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支教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8 17:5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习支教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习支教计划

篇1

本文作者:阳金萍顾金峰杨益花工作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不良文化的影响分析

科学的教师文化能促进教师专业的健康发展,而不良的教师文化则可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桎梏。“弱势思维”作为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侵蚀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动能从教师个体层次的专业发展来看,它主要包括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等内容[3]。其中,专业理想是指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专业自我是个体对自我所从事工作的感受和接纳的心理倾向。两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专业理想为专业自我提供动能,专业自我的不断形成和调整则是促进专业理想实现的必要过程。专业理想和专业自我作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心理支撑因素,对教师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具有专业理想和积极专业自我的教师,对教学工作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会对教学工作抱有强烈的承诺,并能积极面对和化解职业困境。“弱势思维”作为一种对事业的消极心理倾向,它降低了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和工作满意度,“弱势思维”放任的结果,必然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障碍,这种障碍蚕食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职业激情,并同职业怠倦结合在一起,使教师逐渐丧失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极大地影响着高职教师个人潜能的发挥与成就的取得。“茧式思维”相对被动的行为导向,阻断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通道与普通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相比,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职业性和实践性。高职教育是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的,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应着眼于职业活动的完整性而不是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因此,高职教师更应关心市场的动态和发展,在教学内容上与教授方式上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从当前高职师资来源渠道单一、实践经验不足、课程开发能力薄弱的现实情况看,开放与合作已成为高职教师突破这一困境的关键。而高职教师相对封闭和被动的心态与行为方式,无疑阻断了其专业发展的支持通道。高职教师必须积极主动走出“象牙塔”,改变单独“作战”的习惯,通过校企合作,提高专业职业能力,通过合作教研探讨,开发职教课程,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权威意识”所导致的依附心态,束缚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主体的主动发展过程,它强调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人。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只需通过设计各种相关的制度激发教师的自我控制、引导与成长的意识。而在行政权威影响过强的情况下,教师的专业自极易受到漠视与侵犯,专业自主精神不仅难以得到滋养与提升,反而容易消磨殆尽。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环境看,研究表明,“反思和研究是通向‘解放’、实现教师专业自主的有效途径。”[4]高职教师对某些学术权威的依附,是一种思维上的惰性和惯性,也是高职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脱节的原因之一。独立与创新是大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公认真理,只有通过基于情境的反思、研究与创新,才能真正形成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才能真正彰显高职教师的专业化。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不良文化破解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既需要教师个体的积极主动发展,也需要外在的条件保障。从学校管理层面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重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软环境。强化现代职教理论学习,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二战后,以德国为代表的职教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弱势思维”的存在,一方面固然与高职发展历史短、底子薄并且遭遇招生、经费等现实困境的刺激与影响有关,另一方面,还与教师自身对高职教育的作用、地位以及发展规律等方面的认识不够有很大关系。对于大多数高职教师而言,对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现代职教理论的系统学都来自于高校教师资格考试,而该考试的应试性又使其学习实效大打折扣。事实上,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识越明确,对外在规范的内化程度和对自身职业的投入程度就越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就会越强,这也正是教师成长的专业情感。从当前实际看,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深化认识。(1)结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帮助教师认清高职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教改实践,帮助教师领会高职教育这一特殊的高教类型特征;(3)结合多元智能等教育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发展观;(4)结合本校办学历史与办学特色,形成上下认同的办学目标与共同愿景,等等。在方式和手段上,要注意理性教育与感性触发的结合。理性教育手段,比如集体学习、讨论、专家讲座、理论学习专题资料宣传等形式;感性触发手段,比如走访企业、校企座谈、杰出校友的宣传形式。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高职教师确立职业理想和使命,提升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历史责任感,让职业认同成为高职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重视教师合作文化建设,注重教研合作效能当前高职教师对于校企与教研合作的相对被动局面,既有教师自身的原因,如教师长期以来的个人主义,也有学校管理的原因,如竞争性的学校制度以及行政性的合作取向等因素。[5]因此,学校要在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的同时,加强引导与管理,重塑高职教师合作文化。1.激发教师的合作意识。(1)以共同愿景激活教师的合作动力。邀请教师参与讨论、制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及远、近期发展规划,并把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合作团队的具体目标结合在一起,并融入到个人的教学与科研中去;(2)通过合作宣传提升合作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合作的益处,通过对合作成果的宣传和合作经验的总结,让教师体会知识共享的积极效应,帮助教师真正树立知识共享的理念。2.强化合作项目管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高校科研与合作项目的低效与形式化,也是导致教师对合作丧失兴趣与信心的原因之一。强化合作项目管理,关键是要改变对合作项目与平台停留于表面的管理方式,突出教师合作的专业取向。(1)在项目的把关环节上,要充分发挥教学委员会等学术权力组织的作用,淡化合作组织和项目管理的行政化特征;(2)在监督和评价环节上,要过程结果兼顾,完善评价体系;(3)在保障环节上,要强化管理的服务职能。另外,还要邀请教师代表广泛参与,以民主的形式共同制定教师合作的管理和评价制度,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支持教研探索和创新,激发主体作用发挥对教师的政策引导必须要根据教师的职业特性和专业发展的规律才能奏效。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强调教师的自主发展,同时,其过程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既有发展,也可能出现停滞或低潮。因此,要在宽松民主的管理基础上,创设良好的外部引导和激励的环境来促进高职教师的教研创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1.要完善专业发展支持平台建设,支持教研探索。(1)完善常态的教研组织机构,如教研室、科研团队、教学团队的科学管理,包括制度建设和考核标准体系的完善;(2)强化动态的以项目为载体的教研活动如科研项目、产研合作项目的立项管理和过程管理,强调校本研究和应用;(3)鼓励和支持打破专业和部门界线的日常教研活动,并使这些活动定期化、常态化。2.要强化以过程为主的教师发展评价和反馈机制,激励教研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长期而细致的基于日常实践的过程,因此,学校管理要摒弃过去那种完全以数字来衡量和考核教师的管理方式,建立以教师为本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与反馈机制。(1)要建立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避免教师专业发展单一化的取向,使三者取得平衡并相互促进;(2)在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时,既要强调工作的量,也要注重工作的质,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的工作;(3)要打造宽容的教研创新文化,当老师失误时,得到的是帮助、培训和改进的机会,而不是批评与处罚;(4)要畅通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沟通渠道,使教师得到如何做得更好的经常性反馈。比如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可通过“导师制”等方式,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遴选一批优秀的老教师对他们“传、帮、带”;在青年教师开展的项目式教研活动中,充分发挥专家组或教学工作委员会的专业指导作用,在具体的教研实践中推动青年教师的成长。总之,只有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结合在一起,教师才能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打破无力、懒散、应付的现状,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也才能得到最充分的调动和发挥。

篇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制约着语言形式,它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中,成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语言的使用时刻地展示着使用者的文化特征。所以,当学习者学习一门语言时,它的首要目的就是使用该语言进行各种形式的跨文化交际与交流。要想实现这种跨文化交际,只会讲几句“干巴巴的英语”是不够的。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了解文化的各层面以及与本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增强跨文化意识,善于根据交际场合调整自己的言行。”

二、 全面认识文化

一些学者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将文化划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张占一认为,“所谓知识文化,指的事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培养出来的人进行交际时,对某个词、某句的理解和使用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背景知识。”“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在交际时,由于缺乏有关某词、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识而产生误解。这种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知识,我们称之为‘交际文化’”。(张占一 1983)比如中国人的姓名顺序是姓在前,名在后,对于初学英语的中国学生,看到 Jim Green 这个词时总想称呼 Mr.Jim,就会产生误解,因为美国人的姓名顺序与中国人的恰好相反。

三、 加强外语教学中的交际文化知识的习得

目前,教师们能够充分地利用教科书中所提供的材料,但是这些材料缺乏对目的语国家和外国文化系统全面与客观的融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那些文化知识是非常局限的。因此,对于教师而言,找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是非常重要且有必要的。根据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对传统外语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开发了一些将文化教学和英语语言教学有机结合的方法。

1. 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

英语词汇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其文化内涵是任何词典都无法穷尽的。汉语和英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比如“早饭”一词在这两种语言中,不仅表达形式和发音不同,而且其文化所指也不尽相同。目前的外语教学而言,词汇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潜力并没有被充分发掘,教师通常呈现给学生的都是从词典下载的词义解释,很少能将词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介绍给学生,另外学生在学习生词时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导致所学的词汇形成僵化的语言符号,不能在真实的实际交际活动中加以运用。因此,在加强对词汇本意,寓意和语法的全面介绍外,教师还要将词汇置于真实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练习,使其学到的词汇知识转化成词汇的使用能力。比如讲解breakfast这个词时,教师可以将相关的词汇(牛奶、面包、煎蛋、咖啡等)同时呈现给学生,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美国早餐片段,对词语进行文化对比,让学习者用英语描述自己的早餐习惯。这样的词汇教学方法不仅比传统的词典内容介绍生动有趣,同时又达到了渗透文化教学的目的。

2. 语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

语篇教学和文化教学是不可分割的,但在中学阶段,我国并没有开设相应的文化课程来对所学篇章进行系统的文化导入。所以需要教师在设计课前和课后的学习任务时应将学习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篇章内容上,进行相关文化的导入和讨论学习。例如在学习Unit15 Book I中的美国饮食文化习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有关本族文化中饮食习惯问题进行热身,然后再介绍美国的生活风格,使得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西方的生活习惯,美国的生活节奏比较快,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吃饭的时间也相对较少,然后导入呈现在篇章中出现的一些快餐食物,进而帮助学习者理解。

3. 文化讲座

讲座作为传授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对文化教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学习者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如:文化包含的内容,不同文化的价值、习俗和等。但是文化讲座提供给学习者的大都是间接经验,所以我们在设计文化讲座时,应该简明扼要,同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吸引学习者并在听讲座期间刺激他们思考问题;而且还要辅之多媒体使讲座更加生动有趣,并及时回答学习者的问题以避免学习者产生误解,进而强化讲授内容。

4. 角色表演

学生亲身体验和投入情感是文化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Mantle 1992)。根据这一要求,语言和文化学习就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一切应该从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出发(Kramsch1993;Fischer 1996)。鼓励让学生参与角色表演,根据言语交际的环境来正确使用语言,这种交际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它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得体应用语言的十分有效的途径。例如,在学过有关问路的对话之后,教师就可以将学校所在市区的主要街道、商店、车站、邮局等建筑物画成一幅示意图,用不同标志表示对话者的所在位置和目的地,让学生分别扮不同角色进行问路、指路的情景对话。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可训练学生的口语,又能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逐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来恰当地使用语言的意识。当然,教师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应给予必要的解释与指导,并组织学生讨论角色和表演的效果。

篇3

关键词:系统化知识;表征方式;组织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2-0090-01

一般地,学生习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并不是孤立存储的,而是相互间形成联系。对于学科知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会主动地将学习过的相关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即便是自己组织,也未必组织得合理。因此在学习了一部分物理知识后,教师在复习课中,一般会对已学过的知识做一个小结,帮助学生建立起这些知识间的联系。

一、系统化知识的表征方法

系统化的知识是一种学习结果,其内部表征方式为命题网络和图式。

1.命题网络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设想,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任何信息单位,并非孤立地存放在那里,其中分享同一主题的若干命题会发生联系。这种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即所谓的“命题网络结构”。在命题网络中,所有的组成单位都是命题,通常用结点表示信息的单位,用连线或箭头表示命题中的论题和关系,以及一命题与他命题之间的联系。在任一特定时刻,网络中仅有少量的结点及其连接被激活,已激活的这部分观念会传至其他与其相关的一些观念,这就是所谓的网络结构的激活扩散思想。

2.图式

所谓图式,就是围绕某个主题组织起来的认知框架或认知结构,它是一些观念及其关系的集合。物理学科中,存在许多图式,比如对物理量的学习和认识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定义: ;性质(矢量或标量):

公式:

单位: 物理意义:

典型实例:

二、系统化知识组织的差异性

尽管每个人对相同的学习内容都会做一定的组织,但组织存在的差异是很显然的,研究表明,专家与新手在组织知识的质量上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来说,新手记忆结构中的结点要么是描述性的,如“静摩擦因数”、“夹角”等,要么是跟具体对象有关,如木块的“质量”、“高度”等。而专家的记忆结构中,其结点大多数属于一些基本物理原理,也就是说专家是以本学科的基本原理来组织自己的知识的。

三、物理学科组织系统化知识的方法

知识间形成良好的结构不仅仅是指知识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形成联系的关系要清晰。在组织形成系统化知识的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列表、层级结构图、通过逻辑关系建立联系等。

1.列表

如果不同知识具有相同的属性,并且在同一属性方面存在不同或相同之处,那么这部分知识间一般可采用列表的方式来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如功率和效率这两个物理量,都存在定义、物理意义、计算公式、单位等属性,但在同一属性中两者又存在不同之处,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适合运用列表的方法来组织。

2.层级结构图

如果物理知识之间存在上下层次关系,那么这部分知识一般可以层级结构图来形成系统化,如下图所示:

热现象从实验出发宏观理论热能转化的两条途径做功热传递从微观结构出发分子运动论解释热现象

3.依据逻辑关系建立联系

篇4

职业学院 计算机理实一体化教学 完善对策

一、前言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为了增强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实力和竞争力,需要对其计算机专业教育模式、培训模式进行合理与适当的改革、创新、完善以及调整。唯有如此,也才能够让职业院校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计算机人才。相对于传统的计算机教育和培养模式,计算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显然具有诸多不同之处。例如,两者在教学条件要求、教学方案规划设计、教学组织开展实施等方面便有许多差异,认清这些差异,并采取合适、合理的措施,有利于职业院校提高计算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水平,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在下文中,笔者便从教学条件要求、教学方案规划设计、教学组织开展实施等三个方面对职业院校的计算机理实一体化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职业学院计算机理实一体化教学分析

1.教学条件要求

职业学院的计算机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是实现计算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因此,与传统的计算机理论教学与计算机实践教学相对独立进行的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条件要求的差异。对于计算机理实一体化教学而言,则需要实现三个“一体化”的条件:一体化的教学资源、一体化的教师资源和一体化的教学环境。首先,一体化的教学资源。主要是指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课件、辅助教材以及核心教材的一体化。一体化的教学资源既要满足理论教学的需求,更符合实践教学的标准,同时,也需要综合考虑学生听课记录和实训记录的方便性。其次,一体化的教师资源。一体化的教学资源则对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即要求其教师资源应该是“双师结构型”或者“双师素质型”,两者可以同时存在,但是缺一不可。所谓的“双师结构型”的教师资源,主要是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由最少两名专业教师完成,一名教师负责计算机理论的讲授,而另一名教师则负责进行操作演示或者操作指导。因此,“双师结构型”要求教师之间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默契。所谓的“双师素质型”的教师资源,主要是指一名计算机教师同时具备讲授计算机理论的能力,有具备熟练操作和演示的技能。简而言之,“双师素质型”是一名计算机教师负责了“双师结构型”原本需要两名教师需要完成的工作。其次,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一体化计算机教室的建设,该教室应该包括以下内容的一体化:教学演示、教学板书、教学实训、实践环境、学生反馈以及学生计算机的状态控制。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必须要有良好的局域网条件或者互联网条件,方便教师进行项目资源的和教学素材的演示。

2.教学方案规划设计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计算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时间的排定方面以及教学方案的编制方面均具有独特性。首先,在教学时间的排定方面。在排定教学时间方面需要始终坚持“模块化”的原则,不管时间长短,均能够满足学生完成单元学习的要求。在课内教学方面,主要是负责新技能和新知识的学习与练习;在课外训练方面,则应该进行大量的提高性训练、巩固性训练以及消化性训练。由于在课程训练,学生非常容易遇到许多难题和困难,为了方便教师能够及时提供建议和帮助,非常有必要将课程训练一同纳入到计算机理实一体化教学管理当中。其次,在教学方案的编制方面。在编制教学方案时约束因素较多,教学方案必须要体现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满足课程体系的标准、符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此外,也需要参考相关岗位以及技术行业的职务要求。建议以模块化的结构形式来设置课程体系,在其中融入认证、实习、实训以及实验的相关要求,方便一体教学模式的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必须要同步进行,同时,教学内容和工作内容也应该积极统一起来。

3.教学组织开展实施

首先,计算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备课方面。一体化教学是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有许多未知因素影响着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因此,较常规学来说,备课的难度更大。一是教学内容的准备:教学内容包括知识、技能、过程和环境、各方面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等。二是教学对象的准备:对学生的基础、上次授课内容学生掌握的情况、前面任务的完成情况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三是教学方法的准备:一体化教学中宜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要预先确定教学步骤。要认真准备好突发事件发生后处理的预案。四是对教学场所的准备:教师对上课教室的环境要相当熟悉,对电子教室软件要很熟练。

其次,计算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课程组织方面。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下面几个问题:一是课堂秩序问题。课堂上教师的主要精力往往在引导大多数学生,没有太多时间去管理那些少数不按要求听讲和操作的学生,因此,上课前,要制定好一体化课堂管理规则,要求学生理解和遵守这些规则,同时,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组按指定位置就座,每组选出负责人,加强组内管理,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二是板书问题。板书要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尽量用直观化、形象化的图表,可用电子板书形式(PPT文件或PDF文档)。在讲课或操作过程中,要考虑到方便学生做笔记,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做笔记的方法,教育学生不要盲目去抄写,应重点在领悟。做笔记应该是记操作要点和不熟悉的关键步骤,倡导学生将笔记、教材和上机指导一体化。三是课堂操作指导问题。学生操作之前,教师应演示操作过程和步骤,学生操作时,教师一定要巡回辅导,学生完成操作后,教师应及时点评,指出学生在操作中好的方面和存在的错误,并对出现错误的地方再次进行讲解演示.以强化教学重点

三、结束语

职业院校是我国培养职业人才的主要阵地,其中计算机专业是职业院校开设的热门专业之一,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计算机理实一体化教学是职业院校培养计算机人才的典型教育模式,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牟连佳,梁皎,李丕显,孙文安.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高教论坛,2005,(01):112-114.

[2]熊发涯.高职公共计算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13):302-303.

[3]乐颖,陈芷.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之浅探[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225-226.

篇5

建议一科一科的来,甚至还可以细,比如,这一学期我只提高作文。

让自己有成就感,才会有自己学习的兴趣。

计划满满的,一天到晚忙得头晕脑胀,结果没半点效果,计划也就半途而费了。

建议大家制订学习计划的时候,目标要小,如果有多个计划,建议分开写,这样哪怕一个计划执行不了了,别的计划不受影响,不至于全部作废。

制订学习计划千万不要拘泥于所谓的格式,计划是自己的,很私人的东西,不是用来给别人看的,所以不必太在意形式,关键是能执行,有可行性。

如“XX年上学期语文提高计划”。可以这样来写:

一、现状:上期语文考试的分数,如66分。主要失分的地方,如阅读理解、文言文、作文

二、目标:提高到75分,具体为基础分确保不下滑,阅读理解+2分,文言文+3分,作文+4分

三、措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1、找老师教育一次。2、购买一本相应的练习册,最好老师推荐,每周精练两道阅读理解题。3、每周坚持精读一本文摘类杂志,如《读者》、《格言》、青年文摘等。(这也是为作文提高)

文言文:……

作文:……

四、具体时间安排。……

篇6

《实用化学》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体系中与社会实际、新科技成果、健康及生活有关的特色课程,是一门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课程。本文以第七章(化学与营养)第三节“蛋白质”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实用化学》教学的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理论,了解与材料、能源、营养和环境相关的化学知识,从而扩大视野。“蛋白质”是继水和矿物质、糖类之后,向学生介绍的又一类营养物质。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蛋白质的组成、性质和营养功能。其中蛋白质的性质及营养功能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蛋白质两性性质的理解是教学难点。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能认识到蛋白质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体会到化学是身边的科学、有用的科学。

二、教学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①了解蛋白质的组成及8种氨基酸;②了解氨基酸分类和部分食物中蛋白质含量;③理解蛋白质的性质,以及食物蛋白质的营养功能;④学会蛋白质盐析的原理及显色反应的应用。

能力目标:①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获取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分析、推断、归纳、想象等思维能力。

三、学习者分析

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已经掌握,学生熟悉氨基和羧基的化学性质、酯的水解方式,同时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在生物学习中,学生已经对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氨基酸的种类有所了解。生活中,对蛋白质的存在以及一些蛋白质外显的性质也已耳闻目睹。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也使高职生具备一定的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能力,有利于开展信息化教学,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任务驱动”和“问题情境”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从而引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本设计涉及五项任务和八个问题:

任务1:通过网络了解结晶牛胰岛素。任务2:列举自己知道的含有蛋白质的物质。任务3:列举蛋白质与生命活动的关系。任务4:盐析实验。任务5:变性实验。问题1:蛋白质由哪些元素组成的?问题2: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问题3:什么叫氨基酸?问题4:氨基酸的分类是怎样的?问题5:什么是必需氨基酸?有哪些?问题6:蛋白质有哪些性质?问题7:如何检验蛋白质的存在?问题8:蛋白质有哪些营养功能?

五、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

在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时,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做支持。进行学习前要求学生从网络上搜集相关学习资源,可以利用以下网络资源:蛋白质科学(Protein science):蛋白质;互动百科:

学生通过这些网可以获得学习资源,教师也可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相应的课件,用来引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部分资源应用如:应用1:通过直观的图片、视频展示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胰岛素的立体结构,激发学生对蛋白质的学习兴趣;应用2:对于蛋白质的组成通过表格清晰地展示各元素的含量,提高学习效率;应用3:通过PPT可以方便快捷地展示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定义,对于8种必需氨基酸甲硫氨酸、缬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可以直观展示出结构,并进行形象化的归纳“甲携来一本亮色书”,以便于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应用4:对于蛋白质的性质(盐析、变性和显色)通过实验、演示、对比加以区别。并能比较和的进行归纳总结。

六、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营造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教学情境。教师通过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分工协作,利用网络收集、整理资料,探究问题根源。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它主要明确教学中教师做什么,学生做什么,以及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是教学过程有序化的保障。本课教学流程图如下:

篇7

【关键词】跨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77-02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社会之间经济文化的合作交流日益密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更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汉语热。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的传播与弘扬要依靠语言这一载体进行,同时,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其形成与发展、理解与运用都深受文化的影响,并承载着社会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等体现民族特色的文化意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质,在此明确学科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的实现机制,使得对外汉语教学更加科学有效是十分必要的。

1跨文化视角下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

1.1 从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看学科性质

对外汉语教育学是语言教育学科,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补充。基于这一学科性质,跨文化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要注意体现中国特色文化,并尝试与学习者的母语文化相结合。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言是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讲解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和实用的日常用语、提高学生语言技能水平,也要重视中国文化在汉语对外教学中的体现,满足学生了解中国特色文化的需求。

1.2 跨文化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学是在文化与语言多元化发展的环境下对人际交往以及社会行为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学科,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拓展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空间,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迈上新的台阶。对外汉语吸收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中适用于自身的部分,例如对比分析学习者母语和汉语差异,思考处理文化冲突,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2跨文化视角下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机制

2.1 践行教学原则

跨文化视角下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要遵循"培养语言能力为基础,传播中国特色文化为补充,尊重不同文化特色"的教学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制定合理的教学规划,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需要开展教学,重要的是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运用水平。传播中国特色文化是指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同时,注重中国特色文化在汉语教学中的体现,满足学生对了解中国特色文化的需求,使得文化教学成为语言教学的有力支撑和必要补充。对外汉语教学要遵循文化教学为语言教学服务的原则,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2 完善教学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体现着教学水平并影响教学效果。从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选择来说,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学习生动的、常用的、鲜活的语言,避免枯燥的课文诵读和语法讲解。从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层次来说,基础阶段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中级层次是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高级阶段则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念,体现我国文化历史、当代国情以及语言文化发展知识等。

2.3 丰富教学实施

首先,汉语教学可以采用体验教学的方法,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写毛笔字、学习剪纸、编织中国结、给京剧脸谱上色等,在学生体验与认知的过程中,加深对汉语语言和中华文化的理解。其次,汉语教学也可以通过对话教学的方式,使得师生在课堂对话过程中实现信息的交流和情感的交融,学习者可以在轻松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知识、探索适合于自身的学习方式,教师则可以在对话过程中了解学习者的进度、感兴趣的话题以及偏误或疑虑。最后,汉语教学可以通过对比教学的方式,在对不同语言和文化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针对差异现象给学生抛出话题、组织讨论、举例讲解、启发思考。

3总结

对外汉语教学规模的扩大、水平的提高是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体现,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水平、探讨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汉语的影响力、传播中国特色文化、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加大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力度,结合新形势新问题提出新思考新措施,逐步提高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和中国梦的美好愿景早日成真。

参考文献:

[1] 李旭中,孟斌斌,张蔚.跨文化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 31(7):31-32

篇8

1.使实习学生受到深刻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敬业精神,增强对基础教育事业的适应性。

2.使实习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培养从事基础教育的独立工作能力。

3.引导实习学生认真学习和研究教育科学,探索教育规律,总结一些基础改革的初步-经验。

二、领导小组成员:

三、工作要求:

1、教务处:安排实习班级及实习指导老师,指导实习指导老师工作,落实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展示。

2、总务处:做好后勤服务工作,负责落实实习学生食宿事宜。

3、指导教师:负责向实习生介绍学生和班级情况;指导实习生备课和班主任工作并解答疑难问题;审批实习生的教案和计划,听实习生试讲、上课和主持评议会,检查实习生的实习情况;评定实习成绩和写出评语。

4、实习生:实习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遵守实习学校的教育教学规章制度,遵守学校劳动纪律,尊敬班主任、指导老师,做到“手勤、腿勤、口勤”,积极主动向班主任、指导老师学习各项教学技能与方法,初步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职业技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四、实习班级:

实习生共20人,分成五组,每组四人。

班级

班主任

任课老师

语文

数学

英语

科学

音乐

体育

美术

五、时间安排:

实习分见习、实习、总结三个阶段。

六、具体工作

3、见习安排:负责人:王芳芳

(1)10月16日参加学校数学主题研讨活动;地点:大会堂

(2)10月30日向实习生课堂开放;地点:大会堂

(3)其余时间实习生进实习班级见习。负责人:

4、专题介绍

日期

节次

内容

主讲人

地点

月日

1

学校教科工作介绍

会议室

2

学校德育工作介绍

3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介绍

(1)实习生做好个人实结。

(2)实习小组召开总结交流会,并对实习生作出小组鉴定。鉴定意见填入《实结》后,集中送交班主任、专业课指导老师。

(3)及时归还向实习学校所借用的物品,做好与班主任、指导老师的交接等善后工作。

(4)举行告别会。

(5)各组推荐一名实习生上实习汇报课。

七、联系方式

篇9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会计电算化 实训教学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随着会计学理论、会计法规与制度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处理与传递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管理策略的深远影响,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娴熟的信息技术运用技能。作为一名电算化会计专业授课老师,在多年的实训指导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不断探索的过程。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旨在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在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已基本上成为共识。那么如何实现这一教育宗旨呢?具体到电算化会计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电算化会计的实践性教学。这里就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训谈几点看法。

一、必须把对电算化会计的认识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在专业课课时中安排了各类传统会计课程,电算化会计课程安排的课时不多。随着教育的发展,各个学校都认识到了实训的重要性,在教学计划中逐渐增加了实践时间,但主要集中在纯手工操作上,包括成本会计、审计等,依靠的还是一张桌子一套习题一支笔,信息化元素很少。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促使会计核算、管理的方法、理念有了很大改变,认识到会计信息电算化的重要性是提高相关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前提。

二、我们必须认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现实情况

在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学生的主体是初中毕业生。他(她)们年龄不大,学历不高,社会实践很少,接受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还比较弱。这在具体实训过程中应该有所关注和区别。此外,学生们在对待财务核算管理上不会从管理的角度看待问题,容易单纯地将会计电算化理解为会计核算的电算化,这使得无法更好地理解会计电算化的核心——管理电算化。加上课时不足等原因导致授课内容上不得不做一定的限制和修改,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实训的效果。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的学生就业时所面临的工作不会太过于复杂,而且目前能够真正实现管理信息化的企业也不是太多,过分提高实训目标和要求也是不合适的。

三、我们必须认清实训目标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学校如同生产者,学生就是我们的产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取决于社会需求。根据最近一份对400家大、中型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调查的企业中,90%的企业开展了会计电算化,但是66%以上没有丢掉手工账或手工账与电脑账并行。企业不敢丢掉手工账的主要原因是怕丢失会计资料、有关人员的计算机运用水平低和管理不规范;同时软件公司售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90%以上的企业主要运用会计软件的总账和报表处理功能,其次是工资和固定资产核算功能,电算化整体状况基本处在替代人工记账、算账、编制会计报表的水平。虽然这不能代表全部,但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处于电算化起步发展阶段,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不能脱离这个实际。目前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中等电算人员。他们能够借助相应软件平台并运用一些信息化工具,处理会计业务,准确及时提供各类相关信息,解决一些日常维护问题,参与部分企业管理。这在我们的实训教学中应该得到重视和体现。当然,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实训目标和内容都应当做适当调整。

综上所述,在开展电算化实训过程中需要更加合理全面地考虑。第一要合理安排时间和时机。目前不少学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所占比例很小。为适应课程需要,老师还要传授部分管理学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根本谈不上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实训时间,但却包含在了正常课程教学时间内,并没有增加学习课时。要更好地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学生,可以对部分相似课程进行整合,腾出课时满足实训的需要。其次,实训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十分重要。作为学历教学,系统合理的电算化实践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电算化专业学生应掌握至少两种软件的使用);excel操作和使用,学生应掌握使用excel动态图表的操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包括单机版和网络版);企业财务信息电算化仿真案例实践,包括电算化审计等,并注意引入企业综合管理的理念。之所以把excel的操作和使用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是因为excel在我国普及率非常高,用excel可以较灵活地实现商品化会计软件开发中的编程功能,而且可以直接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如进行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等项目的一般核算等。第三,我们还要注意防止或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会计电算化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简单操作。电算化实训教学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很多实训由于时间、理解不同、老师业务水平或其他原因,会演变成为某一个财务核算软件的简单操作练习。其实就是把一套数据按照顺序输入电脑,经过反复练习,但学生到最后也只是知道这个软件的基本操作,那如果参加工作后面临另外一种软件环境呢?重基本会计核算而轻视了核算的目的——监督和管理,这不可取。会计电算化的真正优势不是简单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而是更加规范、系统、快捷地参与企业相关监督和管理。如果这种认识或做法不转变,就会出现一个有电算化上岗证的同学到了单位连一张内部生产所需的下料单都不会开的情况;或由于涉及较多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一个计算机专业教师辅导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的情况。当然,把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解运用到实际中还需要努力和时间。

2.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相结合。不少软件供应商看中学校的培训资源,会主动和学校联合搞培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社会职业培训相辅相成,通过社会培训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以便及时调整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特色课程和教材的完善,并推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新专业的设置。学历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可以不断提高社会培训的职业教育层次,使学生不仅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而且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篇10

一、教师的认知偏差对教学的消极影响

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态度、知识基储能力结构一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这种看法的形成大体是通过教育学、心理学、化学教学论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两条途径来间接把握和直接认知的。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看法有时出现较大的偏差,并对化学教学产生消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1.制定教学目标过高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没有注意到高中化学知识比初中化学知识叙述更准确、更严密、更抽象,化学现象的分析更复杂,思维层次的要求更高和更活,而是凭自己对化学掌握程度和自己所具有的能力,想当然地制定教学目标。比如,讲授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时引入四个量子数,讲硬水软化时引入溶度积概念来解释MgCO3转化为Mg(OH)2,都属处理过深,学生难以接受。

2.教学策略运用不当

(1)概念的抽象概括过早过急。有些化学教师把握不住学生认知结构和能力状况,对于难度较大的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不向学生提供较为丰富详细的材料,就匆忙给予抽象概括,过早地缩短了从感知到概括的距离。这样学生即使能把化学概念背得滚瓜烂熟,对其内涵却不甚理解。

(2)忽视思维过程的揭示。学习化学离不开解题,因此,有些化学教师认为:学好化学就要多做题,题目做得越多越好。但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忽视了思维过程的揭示和思想方法的传授,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能力,导致学生在遇到未曾做过的问题时,无法正确入手解决。

3.成绩评估失当

有些化学教师在编拟试题时,总认为化学试题应拐一个小弯,岂不知有时教师心目中的“小弯”,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大弯”,甚至是一个无法绕过的“迷宫”。这样就使一些中下水平的学生无法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人为地扩大了差生面。

上面谈的都是由于教师发生认知偏差,过高地估计学生的水准而出现的教学误差。其实过低地估计学生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这会导致该放手的不放手,该少讲的不少讲,从而失去了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机会。

二、认知偏差的归因分析

1.心理学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产生认知偏差的原因,有助于从根本上克服这类偏差。一般地说,教师的认知偏差主要来源于两个心理效应的影响:

(1)投射效应。美国心理学教授弗里德曼说:“人们有这样一种强烈的倾向,总假设他人与自己是相同的”,即人们在认知他人时,常常假定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把自己的特点归属到他人身上,即所谓“推己及人”。由于受投射效应的影响,教师容易把自己对学习知识的思维特点归属到学生身上,而忽视学生心理、生理发展水平,由此造成有些教师的教学失败。

(2)定势效应。通俗地说,定势就是按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定势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消极的定势效应也是产生认知偏差的重要原因,它使教师的思维具有顽固刻板性。如有些教师多年担任高三化学教学,现在转到高一,仍然习惯按高三教学方式对待高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的讲解过于复杂,使学生过早地出现两极分化。

2.教育思想根源

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我讲你听”。在一次次“我会讲”的自我满足中思维变得呆板、僵化,从而就容易产生认知偏差。

3.对学生缺乏深入地研究

有些教师不注意研究学生和了解学生,只是用自己的经验、直觉,想当然地进行教学。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兴趣、态度、能力、知识基础等,则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这样,教师的认知偏差就不可避免了。此外,认知偏差的产生也与教师的师德修养、知识的储备等因素有关。

三、认知偏差的克服途径

1.对认知偏差的产生,自觉地保持“警觉”

由于投射效应和定势效应是产生认知偏差的主要心理根源,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几乎每个人的思维都会不同程度地受两种效应的影响,并且这两种效应的产生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人的个性及习惯决定的,所以教师应对认知偏差经常保持“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