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安全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18 17:5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安全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安全发展

篇1

[关键词]城市燃气;新发现形势;安全评析

中图分类号:G7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5-0398-01

燃气已经成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重要的项目之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燃气的应用不仅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的便利,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目前的城市燃气发展过程中,燃气发展呈现出了多种的特点。然而,燃气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根据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对城市燃气应用进行有效的安全评价,从而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这些燃气应用安全问题进行解决,以保障燃气应用的安全性。

1.燃气概述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城市燃气作为城市的高品质能源,为适应工业生产对能源的需求和人民生活条件改善的要求,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由于燃气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在方便居民生产生活的同时,又易产生许多不安全因素,危害公共安全。而且,随着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的进一步增加、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能源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燃气发展呈现出很多新特点,主要是新型气源发展应用快速化、输配供应系统省际化、燃气用户动态化。

2.新型起源发展应用快速化

2.1 燃气气源构成现状

在社会新发展新形势下,燃气行业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就原有的燃气行业来说,其主要是依据人工煤气为主要结构,而在社会形势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这种结构形式出现了改进,其主要结构形式正逐渐转变为天然气气源结构,这种结构形式的应用,主要是以天然气为主要供应原料,而且液化石油气为辅助原料。另外,天然气本身属于新型的能源类型,燃气的应用,在最近几年发展较为迅速,天然气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而天然气的发展,对传统的人工煤气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并且有逐渐取代人工煤气的趋势。在新发展形势下,燃气的种类也逐渐增加,这些不同种类的燃气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现阶段,我国一省的一天天然气使用量就达到了650万m?,由此可见,燃气的应用市场较为广阔。

2.2 问题

现阶段,为了满足人们对燃气的需求,城市逐渐引进新气源,新气源的引入,使得城市燃气的供应范围逐渐扩大,气源的形式也在逐渐发生着转变。而我国目前针对新气源的管理方案却并不完善,也没有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在出现特殊情况的前提下,也无法采用有效的应急处理方案对相关问题进行解决,从而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而且室内燃气设施、用户的燃气器具与燃气气源种类不适配。有的用户对燃气知之甚少,购买的燃气器具与气源不适配。特别是二甲醚等新型气源的应用,给用户选择燃气器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 解决措施

需要对新气源的特点做到全面的了解,从而对新气源的相关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确立,在应急策略上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出现。要根据实际的应用情况,合理的配置燃气器具,根据使用说明书,来对燃气器具进行具体的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遏制相关事故的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要定期对燃气器具进行维护保养,保障燃气器具能够正常的使用。

3.燃气输配供应系统省际化

3.1 燃气管网系统的新变化

传统的燃气管网系统较为单一,而随着燃气管网系统的不断发展,燃气管网系统出现了极大的转变。尤其是国家对相关能源结构的调整,使得天然气等新能源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这种新能源不仅具有较强的环保效益,而且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因此,逐渐代替了传统的能源结构,逐渐扩大了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力。现在的燃气管网系统逐渐朝着燃气大管网枝状格局发展,使得燃气输配供应系统呈现出省际化的特点。

3.2 问题

我国目前的燃气管线都相互交织和相互联系的,如果一个省的燃气供应量相对较大,则会严重影响到其它省的燃气供应情况。尤其是在冬季时,如果上游的燃气用量较高,则会使得下游的燃气用量出现供应不足的问题,这样就会造成下游人们生活的困难。而随着我国对燃气结构的调整,天然气的使用量会逐渐提升,这样就会使得天然气的供需出现不平衡的状况,这样就会使得气源的调整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到用气的效果,使得社会的正常秩序遭到破坏。

3.3 解决措施

要建立起上下游联动的协调机构和机制。上游气源实行总量控制,并与下游用户实行燃气供需“一对一”耦合式对接,控制用户发展速度不超过气源供气量增长幅度,并优先保障居民使用。建设调峰气源。开展省际间或市际间协作,建设区域调峰气源基地,应对用气高峰。在气源稳定供应的情况下,利用价格杠杆,鼓励工、商业峰谷用气,削峰填谷,并利用区域调峰气源基地进行调节,保持供气的可靠性、稳定性。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按照用户类型,确定供气优先顺序。在燃气供应紧张或中断供气的情况下,启动应急预案,保障用户生命财产安全和管网设施安全。

4.燃气用户动态化

4.1 基本状况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十一五”发展纲要,2010年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0%。由于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许多郊区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城市燃气用户的一部分。用户结构由原来的小范围、固定化逐步变成大范围和有一定流动性的特点。

4.2 产生的问题

用户安全用气意识不到位、安全用气常识匮乏。由于用气人口的流动性和组成的复杂性。很多用户不了解燃气的易燃易爆特性,不懂如何正确使用燃气。如有的燃气用户不熟悉正常的操作顺序,胶管长期使用并老化,在封闭空间内用气,使用假冒、劣质燃气器具等,埋下了事故隐患。

燃气安全宣传难度大。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人员流动性增加,用气范围越来越大,用户点多面广,情况复杂。有的在城市中的出租房、城乡结合部、偏远的郊区,有的是零散的瓶装用气户,缺少登记资料,安全用气宣传存在很多盲区。

4.3 解决措施

按照“谁供气、谁负责”的原则,落实供气单位的宣传责任,加大宣传力度,实现宣传的全覆盖。管道燃气经营企业宣传到户,瓶装气用户建立钢瓶身份证制度,登记造册,由燃气充装单位在充气时一并发放宣传手册,从源头上把安全用气的知识传播下去。

5.结语

综上所述,燃气的气源、输配和应用三个环节在新发展形势下各有新特点,通过分析燃气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利用科学的安全评价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以化解新的矛盾和问题,从而实现燃气安全供给和应用,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军.城市燃气企业的天然气调价策略[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14(03).

[2] 吴庆益,任桢.生物甲烷在英国未来城市燃气中的应用[J].上海煤气.2010(06).

[3] 景春梅,苗韧,刘满平.欧盟城市燃气价格的三次改革[J].价格与市场.2014(06).

篇2

关键词:城市建设,消防安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地加快,使得城市建筑群集中的发展,人口比例急剧增大,造成城市消防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一些重大安全事故直接对城市生命财产与安全造成很大的损失。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消防安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了现代城市文明,具有消防安全保障的城市化建设,是当今社会的必然的选择。

重庆市作为我国的直辖市之一,其三面环江,有一面是毗邻陆地,在我国的历史上发生火灾的现象屡见不鲜,在现代的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对于消防安全问题十分重视,而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现在重庆市进行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消防安全隐患问题,必须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予以解决,实现重庆市新型城市的建设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城市建设发展中的消防安全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地推进下,重庆市也是作为一枝独秀,在发展过程中积极的吸取经验应用于城市化的建设中。伴随产生的是居民对店里、天然气、用油量等基本的生活物资不断地增强,使得对重庆的消防安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重庆市委政府对于此问题高度的重视,不断的进行消防方面的投入,使得城市的恶性火灾事件降低了最低点,2012年的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比下降了11%。虽然在城市的建设的过程中,重庆的消防安全问题得到了提高,但是总的来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对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1.1存在的火灾隐患多

重庆市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的代表,在其自身的优势与国家的政策条件下,其城市化的建设不断的发展,主要包含了多个商业中心的主城九区的经济格局,并进行高新区的建设。城区的建设中对于旧城与新城之间的协调性不足,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城市的建设的密集度处于过饱和状态,往往造成消防安全隐患。旧城区一些消防设施以及线路老化,一旦出现火灾,难以对救援进行实施,成为发生消防安全的一个重要的区域。总的来说,城区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造成消防安全的控制不足。

另一方面,重庆人口比较多,其中农村人口在重庆的东北方向以及东南方向的山区存在。造成整体的城市化进行管理混乱,往往消防设施与消防通道都得不到重视,多种产业混合于同一个区域内,消防安全实施的过程难以维持。商业受到条件的限制,往往会出现商品堆放于消防通道处,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

1.2消防设施滞后

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消防设施的建设远远的低于城市发展的水平。在重庆的消防站在城市的占据的比例低于国外以及北京、上海的城市,处于一个比较滞后的阶段。随着城市化的不断的发展,城市建筑群的增加,整体的消防设施滞后的问题已经不适应于重庆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1.3消防意识薄弱

为了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满足消防的安全性的要求。在现有的模式下,大部分思想上对于消防安全的认识还是停留在政府主导,自身的消防安全意识度不高,不能对发生火灾进行实时的处理,自救逃生的能力不足。消防部门对消防安全进行群众的教育与宣传的能力不足,严重的与市场造成脱节,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消防模式。消防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与法律规范。因此必须加强广大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

2.城市建设发展中的消防安全对策分析

2.1消防安全管理

在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伴随着火灾的发生,往往由于消防安全的措施不到位,与经济发展不协调,造成火灾的发生,必须严格的规范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将其落实到实处。对于不符合消防安全建设的企业不予以批准发放相关的证件;对于处于高密度集群的人或建筑群,没有经过消防审核进行业务经营;在消防站使用的消防设备必须经过专业的检测与批准才能使用等。

在进行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对于消防安全的效率与投入进行评价,在保证一定的消防安全的基础上,实现投入的经济效率高的评价体系,来进行消防安全的投入。同时,提升消防技术的水平,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应用于消防安全管理。

2.2 消防基础设施不断增强

对于重庆城市的新旧城区的消防设施,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对应的改造方案的实施。在老城区,以政府主导设定专项资金与多方面的资金的募集两种方式投入到老城区的消防安全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来,完善老城区的消防安全建设。在城市道路改造与水管网改造的过程中,对于消防装置的安装同时进行,保证在合适位置处。将危害人民安全的企业进行搬迁改造,对道路进行拓宽,从而实现通畅的道路。合理的利用与设置水源,可以采用污水循环水与室内消防水池等,保证灭火时间的实时性。

2.3 人民群众的防火意识提高

对于重庆人民群众针对自身的社会发展的状况,增强人们的消防安全观念,通过对防火的危害性进行宣传,进行定期的教育、一定的防火的处理机制以及防火训练等方式,形成人民的防火安全意识与处理能力,从根本上将火灾降至最低点。以谁主管,谁负责的意识,纳入到建设管理之中,提高消防处理能力。以依法治火的原则规范各个部门与单位的行为,完善消防安全责任制,使得消防安全意识得到不断加强。

同时建立起奖惩与预防的社会激励机制,鼓励在消防工作中成绩好的个人或者单位。进行宣传从而实现群众的消防安全观念意识的提升;对消防安全无视的人员,进行相对应的惩罚。

3 结语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在不断地加强城市化的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必须将城市的建设与经济的发展相一致,重视消防安全的重要性,对其建设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的联系到一起,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玉敏,吴立志.对消防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框架的探讨[J]. 灾害学,2006.3.

[2] 柳季,火灾经济分析与消防对策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6.

[3] 朱伟民,对加速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的几点思考[J]. 科技创新导报,2012.2.

[4] 赵思睿,小议城市建筑消防安全存在的隐患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1.4.

[5] 王伟,李孝.论城市建设中的消防安全问题与对策[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8年4月第10卷第8期.

篇3

在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下,现代建设工程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规模越来越大,高度和形态越来越复杂。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建筑技术的日益更新,为了满足大众的需求,现代的建设工程不仅越来越高,而且越来越追求美观、新奇,于是建筑的形态越来越复杂。其次,结构复杂,功能越来越多。面临当下城市进步的越来越快,为了给市民们提供餐饮、洗浴、购物等一体化的服务,使得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多,建筑工程设计越来越复杂,这样不仅增加了建筑设计的难度,而且建筑工程的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多。最后,面积越来越大,功能危险系数变大。现代的建筑促进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不仅形态也越来越怪异,而且建筑的地理位置也越来越特殊,有的临近海岸、有的在隧道边,而且功能也越来越丰富。

2现代建设工程的消防安全危险

面对当下城市现代建设工程的发展趋势,必须要对当下的消防安全问题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分析,具体来说,对于消防安全来说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火灾的危险系数不断加大。面对当下现代建筑的功能越来越复杂,形态各异的发展趋势,给消防安全带来了较大的危险。由于在建筑中空间的利用越来越紧凑,使得消防安全设施的安装及配备越来越困难,可以说,建筑的越繁琐,火灾的安全隐患就越大,而且较多的大型建筑涉及到各种服务,集各个功能于一体,如果有一些危险系数较大的企业类型,更是增加了建筑工程的消防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一旦发生消防安全事故,救援难度加大。虽然防火工作一直提,但是难免有些工作人员的防火意识出现松懈,这样就可能引发火灾,一旦发生,如果建筑工程的复杂,内部结构不能有效区分、辨别,这样就增加了救援的困难,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3加强现代建设工程消防安全的有效举措

为了加强当下我国城市建设工程的消防安全工作,必须要采取有效的举措,减少消防隐患,一旦出现事故应把危害降到最低,所以,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地尝试和探索努力:第一,加强对消防设备的更新和维护,确保消防设备的齐全。为了确保现代建筑工程不出现消防问题,或者是一旦出现火灾能够把危害降到最低,应该加强对建筑中消防设备的更新和配备,确保现代建筑工程的消防设备符合消防安全标准。一旦出现火灾能够利用现代消防设备进行及时的灭火和抢救。第二,加强当代人的消防安全意识,进行消防安全的演练。为了充分提高当代人的消防意识,必须要提高用火的安全性,通过进行消防培训,让群众了解消防栓等消防设备的正常使用方法,提高人们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这样才能够有效减少火灾,提高建筑工程的消防安全。第三,建立一整套的消防安全预案,进行逃离演练。为了提高现代市民的人身安全,一定要加强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但是一旦发生火灾,群众们也应该知道逃离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因此,物业一定要制定一个消防的安全预案,尤其是进行逃离演练,让群众知晓逃离的方法,这样就可以确保在出现问题时,群众能够自发的维护自身安全,安全的进行撤离。第四,建筑设计一定要科学、安全。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一定要在建设中确保建设的设计符合规定,避免建筑不合理,造成逃生空间小等问题,这样就会造成安全隐患,一旦出现事故,造成更大的损失。所以,为了确保工程设计的科学合理,尤其是逃离通道的设置等,一定要经过反复的论证,确保工程设计符合消防设计的要求,确保工程质量达到消防安全标准。

4结语

面对当下我国城市建筑设计工程的发展趋势,了解到我国城市建设的越来越复杂、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化的趋势增加了消防的安全隐患,因此,为了提高我国的消防安全,提高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必须要加强对消防安全的维护工作。可以通过设置消防安全预案、进行消防演练、让群众知晓逃离路线等方式,提高消防安全,确保不出现任何的火灾,减少火灾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害。

作者:陈 琳 单位: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房产登记交易中心

参考文献:

[1]潘俊臣.浅析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现状及监管对策[J].江西化工,2016(5):159~160.

[2]黄奕强.浅谈当前建筑消防安全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J].城市建筑,2015(20):159.

篇4

关键词:安全工程师;安全文化

Abstract: Safety engineering is of all kinds of accidents in the human production, life activities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the integrated use of the knowledge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natural science,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management science, etc., existing unsafe factors identification and prediction of production, life activities, an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accidents or reduce the engineering accident loss. Enterprise safety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put forward safety science field in recent years a new strategy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safety guarantee, is a kind of new ideas, new strategy of safety engineering and the modern safety management, important foundation engineering is the enterprise accident prevention. The safety culture theor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practice of safety and production safety in enterprise, added a new strategies and methods.

Key words: safety engineer; safety culture

中图分类号:P6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企业安全文化是近年来人们对安全管理方式与制度的创新,是一种新型的安全管理科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保障铁路安全的重要基础。企业要把安全工作提高到文化的高度予以认识,加强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结合企业的自身特点,积极建设企业安全文化,从而改善提升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国家、社会和个人对安全的依赖和企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安全工程实践的目的是为保证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生命、健康和设备、财产、环境等不受或少受损害,提供直接和间接的保障。安全工程是一门理、工、文、管、法、医等的大跨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性综合学科,相关领域的发展和渗透,充实和丰富了本领域的基础,拓宽和发展了本领域的研究范畴,并促进安全工程持续健康发展和具有长久生命力与创新力。

本领域涉生产安全、公共安全应急、火灾与爆炸、交通安全、核与辐射安全、国境检验与检疫安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技术和方法。

各位考友可在矿业、建筑、石油、化工、电力、城建、民航、交通、保险、商贸等行业的各类企业或管理部门从事安全技术与管理、工程施工管理监督与监理、事故损失预测及控制、安全保险管理以及政府及事业单位的安全监察、管理工作,或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考取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国家注册安全评价师方面,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具有时间上的优势和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

一、工作技术要求

掌握安全工程、通风与空气调节、施工、监察和管理的知识与能力;

掌握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与工程力学、分析化学与物理化学;

掌握安全原理、安全人机工程和安全系统工程等基础知识;

掌握电子学、电工学及安全检测与监测仪表与技术;

二、发展前景工作内容

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

1.可以协助本单位领导组织和推动生产中的安全工作,使《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规、制度在本企业得以正确执行。

2.汇总和审查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并督促有关部门切实按期执行。

3.组织和协助有关部门制定或修订安全生产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对这些制度和规程的贯彻执行进行监督检查。

4.经常进行现场检查,协助解决问题。遇到紧急的不安全情况时。有权先行停止生产,并立即报告企业领导处理。

三、总结和推广安全生产的先进经验

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

参加建设工程安全设施的设计审查,试运转工作和竣工验收工作

参加伤亡事故的调查和处理,进行伤亡事故的统计分析

企业安全文化理论综述

四、安全文化的提出

国际核工业领域最初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和要求。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针对此次事故,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于当年召开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评审会”。在其会议文INSAG-1“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评审会总结报告”中,“核安全文化”的概念首次被提到。报告同时阐述了“核安全文化”对核工业事故的影响。同年,美国由于载人航天飞机“挑战者”号爆炸,美国航空宇航局(NASA)把安全文化应用到航空航天的安全管理中。

五、安全文化的定义

企业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又为全体职工接受、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及行为规范;企业的安全生产奋斗目标、企业安全进取精神;保护职工身心安全与健康而创造的安全而舒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和条件防灾避难应急的安全设备和措施等企业安全生产的形象;安全的价值观、安全的审美观、安全的心理素质和企业的安全风貌等种种企业安全物质因素和安全精神因素之总和。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安全文化的主要分支。它既包括保护职工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身心安全与健康,即无损、无害、不伤、不亡的物质条件和作业环境,也包括职工对安全的意识、信念、价值观、经营思想、道德规范等精神因素。一般认为,企业安全文化是复合体,由安全精神文化、安全物质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行为文化等组成。

篇5

【关键词】 水利工程 水管体制 饮水管理

1 全县人畜饮水工程管理体制现状

工程规模的不同,类型的不同及不同的经济和技术条件决定了工程采用什么样的管理体制。

到目前,全县共建成254个村的人畜饮水工程,其中返困的有102个村。但不论规模大小,都实际上是采取了水务局法人管理的模式,即政府包办。

2 工程管理体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价标准低,收取难,管理运行经费没有保障

农村人饮工程一般供水量少,而供水成本相对较高。供水水价不到成本的1/3。加上农民吃“福利水”的观念很普遍。不能实现按成本收费使得工程运行管理和维修经费严重不足,所有工程无法提取折旧费和大修费,只能维持简单的维修、抢修,很多工程的维修、抢修也无法及时进行处理,只采取应急处理措施,而无法进行规范的维修和更新。特别是2007年来的受水费全额上交财政,而财政又没有支付一定的维修和管理运行经费使水管单位处于很尴尬的局面。工程更新改造资金无法积累和落实,导致工程难以良性运行。

2.2 用水户参与不够,群众安全饮水意识较差

用水户参与不够或基本不参与工程运行管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和政府包揽经济社会各种事务的影响下,目前虽然水管部门积极组织成立用水户协会,但由于运行资金缺乏等原因,管理仍然为政府动员、政府组织、政府规划、政府实施的状态,项目规划到运行过程中始终带有行政命令的色彩,用水户,即农民群众的意识中仍然是只要交了10元钱的水费,一切管理工作就是政府的。就连乡镇一级政府和村乡领导也认为,交了10元钱的水费,就是群众参与了管理。简单的群管理念,造成了第一线管理环节的薄弱和不到位。很一般的堵、漏和闸阀维修等简单工作都靠水管单位去处理,受益群体毫无管理的责任性和主动性。

3 造成的后果

(1)由于管理体制的不顺,激发不起农民参与工程管理的积极性和责任性,至使水费难收,普遍存在等、靠、要 的思想,依靠政府确保工程的维护维修。全县按已解决饮水的人口和现行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计算,年应收水费为190余万元,而近两年在加大征收力度的情况下,也只收取31%左右。而按2007年底的调查统计,全县人饮工程老化失修十分严重,需维修改选的工程涉及137村,都属于急需修复和更新改选的工程,共需资金588万元之多。就算按现行水价标准足额收取,也不可能在一两年内解决老化失修的问题。而群众的思想上你水管单位收取了水费,但服务根本没有到位,没有解决吃水返困等问题。造成群众不满意,出现越级反映或群体上访等强烈要求解决问题的现象,但对水管单位来说十分无奈。

(2)由于管理体制的不顺,受益户参与管理的程度不高,全部管理工作都依靠政府的水管单位,至使管理粗放,在管精管细上不到位。人饮工程点多面广,每个乡镇仅下派1-2名水管人员,是无法做到管精管细的程度。造成对工程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消除,有些隐患甚至对农民人身及财产有很大的威胁。而一但出了安全事故,责任重大。从目前的管理现状看,受益村和群众平时对这些安全运行管理问题不够重视,一但发现问题严重,就等水管部门去解决,包括工程的修复,财产损失的赔偿等。而受益群众却没有责任。

(3)推进水管体制改革进程鉴于农村人饮工程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政府大包大揽,而事实上揽不住的实际现状。在近两年来水管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改革进程。本县以建立的用水户组织为形式、以民主决策为根本、以自我管理为条件、以工程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的用水户全过程参与或管理机制为总体目标。通过不断的探讨和创新,推出适应新形式下的水利管理体制和模式。

1)明淅产权,落实责任。将人饮工程所有权划归受益乡或集体所有,采取建立用水户协会管理方式,实行自主管理。

2)加强政府监管力度。水务部门作为农村饮水的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推行适宜的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要对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供水单位加强监管和管理,特别是在饮用水源保护和工程保护、水质监测等方面,切实保证农村供水的质量和安全。

3)努力引导和创建自主管理模式与机制。在人饮工程管理中健全一系列群众全程参与项目建设管理的机制,成立由所有用水户自主参与管理的非赢利性的用水组织,把管理权、决策权、收费权归还给受益群众,增强群众管理工程的责任性和积极性。对用水户管理体制有四点设想:一是联村或跨乡的人饮工程具有供水范围大的特点,涉及到用水协调,宜采用专业管理单位即乡镇站和用水户协会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二是单村供水工程,以受益村所有受益户组成用水户协会管理。三是不论多村或单村供水工程,均按工程所覆盖的受益户不论村、乡区别组成用水户管理协会对该工程进行管理。四是以一家一户和联户自用为主的微型饮水工程,实行“自建、自有、自管、自用”。

篇6

1 省会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系统分析

在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基础设施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既是一种物质生产,又可给人民生活创造一般的公共设施,是城市居民生存及发展的基本条件。依据我国国情,通常认为城市基础设施在侠义上包含6大部分:安全防灾、生态环境、排水及水资源、能源动力、邮电通讯、交通运输等系统。安全放在基础设施是省会城市基础设施中的主要部分,依照防御灾难的类型可分为:救灾工程、应急响应、战备人防、消防、抗震、防汛等子系统,并且各种子系统中还具有很多种设施。虽然各个子系统都相互独立,但相互之间的合理配合可降低灾害对省会城市带来的损失,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安全的原因存在很多共同点。省会城市的基础设施不但具备抵抗突发灾难的能力,还为城市通讯、能源、给排水、城市交通等生活、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合理运转及省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2 影响省会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效益的因素

我国省会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效益的变化遵循自发规律与机制,并在经济发展与安全需求的驱动中不断变化。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效益受内外机制的制约,详细情况分析如下。

2.1 外部因素的制约

提高我国省会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效益,是城市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要求。城市经济的繁荣与持续增长始终是其安全效益提高的推动力,其能改善省会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创造明显的经济效益。在省会城中,很多人都接纳了这样的观念:安全是最高的经济效益,安全也能节约生产与生活成本。这些观念也正为省会的经济发展产生着效益。稳定增长的社会经济急需降低经济增长中的安全因素,逐步减少灾难性事件的发生。省会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效益的提升,能有效消除居民心中的不安全感及安全压力,能大幅增长他们的安全意识,促进其积极投身安全管理实践工作。随着省会居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各个省会都扩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因此,建立完善而科学的城市基础设施完全制度,有利益建设一个涵盖整个省会的安全网络,减少对环境的伤害。在绿色城市的环保理念下,居民们希望通过科学的安全管理方式,维护城市自然的活力与生机。

2.2 内部因素的制约

省会基础设施安全系统具有自发特点,体现了省会基础设施安全效益的内在需求,主要来自城市环境、社会、经济的内在因素。省会城市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设置基础之上,借助中心城市辐射力,影响周围城市经济结构及发展速度,促使经济带的合理形成及发展。在省会经济带中的安全问题会发生连锁反应,最终影响整个省会区域经济发展。所以,省会城市的基础设施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区域经济持久发展的前提条件。分布在不同地域的省会城市都是社会完整系统的重要组成百叶门,形成了具有自身特征的社会分系统。各个分系统之间只有见了科学的、合理的发展模式,整个区域的基础设施安全效益才能和谐发展。可见省会的基础设施安全系统是各个社会分系统之间沟通的桥梁。在整个区域系统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省会基础设施的安全效益才能不断提升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我国省会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效益,具有十分复杂的网状特征,对其进行管理、规划、分子过程中,需要借助新的方法及策略。这不仅需建立恰当的基础设施安全效益评价体系,改变之后的管理模式,还应体现安全系统与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建立齐备的应急措施及预警机制。因为省会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安全系统有机整个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持久发展模式,具有自然及社会双重属性,更加注重社会经济及安全的共同发展,并在省会内外的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中获得基础资源、动力、条件。省会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效益的和谐发展需要一个不断进化与探索的过程,从不成熟转变为成熟,集中展现了省会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效益的稳定性及增长潜力,需要我们借助科技进步,并发动社会各阶层力量,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安全体系进行科学的管理与规划,推动其安全效益不断提升。

总之,我国省会城市的基础设施安全效益评价,对城市的减灾防灾、防灾投资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还缺乏合理、有效、统一的评价方式。有关部门深刻了解影响其安全效益的内外因素,积极总结并不断创新,努力探究出更为科学、合理、准确的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小城市;消防规划;城市消防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不断推进,小城市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该类城市消防发展滞后,火灾事故频发,造成了巨大损失。小城市的消防安全水平直接关系到当地能否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平衡发展,因此,科学的评价小城市的消防安全水平,有针对性的制定小城市消防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公安部上海消防科研所提出的城市消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法[1]能够科学、全面的综合评价城市消防发展水平,为政府部门制定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但是,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大中城市,某些评价指标不适用于小城市。本文采用该方法,并结合小城市的特点[2,3],对某小城市的消防安全水平进行评价。

1 评价指标体系

1.1 指标体系

城市消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层分两层,由消防实力水平、消防基础设施、消防社会化程度、火灾状况4个一级评价指标及其各隶属的15个二级评价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及各级指标的权重值见表1。

表1城市消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权重分布

1.2 指标计算方法

在原有指标体系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小城市的现实状况进行修改;同时,部分数据在收集统计时难以区分城区与整个城市(包括郊区),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本文优先选用城区的基础数据;确实存在困难时,以整个城域范围的基础数据予以代替,进行类比分析,以保证结果的完整性。

实际消防时间包括:T1:起火至发现起火时间;T2:发现起火至报警时间;T3:报警至接警出动时间;T4:接警出动至行车到场时间;T5:行车到场至战斗展开出水扑救时间。考虑该城市实际,T1,T2,T3,T5分别取 4min、2.5min、1min、3.5min, T4,根据2000年以来对接警出动至行车到场时间的统计,取各时间区间的中值作为典型时间值,求取平均接警出动至行车到场时间。

应设置消防站数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建标152-2011)第十一条规定计算。

1.3 指标标准评分

由于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同,数量级差异很大,因此不能简单相加,必须经过同量度处理,来消除指标单位,将各指标值转化为统一量纲进行处理。本文认为标准、规范要求达到的水平即为安全,采用该评价城市指标得分达到标准、规范要求的程度表示该指标达到的安全比率,定义:安全比率=滦县得分/标准得分。在具体实施上,标准、规范无明确要求或无法要求的采用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参照值,即认为其为安全的值。安全比率为1,则认为该指标代表的城市消防要素为安全;安全比率为0,则认为该指标代表的城市消防要素为不安全。

二级指标C.11“公众消防素质”具体阐述为:公众消防素质=人为因素火灾起数/火灾总起数。公众消防素质高,人为因素引起的火灾起数少,得分低,因此采用“1-得分”表征公众消防素质对于火灾事件趋于安全趋势的影响效力。此时,公众消防素质越高,人为因素引起的火灾起数越少,“1-得分”值越高,安全可能性越大。故,安全比率表示为:(1-滦县得分)/(1-全国得分)。

一级指标D“火灾状况”及其二级指标的直接描述事件均为火灾,各个指标得分越高,火灾后果越严重,安全水平越低。火灾即危险事件,危险事件的倒数可表示安全可能性,因此采用各指标的倒数表示安全水平。安全比率=全国得分/滦县得分。

计算结果表明,安全比率值大多为小数,与权重相乘求取最后得分时,小数点后位数过多,不符合人们的习惯,且容易产生计算错误。为方便使用,本文将计算过程进行如下处理,计算公式为:分值=权重×安全比率×100

在得到城市消防安全水平现状评价结果后,按照表2所示标准进行等级划分。

表2 城市消防安全水平现状等级划分

表3某小城市评价指标量化及评价结果表

2 评价过程及结果

按照指标计算方法中涉及的各参数,通过资料调查、实地勘测、走访、问卷等方法,调查该城市基础数据。按照城市消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法中各个评价指标的详细阐述及计算方法,对于涉及全国平均水平的部分二级评价指标进行具体计算。各项指标分值计算结果见表3。

城区消防安全水平现状评价结果为63.443,属中等水平。从评价分值中可以看到,该市消防安全水平现状刚刚达到中等水平,还有很多消防安全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建议针对以上评价结果,有正对性的进行城市消防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规划顺利实施,使得消防安全水平达到较高水平。

3 结论

(1)小城市与大城市在经济发展、城市规模、人口密集度、火灾风险、消防救援力量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衡量消防安全水平的指标也存在差异。

(2)在原有城市消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应小城市特点的指标计算方法和评分标准,并对某小城市消防安全水平进行了评价。

(3)利用该评价方法可以科学的评价小城市的消防安全水平,为有针对性的制定小城市消防规划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郭铁男.中国消防手册(第三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篇8

全面提升处置突发事件能力

人防办 张宗福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就是城市及社会为预防和控制各种重大突发事件、事故和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社会危害和财产损失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公共安全管理和制定应急预案的过程。由于城市公共安全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的系统,它与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在种类繁多的灾害、事故和事件的威胁面前,如何强化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不断加快应急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推进全区“两防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我以为应把握好几个关键问题。

一、充分认识安全发展是城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核心

总书记曾指出“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理念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这是我们对于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深化”。安全发展理念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要以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安全发展是各种发展的基础、前提和保证,只有在安全发展的前提下,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协调发展,才能达到持续发展。近几年__区在加强城乡统筹,推动城市化发展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下大力提高规划水平,把20__年作为规划年,提高规划效率和水平,强化城市安全发展做为规划引领建设发展的龙头作用,提高各级抓好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在领导精力和资金投入上确保及时到位,并建成规划展览馆,搭建安全发展,凝聚人心,服从于科学发展的展示平台;另一方面是集中力量,用安全发展观加快__人防工程建设,几年来,__区委、区政府把__新城建设作为全区城市化发展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推进基础和功能设施建设,大力提升载体功能和服务水平,围绕扩建京津公路黄金走廊完成大项目的开发建设,并把防空防灾安全发展理念从规划入手,首先是加强城市应急系统建设,完成人防工程建设近5万平方米,为人民防空应急行动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安全发展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把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救济权等权力始终摆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建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以人的生命为本,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的原则,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安全发展的核心。当安全与发展、安全与管理、安全与教育、安全与生产等发生矛盾时,安全优先。

二、构建全面综合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和战时的需要

现代城市已经进入一个高危险期,传统的与非传统的公共安全事件的出现日益频繁。城市公共安全呈现出的频繁性、危害性、群发性、链发性等特点以及不断出现的新型安全问题,迫切要求政府加强组织协调合作,只有运行机制的协同和救援的整合;信息和资源的共享等,才能确保协调高效,实现综合集成和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__区为加快政府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加快整合现有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指挥体制,建立了统一规范,科学高效的应急处置指挥体系,建立依法办事、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优势互补、常备不懈的应急处置体系,通过整合现有应急工作信息系统,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优化、防患未然,坚强有力的应急处置保障体系,努力使全区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做到领导一元化、指挥智能化、决策科学化、保障统筹化、防范系统化。一是明确重大特大突发公共事件种类。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挥体系,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要求,成立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指挥部作为本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最高指挥机构,负责指挥重特大突发事件综合预防管理和联合救援工作,并设立10个分指挥机构。三是科学区别预警级别及。四是快速高效应急响应体制,应急处置工作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警报”的体制实现区、乡镇(街道)两级政府、区总指挥部,分指挥部,乡镇(街道)指挥部三级管理,区、委局、乡镇、社区(村)四级网络,四级警报:ⅰ级(红色)警报、ⅱ级(橙色)警报、ⅲ级(黄色)警报、ⅳ级(蓝色)警报。五是积极做好处置工作。六是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七是积极宣传搞好培训和强化演练。八是制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计划和25项专项预案;九是严格责任追究。

通过整合协同的组织系统,覆盖广泛反应灵敏的预警系统、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及协同作战的应急救援系统,有效的提升城市安全管理应急体系的建设。

战时的城市安全,是探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战略的首要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当前并不太平,台湾当局在西方国家的怂恿下,公然挑衅我《国家法》,顽固坚持“__”立场,推动“公投制宪”并积极扩充军备,并企图以武力与我抗衡。根据现代战争的袭击特点,敌人可能打击的区域为城市和经济开发区等,如果城市和经济目标一旦遭到空袭,可能造成我人员伤亡,交通通信中断,重要目标被摧毁,引起火灾、停水、停电、停气等后果。我们要认真贯彻积极防御的原则,采取多种手段,保存战争潜力,积极配合防空作战,确保人民生命财产

篇9

[关键词] 特大型城市 水安全保障体系 DPSIR模型主成分分析 成都

[中图分类号] TV213+X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7)03-0022-05

[作者简介] 黄浩森(1985 ― ),四川成都人,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工业与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环境经济;杨会改(1988 ― ),河南许昌人,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工业与环境经济研究所,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环境经济。

特大型城市具有人口大量积聚、经济基础雄厚、产业密度较高、资源消耗高等特点,由于快速发展的需求和地域的局限,水资源的需求量大、水生态破坏显著、水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对水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安全是特大型城市维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最大程度地保障水安全,是特大型城市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研究方向。

一、特大城市水安全保障体系构成要素

目前,关于城市水安全和水安全保障体系,尚无统一的规范化定义。根据相关研究,本文将城市水安全理解为水资源影响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城市水资源安全、城市水环境安全与城市水旱灾害安全的有效统一。城市水安全保障体系可以理解为能够系统性保障城市水安全的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体系。

(一)特大型城市水安全现状评价

国内外已有较多文献关于城市水安全的评价,定量研究大多是通过建立城市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层次分析法、集对分析法、模糊数学方法、人工神经网略、虚拟水理论和水贫乏指数等方法,进行综合计算得出城市水安全的评价结果。特大型城市水安全系统比一般城市更为复杂,因此在构建城市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弥补一般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中“软性”指标(如水利投资等)和灾害指标缺乏的不足,在进行城市水安全评价时,更应注重各指标权重赋值的客观性,可考虑采用改进的联合国DPSIR模型进行指标体系构建,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特大型城市水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在总体把握特大型城市水安全现状的基础上,为了科学精确地查找特大型城市水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进行主成分提取,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提取原则,提取主因子,确定出对特大型城市水安全影响较大的因子。

(三)特大型城市水安全保障的制约问题分析

根据确定的主要影响因子(各主因子)历年变化情况、城市自身发展的新趋势和要求,分析得出特大型城市水安全保障的主要制约问题。最终结合特大型城市水安全保障的制约问题,即可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构建出特大型城市水安全保障体系。

二、特大城市水安全评价

(一)城市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改进的DPSIR模型,结合城市水安全的主要内涵,从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建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二)指标标准化处理

选取2010~2015年成都各指标情况进行分析,指标数据来源于2011~2016年《成都市统计年鉴》、《成都市水资源公报》和2010~2015年《成都市环境质量公报》。为了消除评价指标的量纲和属性的影响,采用线性插值的方法对各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使用无量纲指标数据进行评价。当指标xi为正效应时,Xi=[ xi-min(xi)]/[max(xi)-min(xi)];当指标xi为负效应时,Xi=1-[ xi -min(xi)]/[max(xi)-min(xi)]。其中Xi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min(xi)为该指标在所有时间序列中的最小值;max(xi)为该指标在所有时间序列中的最大值。

(三)成都城市水安全总体情况

根据主成分分析的模型和原理,采用SPSS18.0软件对成都水安全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因子得分矩阵和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以旋转后的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计算加权平均分,得出2010~2015年成都水安全综合得分情况,从表2看出评价期成都水安全总体情况有所改善。

三、特大城市水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对2010~2015年成都城市水安全的SPSS分析结果,按照因子提取中主成分法默认的特征值大于1的提取原则,当提取到五个主因子时,解释的方差贡献率(见表3)达到100%,说明新的五个主因子完全保留了原始数据的信息,以此五个主因子分析可大大减少原始数据的复杂性。

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表(见表4)可以看出,第一个主因子(F1)上占有较高载荷的因子为:GDP增长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用水总量、人均生活用水量、第一产业用水率、生态用水率、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量、人均GDP、人均水资源量、城市化率、用水普及率、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主要反映的是水资源量和用水方式的影响,可以解释为水资源和用水安全因子;第二个主因子(F2)上占有较高载荷的因子为:水的生产和供应投资、各类蓄水工程蓄水总量、生活自来水供水率,主要反映的是供水的影响,可以解释为供水安全因子;第三个主因子(F3)上占有较高载荷的因子为:水质监测断面达标比例、城区污水处理率,主要反映的是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可以解释为水环境安全因子;第四个主因子(F4)上占有较高载荷的因子为:降水量、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主要反映的是对洪涝自然灾害的治理能力,可以解释为洪涝灾害安全因子;第五个主因子(F5)上占有较高载荷的因子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水利管理投资,主要反映的是水安全管理的影响,可以解释为水安全管理因子。

从表3中可以看出,水资源和用水安全因子(F1)的贡献率为56.87%,供水安全因子(F2)的贡献率为14.14%,水环境安全因子(F3)的贡献率为10.46%,洪涝灾害安全因子(F4)的贡献率为10.39%,水安全管理因子(F5)的贡献率为8.14%。此五个因子可以看做是成都城市水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四、特大城市水安全保障的

约束问题

根据五个主要因子在2010~2015年得分的变化情况和成都发展趋势的要求,成都城市水安全保障的约束问题有五个。

(一)水资源短缺问题严峻

水资源和用水安全因子(F1)的贡献率为56.87%,水资源与用水安全因子是成都城市水安全保障最重要的影响因子。2013~2015年因子得分逐渐减小,说明水资源和用水安全压力逐渐增大。2015年成都人均水资源量452立方米,已经低于世界公认的500立方米极度缺水标准,主要表现为工程性缺水、区域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和配置性缺水问题,河道生态用水量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已经不足。特别是成都天府新区、天府国际机场及临空港经济区建设的加快推进,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预计到2020年,仅天府新区水资源缺口将达约3.42亿立方米。

(二)供水安全保障压力大

根据供水安全因子(F2)历年得分情况,2011年后,得分情况逐渐减少,说明成都供水安全保障压力逐渐增大。目前,成都供水水源较单一,中心城区和多个区(市)县、乡镇饮用水源均来自岷江,集中饮用水备用水源不足,应对水安全突发事件能力较为薄弱。历年来成都供水投资并未有大幅度增加,加上水资源开发强度已达80%,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40%水资源开发警戒线,各类蓄水工程的容量已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水环境安全保障仍需增强

根据水环境安全因子(F3)历年得分情况,成都水环境安全并未有太大改善。根据水质监测数据,成都水环境总体质量有所改善,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新的水环境问题不断出现,水环境治理压力不断增加,水环境安全保障能力仍需增强。随着城市不断发展,成都河道形态受到影响,部分河渠的灌溉、景观功能消失,仅剩下区间排洪功能,另有部分河渠演变为纳污通道,特别是中心城区现状污染物入河量大于纳污能力,加上河道生态环境用水缺乏,黑臭河道沟渠治理难度较大。

(四)洪涝灾害安全保障责任重大

根据分析结果,2010~2015年成都洪涝灾害安全因子得分逐渐增加,说明洪涝灾害安全保障能力逐渐增强。但是随着城镇化高速发展、城市下垫面硬化和热岛效应加剧,在遭遇极端天气和强降雨的情况下,内涝威胁仍然存在。另外,成都地处龙门山断裂带东缘,西部龙门山和东部龙泉山区存在多处地质灾害易发区,“十三五”时期,成都提出了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对城市整体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主要江河堤防防洪和山洪地质灾害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五)水安全管理能力仍需提升

成都水安全管理因子(F5)历年得分并未明显改善,水安全管理机制尚未完全理顺。成都水利管理投资额历年变化不大,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适应,水安全基础设施对社会资金以及金融资本吸引力不强,市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渠道尚未形成。

五、特大城市水安全

保障体系构建思路

(一)高效集约的用水安全保障体系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建设城市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体系,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加强需水管理,推进重点领域节水,实施高效农业节水行动,推广应用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工业节水,结合《四川省用水定额》修订工作,确定全市高耗水行业企业名单及产品名单,制定并完善成都高耗水行业的取水定额;对不达标的城镇供水管网进行更新和改造,使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10%以下;建设海绵城市,增加对雨洪等资源的利用率。推进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和节水型社会载体创建,培养公民节水意识,构建节水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高效集约的节约用水保障体系。

(二)安全优质的全域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依托现有供用水格局,构建完善的全域供水保障体系。以增强本地水、提高过境水、扩大非常规水利用为主要手段,建设供水水源工程,增加全域供水能力、优化供水结构。推进自来水厂和配套供水管网建设,提高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建设,完善“中心城区集中供水、近郊区水量补差、远郊区自成体系”的全域供水格局。加强饮水安全体系的建设和监管,通过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强化水厂生产运行监管,加密出厂水、管网末梢水水质监测,实现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的供水水质安全保障。

(三)和谐生态的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

核定成都 “河、湖、库”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构建合理的城市水网体系。开展河湖湿地水生态修复,构建城市生态圈,增加水面面积和蓄水能力,提升水生态品质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污水处理厂网建设标准,新建城区实施雨污分流排水w制。提升污泥处理处置能力,推进污泥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采取截污控源、治理内源,活水循环、清水补给,净化水质、生态修复等措施,对城市黑臭水体实施综合整治。改善农村水环境和河流生态,实现城乡水环境治理由流域治理向全域治理转变,构建和谐共生的城乡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

(四)完备可靠的防汛减灾安全保障体系

综合采取堤防建设与河道疏浚相结合,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整治江河与综合利用相结合,防洪工程建设与洪水资源利用相结合,防洪达标与景观环境生态效益相结合的措施,使全域的江河洪水、城市内涝、山洪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充分利用水库工程、防洪工程作用,建立全河道防洪治理体系;分类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增加城市建成区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率;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扩展城区暴雨内涝监测预报预警系统,提高山洪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构建 “一城、两江、三区、五河、七镇”的全域防洪总体布局,形成覆盖全域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五)良性发展的新型水安全管理保障体系

全面推行“河长制”,设立总河长领导下“三级党政、四级管理”的市、县、镇、村四级河长管理体系,推动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域岸线及堤防管护工作顺利开展,实现江河湖库科学治污、有效管理、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进水安全保障投资供给侧改革,探索拓宽水安全保障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建设,积极发展PPP等新型水安全保障项目融资模式。强化水安全管理科技创新,加强先进实用水安全管理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鼓励建设水安全管理高新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专门机构,搭建水安全管理科技信息平台,推动信息化与水安全管理现代化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陈雷.新阶段的治水兴水之策[J].求是,2013(2):56-58.

[2]谢中起,吕明丰,龙翠翠.浅谈当前城市水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绿色大世界,2007(Z1):83-84.

[3]洪阳.中国21世纪的水安全[J].环境保护,1999(10):29-31.

[4]成建国,杨小柳,魏传江等.论水安全[J].中国水利,2004(1):21-23.

[5]陈绍金,施国庆,顾琦仪.水安全系统的理论框架[J].水资源保护,2005(3):9-11.

[6]张翔,夏军,贾绍凤.水安全定义及其评价指数的应用[J].资源科学,2005(3):145-149.

[7]刘梦,姜世中,王芳香.基于熵权物元模型的成都市水安全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1):78-81.

[8] Hanne S,Lars K P,Dale R,et al. Discursive biases of th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framework DPSIR[J].Land Use Policy,2008(25):116-125.

[9]黄玉宝,徐刚,王虎.基于熵权法的重庆市水安全时间变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127-133.

Abstract:Water security of megalopolis influence on its economic and social safety, and it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ake Chengdu as a typical example, this paper use the model of DPSIR to establish the index system of water security assessment in Chengdu. Some important factors and constraints are selected through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the water safeguarding system is ultimately built on five systems. This paper in order to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safety system of megalopolis.

篇10

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缩短了城乡距离、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环境及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助推力,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必然趋势。但是另一方面,城市换进程的加快,使得更多的农村居民舍弃农村生活,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争先恐后地进入城市,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之下,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的影响,并试图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引起人民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广泛的关注,保护粮食安全。

【关键词】

城市化;粮食安全;影响

一、城市化与粮食生产的关系

1、城市化对粮食生产的积极影响

我国城市化进程对于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正像一把双刃剑,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一般情况下由于城市化的集聚性效应,可以释放大量的乡村建设用地,为粮食的生产提供土地保障;同时城市化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现象,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提供了条件;同时,城市化进程为我国农业的规模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

2、城市化对粮食生产的消极影响

城市化对为粮食生产创造条件提供保障的同时,也带来了以下消极影响,比如城市化发展导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将导致对粮食总需求量的增加,而且城市化将占用大量的农用耕地,使得农用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由于粮食生产水平的不变,导致单位产量减少,总耕地面积的减少,将直接导致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减少。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再者对于城市化引起的人口转移,导致粮食生产者劳动力数量减少、素质降低,且成本增加,引起了粮食生产的积极性降低,供不应求。

城市化进程必然会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威胁到我国粮食安全,同时粮食安全也会对城市化进程造成积极或是消极的影响,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发展,也可能相互制约。城市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的必然趋势,粮食安全关系到国之根本,必须建立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相互协调的发展机制,从而实现我国城市化进程与粮食安全的相互促进发展。

二、我国城市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主要包括耕地面积、农业生产者及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以下我们从这三个方面来谈论城市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1、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对于农业用地的影响主要包括对于耕地面积的影响和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必然会对城市用地进行扩张,侵占农用耕地,从而引起农用土地利用结构及耕地结构的变化。而在我国耕地及播种面积急剧减少的因素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市化,城市的建设需要建设用地,而建设用地基本上都是划拨或是出让的农业用地,因此城市化程度越高,占用的农用土地就越多,从而导致耕地及播种面积的不断减少。在耕地面积减少的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缺少相应耕地质量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指引、缺乏耕地质量保护意识,也导致了我国耕地质量的下降。当前我国高产耕地只占到了总耕地面积的35%,而中低产耕地已占到5%。再加上近年来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化、次生盐渍化等,加上施肥导致土地营养结构失衡现象日趋严重等,导致耕地质量急剧下降。

2、城市化对农业生产者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就是人口的城市化,即是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农业生产者流向城市,并成为城市的建设者,为城市的发展服务。城市化对农业生产者的影响主要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指农业直接生产者数量的迅速减少,第二是看农业劳动力素质的降低。从这两个方面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业人口受到城市发展的吸引,大规模地向城市迁移,这对我国粮食生产造成了巨大的而影响。通过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率快速提高,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而同时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逐步减小,从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比重也开始不断减低。第二就是城市化进程对我国农业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首先是对农业生产者年龄结构的影响,据调查,我国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劳动力年龄趋于年轻化,主要集中在青壮年劳动力,而未迁移出去的劳动力只剩余了大量的高龄人口或是一些留守的未成年人口,所以农村劳动力人口比重严重失调,年龄结构相对趋向老龄化,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其次在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中,劳动力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呈现出老龄化、低文化程度的趋势,导致了我国目前广大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年龄老化、文化程度较低等现状,劳动力素质严重下降。

3、城市化影响土地利用率

一般情况而言,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从而引起人口、产业的集聚,更为集中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对土地的利用率,但是实际上我国在城市化工程中,对于土地利用的城市化速度远远快于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过程,所以导致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人均占地方面没有像一般的城市化与土地利用规律一致,由于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开发利用及改造的技术并未得到快速的发展,而且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土地滥用、浪费、污染严重等现状,土地利用率仍然很低,从而出现了城市人均占地不降反增的现象。

三、结语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过程为我国的整体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增收途径,但是同时由于城市化对劳动力的流向、土地利用、耕地面积等多方面的影响,严重影响了我国粮食的生产,威胁到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引起政府与每位社会成员的普遍关注。

参考文献:

[1]王桂新,冷松.我国城市化发展对粮食生产影响分析[J].人口学.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