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服务范文
时间:2024-01-18 17:5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养老服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家庭养老模式的退化,健全的社区养老服务显得越来越重要。日本是亚洲国家中最先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也是全球老龄化进程最快、老龄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同时它也与我国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因此,日本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经验和对策对我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相关概念
1、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是大规模的异质性居民聚居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空间地域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在我国,根据《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给出的定义,城市社区是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意见》把城市社区的范围界定为居民委员会辖区。而在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的“社区”最恰当的定位应该是街道和居委会两个层次,因为不同层次的社区老人规模不同,社区组织建设的养老服务设施及开展服务项目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2、社区服务及社区养老服务
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以生活在一定社区地域内的全体成员为对象,通过社区成员间的互助,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其中,满足老年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服务,即社区养老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日本城市社区养老服务
伴随着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的严重以及家庭养老模式的退化,日本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十分关注社区养老服务,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以及丰富的服务内容。
1、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从60年代初至今,日本先后共出台了有关社区养老的法律与政策近十部,构成了日本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和立法保障系统。
1963年颁布的《老人福利法》被称为“老人”,它是日本推行社会化养老的开端。该法第一次对社区养老的服务的内容作出规定。随后的《老人保健法》又针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作了更进一步的规定。1989年推行的《高龄老人保健福利推进10年战略计划》,再次明确了社区在养老服务中的主体地位。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2000年4月实施的《介户保险法》,它规定年满40岁的公民都要交纳看护保险费以解决年老后的看护问题,地方政府充当承保人的角色。当公民希望得到社会护理时,首先要到当地政府呈交申请,行政管理机构通过调查确认需要护理的程度,最终按规定批准相应的保险赔偿费。公民用这笔费用自由的选择服务机构。这是一种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的服务方式,既可以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减轻财政负担,又引入了市场机制,促进了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另外,《福利人才确保法》作为社区养老服务持续发展的保障,从法律上对福利人才的培养及其应有的经济、社会地位予以保障,保证了社区养老服务的人才供给。
2、多样化的组织形式
目前日本的社区养老组织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以政府力量为主,服务人员由政府与民政人员组成;二是政府资助下的民间组织,如社会福利协会等;三是志愿者及其组织,主要由家庭主妇、大学生及健康的老人组成;四是企业式养老服务。其中后两条都属于NPO。
这里特别对志愿者组成的非营利组织加以介绍。1998年日本颁布了《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有利的推动了NPO的蓬勃发展,其中大部分都集中于对老年人及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帮助。活跃在川崎市的“玲之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玲之会”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家庭主妇,它的主要活动包括“Mini-day service”和“Diamond club”,资金完全来源于参加活动的志愿者和社会捐助。“Mini-day service”是对“日托服务”的补充,其内容包括唱歌、做游戏、做手工、健康讲座等,通常还提供午饭。这一方面给了家庭主妇们一个“自我实现”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了必要的服务,充实了他们的晚年生活。“Diamond club”是一个以信息交流为主的活动,它是联系不同社区的志愿者以及不同社区的老人的一个纽带。志愿者们在此交流服务的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以便今后更好的服务,老人们在此认识新的朋友。同时,老人也可以向志愿者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求,使志愿者在今后的服务中能更好的满足老人的需要。志愿者也会把老人的需要传达至相关部门以弥补政府信息的不灵通。这一活动也是“玲之会”能不断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
3、丰富的服务内容
在相关政策和法律的保障下,日本的社区养老服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人才,汇集各方力量向老年人提供福利、保健、医疗等综合性的服务,以适应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的需要。主要包括上门服务、日托服务、短托服务、长期服务和老年保健咨询和指导服务。这些丰富的服务使老年人在不脱离家庭和社区的情况下即可安度晚年。
综上所述,日本的社区养老服务构筑了相对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形成了包括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在内的多样化的组织形式,有着适应不同层次老年人需要的丰富的服务内容。这一切都使日本的老年人在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后能够无忧的度过晚年,享受社会对他们的回报。
三、日本社区养老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逐渐衰退。社区养老服务作为居家养老模式的依托符合中国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然而,我国目前的社区养老服务存在资金不足、质量不高、效率低下、内容单调等诸多问题。日本作为最先进入老龄社会的亚洲国家,它的经验与对策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建立健全支持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目前我国有关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政策,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等为数不多的法律和政策。从日本的经验中我们发现,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完善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政策法律的支持,法律在日本的社区老年服务事业中起到了基础性、指引性的作用。这就提醒我国,应该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吸收各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将较为成熟的部分用制度或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样有助于明确社区养老事业的地位,使其得到推广与普及。
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政策支持体系不仅包括对服务内容和标准的规定,还要对政府责任加以明晰,对行政机构在社区养老方面的权责、职能加以界定,以明确责任主体,提高服务效率。另外,通过法律对除政府以外的其他服务主体加以正确的引导和鼓励,支持他们的发展也是十分必要。作为一个法制化的国家,法律作为坚强的后盾是不容忽视的。
2、促进不同社会主体参与社区养老服务
行政的网络大而均一,不能照顾到每个人的不同需求,政府投资不足、政府失灵等问题的存在导致服务的质量不高,效率也很低。因此,仅依靠政府的社区养老服务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我国应大力推进NPO、企业及个人等不同主体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中,使其从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首先,不同主体的参与能够促进市场机制的形成,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服务的质量。比如,政府可以向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券”,老人可以拿着服务券自己选择为其提供服务的机构,这就促使各主体在良性竞争中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其次,不同的主体能够从各方面、各层次弥补政府供给的不足,减轻政府负担,同时也可以在公民和政府间架起一座信息的桥梁,将老人的意愿和需要及时的传达给相关部门,完善政府的信息渠道。另外,不同主体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资金的来源,例如各种基金会和捐助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应看到,我国蕴藏着巨大的志愿者力量。与日本不同,我国社区中没有庞大的家庭主妇队伍,但是我们却拥有大批的大、中、小学生以及许多身体健康的老年人,他们的参与将为社区养老服务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社区养老服务的生力军。
总之,政府将不再直接提供社区养老服务,而是通过购买或其他形式交由第三方来提供,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提供社区服务主要资金和设施资助,指导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对社区养老服务进行监督等。
3、形成满足不同需求的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老年人在年龄、身体状况、文化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其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也就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构筑一个多层次的服务体系,针对身体状况不同的老人提供不同的卫生、医疗服务项目,包括定期健康检查、上门医疗服务、家庭护理服务、机构护理或康复训练等。同时,针对不同文化水平的老人也应设计不同的服务项目。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社区养老服务不仅是为老人提供身体和精神上的帮助,还应该满足他们发挥余热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让有能力的老人参与到社区服务中。
4、完善老年服务的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
从日本的经验来看,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是优质养老服务的重要保证。我国应该加强专业养老服务的教育培养工作,设置并完善相关的专业体系以确保能够源源不断的为社区提供专业化的人才,并对这一群体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予以保障。
另外,还应加强对老人家属的教育培训工作,家属是与老人接触最多的人,普及护理知识,提高他们的护理水平对于社区养老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除此之外,不能忽视对志愿者的培训和教育。这包括使每个志愿者在服务之前都具有一定的相关知识水平,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科学的为老人服务,同时还应该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志愿服务的重要性,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四、总结
本文围绕“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这一主题,对日本的社区养老服务加以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从而构筑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暄:日本社区[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2] 西奥多・C・贝斯特:邻里东京[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3] 仝利民:社区老年服务:日本的经验与启示[J].城市管理,2004(6).
篇2
关键词:养老保障;社区照顾;可能性
中图分类号:F2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063-02
1 社区照顾的含义
社区照顾首先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多数发达国家对于以前大型院舍式照顾的反思。他们认为,大型院舍发展出的作风使之不能完全为居住者服务。对福利主义实践的反思催生了“非政府化”和“非中央化”的运动。社区照顾由此产生,这一概念可以定义为:由政府与非政府资源共同提供帮助,以使需要得到照顾的老人可以维持在社区内,过其最大限度的独立自主的生活。
社区照顾的内涵包括“社区内照顾”(care in the com-munity)和“由社区照顾”(care by the community)两个因素。前者指有需要及依赖外来照顾的人们,在社区内的小型服务单位或住所中,获受薪专业的工作人员照顾;而后者则指由家人、朋友、邻居及区内志愿人士所提供的照顾。
这两者共同作用,相互补充,使得社区照顾成为养老的良好方案。首先,接受服务的老人在得到生活所需的行动照顾、物质志愿、心理支持和整体关怀的同时不必脱离熟悉的环境,注重了对老年人心理和情感上的关怀。使老年人过上了正常化的生活,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质量,真正体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其次,社区照顾整合了社区原有的如卫生院所、健身器械、养老机构等各种资源,将国家政府的投入与民间志愿互助结合起来,一方面扩大了养老可利用的资源总量,另一方面,又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捐助等行为为老人提供专业的、优质的服务。
再次,在社区内人们之间彼此相互熟悉,因此老年人的需求能够较好的被了解,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这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是一种资源的节约。
最后,政府在这一过程将适度投入并且起到宣传引导的作用,而政府投入的方式中很重要的就是“购买服务合同”,这意味着政府在养老方面并非将责任推卸给社区,而是将自身原有的供给为导向的服务政策向以社区需求为导向的市场机制转变,通过“合作性委托”与私营部门合作。
2 我国发展社区照顾的可能
2.1 传统文化和老年人的情感倾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女有赡养父母的绝对的义务。因此不少老年人在今天仍然愿意和子女居住在一起或者至少是就近居住。老年人在晚年时在物质上的需求不会太多,但是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怀和照料,从这个角度上说,在熟悉的社区居住无疑是最能够为老人所接受的了。同时,社区照顾恰好能够解决子女由于工作或精力等原因无法给老人足够的照顾和老年人对亲情及家庭生活的依恋这样的一对矛盾。
2.2 社会发展变化中几个有利于社区照顾趋势
(1)家庭养老的内容和形式出现了分离。“在家养老”不一定就是“家庭养老”。变革中的家庭养老基本上有三种方式:一是共居式家庭养老。二是分居式家庭养老,三是社会化养老,譬如,敬老院养老、公寓养老等等。广州的一项调查表明,老年人群的社会分化使得多元化的养老方式的选择成为必然。
(2)家庭养老的功能出现弱化。特别是在精神慰藉和日常照料上。空巢家庭的增多使得社区助老服务成为必要也是必然的选择。
(3)养老功能出现转移,即从家庭转向社会。这就是家庭养老的社会化和现代化问题。有专家根据相关调查推断,在可预见的未来,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的比例会有所上升(湖北人口学会1999年3月在武汉城区进行的千户问卷调查,老年人社会养老的比例达到80%,家庭养老的比例只有12.9%)。
2.3 社区照顾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本世纪初,国家民政部倡导实施了“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以方便实用、小型多样、功能配套为实施原则。力图加快发展社区老年福利事业,建立健全的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体系。“星光工程”的实施在部分城市已取得明显的成效。例如上海市实施三年,已建成1000个“老年之家”,全市有245万老年人受益。
上海、广州、北京、温州等城市在较强的经济实力支撑下也纷纷推行了“星光计划”外的养老社区照顾模式,其经验和教训也为其他城市所吸取和借鉴。
2.4 养老保险的发展
养老保障应该是多层次,相互补充的。从近几年的数据可以分析得出,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人数稳步增长。这无疑能够至少能够从资金支持方面促进社区照顾的发展。
据上表的统计数据,近几年来,我国财政收入有了大幅提高,不管是在总量上还是在增长速度上,因此,完全可以为居民的养老保障提供财政支撑。需要政府投资的主要是专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三无”老人及贫困老人的救助以及相关社区服务的购买和提供。
2.6 充足的劳动力和紧张的就业形势
庞大的人口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问题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而针对老年人的护理无疑是一项劳动密集型和需要细致技术的工作。于是综合考虑两者,社区可以成为吸纳劳动力的场所,在对失业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后可以安排他们就近参与社区养老照顾中的日间照顾或者居家服务。这样一方面对于劳动者而言就业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另一方面,老年人对于服务的需求也能得到满足。
3 可供借鉴的经验
在对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实践的总结基础上,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经验来帮助发展我国老年人的社区照顾:
首先,明确政府责任。所谓的社区照顾,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与机构养老相对产生的,因而与我国养老机构多为政府举办的事实相比较之下,政府的财政责任看似放松了一些。然而,社区照顾在我国的发展首先就需要一定的宣传和政策推动,政府资金投入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医疗服务方面,我国专业的医疗人员仍然不足,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医疗资源从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不升反降的。
其次,要注重社区建设,培养人们的参与和互助意识。社区照顾的地点是在特定的社区内的非政府强制形式的养老,因此最先需要的应该是一定的基础设施,例如社区内的养老机构、医疗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健身器材、散步活动的场所等等。当然上述内容不一定在一个社区内都得具备全,但是其对应的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应该得到满足。另外,社区这个活动空间内的每一个个体都需要发挥互助共济的精神,共同打造一个“关怀社区”(caring community)。给老年人“人家”的感觉,也算是对于“助人自助”这一理念的一个回应。
篇3
【关键词】智能网关 传感器 TCP传输 消息队列
一、系统功能框架
社区养老服务管理系统包含的功能模块如下图所示:
传感器数据通过zigbee技术传输到智能家庭网关,然后通过TCP将数据传输到服务器与社区养老报警监控模块进行通信。其原理图如下所示:
二、系统功能介绍
1.居家环境检测
本系统支持烟感传感器、水浸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以及红外传感器数据的采集与传送。传感器将实时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网关传送到服务器后,服务器根据系统设定的安全范围进行检测,如果环境数值超出了安全范围,系统将发出报警信息,提示工作人员尽快核实潜在的危险因素,为老人居家环境提供安全保障。系统可以对各个不同功能的终端设备进行参数的设置,以适应不同的用户环境,本系统通过图形用户界面方便管理人员设置和调整,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系统参数设置以及安防无线传感器参数报警范围的设定,这里包括无线烟感传感器、无线煤气传感器、无线温湿度传感器,同样通过服务器可设定几个档次的报警范围,不同报警范围采取不同的措施,同时配合服务器记录、显示和报警呼叫等功能,无线温湿度传感器报警范围的设置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和个人不同的喜好具体的动态调整,使得温湿度超范围的提示和报警更具人性化。
各种无线传感器通过心跳包和数据重发机制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通过服务器设置各终端节点的心跳包的时间间隔和数据重传次数,使得智能网关及时掌握各终端节点的好坏。
2.点餐服务
点餐服务是用户通过手持POS进行餐品的选择以及送餐时间、送餐地点的确认。POS每次加电开机后首先向服务器发送本机菜品菜单版本号,如果低于服务器的版本号,服务器将立刻下发最新的餐品目录以及价格信息。用户下载菜单后可以依菜单浏览餐品,然后选择订餐操作,同时选定数量和送达时间。系统会自动计算价格。服务器端收到订单后,会安排餐品的加工和派送,派送员工送达后按照小票收取用户的费用。
3.家政服务
家政服务点选模式和餐品的选择处理模式是相同的,服务器端收到家政服务器请求后,会将用户请求转给家政服务公司,公司会根据用户请求和用户约定家政服务时间以及服务内容的细节并安排家政服务。
4.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的菜单处理同点餐服务。服务器端收到医疗服务器请求后,工作人员会安排老人特定医疗服务人员进行医疗服务。
三、系统主要技术介绍
1.数据传输技术
首先烟感传感器、水浸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传感器实时检测室内环境相应值,并且通过zigbee技术将数据传输到家庭网关。Zigbee是基于IEEE802.15.4标准的低功耗局域网协议。根据这个协议规定的技术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这一名称来源于蜜蜂的八字舞,由于蜜蜂(bee)是靠飞翔和“嗡嗡”(zig)地抖动翅膀的“舞蹈”来与同伴传递花粉所在方位信息,也就是说蜜蜂依靠这样的方式构成了群体中的通信网络。其特点是近距离、低复杂度、自组织、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主要适合用于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领域,可以嵌入各种设备。简而言之,ZigBee就是一种便宜的,低功耗的近距离无线组网通讯技术。
网关收到数据以后,通过TCP与服务器建立传输连接,并将烟感数据,同时打包网关ID一同传给服务器。这里涉及TCP传输技术与传输时数据协议的定义。
应用层向TCP层发送用于网间传输的、用8位字节表示的数据流,然后TCP把数据流分割成适当长度的报文段(通常受该计算机连接的网络的数据链路层的最大传送单元(MTU)的限制)。之后TCP把结果包传给IP层,由它来通过网络将包传送给接收端实体的TCP层。TCP为了保证不发生丢包,就给每个字节一个序号,同时序号也保证了传送到接收端实体的包的按序接收。然后接收端实体对已成功收到的字节发回一个相应的确认(ACK);如果发送端实体在合理的往返时延(RTT)内未收到确认,那么对应的数据(假设丢失了)将会被重传。TCP用一个校验和函数来检验数据是否有错误;在发送和接收时都要计算和校验。
首先,TCP建立连接之后,通信双方都同时可以进行数据的传输,其次,它是全双工的;在保证可靠性上,采用超时重传和捎带确认机制。
在流量控制上,采用滑动窗口协议,协议中规定,对于窗口内未经确认的分组需要重传。
在拥塞控制上,采用广受好评的TCP拥塞控制算法(也称AIMD算法),该算法主要包括三个主要部分:1,加性增、乘性减;2,慢启动;3,对超时事件做出反应。
2.服务器处理技术
服务器通过建立TCP的侦听,将收到来自家庭网关的TCP连接。一旦建立连接,系统将建立连接的队列。同时启动线程不断监测从相应连接接收的数据。同时根据采集到的数据解析出网关ID,通过数据库查询得出是哪一家发送的数据。
监测客户端连接的代码如下:
private void Start()
{
ServerListenner.Start();
int n = 0;
while (ClassLibraryGlobalData.ClassGlobalData.ServerRunningState.ServerRunning)
{
if (ServerListenner.Pending())
{
Socket tempSocket = ServerListenner.AcceptSocket();
tempSocket.SendTimeout = ClassNetworkParameter.SendTimeOut;
tempSocket.ReceiveTimeout =ClassNetworkParameter
ReciveTimeOut;
ClassUnit tempPlyer = new lassUnit(tempSocket,ServerPort);
tempPlyer.StartUnit();
n++;
ClassLog.AddLogInfo("端口:"+ServerPort.ToString()+" 第" +n
ToString()+"个链接");
}
else
{
Thread.Sleep(100);
}}}
服务器通过多线程接收的数据,经过简单解析后,将数据提交到消息队列,然后再进行下一轮的数据接收检测,这样保证了不会因为数据处理时间较长而影响后续数据的的接收。
服务器同时启动了数据处理线程,它循环检测消息队列中是否有数据。检测到数据以后,根据数据内容再提交给相应的数据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message 是在两台计算机间传送的数据单位。消息可以非常简单,例如只包含文本字符串;也可以更复杂,可能包含嵌入对象。消息被发送到队列中。“消息队列”是在消息的传输过程中保存消息的容器。消息队列管理器在将消息从它的源中继到它的目标时充当中间人。队列的主要目的是提供路由并保证消息的传递;如果发送消息时接收者不可用,消息队列会保留消息,直到可以成功地传递它 “消息队列”(Microsoft 消息处理技术)为任何应用程序提供消息处理和消息队列功能。此外,它还在装有 Microsoft Windows 的计算机的任意组合之间提供消息处理和消息队列功能,这与这些计算机是否在同一个网络上或者是否同时联机无关。
经过关键技术分析,在我们初期做的功能设计的基础上,社区养老服务系统将可以逐步进行开发。系统实现后将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强有力的软件支持,尤其对居家老人的家庭环境监测,为老人居住环境提供了安全的保障。同时对于餐饮服务、家政服务以及医疗服务的POS点选,为老人提供生活上的便利。系统在具体实现细节有的处理的不是太好,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壮性也有待提高,我们将通过后期的不断测试逐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李新.基于CC2530的Zigbee网络节点设计[J].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2011(03)
[2]谭开洪.基于W5300的嵌入式以太网接口设计[J].中国西部科技,2010(09).
[3]熊俊俏,冯进维,罗帆.基于JN5139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与实现[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05).
[4]韦宁.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动态部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5]王晨辉,郭英军,仝浩,卢娜.基于ARM和Linux的嵌入式异步电机监测系统[J].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1(11).
[6]张超.无线网络中TCP性能的研究[J].电脑与电信.2011(05).
[7]陈作田,周金芳,陈抗生.无线网络TCP协议纯端到端解决方案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5(07).
[8]刘芳,孙爱萍.提高无线网络TCP流量性能的方法[J].山东通信技术,2003(03).
[9]IBOM U.O.TCP performance over MANET.ICOIN 2008.
篇4
关键词:社区养老服务;老龄化;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D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41-01
中国已经进入高速老龄化阶段。社区养老服务具有成本较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等诸多优点,它可以用较小的成本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1]近年来,民政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倡导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据中国广播网报道,针对我国面临着的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民政部表示,到2015年,社区养老服务将基本覆盖我国100%的城市社区,基本建立起形式多样、方便适用、广泛覆盖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2]
一 、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及存在的缺陷
(一)政府在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中工作范围模糊不清、职能缺漏
由于我国的改革正在进行,社区服务发展在总体上仍属于政府推动型,社区养老服务还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政府在社区养老服务中也出现职能缺漏的现象。
1.基层社区组织责权不一致,社区承担了许多本不应该由它承担的职责,使居委会成为政府部门的延伸,致使居委会没有精力和时间为居民办实事。
2.从目前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情况看,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是不够的,对非营利组织的培育不到位、投资社区养老服务的民间资本所应享有的相关优惠政策不完善等。
(二)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程度低,参与形式过于单一
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社区养老一直处于独挡一面的角色中,谈及社区养老,责任全部由社区承担,而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的不同需求,社区无法做到尽善尽美。除此以外,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人员有限,缺乏一些社会志愿者和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加入到社区养老服务的队伍中,共同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服务。
(三)社区养老服务内容上过于简单
很多社区虽为老年人提供了日常简单医疗的社区保健室,但并未满足老年人的的实际养老需求,很多社区缺乏多层次养老服务内容,这就导致老年人对目前社区提供的服务存在不满。相比之下,定期体检、医疗护理、社区老年文化活动、心理咨询、法律援助、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迫切需要开展。
(四)社区养老服务缺乏专业化的管理
社区管理及服务的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管理及服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服务队伍的素质急需提高,服务人员的低素质降低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致使社区未能充分发挥在养老方面的优势。社区工作的岗位培训也存在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和连续性的问题。
二、对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转变在社区工作中的角色,支持而不干涉社区养老服务事业
在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大力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另外,政府还应该帮助基层社区居委会建立独立的社区养老服务部门,将日常政务与社区养老分离,确保社区养老部门有权利和精力投入社区养老服务事业中。
(二)社区吸纳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
社区应积极引导社会不同形式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义务服务或低偿服务,减轻社区的服务压力的同时为各类的养老机构创建公平竞争市场环境,逐步形成多方参与兴办,运作机制完善,政策法规配套,管理规范有序,专业化程度高的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与此同时,建立与老年产品企业的合作关系,为老年人提供多方位的服务,让社区在依托外部社会资源的基础下健康长久的发展。将社会上不同模式的老年服务吸纳到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中,“兼收并制”形成最有效率的服务结构,满足各层次老年人各类不同的需求。
(三)加大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建设
社区养老服务是一项长期有发展的工作,要把它作为一个专业来研究,要从专业院校选用相应专业的毕业生,充实社区养老服务工作队伍。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应具备养老服务的相关技术和素质要求。社区工作的岗位培训要坚持系统性和连续性原则,确保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持续稳定向前发展。
(四)建立邻近社区间的互通关系
社区应打破当前社区之间管理上不相通的现状。定期组织专题报告及交流会,社区之间互相借鉴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经验,及时更正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中的不足,促进社区养老事业的快速发展,打造优秀的基层社区养老服务。
(五)推动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化建设
人类已进入网络时代,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或将给社区老年服务带来多方面的影响。[3]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社区老年人信息管理库、设立专门的社区老年服务网络平台,使老年人通过使用互联网及时了解各种信息,获取所需服务。如网上购物、接受网上教育、网上预约家政服务、健康检查和体验文化娱乐等服务。
在老龄人口急剧增长的背景下,针对社区养老硬件设施不完备、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品质欠佳、服务政策不完善等问题,社区要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为导向,采取“全方位服务、连续性照顾”的社区老年服务体系建设理念,加快建立并形成以家政服务、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营造出“颐养天年”的生活环境和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刘国萍.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学院,2013.
[2] 赵乃葳.现阶段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3.
篇5
关键词:社区;养老服务;特点;作用
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加重,家庭日趋小型化,养老功能逐步减弱,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老年人住在自己家中或长期生活的社区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养老机构或相关组织提供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它是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养老照顾,由正规服务机构、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共同支撑,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和支援,使他们能在熟悉的环境中维持自己的生活。
1、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特点
1.1综合性
建立和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地确定保障方式和标准,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总体来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物质基础较薄弱,养老保障覆盖范围窄、制度不健全、管理薄弱等。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为退休人员提供基本的经济来源,解决的是基本的物质需求,至于提供什么样的养老服务根本没有涉及,这对于养老保障来说远远不够。通过社区养老服务,为居家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使养老不再成为单纯的经济行为,而是呈现出鲜明的文化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1.2 福利性
福利性是指社区的养老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造福于社区老年居民,以较小的花费为老人提供较好的服务。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大量老人居住家中需要社区提供服务,其发展须贯彻福利性的方向。首先是服务目标的福利性。商业性养老服务追求利润最大化,讲究投入和产出。而社区养老服务与此不同,它是为困难的老人家庭所提供的养老服务,旨在维护社会公平,增进社会福利。其次是服务对象的福利性。福利有明确的界定对象,主要根据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经济状况来确定,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对老人等弱势群体进行福利照顾的规定。再次是服务效益的福利性。社区的养老服务不可能全部是免费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也讲究经济效益,但它不以营利为目的,通过提供保本收费服务,谋求收支平衡,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最后是服务资源的福利性。服务资源主要包括社区的公共场所、志愿者服务、企业捐献等。
1.3 服务性
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社区的发展还不尽如人意,社区在发挥养老保障功能时,主要是通过社区服务,养老保障不仅需要资金保障,更需要服务保障,尤其是在养老保障资金不足的条件下,高素质的福利服务已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福利服务,特别是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可以弥补养老保障资金的不足,增强居家养老保障的服务功能。社区贴近于居民,是老人生活之地,服务是它的较大优势。通过社区的社会福利服务,可提高社区的公共福利水平,帮助有困难的老人克服困难,满足人们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社区为老人提供的养老服务,是其他社会组织和机构都难以替代的。
1.4 社会性
社会性是社区养老服务的特征之一,也就是社区养老服务项目所需资金、服务需要社会各方资助,其来源呈现多样化。第一是政府资助。政府在养老保障中负有主要责任,政府理所当然应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第二是时间储蓄模式。通过组织低龄健康老人向高龄非健康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然后将其服务时间记录存档,等服务者将来需要生活照顾时,再由别的低龄老人向其提供服务。第三是社会各方面的捐献等。这些资助及服务应具有稳定性,否则社区养老服务难以正常运转,今后政府资助比例应逐步上升,最终以政府资助为主,因为政府是社会资源的主要拥有者,是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主要投资者。政府不能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过程中充当配角。
2、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主要作用
2.1社区养老服务能弥补养老之不足
第一,社区养老服务和家庭养老功能互补。家庭养老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家庭规模日益核心化,照顾老人的子女减少,总之家庭养老功能已严重弱化,老人尤其是照料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的生活问题尤为突出。社区养老服务则能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缺陷,特别是病弱老人的身体看护,高龄老人的生活照顾,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等。解决对老人生活照料的困难,没有社区养老服务,现代社会家庭养老便难以支撑;第二,社区养老服务和机构养老功能互补。社区养老服务能克服机构养老的缺点,不仅投资少、服务广、收费廉,而且通过社区为老人提供的各种养老服务,可帮助老年人过好日常生活,加强老人与社区的联系,多与他人交往,从而促进老人的身心健康,延缓衰老,愉快地度过晚年。第三,社区养老服务与商业化养老功能互补。社区养老服务的对象是本社区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根据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及社区的实际情况,提供老人养老的基本需求项目。
2.2社区养老服务对养老保障制度具有补充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障事业有了巨大发展,离退休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建立起来,养老金、医疗金得到了一定的保证。但是,养老金的社会需求和供给的矛盾仍然是我国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的基本问题。现实生活中,不但广大农村老人被边缘化于养老保障制度之外,而且城市里也有一批人享受不到养老金。即使是获得养老金的老人,由于物价上涨较快,养老金有限,其养老保障水平也是有限的。当社会还不能为老人提供较高的退休待遇时,社区养老服务可弥补物质上的不足。有的老人由于财力不足,生活较困难,社区养老服务应发挥其福利性特点,多方筹集资金,政府应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发放养老券,补贴老人养老。
2.3社区养老服务对老人日常生活有保障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人口流动加快,青年人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要么去国外读书、工作,要么到国内其它城市发展,由此导致许多老人的子女身处异地他乡,而老人又不愿离开自己长期工作、生活的地方,所以只能自己单独居住。这样,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老人,其日常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社区。即使是和子女在同一城市居住,由于子女工作忙碌,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子女亦不能为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提供全面服务,老人的日常生活保障依然离不开社区养老服务。现在我国城市社区开办了许多为老人服务的项目,如开办老年食堂;设立老年护理服务中心;设立社区老年病床。这些情况表明,社区组织和机构提供的社会照顾资源已普遍为老人所接受,并逐步开始在养老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
2.4社区养老服务能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
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是指老年人在身体衰老过程中,由于生理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主观心理需求。老年人退休后,和社会疏远了,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失落感,再加上老年人的闲暇时间多,无所事事,子女忙于工作,难得有时间陪伴老人,更容易使老人产生冷落感,会认为不但社会抛弃了自己,孩子也不关心自己。同时由于老年人与年轻人沟通存在一定问题,极易造成“老小孩”现象,从而引发老人心理健康问题,使老人精神苦闷。社区内的老年活动中心组织的各种活动是老人精神赡养的主要实现途径,它能丰富老人日常生活,充实老人的精神生活。
3、结语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养老问题已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由于社区养老服务在我国城市起步时间不长,操作体系不健全,需要社会各方加快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做好社区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建设,从而确保社区养老服务在我国城市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城市社区服务 养老模式
一、城市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使现有的养老模式受到冲击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就快于农村。据估计,到2050年,城市老龄人口的比重将比农村高出近6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城市主要是家庭养老和单位养老结合的养老模式。在这种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大都居住在家中,由子女照顾老人的衣食住行,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原工作单位提供退休金或“现收现付制”下的养老保险金。这种养老模式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模式面临以下冲击。
1.养老人力资源匮乏削弱了家庭的养老功能
近年来,我国的家庭规模、结构和功能都在发生变化。家庭规模趋向于小型化、核心化,无孩子的“丁克家庭”越来越多,家庭成员大大减少。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子女照顾老人的时间越来越少。同时,由于人口流动机会增多、代沟拉大、住房条件改善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年轻的家庭成员更倾向于独立生活,老年家庭出现了“空巢”,由老年夫妻组成的家庭渐渐增多。家庭养老人力资源的缺乏使老年人的生活和情感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家庭的养老功能不断削弱。
2.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除了企事业单位的养老功能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每一个员工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均依赖单位。市场经济体制将企业从繁重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在这种体制下,企业的首要任务是提高经济效益,养老事务则社会化。可以看出,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和旧的养老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探索新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新型的社会结构相适应。8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社区服务发展迅速,社区服务在解决养老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
二、社区服务的兴起为探索新的养老模式提供了条件
1.社区及社区服务的兴起
“社区”这个词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腾尼斯提出来的。我国社会学家认为:社区是指由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在我国,城市社区主要是依托街道或居民小区发展的。在旧的管理体制下,我国的社区发展较为缓慢,但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的管理重心不断下移,企事业单位的社会逐步弱化,社区的地位不断上升。原来由政府和单位承担的非生产性、非行政逐步转给了社区,社区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载体之一。社区服务业在这一大环境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城市社区服务体系的内涵及优势
社区服务,就是在政府的倡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利用社区内的资源,面向居住区内居民提供的,以满足居民多方面需求的服务。社区服务在解决养老问题中具有许多优势。第一,便利性。社区服务具有及时、方便、灵活的特点,符合老年人不愿脱离习惯环境的心理特点和生活需求。第二,普及性。覆盖面大,受益面广。第三,自给性。通过组织身体较好的老年人参与社区服务,使有能力的老年人能够老有所为。第四,共享性。社区服务能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优势,成本低,既适合老年人的经济承受力,又可减轻政府和企业负担。
3.社区养老克服了家族养老的许多不足
与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养老模式应该是“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社区服务是重要保证、养老保险是物质基础”的社区化老年保障体系。简称为“社区养老”。“社区养老”克服了家庭养老的许多不足:第一,“社区养老”使养老突破了家庭的界限,消除了家庭养老的不稳定性,提高了养老机制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第二,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社区服务体系可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如为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家庭护理、家庭生活照料等上门服务,建立敬老院、托老所、康复院及临终关怀医院等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等。第三,从我国的国情、国力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服务设施,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积极为有能力的老人提供再就业的机会,使其“老有所为”,从而节约社会养老成本,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社区承担原来单位的养老职能,成为接纳老年人的“大家庭、小社会”,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光荣传统,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构建新型养老模式的措施
一是要将老年社区服务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老年人口特点,科学地确定社区化养老服务的目标、重点、速度、规模和布局,合理筹集、利用现有的资源,尽快发展临时托老、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基础。
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为社区化养老模式提供经济上、法律上的支持。在我国新一轮的机构改革中,民政部门的重要职能就是加强社区建设,各级政府部门应配合民政部门为社区化养老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基层机构设置方面,街道办事处可设置老龄工作委员会。政府要积极引导居委会发挥自治功能,居委会可设置兼职的老年工作委员,由政府付津贴。在经济方面,主要体现在对社区服务机构的财力投入上,特别是社区服务刚刚启动时要有必要的经费扶持。
三是要为社区化养老的实施进行相关立法。政府要及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如社区服务如何与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相配套,要通过立法明确各级机构与个人在社区化养老中的责任和义务。
四是要加强社区服务机构及服务队伍的建设。社区服务机构主要包括托老所、老年公寓、老年福利院、老年活动中心、老年病治疗中心、临终关怀医院、老年用品商店等。要加强街道办事处对社区服务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搞好社区服务,建立一支社区工作者队伍是重中之重。可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选拔一批思想好、作风正派、道德高尚、热心为老年人服务的人员。同时,要加强对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可考虑在条件较好的城市试点实施社区服务工作者职业资格认定制度,建立社区服务职称系列,明确评审条件。
在我国现阶段,通过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当然,构建社区化养老模式并不是完全抛弃家庭养老,因为即使是最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也不可能完全替代家庭给予老年人的幸福感。只有把老年人的事业做好了,才能真正地实现人口#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九璋.理论人口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
[2]江流.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篇7
关键词:小组工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一)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及需求。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需求可以了解到他们希望社区居家养老能够提供给他们的服务。疾病产生的生理上的困扰,身体承受能力的下降,一些年长的人不喜欢过去的艰苦工作状态,甚至连生活都难以自理,他们需要照顾和更多地关心,他们生活在社区,希望依托社区,发挥社区的组织和照顾功能,为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提供一定的服务。
(二)精神需求。由于现在经济发展快,许多年轻人不想局限于在家,外出打拼远离老人,于是老年人独自居住,他们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寂寞和孤独,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情感寄托是他们的需求。生理上的变化使得老年人的身体比不上年轻的一代,他们心理产生落差,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改变,心理上的接受能力跟不上时代的快速变化,而且也影响到老年人的独立和尊严。失去工作能力,家庭的主导地位发生变化,他们心里产生落差,他们也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家庭的支撑,得不到家庭的支持,这将压抑到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因此解决精神上的需求是当务之急
(三)文化娱乐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也不仅仅追求安稳的生活,他们也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在老年社区活动中心,丰富的娱乐活动的开展,还有社区学校为老年人提供相关的再学习服务,提高老年人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旧生活的留恋,扩大社交的范围,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它不仅满足老年人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受尊重的需求,还可以使老年人发挥余热,参与社会发展,满足老年人的自我需求。
二、小组工作模式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介入途径。(1)直接式小组方法。专业的小组工作有不少方法,但是“直接式小组方法”更适用于老年人,它强调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活动,活跃小组气氛,等待成员互相更熟悉后,才进一步探索他们对小组团队项目及未来想要开展的活动的兴趣。所以,在小组活动的开始,尤其是第一次聚会时,社工应该先与1-2个成员玩一些热身游戏,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并带给他们欢乐,改善团队气氛。(2)间接式小组方法。间接式的小组方法是指在社区居民逐渐熟悉和接受这种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间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逐渐的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络之后,通过社会工作者专业的引导,让老年人逐渐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工作作为老年人与社区、政府之间的传达者,通过引导内外协调沟通,为老年人争取资源,可以适当地介入老年人的家庭,缓和两代人的矛盾,为老年人构建和谐家庭出一份力。从而使老年人更好地安享晚年,促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小组活动过程分析
(1)熟悉的你,陌生的他。首先,通过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帮助,在得到社区的同意后,争取到举办此次活动的机会。在大众社区,福荣城老年活动中心,开展一系列的小组活动。
通过社区居委会的宣传,征集到需要参加此次活动的12名老人。他们的年龄都在55周岁以上,生活可以自理,来自各个乡镇,语音带有各地口音,大多数是来县城帮忙照顾子女的孩子。在活动之前,我们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进入社区进行调查,为活动的展开做好了充分准备,选了一些以老年人他们的需求为主的小游戏。初次见面,大家都很眼熟,觉得有过一面之缘,侃侃而谈起来,也有的不知道是要来干嘛,独自在一边。我们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相互介绍,了解对方,由于他们语言差异,带有地方口音,平时大家也没这么正式的介绍自己过,途中大家还会因为某一句话而发出笑声,减少了初次聚在一起活动的尴尬。自我介绍结束之后,大家聊起了当年的工作生活环境,20分钟后,有几个老年人提出时间不早了,要去接孙子孙女放学,于是我们也加快了活动进程,最后让大家分享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的感受,活动结束。本次活动小组成员基本都参与,完成目标,由于活动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我们几个组织人员和老年人年龄相差太多,需要社区相关负责人的配合。(2)健康知多少。第三次活动针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发展状况,特意通过社区负责人,联系到大众社区卫生所的林医生和徐护士,邀请他们两个来参与我们的活动。林医生首先给大家普及了一些大多数老年人存在的一些身体疾病,给予了一定的养生和防范疾病发生的建议以及对于一些疾病的应对方法。现场也让成员们提问题,在线为大家解答。徐护士就为大家简单了讲解了护理方面的知识,现场还让其中一名老奶奶现场模拟,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械,量血压、测心跳、测脉搏等等,一些小的状况在家里就能处理的简单方法。最后让老人们组成两人一组,对徐护士做过的简单的护理进行现场模拟。最后也对社区卫生所进行了宣传,不舒服就去卫生所,更是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希望卫生所能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一定的硬件设施服务。(3)你眼中的我。第四次见面,大家都有了相对而言比较熟悉的关系了,来到活动中心后,就开始各自分享自己的事。也有谈到自己家庭的事,因种种原因家庭矛盾也逐渐产生等等。看到大家这种和谐的气氛也为之高兴。把大家聚集在一起之后,开始进行今天的活动。这次活动是让老年人对自己或者对他人有一个评价,以便于认识到自己在自己心中和他人心中的形象,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的心态对待老年生活。首先从某位组员开始,依次接着评价增加和他人。我们需要在活动中注重观察老年人的神情变化,看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的心情变化,做好记录。本次活动既让老人看到了别人对自己的夸赞也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但是老年人很难改变自己的认知偏差,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及时引导。(4)后会有期。通过之前几次活动了解到,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之间还有更多的联系,比如小组成员邀约去逛公园、买菜以及去跳广场舞,还有些已经成为很好的麻友等等,很欣慰这就是活动带来的成果。这次活动把大家聚集在一起是对前几次活动的总结,以及老年人的感想分享。通过4个老年人一组,先各自在小组内分享,再通过在大家面前来分享。最后成员间也相互送祝福,感谢社区提供此次活动。
三、小组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与反思
(一)不足之处。(1)活动准备不充分。在四川地区,社会工作的开展少之又少,针对于大众社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识到活动的开展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响应,大众社区居民对于这种小组活动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有些居民是排斥的,我们在社区宣传没有得到强烈的回应,并没有收集到很多的数据,因此小组活动的开展缺乏数据性的评估。由于人力资源有限,在走访社区居民的过程中,也只了解到一些居民的需求,没有完全的反映各种不同的老年人的需求,无法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小组活动。总的来说,小组活动完成了基本的目标,但活动内容不够丰富。(2)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程度低。活动开展前,我们就预想到社区居民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度低,我们尽可能的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在大众社区活动开展之后,确实大多数老年人实际上都不清楚我们社工是干嘛的,他们就以为我们是社区居委会的,但是社工在发达地区已经发展很成熟了,比如香港很多居民都觉得有苦难就找社工,他们就很信任社工,但在内地来说,社工事业发展缓慢,想要提高社工的认知度还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历程。(3)社工的专业反思。对于我们几个还身为学生的社工而言,进入社区开展小组活动,首先都没有得到社区居民的热烈的支持,并且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的实践经历,我们专业不够扎实,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成熟,以致于并没有在根本上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和开展活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发展过程中也没有进一步的缓和家庭矛盾与冲突。那么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是我们工作的困难和挑战。由此看来,应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满足社会工作事业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二)发展的空间。(1)做好活动充分准备,完善服务内容。活动前收集充分的相关资料,做好活动准备,比如通过社区的走访、上门访问或者是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找出老年人的需求。通过对社区老年人的家庭情况调查,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缓和家庭矛盾,减小家庭养老的压力。活动后对活动进行评估,对活动的过程和效果的评估,通过评估了解到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分析老年人的参与活动的程度状况,帮助小组成员完成小组目标,使活动顺利的开展。了解到小组活动实施的结果,结合老人们的实际情况,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做好宣传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在社区做好大量的宣传活动,在社区做演讲、发传单、上门访问等等,都可以对社会工作的宣传起到相应的作用,从而提高社区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社会工作者的介入,首先要了解社区居民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对他们的想法有相应的价值认同,坦诚地为他们服务,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从而实现真正的助人自助,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结合自身地区的发展特点,进一步探索具有属于当地化管理和本土特色的服务模式,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上新台阶。(3)社工的专业反思。社会工作者是专业的,其专业的价值观和专业方法技巧会发挥他们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社工应注重关系的建立,加强与社区、政府、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沟通、互动和交流。上下联动多方协调,向下了解社区老人的不同需求,向上则向政府或者相应部门反应老年人的需求,以及时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照顾。社工还应注意调动社区资源,整合并优化社区资源配置,建立互助坏的社区关系和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网络,共同参与为社区为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华.张韧韧. 老年社会工作[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徐永祥. 社区工作[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一)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及需求。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需求可以了解到他们希望社区居家养老能够提供给他们的服务。疾病产生的生理上的困扰,身体承受能力的下降,一些年长的人不喜欢过去的艰苦工作状态,甚至连生活都难以自理,他们需要照顾和更多地关心,他们生活在社区,希望依托社区,发挥社区的组织和照顾功能,为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提供一定的服务。
(二)精神需求。由于现在经济发展快,许多年轻人不想局限于在家,外出打拼远离老人,于是老年人独自居住,他们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寂寞和孤独,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情感寄托是他们的需求。生理上的变化使得老年人的身体比不上年轻的一代,他们心理产生落差,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改变,心理上的接受能力跟不上时代的快速变化,而且也影响到老年人的独立和尊严。失去工作能力,家庭的主导地位发生变化,他们心里产生落差,他们也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家庭的支撑,得不到家庭的支持,这将压抑到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因此解决精神上的需求是当务之急
(三)文化娱乐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也不仅仅追求安稳的生活,他们也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在老年社区活动中心,丰富的娱乐活动的开展,还有社区学校为老年人提供相关的再学习服务,提高老年人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旧生活的留恋,扩大社交的范围,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它不仅满足老年人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受尊重的需求,还可以使老年人发挥余热,参与社会发展,满足老年人的自我需求。
二、小组工作模式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介入途径。(1)直接式小组方法。专业的小组工作有不少方法,但是“直接式小组方法”更适用于老年人,它强调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活动,活跃小组气氛,等待成员互相更熟悉后,才进一步探索他们对小组团队项目及未来想要开展的活动的兴趣。所以,在小组活动的开始,尤其是第一次聚会时,社工应该先与1-2个成员玩一些热身游戏,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并带给他们欢乐,改善团队气氛。(2)间接式小组方法。间接式的小组方法是指在社区居民逐渐熟悉和接受这种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间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逐渐的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络之后,通过社会工作者专业的引导,让老年人逐渐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工作作为老年人与社区、政府之间的传达者,通过引导内外协调沟通,为老年人争取资源,可以适当地介入老年人的家庭,缓和两代人的矛盾,为老年人构建和谐家庭出一份力。从而使老年人更好地安享晚年,促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小组活动过程分析
(1)熟悉的你,陌生的他。首先,通过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帮助,在得到社区的同意后,争取到举办此次活动的机会。在大众社区,福荣城老年活动中心,开展一系列的小组活动。
通过社区居委会的宣传,征集到需要参加此次活动的12名老人。他们的年龄都在55周岁以上,生活可以自理,来自各个乡镇,语音带有各地口音,大多数是来县城帮忙照顾子女的孩子。在活动之前,我们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进入社区进行调查,为活动的展开做好了充分准备,选了一些以老年人他们的需求为主的小游戏。初次见面,大家都很眼熟,觉得有过一面之缘,侃侃而谈起来,也有的不知道是要来干嘛,独自在一边。我们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相互介绍,了解对方,由于他们语言差异,带有地方口音,平时大家也没这么正式的介绍自己过,途中大家还会因为某一句话而发出笑声,减少了初次聚在一起活动的尴尬。自我介绍结束之后,大家聊起了当年的工作生活环境,20分钟后,有几个老年人提出时间不早了,要去接孙子孙女放学,于是我们也加快了活动进程,最后让大家分享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的感受,活动结束。本次活动小组成员基本都参与,完成目标,由于活动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我们几个组织人员和老年人年龄相差太多,需要社区相关负责人的配合。(2)健康知多少。第三次活动针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发展状况,特意通过社区负责人,联系到大众社区卫生所的林医生和徐护士,邀请他们两个来参与我们的活动。林医生首先给大家普及了一些大多数老年人存在的一些身体疾病,给予了一定的养生和防范疾病发生的建议以及对于一些疾病的应对方法。现场也让成员们提问题,在线为大家解答。徐护士就为大家简单了讲解了护理方面的知识,现场还让其中一名老奶奶现场模拟,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械,量血压、测心跳、测脉搏等等,一些小的状况在家里就能处理的简单方法。最后让老人们组成两人一组,对徐护士做过的简单的护理进行现场模拟。最后也对社区卫生所进行了宣传,不舒服就去卫生所,更是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希望卫生所能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一定的硬件设施服务。(3)你眼中的我。第四次见面,大家都有了相对而言比较熟悉的关系了,来到活动中心后,就开始各自分享自己的事。也有谈到自己家庭的事,因种种原因家庭矛盾也逐渐产生等等。看到大家这种和谐的气氛也为之高兴。把大家聚集在一起之后,开始进行今天的活动。这次活动是让老年人对自己或者对他人有一个评价,以便于认识到自己在自己心中和他人心中的形象,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的心态对待老年生活。首先从某位组员开始,依次接着评价增加和他人。我们需要在活动中注重观察老年人的神情变化,看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的心情变化,做好记录。本次活动既让老人看到了别人对自己的夸赞也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但是老年人很难改变自己的认知偏差,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及时引导。(4)后会有期。通过之前几次活动了解到,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之间还有更多的联系,比如小组成员邀约去逛公园、买菜以及去跳广场舞,还有些已经成为很好的麻友等等,很欣慰这就是活动带来的成果。这次活动把大家聚集在一起是对前几次活动的总结,以及老年人的感想分享。通过4个老年人一组,先各自在小组内分享,再通过在大家面前来分享。最后成员间也相互送祝福,感谢社区提供此次活动。
三、小组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与反思
(一)不足之处。(1)活动准备不充分。在四川地区,社会工作的开展少之又少,针对于大众社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识到活动的开展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响应,大众社区居民对于这种小组活动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有些居民是排斥的,我们在社区宣传没有得到强烈的回应,并没有收集到很多的数据,因此小组活动的开展缺乏数据性的评估。由于人力资源有限,在走访社区居民的过程中,也只了解到一些居民的需求,没有完全的反映各种不同的老年人的需求,无法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小组活动。总的来说,小组活动完成了基本的目标,但活动内容不够丰富。(2)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程度低。活动开展前,我们就预想到社区居民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度低,我们尽可能的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在大众社区活动开展之后,确实大多数老年人实际上都不清楚我们社工是干嘛的,他们就以为我们是社区居委会的,但是社工在发达地区已经发展很成熟了,比如香港很多居民都觉得有苦难就找社工,他们就很信任社工,但在内地来说,社工事业发展缓慢,想要提高社工的认知度还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历程。(3)社工的专业反思。对于我们几个还身为学生的社工而言,进入社区开展小组活动,首先都没有得到社区居民的热烈的支持,并且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的实践经历,我们专业不够扎实,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成熟,以致于并没有在根本上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和开展活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发展过程中也没有进一步的缓和家庭矛盾与冲突。那么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是我们工作的困难和挑战。由此看来,应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满足社会工作事业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二)发展的空间。(1)做好活动充分准备,完善服务内容。活动前收集充分的相关资料,做好活动准备,比如通过社区的走访、上门访问或者是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找出老年人的需求。通过对社区老年人的家庭情况调查,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缓和家庭矛盾,减小家庭养老的压力。活动后对活动进行评估,对活动的过程和效果的评估,通过评估了解到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分析老年人的参与活动的程度状况,帮助小组成员完成小组目标,使活动顺利的开展。了解到小组活动实施的结果,结合老人们的实际情况,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做好宣传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在社区做好大量的宣传活动,在社区做演讲、发传单、上门访问等等,都可以对社会工作的宣传起到相应的作用,从而提高社区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社会工作者的介入,首先要了解社区居民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对他们的想法有相应的价值认同,坦诚地为他们服务,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从而实现真正的助人自助,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结合自身地区的发展特点,进一步探索具有属于当地化管理和本土特色的服务模式,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上新台阶。(3)社工的专业反思。社会工作者是专业的,其专业的价值观和专业方法技巧会发挥他们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社工应注重关系的建立,加强与社区、政府、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沟通、互动和交流。上下联动多方协调,向下了解社区老人的不同需求,向上则向政府或者相应部门反应老年人的需求,以及时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照顾。社工还应注意调动社区资源,整合并优化社区资源配置,建立互助坏的社区关系和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网络,共同参与为社区为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对策
一、我国城镇社区养老的必要性分析
1.老龄化问题严峻。自2000年,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有很大程度的增加。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从1982年的4.91%上升至1990年的5.58%。在2000年普查时,60岁以上人口总数达到1亿2998万人,占总人口的10.36%。由于老龄化发展速度非常快,但目前我国总体经济实力还比较有限,规模巨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对未富先老的中国来讲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2.传统养老方式面临危机。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家庭人口数量逐渐减少,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年轻一代承担着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压力和生活压力,养老已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同时,家庭日益小型化、核心化,使子女不再像以前一样与父母一同生活,难以给他们足够的关心和照料,这种家庭结构使传统的家庭养老难以继续维持。之前由家庭承担的养老功能就转移到了社会上,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二、我国城镇社区养老发展现状
所谓社区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满足社区内居家老人日常生活、精神生活、医疗护理、心理保健、文化教育、文体娱乐和法律咨询等方面的需求由社区提供的服务。社区养老服务在我国是从1980 年起步,并在2000 年逐步开始发展起来的,从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设到完善的整个过程来看,发展情况较好,已初步取得巨大进步,满足了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尤其对于城镇老年人来说,他们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内容更为丰富,社区养老恰好可以满足老年人不同的需求,弥补机构养老与家庭养老的缺陷,深受子女们以及老年人的欢迎。
国家颁布《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关于认真抓好2011 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大社区建设方面投资,推动社区发展,
让老年人的社区养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2010 年,全国共有各类社区服务中心17.5 万个,城市便民、利民网点69.3 万个,总体上提升了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目前,我国一些大中型城市已初步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养老服务模式。同时逐步加大对社区财政的投入,为社区养老服务的全面开展做好资金保证,从而进一步解决我国养老问题。但是总体来看,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水平还是不够高的,发展不均衡,与我们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存在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现阶段,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法规。目前我国关于城市社区养老的相关政策法规仍停留在建设层面上,而对于具体运作过程和扶持非营利组织、吸收民间资本投入的相关政策法规依据仍然缺失,阻碍了社区养老的发展。
2.社区养老资金缺乏。社区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以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拨款为主,社会资助和收费服务为辅。然而政府的财政资金有限,很难支撑社区养老建设发展;社区养老是一个长期的发展项目,庞大的资金数目也是社会公益组织不能长期支付的。资金上的短缺使社区养老的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制约了社区养老的发展。
3.社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乏。目前,社区提供的老年服务需要相当数量的专职服务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但是由于这一行业社会地位和经济收益都不高,对就业人群并不具有太大的吸引,尤其是专业人员。人员不足是社区老年服务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专业的医护人员很少在社区从事老年医疗服务,他们大多集中于医院这样的专业机构中。社区中从事老年照顾的大多是缺乏专业知识的已婚妇女,极度缺乏专业人士,社区养老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
四、完善我国城镇社区养老发展对策分析
1.发挥政府作用,健全法律政策体系。社区养老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养老问题,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并给予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政府要立法规范养老服务行业,维护老年人的权益,同时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监管和管理力度,制定合理规章制度对其进行监管,保证社区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同时需进一步完善老年人保护法,把一些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使社区养老服务有法可依。
2.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方式。构建社区养老模式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资金,资金是社区养老保障制度运行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首先,以财政补贴为基础。一是继续发挥政府在建设社区养老的主导作用,加大政府的财政拨款,为养老服务提供资金支持。确保对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能够为社区养老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以资金募集为辅助。应设立专门的社区建设与发展基金,接受社会慈善捐助,积极争取来自国内外的慈善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与个人的捐赠,鼓励社会闲散资金参与到社区养老的建设和发展中来。
3.建立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养机制。做好社区养老工作需要有一支能够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的专业化的社区服务队伍,而我国目前的社区养老服务恰好缺乏这样的专业队伍。所以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社区养老管理以及服务人员的培养机制。首先应该加大专业队伍人员的招募,目前中国养老服务人员缺口高达1000万,人员招聘数量可根据老人的数量按一定比例配置。其次,应该在各大高校开设相应的专业,培养养老服务方面的高级服务与管理人才,为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良礼.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7 月第一版.
[2] 韩俊江,刘迟.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体系建构. 社会保障研究[J].2012 年第06 期 .
[3]毛满长,李胜平.社区居家养老:中国城镇养老模式探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o):119―123.
篇9
[关键词]:社区养老服务 专业化 产业化 规模化
一、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向专业化方向
发展
伴随着老年人越来越依赖社区,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化,主要包括治病健身的医疗需求,日常生活的照料需求和思想感情交流的精神慰藉需求。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的关键就是要有一支能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的专业化的社区服务队伍。这里的专业化有两层含义:一是职业的专业化,即从事社区服务是一项专门的职业。在香港的职业分类中,将专门从事社区服务的职业称为“社会工作”。二是知识的专业化,即从事该项工作的专业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获得专业文凭,领取专业工作证书,才能就业上岗。[1]
自民政部提出开展城市社区服务以来,尽管城市社区服务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其专业化程度仍很低。目前我国从事社区服务的人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专职性的服务人员,主要由退休的老年人、下岗的中年人和待业的青年人构成;二是兼职人员,主要是居委会干部;三是志愿者服务人员,他们主要是由具有道义精神、奉献精神的社区居民、在读学生组成。这些从事社区服务的人员绝大多数没有受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方法的专门训练,他们的工作水平、工作效益无法达到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的要求。因此,必须要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由专业社会工作人员运用特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参与养老、助老活动,解决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1、大力培养从事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
从亚洲四个新兴国家或地区社会工作发展情况来看,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非常重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社会工作计划中包括提供专业证书教育和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学历教育,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工作及心理学系的全体教员几乎都有博士学位,1961年,随着社会工作教育培训基金的设立,香港也开始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方面发展了许多高质量的专业学位教育计划。亚洲四个新兴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养计划(参见表1)。我国内地社会工作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高校才刚刚开设社会工作课程,与社会工作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或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应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
表1
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养计划
项目 香港 韩国 新加坡 台湾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项目总数 12 30 1 1
硕士学位程度教育计划 2 9 1 6
博士学位程度教育计划 0 6 1 0
年毕业总数 927 1286 65 731
(年) (1987) (1990) (1990) (1989)
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事业,培养一支具备现代社区老年服务理念、知识、方法和技巧的专业社区服务工作队伍。所谓培养,就是在有实力的高校或中等专业学校设立社区工作专业,向基层社区输送专业社区工作人才。加强社会工作的学历教育,逐步形成大学专科、学士、硕士及博士等多层次的学历教育系统。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选择若干有实力的高校社会工作系或社会学系,积极试点社会工作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工作,促进我国社区服务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学历教育这种方式由于教育周期长、教育内容系统,学生能够学到较精深的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大量的社区工作训练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从长远来看,无疑是解决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专业化的根本途径。
2、加强培训老年服务工作者的工作力度
推进21世纪中国城市社区服务事业发展,必须要加强各层次的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合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服务人员。所谓培训,就是根据专业社区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对社区工作在职人员进行专业教育。培训社区养老服务工作队伍,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在拥有社区工作专业的高等院校或大专院校,开办社区工作专业培训班或进修班。应当设立相关的培训内容,如社区养老服务组织管理、老年心理知识以及老年医疗护理常识等内容,让从事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人员接受这些方面内容的专业学习、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服务水平。二是由社区工作管理机构聘请社区工作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传授社区养老服务的知识、方法与技巧,使他们在从事社区服务工作时更加科学、规范。
3、建立社区服务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 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具有与律师、会计师、医师相同的职业特点,推行资格认证制度,有利于改变社区服务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的局面,树立社区工作的专业权威。建立这项制度,旨在促进社区工作成为一门专门的职业,规范社区工作队伍的职业技能,从而提高社区工作的职业声望。这样就能使一大批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社区工作者进入社区为居民提供专业的服务。在我国的发达地区如上海、广东等地已推行社会工作者资格认证制度,为我们在全国推行这一制度积累了经验。民政部门等社会工作行政组织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管理经
验,为社会工作者资格认证制度的推行提供了组织管理经验。推行社会工作者资格认证制度势在必行,要完善社区服务事业,就要努力做到参与社区工作的人员必须要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才能就业上岗。
二、加快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进程
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是指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从行政性经营到市场化经营、从事业化管理到企业化管理、从非经济实体到经济实体、从财政维持到自负盈亏的过程。社区养老服务既要提倡志愿服务、立足奉献、无偿服务,也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寻求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为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开展奠定物质基础。但是,从目前来看,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程度较低,其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市场成份都较少。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推进老年养老服务的产业化进程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客观环境,产业化是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加快将其构造成社区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应采取一些促进其积极发展的措施。
1、摒弃旧有观念
对社区服务的性质问题,一直以来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有的赞同社区服务具有福利性,有的主张将社区服务定位于第三产业,也有的学者持二者皆有的观点。社区养老服务资金是保证社区养老服务事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着老年人服务需求的扩张和资金短缺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许多社区服务中心恪守着“福利性是社区服务的本质属性”这一理念,实践中为老年居民提供较多的是无偿服务。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来临,人们对老人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然而,原有的带有浓厚福利性色彩的社区养老服务,无论是服务项目还是服务规模,都极为有限,根本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从投资方来看,当前,政府仍然是社区养老服务的强大投资者,社会及个人的投资极少。然而政府的投资不是无限的,随着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的不断拓展,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必然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因此,要运用市场机制,走产业化道路,只有走产业化的道路,我国的社区服务才有出路,才能解决人们服务需求的扩张和资金短缺二者之间的矛盾。现阶段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走以盈利养福利的道路是必要的、可行的,我们要摒弃旧有的思想认识,不要一味地依靠行政手段,消除否认社区服务具有经济效益的错误认识。只有从思想认识上首先扫清制约社区服务发展的障碍,才能使社区养老服务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2、建立和完善产业组织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组织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产业组织是社区服务的载体,要实现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就必须建立健全产业组织体系。然而,目前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主要由民政部门主管,具体地则由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进行管理,行政色彩比较浓厚,产业化程度较低,没有什么产业组织来支撑。产业组织的匮乏,是造成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事业无法大规模发展的重要原因。从目前各社区发展的情况来看,不乏有产业组织体系比较健全的社区,这些社区已经逐步探索出一条产业化道路。南京市是社区养老服务做得比较好的城市之一,全市共建成区街两级社区服务中心53个,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8个,老人公寓70所、老人活动中心663个,老人康复中心40个,初步形成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组织遍及全市6个城区。浙江温州的红枫老人公寓按照市场化方式、实行标准化建设、企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公寓区内除了独立式公寓、普通多层公寓外,还建设了老人活动中心、国际老人休闲俱乐部、护理中心以及超市、宾馆等配套设施,初步形成了一个集老年人生活、医疗、保健、娱乐和学习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老人社区服务站。
总之,今后各社区应该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逐步建立起实体化、产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组织体系,大力发展各种类型、多种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服务站等经营性实体,不断壮大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规模,加快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进程。
3、实现多渠道筹集社区养老服务资金
社区养老资金是保证社区养老服务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社区养老服务刚刚起步,并且我国经济尚不是很发达,在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老年人服务需求的扩张和资金短缺之间的矛盾。为此,必须积极想办法努力克服社区养老服务资金短缺这一难题,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如何克服社区养老资金短缺。
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短期内政府不可能对社区养老服务进行大量的投资,而且老年人的收入也不高,他们大多不可能付更多的钱去享受服务。因此,我国社区养老倘若要克服资金短缺的困难,就必须要建立以社会筹集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的多层次、多途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投资体制。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投资渠道,鼓励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各界对社区养老服务提供资金援助。培育和发展各种非政府组织,充分发挥其在筹集社区养老资金的作用。要积极引导、鼓励多种经济成分,特别是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进入社区养老服务,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1)政府的行政拨款
政府的行政拨款当然是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政府应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适当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入比例,对兴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的资金投入是社区养老服务必不可少的资金来源。从澳大利亚的情况来看,政府拨款是老年照料服务的主要资金来源,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拨款,提供部分社区养老服务资金,以支持社区老人照料服务。我国由于老龄产业的发展环境还不十分成熟,社区养老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社区养老福利机构还不能完全纳入市场经济轨道中运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还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政府应主要为无支付能力的老人提供基本服务保障,并投资兴建一些示范性老年公寓。
(2)鼓励民间资本开办社区养老机构
当前我们应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办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地发展老年服务,民间资本投资兴办
社区养老服务就是其中一条重要渠道。社区养老服务不应只是纯福利型服务,纯福利型养老设施很难吸引私人投资兴办,应形成不同档次的服务标准,包括有偿服务、低偿服务,既能满足收入水平不同的老人的需要,也能吸引私人投资。用户付费也是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收费标准应根据用户的支付能力而定。在开发社区老年公寓时应在建筑、设施标准及管理服务内容上分为高、中、低三个不同的档次,以适应不同收入水平的老人的需要。国际上不少国家也实行这样的做法,如澳大利亚为了保证老年照料服务拥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制定了日常护理费、住宿费的标准,这主要是针对那些有养老金的退休老人。用户付费能有效地弥补养老经费的不足,据统计,通过护理院住宿费可以筹集资金14亿澳元,而住宿押金能达到16亿澳元,对于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我们国家,由私人修建老年公寓也已逐步发展起来,如温州的康福山庄就是由个体私营建成的;福州首家民办老龄公寓——江滨老龄公寓也已开始运行,全国各城市正努力探索社区内养老新途径,探索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方式办理社会福利机构,鼓励民营、私人创办托老所、家庭养老院。
当然对于民间资本开办老年公寓的行为还应给予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称赞他们的做法和爱心。如允许他们投资建造养 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可以自己经营、出租或出售,用于老年服务产业;对开发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工程中的各项收费费率,应至少减半收取;对于用于出租或出售的,应酌减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等。为支持和鼓励私人兴办养老机构,应在土地作价,水、电收费上给予优惠。对于社区养老机构的建设用地,采用有偿方式供地的,在地价上要适当给予优惠;属出让土地的,土地出让金收取标准应适当降低;用电、用水应按当地最优惠价格收费。
(3)积极争取社会捐助
加强宣传,通过向社会呼吁,筹集捐款,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捐资、捐物或提供无偿服务。充分发挥慈善机构的作用,象慈善会、红十字会、志愿者协会等慈善组织可以从社会募集到一些资金来资助社区养老,以补充社区养老资金,例如香港公益金就是香港目前最主要的拨款组织,公益金通过不断举办活动,积极鼓励全港市民支持福利服务,募集捐款,以照顾社会中的弱者。内地也应完善慈善公益事业,应当运用种种机制,通过制定有关法规和政策,鼓励发展慈善事业,切实提高慈善公益组织的社会地位,此外,对社区养老服务提供援助的国内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减免一定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三、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规模化
随着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日益引起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将会从初级阶段逐步走向成熟阶段,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体系也将逐步建立起来,在这一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壮大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规模,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规模化,健全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一谈到现代产业,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规模化经营、追逐效益最大化,实践证明,规模小是不可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产业规模化经营是指某一产业经历了由传统走向特色、由粗放走向集约化、由分散走向规模型转变的过程。既然我们把社区服务定位在第三产业,那么社区服务就必须实行规模经营。每一个老年社区服务中心都必须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开拓养老服务项目,实施多种经营,这样才有生存空间。要达到规模化的要求,必须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并通过设立覆盖全社区的服务系统,把各个经营服务网点连接起来。
实践证明,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实现社区服务资源共享,是提高服务产业规模化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上海、天津、济南等地通过设立覆盖全社区的服务求助系统,把各经营服务网点连结起来,在交流信息、调剂余缺、平衡供需等方面实现网络化、连锁化经营,以点带线,连线成面,促进社区服务业从分散型、个体化向集团型、群体化方向转变,实现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了规模经营,提高了经济效益。[3]网络化能充分实现社区资源的集约化使用,达到规模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建立规模经营的新机制,把各连锁经营服务网点连结起来。
1、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建设
各社区服务设施不应是孤立的,而应是纳入社区网络,形成多层次和多方位结合,各社区服务资源相互补充,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需要,丰富精神生活需要。促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多样化、系列化、专业化、层次化,每个社区要逐步覆盖各种设施,包括集中居住设施(老年公寓、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医疗护理设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老人护理院、老年医院)、文体活动设施(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俱乐部、老年大学、老年健身中心)等,满足老人医疗、保健、娱乐、交流、生活照料等各方面的需求。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使各社区都具有功能完善的老年服务设施,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模化经营,使其由初级阶段的零散型、个体型走向集团化、规模化,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创造品牌效应,从而使社区养老服务更具专业化特色。
2、实现社区养老的综合服务
今后应围绕“六个老有”形成全方位的服务系列,社区居委会的站、点和街道的中心要相辅相成,互成网络,服务内容要逐步覆盖住养、入户服务、紧急援助、日间照料、保健康复、文体娱乐等多种项目。入户服务的内容要逐步覆盖家务整理、生活照料、送餐服务、陪护服务等方面,并通过入户服务,为老年人建立福利服务档案,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社区养老的服务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日常生活服务
日常生活方面的服务主要包括日间照料和上门服务。日间照料主要是指家人将无人照料的老年人送到托老所,时间可以是几小时或几天,最长一般为两周,这期间老年人由专职的工作人员照顾。英国的托老所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全国各地约有600多个托老所,可提供3万多个位置。我国也应拓展这方面的服务,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以解决家人照料不足的问题。上门服务也称居家服务,是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提供的
一种服务,主要包括上门送饭、做饭、打扫居室衣物、洗澡、理发、购物、陪同上医院等服务内容。目前英国约有13万人从事这一服务,约10%的65岁以上的老年人接受这一服务。这种服务形式在我国也应大力推广,老年人可以不脱离自己所熟悉的环境而得到照顾。
(2)医疗保健服务
篇10
关键字:居家社区养老;现状;问题;完善对策
成都市中心城区(五城区加高新区)现有人口301.8万人,60岁以上人口48.8万人,占16.2%。面对人口加速老龄化的严峻形势,成都市对居家社区养老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本文主要探讨了成都市居家社区养老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如何完善这几个方面。
一、构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原因
(一)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局限性
1.人口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家庭养老服务模式受到挑战,需要找到一个家庭养老长处与社会化为老服务共存的新模式。据统计,1982年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4.4人,2005年为3.13人,23年间家庭平均人口减少了1.27人,下降幅度高达28.86%,城市家庭结构小型化更加明显。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对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产生了更大的挑战,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的养老模式。
2.“空巢老人”问题严重
在成都这座现代化城市中,“空巢老人”问题相当严重,据成都市老龄办2006年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市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约有14万老人独守“空巢”,比例占老年人口总数的9%以上,所以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重点。
(二)机构养老模式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发现,在民办养老机构中,老人们虽然是群居,但依然有66.67%的老人反映养老院活动太少,并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具体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机构养老活动少,家人探望次数也少;子女怕被“不孝”罪名,在成都选择把老人送入机构养老的不足0.5%;老人怕耽误子女工作或影响子女生活,“被迫”留在养老院。
二、成都市居家养老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覆盖面低
从目前成都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来看,服务对象仍然主要是独居、孤寡、困难、残疾和高龄五类老人,一般老人实际上并没有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要扩大服务范围,即不仅为“五类”老人提供服务,也要为社会老人提供有偿和低偿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鼓励有支付能力的老人自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做大做强“银发产业”,既解决了老人的需求,又解决大量失业人员就业。
(二)没有考虑农村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
成都市广大农村老年人目前大多数是靠家庭养老,即在家里居住,同时物质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养老资源主要由家庭成员提供。与城镇居家养老模式比较而言,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养老已经具备了在家居住的条件,但是缺乏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这并非是成都所独有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普遍存在的现象。
(三)没有对老年人提供再就业服务
老年人由于自身的特点,其就业无论是对自身和社会来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应当予以支持。进入21世纪,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踏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迅速增长,未富先老是我国老龄化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老龄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影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老年人才群体中蕴藏着丰富的智力资源,而且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延长,这也意味着人们的工作年限在不断延长,所以对老年人提供再就业服务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在目前的成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并没有重视这一问题。
三、完善成都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扩大服务对象范围,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是老年社会福利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宗旨不仅仅是解决部分特困老人的问题,而且还面向社会为全体老人提供服务。社区应不断完善福利化、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为一体的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的服务方式。
(二)切实解决农村居家养老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口老龄化的重点、难点是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长期以来,如同全国情形一样,成都农村绝大多数老年人依靠家庭居家养老,因此农村老年人更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在农村,首要的是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政府应像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样,逐步完善并大力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农民养老的责任。其次,发展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形成农村社区管理和农村养老相互促进的机制。
(三)加强老年群体就业制度建设
一个成熟的劳动力市场,政府会运用一定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制度性约束,比如: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工资制度,对工会组织在法律上的确认以及对垄断和歧视的限制等。由此,在鼓励老年人进行积极就业的过程中,就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对其进行保障,如可以具体采用以下措施保障老年人再就业:大力宣传、消除偏见、更新观念,树立老年人才观;就业制度要兼顾老年人口;制定老年人再就业保障机制等。
参考文献:
[1]朱宝安.当代中国老龄群体社会管理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高秀艳,吴永恒.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引入竞争机制之浅见[J].现代财经,2009,(2).
[3]祁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对大连市首创的“居家养老”模式的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5,(2).
[4]沈瑞英,胡晓林.浅析中国城镇养老模式――居家养老[J].前沿,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