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实践范文

时间:2024-01-18 17:59: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发展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发展实践

篇1

关键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2

自从国家提出“三农”政策以来,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已取得初步成效,为响应国家号召,同时加快特色专业的建设,2005年,作为培养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区域发展方面人才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在我校应运而生。但该专业开办以来,特别是从四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及建议显示,学校在校内实验场地设置和投入、师资配备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都显得滞后,长此以往,必将影响这一既具理论性,更重实践性的专业的发展,目前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已显得相当薄弱。而西南地区拥有该专业的高校只有几所,如果能将其办成我校的特色专业,将为学院升格为四川理工大学,构建合理的学科结构以及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起到良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基于此,本文对我校农发专业本科的实践教学进行了详细地调查研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改善农发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该专业的发展。

一、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培养目标

我院经过8年的教学实践,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区域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够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要求,毕业后能在能在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农业推广管理部门及农业企业从事农村发展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的设计与实施、农业推广、企业经营与管理、农产品策划与营销、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从该目标可以看出,我们培养的是既懂经济管理又懂农业和农村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目前大学教育由精英化转为大众化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的情况下,这也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的现实需要。

二、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教学改革也有一些相应的研究和分析,作为应用型专业,其实践性已逐步得到大家的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实训教学也开始进入课堂。但对该专业在实践环节的教学,大多数学校的教学改革仍停留在对传统教学手段及师资培养的改革上,认为造成农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落后的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实践教学基础薄弱,专业起步较晚,办学经验相对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转机制;二是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师资培养机制不够灵活。中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较大,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等等。其实,除了以上分析的两点,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有:

1.实践教学软件缺乏

大多数实践教学软件都只是“电子板书”,缺乏相应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是软件编写者本身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难以找准本专业的切入点和关键问题。同时因为开办本专业的学校以及学生人数不算太多,软件商兴趣不大,缺乏开发高质量的实践教学软件的动力。因此,找到或由本专业的教师联合编制一款适合农发专业的实践教学软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

2.实地调查研究较少

由于农发专业的特殊性,要求该专业学生必须对农村和农业有较多的了解,虽然有部分学生本身就来自农村,对农村有一定了解,但其他来自城市的学生对农村的认识就较少了,加之就算来自农村的学生,可能对农业方面的知识了解也比较肤浅,因此加强实地调查和调研活动的力度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尽管我们现在已经开设了综合案例评析实训(城乡统筹及新农村建设领域或农村发展规划实践及农业企业管理方向)和农村脱贫与危机管理案例实训两个为期1周的实训课程,但显然要达到使学生对农村和农业有较深的了解还是不够的。

3.实习基地建设滞后

农发专业实地调查研究的机会仍然偏少,因此实习基地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校农发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滞后且速度较慢,虽然已有几个实习基地,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去实习基地的时间较少,更不用说深入了解甚至参与当地建设了。缺乏具体实践机会导致其对专业认识模糊,毕业后不具备直接进入工作领域的能力。

4.专业师资缺乏

大多数农发专业的教师也主要是通过学校理论学习或者不是该专业而靠自学获取的知识,本身也缺乏相应的实践机会和现实积累,实验室环境下的模拟教学经验几乎为零,即使有较好的软件,也不一定能发挥其教学效果;加之其自身对农村和农业了解不够,在带学生到实习基地时又普遍存在形式重于内容的现象,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而缺乏实践教学的直观性和实效应用性,就难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学生学习兴趣也得不到提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面对大量信息,学生不知如何取舍,抓不住重点,感觉学不到什么东西,没有成就感,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沟通,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热情。可以说,既懂理论又懂农村和农业的专业教师的缺乏是制约农发专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软肋。

5.学生的专业兴趣不高

根据我们的调查统计,农发专业的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兴趣普遍不高,一方面是该专业的调剂生源较多,本来就不是自己的兴趣,又缺乏相应的引导,对专业了解和认识不够;另一方面是目前该专业就业情况一般,而现实社会的浮躁心态和功利主义对校园的侵蚀又使得学生对未来较为迷茫。该专业的学生很多本身就来自农村,考上大学是为了将来成为城里人,离开农村,如果要他们毕业后再回到农村,无论是传统观念还是他们的家庭都不认可,他们自己往往也无法接受。

表1 农发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喜爱程度

数据来源:四川理工学院农发专业2010级和2011级学生调查问卷

6.创新教育落后

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因此是否具备创新能力也是判断该专业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和创新工作能力。而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加以运用, 把新观念融入到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或者在新的环境中开创新局面的能力。目前我们的专业教育仍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在这方面的教育较为薄弱,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育都不够,直接导致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不强。

7.理工特色模糊

本来我们是一所理工科为主的综合类院校,有一些其他农业类或文科为主院校不具备的优势,例如我们的酿酒专业和发酵专业等特色专业非常有竞争力,我们可以开办一些相关实验课程,对学校的优势善加利用,但目前这方面的融合还非常缺乏,这是非常可惜的。

当然,农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如何避免与其他专业实践教学标准模糊的情况等。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措施

为了改善前述问题,我们对农发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相应的试验:1.结合农发专业的教学过程,一方面将课题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另一方面将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融入课题研究,形成课题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良性互动;2.针对问题所在,进行了一些统计调查,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对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3.开展了一系列模拟教学或直观性实践教学活动。目的是尽可能结合理工类背景,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专业建成具有我校的特色专业及开拓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管理模式,并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开辟新的路径。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一方面要尽快找到或编制适合的实训的涉农企业管理和农村社区管理软件对学生加以训练;另一方面要大量增加学生实习的时间和机会。将原来的整块实习时间分割为多次零散实习,将自主实习为主改为带队分组实习为主,将以实习报告为主改为以实践项目为主。这样一是可以提高实习的系统性,二是将实习真正落到实处,避免走马观花、敷衍了事,三是可以将实习和就业相衔接。

2.加快实习基地建设

我们现在在学校所在城市的周边乡镇(如贡井区建设镇、大安区团结镇、凤凰乡、沿滩区卫坪乡等示范乡镇)已经建立了几个实习基地,但在与实习基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还远远不够。下一步我们应加强与实习基地的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实习性教学,例如让学生进入专业合作社,在调查市场需求、订单和生产管理及营销过程中直接参与,获得切身体验的同时,也可以为合作社带去新理念。

3.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

为了增加农发专业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定期派出农发专业的教师去实习基地考察和调研,后期我们需要将这一办法加以制度化,常态化。此外,我们应鼓励该专业的教师多申请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性课题和项目,以便在完成课题和项目的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加入进来,为将来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4.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其实做起来较难。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想法,他们喜欢什么,想要获得怎样的教育。其次需要教师能把握住农发专业的核心教育点,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再次,就是教师能将这两者很好地融合,通过各种先进教学手段和实践项目,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热情,积极投入到本专业的学习中去。

5.加大创新教育培养力度

创新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大学更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思想和品质的重要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和创新工作能力。创新的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可以从课堂讲授和专业实习两方面着手,而创新管理能力和工作能力就是要鼓励学生多调查,多参与、多实践。对农发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参加老师的课题项目、参加大学生创业竞赛和大学生创业基金项目等,开阔眼界,拓展思维。

6.开办特色课程

作为一所理工科为主的综合类院校,我们在专业方面比之其他农业类或经管类为主的院校有一定劣势,但我们也可以变弊为利,例如我们可以邀请学校有名的酿酒工程和发酵等特色专业的教师来开办一些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专门培训,或者和这些特色专业一起进行实验,开办一些模拟生态社会的实训等。

总之,通过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深入研究,希望能实现将实习性实践与学生交互式活动相结合,运用于该专业,从而较大程度上改善目前农发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目的。并抓住理工背景发展管理类专业的这一特色,找到适合我校特点的农发专业发展道路,为以后把该专业创办为特色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促进我校农发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小玉,王龙昌.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能力教育体系* [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2]朱利群,卞新民,郭军洋.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2006(10):57-59.

[3]张亚洁,陆建飞,金涛.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9(03):51-54.

[4]张雯,侯立白.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

[5]史俊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12).

[6]崔翠,王季春,王龙昌,张建奎,杨延梅.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校外实习体系的思考与改进[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作者简介:罗 晓(1980-),女,四川自贡人,四川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篇2

关键词: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启示;趋势;建议

中图分类号: S238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十二五”重点课题《中国百强村经济转型与制度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L-14001;项目负责人:戴子刚、彭智勇。

农村工业化是城市化与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然产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大力发展农村现代工业,加大农村服务业投资比重与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发挥农村龙头企业的带动与支撑作用,借助经济园区推进产业化经营和土地规模化流转,鼓励青壮年通过在本地就业创业提高经济收入水平,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实行并村建设中心村、将行政村改为社区居委会,以及动员村民集中居住并妥善安排其转移就业,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农民就地变市民、农民养老和就医有保障,对于迅速缩小城乡差距、减轻非农化发展给中心城市带来的各种压力,具有客观必然性和长久意义,是广大农村实现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一、农村工业化的实践启示

(一)农村工业的实践模式具有多样性

农村工业化内涵十分丰富,其实践模式具有多样性和区域差异性。由于我国三大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农村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农民素质、村级财力、招商引资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便于使研究具有针对性,本文将我国农村经济大体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工业主产区的农村经济。这里(例如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以及大中城市的城郊结合部)以工业发展为主导、兼顾农业产业化发展。第二类是粮食主产区的农村经济。这里(例如安徽、江西、山东、甘肃等地)以农业为主导,兼顾乡镇工业发展。第三类是贫困山区的农村经济。这里既无工业基础、也缺农业资源的偏远农村,例如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山区和荒山丘陵地带。第四类是以商业为主导产业的“城中村”经济。此类村庄已经完善丧失耕地资源,有的具有一定的工业产业基础,有的没有工业企业。这类村庄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利用周边的各种城市资源求得生存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上述各类农村发展经济的基本动力。虽然工业化发展对于各地农村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但是各地工业化的发展思路、主导产业、实践模式、经济运行机制不可能全部一致,一定具有其特殊性。所以,工业化实践模式必然多样化。

(二)农村工业化对农村现代化起到了带动和支撑作用

农村工业化是改革期间推动国民经济和工业化的主要动力。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工业的增长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不足20%。然而经过80年代中期以来的快速发展,到1992年,农村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上升到71.15%,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多年平均高41.16%。1997年乡镇工业完成增加值12500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50%,成为我国工业经济的半壁河山,形成与国家工业化并驾齐驱的新格局。1994年,山东省的农村工业增加值就已占到本省工业增加值的67%。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的苏、锡、常地区的乡村工业产值已超过苏、锡、常三市的市区工业产值。

农村工业化是改革期间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其他非农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非农乡镇企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由1978年的4%迅速上升到1998年的27%左右,同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到了GDP增长率的36%。同时,农村工业与区域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的密切程度也越来越强,农村工业总产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由1988年的0.16656上升到1994年的0.17685。表明农村工业化越发达,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

农村工业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做出了巨大贡献。1986年,乡镇企业外贸出口额仅占全国出口额的91.19%,到1997年,乡镇企业完成出口额7000多亿元,占全国出货总额的40%以上。“八五”期间,全国出口商品交货额净增量的45%来自乡镇企业。1992年,生产出口产品的乡镇企业已达10475家,生产涉及国民经济40个行业近千种产品,其中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量较大比重有:服装占89.17%,工艺品65.14%,轻工产品也达53.19%。

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工业化必然导致城市化,这是各个工业发达国家的共同规律。因为工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而劳动力主要来自农村,也只有农业劳动力不断地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中国解放以后50多年的历史中,凡是工业高速增长的年份,也必然是新城市不断建立、老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的年份,如1953年到1960年,1984年至今等。其间也有过两次逆向流动,一次是1961年的城市职工下放和1968年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但这两次都导致了工业发展速度的停顿甚至下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国农村工业化,其特点是乡镇工业高速增长,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比大幅度提高,但城市人口增加的速度相对较慢。从1980年到2000年,全国的GDP总量翻了两番多,但城市人口的比例只提高了13个百分点。随着农村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稳定增长,农村城镇化进程会应显著加快、城镇化水平也会显著提升,进而推动农村现代化整体建设。

(三)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从笔者对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调查看,我国农村在工业化发展中,存在一些值得关注和亟需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归类梳理,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向四个方面,而且具有普遍性特征,这就是:农村工业化发展与用地不断扩张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工业产业转型与外来技术制约之间的矛盾、村集体经济积累与经营骨干控股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农村工业化发展与建设用地供应之间的矛盾,以及农村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这两大矛盾,已经发展成为社会各界深度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为说明矛盾的严重性,下面对工业用地矛盾进行简要分析。

篇3

关键词:教学质量;均衡发展;资源配置;课程能力;课程监管;质量监测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0-0028-02

农村小学具有地域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规模较小,优秀教师缺乏,教学质量低劣等特点。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作为农村小学的管理者,带领全体成员,紧跟时代,实施精细化管理,终于办成了“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教育质量一样优,人民群众一样满意”的山村小学。

一、合理规划与抢抓机遇并重,凸现农村小学硬件资源均衡发展

学校综合分析“生源情况,场镇发展,百姓需求”等因素,制定了学校发展规划,规划中把以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作为工作出发点,合理规划功能区域,学校分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绿化区”等四大区域。与此同时,学校抓住“对口支援”、“中小学危改工程”、“校安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等机遇,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

二、资源配置与提高教师课程能力并重,凸现农村小学课程设置均衡发展

课程资源是开好课程的基础,只要解决好了设备和师资的问题,课程的开设也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我校在这两个方面做了以下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增加设备设施。学校通过“配备、节约、捐赠、借用、自制、租用、赞助”等方式配置设备,基本保证了开齐课程的需要。

(1)向各级财政争取资金。学校主动向上级财政部门争取资金,配备教学设备设施。

(2)管好用好专用设备。专用设备实行专人管理,实行严格的借用、损赔和维修制度。重视对设备正常使用的考核,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作为管理人员考核的重要指标。

(3)节约开支。学校奉行“该用才用,能省即省”的开支原则,节约的钱全部用于改善教学设备,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4)广泛接受捐赠。学校主动出击,走出校门,广泛寻求企业的帮助。在接受捐赠的同时,学校也广泛发动师生开展捐赠活动,为学校捐赠教学设备(如学校开展捐一本书读千本书的活动)。

(5)开展自制教具(学)具活动。学校要求师生自制一些教(学)具,每学期完成4件以上,完成情况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还开展教(学)具制作比赛活动,给师生一个展示的平台。

(6)借用器材。学校教师长期找有设备的学校或私人借用器材。

(7)临时租用。有些使用次数不频繁的器材采取租用的办法解决。

(8)赞助。举行大型活动需要特殊器材,往往通过赞助的方式得到解决(如文艺表演需要的音响和伴奏乐器,每次都能得到街上乐队的无偿赞助)。

2.循环使用教材、音像等课程资源。为了让教师开好课程,学校建立了学科资源库,特别注重艺术类、综合类课程的资源建设。资源库包括课标培训、示范课、活动方案设计、教师备课资料、教师培训资料、教学课件等;资源形式有文字资料、音像、视频、电子图书等。资源库的内容主要来自于教师自己制作,学校也购买了少部分资源,并做到时时更新。

3.全面提升教师的课程能力,为课程设置均衡发展作准备。建立一支“一专双能”的教师队伍是课程设置均衡发展的关键。针对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任课教师不足和易流失的实际,学校采取“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模式安排学科教师。学校给每位教师制定专业发展目标,其中目标之一:能精通一门学科课程教学,能胜任其他两门学科课程教学。为了完成各位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学校开展“九个环节”的培训活动,即“听、上、评、查、研、讲、思、练、考”。①多听课和听专家讲座,要求每位教师对所选修的课程每学期听课不少于7节,每学期必须在校外听课3节;②上对照课,需要培养的教师与具有专业水平的教师选择同一内容选择不同的班级上课,分别制成录像带,然后开展对照检查活动,也可以与学校购买的优秀课堂教学实录对照。③教师对两节课进行评议,找出成功之处,提出努力方向;④执教者根据录像自行找差距,提出改进意见;⑤研究教法、学法;⑥讲理念,讲教学思路,讲教学经验;⑥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找出自己的进步与差距,提出努力方向;⑧练习与选修专业课程教学相关的教学基本功;⑨考专业知识,考课程标准,考教材教法。通过培训活动,大大提升了教师的课程适应能力,收到“功在课前,利在课上”的效果。

三、课程监管与质量监测并重,凸显教学质量均衡发展

1.完善课程监管制度。提高课程开课质量,完善制度是根本,落实制度是关键。因此,学校要把开设课程情况的督导检查作为提升质量的重中之重来抓。

(1)完善和落实“领导巡课”制度。学校行政值日全天巡课,并做好记录,每周定期公布课程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偏差。

(2)完善和落实“行政人员蹲点”制度。学校行政人员指导一个教研组,监管一所村校,指导教研组开展工作,督促村校落实课程计划。

(3)落实“送教下村”制度。村校实施课程计划是一大难点,特别是艺术类课程的开设更是难上加难。为了让村校开齐课程,村校虽然是一班一个教师,但也实行交叉任课,学校根据教师的业务能力交叉排课。另外,学校中心校专业课教师实行“送教下村”制度,实行巡回教学和跑教制度,能解决村校的燃眉之急。

(4)完善和落实“统一考核”制度。各类课程的考核都分别制定统一考核标准,公平对待各科教学,不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唯一标准。对于艺术类课程教师,除了考核与其他教师相同的教学常规工作外,还要求考核教师“六个一”完成情况,即每期完成一次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带好一个课外兴趣小组、组织或参与一次全校性的学生素质展示活动、带好一名学徒、每周指挥一次升旗仪式(音乐)、每天组织好大课间活动(体育)、组织师生参加一次上级组织的各种文娱体育竞技活动。

2.构筑规范的教学质量监管体系。学校要围绕“构筑规范的教学质量监管体系”这一主线,从“实”字入手,坚持说实话、做实事、重实效、出实绩,致力于创建规范教学质量监管体系。

(1)过程性教学质量随机监测。学校教导处通过口试、笔试、操作等形式,不定期随机抽样调研各班各学科的教学情况,并进行简单质量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并要求任课教师提出改进工作的措施。

(2)阶段性教学质量监测。一是单元学习情况监测。每上完一个单元要组织单元检测,并分析教学情况,把分析的情况告诉学生,要形成分析报告,作为常规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个别学习成绩下滑幅度大的学生,教师要会同学生、学生家长一起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二是小结性监测。某一类知识集中学习暂时告一段落,这类知识在今后学习中占有重要位置,学校要组织人员进行质量监测,比如:小学一年级的拼音教学,一年级的口算教学等等,检测结果要形成书面报告,要把未完成学习目标的学生名单列出来进行重点辅导,确保基本知识人人过关。

(3)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测。全方位质量监测主要分为所有课程质量监测、单一学科质量全面监测和学生个体素质全面监测。一是每学期都要对所有课程进行教学质量监测。分组进行每一个学科的质量监测,可以口试,也可以笔试,还可以考实际操作。二是对单一学科进行综合测试,要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等。三是考核学生听、说、算、写、唱、演、运动、操作等能力。四是要考核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

总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它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只要从整体上把握,多角度思考,从细微处着手,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协调各方力量,是可以达到预期效果的。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EB/OL].省略/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

篇4

关键词:新农村发展 人才培养 地方高校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不少成绩,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农产品加工能力低,农村工业科技水平低,农村文化发展相对滞后。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是由于农村人才匮乏所导致,是制约新农村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也就是说,人才问题依然是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解决新农村发展人才问题,为区域经济建设和地方新农村建设服务,是地方高校的主要使命之一。然而,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与目标定位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就业严峻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匮乏矛盾,地方高校人才供给与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不适应。如何破解这些矛盾,既是新农村发展的需要,也是地方高校提炼办学特色,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一、新农村发展人才需求分析

(一)新农村发展人才需求数量巨大

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偏低,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不高的问题,导致新农村建设人才缺乏,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受过初级和中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占3.6%,而未经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在农村15至40岁的青壮年中文盲、半文盲占22.5%,小学和初中文化的占70.16%,构成了农村劳动力的主体。从整体看农村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农业劳动力的0.71%,农村乡镇企业人才也十分缺乏,只占人才总量的7.3%。在发达国家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村人口的比例是1:100,而我国则是1:1200。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一方面难以接受新农业科技知识,制约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适应不了当前非农产业的发展要求,基本上从事乡镇传统企业、交通运输业及低层次的服务行业,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技术含量高的第二、第三产业。这客观上要求有一些素质较高的人才尤其是高校毕业生进入农村、支持新农村建设。

(二)人才需求的类型多样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农村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大调整,更需要培养数以万计的精通农林科技与市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和一大批农林创新型人才。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但标准高而且要求全,涉及到生产经济、生态环境和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新农村建设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农业多元化的新阶段。培养新产业,提高农民素质,振兴农村经济,既需要从事农业和农村一线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普通劳动者,又需要参与农业市场经济活动的经营者。既需求进行农业和农村管理工作的管理者,又需求进行“三农”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的研究推广人员。同时更加渴望得到能够开拓创新的创业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归结起来,新农村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主要有:农业科技人才、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人才、农产品营销专业服务人才、新农村项目建设规划人才、新农村自主创业型人才、农村医疗服务专业技术人才、农村社区教育培训专业技术人才等。

二、地方高校服务于新农村发展的优势分析

与处于大城市的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具有一些特殊优势和有利因素。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一)具有区位地缘优势

从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布局和行政体系上看,地方高校离大城市较远,连接县区,最接近农村,一方面可以直接感受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在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方面具有近距离、零距离的优势。另一方面,对农村建设诸多诉求有着较为系统、全面的认知,与地处大城市的高校相比,地方高校更了解农村缺少什么,需要什么,决定了地方高校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可以谋在前,做在前。

(二)具有人缘优势

地方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地方高校,地方高校的教职工与地方社会有着天然的人际关系,同时在办学活动、服务范围等方面与地方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地方高校长期以地方人才需求为取向,为地方培养了大量的教师、技术人员和地方行政干部,他们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作出了很大成绩。这既为地方高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为地方高校培养大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的基地,也为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资源,便于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活动的开展。

(三)具有职能优势

地方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近年来,地方高校为取得地方政府的更多支持,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强化日益重视,将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为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抓手,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并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推进地方高校服务地区经济发展,这种职能上的优势使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更具有制度上的保障。

三、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新农村发展的不适应性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与新农村建设对人才大量需求不协调

农村地区需要大量人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城乡差距和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等原因,造成高校毕业生“下不来”,依然倾向于在城市就业。对许多大学生来说,自己好不容易跳出“农门”,读了4年大学,姑且不说在农村创业,就是到诸如养殖场、饲料厂等涉农产业就业,首先在心理上也接受不了。可见高校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愿望非常微弱。传统的轻农思想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仍然有着重大影响。

(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三农”实践联系不紧密

地方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是指向社会创业实践的教育,因而必须联系社会实践,这是保证其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关键。然而,近几年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探索虽然正在逐步向社会实践接近,但与社会实践联系的特色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传统的教师作为讲台表演者的教学模式,严重缺乏联系“三农”实际的体验式教学;课堂案例大多是带普适性的案例,专门针对服务“三农”的创业案例很少;学校请成功人士作创业报告也是各行各业都有,只要事迹动人就行,没有把现代农业创业者作为报告人选择的主体;学生创业团队的活动大都也没有走出校园,基本上游离于“三农”之外;一些学校在建立农村实践教学基地时,也往往只是讲形式,走过场,满足于签个合同,挂个牌子,说起来“三农”实践基地不少,但实际上学生深入基地考察学习的时间很少,即便去也大多是走马观花,没有对创业教育起到实效的帮助。

(三)高校办学目标、专业和课程设置与新农村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不匹配

1、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上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主要是为城市、第二三产业服务的,很少体现农村发展的需要。虽然高等院校大幅度扩招,但受传统的精英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学校在教学上、人才培养上仍强调知识性和学科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差,社会实践经验较少,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

2、专业设置上的盲目性

许多高校不了解农村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就业市场的变化,不了解农村实用人才应有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很少考虑从农村的实际需要设置专业、培养人才,使毕业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人才的需要,造成人才“用不上”的情形。

3、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必须依托系统、合理的课程体系。但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农村职业教育均是依托于学校开设的普通全日制本科专业办学,并没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设置,不同程度的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实用,只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化,没有体现出农村职业教育的特色,没有结合社会、企业的需求办学,不能真正适应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师资队伍的创业实践能力的缺乏与新农村发展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不匹配

目前地方高校的新农村发展实践教育课程内含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而从事就业指导课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是年轻教师,他们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教师,一般都没有创业实践的经验,而年龄稍大的教师也多是从其它学科转教就业指导课程,很难有效展开实践性教学活动。并且承担就业指导课教学任务的学院也没有把该门课程当一回事,只是临时找人凑数,应付学校就业指导处的检查而已。显然,此种状况不改变,地方高校面向新农村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就只能流于口号,而不会有实际的收效。

四、地方高校培养面向新农村发展的人才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就业指导,促进高校毕业生服务于新农村发展

高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就业创业教育,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感情的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心理与职业设计“等课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应坚持“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理想,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新型就业观。近年来我国启动了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5年时间将招募10万名大学生服务农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这不仅是农村需要大学生,更是祖国的号召。

(二)强化实践教学,提高新农村人才培养的实效

新农村发展所需人才培养强调从创业实践中学习知识及培养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如果缺少实践环节就势必难以深入下去,也就会流于形式。为了强化实践环节,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互动交流和信息反馈,不断改进教学过程;组织模拟经营竞赛或创业设计大赛;组建“学生公司”或创业团队深入养殖、生产或经营一线实地考察;把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性课程尽可能放在学习或实践基地来完成等。

(三)调整办学思路、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以适应新农村发展需要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特别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需求,地方院校要在办好目前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专业的基础上,加强专业结构的调整,切实改变过去盲目培养人才的现象,要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立足点,对农学类专业进行调整,为农业产业化培养既可从事农业、养殖业生产,又可参与农产品加工、经营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在充分了解社会、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合理、实用的课程体系是地方高校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具体能力要求,合理完善教学计划,将与企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融入至公共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践实习活动等各个教学模块中,从大一至大四统筹安排,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全方位的感受企业精神和企业氛围。另外,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还需通过“企业专业导学”、“业内就业指导”、“行业专家知识讲座”等方式搭建专业课程平台,丰富课程设置的内容。

(四)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

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的关键。为解决当前地方高校新农村教育师资缺乏问题,可采取如下办法:一是采取对师资进行选拔和专门培训的方式,以把好教师“进人”关。二是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农业创业实践,或者将现有的教师有选择地送到农业企业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提高教师对现代农业创业的认识和操作能力。三是举办创业教育的案例示范教学或研讨会,交流农业创业教育经验,有效地提高教师“三农”实践教育水平。四是注重吸收社会上一些既有农业创业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和研究,特别是聘请在现代农业创业方面成功的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和实践指导教师。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高等教育学会年度专项课题《高校培养面向新农村发展的创业人才研究与实践》(编号2010CX1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冯树清.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J].农村经济,2006,(9):116-117.

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模式;分析

乡村旅游是集成了吃、喝、住、行以及娱乐等为一体的新形式的旅游方式,并且也是根据乡村的自然以及人文环境等作为基础,根据其较为独特的乡村风格作为对象,同时在传统的农村休闲以及农业体验的基础之上,从而开发出来的商务度假以及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项目。在进入到21世纪我国乡村旅游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乡村旅游也是传统农业产业链基础上所衍生出来的产业,作为服务之中的一个产业,已经是为振兴农村经济以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在建设过程中的协调互动

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一项相对来说比较综合性的集成产业,它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较多的配套设施对其进行服务,例如:交通、水电以及宾馆、甚至购物中心等,但是对于农村经济系统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乡村旅游要想得到成功的发展是离不开农村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有机协调。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可以对其产业结构在调整过程中的盲目性进行有效避免,不断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1]。

1.1不断发挥新农村在建设过程中对乡村旅游的作用

一是对于经济发展来说,选择农业以及工业相结合的发展经济模式,该种模式符合资源禀赋特征;二是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过程中,属于新型栽培种植农业;三是新农村在假设规划的过程中,比较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为旅游的发展提供相对来说比较便利的条件[2]。

1.2必须要充分发挥出乡村旅游对于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是需要能够充分利用旅游的资源,并且对农业的功能进行拓展,此外也需要充分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二是需要能够挖掘以及传承本区域的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使其原有的自然资源以及人文资源等方面可以增加价值,对居民的环境进行改善以及提高农村的文化程度,从而更好地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因为生态环境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作为乡村旅游以及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前提条件,与此同时也是作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例如,内蒙古乌兰浩特市太本站镇建设村,经过村屯环境整治和“十个全覆盖”工程后,笔直干净的街道、整齐划一的院墙、崭新亮堂的房屋……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新气象扑面而来[3]。2016年建设了村里的楼房,农民们搬入了整齐舒适以及功能齐全的住宅区中,同时村民的生活也更加的丰富多彩。此外,该村还为全体村民建立起了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险方面的制度,使村民的生活以及养老具有一定的保障。

1.3需要充分发挥出乡村旅游集群效应以及产业的关联效应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言,是需要经过多个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支持以及配合,也是可以促进以及带动很多部门以及行业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旅游行业具有比较强的产业关联性。例如,某村的乡村旅游业较为重视产业的融合以及产业链的延伸,特别是直接体现在了农业去支援工业以及工业去反哺农业一个良性的循环。然而在实际上,该地区主要是作为我国第1批农业旅游示范区一个典型的旅游业产业集群,可以更好地去体现出三次产业的一个联动发展,在内部,不仅仅是存在着比较多的一个独立旅游经营的主体,与此同时每一个主体之间也是存在着分工合作。主要是根据典型的农产品桑果以及其他的水果产业进行运营作为主要的内容,并且集相关的工业产品生产以及农产品的深加工对其外贸作为一体,这样,能够更加充分地体现出产业融合进行互动的一个战略思想[4]。现如今在该村中,其工业产品已经发展到了20多个大的类型,100多个品种,其中95%之上的产品都是直接营销到美国以及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由此可以看出,在该村中的乡村旅游行业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也是协同进行的,二者之间也是相互促进以及融合,使该村成为我国农业旅游的一个重要示范点,同时使该地区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2某地区的乡村旅游以及新农村建设系统发展模式的分析

2.1将企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

现阶段由于经营主体相对来说存在分散性,所以要设计出激励相容的、保证顺利运行的机制,另外还要通过进行市场化等一系列手段对各方利益做好相应的调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乡村旅游以及发展投入过程中与产出实现合理配比[5]。通过相关实践表明,乡村旅游更加利于对村级产业以及产品结构进行优化,让原来的自然资源缺乏以及生产力低下的农村谋划出新的发展道路。对于企业集群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区域旅游业竞争力得到加强的重要模式,旅游产业实施集群发展模式能够保证就业增长,积极带动包容性发展。乡村旅游规划以及发展的过程中对企业集群发展模式给予遵循,不仅对土地的利用效率进行加强,同时还能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旅游产业具有相对来说比较大的关联度,对乡村旅游进行发展的过程中还能增加就业机会,从而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提高农民收入。

2.2将农业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

建设农村旅游主要是为“农”字当头,如果没有农业,那么便不是农村,如果没有新农民,那么便不存在新农村。所以该村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是实现了“农”字,并且是以农作物为基础。乡村旅游中最为吸引人的便是农耕景象以及农家的习俗,其归结为“三农文化”,主要是因为城市和农村的形态以及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不同,其差异以及错位的形成也是作为旅游行业发展的动因[6]。游客主要体验的意境为天然、清新的乡土本色,是一种较为新型的农业劳作体验以及农民的淳朴和勤劳的风貌,在该村旅游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有效地避免了大兴土木,也充分地结合了自身的情况,同时也是在“一绿、一新”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文章。对于“一绿”而言,是指旅游区中80%以上都是绿色植物,并且设置了酒吧及森林氧吧等。“一新”主要是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村里面具有气派的洋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缩影。

2.3以特色的产品作为其支撑

对于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资源而言,应该匹配不同的发展方式。塑造当地特色产品以及发展乡村旅游,并且将做好原生态以及本地特色的资源作为其重点,所取得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在此之外,伴随着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的不断增加,重视每一个景点的对比优势,从而将自身原来的条件塑造成了亮点和卖点,并且努力将其自然以及人文等资源进行有效的结合,并在该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经济和文化事业,同时能够发展出与旅游品牌以及质量等相互匹配的多种多样的农业旅游精品[7]。

2.4将产业园作为空间的载体以及依托

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旅游资源,仅仅只是为发展旅游行业从而去搞旅游也是不现实的,并且容易出现投资比较大以及收效慢和积极性不强等方面的情况,如果拥有一定程度的产业园作为支撑,不仅可以充分地发挥出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将其自己的家园打理好,同时也可以提高产业链性能,使其为发展旅游业提供出重要的资源以及财力方面的支持[8]。例如在某村中,有药用黄瓜种植基地13.33hm2,采取基地、公司以及农户等方式进行经营,形成了一个规范化的生产机制,其中,第一茬黄瓜与本地酱菜企业签订合同收购,第二茬黄瓜进行深加工,提高经济附加值。这样,不仅提高了该村的经济效益,而且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同时使该地区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3小结

篇6

作为一种新的评价理念,近些年来发展性评价得到了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农村幼儿园,由于老师各方面素养的缺陷,以及教育观念的缺失,老师们很想实现评价的改革,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总会遇到一定的阻碍。

一、发展性评价在农村幼儿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现状

(一)对评价整体性的忽视

农村幼儿园发展性评价的实践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环境基础之上的。我国的农村幼儿园教育发展还比较薄弱,发展性评价从整体上难以达到教育事业发展要求,大多数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只留下留守儿童在农村给老人带,孩子在家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家园联系又不够,这样也造成了老人家长与教师之间沟通的困难,因此从整体上来讲,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政策角度来说,农村幼儿园的发展性评价实践并非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二)对评价过程性的忽视

在农村幼儿园发展性评价实践中,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通常由一、两名幼师教育看护幼儿,有时手忙_乱,忙得不可开交,缺乏教育经验,起不到培养与提高幼儿各种能力素质的作用。而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为了方便管理幼儿,各项管理活动步入正轨,只是一味注重结果,对过程的开展也就忽略了,也谈不上对发展性评价的过程性评价了。从实际情况上来看,农村幼儿园建立在乡镇中心,有些幼儿家庭住址距离幼儿园较远,农村一般以种植、养殖为生,很少有时间陪伴幼儿,也就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家园活动当中,过程性发展评价也难以开展。

(三)对评价差异性的忽视

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个人的成长与所生存的环境有着很大关系。在农村幼儿园当中,有些幼儿是与家长一起生活,家长能够经常陪伴左右,有些幼儿和长辈们生活在一起,长辈们过度溺爱,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不同性格的形成,而幼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对于幼儿发展的问题上采取的教育方式也会不尽相同,也会影响到幼儿的能力素质发展出现不同的状况,差异性发展评价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这就提出在发展性评价实践中应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二、对农村幼儿园发展性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评价原则

在解决农村幼儿发展性评价问题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坚定不移地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农村二胎幼儿比例的增加现象,幼儿的比例增加,会带来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为方便管理采取“一家评价制”或者“区域评价制”。“一家评价制”是指一个家庭的幼儿统一进行管理,将同属一个家庭的幼儿评价记录表放置在一起,统一进行填写记录,“区域评价制”是指某一个区域,既细分到每个村屯组,对同属一个村屯组的幼儿实施统一的教育评价管理。对于教师力量匮乏的现象,对已有的幼师开展培训。

(二)树立促进幼儿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理念

尽可能地带领幼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在活动中提前快速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在活动中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培养审美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独立自主意识等能力。如我园定期组织幼儿到敬老院参观,为老年人们表演文艺节目,在活动中体会到了老年人的孤独,表现出对这些老年人群的关心,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尊重孝敬长辈。

由于农村幼儿事业发展较晚,所以在农村幼儿园中存在教师匮乏与专业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教师的能力素质得不到成长,影响了所做出评价的真实准确性。针对这一现象,我园紧紧追随新纲要、指南的规定,组织教师学习新纲要、指南中提到的方针理念,重点学习发展目标,体会与教育评价有关的基本理念,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方法,自觉运用理论方法开展实践活动,从中积累经验,使专业素质能力得到提升。

(三)加强对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

选择评价方式时,应坚持容易操作,而且总体与个别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我园在发展性评价实践中针对不同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价,涉及的内容过多,实施评价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若干个体进行个别评价,然后将两种结果综合,得出最后评价结果。在实践中发现,评价的对象往往是一个班级,大到一个年级段,这样对于评价者来说工作量较大。为减轻工作量,易于操作,对评价方案进行等级量化,先进行总体评价,然后是个别评价,填写出以总体为对象的真实人数,按照一定的比例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人数,实行个别评价,将二者综合形成最终的评价。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体育;发展模式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有近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的进步、发展、繁荣和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对此,党和国家把发展农业、建设农村、改善农民生活作为安邦定国的大事来抓。在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作为精神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体育,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发展对改善农村精神面貌、抵制愚昧落后文化、繁荣农村经济、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家提出并实施的“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活动,给农村体育的发展带来了历史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我国农村体育工作取得了一些进步与发展,但距离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工作标准的要求还有差距。如何在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农村体育健身活动的实践和规律,加快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步伐,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的发展模式,既是理论开拓的过程,也是实践创新的过程,更是一项现实而有意义的工作。

二、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内涵的界定

社会主义新农村体是针对以往农村体育的改造、开拓与发展的体育,也是以往农村体育内涵的深化、外延和拓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农民的体育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都较以前有所改变,农村体育的硬件、软件也日益得到发展、改善和提高,农村体育较以前有了新的发展。新农村体育是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广大农民为提高生存和生活质量,在农闲或劳作休息时开展的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体育娱乐活动。它也是以提高农民身心健康水平,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发展为主要目的群众性体育活动[1]。

三、我国农村体育基本现状分析

(一)农村居民体育意识淡薄

体育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感觉、思维和判断的总和。《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表明:农民体育意识的淡薄主要表现在对体育的关注度低。根据调查:有40.2%的农民认为没有必要锻炼身体,有32.7%的人认为生产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有37%的人认为体育锻炼影响生产劳动,由此可以发现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依然淡薄。端正农民对体育健身的态度、提高农民对体育健身的认识是当前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当务之急,也是建设“新农村体育”的突破口[2]。

(二)农村体育参与主体不均衡

体育人口是体育发展的主体和核心要素,是体育可持续发展中唯一具有能动性和调控性的因子,也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人口流动有逐渐加剧的趋势,流动的方向是大批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从流动人口的性别及年龄结构特点来看,农民工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且男性居多,因而真正长期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则以女性和中老年等弱势群体为主。农村常住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开展农村群众体育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是开展农村体育的中坚力量,但这些青壮年劳动力如果长年漂泊在外的话,将势必会削弱新农村体育的主体力量,影响新农村体育的发展。

(三)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匮乏

体育场地设施是农民组织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不可缺少的载体。而目前农村体育场地的现实情况为:

一是数量较少。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3],我国现有各种体育场地850080个,这些场地中,69.40 % 设在城市市区,10.40 %设在郊区,而占国土面积83.5 %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仅占20.20 %,而这 20.20 %的场所资源大多数又建于乡镇的学校,许多村级小学,甚至连个乒乓球台、 篮球场地都找不到。

二是质量较差。农村的体育场地主要集中在学校且多以室外非标准的篮球场和水泥乒乓球台为主,甚至很多学校连田径场都没有(不是指标准田径场),这种场地状况不能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和学生健身的需求,更不用说农村居民的体育需求。尴尬的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现状使得要健身的农民只能在庭院、路边、空闲场地或利用田间、地头进行。

(四)农村体育经费投入不足

随着“ 全民健身计划” 的开展和体育彩票的发行,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虽然逐步加大了对农村体育的投资力度,但与广大农村居民的体育需求要求相比,我国农村体育经费还是严重不足,其原因在于:从国家对体育投入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将有限的体育经费主要投入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经费投入比例相对较低,而由于城乡“ 二元制结构” 和城乡经济、文化水平等的差距,使得杯水车薪的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经费又主要投入到城市,农村体育经费囊中羞涩;从村( 镇) 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和支配的情况来看,由于农村的费税改革,大幅降低或减免了农业费,村( 镇) 一级政府或组织筹集体育经费的渠道变得更为狭窄,因此可支配的、用于发展农村体育的费用就变得少之又少[4]。

(五)农村体育人力资源缺乏

农村体育人力资源是发展农村体育的最重要资源之一,农村体育工作人员配备不足,体育人才匾乏,使得农村体育的运动缺乏管理和指导。《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5]表明:我国90%的体育指导员在城市或城镇,农村只占10%。按《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全国城市和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要求,以现有全国体育人口的比例和乡镇计算,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尚需增加3―5倍,可见农村缺乏的更为严重,这和一些从事基层体育工作的人员因条件差、待遇低而缺乏积极性有着较大关系。另外没有专门的农村体育组织机构和专业的体育人员,农村体育工作边缘化,使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开展起来困难重重。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模式的构建

根据上述对我国农村体育工作基本现状的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目标的指引下,建立农村体育科学发展观念,开辟农村体育工作创新改革思路,制定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总体规划,从我国农村体育的实际发出,坚持“以农为本”的原则,注重乡村特点、突出地方特色,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的多种发展模式。

(一)以农为本,促进农村体育社会化发展模式

农村特色体育,是指农民为满足自身体育锻炼活动的要求,充分利用、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和资源潜力,选择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项目,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全民健身活动。河南省地域文化特征比较鲜明,民间体育、风俗习惯等较为突出,为“以农为本”的农村特色体育奠定了基础,形成了农村体育的多元性、个体性、特色性等特征。例如众多的“武术之乡”,喜闻乐见的“舞龙”、“舞狮”、扭秧歌、踩高跷、毽球等传统体育项目。首先应以那些群众基础好、又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项目为龙头,坚持因时因人、因地制宜的原则,既要抓好农民的日常体育工作,又要利用传统节日或农闲季节举行多种竞赛活动。体育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强当地特色体育项目的开发、挖掘和研究,与现代体育紧密结合,实现农村体育的多元化发展。要注重农村特点突出地方特色,尊重地方区域的传统习惯和风俗,积极推进农村体育社会化。另外,农村体育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力等待开发,要使体育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点,积极研究农村体育消费市场的特点和规律,利用以“体”会友、以“体”会商的形式;大力开发融体育、健身、娱乐、地方民族文化于一体的旅游景点,充分利用这种交流平台,加强体育与其他行业的紧密联系。坚持“以农为本”的体育带动农村体育产业农展的模式,促进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是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加强城乡联系,以城带乡,促进城乡体育资源整合的发展模式

城乡体育资源整合是指城乡间体育文化、人才、理念等的交流、融合,各取所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并最终趋于一体化的双赢过程。农村体育要想取得突破和发展,只有打破城乡界限,加强城乡联系,以城带乡,积极促进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城市体育与农村传统乡土文明为特征的农村体育之间,在竞争、借鉴中进行交流、互补与融合并最终实现体育资源整合。例如将各中、小城市现代体育活动中的跆拳道、健美操、瑜伽、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动扩大发展到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去开展,又将城乡结合处的秧歌舞、踩高跷、舞龙、舞狮、毽球等活动去城市开展,最终将城乡共同开展的各项体育健身活动相互交流融合,达到互相促进、互相带动、共同提高的发展目的,形成城乡体育文化的特色。所以,加强城乡之问的联系,以城带乡,促进城乡体育资源整合的发展模式是开辟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途径[6]。

(三)发挥农村学校体育的导向作用带动农村体育的发展模式

近几年来,许多社会体育方面的研究都共同得出了“社区体育要以社区附近的学校为中心来开展”这样一个基本理论,充分说明了农村学校体育在农村体育中的基础地位。目前农村学校体育对农村体育的发展可发挥重要作用:(1)农村学校一般建立在乡镇、村落中心或附近,农村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对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2)农村学校体育的场地设施在日常和课余时间可用来开展农村群众性体育活动;(3)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体育爱好者和学生可以成为农村体育主体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可以起到相互宣传、带动的作用。例如目前在农村常见的一些体育比赛(篮球赛、乒乓球赛)中,通常是以村为单位,村与村之间进行比赛交流,时间主要集中在春节前后,其中的骨干力量就是中小学体育老师和学生,因此,国家和教育部门应该充分重视农村学校体育的建设和发展,可以将其视为农村体育发展的切入点,作为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的一种新的模式来抓。

(四)建立农村老年人适合体育的发展模式

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在逐年递增,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农村特殊体育群体。老年人体育是农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事业。在农村大力发展老年体育活动,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老年体育健身活动发展十分不平衡,农村老年人体育与城市老年人体育相差很远。老年人群体的养老方式主要是以传统家庭养老为主,享受多子多孙的快乐、以静养身的方式度过晚年。要努力改变这一传统观念,积极动员老年群体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成立乡(镇)村老年人体育协会,对其开展简便易行、娱乐身心的现代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如慢跑、太极拳、秧歌舞、放风筝等健身项目,同时组织各种形式的讲座,宣传科学的健身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手段,增加老年群体对参与健身活动的兴趣,了解其必要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养老方式正逐步向社区养老方式发展,农村乡村敬老院、养老院的普及发展,使分散居住的老年群体相对集中,便于老年群体体育的开展,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体育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城乡农村老年人体育活动的开展。另外,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加强农村健身、休闲娱乐的投资建设,给农村老年人一个健身休闲的好环境。

[参考文献]

[1]于莉.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2]崔鹏.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开发与管理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3]

[4]李丽,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研究[J].2008,28(3):117-118.

[5]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6]刘美奋,等.对构建山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体育发展模式的探索[J].2007,24(6):11-13.

篇8

一、基本情况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坚持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严格按照小港街道党委的部署要求,认真做好集中学习、深化思想认识的各项工作,确保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深入开展。进入分析检查阶段以来,小港街道党委要求各部门、单位以各种活动主题为载体,分析检查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明确科学合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各单位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各支部召开党员专题民主生活会议、群众评议会,广泛征求党员、群众对发展过程中提的意见,针对影响和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形成各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

二、思想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几十年来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来的一种新型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科学发展观的意义有二点:

一是科学发展观是作为我党在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总结过去20多年的教训和经验提出来的,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事关国家兴衰,作为民族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当代的一名党员干部理应掌握这一理念,把自身的和谐健康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的结合起来。二是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样是指导我们学习、工作的有力武器,可以使我们全面的审视自己,弥补缺陷,克服弱点,发扬优点,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三、存在问题

(一)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在思想观念中摆脱不了一些条条框框和陈旧观念的束缚,存在思维定势,习惯于墨守成规、循规蹈矩,遇事求稳怕变,主要表现在对发展机遇认识较慢、对政策制度理解较慢、对新生事物接受较慢、推动发展动作较慢。

(二)完成工作不够主动。近年来,上级安排的工作,虽然都按时完成了,但工作主动性不强,有时存在拖拉推诿的现象。而且在工作中,看表面现象多,看实质问题少,注重近期效应,忽视长期影响,缺乏预见性探索与研究。

(三)工作作风不够进取。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在主动寻求自我突破、自我超越方面做得不够,缺乏“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勇气。

四、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分析

影响农村科学发展的种种问题,从客观上分析有历史遗留、现阶段政策、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从主观上查找,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主观原因:

(一)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把握还不够系统。本村领导班子虽然也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系统学习,并结合实际工作进行了讨论,但由于村两委工作比较忙,除日常工作外,还有随时性工作需要村两委工作人员及时处理。此外,受班子成员思想理论水平和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对科学发展观理解不够深入,研究不够透彻,讨论不够深刻。:

(二)队伍建设不能完全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班子的决策能力、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尚有欠缺,特别是面临社会转型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大量新事物、新现象出现,要求村班子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处理问题、破解难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此外,一些班子成员的素质与能力有待提高,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主动处理不力、积极性不高。

(三)不良工作作风影响科学发展水平。少数成员存在守纪律意识淡薄、自我要求不严等不良作风,有待进一步提高。与村民的交流等方面做得不够,想问题、找规律的意识与能力尚欠缺。

篇9

[关键词]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保基金;社会养老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163-1

一、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意义

(一)建立农保制度,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落实计划生育国策的配套措施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92%,高出城市1.24个百分点,进入了老年社会,而且老年人口将以每年3.3%的速度增加。据预测,2020-2030年中国将迎来老龄化高峰,届时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4.46%。建立农保制度机不可失,时不可待。如果我们不抓紧着手建立农保制度,不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难以实现,而且将很难承受老龄化高峰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压力。

(二)建立农保制度,是确保中国现代化、城镇化顺利推进的必然选择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二元结构明显的发展中大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进城务工农民约1亿人,乡镇企业职工1.38亿人,还有被征地农民4000多万人,农民工收入低、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被征地农民失去土地后多数难以正规就业,他们面对诸多的社会风险,又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相当多的人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农村土地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例下降,务农农民的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功能在弱化,相当多的农村老年人成为特殊的困难群体。

(三)建立农保制度,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缓和社会矛盾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当前中国城乡收入差别过大是一个突出问题,仅仅通过税收对收入进行再分配还不够,必须AAx4ZGZkMjAxMzExMjk56K665Y+C5LiO5Z6L5pS/5rK75paH5YyW5a+55oiR5Zu95paw5Yac5p2R5bu66K6+55qE5oSP5LmJOeiuuuWPguS4juWei+aUv+ayu+aWh+WMluWvueaIkeWbveaWsOWGnOadkeW7uuiuvueahOaEj+S5iWQCCQ9kFgJmDxUEAAx4ZGZkMjAxMzExMzAw5paw5pe25pyf5Lit6IGM5a2m5qCh5YWa5bu65bim5Zui5bu65bel5L2c5Yid5o6iMOaWsOaXtuacn+S4reiBjOWtpuagoeWFmuW7uuW4puWbouW7uuW3peS9nOWIneaOomQCBA9kFgRmDxUBEuS8geS4muaUv+ayu+W3peS9nGQCAQ8WAh8BAgoWFGY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xHueUqOKAnOW/g+KAneW8lemihue7hOe7h+W3peS9nB7nlKjigJzlv4PigJ3lvJXpoobnu4Tnu4flt6XkvZxkAgE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yS+WAn+KAnOWGjemAoOWFsOW3nuKAneaImOeVpeS4nOmjjuS/g+i/m+aIkemZouWLmOWvn+iuvuiuoeS6i+S4mui3qOi2iuWPkeWxlUvlgJ/igJzlho3pgKDlhbDlt57igJ3miJjnlaXkuJzpo47kv4Pov5vmiJHpmaLli5jlr5/orr7orqHkuovkuJrot6jotorlj5HlsZVkAgI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zG+a1heaekOS8geS4mueahOiBjOW3peWfueiurRvmtYXmnpDkvIHkuJrnmoTogYzlt6Xln7norq1kAgM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0M+W3p+aKk+S8geS4muaWh+WMluW7uuiuvu+8jOaOqOi/m+aUv+W3peW3peS9nOW8gOWxlTPlt6fmipPkvIHkuJrmlofljJblu7rorr7vvIzmjqjov5vmlL/lt6Xlt6XkvZzlvIDlsZVkAgQ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1NuaWsOW9ouWKv+S4i+WBmuWlveS8geS4muWKnuWFrOWupOW3peS9nOeahOWHoOeCueaAneiAgzbmlrDlvaLlir/kuIvlgZrlpb3kvIHkuJrlip7lhazlrqTlt6XkvZznmoTlh6DngrnmgJ3ogINkAgU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2P+a1t+WkluayueawlOS4muWKoei3qOWbveS8geS4muKAnOWbm+mAmumBk+KAneS6uuaJjeaImOeVpeWIneaOoj/mtbflpJbmsrnmsJTkuJrliqHot6jlm73kvIHkuJrigJzlm5vpgJrpgZPigJ3kurrmiY3miJjnlaXliJ3mjqJkAgY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3LeWIm+W7uuS7peKAnOivmuS/oeKAneS4uuaguOW/g+eahOS8geS4muaWh+WMli3liJvlu7rku6XigJzor5rkv6HigJ3kuLrmoLjlv4PnmoTkvIHkuJrmlofljJZkAgc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4J+aOouaekOS8geS4muWFmuW7uuW3peS9nOeahOWIm+aWsOaWueazlSfmjqLmnpDkvIHkuJrlhZrlu7rlt6XkvZznmoTliJvmlrDmlrnms5VkAgg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5LeeUqOeOsOS7o+S8geS4mueQhuW/teWIm+W7uuWtpuS5oOWei+iuvuiuoemZoi3nlKjnjrDku6PkvIHkuJrnkIblv7XliJvlu7rlrabkuaDlnovorr7orqHpmaJkAgk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wQ+S7peWIm+W7uueyvuelnuaWh+aYjuWNleS9jeS4uuWlkeacuiDlhajpnaLmjqjliqjkvIHkuJrlkozosJDlj5HlsZVD5Lul5Yib5bu657K+56We5paH5piO5Y2V5L2N5Li65aWR5py6IOWFqOmdouaOqOWKqOS8geS4muWSjOiwkOWPkeWxlWQCBQ9kFgRmDxUBDOazleWItuinhueCuWQCAQ8WAh8BAhQWKGY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xFeS/nemanOS6uuadg+eahOWunueOsBXkv53pmpzkurrmnYPnmoTlrp7njrBkAgE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yM+iuuuS4reWwj+iCoeS4nOadg+ebiuS/neaKpOS4reazleW+i+iwiOWIpOeahOS9nOeUqDPorrrkuK3lsI/ogqHkuJzmnYPnm4rkv53miqTkuK3ms5XlvovosIjliKTnmoTkvZznlKhkAgI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zMOS7juWAuuS4jui0o+S7u+inkuW6pueci+WAuueahOebuOWvueaAp+eahOeqgeegtDDku47lgLrkuI7otKPku7vop5LluqbnnIvlgLrnmoTnm7jlr7nmgKfnmoTnqoHnoLRkAgM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0M+WcqOe6v+S6pOaYk+S4rea2iOi0ueiAheadg+ebiuS/neaKpOeahOWPuOazleaVkea1jjPlnKjnur/kuqTmmJPkuK3mtojotLnogIXmnYPnm4rkv53miqTnmoTlj7jms5XmlZHmtY5kAgQ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1LeiuuuS5puS/oeS4iueahOiRl+S9nOadg+OAgeeJqeadg+S4jumakOengeadgy3orrrkuabkv6HkuIrnmoTokZfkvZzmnYPjgIHnianmnYPkuI7pmpDnp4HmnYNkAgU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2MOWNl+S6rOWbveawkeaXtuacn+aWh+WumOiAg+ivleazleW+i+WItuW6pui/sOivhDDljZfkuqzlm73msJHml7bmnJ/mloflrpjogIPor5Xms5XlvovliLbluqbov7Dor4RkAgY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3Kua1heaekOaIkeWbveajgOWvn+acuuWFs+aSpOWbnui1t+ivieWItuW6pirmtYXmnpDmiJHlm73mo4Dlr5/mnLrlhbPmkqTlm57otbfor4nliLbluqZkAgc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4GOa1heiuuuacquaIkOW5tOS6uueKr+e9qhjmtYXorrrmnKrmiJDlubTkurrniq/nvapkAgg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5Nua1heiwiOWPkeeUteS8geS4mumihOmYsuiBjOWKoeeKr+e9queahOaAneiAg+S4juWvueetljbmtYXosIjlj5HnlLXkvIHkuJrpooTpmLLogYzliqHniq/nvarnmoTmgJ3ogIPkuI7lr7nnrZZkAgk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UwIea1heaekOazleW+i+WOn+WImeeahOmAgueUqOadoeS7tiHmtYXmnpDms5Xlvovljp/liJnnmoTpgILnlKjmnaHku7ZkAgo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UxKuWQjOaAp+aBi+S5i+WpmuWnu+WutuW6readg+ebiuS/neaKpOeglOeptirlkIzmgKfmgYvkuYvlqZrlp7vlrrbluq3mnYPnm4rkv53miqTnoJTnqbZkAgsPZBYCZg8辉擞蒙缁岜U洗胧├唇杏行У氐鹘凇8莨示椋比司DP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城乡居民收入比例应为1.7:1左右,而中国为3.24:1。目前中国城乡人均社会保障资金比例为24:1,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如果考虑城乡社会保障差异等因素,则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约为6:1。这种差距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民权益的保护和全社会的稳定。

(四)建立农保制度,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中国有9亿农民,满足最广大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我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村的重点难点在于建立健全农保制度。农保制度不仅是重要的利益平衡机制,而且也是市场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支撑,还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安全体系。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项制度,这项制度因保障人数最广、保障时间最长、所需资金最多、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最大,而被市场经济国家高度重视。因此,建立农保制度,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制度保证。

二、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已经走进一段艰难的历程,目前依然面临许多的困难和问题。

首先,有关方面的认识不尽一致。尽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开展了十多年,但至今还在有没有必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上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农民有土地,养老靠儿女,政府没有必要也没有这个责任为农民建立养老保险;也有人认为目前城市还保不过来,农村更没有能力去搞这个制度。即便是主张在农村有必要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人,也在“目前能不能搞”和“怎样搞好”这项制度上意见不能统一。

其次,必要的配套政策和扶持措施难以落实。作为一项涉及人口最多、保障时间最长、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最密切的社会保险制度,政府应该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民政部1992年制定下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已经试行了十多年,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政策法规层次。

再次,基金安全增值难度大。在基金运行机制上,由于过去一段时间,中国金融资本市场不够规范,适应个人账户储蓄积累的模式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仍然是用管理统筹资金的方式管理个人账户的资金,不仅面临巨大的保值增值压力,还面临较大的风险。

还有,目前的管理体制不顺。虽然1998年农村养老保险这部分职能转移到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但是省、地、县、乡,还有相当多还没有转过来。特别是基层,劳动保障部门在多数乡镇没有推广。而农村养老保险的服务主要靠乡镇村组去做工作。在农村目前形成了“三驾马车、五龙治水”的现象: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养老保险,卫生部门负责合作医疗,民政部门负责经济、低保和优抚,还有计划生育部门负责计生对象的奖励扶持,扶贫部门也负责农村扶贫开发等。

参考文献:

[1]张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J].调研世界,2003,(4).

[2]刘芳.农村养老问题探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6).

篇10

一、要发展经济,必须树立了大开放大发展的观念。

香港是一个经济高度外向型的城市,过去20年来,整体经济增超过两倍,人均GDP在亚洲仅次于日本。香港的经济结构以服务业为主,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分别为0.1%、13%和87%左右,其中,金融业、房地产业、贸易及物流业比重较大,占GDP的35%左右。香港是亚太地区主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旅游和信息中心,目前是世界第十一大贸易实体、第十二大银行中心、第六大外汇交易市场以及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拥有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亦是主要的黄金交易中心。香港是世界上经济最开放的地区之一,商品、资金进出自由,连续多年被国际机构评为全球经济最自由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 ,香港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树立大开放大发展意识,充分发挥优越的地理位置的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响堂管理区是一个在我市落后的镇区,如何推动响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香港的发展理念很值得我们借鉴。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招商工作力度,要把招项目、引资金作为经济发展的助力器和推动力来抓,形成人人讲招商,人人会招商,人人能招商的招商引资新格局。

1、强化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念。一切服从发展,一切围绕发展,有利于发展的事情多做,阻碍开放发展的事情不为;突破狭隘部门利益的束缚,讲政治、讲大局,以全局利益为重,坚决防止和克服为了个人和小团体私利而置发展大局于不顾的思想行为。

2、强化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观念。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扩大开放,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有效配置各种资源,形成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格局。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一定要落实到项目上。没有项目就谈不上开放,没有大项目就谈不上大发展。

3、强化自我发展观念。我们有些部门对自己所负责的领域,没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没有开动脑筋想办法加以发展,凡事总是等待上级的落实,依赖上级的投入,似乎只有上级投入了资金,他们的脑子才会转动起来,否则,他们的这些领域永远是无人问津的“处女地”,极大地影响了全局的发展。因此,只有摒弃因循守旧的观念和做法,致力于竞争中求发展求进步。特别是在筹措资金上,要真正摒弃“等、靠、要”,积极开拓融资渠道。可以用部分优良资产,吸引外部资金入股,形成多元投资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地方经济稳步发展。

4、强化服务观念。加快发展靠投入,增加投入靠业主。既要启动民间资本,培育当地投资业,更要降低门槛,引进外地投资者。只有培育、引进一大批业主,兴办一批大企业,才能搞活一方经济。我们当地领导干部要学习像香港那样的政府,为客商服务的意识,要积极主动地接近和联系客商和私营业主,依照政策和法规,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把他们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到来投资置业感到安心、放心、舒心,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把提高服务质量作为发展经济的“无形资产”来建设,形成服务“品牌”。

二、要发展经济,必须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背景是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非常伟大的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在我国的城乡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城市相对发展,农村的村镇建设,人均收入,精神文明和人们的生活需求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二00三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认为农村工作是我国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围绕战略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十六大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我国现阶段正值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人均收入接近1000美元,工业的发展在近五十年的过程中得到了农业的支持,同时现在也发展的相对强大,可以对农业的支持,城市的发展,近二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有能力有条件对农村的支持。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在建设和发展方向给新农村恰当的定了位,它借鉴了国际上成功的经验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这一提法在理论和实际生活中也是可以振奋人心,鼓民劲的。也是提高和发展我国的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的步骤。从思路上即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发展城乡,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从现实上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生产力持续发展,城乡体制日趋完善。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有条件,有能力实施支持和反哺,同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这些措施的出台即利国又利民,可以断言,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是科学的,它一定能较短时间内把城乡,工农之间的差距缩小,一定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一大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在文艺教育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私的新理念。这些理论的提出都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提出较高的理论指导和诠释。

海城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抢抓双重机遇,坚持五业并重,提升三化水平,建设和谐海城,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面对新的形式,我们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学习先进地区发展经济的先进经验,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我市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要发挥优势,推进响堂新农村建设进程

响堂管理区位于海城市区东南,市区东大门、南大门皆位于响堂,地处城乡结合部,“半城半乡”是响堂的突出特点。全区总面积24.1平方公里,人口2.8万,下辖一个街道办事处、9个行政村。交通极为便利,海城外环路贯穿全区,海岫路、海马路穿境而过。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络.com网。有耕地面积10.163亩,人均不足0.4亩地,是典型的城乡型。经济发展现状是:二、三产业发展势头猛进,个体工商业星罗棋布。有个体工商户1350户,个体工商企业156户,规模加工企业有3家,二00五年实现税收1681.8万元,其中地税625.8万元,国税1056万元,财政收入807.4万元,地方可支配财力407万元,人均收入5200元。

村级情况:响堂管理区集体财力不足,村级财力也明显力不从心,怎样在城乡结合部的位置搞好新农村建设,怎样使响堂管理区的发展为海城城市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即做到科学发展,因地制宜,又能积极稳妥,即破解城乡发展的难题,又能解决经济发展的低靡问题,这些问题和困难是现实的,但发展又是必然的。由于时间短,仅谈粗浅想法。

1、充分认识响堂管理区的区位优势

独特的区位优势,海城外环路两侧为海城市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而响堂占有东、南两面,又处海城河南岸,交通便利,工业发展的宝地,又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黄金地段。响堂的发展已融入了海城建设的一体之中,这是优势。

2、专业市场优势。响堂荒岭村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形成的以钢材、装饰材料、木材市场为主的市场体系。荒岭的两个市场二00五年营业收入近10亿元,物业收入1200万元,上缴税金600万元。已经成为了继西柳服装、南台箱包市场之后的全市第三大市场。这一市场的初具规模就为打造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商贸交流中心创造了可能和便利。

3、工业加工业的优势。十分畅通的交通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如何在已形成规模的加工业上作文章,把华银集团的镁铝深加工企业,金柜制造业做强做大,不但在国际市场有份额,还在知识产权、产业创国际品牌上下功夫,金柜加工业不但在东北地区有份额,还要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发展,创全国的名牌。

4、发展淡季菜和城市蔬菜基地的作用。响堂的地理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蔬菜生产,为城市提供副食生产创造便利条件,就西响一个村的暖棚黄瓜生产每年在1000万公斤以上并且全部是市场畅销,同时是人们喜爱的黄瓜品种,这里的养殖业鸡、奶牛、肉牛、商品猪都有很大的生产量和市场份额,这些即可以为城市提供食品,更是致富百姓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