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特点范文
时间:2024-01-18 17:59: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发展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农村金融边缘化现象严重,阻碍农民收入增长
1.县级金融机构大幅撤销,导致农村金融体系严重萎缩。县级及以下营业机构和网点,将经营重心转向大城市、大行业、大企业、大客户、大项目,加速了农村金融边缘化。1999年以来,四大国有银行大规模撤并31000多家地县以下基层机构,目前仍在农村开展业务的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寥寥无几;农村的邮政储蓄只吸收储蓄不发放贷款。因此现在农村剩下的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整个信用社为“三农”提供的金融服务能力同样非常有限。
2.银行信贷资金投放不足,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幸存下来的县级以下营业网点普遍被剥夺了贷款决定权,变成单纯的吸存窗口。不仅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无法向农村经济提供足够的金融服务,而且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成为事实上的“抽水机”。例如,近年来全国邮政储蓄机构吸收的存款全部存在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又贷款给农业发展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专项用于农副产品的收购,这两块资金几乎相抵。农村资金的“非农化”,使饱受资金短缺困扰的“三农”资金供给雪上加霜,农村信用社虽然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因其资本充足比率低,不良资产比率高,对“三农”的支持显得力不从心。
3.农村金融的服务功能弱化。面向农村的信用社只有最基本的存贷款业务,且贷款手续繁杂,贷款利率一浮到顶,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村信用社依然钟情小额农贷,不能根据种植和养殖产业化的周期规律来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和期限。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的弱化,使金融机构对农民的服务水平很低,农民几乎分享不到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成果。
总之,缺乏合适有效的金融机构为农村和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无法满足后者的融资需求构成了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也是阻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支农作用弱化,合作型金融垄断供给
在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型金融并存的局面逐步得到改变,政策性金融在农村主要由农业发展银行承担,由于职能单一、实力较弱,基本以承担粮棉油收购为主要任务,且不与农民直接打交道,对农户、个体工商户、涉农民营企业支持非常有限。作为商业性金融企业的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的网点呈收缩之势,基本上淡出农业生产与开发,支农功能弱化。邮储在县域网点有所增加,但职能目前仍以吸收存款为主,基本没有贷款业务。工行、中行、建行等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撤销了乡村的网点,金融覆盖区域逐渐向县域的城区和城市集中,服务三农的积极性不高。由于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对三农的金融供给相当有限,合作性金融几乎垄断了农村金融供给。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建立后,中国农业银行在政策性业务剥离出去的情况下,也日益以追求利润为核心,同样急剧地撤销分支机构,县级分支机构出现“储蓄所”化倾向。与中国农业银行机构收缩相对应的是其农业贷款余额的急剧下降,从1999年最高时的9127.28亿元降到2005年的4508.78亿元,与此同时,中国农业银行的各项贷款余额却从1999年的15550.6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7405.80亿元,中国农业银行经营业务已基本商业化和非农化。
农村信用社是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核心力量,在农村拥有最多的分支机构,并且唯一与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中国农业银行不断收缩其在农村金融业务,农村信用社逐渐形成了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同国有商业银行相同,在追求利润和加强风险控制的强烈要求下,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也存在向城市及大型乡镇企业流动的趋势。作为主要面向农村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户的正规金融组织,其经营业务“非农化”倾向相当明显。
农村商业银行属于股份制银行,还处于起步阶段,均由原来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造而成,对农村经济发展基本没有影响。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原来只吸收储蓄,只到今年才正式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开展存贷业务。
三、非正规金融发展迅速,存在隐患
改革开放以来,在近30年的金融改革里,农村基本上形成了以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信用合作社为主体的正规金融体系,其中农村信用合作社最为普遍。但是与此同时,民间借贷却悄然萌发,形成了一套在法律约束之外的非正规金融系统,与正规金融体系并存。当前,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称呼不一,从所有权、金融监管、资金融通、生命力和危害性等不同角度,分别被称为农村民营金融组织、农村非正规金融、农村非银行金融、草根金融及地下金融等名称。其主要内涵是指农村中非法定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农户之间或农户与农村企业主之间的直接融资。其主要组织形式包括自由借贷、银背、私人钱庄、台会、典当业信用、民间贴现及其他民间借贷组织。在农村金融改革初期,管理当局默许甚至支持各种非正规金融的组织形式。但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受亚洲金融危机以及wto和新巴塞尔协议客观要求的影响,政府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管理力度,正规金融机构实行全面的商业化改革,而非正规金融机构成为了被严格限制或取缔的对象。1999年农村合作基金会关闭,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等准信用合作组织基本被取消。但这并没有压制住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反而逐渐成为农户获得贷款的主要渠道。
篇2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转移;收益差异;制度因素;中心-模型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一般的经济学角度上来看是劳动力资源在区域间的优化配置。劳动力的无阻碍流动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在中国的现有条件的多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自己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一、引言
长期以来,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区域经济格局都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其他部门转移的现象。中国自然也不是也不是例外。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随着国家工业化的进展,向具有较高生产率的产业部门自由流动。这就导致大量的农业劳动力长期滞留在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不但造成严重的农村就业不足,而且阻碍农业生产率的有效提高。而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80年代中期的城市经济改革和城市较快发展,城市的用工制度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渐松动,城市劳动需求大幅增长。在一系列的经济内生需求因素和诱致性迁移的制度因素的作用下,90年代初开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迁移进入了常态化阶段。
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迁移的经济现象,中外诸多经济学界的学者对此都有自己的着重点、研究方法和结论,但基本上主要是从经济收益差异与制度限制两个角度来进行论述。
二、模型框架与理论分析
无论是城乡经济收益差异还是劳动力迁移的制度限制,都是解释当下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基本理论前提。
但在知识经济日益重要背景下的现实是企业要求劳动力知识水平相对较高,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知识水平又相对较低,这与企业的要求不相符。前面的基本理论前提虽有一定解释力,却缺乏相应的针对性。因此,需要有相对来说更有解释力的理论经济模型来解释当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状况。
现有条件下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是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的企业向内陆地区扩展,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的企业在沿海地区壮大和发展。而农村劳动力的特征较为符合低端企业的要求,与低端企业的相关性较高,因而出现了原有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内陆的情况。为解释这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现象,可利用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关于中心-模型的结论和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的基本框架进行分析。
1.模型的理论前提
(1)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模型。该模型回避了报酬递增时的企业定价行为,忽略了企业之间动态博弈的可能,巧妙地解决了市场结构与规模报酬递增相一致的问题。该模型假设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产品xi的不变替代弹性函数形式(CES),即
Uxi…xn=∑ni=1xθi1θ,其中,0
则该效用函数可保证消费者偏好是对产品多样性的偏好,使得各厂商可以独立生产,无法相互排斥。
(2)克鲁格曼中心-模型的框架与结论。该模型解释了区域形成制造业中心和农业的原因。在产业转移的情况下,可将该结论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相结合,形成解释高端产业区域和低端产业区域的原因的新结论。即当运输成本较低、规模经济较大以及高端产业在支出份额中较大时,循环积累因果将起作用,高端产业将向那些具有初始优势的区域集中,形成高端产业和低端产业在不同的区域内集中的形势,而与各自产业相关联的劳动力也各自集聚。
2.模型的基本假定
假设模型中的每个人的偏好相同,且每个消费者有两层效用函数。第一层是消费者对高技术含量产品和低技术含量产品的偏好,用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的形式,效用函数为
U=Uπ1U1-π2
其中π为支出中用于高技术含量产品的份额,而U1和U2分别表示消费者对高技术含量产品和低技术含量产品的效用。
第二层是消费者对不同的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偏好,用不变替代弹性效用函数(CES)表示,代表了消费者对产品多样性的偏好,且保证了消费者对任何高端产品的需求弹性都为σ,则效用函数为
U1=∑ni=1uσ-1σiσ1-σ,其中,σ>1
同时,假定模型中有两种劳动生产要素,各种生产要素都只用于特定的产业,低水平劳动力(假定全部为农村迁移劳动力)生产低技术含量产品,高水平劳动力生产高技术含量产品,两种劳动力生产各自的产品,且高技术水平的门槛很高,低技术水平劳动力不可能成为高技术水平劳动力。同时,有两个技术水平禀赋不同的区域为内陆区域和沿海区域。为简化问题,我们假定模型中总共有1-π个低水平劳动力,π个高水平劳动力,且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
低端产品的规模报酬不变,高端产品的规模报酬递增且其固定成本为线性函数,即L1=α+βx1i,其中L1为生产第i种产品的工人数量,而x1i为第i种产品的数量。
3.模型推导与结论
高端产品企业面临的需求弹性为σ,ω为高端企业工人单位工资,则其利润最大化的价格加成为pi=βω・σ(1-σ)。由于市场可自由进入,则利润减为零,则(pi-βω)x=αω,而当利润为零时的价格等于平均成本,则企业的ACMC=σ(1-σ)。
而由以上可得一个代表性的高端企业的产出为
xi=α(σ-1)β
而一个区域的产品生产数量为
n=L1α+βxi=L1ασ
这时,我们可以引入沿海与内陆两个区域的情况了。假定两区域的人数是分别是沿海区域有低水平劳动力人数的一半和高水平劳动力的全部,而内陆区域有低水平劳动人数的一半。这样,内陆的收入为(1-π)2,沿海的收入为(1+π)2。
这样,高端企业是否有向内陆区域转移的可能性取决于搬迁是否有利可图。这样的话,可令n为高端企业的数量,则其各自销量为S=πn。而考虑存在运输成本的前提下内陆高端产品价格为沿海高端产品价格的1τ,总价格指数为沿海的τ-π倍,则内迁高端企业支付的名义工资为沿海的τ-π倍。沿海消费者面对的相对价格为τ-π-1,内陆消费者面对的相对价格为τ1-π。
这样,一个内迁高端企业的销售产品价值为
S′=πn1+π2τ-π-11-σ+1-π2τ1-π1-σ
而若S′S,则可得
S′S=1+π2τ(1+π)(σ-1)+1-π2τ(1-π)(1-σ)
由上式可知,若一个高端企业会逐利地向内陆迁移,则取决于
S′S>τ-π
而这样的迁移是否会发生又取决于三个参数运输成本1τ、规模经济(需求弹性)σ以及高端产业在支出中的份额π。而这样的结论又和原克鲁格曼中心-模型结论的新解释相吻合。不仅如此,这也是符合了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中关于“区域要素密度差异可能导致产业在空间的集中”的结论。这就说明在一般条件下,高端企业只存在向技术水平禀赋较高的沿海地区集聚的动力,而低端企业却有相反的动力。这样就形成了高端产业与低端产业的区域性分离,与低端产业相联系的农村劳动力就降低了向沿海城市转移的可能性,而转为向内陆城市转移,以适应高低端产业区域性分离的形势。
三、分析结论
本文在以经济收益差异因素和制度性因素为基本理论背景的前提下,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中出现的低端产业区域转移的新形势,假定农村剩余劳动力与低端产业相关联,利用克鲁格曼的中心-模型的框架,得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可能从沿海区域向内陆区域的结论。在这个框架下,不仅假定是符合现实的,而且结论也是既符合比较优势的基本原理,又与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中关于“区域要素密度差异可能导致产业在空间的集中”的结论相一致。所以这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模型框架分析是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综上所述,在区域经济收益差异因素和制度性限制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因产业区域转移导致的从沿海区域向内陆区域的转移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蔡,都阳,王美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 国外农村金融 市场化 政策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发达的农村金融体系,农业技术的改造、设备的引进、新品种的实验和拓展、市场的开发等涉农事项均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混沌的状态,政策性银行商业化、商业银行市场化、资金流动城市化等现象导致了农村金融发展空心化的局面日益严重。相对而言,国外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均具有相对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特别是美国、法国等国家,其农村金融发展的模式和思路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一、主要国家和地区农村金融运行特点
(一)美国农村金融运行特点
美国农村金融体系非常健全和发达,对美国市场化程度高的农场经营起着巨大的推动和扶持作用,其主要运行特点如下:
1 信贷主体机构层次分明、市场化程度高
美国农村银行体系以众多的中小型社区银行为主体和特征。2000年至今,有超过1000家的新社区银行建立。社区银行形成明显的三级分布,约60%的业务在农村,大约25%的业务在城市的郊区,剩下的在大众城市。中小型社区银行把城市和农村连接起来,通过吸收城市的闲置资金,主要满足农村农场主和中小企业以及个人对资金的需求。这些社区银行完全采用市场化的方式运作,效益好,盈利能力超过许多大型银行。
2 信贷管理机制非常完善
美国农村信贷管理机制非常灵活健全,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风险控制和盈利为两大目标,商业贷款客户选择注重6C,即6个基本面:Character(人品)、Capital(资本)、Collateral(抵押)、Capacity(偿债能力)、Condi-tions(企业状况)和Cash Flow(现金流),其中尤其关注现金流的状况;二是侧重贷款流程,美国农村银行贷款经过上百年的摸索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不同对象的贷款流程,合理并且人性化;三是拥有发达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美国拥有全球最发达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查询系统,能保障每一笔中小贷款的合理性,并能根据信用记录设计不同的贷款方案。
3 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大
在美国,农业是强势行业,一直得到国家政策性金融的扶持,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农村银行设立的初期注入大量的资金(如政府拨款),推动农村银行体系的构建和发展;二是美国各级政府均采取支持农业的政策,不仅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发行农贷债券,而且对商业银行的涉农贷款也进行利差补贴,最大限度的满足农业对资金的需求;三是鼓励合作性金融机构的发展,采取免交存款准备金、减免利税等方式鼓励农村合作性金融的发展,以及吸引城市大型银行对农业发展的支持。
4 农村金融安全体系稳健
美国农村金融体系主要对实体经济进行扶持,泡沫化程度低,所以安全性较高。以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贷款保险公司、银行自身为一体的农村金融安全体系,其主要特点有二:一是国家对农村金融运行的高度关注,在高效的信贷管理机制基础上仍强调担保的质量和效应;二是保险公司也参与对农村金融的投资,美国农村金融不仅得到商业银行、农村信用体系、政府信贷以及私人信贷的支持,而且保险公司的信贷支持比例超过10%。这不仅满足了农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还增强了农村金融的安全性。
(二)日本农村金融运行特点
日本农村金融运作体系也非常发达,对日本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起着关键的支撑,其主要运行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三级金融体系共同构成农村金融运作的主体
日本农村金融运作效率高,主要由三大体系共同构成:合作金融体系、政府金融体系、其他辅助金融体系,其中合作金融体系又是日本农村金融体系的核心。三级金融体系内部主要分农、林、渔三个子体系,具有明显的日本特征,并且金融辅助体系蕴藏在三大体系之中,特别是合作金融体系中的农村金融保险,以及政府金融体系中的农村金融担保,都具有非常强劲的金融稳定机能。
2 农协是日本农村合作金融的中坚
日本农村金融合作体系的载体是农协,通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日本农协已经发展成为覆盖全国所有农民都参加的三级农村金融体系――信联(信用社)、农协(省级)、农林中央金库(全国级)。农协内聚集了信联、经济、共济等合作组织,分别对应信用社、供销社和保险社,由其对社员进行金融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分类指导,并充分发挥农协的综合优势,大量吸收农民存款,这一款项占到全日本农民存款总额的50%以上,并将存款就地转化。发挥合作金融的优势,以农协为平台,对农村项目、企业或个人进行贷款,并在贷款前后均做好调查、管理以及技术指导等全方面的服务。农协还作为国家低利长工贷款的窗口利用“政策金融”导人国家资金,不断推动农业快速发展。
3 政府主导性强,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在农村金融运作市场化方面,日本不同于美国,日本的农村金融运作并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主要在于推动农业的稳定及快速发展,以便满足日本自身对农业的需求。日本1947年颁布的《农业协作组合法》规定了农协“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目的,在坚持农民自愿、自主、互助互利原则的基础上,与国家农业政策、财政资金紧密配合,并表现出强度的政府干预特征。政府对农村金融的干预渗透到农村金融运作的每一个步骤,特别是资金保障以及安全性方面。日本农村金融运作体系中的政府金融体系强大到可以随时取代其他金融运作体系,并保障本国金融运作的稳定。
(三)法国农村金融运行特点
作为农业大国和农业强国的法国,得益于统一稳定的农村金融体制和农村信贷扶持。法国农村金融运作体系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 垂直管理和运作
法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是自下而上慢慢演变的,但是经过发展和完善,当前的管理体系却是自上而下的单一路径。法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顶端是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总行,作为一个国家行政机关,它在扮演着农村金融系统中央银行角色的同时,也兼营商业银行的部分业务;总行下面有
地方分行,以及股份信贷合作社和互质的合作社,统一实行垂直式管理;并且每一个系统总部和分部实行财务独立,自负盈亏的市场运作体制。
2 国有和民营相结合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施行上国营下民办的管理体制,在信贷资金营运上仍主要由总行进行统筹灵活运用。为了扩大信贷业务,信贷银行通过开办名目繁多的各种存款,吸收股金、发行债券等多种渠道大量筹集资金,由总行根据国家政策统筹用于支持农业发展。各项存款主要由地区行筹集,活期存款要上交总行50%,其余部分地区行可以发放短期贷款。长期定期的储蓄存款要全部上交总行,由总行划出一部分给地区行发放长期贷款。地区行上交的各种储蓄存款,总行付给筹资额的0.75%手续费,使下级行能从组织储蓄中得到经济效益。农业信贷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系统的主轴,采取上国有下民营的方式,在监管的同时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统一实行民营式的商业化运作。
(四)印度农村金融运行特点
印度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国家,多层次的农村金融对印度小农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其主要运行特点如下:
1 层次多、分工明确
印度农村金融运作体系非常发达,并且具有明显的多层次性,包括了印度储备银行、印度商业银行、地区农村银行、农业信贷协会、土地发展银行、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信贷保险和存款保险公司等多家信贷和保障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基本都在农村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分支机构多达几十万家。但是众多金融机构之间多而不杂,分工明确,在印度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的总体指导以及存款保险和信贷保险公司的金融保障下,他们共同支持着印度农业的发展。
2 地区“领头银行”计划
尽管印度农村金融机构纷繁复杂,但是印度推行了“领头银行”计划,即在每一个特定的地区发展一个实力强,有领导力的银行来引导当地农村金融体系的运作。该银行必须对国家规定的优先发展的行业提供金融支持,同时引导其他银行及金融机构向国家优先发展部门投资。为此,印度对农村金融机构采取了利率补贴计划,农业发展和农民贷款可以施行优惠的差别利率,以便推动农业的发展。
3 农村金融品种多、监管体系完善
印度农村金融品种多,基于三个原因:农村金融机构遍布、商业化的运作和政府拓宽资金来源的一系列推动措施。金融品种多必然要求完善的监管体系,这也是印度农村金融运作的一大特点。印度储备银行承担着农村金融系统监管者的职责,每年分为长、中、短三期对不同区域的农村金融机构运营状况进行详细报道,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承担信贷、开发职能的还有全国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
(五)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农村金融运作特点
1 韩国农村金融运作特点
韩国农村金融运行以农协为主体,全称农业协同组合,2008年资产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资金来源主要由四个部分:成员股份、吸收的存款、企事业单位投资、财政拨款。农协的主要作用是组合协助农业的发展,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金融业务包括商业银行业务和共济保险业务两部分。商业银行业务遵守韩国银行法,从事零售银行、批发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国际业务、信用卡、信托和相互金融业务;共济保险业务遵循《农协法》,从事人身险、财产险及政府委托经营的农产品灾害保险业务。农协银行不仅为农业提供全方位流动资金贷款服务,还以累积资金支持农产品销售,实现农产品产业链两端的双受益。因此,韩国农协银行被当作公共事业机构对待。
2 台湾农村金融运作特点
台湾农村金融的发展受到全地区金融业高速发展的带动,农村金融体系非常健全,统筹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合作性质的农业金融基层机构设置合理,协调统一,功能健全;农村金融机构既经营农业信用业务,又办理其他工商业务,因而,在具有业务经营灵活性的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农业发展资金,但也难免影响农业金融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实际功效。
3 孟加拉小额信贷模式
孟加拉的小额信贷覆盖了所有城市和农村的低收入阶层,唯一目的就是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帮助低收入阶层脱贫。小额信贷的主要放款者是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创办者是孟加拉国银行家、经济学家・尤努斯教授。乡村银行的股份超过90%由借款人持有,政府仅持有不到10%的股份,通过商业化的运作,开拓了越来越多的融资渠道,对低成本资金的依赖也逐渐降低,实现了乡村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孟加拉乡村银行拥有广泛的分支机构,近千万客户,而且资产质量良好,还款率高达98,89%,超过世界上任何一家成功运作的银行。
二、国外农村金融运行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农业发达国家农村金融的完善之处主要表现为处理好了几个重要的关系:一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即政府和市场对农村金融的影响应该在哪个阶段和层面,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的支持方式应该怎样选择;二是个体和农协的关系,即农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协助,个体和组织必须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农村金融的力量;三是上级和下级的关系,主要是农村金融的管理问题,农村金融的管理应该采取什么模式,不能统得过死,也不能放任自流;四是安全和盈利的关系,农村金融的目的是推动农业的稳健发展,农村金融必须做到安全稳定。处理好这几对关系是农村金融发达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的这些思路对我国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一)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表明,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和农业保险体系的完善是农村金融体系完备的关键。其中,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是主体,通过商业化的运作支持农业的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是支撑,脆弱的农业必须得到政策性金融的支持,才能发挥其基础性作用;农业保险体系是金融安全的必要组成部分,保障涉农资金的高效使用,三大体系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共同支持农业的发展。美国农村金融就是标准的三大体系,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在市场化的作用下相互竞争,在政策规章的规制下又相互补充:作为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农民家计局、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商品信贷公司、小企业管理局发挥着专业性的优势,对特定行业进行政策资金的支持;对于其他非关键性的行业则采取市场化的方式,由联邦中期信用银行、联邦土地银行系统和合作银行系统等商业化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进行支持。而这一切都由农业保险体系进行核保,保障涉农资金的正常和高效流动。
(二)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和
完善需要政府大力扶持
农业自身的特点,如周期长、季节因素强、盈利水平低等,决定了农业的发展难以得到商业资金的支持,而农业本身的重要性和脆弱性又必须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所以政府的金融支持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即所谓的政策性金融,主要表现在:一是实施税收减免,增加农业收益率,吸引商业资金的进入;二是注入资金,政策资金是农业发展资金的主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对涉农银行均有大量的专项资金的注入;三是直接补贴,增加农业收入,提高了农村金融的活力,美国一直采取以直补的方式来补充农村金融,推动农业发展;四是存款准备金梯度差异化,对不同金融机构实施不同存款准备金档次,原则上农村金融机构所上缴的存款准备金比例远低或中等程度低于城市商业银行所缴纳比例,目前美、英、日等国家均实施这一制度。
(三)合作金融模式适合农村金融的发展
合作性金融组织是经过证明的适合农业发展的一种金融组织方式,由于农业经营的规模小,自身力量有限,只有集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发展。合作金融组织是农村金融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通过把点散的游离资金集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投入到急需部门,能最有效地发挥资金的功效。日本、韩国以及孟加拉的合作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有效集中了农村甚至大中城市的闲散资金,集中推动农业发展,特别是孟加拉农村银行,通过合作金融组织集中资金,再通过对农业和农民的充分了解,以小额贷款的形式对贫困农民进行资助,使大部分农民脱离贫困。这完全适合我国农村的具体情况。
(四)农村金融的管理要注重条理性
篇4
关键词:移动;电子商务;农村;农产品;渭南市
一、引言
移动电子商务是基于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络技术使用手机、个人数字助理和掌上电脑等其他移动智能终端进行的交易、支付和认证等电子商务活动。与传统电子商务相比,通过智能手机进行网购交易具有时间自由、位置不限、操作简便、拥有更为广泛的用户基础等优点,因此具有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移动电子商务市场是利用移动无线网络的优点,通过移动设备或移动手段把交易的买卖双方集成在一起的虚拟交易环境,具有随时随地、用户规模大、有较好的身份认证基础、更加开放性等特征,是对传统电子商务的有益的补充。
在现代信息时代,农村信息资源匮乏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瓶颈,也将成为拉大城乡之间发展差距的决定因素。对于信息相对匮乏的农村而言,移动电子商务无疑是农村地区方便快捷交易的渠道。将移动电子商务优势有效地应用到农村的生产、生活中,提高农产品销售,促进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以移动电子商务带动经济发展,闯出一条农村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新道路。
从现实情况看,渭南市农村信息需求旺盛,部分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旅游文化型、商业贸易型、特色经济型的农村对移动电子商务的需求显著。同时,近年国家政策对农村市场也高度重视,农村不断发展的经济也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渭南市农村移动电子商务市场潜力很大,是未来的战略性市场。
二、渭南市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瓶颈
移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但传统商务观念转变、电子支付和网络结算技术欠缺、农村电子商务市场机制不完善、电子商务人才欠缺、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及农产品自身特点的限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农村地区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一)电子商务观念与意识落后
农村经济落后,知识匮乏,难以培育“手机网购”意识。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60%左右,相对发达国家人口素质低,农村人口相比城市人口教育程度低,城市教育的发展远远超越了农民教育的发展,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文化素质更低。目前,绝大多数农民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及高端移动设备,不会利用移动网络,对移动网络认识不到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深,传统消费观念难以转变,同时农村的生活习惯、作业方式、价值观念未能跟上时代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对计算机、高科技通讯、网络的应用十分有限。
(二)电子支付与结算技术掌握难度高
当城市市民在享受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带来的便利的时候,农民却对此知之甚少,甚至觉得网上销售是天方夜谭,在广大农村,农民还是应用传统的结算方式,实时性非常差,花时间,花精力。实现农民网络结算方式还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引导、教育和体验,让他们真正了解到网络结算的便利、结算速度快等优点。加强农村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不断强化、更新农村信息网络的建设,使手机与网络互相配合,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缺乏
中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在不断地提高,但相对于城市化发展,从事农产品生产者的教育程度还是较低,对于新事物、新信息、新技术反应迟钝,更不具备对农产品移动电子商务的操作能力。农村有知识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一般选择经济发达地区打工,留在农村进行农产品生产的人很少。而当代大学生,不论是本科还是高职毕业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更不愿意去农村,使得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奇缺。
(四)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
农产品品种繁多、数量巨大、易腐烂、保质期短、而且销售渠道复杂,具有季节性、保鲜性和地方性。而渭南市农产品物流整体发展水平低下,很多偏远地区物流无法快速及时地到达,实现农产品移动销售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根据所要营销农产品的产品特点和生产特点,建立地域分布广、物流成本低、效率高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进而通过第三方物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获得收益。然而渭南市农村物流体系不健全,这严重制约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五)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渭南市农产品大多都是散户自由经营模式,种植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技术规范要求不高,没有形成规模种植,并且农产品标准化程度普遍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产品移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与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相比较农产品有其自身的制约性,通过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销售前、销售中、销售后全等过程进行规范化、标准化运作,建立一个标准化程度高的农产品体系,使农产品更适合在网上销售。
(六)农产品自身特点的限制
渭南市农村土地经营的最大特点就是零星分散,这使农产品难以快速集中收购,规模经济难以形成。实现农产品的移动电子商务,必须借助传统物流,而农产品保质期短、易腐烂变质,不易保存和运输等自身特点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建立标准化程度高的农产品体系来克服农产品自身特点的限制。
三、渭南移动电子商务应用途径
篇5
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虽然对我国境内的江河水域规划已经初步完成多年,并且各地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农田水利规划,但是鉴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使得我国农田水利规划方面的工作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且在当代的社会环境下,农田水利的发展将同新型农村建设共同进行。
一、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特点
农业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中农田水利工程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无法计量的。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农田水利工程具有公共服务的属性。对于目前我国所存在的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来说,无论其规模大小与能力的高低,都属于公益性的项目,其主要的作用和目的都是为了保证该区域百姓的免受洪涝和干旱的干扰,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与此同时,农田水利工程还具有利益共享性的特点。对于农田水利工程来说,其影响区域是具有较大范围的,在这个范围内的所有百姓都会通过农田水利工程来获益。所以说,通常情况下对于不同水利区域间的人们来说,彼此间的利益一般不会受到对方的影响。此外,农田水利工程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非价格性。严格意义上来说,农田水利工程属于公共品,具有公共品的属性,一般难以实现市场化模式的经营,这也使得很少有人愿意去进行农田水利工程方面的投资。在这样的条件下,政府只有自行出资去修建。
二、新型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田水利规划
(一)抓住规划的时机
随着我国新型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的发展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对于新型农村来说,其建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农业发展的支持,从这个方面来说农业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新型农村的建设。所以说在当前的状况下,既要促进农业的发展也要确保新农村的建设成功,并举农田水利规划与新型农村建设相结合。对于农田水利的建设来说,首先应当抓住规划的有利时机。经过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进行,农业生产规模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发展趋。为了更好的应对农业变革,就必须对过去的农业生产结构予以调整,农田水利规划也要借助于整体发展的机会去适应这样的发展方向,并就其相应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
(二)做好水利规划的过程中兼顾其他发展要素
与此同时,我们在进行农田水利规划的过程中不仅要将眼光投放到农业生产和发展上,更要注重其他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农业经济通其他经济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那就是促进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农村商品经济的不断进步,农村的经济个体和企业数量也得到了相应的增加。并且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这些经济因素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此,农田水利的规划不仅仅要重视起农业生产的正常需要,更要为相关的经济个体和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在为农业灌溉提供重要保障的基础上兼顾到其他方面的发展,使农田水利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双方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影响作用。
(三)农田水利的规划要坚持以农业的正常生产为前提
此外,在进行农田水利规划过程中我们应当始终明确一点那就是要确保农业的正常生产。对于农田水利的规划来说,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才是其发展的本质目的。民以食为天,如果连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准备工作都没有做好,那么缺少了物质保障的社会如何去进行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提升。同时,对于现实的社会来说,如果粮食供应方面出现了问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进而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环境。
三、新型农村条件下农田水利规划应当满足的条件
(一)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对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中的农田水利规划来讲,必须要满足相应的条件,在坚持满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达到相应的规划目标。为了切实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田水利规划一定要按照能防洪、能排涝以及能灌溉和能除盐渍等要求。农田水利工程只有具备了这些要素和特点,才能够为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这些特点要素也要求了在农田水利的规划制定过程中要严格参考当地的历史最高洪水位以确保安全。并且应当通过强化农村骨干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来推动河道水体环境的改善,在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应有作用和功效的前提下提升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借助于农田水利规划来满足农村地区广大群众对于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的需要。
(二)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与此同时,农田水利的规划出了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还应当满足乡镇企业对于供排水方面的要求。根据实际的农田水利规划,结合以当地交通。航运等实际情况,努力协调好各方面的统一发展。并且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角度出发,有关部门也要积极做好相应筹划工作,对农田水利设施相关的商业、交通以及文教等设施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使农田水利形成一个完整的布局,促进农村地区的合理有序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下加速城乡一体化的建设速度。并且农田水利规划还要跟上时展的速度,在水利工程的标准。形式以及工艺上都要采取相应的变化,显现出农田水利工程的高效、节水以及保土、省地等特点。
(三)建立良好的排水、灌溉系统
此外,农田水利规划中还必须具有建立良好排水和灌溉系统的相关内容。农田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作用和功能就是进行排水和灌溉,这不仅事关我国农业生产的进步和发展,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就我国当前的状况来看,农村农业经营规模呈现出了快速扩张的态势,农业的机械化生产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普及应用。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这方面的要求也将会不断提高。为此,我们就要站在布局的角度上来进行农田灌溉和排水系统的调整,在建设灌溉、排水系统的基础上做好相关配套设施的布设工作,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篇6
关键词:农村 金融体系 组织与完善 创新路径
一、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国情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与我国农村经济的增长水平密切相关,现阶段的我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提高农村人民生活水平,对农村金融体系的组织与完善工作也越来越重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金融机构组成,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这三个金融机构主要面向“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进行金融活动,分别代表了政策金融、商业金融与合作金融三个金融类型的特点。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新格局。
(二)我国现行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弊端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虽然这样三足鼎立并且互相辅助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使得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服务能力与金融状况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与改善,但是从根本上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发展成熟。我国经济正处于改革转型的新时期,农村经济也面临着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当前农村金融体系需要继续改革、发展与创新,才能够继续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益处,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其次,我国地大物博,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常常带有地域性强的特点,不同区域的农村经济发展的程度和层次之间都可能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这种特点使得农村金融体系也必须是灵活可变、适应性强的,而我国现阶段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过于单一,不符合我国农村经济的多样化需求。
再次,我国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的金融供给机制不够完善,使得金融供给不能满足农村常规的需要。这种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也不够健全,使得国有商业金融在农村金融领域中的影响力越来越低进而让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三大机构中处于主要地位。但农村信用社的金融能力远远不敌国有商业金融,信用社占农村金融主要地位的现象大大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组织效率低,金融服务能力落后。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很多现代银行的服务功能并未普及,比如我国农村金融实际中仍存在着连接网络的大额支付业务并不能良好地开展以及除了存贷款业务,其他国债基金项目也尚未普及等金融服务空白区域。
二、农村金融体系完善与创新路径探究
要想完善我国现阶段金融体系并加强创新能力使其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科学分析下的总体规划
首先,农业金融管理者应该牢牢把握住农村金融经济的地域性、层次性等特点,从农村金融的这些特点出发,对于农村金融体系的管理与调控进行适宜的总体规划并以此宏观指导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基于这种总体规划,农业金融管理者应制定和完善普及相应的农村金融体系,比如目前获得很多学者认同的“双重四元体系”说等等,一旦确定,便需要加强管理,把其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组织固定的结构形态。
(二)政策与制度
另外,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与制度支持,只有国家进行政策上的支持与制度上的规定,才能够真正提高农业金融改革的效率。现阶段我国的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调控措施中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是重要手段之一,农业是我国的弱势产业之一,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金融政策,即政策性金融。中国农村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由于此农业政策性银行力量薄弱,因此就其发展与改革,我国相关学者关于要不要撤销其职能、彻底改革其现有体制,或使其与其他金融机构合并等问题有着热烈的讨论。各种不同言论都是为了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都是为了壮大我国政策性金融的力量。因此,我国应重视政策性金融及其相关机构并强化有关制度规定,对这些金融支农力量予以最大的支持与保护。
(三)模式多元化
从我国现阶段农村金融体系的模式构成上来说,我国需要在国家指导下进行金融体系结构的重组和改进以促进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模式的多元化与丰富化发展。从金融种类上来说,应允许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并存,如国有机构和非国有机构的并存,商业金融机构与政策性机构的并存等等。对于其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随着现实产生的非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加以规范和管理,作为一种正式编排固定下来以丰富农业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如现阶段有些农村金融市场中存在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组织等等。从金融服务上来说,应注重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多元,促进市场的良性竞争。
(四)方法与手段
最后,农村金融管理者应当从农村金融服务出发,进行农村金融服务方法与手段上的创新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应当紧跟我国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脚步,适应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阶段要求,不断根据农村实情创新,力求推出最适合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的金融服务新品种。比如,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金融机构管理者可抓住网络社会的机遇,在农村经济中普及电子付账、网上转账等服务,促进金融系统支付结算的多元化,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与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军昌.三门峡市农村金融管理与创新研究工商管理[D].河南大学,2013
篇7
[关键词]经济发展农村金融优先序
一、宁波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分析
1.宁波农村经济的特点
宁波经济一种外向型经济,有天然的深水港,贸易发达,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宁波的农村经济也是一种外向型经济。与传统的农村经济不一样,在宁波X县Y村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村1000余户农民,仍然经营传统农业即农林牧渔业的不足40%,而这40%经营传统农业的农户中有87%主要经济收入为规模养殖水产所得,剩下的13%虽然也经营传统农业,但是规模小、数量少,农业收入平均只占总收入的10%左右。该村中另外60%的农户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制造业的工作,其中80%的人靠办厂生活,不在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多是生产汽车零部件或纽扣之类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但销量好、订单多的产品。从以上数据我们看出,宁波贸易及物流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得其实现了转型。尽管还是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但是基本上农村经济已经不是我们传统的农村经济,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即使是从事传统农业如水产养殖业的农户,其中一部分人也有自己的原产品初加工流程。宁波农村经济的这种特点对金融支持的要求和其他地区农村是不一样的,在有限的金融资源约束下,怎样更加有效的配置资金,让其发挥最大的价值,这就产生了金融产业发展的优先序问题。
2.宁波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
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形式有很多,从产业的角度可以分为: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再加上财政支农方面的金融支持,基本上包括了金融支持的各个方面,另外还有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但是由于民间金融是农村内部自发性的是内生的经济活动我们暂且不考虑政策上对其的影响。宁波农村经济现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农户的生产活动基本上分为农业生产性经营和制造业生产性经营。这两种生产经营方式有其各自的特征,所以对金融支持的需求也是有差别的。
传统农业的特点是投资期限长、风险大,但是资金的回报率也高。在我们的调查中了解到,2009年受海洋气候影响,该村养殖虾的农户基本上都亏本,而2010年养殖的虾蟹产量和销路都很好,初步测算其资金回报率都在200%以上。在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户中,60%的人需要资金来扩大规模或需要资金引进新的养殖技术或设备,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曾取得过银行或信用社贷款。由于农业的产业特性,现阶段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撤出了乡级营业点甚至某些比较落后的县级营业点。农村现在最重要的正规金融机构只要农村信用合作社,但是相对于资金需求量庞大的农村经济体,有限的信用合作社显然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其次农村房屋及土地产权的不完全、不清晰使得农户无法通过抵押或质押来取得贷款,在我们的调查中农户们反映很多时候的贷款要靠村里或镇里的干部或有经济实力的人的担保,这样无疑会加大农户的贷款成本,形成了一种新的租金,同时也无法保证资金配置到最需要的人的手中。最后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为事业单位后,其绩效考核和职工工资待遇都同营业利润有关,因此作为一个理性人,信用社更多的是将农户的储蓄存款拿到工商企业处发放贷款,尽量避开风险较大的传统农业领域,不仅没有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反而是从农村“抽血”供应其他产业。基于以上分析,农村传统农业产业的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很难从银行产业取得,也不具备发展证券业的条件。所以只能依靠财政在农业方面的投入,财政支农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可以直接通过项目投入到农业产业,比如养殖基地的建设投入或农户的免费技术培训等;也可以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补贴来激励其加大对传统农业的金融支持。另外要大力发展保险业,鉴于农业风险大的特性,发展保险业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有保险的支撑会消除农户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激励农户自身对农业产业的投资。但是低的保费收入赔付比使得保险公司对此并不热衷,这也同时需要政策上对保险业进入农业领域给予支持,如税收减免等,也可以由财政出资设立专门的农业保险公司。财政支农和保险业的发展对于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但要有所侧重,前期已财政直接投入为主,以此来增加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和赢利能力;后期通过保险业的介入来激励农户的自发投资,同时减少财政直接投入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
农村的非农业经营生产领域对金融的支持需求又有所不同。调查数据显示从事非农产业经营即制造业的农户中,其中90%曾取得过信用社或农业银行的贷款,而大部分人认为金融机构无法满足自己的贷款需求,但是该村中的民间金融很发达,亲戚朋友甚至是钱会、合会等的资金拆借活动很频繁。宁波农村的制造业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分工程度特别高,多数家庭的工厂产品单一,只做一道工序,正是这种生产单一产品的模式使得他们的产品专业化程度高。但是资金的短缺使得他们无法扩大生产,形成规模经济。当产品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时,显然仅仅依靠农村经济自身的投资再生产无法满足对资金的需求,这就需要城市反哺农村。如果通过财政支农来解决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显然这样发展起来的制造企业不具备自生能力,迟早会被淘汰掉。只有通过政策上对银行业倾斜,诱导银行重返农村扎根,在现阶段农村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情况下其资金回报率必然高于城市里其他资金密集型产业,在激活农村经济后,将会有更多的资金从城市流向农村,直到城市与农村的资金回报率大致相同。另外也要发展证券业,规范民间资金流转。
三、简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需要对金融支持的形式有所侧重。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宁波农村的传统农业领域要优先发展财政支农和保险业;在非农产业要优先发展银行业和证券业。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1.前期要加强财政支农力度,通过加大对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补助激励其对农业领域的金融支持,但是要做到补助或其他形式的投入要以其对农业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为考核标准,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免费或资助农户引进农业技术以及收集相关信息。
篇8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农村;金融改革
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而农村产业化的不断深入开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也为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输出提供了方向,因此,两者之间属相辅相成的关系。为更好地实现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应以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为核心,丰富农村金融机构资本注入渠道,规范农村金融行业服务秩序,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
1农业产业化的定义和特征
农业属第一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
1.1农业产业化定义
在世界范围内,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定义存在些许差异,农业产业化概念是美国著名学者高德博格教授于20世纪在其著作中提出的,他将农产品的形成过程和初加工、深加工、宣传、销售等环节进行区分,并使用“链”一词来比喻农业产业化的各环节。我国将农业产业化上升至农业发展战略层面,对农业产业化有着如下定义:以农村市场需求为农业产业化的指导方向,以地区主导产业为核心,集中优势资源,实现农作物产品的集中存放、科学生产、全面推广,建立起以农村居民为共同利益体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实现地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1.2农业产业化特征
相比较传统农业生产、销售模式,农业现代化体系中的农业产业化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2.1以市场为农业产业化的指导方向农业产业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此,根据市场需求指导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成为利润最大化的关键。在对市场需求进行科学分析后,可以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并通过灵活的市场运营体制,完成农业产业化的最后一个环节——销售。1.2.2农业产业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对于我国当前开展的农业产业化来说,地域性特点较为明显,这主要是由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农业产品体系差异导致。农业产业化的地域性能够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充分发挥地区农业经济特点,一改传统农业生产星罗棋布的问题,实现农业生产、管理、销售等效率的显著提高。1.2.3农业产业化具备规模化发展特性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是我国几千年来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农业产业化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并且,农业产业化逐渐形成了科学的管理体系,以及制订了一系列保证农业产业化顺利实施的标准。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化发展特性,能够带动地区产业链的共同发展,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农村金融的服务内容与特点
作为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农村金融所提供的各项服务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1农村金融的服务内容及对象
农村金融的主要服务内容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实现资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流动,其中包括资金的输入与输出,在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农业金融机构的盈利,当前我国主要的农业金融机构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基层银行等。在服务内容方面主要包括信用贷款、理财等形式,服务对象为信用良好,且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民。然而,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金融的服务对象并不局限于农民这一群体,还包括在农村地区投资建厂的企业。
2.2农村金融的特点
由于受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村金融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点。2.2.1受季节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与季节有着直接关系,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活动受季节影响程度逐渐降低,但大多数农业生产活动依然需要按照时令进行。例如,恶劣天气导致农作物受损,区域农民经济收入明显降低,而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净收入将呈现出负增长,甚至会对信贷业务的正常开展产生影响。2.2.2收益与风险不成正比在农业金融行业中,收益与风险不成正比的现象较为普遍,我国农业产品依然停留在直接产品阶段,经深加工再销售的农产品少之又少,因此,农产品所创造的直接效益并不高,农村金融机构能够在此过程中获得的收益较低。并且,基础农业对市场波动的自我适应能力较差,所造成的影响也是破坏性的,使农业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展面临困难。2.2.3金融服务的差异性特点即使是农村,由于地区差异,不同地区农村农业生产方式、经济水平都存在明显区别,这种区别导致地区金融服务也具有差异。我国各地区政府为实现区域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以地区农业经济生产需求为指导,建立科学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2.2.4农村金融服务的高成本特点相比城镇金融服务来讲,尽管农村金融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资金问题,然而,由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数量较少,可选择的金融服务内容有局限性,在获取金融服务时,往往需要获得更高的成本。除此之外,对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来讲,农民缺乏具有等同价值属性的抵押物,在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时存在较大风险,一旦出现违约等情况,金融机构的损失较大,造成农村金融服务成本增加。
3我国农业产业化下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农业产业化成为改善传统农村生产经营模式的关键内容,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化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与之相配套的农村金融体系也日趋完善。然而,研究发现,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农村金融发展依然存在问题,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1我国农业产业化下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基于对党的十四大精神的领会,全面落实我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开始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时至今日,我国农业产业化已经初具规模。截至2015年底,我国农业产业化集群已超38万个,创造经济价值约4258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岗位约1.26亿个,农民人均收益达3380元。我国农村金融是农业产业化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农村金融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农村民生等提供资金支持、理财等多种服务。首先,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逐渐形成完善的网络体系,各大银行进驻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激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更加实惠的服务,并促进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其次,农村金融信贷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开展,农村金融提供的各项服务也在随之增加。在最初的农业贷款业务上不断增加服务内容,例如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小额抵押贷款、下岗再就业贷款、民生工程贷款等,并且,在开展贷款类业务的同时,也将最基本的理财业务纳入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3.2农业产业化的农村金融问题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不例外,农村金融凸显出的改革乏力成为影响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因素,其中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2.1不良贷款比例持续增加农村金融所涉及贷款额度较小,然而,庞大的贷款人群使得这一贷款规模不容忽视。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处于基层,在人员配备方面存在不足,业务熟练程度较低,素质较差,为完成业务而简化信用审核流程,为不良贷款的形成埋下了隐患。3.2.2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欠缺由于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开展,农村金融与其进行了更加深度的融合,然而,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却在此过程中忽略了相关风险的存在。在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时,未对意外情况下导致客户还贷能力下降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资产抵押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缺乏科学的资产价格审核制度,相关资产审核标准体系也未建立,一旦发生客户无法及时还清贷款的情况,农村金融机构所收回的抵押物也无法弥补其损失。3.2.3农村金融机构鱼龙混杂随着我国逐渐放开农村金融市场,除正规银行参与农业产业化外,一些私人银行也开始涉足该领域,大多数银行都是在银监部门的管理框架内开展相关服务,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然而,一些非正规金融机构为获取更多收益,提供自营范围外的服务内容,采用不正当手段与正规银行进行竞争,损害了正规银行的利益,也扰乱了原本正常的农村金融体系。
4农业产业化的农村金融改革重点
通过对我国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运营情况分析,生产周期长、利润低、资本来源有限、风险大等问题成为该类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为保证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开展,农村金融改革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4.1制定稳健的信用贷款政策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要求,然而,在制定农村金融信用贷款政策时,应当在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问题的同时,兼顾小额贷款的风险防范。通过制定稳健的信用贷款政策,可以有效降低农村金融风险,进而保证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2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专业性
为保证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开展,农村金融不仅需要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更应当提高金融服务的专业性,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工作人员的准入门槛,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学习。针对重点企业的金融服务来说,应当提供上门服务,并且,对业务对象的经营情况需要持续跟踪,降低农村金融所承担的风险。
4.3丰富农业金融服务内容
从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到农业产业化,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也在不断调整服务内容,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然而,信用贷款为银行提供的收益较低,为保证银行最低资本需求,降低银行运营风险,除提供基本储蓄服务外,农村金融机构还可以开拓理财、信用评级等多种业务,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资金保障。
4.4加强以政府引导为核心的融资环境建设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应承担起引导责任,与农村金融机构结合,建立地区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并通过多个渠道进行公示。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企业的信贷审核主要以信用等级为依据,这就从根本上对企业诚信经营行为进行鼓励。与此同时,政府的介入,能够在政策上稳定农村金融体系,将非正规金融机构排除在农村金融体系之外,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一个健康的融资环境。
5结语
通过不断的改革能够提高农村金融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适应性,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开展,农村金融所面临的风险与承担的责任同步增加。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全面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农业产业化也将成为此次调整的重点,因此,通过农村金融改革实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解决当前农业产业化所面临一系列问题,保证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元春.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市场研究,2011(12).
篇9
广播的发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的本质就是不断创新与发展。广播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宣传、技术和管理上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工作思路和精神状态。
新的时代,广播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又是信息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广播的属性正逐步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在其固有的政治属性不能削弱进而强化的前提下,其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涵盖的种种功能也日益凸显。在重视喉舌功能的基础上也正视其服务和娱乐功能。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在发生着变化,人们的文化结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无不随之变化。随着受众素质的不断提升和心理期望值的加大,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只有用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来经营广播,才能满足和吸引相对固定的受众群体。
新世纪,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标志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广播事业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带来了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新一轮的竞争,迫使广播深入改革和再度发展。广播人只有瞄准位置,抢抓机遇,快速拓展广播生存空间,才能发展壮大自己,由暂时的弱势转向强势媒体。
广播是当今传递快、覆盖广,优势较强的电子传媒,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显示出它的社会价值。要想把广播做大做强,与其他媒体形成抗衡与互补的态势,就必须与时俱进,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为广播事业的发展寻找一个新路子。这个新路子就是要努力实现广播的数字化、网络化和编排手段的电子化。要不断更新和添置高科技广播设备、器材,增强广播宣传的优势。
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
作为基层县级台的一名新闻工作者,经常感受到广大农村最需要的是广播,广播的贴近性使农民更加依赖。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力发展广播事业,更具有广阔的前景。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发展农村广播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的宣传、教育及信息传递功能,在农村有着其他媒体不能相比的独特优势。
首先,发展和繁荣农村广播事业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志之一。在广大农村,精神文明及文化事业的重要载体,主要是依靠广播喇叭和收音机。广播是农村的主流媒体。让广播喇叭响遍乡村的街头巷尾,房前屋内,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志性设施。没有广播的农村,不论经济多么发达,人们的物质生活多么富足,也只能是一种文化建设的残缺。
其次,发展农村广播事业是实现农村国民收入再翻两番的舆论指导工具和助推器。科教兴农是振兴农业的首要战略。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农民的思想教育和观念的更新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收听广播。在绝大多数的农村,广播是优于报纸、电视、网络的强势媒体。2020年要实现农民人均收入1500美元这一经济目标,离开广播是不行的。一句话,要使农民奔小康,就得天天喇叭响。
当前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传播渠道偏少,信息闭塞。广播的特点决定了在农村发展大众媒体的首要选择是广播。在农村大力发展广播事业将会加快我国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农村工作的大量实践证明,发展农村广播是农村经济状况的最佳选择。整体而言,农民收入较低,增收缓慢,一些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消费水平自然低下。广播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具有接收工具简单、价格便宜、使用方便等优点,对多数“温饱有余,资金不足”的农民来讲,用十几元钱就能买到一个收音机,要比购买价格较高、耗电量大的电视机或征订费较高的报刊划算得多。有些农民还买不起彩电。即使用上了电视机的农民,往往也只能接收到两三个频道,信息量不足。一些农民怕付不起电费,每天只是看一个多小时的电视就关掉了。绝大多数农民是没钱订阅报纸和杂志的。农民最实际、最喜欢的还是广播。小型收音机几乎家家都有,一元钱的电池就能收听一年。发展农村广播符合农民的这种消费需求和他们的经济状况。还应该看到,农民的劳动特点决定了最适合他们的媒体是广播。农民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田间地头,农民不可能像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职工那样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来接收信息,电视收看的固定性及报刊受众的特定性不适合农民的劳动和生活特点。广播就具有收听的移动性和便携性等特点,能使农民边劳动边收听,从而获得各种信息。是广播把党的政策、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入了千家万户,在农村充分发挥了党、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桥梁作用。还应该了解的是,广播的特点最适合农民收听。
全国13亿人口中,62%在农村,农民是广播最大的收听群体。在农村发展广播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也为做大做强广播事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农村发展广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成共识,那么应该如何在农村发展广播事业呢?
第一,各级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扶持。目前,在农村发展广播还存在着诸多困难,要为在农村发展广播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各级财政部门和广播电视行政部门也要通过划拨专项经费及行政给予等办法发展农村广播设施,向农民赠送喇叭和收音机。
第二,发展无线和有线广播并举,扩大广播信号覆盖率,实现村村办广播,达到户户喇叭响。在农村同步发展无线和有线广播,采用调频信号与有线信号的双重传输,效果更好。
篇10
关键词:冀东地区;电子商务;农村快递业;特征
中图分类号:F25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快递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互联网及信息技术,使农村快递业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发展生态。目前农村快递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而且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和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村快递业的发展将会越来越迅猛。
一、互联网+背景下冀东地区农村快递业发展现状
冀东地区目前主要指河北省内的唐山和秦皇岛地区,该地区临近北京和天津,属于沿海城市,农村经济基础好,发展比较快。在2016年全国百强县排名中,唐山市的县级市迁安排在14位,遵化排名96位。目前冀东地区农村快递业的发展现状如下。
1.农村快递需求不断增长。随着农村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及物流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快递需求不断增加,互联网的普及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便利l件,尤其是网购的盛行更向快递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很多人通过自媒体不断发展网络销售,微商的壮大也使得农村快递需求逐渐增加。比如秦皇岛市卢龙地区属于北部山区,盛产各种水果,很多农民通过子女或朋友的网络宣传销售大量产品,通过快递发往其他地区。
2.大量服务盲区的存在。由于快递企业资产和网络的局限性,以及农村人口分散的特点,使得存在大量农村快递市场盲区。以顺丰快递为例,在唐山市丰润区的26个乡镇中,只有13个乡镇能送达,覆盖率只有50%。而且很多农村快递并不能真正实现“门到门”的服务,通常服务范围只覆盖到乡镇,下面的农村并不能派送,而是要收件人自提,甚至有些快递企业会针对偏远地区加收费用。
3.交通不便,制约快递业的发展。交通条件是影响快递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道路交通一般不及城市,尤其在山区,交通问题成了制约快递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对于农产品的自销,由于交通不便,快递出去的农产品不能及时到达客户手中,使得农产品超过了保鲜期,不能销售。由于交通的限制,很多时候农民的网购商品不能及时到达手中,使得本应该快捷、高效的快递服务质量大打折扣。
4.农村人口分散,数量少,降低快递业的收益。
虽然冀东地区农村发展水平不低,但是部分农村处在山区,居住分散,个别区域虽然居住比较集中,但是每一片区人口也不多,这样对于快递企业来说,增加了送快递的路程和时间,收益大大降低。
平原地区虽然居住比较集中,但是由于目前农村青壮年多外出工作,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和孩子,间接降低了快递需求。
二、互联网+背景下冀东地区农村快递业发展的特征
1.网购推动了农村快递业的发展。
就像所有的农村地区一样,网络购物依然是冀东地区农村快递业务的主要源泉。随着村村通网工程的实施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农村闲散的妇女甚至老人越来越倾向于网络购物,从而间接推动了农村快递业的发展。
2015年全国网购快递已经占快递业务的75%以上,由于农村地区商务快递业务更少,网购快递占快递业务的比重更高。根据对冀东地区的30户农户进行调查,有网购经历的共8户,占26.67%,可见农村网购市场的潜力还很大,进而农村快递业的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加。
2.农村快递业务成本高,利润低,导致快递企业服务态度不积极。农村地区人口居住分散不集中,而且快递数量相对较少,使得农村快递投递点多、面广、线路长、成本高的特点凸显出来,因此快递企业负担加重,同等投入所获得的收益要低很多,导致企业拓展业务、提高服务质量的积极性不高。许多农村地区的快件只送到乡镇一级,对偏远农村地区的快件,不仅要求收件人到快递服务网点自行领取,甚至要求寄件人支付额外的超区服务费,给农村地区的居民带来极大不便。即使送到农民手中的快递,快递企业也会以交通不便为理由无故拖延送件时间,使得农民并不能第一时间拿到商品。
3.冀东地区农户对快递的主动需求增加。
在中央到地方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指引下,农村电子商务正在逐步推进。农产品的外销市场逐步扩大,部分快递的需求由原来的“以收货人为主”的被动需求变成了“以发货人为主”的主动需求,农村快递业务从原来的“派件”变成了“取件”。
通过对唐山市的遵化及迁西两地的农村调查发现,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很多农户通过子女及朋友的网络宣传,比如微信等渠道,开展农产品的网上销售,销售市场小到本县或本市,大到外市及外省。农产品外销的运输渠道大多是通过快递实现的,因此极大地拓展了快递业务,推动快递企业在乡镇甚至村里设置营业点,有助于解决农村快递数量少,业务分散的问题。
4.冀东地区农村对快递需求的层次比较低。人们对快递的需求包括基本需求和增值需求。基本需求主要包括运输、仓储及配送等服务需求,增值需求包括保价、代收货款、包装等服务需求。冀东地区农村对快递的需求主要是简单的取件、运输及配送需求,对于快递服务的要求并不高,农户更在乎快递的价格及效率,对于快递业务的增值服务关心较少。
在“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越来越迅速,没有高效、快捷、规范的农村快递体系,城乡之间的货物便难以流动起来,农村电子商务也将受到极大限制。农村快递业的与农村电商是供应链的两端,只有二者协调起来共同发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成为带动冀东地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电生,贾金玲.我国民营快递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8.
[2]刘蕴,汪传雷.民营快递农村业务扩展模式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