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互联网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18 17:5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互联网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互联网发展

篇1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也在经济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测算,互联网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些年得到了明显提升,预计在2013~2025年期间,互联网将帮助中国平均每年提升GDP增长率0.3~1.0个百分点,对中国GDP增长贡献份额7%~22%,对中国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贡献份额最高为22%,到2025年将可创造4600万个新的工作机会。

互联网在我国发展不平衡

在互联网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突出地表现在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数字鸿沟”。

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规模达1.86亿,但占比仅为27.9%,这与农村人口依然占全国总人口45%左右的比例相比明显偏低。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只有30.1%,与城镇地区的64.2%相差了34.1个百分点。

在电子商务方面,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要明显低于城镇地区。除了城乡差距外,地区之间的互联网发展也很不平衡。以网站建设为例,我国东部地区网站占比69.28%,中部地区占比18.01%,西部地区占比仅为12.71%。

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突破区域、场地、身体等方面的限制,大大降低了创新创业的门槛和成本,这就为我国缩小城乡与地区差距、在现行贫困标准下全面消除贫困问题创造了条件。

因此,要想使人民在互联网发展上有更多的获得感,就必须认真做好互联网相关工作。

补齐短板

加大对接力度

第一,要尽快补齐薄弱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按照发展目标的要求,力争到2020年实现约5万个未通宽带行政村通宽带、3000多万农村家庭宽带升级,使宽带覆盖98%的行政村,并逐步实现无线宽带覆盖,预计总投入超过1400亿元。

因此,必须多渠道地筹集建设资金,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引导地方强化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鼓励基础电信、广电企业和民间资本通过竞争性招标等公平参与农村宽带建设和运行维护,积极探索PPP、委托运营等市场化方式调动各类主体参与积极性。

第二,要加大“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对接力度。目前,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电商下乡进村的政策,过去的两年里,我国已先后了《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等文件,强调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不少电商也积极主动地把农村地区、西部地区作为自己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新动力。比如阿里巴巴启动了“千村万县”计划,京东针对乡村市场推出信贷消费产品“乡村白条”,苏宁宣布建立10000个乡镇服务站。只有将各项政策切实落实到位,电商与农村的对接才能更加坚实牢固。

加快农村互联网人才培养

进一步优化政府公共服务

第一,要加快农村互联网人才的培养。互联网在农村能否真正发挥效能,关键在于人才。

根据阿里巴巴对我国县城电子商务人才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未来县城对电商的人才的需求将达到200万。然而,在农村,31%的人缺少经验管理的理念,20%的人缺乏创业知识,另有14%的人没有设计网店的能力。很显然,在缺乏足够的电商人才做基础的情况下,仅靠大规模投资难以解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根本问题。目前,我国已启动了“中国电子商务师”人才培养计划,主要围绕“大学生创业就业”和“农村电商人才孵化”两条主线展开。

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可以考虑以返乡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和部分个体经营户为重点,积极培养一批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带头人。

第二,要进一步优化政府公共服务。农村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公共服务。要加快简政放权的步伐,不断降低互联网创业的门槛,减轻电商的各种负担,为农村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只有政府与市场共同携手,共同发力,互联网的发展才能更多地惠及到广大的农村地区,“短板”才能被补齐。

相关链接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传播媒介相对欠缺,这使得互联网在农村有较大的作为空间。发展农村互联网意义巨大而深远。

互联网给农民提供多样的信息获取和渠道,从而深刻影响农村居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有了互联网,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在专门的网站为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分类信息,从而使农村居民既快又准地获取信息,提高传播的效率。同时,农村居民也可以通过网络自由信息,让更多的农村资源进入投资者的视野,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

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能够缩小数字鸿沟,实现城乡居民信息传播、观念变革的同步更新。1974年,卡茨曼提出,新传播技术的采用会增大整个社会每个成员的信息接触量,但是,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使用新技术,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因此,新传播技术层出不穷,人群中的信息鸿沟则有加大的趋势。

我国目前的数字鸿沟,不仅出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也存在于中东部农村和西部农村。在农村地区进行互联网的建设,无疑是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手段。

篇2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小微企业;集群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8.004

所谓农村小微企业,主要是在根据《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其注册地在乡镇、农村地区的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式作坊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文件)提出包括现代农业、创业创新等在内的11项重点行动。我国农村小微企业呈快速发展的趋势,发展农村小微企业是破解“三农”问题,打造精准扶贫强力驱动器的有效手段。农村小微企业可以提高人们的就业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农民在家门口就能致富;农村小微企业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农村小微企业可以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无人照顾的社会问题,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农村小微企业还可以缩小城乡差距,为实现城乡统一协调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有效推动农村小微企业发展,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驱动下,利用“互联网+”技术,破解“三农”问题,完成精准扶贫,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 我国农村小微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大量的小微企业孕育而生,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当前,我国农村小微企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产业层次低,多以种养殖、粗加工为主

农村小微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生态区位优势特点,如适宜气候、土壤条件,以家庭为单位,发展特色生态种养殖产业,进入门槛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往往存在跟风现象,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不能在深耕产业链,集群发展。

1.2 农村小微企业管理制度欠缺,融资困难

农村小微企业多是家庭作坊、个体工商户,一般多依赖本土优势资源如农业资源进行种养殖、初步粗加工,附加值低,产品结构单一;大多数农村小微企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经营,缺少技术和财务管理、融资等知识,没有可以抵押的资产,在融资渠道和担保体系上存在天然的缺陷。

1.3 人员素质较低,人才短缺

农村小微企业的创业者多是外出打工返乡人员、当地有经济头脑和掌握一定种养殖技术的农民、退伍军人和少数大学生、企业白领等。农村小微企业员工多是创办者家人和当地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也缺少业务、技能培训,很难吸引到懂技术、会管理、有战略眼光的人才加入。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缺少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如网页制作、网络营销和网店运营等。

1.4 信息不对称造成“销售难”

淘宝、京东等农村市场的拓展,我国加快了农村网店、农业网站的建设和发展,但由于农民自身素质、网站更新内容不及时、不能吸引访客兴趣导致网店、网站等不能发挥作用。同时,农村小微企业扎堆种植农产品,集中在收获季节上市,供应相对集中,而销售能力有限,虽然有网站、网店的销售,但信息的不对称造成“销售难”。

1.5 缺乏发展电商的基础条件

农村小微企业经营者的知识背景,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欠发达限制了农村物流,网站、网店等信息资源交易平台难以发挥作用,交易安全因素,农产品交易不规范,农村电商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等制约了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电子商务。

1.6 市场占有率低,抗风险能力差

农村小微企业大都规模小、投资少,重复建设多,导致农村小微企业间争抢市场,且农村小微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自己的独立品牌,导致农村小微企业市场占有率低。缺少资金,管理机制欠缺,人才短缺,销售难,农村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差。

2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电商的必要性

2.1 “互联网+”为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借助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结合当地特色农业资源,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电子商务的进入农村,可以重塑农村供应链体系,缩短流通环节,打通信息壁垒,为农村、城镇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驱动农业“跨越发展”、助力农民“弯道超车”、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2.2 “互联网+”现代农业可在农村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

根据农业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返乡创业农民创办小微企业23.7万家,农产品加工企业45.5万家,休闲农业各类经营主体180万家,农民合作社达147.9万家,农民创业创新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2.3 “互联网+”农村小微企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创设农村小微企业,能够带动信息、技术、物质、资金、人才等流向农村,催生新产品、新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稳定经济增长。如为农村群众代购、代销的形式,解决农村买、卖难的问题,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

2.4 农村电商带动传统产业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引进淘宝、京东等农村电子商务项目,积极普及农村电商知识,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建设,提升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激发广大农村创业者的电商创业热情,探索如何结合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大数据、农资平台和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3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建议

3.1 服务升级,发挥政府综合服务职能

政府应多办法、多渠道提供多方位服务,一是落实针对农校小微企业发展电商的税收、土地、政府采购、工商注册等优惠政策,为农村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二是加强银行、农村小微企业沟通,为农村小微企业打开融资通道。三是充分发挥政校企联动效应,聘请知名学者和行业专家根据当地优势资源和产业发展方向,开展农村小微企业培训。四是加大农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为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电商奠定基础。

3.2 “一村一品”,明确农村小微企业电商发展新方向

“一村一品”运动起源于日本大分县,一个村子的居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或因为龙头企业带动,或培育市场主体,或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推进“一村一品”。农村小微企业可以选择和打造茶叶、蔬菜、水果、黑山猪等特色种养业,建立产业基地。通过成立指导中心,研究院,开发一些新品种,同时对农民进行一些培训,将整个产业链进行延展,借助本地优势逐步提升品质,通过各种媒体,打造国际的知名度,提高综合的实力。

3.3 依托农村特色,发展农村小微企业集群

农村小微企业以本地资源为切入口,依靠本地资源型禀赋,延长产业价值链,以“一村一品”的空间聚集发展模式,根植地域特色,促进农村小微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催生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小微企业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品牌效应。一是要充分发掘本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二是重视种子企业和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效应;三是加大对集群的资金投入力度。

3.4 苦练内功,努力发展农村小微企业自身

农村小微企业发展需要学习互联网经营理念,定位准确,找准目标客户群体,充分了解需求,逐步打造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首先,认清电子商务是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新守旧观念,转变经营理念。其次,农村小微企业开发具有天然地域特色的特色产品,准确定位,通过电商渠道,推广宣传,逐渐扩展知名度,以满足生产的需要。第三,通过网络培训、实地考察、创业培训等形式,特别是创业者,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掌握农村电商和小微企业管理等专业知识。第四,农村小微企业还应积极主动寻求国家在技术、资源、法律、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还有来自京东、淘宝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第三方企业的支持。第五,科学制定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方面规章制度,规范经营,增强企业活力。

总之,在“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小微企业要发展,应以当地特色自热和人文资源为纽带,打造“一村一品”,培育和引进种子企业和龙头企业,在政府的税收、土地、融资、创业扶持等多方位服务下,逐步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农村小微企业集群。发展农村小微企业,是政府、市场、企业自身等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在“互联网+”、双创驱动的背景下发展电子商务对于农村微型企业的成长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蒋祝仙.农村小微企业融资困局与破解[J].农业经济,2016,(2):30.32.

[2]周鹏.我国农村微型企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0):18948.18949.

[3]任晓鸿.电子商务背景下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策略探讨[J].农业经济,2016,(2):126.128.

[4]赵君,蔡翔,赵书松.农村小微企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发展因素与管理策略[J].农业经济问题,2015,(1):73.78.

篇3

1农民收入及农产品销售情况

我国农业现处在人均农业用地偏少,农业用地被转化为其他类型用地,土地质量下降等大环境下,农民在土地上所获收入也成多变态势。为了深入探究“互联网+农产品”的电商模式,了解近年农民在农产品销售收入和互联网使用情况,我们走访保定农村,发放了270份调查问卷,共回收250份,回收率92.5%。

1.1 农民收入情况

根据调查,农民在农业收入上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有高达47%的农民表示近年农业收入有所减少,针对这种情形,我们调查了在此背景下是否有转业想法,如图2所示,有87%的农民选择了继续从事农业,在这其中有26%的农民考虑在从事农业的基础上增加副业。剩下13%有转业想法,绝大部分的农民选择继续从事农业,但农业收入近年有所减少,如果农民不能寻求在农业收入上突破,维持现在农产品销售状态,将会给生活带来困境。

1.2 农产品销售情况

造成农民近年在农业收入上有所减少的趋势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调查如图3所示。市场变化在原因要素中占比最大,有83%人选择。经研究发现,市场变化内容主要为[1]:供需关系变化,造成农民盲目扩大种植或者减产,产品价格发生暴涨暴跌。而造成这样的局面的客观原因主要概括为三点:一是农民缺乏基本市场分析能力;二是农业供求信息得不到及时了解;三是政府部门在农民种植方面没有提供相关知识普及和种植引导。在品牌意识上,只有27%的农民认为其对农产品销售有影响,这正是传统农业思维的表现,品牌是“扩大资源,拓展市场,降本增效”的尚方宝剑,农民们按照惯性思维去销售农产品,不突出特色,无品牌包装意识。上涨的燃油价格,过度密集的运输途中收费站点,物流规划不合理,流通环节多,加大了蔬菜流通环节[2]的成本,而这些成本也只能分摊在农户手中。

图3 造成农产品滞销原因

农民在销售农产品时失去了议价权,成本控制力,且缺乏销售技巧和销售渠道、模式的知识积累,处在转型被动处境,因此我们调查了在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的大形势下,农民们希望得到哪些帮助来提升农产品销量,控制成本,如图4。将措施概括为:政府可为、互联网可为、农民可为、企业可为,将这四要素结合,需要发挥互联网纽带作用,联结并打通农产品销售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这也将是农村电商模式的探索。

2农村互联网使用现状

2016年2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了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3],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全国互联网普及和使用正进一步扩大,那广大的农村互联网使用状况呢?

2.1 农村互联网情况

在所调查人群覆盖的103个家庭中,装有电脑的有31个,占比为30.1%,其中有13户家庭是近三年接入的,这也说明农村互联网接入速度明显加快,这对于将来推广“互联网+农产品”是一个利好数据。近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使用率大幅增长,“移动互联+各行各业”势如破竹,在调查中,使用移动端上网的达到185人,占比74%,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速度,从我们调查问卷中整理的互联网使用(移动、电脑)情况如图5所示,这些增长很大部分得益于移动端的增长,农村电商势必会借移动互联东风兴起。

2.2 农村互联网使用情况

在上网时长上,84%的农民表示每次上网时间不长,而且大部分时间集中在下午或晚上,对于年纪比较年轻的农民,他们的上网时间则相对要长且分散。在这些上网农民中,主要将互联网主要用于哪些方面,统计如图6所示。和城镇情形差不多,绝大多数农民将互联网用于娱乐,而只有为数不多的2%的人数将互联网主要用于农业。这也意味着虽然我们的网络建设不断增强,但相关的知识普及和培训远远没有跟上,对农民来讲,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空白区。作为具有创造力的青年农民未将互联网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缺乏一定教育和知识的积累。

2.3 农村电商方面

我们进一步调查了农民是否曾经有在网上购物的经历,如图7所示。绝大多数农民未亲自网购过,“不习惯”“认为不安全”“不懂操作”成为阻碍农民网购的主因。然而近年来,随着信息安全等网购问题已逐步解决完善,安全性已经可以保证,农民对网购的观念比较落伍,需要权威部门进一步对农民网购进行引导。对于电商作用于农产品销售的态度上,农民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如图8。但农村电商所遇到的问题也比较复杂,如农民对市场、品牌、互联网知识的空白,对电商的安全性、可靠性的忧虑,政府、企业对农村电商发展扶持不到位等等,给“互联网+农产品”农村电商发展带来挑战。

因此研究以互联网为纽带,融合各主体――农民、农产品、政府部门、企业参与的农村“互联网+农产品”的电商发展模式对农民增收具有巨大现实意义。

3电商模式的打造

加快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收入比例,减少产品以外因素对收入的影响,需要利用互联网优势以及国家互联网政策对农村的支持[4],充分发挥“互联网+农产品”作用。

经过调研河北省正定县的商铺和早现、三角村、王庄三个村庄农户电商模式,并结合当地政府部门将要在正定开展的电商项目规划,我们发现正定电商模式主要是以省、县两级农村电商服务中心为依靠,人才为助力,整合现有各个物流网点,引进电商企业入驻,建设电商园区,即通过互联网将农产品与传统农业销售所遇到问题的物流、人才、网点、企业联结,如图9。

正定县的农村电子商务的模式很好地发挥了各方在农产品销售中的优势作用,用传统农业销售无法想象的途径开创了新局面,为了能够创建一种更易推广的农产品电商销售模式,我们也同时调研了全国比较优秀的农村电商发展经验,主要有以“特色农产品+本地电商化[5]+城域互动”的浙江遂昌模式;以“多品类产品+电商平台+城域互动”的四川仁寿模式(如图10);以“品牌+电商园区+人才”的吉林通榆模式。

无论是哪种模式,它们都很好的融入了政府、企业、农民的作用,将互联网用作农产品销售的纽带,其表现主要为:

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农村商业银行;电子商务

进入“十三五”时期,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盈利模式及一些传统业务等诸方面的冲击日益明显。一直以来,互联网金融凭借自身牢固的客户基础、较低廉的交易成本、前沿的信息数据技术以及广泛的服务范围等诸多优势,开辟了新的金融业态,也进一步巩固了传统金融业的基础地位。面对复杂的金融形势,农村商业银行必须立足于自身的发展现状,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

1面向农村市场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

农村商业银行是基层商业银行,在发展电子商务方面具有较为庞大的农村消费市场群体。为此,农村商业银行完全可以把业务延伸到电子商务领域,以发挥其独特的金融优势。

首先,要为广大农村居民打造一流便捷的电商平台。构建这一平台旨在谋求更可观的市场份额,绝非追求短期的盈利。如今,农村商行不但要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强大冲击,还要时刻提防同行业者的竞争。基于此,银行要善于从内部攻破“堡垒”,简单地说就是要壮大自己以抢占先机,把那些有着强烈的电子商务信用贷款需求的客户从其他银行挖掘过来;同时还要防范第三方支付企业侵蚀本行业务,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为坚守商行已有的市场份额。其次,积极开发利用手机银行,努力扩大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当前,已有不少农村居民开通了网银,并逐步普及开来。与此同时,手机银行也成为各农村商业银行大力宣传、推广的焦点。谁能在手机银行领域夺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无疑对于减少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是大有帮助的。再次,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争取同电子商务企业取得密切合作,要把银行的线上业务与客户的线下消费有机统一起来,加强与实体商户的联动,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范围,使客户获得全新的金融体验。

2加强内、外部的整合

2.1树立互联网思维带动内部整合

首先,农村商业银行要将创新力的提升摆在突出位置。要以产品创新体现市场竞争需求,凸显互联网金融特征,加大技术研发和科研投入,把新技术和金融业务的各方面统筹考虑。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为客户的参与拓宽渠道,以更好地体现和满足客户的各类消费需求,为客户提供高效一流的金融配套服务。例如,可打造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平台,以实现客户个性化、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在已形成的战略联盟的前提下,提高上下游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效率,形成互补前进、合作双赢的生动局面。其次,要结合互联网逻辑,创建专属金融架构,推动农村传统金融与网络新型金融组织架构的和谐共生。再次,要拓宽营销和服务渠道,由传统意义上的网点营销转变为移动互联营销;树立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提高业务办理的便利化程度,不断创新营运思维,推动互联网移动化进程。

2.2加大与同业机构间的竞争与合作力度

商业银行要加大与同业机构的合作力度,推动互联互享互通,以提升行业整体市场竞争力。首先,要与城乡互联网企业取得密切合作,促进优势互补,以占领更广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其次,要与各移动运营商取得合作机会,力求把控移动支付的新模式,拓宽移动金融的服务范围和客户覆盖面。再次,要推动同业机构之间的产品营销与信息传递进程,防范业务上的壁垒设置和资源重复性建设。此外,还要与其他商业银行展开对话与合作,逐步减少客户资金跨行流动的成本,推动银行账户间的互通互联,从根本上缓解第三方支付企业“抢夺”客户的现象。

3变革和创新各项业务

3.1中间业务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的进程,使更多的金融行为由线下转移到线上。为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农村商业银行要把握互联网信息脉搏,以满足客户需求,转变以往的运营模式,拓展中间业务的范围,提升业务效率;在支付业务方面,农村商业银行要以增强业务便捷性为突破口,守住被互联网支付业务所“垄断”的C2C业务;在客户开发方面,商业银行要善于摒弃传统的服务模式,特别要降低推动型产品服务规模,着力构建拉动型服务,从客户的便捷性和市场需求出发,善于与客户将心比心,使业务更为直观地体现客户需求。

3.2负债业务

在存款利率方面,商业银行要千方百计提升资本收益,以防存款负债业务的日益流失。在支付平台的建设方面,商业银行要密切与电商企业的合作,积极吸引信息技术领域的优秀人才,强化自身在网络风险及信息技术方面的建设,建设专属支付平台。在客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商业银行要借助庞大的客户群体优势,在互联网金融未普及的区域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以巩固和扩大市场。互联网金融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改变复杂金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那些收益较高、风险较高的组织产品,则要由银行供应。农村商业银行必须整合已有的新技术和业务,锐意创新,着力提升自身的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促使复杂金融产品的客观群体更为固定。

3.3资产业务

在大数据时代,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开发信用交易数据信息库,加大对农村乡镇企业、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帮扶力度,深挖客户群体以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要依托大数据的体系化运作,加快信用贷款业务的普及。构建一体化的信用贷款服务平台,推动客户管理的网络化趋势。

4将农村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改造成为社区银行

首先,要积极改造农村地区广大金融网点,主要包含国有银行在农村建立的各大营运网点等,因其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体和消费资源,也具备必要的机构场所,因此,适合于改造成全新的社区银行。其次,要使农村信用社转变为社区银行,由于信用社在农村的历史较长,具有牢固的群众根基,且擅长经营信用贷款业务,因此,将其改造成为社区银行,可推动农村金融业的繁荣。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商业银行必须精确捕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动态,树立创新意识,积极调整营运战略,注重发挥自身优势,整合互联网技术与银行的主要业务,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从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戌鹏.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及应对策略[J]. 现代商贸工业,2016,13(18):100-101.

[2]廖荣亮. 农村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探讨[J]. 财经界(学术版),2014,5(05):7.

篇5

“互联网+农业”作为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革新,其优势体现为:一是通过物联网开展实时监测,应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实现精准农业,降低单位成本,提高单位产量;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农业信息化管理,实现工厂化的流程式运作,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促进先进生产模式的推广复制;三是催生大数据搜集、信息平台建设等技术服务需求,并打开更大的农资产品销售空间。一般而言,“互联网+农业”通常分为三种运行模式。即以互联网技术应用为基础的智能农业模式、以互联网营销综合应用为特征的电商模式、以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为手段的产业链模式。另外,还包括近几年新出现的农业众筹模式。

“互联网+农业”将是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重庆应主动适应、积极作为,把握“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巨大机遇,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互联网+农业”三种运行模式之一,也是“互联网+农业”战略中最容易突破的模式,电子商务运用于“互联网+农业”领域就是农村电商。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已在培育新型消费业态、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显现出诸多优势,使得农村电商成为助农增收脱贫、活跃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农业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有效路径。2013年以来,由市农委和市商委(现市商务委)牵头,围绕五大功能区域建设,以开拓农村电商消费市场、促进农特产品网络营销为主攻方向,以建平台、拓窗口、增网络、促创业为重点,打造一批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一批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培育一批农村电商带头人,积极开展农网对接活动,鼓励涉农加工企业开展网上营销,进一步拓宽了全市农产品销售渠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截至2016年底,全市农产品涉农电商平台超过230家,涉农电商超过2.5万家,年度交易总额超过55亿元,涌现出秀山、酉阳、云阳、武隆、永川等电商强县强区,也打造了“香满园”“寻味武隆”“天农八部”“武陵遗风”“天生云阳”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电商品牌。尽管重庆农村电商发展成效显著,但物流配送不畅、专业人才缺乏、服务网点偏少等问题依然存在,仍需各方积极努力,才能全力开拓农村市场,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服务。

篇6

[关键词]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互联网;新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03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在如此大好形势下,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难题。西部地区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西部地区中,11个省、市、区(不含)共有国家级贫困县375个,且全国低收入人口大多聚集于此。[1]近年来,国家对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一直较为关注。互联网的出现为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经济模式,因此,值得探究分析。

1当前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

为了制定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必须了解西部地区各个省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经过不断地发展和政府的帮扶,西部农村经济在农业结构上已经进行了调整。同时,相关体制也进行了改革,已经基本实现农业快速综合发展。截至当前,种植业虽占第1位,但比重明显下降,由80%降到575%;林业变化不明显;牧业比重由155%上升到286%;渔业比重上升,由16%上升了近9个百分点,达到103%。[2]

现如今,在政府的推动下,西部地区已经在逐步推进“互联网+”一村一品工作。以西部地区的陕西省为例,其拥有众多优质水果,包括洛川的苹果、陕北的红枣、户县的葡萄、眉县的猕猴桃,陕南的各种茶叶、核桃、野生木耳、豆腐干等,这些均是特色农产品,有形成品牌效应的潜力。但是,西部地区农村的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加之农产品滞销严重等问题,因此,经济发展状况改善不明显。

2影响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因素

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东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从地域环境方面分析,制约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以及土地荒漠化继续蔓延。调查显示,受西北的风蚀和西南的水蚀作用,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区域占全国绝大比例。西部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占中国沙化土地面积的90%以上。[3]同时,西部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从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与西部城乡发展失衡严重有关。具体表现为:①产业结构不合理。西部开发投资的特色产业和加工制造业不多,且该地区市场化程度达不到标准,产业配套条件欠缺。由此还形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输出的困境。②西部农村工业体系落后,不足以带动农村积极发展。依附于农村经济的西部农村工业,表现为布局分散,资源共享低,效益不高,规模小,技术、品种效率低。[4]③西部农村教育缺失。因此,难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环境。以西部地区某镇为例,当地网络覆盖较为齐全,而且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规模也颇为壮大。当地的经济发展之所以较为落后,其主要原因是当地人对互联网的认知度普遍较低。从调查中发现,当地的农业发展主要依赖于市场需求而维系。而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还遇到诸多问题,譬如农产品的保鲜运输问题。

3实践探索西部农村经济发展融入“互联网+”新模式的路径为了提升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劳动生产力,改善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构,有必要针对西部农村实施“互联网+”新模式,用以改善西部地区薄弱的农村经济基础。为此,应该以建设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利环境为根本目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1“互联网+”政府

政府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负责人,在新经济模式下,应该发挥其宏观作用。为了快速推进“互联网+农业”,政府需要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研发适于农民的智能终端,解决农村信息通信问题。由此,才能推广“互联网+”农业信息服务。同时,政府还要致力于推动国家农业大数据应用及研究中心的建立,借此形成一个覆盖农业大数据采集、加工、存储等全环节的完整信息链,供农业生产各环节应用。

32“互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

为了有效推进西部地区“互联网+”行樱应该加快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各类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帮助“大市场”与“小农户”和“农产品消费者”之间直接对接。由此为提高农资、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奠定根基。借助“互联网+”行动,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就会形成网络化运营体系,并且拥有农业资金流、信息流、物资流、冷链物流等。[5]各类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为西部地区农资、农产品等农业商品的销售创造了一个新的途径。一直以来,西部地区农村都以“生产基地+销售点”的模式产销,而互联网的应用,使其变成了“生产基地+消费者”的对接,这有利于整合产业链资源,也为形成一批农场至家庭的F2F、O2O直销模式打开了突破口。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可借鉴江苏蔬菜园艺产销网(佳园网)。

33“互联网+”优秀产业

为了凸显区域特色,互联网必须和优秀的产业融合。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特色农产品,形成“互联网+”生鲜农产品的销售模式。农产品销售,一直采用传统批发销售渠道模式,销售渠道单一,品牌效应不好。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以生鲜农产品品牌化为着力点,优化运营模式。在此方面,可借鉴的例子非常多,譬如蒙牛推出的可追溯牛奶,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看到文字、图片,牧场、工厂生产全过程,而就是通过百度云技术和二维码实现的。是“互联网+”优秀产业的典型代表。

34“互联网+”农民

为了体现互联网在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必须推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活动。“互联网+”农业的实践应用,离不开各种先进人才。西部地区有文化、懂经营、会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较少,为此,需要做好文化培育。只有拥有大批有文化、懂经营、会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互联网+”农业才会落到实处。为了落实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可借助“互联网+”的虚拟网络教育培训环境进行在线或互动教学,让农民真正地接触和了解互联网,受惠于互联网。

4结论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作为占据我国国土绝大部分比例的一个区域,其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采用“互联网+” 的发展模式于西部农村区域中,能够为提升西部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让西部农村迈进精准化、动态化、智能化的农业新时代大门,必然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当地农民的鼎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丹西部农村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选择[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2]胡鞍钢,温军,吴群刚,等西部开发的新模式与新原则[C].//国情报告[第三卷 2000年(下)]2012:44

[3]吴永兴,唐青生西部地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基于2001―2010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2):80-87

篇7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本文系2017年度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辽宁“互联网+”链接农业发展对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7lslktyb-109)的阶段性成果。

一、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文献综述

(一)互联网与农业发展结合研究

当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原本在农业领域分散的线下销售模式与原手工粗放式生产转向线上销售与智能化生产,信息、网络和高科技慢慢融入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包括产、供、销等多个环节,并且带动IT设备、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大数据信息服务等产业链条的全面升级。在互联网对农业信息传递功能方面,汪雷、汪卫霞(2010)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本分析工具,通过重点分析农业信息的传播内容、传播途径等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了我国农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农业信息传播滞碍的原因与机制[1]。严方(2006)、李志达(2011)、李亮(2013)对“互联网+农业”信息利用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2][3][4]。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农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调动企业、社会、政府的参与,拓展“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从而打开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二)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对策建议研究

在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方面,朱链萍、张建华、王泽天(2015)等学者从定性层面做出了探讨,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支农”“互联网+耕地宝”的多种模式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5][6][7]。赵爱雪(2015)提出农业“互联网+”行动方向[8]。万宝瑞(2015)认为互联网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自然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政府首先应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资金支持;其次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方面,要注重物流、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建设;最后在提升农村信息水平和农民互联网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将农村基层应用互联网与农业现代化连接起来,将信息化渗透到农业政务管理、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等各个环节[9]。从众多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要结合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政策支持、顶层设计、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开发、电商平台等多个角度来探索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比较落后

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首先体现在信息技术方面,但是我国农村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普及率却不尽人意。首先,互联网技术并未彻底改造农业生产环节以提高生产率。其次,互联网技术并未运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品质监督和管理过程。最后,互联网技术并没有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打通并整合成精炼而完善的产业链。

(二)农村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

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有限,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农业从业人员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慢且农民对于“互联网+农业”潜在价值和发展前景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对于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不够深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三)“互联网+农业”的相关配套服务发展滞后

完备的物流体系和金融支持是农村“互联网+农业”发展所必备的条件。而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发展所需的农村物流、金融服务等跟不上,如目前农村物流已经实现县城和乡镇全覆盖,但是绝大多数行政村还没有物流点,“最后一公里”问题严重,农民网上经营农产品销售面临发货难问题。金融服务上更落后,目前大多数银行只在县城有网点,在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或者农业银行,而且大多数网点并没有自动存取款的ATM机,金融服务跟不上,影响农民的网上交易。

三、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用互联网思维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体系“互联网+农业”的本质是将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全面融入农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而不是互联网与农业的简单拼接,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顶层设计、分阶段推进。因此,必须从全国层面加强和完善“互联网+农业”的顶层设计,制定“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从基础设施、专项应用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明确入手环节、支持重点、推进措施,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将互联网有机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对“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建设任务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形成全国统筹布局、部门协同推进、各市分类指导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新体系。

(二)加强网络覆盖面,注重发展延伸

要发展农村互联网,首先,是要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全面覆盖,考虑到目前互联网金融的覆盖速度,传统互联网金融还需要发挥主力作用,要不断地投入,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培养、发展农村金融的主体,并且还要向相对落后的地区进行推进、延伸等,要更大程度地发挥传统金融的作用,增加其规模,有利于将来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过渡,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为将来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打下基础。

(三)利用互联网打通农业各个环节

农村基层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把自己本地区的优势与农村现代化建设连接起来,将互联网渗透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农业只有把金融、物流、销售各个环节都打通,搭建电子商务平台,给予参与的农户以政策、资金的支持,以促进当地互联网行业和农业的相互协调发展,才会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建设。

作者:李宏畅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汪雷,汪卫霞.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现代农业信息传播体系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7):97-100.

严方.互联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与管理研究[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06.

李志达.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专家系统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6):135-136.

李亮.农业个性化门户服务模式研究与实现[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朱链萍.互联网金融优化农村支付环境路径选择[J].金融经济,2015(10):62-63.

张建华.互联网金融对农村信用社转型发展的启示[J].吉林金融研究,2015(4):43-45.

王泽天.互联网金融下的农村金融发展策略调整[J].吉林金融研究,2015(7):40-42+54.

篇8

【关键词】 “互联网+农业” 农村 信息

一、发展“互联网+农业”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拓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

农产品流通问题是影响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传统农业品的销路非常窄,除了少数农户选择自主零售之外,大多数农户尤其是种植数量比较多的农户都将农产品批发给了零售商,而零售商的数量比较少,农户选择的余地比较少,议价空间也比较小,往往难以获取较高的利润,有时甚至出现滞销的状况。“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可以让农民实现农产品在互联网上进行电子交易,不仅面向国内市场,甚至可以销往国外市场,从而扩大销售渠道,提高议价空间,促进农产品的流通,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2、有利于构建通畅的农业信息平台

农业信息的畅达问题仍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农业信息不通畅就会造成农民盲目地进行农业生产,农业风险也会随之增大。发展“互联网+农业”可以帮助农民实现信息的畅通,既能让他们在互联网信息平台上获取科学精准的务农信息,给他们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支持,又可以让农民通过网络了解外界信息,尤其是了解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信息,从而避免生产上的盲目性,更可以透过电子平台获取与农业相关的气象、预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有效规避风险。

3、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传统的农业发展,农民对市场信息的获取渠道比较少,所获取的市场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当某类产品生产过剩而滞销的时候,农民纷纷弃之,于是又造成了该类农产品的短缺;当某类农产品产量不足而供不应求的时候,农民争而生产,于是又造成了产量过剩,这样必然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而随着“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农民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获取实时精确的市场信息,降低生产的盲目性,减少生产风险,优化农业的产业机构,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二、发展“互联网+农业”面临的问题

1、“互联网+农业”发展未得到足够重视

我国是农业大国,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在农业发展、农村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农业正朝着现代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在促进“互联网+农业”发展方面所投入的资金还有待于提升。此外,农村基层领导对“互联网+农业”缺乏应有的重视。村领导干部处于最基层,与农民的接触最多,对农村和农业发展有着最直接的认识,如果他们对“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把握不准,对互联网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必将影响和制约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2、农民对“互联网+农业”的积极性不高

影响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民,因此“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就是农民,只有农民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他们才会想办法采取行动,克服困难,学习相关知识,促进互联网在农业发展中的运用。

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农民对“互联网+农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当“互联网+农业”没有得到普及的时候,农民不会预判未来互联网对农业发展带来的优势和实惠,很难对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认知。即使有些农民已经开始接触互联网并进行网购,但是部分农民在网购时往往采用货到付款,也就是说他们对电子交易的信任度不高。同时,对于通过互联网来经营农业,实现农产品的网络销售以及在网络上获取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需求的信息,很多农民都不能理解。如果农民对“互联网+农业”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能从思想上说服他们积极参与“互联网+农业”的发展。

3、涉农网站建设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要在农业发展中发挥好互联网作用,需要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科学的统筹,建立农业信息化平台,在平台上共享农业信息和客户信息,实现资源的共享,为农民提供服务和支持。我国虽然也建立了许多涉农网站,但是这些网站专业性和实用性不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电子商务给农产品销售带来的作用尚未发挥。大多数涉农网站所提供的农业信息都是一般性的面向所有农民大众的信息,农业生产和销售真正需要的具有指导意义信息,特别是具体到所从事农业的类型、所处的地理位置、某类农业的市场信息等,网站则涉及较少,这就使得农民难以从其中获得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外,涉农网站的互动程度不高。网络化最大的优点就是交互性比较强,用户之间可以即时沟通。但是涉农网站在开发的过程中没有发挥网络的互动性,网站仅仅是提供一些信息交换服务,用户之间无法参与互动,其所的信息难以为农民提供有效服务。

4、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

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实现了互联网覆盖,掌握技术的农民能够运用网络进行简单的网购。农民在通过网络购买生活用品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他们所生产的农产品也可以借助网络销售拓展销售渠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利润率。但这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不仅要了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在线支付技术等,还要更多地了解农业发展和市场运作的相关知识。所以要发展“互联网+农业”,就需要更多的专业性人才来带动,这些人才不仅要具备相关信息技术和操作能力,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经济常识和市场知识。而农民总体的文化水平比较低,会操作计算机的可能大有人在,但是既懂得信息技术又具备商业头脑的人则少之又少。所以要发展“互联网+农业”,就必须为农村输送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推进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建议

1、加快“互联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信息化设施建设是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发展“互联网+农业”首先应该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主导、多方推动对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实施重点建设。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都已具备宽带上网的条件,要让经济条件允许的农民都能在家中安装网络。还应该积极优化网络通信基站,改善农村地区通信质量,保障农民权益,同时做好服务工作,促进其健康发展。2015年上半年我国新增网民1894万人,其中农村网民占48.0%,比整体网民中农村人口的占比高出20个百分点。农村地区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达69.2%。未来几年内,手机上网将是带动农村地区网民增长的主要动力。如今3G、4G网络在农村地区得到了普及,农民即使不安装宽带,也可以用手机连接网络,享受到网络所带来的便利。

2、加大宣传力度,推广“互联网+农业”的应用

推进“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就要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加强农民对互联网的认识。基层政府要以多种形式对村民进行现场示范和讲解,普及互联网知识。让农村居民了解互联网,不仅要让他们了解互联网是什么,还要教会他们如何使用,提升农民对互联网技术的认知度和操作水平。从农民中选拔思想先进、文化水平比较高的人,免费接受政府所提供的培训,让他们从基础的计算机、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知识学起,逐渐发展成“互联网+农业”的技术人员。据统计,2015年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1.86亿,与2014年底相比增加800万。农村地区10―40岁人群的互联网普及率比城镇地区低15~27个百分点,这部分人群互联网普及的难度相对较低,将来可转化的空间必定较大。

3、构建科学有效的农业信息平台

发展“互联网+农业”,应该积极搭建能够提供全面、丰富、准确、及时农业信息的平台,构建一个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农产品市场相配套的流通渠道,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拓宽农作物销售的市场空间,让农产品能够面向全球的大市场去争取更多的市场机会,让我们国家的农产品真正走出去,让我们的农民真正获益。农业信息平台不仅要提供丰富的农业信息和查询、农产品展示,还应该提供完整的在线交易功能,例如在线交流洽谈、农产品的销售和订购等网上交易功能。各村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没有条件安装网络的农户到乡镇或者社区中可以查询并应用。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宣传,鼓励更多的涉农企业建立试点的“互联网+农业”平台,在信息平台上为供需双方提供服务,完善供应链,提高农业经营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围绕互联网打造面向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必将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4、吸引专业人才扎根农村建设

能否吸引到高学历、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扎根农村建设成为制约“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农村在各方面的设施和条件方面都不如城镇,但是农村资源丰富、地域广阔,有些农村地区的特色资源早已被创业者所看好,吸引了相当数量的农村创业者。农村创业者们有魄力,有想法,有的创业者已经在农业发展中大有作为,也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关注和认可,他们的行为对农民的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应通过他们更新基层管理者和农业经营者的发展观念,体验“互联网+农业”,运用农业电子信息平台购买农资产品、获取信息等,让互联网技术覆盖到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真正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鼓励各级各类农业院校、职业院校和村官培养等加强对“互联网+农业”人才的培养,使人才供应在数量、结构和素质等发面适应未来农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姜媛:发展农业物联网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J].科技信息,2012(5).

篇9

一、“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途径分析

(一)加强对于新时期职业农民的培育

在“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下,由于农村受教育情况仍处于较低水平,保守的思想观念,落后的生产规模以及匮乏的网络技术人才等问题,导致我国农民对于互联网信息进行接受的能力非常弱,并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在人员素质方面的整体要求,直接制约了网络信息等新兴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一是急需提升农业生产人员信息能力与互联网应用的素质。运用远程教育等现代化农村信息化技术,发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交流方式,缩短互联网和农民生活之间的差距,促进农民互联网意识不断提高;二是加强新型职业化农民的培育,对“互联网+现代农业”领域下新型职业化农民培训的虚拟化网络教学氛围进行构建,建设智慧型农民云平台,在智能终端的基础上建设在线课堂和互动课堂等教育平台,使得职业化农民培育向移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培育出集聚文化和技术与经营于一身的新型职业农民团体,给予农业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让农民成为新时期的高科技职业。

(二)在“互联网+现代农业”基础上发展农村建设

一是建设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现阶段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达不到30%,仍不能达到标准的城镇化水平,同时,深受设备高额费用和使用习惯所带来的影响,农村并没有广泛地应用互联网。所以,建设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并营造一个“互联网+现代农业”良好的发展环境,普及农村宽带网络,这是“互联网+现代农业”深入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二是加强农村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基础设施配置,进一步推进完善农村物流体系,降低农产品的物流成本,有助于农村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和快速发展。

(三)加强政府的顶层设计

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确定“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地位,尽可能地对“互联网+现代农业”进行战略性的研究。站在国家层面分析,对“互联网+现代农业”进行顶层设计,并研究“互联网+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意见;不仅要颁布“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及相关制度,避免出现信息孤岛,进一步推动经济各个领域的开发以及利用,同时也要制定“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图,在基础领域以及关键技术领域中实现突破,并对“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好立法工作,促进农业数据能够更加有效地开放,使“互联网+现代农业”充分的渗透到现代农业的产业链中。此外,政府还需要加强地方性特色农产品的扶持,形成龙头企业,打造区域品牌。

二、把握好“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一)大数据和资源数据库的有效融合

有效融合互联网与农业,比较重要的就是对互联网充分利用,实现产业和市场与资源的采集与整合以及分析。对全国农业的数据资源合理整合,建立一个包括农业各领域在内的云平台。第一,采集并分析基础资源,例如畜禽水产和林业、水利资源等,构建一个农业数据的资源平台;第二,建设综合服务型的信息平台,结合产品监测和标准化技术以及产品质量等信息进行实施共享,为受众主体提供不同的客户端,针对相关的信息进行采集和推送,促使电商、物流、传统销售商等多方领域的互联互通,推动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发展。

(二)农村电子商务趋势的发展

对于“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而言,主要对产业链的资源和销售与采购以及定价等环节进行整合,进而构建一个“互联网+农产品”发展的电子商务平台,使得农产品电商可以由比较容易储存的农产品,比如坚果、茶叶等逐渐转化成生鲜农产品的电商方向发展,进而打造农场到家庭的F2F和O2O的直销模式。打造如同淘宝一样的农村电商平台,按照不同的品种和品质与品牌进行分类,营造线上市场,拓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同时通过电商平台的线上销售,建立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品牌效应,由此为农产品销售规模带来质的飞越。

(三)对农业模式进行创新

将“互联网+现代农业”基础上的新创意元素添加到农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对农业的产业模式、经营模式、生产模式进行创新,实现精准化农业生产及智慧农业。截止目前为止,农业生产的效率还比较低,导致很多资源与劳动力出现浪费现象,严重影响了土地利用率。一是要利用互联网信息、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对土地进行合理配置实现高效和节约,比如工厂化育苗、农田数据采集和监控等;二是要加快农机装备的技术创新,比如无人机播种、喷药,实现农业各个生产环节的自动化、数字化创新,重构农业的生产模式。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业产品都是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其单位价值量比较低,所获得的利润比较薄弱。要把农产品营销作为发展的主要突破口,利用互联网创意为优质农产品打造充分展示的舞台,比如,可以利用互联网+休闲观光,融合农村、文化、旅游的发展思路,和城镇居民之间有效融入,让农业不只是单一化的生产基地,由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变身为旅游观光的好景点,从而焕发出现代农业经济的勃勃生机与活力。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金融机构;转型;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5)12-0050-05

当前,“互联网+”方兴未艾,从国家决策层到具体的市场实践主体,都在密切关注并积极推动其发展。“互联网+农村金融”是未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新方向。在此背景下,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加快向互联网金融转型,向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而又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的深刻变革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对信息的整合,打破了传统金融模式在时间、空间、成本等方面的约束,对创新金融模式、完善金融市场、推动金融结构性改革具有积极意义。“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模式加快进行重构整合,运行机制和运行轨迹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①

1.市场主体多元化

“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互联网延伸到哪里,金融服务就拓展到哪里。同时,网上金融业务低廉的成本也刺激了市场的神经,一些互联网大鳄开始借助互联网涉足金融业务。2014年,阿里巴巴启动“千县万村”计划,投资100亿元布局农村金融,面向农村开展支付、微贷、理财等金融服务。②由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等发起成立的网商银行,将农村用户作为三大目标客户群体之一,着力开展农村金融业务。京东金融与格来珉中国合作,运用众筹平台推动格莱珉中国业务开展,主要在农民小额贷款、消费贷款和创业贷款等方面开展业务。2015年3月,哈尔滨银行推出了专门针对农村地区客户的手机银行――“农金手机银行”,将涉农特色业务内置其中,农户可直接通过手机银行提交贷款申请,免费还贷,实现随贷随还。③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互联网企业及其旗下的金融机构,迅速进入农村市场开展金融业务,农村金融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

2.市场竞争白热化

“互联网+”时代,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金融机构的业务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各路商业金融资本厉兵秣马,纷纷使出自己的“杀手锏”,深耕农村金融市场。一是国有银行特别是农业银行、农信社开始依托网上银行提供涉农信贷业

收稿日期:2015-11-15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的机制再造与风险防范研究――基于河南20个县的调查”(2012CJJ058)。

作者简介:唐晓旺,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郑州450002)。

务。如农业银行面向农民推出“惠农卡”,提供小额信贷服务;一些信用社、农商行也借助电商平台提供在线支付服务。二是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大量涌入农村金融市场。近年来,随着国家逐步放宽金融市场准入,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等互联网金融机构相继成立。这些金融机构纷纷看好农村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投巨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提供金融服务。三是一些民间借贷机构借助于互联网提供涉农信贷。这些民间借贷机构以其灵活性、便捷性,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3.客户群体分散化

从客户群体看,互联网金融定位于“长尾”群体,颠覆了银行“二八”法则,奠定了以零售业务为主的特征。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降低了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和信息透明度,而便捷的渠道、低门槛的准入和人性化的操作,使得客户面快速无限延伸,并形成了独特的需求方规模经济。④如阿里巴巴推出的理财工具――余额宝的人均投资额度不到2000元,但其总规模可能超过四大银行的总和;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京东商城旗下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借助于电商平台提供的消费信贷每笔大多几十元,但一天的总规模却能达到大型银行一年的消费信贷量。此外,从客户的年龄层次看,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日益覆盖所有年龄层次,而不单是80后、90后群体,这也决定着互联网金融的客户向所有年龄层次客户分散。对传统农村金融机构而言,“互联网+”背景下,客户分流的影响将愈发凸显,留住老客户和拓展新客户的难度都将越来越大。

4.业务办理智能化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也是信息科技与金融不断融合创新的过程。互联网金融具有信息、成本、效率方面的巨大优势,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以网络的方式提供。在“互联网+”背景下,第三方支付公司如支付宝、财付通、微信支付等大量涌向农村市场,这些公司依托电商平台开展网上支付业务,为客户提供便捷、快速的金融支付服务。目前,很多互联网银行开始通过互联网提供在线存贷款服务。如浦发银行提供的“浦银点贷”业务,可以通过互联网全程在线办理贷款业务,智能化水平非常高。就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科技水平,提高业务办理的智能化程度,为广大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现代金融服务。

二、“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的优势与不足

农村金融机构具有扎根农村、服务三农、贴近百姓的优势,也有资金规模小、科技水平低、员工素质差等先天的劣势。

1.主要的优势

第一,点多面广,贴近农民。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遍布城乡,深入农村,贴近乡土,在信息同步和对称性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与此同时,农村金融机构长期扎根农村积累的信任感和具体经验知识,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互联网+”背景下,许多农村金融机构适应农民的需要,纷纷开展线上业务,提供在线金融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经营灵活,政策倾斜。农村金融机构大多是小微金融机构,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国家在存款准备金率、经营范围、业务品种、税收政策等方面都给予了农村金融机构一定的倾斜。在此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在利率定价上有较大的自,在信贷审批和决策流程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这一特点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尤为重要,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轻装上阵、灵活经营,在互联网上赢得相对竞争优势。

第三,客户众多,潜力巨大。农村金融机构与其所服务的农村客户的感情联系十分密切,积累了具有较高认知度和忠诚度的庞大客户群。在县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涌现出经济效益较好、市场前景广阔、注重社会信誉的高端客户群体,这一群体很容易转化为农村金融机构的优质客户。“互联网+”背景下,这些潜在的客户群将成为农村金融机构拓展业务的宝贵资源,成为农村金融机构耕耘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

2.存在的不足

第一,科技手段相对落后。“互联网+”背景下,金融业务的开展主要依托网络进行,金融业务的提供需要信息系统及金融机具的支撑。目前,受制于资金实力,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系统相对落后,仍然是一个个信息“孤岛”,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信息网络系统。信息系统的不统一,影响着客户体验和跨区域客户发展,也不利于对数据进行实时整体分析。此外,农村金融机构在硬件配置、结算手段等方面对科技的运用还有待加强。很多农村金融机构还未开发出微信银行、网上贷款、网上商城等系统平台,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客户体验性较差,系统没有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发展的新形势下处于劣势。

第二,客户层次相对较低。“互联网+”背景下,金融机构的很多业务将通过互联网以线上的形式开展。目前,由于文化教育程度比较低,广大农民对新兴电子产品认识度和掌握度偏低,无法理解和操作复杂的软件程序,制约着农民通过互联网金融办理有关业务。在很多地区,农村金融机构拥有的大量客户群体多是线下客户,居民对于存折的接受程度优于银行卡,也限制了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

第三,产品创新能力较弱。“互联网+”模式下的在线金融业务,操作上更加注重便捷性,往往只需简单的验证即可完成。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经营形式、金融产品等方面的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农村金融机构推出金融产品时仍采用传统的风控防控手段,需要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的资信证明,影响了客户体验。虽然有些金融机构推出了惠农卡等金融创新产品,但这些创新业务所占比重较小,对金融机构的贡献较少。

第四,人才储备依然不足。互联网金融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员工具备互联网技术以及金融数据量化分析、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建模、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机构人才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工作环境与薪酬缺乏吸引力,工作压力大,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动频繁,缺乏高素质、创新型的金融人才。从学识层次、年龄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来看,农村金融机构当前的人才队伍还与互联网金融时代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

三、“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

转型的目标定位在“互联网+”背景下,金融机构网点的虚拟化突破了金融机构经营的时空限制,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业务成本,提高了金融机构服务消费者的能力。基于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技术装备、综合实力和市场定位,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快从传统金融机构向互联网金融机构转型。未来一个时期,农村金融机构将面临组织再造,线上银行、科技银行、社区银行、特色银行、普惠银行、绿色银行将成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1.线上银行

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冲击下,金融媒介日益多元化,互联网正日益成为开展金融业务的重要平台。商业银行借助于互联网,把传统柜台办理的一些业务如存款、贷款、转账、开户等转移到线上经营,业务办理的便捷性、时效性大大提高,客户的体验也显著改善。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非常重视发展互联网银行,相继成立了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浙江网商银行等互联网银行。区别于传统银行,这些互联网银行不设实体网点,不经营现金业务,而是通过网络数据对个人信用进行分析和运行业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线上银行。借鉴这些经验,未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将依托电商平台,更多在互联网上开展业务,提供在线金融服务,打造新型线上金融服务提供商。

2.科技银行

随着电子银行等信息化产品的不断研发,第三方支付渠道开通,农村金融机构的信息管理面临巨大考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数据量非常庞大,但缺少科学的梳理分析,造成数据资源闲置。提高系统安全性,加强系统建设,做好数据信息的整理和维护,成为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要依靠科技实现突围,打造科技金融的典范。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在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中学习借鉴数据处理模式,建立大数据系统,分析客户的金融行为、服务体验、支付偏好,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优质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建立统一有效的科技信息平台,判断异常交易,建立实时异常行为报警机制,及时处理问题,保障客户资金安全,提升客户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