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实践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8 17:5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业实践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专业实践计划

篇1

关键词:实训多媒体模型能力

职业教育强调学生技能的培养,国家也明确提出实用型人才。中等职业教学更应以技能培养为中心,无论从教学目标或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包括教学方法都应注重实训课的教学,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所谓的实训就是模拟现场工作实际情景(设备、人员、环境、工作对象)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建筑工程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但由于体积庞大,不能和其它工业产品一样可搬到课堂,而教学上要求学生要深入施工现场,又难于在课堂按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模拟实践,从实训项目的确立到完成,其直观性、真实性、操作性、学习性是重要的环节,使学生在实训教学中学习能力、专业技能得发展是实训教学的基本目标。

一、实训室的硬件环境建设。实训室的建设中,除了必要的实训项目,应重视环境的育人,培养学生的建筑企业员工意识。实训室空间划分为实训工位、教师示范讲解、讨论两个部份。车间内应张挂各种制度要求和实训项目的操作过程图解,有条件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教师采用模像直观教学模式,演示建筑现场拍摄的录像和教学课件,与学生的作业成果和操作准确性进行直观比较。同时应根据建筑施工安全要求配置必要的防护设施和用品,确保实训的安全进行,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做到符合教学需要、符合学校发展需要,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二、实训课的教学设计。

实训课的教学设计应以学生训练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学生动手,以项目教学法展开。

1、认识建筑的基本构造。初中生的生活经验较少,不具备基本专业知识,没到过工地,刚接触建筑专业,直接灌输理论或要求学生动手是非常难的。上课之前可带学生参观学校的建筑物、实验室、实训场,或结合课程内容到工地进行见习,学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也应购建各种建筑构造、结构构件实际模型,以便学生在教学中学。参观见习应由专业教师带队并进行讲解,要求学生做好记录,对部份参观内容以图形予以表述,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

2、多媒体教学。前面已谈到,建筑工程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要在口头上讲述清楚是不可能的,或是依靠黑板去描绘也是非难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教师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制作的各种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现场施工环境,为专业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使学生对一些抽象的实验、试验过程和现场才能看到的操作过程更好地理解,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单调模式,使学习落到实处。在建筑专业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图纸、详图,也可把一些施工操作过程拍摄成录像在课堂上播放,或者用动画的方式演示一些构件的破坏过程,则在课堂讲解时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多媒体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学生也能在教学中感受到计算机技术在建筑工程实践中应用,从而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

3、模型制作。建筑是创造空间的专业,其产品是三维立体的,各种构件也是三维的,且有多种层次,结构构件或材料组成往往是被隐蔽的,在实际建筑成品是不能直接观察,学生在教学中接触的教学内容多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展现,这大多是二维平面形式,不容易形成立体形像,空间想象能力难于得到煅炼,模型制作恰可弥补这一缺陷。教师可把教学中的各种构件、系统要求学生画出图纸,制成立体模型。材料可用硬纸板、铁丝、线、软木条、薄胶合板,经济且利用剪刀、美工刀、钢尺、大头针容易制作。如建筑制图中的三维空间、基本形体、组合形体可用硬纸板制作,建筑结构中桁架用软木条制作,梁、板、柱用铁丝作钢筋、纸板作为模板,甚至整个结构体系也可制作模型。施工技术、技能操作前要求学生用模型进行预演。在模型制过程中,学生通过材料预算、决算,构件合理选取、连接,充分理解建筑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经济性。

4、实践训练。模型只是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论证,加深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还须在实操中进行。教师对实践性强的课程和技能应设计成若干项目,由学生动手操作。包括以下基本过程。

A、提出实训项目: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工程实况设计一实训案例,例如《装饰工程》中墙面砖镶贴教学,可设计一卫生间墙面的磁砖的镶贴。提供本节教学所需的资料,包括构造做法、施工用料、施工工具、班组配备、作业条件、工艺流程、操作要求、安全规程、质量标准等,资料可采用书面、图片、影像等形式展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并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一般以4—6人为一组,教师同时介绍施工组织设计中本分部分项工程的编制内容、方法。

B、计划制定。学生在学习教师提供背景资料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对实训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写出施工计划。计划内容包括施工项目实际的总体图形尺寸、材料形状规格、用料计划、施工操作要点、小组成员分工要求等。如卫生间墙面的磁砖的镶贴施工计划应括根据所给的条件,确定卫生平面图和四面墙面砖具体几何形状与尺寸并画出图纸,选定磁砖规格并进行材料用量预算、施工顺序、工艺要求,小组分工。

C、讨论计划,确定各小组施工计划。首先由各小组推荐一人介绍本组施工方案,要求以图表或板书形式展现方案,便于讨论。然后其他小组对该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从方案的可操作性、经济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讨论,对存在的问题采用头脑风暴方法提出解决办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评点或引伸相关专业知识。

D、模型制作演示论证。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操作能力较低,直接进行实际工程训练容易损坏工具、浪费材料,故可利用硬纸板、铁丝等材料制作模型进行论证施工方案。如上述卫生间贴面砖项目要求学生根据施工图用纸板制作四个墙面,根据磁砖规格用不同颜色纸板裁出,用胶水粘上,确认所用材料与施工顺序是否正确,对施工成品有初步感性认识,完成从二维图纸到三维模型的思维训练。若模型与方案存在不一致,则进行检查模型与方案,找出问题,分别进行修改,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E、实训操作。实训是中职学生技能培养的重点环节,只有通过一定课时训练学生才能形成熟练的技能。课堂中的实训以形成技能为主要目的,不能强调工程内容的复杂性、真实性,考虑材料的可循环利用。因此教师在设计案例时,应考虑到案例的可实践性,分解成若干阶段进行教学时,对于单构件、施工工序、分项工程和分部工程可利用模型和图纸、实物讲解,然后让学生采用看、画、算、练的方式进行,看即观察身边的建筑物或深入施工现场参观,画指利用制图技术对建筑细部进行设计,使学生掌握每一个细部构造,算为对建筑工程量进行计算,掌握诸如工期、材料清单、造价、内力、结构计算,对整个建筑工程可设计一个简化的、缩小的或小比例建筑物为例进行讲解练习,如以一间房间就可模拟完成一幢建筑物从设计、工程预算、招投标、施工组织管理、施工放样、建造全过程。在砌筑工程中采用粘土砂浆代替水泥砂浆,地板砖铺贴采用砂子代替水泥膏等粘结材料,竖立面用水平面模拟。选取一面墙在地面上进行实际训练。如卫生间内墙面贴磁砖采用在地面上用石灰膏代替水泥膏进行实训。其过程包括:1)、放样弹线;2)、切磁砖;3)、上浆4)铺磁砖;5)、场地清理;6)、计算实际用料;7)、小组自检。通过各种形式的案例实践练习,使学生能深刻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增加实践操作能力。

F、评价、小结。实训成果的评价是对学生自主学习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小结可使学生认识、发现学习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训练中进行改进并不断提高水平。评价方式有各组互检、教师评定,内容包括施工方案评定、纸模型制作评定、施工质量评定、材料消耗量与用工效率评定(经济性)。依据主要为《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并根据验收结果填写相应的质量验收记录表。

G、报告。学生完成一个实训项目后,应写出实训报告,可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也是今后从事技术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技能。一个完整的实训报告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项目或任务要求。2)、小组成员分工。3)、施工方案或计划。4)、实施过程。5)、质量控制措施。6)、成果评定。7)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实训教学中应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全员、全过程参与为目标,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得到发展,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所培养的学生适应现代企业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出版社,2005年7月

2、新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规划建筑工程系列教材.[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篇2

[关键词]工程能力;课程体系;机械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047-03

机械工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械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中国制造2025》也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大批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服务于国家建设。因此,探索一条适合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对于提高大学生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面临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对员工队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由原来的单一专业型、理论型向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转变,要求毕业生既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也要有工程实践的实际技能,还要具备利用各种技术信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开发能力。这种需求与培养之间的落差,导致我国就业市场的矛盾日益明显和突出。一方面现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造成了找工作难,找理想的工作更难的现象。究其根源,在于高等院校办学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于时代和社会发展;同时,学校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重视不够,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缺失;工科教育和生产实际脱节,学生不能学以致用等。

齐鲁工业大学在2011年成为山东省应用型名校工程第一批建设单位,明确提出了把学校建设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在全国同类院校形成较为突出的人才培养优势特色。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制订了有利于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从而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保证。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社会实践等几个板块。总体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机械工程师素质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外语交流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具有规范的工程素质,动手能力强,掌握多种专业技能;掌握机械工程领域内的研发、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贯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学科交叉”的基本原则,体现素质、能力和知识的培养,强化专业基础与应用,同时紧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新突破,全面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引进新成果、新技术和新工艺。

按照上述指导原则,我们构建形成了“三类别、多模块” 的课程体系。“三类别”即三类课程,包括素质能力必修课、专业出口核心课和兴趣特长选修课。“素质能力必修课”包含了通识教育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专业出口核心课”包含见习式训练、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及其他与就业关联度高、针对性强的课程;“兴趣特长选修课”包含了通识教育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所谓“多模块”,就是指紧密围绕学生就业出口的实际需要,设置不同的职业出口课程,培养学生就业、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通过“增”、“减”、“删”、“并”、“借”等措施重构课程内容,进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目标,教学内容跟随学科最新发展,引进装备制造新技术、新工艺,渗透工程问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进行多方位的改革及实践,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课程体系层次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体系层次图

(一)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课程内容、教学目的和对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侧重点不同,大学期间所学理论课程分为核心课程、创新课程和职业出口课程,分别建设成为核心课程群、创新课程群和职业出口课程群。

核心课程群主要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微机原理及应用、工程材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等,以培养机械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能力为主。该类课程主要采用讲授式、启发式教学方法讲授机械与机器的组成原理、运动分析方法、力学分析方法等,让学生掌握宽广扎实的基础知识。

建设两大创新课程群,以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典型机械结构创新件设计、制造和检测”的创新课程群主要包括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精度设计、机械课程设计、创新设计与制作等,以典型机械结构为例,让学生完成机械结构的创新设计、加工制造、检测和装配。“机电一体化”创新课程群,主要包括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电机拖动、计算机控制技术、现代物流装备与技术等。创新课程群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启发式、项目式、头脑风暴式,重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组建的项目小组为创新团队,开设机械工程创新实践综合训练课,进行典型轻工机械结构部件的设计、制造和检测等全过程的实践训练。由此,学生把学到的相关知识应用于真实具体的生产过程,不仅可以把零散知识点形成有机整体,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职业出口课程群以培养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为主。制造装备设计与制造方向职业出口课程群主要包括机械系统设计、机械现代设计导论、机电传动控制、现代制造技术、模具CAD/CAM和数控加工技术等;轻工装备设计与制造方向职业出口课程群主要包括轻工产品生产工艺与装备概论、轻工装备现代设计概论、机电鞫控制、过程装备、过程装备控制技术等。职业出口课程提倡校企合作教学,提倡小班上课和小班讨论,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承担,以讲座式、探究式、企业项目案例式、技术难题招标式等方式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水平,强化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物理实验和专业方向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和创新设计、工程训练、生产实习、电工和电子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军事训练等。安排实践教学体系时,要注意合理调整理论课学时和开课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学。为了增强学生的企业现场的实践教学,把第四学年上学期生产实践由3周增加到6周,并调整到学期期末进行,这样就便于和第四学年下学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相联系,可以让学生在企业中完成与工程实际有关的毕业设计,通过工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针对专业方向综合性实验,积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为主,既重视基本技能训练,又强化开发创新,打破各专业课程间的壁垒,加强相关课程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在系列课程或课程群起点上,建立具有一定柔性、实验与实习一体性的实训环节,进一步优化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机械类实验教学中心。为了改善和提高实验实践教学计划,学院投入500多万元购买了新的实验设备。按照国家“标准化实验室”的建设标准,整合原来分散建设和管理的实验教学资源,建立机械类专业教学的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综合实验中心建立后,学生通过预约,可以随时到开放实验室从事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通过“机电产品创新与综合实验课”等系列课程,向学生传授创造学、创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对近机械类学生开展创新教育,将“机电产品设计创新大赛”作为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评选产生创新实验课的优秀作品,每年举办,每年评选,形成长效机制。通过竞赛活动,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比赛中脱颖而出。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建立全开放实验教学模式。在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理念,引入现代化的实验技术和实验内容,按照“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构建模块化、分层次、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包括机械认知实践、工程综合实践、研究创新实践、机械基础实验、产品制造基础工程训练、机械基础综合课程设计等。通过这一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增加实验教学的比重,强化能力培养。根据现代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研究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主动适应市场,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拓宽实践教学空间。充分利用校内科技实验站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大大增加学生实践课的比重,促使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动手能力明显提高。结合科研课题、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和生产实践的需求,积极开发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着重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使毕业生能够提前与生产实际“对接”,更好地适应将来岗位需要。

三、课程体系建设成效

自2011年应用型名校建设工程开展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经过对课程体系的删减和优化,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三类课程群,初步构建了适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专业现已成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和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专业形成了“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研究创新实验”的三级实验教学平台,实施多层次实验教学;实现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开放式工程实践动手能力与课程实验相结合,创新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设的典型机械零件综合实验,通过让学生在机械零件的设计、制造和检测过程中进行实践和实训,把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真实具体的生产过程,以生产实际为导向,使零散孤立的知识点形成有机整体,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为了达到企业对学生工程能力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应学生工程能力培养要求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既兼顾培养学生扎实的工程理论知识,又重视学生的工程基本技能、工程思维和素质、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突出专业特色,保障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 参 考 文 献 ]

[1] 许崇海,史岩彬,张鹏,肖光春,方斌.机械类专业工程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初步实践[J].临沂大学学报,2014(6):21-23.

[2] 朱高峰.中国的工程教育――成绩、问题和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1-7.

[3] 李茂国.中国工程教育全球战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1-12.

[4] 朱里.高等学校机械设计制造本科专业教学实践改革方案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52-53.

篇3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车辆工程 实践体系 工程训练中心

[中图分类号] U46,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06-02

江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首批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院校,车辆工程专业是我校四个入选专业之一,学校和学院非常重视此次培养的契机,出台了江苏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行动计划,并在行动计划中明确了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具体任务、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

一、基础性课程实践

卓越工程师计划重在构建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3+1”人才培养模式。要使得学生在最后的一年里能顺利地围绕专业知识进行集中的生产实践活动,前三年的理论教学及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将显得十分必要,否则第四年的实践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校依据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目标,构建“厚基础、宽知识、显特色、重应用”的车辆工程专业基础性课程实践体系,着重打造紧密联系车辆工程特色的力学、电学、计算机、控制工程等基础课程的实践体系,由浅入深、由简至繁,按层次递进,在上述课程传统实验基础上,融入体现车辆工程专业在上述领域应用实际的实验,在基础教学中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强化理论学习成果,拓宽学生知识面。

同时,基础性实践内容还包括课程设计,冷、热加工实践,校内专业实践等环节,通过这种体系化的基础性实践,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校内专业实践教学方面,针对卓越计划要求,对车辆工程实践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改变传统的演示性实验,按照功能分为模型展示区、拆装实验区、检测与故障诊断实训区、自我创新设计实验区等,每个区域都能完成一个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时,创新实践项目,凸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用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取代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以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另外,将老师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应用到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大量的实践项目让学生直接进行详细的实际操作训练,并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考核力度,改革考核方式,从而客观评价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操作能及水平。

二、自主创新实践

学生自主创新实践主要是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挑战杯、科研课题等为牵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重要内容。包括创新思维、创新设计、团结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它是前一层次的深化和提升,主要实践场所是我校江苏省车辆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中小功率内燃机工程中心、校企合作的工程训练中心等。

(一)以科技竞赛为导向,开展学生创新实践

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创新产品设计水平的重要手段与形式。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识与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精心组织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作品竞赛,获得全国二等奖、三等奖多次。参加历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国FSAE)”、“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等,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挑战杯”、竞技大赛等形式不仅锻炼了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爱校、爱专业意识,并在学生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力。

(二)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高等学校如何使卓越工程培养计划专业中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与创新相结合,一直是摆在师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卓越计划培养中,车辆专业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坚持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汽车学院的科研经费在我校多年来一直排名前列,利用这一优势,以“导师制”、“双师制”,以及学院鼓励政策为平台,以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通过“教、帮、带”,激励车辆工程专业教师与本科生合作开展科学研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大批学生科研论文、专利公开发表,这批骨干力量在校园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成为激发广大同学创新精神和参与科研的动力源。

同时组织车辆工程专业学生中的骨干力量,积极申报省级、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开展科技攻关。鼓励和扶持骨干团队出科技成果,做好学生科技成果的专利申请及成果鉴定等工作。两年来,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参加校级以上各类竞赛达千余人次,获得省级、市级以上创新奖多项。学生积极申请各级各类创新项目100余项,累计主持校级以上创新项目50余项,申请专利30余项。

三、校企工程训练中心实践

我校在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中融入校企合作机制,与南京汽车集团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共建的实践教学平台项目,按照“共建共享、互助互动、优质优先、分期分段”的建设方案,服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不仅以高起点、高标准满足了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更符合现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创新实践要求,为卓越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一)制定并实施完善的实验与教学方案

工程训练中心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车辆工程专业企业学习教学计划,分操作实践和理论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除南汽主要产品的工艺流程、工装设备等专业课程,另外还增补南汽特色的教学内容,如:企业文化、质量管理、法治管理、岗位职业技能等。通过现场教学、专题讲座、岗位实习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感受企业氛围、学习技能本领。实训培养内容适应江苏大学的教学需求,在我校大学生来厂实习期间,南汽统筹安排学习与实训,明确实训标准,并结合专业方向,强化上岗训练,提高学生的适岗能力。实训中,由工厂提供工艺标准、工作量具和原材料,安排实训教师,通过生产现场讲解和上岗实习操作,实现工学结合。

(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

依据我校卓越计划培养标准,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三)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卓越计划顺利实施的前提是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为此,我校将计划地选送教师到南汽集团工程岗位上工作1~2年,积累一定年限的企业工程实践经验。同时,我校也从南汽集团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担任本科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

(四)构建多功能校企合作车辆工程实践教育平台

工程训练中心以提高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工程素质为主线,创建高等工程教育开放型校企合作工程训练新体系,该体系以4个相互关联、递进提升的平台为主要特征,体现了多层次、全方位、综合式、开放型的立体交叉式教学特色,实现了“纵向及顶”(即从专业技能培养逐步进入该领域学术前沿)、“横向达边”(即体现人才培养中各科知识的融合与贯通,以及学科专业的交叉和渗透)的现代工程教育目标。

四、结束语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提供了目标和方案,构建基于卓越计划,适应汽车行业发展的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突出学科与专业特色,融入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为工程实践夯实基础;以“科技竞赛”为导向,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工程素质与科研技能;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让企业担当更大的社会责任,让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全面升华,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从而全面建立我校工程能力系统化培养的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为社会及汽车行业贡献更多的创新人才、一流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姝,亓昌,等.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的汽车构造课程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2,15(3):40-42.

[2] 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3] 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10,(8):9-10.

[4] 叶志攀,金佩华.中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74-77.

篇4

摘要:本文结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实践,从人才和专业培养目标入手,总结了课程体系设置的四个特色。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计划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学生和企业需求的调研

教学计划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使其所学知识尽量不与社会脱节,有利于将来顺利地走上企业的工作岗位,所以在进行教改前我们首先对学生和企业进行了调查分析。表1是学生调查的部分结果。

从学生的选择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不太清楚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在选择学习和就业方向时,比较偏向网络和程序设计方向。

在我们对企业的调查中,企业认为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是高职生进入企业、适应企业工作需求的基本条件。用人单位普遍认为高职学生应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并且应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就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而言,主要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更应贯彻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原则。

2教学计划改革的原则

在制定新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我们遵循着“理论够用、实践够厚、知识够新”的原则,把课程体系调整为以软件为主,偏向网络应用。在调整过程中主要突出了四个特色。

(1) 课程设置模块化。把计算机应用专业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分解为七个模块,并围绕这七个模块组织教学。对每一模块都分别提出了教学的基本要求,并且把教学和取得岗位证书联系起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培养岗位技能;另一方面是为学生以后的就业考虑,为方便他们求职打基础。

(2) 加强实践环节。我们把上机学时由过去的296学时提高到558学时,占总课时的比重由17.3%提高到25.8%,同时安排了27周的实践教学环节,使他们尽可能地多动手,适应将来走向社会之后的工作环境。

(3) 引入证书培训。我们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和企业建立联系,签订合同,根据他们的需求设置课程体系;二是考察和分析社会上针对职业培养而开设的各种企业培训项目,包括劳动部各种职业资格认证,全国计算机应用软件人员水平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及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计算机应用水平测试和各种国外著名大计算机公司组织的计算机证书考试等。

本着节约实用的原则我们选择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和政府补贴微软双认证项目。政府补贴微软双认证项目是ATA联合微软与上海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共同推出的“双认证”项目。它根据企业岗位要求进行培训,使学员的能力充分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由微软提供最热门的培训课程,学员可快速掌握IT主流技术;同时,它是政府大力支持项目,政府为学员参加培训和认证考试提供费用补贴;培训课程通过后,可以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微软国际认证证书。

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费用,而且使学生学到了实用的知识,掌握了技能。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就业,我们主要选择了两大方向:计算机网络与系统管理员,面向.net的Web应用程序设计的程序员。

(4) 增加技术讲座。我们定期邀请一些专家,也邀请我们的老师向学生们介绍当前最新、最实用的计算机技术和应用。为了使学生不与社会脱节,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定期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来为学生做技术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

3基本素质和岗位综合能力要求

我们归纳出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岗位综合能力要求是:

(1) 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熟悉各类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通过上海市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

(2) 掌握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3) 具备使用高级语言进行初步程序设计的能力,可以进行面向.net的web应用程序设计或基于C#的windows应用程序设计。通过上海市或者国家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通过程序员(.net)(四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微软国际认证证书。

(4) 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掌握一种常用的DBMS 及其开发环境,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熟悉SQL语言,并能进行数据库系统的初步开发。

(5)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结构、组成和应用,熟悉INTERNET的使用和计算机局域网的设计、安装、维护和管理过程;通过计算机网络与系统管理员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微软国际认证证书。

(6) 能够进行初步的网站规划与设计,熟练掌握最新的网页制作及其相关软件。

(7) 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具有初步图形、图像数据的处理能力和三维动画制作的基础知识;能使用常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和图形图像处理软件。

4与证书配套的主要专业课程设置

在专业课程设置中,与获得岗位职业技能证书直接相关的课程一共有10门,如表2所示。其中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和C程序设计语言实践是为了加强其动手能力而配套的实践课程。

完成这些课程的学习,获取相应证书,有助于完善知识结构,培养专业能力,有效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慧清,李宏高. 浅谈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J].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1):39-40.

篇5

Abstrac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English teaching of the petrochemical engineering were analyzed. Under the idea of the excellent engineers, the reform of the petroleum chemical industry professional english course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 were put forward. For example, the course content were divided into unit modules, the teaching method "participatory"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s were reformed.

关键词: 卓越计划;石油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Key words: Excellent Program;petroleum chemical industry;professional English;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225-02

————————————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教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11GJB125072,91101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资助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课程教学改革项目。

作者简介:王丽(1983-),女,湖北洪湖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绿色化学与可再生资源研究。

0 引言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教育部出台了重大教育改革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由教育部于2009年提出,2010年6月23日正式启动。旨在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2012年,我校成为国家首批“卓越计划”试点单位。

目前,我国能源紧缺、石油对外的依存度已经达到了50% 以上。因此,大力培养卓越的适应国际需求的石油工程专业人才是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石油化工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油气采、炼规模的增大和国际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大,不仅需要专业理论基础扎实,而且需要外语交流能力突出,尤其是专业外语交流能力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已不能很好地满足新形式下对国际化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校石油化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本文针对我校石油化工特色及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结合本专业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探讨当前石油化工专业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根据本专业教研室老师的教学改革实践提出若干整改措施,期望提高石油化工专业英语教学的针对性及时效性供同行参考,服务于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及深造。

1 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度不够,重基础英语,轻专业英语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是学生必须通过的英语学习的2个阶段,最终获得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两个阶段的学习互为补充,同样重要[1-3]。

从毕业生就业来看,普遍反映专业英语是可以在工作和学习中被经常使用的。但是从各高校培养计划来看,多数高校不重视专业英语,有些高校甚至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对专业英语的教学及改革方面的投入远不及基础英语,一般高校普通英语的课时达到230-250,而专业英语的课时仅有32。学生迫于CET-4,6的压力,对专业英语的学习也不够重视。

1.2 欠缺石油化工专业高质量有针对性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改革中的关键。任课教师如何选择或编写合适的教科书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

目前与石油化工类相关的“专业英语”教材只有一本,即为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的《石油加工专业英语》第二版,教材里面虽然涉及到一些专业词汇和短语,但是里面的加工工艺可能已经被淘汰了,学生用这本教材感觉还是信息更新不够。

目前迫切需要一本反映最新加工工艺和学科前沿的石油化工类相关的“专业英语”教材。

目前需要对各门主干的石油化工类专业课程与专业英语课程进行整合,如对《石油炼制工程》,《石油化工工艺学》,《石油产品应用技术》等新的加工工艺进行整合与优化,以编写适合学生使用的《石油加工专业英语》教材。与此同时,在各章节后还可附上相关专业英语知识介绍,以强化和规范学生的专业英语表达能力。

1.3 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目前石油化工方向的教师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同,导致大家的学习背景和专业背景也不一样,具有石油化工背景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还比较欠缺,这样在讲授《石油加工专业英语》的时候教学效果也存在差异。

专业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出国交流或学历晋升来提升自身的外语水平,并吸纳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于教学活动,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2 课程内容的改革

图1为卓越计划下本课程的课程体系改革模式,可将《石油化工专业英语》按照基础理论知识、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发展前沿来进行内容的划分,同时围绕“大工程观”意识、创新意识及团队协作意识来组织“参与式”教学活动。如可将《石油加工专业英语》按照下面的单元模块来划分教学内容:延迟焦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加氢裂化、加氢精制、固体酸烷基化、异构化、乙烯裂解及乙烯下游产业链等加工工艺过程来组织教学内容,这样的知识体系比较系统,学生也容易系统地接受巩固相关的专业知识。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实行“参与式”教学方法 《石油加工专业英语》具有较强的互动性,过去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教学实践表明,实行“参与式”教学方式,对课堂讲授进行一定力度的改革,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正面的促进作用。即课题教学可采用“3:2”方案来进行,课堂上教师讲授用3/5的时间,而学生参与课题教学和练习用2/5的时间。教师利用这有限的时间重点讲述各单元模块的专业词汇短语的意义用法、加工工艺的流程等。而剩下的2/5时间可以将讲授课程进行单元划分,让学生分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查阅资料和PPT制作,在课堂上给每个组5-10分钟的时间进行讲解和报告,教师可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现场答辩,以此来评价大家参与课题教学的效果,这样大家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既丰富大家的知识面也让大家的英语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3.2 改革考核方式 在本课程的改革中,应该重视教学的“过程管理”,即可采用边学习边考核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效果评价,这样更能促进“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实施。使学生明白平常参与到课题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能够得到老师的反馈和重视。另外,在考试问题上,专业英语教学中还存在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即教师和学生普遍重视阅读理解,对朗读重视不够,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表达专业知识、进行科技方面的交流时形成“哑巴英语”的现象。看得懂但说不出,学生只注重认而不注重读。所以在考核方式上应多样化,既有卷面考试,也应有口试,让学生把“认”与“说”都重视起来,避免交流过程出现“哑巴英语”的现象。

4 结论

以上是我们教研室专业英语教师对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探索和总结,虽然已经初具成效,但是离我们培养“卓越计划”的人才和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对现行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和办学模式都产生很大的冲击,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不断地学习、交流、探索、总结和改进,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严军,陈赛男,于敏,王俊,孙东坡.高等学校工科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关键环节[J].科技创新导报,2009,(15):144-145.

篇6

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受到领导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人才,需要人才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掌握科学的会计技术和方法,能够从事财务以及会计核算等工作,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通过学习会计电算化,学生会掌握一定的财务会计学、会计电算化、税法、审计、财务以及成本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1]。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也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遵循的原则

要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以培养人才为教学目标,使知识的传播、能力素质的培养与提升集中起来,将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融入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一)科学原则

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以学科和课程建设为标准,通过实验室开展多样化的实验教学[2]。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使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系统性原则

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需要将电算化操作与手工实验有机结合,结合单项实验和综合实训,将传统工商业与新兴服务业的实训、校内与校外实训、分散、集中实训等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全面提升。

(三)渐进性原则

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多种实践课程构成的,实践课程之间是一种渐进的过程,会计电算化建设需要坚持以任务驱动、能力递进式培养为主。(四)可操作性原则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时,需要结合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水平、师资力量以及社会需要相结合,使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三、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途径

(一)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

在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需要以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为依据,科学的进行课程的设置与课时分配。将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相整合,实践教学的课时需要占到总体课时的50%以上[3]。为了进一步促进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根据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等,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容,如果要修改教学内容,需要保证其操作性,强化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的实训,促进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应用。

(二)实现一体化、混合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要建立完善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岗位需要,明确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从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了解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科学的进行实践课程的划分,明确实践课程的内容、目标等,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实训室以及教师之间的混合教学,形成混合型的实践教学体系[4]。

(三)构建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训基地

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将校内与校外实训相结合、实践教学中,在学校内部建立实训基地,营造真实的实训环境,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会计电算化人员到学校进行指导教学,让学生在学校中就可以了解企业中的工作内容,从而更加针对性的开展会计电算化学习。学生的实训不能依靠学校的实训基地,还应积极建立校外的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合作,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互动交流,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实习训练,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优秀人才。校外的实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以将大量的学生安排到企业进行实习,还可以将学校中的专业教师安排到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制定科学的计划,了解实训基地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锻炼。全面了解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的情况,了解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由学校教师或者企业的工作人员给予专业性的指导和帮助。实习过程中,要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发表自己的心得,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促进学生实践学习效果的提升。

(四)强化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评价

在以往的教学中,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通常是以试卷的形式来进行,但是当前实践教学的内容逐渐增多,考核的方法也应随之发生变化,应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保证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实践教学的教学评价是比较复杂的,考查的主要有过程和结果考查两种[5],教师与学生在最初阶段需要适应一段时间,这一时期就可以以结果考核为主,过程考核为辅。根据学校实训的具体情况,明确学生教学评价的内容,例如可以将会计电算化中的总账、报表、工资等作为考核的标准,实现量化的考核,保证考核评价的公平公正。当教师与学生熟悉这种考核模式后,就可以以过程考核为主,使学生能够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教学中。

(五)提高教师素质能力

对于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教师的素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应努力提升教师的素质能力,这是实现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使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给学生的实践教学给予专业化的指导。邀请企业的成功人员到学校担任客座教授,将自己在企业中遇到的问题讲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以及专业需要,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四、结束语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程机械;专业课程一体化;实践教学建设

作者简介:刘存香(1981-),男,广西宁明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副教授;刘学军(1977-),男,山东潍坊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重点项目(编号:2011JGZ088)、2011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2011年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研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101-02

随着我国工程机械市场膨胀迅速,我国占全球工程机械市场的份额已从10年前的7%迅速攀升到2010年的31%。2011年,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国家一系列基建投资规划的出台又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持续上升提供了保障,也为工程机械专业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其中,整个综合运输体系投资规模约14.5万亿元。在水利建设方面,未来十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其他方面,如房地产开发、矿山开采等各个产业的发展也会产生相当大的投资规模,如2011年全国将完成1000万套保障房的指标,达到全国房地产投资规模的20%,直接投资将达到1.4万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按照惯例,一般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中会有5%~8%用来购买工程机械设备。因此,未来几年工程机械行业仍然会保持较高的增长幅度,从而引起工程机械服务人才需求上产生新的增长点。

然而,纵观国内各高职院校,多数开设有工程机械类专业的院校均为交通类院校。究其原因,工程机械专业所需实训设备价格昂贵,同时需要有较为宽敞的实训场地。为此,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以专业课程一体化为建设目标的工程机械实践教学建设方式。本文通过介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机械维护方向)实训基地现有基础,进一步介绍该专业基于专业课程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建设的做法。

一、实践教学建设现状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机械维护方向)自2007年开始招生,是广西教育厅“十二五”重点建设的急需专业之一。在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本着“围绕学生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训基地”的主旨,“以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带动专业建设”为目标,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机械维护方向)实训基地建设一直在不断探索中。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以创新作为实训基地建设的主旨,努力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带领学生进行实训操作的同时,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目前,已有的、面向该专业的实训室分为四类:一是满足基础课所需的“基础创新型为导向”的实训室;二是满足专业主干课所需的“能力创新型”实训室;三是满足后续能力发展所需的“拓展创新型”实训室;四是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等。实训基地占地约3500平米。

以“基础创新型为导向”的实训室可开展简单而独立有工作任务的实训项目,学生通过分析任务、明确目标后便能独立完成,如“机械创新实训室”、“机械基础实训室”、“金工实训室”等。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能力创新型”实训室,如“工程机械发动机实训室”、“工程机械底盘实训室”、“液压与气动技术实训室”等;“能力创新型”实训室最大的特点在于学生完成实训项目后不仅解决了教师设计的任务,而且还能将一些抽象的、复杂的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以学生后续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拓展创新型”实训室,如“机电创新实训室”及“智能控制实训室”。“拓展创新型”实训室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工程机械电路特性、智能控制过程,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图1所示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机械维护方向)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图。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机械专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建立的四大类型实训室及其实训教学设备能基本满足培养学生“会做”能力的要求。

然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课程建设关系不紧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于推动师资队伍建设仍有很大空间,课程建设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推动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距离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目标仍存在很大差距。

二、以课程建设为载体的实践教学建设思路及措施

为使实践教学建设与课程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自2011年开始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该专业制定了明确的建设目标,即:借鉴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学院合作发展理事会”与“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两个重要机构的作用,利用广西交通系统间的互帮互助关系,引入企业人员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依托课程建设完善实训基地功能。在学院强有力的保障措施的支持下,实现实践教学建设推动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又进一步推动实践教学建设的良性、高效的“螺旋盘升式”建设目标,进一步推进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具体建设思路和措施如下:

1.依托课程,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发挥行业优势,在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建设

根据工程机械行业企业的需求,课程建设中已确定“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与“工程机械液压与液力传动”两门核心课程为建设的突破口。为此,实践教学建设将重点围绕工程机械发动机实训室和工程机械液压与液力传动实训室两个实训室开展建设,并通过两个重点实训室的建设,将其成功经验辐射到其他实训室建设当中。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将根据企业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进行,扩建内容包括实训设备的合理配置、实训场地的合理规划等。实践教学建设中所开发的一系列实训项目将被融入到工学结合教材建设当中,从而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将基于“课程工学结合”建设理念进行。考虑如何将“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与“工程机械液压与液力传动”的每一个基础能力模块和拓展能力模块以工学结合的形式开展。

此外,实践基地建设还将倚靠广西交通系统行业企业关系,与广西交通运输厅下属的西江航运建设投资集团、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等开展校企合作,进一步拓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和强度。

2.通过实践教学建设,提升校内专职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实训项目开发能力,提高校外兼职教师队伍教学水平

工程机械发动机实训室和工程机械液压与液力传动实训室两个实训室的建设将由4名校内专职教师和2名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专任教师具体负责校内实训室的建设、规划、运作方案和实训项目,2名企业兼职教师完成2门核心课程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运作方案和实训项目。

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不断交流建设经验。校内专职教师根据校外兼职教师所提出的最新机型的发动机故障、液压系统等故障案例,不断设计、更新“工程机械发动机实训室”和“工程机械液压与液力传动实训室”的实训项目;而校外兼职教师将根据校内专职教师所编撰的工学结合教材、“任务驱动式教学”及“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教学手段,开发校外实训基地“基于课程工学结合”的实训项目。

通过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展工程机械发动机实训室和工程机械液压与液力传动实训室建设,将有效提升校内专职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实训项目开发能力,提高校外兼职教师队伍教学水平。

3.实践教学建设在促进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实践教学建设能够不断完善课程建设,促进师资队伍建设,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不断提升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学生基础知识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后续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加快了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步伐。

三、结语

推进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新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机械维护方向)专业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衡量依据,通过课程建设推动实践教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最终实现三项建设的“螺旋攀升式”递进。这种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模式将会快速提升专业建设成效。

参考文献:

篇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5) 08- 0121- 02

doi:10. 3969/j. issn.1671-5918.2015.08-057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一、目前水利勘测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

受我国教育背景、教育资源、教育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水利勘测设计专业人才专业实践教学思维模式和创新模式缺乏应有的实践特性和创新特性。在我国水利勘测设计专业高等教育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普遍采用参观已建工程的方式开展实习,采用虚拟工程项目的方式开展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缺乏具有指导性的生产实践元素。目前水利勘测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水利勘测设计专业的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联系

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相脱离,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大多是虚拟工程项目,缺乏真真的实践平台。培养内容单薄、方式单一,缺乏系统性,教学效果难以适应新时期创新性、实践性、复合型人才需求;

(二)高校水利勘测设计专业的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专业实践教学只停留在“学”上,基本脱离了实际工程的设计和运行,更谈不上与科研相结合,不具备社会服务功能。为了切实提高水利勘测设计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水利勘测设计的专业特点,将水利勘测设计专业的专业实践教学思维模式分为“一体化、三层次”。为实现“一体化”的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将专业实践教学划分为“三层次”和“四模块”,从专业理论课程内容的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系统和内容、专业实践教学方法以及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和优化,提出一种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水利勘测设计专业“一体化、三层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水利勘测设计专业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当面向当前的工科教育战略目标、着眼于未来水利工程的发展、响应卓越工程培养计划,为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水利勘测设计技术人才。一体化的专业实践教学思维模式与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相比,有以下特点:实用性强,这样的专业实践教学思维模式将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性强,这样的教学思维模式体现以实践创新为中心,突出实践培养的主导思想。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使专业教学形成连贯的、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和效率高,由于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将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的学习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问题,使难以觉察的事物能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认识工程结构的能力、提高实践认知能力。

水利勘测设计“一体化、三层次”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其中的一体化是指服从实践目标,以培养新世纪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宗旨,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三层次是指课程教学设置分三个层次:课堂教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课程认识实习(结构认识与学科间交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专业应用与创新)。

在水利勘测设计专业“一体化、三层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系统化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是系统中最为基础的第一层,这里涉及到与水利勘测设计专业相关的课程理论和交叉学科理论的学习;第二层为水利勘测设计结构认识实习,包括水利勘测设计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专业前言讲座与学术报告等活动;第三层也称为实践层,是整个专业实践教学的中心,包括水利勘测设计专业所有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其中毕业设计尤为重要。毕业设计的选题要尽可能地贴近实际,利用多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是检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标准。

三、水利勘测设计专业“一体化、三层次”专业实践教学模块

为了使水利勘测设计专业“一体化、三层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能顺利的执行,具有可操作性,保证“一体化、三层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连续性,可将水利勘测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划分为四个模块。创新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创新实践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校和老师的积极引导,使学生有较为明确的水利工程创新实践的发展方向,有获取创新实践能力的实践项目、创新实践方法和途径。

(一)水利创新理念模块

通过实践创新性和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思维模式,使学生能够了解水利勘测设计专业的前言动态和发展动态,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适应水利勘测设计专业的发展需求。在不同的时期,水利勘测设计专业的主导思想不同。例如,我国的水资源管理与应用已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水利勘测设计的建设与管理已从“大型枢纽型工程”向“农田水利工程”转变等,这些水利工作思想的转变必然推动水利勘测设计专业实践创新培养模式转变。因此,在这一模块,要求学生和老师密切关注水利勘测设计专业的发展动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查阅国内外有关水利发展的前沿。

(二)创新实践模块

根据水利勘测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现有师资力量,定期举行专题讲座和实践创新活动,例如: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等,以传递有关实践创新活动信息,营造浓厚的实践创新氛围。以尽最大可能创造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比赛的机会,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有关的科研和生产活动过程中,结合相关的科研项目和生产项目,有计划地吸收水利勘测设计专业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和生产活动中来,使学生有长期实践创新能力塑造和提高的机会。通过创新实践模块,锻炼并检验水利勘测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长效管理机制模块

在本专业培养计划中,把完成一定实践创新学分作为学生毕业甚至是晋升攻读研究生的主要考核点,并将该模块并人到学生学籍的管理体系中,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有计划地参与各项实践创新活动或实践比赛,形成组织或参与校内、校外实践创新活动的常态化,在连续的实践创新活动中,提高水利勘测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考核评价模块

水利勘测设计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思维模式的考核评价分为两类,一类是考试类,用明确的分数评价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的能力,是否能够应用专业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另一类是非考试类,以新思想意识、动手能力、活动交流、学术报告等。用两类评价指标综合评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篇9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机电专业;探索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由于规模上的扩大、生源质量的下降、实习场地的不足、教学设施设备的缺乏等原因,传统的教学观念、模式和方法已难以适应现代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客观上对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都从社会需求出发,尝试进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本文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这一现状,提出了以实践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一体化”教学的涵义及在机电专业中的重要性

一体化通常意味着由部分组成整体,即将原来相互分离的单位转变成为一个紧密系统的复合体。这个“一体化”定义着重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联系后会所产生的新的结构和系统,由此产生新的功能。在《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中,陶先生认为 “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教学做合一”。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根据陶先生的理论,结合一体化的思想,把“教、学、做、训、考”各个部分环节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结构和系统,具备新的功能,这就是“教学做一体化”。[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社会的需求,以调查结果为基本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为目标,建立学以致用的教育培养理念,建立多样性、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大量实际工作经验,使其能够成为企业优秀的机电一体化领域技术人才。

二、传统教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理论再到上实践课,这种教学模式对机电专业是严重缺乏教学效果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学生在课堂感觉枯燥无味、知识模糊,同时学到的知识不能及时应用与巩固。学生到上实践课时理论知识没有及时的应用可能忘得一干二净,从而会导致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结合,严重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首先,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学习“机械设备安装维护”时,死记硬背、似懂非懂;学习“机械故障排除”时,思路不清、无从下手、摸不着头脑。学生普遍感到“专业技术理论”难学易忘,存在厌学心理,全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当进入实习教学阶段时,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限于模仿性的操作训练,不能触类旁通、难以形成技能。由于理论和实习教学的各个阶段认识方法单调,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积极性难以调动,学习专业技术的方法和能力很难得到较好培养。

其次,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专业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两部分,使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认识产生人为分割,教学上自成体系,学生难以建立一个清晰、直观、深刻的认识。专业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相互脱节,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各自为阵的现象;客观上造成教材间的内在联系缺乏协调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机电专业中的运用探索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不断尝试运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性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一)改革教法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要彻底改变以往老师一本书、一支粉笔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的“填鸭式”课堂模式,实行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一体化”。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让学生“动”起来,在技能训练中掌握理论,在理论学习中提升操作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利用实物教学、进行直观演示,将书本上的机械部件名称、具体工作原理,实实在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认识过程、加深理解。可以在演示中讲解,边讲解边演示,多讲授些稳定性、经验性知识。

(二)改革课程

在课程编排和教学进程方面,将文化基础课进行调整,彻底改变以前理论课和实习课轮换的模式,根据专业需要建立相应的教学模块,满足“一体化”教学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教具、多媒体等手段,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过程,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体化过程,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形成“理解记忆技能”的良性循环。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可以有机、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避免重复讲授,能拓宽学科或专业的知识面,增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衔接,从而使学生更快地形成熟练的专业技能,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首先,按照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职业学校应建设相对完备的、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相适应的校内实习基地。机电一体化专业有了校内实习基地,就可以按照实纲和企业用人要求适时调整实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合理设计实习课题,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有了保证。其次,要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现代企业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以满足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的需要。学生在企业中实习,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学到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拓宽视野,并且能学以致用,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同时学校在与企业的交往过程中,还可以了解现代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并征求企业对学校办学的建议,以便对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革与调整。[2]

职业学校必须以企业要求为方向,把包括基础课在内的理论课和实践课整合为一个有机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整体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作用,引导他们进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法的探索和总结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训练,提高他们在扎实理论基础上的灵活应用能力。总之,一体化教学必须以企业要求为目标,以学生特点为基础,充分发挥理论和实践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公司化;实训基地

现如今,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物流产业也进入到了黄金发展期,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的增加,这也使得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以物流产业为当地支柱型产业的城市中的高职院校,更是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来建设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但是,由于物流管理专业起步较晚,相关资源的投入力度还是无法跟上专业建设的需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进而导致所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不符,阻碍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加强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公司化”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公司化”实训基地建设的构思

(一)“公司化”物流实训基地的组织建设

高职院校要想建设“公司化”的物流实训基地,那么就必然会涉及到公司的组建问题。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可以采取股份制形式构建“公司化”的物流实训基地,即双方可以通过资金、设备以及场地等折价入股。例如:有的院校离物流公司比较近,那么校方就可以考虑将实训基地建设在校区内,然后让学生以场地作为股份折价,物流企业则主要以设备和资金作为股份折价。另外,实训基地应当由物流公司按照“第三方物流”模式对外进行运营和管理,然后由校方和企业共同参与管理,具体包括:学生在实训基地的教学管理、岗位培训、职业技能的考核和鉴定等。最后由校企双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二)“公司化”物流实训基地的规划设计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公司化”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需要能够满足学校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还需要满足企业的运营需求。因此,对于实训基地的规划设计必须要由校企双方通过完成,这样才能够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物流实训基地应当要划分为以下三个主要的功能区:第一、实训区,这一功能区主要是为了满足教学实践的需求而设计的,其功能是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基础技能;第二、运营区,这一功能区应当由校企双方共同规划设计完成,首先在占地面积、布局规划以及设备选用等方面都必须要满足物流企业正常运营的需求,同时还需要在规划当中加入更多先进的现代化物流设备、物流信息技术以及物流物业流程标准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掌握最先进的物流操作技能,从而更好的适应今后岗位的需求;第三、科研区,校企双方还应当要联合成立科研所,充分的利用双方的优势开展对物流的科学研究,从而形成生产、科研、培训为一体的产业结构。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公司化”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司运营风险承担问题

采取“公司化”运营方式对物流实训基地进行管理,那么校企双方就必须按照各自在公司中所占的股份比例共同分享公司在运营中所产生的利润,同时还需要共同承担由于公司经营不善所导致的亏损。但是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财力有限,其相比较于企业来说风险承担能力较弱,再加上有些地方政策对于高校创办企业方面设置了一些约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公司化”实训基地的建设难度。

(二)学生实训和企业运营之间的冲突

学生实训和企业运用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时间问题,“公司化”物流实训基地采取的是对外长期运营的模式,其在业务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特征,但是学生的实训实习由于教学实践和教学计划的限制,其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这也使得在时间上极易发生冲突;第二、利益问题,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盈利,因此,企业自然是希望顶岗实习的学生能够具有熟练的操作技巧,从而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但是学校让学生实训实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能够逐渐的熟练各项物流操作激情,因此,去实习的学生必然都是新手,对于业务能力不会太熟练,在工作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失误,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公司化”实训基地建设的具体实施

(一)明确校内物流公司的经营宗旨和目标

校内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主要性质为实践教学基地,因此,其必须要以培养物流技能型应用人才,提升学校的技术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创新高职物流教学模式为主要的目标。同时第三方物流公司还需要不断的改善物流实训教学,不能只以应盈利为目的,还必须要以努力服务校内企业和师生为主要的经营目的,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物流人才。

(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校内物流公司

高职院校应当要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资源,在校内建设小型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场所,实现为校内区域进行简单的仓储和配送服务。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要让学生对校内物流实训公司承担起“公司化”生产性实体性质仓储和配送服务,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创业方案,再交由专业指导教师进行评审,只有当评审通过之后,才能够按照方案对实训“公司”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使其真正的具备小型仓储和配送等功能。在学生的创业实践过程中,专业教师必须要进行全程指导。为了使得该生产性实体物流公司能够获得盈利,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要建设高职示范性准则,整个校内的多家快递,尽量减少闲杂人等和车辆的出入,确保校内人员、财产和交通的安全。同时还需要规范系统管理,不断的推进智能校园建设,提升学校的整体品牌形象。

(三)创新物流实训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必须要对传统物流实训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改善传统实训教学的方法,以项目教学、任务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同时在实训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教师的指导为辅,在提升学生物流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还必须要改革考核标准,首先,在采取传统纸笔检测方式的同时,还需要设置相应的案例对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进行考核,并将其纳入到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当中。其次,需要采取活动表现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对学校在第三方物流公司各岗位上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并将其纳入到整个考核评价当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公司化”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仍然会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公司运营所承担的风险以及学生在实训过程和企业运营之间存在的矛盾。因此,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实训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在必要时进行及时的指导,从而有效的解决公司运营问题,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升学生在今后工作过程中所需的各项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为我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伟,罗成.高职物流专业“公司化”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