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的教学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8 17:5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学校的教学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职院校的督教体系存在各类瑕疵。笔者认为,其中应重点关注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督教人员职能定位偏差提高督导工作的效率是学校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多学校都聘请了不同背景的督教人员以监督和指导课堂教学,督教人员也确实试行了很多的方法,但督教人员对职能定位的偏差,影响了督教的成效。有的督导人员将自己定位为检查人员,例行巡视课堂,很少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有的针对教学内容提出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希望任课教师能够模仿这些方法和技巧。督教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帮助任课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不是想方设法挑出缺陷,二者是相生而不是相克的。通过访谈,基本可以认定,有相当一部分督教对工作内容和性质定位不准确,督教工作仍存在传统上“督大于导”的问题。
2.指标体系不合理笔者收集、整理了上海部分高职院校正在使用的督教人员对课堂教学的记录。虽然样本有限,也可以窥见一斑。督教基本采用评分表的形式。第一,部分高职院校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对审核点定义不明确,评价过程中督教人员的个人经历与喜好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可能导致主观性较强。比如,对于“学生掌握了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在没有笔试或口试等考核的情况下,不同督教人员会给出不同的判断;部分审核内容,过于表面化,评分结果一目了然。其次,督教审核主要集中在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秩序的规范、教学环节的全面等方面,但对于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度、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教学方法和内容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审核则缺乏关注。第三,审核指标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一个环节,对于课前准备与课堂教学的结果缺乏必要的监控。比如,部分督教记录显示“是否有备课教案”,但对于因课堂教学情况发生变化,而导致的教案更改情况则缺乏跟踪。第四,每所学校所有的督导使用统一的表格,没有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督教内容的区分,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课程在督教指标体系上雷同。总之,笔者认为,大部分督教记录对课堂教学考核的内容之间缺乏足够的关联度,考核标准设置片面,不能对课堂教学效率做出完整公正客观的评价。
3.缺乏即时信息反馈大部分学校采用二级或三级督教体制,即在主管校长与教务处领导下,院系层次为一级,教研室为二级,班级以学生为主体的评教为第三级,且基本为单向信息传导模式。督教人员来自各个院系,接受教务处的行政领导。基本的督教流程是,督教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填写记录表后与任课教师做简单沟通,将记录表上交教务处统计、备案。在此过程中,一级督教机构可能没有将结果反馈给二级机构,一般情况下,二级机构也不会把督教信息反馈给一级机构,而三级机构的信息更是不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及时的反馈与调整。最重要的是,没有由相关部门和人员,共同分析总结收集到的督教信息的过程,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反馈,或者反馈的意见不具有建设性,只有问题,没有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另一个问题是,信息反馈不够及时,比如一学期一次或一年一次,或者即使是在学期中间形成了一定的意见和建议,反馈到任课教师手中,也接近课程教学的尾声,没有充分的时间做出教学上的调整。导致的结果是,任课教师的小错误、小缺点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不断重现,影响到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二、从实然到应然的改革途径
重构督教工作课堂教学指导的内容,需校内督导管理人员和督教人员转变观念,明确督教任务,理顺督教关系。部分高职院校的督教实践仍过分强调监督、检查的功能,所以应尽量弱化督教人员的行政层级观念,加强其引导、辅助的职能。比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与岗位迁移能力变化带来的新的教学要求等。导向工作是保证教学工作正确方向的重要职能,比如,人文素养的提升比专业知识更重要,但对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努力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需要长期地贯穿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而条块分割的专业知识教学任务容易使任课教师忽视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和影响,督教人员适时地提示与指导,则会帮助学生和任课教师,使教学活动的主体均终生受益。督教监控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督教的质量成效。所以,为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应将对教学内容与具体教学方法的指导作为督教指标体系的核心。督教人员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指导时,避免随意性的选择,应根据督教人员自身的专业特长,与督教课程结合。
从专业课程内容的角度,充分利用督教人员的专业特长和执教经验,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等,与任课教师共同、深入地探讨,以找到更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理论与实践内容教学方法,比如新旧知识点之间如何衔接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新的理论内容如何引入可以让学生更轻松的掌握,如何控制高职层次理论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进行教学实践等,而不是一般性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浅层次说明。各职业院校可以结合督教人员和任课教师的要求,实行督教人员与任课教师“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或多对多”的导师制,以便在每一学期,每位任课教师都能够在至少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得到指导,而非蜻蜓点水、形式大于内容的监督。大部分高职院校应理顺督教流程关系,充分利用各部门、各时期收集整理的课堂教学记录情况,与激励和约束机制结合,调动任课教师的创新能力,推动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而不是只将督教记录整理备案、束之高阁。没有经过分析、整理并被再利用的数据,是没有价值的数据,不能被称为信息;收集整理无用信息的过程也就毫无价值可言。
三、结论
篇2
一、构建高效科学的课堂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心所在,是落实新课程。深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现学生、教师充分和谐发展的主阵地。当前,学校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效益低、质量不高,师生没得到应有发展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手段单一;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重教师讲解,轻学生体验;以教定学,师生难以互动。要从根本上解决低效、无效教学的问题,必须立足课堂教学改革,把课堂教学研究做细、做实、做好,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造有效、高效课堂。
科学课堂是要求我们遵循科学的教学理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才规律,从而做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策略都尽可能是符合科学规律。科学取向教学论给了很多启发和指引。构建有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猿忠匀宋本、以生为本的需要,是提升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需要;是全面实施新课改的需要;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提升教师教学整体水平的需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所有教师一定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处理好“有效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做到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以学生学的如何作为重要标准,树立多元性、激励性、发展性评价理念。要认真学习素质教育、课程课改的理论,特别是有效、高效教学的理论,把握有效、高效教学的实质,增强开展有效、高效教学研究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构建有效、高效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有效地教学评价构建科学课堂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的,是按照科学的标准,要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其目的是为教学决策和调整提供依据和服务。课堂评价是组织和调控教学的重要手段,打造科学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学评价,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热爱的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课堂,课堂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一)师生互评,调控管理作用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师的评价扮演独揽者的角色,学生被排除在评价体系之外。现在的课堂更多的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发展为目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评价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监督和强化的作用。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目标实践程度做出的价值判断,它是一种教学方法,一种教学手段,一种学生成长的记录。实际教学中会出现不同的状况,教师的课堂评价起着维持纪律、引导方向、调控课堂气氛等作用。教师通过课堂评价,针对实际情况组织教学,串联教学环节,其效果也更为自然 。同时在课堂上,学生应作为评价的主体,发展评价主体多元化。针对课堂上的活动做出自己的评价,例如:在课堂上老师书写单词What’s the matter?但是有同学发现老师的单词What’s写错了,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纠正老师的错误。这样有利于互相促进师生的课堂教学,也培养了学生敢说敢做,勇于向“权威”质疑的品质。
(二)生生评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生生评价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形成性评价,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的合作活动开展,学生作为被评价者既是参与者又是合作者。
在英语课堂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应参与评价学生,即可从中发掘同学的优点,也能客观指出其缺点,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同时培养他们调动各种感官善于发现问题。这样既可以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也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也要教会他们做人。
(三)自我评价,发挥学生心理暗示作用
在教学中,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可以了解教学各个环节的情况,从而判断其质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但在这个过程中少不得学生的自我评价,因为学生作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的期望,品德,发展状况,学习行为与结果及个性特征等进行判断与评估。恰当的自我评价会对自身产生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起到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能、乃至发展自我个性心理的作用。
篇3
作为我国古代学者的知识结晶,蒙学教材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尤其是宋元时期,工商业飞速发展、教育普及化程度高以及活字印刷对教材推广的促进作用,使蒙学教材的发展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无论是重视识音辨字的基础教材,还是重视知识培养的教材,抑或是重视思想教育的启蒙教材,都在我国蒙学教育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认真研究宋代蒙学教材,对当代教材的设计与编纂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二、当今小学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材应该以什么为核心等问题,都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识字教学方面,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在课文内容、单元结构以及德育与学习规范的教育方面都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第一,现在的课程教学注重人文性,因此各种版本的教材所选的课文内容也更多地突出人文性。为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选文出现了模棱两可的随意化倾向,不仅考虑到那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文学传世经典,还担心新时代出现的特色作品不具有足够的权威性和典范性。对此,笔者认为此类观点偏向极端,过于考虑学生的主观需求。对比宋代蒙学教材可以发现,当今教材对于应该给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上带来什么等方面,缺乏整体考虑。
第二,教材单元设置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形同虚设。现代教材,如人教版,设置了“主题单元”,使每个单元具有很强的人文气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但是,作为教师授课的工具,这些所谓的主题在实际语文课程的教与学中作用并不突出,甚至很多教师仍然选择按照传统的传授方法进行教学,人文色彩的渗透性太弱,单元分类流于形式。如何使单元结构的设置更科学,从而达到与教师的实际教学更契合的目标,如何更好地将单元设置的人文性目标与语言基础教育的工具性目标自然地结合,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第三,宋代蒙学教材中,知识的教授很好地融入道德教育和学习规范,二者相得益彰。而在现代,学生学习规范多是靠言语约束,缺乏效用。如何在教材中更好地融入道德教育和学习规范的内容,让学生真正把道德教育作为一个学习重点来对待,是目前小学教材迫切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宋代蒙学教材编写的特征
宋代蒙学教材内容非常丰富,教材在编写上灵活多样,既包含了启蒙综合教育性知识,又包含了识音辨字等基础知识,还涉及历史知识、诗词歌赋以及道德教育。总的来看,这个时期的教材非常全面,总结起来有四大特点:即汉字押韵、方便记忆;知识涵盖面广;注重伦理道德教育;注重语文的规范训练。
宋代蒙学教材的知识面非常广泛,而且既密切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又注重对学生的长远教育,包括《十七史蒙求》、伦理等许多方面。这些教材多采用四言韵语编写,不但方便记忆,还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正统教育思想。宋学兴盛,理学家非常注重伦理道德教育。“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例如,朱熹的弟子程端蒙所作《性理字训》,全书对人的认识和天理人欲等方面进行介绍,内容通俗易懂,易于儿童接受,得到广泛推崇。古人对儿童的教育首先就是道德教育,拥有健全人格的人才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宋代的道德教育值得现代人深思。
总的来说,宋代蒙学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并结合中国汉字的发展规律,在儿童识字学习中传播了良好的道德思想和日常行为规范,对于当今的小学语文教材非常有借鉴意义。
四、宋代蒙学教材对当今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宋代的教材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方位培养。宋代蒙学教材在识字教育方面非常注重汉字的认识规律,结合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的教育方法,用多样化的知识来扩充学生的认识广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有道德规范的要求以及学习规范的训练。而我们现在虽然在教学方向及教育总方针上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但是未能很好地通过教材落实到实处。
1.建立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
语文不单单是一种工具,还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语文教材在编写上要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语文素养,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首先,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语言文字教育;其次,教师要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使德育在教材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教育在未来将会发展为终身教育,因此,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规范尤为重要。教材中应该有培养学生如何进行有效学习的目标与内容,这是“核心素养”的要求,学生学会对知识的主动规范学习将会终身受益。
2.小学语文教材的改进意见
第一,在道德教育方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在教材中加入专门的德育教育单元,根据每个年级的状况加入相应的德育知识,做到“成才先成人”。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虽然非常重视道德渗透,且涉及层面比较广,其普遍采用的方式是把这些道德元素放在有故事性的文章中进行渗透讲解,与学生的分散识字相结合。教材中没有德育体系,只是将德育渗入教材的各单元,而且教师在教课时还有教学生识字的任务,往往将德育培养放在语言基础知识学习之后,重视程度显然不够,使德育教育并不能很好地得以实现。
第二,在学习习惯养成方面。笔者认为应该在教材中引入有关于儿童学习习惯训练的内容。在宋代,教育家非常重视儿童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学习规范也特别重视,所以儿童在成长中可以更自由地绽放,治学更为严谨。当今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并正在向终身教育发展,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终身学习法尤为关键,因此,小学语文教材在这方面一定要发挥示范性的作用。
第三,在识字教育方面。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进行科学设计与规划。汉字教育历来就是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各学校也非常重视,但是当前我国规定的识字总量、识字的方法、写字的难度等方面都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识字总量的确定。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认识3500个常用汉字,学会其中2500个字,这2500个字具体是哪些字,应该规定得更具体、细致一些。
其次,识字方法的修改。教师可以考虑进行读写分离,根据汉字规律编一些韵语识字教材,让学生在汉字文化的熏陶下先集中识记一些字,然后再慢慢练习写,继而阅读一些文章,进行分散识字。
宋代蒙学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借鉴意义太大,除了以上几点,现代小学语文教材在口语的训练方面,在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的结合方面,都有许多应改进之处。
五、结语
宋代蒙学教材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瑰宝,它在现代语文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先哲们对于汉字规律的把握,对于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发扬,都值得现代人学习,现代语文教材如果能够继承祖先留下来的优秀蒙学思想与内容,并与未来的教育发展规律相结合,一定会对中国的教育产生质的影响。因此,研究宋代蒙学教材并应用于当代小学语文教材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4―0055-02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计算教学要突破的是如何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从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计算教学不可淡化练习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一改以往只运用一种教学方法,而开始关注学生操作、合作、交流等多种教学方式,公开课比赛中很多教师开始不敢用讲授法,也有些教育改革实验中出现了诸如一节课中教师不讲或少讲的课是成功的课等类似观点,教师的课堂越来越热闹,花样越来越丰富。当然,讲授法在中国有着深远和重要的影响,因其方便、有效而备受亲睐,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选的教学方法。它的弊端也日渐凸显,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缺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缺少师生交往、讲授内容过长等。
回顾新课改走过的历程,不难发现,新教学方法的实用无疑是积极的、进步的,但是教师必须有一个合理的维度,对自己所教的内容应有清晰的界定:这堂课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要教会学生哪些方面的知识,在哪些方面促进学生发展,等等。
对计算教学来说,笔者认为,讨论、合作、交流都是必要的,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而且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效果明显高于教师讲授的效果。但是适当的计算训练、计算练习也是必要的,这就好比是游泳,即使运动员对游泳的知识理论掌握得很好,如果不亲身去实践,不加强练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难以真正掌握游泳的技能。同时,获得游泳技能后,如果不练习、不训练,游泳水平也很难上去。计算技能的获得也是这样,学生仅仅知道算理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实践不断练习,才能获得扎实的技能。因此,练习在计算教学中应有一席之地,并注重练习途径、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不仅能习得技能,还能锻炼思维、培养良好态度,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计算教学也要注入情感因素,关注教学价值
如果教师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不能注入情感,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是乏味的;如果在计算教学中不能注入师生的思维,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是机械的,显然,在机械的课堂上学生也不会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计算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是恒久的,计算教学活动本身不仅仅是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目的。正如杜威所说,“我们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而是教育服从这个目的,我们整个教育过程不允许这样。”如果计算教学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考一个高的分数,把教学当作一种手段,教师就会更加关注对结果的追求,而忽略教学过程本身,教学的价值实现如何也就值得怀疑了。
计算教学不是仅仅追求在考试中考取高的分数,而是学生是否理解了算理、是否能够运用掌握的技能去解决问题,是否能够形成好的数感,是否形成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喜爱这门课,是否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计算教学呈现给学生的除了单纯的计算题目外,还应当将这些知识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赋予课堂以鲜活的意义。因此,好的计算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体验及生命意义。
教学过程除了关注本身的价值外,也要关注实施的效果,即教学的有效性,两者同样重要。那么,什么是教学的有效性呢?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很多教师认为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计算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快掌握计算技能,在计算过程中做到快速、准确。那么,能够像记顺口溜一样把计算题目都答出来是教学的有效性吗,如何测量计算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呢?
笔者认为,教学的有效性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面测量出来,因为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效果有时候很难用定性或者定量的结论和概述,但是如果仅关注知识和技能,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重视结果轻视过程,无疑是对应试教育的鼓励。所以,教学评价的侧重点也应关注计算教学的过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并使之生根发芽,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计算教学要尊重学生的情感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活动必须从属于人的发展目标,这就凸显了计算教学伦理性的重要。如果教师所达成的计算教学目标是以损害学生发展为代价的,那么,这样的目标只能说是失败的。教学的伦理性是一切教学目标的基础,没有了这一基础,计算教学的其他目标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所有教学目标的实现都要建立在伦理性基础之上,最终使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对待学生应当是有理性的爱,那种打着爱学生的口号,过分溺爱、宽容、苛刻或者是对其生命漠视的现象,都是非理性的爱。
除了尊重学生的人格外,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帮助教师助长学生的特长。如不同风格的学生在计算中会有不同的偏好,对待教学中出现的算法多样的现象,教师应当给予鼓励,要帮助或者引导学生形成较为优化的算法。最后,计算教学中还应尊重学生的情感,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知识的求知欲、好奇心等也属于情感的一种变化形式。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特殊的情感,以他生命助长他生命,因势利导,关爱生命,让心灵相通,让情感传递,最终成为计算教学的灵魂。
总之,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从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生命发展历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提高计算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一、内外兼修引活水:提高教师的古诗文素养,提升知识容量
首先,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与提高;其次,积累一定量的古诗,以便教学中作为拓展迁移的补充内容,加深理解,对比体会;再次,脚踏实地地钻研教材,研究各个学期诗歌选材的特点与意图,提高个人的古诗文素养。
二、金针度人展良方:改进古诗的课堂教学,促进有效学习
1.古诗课堂四步走,逐层深入有奇效
古诗教学的课堂可以概括成“一读、二赏、三品、四悟”。以小学语文国标版五年级下册的第23课中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例:
一读古诗,解句意,知诗意。这首诗歌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的于宋神宗熙宁五年的六月二十七日在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的望湖楼上饮酒至醉,乘兴写下的作品。诗题即已告诉了我们写诗的时间、地点和作者的心情。初读诗歌,读通读顺之后,学生不难发现作品四句分别围绕着“云”“雨”“风”“水”这些景物来写。主要的枝干找出来了,解句意就不难了,像打翻的墨汁一般的乌云便率先拉开了这场大自然表演的序幕……到此,全景呈现,学生了解了诗意,但这诗意只是对诗句的真实“还原”而已。
二赏古诗,看画面,想诗境。通过边读边想象诗境的朗读,在学生脑海中呈现中全景的动态展示,可以以小组的形式相互之间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画面。这一过程,既有如诗歌所描述一幕的生动演绎,又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使得诗句描绘的片段变得完整、流畅、充实,就像用语言表述出的一幕电影,这“电影”不但补充了古诗的跳跃和空白,还可能留有余地来展示细处的场景变化,甚至还有对作者的“特写”。至此,场景渐清晰,过程渐流畅,细节更细腻。
三品古诗,品诗味,体诗情。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没有一首诗歌作品是单独地为写而写,字字句句都是文人们情至深处地一挥而就。本诗的“醉”,绝非普通的买醉,不是单纯的景醉,要像了解作者写作本诗的情感,必先再回到“醉”进一步体会。当年苏轼前往杭州任职乃是遭贬,且不说因何遭贬,单就贬职一事而言,或许是任何官员都是抑郁的一件事。那日来到望湖楼上赏美景品美酒,初来杭州的苏轼为眼前的江南美景所陶醉,西湖碧波荡漾,湖边柔柳轻摆,又恰逢一场暴雨,乌云如墨雨如珠,难得雨中赏西湖……美酒活跃在文豪的血液中,于是诗兴大起,大叹疾雨急来急去之中景致变化之快、之奇,不经意间笔下生花,心头阴云消散,真情流露。至此,作者由幕后走到了幕前,学生“看”到了他的神、他的情、他的心!
四悟古诗,悟特点,学方法。每一首诗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借物说理。本诗在动态“翻”“遮”“跳”“入”“吹”中瞬间“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不得不让学生和苏轼一样,深叹大自然的手笔神奇啊!于是,精准地用字、细腻地描画,也给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
2.多元课堂巧设计,多彩情景现眼前
诗歌,诗即是歌,诗便能歌。《江雪》就被配上了某地方戏曲的曲谱,出现在了五年级下册的艺术教材中。因此,在课堂的收尾阶段,可以配一曲适合古诗风格的曲子引导学生尽情吟唱,既益于记忆,又顿生古趣。但需提醒的是,现代乐曲不宜,可选择古曲,或今人所作、以民族乐器演奏的曲子。
诗中有画,画即诗。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在纸上画出了稀疏的篱笆、深远悠长的小路、翩翩飞舞的黄蝶、兴致盎然的稚童……诗中的一切跃然纸上,尤其是那一上一下的黄蝶翅膀,就好像还在不停舞动着一样,似乎不经意间就能飞出纸来,让人欣喜不已。
以诗叙事,事即诗。教学《游园不值》,我们随着诗人走出户外,脚上的木屐踩过苍苔,印刻下了一个个深深的痕迹,不由得让人心生怜意。来到了想要游玩的园子前,抬手轻轻叩门,无奈何很久都没有开。此时,我们的心中不禁产生失落感。正要走时,一抬头,却欣喜地看到了墙上有一支斜伸出来的红杏,那花儿是那么娇艳,艳得暖了失落的人心。哦!我们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曼妙的春色岂能轻易关得住啊!全诗学完,我们也随叶绍翁走了一遭,红杏的美丽赫然在目,那由悲转喜的心情也是领略了一回,对于古诗表达的情感,自然不在话下。
篇6
关键词:进修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学教师
近年来,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各个学科的中学教师计算机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计算机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尤其是在教师进修学校中,对教师培训开展的计算机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因此,笔者作为教师进修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工作者,通过在实际教学中经验的总结,认为加强我国进修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基础设施,采取多种手段实现对中学教师计算机的培训,对我国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我国师资力量的增强,实现我国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中学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的必要性
为了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各个中学加强了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这就需要加强中学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其教学的专业化技巧,以此来使其更好地从事这方面的教学。由于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使得中学课堂教学的手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各个学科中学教师计算机教学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面对当前的教育教学发展新形势,各个中学都必须加强对教师计算机知识以及应用水平的培训。尤其是通过进修学校对中学教师进行的培训,使其计算机的专业化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对中学教师计算机应用的培训,增强了其教学的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手段的变革,促进了中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为我国中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 进修学校实现对中学计算机有效教学的具体措施
进修学校作为教师计算机水平提高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强的重要场所,是实现增强其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进修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培训者,必须丰富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创新教学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以此来保证进修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受训中学教师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
1.激发受训教师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受训教师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是促进计算机学习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进修学校的培训人员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学时,可以通过编排打印校报墙报、设计学校网站以及组装电脑比赛等兴趣小组活动,来提高受训教师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另外,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培训人员要注意培训气氛的活跃,通过将受训教师进行分组,实现受训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此来达到活跃培训气氛的目的,使受训教师保持对计算机学习的热情。
2.理论联系实践,注意精讲多练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进修学校的计算机培训人员,在进行对中学教师的培训时,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精讲多练。在进行计算机培训时,通过对中学教师岗位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了解,要将对教师计算机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中学教师的岗位特点中去,以此来促进受训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此外,培训人员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要尽量简洁化算机理论知识的讲解,注重教师的实践操作,让受训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实现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实现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增强。
3.制定培训目标,采用任务驱动教学
在培训过程中制定计算机培训目标,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可以有效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所谓任务驱动教学就是培训者通过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要求提出目标或任务,将教学的内容隐含在每个培训任务中,受训教师通过培训人员的指导,进行具体的操作完成相应任务,实现培训目标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使受训教师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从而实现计算机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另外,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激发受训教师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使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增强,从而促进教师自主学习以及与他人协作能力的提高,实现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
4.开展项目教学,注重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开展项目教学是实现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促进计算机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项目教学法就是将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计算机学习项目交给受训教师自己进行处理。受训教师需要自己进行项目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以及最终的项目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受训教师通过对每个环节的学习与应用,实现了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在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课件制作的教学中,受训教师通过对课件制作过程的学习以及基本制作方法的了解,能够逐步将相关的技术应用到其他学科。
总之,中学教师计算机水平和应用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进修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作为进修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培训人员,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学计算机课程的了解,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实现计算机培训的有效教学,从而促使中学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不断增强,促进我国中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和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梁米林.中学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期刊论文】.现代企业教育-2011.
篇7
关键词: 军校数学教育 教学模式 改革建议
从在市场经济交易中反映买卖双方交换关系,作为一种计算和描绘工具开始,数学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发展到今天数学的应用已经远远不只这些。它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交通、统计、设计、教育、机械、建筑、经济、工程、物理、决策,等等。
但是,数学发展的现状与数学教育都存在很大的弊端。
一、军校数学教学模式现状
军校数学教育占了文化课程的很大一部分,也是考核要求最高的文化课之一。但是数学课程的开设、教学和考核等手段真的实现了数学实质的教学目标了吗?
数学与应用数学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军校目前课程开设情况,教学效果及考核内容来看,最突出的问题是学员对数学学习兴趣不浓厚,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数学教材的难度系数大,封闭又传统,理论内容比较抽象枯燥与实际联系不大;第二,教材与考核要求很少涉及数学理论的应用与创新能力的考察,于是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强调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考试形式和题型变化微小甚微。
数学发展表现出来的这种内在的统一性和在外部应用中的自觉性还将在下个世纪中继续下去。这样的发展现状对数学教育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呢?首先在教育中数学应该被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要强调数学各个分支学科之间的联系;其次要注意加强培养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注意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数学的整体观念的建立可以帮助理解数学,增强数学综合应用能力;反之,综合应用能力的增强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数学的整体性认识。
二、对军校数学改革的建议
1.教学内容需要改革
首先,教学内容应该尽量精简,除去过时陈旧的知识,把实用的理论知识系统化、增强逻辑性;其次,习题训练一方面要起到温习巩固理论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要起到发散思维、锻炼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作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也是比较难实现的一步,因为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的不只是一点理论知识还会牵扯到其他知识和方法。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一方面建模和实验打开了学生局限的思维方式,让他们看到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是切实在身边起作用的,确实有助于科学发展并将继续带动科学的发展。
2.考核方式需要改革
根据数学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目前这种只考核基础知识、题型几乎不变的百分制笔试模式已经很难能达到数学培养的要求了。要培养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就要从考核内容上向这个目标靠拢。我认为一方面要考核学过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考核学员在基础知识基础上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包括必要的理论知识(100学时左右)和计算机实习、生产实习、科研训练或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20周)。具体措施是基础知识考核与论文创作相结合,其中论文创作要求可稍低于研究生论文要求,但目的是让学员适应综合运用知识包括理论知识、数学软件和综合搜索知识的学习方法。
3.教学方式的改革
实际上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还要从数学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出发。教员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循序渐进地传授学员理论知识外,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员的逻辑推理能力、灵活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科学计算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员兴趣,做到学与问结合,充分运用探究式、启发式和推理演绎式教学方法,形成勤于发问、善于思考充满乐趣的良性循环模式。
三、结语
根据笔者在地方大学七年的观察和总结、在军校三年对军校教育的研究实践,从军校学员学习数学的现状来看,兴趣不高、主要处在一个延续传统教学内容和模式应付考核的阶段、离数学培养目标的要求较远,这是一个迟早要解决的弊端。改革要从本质出发――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只要这些改变了教员们就会慢慢改变教学方式顺应这种环境,才能最终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志琦.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国成人教育[J].2003(02):146-147.
[2]李尚志.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大学数学[J].2003(01):271-272.
[3]胡冰.高校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黑河学刊,2012(08):100-101.
[4]马丽君.高校数学教学改革之我见.2013(09)198-199.
篇8
论文摘要: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习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学习者通过活动与交往进行的知识建构活动,因此建构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要加强学生学习内容和他们周围实际的联系,引导他们在活动与交往中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探究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主动求知的技能、态度和习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促使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尽早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真正掌握荣辱观教育的真谛,树立社会主义科学的荣辱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西方主流学习理论,这一强调学习者主体性、强调学习者在活动与交往中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理论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本文简要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并揭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高等学校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几点启示。
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源于结构主义(Structionism),其创始人可追溯到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个体的学习过程不是学生简单地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经验记住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的知识建构活动。他认为“每一个认识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识结构”,而学习者的认识活动一般涉及图式、同化、调节和平衡四个环节,儿童是通过这四个环节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和认识能力得到发展的。在他看来,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涉及到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儿童在遇到新的刺激或新事物时,总是先试图运用个体的原有认知图式去同化它,如获得成功,便得到认识上暂时的平衡;反之,儿童便立刻做出适当的调节,通过调整原有图式或创建新的图式去同化新的刺激或新的事物,直至达到新的认识上的平衡。因此,皮亚杰强调教育者不能把儿童看作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要把儿童看作是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个体,教育者要注意为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引导他们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会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合作与交往。这就是皮亚杰所谓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早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在维果茨基看来,学习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程度是要受社会制约的,社会环境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学习者的身心是在活动与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他强调教育者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引导学习者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维果茨基强调教育者要关注学习者的原有经验,要在了解学习者已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为学习者确定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水平(最近发展区),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在皮亚杰、维果茨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心理学家科尔皮格、卡茨、拉斯菲尔德等人对认知结构的性质、发展条件、教学的认知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使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能动的扫识建构活动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学生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知识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去获取的。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生是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个体,他要对教师和周围环境所传递的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反应,并把它们纳入自身原有的认知系统,以便更好地完成当前的认知任务。因此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知识建构活动,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寻找所要认识事物的结构,并把它们纳入自身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如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知识的来源,既非来自客体,也非来自主体,而是来自最初无法分开的客体和主体的相互作用。认识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建构。”
(二)课程是学习者原有经验的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习者在进学校前已经获得了大量的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生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习新的知识技能的重要基础,学生在学校是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探究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并使其纳入个体原有知识经验的结构体系中去。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课程,不仅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的体系,同时还包括学习者如何获取文化知识的过程,所以教育工作者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获取结果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探究新知识的过程。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和顾问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知识是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对事物较为可靠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具有强烈的时效性,会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变革。建构主义者还强调,知识在学生没有学习以前或者没有了解它的意义以前,对学生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建构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意义并非独立于主体而存在,而是源于主体的建构,每个人的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不同,参与知识建构的环境和方式也不一样,因而对世界的看法和理解差异很大。建构主义者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的帮助并不是要代替学生的学习,而且这种帮助要逐步地减少,最终过渡到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出的:“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如果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按照这个样子发展,那就不是真正民主的教育。”
(四)学生是学校课程与教学的中心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课程与教学是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基本途径,但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发展变化的人和具体的人,仅仅考虑社会的需求而不考虑学生的需求不可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因此建构主义者反复强调学校的课程与教学要尽可能地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给学生课程与教学更多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性关怀,把学生作为课程与教学的中心。正如美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杜威所指出的:“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高校荣辱观教育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广泛继承当代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把能动的认识论渗透到教学理论的构建中去,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强调教育者要对学习者施加更多的人性关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强调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建构性和交往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运用原有知识经验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促使学生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求知的技能、情感、态度和习惯。这些颇具创新意识的观点构成了完整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体系,对当代教学理论的科学化、现代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高等学校正在进行的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学改革有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外一些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暗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被介绍到国内,一些大学教师尝试着用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目标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等)进行教学。但注入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仍然继续存在于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上课听讲义,下课背讲义,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它确实妨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也影响了学生探究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唯师”“唯书”,必然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在活动和交往中运用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的知识建构活动。国内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学习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道德关系,在这种关系里起主导作用、决定性作用的特征,就是培养儿童的荣誉和自尊心,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教师的任务就在于,要敏锐而巧妙地、坚持不懈地培植儿童的智力和道德力量,帮助儿童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要求做出很大努力的劳动,这种劳动只有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而取得成果的时候才是一种愉快的劳动。这里有三个阶梯:做出自己的努力,靠劳动取得成果,享受脑力劳动的欢乐。儿童沿着这三个阶梯走上去,就会掌握牢固的知识。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学的核心是要求学生真正地领会知识的真谛,并能把它们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促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高尚的行为习惯。因此,我国教育工作者要尽快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真正把教学活动看作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让他们积极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建构过程,使他们在活动与交往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知能力。
(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注意加强课程的研究,尽量体现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探究性
各国各级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说明,课程内容及其编排直接决定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是影响教学改革进程和效果的关键,仅仅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而不改革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在实践中是根本行不通的。因此,要加快我国高等学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就要借鉴国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用现代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新成果对我国高等学校社会主义荣辱观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稳妥的改造,要尽可能删除空洞、繁琐的内容,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课程内容与学生周围实际生活的有机联系,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多样性、趣味性和探究性,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运用原有知识经验在活动与交往中去探究新知识,使他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说明,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大影响。从20世纪初我国教育学者就大力提倡实行启发式教学,但直至今日注入式教学方式在各级学校教学中依然盛行,启发式教学方式则很难推广应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我国各级学校缺乏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教育环境则是不容忽视的。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常年对高等教育投入偏少,高等教育办学经费特别是教学经费极其缺乏,造成我国许多地方教学设施老化,难以满足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材内容更适合教师的系统讲授,而不适合学生的探究学习;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课教师特别是德育课教师科学研究素养偏低,难以在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探究学习进行有计划的指导;我国各级学校的教学评价方式更加偏重结果,偏重学生记忆知识的数量与质量,偏重统一的标准答案,而忽视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一切都限制了启发式教学思想在各级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推广应用,影响了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要在我国高等学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学改革中推广启发式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就必须注意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要为学生编写适合他们探究学习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要注意提高各级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学研究素质),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确保启发式教学方式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推广实施。
(四)要注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说明,专制的学校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是无法培养出具有良好社会公德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的,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确保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的全球展望》中指出:毫无疑问,在未来几十年中,发达国家的师生关系将发生巨大变化。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这样,教师的作用就不会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是一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因此,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当从传统的权威式的师生关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引导者与顾问的新理念,注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在与教师、学生、他人的活动与交往中,感受和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真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篇9
关键词: 小学习作教学 能力与素养 有效培养
有抽象资料显示:对某地区小升初语文试卷的1500份习作进行分析,得分在25分(满分为30)以上的仅占12%左右,介于20~25分之间的占近67%的比例,18~20分之间的占总生数的15%,而18分以下(相当于不及格等第)的占6%的比例。这种调研结果不能不令人担忧。小学教学是人生的奠基铺路阶段,而学生在习作之初就显得如此疲惫不堪和毫无信心,未来之路如何能稳当地坚持下去?形成如此局面问责于谁,究竟是“师之过”还是“生之惰”?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克服急功近利的不良心态,在激发学生习作情趣的同时,引导学生狠下“诗外诗内”工夫,博采厚积、沉淀素养、聚集能量,努力达到“读书破卷、大气习作”的效果。文章结合小学习作的教学实践,对此展开论述。
一、引导学生认真做好习作前的博积准备活动
古语云:“有进才有出,有米方可炊。”学生要想较好地完成习作任务,首要一条就是写作素材的博采和厚积,先有厚积才有薄发,否则不过是空想和幻想而已。这种吸纳仓储和处理加工的素材来源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如阅读积累,自古就有“千里跬步,江河细流”之说,更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古训箴言。对此,无论是阅读课内文本还是课外文本,教师都要教会和引导学生通过摘抄妙词佳句、精彩语段、学写阅读体会等形式,养成善于积累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习作活动充足“备料”。再如生活积累,“生活处处皆语文,观察思维即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社会参观、劳动实践、游戏活动、自然现象、电视观赏和日常生活之中,处处留心并学会观察和思维,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培养,促使学生“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发现出美来”的能力,以有效增强习作思维的独创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之类的社会哲理,对习作教学是值得借鉴的。
二、引导学生认真开展习作前的模仿练笔活动
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对于习作指导总感到苦无良策。这不免有“熟视无睹”之愚。因为语文教材中的编选本文,都能用作常态化习作教学素材,如文章结构、语言表达、说明方式、修辞手法、句段作用、习作顺序、立意深浅、准确选材等,无一不是习作教学的内容。况且教材中的有些课文,稍加调整和变化,就可以作为范文用于习作教学。如《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从内容结构来看即类似于“读后感”。把文本分为“书的来历”、“书的主要内容”和“从书本中获得的启示或感想”三大部分,而后者又可分为“对文本名言的感想”和“对人物形象的感想”。这正是“读后感”习作教学的较佳版本。当然,教学中应当提醒学生注意,真正的读后感习作在对“阅读本文来历和名称”的内容安排要力求简洁明,这一点与本课结构安排是大有区别的;而对于一般性的“感想”对象,除了“话语和人物”,我们还可以由阅读文本中的“事件”引发感想。所以,笔者在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之时,让学生进行读后感文体的学习模仿活动。
三、引导学生注重开展生活中的自我习作训练
在学校教学中,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程教学绝对属于“慢热型”双向活动,对此有人把培养语文学习能力非常形象地比喻成“语文功夫茶的制作工艺”。笔者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体会中总结出,习作教学更是需要“工艺的焙制和捶打”,否则就难以奏效和成形。因此,在小学习作教学过程中,执教者要善于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小学生在习作命题、立意取向、素材选用、结构安排和布局谋篇等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学习、思维和自我训练。在这一过程中,千万不可急于求成,讲求“熟能生巧”和“功到自然成”的火候炼制。对此,笔者往往引导小学生从写随笔入手。因为随笔能给学生以“选材自由、题目自拟、文体自由、字数不限”等充分的自由,让学生在毫无压力的愉悦心境中激情而作。如课间游戏、校外参观、假期旅游、生活见闻等各类现象都可作为随笔习作的内容,保持在不低于每周两篇的量就行。实践证明,“自由命题—半命题—命题”的小学习作“三部曲”,还是较容易让学生接受、适应和走向成功的。
篇10
一、转变教育观念
决定教育、教学工作样式的前提是小学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个运动的变量,在新课标实施中教育观念的变化必需走在前面。数学教育的发展、数学课改的进行要求数学教师急速及时地对数学教育观念吐故纳新。
与数学“思想情感渗透”相关的教育观念包括:大众数学,现实数学;情感数学,人文数学: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是一种文化;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课程间渗透与整合……
二、提高自身素养
与转变、更新数学教育观念紧密相伴的行为应是努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自身素养,这里有所指的是人才方面的素养。新课改观点下,数学教学不应简单视为通过认知、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行为活动,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应停留于公式、定理、计算、解题等传统领域,而应向包括“思想情感渗透”在内的数学相关的外延扩展。试想,如果小学数学教师自己对数学故事、数学典故等,仅是道听途说、一知半通,未能深入、全面地把握,又怎么能在数学教学中驾轻就熟地做好“思想情感渗透”?
有相关调查研究发现,这样的数学教师还多着呢!由此看来,提高“思想情感渗透”素养乃当务之举。具体地,对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新教师继续教育应创造条件,开设、开好数学“思想情感渗透”相关的课程,如《数学文化》、《数学史》等,以求能培养出有“思想情感渗透”素养的数学教师;对任教多年的数学教师,应以新课标培训为契机,形成意识,通过校本培训、阅读书刊等学习方式积极提高“思想情感渗透”素养。
以书籍为例,这里给出一些与数学“思想情感渗透”有关的出版物,供参考。
《数学与数学家趣事》:李小军,翁方愚编著,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年;《著名数学家和他的一个重大发现》:王幼军,金之明编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6月;《数学家的故事》:矢野健太郎著,王纪卿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9月;《中华数学之光》:袁小明,胡炳生,刘逸编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数学诗题解》:徐品方著,台北文海学术思想研究发展文教基金会,1997年;《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林永伟,叶立军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数学欣赏》:黄文璋著,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12月。
三、克服外在压力
提高自身素养,方能不乏源动力,保证可轻松驾驭数学“思想情感渗透”教学之行为,但不等于数学“思想情感渗透”实施便畅通无阻,实际教学中还需考虑种种外在压力,并力争给予克服。
小学数学“思想情感渗透”的外在压力主要源于传统数学教育中考试机制的影响,家长、社会对数学教学的“思想情感渗透”意义认识偏颇。他们认为数学就是数学,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的高低,孩子分数高,基础打得牢,将来才可能上大学、考名牌,才是能被甄选的人才。这种认识下,数学“思想情感渗透”似乎成了不该显露的花拳绣腿,这就给数学教师带来了“思想情感渗透”压力,原因前面己揭示,数学“思想情感渗透”在短时间里对数学成绩无明显影响。另外,教育体制改革中近年实施的教师聘任制,总体上说,激发了教师的从教责任感,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但亦有其弊,对不少课程(如数学等)来说,频繁变换教师,教师必然迫于从外界快速获得自身的良好评价,而趋向于采用急功近利的做法。如学校里教师真正的聘任结果一般是,班级每年要更换一次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师而言,短时间地,他们会在不同的班级跳动,相处于当前班级,为了能在平行班保持不败,他们最热衷也是迫不得已的谋略便是抓短期效应,抓学生数学分数。于是他们全然不能顾及数学“思想情感渗透”,生怕学生考不好,自己落个教书不力的评价;背着这样的压力,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思想情感渗透”在学生长远发展中的潜在意义,只能是心理上默认,实际运用中难免束之高搁。
看来,克服数学“思想情感渗透”的压力,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师队伍的事,还有学生家长、教育界领导等。
四、尝试、改进、探索
- 上一篇:电子商务运营管理方案
- 下一篇:知识产权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