010(10).
[2]杨波,肖苏原,田慕昕.我国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10(08).
篇7
关键词 人民币 国际化 问题分析 优化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其中不仅包括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包括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之下,人民币在货币流通和交易结算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汇率兑换、市场开放、货币流通以及国内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问题,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要想有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优化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一、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一)汇率形成机制缺乏弹性,完全自由兑换货币难
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是要建立完善的汇率形成机制,这样才能够实现完全自由的货币兑换。但是在当前的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却存在汇率形成机制缺乏弹性,完全自由兑换货币难的问题。从当前人民币汇率机制来看,由于人们低估了人民币的失效汇率,使得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存在差异,导致人民币预期的单边升值,影响了汇率的稳定性。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造成了人民币跨界贸易阶段的“跛脚”现象,最终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阻碍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同时,我国当前的汇率形成机制缺乏弹性,不能有效实现充分的货币汇流,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就很有可能造成外汇储备堆积的现象,从而加剧央行的持续压力,造成国内流动过程,导致通货膨胀,再加上外汇的限制,也会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二)货币市场监管效率低下,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低
当前,人民币的货币流通量逐渐增加,我国的资本项目兑换也逐渐开放,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金融市场的资本流动性逐渐增强,与之相对应的货币冲击风险也明显增大。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货币市场的监控管理,就会造成巨大的影响,甚至导致传导性的经济危机。而当前存在的问题就是货币市场的监管效率低下,中央银行没有加大对货币市场的实时监管力度,从而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趋势造成影响。另外,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应当保证开放、发达的金融市场。但是实际的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民殴际化的发展趋势。
(三)人民币国际流通量不足,区域经济贸易层次浅
我国经济总量发展迅速,人民币流通总量规模巨大,但是从人民币的国际流通量来看,其占人民币总量的比例只有10%,还需进一步提升发展。同时结合区域经济贸易情况来看,中国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普遍存在产品边缘化,贸易层次浅的情况,使得经济发展受到更多的外部冲击,最终就有可能导致人民币被市场驱逐的情况出现,限制区域贸易量。
(四)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
结合当前国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国内经济改革已经进入发展时期,实际的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同时,从我国各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工业产能过剩,农业发展不均,造成了诸多严重的结构性矛盾,使得工农产业发展失衡,造成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在这样的国内经济情况之下,要想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趋势的发展,就存在较大困难,难以实现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二、优化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措施
(一)改革完善汇率制度,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
从我国当前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形成及人民币兑换情况来看,存在较多的问题,要想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就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完善当前的汇率度,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在实际的资本项目兑换过程中,要适当提高存款的利率,从而保证汇率体制改革的有效进行。要注意保证人民币总量的稳定性发展,注重发展实体经济,同时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减轻地方政府对土地收入的依赖程度,实现地方政府跨年度预算平衡。除此之外,还要完善经济的监管协调机制,实施经济贷款责任制度,从而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二)加强金融监管力度,提升金融市场的开放水平
在金融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加强对金融的监管力度,提升金融市场的开放水平。首先,要实现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多种金融产业,进而有效扩大金融市场。其次,应当建立完善的自由贸易区,增大人民币的境外流通,完善人民币的回流机制。再次,要深化金融行业的改革开放,完善金融体制改革,增强我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最后,政府应当加强对经济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保证金融发展的有序推进,减小金融风险。
(三)开展亚洲货币合作,巩固发展国内实体经济
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就应当有效推进国际贸易的全面发展。所以,在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开展亚洲货币合作,增强与周边国家的国币交流与合作,促进周边区域贸易纵深化。与此同时,也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巩固发展国内的实体经济,加大国内经济结构性的改革力度,从而保证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同步发展,进而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趋势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在世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人民币国际化则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之下,就应当致力于推进国际贸易发展,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发展。但是在实际的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阻碍着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从而优化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发展,全面推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扩展金融市场,提高国内经济发展速度。
(作者单位为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参考文献
[1] 露口洋介,吴冰.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J].国际经济评论,2011(03).
[2] 苏俊霞,贺军,陈佳倩.人民币国际化可行性分析――基于风险视角[J].中国市场,2012(40).
[3] 刘政永,孙娜.国际金融危机下人民币国际化成本收益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3(6).
篇8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金融;创新
近年来,城市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部分,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而城镇金融是城市化建设的核心,缺少金融的支持,城市化建设将举步不前。但是,传统金融模式过于落后,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金融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化建设进一步发展,且金融市场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促使金融创新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加强对城市化趋势下城镇金融创新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化对城镇金融的影响
城市化作为人口、资本等要素不断聚集的过程,随着城市人口日渐增加,经济活动也更加频繁,对金融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金融的市场被细化、深耕
就我国现代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来看,金融在支持“三农”建设及城市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对金融市场产生了极大影响。传统金融发展主要是以城市惯性思维为主,与城镇化发展形态不符,一概而论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化发展需求。现代城镇金融市场逐渐被细化、深耕,市场发展对金融各主体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金融机构只有积极采取精细化管理方式[1],且要重点打造精品银行、特色银行,并改变传统单纯依靠增加网点数量粗放型发展模式,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化发展趋势。不仅如此,居民消费、电商物流及餐饮等各个行业的发展,对投融资需求日渐扩大,各行业自身特点及本质之间的差异,导致金融市场被细化。由此可见,城市化发展趋势下,金融市场将逐渐由传统粗放型转向精细化管理,这必将成为金融市场主流趋势。
2.金融市场规模扩大
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涉及基础设施、产业聚集及服务业等多个方面,且产业转型、消费升级等要素中均蕴含着多元化金融需求,不仅将金融资源吸引到城市化区域,而且将城市化金融市场激发出来。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化趋势下,金融网点向小城镇集中,金融网点布局得到了进一步优化,逐渐促使金融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在满足城市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为金融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且金融业务类型也得到了丰富,如结算、汇兑及信托等;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城市化建设中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制定了总体战略发展方向,并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如涉农再贷款、涉农资金补贴等,促使资金逐渐流向城市化建设当中,在细化金融市场的同时,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业务种类需求多样化
现阶段,我国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一些地区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如苏州工业园区等)对金融提出了更高要求,且党和国家对城市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将新型工业化作为核心,大力发展新城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化背景下,成长型企业数量日渐增多,产业跨区域转移等特点在城市化发展中的特点逐渐突出出来,对金融产业服务及产品提出了多样化需求;其次,在科学发展观带动下,以生物、微电子等领域的金融需求也随之增加;再次,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剩余资金越来越多,对金融业务需求不仅要求高,且具有多样化特点,需要金融支持城市建设;最后,城市化建设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原则基础之上,将着手解决农民进城难、三农等问题。基于此,金融在城市建设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城市化建设在解决农民问题之后,还需要为人们提供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各种便捷,上述种种,都是建立在金融创新及支持基础之上。因而,金融业务种类需求正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
4.同行业竞争加剧
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计算机等技术逐渐渗透至农民生活中,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金融提出了极大挑战,使金融行业内部竞争日渐加剧。与此同时,商业性金融发展趋势下,金融主体为了能够争取更多市场资源,不断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使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城市化建设之前,金融主体数量较少,并没有形成规模化发展,业务少的同时,内部竞争也会相对减弱,相反,城市化建设对金融业务需求产生了一定影响,且越来越多的金融主体、新型业务将参与到行业竞争当中,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行业竞争。
二、城市化趋势下对金融发展提供的制度支持
1.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
现阶段,我国结合实际情况,对现有土地制度进行相应调整和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利用土地入股或者转让等方式获得一些财产收入,并充分利用资金创造更多财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村生产力[2]。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劳动生产力的提高需要资本的支持,而当前,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能够以土地换取更多资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人均收入。相反,推进城市化进程,可以充分利用金融创新为“三农”提供帮助,提高储蓄利用率,进而促进城镇经济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只有土地市场化,才能够形成土地集约化,并创造产业经营效益,推进土地金融的发展。
2.健全的金融支农政策
党和国家为了推动金融快速发展,积极推出各类优惠政策,引导和扶持金融市场朝着城市化方向发展。例如:通过实施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民、农业贷款税收优惠及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最大程度上促进金融创新为中小企业扩大规模等提供资金支持。不仅如此,随着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基础建设日渐完善,为金融创新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使金融创新在城市化发展中,最大限度发挥造血、输血作用。为了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在未来,国家还将会逐步完善各项政策,激发三农金融需求,进而为金融创新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3.户籍制度的调整
改革户籍制度作为城市化建设成功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户籍制度的合理调整和优化,有效解决了农民城市户口问题,人们通过常住时间便能够落后,不仅如此,改革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育不公平性,真正落实了教育平等性原则,提高了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而教育发展势必需要金融的支持,由此户籍制度的调整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极大支持。
4.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近年来,我国逐步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城市的农民也享有社保、医保等社会福利,从内心上将自己定位为城市居民,在城市安居落户,从而在消费、就业等方面均对金融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都是必要的,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举措[3]。另外,城市化背景下,农业、工业等逐渐朝着现代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成为金融创新的基础,城市只有具有可持续发展特色产业,才能够对金融服务提出更多需求,而金融为了能够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争取更多发展空间,便会积极投身于金融创新过程中,以争取更多客户资源。同时,扎根于城市的产业,能够有效拓展就业渠道,稳定市民,使金融业务日渐丰富,逐渐出现住房金融、信用卡、互联网金融等,推动金融市场良性循环。
5.有效的金融风险控制方式
城市化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主体不仅落实好常规风险防控,且更加关注城镇金融业务存在的风险,并对可能遇见的风险制定防控对策,从源头上避免金融业务风险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金融防范能力,为金融创新保驾护航。例如,银行严格按照房地产调控政策、落实差别化放贷需求等,在满足资金需求的同时,也能够确保资金安全;针对新兴企业信贷来看,由于新兴企业需要资金支持发展业务,企业偿还能力较弱,为此,积极与保险及担保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可以有效分散风险。
三、城镇金融创新途径
1.深化体制改革
城市化是我国未来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在此过程中,体制的改革成为重中之重。特别是金融体制的改革,将涉及到多方利益,需要多方参与。因此,要明确认识到外部环境及内部具体情况,并树立创新理念,立足于城市化发展需求,深化体制改革。第一,央行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适当增加支农再贷款力度,引导银行朝着城市化方向发展;第二,要进一步强调农行的支农地位,促使农行发挥积极作用,为城市化发展提供更多支持;第三,加强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通过体制改革,引导金融市场朝着正确方向发展,能够为金融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2.创新多元化产品
首先,为有效协调商业贷款及财政拨款的额度和比例,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城市建设融资模式,如开发BOT、TOT等模式,将融资信贷与商业银行整合到一起,缓解过度贷款问题,提高银行抗风险能力;其次,结合其他国家城市建设经验来看,地方政府可以试行发放城市建设债券[4],在债券发行机制日渐完善趋势下,可以将社会闲散资金收集起来,提高资金利用率,为城市化建设提供更多支持;再次,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中间业务形式,如城建信贷理财产品等,拓展融资渠道,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为城市建设奠定资金基础;最后,不同于城市金融,城镇金融要充分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立足于城镇化特点,发展金融产品,避免“水土不服”现象的出现,加强金融产品多元化创新,以满足城市化需求。
3.建立针对体系
随着城市化水平日渐深化,金融创新要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体系。首先,金融服务,要结合城乡结合圈、农村发展圈等客户特点,培养具有本地特点的金融服务团队,积极落实支农客户经理制度,逐渐从村、至片、再到户系统化服务体系,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在为农民提供传统的存款、贷款业务的基础上,加大力量开发有针对性的中间业务,使金融服务向全面化发展。其次,为了确保资金安全,防范信贷风险,商业银行要不断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加大授信业务的管理力度,将“三农”信贷产品的程序及要件作为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的主要对象,坚持全面评估和监督,在简化信贷流程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对信贷资格的审查,提高业务的安全性。最后,准确计量效益及风险,从而构建公允、透明的核算机制。与城市金融业务相比,农村信贷业务成本高、风险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的积极性。因此,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业务,要实行单独核算,适时引入市场机制,在核算方法选择上,可采取区别于城市业务的成本分摊、收益分享等方法[5],在正向激励支持下,能够引导金融创新朝着更为健康方向的发展。
4.培养内在动力
城镇金融创新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积极开放金融市场,积极发展多元化金融组织机构,并逐渐培养内在动力,从民间金融及农村城镇化政策导向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应加大对非法集资、防高低贷等行为打击力度,最大限度消除金融风险。要坚持立足于农村信用社、农村资金互助社,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满足农民在城市化中的融资需求。同时,要不断加大对民间金融的监管力度,促使其逐渐朝着公开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提高认识,增强对国家城市化发展战略重要性的认识,强化自身的业务服务、产品创新能力,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有针对性的服务。在良好的外部和内部环境的保护下,城镇金融发展的内在动力将大大提高。
5.完善城镇金融保险服务
随着城市化建设日渐深入,金融创新存在的风险日渐突出,如果缺乏对金融发展的保障,势必会引发金融风险,进而影响到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尽管我国已开始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但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仍要加大政策力度和资金支持,在这方面,银监会、保监会都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保障。而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角色,更要在存款保险费率制订、存款保险的保费管理等方面及早出台与城市化金融相配套的政策。与此同时,还需要适当推进农村要素市场化发展,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鼓励土地合理流转,以此来降低金融业务风险,为城市化金融创新提供坚实的保障。从多个角度对金融创新的帮助和支持,推进金融创新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城市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而金融作为城市化建设的主要基础,其创新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城市化建设对金融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表现在扩大金融市场、金融服务需求多元化等多个方面,且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政策等支持,使得金融只有积极创新和改革,才能够适应城市化发展。金融创新要立足于城市化建设特点,根据农民、农业等多样化需求,丰富金融业务,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有效缓解“三农”问题等,进而促进金融创新在城市化建设中最大限度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妍,马丽斌.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PPP融资模式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4,14(1):265-267.
[2]疏力平,胡莹,童茂峰.发挥金融支持作用稳步推进城镇化发展——基于对铜陵市城镇化率的实证分析[J].金融纵横,2012,20(5):12-14.
[3]红丹.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经贸管理学报,2011,10(8):158-159.
[4]何静,戎爱萍.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2012,1(15):58-60.
篇9
关键词:金融市场;经济;制度;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205-01
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广而言之,是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定义是:金融市场是交易金融资产并确定金融资产价格的一种机制。
一、金融市场的特点
金融市场可以将众多投资者的买卖意愿聚集起来,使单个投资者交易的成功率大增,即在接受市场价格的前提下,证券的买方可以买到他想买的数量,卖方可以卖出他想卖的数量。交易所的这种属性其实就是流动性,交易所的流动性使得资本在不同的时间、地区和行业之间进行转移,使资源得以配置。金融市场出现的目的是提供交易的便捷,因而流动性就是金融市场的基础经济功能所在,没有了集中流动性的功能,金融市场就失去存在的基础。流动性的作用还不仅在此,作为交易成本还体现在市场对交易机制的选择和变迁的决定作用,因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各个金融市场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而流动性是其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
二、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
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相对缓慢,对于金融创新的研究也开始的比较晚。我国的金融市场目前是很不完备的,除了传统的银行信用间接融资外,今年以来又先后在沈阳、上海、武汉、西安等城市建立了金融市场,但是仅仅局限于同业拆借业务和票据承兑业务,发展很慢,而且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归纳起来大致由以下原因所致:
1.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投资欲望和价值观念。2.人们对金融市场知识的贫乏。据了解有的企业财务人员不懂得票据贴现是怎么回事,竟拿粉货款申请书到银行要求贴现。3.价格体系的不合理,不能给投资者带来准确及时的投资信息,资金得不到合理流动。4.市场体系不完善。由于技术市场和劳务市场的步履艰难,信息市场滞后软弱,作为市场体系的一部分――金融市场是很难有特殊表现的。5.专业银行没有企业化,信贷资金尚有供给制,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尚不发达,信用工具缺乏,现有证券的不流通。6.金融立法、章程残缺不全,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据此,我认为,我国近期内还不宜全面开放金融市场,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可以逐步开放以摸索经验,而更多的地方还需要创造条件。
三、发展我国金融市场策略
(一)完善金融管理制度
首先要增强本国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这要求在过渡期内,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化改革应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经营机制和方式适应市场化,优化金融资产,在分业监管、分业经营的框架下,在监管能力许可的基础上,允许银行、证券、保险业务适当交叉,支持金融机构在合法经营、稳健管理的前提下进行业务创新,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拓展中间业务。其次要建立审慎的监管制度和预警制度。预先活化透明度原则,按国际标准建立财务、统计、审计、报表和资产负债管理制度,强化内部控制机制。
(二)尽快培育市场体系
实现本国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封闭运行下的完善性,然后通过不断健全市场运行机制和利率、汇率机制、使市场开放后能够具备基本的抵抗、缓冲和化解风险的能力。首先,市场准入放宽之前应先对内开放,可以考虑放宽金融业的进入标准。允许国有和民营企业及私人从事金融领域的经营活动,以增加金融业的竞争强度。还可以资本换市场,向国内逐步出售金融机构的股权,充实资本实力,并改善其组织结构和内部运作机制。其次,加快国内证券市场的建设,弥补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性缺陷。
(三)提高国内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
按照先利率后汇率的开放秩序,让市场决定价格。一是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央行要改变宏观调控手段,真正发挥商业银行经营自,建立有效的利率传导机制。二是央行要加快公开市场操作。搞活国债市场,允许银行参与二级市场的国债交易,打通银行间债券市场与证券交易所之间的隔离墙,使国债市场成为沟通债券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重要通道。三是加强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入世后随着市场的深化,股价和利率水平会更加敏感地反映供求关系,有必要适当增加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弹性,灵活调节资本流动的速度与规模。
(四)确立正确的对外开放策略
首先进行汇率制的调整,然后开放资本项目下的货币兑换。同时,可以先机构、后业务开发资本市场。事实上,开放金融与开放资本帐户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金融开放重在强调对金融服务的外来供给者提供非歧视性待遇,并未强调资本帐户立即开放。对我国来说,在资本项目开放过程中设计有吸引力的政策,以诱导那些对经济增长有明显正面作用的投资、减少有负面影响的投机行为。
四、小结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得发展还是比较滞后的,环境、服务、技术、质量、法律法规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和发展。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还需要积极参与到国际金融市场上,通过不断的接触、合作,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发展经验,使我国金融市场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正桥.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深化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07(12).
[2]王元龙.谈如何把握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发展趋势[J].西部金融,2009(02).
[3]满红智.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启示[J].统计与决策,2009(01).
[4]高乙宁.入世后金融市场开放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8(09).
[5]张敖.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战略调整的原则与对策[J].黑龙江金融,2009(02).
篇10
关键词:金融市场;监管现状;问题分析;策略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4.057
0引言
我国金融市场紧随着经济市场的步伐,自中国加入WTO,近年来国内经济发展也不断攀升新的制高点,国内的金融体系也开始调整完善。由此可见,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进程中,金融市场是推动社会经济的要素之一。但就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本身的体系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必将使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滞后,同时也会使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风险。目前,金融业占有我国经济的重要市场份额,我国金融业也在积极与国际市场进行进一步的融合。因此,本文以中国金融市场监管现状与问题分析这一课题进行的论述,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有着宏观意义。
1我国金融市场监管现状
1.1金融监管体制与模式的改革
国内金融传统的监管体制受经济市场发展趋势所影响,监管体制开始由行业的确切组织转化为混合型监管模式,这也意味着金融业的传统监管模式面临改革。金融监管的组织结构也由单一的行业经济制度走向综合性的混业体制,风险也随之增大。而金融监管模式与体制的改革,将使得国内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形成统一监管,分业监管成为过去式,金融市场的混业化发展模式受行业经营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1.2金融监管法规的国际化
金融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行业,该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而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往来愈加频繁,与国际的交流合作也成为常态。由此,为了有利于我国经济市场与西方国家接轨并行,国内的金融行业在法律规范方面开始相应向国际平台靠拢,国内金融法规逐步走向国际化。但由于多年来的发展体系的形成,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文化、经济制度、法律形式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我国金融市场在国际化的道路中并不顺利,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还有待进一步的融合。
1.3金融体系的内部管理得到重视
国内经济市场的规模逐渐壮大,金融体系的内部管理开始受到关注。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维护机制,经济的自律性才是高效控制金融体系内部管理层的杠杆。内部的有效控制才能使管理策略发挥出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国内监管部门越来越重视金融管理机构以及金融体系中的内控部分。相较而言,西方国家在银行、证券及保险等行业中的内控性投入占比更高,特别是来自政府方面的大力支持,使得金融市场中总是成立相应的监管组织,该组织的存在让银行的内部审计得到更加精准的控制,同时也担负着为金融管理层保驾护航的职责,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金融市场安全壁垒。
2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2.1监管目的性不强
在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监管的存在形式无论是以工会的组织形式,还是法规的准绳形式,都有其存在的必然理由。而如今,中国的金融市场在监管行为的实施中,无法得到有效的反馈很大程度是由于监管的目标没有得到切实的明确。缺乏清晰的监管目标,金融市场发展进程中监管的各种政策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西方的国家中,对于金融监管的形式及策略各有差异,但就其监管的目的性而言,大多树立了清晰的监管目标。其中,发达经济的国家在金融监管的目的明确上处理得相当严谨,从金融监管工会与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两方面对市场的金融体系进行夯实。由此可见,我国在金融监管的目的性上还需向西方国家进行借鉴。
2.2监管存在依附性
根据金融市场监管的核心理论,有效的对市场的金融体系进行监管就势必需要监管的形式具有独立的可操控性,这也是健全金融内部管理结构的充要条件。由我国当下的宏观经济来看,相应的金融基础设施正在不嗟耐晟平程中,因此,各种经济政策对于金融监管的部门组织未必能起到预期的作用。同时,在市场的传统约束力下,金融市场的监管方式大多需要凭借相应的辅助程序才能发挥出效力。由此可见,当下国内在金融体系的监管方面虽然足以稳健成长,但自供力量还比较欠缺,在操作的自利中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3监管力有待平衡
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系中,理论上各个组织部门都对应发挥着自身的作用,但分析金融内部的监管机制,各组织部门间交流并不多,各司其职的运转模式使金融体系欠缺平衡。我国金融监管组织的设置形式,站在宏观市场经济的角度,目前基本以传统金融公会的组织性监管过渡为行业分流化监管,监管的模式由统一转换为各个行业的细化分管。金融监管的分业型转化使得监管措施在实施中不得不面临新的状况,各行业的监管力度也存在着差异,实际执行中也随之出现监管力不集中、监管力薄弱等一系列不平衡的权利执行问题。
2.4监管措施不完善
当下,我国金融体系的监管措施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重视,而监管措施的弱化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无疑存有潜在的成长风险。从中国金融市场的行政管理层面来分析,监管的手段基本是以计划性的行政方式进行开展,如:监管命令、违规处罚等外部监管形式,而缺乏金融体系自身应当具备的自我约束意识。换言之,如今我国的金融监管措施处于一种本末倒置的状态,原本应成为核心监管手段的自身约束意识被忽视,造成监管方式大多依靠外部监管。同时,在金融监管的法律规范中,具体的实施规定也太过笼统,没有明确的执行监督作用。在我国当前的金融监管措施上,金融机构监管的措施效率不言而喻。
2.5监管制度过于守旧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平稳发展,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也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发展策略,对于金融产品以及一些金融工具都还按照原来的思维方式进行经营。但作为金融市场的产物,证券类的金融产品本身就具备不稳定性与一定的风险,随着经济市场的飞速发展,传统的金融运营模式只能将产品价值禁锢,滞后金融市场的健康成长。在现代化的经济社会中,墨守成规就意味着丧失竞争力,监管制度的守旧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创新,将导致金融行业的业务被大规模的限制。
2.6监管力分化严重
目前,我国的监管制度涵盖面太广,各行各业采取的分业管理模式让监管力量大大削弱,使得金融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潜在风险。金融行业自身的经营状态是需要强大的监管力量来进行推动,监管力量的分散让行业渠道打开的同时增加了金融业的经营问题,不利于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现行的分业化监管手段,让金融中的融资方式、投资渠道、证券品种等行业重要“潜力股”受到明确的限制,而传统金融市场中的业务品种在如今的经济发展中缺乏竞争性。
3改善我国金融监管的思路
3.1加强监管功能性
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内部管理的协调举措,功能化的监管行为才更适应当下经济市场的成长趋势。银行机构占有金融市场的重要地位,如果以银行方面作为执行先驱,落实开展金融市场协调机制的结构化,使各相关部门如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加强监管,并促进其功能化的协调运营,这一举措的实施也将减轻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压力。同时,竟然监管功能性的加强解决了金融资源配合的问题,这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分业化管理也存在着积极意义。
3.2完善金融监管法
我国应尽快结合当下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推出金融监管的有效政策,而其中的政策首要则是金融监管法律条例的完善。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的监管法规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但究其实施细则,依然存在许多机制上的不健全。就以国内的金融清算为例,机构在合并或分立的情况中,通常会出现原因不明的状况,进而导致金融清算形式的程序不够严密。因此,落实金融监管法律的完善才能更大程度的保障债券参与人员的切身利益。
3.3更新现有监管模式
按照如今的经济发展常态,大部分国家都逐步建立起本国自成一派的金融监管模式,其中发达国家对金融市场发展所可能存在的风险尤其敏感,危机意识更为强烈。就我国目前的监管模式而言,基本延续着传统金融市场的粗放化成长状态。因此,在对金融领域最新的信息进行接触的同时持观望状,导致先进的金融技术与产品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吸收采纳。由此,中国的金融市场要想得到高效可靠的发展,就需要对现有的监管模式进行更新,从而达到高效规避市场风险的同时吸收最新的技术与信息。
3.4加强监管主体自身建设
金融主体结构的建设是保证其市场蓬勃发展的根基。当下国内主要的金融主体根据权利职能划分为四类,即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其中,中国人民银行代表着国家金融部门的核心职能组织。而随着我国加入WTO,金融市场监管方面开始得到关注,政府着手国内的监管专业水平,目的则是为了打破监管的发展格局改进现有的监管制度。而针对金融监管主体而言,加强监管主体自身的监管意识将对主体的权利进行完善,也杜绝了监管主体的边缘化干预。
3.5发挥社会监督效力
金融行业的发展本质是服务于社会大众。社会中存在的金融性中介机构作为社会中的公众金融组织,在监督的效力上具有实时性与针对性,如果正确利用也将使金融市场体系得到更全面的监管,促进金融内部的自律性。因此,通过行业内部的交流联系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直观的刺激,更有力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加强社会与行业的往来交流,同时也降低了国家在金融市场上的监督成本。
3.6增进国际金融的交流
纵观贸易经济市场,我国目前已经跨出了国门,而金融行业由于延续着大部分的传统运营策略,在国际平台上还稍逊一筹。让我国金融市场步入国际平台,单从监管层面而言,对国内金融体系的成长无疑具有高效性。国际的平台意味着更大的成长空间与更广的业务范围,在打开我国金融业务渠道的同时,更能提升行业的眼界。而随着金融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经济的资源利用也将得到更有效的分配,国内金融市场的资源配比最终会以利用率的提升而得到长足发展。综上所述,增进国际金融的交流是提升金融监管水平极为高明的手段。
4结论
金融监管是稳定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核心基石,更是催化市场金融平衡运营的操控性手段。在金融监管的明确执行下,市场金融机构间的交流也会更为高效,有利于机构间良性竞争的同时保障了各参与方的利益。目前虽然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我们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以全面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和质量,落实监管责任,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艳辉,李丽华.国外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政策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9):157158.
[2]张玉喜.产业政策的金融支持:机制、体系与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陈柳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研究[J].代经济管理,2008,5(5),59.
[4]陈志楣,杨德勇.产业结构与财政金融协调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