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8 17:5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辅导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辅导方案

篇1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中学,226001)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与个体接受心理辅导不同的是,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将全班(40~50人)作为大团队,或以15人组成小团队,使学生在一个较为熟悉的人际环境中,自由地表达、聆听、活动、学习、感悟。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到思品课教学中,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苏人版初中思品课教学为例,笔者设计了几个行之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方案1】 认识你、认识我

根据苏人版初中思品课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自尊自信”、第二单元“善于交往”的主题,结合初一新生入学不久,对新同学的认识处于“半生半熟”阶段的特点,为了加强学生彼此之间的了解,促进友谊的发展,特设计“认识你、认识我”活动:

1.活动人数:全班。

2.活动时间:15~20分钟。

3.材料准备:笔和问卷。

4.活动步骤:

(1)将学生以2人为1组,分成若干小组。

(2)各人在与小组伙伴交谈之前,先看看问卷(如图1),然后再进行交谈。

(3)交谈后,各人按照对小组伙伴的了解和猜测,在问卷上写上答案。

(4)交换答案纸。各人读出小组伙伴对自己的看法,对于不准确的地方,结合自己的现况加以修正。

1.你的伙伴的姓名有何含义?

2.你的伙伴几点钟起床?

3.你的伙伴几点钟做完作业?

4.你猜伙伴最喜欢什么动物?

5.你猜伙伴最喜欢什么运动?

6.你猜伙伴最喜欢阅读哪一类书籍?

7.你的伙伴在班级中要好的朋友是哪几个?

8.你猜你的伙伴有什么雄心壮志?

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一个不太熟悉的团体中较快地认识到身边同伴的爱好与特点。步骤(2)着重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表达技巧,对小组伙伴而言,则是一个倾听和分享的机会。此项活动的总体目标是要学生初步树立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和接纳别人的意识。通过这项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团体中的成员,寻找其他成员与自己的异同点,从而促进友谊的发展,提高彼此之间的接纳、尊重,有利于一个相互欣赏、相互包容的团队的形成。

【方案2】 了解父母特质

根据苏人版初中思品课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人不能选择父母》的教学内容,基于现实生活中父母与青春期子女之间存在沟通难的问题,特设计 “了解父母特质”活动:

1.活动人数:15人。

2.活动时间:30分钟。

3.材料准备:纸笔。

4.活动步骤:

(1)成员围圈而坐,每人1张纸、1支笔。

(2)在5分钟写下7种特质,是你父母所拥有的而你最欣赏的。

(3)轮流分享具体事例。

(4)当一个成员分享完毕后,让其他成员从中选出几项与自己的父母相同的特质。

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通过自己的心去感悟、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父母的优秀品质和长处,以及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为子女树立的良好榜样。让他们体会到——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尽管父母对子女爱的方式各异,但其本意都一样,都渴望儿女成才和幸福。

【方案3】 同舟共济

根据苏人版初中思品课九年级第二单元“合作诚信”的主题,基于当前初中生的责任意识欠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这个现实,特设计“同舟共济”活动:

1.活动人数:全班。

2.活动时间:10~15分钟。

3.材料准备:每队1张报纸(预备数张报纸做后备之用)、领队用的哨子。

4.活动步骤:

(1)组员以平均人数分队,每队5~6人,男女生比例相仿。每队分派1张报纸,将报纸铺在地上。

(2)领队发出信号后,每队成员尽量一起站到报纸上,不可弄破报纸,弄破则另取1张报纸补充,继续游戏。

(3)能够长时间且站立人数较多的队为胜。

该活动方案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游戏,让学生明白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只有小组成员间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发挥出个人的聪明才智,才能共同达到团队的目标。合作精神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生存技能,教师若通过传统的课堂传授的模式,容易流于形式,很难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该活动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合作,产生了触及心灵的教育效果。

总之,在学校德育工作中,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初中生的心理品质及健康状况进行干预,改变了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的单一说教形式,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相互尊重、配合以及相互接纳,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陈秋燕.团体心理咨询理论在心理素质训练课程中的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2)

[3]赵慧群,陈国权等.团队学习心理准备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6)

篇2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宿舍人际关系;方案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2

宿舍对于大学生是第二个“家”,宿舍同学之间的心理交往状况,决定了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满意度。出现宿舍人际关系困扰问题的大学生,常常出现压抑、敏感、焦虑、自我防卫等心理问题,而宿舍关系融洽的大学生,更注重学习和成就、乐于与人交往和帮助别人,心态较为乐观。[1]大学生心理咨询实践也表明,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咨询率不断上升,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重点问题。近年来研究结果均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设计方案研究内容较为缺乏,多注重团体干预效果,对团体干预过程的研究较少。本文以高校宿舍为基本单位,以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为目标,设计一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性方案,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的依据

一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冲突的突发期。大学生人际关系冲突往往是生活琐事引起的小矛盾,小矛盾没有及时化解,往往造成后期冲突的突发性。心理咨询案例证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主要集中在军训后期和毕业前期。大学新生军训后是宿舍人际关系突发期,宿舍成员间相互了解不深,容易产生偏见,由于个性不同开始形成小团体,小团体成员之间交往密切,与宿舍其他成员的交往较少,甚至开始排斥其他宿舍成员,加剧了宿舍人际关系冲突。[2]毕业前期也是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突发期,就业压力造成宿舍成员情绪焦虑,长期积压的人际关系困扰容易爆发,造成宿舍人际关系紧张。针对这种人际关系的突发期,每年度可组织两次宿舍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分别于10月份“新生适应活动月”和5月份“5.25心理健康活动月”中开展。

二是,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多样性。每个年级的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呈现出不同特点,大一新生主要是生活习惯的磨合,大二学生主要是人际竞争的冲突,大三学生主要是因为价值观不同引起的冲突,大四学生主要是人际关系冲突积压而造成的综合问题。不同性别的宿舍人际关系问题也不同,女生多为生活琐事产生人际关系困扰,男生多为人格差异引起的事件而产生人际冲突,女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隐蔽性和潜伏期较长,男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直接性和爆发性较强。家庭贫困生、患有生理疾病的学生、非正常家庭大学生等特殊群体对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较低,对待人际关系问题敏感多疑,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较弱。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群体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制定的团体辅导方案也有所不同。

三是,大学生宿舍人际关冲突系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生活习惯不同和性格不合是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随着我国贫富差距的加大,消费观是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要靠打工、勤工俭学来维持学习和生活,生活节俭。而家庭富裕的学生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较高,往往形成高消费观,这容易引起贫困生在宿舍里感到自卑,自尊心受到伤害,因而产生人际关系冲突。宿舍同学之间存在着诸多人际竞争问题,如:竞选班干、系干、申请入党、奖学金、助学金、申请勤工助学岗位、保送研究生名额、考试竞争等,人际竞争问题加剧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矛盾冲突。针对宿舍人际关系冲突影响因素的不同,在方案设计前期做好充分的调查,在实施过程中也要仔细观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

团体心理辅导以拓展训练、热身游戏、心理剧、绘画、脑力激荡、电影疗法、叙事疗法、分享体验等活动为主,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增强成员的内在的经验感悟,以改变自我认知偏差和外在行为,释放心理焦虑和压力,促进团体协作。本方案根据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突发期,在军训以后和毕业前期,分别以“相亲相爱一家人”和“舍不得别离”为主题开展活动。通过海报宣传,以宿舍为单位自愿报名,心理委员推荐,辅导员推荐三种方式参加。其主要目的是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困扰,帮助宿舍成员探索人际关系的现状,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和解决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纠正自身认知偏差,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该团体活动共进行4次,每周1次,每次团体活动时间为90分钟,具体时间为每周四下午4:00―5:30。活动场地为学院体育场,根据招募情况选择5到10个宿舍,团体领导者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指导教师和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担任,根据方案设计内容培训辅导员和心理协会成员担任团体的观察员和组织协调员。

三、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加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前期调查和后期评估。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前期,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可采用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评法来调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来确定团体心理活动的主题。针对活动效果的评估,可采用书面和口头的心得体会,团体成员自评表,心理测评等方法进行评估,及时从辅导活动中取得经验。

第二,加强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针对性。针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突发期,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群体不同,影响因素不同,设计不同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大学生宿舍关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同,针对个人习惯问题,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针对品格问题,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针对不同性格问题,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针对价值观不同,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针对人际竞争问题,加强学校管理的公平性。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可以融合不同的教育内容,才能增加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多方位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加强团体辅导活动过程中的精神对话。团体辅导活动对团体领导者的要求较高,团体领导者的人格、专业训练、技术方法、伦理道德等方面都需要具有严格的资质。通过精神对话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分享,在分享中反思,在反思中构建,避免团体辅导活动流于形式,异化为各种游戏活动。高质量的精神对话是建立和谐关怀的气氛的必要条件,各个单元活动的开展和深入,都需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精神对话,而不是机械性按照预定计划和步骤来实施的训练活动。[3]

第四,加强学生在辅导活动后的反思和调试。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活动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高校教育者还要从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多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入手,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对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反思能力,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积极和同学沟通交流,对别人多理解和包容,多欣赏别人的优点,真诚的对待他人。

参考文献:

[1]金盛华.今中国人人际关系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社会心理医学研究[J].心理学探新,1999(03):47-52.

[2]李会,曹立中.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探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18(01):31.

[3]裴利华.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08):528.

篇3

盗传必究

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案例材料

小明上小学二年级,是一个捣蛋鬼。上课时坐立不安,小动作不停,不是东张西望,就是摆弄铅笔和橡皮,或者找同学讲悄悄话,下课总是容易和同学发生矛盾。他说自己老是分不清楚b、d,觉得语文、数学、英语太难了不喜欢上,而在美术、自然常识等课程上表现却特别积极,常常老师问题还没说完,他就站起来脱口而出。回到家,小明也是一个麻烦人物,做事有头没尾,没有兴趣爱好;他喝水时也没看看杯子里的水是凉是烫,拿起来就喝,结果被烫了,就发脾气、大哭大闹,妈妈怎么哄也没办法。

在家访中,你了解到小明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小明的问题,采取了以下辅导对策:

对小明严厉要求,对其多动、冲动等行为即时制止,同时制定了学习、生活的多项细则,要求小明遵守。

为了改善其活动过多,注意困难等问题,给小明报名参加了书法和围棋班。

订立严格的作息制度,保证小明休息、学习和玩耍时间的规律。

对小明表现的良好行为,即时给予物质奖励。

限制小明糖的摄入量。

每天提供给小明喜欢吃的水果和蔬菜,尤其是苹果、西红柿等。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单选题】通过描述,小明存在的主要发展问题是(

)。

选择一项:

A.

自控问题

B.

多动症

C.

攻击性行为

D.

课堂捣蛋行为

题目2

2.【多选题】家长的辅导对策中,正确的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对小明严厉要求,对其多动、冲动等行为即时制止,同时制定了学习、生活的多项细则,要求小明遵守。

B.

为了改善其活动过多,注意困难等问题,给小明报名参加了书法和围棋班。

C.

订立严格的作息制度,保证小明休息、学习和玩耍时间的规律。

D.

对小明表现的良好行为,即时给予物质奖励。

E.

限制小明糖的摄入量

F.

每天提供给小明喜欢吃的水果和蔬菜,尤其是苹果、西红柿等。

题目3

3.【多选题】家长的辅导对策中,不妥当的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对小明严厉要求,对其多动、冲动等行为即时制止,同时制定了学习、生活的多项细则,要求小明遵守。

B.

为了改善其活动过多,注意困难等问题,给小明报名参加了书法和围棋班。

C.

订立严格的作息制度,保证小明休息、学习和玩耍时间的规律。

D.

对小明表现的良好行为,即时给予物质奖励。

E.

限制小明糖的摄入量。

F.

每天提供给小明喜欢吃的水果和蔬菜,尤其是苹果、西红柿等。

题目4

4.【多选题】为了改善活动过多,对过多的精力给予引导,可以建议家长为小明提供的活动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乐器类

B.

体力劳动

C.

打球、登山等运动

D.

瑜伽

题目5

5.【多选题】从案例中看了,除了多动症的问题,小明还伴随的发展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课堂捣蛋行为

B.

学习困难

C.

易冲动急躁

D.

攻击性行为

案例二

一、案例材料

莹莹是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每天天一黑,她就不敢出门,甚至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心里也会无缘无故产生一种害怕和恐惧。

为什么莹莹一到天黑就不敢出门呢?在莹莹四岁的时候,妈妈就对她开始了早期教育。先是拉小提琴,后是学画画,念英语,算算术。尽管莹莹能断断续续地拉完《我爱北京天安门》,但她乐感不强,看不出她有学音乐的天赋。莹莹每天晚上练琴就像受刑似的,因为达不到要求,妈妈就要打她的手掌,或者关在一间黑屋子里。每当这个时候,妈妈就凶巴巴地说:“练不好琴,我就不要你了,让狼吃了你。”或者是说:“等天黑让鬼把你带走。”吓得莹莹拼命哭喊。所以现在,莹莹一到天黑就不敢出门。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

【单选题】通过描述,莹莹存在的发展问题是(

)。

选择一项:

A.

强迫症

B.

焦虑症

C.

抑郁症

D.

恐怖症

题目2

2.【单选题】莹莹产生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选择一项:

A.

母亲对她的哄骗和吓唬

B.

基因遗传

C.

模仿学习

D.

过于劳累

题目3

3.【多选题】针对莹莹的问题,适宜的辅导方法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合理情绪治疗

B.

系统脱敏法

C.

暴露疗法

D.

游戏治疗

题目4

4.【单选题】按照情绪ABC理论,莹莹产生该问题是由(

)所引起。

选择一项:

A.

黑暗

B.

妈妈的恐吓

C.

认为黑暗中有鬼、有狼等恐怖的事物

D.

黑屋子

题目5

5.【单选题】如果采取系统脱敏法时,以下焦虑反应等级,按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1.夜晚,和大人一起出门,在小区遛弯

2.白天,单独待在较黑的屋子里

3.白天,和大人一起待在较黑的屋子

4.夜晚,和大人一起出门,到小区外

5.夜晚,单独待在一个房间里

选择一项:

A.

2-3-4-1-5

B.

3-2-4-5-1

C.

2-3-1-4-5

D.

3-2-5-1-4

案例三

一、案例材料

倩倩五岁,活泼聪明,幼儿园里的老师和小伙伴都喜欢她。倩倩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工作也很忙,因此平时对倩倩的照顾较少,倩倩多数时候由大学退休后的爷爷奶奶照顾,而爷爷奶奶对她相对溺爱。最近妈妈发现,回到家的倩倩裤兜里总是装着幼儿园的物品,有时是一个小玩具,有时是珠子或者橡皮。老师甚至发现倩倩把幼儿园里的贴纸藏在鞋里带回家。老师很奇怪,平时乖巧,招人喜欢,并且生活无忧的倩倩,怎么会这样?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单选题】通过描述,倩倩存在的发展问题是(

)。

选择一项:

A.

偷窃

B.

欺骗

C.

偷拿

D.

品行问题

题目2

2.【多选题】倩倩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倩倩可能还不太懂得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

B.

倩倩在幼儿园或家中某次无意拿取别人的东西,没有被发现,致使形成了习惯。

C.

倩倩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吸引老师和家长的关注。

D.

家庭的不良影响

题目3

3.【多选题】针对倩倩的行为,老师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不予理睬,让其自然消退

B.

检查一下教室里可能会导致这种行为的环境布置

C.

倩倩出现把玩具归回原位等良好行为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

D.

每天放学前对倩倩进行搜包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倩倩的行为,家长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不予理睬,让其自然消退

B.

暂时让倩倩不要去幼儿园

C.

关心倩倩,多给予倩倩陪伴的时间

D.

平时要教育儿童捡到东西要还给失主,用过的玩具要放回原处

题目5

5.【多选题】如果正巧发现倩倩出现了该行为问题,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个别处理该行为,引导倩倩主动承认错误

B.

让倩倩在大家面前承认错误

C.

立刻进行严厉惩罚

D.

答应倩倩帮她保密

案例四

一、案例材料

童童长得身强力壮,虽然只有4岁,但个头超过了同龄人。他力气大,爱打架,邻里及幼儿园的孩子都打不过他。他爱挑起事端,小朋友们都躲着他。老师家长反复批评他,他口头答应不再打人,但是自我约束能力太差,一会儿憋不住劲,又去打人。每天妈妈去幼儿园接他,都有小朋友告状,说他又打了谁,或是毁坏了谁的东西。听到这些告状,童童爸爸总是在家揍他一顿。但是后来发现,打也没有用了,童童在小朋友面前越来越霸道。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单选题】通过描述,童童主要的发展问题是(

)。

选择一项:

A.

自控问题

B.

攻击性行为

C.

社会交往能力不良

D.

多动症

题目2

2.【多选题】童童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年龄小,还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不能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B.

童童在攻击被人的经验中,体会到了成功或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以后就更可能采取同样的手段。

C.

教养方式。父母经常用强制或打骂方式教育他。

D.

童童对外界刺激作出了歪曲的解释,并建立了错误的信念,同时也缺乏正确的交往技能,不知用何种方法解决矛盾和愤怒。

题目3

3.【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老师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对童童友好的行为立即给予表扬。

B.

对童童的错误行为立即进行惩罚或隔离。

C.

对班级日常环境进行适当控制,提供多种多样的玩具。

D.

进行社交技能的训练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父母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适当体罚

B.

以身作则,注重道德观念的培养

C.

教会儿童发泄自己不满的合理方法

D.

让童童少接触其他小朋友,减少冲突

题目5

5.【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问题,可以用到的行为矫正的方法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代币制

B.

模仿法

C.

系统脱敏法

D.

合理情绪疗法

案例五

一、案例材料

小强14岁了,上初中二年级,初一时学习还可以,只是感觉到有些吃力,初一下学期开始,经常在课堂上出怪声,接老师的话,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父母认为他是“多动症”,到医院检查后,服药4个月,没有效果后停药。学习成绩却直线下降,现在是全年级的最后一名。小强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商人,有好几处生意,平时很少回家,但只要一回家,就给小强带来大量吃的、穿的、玩的,小强物质上的要求,父亲从来是毫不含糊地予以满足,而对于小强的学习和其他问题,父亲基本不过问。小学毕业时,父亲回家听说小强成绩不好,一怒之下,把小强痛打一顿,打过后,父亲又生悔意,给小强很多零花钱作为补偿。

小强的母亲是家庭妇女,每天开车接送小强上下学,由于小强是二胎(有一个姐姐),家里一直希望把唯一的儿子培养出来,将来经营家族的大产业。母亲几乎把全部精力和爱心都倾注到小强身上,上初中更是托关系进入当地最好的一所中学,但没想到,小强这么不争气,学习实在吃力,而且屡屡违反课堂纪律,老师多次请家长。母亲觉得很没面子,回来就训斥小强,母子二人竟由争吵到动手厮打起来,他们母子已经有三个多月互不说话了。

小强自己也想把学习搞上去,无奈自己的基础太差,怎么学也赶不上别的同学,这个学校又是全市重点,学生间的竞争很激烈,对学习差、纪律松散的学生,同学包括老师都排斥,老师找小强谈话时就曾建议小强转学。有的同学背后说小强是“弱智”,还有的同学到老师处告状,认为小强上课影响了他们学习。小强自己也认为,管住自己并且把学习搞好“比登天还难”。比如上课时,小强总想认真听讲,但不知怎的,就开始说话做小动作,控制不住自己。每天回家都下决心,刻苦学习提高成绩,但就是上课听不懂,作业总出错,现在是同学不愿和小强玩,母亲和小强不说话,小强自己懊恼生气,也不写作业,混一天算一天。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多选题】通过材料描述,小强存在的发展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学习困难

B.

自我评价低

C.

厌学

D.

品行问题

题目2

2.【多选题】通过材料分析,小强父母的主要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期望过低

B.

期望过高

C.

缺少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D.

放任不管

题目3

3.【多选题】通过材料分析,小强老师的主要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期望过高

B.

惩罚过度,缺乏对学生的尊重

C.

缺乏和小强及父母的深层次沟通

D.

没有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和氛围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小强的问题,小强的父母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加强与小强的沟通,倾听小强内心的声音

B.

正视小强学习能力,调整对小强的期望

C.

捕捉小强的进步,经常给予表扬和强化

D.

引导小强多学习身边亲戚与邻居的同龄孩子

题目5

5.【多选题】针对小强的问题,小强的老师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强调学习的竞争性,促进其学习动力的提升

B.

转变小强的社会角色,如让小强担任一定的班级管理职务

C.

提供小强体会成功的机会,激发成就动机

D.

订立合同契约,约束小强课堂的违纪行为

E.

把原来基础差,进步较快的学生作为小强的榜样

篇4

关键词:价值观;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社会竞争力不断增强,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而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与价值观的状况息息相关,所以,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研究已经成为高校领导及各学者所研究的重要课题[1]。

一、价值观的形成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是后天形成的,但具有非常强的稳定性。价值观形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由选择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乐于接受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行动。只空想或谈论自己的价值观是不够的,必须在行动中体现出来。通常,在人们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家庭、学校等群体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人们知识的增长与生活经验的积累都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但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人的价值观也是不断变化的。

二、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学生面临着重大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给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了重要影响。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受到地域特点、家庭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了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基本需求,高校需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及时辅导,避免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为了达到大学生心理辅导的目标与效果,高校需要依赖专家学者与高校领导、教师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借鉴国外心理辅导的先进理论与技术,结合我国的国情与高校发展的特点,不断地实践与探索,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心理辅导体系,服务于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2]。

三、价值观对心理辅导的影响

从心理辅导实践的主体层面来进行分析,教师与学生的个人价值观会对整个辅导过程产生影响。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进行心理辅导时,其自身的价值观对学生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另外,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会受到传统的价值观念影响。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区域差异也是影响价值观形成的一项主要因素。无论是东方价值观还是西方价值观,都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产生重要影响。价值观对学生心理辅导的影响既包括积极方面,又包括消极方面。

(一)影响辅导方案的制定

辅导教师针对心理辅导实践做出的具体安排方案,涉及心理辅导内容、辅导方式、辅导方法等内容。心理辅导的内容决定辅导的方式与方法,而辅导方式与方法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心理辅导效果。教师安排的实践方案全凭教师个人意志确定而形成,一旦辅导教师个人的价值观有偏差,就容易选错心理辅导内容、辅导方式、辅导方法。所以,辅导者自身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对当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有所了解,从而制定出高效的大学生心理辅导方案。

(二)影响辅导策略的实施

针对大学生饮食浪费现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在辅导策略的实施中,为了保证策略的可操作性和实施后的效果,辅导策略应具有针对性。所谓针对性,就是符合实施对象(大学生)的价值观,符合其认知水平。首先,辅导教师要通过讨论的形式来使学生意识到不正确的饮食消费观念。从价值观方面入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可以以光盘行动的活动方式落实。这样就能通过加强学生的自身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饮食消费观念的内涵,学会勤俭节约。由此,学生就能有效地将正确的价值观念贯穿于实践生活当中[3]。

(三)影响心理辅导的最终成效

实施心理辅导的最终目的是调整大学生的心态,让其健康成长。但大学生心理辅导效果一般分为长期效果和短期效果。其中,长期效果是辅导者的最佳追求,即在长时间内心理辅导可以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而由于心理辅导的最终成效体现在实际生活中,而价值观又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无论是辅导者还是大学生本身的价值观,对心理辅导的最终成效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四、结语

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是针对大学生所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属于一项非常复杂的管理工作。价值观在心理辅导中占据重要地位,需引起高度重视,以确保取得良好的心理辅导成效。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的发展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等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所以,关注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梁芹生.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影响研究[J].教育评论,2016(1):90-92.

[2]赵清.高校辅导员如何胜任大学生心理辅导[J].亚太教育,2016(7):195.

篇5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职业生涯教育 高专女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015-02

一、引言

当代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竞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就业市场供需诸多不平衡的情况下显得越来越突出,我国近几年也一直不断修订相应政策,加大对学生职业教育的投入。然而,大学生对生涯问题认识不足、缺乏对生涯的探讨,这一现象仍非常普遍。调查表明,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设计,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职业发展教育是十分迫切而必要的。

近年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日益引起高校的重视,多数高校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进行。这种教学方式有其适用性,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较难培养学生规划管理自己职业生涯的意识与能力,遏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而动态的连续过程,仅有经验的介绍总结和缺乏针对性的策略无法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团体辅导作为一种强调体验与认知并重的辅导方式,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全面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把大学学业与未来的职业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达成有效的职业指导。鉴于此,有研究者尝试将团体心理辅导加入职业生涯教育的应用中。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含义及特点

团体心理辅导是相对于个体心理辅导而言,是一种在团体的情境下协助个体开发心理潜能的一种辅导方式。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辅导者根据团体成员问题的相似性,通过团体的人际互动,引导成员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反馈,相互支持和鼓励,增进成员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促使成员学习新的良好行为方式。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具有以下特点:

1、团体辅导感染力与互动性强。个别咨询的过程是咨询员与来访者之间单向或双向沟通的过程,而团体辅导是多向沟通过程。对每一个成员来说都存在多个影响源。群体的互动作用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自主性的激发,也就是团体动力的形成。此外,在团体情境下,可以同时学习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洞察自己。团体过程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集思广益共同探询解决问题的方法,减少了对指导者的依赖。

2、团体辅导效率高。个别咨询是咨询员与来访者之间一对一进行帮助指导,每次咨询面谈需要花50分钟到一小时的时间,而团体心理辅导是一个指导者对多个团体成员即一个指导者可以同时指导多个来访者。相对于个体一次只解决一个人的问题,团体在解决问题方面,时间和精力是很有效率的。

3、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容易巩固。个别咨询的方式,不存在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激发“体验”,缺乏真实生活的情境。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原理是它提供了一种生活经验,参加者能将之应用于日常与他人的互动中,也就是说,团体心理辅导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拉近了咨询与生活的距离,使得咨询较易出现成果而成果也较易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优势

1、团体心理辅导强调“体验”与“认知”并用,更有利于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灵活运用。如果只采用课程的形式不利于体验的深度与强度,知识的连续与贯穿。在团体生涯辅导中,引导成员不只停留在对自我探索、职业探索、职业定位技术和理念的掌握上,而是将各种认知内化为自身的体验进一步外投为行为的力量。

2、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可以得到同质性成员的信息分享与支持。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职业探索期得到同质性成员的信息分享与支持,能够促进他们对职业生涯的探索,掌握职业生涯决策技能,有效提升生涯责任意识。

3、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成员自我探索,全面认识自我。绝大多数成员比辅导前对自己的性格、能力、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生活型态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这为后面的职业生涯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成员实现职业理想。团体心理辅导促进成员在探索职业兴趣的基础上,确定职业理想;帮助成员找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制定职业目标;通过团体辅导形成监督机制,实现职业理想。

四、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

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9、10级的40名学生为辅导对象开展职业生涯团体辅导。首先针对本校学生进行分析:高职高专学生往往存在较消极的自我认知,较低的生涯规划意识,在职业选择上具有很大盲目性。同时,我校是一所以女生为主要群体的高专,研究表明女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上较男生晚熟。这可能是因为女生在生涯发展上往往面对更多阻碍(如传统观念中女性要以家庭为重),造成其对生涯发展状况抱持较害怕迟疑的想法;而男孩子要肩负更多的家庭责任和事业心。因此,在本次团体生涯辅导方案中要特别关注提高本校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女生找到生涯发展平衡的支点,方案设计详见表1。

1、名称:我的未来不是梦

2、团体目标:经过团体辅导,希望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了解自我、增强自信、了解职业、了解社会,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目标实现的策略,并及时反馈信息修正职业目标。

3、基本构架:结合本校学生自信不足,女生职业意识不强的特点,在唤醒成员生涯意识和生涯能动性的基础上,根据职业生涯规划“三部曲”即“知己、知彼、抉择”来确定团体辅导方案设计的基本构架。

表1 广西幼专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我的未来不是梦》

4、其他辅导技术的结合运用

(1)团体心理辅导介入个体咨询:我们在团辅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会发现个别成员具有其个性化的问题,因此,需要在团体辅导过程中介入个体咨询,对他们进行一对一面谈以巩固团体辅导的效果。

(2)音乐、绘画等技术的渗入:一方面,积极运用心理绘画技术,通过纸笔绘画自画像、家庭职业树、生涯彩虹图,把抽象的问题用更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的到了更深刻的体验。另一方面音乐心理技术的运用,在生涯幻游这一活动中,运用冥想音乐让成员进入冥想状态,进而激发成员潜意识,体验未来职业中的自我。在最后一个单元,全体成员同唱《我的未来不是梦》这首主题曲,让全体成员的情感体验达到。

为检验团体生涯辅导的效果,让学生填写反馈问卷。调查显示经过团体生涯辅导,学生在辅导后对自我的了解程度明显提升,自信心增强,生涯目标更为明确。

团体心理辅导以其特有的干预方式帮助大学生在全面认识自我和探索职业兴趣的基础上,确定职业理想,寻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并在团体的监督机制下,使其得以贯彻实施,最终引导他们迈向理想的职业殿堂。因此,团体职业生涯辅导必将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教育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1]秦海燕,韩爱平,李晓东.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分析[J].大众科技,2010(04):146-148.

[2] 曾璇.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J].职业规划,2008(02):110-113.

[3] 刘泽文等.青少年早期职业不确定性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2006.

[4]夏海燕.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5]张文墨.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调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0(02):34.

[6]聂永欣.班级团体辅导在职业规划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01):196-198.

[7]黄熠容.生涯探索团体方案对高职二年级女学生生涯发展及生涯自我效能之影响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2000.

篇6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班级管理;班主任

一、引言

班级是学校最基本教学和育人单位,班级班风、学风的好坏,凝聚力力、归属感的强弱,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会经常面对在思想、心理及行为等方面出现问题的学生,然而,单纯的灌输式、说理式的教育不但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和不满。实践证明,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和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与优势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

团体心理辅导是班级管理和建设的有效手段,它是让团体成员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获得良好的适应能力与发展的助人过程”1,这种寓教于乐的辅导形式颇受学生的喜欢和认可,同时,发挥了较好的教育、预防、发展和治疗功能,活动效果明显。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环艺123班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主要包括提高班级凝聚力、促进人际交往、实现自我成长、有效管理情绪四个方面。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

在班级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相对于传统的个别咨询或集体讲座、授课,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一,团体心理辅导一般都会采取各种趣味游戏活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个人更容易被团体的氛围所感染,指导者与全体成员之间是互相接纳、信任的,团体氛围和谐融洽。其次,团体辅导的对象是全班同学,指导者是班主任,对象稳定、过程持续,更易于组织和实施;同时,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开展辅导活动,既省时省力,提高效率,也更便于跟踪和总结,活动实效性明显提高。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一)提高班级凝聚力

为了让同学们更快的适应学校,适应新的班级,提高班级凝聚力和吸引力,笔者开展以“相聚环艺123,相亲相爱是一家”为主题的辅导班会课。首先,在热身环节,通过“互帮互助”按摩操、“大风吹”、“进化论”三个游戏进行把原先严肃拘谨的氛围彻底打破,同学们进入了欢动、愉悦的团体氛围。紧接着,通过三轮“寻找有缘人”的游戏,让同学们互相自我介绍,分享自己的大学心愿和目标,达到增进了解、彼此互相激励的目的。再通过“马兰开花,寻找我家”的游戏,让同学们体会“孤独”和“找到家”的感觉,体会被抛弃的孤独和无奈,被接受的温暖和感动,引导同学们学会彼此关爱。最后,分组进行“姓名叠罗汉”、“团队大比拼”的游戏,让同学们明白齐心协力、团结协作的道理。在最后的交流分享环节,同学们都表示班会课的形式很新颖,玩的很开心,也认识了很多新同学,感受到了班集体的温馨有爱,收获很多感悟很深刻。

(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班级管理中,关于人际交往的问题表现的愈发明显。有拉帮结派的、有小打小闹的、有“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的”、有交往不自信的、有不懂得人际交往艺术的,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交往困惑,笔者开展了一期以“坦诚接纳、有效沟通”为主题的人际关系成长团体心理辅导。首先,学会理解他人。笔者通过组织“横渡鲨鱼河”故事的辩论会,使同学们自己认识到:原来改变他人是极其不容易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价值观形成的背后都有深远的原因,观点本身没有对与错之分,学会站在他人的视角看问题时才能够更好的理解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同样如此。其次,学会倾听与表达。笔者重点进行了“我说你画”的游戏。使同学们明白到:沟通是一门需要互相表达与倾听的艺术。如果不会表达,那么其必然无法沟通,不会倾听就更谈不上沟通了。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再次,学会坦诚接纳。先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同学们体验交往中的问题和困惑,再通过沟通五步法的技巧进行沟通模拟,体会二者的差别,认识到沟通需要彼此坦诚、尊重,一些同学活动现场就主动承认错误,坦诚表达自己的不足之处,把以前的误会和矛盾都化解开了。最后进行了“信任之旅”的游戏,让同学们通过助人与受助的体验,增强对他人的信任和接纳。

(三)实现自我成长

在实际的工作中,有的同学过分关注自我的感受却经常忽略他人的感受;有的同学对自我毫无认知,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和目标在哪里,参加社团及选修课程都是随波逐流;有的同学自我认知存在偏差,稍微遇到些困难和挫折就内疚、不安,缺乏自信,不能正确客观的评价自我;还有的同学自控力较弱,懒散缺乏自律意识,时不时的犯点错闯点祸。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开展了一期以“探索自我,实现成长”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首先,学会认识自我。通过重点进行“假如我是……”的游戏,让同学们学会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引发对自我的思考。并进行了“优点连环炮”游戏,让同学们感受了一下他人眼中的自己,发现自我的价值和优点,增强自信心。其次,学会探索自我。重点进行了“心理自画像”活动,让同学们画出一个关于自己的场景,一个以前的自己,一个现在的自己,一个未来的自己,通过这个游戏让同学们回忆过去,思考现在,展望未来,更深入的探索了自己的内在需求。之后进行了“我的选择”游戏,帮助同学们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并在体验丧失的过程中学会珍惜和拥有。最后,学会规划自我。重点进行了“人生墓志铭”游戏。包括写出自己人生的最大目标,不同年纪希望取得的成就,对社会、对家庭的贡献,并进行讨论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有的同学会总结自己人生中的遗憾和不足,希望制定更好的计划并实施,让人生更加充实丰满;也有的同学们明白了自己今后的人生方向。

(四)有效管理情绪

生活中难免经历挫折和困境,如考试不过、失恋、竞选失败、人际矛盾等等,有的同学不懂得表达宣泄情绪,往往压抑,久而久之就消极低沉,抑郁寡欢,严重影响了个人的身心健康。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学会宣泄负面情绪,以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挫折,是每位同学都需要学习的。为此,笔者开展了有关情绪管理的团体心理辅导。首先,学会理解情绪。通过“情绪接龙”的游戏,让同学们体会各种不同的情绪。其次,学会处理情绪。重点进行了“情景大考验”游戏,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情绪困惑问题,由各组同学上台表演,并交流情境中的表演者的情绪如何?再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同学们从他人身上学到了许多处理不良情绪的好方法。再次,学会管理情绪。重点进行情绪表达训练,让一名同学表演自己穿衣服并询问大家意见的情景,三个同学分别进行不同的回应,讨论哪种方式更好一些?为什么?由此引发大家多情绪表达技巧的大讨论,最后进行总结,教导大家在情绪表达中要真诚,考虑他人感受,在语言、非语言、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方面都要有所注意。最后,让同学们体会深呼吸放松法、想象放松法等缓解自己的紧张、焦虑情绪。

四、团体心理辅导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对班级建设和管理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在实践中也面临以下问题。

(一)指导者缺乏专业培训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指导者的技术水平、人格魅力对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作为班级管理的班主任,绝大多数是来自管理人员或专任教师,由于绝大多数都不是心理学背景出生,许多班主任都不会组织和策划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再加上教学科研工作的压力大、任务重,用于创新班级管理的思考和实践时间就更少了。现实中,更多的班主任还是采取理论灌输、批评说教的比较多,学生逆反情绪大,实效性差。

(二)方案设置难度大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一般都有20-50人不等,既要照顾到每个个体,又要顾整个团体,这就要求指导者在活动主题、环节设计、游戏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都要精心策划和实施。同时,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学生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行为问题也错综复杂,如何因材施教,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无疑是对指导者的极大挑战。

(三)活动场地器材不足

团体心理活动不仅需要好的指导者,更需要活动场地、器材设备、游戏道具等硬件设施的支持。需要有专门的团体辅导活动教室,配备可移动的椅子,可播放视频、音乐的电脑、音箱等,教室内的环境布置需要宽敞、明亮、干净和温馨。同时,每个不同的游戏内容还需要不同的道具和素材。由于经费投入的不足,导致硬件设施配置不完善,也影响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正常开展。

五、团体心理辅导改进的建议

(一)加大经费投入

首先,加大对师资培训经费的投入,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等一线学生教育工作者,使他们能够策划较好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具备较强的指导能力。其次,增加对活动场地设施的投入,为各系部、各班级、各学生群体顺利开展团体辅导活动提供充足的场地和活动空间,购买活动器材。再次,加强对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运用的研究投入,特别是研究出具有推广价值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易于操作的评价系统。

(二)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分享和引导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形成内化的自觉行为。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要注重多提开放性问题引发同学们积极思考,鼓励同学们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同时,班主任自己也要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中,充分尊重学生,注重多倾听、多引导,避免评价和说教,引导同学们自我觉察和学习。

(三)在方案设计上有计划有目标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动方案的设计。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设计中,要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计划,是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既要注重解决突出的主要问题,又要与当前院系学生工作的重点相结合,将辅导活动分为若干个单元由浅入深逐步推进。有目标,是指尽量做到使用的每个游戏都有意义和价值,同时,要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进行意见调查和跟踪反馈,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逐步提升辅导效果。

(四)坚持团体辅导和个别谈心相结合

团体辅导有吸引力强、效率高、省时省力的优势,但个别谈心仍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只有通过多次的多个的个别谈心,才能发现和总结出共同的问题,进而制定相应的团体辅导方案。另一方面,团体辅导结束后,还需要通过个别谈心进行跟踪和反馈情况,以便总结经验和不足,改善下一次的团体辅导。特别是因种种原因不能全面投入到团体中的同学以及问题特别严重的同学,只有通过个别谈心谈话的方式帮助其进一步处理。

六、结语

篇7

【关键词】口腔疾病;心理辅导;口腔正畸;治疗模式

口腔正畸治疗,即口腔医师利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将患者在牙、颌等处的畸形给予矫正,以达到美观、健康和巩固的过程。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五官的美观要求越来越高,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逐年增多。不过,在经过口腔正畸治疗后,不同人呈现了不同的治疗结果,这与患者的个性特征、人文素养和心理素养等多方面因素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而在口腔治疗中导入心理辅导治疗口腔病的诊疗模式能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1患者一般的心理模式特征

1.1害怕恐惧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的人群主要在青少年比较多见,在这个人生阶段,是人的性格逐渐形成的完成阶段,对周围环境的各种事物的感觉比较敏锐,而且其心理基础尚未形成,导致害怕恐惧的心理。治疗医师首先要安抚患者的恐惧,耐心地解释治疗过程的各个细节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讲解各种后果以让患者有所认知和准备,并且应该给予患者适当的鼓励,增强患者的自信心,以保证医师和患者的配合度,引导患者正确的期望。

1.2希望尽快治疗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的人大多在成年人当中比较多见,因为这类患者背负着家庭、事业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压力,他们希望能够尽快恢复形象和健康,以免影响家庭和事业。对于这类口腔正畸患者,治疗医师应该耐心地解释治疗过程的各个细节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讲解各种后果以让患者有所心理准备,帮助患者树立健康之本的观念,戒骄戒躁,以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1]

1.3年龄差异所表现的不同的心理特征

1.3.1成年人在心理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如下:①自主能力比较强,思想意识清晰,能够较好的和医师配合;但是由于其个性特征,在治疗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分歧和纠纷,配合度会更差;②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较高,思维考虑周到,容易和医师交流沟通,能够较好地接收医师的治疗方案所表达的结果,在正畸过程中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③思想模式比较偏执,认知方向错误,过度要求完美,造成治疗结果出现功能性的障碍;④非常纤细敏感,惧怕疼痛,在口腔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恐惧,造成精神紧张,优柔寡断而延长治疗时间。

1.3.2儿童在心理方面的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①儿童的自主能力不强,反应能力较差,因而常常出现胆小、敏感、依赖等心理行为,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喜欢和医师“捉迷藏”,延长治疗时间;②部分儿童患者比较消极,承受能力不强,交流沟通有障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比较被动;③此外,还有部分儿童由于家庭环境造成患者调皮、任性的性格特点,在正畸治疗过程中不断哭闹,不配合医师的治疗,使治疗医师不能顺利的执行治疗方案;④有些儿童患者存在抵抗的个性,常常出现反复拒绝治疗的情况,顽强地抵抗医师。

2心理辅导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过程和影响

2.1一般临床资料笔者收集了2009年-2011年之间的口腔正畸患者的病例共有124例,其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81例,年龄在20-31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22岁。这些病例中需要排齐牙列的患者有47例,需要建立牙槽模型的患者有58例,需要改善牙部软组织的患者有66例。

2.2正畸治疗方法利用直丝弓行牙齿固定矫正治疗,并且保证牙床的活动和灵活度正常。[2]

2.3心理辅助疗法在患者进行正畸治疗的过程中,在患者活动的区域贴宣传板报,提高患者在牙齿治疗过程中的预防知识和注意事项;经常和患者交流沟通,以获取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心理情况,及时制定改善方案。

2.4治疗结果临床显示,口腔正畸患者通过心理辅导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惧怕、不安和悲观,以及不良心理期待等各种不良心理状况得到了消除,明显地提高了正畸治疗成功率,并且促进了医师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和谐,提高了治疗效果。

2.5讨论在口腔正畸治疗的过程中,心理辅导的治疗方法是同步进行、逐渐深化的。由于口腔患者的不同阅历、个性特征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而形成不同程度上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感受能力,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治疗效果。因此,心理辅导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5.1为口腔正畸患者建立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即具备干净、整齐、舒适、宽敞的治疗环境。

2.5.2根据不同的人建立不同的心理辅导方案。①部分患者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好,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等,治疗医师可以明确地表明正畸治疗的方案以及临床问题和预后情况,并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增强患者的自信心;②对于有多疑、焦躁等心理特征的患者,容易出现自卑的心理障碍。治疗医师要耐心地为其讲解细节问题,多和患者交流,转移患者的注意力;③对于个性比较偏执、孤僻、蛮横的患者,治疗医师在正畸治疗的整个过程中采用三阶段式的交流模式,即治疗前、治疗时、治疗后;首先治疗前医师要了解患者的治疗目标,积极听取患者的看法和意见,引导患者了解正畸治疗技术的利和弊,以使患者具有正确的认识;其次治疗时医师要密切注意患者的面部表情,积极和患者沟通,以及时解决患者的不良心理问题;最后治疗后医师要详细为其解决出现疼痛的原因,以及疼痛消失得大体时间,并为患者制定康复程序,以使患者获得安全感。[3]

2.5.3口腔医师通过继续教育参加心理学培训,提高专业水准。

2.5.4请专业心理医师介入参与口腔病治疗。

3结束语

笔者认为在口腔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医师应该积极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正确地分析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其诱因,制定不同的辅导方案,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改善医患关系,体现人文关怀,提升整体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银峰,白宏治,高桂霞,等.口腔正畸患者心理特点及干预的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0,08(19).

篇8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拓展训练;初中生;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2-0018-03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环境下为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即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进适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

将团体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拓展训练揉合起来并应用在心理辅导中,我们称之为心理拓展训练。

一、理论背景

根据心理分析学者埃里克森(Erikson)心理社会期的理论,人生八个发展阶段中,每阶段的生活,都可能形成个人的心理危机。中学生正处于第五阶段的青年期,此时正是发展自我概念、进行角色认定、社会地位形成的重要时期。依据 Erikson 的看法,青少年时期的发展危机主要与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有关。如果个人对自己的了解深刻,知道自己应扮演的角色,并且知道人生的意义与方向,将有助于个人价值体系的形成,使个人的生活哲学得以建立,并使人生具有方向与目标,不至于产生迷失或混淆。

因此,青少年急需有认同及归属的团体,与同伴建立密切的友谊对促进其社会能力的充分发展极为重要,有了友谊作基础,青少年在个人兴趣与活动上就能获得共同分享的对象,在个人遭遇问题时也能获得协助解决,或在情绪上得到支持。

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无统一的教育教材和公认的教育模式,中小学校专职心理咨询师严重紧缺,基本以班主任兼职心理健康辅导。

班主任由于多方面局限,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偏差:一是对学生交往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很少从心理教育方面看待学生的行为问题,把一些道德标准、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混淆。这样做很容易强化一部分学生的逆反情绪,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从总体上看,在国内既往的研究中,做调查分析性研究的比较多,做干预性研究的比较少;而且提出教育建议的多,研究操作方法的少;在干预研究中,治疗性干预多,发展性干预少。迄今为止,尚无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心理技能和学习技能进行综合干预的研究。

因此,探索一套对儿童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学习技能和社会心理技能进行教育和培养的内容、方法、途径,使他们正确地对待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以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使之有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就更具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团体心理辅导与心理拓展训练

团体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大多数的团体都处于一种持续改变的状态中,一般会经过团体热身、转换、工作和结束几个阶段,通过这几个阶段,团体会从最初的焦虑、抗拒和冲突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成员探索成长困惑的欲求,再通过团体成员不同观点和不同的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的碰撞和冲突,催化团体动力,以完成问题解决的任务。

1.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1)团体辅导使其成员在人际交往与互动中增进对自己与他人的了解,有助于他们消除不良情绪,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在团体辅导中,由于成员间的人际互动,他人的存在对自己就像一面“镜子”。这面“镜子”让成员认识到有不少人和自己具有相同的处境,有助于消除他们的自卑感与孤独感;这面“镜子”也为成员提供了改善适应行为的多个榜样,利于他们从多个角度洞察自己,增强自身发展的信心与勇气。

(2)团体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可以有效地解决学校专职辅导人员不足的矛盾。

(3)辅导为来访者提供了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更易于将辅导产生的效果转移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4)团体辅导对孤独、退缩等社交障碍者有更重要的作用。团体辅导创造了浓厚的团体感染气氛和支持效应,有利于社交障碍者勇敢地走出惧怕与孤独,学会同别人交往与相处。这有利于丰富个体的社会化经验,改变其不适应行为。

(5)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成功打破学生的阻抗,促进学生与辅导老师咨询关系的建立,为下一步个体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

(6)团体心理辅导的局限性。团体心理辅导对领导者的要求较高 。领导者是团体心理咨询成功的四大要素中的核心要素,是团体咨询成功与否的关键,其素质、条件、能力、经验、训练等直接成为团体心理咨询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团体领导者在具备一般心理咨询师必备的基本条件之外,还需要具备团体咨询对领导者的特殊的要求。如职业角色、广博的知识与实践经验、设计组织能力、良好的人格特质、咨询基本技能之外的团体咨询技能,等等。这种专业化的要求大提高了团体心理咨询的操作难度,专业咨询师的匮乏直接影响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普及。

2.心理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又称体验式学习或体验式培训,是在对传统课堂教育进行补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手段,具有生动、活泼、有趣、安全、易操作等特点,非常符合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拓展训练的教育方式利用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使参与者在“虚拟”而安全的环境中产生真实的情绪体验,进而领悟到教育者要传达的理念。与传统教育形式不同,拓展训练更强调让受教育者主动领悟要学习的内容。将团体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拓展训练揉合起来并应用在心理辅导中,我们称之为心理拓展训练。

在拓展训练中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可以分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设定训练目标前,要使用心理学问卷调查参与拓展训练的人群,通过数据分析目标人群存在的问题及其实质,为设定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根据心理学理论设计个性化活动方案。

第三,应用心理实验设计的方法设计活动方案。

第四,可以应用心理学方法设计记录本,对活动过程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全程记录,并进行分析。

第五,活动过程中,应当引入团体心理咨询的原则和方法。

第六,项目的整体效果和每个项目的评估也可以用心理问卷方法进行。

三、应用心理拓展训练方法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证研究

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于2008年10月到12月对某中学初一年级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验研究。在实验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将心理拓展训练与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心理干预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见下表。

实验组SCL-90以及学习成绩前后测差异检验

由表中数据可见,在SCL-90测试中,前后测差异极其显著,说明实验组在参加心理辅导团体前后心理健康状态出现了巨大改变。各科成绩以及名次前后测差异检验中,除历史课成绩外,各项P值均小于0.05,历史课虽然差异不显著,但已接近临界值,说明团体干预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习成绩影响效果显著。

这种差异也表现在人格的相关维度上,体现适应性与焦虑性的次级人格因素Ⅰ和神经是否过敏的次级人格因素Ⅲ有改变的趋势。再如乐群性、兴奋性、紧张性、敢为性和有恒性、敏感性、自律性等均有较大程度变化,接近于显著水平差异。其中,敏感性和自律性前后测在0.05水平差异显著,在0.01水平差异不显著,进一步说明在团体干预过程中,达到了加强情绪自控、促进人际交往、发展责任性三个方面的主要目标,也说明人格虽然是较稳定的系统,但是青少年期有较强可塑性,心理干预对青少年人格形成会产生影响。

另外,在团体过程中我们坚持了个体咨询贯穿其中的原则,对多名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进行了跟踪干预,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讨论

1.建立心理拓展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尝试

在本研究中,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将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应用在拓展训练中。

(1)方案设计:整个方案设计将实验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贯穿其中。首先,按照心理实验的理论与方法设计整个干预过程,为2*2方案设计。其次,使用14PF量表与SCL-90量表对参与者进行测试,将测试结果作为活动方案设计的依据。再次,建立团体活动的项目库,提高了团体活动的可操作性。在团体活动过程中关注发生的问题,并对活动方案做出微调,使活动方案更加灵活。

(2)活动过程:首先,在整个过程中,遵循了团体与个体咨询并重的原则,在对特殊成员进行个体干预的同时,引导团体成员随时关注同伴的反应,使团体成员都得到成长。其次,在活动中应用了行为训练、图画咨询、催眠以及音乐等多种心理咨询技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丰富了拓展训练的手段。再次,在团体运作阶段引导成员意识到问题并解决问题,团体结束阶段回顾全过程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与要求,保证了团体效果的延续。最后,活动的全过程中让接受干预班的班主任全程参与,使其能了解并运用一些方法。

(3)效果评估:首先,每次活动结束后,与班主任访谈,评估活动的效果。其次,随机抽取受成员进行访谈,评估活动效果。再次,团体结束后使用相同量表进行后测。通过对前后测数据的分析发现,对照组前后测差异不显著而试验组差异显著,说明干预有效。

(4)整个团体活动过程中,从项目的设计到执行与总结,都尽量使之流程化,在保证干预效果的同时大大提高了项目的可操作性。

2.心理拓展训练对培养学生优秀心理品质的作用

如前所述,应用心理拓展训练的方法对初中学生进行干预,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了较大的提升,并在学习成绩上表现出来。这个结果表明,心理拓展训练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同时,虽然实验组14PF前后测差异不显著,但是在某些维度上,如乐群性、自律性、敏感性等维度,有较明显提高。这说明心理拓展训练在培养青少年优秀心理品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正如我们在论述有关拓展训练的理论时所说的,拓展训练可以有效激发人体的兴奋状态,从而对心理因素产生影响,这正符合青年人的身心特点,很适合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中应用,所以,继续将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拓展训练揉在一起,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拓展训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3.心理拓展训练可能产生的问题

由于心理拓展训练加强了项目操作的流程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团体心理咨询的可操作性,降低了对团体领导者的专业要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将项目与游戏混为一谈。实际上,领导者的专业素养恰恰是参与者能得到更深刻体验的关键因素。所以,绝不能因为心理拓展训练的可操作性很强就放松对领导者进步的要求。

最后,笔者认为在使用心理拓展训练方法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方案的针对性。设计方案前,要使用心理学问卷调查参与训练的人群,通过数据分析目标人群存在的问题及其实质,为设定目标、设计个性化方案提供依据。

(2)活动的科学性。要应用心理学方法对活动过程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全程记录,并进行分析。项目的整体效果和每个项目的评估也可以用心理测量方法进行。

(3)坚持以项目为工具、收获为目标的原则。本项课题的研究是探索性的,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研究结果显得相对粗糙,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的控制还不够完备。另外,这次研究中测试的项目均为室内项目,对户外、高空以及水上项目均未能测试,这是研究中存在的缺憾。但我们有信心以此项研究为基础,对心理拓展训练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使心理拓展训练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建立起系统的心理拓展训练的理论与方法。(稿件编号:090727001)

参考文献:

[1]吴玲,刘志宏.论团体心理咨询领导者的必备条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1).

篇9

关键词 心理团体 团体发展 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01-02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

由团体动力来看,心理团体是由一定数量的成员组成,全体成员具备较好的团体意识, 有能力在相同的方式下运作,彼此互动相互影响,去达成共同的心理建设目标。也就是说,心理团体是有组织、有次序、彼此相互依存、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朝向同一目标、并持续进行情感和心理互动的两人或以上的结合体。心理团体包含领导者和普通的团体成员,团体的规模应该适当.控制,成员的数量一般控制在10人左右。

根据上述定义,团体心理辅导就是,在两人或以上的结合体中,有组织、有次序、彼此相互依存、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朝向同一目标、并持续的团体互动行为。

二、完整心理团体发展的不同阶段

根据团体发展理论,心理团体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三个大的阶段,包括:团体开始前阶段、团体发展中阶段、团体结束后阶段。团体发展中阶段又包含五个小的阶段:团体的初始、转换阶段、凝聚与和谐阶段、工作生产阶段、巩固结束阶段。以下主要介绍团体发展中的五个小的阶段的特征及主要任务。

(一)团体的初始――定向与破冰阶段

在团体开始之初,作为团体的领导者应该向团体成员明确团体发展方向,引导开启团体的“破冰之旅”。在这个阶段成员之间需要彼此认识,确保所有的团体成员参与到团体的互动作用中,以避免有人会感到被排斥。要澄清团体目标,建立团体规范,作为领导者应该适时表达团体预期和希望。创造安全、信任的关系,从而帮助团体成员坦露他们对团体中所发生的内容的想法和感受,开诚布公地解决团体成员们的担忧和问题。

(二)转换阶段――冲突或者抗拒处理阶段

转换阶段领导者和成员之间,以及成员和成员之间都可能存在冲突,部分成员甚至出现抗拒心理。领导者在这个阶段应该以同理心主动接纳成员的负向情绪,同时要引导成员意识到自己或者他人负向情绪的存在并学习接纳,同时还应该鼓励成员直面并认识自己的焦虑,帮助成员面对自己的防卫,并将之转化为建设。此外,这个阶段团体成员还可能出现挑战行为,作为领导者应该直接而坦承面对,并积极处理成员的挑战行为。

(三)凝聚与和谐阶段――以团队精神的发展为主要标志的阶段

团体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凝聚与和谐,这个阶段对于团队精神的形成至关重要。领导者通过鼓励成员彼此尊重与关怀,鼓励成员之间互相帮助等方式,提升团队精神,为接下来的工作和生产阶段打下良好基础。

(四)工作生产阶段――以成员之间的完全接纳为主要特征的阶段

团体的工作和生产是以成员之间的完全接纳为前提,这与之前三个阶段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完全接纳的接触上,领导者应该协助成员从团体经验中认知重建,帮助成员把领悟化为行动,鼓励团体成员尝试新行为,倡导成员互相帮助。

(五)巩固结束阶段――所有成员需要面对分离的阶段

巩固结束阶段也是团体发展的最后阶段,成员在这个阶段需要面对分离。领导者应该主动处理离别的情绪,在帮助成员整理学习成果的同时,应该协助成员做好预备,去适应外界实际的情境。如果存在未完成的工作,应该及时处理,查漏补缺。在这个阶段,团体的领导者可以采取回顾与祝福、继续提供学习或更进一步服务的资源等方式巩固学习成果。

三、团体发展理论在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工作中的运用

成熟的心理团体必须经历上述三大阶段,只有在成熟的团体中,效果才能更好的实现。然而完整的心理团体发展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使得团体心理辅导达到预期效果,则要按照团体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团体心理辅导正式开始以前,合理安排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并针对每个阶段的问题,结合实际灵活调整,并运用相应的方法、手段来支持和辅助化解。

(一)团体发展理论给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带来的启示

首先是由于高校团体心理辅导所面对的主题五花八门,每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所面临的群体也完全不同,每个群体中的个体情况更是不尽相同,因此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可能会经历相对较长的过程,有的团辅方案甚至长达一年以上。其次,高校团体心理辅导需要有详细的策划,策划要在遵循团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制定,根据主题和对象的差异确定有针对性的、较为完备的方案。甚至需要对诸多细节进行提前的考量,包括团体心理辅导的次数、每个阶段的次数、每次的时间间隔等,同时结合实际进行不断调整,不能完全照搬。再次是要设定明确的目标,一方面是要有总的目标,另一方面还要将总体目标划分到每个阶段甚至每次团体心理辅导中去执行和实现。目标也可以随着团体进程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而有所调整。

(二)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在团体发展各个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处置

1.团体形成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处置

在团体形成前领导者遇到的常见问题可能包括:有被迫参与一个团体;没有获得关于该团体性质的充分讯息;处于消极被动之中,对他们想要或希望从这团体中所得到的东西没有任何的想法。领导者针对在团体辅导开始前出现的常见问题,可以采取如下处置方式如:建立一份明确的书面计划,以建构一个团体;向有关的权威人士提交这份计划书;公告这一团体,以便向未来的团体参与者提供较多的资料;进行团体前会谈,以完成筛选和适应准备的工作;遴选并会晤协同领导者;安排一次预备性团体活动以便相互熟悉,说明团体的基本规则等。

2.团体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处置

团体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主题转换太快;主题不是成员的兴趣或需要;焦点只集中在其中的一两位成员;把焦点停在对团体进度落后者身上;领导者不足或过分的主导等。针对上述可能存在的问题,领导者应该进行三个方面的思考。第一,包括总的主题是什么,每个阶段的主题是什么,主题背后蕴含什么样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困难预案以及应采取的必要方法等。第二是如何处理与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包括如何认识团体成员个体差异,如何公平的对待不同特质的团体成员,如何调动部分团体成员的积极性,如何利用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助与互动来寻求问题的解决等。第三个方面如何加强自身的领导力和使用自己的影响力,包括如何培养和拓展自身在心理团体中的领导力,如何适度的、适时的运用自身的影响力等。

3.团体辅导结束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处置

团体心理辅导的结束只是团体发展的结束,但并不意味着个人心理成长的结束,团体成员可以通过寻找自我增强的方法,以寻求继续发展。这个阶段利用好了,可以巩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果,促进个人发展。因此帮助团体成员克服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有助于个体心理的继续成长和心理问题的解决。这个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无法运用所学于生活中,而感到沮丧并贬低团体的价值;对自己维系新行为有困难;或者不去主动运用在团体中所学习的新技巧等。

作为团体领导者,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阶段性的提供个别晤谈;进行追踪观察活动或个别晤谈,以评价团体的影响活动;以及为团体成员提供进一步的资源和帮助等。

参考文献:

[1]蒋静.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学视角[J].上海教育科研,2013,(12):72-73.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抑郁症状;团体心理辅导

抑郁自21世纪以来逐步成为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特别是它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抑郁也作为主要危害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大学生因学习、生活、就业等压力的增大,失恋、心理失衡等原因,抑郁症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并且因抑郁症的发作而发生行为失控的恶性事件。抑郁症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疾病。有研究显示,大学生中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为32.10%[1]。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受到抑郁情绪的困扰,调查显示大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率为42.96%[2]抑郁障碍现在的患病率为23.66%,有的同学因抑郁而出现轻生念头和自杀行为。本研究以团体心理辅导及其相关理论为主要依据,从抑郁症状的成因、症状表现及其特性等方面设计团体干预方案,探究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组及对照组均来自于某医学专科学校,通过学校广播,校报,学生会等方式募集73名自述存在抑郁困扰的大学生用SCL-90,SDS量表对这些大学生进行测试,得分≥3分的学生为49人,对这些学生进行鉴别性访谈,入组条件为:①抑郁症状持续半年及以上;②具有三条及以上核心症状;③中等程度及以上影响到社会功能④了解团体辅导的设置能够持续参加8w的团体活动。排除条件为符合以下任意一项:①具有精神病性问题;②具有严重的人格障碍;③正在服用精神科药物治疗;④不能按照团体辅导设置坚持参加。最终确定28人符合入组条件,随机将其中14人作为参照组成员,另外14人作为实验组成员。其他成员根据其意愿另行安排个别辅导。

实验组14人其中男生5(36%)人,女生9(64%)人均为医学生平均年龄19±2岁对照组14人其中男生4(29%)人,女生10(71%)人平均年龄19±2岁。两组成员人口统计学变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工具

1.2.1症状自评量表(SCL-90)[3]共90个项目包括10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项目,各项目均是1~5级评分。

1.2.2抑郁自评量表(SDS)[3]共20个项目,各项目均是1~4级评分。设有少量反向评分项目。

1.2.3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3]共24个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

1.3方法

1.3.1干预方法 团体咨询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心理测试,并对实验组进行为期10w的团体辅导,分别为每周六下午15~17点中途休息10min,共20h。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心理干预。

1.3.2干预方案 设计10次团体活动每次都有比较明确的主题分别为相识、增加信任感、和建立小组气氛,人际关系训练,认识抑郁,思维辩驳,智慧碰撞,情绪表达训练,放松训练,自信心训练,结束活动等。10次训练围绕一个主题即认识抑郁,走出抑郁。10次活动共分为4个阶段:①开始阶段,介绍小组活动规则,保密制度,建立信任,相互认识,增加小组凝聚力;②发展阶段,继续增强凝聚力,进一步建立信任,初步探索抑郁的成因,认知探讨,抑郁秀,角色扮演,角色互动,角色互助等活动;③成熟阶段,进一步进行互助探讨,实践中的困惑讨论分享,深入认知理论,建立新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生活态度,新的行为模式;④结束巩固阶段,协调自我,自我认知矫正,提升自我价值感,展望未来,处理离别,总结回顾。在每一次活动中都包含讨论、回顾、游戏、角色扮演、总结、布置作业等内容,不仅注重成员的认知方面的改变还有意识地进行行为控制训练的改变。实验组辅导结束进行小组分享,效果评价,意见反馈等主观评价的方法。

2 结果

2.1团体心理辅导前后评定结果比较 实验组在辅导前,辅导后,辅导结束3个月,在SCL-90总分及抑郁因子得分,SDS,HAMD得分上均显著低于前测的分;对照组在辅导前,辅导后,辅导结束3个月,在SCL-90总分及抑郁因子得分,SDS,HAMD得分上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实验组被试对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主观评价 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对实验组成员进行心理辅导后从缓解痛苦体验、认知模式改变、人际关系、应对方式、情绪控制、目标达成等方面进行了评价。有93%的人认为目标达成,有79%的团体成员认为本次团体辅导对他们的痛苦缓解有很大的帮助,21%的团体成员认为有一定帮助。93%的同学认知发生改变,79%的同学行为发生了改变,100%的团体成员认为总体有效(见表2)。

3 讨论

团体心理辅导是与个体心理辅导相并列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方法来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积极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途径之一[4]。它具有普及性、体验性、探索性等特点。欧阳丹等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它不一定要在心理压力情况下才发挥保健作用而在与平时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5]。已经有相当多的实践证明,团体辅导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模式。近年来在精神健康领域尤其是在西方国家针对抑郁症的团体治疗逐渐成为配合药物治疗的一种主流手段尤其是在抑郁症治疗方面中国的许多专家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发现抑郁症的团体治疗效果显著于个体治疗[6]。本研究显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能提高在校大的人际交往能力,互相帮助,自我效能及其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使大学生抑郁的症状得到控制并减轻。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的抑郁症状有明显的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冲,洪月慧,杨思.应激性生活事件、自尊和抑郁在自杀意念形成中的作用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190-191,164

[2]杜召云.1734名大学生Beck抑郁自评问卷调查分析[J].中国

医学伦理学,1999,5:9.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122.

[4]蒋静.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学视角.聚焦长三角[M]. 上海:上海教育科研,2013: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