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健康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18 17:5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健康发展

篇1

关键词:健康发展激励兴趣反思质疑

儿童能否得以健康良好发展,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他人的激励,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善于自我反思行为,敢于质疑的精神是最重要的因素。

一、激励,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有效手段

一个人即使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具有能力意识,也需要以别人的激励为契机。有经验的教师都明白,教师的每一次鼓励,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表扬,一个表示肯定的简单体态动作,都能激发儿童发奋努力的自信心和内动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是非判别能力很弱,他们往往以成人的表扬与批评来判别自己行为的对与错,因而,他们的每一次行为表现都渴望能得到教师或家长的的评价,并在每一次肯定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这种喜悦的心境下,学生的思维比常态下更活跃,兴趣更浓烈,这就为高效率的教学奠定了心理基础。由此可见,成功的教学手段不是强制,不是命令,而是激励。人文主义哲学思想认为:“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上进心,都想进步,都想发展。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儿童潜能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模式,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利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生成长与进步,是增强儿童学习自信心的关键。

二、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因

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好奇情趣。渴望好奇情趣的满足,避苦求乐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无止境的本能欲望。儿童对学习有兴趣,就能在学习中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态,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为满足这种好奇心,学生就要看、就要听、就要问、就要想,就要动手操作、探索、研究、实践,兴趣来了,尽头足了,注意力集中了,思维也被激活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油然而生了,学习怎能不有效呢?要想使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经久不衰,首先,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教学中,摆正教学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废弃师道尊严,在教学中以极大热情关注每一位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用真情实感激起学生学习的热烈情趣。其次,教师尽可能地运用启发式谈话、情境创设等各种新颖教学手段和电脑动漫等现代教学技术,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比如,在学习《海底世界》一课时,我以播放海底世界录像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了解海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海底奥秘的兴趣和欲望。

三、反思是正确思维的根本保证

《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其过而自讼者也”等格言都强调了反思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它能让感性的实践升华成理性的经验。有个性、有主见的孩子是值得我们欣赏的。我们既要注重培养儿童敢于直抒胸意的优秀品质,也要注重培养儿童勇于直面自我的良好个性。在整个教学中,要善于用科学的眼光,敏锐地捕捉时机,及时激励、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省,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我,通过不断反思自己、不断解剖自己,克服自己的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自己正确的思维形成。例如,在学习《蘑菇奖给谁》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就“蘑菇能不能奖给小黑兔”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经过辩论,大多数学生认为可以将蘑菇奖给小黑兔,理由是,在比赛前妈妈并没有规定比赛要求,也没有指定比赛对手,小黑兔选择弱者轻而易举地获胜是聪明的表现。听了孩子们的发言,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如果你是一只小兔子,愿意做一个像小白兔一样勇于挑战强者的人,还是做一个像小黑兔一样轻而易举战胜弱者的人呢?哪一种人对自己的发展更有利?经过思想斗争和思维的不断碰撞,孩子们对自己的想法有了清醒的认识,个个表示,要向小白兔学习,敢于挑战强者,做一个勇敢的人。此后,在学习《蚂蚁和蝈蝈》一课时,对蚂蚁的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和蝈蝈的懦弱懒惰的性情,又进行了一场讨论。可喜的是孩子们已不再向学习《蘑菇奖给谁》时那样人云亦云了,他们开始大胆地、批判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蚂蚁和蝈蝈各有各的劳动观念,但自己更欣赏蚂蚁,做一个勤劳勇敢的人,不愿做“无远虑”的蝈蝈。从两课讨论的情况看,似似乎只是一个很小的细节差异,但却透视出来两种不同的思维,两种不同的思想。如果我们听之任之,忽略这一细节,不加引导儿童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事物,审视自我,就会严重阻碍儿童崇高的人生观的形成。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做到该宽容时就宽容,该苛求时一定要苛求,否则将会导致儿童迷失方向,迷失自我。只有常常启迪他们审视自我,自省自悟,才能养成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的优秀品质。

四、质疑是创新的前提

篇2

关键词:三年级;学业成绩;分化;重构;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5A-0035-05

一、为何关注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会出现明显的分化现象,调查数据表明,一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离散程度的标准差一般在2~5之间,而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离散程度的标准差在7~9左右,四~六年级为6~9左右。这表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成绩分化相比二年级而言,存在明显的加剧现象。三年级的学习成绩分化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和持续性等特点。同时,调查还表明,小学三年级学习成绩的分化与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有着一定的相关度,部分学生出现过短暂、轻微的学习焦虑、不稳定情绪,主要集中在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学习压力的耐受性等方面。由此可见,分化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学生心理健康也产生了潜在影响,并呈现出上升发展的趋势。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分化的典型问题背景展开的。

首先,这是学习成绩分化的典型性问题,对它的研究与实践有助于教学质量的精细管理与整体提升。抓住了三年级成绩分化的这一典型,不仅可以推动对所有小学成绩分化问题的深度剖析、系统思考,有利于成绩分化消缓策略的精细实施,更能以此推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第二,这是教学整体变革的综合性问题,对它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与整体推进。分化成因是网状的,影响效应是综合的,因而做好重构三年级的顶层设计,整体推进,精细实施,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消缓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乃至其它年级的成绩分化,从而彰显教改特色,成为推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源泉。

第三,这是儿童健康发展的现实性问题,对它的研究与实践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与学习成绩提升的双赢。教育最终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我们研究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问题,实质上是解读教学内部机理、探寻儿童健康发展的过程,关系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需求与和谐教育的根本问题,最终目标指向与最高价值追求是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二、是什么导致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

1.实证调查

我们的调查项目主要包括:对2005~2010年所有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调查、实验班及对照班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调查、其它年级成绩分化的调查、三个学习成绩层次120名学生的跟踪调查以及二、三年级学生学习心理的对比调查等;调查指标主要包括学习成绩的层际分布、学习成绩的个体差异度及层际差异度等;数据统计主要反映学习成绩的离散度、相关度等。学习成绩的分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导致的,具有复杂性、交互性和综合性。我们运用教学论原理、教育心理学原理、系统论方法、哲学原理等科学理论,从客观必然性和主观偶然性两个角度,调查了影响学习成绩分化的诸多因素,涉及教育体制、教学系统、组织形式、个体差异等客观因素,还有学生个体的主观意志与行为、教师的教学观念与素养等主观因素。

一是三年级教学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二、三、四、五、六年级课程及内容,包括编排体系、单元划分、知识量、预设目标,以及内容的衔接性、协调性与综合性要求等方面的因素;二、三年级教学组织方面的因素;三年级学习成绩评价因素;三年级学习负担因素等。

二是三年级学生自身认知系统的因素,主要有:三年级学生语、数、英三门学科的学科素养因素;三年级学生知识基础、认知速度、单位时间的认知流量、认知加工、认知保持等方面的认知因素;三年级学生目标达成度、学习效能感、学习成就感等学习心理与认知需求方面的因素;三年级学生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等学习力方面的因素。我们将上述调查数据分类整理,然后统计得出两大方面因素的关联度,作为剖析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成因的基础与依据。

2.成因剖析

我们首先筛选出三年级知识体系的六项指标(难度、梯度、进度、容量、课业负担及情境特征),以及三年级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及潜能的五项指标(学前知识量、认知速度、单位时间的认知流量、知识储存特点及认知加工方式),统计相关系数值,由此分析外部学习要求与每一个体认知潜能的相关性与一致性;接着,对比二、三年级的主要数据指标,包括总体目标要求的同比变化、新增目标要求、识字量的同比变化、阅读课文的同比变化、写字速度的同比变化、作业量的同比变化、课堂容量的同比变化、自主性学习要求的同比变化等;第三步,对课堂教学中的五项交互指标(信息反馈、内化建构、知识保持、学习信念及学习情绪)的时间、数量与质量进行调查统计,以此分析课堂中教与学的交互动态关系以及个体差异的影响系数;最后,结合相关统计数据,综合分析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成因,以此作为重构三年级的重要依据与基础。

3.基本判断

从生态心理学角度而言,教学是一个以教与学的交互作用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当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具有与新知建立实质性联系的潜在可能,同时外部教学环境足以触发学习行为或产生学习反应时,就会触发学习主体的认知系统与外部教学环境的交互活动,推动认知系统内部的重组与更新。这种衡量触发学习行为或反应的最低值,在耗散结构理论中被称为阈值,是学习主体认知系统与外部教学环境压力关系的一种动态反应。这种动态反应的质量取决于两者相互的积极的调试程度,显然是因人、因时、因材而异的,这就会造成彼此交互数量与质量的差异化发展,最终造成学习成绩的分化。具体来说,分化成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外部教学环境的总体目标要求过高。相比二年级,三年级的课程及内容上的预设目标要求提高了23%,单元容量增加了18%,抽象思维的要求提高了45%,教学内容的衔接性、协调性与综合性要求提高了32%,教学的自组织要求提高了38%。课堂中教与学的交互系数的个体差异明显,说明教学与评价的标准、时序以及进度等方面,在面对个体差异时还欠缺针对性与灵活性。此外,作文、英语课程的开设,阅读课文量的增加,书写作业的大量增加等因素导致了三年级学生学习负担的明显增加。

二是学生内部认知系统的适应机能较弱。调查表明,三年级学生认知系统中基础知识占到78%,学习方法与技能相对较弱,学科素养不够丰富,其中语文以识字、写话为主,数学以计算、图文应用为主;认知加工上的自组织能力缺乏,依赖性较强,单位时间的认知流量的平均水平不到预设目标平均水平的45%;目标意识、效能意识非常薄弱,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由此可见,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机能、学习力的平均水平,与三年级目标期望值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尤其凸现在三年级上半学期。

三、重构三年级的实施策略

重构三年级的实施策略,是以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成因调查为基本依据、变革之源,对原有三年级外部教学环境与学生内部认知系统的缺陷与不足进行弥补、调整、优化与重建,提高诸因素的个体效能和教学的整体效能,赋予三年级教学更多、更新、更优的价值、功能与品质,提高三年级学生内部认知系统的适应机能。这种适性融合是一种转化或适性化融入[1],以此逐步消减学生学习的依赖性,不断提升教学外因与内因互动与平衡的最佳适度,从而消缓学习成绩分化,提升三年级的整体教学质量,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主要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构三年级的基础评估

三年级的教学必须要以三年级学生学前知识、心理水平为基础,必须要客观地认识三年级学生认知的编码系统,必须要准确地把握三年级学生实际的学习力水平。因此,只有对三年级学生的学科学习进行精准的评估,才能为重构三年级、消缓学习成绩分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科学的依据。检测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学前知识基础(学前语感、数感、阅读、写话等方面的数量与质量),二是认知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水平、单位时间的认知流量、认知加工的方式、认知的自组织水平、知识的储存与保持的特点等),三是学习动力(学习的兴趣与需求、学习自信心以及学习情感体验等)。

2.重构三年级的实施策略

(1)课程的校本实施

美国学者小威廉姆 E. 多尔提出,要构建一种课程模体。[2]依据“三位一体论”的学习观,我们从认识性实践、社会性实践和伦理性实践三个维度开展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一是针对文化课程目标定位高、思维要求高等问题,主张到大自然中找语境,到生活中体验数学问题,以此增强课程的实践性与生活化,避免因课程内容脱离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而造成的分化;二是针对课程实施中的重难点内容,如习作、阅读、数学思维等,以及三年级学生学科素养检测中发现的薄弱项目,采取分专题、分阶段、差异化的课程实施办法,增强课程的交互性和差异性,避免因课程实施的标准划一而造成的分化;三是针对学生认知适应机能中自组织能力欠缺、单位时间认知流量不高等内部认知系统方面的问题,增加学科学习力的专题辅导课程,提高课程目标的适宜度与达成度,避免因认知适应机能的不足而造成的分化。

课程设置如下表。

(2)教学内容的整合

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认知理论认为,所要学习的材料本身要能与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认知特点相吻合。因此,我们一方面对原有的三年级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主要包括修订三年级认知目标的分层要求,优化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系,创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增强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消缓因目标定位的偏差、教学内容的不当、呈现方式的不符造成的分化;另一方面,编制专题性的学习内容,调整三年级教学内容的单元划分,实现单元目标的梯度实施、分块达成,消缓因目标要求高而分层达标欠缺、知识容量大而分类巩固不足、重知识习得轻学法指导而造成的分化。

内容配比:基本教学内容与专题性学习内容的比例为3∶1。一是将教学内容改编成课本剧、小品、童话剧等形式,融合原有内容编制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读本《花开有声》等,将教学内容按单元编制成梯度实施细目,以及分层达标的步骤与方法,增强教学内容的可认知度;二是编制专题性学习内容,如语文学科主要是词语的识记与辨析、修辞手法、句型转换、概括大意、阅读理解与表达等内容,数学学科主要是四则运算、常用数量关系的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几何直观以及空间观念等内容。

(3)教学组织的优化

注重教学的多元、开放,尊重差异,变传统教学从外部“嵌入”为学生的内在“契合”,走向教学改革的深处。[3]主要策略包括:一是改革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采取“集体教学整体建构―自主感悟教学―检测学习质量―重点教学与分层教学―再检测”螺旋上升的组织方式;二是实施“差异教学”,编制基础教学、拓展教学与深度教学的实施目标与要求,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科素养与认知结构的差异,从学习进度、单位时间的认知流量、目标评价等方面,制订并实施差异教学的具体措施;三是调整课时体系的编排,将原有的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的课时编排体系,调整为新知建构、自主感悟、交流整理、专项练习或系统复习的课时编排。

组织结构:将原有教学调整为新知建构、自主感悟、交流整理、专项练习或系统复习的课时编制,按照1∶2∶1∶3比例设置。一是丰富课型结构,形成了集体教学整体建构、自主感悟内化建构、专题式个别辅导教学等课堂教学结构;二是实施“差异教学”,制定了三年级教学基础部分、拓展部分以及培优部分的目标、内容与要求,实施了学科学习细目达标检测。

(4)教学评价的变革

根据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差异的平等观”的指导思想,一是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速度、不同的达标时间,并据此确定过程性评价要素,实施多个维度的分层性评价,消缓由只重结果评价导致的目标达成度的分化,由只重知识评价导致的学习效能感的分化,以及由只重同步评价导致的学习成就感的分化;二是开展转变性成长的评价,采取纵向比较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横向比较帮助学生提高目标达成意识。这是一个发现这些已经制定和组织好的经验能在多大程度上产生期望结果的过程。[4]

评价举措:以“3+x”(兴趣、方法、过程与成效)为过程性评价要素,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思想价值等多个维度开展评价,根据每个学生每天的课堂表现、作业质量、人际交往等情况,选出挑战自我最为突出的学生,颁发“大拇指”奖,并在当日成长卡上留下老师与家长的话,存入个人成长袋,在此基础上开展成长袋的比一比、晒一晒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3.重构三年级的效果检测

首先,记录每日实验对象的各科学习数量与质量,记录相关数据;然后,分类统计相关的检测指标,包括师生关系指数值、教学内容难度与学生认知基础的关系指数值、教学组织与学生认知的关系指数值、学习效能感的分化指数值、学习成就感的分化指数值、目标达成度的分化指数值等;最后,根据相关检测指标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检验实施策略的效果。

四、实施的效果与影响

我们对三年级外部教学环境与学生内部认知系统的交互值的变化,包括实验班实验前后的数据对比、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数据对比,以及实施策略与模型在县域内多所不同层次学校的推广应用效果进行了观察、检测,证明了实施重构三年级的策略后,三年级学习成绩的离散程度基本控制在5左右,而且实验班在实施改造策略后的几年中学习成绩离散度也保持相对的稳定,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出现了明显的消缓迹象(如下图)。

本研究项目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实施团队被评为“江苏省五一巾帼标兵岗”。2011年4月,《改造三年级――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成因及对策》一书由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年12月延续性课题“重构三年级:消缓学业成绩分化的儿童健康发展的实证研究”被立项为教育部重点课题。2013年该项研究成果被评为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参考文献:

[1]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一种广义的理解[J].课程・教材・教法,2005(8).

[2][美]小威廉姆 E.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30.

篇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成为农民致富的一个主要途径。受条件的制约,儿童不能随父母外出,农村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据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占80%以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要阵地,教师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担当重要的责任。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教育解决与改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使其能够健康发展。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基础教育薄弱以及父母教养的缺失等原因,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品行、身心健康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其健康成长状况令人堪忧。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内心极度渴望被关心重视,使他们存在诸多心理问题:

(一)亲情缺乏,没有幸福感。留守儿童本身缺失家庭关怀和完整的爱,存在心理不平衡的现象,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感到生活单调,出现抑郁、焦虑、逆反、敌对的心理,缺乏幸福感。

(二)学习能力差,学习压力大。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父母的帮助,有厌学情绪,学习中出现强迫症状,害怕考试,造成学习成绩差。

(三)难以适应环境,人际交往能力弱。留守儿童不善与人交流、不能与人友好相处,极易出现情感冷漠、缺乏爱心等心理问题,在与人交往中往往会感到紧张、忧郁、多疑、焦虑,存在情绪与交往问题。

(四)性格孤僻,情绪不稳定。由于缺少父母对其情绪上的疏导,留守儿童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排解,导致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性格抑郁、自我封闭、缺乏自信和自暴自弃的心理,形成悲观、偏执、内向、胆小、自卑、消极、孤僻、不合群的性格。

(五)人格不健全,人生无目标。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在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缺少父母的引导和管束,有的孩子出现意志薄弱、道德品质差、妒嫉他人、憎恨富人、仇视社会等心理,并有撒谎欺骗、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

因此,留守儿童问题不可忽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对于促进留守儿童塑造完美人格、保持健康心理、实现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大多数,是今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他们的成长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作为弱势群体存在的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名支教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成功的音乐教育能提高留守儿童的素质和审美情趣,通过音乐的熏陶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让他们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一)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净化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升道德素质,塑造健全人格。

(二)音乐教育的智育功能,有利于开发留守儿童的智能,培养他们的语言、数学、逻辑、运动、空间、人际关系、内省和观察等能力,提高留守儿童获取知识、积累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感受旋律美、节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塑造美的灵魂。

(四)音乐教育的体育功能,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身心素质。音乐净化人的心灵、调节人的情绪、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体育锻炼人的身心、强壮人的体魄、促进人的身体健康,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音乐的娱乐解压作用,能及时疏导、释放留守儿童心理压力,平衡心理,愉悦身体,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

(五)音乐教育的凝聚和激励功能,有利于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强留守儿童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协同合作能力。

(六)音乐教育的传承功能,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成为音乐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和现代先进文化的接班人。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发挥其积极作用能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将他们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四有”接班人和建设者。

三、音乐教育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途径

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主体,老师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二者应主动担当起培养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以音乐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健康发展。

(一)培养留守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教育中,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首先,音乐老师要以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在学生面前展现专业的音乐素养,用自己丰富的乐理知识和美妙的歌声,解答学生的疑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老师在课堂上要营造宽松、自由、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运用电教和多媒体动画手段,将音乐转化成具体的形象,让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学有所获;丰富教学内容,开发音乐课程资源,让学生开阔视野。再次,组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传授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进行技能培训,让学生了解音乐相关知识,掌握呼吸、发声、共鸣等声乐技巧;成立课外音乐兴趣小组,组织观看演出、开展音乐比赛,举办音乐节,搭建展示学生音乐才华的舞台,吸引更多的留守儿童热爱音乐。

(二)用音乐加强与留守儿童心灵的沟通。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和一名音乐老师,我们采取互动式的音乐教育,注重用心和音乐去与留守儿童沟通,疏导其心理,成为他们信任的朋友。首先,通过家访和谈话聊天,了解掌握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和其对音乐的认识情况,并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将他们带入音乐的殿堂;其次,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个人音乐的潜能,挖掘孩子心灵深处的东西和音乐天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实践,让留守儿童享受成功的快乐;再次,注重他们的音乐审美观,激发孩子主动对天籁之音的追求,让他们参与到互动的音乐教育中来,让孩子感受审美的意境和对音乐的创造力,让音乐真正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

(三)音乐教学中倾注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留守儿童处于特殊的成长环境,他们特别渴望和需要老师的关怀。音乐教师要将教学的过程当成重塑留守儿童形象和信心的过程。首先,在教学的目的上倾注人文关怀。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的熏陶、意志品质的培养,让留守儿童在学习音乐中,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品质;其次,在教学内容中倾注人文关怀。扩大留守儿童的音乐视野,用音乐优美的旋律和生动的歌词,培养其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陶冶高尚的艺术情操,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再次,在教学方法上倾注人文关怀。教师要为留守儿童成长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和氛围,打破“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方法,通过参与合唱、音乐游戏、歌舞伴奏、观看录像欣赏、相互观摩和交流演出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音乐教学,激励留守儿童主动学习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以丰富多彩活动为载体,展示留守儿童的音乐成果。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活动,如组织留守儿童进行歌曲排练、音乐技巧培训和安全文明知识讲座,举办歌曲歌词知识抢答赛、歌曲接龙趣味赛、“三独(独唱、独奏、独舞)”比赛、爱国经典歌曲歌咏赛、以感恩为主题的文艺汇演,组织留守儿童到外地参观访问、举行城乡儿童文艺联欢等活动,展示留守儿童学习成果,开阔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留守儿童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篇4

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目标。儿童往往是一个社会最为脆弱的群体之一,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是政府的优先工作目标之一。安全饮用水、卫生设施和清洁能源的普遍获得是实现儿童生存权、健康权和发展权的基本可行能力。无论是基于即将的《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还是中国到2020年的国家发展战略,儿童获得安全饮用水、卫生设施和清洁能源都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基础。本文首先依据已有的文献,分析不安全饮用水、卫生设施和能源对儿童健康的威胁;其次,利用“儿童福利服务示范项目”入户问卷数据,对中国五省(区)儿童获得安全饮用水、卫生设施和清洁能源的情况进行描述统计分析;最后,提出一个让儿童普遍获得安全饮用水、卫生设施和清洁能源的政策框架。

不安全饮用水、卫生设施和能源对儿童健康的威胁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计划在2015年之前将无法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设施的人口比例减半。《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消除疾病和营养不良现象,包括在初级保健范围内利用现有可得的技术和提供充足的营养食品和清洁饮水,要考虑到环境污染的危害”。然而,已有的文献表明,包括儿童在内的众多人口,在获得清洁水源、基本卫生设施和能源方面面临巨大挑战。

不安全的饮用水和卫生设施正在威胁着全球儿童的健康。全球现有的证据表明,缺乏清洁水和卫生设施以及室内空气污染是导致疾病和死亡的两个主要风险因素,而受这两个风险因素影响的群体主要是贫困家庭的儿童和妇女。这充分表明,发展中国家需要制定和实施环境健康干预措施,以改善安全饮用水的获得,提供充足的卫生设施,改善室内外的空气质量。①在发展中国家,每天超过4000名儿童死亡,仅仅因不能获得清洁的饮用水。UNICEF(2010)《以均衡的手段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指出,2008年,全球仍有8.84亿人不能获得安全饮用水,84%生活在农村。其中,发展中国家16%的人口不能获得改善的饮用水,撤哈拉以南非洲这一比例高达40%。每年由污染水和恶劣卫生条件引发的腹泻病例达54亿例,死亡人数160万,其中大多数是5岁以下的儿童。②

亚行的研究报告表明,当前,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有18亿人口生活在每天2美元的贫困线以下,9.03亿人口生活在每天1.25美元的贫困线以下。亚太地区,4.02亿农村人口和9300万城市人口缺乏充足的水,19亿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basic sanitation facilities),大约10亿人不能使用上电。③

根据《2010年世界发展报告:发展与气候变化》,中国尚有35%的人口不能获得改善的卫生设施。④据王五一、杨林生等研究,中国约有6300多万人饮用高氟水;饮用高砷水人口200多万;此外,还有3800多万人饮用苦咸水,1100多万人饮用水受到血吸虫病威胁。⑤目前,农村有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华北地区有50%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而南方许多地方和东部地区多以江河湖泊等地表水为饮用水源,由于工业污染和农业化学品的广泛使用,多数地表水已经丧失饮用水功能。在部分污染严重地区,已经出现癌症、新生儿缺陷等严重健康问题。⑥

能源获得贫困对儿童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潜在影响。尽管普遍获得安全、可靠的能源没有列入千年发展目标,但它却是人类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基本需要。能源对人类实现诸如取暖、制冷、看电视、获得饮用水和卫生设施、电话、互联网等提高生活水平、改善健康状况方面的福利指标有重要影响。

能源获得贫困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不能够获得电、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另一层是一个家庭获得能源的费用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太高,从而影响了家庭对能源的有效利用。儿童能源贫困的直接结果是影响儿童的健康状况。Mark Kaiser and Allan Pulsipher的研究表明,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家庭能源支出仅占家庭总收入的5%,而低收入家庭则需花费家庭收入的10%,对于特别穷的家庭,则高达20%。低收入家庭,难以适应石油价格的波动。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石油价格上涨十分迅速。最近发生在利比亚等北非和中东国家的冲突,加剧了石油价格的上涨,给全球贫困家庭特别是儿童获得能源带来更大的挑战。⑦Lauren Smith的研究指出,因支付不起家庭能源,美国马萨诸塞州40万以上生活在低收入家庭的儿童的健康和福利受到潜在影响。低收入家庭必须在高能源支出和儿童健康支出之间进行权衡,往往能源负担高的家庭,会相应地减少食品和健康支出。当家庭面临高取暖成本时,往往选择危害儿童健康和安全的替代资源,如火炉来取暖,使得儿童暴露在一氧化碳的危害中。高的取暖成本,也使得部分家庭不采取取暖措施,从而危害儿童的健康。⑧

已有的研究表明,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不利影响虽不及公共污染严重,但每年由室内空气污染造成的呼吸道感染的死亡病例超过了150万,占到全球死亡病例的2.7%。在发展中国家,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吸烟和使用固体燃料做饭。据估计,世界上一半的人口使用固体燃料(柴草和煤)做饭和取暖,这些人口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燃烧劣质煤和生物燃料(秸秆、薪柴、柴草、风干牛羊粪等)是多数农村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⑨生物燃料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及烟尘、可吸入颗粒物等。这些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警告,室内空气污染每年导致发展中国家160万人死亡。中国农村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高,仅次于癌症、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中国还有部分地区的煤中含有较高的氟和砷,导致人发生燃煤型氟中毒和砷中毒。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在全国14个省市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有氟斑牙患者165万人、氟骨症患者108万人。⑩

中国五省(区)农村儿童获得安全饮用水、卫生设施和能源的状况

本文的分析框架基于以下基本判断:(1)儿童贫困是对儿童可行能力的剥夺,儿童可行能力包括获得基础教育、公共卫生、营养、安全饮用水、卫生设施、能源等基本公共服务。因此,儿童贫困实质上是对儿童上述福利的剥夺;(2)水、卫生设施和能源是儿童应该获得的普遍公共服务,这些普遍公共服务的缺失,将导致儿童生活水平的下降和健康权利的不完整;(3)让儿童获得普遍的安全饮用水、卫生设施和能源服务,是消除儿童贫困、改善儿童福利的基本条件;(4)利于贫困儿童的安全饮用水、卫生设施和能源政策需要在用得上和用得起两方面做出制度创新。

本文所用的数据来源于2010年由民政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儿童福利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的“儿童福利服务示范项目”入户问卷。问卷包括河南(上蔡、洛宁)、山西(闻喜、夏县)、四川(昭觉、金阳、布拖)、新疆(霍城、伊宁)和云南(瑞丽、陇川、盈江)5个省(区),有效问卷4462份。其中,河南742户,占16.63%;山西745户,占16.70%;四川982户,占22.01%;新疆771户,占17.28%;云南1222户,占27.39%。

从人口学特征来看,4462户样本中,18个家庭为空巢家庭,有1个孩子的家庭占41.91%,2个孩子的家庭占41.55%,3个孩子的家庭占12.33%(表1)。少数民族家庭占受访家庭比例55.65%(表2)。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用数据为儿童福利服务示范项目数据,是在开展儿童福利服务示范项目的地区进行的问卷调查,并不是随机抽样。本文的分析结论只适用于儿童福利服务示范项目区。

家中燃料以柴草和煤为主,威胁着儿童健康。根据五省(区)儿童福利服务示范项目入户调查数据,家中使用燃料这一观察值(表3),有效样本4462户,使用柴草作为主要燃料的比例高达67.79%。四川的样本户99.08%的家庭使用柴草做饭,只有0.51%的家庭能够使用电来做饭。云南使用柴草做饭的比例也高达87.15%。贫困户使用柴草做饭的比例占81.48%,非贫困户使用柴草做饭的比例为62.91%。

表4表明,四川省样本户(昭觉、金阳、布拖)仍有高达12.93%的家中没有通电。对于云南和河南,即使家中已经通电的比例高达99.75%和99.73%,但使用电来做饭的家庭比例仅有5.16%和4.72%。新疆被调查的771户,都不使用电做饭,主要用煤和柴草做饭。农户使用电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能否用上电;另一方面是在能用上电的条件下,是否用得起。在五省(区)调查中,通电的比例都很高,但用电来做饭的比例很低,说明农户使用电来做饭的成本较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户用电。

部分农村家庭不能获得清洁水源,儿童饮用水安全令人担忧。当我们把能够获得自来水和深度在5米以上的井水视为安全饮用水时,表5关于饮用水类型的统计表明,河南省、山西省、新疆自治区和云南省样本区的儿童基本能够获得安全饮用水。四川87.17%的儿童暴露在饮用水不安全的条件下(表5)。

彝族家庭和贫困户儿童获得安全饮用水困难。表6表明,彝族家庭儿童难以获得安全饮用水。在本次调查中,彝族家庭样本户980户,占21.96%。表6显示,藏族家庭100%使用其他水源,但样本只有1户,不具有代表性。贫困户获得安全饮用水的比例远低于非贫困户。贫困户使用其他水源(雨水收集、地表水与未受到保护的泉水和浅水井等)的比例为33.47%,非贫困户使用其他水源的比例为14.56%(表7)。

案例1 四川省昭觉县竹核乡案例

竹核乡隶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距县城13公里,总人口8000人。本次调查该乡265户,其中彝族264户,215户不能获得安全饮用水。竹核乡的儿童面临多重贫困风险,该乡不仅饮用水困难,更为严重的是多年来受艾滋病的打击非常沉重。

案例2 山西省闻喜县有效的农村饮用水干预

本次“儿童福利服务示范项目”入户问卷,山西省调查县是闻喜县和夏县。闻喜县位于山西省晋南,水资源十分贫乏,而且饮用水水质严重超标。2005年初,闻喜县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高达18.2万人,占到全县农村人口的55%。闻喜县大量的农村儿童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吃水问题是长期以来困苦百姓的难题。

2005年以来,闻喜县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解决饮水安全工作机制。2005年到2009年,全县投入5771万元,建成饮水安全工程154处,解决了全县283个自然村,14.2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为了节省资金,提高项目的供水效率,经过广泛调查研究,通过集中连片供水工程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比每个村建设小型饮水工程,投资小、易管理。目前,全县已建成万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四处,解决的人口占到了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80%。本次问卷调查中,闻喜县382户样本,饮用自来水的达356户,占93.2%。问卷调查结果也客观地验证了闻喜县农村饮用水干预政策的有效性。

卫生设施的获得普遍较差,需高度重视。本文根据厕所类型判断儿童是否能够获得基本卫生设施,把使用室内水冲式、室外冲水厕所和干式卫生厕所视为可以获得基本卫生设施,把使用粪桶、旱厕、无设施以及其他类型视为不能获得基本卫生设施。统计表明,四川省样本户儿童获得基本卫生设施的状态最差,97.41%的儿童不能获得基本卫生设施,其中,86.66%的儿童家庭无卫生设施,10.49%使用旱厕。河南、山西和新疆的状况也很差,96%~98%的儿童不能获得基本卫生设施,但相对四川省无卫生设施状况稍好,以使用旱厕为主。不同民族家庭在卫生设施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关于不安全饮用水、卫生设施和能源对儿童健康威胁的文献分析,以及中国五省(区)儿童福利服务示范项目区问卷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以促进儿童普遍获得上述三类服务:

建立儿童获得安全饮用水、卫生设施和清洁能源的快速评估体系。通过一个简单易行的快速调查和评估系统,准确快速而低成本地获得儿童在上述服务方面的数据,从而有效识别不能获得服务的儿童。

建立基于快速评估体系的瞄准机制,实施有效的公共政策干预。当前我国在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等多种农村发展项目中大多将安全饮用水列入了项目规划,但对卫生设施和清洁能源给予的重视程度却明显不够。建议将贫困县儿童获得安全饮用水、卫生设施和清洁能源集成到农村发展规划中,并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以及其他相关项目进行有效整合,统一规划、设计和干预。

加强环境、健康和贫困的知识传播和教育,提高人们将三项服务纳入反贫困干预的认识。加强政府部门、公共政策制定者以及民间社会对卫生设施和清洁能源的认识,推动将其纳入公共政策干预的优先领域。(作者分别为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处处长;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

注释

①贫困―环境合作项目组:“环境健康为什么对减贫很重要”,吴忠主编:《国际减贫理论与前沿问题》,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第83~94页。

②UNICEF, Progress for Children: Achieving the MDGs with Equity, 2010.

③ADB, Attaining Access for All: Pro-Poor Policy and Regulation for Water and Energy Services, 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10.

④世界银行:《2010年世界发展报告:发展与气候变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72页。

⑤⑩王五一、杨林生等:“中国的环境变化健康风险管理对策”,Jennifer Holdaway,王五一等主编:《环境与健康:跨学科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5~39页。

⑥胡四一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编:《中国水资源公报2005》,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

⑦Mark Kaiser and Allan Pulsipher, “Concerns Over the Allocation Methods Employed in the US Low-Income Home Energy Assistance Program”, Interfaces 36 (4), 2006, 344-358.

篇5

为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成人应为幼儿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宜的锻炼,满足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使其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

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

注:身高和体重数据来源:《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生长标准》4、5、6周岁儿童身高和体重的参考数据。

教育建议:

1.为幼儿提供营养丰富、健康的饮食。如:

参照《中国孕期、哺乳期妇女和0~6岁儿童膳食指南》,为幼儿提供谷物、蔬菜、水果、肉、奶、蛋、豆制品等多样化的食物,均衡搭配。

烹调方式要科学,尽量少煎炸、烧烤、腌制。

2.保证幼儿每天睡11~12小时,其中午睡一般应在2小时左右。午睡时间可根据幼儿的年龄、季节的变化和个体差异适当减少。

3.注意幼儿的体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姿势。如:

提醒幼儿要保持正确的站、坐、走姿势;发现有八字脚、罗圈腿、驼背等骨骼发育异常的情况,应及时就医矫治。

桌、椅和床要合适。椅子的高度以幼儿写画时双脚能自然着地、大腿基本保持水平状为宜;桌子的高度以写画时身体能坐直,不驼背、不耸肩为宜;床不宜过软。

4.每年为幼儿进行健康检查。

教育建议:

1.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如: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以积极、愉快的情绪影响幼儿。

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幼儿。注意发现幼儿的优点,接纳他们的个体差异,不简单与同伴做横向比较。

幼儿做错事时要冷静处理,不厉声斥责,更不能打骂。

2.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如:

成人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为幼儿做出榜样。如生气时不乱发脾气,不迁怒于人。

成人和幼儿一起谈论自己高兴或生气的事,鼓励幼儿与人分享自己的情绪。

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如幼儿发脾气时不硬性压制,等其平静后告诉他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

发现幼儿不高兴时,主动询问情况,帮助他们化解消极情绪。

教育建议:

1.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提高幼儿适应季节变化的能力。

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季节交替时要坚持。

气温过热或过冷的季节或地区应因地制宜,选择温度适当的时间段开展户外活动,也可根据气温的变化和幼儿的个体差异,适当减少活动的时间。

2.经常与幼儿玩拉手转圈、秋千、转椅等游戏活动,让幼儿适应轻微的摆动、颠簸、旋转,促进其平衡机能的发展。

3.锻炼幼儿适应生活环境变化的能力。如:

注意观察幼儿在新环境中的饮食、睡眠、游戏等方面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

经常带幼儿接触不同的人际环境,如参加亲戚朋友聚会,多和不熟悉的小朋友玩,使幼儿较快适应新的人际关系。

教育建议:

1.利用多种活动发展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如:

走平衡木,或沿着地面直线、田埂行走。

玩跳房子、踢毽子、蒙眼走路、踩小高跷等游戏活动。

2.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如:

鼓励幼儿进行跑跳、钻爬、攀登、投掷、拍球等活动。

玩跳竹竿、滚铁环等传统体育游戏。

3.对于拍球、跳绳等技能性活动,不要过于要求数量,更不能机械训练。

4.结合活动内容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教育建议:

1.开展丰富多样、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如走、跑、跳、攀、爬等,鼓励幼儿坚持下来,不怕累。

2.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多走路、少坐车;自己上下楼梯、自己背包。

教育建议:

1.创造条件和机会,促进幼儿手的动作灵活协调。如:

提供画笔、剪刀、纸张、泥团等工具和材料,或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废旧材料和常见物品,让幼儿进行画、剪、折、粘等美工活动。

引导幼儿生活自理或参与家务劳动,发展其手的动作。如练习自己用筷子吃饭、扣扣子,帮助家人择菜叶、做面食等。

幼儿园在布置娃娃家、商店等活动区时,多提供原材料和半成品,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与制作活动。

2.引导幼儿注意活动安全。如:

为幼儿提供的塑料粒、珠子等活动材料要足够大,材质要安全,以免造成异物进入气管、铅中毒等伤害。提供幼儿用安全剪刀。

为幼儿示范拿筷子、握笔的正确姿势以及使用剪刀、锤子等工具的方法。

提醒幼儿不要拿剪刀等锋利工具玩耍,用完后要放回原处。

教育建议:

1.让幼儿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如:早睡早起、每天午睡、按时进餐、吃好早餐等。

2.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

合理安排餐点,帮助幼儿养成定点、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

帮助幼儿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引导他们不偏食不挑食、少吃或不吃不利于健康的食品;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

吃饭时不过分催促,提醒幼儿细嚼慢咽,不要边吃边玩。

3.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

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勤为幼儿洗澡、换衣服、剪指甲。

提醒幼儿保护五官,如不乱挖耳朵、鼻孔,看电视时保持3米左右的距离等。

4.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如:

为幼儿准备多种体育活动材料,鼓励他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展活动。

经常和幼儿一起在户外运动和游戏,鼓励幼儿和同伴一起开展体育活动。

和幼儿一起观看体育比赛或有关体育赛事的电视节目,培养他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教育建议:

1.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的尝试与努力给予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

2.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如穿脱衣服和鞋袜、洗手洗脸、擦鼻涕、擦屁股的正确方法。

3.提供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的条件。如:

提供一些纸箱、盒子,供幼儿收拾和存放自己的玩具、图书或生活用品等。

幼儿的衣服、鞋子等要简单实用,便于自己穿脱。

教育建议:

1.创设安全的生活环境,提供必要的保护措施。如:

要把热水瓶、药品、火柴、刀具等物品放到幼儿够不到的地方;阳台或窗台要有安全保护措施;要使用安全的电源插座等。

在公共场所要注意照看好幼儿;幼儿乘车、乘电梯时要有成人陪伴;不把幼儿单独留在家里或汽车里等。

2.结合生活实际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如:

外出时,提醒幼儿要紧跟成人,不远离成人的视线,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在河边和马路边玩耍;要遵守交通规则等。

帮助幼儿了解周围环境中不安全的事物,不做危险的事。如不动热水壶,不玩火柴或打火机,不摸电源插座,不攀爬窗户或阳台等。

帮助幼儿认识常见的安全标识,如:小心触电、小心有毒、禁止下河游泳、紧急出口等。

告诉幼儿不允许别人触摸自己的隐私部位。

3.教给幼儿简单的自救和求救的方法。如:

记住自己家庭的住址、电话号码、父母的姓名和单位,一旦走失时知道向成人求助,并能提供必要信息。

遇到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时,知道要拨打110、120、119等求救电话。

可利用图书、音像等材料对幼儿进行逃生和求救方面的教育,并运用游戏方式模拟练习。

篇6

一、绘画疗法简介

绘画疗法是一种接近自然、感受环境的心理治疗方式。英国艺术治疗家协会将其定义为:借助艺术治疗师的帮助,以绘画等艺术为媒介,从事视觉心象的表达,借此表达存于内心未能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向外呈现出来。早在20世纪初,国外就开始了对绘画疗法(Drawing Therapy,DT)的探索,并逐步发展成为西方国家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技术之一。在我国,最早关于绘画疗法的理论介绍是1994年龚鉥的文章《艺术心理治疗》。20世纪末,绘画疗法在中国得到认同,被尝试作为治疗精神病患者的辅助手段。目前,绘画疗法已逐步应用于特殊教育等诸多领域,成为针对特殊儿童的有效的辅助康复与教育方式,能帮助他们增强自信与自尊,与教师和正常儿童建立融洽的关系。

二、绘画疗法在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优势

听障儿童听力损失后,视觉成为他们感受世界、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由于语言能力有缺陷,听障儿童无法用丰富、贴切的口语来准确地表达思想、传递情感。传统的心理治疗主要以面访为主,听障儿童往往会产生防卫和阻抗的心理,无法准确描述自己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教师因此很容易错过开展心理辅导的良机。而绘画作品能够真实地表现听障儿童的内心世界,画幅的大小、线条的轻重、颜色的搭配、构图的设置等都有着特定的代表意义,都在传递听障儿童的个体信息。通过解读听障儿童的绘画作品,心理辅导教师可以了解听障儿童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与问题,并适时地给予其协助,促使其健康成长。

 

三、绘画疗法在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处理听障儿童的情绪障碍

听障儿童能够明确感知自己的各种情绪,但在产生不良情绪或遇到不良情境时,还不能加以合理控制,未能采取积极的措施和用理智的方式去阻止不良事态的发生及寻求外界支持。听障儿童与健全人交流较少,他们有时难以理解人们许多复杂行为的实质,容易对他人的行为产生误解或猜疑,从而引发某些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听障儿童普遍存在易冲动、自卑、焦虑、自制力差、猜疑、退缩、自我封闭等不良情绪和行为。绘画疗法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帮助听障儿童宣泄情绪、表现真实的自我,可以缓解听障儿童的紧张、焦虑、恐惧,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实现其在现实世界中不能实现的愿望。绘画给听障儿童提供了一种轻松、愉快地表达内心感受,安全地表现自己的情绪的有效方式。例如,当听障儿童情绪不稳定或有心理创伤而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时,心理辅导教师可以让其用绘画的形式进行宣泄。这是一种自然、无威胁的交流方式,听障儿童可以将无法排解的情绪障碍用绘画直观地表现出来,达到表达情感和宣泄不良情绪的目的。

(二)促进听障儿童的自我探索

绘画是自我潜意识的投射,绘画作品投射出的信息是真实的、丰富的,这是绘画疗法优于其他心理治疗技术之处。绘画疗法既可以帮助绘画者处理情绪和心理问题,又可以保护绘画者的自尊和自我。绘画是听障儿童表达自我的有效方式,通过自主地表达内心视像,反映出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这有助于听障儿童进行自我探索,将内心压抑的情感能量释放出来。心理辅导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掘听障儿童的绘画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个性自我,深入了解听障儿童通过绘画所投射的内心世界,引导听障儿童进行自我探索。例如,运用“房树人”绘画疗法,心理辅导教师通过观察听障儿童的构图可知:图中人物过小,投射出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内向、缺乏安全感;人物缺乏整体性,投射出耐挫力差,容易冲动的心理特征;棱角分明的躯体体现出个性倔强,过大的躯体投射出个体心理防御较强,过小的躯体投射出有自卑倾向。

(三)改善听障儿童的语言和认知功能

研究发现,绘画疗法能够促进认知和语言的发展。即使是最简单的画图活动,也依赖于大脑多个系统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听障儿童更多地是借助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和运动觉等感官来认识世界,并进行语言理解和交流。听觉通道的缺失,导致听障儿童不善于感知事物的本质涵义,学习语言非常困难,感知觉与语言活动不同步。他们感知事物主要以直接经验为主,感知和思维无法统一,容易受到当前情境的约束,常表现出错误的认知,如:预定目标过高,过分讲究生活享受,盲目追求异性,过度自卑或自傲,等等。而绘画心理治疗统合了触觉、视觉、知觉、运动觉等多种感知觉通道,能锻炼和发展听障儿童的观察力、运动感知能力及注意力,进而促进其语言的发展与认知功能的改善。

(四)提高听障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听障儿童,大多积极乐观,性格开朗,能够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有化解学习、生活中各种矛盾的能力,能迅速适应社会生活。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身体的缺陷,很多听障儿童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偏少,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他们看待人际问题较为片面,往往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教育,极有可能发展为人际交往障碍。研究表明,绘画有助于提高社交技巧,Hammond对两名具有情绪管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了个体和团体的绘画心理治疗,发现绘画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改善情绪管理技巧和社会化技能,从而帮助他们获得持久的友谊和社会支持。绘画疗法既适用于团体心理治疗,也适用于个体心理治疗,在对听障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时,心理辅导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交替使用。例如,心理辅导教师可以用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让听障儿童在自由、轻松、安全的氛围中进行绘画。先要求听障儿童分别将各自的内心世界用可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相互分享作品,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当听障儿童发现 彼此画的意义不同后,就会认识到每一个人看待人际关系的视角不同,因此各自的心理感觉也不同,从而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对人际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学会相互理解,及时纠正无意识层面的错误观念,进行认知重构。

四、应用绘画疗法的注意事项

(一)营造舒适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

接受绘画心理治疗时,有的听障儿童可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心理辅导教师应重视绘画创作环境的布置,既要让听障儿童感到舒适、安全,又要激发其创作的欲望。绘画创作环境应具备安全、舒适和隐密等特点。此外,绘画材料的尺寸、颜色也会影响听障儿童的创作。心理辅导教师应提供适合听障儿童的发展水平、动作协调程度、特殊兴趣和需要的绘画材料。常用的绘画材料包括四开、八开的图画纸,石墨铅笔、彩色笔、签字笔、蜡笔、彩色铅笔、水彩颜料等。

(二)无条件地支持与接纳听障儿童

心理辅导教师的个人心理素养、专业能力及其对儿童、对美术创作过程的尊重等都会影响听障儿童参与治疗的程度及创作的内容。听障儿童常常会把心理辅导教师看作权威人物,而非帮助自己表达并分享情感的人,因而产生害怕和焦虑的心理。所以,心理辅导教师要重视个人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高,既要具备美术、心理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要耐心、敏锐地与听障儿童开展互动,要做到无条件地支持与接纳听障儿童,使其在互动中体验到安全感。

(三)治疗的方式要灵活多变

绘画疗法并不是要求听障儿童提供完整的作品,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处理。一般来说,对于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听障儿童,心理辅导教师可要求其进行完整的主题式创作。主题式创作的特点是没有固定方法、经验可循,最能反映真实的自我。相反,对接受较慢的听障儿童,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限定具体的绘画事物,指导其按照自我的性格特征绘制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四)尊重听障儿童自己对作品的解释

绘画治疗的主要目的不是追求审美,而是治愈心理,因此,过程更为重要。对听障儿童绘画作品的诠释是心理辅导教师进入其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因此,对听障儿童绘画作品的诠释应该谨慎,一是要由专业人员来解释,二是要重视听障儿童本人的解读。心理辅导教师切忌生搬硬套书本上的标准来解释听障儿童的绘画作品,这是一种教条主义的做法,对听障儿童的帮助是有限的,有时甚至是无益的。心理辅导教师必须尊重听障儿童自己对作品的解释。

【参考文献】

[1]龙云,陶全方,夏瑜浩.浅谈绘画疗法[J].中外健康文摘,2011(8).

[2]周红.美术治疗及其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7(5).

篇7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思考

幼儿教育阶段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因此,良好的幼儿教育是儿童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目前的幼儿教育中,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日趋严重,混淆了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任务,幼儿学习任务过重,忽视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本文就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作一些思考。

一、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学现象分析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日趋严重,已然成为一种趋势,主要是指把小学的课程资源、教学方法等引入幼儿园教育中,小学化现象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与行为要求上。如,知识学习小学化、课堂教学小学化、制度管理小学化等。这些现象对儿童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其危害有:

1.扼杀儿童天性,不利于儿童个性的发展

幼儿时期的孩子充满想象力、活泼好动,教学中应以游戏为主,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但是小学化现象的存在,使得许多教师对儿童的想法置若罔闻,不予理会,其小学化的课堂管理也扼杀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很容易使儿童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

2.与教育要求脱节,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

幼儿阶段的教育主要是在于启蒙,是小学教育的前奏,但不等同于小学教育,然小学化现象的存在,是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个隐患,在幼儿阶段如此重的学习任务很容易使儿童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小学化现象也使得儿童玩乐时间大大缩减,相对地也减少了儿童间的互相交流与合作,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发展需要,这些都为儿童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3.与小学教育脱节,对小学教育造成负面影响

幼儿教育主要是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儿童参与社会的能力等,而小学化现象严重破坏了国家对幼儿教育的功能与定位。幼儿时期就开始小学化教育,容易导致儿童上小学时对已有的知识丧失学习兴趣,失去求知欲,导致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心理疲倦,影响小学教育的正常进行,不利于儿童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原因分析

1.应试教育的影响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许多家长的希望。社会上普遍认为知识就是能力,这个认识影响着大多数人,这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认识上的一个原因。

2.择校影响

家长都希望孩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对优质教育也极为关注,使得原本应体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出现在幼儿教育时期。这种现象主要是源于许多优质的小学在招生的时候需要对儿童的素质进行各个方面的考量,这间接地暗示家长必须学习小学教育,才能进好的小学,幼儿园考虑到生源和升学压力,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就必然会出现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

3.幼儿教师认识的影响

有些教师对幼儿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对幼儿教育存在片面的认识,他们认为给儿童传授的知识越多越好,不注重儿童的素质培养,也忽视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也不遵循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律,阻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

4.幼儿教材的影响

当前的幼儿教材内容都偏深,教育量也偏多,这些教材很大程度上都是小学教育的内容,都是为了小学教育而编制的,忽视了儿童实际的认知规律,这对儿童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三、对策分析,还幼儿一片乐土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违背了儿童发展规律、教育规律,拔苗助长只会创造出更多的“伤仲永”,因此,我们要重视这种现象的存在,并加以制止,为儿童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还幼儿一片乐土。

1.科学评价幼儿教育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但纵观如今的教育评价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了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因此,要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就得改变应试教育的评价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2.加强幼儿教师素质建设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作用于幼儿的发展,这就要求园方要为幼儿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加强教师素质与教学技能的提高,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引导幼儿教师树立正取的幼儿教育观念,坚持教养并重、保教合一的幼儿教育原则,让每个幼儿都能得到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3.加强教育部门的监管力度

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从管理上遏制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出现,提高幼儿园的教育水平。

篇8

一、凸显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基本理念和研究趋势

(一)《指南》已经成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研究与实施的指导性文件

本次年会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以来学前儿童健康教育领域的首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本次年会不仅进一步帮助与会人员深入理解了《指南》精神,也展示了在《指南》指导下健康领域所开展的一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会上,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顾荣芳教授作了《贯彻精神,实践健康教育》的主题报告。报告在整体把握《指南》精神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地逐条分析了健康领域的目标和内容,并分享了有关健康领域关键经验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刘馨副教授在《提高幼儿园体育活动质量,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应“落实《指南》精神,正确把握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目标”,从而促使各幼儿园充分理解《指南》的相关内容,以引领其提高体育活动质量。深圳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陆克俭教授在《幼儿园体育教学的价值、特点与策略》的报告中也以《指南》为指引,探讨了幼儿园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另外,《幼儿园特色体育活动探索》《幼儿在户外活动中的安全策略》等获奖论文都以《指南》中的相关内容作指导,从不同的角度对幼儿园健康教育进行了探讨。

(二)从多学科、国际化的视角来研究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状况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绝不是孤立的研究领域,应尽可能拓宽视野,吸收其他学科或国外的理论营养。本次年会中的部分研究成果采用了社会学、心理学、营养学等学科视角,部分成果借鉴了国外先进经验,体现了我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走得出去,回得进来”的基本研究趋势。例如,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主任朱惠莲教授在其主题报告《学龄前儿童的营养与健康》中通过详实的数据从营养学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幼儿和家长在饮食营养方面的误区,提出了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的对策与建议。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特级教师姚蓓喜从“科学营养、食品卫生、美味烹饪、饮食健康、营养研究”五个方面谈了如何通过提高幼儿膳食质量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来自新疆的李元玲老师借鉴积极心理学中“幸福感是个人积极的心理体验”的观点,以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第四幼儿园教师为例,分析了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的五种心理健康危机,并提出了相应的化解策略。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周燕教授在《“重要他人”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报告中引用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的“重要他人”的概念分析了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另外,美国免费营养早午餐政策、美国《3~5岁儿童运动课程的适宜性实践》等都对我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充分分享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实践经验

本次年会的分会场设立在广州市第一幼儿园、广州市第二幼儿园、广东省育才幼儿院一院、政治部幼儿园和司令部幼儿园。从各幼儿园的园所经验介绍、健康特色活动观摩以及专家点评中,我们可以在特色体育活动开展、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环境创设、师资培养等方面得到一些借鉴。

(一)传承传统文化,设计别具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

秉持本次年会“快乐体育”的主旨,各个分会场所在幼儿园展示了幼儿武术操、幼儿篮球活动等特色体育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生动活泼的表现,一方面体现了幼儿园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结果。各幼儿园都选用了优美的广东音乐、广东传统武术操和民间游戏,加上独到的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设计出了别具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这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幼教工作者实施具有特色的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具有启示作用。

(二)高效利用物质资源,创新幼儿园体育运动环境

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自身的。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具有挑战性的物质材料,可以有效地将幼儿的运动、游戏、交往和探究融为一体。各幼儿园除了在户外设置丰富多样的大、小型运动器械外,还高效利用废旧材料和低结构材料自制运动器械,或者采用一物多玩的方式,既符合环境创设的经济性和创新性原则,又能增加体育活动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一条简单的“溜溜布”可以锻炼幼儿走、跳、蹦等基本动作;三张普通桌子的不同摆设也可以让幼儿尝试做侧身钻爬、直体翻滚、平面跳跃等动作。

(三)凸显融合意识,重视幼儿园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的相互渗透

“快乐体育”是为了“健康身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每位幼儿园教师在设计健康教育活动时都能有意识地将其他领域的教育元素融合进来,而体育活动最能体现幼儿园教师的融合意识。例如,中班体育活动“好玩的溜溜布”在每一个环节中都伴以有节奏的音乐,有效地将体育文化意识与音乐之美融合在一起。再如,大班体育活动“好玩的小布格”将体育、音乐、科学、社会领域有机结合起来。

(四)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健康教育素养,发挥男教师特长

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幼儿园教师的健康教育素养,而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幼儿园教师具有扎实的保教知识和健康教育技能,更有赖于其对幼儿运动发展理论的掌握。在本次年会上的幼儿体操表演和体育活动展示,都反映了各个幼儿园对于提高教师健康教育素养的重视。有了专业的教师,才会有简单多变的材料和设计到位的活动。本次年会上,我们有幸看到了诸多男教师矫健的身影,各幼儿园充分发挥了男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方面的特长。

三、进一步厘清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中的相关内容

(一)区分了学前儿童体育活动中的相关概念

1.体育课与体育活动

“体育课”仅仅是一次以体育活动内容为主的集体教学活动,而“体育活动”则包括晨间锻炼、户外体育活动、区域体育活动、室内外体育游戏、幼儿体操,以及渗透在其他领域或生活环节中的身体活动。仅仅重视“体育课”,则有可能陷入“小学化”的误区。

2.特色体育活动与体育特色

有教师认为在幼儿园展示了特色体育活动,该幼儿园就是体育特色幼儿园了。这是把特色体育活动的开展看成了体育特色幼儿园的全部或主体。仅凭特色体育活动并不能形成一个幼儿园特有的风格,但是初期可以作为体育特色幼儿园创建的突破口。只有当整个幼儿园的园风园貌、核心价值观以及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都体现出体育特色,幼儿园中形成了体育文化氛围的时候,或许才可将其称为“体育特色幼儿园”。

(二)明晰了学前儿童体育活动不同性质目标之间的关系

1.在确定普适性活动目标的基础上考虑目标的具体化和多样性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幼儿发展,为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而不是单一的“体育训练”。因此,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难度和强度首先应具有普适性,动作技能水平和运动强度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找准体育活动的落脚点,将具体目标落实到位。因此,“一物多玩”也并不是说玩的花样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幼儿的活动强度和活动的具体目标合理设计。

篇9

关键词:聋哑儿童;学习阶段;心理健康

对聋哑儿童来说,小学阶段是他们在学习、生活、交际和自我意识逐步形成的时期,可以说这个时期是较为敏感的。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聋哑儿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在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是保证聋哑儿童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必要措施。

一、浅析前期影响聋哑儿童心理健康的原因

聋哑儿童由于和正常孩子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聋哑儿童在表现自我的时候存在许多弊端,这也是聋哑儿童不能正视自己的原因。聋哑儿童由于存在听力问题,影响了语言的发展。同时,聋哑儿童还会存在自尊心强、过度自卑、对身边的人有过度的依赖性、难以适应社会等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方面

由于聋哑儿童和正常孩子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造成大部分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家长对特殊儿童的宠爱要远远大于家长对正常孩子的宠爱。聋哑儿童的父母可能怀有愧疚之心,在教育和管理上往往会以孩子为重点,对于孩子的要求从不说一个“不”字,对孩子百依百顺,逐渐地使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孩子也不会尊重别人。也有一部分家长对聋哑儿童漠不关心,任其自生自灭。这两种教育方式都是不利于聋哑儿童健康发展的。

2.聋哑儿童自身方面

聋哑儿童从有意识开始,就会发现自身和正常孩子的差别。由于聋哑儿童听力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正常交流,所以他们就把自己封闭在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里。这就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不愿意和正常的小朋友接触,没办法和大家交流,大家要做什么自己参与不进来。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将自己和集体脱离,不愿意和他人交流。同时聋哑儿童在认知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成功率不高,这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是难以承受的,更加重了孩子的自卑心理。

3.社会方面

由于没有正确的认知,会造成社会上一部分人士对聋哑儿童怀有不正确的观念,也有部分家长禁止自己的孩子与聋哑儿童接触,所以在社会上存在疏远聋哑儿童的现象,这也同样影响了聋哑儿童的心理健康。

二、聋哑儿童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调查

随着儿童的不断成长,步入学校之后,聋哑儿童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爱心帮助,在心理上发生了变化。

1.教师营造充满爱的氛围,培养聋哑儿童的信任感

在大部分聋哑儿童心里,存在严重的阴影,所以更加注重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入学初期,陌生的环境带给聋哑儿童更多的是不安全感。作为从事特教工作13年的我,为之付出了更多的爱心和关怀,给孩子营造更温暖的环境,让聋哑儿童健康的成长。通过长时间的接触和了解,聋哑儿童由初期的没有安全感逐步转变为对周围人的信任感。

2.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儿童正确对待自己

聋哑儿童在听力和语言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在辨别事物的对错方面没有正确以及清晰的分辨能力。这就要求对聋哑儿童批评和表扬的关系一定要摆正。平时我以教育和表扬为主。当然,过分的宽容也会让聋哑儿童养成依赖的习惯,所以当孩子有错误的时候,我也会正面告诉聋哑儿童这么做是错误的,其实教师的批评也不能过于严厉,帮助孩子塑造正确的认知。入学的孩子经过教师长时间的引导和帮助,由之前的过于依赖和蛮横无理逐渐转变为拥有正确的认知。特别是五六年级的孩子,在逐步成熟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正确地看待自己,能够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中。

3.对于不同的聋哑儿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有些聋哑儿童过于孤僻、内向,还有的聋哑儿童胆子过小,很害怕犯错误。对于一些特别的孩子,教师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教学,尽量为这样的孩子创造有利条件,帮助孩子说话,和别人交流。同时,在教学逐步开展的过程中,多鼓励和表扬孩子,让他们获得大家的认可,使孩子逐步改掉之前的缺陷,逐步完善自我。

聋哑儿童是较为特殊的群体,这样的孩子更需要社会和所有人用心的帮助和教育。本文只是做了初步的调查和探讨,当然,在实际的教育中,还会遇到各种困难,这就需要更多的人关注和爱护聋哑儿童,帮助和引导他们。在教育过程中,也要注重和家长的紧密配合,还给聋哑儿童一片蔚蓝的天空。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06-02

一、引言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一般指外出务工超过6个月)在外务工而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杨威2012)。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脚步不断加快,对农村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加上其可观的工资,外出务工的青壮年队伍不断壮大,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产生且逐年递增。据权威机构调查,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经超过5800万,其中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占57.2%,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占42.8%;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为79.7%,被托付给亲戚朋友的为13%,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为7.3%(鞠九江,王桂兰2012)。该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抚养,由临时监督人看管;然而,绝大多数临时监督人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由于隔代抚养中监督人年龄、价值观、文化程度、体力等差异,对孩子学校教育、生活习惯、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的关注缺失,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在去年我系社会实践团调研的基础上,本文跟进对当地留守儿童身体健康进行调研,通过抽样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以及文献检索,对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现状以及干预办法进行探究,为解决当地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留守儿童身体健康问题提供有力依据。

二、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文化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满足物质生活的改善,不断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健康已成为判断人民生活水平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保健康,奔小康”已成为广泛民众的共识。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水平相对于城镇来说比较低,健康意识差,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加上留守儿童亲情的严重缺失,严重阻碍了当地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发展。在学校和当地村委的支持下和在去年支教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在花垣县吉卫镇机司村小学进行了为期10天的支教调研活动,共有64人(从学前班至初三)报名上课,留守儿童约占90%。随机抽取15名小学班学生(四至六年级)和12名初中班学生进行身心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并对以上27名受调查者进行家访;回收调查问卷共27份,有效问卷27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同时我们团队对当地人文地理、经济来源、风俗习惯等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结果如下:

1.留守儿童和家长健康知识匮乏。据粗略统计,现机司村共728人,153户人家,位平均每户5人,小孩中约90%的为留守儿童。在受调查的27位学生中,22位学生家长不在家,留守儿童约占总人数的81%,绝大多数学生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管。调查显示,约60%家长只受过小学教育,11%家长为文盲。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健康知识淡薄;绝大多数临时监管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为文盲,凭经验抚养孩子。司村小学共有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3个班,学校现有教室三间,陈旧的双人桌椅刚好能容纳该村一至三年级的学生。机司村小学现有教师四名,其中三名是代课老师,且老师上课采用包班制,每位老师上一个班的所有课程。下表为获得健康知识途径的比例分布表:

孩子们主要从课本上获得健康知识,然而落后的教学环境和的教学模式使得课本上的健康知识少之又少,留守儿童健康知识几乎空白。孩子们通过电视、课外书籍、相关的宣传人员等渠道获取健康知识较少。留守儿童健康知识匮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留守儿童生活习惯不良。我们团队对当地水源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当地人主要以饮用井水为主,少数人饮用自来水。然而,井水多为硬水,容易引发肾结石、胃部感染的疾病。在支教期间,学生主要到学校厕所旁水龙头处饮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学校也没有任何健康饮水装置,学生常年饮用生水。另外,据调查,37%的学生经常吃零食,主要为熟食等垃圾食品。尽管该校已经推广了营养午餐,但整体的营养力度仍然加强。支教期间烈日炎炎,每天正常的洗澡换洗衣服是必要的,然而,在对学前班孩子每日洗澡换洗衣服做调查时,一半以上的孩子没有洗澡和换洗衣服。男生情况更加严重,身上、衣服上的污垢黑白分明。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她(他)们健康成长是我们本次支教的重中之重。

3.留守儿童饮食结构不合理。下表是当地留守儿童三餐表:从此表可以看出,当地留守儿童的饮食状况不容乐观,有以下几大问题:①饮食结构单一。表中显示当地留守儿童饮食主要以谷物和蔬菜为主,动物蛋白、植物蛋白、水果等食物摄入量不足。②饮食次数不合理。营养餐在学校推广后,还未推广到家庭。放假期间,学生饮食次数以一日两餐为主,入学,回归正常,回家,又无三餐合理饮食。③饮食不均衡。伙食改善主要集中在赶集、假日,平常主要是粗茶淡饭。

4.留守儿童健康保障体系不健全。①学校体育教学处于空白状态。机司村小学仅限于一二三年级教学,体育课主要是代课老师引导跑步,然后自由活动,学生缺乏体育运动教学。小学有两个被赠送的篮球架,加上一小块水泥坪,构成了学校的运动场。运动器材多为支教队员以及社会爱心人士捐赠,多为体育课上玩玩,没有教学意义;②学校学生体质监测体系不完善。学生除了当地毕业考做一次体质测试外,没有体检。身高标准体重法是我们本次对当地学生身体健康调研的一个项目,然而,学校没有测量工具,以前也并未测量,因而这个项目未能实施。毕业考的体质测试,这一次对学生体质的监测对健康的成长是没有实质意义的;③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健康教育。在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现状的第一点中,限于家长教育程度较低以及留守儿童获取健康知识渠道较少且量不多,孩子缺乏系统的健康知识教育

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现状的干预措施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面临的以上问题,我就增强留守儿童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建立健全健康保障体系提出以下四点可行干预措施。

1.加大当地健康知识宣传力度,增加宣传途径。机司村与去年相比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机司村小学设施的不断完善,乡间道路的不断贯通,村民卫生意识的不断增强。从麻校长那得知,花垣县实行城乡同建同治政策,县委县政府也加强了对环境保护与监管力度,会定期的派人检查,不合格将会受到严肃处理(卫生评比纳入当地官员的年终考核项目,多次排名靠后,将会受到免职处分)。在一定程度上,城乡同建同治政策增强了当地的卫生意识,但要真正改善当地健康知识匮乏的现状,必须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力度。

2.临时监管人、学校、政府协同合作加大对留守儿童监管力度。上学期间,学校加大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力度,建立相关留守儿童管理部门(为减少学校负荷,班主任协同宿管制定详细的留守儿童管理方案),对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情绪等方面加强监督。然而,留守儿童沉溺与娱乐场所现象也较普遍,在一次网吧的暗查中发现,网吧内近七成是未成年的留守儿童,且几乎都沉浸于网络游戏当中(杨赟2012)。针对以上现象,当地政府对网吧、游戏厅、酒吧等娱乐设施排查力度不够,因而对留守儿童的监管缺失。

3.调整留守儿童饮食结构,制定出营养可行的饮食方案。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所患大部分疾病都与营养状况密切相关,适当摄入动物性食品,多吃豆类,绿叶蔬菜和新鲜水果,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儿童患肺炎、麻疹等感染性疾病的危险,营养缺乏导致疾病多发、食物利用效率降低、成长发育不良、劳动时间不足和劳动效率降低(范志红2011)。学龄儿童、青春发育期青少年的每日膳食构成可参照儿童少年每日膳食各类食物的参考摄入量(克/日)表。

4.建立健全当地留守儿童健康保障体系。教育部门应统筹乡镇教育资源,尽可能使学生平等接受教育,力求学生学会两种以上健身方法,养成勤锻炼的好习惯,不断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培养留守儿童健康向上的心态;同时,当地学校要加强与当地医疗机构的合作,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力度,力求学生能每年做一次体检,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意识,从而使留守儿童更加健康的成长。临时监管人应加强对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的监督,无论小病大病,及时就医。

四、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留守儿童的成长已经引起了政府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面临的诸多问题(亲情的缺失、学业的落后、身体发育不良、心理自卑等),我们有责任与义务为这一群体做点什么,改变点什么。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关爱留守儿童,不断践行为人民服务精神,深入基层,扎根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更是我们所有人应该做的。此次对当地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调研,发现当地留守儿童健康知识匮乏、生活习惯不良、饮食结构不合理以及缺乏健康保障,留守儿童的不乐观的身体健康现状,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进而会影响心理上的发展异常,家庭的和睦生活,同时我们对此提出可行干预措施,希望为解决当地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留守儿童身体健康问题提供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杨威.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的关系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2).

[2]鞠九江,王桂兰.乡村小学牵动联合国[J].人权,2012,(2).

[3]杨赟.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2013,(05).

[4]范志红.中国大学生村官丛书[Z].中国农村生活科技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

[5]米光明,林琳.中小学生营养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