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融合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18 17:5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融合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化融合发展

篇1

[关键词]报业集团;数字报业;战略

[中图分类号]G219.25 [文献标识码] A

在2006年8月举行的第三届报业竞争力年会上,“数字报业”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关键概念。《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提出,“十一五”期间,信息技术革命将导致报业市场多元化传播格局加快形成:数字报业将得到大发展,数字内容生产、传播和增值服务能力普遍提高,数字内容产品和信息增值服务收入显著增加。对于报业集团来说,将数字报业作为报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已成为基本共识。然而,如何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转型和创新,如何在发展路径和运作模式上进行探索和实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破解的课题。不管怎么说,“融合”是发展数字报业的逻辑起点,包括报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融合,媒介组织结构与流程管理的再造和制度融合,多种媒介形态和信息资源的融合,平台建设和技术发展的融合,新闻生产与新闻表达方式的融合,产业运作与商业模式的融合等诸多层面。

一、数字报业:报业集团化的新阶段

发展数字报业,是应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传播技术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传播形态和媒介形态之变,重新整合报业内外部资源,以报业做大做强为着眼点的。目前,在“做大”方面,以明晰产权、建立市场主体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行规模经营为主要特征的集团化发展模式已经推行,不少报业集团都自我描述为“N报N刊N网站”的媒介架构和规模。实际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报业集团以手机、电子纸、公共电子显示屏等为终端的媒介品种更多了。我们应该进一步看到,成立报业集团不是搞媒介拼盘,不是单把媒介数量增多、媒介形态更丰富作为目的,而应以“做强”为目的,实现报业经营管理的战略转型。也就是说,发展数字报业,绝不是单单发展新媒介,也绝不单单是现有媒介产品的数字化,而是首先要从体制和机制上为数字化生产、传播、营销、投资、管理搭建统一平台和战略架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数字报业标志着报业集团化进入新的阶段。

新阶段必然需要新的理念来指导行动,打破已有的壁垒。目前,制约数字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来自报业集团内部,来自现有体制束缚。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传统的报业经营管理体制中,是以媒体为中心的。每一种媒介产品,对应着一个媒体或日一个经营实体,并由此产生利益关系。报业集团大多是按照模拟市场化的办法,实行目标考核或独立核算。应该说,这种“一媒体一公司,一公司一本帐”、“分灶吃饭”的经营管理模式是比较先进的,也激发了各媒体的内在发展动力,激活了内部机制,形成了内部竞争,取得了明显的效益。但是,我们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时,却发现媒介资源的分散化、媒介价值的碎片化、媒介利益的分割化、媒介品牌的孤立化等问题不可回避。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营媒体”,必须认识到以下几个现实变化:一是从受众角度说,由新媒介催生的受众对信息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从被动接受选择信息衍变为主动选择接受信息,从特定时空消费信息衍变为全时空消费信息,从消费单一媒介提供的信息衍变为消费多种媒介提供的信息。二是从经营角度说,在数字化时代要实现传媒产品的多平台、多介质、多层级、多次的销售,根据受众不同需求细分市场,最大程度地开发媒介产品价值,拉长产品价值链,提高经营效益。报业集团应该打破旗下各媒体分散经营、封闭经营、粗放经营的模式,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增值服务能力,降低和分摊生产成本,实行整合营销,不但向规模经济要效益,还要向范围经济要效益。三是从管理角度说,传统报业集团的管理方式以科层制为主,沟通成本较高,内部信息共享不够,媒体联动合作不够。要适应数字化背景下的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即时互动,必须采用网络化和扁平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优化、简化组织结构,序化、细化流程。这种变革,将深层次影响报业集团的体制和价值观。总的来说,就是要从以媒体为中心转向以资源为中心,加强对内外部资源的整合、管理、开发、利用。

新的发展阶段将以资源为中心,标志着报业集团真正进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同时,在新旧体制嬗变、更替的过程中,必须减小震荡或缩短震荡期。除了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外力推动、新媒介和新的传播方式的催化外,更重要的是新旧媒介文化的融合和报业集团企业文化的创新,以此改变员工的观念。在此基础上,以机制变革带动机构调整和体制变革,重新生成沟通与协调、绩效考核、利益分配、激励与约束机制。我们可以展望,在报业集团化的新阶段,一方面,集团层面调控、整合、配置资源的力量更加集中;另一方面,各媒体从过去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变为互相关联的经营单元,在开发、共享、使用资源上更加灵活主动。

二、数字化平台:全媒体的创新孵化器

发展数字报业第一步要做的工作是建立以数据库为核心的、打通整个报业集团的新闻采编和经营管理等诸系统的数字化平台,它将成为面向新商业模式的全媒体的创新孵化器,由此才能确定数字报业的基本框架和报业集团的媒体运营模式。

首先是为内容生产与分发搭建全媒体全时空的数字化平台。为什么要搭建一个全媒体全时空平台呢?在数字时代,报业的概念已从“报纸产业”发展转变为“报道产业”。随着媒介形态的演变和媒介竞争的加剧,报业集团生产媒介产品必然要朝着新闻资讯的即时化、传受双方的互动化、内容实现的多媒体化、传播手段的多终端化方向发展,突破纸介质的边界全方位深层次采集、开发、制作、出版、销售,因此,必须搭建一个整合整个集团的新闻资讯资源、具有多媒体传输手段和传播方式、充分体现快捷互动优势的数字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要实现所有媒介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包括文字、图片、图表、视频、音频等,通过技术融合实现信息流动共享,既能服务传统媒体也能服务新媒体。这个平台的建成也就意味着整个集团的采编部门融为一体,只不过是面向不同终端和载体时编辑在选择、加工和信息上体现各自主动和特色。同时,还可以为受众与媒体互动、受众提供信息资源、受众参与社区讨论等提供平台。最终,全媒体全时空数字化平全能与经营管理平台合一,使优质内容信息资源可实现多级多次利用。

其次是把全部新闻信息资源集成数据库。报业集团历年的所有新闻信息资源是最有价值的资源,把这些资源分类整理储备入库进行管理和开发利用,无疑可进一步提高信息增殖服务能力。在线数据库同时也是未来极具竞争力的新媒体,左右着人们的信息方式。一是消费者可用最短时间检索到其所需要的信息,二是报业集团可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从而提供

新的信息产品。如《日本经济新闻》设有庞大的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全面监控分析日本经济运行数据,日经指数。再如英国路透社约有40多万个终端和5万多个客户,在中国就提供财经资讯系统、交易平台、外汇交易管理系统、市场数据库、自动交易系统等5类产品。数据库成为路透集团最主要的赢利模式。在国内,2001年7月,新华社效法路透社建起了大型数据库,在信息服务方面主要有新华财经、中国经济信息社等。上海文广传媒也建立了数据库,第一财经指数。报业集团完全有可能在所在区域市场实现数据库的增值利用,从而消融报道产业与其他信息产业的壁垒而打造新型产业链和新型业态,获得新的赢利能力。

再次是建立客户数据库,对客户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科学分析和高效开发,并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从受众层面来说,要掌握受众的详细信息,根据其不同需求进行不断细分的分销,进行针对不同终端和介质的信息发送,并从传统报刊发行的“订单驱动式”转向数字时代的“客户驱动式”。从广告主层面来说,也要实行发挥不同媒体优势、面向多终端的“一站式”、“套餐式”整合营销,并能为广告主提供投放前有效预测到达人群、投放后精确考量广告效果的数据支持,在投放过程中广告主还可与消费者互动交流、实现在线即时交易。此外,建立集团统一的呼叫中心,为受众和广告主提供即时服务,同时在此过程中完善相关数据。客户数据库的建立,可真正解决把客户资源转化为实际价值,在体贴服务客户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多媒体报道:新闻生产与表达机制的创新与融合

发展数字报业,不仅是把数字技术运用于媒介类型的丰富和传播手段的延伸,更意味着融合多种传播手段,采集、加工多媒体的内容产品,并且运用多媒体、互动的方式去表达和呈现新闻。

与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相比,在数字报业阶段采集新闻,不仅需要采集到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资源,记者要跨平台高效率地工作,提供比传统媒体更全景化的报道,而且,记者并不是为单一的媒体工作,而是为多个不同媒体工作。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教授约翰・V・帕夫利克在《新闻业与新媒介》一书中写道: “技术在新闻采集和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数字新闻收集工具的移动记者工作台(包括数字音频和视频装置), “确实为受过良好训练的记者在现场采访时,提供了将报道置于更好的背景中进行报道和在现场核查事实的能力,并且能在远方或不熟悉的地方或急于赶出报道的时候更有效率。”(约翰・V・帕夫利克,2005:p53-p65)在美国,这种掌握了多种媒介技能的记者被称作“背包记者”或“超级记者”,哥伦比亚大学正在开发研制更高级的移动新闻系统,它合并了多种技术的混合用户界面,可匹配的高像素数字相机和便携的高质量MPEG视频相机拍摄的内容,可通过手提电脑或掌上电脑在网络上处理和传送。在数字报业时代,运用全新工作方式的记者新闻生产中的地位殊为重要。所以,在西方有人说,报纸是编辑的媒介,广播电视是制作人的媒介,而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平台的新媒介是记者的媒介。

对于编辑来说,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同样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是编辑或制作人必须适应多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要求,适应非线性编辑的要求,适应滚动循环报道的要求。二是编辑要非常清晰地认识所媒体的特性和定位,要能不同的媒体终端提供多样化的内容形态。三是编辑善于从大量的信息中选择、组合、包装新闻,善于分析和添加新闻背景,善于增强报道的互动性。四是数字报业将引发新的新闻伦理问题,如数字技术带来的图片和视频、音频的真实性问题,编辑或制作人应要细致缜密识别是否存在新闻报道中的造假行为,“把关人”的角色意识应更加强化。五是编辑更应强调团队意识,特别是总编辑,如何有效形成编辑与记者间的积极互动,如何面向不同媒体终端组织和实施报道,如何分发内容,都需要良好的分工协作。

此外,由于数字技术平台能增进受众与媒介互动的便捷性,因此应注重与受众的沟通交流,让受众参与到报道中来。在网络时代,受众在信息提供、参与社区讨论、对媒介或媒介内容发表评论、参与媒介活动等方面愈加主动,编辑应能够在第一时间与受众互动。其次,通过开通博客、播客、即时通讯、论坛、手机短信等平台,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均可在与受众互动中,获取新闻资源并运用符合新媒介特点的、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表达手段进行传播。再次,流媒体的运用将带来诸多创新方式。比如流媒体图表的使用,将使解释性报道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四、再造利润中心:报业数字化平移的价值目标

2006年7月,由于股票下跌,奈特・里德公司被股东低价出售,敲响了传统报业的警钟。美国最大报系甘尼特的利润也是持续下滑,2006年下半年不得已启动了数字化改革。 “甘尼特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上已经勇敢地迈出革命性一步――即从资源配置角度解决了传统报纸数字化内容生产模式的构建,并初步设计了针对数字化时代受众偏好的产品模式,但能否在此基础上搭建有效的数字化商业模式,将成为其改革成败的最后一个挑战。”(孙镜,2007:p.47)

如果我们说,传统报业最终走向衰落,是由于商业模式的落后;那么,发展数字报业,除了运用先进科技去占领舆论阵地、把握舆论的主导权之外,就是增强竞争能力、牢牢把握市场的主导权。我们可以预见,数字报业的商业模式选择,并非等同于在维持传统报业的经营格局之外,简单增加网络、手机、电子纸、数据库等新媒介的经营部分,而是在统一的数字平台上,实现全新的经营方式的对接和互动分销与促销,并把价值链延伸到相关产业。

篇2

推进融合发展,任务紧迫而艰巨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出版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传统出版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

1.传统出版优势弱化,新兴出版方式、传播方式、服务方式崛起的趋势不可逆转。今后几年,以互联网为推手,以数字化、信息化为支持,新兴出版方式、传播方式、服务方式将会快速发展,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此消彼长的局面将会加剧。过去,很多人对纸质书市场萎缩不是很担心,现在看,可能是过于乐观了。目前,纸质书销售下滑远未到谷底,真正到谷底时,纸质书所占市场份额将会大大减少。到那时,单纯靠出版纸质书的出版社将很难生存。

2.国家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将给出版业带来重大的影响和变化。今后一个时期,出版业将逐渐进入大浪淘沙的时期。因为从图书市场向阅读市场转变、从提供纸书到提供内容、从提供单一服务到提供全面服务,是一个颠覆性的变化,一些出版社将因为不适应这一变化,失去竞争力而出局,另一些通过改革创新、融合发展生存下来的出版社,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活得更好。

3.非出版企业进军出版市场的势头越来越猛,对出版企业冲击加大。近年来,一些非出版企业采取单独投资或与传统出版企业合资的方式,大力开发出版市场。这些企业大都资金实力雄厚,一出手就是大投入、大手笔,容易后来居上。资本的力量正在改变出版行业的生态。传统出版企业在社会出版市场要保持稳定地位,难度越来越大。

面对新的挑战和考验,出版企业应该把握机遇,顺势而为,积极推进融合发展,以此来延伸出版领域,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活力。这是出版企业迎接挑战、浴火重生的根本出路。

以推进四个转变为重点,加快实施融合发展

实施融合发展,应该重点在“四个转变”上下功夫。

一是由单一纸质出版,向多媒介、全媒体出版转变,实现出版路径、出版形式的多元化。当图书市场开始向阅读市场延伸的时候,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带来的新介质、新平台、新载体都可以用来出版,出版社所拥有的内容资源可以通过网络、手机、微信、视频、游戏等多种媒体提供给读者。现在看,做到这一点,技术上已不存在问题,关键是要拥有自己的版权。

二是由单一的内容开发,向多形式、多载体的综合开发转变,实现出版增值最大化。就是要变单纯卖纸书为卖内容、卖衍生的产品。通过综合开发、系统开发,把出版社所拥有的出版资源的经济价值放大、发挥到极致,做到“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一次产出,多次增值”。以盛大文学为例,他们仅以4部网络小说卖出的视频、游戏改编权所取得的收入就高达1600万元。可见,把综合开发的文章做好了,就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是由单一产品服务,向提供按需服务、全面服务转变,提升满足新兴需求、个性需求的能力。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对出版的需求日益呈现个性化、多元化的趋势。出版企业只有积极适应这一变化,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按需服务,就是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订制服务,量身订做;全面服务,就是提供成体系、完整配套的服务。这一点,对专业出版来说尤为重要。专业出版的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必须在构建完善各个专业学科的知识体系上取得突破,通过拥有规模化、大数据、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源,为所服务的行业、企业和职工提供按需服务、全面服务,这样,才能达到全面占领行业出版市场的目的。

篇3

关键词: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融合;智慧城市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也让二者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这两种现代化技术的全面融合发展,已经展现出了比较极为突出的发展形势,彻底颠覆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给人们带来了比较大的便利,在促进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整个社会有了更为全面的发展。虽然二者在实际融合中已经展现了比较好的趋势和融合发展成果,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比较多的问题,这就需要相关人员继续加大研究力度,促进两种技术的高速融合。

1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简析

(1)通信技术通信技术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从理论上来讲,能够完成通信任务的技术,都可以被统称为通信技术,比如古时期我国的“烽火台”、“飞鸽传书”、“驿站”等通信技术就应用极为广泛,且应用效果十分突出,能够实现信息、文件的传输任务。经过多年的发展,新时期的通信技术已经变得更加具有现代化和信息化特征,不仅可以完成文字、图片、音视频的传输,还能够实现对数字信号、虚拟信号的传输,在提升了通信效率的同时,丰富了人们的交流和通信方式方法,通信渠道变得更宽。现代通信技术主要依托于互联网络技术,是时展的重要产物,现代通信技术的全面应用,极大了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共享变得更加便捷、迅速。

(2)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是一种比较新颖的科学技术,目前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元素。计算机技术有着比较高的集成化特征,能够将多种复杂的技术和系统融合在一起,比如电子工程、信息工程、人体工程学等多方面的学科技术。计算机技术彻底颠覆了过去对数据信息处理慢、数据计算精度有限的被动局面。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中,可以说计算机技术是构建数字化社会的核心技术,也是构建“智慧城市”必不可少的关键内容。计算机技术的强大之处不仅在于能够实现数据信息的快速处理和交互共享,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数据信息进行集中展示,完成对数据信息实际价值的全面利用[1]。

2融合发展的关键性分析

(1)符合时展的必然要求在新时展背景下,社会需要有更为便捷、更为高效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效率,这就需要充分借助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力量。如果单纯将这两种技术分离开来运用,不仅会无法发挥出二者的实际作用价值,还可能对数字化时代的建设与发展产生较大阻碍。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全面融合,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信息技术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构建数字化社会和智慧型社会的必然途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全面融合,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注入了新的活力,能够极大的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增强人们日常生活的便利性,让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能够更加适应时展,构建极具新时代特征的计算机通信技术[2]。

(2)能够显著提升信息传递效率和安全性

现代社会讲究效率,无论是日常工作,还是生活中都需要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体现出比较高的效率。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全面融合,符合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社会发展趋势,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和时代意义。而且二者的全面融合,在增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效率的同时,也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变革,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对计算机通信技术提出的新要求。另外,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战略角度来看,二者的融合发展,让社会的信息传输变得更加安全,满足信息传输中最迫切的需求,极大保护了社会各个行业、各个群体的信息安全,尤其在商业领域、金融领域等领域有着极高的价值体现,可以显著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3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融合思路有待创新。虽然从整体上来看,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都属于信息技术的范畴,都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上的产物,但二者在本质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在具体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从客观的角度对二者进行单独分析,才能使二者的融合发展更加自然、顺利。但是在实际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很多人片面地认为二者的融合发展就是简单地将两种技术进行结合,这样不仅无法提升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服务能力,还会浪费大量的技术资源,无法真正发挥出两种技术的实际作用[3]。其次,技术人才培养有待增强。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两种对人才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的现代化技术,不仅需要技术人才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还需要具备突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社会中缺少大量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专业领域的人才缺口仍然比较大,而且在短期内无法获得完全补充。此外,部分信息技术领域的人才,通常只能比较好的掌握其中的一种技术,只有一小部分人才真正兼备较强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能力,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对二者的融合带来了不小的限制和阻碍。

4融合发展思路分析

(1)蓝牙通信技术该技术是建立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新型通信技术,目前在各个领域中都能发现蓝牙通信技术的身影,比如手机通话、手机数据信息短距离传输等方面。蓝牙通信技术具有比较强的便捷性,而且通信成本非常低,只需要消耗一定电子设备的电量即可完成。蓝牙通信技术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由过去只支持一对一数据信息传播的模式,发展成为可以实现一对二和一对多进行数据信息传输,而且还做到了能够实时传输和定时传输,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目前蓝牙通信技术的研究已经具有比较突出的进步,但该技术依旧无法彻底摆脱传输距离带来的困扰,因此,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针对通信传输距离的优化和延长,会是该技术的主要研究和创新方向[4]。

(2)远程通信技术远程通信技术能够完成对数据信息的远距离传输,解决了在数据信息传输过程中面临的距离问题,彻底打破了在数据信息传输中的空间因素限制问题。在早期的远程通信技术主要以电缆的方式完成对信号的传输,这也就是早期的有线电话和电视的基本工作模式。而经过长期的发展,数据信息的传输逐渐发展成为无线传输,这不仅让信息数据的传输距离变得更远,也解决了通信电缆使用量过大的问题。远程通信技术是建立在电波和声波的基础上,并借助互联网的数字化虚拟信号形成的计算机通信技术,目前已经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发挥出了极为突出的应用作用,彻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因素的限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可以做到同时接收海量的数据信息,并且可以保证数据信息整理的完整性。(3)多媒体通信技术这一技术也是目前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应用比较多的现代化技术,能够实现快速完成数据信息的传递,尤其在教学行业、各大企业等社会单位机构中应用比较广泛。多媒体通信技术可以将文字、声音、音视频等信息资源完全融合到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等设备完成播放,供人们的观看和学习,可以为人们提供比较优质的信息传输服务。该技术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创新,已经被应用到社会信息传输的前沿领域,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例如,在教学领域中的多媒体教学课程、各大企业和单位的远程会议和线上会议活动等方面,都有着比较不错的应用效果。

篇4

借优势拓展经济新空间

2月6日,贵州印发《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7年-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国内首个省级层面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我省发展数字经济的优势是什么?

谢晓尧:贵州的优势总的来说有4个方面,一是战略优势,国家大力支持,数字化发展态势逐渐形成。先后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获批宽带乡村、远程医疗、物联网重大应用等试点示范,在大数据方面相继出台《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等系列相关文件,为发展数字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资源优势,数据加速累积,应用模式和种类不断丰富。全省数据中心服务器承载能力达37万台,安装使用服务器5.1万台。云上贵州系统平台已承载481个应用系统,三大电信运营商贵安数据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数据共享开放实现突破,云上贵州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平成升级改造,完成353个数据资源目录的梳理和170个数据集上云,共享数据集118个,108家网站与省政府门户网站实现数据交换等。

三是环境优势,软硬生态良好,发展条件和氛围持续优化。我省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生态和气候条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和宜居宜业环境,推动大数据等新经济形态发展,开展大数据先行探索,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参与大数据发展的氛围,形成全国大数据“试验田”的先行优势和数字经济发展良好的环境优势。交流合作环境不断优化,贵阳数博会成为全球数字经济领域重要的高端交流平台,中国痛客大赛、中国“云上贵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等一批创业创新平台不断涌现。

四是后发优势,发展速度加快,为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空间,我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工业实力明显增强,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旅游业井喷发展,一些优势产业在全国地位夯实,全省在西部地区实现了赶超进位的历史性突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前列。

发展“四型”数字经济

《规划》中提出了发展“四型”数字经济,“四型”所对应的经济业态是什么?

谢晓尧:“四型”经济即资源型数字经济、技术型数字经济、融合型数字经济、服务型数字经济,是贵州发展数字经济的主要内容。一是资源型数字济,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挖掘、数据可视化、数据交换交易等领域产业。这部分对应大数据核心业态部分。二是技术型数字经济,主要是数字技术硬件产品研发制造、软件开发和技术服务,包括智能终端产品、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网络通信服务、数字安全等技术领域以及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等领域产业。这部分对应大数据关联业态部分。 三是融合型数字经济,包括数字技术与一、二产业的融合应用,智能制造、数字农业、智慧绿色能源、区域特色产业数字化等新型业态,促进产业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实体经济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提质增效,形成数字融合型经济新增长极。四是服务型数字经济,包括数字技术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数字化、网络化的现代服务产业新业态,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再造数字消费“新蓝海”。

当前,我省正深入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发展数字经济和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是什么关系?

谢晓尧:数字经济有很强的大数据特征,我们用大数据战略行动统揽数字经济发展,把数字经济作为我省大数据战略行动的重要方向,作为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项目“牵引”培育市场主体

《规划》不但提出了我省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而且明确了四个支撑性目标。怎样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谢晓尧:主要以六个方面为抓手:一是抓信息基础设施。大力提升现代信息网络发展水平,加快形成宽带、泛在、融合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构建数字流动新通道。二是抓发展载体。以创建贵安数字经济国家级创新示范区,打造贵阳数字经济示范城市、遵义数字端产品制造集聚区,建设贵阳-遵义-贵安数字经济核心引领带和一批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基地(园区、小镇)。三是抓重点项目。每年谋划、和实施一批引领性、应用性、支撑性的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四是抓融合应用。抓各行各业的大数据应用,抓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推动转型升级。今年我们将实施“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行动计划”,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促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经营模式创新,重点建设120个典型示范项目。五是抓企业培育。千方百计打造一批引领企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中小微企业。六是环境营造,持续营造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验田”环境,让企业愿意来贵州投资、创业,愿意来贵州试验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

《规划》明确,数字经济是我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重点,我省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具体如何布局?

篇5

一、工作落实情况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职责,由经信局牵头督促和推动该市5G建设;搭建由铁塔、移动、电信、联通公司等人员组成的专班,分类推进5G基站建设。二是充分整合移动、电信、联通的通信杆路,全面推进一杆共用,确保5G光纤线缆全面通联。同时,鼓励三大运营商开展“5G基站宣传月”活动,创新宣传方式,利用海报、宣传册、LED屏等开展5G宣传进小区进农村活动,面对面与市民宣传5G带来的便捷和安全。截至目前,已完成5G铁塔站点130处,建设移动、电信、联通5G基站180个,4G基站1350个,4G网络已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全覆盖。

2、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

深入了解智能制造发展潜力和面临的问题,明确智能制造发展的思路和重点方向,开展重点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建设,促进我市食品工业、化工工业、装备制造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一是鼓励、支持企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整体技术改造,支持工业控制软件、信息安全软件、控制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积极向省、市申请智能制造示项目专项资金支持,大力推进企业两化融合发展。

二是努力以学促转、以转促干,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再上新台阶。通过对“五金之都”浙江省永康市的学习考察,全方位汲取发达地区先进经验,为的智能制造进一步明确方向和途径。

我市通过发展智能制造重点项目、重点推进的智能领域,指导龙头企业对标智能工厂、骨干企业瞄准智能车间、中小企业试点智能制造关键环节,分梯队培育发展智能工业。目前已创建了蓝剑饮品无人车间、华兴宇全自动化智能生产线、朝天香智能工厂等示范项目。全市数字经济示范企业达到12家,有力促进工业制造业提质增效。今年上半年通过新一代信息化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申报推荐了亭江新材料和志信化工两家公司申报试点示范项目。

二、下一步工作

1、大力推荐5G建设,争取年底全市重要地区实现5G基站优化全覆盖。同时组织协调三大运营商配合市公安局做好打击电信诈骗、案件处理等工作。

篇6

关键词:三网融合 华数传媒 数字电视 跨界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三网融合是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现代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迫切要求。经过八年漫长的孕育以及2009年的破冰,中国已基本具备进一步开展“三网融合”的技术条件、网络基础和市场空间,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已进入关键时期。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并发出《关于印发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0]5号文),意在5年后,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发展,新型信息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网络利用率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迅速提升,人民群众享有更加丰富多样、快捷经济的信息和文化服务等总体目标。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不少媒体也已经积极开始拓展除自身以外的其它渠道的进入,而华数传媒集团的跨界探索和融合发展对媒体产业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华数传媒集团的跨界探索

从2003年7月国家广电总局提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概念以来,杭州华数数字电视就因其独特的广播加互动发展模式被誉为“杭州革命”。经过十年的发展,华数的业务从当年的杭州数字电视运营,到浙江省数字电视的平台,再到跟全国21个省、120个左右的城市建立了互动电视的业务合作关系,杭州的数字电视发展不断进行跨区域发展探索,在互动电视业务市场拓展方面占据了全国领先地位。与此同时,华数也没有自我局限在数字电视领域,杭州华数发展伊始,就将数字电视定位为家庭信息化终端和城市信息化综合平台。而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收看节目的电视,从而使数字电视获得了较为广阔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引领着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潮流。作为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领军者,杭州华数传媒的跨界探索,其实就是走向三网融合的发展之路。

1、跨界组合:运营主体的多元化构成

杭州华数的跨界探索可以说从公司建立伊始就开始了。当其他省市的数字电视还封闭传统的自耕地――有线电视领域进行转换之时,2003年11月成立的“杭州数字电视有限公司”就是由杭州广电局有线电视网络中心;西湖电子集团、杭州日报社、杭州网通信息港有限公司和杭州国芯科技公司跨界出资组建,尝试基于有线电视网络和杭州网通宽带网络的“广播式”和“交互式”数字电视服务。共同出资组建杭州数字电视公司的5家企业,既包括数字产业链中的技术提供商、内容集成商、终端制造商,还有产业链中的内容制造商和网络运营商。作为一个集数字电视上下游各产业环节组合而成、又兼具电视与电信两犬系统“混血”的基因的经济实体,杭州数字电视公司体现出较强的资源整合性、市场开放性和产业包容性。2004年7月,杭州数字电视就“数字电视信息化内容的整体(或局部)项目建议及实施方案”首次向社会公开招标,邀请中外传媒类企业、IT企业等各行业共同参与杭州数字电视的内容建设,共同搭建集公共传播、信息服务、文化娱乐、交流互动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终端和城市信息化平台。杭州数字电视运营主体的多元化以及跨界合作行动,为杭州华数未来的内容服务体系的构建和跨界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跨界服务:多平台全业务体系的构建

杭州数字电视在建立伊始,就将数字电视定位为家庭信息化终端和城市信息化综合平台。2006年,杭州数字电视更名为华数传媒有限公司后,其原先分属杭州广电和网通领域里的业务被整合成五大平台,并统一冠名“华数”:“华数互动电视”、“华数资讯电视”、“华数信息”、“华数在线”和“华数宽网”。借助五大平台,华数传媒为用户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融合互动业务,比如视频类:包括直播电视、点播、时移电视:监控查看、视频通信等;消息类:包括电视账单、个性化新闻订阅、应急信息、广告、定向消息递送等;交换类:包括电视邮箱、电视短信、电视贺卡、视频赠送、新闻推荐、图片推荐等;功能类:包括游戏娱乐、在线卡拉OK、电视银行、电视彩票、电视炒股等;门户类:行业视窗、电视商城、社区信息化、电视政务、党教专栏、城市信息化等。与此同时,华数将个人服务、家庭服务、社区服务、城市服务、车载服务全部纳入业务范围,构建了多平台全业务的跨界服务体系。

个人服务方面,华数传媒建设了50万小时的数字节目内容库,影视大片、电视连续剧、新闻资讯、体育、游戏、少儿、曲艺、综艺等节目应有尽有,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需求。2008年5月华数传媒在全国首推高清点播业务,为用户提供了家庭影院标准的视频点播业务,使华数电视用户进入到私人影院的时代。为满足广大用户互联互通的需求,华数传媒创新开发了机顶盒之间相互的横向赠送业务,通过为机顶盒编号,用户之间通过自己付费或对方付费的方式,相互推荐,相互赠送内容,实现视频分享,短信、贺卡赠送等,从而拓展了数字广播电视交互式服务模式。这种被华数称之为全媒体赠送的消费模式,使数字电视以往的人机互动电视已经发展到了人人互动的新阶段,目前杭州已经有6万用户使用这样的服务,年底杭州150万用户都将拥有影片推荐的功能。

家庭服务方面,华数最初对数字电视的定位之一就是家庭信息化终端。华数主导开发的基于数字电视的家庭智能终端,可集成家庭游戏、视频通话、家庭安防和家庭医疗几大功能,家庭的健康服务,通信、安防、游戏娱乐甚至体育活动都可以通过数字电视来提供。比如家庭安防,用户只要在家中安装一个电子眼,进行信息绑定后,就能形成家庭安全监控系统,如有盗贼入侵,电子眼可以自动把图像记录下来并且报警;用户如果想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状况,还可通过华数的家庭视频服务,获得基于电视机或电脑终端的幼儿园全程视频监控影像等等,这些家庭娱乐、信息和控制服务为数字电视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城市服务方面,华数传媒通过开放的面向全社会的合作机制,广泛建立起深入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方方面面的城,市信息化服务平台,向市民与社会提供96345城市信息服务、家银通在线支付平台、党员远程教育、社区信息、行业视窗、农村信息化等各类信息服务。比如通过华数资讯,用户可以最快了解购物、旅游、房产、汽车、美食、公共信息等城市实用信息;华数气象,全天候24 小时不间断为用户提供公益

性气象信息;“教育充电馆”下设幼教、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语言教育四大版块,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学习内容。此外,华数开发了华数城市眼监控系统,包括公交、执法、停车、环保、监控等等,都在统一的平台上。此时,电视其实就变为了一个包罗各种信息的“信息数据库”,用户可以随取随用。

比如,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华数在杭州市政府的支持下,在企业排污口安装电子眼,市民可通过电视屏幕随时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就可以投诉。

车载服务方面,华数交通平台,拥有杭州市多个道路交通监控探头路况视频资源,以权威和专业的交通信息、路况直播,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华数还打造了车载一键通的服务,通过CMB的网络,把全程交通的数据发到网络,进行实时路况导航。市民开车时如迷失方向,不方便查找,可以按一个按纽一键接通华数呼叫中心,华数会根据用户的所在地和目的地,自动生成一个路径发至用户的导航上。市民需要了解目的地停车位状况,华数的停车位导航,使用户的停车变得不再困难。

华数传媒的娱乐和信息服务,不仅跨界融合了音视频类、信息类:娱乐类、应用类和消息类等多种内容服务,实现了直播数字电视和互动电视的统一,还一改传统广播电视“纵向”的服务模式,实现了“纵向”与“横向”服务的融合。并涵盖了个人、家庭、汽车、社区、行业及城市各个层面和空间,华数所创造的多平台、全业务服务体系,大大拓展了数字电视的发展空间,也使杭州市民率先享受到数字化城市信息建设带来的生活品质。

3、跨屏跨网:传输渠道的全媒体构建

从互动数字电视起步的华数传媒,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已由原来杭州的数字电视平台发展成为浙江省有线数字电视和移动电视发展的省级主体。目前华数传媒不仅拥有有线电视网、有线宽带网、移动,手机电视网、无线城市网四张网,还拥有IPTV、3G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的全国集成运营许可,这标志着华数具备了在数字电视网、互联网和通信网上开展跨屏跨网融合新业务的资质条件,从而将电视服务从电视屏延伸到电脑屏、手机屏等,成为向无线、移动电视和信息化应用转型的综合运营企业。

如今,华数传媒的数字信息终端屏幕,不仅包括交互数字电视、互联网,还包括移动多媒体终端、公交站台屏、城市大屏、楼宇小屏、社区信息屏、车载电视屏等载体,完成了三网融合基础条件的所有积累,为今后的全媒体融合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10年4月华数传媒推出跨屏跨网产品,根据其描述,杭州的个人用户,“既可以在温馨静谧的家里欣赏时下最热大片;可以在如诗如画的西湖边徜徉在互联网世界中;也可以在交通拥堵的路途上,看看电视直播。无论是在家里还是户外,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轻松实现看电视、点大片、览新闻、玩游戏、炒股票、缴电费、搜信息、聊视频、查路况、淘宝贝……”全媒体传输和跨屏跨网视听无缝切换的便捷性在杭州已经可以期待。

4、跨业经营――盈利模式的多元化拓展

由于有与网通等网络运营商的密切联合,除了互动电视的核心业务外,华数传媒在技术基础和运营潜力上都具备了有线电视宽带数据业务的发展能力,开展这方面的业务。灵活多样的交互式增值服务。2010年6月,华数传媒与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华数集团下属浙江华数传媒网络有限公司与亚洲最大的网络零售商圈淘宝网共同投资1亿元人民币,正式成立“华数淘宝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新成立的华数淘宝将整合华数传媒和淘宝网的资源,以华数数字电视为平台,打通从互联网到数字电视的终端链条,推出交互式电视购物平台。电视用户只要在家里动动遥控器,就能轻松上淘宝网购物。在收费方面,华数电视淘宝商城将按照销售佣金模式,类似淘宝商城。此外,华数还与业内知名的“房易网”合作开设房产频道,为用户搭建了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即将推出的独家房产视频内容,也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如今,在华数传媒集团旗下已有多家公司,如华数传媒网络有限公司、华数网通信息港有限公司、浙江梦想传媒有限公司、华数淘宝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尼尔森网联媒介数据服务有限公司等子公司和合资公司,所设产业板块包括:数字电视产业板块、宽带通信产业板块、数字化内容与应用服务产业板块、新业态电视传媒产业板块、网络文化服务产业板块和数字信息服务业产业板块,构建了“数字电视、数字化内容与应用服务、宽带通信、新业态电视传媒”等产业集群,可以说华数传媒通过不断探索在“新媒体、新通讯、新网络、新信息化应用”以及“三网融合”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完成了从单一的数字电视产业向一体化融合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华数传媒集团的跨界启示

从最初的杭州有线电视、到杭州数字电视,从华数数字电视有限公司再到今天的华数传媒集团,近十年来,华数传媒经历了一个不断进行跨界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华数传媒之所以能占据产业发展先机并不断发展壮大,其中不乏可资学习和借鉴之处。

1、前瞻性的产业发展跟光和信息化发展战略

早在2000年,当三网融合还更多停留在纸上之时,意识超前的杭州有线网便投人巨资开始了基于IP技术的全程双向改造,并在数字电视发展伊始,就将其定位为家庭信息化终端和城市信息化综合平台,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收看节目的电视,使数字电视获得了较为广阔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占据了产业发展的先机。杭州华数前瞻的产业发展眼光和信息化发展战略,与当前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因赢得先机而积累的融合发展的经验、成绩和条件,为其成为三网融合试点单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不断开拓创新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华数传媒自建立以来,其在体制、模式、技术、业务方面的创新就从未停止。作为跨界经济实体的组合,华数率先完成了转企改制,建立了高效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和激励机制;技术方面,华数率先研发出第一台交互电视的机顶盒,建设了全国第一张IP城域网;运营模式上,华数首创“广播十交互”式的数字电视发展模式,被誉为“杭州革命”。同时,华数将家庭信息平台建设和城市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相结合,也是华数对数字电视发展的创新性定位,它不仅拓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更代表了未来数字生活的发展方向。如今,华数对纵向互动、横向互动、网络化互动的深入开发以及全媒体理念和三网融合实务运作,使杭州始终处于数字化的领先地位。华数传媒所拥有的不断创新的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确保了公司的高速、可持续发展,使之能继续抢占先发优势,引领全国广电网络三网融合的发展潮流。

3、地方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的有力支持

华数传媒的跨界发展,离不开杭州市和浙江省政府以及浙江广电局、国家广电总局等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早在2003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制订了“加快发展数字电视,建设杭州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战略决策,2005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杭州数字电视公司完成了网络中心转企改制,并同步

完成了对杭州下属二区五县市的有线网络整合。2007年,浙江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发文,明确以华数为全省性平台和发展主体,以资本为纽带,推动实现全省各地有线网络数字化联合发展。为此,浙江省政府成立了数字电视领导小组,直接协调多方关系,促进华数传媒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与发展。

2004年12月,国家广电总局在华数设立了《国家广电总局数字电视开放实验室》,对新一代有线电视网技术和数字电视新业务、新运营模式进行研究、开发和运营试验。五年后,数字电视开放实验室取得的显著成绩,为2009年国家广电总局委托华数建立国家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融合业务创新实验室奠定了基础。华数承建的第二个国家实验室,进一步巩固了华数在全国数字电视发展的先锋地位和NGB发展中的中心枢纽地位,进一步促进了华数传媒的跨越式发展。

4、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和实践

数字化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放、融合、竞争与合作,这不仅体现在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盈利方式上的变化,更体现在发展理念上的变化。杭州华数建立伊始,就具备了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不断进行了跨界组合和跨地域合。作发展,并最终构建了由国内外130多家节目内容供应商参与的节目内容合作体系,如华数互动电视拥有全国最大的视频库,超过600部电影、15000集电视剧和10万小时视频节目。2006年,凭着自身在互动电视技术、内容、应用、运营等方面的积累,华数公司跨越省域区隔,通过网络建设、技术服务和市场策划等支持方式,与重庆、陕西、安徽、云南、新疆、河北、武汉、厦门、福州、南昌等20个省百余个城市广电网络建立了联合运营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9年华数的跨界组合在产业链中继续延伸。8月,华数传媒与都市快报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新媒体内容、新媒体形式、新媒体运营等领域寻求全面合作;2010年4月,华数传媒集团与香港电讯盈科集团签署了有关在“三网融合”技术领域上的合作意向书;此外,华数还与微软、中影、华谊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签署了技术、内容合作协议……可以说,华数传媒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以及跨域跨行业合作发展实践,是其能领跑数字电视以及NGB、高速发展的宝贵经验。

5、灵活多样的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及现代市场营销服务体系的构建

模拟电视时代,观众通过付出观看广告的时间成本换取观看节目的娱乐价值,而数字电视时代,数字付费电视提供的是“窄众”的个性化市场服务,满足的是观众多样化的个体消费需求,数字付费电视的收视也直接表现为购买行为。因此,数字付费电视的推广,市场手段应该是主要动力。

篇7

1 发展现状

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构建 县域内校园网络覆盖率达100%,率先实现了浙江省教育计算机专网的改造升级,实现了“千兆网络到校”;多媒体进教室完成率达100%,全县所有班级实现标准多媒体或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配备;教师机普及率100%,师机比达1:1;全县中小学生生机比为每3.54人/台(小学为4.12,中学为3.01),初步形成了校园网、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远程主播教室“一网三室”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框架。

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入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涌现出了实验中学的“校本OA办公管理系统”、向阳小学的“校园物联网智能管理平台”、三毛小学的“网络研修平台”、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教师办公博客”、天宁小学的“一品三特网”、滨海中学的“Moodle网络教室”、六里小学的“ITtools教学平台”等一批特色信息化应用平台。海盐教师博客、海盐教育装备网、海盐教研网、海盐教师优视网等各专题网站应用效益显著,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下载、课程研讨、磨课交流、互动评价等的网络化。

信息化管理成效初显 学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率达100%,所有学校开通了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并建有县域图书WEB查询系统。建立了县域OA办公平台,加快政务公开和管理规范化进程,管理效率提升明显。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运行维护保障体系。随着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的不断完善和智慧教育、智慧校园、智慧管理等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海盐县信息化水平从局部应用为主的初级阶段,逐步迈入集成应用的中级阶段,实现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的网络化,为构建新型教与学模式,推动海盐县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

2 实践与收获

观念先行,是教育信息化实践获得成功的前提。应用落地,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得以成功实践的关键。

固本强基,重视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

1)先进理念引领发展。海盐教育信息化领先发展的关键在于理念先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有超前意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融合发展。通过积极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数字化科研环境、数字化管理环境以及数字化生活环境,全方位推进面向县域所有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保障。早在2001年海盐县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之时,就明确了正确定位,适度超前的要求,从“建、配、管、用、研、效”多维度,综合性、系统化、全方位地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2)舍得投入奠定发展。基础设施投入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基础,结合省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实施,海盐县加大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二五”期间,共投入装备经费近7500万元,其中70%经费都用于信息化建设。2013年投入1500余万元,重点建设“三通两平台”数字校园工程,建设“人人通”教师空间平台,实现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机制四大突破,在全省超前完成100%中小学校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和教师办公室的宽带接入的目标。2014年投入近600万元用于电子白板推进工程,共装备电子白板347套,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班班装备电子白板的目标。

3)项目推进保障发展。以项目为抓手,推进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相继完成了县教育城域网升级工程、标准多媒体进教室工程、学生机房改造工程。信息化建设任务分布实施,集中力量为学校办实事。如2011年全力实现班级多媒体普及项目,2012年重点实施教师计算机全配备,2013年全面铺开“海盐教育智慧云”建设项目,重点实施了LED显示屏进校园全覆盖工程、电子书包试点工程、机器人实验室建设工程,推进课堂信息化实践教育,2014年重点推进了电子白板进教室工程。

攻坚克难,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

1)深化融合,信息化应用环境初步建成。目前海盐县教育信息化已经具备了跨越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硬件方面,由先前的“二机一幕”的普及,跃升为“一电一机一幕一通”的普及;教师办公则从“一笔一纸”,跃升为“一电一通”。在软件方面,从无到有,呈现多元化趋势:校校有网站,科科有基地、人人有博客……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出品牌、出精品的时代,融合发展,全面推进“智慧教育”建设,尽早实现课堂教学数字化、学校管理系统化、教学资源云端化、校本教研网络化。

2)应用驱动,信息化发展载体丰富。推进可持续能力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应用是关键环节。海盐县十分注重学校信息化应用,聚焦信息化应用研究,重视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研究和探索,逐步推进教育信息化从“应用阶段”向“融合阶段”发展,推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一是通过信息化的课题研究,探寻信息化建设的新路子,提升研究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在2012―2014年,海盐县有2个课题获国家级课题立项,4个课题获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立项;24个课题获市教育技术专项课题立项。大批量课题的立项研究,推进了海盐县信息化科研发展。

二是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组织举办了全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大赛、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应用培训活动、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和智能机器人比赛,不断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三是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与融合。积极搭建各种平台,丰富活动载体,不断提升海盐教师博客、海盐教育装备网、海盐教研网、海盐教师优视网等专题网站服务师生成长的能力。每年组织开展各种论文评比、课例评比、网站制作等活动,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服务效益。

3)示范引领,数字校园建设成效显著。建立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管理长效机制,出台《数字校园建设指导意见》《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数字校园建设标准》《海盐县数字化校园考核评估考核细则(试行稿)》等政策文件。量化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细化管理要求,强化对学校管理和应用的考核。实施教育装备管理先进考核,通过各类考核评创,抓实抓好常规管理,提升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绩效。积极培育典型,通过发挥样板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实现“高标准、规范化、示范性、实效性、有特色”的发展目标。目前,海盐县大规模基础设施投入成效初显,共有国、省、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4所,国家级百所数字校园1所,省级示范性数字校园3所,市级数字校园16所和市级示范性数字校园3所,有20多所学校通过县市级数字校园评估。

4)注重积累,资源建设特色鲜明。重视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行政主导、多方参与,基本形成了“时时、处处、人人”都能享用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环境。资源建设重过程,重积累。海盐教师博客集成了12万余篇的教学资源,为教师日常教学研讨提供了便捷的网络平台;海盐教师优视积淀了800多个精品课堂教学实录。积极引导用好省教育资源网应用平台,开展人人通空间专题培训,积极推进教师人人通空间建设。积极配合教研室,大力推进学科资源建设,至2014年底,所有中小学学科都建有学科基地和本地化的各类课程资源库。

5)创新管理,积极推进数字化管理。2011年底,改版完成海盐教育网,进一步完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搭建一个以海盐教育网为中心,涵盖教育装备、海盐德育等子网在内的绿色、安全、高效的教育信息支撑体系,向师生开放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学校教育教学。2012年,购置了网络版教育装备管理软件,全县各中小学的教育装备采购申报、采购执行、采购结算、实验室管理和专用教室管理等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2013年,全面升级OA办公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2014年,我们进一步深化数字化办公,拓展网络办公、行政许可、政务公开、意见反馈等功能模块。

点面结合,加快教育信息化机制建设

1)队伍培养目标明确。以人文本,提高信息化服务能力。信息化队伍的素质决定了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的优劣成败。海盐县队伍建设培养目标明确,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推进,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不仅要拥有一支“具有较高素养和技能”的教育信息化队伍,注重“成长型”教育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还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教育信息化人。提出从“做有技术的教育信息化人”到“做有智慧的教育信息化人”,再到“做有文化的教育信息化人”转变的队伍培养目标。

2)健全专业成长机制。创新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方式,联合县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开展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和岗位培训工作,利用教师博客、网络研训平台等,不断加快专业队伍素质提升。充分利用好专业人员优势,组建学科中心组、现代教育技术服务小组、图书中心组等,利用QQ群、学科中心组网站等平台,“传帮带”到校,努力达到通过一支队伍带动一个群体的目标,建立健全队伍培养内涵发展机制,提升整个信息化队伍素质。

3)专业队伍梯队管理。专业人员分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以嘉兴市名师、名校长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核心小组”;第二梯队为以嘉兴市级学科带头人为骨干的校级信息化建设“骨干小组”;第三梯队为以海盐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为主体的信息化建设“应用小组”。三级梯队小组依托不同的层次,逐层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从建设到应用、从管理到培训、从教学到科研,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

篇8

1.1社交媒体的发展推动着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社交网络的融合

在移动网络的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于网络环境中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传统的生活学习方式已经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移动网络的信息能够及时推送、及时交互,手机游戏内容的丰富,手机支付平台的便捷更是令人欣喜,移动网络社交媒体的强大功能极大地满足了人们轻松快捷的生活需求,移动网络社交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尤其是生活在时尚前沿的高校大学生。以往图书馆传统的信息资源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更为高效高质的移动信息资源传播,高校图书馆正在经历着从未有过的生存发展危机。在这样的移动信息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移动网络的优势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最广泛的覆盖,扩展和延伸图书馆的服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移动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强有力地推动着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网络的迅速融合,逐渐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实现模式。

1.2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社交网络的融合促进了社交媒体的发展

当今社会在快速地前进发展,人们的社交形式也在相应地发生着变化,社交形式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这样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交形式会导致人们更加多元化的个性需求。如何应答这样的需求是移动社交媒体保持自身活力和动力的重要课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人,手机网民为5.27亿人,手机上网使用率高达83.4%,首次超过了电脑,其中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率是40.7%。这些数据说明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更为便捷的社交媒体一定会迅速取代较为传统的社交媒体,在这样的发展道路上谁能更持久地保持强大的动力和新鲜的活力,谁就能赢得用户,那么如何保持动力和活力是关键。实现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社交网络的融合发展被证明是确实有效的途径。站在用户的角度来看,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就是动力来源。因此,高校图书馆融合社交媒体,其实是把图书馆庞大的信息资源融入移动社交媒体,成为社交媒体最强有力的信息资源保障,进一步拓展了社交媒体的使用价值和服务内容,这样的融合不仅解决了网络环境中的知识源的问题,也可以把图书馆的用户直接转化为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极大地促进了移动网络社交媒体的良性发展。

2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社交媒体的融合发展

2.1以双方合作共赢为融合发展的利益基础

在市场经济时代,尊重双方的利益,共生共赢是双方合作的利益基础。作为商业应用平台的移动社交媒体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关注的主要是市场赢利;高校图书馆是信息资源平台,其发展方向是信息的最有效利用和最广泛传播,关注的主要是信息服务,双方之间没有绝对的利益冲突,为了自身的发展双方都必须要自我创新,自我完善,不断挖掘用户,最大化满足用户的需求,最后的着眼点都在用户上,这就形成了共同的利益连接,也就是双方融合共赢的利益基础。

2.2以双方资源有效结合为融合发展的技术基础

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社交媒体融合最理想的是实现双方优势资源的有效结合,一方面利用移动网络媒体最前沿的信息传播技术;一方面利用高校图书馆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储备。要实现这样的合作共赢首先要解决技术上的问题:信息的呈现方式和信息的分类管理。信息的呈现方式直接关系高校图书馆的自身形象和服务内容,好的呈现方式可以展现出欢迎用户的服务姿态,赢得广大用户的心理支持。信息的分类管理是以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为基础的,对大量的纸质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信息的采集加工、信息的分类重组后的有效信息管理。目前,超星数字图书馆和中国知网等已经开发了一些特色信息服务,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这为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社交媒体融合提供了更切实可靠的参考依据。

2.3规范法律范围内的著作权保护

篇9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高校;媒体融合;发展策略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110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2

随着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与互联网的融合(简称三网融合)的推进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读者倾向于信息容量大、更新速度快、表现形式多样、融入媒介程度高与反馈机制强的新媒体电子书的阅读方式,远离文献检索途径烦琐、文献获取方式和途径单一、文献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传统图书馆服务。目前,新媒体阅读方式已成主流趋势。强调,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在市场需求和全球媒体融合的大潮流驱动下,图书馆除了与新媒体融合别无选择。

1 媒体融合的内涵

“媒体融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把图书、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与移动PC、智能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并将其作为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移动PC、智能手机、数字电视广播作为新媒体的“新”只是某个时间段的新,是狭义的新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衍生出新新媒体或称复合媒体、综合新媒体。这种复合媒体、综合新媒体是建立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上的,将文字、图形、图像、网页、声音和视频等多种信息类型,利用三网融合技术,呈现在用户提供的手机、iPad等手持设备或电视电脑上,实现随时随地接收各种信息。新新媒体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各种传播形态来满足信息受众的细分要求,使受众能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满足听觉和视觉的媒体体验。

2 新媒体对图书馆服务的冲击

IPTV、互联网电视、网络视频、手机电视与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快速崛起,以其快捷方便、信息海量、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等优势吸引了大众眼球,越来越多的用户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新媒体以其在资源和服务等方面的优势逐步挤占了图书馆的发展空间,严重降低了图书馆的影响力。图书馆刚出锅的热菜――数字化图书馆服务在媒体融合潮流的冲击下迅速冷却甚至石化,正处于压力巨大的尴尬境地。

2.1 文献检索途径烦琐

尽管传统图书馆已基本实现了馆藏书目的联机检索,但仍无法做到对图藏资源的统一检索。换系统检索和换库检索等多次检索,增加了检索的程序,使检索复杂烦琐,不便捷。而新媒体利用日益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使用数据耦合接口,借助数据分析平台,获取用户文献需求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定制化服务;针对普遍用户的文献需求,整合当前现有的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打造个性化的文献服务平台,对各类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实现馆内资源一站式检索。大大方便了数字文献资源检索,提高了数据库的利用率。

2.2 文献获取方式和途径单一,纸质文献利用率低

在资源获取方面,图书馆设置了固定馆藏阅览室或者固定访问IP地址。文献获取方式和途径单一,使一些到不了图书馆的读者无法使用图书馆的资源。而互联网与广播电视、通信技术的融合,使读者随时随地通过广播电视、移动通讯、移动PC获取信息资源。图书馆应该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把图书、报纸、期刊杂志等传统媒体,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与智能手机、移动PC、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并将其作为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音频、视频、语音等服务。假如图书馆还囿于当前传统的服务方式,必将流失更多的读者群体,图书馆最后只能沦为大家上自习、听讲座的场所,而不能发挥其传承科学文化知识,塑造自由高尚之灵魂,提高广大读者文化素养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2.3 文献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传统图书馆文献资源供给建设处在成本和用户需求增加与预算受限的矛盾中。文献资源利用又因供给不足、推介不力、管理不善导致利用率降低;信息服务缺乏与时俱进的服务意识,服务方式陈旧、服务内容形式干瘪,最终使用户体验服务效果比较差;文献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是图书馆发展的主要困境。

3 数字图书馆与媒体融合发展的策略

媒体融合是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信息时代媒介发展趋势。高校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传播基地,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集散地,是文献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必须掌握媒体融合新技术,积极与网络、手机、电视等新媒体融合,发展建设新型数字图书馆――新型综合媒体数字图书馆。高校图书馆进行新型综合媒体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实属系统工程,本文就数字文献资源建设、组织机构和业务重心调整、显示终端设备升级、馆际合作、社会共建共享等方面进行探讨。

3.1 加强数字信息资源融合建设

文献信息是数字图书馆的基础,是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资源。高校图书馆要加强馆藏数字资源的建设,一方面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度的整合开发,结合当前热点和重要的课题、重要学术领域和一定用户群体的信息需要,建设高质量的知识资源库群。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网路、广播电视、手机等各终端设备方面的数据收集整理,进一步发掘各种类型和形式的信息资源,强化对各种工具的探索和实践,实现各种载体资源间的深度契合,建立新型媒体与数字资源融合更为紧密的信息体系结构。

3.2 设备融合升级策略

信息传播的最终展现需要各种终端,终端是解决信息服务的最后一环――信息呈现。终端设备融合是指使用不同终端设备,比如:电脑、电视、手机与手持阅读器对同种或同类文献内容或数据库进行查询、检索、阅读而获取文献知识的方式。媒体融合将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与广大群众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一个全新的信息交流平台,使读者能够在电脑、手机、电视、手表、眼镜与戒指等多种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获取图书馆的信息与服务、自由地与图书馆进行互动交流。媒体融合突破了图书馆以往单一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将资源和服务延伸至广播电视网络及电信网络的平台上。读者除了利用电脑终端,还可利用手机、数字电视、车载电视、IPTV、MP3、MP4、掌上电脑与手持式移动设备等,享受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更加丰富多样的服务平台也使图书馆的文化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共享。

3.3 组织机构和业务调整策略

三网融合后,新媒体技术加之物联网新技术的应用,图书馆的业务重心必然调整。借媒体融合大发展之机遇,图书馆要发展,其业务重心必将重新调整整合,变以往的以采编典藏为核心的传统业务过程为以开发利用数字信息资源为主导的业务体系,其组织机构也将相应作出调整,满足媒体融合时代数字图书馆业务开展之基本需要。传统图书馆的业务重心是放在采编部、流通部。新媒体图书馆的业务重心应该是放在读者信息咨询服务部和数字资源加工部。其中,流通部依然是基础服务部门,读者信息咨询服务部、数字资源加工部是主要部门,是业务工作开展的重点。读者信息咨询服务部根据读者的借阅习惯、爱好特点及信息需求甚至社交方式等信息进行收集,利用云计算技术对读者大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分析和处理,从而有针对性地推送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数字资源加工部既要重视对各种传统纸质文献的采访、加工整理、入藏、流通与阅览,又要加强对各种数字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整合及推送服务,以丰富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满足读者对新兴媒体阅读方式的需求。媒体融合时代,图书馆必须对原有业务进行调整,将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和升华,满足用户对新媒体多种类型的信息资源的需求。

3.4 合作开发、共建共享发展策略

图书馆与媒体融合应用离不了大量的硬件设备、软件平台以及高额的网络流量费、系统维护费等各种资金费用。各高校数字图书馆可通过网络建立馆际联系,共享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高校数字信息中心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众多高校乃至全社会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网络连接到全球各个角落,让人们很方便地共享知识资源。因此,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并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图书馆之间的事情,它涉及整个文献信息领域。图书馆之间的技术互助、资源共享对于节约成本、推进全媒体进程、促进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综合媒体图书馆建设还可以与一些软件开发公司、社交学习网站、移动运营商合作,共同开发建设新时代新型数字图书馆。实践证明,图书馆将部分业务市场化,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对推进图书馆技术革命、硬件建设、服务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3.5 升级管理体制

新型综合媒体图书馆的管理,既包括对传统图书馆的管理,又包括对算机和网络的管理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既包括信息管理,又包括知识管理。这就要求人们逐步适应新老媒体融合的体制机制,摒弃以往的管理思维,树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在不同媒体之间树立大扁平化管理思维,实行扁平化管理,促进图书馆内的采、编、检、借、阅、咨询与推送众流程协同工作,馆外与手机、电视等众媒体平等自由融合发展,创新管理结构,优化组织架构,推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一体化发展。新媒体造就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媒体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和传播形态,丰富了传播途径,图书馆作为信息传播中心,应该改革传统的管理方式,加强对各种新兴媒体的管理和利用,激活新媒体各个单元,激发人才的创新动力,丰富并活跃图书馆内容和服务,吸引更多读者,扩大图书馆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可以说,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媒体融合的深入,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图书馆建设必然调整发展策略,倚重新媒体技术,加快图书馆数字化媒体化进程,形成新型的媒体化数字图书馆。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播特征;优势;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049-02

20世纪80年代,媒介融合的概念首先被提出,并简单地被定义为将原属于同一类型的媒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此,美国艾·浦尔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传媒经济学》的作者喻国明教授这样理解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作为中介,将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作为传输手段,运用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象和语言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并且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加强了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从而导致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1]。

近几年中,新传播科技与新资讯媒体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发展并普及,以数字化为表征的新媒体对媒介环境乃至社会环境正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媒介融合的发展进程也被大大促进了,并涌现出了众多以媒介融合为基础的传媒集团,通过不同媒体之间的资源重整与优势互补,生产出融合型的信息产品,从而达到了单一媒体无法企及的传播效果。应该看到的是,本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呈现出媒介融合的新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对媒介融合也逐渐开始加强重视。综上所述,研究媒介融合的优劣势以及发展前景是非常必要的。

一、媒介融合的传播特征

当前,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体现为以下两种:一是跨领域的整合与并购。即通过组建大型跨媒介传媒集团,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二是媒介技术的融合。联合新旧媒体技术,从而形成新的传播手段以及全新的媒介形态。以下是媒介融合的主要传播特征:

(一)新闻业务等的资源共享

媒介融合打破了媒体之间的限制,整合了各类不同形式的媒介,并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形成全新的新闻采编流程。首先,集中力量采集新闻素材,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将共享的新闻内容制作成文字、图像等,形成风格迥异的新闻产品,以不同的媒体平台相继传播给各自的受众。相同信息根据不同的媒介产品将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有利于资源共享、节约成本、加速传播。既扩大了市场,提升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又有利于打造交互媒体的品牌效应。

(二)数字化的新闻载体

媒体发展至今呈现出边缘淡化与相互融合的传播形态,这与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传媒科技与媒介融合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将成为各个媒体平台共同存在的形式,最终实现“媒介大融合”,出现集多种媒体形式于一体的全新数字媒体平台——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体都将数字化并建立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之上[2]。

二、媒介融合的优势

(一)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和更加便携的应用

媒介融合搜索功能中的搜索结果更加清晰和准确,这是由其多媒体特性决定的。搜索的结果将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并能进行评级分类。

媒介融合的便携功能主要体现在媒介终端上,媒介融合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标是,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与时刻都可获得任何目标信息,而这依赖于媒介终端向更轻巧便捷改进。

(二)传播结构优化,服务个性化需要

媒介融合的发展使受众从被动接收信息变为主动参与信息传播过程,传播的广泛度提升,受众和媒体之间的没有了清晰的界线,受众更加主动地参与评论、传播、反馈和分享。媒介融合使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以任意的方式获得想要的信息,不受时间、地域等因素限制,极大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三)传播效果强化

受众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因媒介融合提升,受众的积极参与使得信息的接收和记忆变得更加简单便捷。同时新媒体能够获得更更准确、快速、及时的用户信息,有利于媒介受众定位和传播策略的调整,极大地改善了传播效果。媒介融合的信息传播同时运用文字、图片、音像等多种媒介形式,可以使人们通过不同的媒介渠道在同一时间认识客观界[3]。

(四)实现内容决定形式的优化传播

传统媒介在传播信息的时候,受众是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其实,信息本身才是传播过程的主体,而传播信息的内容恰恰受到了传统媒介传播形式的制约。媒介融合不同于传统媒介的地方在于,它充分使信息传播的内容变成了传播活动的主体,实现了内容决定形式的优化传播。媒介融合突破了传播信息内容的境界,使媒介成为为内容服务的真正传播载体[4]。

三、制约媒介融合发展的因素

(一)缺乏政策支持

当前,我国政府并没有放开对传媒产业的管制,传媒产业仍没有统一规划,其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竞争机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管理机构不统一。在我国当前的政策体制中,并非所有媒体都有新闻采访报道权,特别是在跨地区、跨媒体的采访时,除少数中央级的媒体外,大部分媒体仍受到诸多政策的限制——网络媒体中的绝大多数没有采访报道权,不可兴办刊物、杂志和电视台;报纸虽然有采访报道权,却不允许办电视台和广播电台,都使得我国新闻媒介融合深入、多样化的发展和探索得到了抑制。

(二)传统媒体管理落后

目前,报纸、电视、电信、广播等传统媒体虽然都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产业链条,管理体系逐渐完备,但内部管理落后、整合能力缺乏。就我国初步构建的媒介融合的媒体组织来看,多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媒介融合的基本框架,仅呈现了操作层面的初级融合,而没能实现产权融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

(三)缺乏全能型优秀人才

媒介融合对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体新闻采写的“多面手”被更多的需要,这就是说,对同一报道内容,他们要同时为平面媒体、电视广播以及网络媒体提供各种类型的报道。这就要求媒介从业人员在掌握新闻业务知识的同时,熟悉电脑和网络知识并能综合使用文字、图像、视频等传播手段;从业人员在完成采访任务的同时,还需及时进行文字报道以及视频编辑,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但由于没有良好的培养制度,目前极其缺乏能够适应多媒体报道工作的“全能型”新闻人才。

四、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

在我国,尽管媒介融合现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充分体现出特点和优势,我国政策和媒介环境中众多因素仍制约其发展,但纵观全球视域,媒介融合呈积极走向,我们应在积极预测其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基础上,改变束缚其发展的消极因素,优化其发展进程。

(一)新旧媒体的内容融合

媒体内容的融合,即分属不同媒体形态的内容生产、交换和消费平台,利用数字和网络终端,逐渐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的“内容融合”产品。在信息时代,传统媒体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要掌握大量的信息,然而传统媒体自身却难以对规模化的信息进行充分的生产和传播;作为新媒体的代表,网络技术的先进优势将大规模的内容生产变为可能,但资金的缺乏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内容的高度融合势在必行。

(二)媒介融合趋向于多元化

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更新和体制改革的深入,媒介融合将涉及更多相关产业,媒介产业融合形式在信息产业并购和信息产业战略联盟的主导下更加多样化,将进一步打破电信业、计算机业、大众传媒业的技术壁垒,并趋向跨地区的媒介融合。媒介跨媒体、跨地区的融合,以及媒介产业和其他产业跨行业的多元化融合,改变了媒介的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极大地增强了媒介的影响范围和作用力,使得媒介经济得到有效增长。新型的媒介融合以此为基础,将更加注重开拓新的赢利模式。另外,当媒介发生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的融合后,会大大增强垄断势力,媒介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形成,使得节目创新得到更多资金的支持,节目种类和媒介言论都将更加多元化[5]。

(三)关注低成本运作与人性化服务

媒介融合使媒介尽可能为信息消费者即受众提供“一站购齐”式的服务。这成为媒介融合的动机之一,同样也是媒介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消费中,现代受众对信息的获取渠道、传播途径以及信息附加值等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受众可以享受到媒介融合所提供的“一站式”信息服务和全方位解决方案,这又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产品的制作成本,提升了规模效益。媒介融合的趋势从当前来看是“三网合一”——融合现有的电信网络、计算机网络以及广播电视网络,逐渐形成一个包括数据、音频和影像在内的所有业务的、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系统,并依赖全数字化网络设施的支持,将电视、电脑及手机有机融合,为受众提供信息人性化服务的“三网合一”,如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等将给受众带来更加快捷、便利、舒适的服务[6]。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高寒.论新媒介时代的媒介融合[J].才智,2011(28).

[3] 张乔吉.新媒体背景下的媒介融合走向[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0(3).

[4] 周志平.媒介融合时代下的编辑素养研究[J].编辑之友,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