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18 17:5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旅游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旅游发展

篇1

丽江位于滇川藏大三角文化圈,是中华民族长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被称为“天下奇书”的东巴文,2003年8月,东巴古籍被列入了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有被称作中国音乐文化的活化石———纳西古乐;有世界绝无仅有的母系摩梭文化,还有彝(他留)、傈僳、普米、藏族等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丽江古城还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遗产,被称作“活”着的历史文化名城。此外丽江还拥有多气候带、多物种资源的生物资源优势。玉龙雪山风景区内分布有20多个保留完整的原始森林群落和59种珍稀野生动物,被誉为“动植物宝库”。“三江并流”的核心景区老君山,区内也有独特的丹霞地貌、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种类丰富、未遭破坏的动植物群落。这些都为开展科学考察旅游以及保持丽江生态环境、发展生物工程创造了先天的条件。3.区位优势。丽江地处滇川藏经济文化板块的结合部,是连接藏东南、川西南的重要节点,是大香格里拉主要旅游环线上的重要城市,现在随着丽江机场改扩建和口岸机场申报建设、泸沽湖机场建设的顺利推进,大丽铁路的建成通车,丽香铁路、大丽高速公路、丽攀高速公路项目的相继实施,以丽江为中心,辐射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各主要城市和景点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2],为丽江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区位条件。

丽江城市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所有的历史文化名城里,丽江的保护和旅游发展可以说是做得最好的,但从深层次来看,丽江旅游业辉煌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城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新城区发展无序。新城区发展缺乏有效引导,无序蔓延,在文化上缺乏与老城的关联,建筑风格破坏古城整体风貌,影响丽江城市形象,对旅游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潜在的危害。新老城区分离发展的思路和初衷是正确的,新城建设可以缓解城市发展和古城保护这对矛盾,扩大城市规模,分流古城接待量,近年新区发展也很快,特别是1996年大地震恢复重建以来,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丽江新区面积已达14km2,但建设项目主要沿道路铺开,占用大量郊外田园。土地利用的非集约模式,一方面破坏了古城古朴自然的田园风光,同时也造成街区内部土地空置较多,影响到城市的后续发展。另外,新区的建筑设计与城市景观呈现一种大杂烩般的状态,与充满魅力的古城相比,严重缺乏地域的特性和文化的关联性。新区还有少量高层建筑不当,部分建筑严重破坏了世界遗产城市的整体风貌。城市整体风貌的破坏必然会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形象,进而影响丽江在人们心目中的旅游魅力。

2.旅游资源破坏严重。目前丽江旅游开发偏集于古城和玉龙雪山,造成这两处负荷过大。2002年丽江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中提出,大研古城等主要旅游景区已经超越了所能承受的环境容量,在面积以3.8km2计的古城区,最大游客量不应超过6万人[3],而据2007年的统计数字,丽江古城2007年接待游客已达500万人次之多,并有不断增多的趋势,最大日接待游客量达到10万左右。如此庞大的外来人口,使古城不堪重负,同时也大大影响了游客的体验和旅游满意度。大量的外来从商人口和旅游者使水体、绿地受到了污染,玉龙雪山雪线上升,冰川退化,令人担忧。

3.传统文化氛围淡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UNESCO)2000年认为丽江古城“商业氛围和旅行氛围过于强烈,侵蚀了传统文化,随着旅游和现代化的出现,传统建筑的形式、节庆、礼仪、语言、服饰、信仰、传统手工艺以及民间艺术正在消亡和改变,导致古城面临文化危机”[4]。这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随着游客的增长,大量的非本地商人进入古城经商,造成古城商业气息过浓。太多的商店、饭馆、旅舍使古城几乎成了一个大商场,失去了原本作为居住区的那种宁静和安详。另一方面,居民受利益驱动也将住宅改为商店,同时由于居民们的正常生活受到了旅游的干扰,或出于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需求,大量居民从古城迁往新城区。2009年四方街地区的房东有超过80%选择在新城居住,留在中心地区居住的人不足10%,而这些留下的居民也是仅仅参加对古城的管理或清洁工作,真正的生活中心也在新城中[5]。人口置换,必然带来文化变迁,在旅游大潮的冲击下,古城的一些传统文化正在变异、消失,没有文化和历史底蕴的古城将变为躯壳一具。

4.旅游产品特色不足,结构单一。在整体区域上,缺乏特色游览点以形成分散遗产地游客的新旅游线路。丽江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大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但开发旅游资源的手段方式与其他地区基本雷同,不能独辟蹊径,因而没有充分展现丽江旅游独特的魅力。特别是丽江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还较为滞后,现存的开发又多停留在表层。经过几年的发展,丽江旅游设施接待能力已经能满足旺季需求了,但由于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是遗产地观光,因此又出现了淡季旅游设施大量闲置的问题,这些旅游设施的维护支持费用很高,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丽江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

丽江城市旅游发展的对策

1.保护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资源是基础,因此旅游发展的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旅游经营者、城市居民和旅游者,都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保护旅游资源。其中政府是保护资源的主导力量,因为政府的决策影响着其他相关者。政府官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有了观念的保证,才能在政策、法规、决策上对其他旅游利益相关者加以引导、限制和规范,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旅游经营者主要通过政策、法规、制度的形式来规范,对城市居民和旅游者主要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来帮助其树立保护的观念。

2.真正实施文化经济战略。我们要从战略高度明确丽江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与丽江城市,尤其是与丽江古城的保护和发展休戚相关,必须走城市与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道路,而且城市旅游的发展必须找准方向和立足点,也就是明确自身的优势和核心竞争能力所在。勿庸置疑,丽江的旅游发展应打文化牌,靠文化取胜。丽江由一个滇西北小城成为世界范围内人们追逐的旅游热点,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丽江世界遗产的文化品牌。文化为丽江旅游业的第一次创业带来了辉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可以说现在丽江旅游业处于提质增效,变数量规模型为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的第二次创业关口,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真正实施文化经济战略,走可持续旅游发展道路。在丽江旅游的第一次创业中,已意识到了文化的经济价值,但是对文化资源的应用还停留在浅表层次,比如旅游产品中只有供游客观赏的一些表层文化现象,而缺乏让游客认同、参与和体验的深层次的文化因素。而且,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丽江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同化,出现了文化商业化、传统文化弱化等现象,比如为了迎合旅游的需要,在一些项目和内容上改变纳西文化的原貌,使其商品化、庸俗化,这在一些民族歌舞的表演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上表现得尤其突出,纳西古乐演奏为了迎合游客的欣赏需求,而增加了伴舞,在视觉效果上就造成像是乐队在为舞蹈伴奏,舞蹈反而成了主体,歪曲了艺术的本相。因此现阶段丽江旅游发展的文化经济战略要避免已经出现的问题,挖掘以东巴文化为主体的纳西族传统文化内涵,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社会优势和环境优势。具体来说,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1)要严格按照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功能和发展目标进行城市建设。在2002年的丽江城市发展概念性规划中城市的功能定位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精品旅游城市,云南西北部的区域旅游中心,玉龙雪山风景名胜区主景区之一。发展目标是将丽江建设成为一个民族城市、文化城市和生态城市。从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来讲都是正确的,但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出现了各种城市建设的败笔,比如新城对老城的挤压现象,新城中出现的假古董建筑等等,这就要求政府、旅游开发者和居民树立起保护意识和观念,在实践中切实保护好文化遗产,实现丽江城市的发展目标。(2)加强城市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在城市环境中,纳西族文化一方面被作为稀缺文化资源来宣传和保护,而另一方面则是现实中的众多纳西人身不由己地投入到城市文化的洪流中,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融合。照此下去,可以预见随着共同文化的形成,许多原先存在于地区、村庄、家族或宗教共同体中的乡土性传统即便没有完全消失,也会被削弱,只能在一些典礼性或宣传性的场合出现,甚至最终与主流文化融为一体,无处寻觅。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传统文化保存和传承的机制,必须加大对传统文化如东巴文化的调查、分类整理工作,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各类东巴文化的保护及开发措施;要做好纳西族的保护工作,因为纳西民族是东巴文化产生、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加大东巴文化的教育力度和范围,普及东巴文化。(3)通过产业开发,阐释、活化东巴文化。将东巴文化从资源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实现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要借助目前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东风,抓住东巴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神用阐释、活化等手段展现东巴文化,开发出东巴文化系列的旅游精品、极品,从而打造丽江的东巴文化品牌。

篇2

关键词:城市旅游;生态因素;生态旅游;外滩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26304

1引言

城市生态旅游是以城市地域内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风情为基础,为满足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的需要,同时维护城市环境生态平衡和树立环保观念的一种大众化的旅游活动体系。从中可知,城市生态旅游包含了自然生态旅游和文化生态旅游。城市生态旅游是一种能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统一的健康的旅游方式[1]。

2外滩旅游生态因素分析

旅游区内的生物因素(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与非生物因素(包括岩石、土壤、水体和空气等)彼此之间互相利用、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并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环境,称为旅游生态。

外滩游览区的旅游生态因素广义上包括了水体、空气、建筑、道路等非生物因素,也包括了植物、动物、人类等生物因素。

2.1非生物因素

2.1.1水体

外滩水体主要为黄浦江。黄浦江是长江最后一条干流,也是上海市最大的河流,同时也是上海市的重要水源,并具有航运、排洪、灌溉、渔业、旅游、调节气候等综合功能。“黄浦秋涛”是沪城八景之一,农历八月十八在陆家嘴可见“银涛壁立如山倒”。

2.1.2空气

一般来讲,上海夏季以臭氧超标为主,秋冬季节以PM2.5超标为主;而冬春季节受沙尘输送影响,PM10超标的频率较高。

2.1.3建筑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极具历史价值,现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演变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形成时期(1843~1885年)。开埠之初,楼宇多为2~3层的外廊式建筑。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外廊式建筑基本消失,建筑大多为新型的文艺复兴式和哥特式。第二阶段为发展期(1886~1915年)。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建设主要有:1893年第二代海关大楼建成,使外滩开始有了公认的标志性建筑;1910年上海总会新楼建成,把外滩娱乐业推向了发展高峰;1902年华俄道胜银行新楼落成;1906年通商银行大楼、1914年东方汇理银行大楼等建筑落成,使外滩作为远东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第三阶段为成熟期(1916~1937年)。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有:1916年有“外滩第一楼”之称的亚细亚大楼落成;1929年开“摩登建筑”之风的沙逊大厦落成。此外,1920年怡和洋行新楼、1937年中国银行大厦等一批新大楼纷纷落成,使“万国建筑博览”终成现在的规模。

2.1.4道路

外滩地面道路服务外滩地区的交通和公交,道路布置为机动车双向4车道加两侧停车道。外滩地下建设1条双层6车道快速通道,把外滩从繁忙的交通功能中解脱出来,省出更多空间充分发挥外滩金融中心、旅游地标、休闲空间的功能。外滩隧道已于2010年3月28日正式通车,南起束门路,北至海宁路,全长3.3 km,主线带置为双层双向4~6车道。外白渡桥经加固后将继续承担苏州河两岸的交通,布置为机动车3车道[2]。

2.1.5广场

广场、金融广场、黄浦公园广场、信号台广场4大广场各具特点,满足人们节日庆典、人流集散、休闲休憩、观瞻伟人等要求。

2.2生物因素

2.2.1鱼类

黄浦江上承太湖水,东临长江出海口,是海淡水交汇处,孕育着浮游生物和滩涂植物,为鱼类提供丰盛的饵料,吸引各种咸淡水鱼类的栖息,又是洄游鱼类的过境通道,鱼类资源特别丰富。江内调查到的鱼类共计15目34科114种。按其生态类型大致可分以下5类:咸淡水鱼类、洄游鱼类、沿岸浅海定居性鱼类、海水鱼类、淡水鱼类[3]。

2.2.2鸟类

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上海共记录到鸟类20 目70 科共438 种,其中2000 年后在上海野外记录到的有373 种,近10 年来上海鸟类新记录达52 种[4]。出现在外滩的鸟类主要有夜鹭、水鸟、麻雀、白头鹎、乌鸫。夏天主要有小白鹭,冬天主要有银鸥。

2013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王雨佳,等: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自然与旅游

2.2.3植被

目前,外滩经改造后,空间变得更加宽敞,空气变得更加新鲜。以黄浦公园为例,改造后原先的围墙已被拆除,成为一片开放的公共绿地,而原有的公园肌理、植被系统、水景等基本被保留了下来,整个黄浦公园广场还与对面的外滩源公园一起,组成一个整体的外滩生态公园。如今,整个外滩的绿化面积超过2.3万m2,公共活动空间增加40%。

2.2.4人类

外滩社区(街道)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东北部,东临黄浦江;南至新开河北路、人民路、淮海东路;西至中路、延安东路、福建中路;北达苏州河,地域面积2.18 km2。居民户籍数3.1万户,户籍人口约12万人。外滩是上海对内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更是代表上海国际型大都市的一张“名片”,外滩的面貌反映了上海的形象,凝聚了上海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

新外滩开放后,游客数量剧增。在世博会期间,由于世博效应和暑期效应的双重效应,使外滩的客流量增加了30%左右。游客的增多对外滩的承载力提出了挑战,与此同时,游客的行为也对外滩的生态造成了影响。不少游客在平台上随地吐痰,影响观景大道的美观。在平台靠近浦西一侧的绿化带内,经常有烟蒂、餐巾纸、水果皮等。此外,游客拍照时,为了使画面更加丰富,经常脚踩花草。

3外滩发展城市生态旅游SWOT分析

3.1优势

3.1.1资源优势

黄浦江是最具标志的自然景观,它蜿蜒流长、回环曲折,具有调节生态气候的重要功能。江中鱼类丰富、鸟类众多,充满和谐的生态之美。观景大道上植被物种丰富,且开阔的空间适宜继续种植。“万国建筑博览群”是最具特色的人文景观,近现代建筑群色调统一,与自然融合,人文气息浓厚。它使游客感受到上海近现代史的变迁,从游览中体味到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为外滩发展城市生态旅游提供了基础的保证。

3.1.2区位优势

外滩地处上海的市中心,西面是南京路步行街,东面是浦东开发区。夹在两处都市景观之中,形成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外滩与南京路形成“丁”字结构,游客穿越繁华的南京路步行街,感受过都市的欣欣向荣后,有休息需求。因此,外滩的适时出现为游客提供了休憩空间。游客在此休息的同时,可以通过生态景观来放松心情,感受自然的美好和谐。

3.1.3客源优势

外滩的客源市场分为外地、本地游客两大旅游市场,其中外地游客包括国内和入境游客。对外地游客来说,来外滩游览的目的是欣赏万国建筑博览群、黄浦江美景以及浦东摩天大楼。对本地游客来说,外滩主要是休闲场所。早晨,外滩是人们的健身场所;晚上,则是情侣的恋爱天地。由此可见,外滩客源数量十分丰富[5]。

3.2劣势

3.2.1环境污染

(1)噪音污染。经过改造的外滩,在靠近中山东一路一侧的线性空间变得更加开敞。绿化以嫁接银杏、花坛和草坪为主。这种处理方式,虽然使得空间视线变得通透,但也给临江的观景平台带来了大量的汽车噪音,因此设计中并没有很好地考虑中山东一路的汽车噪音给游人带来的影响。黄浦江上每天往来的货轮汽笛声给游客造成了听觉上的干扰。而且,工业气息浓厚的货轮与流畅舒展的黄浦江格格不入,影响了整体景观的和谐[6]。

(2)水体污染。上海地处黄浦江下游,受到中游污染的影响,水质一直不太理想。该市郊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对黄浦江水质也十分不利。外滩一段的黄浦江,由于渡轮、游轮设施有限,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会随意丢弃在江中,造成水体的污染。

(3)大气污染。外滩地处上海交通枢纽地带,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

3.2.2绿化分散

外滩密实的肌理使得外滩的“空”和“绿”较少,虽然改造之后绿化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大片的绿地仍然十分稀少。公共绿地规模小且分布不均匀,地块绿地率极低,4个主要的广场上植被分散。在观景大道上,主要以点状的小盆栽为主,缺少高大挺拔的主体植物。

3.2.3基础设施缺乏

(1)座椅数量不足。在外滩的观景大道上,游客大量地聚集在观景平台上。虽然设置了T型的座椅,可容纳2000人,但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一些游客进入草坪,席地而坐,破坏生态环境。

(2)垃圾箱数量不足,无法满足游客需要。

(3)公厕太少,虽然如今公厕改进,女厕比原来增加了53.6%,但仍需排队等候至少15min。

3.3机遇

3.3.1旅游发展政策

十报告指出: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纳入了生态文明建设。2012年11月12日,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生态旅游分会(筹)召开了“学习贯彻十精神”的主题会议,对学习、领会和落实党的十精神做出具体部署。今后旅游发展应围绕四个方面做好工作: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重视生态修复;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扩大森林湿地面积;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由此可见,生态旅游将成为以后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外滩理应顺应潮流,开创出具有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的生态旅游产品。

3.3.2传统旅游模式受阻

上海现在主要开展商务旅游、购物旅游、观光旅游、节庆旅游等传统旅游模式,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些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游客越来越希望亲近自然,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在旅游过程中,游客逐渐认识到,应该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保持着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

3.4挑战

3.4.1区域竞争

在南京路东面是人民广场游览区,人民广场是以绿化为主的现代化园林式广场,形成了城市“绿肺”。人民大道两侧种植了大量的香樟、银杏、黄杨等植物,大道变成了“绿带”。音乐和喷泉以及上千羽广场鸽形成独特生态景观,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和谐。因此,外滩的生态旅游建设必须形成与人民广场不同的特点,突出黄浦江与万国建筑群的独特地位,将自身的生态旅游特色发挥出来。

3.4.2平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依托黄浦江两岸逐渐增多的人文景观和日益秀丽的自然景色,“浦江游览”已成为最有魅力的都市风光旅游及商业会务的精品项目。现在的浦江游轮项目包括:各类商务包船、新闻会、客户答谢会、LED广告服务、公司团拜会、游船婚礼、生日宴会、包船用餐等游船租赁,并提供专业乐队表演、烟花表演。这些商业化项目虽然发展了上海的都市旅游,但会破坏浦江的生态环境。因此,应适度限制,不宜过度频繁。

4外滩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建议

4.1充分发挥优势

充分发挥外滩自然、人文的资源优势以及区位、客源优势,形成自身的生态旅游体系。

4.1.1浦江生态游

利用黄浦江上鱼类物种丰富的特点,提供垂钓区。通过综合治理黄浦江的水质,划定区域,饲养适于垂钓的鱼类品种,专供游客进行垂钓。改变大型游轮的集中游览模式,以小型船只代替。这样不限制江面上的游客数量,保护了浦江的生态环境,而且拉近了人与江面的距离,达到亲近自然的目的。充分利用外滩4大广场的开阔空间,借鉴人民广场的广场鸽的饲养模式,选择合适的鸟类进行培育,使外滩生机勃勃。

4.1.2文化生态游

“万国建筑博览群”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外滩的精华,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其建筑色调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通过挖掘建筑的历史文化,对海派文化进行更广阔地宣传,倡导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对历史的保护,形成海派文化生态游。

4.2保护现有资源

4.2.1保护性开发

约束开发者的行为,进行保护性的开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以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为特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负面影响为直接目的的旅游方式,最终目标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强调环境的美化与优化,协调人地关系与人际关系。在保护和开发关系处理上,坚持保护是开发的根本前提,保护与开发融为一体。

4.2.2规范游客行为

对于在外滩进行游览的游客,要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对破坏生态的行为明令禁止。在明显的位置摆放宣传标语,呼吁游客为生态建设做贡献,这需要旅行团、导游等多方面的监督与协作。

4.2.3其他限制

对黄浦江上的游轮实行管制,在旅游高峰时段,限制通行。路面交通也应限制,避免大气污染。

4.3增加生态因素

4.3.1完善绿化系统

外滩许多路段由于路幅狭窄无法种植行道树,空间感受较为生硬。因此,可以在重点保护现状行道树外,在中山东一路一段补植行道树,形成林荫道,这样既增加了外滩的绿化面积,又将道路与观景大道相互隔开。另外,可适当增加小型街头绿地,采用见缝插针式的绿化布局方式。在观景大道上的街角处、围栏处,以及景观照明处,补植绿化,并采用不同高度、形状、色彩的植被组合成立体绿化,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通过增加窗台绿化、屋顶绿化、垂直街巷口墙面绿化、移动盆栽、悬挂绿化等提升外滩环境质量。交织形成分布均匀、覆盖面广、使用方便、共享程度高的绿化网络[7]。

4.3.2增加鸟类数量

可以借鉴人民广场的齐爱广场鸽,饲养低飞近人的鸟类,并且根据季节的不同,培养不同的品种。

4.3.3改进配套设施

无论是座椅、围栏抑或是照明系统、各种辅助设施,争取用自然的手法加以装饰。可以仿照观景大道上现有的白玉兰照明灯,将其他的设施装饰得更加贴近自然。改变栏杆地面生硬的钢筋水泥形象,采用改进过的自然材质,创造出融于自然的气氛。

4.3.4优化道路景观

道路景观是展示外滩风貌特色的窗口,也是承载城市功能和活动的重要载体。应当保持沿街建筑界面的连续、协调,保护外滩和苏州河、延安路等沿线的天际轮廓线和沿街立面的完整性与特色。拆除简陋的搭建、加层建筑,逐步将外露的有碍景观的市政基础设施和架空线路置于地下,拆除不相协调广告牌、雨篷等,对外挂空调等进行遮蔽。设置美观典雅、与历史风貌统一协调的地面铺设和街道设施。

5结语

虽然目前城市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尚未被广大旅游者接受,也未引起旅游开发者的足够重视,但是它相对于传统的旅游模式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随着游客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城市生态旅游将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在分析中可以看到,上海外滩拥有开展城市生态旅游的资源、区位、客源等多种优势,通过整合这些优势,同时完善相应的设施,可以加速外滩生态旅游的建设,实现外滩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俐.城市生态旅游初探——以上海为例的个案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4(2):100~102.

[2]周呜,罗建晖.外滩地区交通组织研究——上海外滩通道工程[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3):5~8.

[3]陈小华,李小平,程曦.黄浦江和苏州河上游鱼类多样性组成的时空特征[J].生物多样性,2008,16(2):93~98.

[4]蔡音亭,唐仕敏,袁晓,等.上海市鸟类记录及变化[J].复旦学报,2011,50(3):335~343.

[5]程海峰.基于上海客源市场调查的九华山旅游市场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09,23(4):21~23.

[6]简圣贤.上海外滩改造的思考[J].风景园林,2011(6):156.

[7]奚文沁,奚东帆,王佳宁.外滩的保护与更新策略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8(z1):136~139.

Study of Urban Ecotourism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Bund

Wang Yujia, Wang Jiping

(School of Art, Design and Media,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China)

篇3

关键词:节庆旅游 城市 辽宁省旅游

一、节庆旅游概述

在旅游研究中,根据旅游吸引物的吸引性质,分为场所吸引物和事件吸引物。场所吸引物是指旅游地固有的物质实体(如自然风景、名胜古迹)对游客的吸引;若旅游者去一个地方旅游,主要是是因为这地方发生什么事情,这种吸引就是事件吸引。由事件引起的旅游称为事件旅游。节庆旅游就属于事件旅游的一种。节庆旅游吸引物可分为两种类型:资源依托型和资源脱离型。资源依托型指节庆旅游举办地的旅游资源(自然、文化、历史、城市环境等资源);资源脱离型指节庆旅游本身特有的基本内容和活动,即根据节庆旅游组委会相关规定必须具备的内容和举行的活动。

节庆旅游吸引物

1.节庆旅游举办地的吸引

节庆旅游举办地吸引指当地的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节庆旅游产品开发必须建立在对相关资源基础的利用上,所以,节庆旅游产品开发的载体条件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也包括能成为节庆载体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潜在的旅游资源,如美食、特产、文化、习俗等。

2.节庆旅游本身的吸引

节庆旅游的特色是它的文化特质,缺乏文化内涵的“吸引物”不能构成真正的旅游吸引物。今天的旅游业,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只有当它体现出多种不同的文化底蕴时,才能对旅游者形成持久的吸引力,才能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内在驱动力。

二、节庆旅游与旅游城市的关系

城市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具有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是多种功能的集合体,举办一个有特色、有生命力、有市场前景的节庆活动,是一个城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节庆旅游之所以和城市相联系,在于节庆旅游资源对城市场所的依托性,以及城市旅游资源对节庆旅游活动的补充性。通过城市的中介,以及活动的依托,节庆旅游和城市旅游获得了融合的可能。

1.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为了节庆旅游的成功举办,各主办城市都会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活动期间将会带来大量的流动人口,巨大人流的疏散问题对城市的道路交通提出很高的要求,需要对城市的交通道路设施进行全面的改造。这必然加速城市完善基础设施的步伐。

2.塑造城市的形象

城市形象、品牌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城市举办事件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策略:即传播城市形象的手段,塑造城市品牌的营销策略。举办大型活动就是目的地形象的塑造与完善的过程。由于大型活动在举办期间的强劲宣传,使更多的人通过各种媒介或实地游览对城市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在短期内强化了城市形象,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

3.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事件活动比其他形式的旅游活动对于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

(1)增加城市旅游吸引物,丰富城市旅游资源

城市中的自然资源、人文和社会资源具有一定的旅游吸引力,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基础。然而,在旅游者日益偏好动态性、参与性、体验性旅游活动的今天,单纯静态吸引物的旅游吸引力正逐渐降低。因此,参与性强、丰富多彩的事件活动成为了城市旅游吸引物体系中的一种新类型。它的出现增加了城市旅游吸引物,丰富了城市旅游资源,实现了城市旅游资源动、静的完美组合。

(2)促进旅游产品系列升级

在事件活动策划阶段,针对即将到来的大量游客,旅游部门精心设计和开发具有浓郁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系列。完善观光旅游、文化旅游、科技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旅游产品,在这一过程中旅游部门也提升了本地的旅游产品系列。

城市对节庆旅游发展的影响

把节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一些相关的辅助要素称为保健因素,具体说这些保健因素有:旅游业发展要求、社会经济条件、区位交通条件、旅游业发展基础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等。这些因素对节庆旅游的形成不产生激励作用,但如果这些因素不完善,有可能阻碍节庆旅游的形成。一般举办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影响当地节庆旅游的发展。从供给方面,举办地的社会经济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举办地基础设施和旅游上层设施的水平,决定了节庆旅游的规模和水平。举办地自身的经济技术实力是成功举办节庆旅游的基础。 从需求方面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决定了居民节庆旅游需求的规模和质量,对节庆旅游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大多数节庆旅游的客源市场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节庆旅游的吸引范围是以其为中心的2小时旅行圈,圈内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直接影响着节庆旅游的发展。

三、辽宁省的节庆旅游发展情况

随着世界范围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办好旅游节庆活动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的问题。花样繁多的节庆活动,提高了人文旅游档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辽宁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大省,对此尤为重视,先后举办了沈阳冰雪文化节、大连服装节、大连啤酒节等活动,在培育特色旅游节庆品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持续性的节庆旅游如沈阳清文化国际旅游节、大连国际服装节、大连赏槐会、大连烟花爆竹迎春会、鞍山千山国际旅游节、鞍山玉佛文化旅游节、本溪枫叶节、丹东鸭绿江国际旅游节、营口望儿山母亲节等节庆活动。旅游管理部门规划使每个旅游目的地都有本地的节庆活动,以大型的节庆活动吸引游客。策划和宣传主题节庆活动,让人们能通过记住几句简单的口号、几条容易记的词语把旅游区的名字同直观形象联系在一起,把辽宁省宣传成为充满吸引力的地方,树立地区文化多样性和友好热情的形象主题。使这些活动成为旅游目的地永久性的旅游识别标志。同时要搞好旅游旅游宣传,如创意出版拍摄辽宁旅游传说、歌曲、影视作品等。近年来,辽宁又推出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如蒸气机车旅游、康复疗养旅游、仿古旅游和商务旅游等。各地举办的民间节庆活动也备受国内外游客青睐。有力地推动了辽宁省各城市的旅游发展和经济增长。这些节庆活动的开展在全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甘朝有,齐善鸿.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55 -59.

[2] 甘肃省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规划研究[R].甘肃省西部开发办,西北师范大学等课题组,2005:10.

[3] 吴浩.徽州文化旅游产品应树立独立的市场形象[EB/OL].安徽旅游资讯网,2005-05-13.

[4] 徐晨.节庆活动有所为有所不为[N].中国经营报,2005-02-23.

[5] 邓志涛.努力促进甘肃旅游产业大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加快开发力度[N].甘肃经济日报,2005-08-15.

[6] 林南枝.旅游市场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70-74.

篇4

(一)工业旅游的定义。工业旅游的研究起源于工业遗产旅游,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工业遗迹,因此国外关于工业旅游概念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工业遗产旅游角度,比如David Saun-Pujor和Joan CarlesLlurd6s-Coit(1995)研究认为工业遗产旅游是利用废弃工厂的旧址,通过将原有的机器、设备及厂房建筑等进行保护和再利用,使人们能够通过这些原有遗迹了解工业文化,同时具有观光、休闲及旅游功能[1]。但是工业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较短,与国外学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更多的是注重工业旅游概念的探索。本国学者将工业旅游的概念界定如下:工业旅游是借助历史遗存的以及现有的企业、工厂等经营场所,借助工业企业的建筑环境、生产过程、工艺流程、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以及独特的工业遗产历史、工业发展成就等工业相关因素作为旅游吸引物,通过设计包装、营销策划作为旅游吸引物,满足顾客精神享受及物质需求的体验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能够提高工业企业效益的旅游与工业相融合交叉的专项主题式旅游项目[2]。

(二)工业旅游的特点。工业旅游资源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为其一新的分支。目前,工业资源中吸引功能较强的主要是一些人们不常见的生产过程及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综合来说,工业旅游有如下显著特点:

(1)可进入性强。能够将自己的资源用于发展旅游的工业企业,由于工业选址的要求,大多分布在市郊,甚至室内,交通便利,旅游交通费用低廉,减弱了人们因交通问题而不能出游的限制。据一项调查资料表明,一些大中城市有99%的游客均愿利用周末到郊区旅游,工业旅游的开发则正好能满足他们的这一愿望。(2)地域性。工业产业的分布不如自然资源具有较好的客观限制性,但其分布本身具有地域性特点,这就决定了以此为基础的工业旅游资源也具有地域性。如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地区多以高科技工业和出口创汇的加工业为主,中西部地区则以资源型工业、重工业为主。这是与各地区的资源赋存条件、经济地理环境和我国经济政策分不开的。(3)动态性。一方面,相对于自然风光的不可再生性和不可移置性,工业旅游资源具有可迁移性;另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与市场需求的变化,工业企业存在新旧更替的过程。原本进入旅游市场的一些厂家一旦落后于时代,其产品、工艺就丧失吸引力。(4)依附性较强。工业旅游除了要依托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外,工业企业的性质、生产流程、生产特色、科技含量、生产设施的现代化程度等,决定了工业旅游的吸引力和观赏性,从而定了工业旅游具有较强的依附性。(5)季节适应性强。工业遗址、工厂和博物馆等工业旅游资源人文属性突出,自然属性相对较弱,受季节、气候的影响比较小,因此工业旅游具有很强的季节适应性性。

(三)城市发展工业旅游的现实意义。旅游城市是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比较优势明显的城市,无论是以自然风景资源见长,是以历史文化资源显优,还是以综合旅游资源著称的旅游城市,将工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对城市有着更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1)工业旅游对城市工业企业的意义。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推广优势企业的管理经验;加快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了解和开拓市场;有效地树立工业企业的良好形象。(2)工业旅游对城市发展旅游业的意义。促进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扩大旅游者的选择范围;满足旅游者的求知欲;缩短产销距离,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购物需求。拓展旅游资源的外延,拓宽旅游经营范围,进一步完善旅游产品结构,部分缓解旅游产品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带动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3)工业旅游对城市产业整合的意义。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而旅游业对资源环境的要求较高,两者的结合,既促使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又为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二、我国工业旅游城市的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者的不断成熟,相应的旅游产品形式也不断丰富起来。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工业旅游是对传统的观光、度假旅游的一种很好的补充。不过,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旅游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相当差距。企业在进行工业旅游产品开发设计时一定要摆脱粗放式思维模式,力争做精做细、做出特色,惟有如此,我国的工业旅游才有可能从“方兴未艾”成长为“常盛不衰”。

由于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中国的工业旅游发展与西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突出表现在日益广泛、深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工业旅游的影响与塑造。新时期,中国的工业旅游在推出新型旅游线路和产品、形成相应接待规模、丰富接待形式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我国的工业旅游品牌尚未形成体系,尽管一些企业已经有了旅游项目的基础品牌。目前,中国的工业旅游,一些企业仅限于没有创造的展示和宣传模式,且大多数企业开发工业旅游是单打独斗的方式,没有充分利用集群优势与品牌效应。

(二)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低。一般来说,旅游专业服务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管理的水平、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上。我国目前开发工业旅游的企业,虽然已经获得一些经验,但仍不能满足现代工业旅游的要求。由于工业旅游涉及的内容比较专业,现在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设立专门的岗位来运营旅游线路,培养专门的工作人员来接待游客。

(三)缺乏正确的营销和规划。在中国,大多数从事工业旅游营销者仅仅专注于行业或不完整的市场接待服务,现有的营销模式不能结合每个企业自身的特点来吸引客户,局限于依靠旅行社。尽管一些企业已经开始重视工业旅游项目,但在具体的系统操作运行中缺乏遵循市场规律和不具备战略的宏观规划。

三、国外工业旅游城市发展的借鉴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国外工业旅游城市的发展状况,政府的主导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德国鲁尔工业区衰败时,有政府主导成立的组织IBA Emscher通过强有力地领导作业,使鲁尔区发展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工业旅游地。

(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国内有城市许多著名的工业企业和工业品牌,但遗憾的是特色旅游项目不突出。因此,城市可以提高创新意识。首先,可以整合现有的工业旅游资源,并建立城市和企业的工业旅游形象。其次,培养专业旅游人才,引进工业旅游专家,对创新型人才给予奖励,鼓励更多的创新思维。最后,与旅行社和宣传媒体合作,通过媒体广告和各种商业活动,宣传本城市的工业旅游,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改善基础设施,提高产品内涵。旅游发展需要完整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支持。一方面,工业旅游城市可以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比如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和酒店餐饮等旅游接待单位的服务质量以满足游客需求。另一方面,在城市内建造以工业产品为主的旅游购物中,结合产品和文化特色,深度开发产品,体现独特的文化魅力。这样,融合了参与性,文化内涵和知识魅力的工业旅游才能更好的持续发展。

四、我国新型工业旅游城市发展道路的思考

城市是现代社会文明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随着工业化的开展,经济社会活动在城市聚集是世界各国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一轮增长型周期波动扩张期,已成为世界经济强劲的增长源之一,作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和发展潜力极大的旅游业,将以此为动力,拥有新的增长点,中国工业旅游也将迅速发展,走向成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工业旅游的内涵,可以适应现代旅游需求,推动城市旅游的持续发展,实现工业旅游与城市旅游发展的双赢。

作为传统旅游城市,发展工业旅游具有资源、客源、交通、相关旅游配套设施的有力支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工业旅游的深度发展可以为传统旅游城市的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以资源为核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工业旅游城市的发展提供支撑。传统工业城市资源配置效率低、产业结构单一、配套产业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以资源型大企业为核心,众多小企业为其生产配套的关联模式和组织管理呈现会呈现出脆弱性和不合理性,会严重破坏当地的环境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一定程度上威胁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在旅游形式方面,由单纯工业旅游向多元化复合型旅游转型,树立整体意识。在单一工业旅游的基础上,开发娱乐休闲游、购物游、商务游等,丰富城市的旅游形象。同时,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应该是一种“人――自然―――社会”的复合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独立存在的个体。新型工业旅游城市应以整体论为核心,使整个城市能够和谐发展。

篇5

内容摘要:近些年来,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作用日益显著,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本文在旅游社区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旅游社区的内涵,分析了发展城市旅游社区的意义,并初步探讨了城市旅游社区的主要发展模式。

关键词:社区 城市旅游社区 城市旅游形象 模式

随着我国城市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各种配套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备,目前愈来愈多的人选择城市作为其旅游目的地,城市日益成为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统一体,从而使城市不再仅仅是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成为旅游活动或当地居民的休闲活动中心。因此,城市旅游得以产生并日渐兴盛起来。自20世纪80年代始,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作用也愈发明显,并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目前,虽然城市旅游的概念已在学术界得到广泛地使用,但是其具体含义还没有达到统一。这里借鉴符太浩教授对城市旅游的定义,即“以城市为旅游目的地、以城市旅游吸引物为消费对象的旅游活动”。为了更好地发展城市旅游,本文在旅游社区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旅游社区的内涵,并对城市旅游社区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城市旅游社区的提出

社区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的人群所形成的生活共同体。近些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社区”在国内学术界引发了研究热潮。但是到现在为止,纵观相关文献发现,旅游社区还没有公认的定义。其中1985年Peter•E•Murphy在《旅游:社区方法》引入了“旅游社区”的概念,他提出旅游社区应该是一种方法或途径。并从社区的利益出发,由社区控制开发过程,确定发展目标,并由此来追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之间的平衡。

如果单从旅游经济的角度来看,旅游社区是一种“社会的旅游产品”,Murphy认为应将整个社会呈现给旅游市场,其中地方的友好、居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等都属于旅游产品。学者唐顺铁提出,在通常情况下,旅游社区是学科间的交叉概念,是一种社会现象、经济现象和文化现象的集合体,是一个需要从时间和空间上同时进行研究的客观存在。他认为在时间上,旅游社区强调过程,即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化;空间上,由于社会是由许多在空间上彼此分隔,在分布上却又统一的地区联系,能够以独立移动的个人所组成的。因此,旅游社区既包含了社区的一般特性,同时又具备旅游的普遍规律。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对乡村旅游社区进行了探索,如胡永红在《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研究》分析了当前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王琼英在《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型及保障机制》介绍了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型以及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动力与保障机制,等等。然而从城市的角度分析城市旅游社区发展模式的文献还很少见。

随着城市旅游的日益红火,发展城市旅游社区已成为进一步发展城市旅游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在城市中,城市旅游社区的发展需要一些单位或组织共同参与,其中城市社区居民和城市旅游发展是核心因素,二者呈现出双向互动的关系,社区居民参与城市旅游并从城市旅游中获利。政府和企业是城市旅游社区的保证因素,分别通过各种表现形式对两个核心因子施加影响来影响整个城市旅游社区的形成与发展。除此之外,旅游市场与旅游需要是推动城市旅游社区形成的外在力量(参见图1)。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即为城市旅游社区。

发展城市旅游社区的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旅游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很多城市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由于过度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人造景点的建设和整个城市环境的绿化、亮化,却忽视城市特色的塑造和自身优势的挖掘,结果造成城市旅游产品雷同,缺乏个性,最终导致城市个性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特色丧失。面对这种状况,发展城市旅游社区对发展城市旅游、建设特色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增加城市旅游收入

事实证明,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发展城市旅游社区的核心思想是在城市旅游社区内允许城市居民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展示个人的潜能和充分挖掘和运用旅游社区资源创造财富实现致富的目的,也就是说发展城市旅游社区可以调动政府、企业、城市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城市旅游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能够调动城市社区居民的力量,这必然能够更好的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另外,通过发展城市旅游社区,可以增强城市旅游市场的影响力,引起潜在旅游者的注意,诱发出游动机。充足的客源是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增加城市旅游收入的前提。

(二)有利于提升城市旅游形象

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形象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城市旅游形象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义包括:“城市旅游形象(Tour-City Identity System)是人们对该城市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功能等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对城市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与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成伟光,2001)”;“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在人们心目中综合形成的、大众认同的、独特的、使之区别于其他城市旅游的较稳定持久的总体印象和评价(赵煌庚,2001)”,等等。综合以上关于城市旅游形象认识,产生城市旅游形象的主体不仅是涉及到现实的旅游者,还包括各种潜在的旅游者和城市内的所有居民和旅游从业者。因此,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到城市旅游社区建设中来,这必然能提升城市的旅游形象。

(三)有利于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旅游社区既是城市的,也是城市社区居民的。发展城市旅游社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工作、生活与交际的场所,丰富城市居民的业余生活,提高其生活质量。另外,特别是对以高校、工业、科技产业为主导的旅游社区而言,这些地区往往聚集着众多的人口,其中很多居民受到过高等教育,这些人一般思想活跃,反应敏捷,往往能够感受到自身价值和历史责任,希望有机会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潜能全部奉献给社会,而参与城市旅游社区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满足其精神层次的需求。

(四)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

发展城市旅游社区,鼓励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城市旅游社区建设是保护和传承城市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许多旅游目的地的成功经验表明,历史文化保护得越好,旅游者获得的感受与印象就越深刻,目的地就更容易赢得大量潜在客源。这种良性循环状态,一方面有利于增强社区居民保护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避免城市地方文化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发生扭曲甚至迷失方向;另一方面,旅游者的到来会带动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为保护城市文化和自然遗产积累更多的资金,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城市地方文化提供坚强的后盾。

城市旅游社区的主要发展模式分析

根据城市旅游发展的形势及社区的主要特征,城市旅游社区发展的主要模式可以总结如下:

(一)城市旅游社区类型房地产发展模式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旅游社区类型房地产在我国旅游房地产实践及城市发展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谓旅游社区类型房地产,一般是指在某一较为成熟的主题型旅游景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配套设施较为齐全、以居住为主要目的的房地产。该类社区是一个旅居结合,融旅游、休闲、度假、居住等诸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旅游休闲社区,既是对现有文化旅游产品的延伸,又提升了房地产项目所在地的综合性休闲度假接待能力与城市人居品质,增强了城市旅游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并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持续活力与扩张力的新兴城市旅游产品。事实证明,该类城市旅游产品既是构建宜居城市的重要手段,对旅游者了解、体验城市的现代文明又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工业旅游社区发展模式

很多城市是一个区域的工业中心,随着人们对旅游资源理解的进一步深入,工业旅游也逐步进入人们视线。事实上,工业旅游在发达国家由来已久,特别是一些大企业,像德国的西门子、美国的通用等,他们利用自己的品牌效益吸引游客,同时也使自己的产品家喻户晓。目前在我国,工业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旅游新概念和产品新形式,主要依托运营中的工厂、企业、工程等开展参观、游览、体验、购物等活动,如四川长虹已经兴办起工业旅游,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工业旅游。城市发展工业旅游社区既可以扩大企业知名度,提升企业的形象,推广企业的文化,使企业得到广泛的认可,也能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等心理需求。

(三)城市商业旅游社区发展模式

一般而言,城市往往是一个区域的商业中心,而购物是旅游活动六要素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旅游购物消费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或地区旅游业的发达程度。目前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我国游客的旅游购物的费用仅为全部旅游费用的20%左右,而发达国家所占比例已达到50%左右,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更是已高达60%,我国旅游商品发展滞后的差距不仅说明了我国旅游商品的开发与销售远远不能满足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表明旅游商品的开发前景十分辉煌。今后在加强社区环境和秩序的整治的基础上,加大城市特色旅游商品的研发力度,发展城市商业旅游社区模式,为旅游者购物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城市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四)城市文化旅游社区发展模式

我国历史悠久,许多城市有着其自身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而这些人文旅游资源又往往集中在城市中,已经成为城市中的旅游亮点,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旅游。在现代旅游活动中,文化因素体现在方方面面,文化因子既是旅游者出游的出发点,又是其归结点,同时也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源泉,是旅游业的灵魂。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发展城市文化旅游社区,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让城市更多的组织和个人参与到城市文化旅游的发展和建设中来,不但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精髓,对提升旅游者对城市的旅游体验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城市高校旅游社区发展模式

在大多数城市中,高校的分布往往成集中分布的态势,人们称之其为“高校区”。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日益发展和壮大,旅游活动项目也日益丰富起来。已经由过去单纯的观光旅游,发展为多样化的专题旅游,如高校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健身旅游等。其中高校旅游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并发展成为一项专题旅游。因此,城市高校旅游社区已成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城市旅游的发展方向之一。发展城市高校旅游发展模式,需要政府、学校、社会、旅游者等多方面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努力做到既保障学校的正常学习秩序,又让旅游者充分体会到高校独特的文化韵味。

结论

本文在旅游社区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旅游社区的内涵,分析了发展城市旅游社区的重要意义,并对城市旅游社区的主要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深入发展,城市旅游社区在城市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明显,深入研究和发展城市旅游社区将成为今后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符太浩.城市旅游的特征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7(7)

2.[美]帕克.宋俊岭译.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M].华夏出版社,1987

3.唐顺铁.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研究[J].地理研究,1998,17(2)

4.王琼英.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型及保障机制[J].农村经济,2006(11)

篇6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多年来,中国的城市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全国化水平(城市化率)已超过40%,中国城市发展进入了繁荣的黄金时期。城市发展的积极效益无形中已促进了城市旅游的发展,成为我国城市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外生因素。1978年~2007年,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44.9%,年均增长0.87个百分点。截止2007年底,我国有设市城市655个,建制镇2万个左右,城镇人口达到5.94亿。其中,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286个,20万~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230个,50~100万人的城市85个,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55个。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在55%~60%之间。21世纪中期,我国城市化率可望达到70%以上,城镇总人口将超过10亿,成为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

城市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在我国悄然兴起并有了很大的发展。如据最近对我国171座城市旅游创汇创收能力的统计,其外汇收入占全国旅游业的84.76%,总收入占全国旅游业的85.7%。但这仅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一些旅游热点城市,而广大的中小城市在我国城市网络体系和旅游网络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数量庞大、类型众多、性质各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中小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或旅游集散地的功能在日益加强,但中小城市旅游规划的理念和方法研究相对滞后,旅游规划具有明显的城市规划痕迹。鉴于此,本文对汉中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有关研究。

汉中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十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基础得到加强,旅游形象逐步树立,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目前汉中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城市,成为全国性的旅游名城(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和在特定区域(世界珍奇野生动植物)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但是在发展汉中旅游业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城市游客集聚的功能,而忽视了其本身的游览功能。这表现在城市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没有贯彻为旅游服务的原则,过分强调、最求其生产职能,在强调城市景点、服务设施的建设时,却忽视了城市的旅游形象建设及城市整体功能与城市本身的景观效果等问题。另一方面,城市旅游宣传的乏力也是当地政府、旅游业经营者和旅游者忽视城市游览功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和国内外一些旅游热点城市相比,汉中旅游规划的理念和方法研究相对滞后,旅游规划具有明显的城市规划痕迹。此外,汉中城市旅游功能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汉中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但能够充分反映这一称号的历史风貌已经不够完整,特别是城市特色不突出,相关设施不配套,旅游服务功能较弱,对游客缺乏吸引力。2003年修订版的《汉中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也只能找到“中心城市旅游功能不完善,对游客缺乏吸引力。”和“着眼打造休闲度假城市,逐步完善汉中的城市旅游功能”这样的两句话,没有城市旅游发展的任何规划。2007年颁布实施的《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实现旅游业突破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也没有提及汉中城市旅游规划。近年来,随着城市旅游实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意识到旅游发展不仅仅是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建设和服务设施配套等旅游部门通常关注的具体问题,而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汉中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旅游发展明显滞后。为了使汉中城市发展、旅游业发展与城市旅游的发展相协调,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健全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绝对因素和相对因素,其中绝对因素主要包括区位要素、形象要素和政策要素,相对因素是较容易发生变化的,包括景区景点、交通、住宿、购物、餐饮和娱乐六个要素。汉中市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区位条件、形象要素等绝对要素和交通、住宿、购物、娱乐等相对因素的影响,使整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受到制约,从而进一步限制了汉中相对优势向驱动机制优势的可持续转化。

在《汉中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对于制约汉中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提出了明确的应对措施,涉及交通、住宿、购物、娱乐等方面以及安全、卫生、生态环境、市民的文明好客等城市软环境建设方面。目前汉中市已确立了“开放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旅游活市”和“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的战略目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提前准备,紧紧围绕“旅游活市”的战略部署,《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实现旅游业突破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增强旅游业率先突破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抢抓机遇,开拓奋进,重点突破,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全力打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旅游市场体系,加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步伐,力争在未来五年中,使旅游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将汉中打造成为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西部重要休闲旅游目的地。因此,笔者坚信汉中城市竞争力相对较弱,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二、自上而下增强对发展城市旅游的认识

城市旅游在我国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旅游业中,城市旅游虽已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就整体来讲,城市旅游认为被广泛认同,城市旅游的热潮远未到来。城市旅游在我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笔者认为,汉中市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经营单位和旅游研究机构要统一认识,对于城市旅游的概念、内涵,地位和重要性,以及表现形式等要有明确的认识,要重视城市旅游的发展,将城市旅游发展确立为发展城市经济、提高城市品位、扩大城市对外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将其列入汉中市城市发展规划和汉中市旅游业发展规划之中,尤其是首先确立城市旅游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产业地位,这是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由区域旅游资源论逐渐转变为城市旅游功能论

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普遍的认识,旅游资源作为现代旅游活动的客体,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问题上,人们容易把注意力投放在旅游资源数量的多与寡,质量的高与低,而且固定的理解旅游资源就是自然与人文景观构成的旅游观光资源。汉中市已把旅游作为富民兴市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列为五大优势资源之一,加以重点开发。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做好旅游业这篇文章”,以“汉”、“绿”、“水”为特色,突出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很明显,这是片面的资源论,忽视了城市的旅游功能。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旅游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发展概念,不再只依靠内生要素(旅游资源、旅游项目、旅游产品)来驱动,而更多地融入到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系中,受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等外省要素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国际化大都市,如北京、上海、深圳、香港、杭州等,发达的城市经济、先进的社会文化、完备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体系等已经成为吸引城市旅游者的重要因素。所以,城市旅游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紧密联系。

四、注重区域城市特色、形象的凝练与塑造

笔者认为,汉中市应参照国际城市化原则和我国大城市城市化战略目标,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划,如水、电、气、道路、民航等条件的完善和提高。汉中市的经济发展、文化设施、市政建设、环境保护和城市风貌,都要考虑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使传统风格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确立城市标志物,组织地方性的节庆活动,形成具有特色、设施完备、服务优良、管理先进、环境优美的旅游城市使城市建设与发展城市旅游相协调,把汉中建设成为全区旅游业的支撑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精心建设城市硬质环境。和城市文化相关的硬质环境主要包括城市文化设施与城市硬质空间的文化品位。文化设施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外部条件,是城市文化给人的第一印象。在城市硬质空间环境中,景区(点)、标志性建筑物、特色街区、重要节点、广场、花园等式重要的城市形象元素,也是重要的城市历史和文化载体。其中的历史性、文化性元素,应保持或回复其原貌和特质,新建元素应诸如文化内涵,突出文化特色,着力表现汉中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都市交融的特点。以此同时,要防止和清除城市人文环境和视觉污染,提高城市硬质空间环境的文化品位。汉中从旅游城市类型上讲属于典型的综合型的旅游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丰沛的水力资源以及3000多年来遗留下来众多的人文景观,尤其是两汉三国时期的历史遗存最为丰富。笔者认为,在发展汉中城市旅游的过程中,应该很好的把本地区的旅游资源特色和丰富的旅游文化内涵融入城市建设中,实力汉中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第二,着力建设城市文化软质环境。与城市旅游形象直接联系的城市文化软质环境主要包括城市精神文明和城市市场建设管理。城市精神是市民社会责任和主体意识的根本体现,是城市形象意识的潜化和固化。目前,汉中的城市精神被概括为“仁智、和谐、开放、图强”,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放在任何一个城市而皆准的城市精神,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汉中市城市精神,应组织专家学者重新凝练汉中的城市精神,准确地概括和体现汉中的形象与特色。结合汉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汉中城市精神建设应突出“田园山水、生态休闲的资源特性以及“团结、热情、文明、发展、和谐”的文化主体意识特征。第三融汉中地方民俗和风情的各个方面于城市建设之中,突出汉中旅游城市的特色。汉中入选中国最具魅力城市,这对塑造城市特色、形象大有裨益。此外,汉中提出要举全市之力,创“省级卫生城市”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这也有助于汉中城市特色的塑造,良好城市形象的建立。

五、完善旅游休闲产品谱系

新修订的2003年版的《汉中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汉中市旅游业发展总体定位部分提出,在5-10年内培育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使汉中市成为陕南观光度假旅游中心,陕西省旅游业的两翼之一,陕西省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基地;使汉中成为我国西部连接西北、西南(蜀、渝、昆)旅游南北大通道的重要旅游节点,成为陕、川、渝、甘交界区域历史文化观光、休闲度假、生态旅游胜地。在汉中旅游业规划的旅游产品谱系中也提到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及以古汉台为中心的汉文化及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因此,要抓住休闲消费者的共同需求,制定、开发休闲产品谱系中的系列产品,形成休闲产品与服务的完整体系。笔者认为,在汉中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人文环境李,在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下,休闲产品谱系主要包括:(1)各种娱乐活动系列;(2)美食餐馆系列;(3)舒适旅馆系列;(4)个性化服务系列;(5)有吸引力的景区(点);(6)届时活动系列;(7)购物主题街区系列;(8)观光活动系列。其次,针对不同地区休闲消费者的休闲活动需求与休闲产品类别,定制化地开发自己地区的特色休闲产品与服务。结合资源特性,汉中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拟建立一些列的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如汉江城市休闲街区与城郊休闲度假带建设、南郑县水体风景与休闲度假旅游区规划项目、温泉休闲度假旅游区开发项目、融合三国历史文化的绿色休闲旅游基地的建设等。

六、形成合理的运行机制和新的经营方式

成功的城市旅游模式的建立不仅使组织城市旅游活动的需要,也是扩大城市旅游的形态效应、形成合理的运行机制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因此,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经营单位(主要是各大旅行社)应有目的地组织城市旅游活动,无论是组团旅游还是接待散客旅游,都应有可参照的成功模式和服务标准。这种模式不仅使指不同城市的城市旅游类型的确定,更重要的是指以组团方法、接待方式、服务标准、旅游内容、线路和日程安排等为主要构成因素的可操作模式。在这一基础上逐步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包括资源开发和组合、促销、标准化服务、旅游交通、效益核算、管理和监督等几个部件。城市旅游是特殊的旅游形式,必须突破思维定势,更新传统的经营方式,强化散客旅游的组织功能,以满足规模大小不一的游客团队的自由灵活性强、目的地选择自主性突出、文化享受的多层次性等特点。

七、加强城市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

篇7

关键词:城市工业旅游发展模式新思考

城市工业旅游的内涵

对于工业旅游内涵的认识,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按照不同的角度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强调工业旅游的形式,如邓海云提出“工业旅游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它以工业企业的厂区、生产线、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产品等为主要吸引物,活动范围一般限于工业企业之内。”二是强调工业旅游的内容,如赵青提出“工业旅游是人们对工业景观、生产流水线、工艺流程及劳动场面的参观、学习,加深认识了解的过程。”三是侧重工业旅游的目的,如姚宏提出“工业旅游是以现有的工厂、企业、公司及在建工程等工业场所作为旅游客体的一种专项旅游。通过让游客了解工业生产与工程操作等全过程,获取科学知识,满足旅游者精神需求和行、吃、住、游等基本旅游享受,能提供集求知、购物、观光等多方面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四是从供给和需求即市场的角度阐述工业旅游,如戴道平认为“工业旅游,从旅游供给的角度来看就是以工业企业的建筑环境、设备设施、生产或工艺流程、企业文化与管理等作为旅游吸引物,经过设计包装推向市场,来满足游人的求知、求新、求奇等旅游需求,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社会、管理等目标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厦门大学王宝恒对工业旅游的综合性概括,如认为“工业旅游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业资源为吸引物,通过企业对资源进行整合或二次开发,突出工业资源的吸引力,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并以满足旅游需求、提高企业综合效益为目的专项旅游活动和企业发展项目。”

可见,目前对工业旅游的研究大多是从工业和旅游业的角度进行的,大多是把工业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种特色产品或是工业企业的一个项目。

当前对工业旅游的研究还没有把工业旅游的内涵全面而细致地挖掘出来,工业旅游的深层内涵还应包括工业旅游的客体、组织形式、主体目的和意义等方面,因此要继续放大其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从城市发展工业旅游的角度来研究工业旅游,以指导城市工业旅游的发展实践。从城市产业的视角看工业旅游的发展,工业旅游应该是推动城市工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的一种活动或工程;从城市发展的视角看,城市工业旅游从经济、文化和政治等角度革新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城市工业旅游的客体不仅包括上文定义中提到的与工业企业有关的东西,还有所有的可以整合的工业资源,包括历史工业文明,现有工业文化和对未来工业发展的设想。组织形式可以包括商务考察、参观猎奇、学习体验等,开发的主体应该不仅仅是旅游企业、工业企业,还应该有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推动。开发的意义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效益,更注重环境效益,追求工业旅游、旅游业、城市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综上分析,城市工业旅游是以城市一切可利用的与工业有关的资源为吸引物,通过政府、企业和民众的推动和参与,以考察、参观和学习的形式,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经济、文化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综合性活动。

因此,工业旅游是城市发展的一个侧面,一个始点,而城市工业旅游是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一种过程。只有从政府的高度加以宏观组织和调控才能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城市工业旅游与一般工业旅游的比较(见表1)发展城市工业旅游的意义

城市工业旅游促进城市产业发展

城市工业旅游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城市工业旅游是优化产业结构的一种方式,对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具有潜在和现实的意义。同时对于吸纳失业劳动力,缓解突出的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旅游业每就业一个人,会带动相关产业就业5-7人就业,尤其为工业企业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先,工业旅游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和企业的距离。使旅游消费者亲眼目睹和体验企业及产品的生产过程,大大提高了对企业产品的可信度。其次,企业可以利用工业旅游的机会充分了解顾客的需求,进而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推动新产品的开发。再次,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可以把一些闲置的、陈旧的或者淘汰的设备改造成工业旅游景观或者接待设备,这对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很大的作用。最后工业企业通过工业旅游直接获取旅游收入,同时产生很大的正外部效应,为公司赢得无形资产。

城市工业旅游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可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可以吸纳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具有“富民”作用。另一方面,旅游业可以创造产值,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具有“强市”的作用。旅游业是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其它产业关联度较大。据WTO统计分析,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为1:7。同时城市工业旅游对旅游企业的发展作用重大。首先,城市工业旅游资源是对旅游资源的补充;其次,城市工业旅游丰富了旅游形式,实现了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使得旅游业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最后,工业旅游扩展了旅游业的市场空间,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

城市工业旅游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互融合的产物,有利于两个产业的相互促进和相互渗透,进而推动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市工业旅游推动城市发展

首先,城市工业旅游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城市工业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研究表明:工业发达国家,旅游消费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工业值可扩大2.7倍,国民收入可扩大1.36倍,投资可扩大0.25倍;发展中国家则相应扩大3.7倍、2.7倍和0.9倍。其次,城市工业旅游为城市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城市就业压力。2000年青岛港各旅游企业创造旅游收入1000余万元,带动直接就业200多人。再次,城市工业旅游扩大城市的知名度,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进而改善投资环境,对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城市工业旅游还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稀缺资源,工业旅游在城市其他旅游资源不丰富或特色不足的情况下,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弥补手段。

工业与旅游业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工业是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的强大支撑,旅游业是工业发展的平台和窗口,一方面城市通过旅游业可以营销产品,吸引人才,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改善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来投资。同时弥补工业发展中资金、人才的不足和市场空间的匮乏。工业是旅游业发展的经济、资源和环境的保证。

工业旅游的发展可以通过窗口和平台的作用推动工业的发展,还以新的旅游形式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并通过产业的支撑使城市得到发展,同时,城市的发展又反作用于旅游业和工业,旅游业和工业又推动工业旅游的发展,形成一个优势互补的良性循环发展系统。

参考文献:

1.邓海云.工业旅游前景看好.光明日报,2000.7.28

2.赵青.发挥地区优势开展工业旅游.辽宁经济,1999(9)

3.姚宏.发展中国工业旅游的思考.资源开发与市场,1999(2)

篇8

关键词:张家界市;旅游产业链;产业联动 

Abstract:

Currently in Shangjiajie tourism lacks in a strong pulling power to the related industries, so this has caused the un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other industries. The paper analy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it and findsthat Zhangjiajie shoul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products to meet the market, expand the tourism industrial chain from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mensions,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cross industries.

中国许多城市依靠自然旅游资源建立起以旅游为主的主导产业,然而,旅游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并未掩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非均衡发展的矛盾。由于旅游产业天生的脆弱性,一个城市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当地的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发展。一个旅游城市如何在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条件下,发展自己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是当今的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热点。笔者以全国著名旅游城市——张家界市为例,分析目前张家界市正面临旅游产业带动能力不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提出通过发展旅游产品中的旅游商品,促使产品价值链的延伸和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不仅可以进一步推动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在张家界市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带动与旅游业间接相关的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从而促成整个区域产业联动、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一、发展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链拓展的关键

旅游产业链是指以旅游产业中具有竞争力或能够充分调动资源的企业为链核,并且通过产业链内生产的产品在企业之间转移,使得企业之间形成具有连续追加产品价值关系的连结体。旅游产业链内企业生产的旅游产品必须以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面向旅游市场。通过满足旅游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带动旅游产业链上企业的发展,并延伸产业链且加固产业链上企业之间的连结关系,促使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旅游消费者在整个旅游消费中对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需求比例是不同的,依据旅游消费的需求类型不同所划分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吃、住、行、游”是基本的旅游消费,即在每次旅游活动中所必须支出的消费,如旅游消费者出门在外旅游必然有饮食、住宿、交通、观赏景点等方面的支出,因此,这部分消费支出在整个旅游消费中所占的比重比较稳定且缺乏弹性;“购”和“娱”是非基本旅游消费,如旅游消费者在旅游目的地购买旅游商品,进行娱乐休闲等活动,这部分消费支出不是旅游消费者必须的,因此,在整个旅游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不稳定且富有弹性。

张家界市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应在旅游产业链中具有核心地位,所有的其他企业都应围绕旅游景区开展业务。在发展旅游业的前期,资金、人才和政府政策都向旅游景区开发与建设倾斜,现在已经基本完成了如天子山、天门山、黄龙洞等一大批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景区内部景点的开发与建设也在不断的完善之中。景区的门票采用一张票通行制,即游客在进入景区时购买了一张门票后在景区内乘车及观赏所有景点(除天梯、索道外)都不需要二次购买各个景点的门票。景区的门票花费是基本旅游消费的主要部分,然而,随着景区内开发的景点数量增加,相应的门票收入并没有大幅度的上涨,因此,事实上游客在每个景点的平均花费是不断递减,因而不能仅仅依靠增加旅游景点来增加旅游消费者基本的旅游消费,而需要从非基本的旅游消费中获取旅游消费的增长源。

“购”和“娱”是非基本旅游消费主要组成部分,“娱”就是要使旅游消费者不仅到旅游地观赏景点,并且还要使他们在当地开展娱乐休闲活动,如同少数民族一起唱歌、跳舞等;然而,与“娱”相关的行业并没有超出第三产业的范畴,如果集中开发文化娱乐业,能够在第三产业内部发挥带动效应,旅游产业链能在第三产业内部扩展。“购”则是旅游消费者能购买旅游地的民族工艺品和特色食品,与“购”相关的行业甚多,且涉及面较为广泛,它直接来源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同时也需要如商品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作为支撑。由于与购物相关的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具有较高相关度,因此,大力发展与购买旅游商品相关的行业使旅游产业链在第三产业范围外延伸,通过产业链的超外围延伸带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在产业链上流动的产品也会因产业链的延伸而具有很高的附加值,增加旅游产品收入,进而增加旅游总收入。

在旅游发达地区,“吃、住、行”、“游”、“购、娱”的比例为3:1:6,而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张家界市这三类的比例为6:3:1。这一比例与旅游业发达地区严重不相符;该数据也表明张家界市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产业链条的长度受到限制,旅游产业的带动潜力还没有施展,制约了旅游产品价值的提升。因此,通过大力发展与“购”和“娱”相关的旅游产品产业,可以延长与旅游相关产业链,同时提高产业链上产品价值,增加旅游业总收入,使得旅游产业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二、发展旅游产品,拓展旅游产业链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产品主要由旅游景区和旅游商品构成,旅游景区的开发是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也是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直接因素。但张家界市单纯的旅游产品开发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黄石寨、黄龙洞、天子山等五条游览线路已成为张家界的精品旅游线路,塑造了张家界市的形象,但仅仅单靠开发旅游资源只是增加旅游总收入的一个方面,而且收入的增量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大力发展与旅游商品相关的产业,依靠旅游商品的发展,增加旅游总收入,同时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当前,张家界市与旅游商品相关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旅游商品品种同质化,民族特色的精制产品不多

张家界市拥有其他地区不具备的自然山水风光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这是一种竞争优势。按理这种竞争优势能够在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上得到充分体现,然而,张家界市许多旅游产品销售点中所销售的具有民族性、地方特色、有价值的旅游商品并不多见,例如,在许多景区周围的特产销售点内销售的旅游商品都是一般化的旅游商品,如:手链、雕塑等,这类旅游商品在其他的旅游胜地都可以购买,它们无法满足旅游消费者对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的需求,许多旅游消费者应而放弃了购买旅游产品的欲望。即使有些旅游产品具有地方特色,但其所包含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价值低,体现民族特色的精品不多,实用性不强,使得旅游产品对旅游消费者的吸引力较小。此外,旅游消费者特别偏爱山区中的山珍野生,如娃娃鱼、天然灵芝等,但这些商品虽是奇珍,但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保护等条件制约,其数量有限,使得旅游消费者很难购买到货真价实的产品;这也会造成在该类产品的销售市场上出现以次充好,假冒名牌等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并严重影响到张家界市作为旅游胜地的地方形象。

(二)旅游商品的生产规模偏小,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张家界市于1982年正式开发建设旅游城市,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从宏观产业结构变动数据(见图1)中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逐年不断攀升,表明全市在建市至今主要集中发展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如前述分析,生产旅游商品的行业以旅游业为市场,并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有较强的关联性。理论上,如果旅游业市场发展较快,应该对生产旅游商品的行业带动力强。事实上,张家界市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农业和工业企业主要以家庭、合伙作坊为主,企业分布较为分散且普遍规模偏小,大部分工业企业产值较低,生产的旅游产品缺乏科技含量,尤其是该市已确立了“不发展对环境有污染的重工业,可供选择发展的产业范围需紧紧围绕旅游业”的产业政策指导方针,已选择发展产业的企业一方面由于技术水平较低,产品附加价值少,产品需求量小,需求价格偏低,企业获取产品利润少;另一方面,银行等信贷机构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不看好,而谨慎对企业的投资,因此,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以扩充企业规模和进行技术改造。

(三)旅游商品零售与批发市场发展不均衡

张家界依赖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资源,拥有许多其他地区不具有的土特产和特色民族工艺品。这些旅游产品在市综合性贸易市场、景区(点)内商店都有销售,但均属零售,其交易方式仅停留在小范围现货交易上,专业性、成销售规模的批发市场建立时间不长,发展较为缓慢,如2001年3月成立的张家界土家妹特产食品有限公司才填补了专门销售土家族特色食品的空白,高档次的民族特色工艺品砂岩石画也只有少数几家画院专门销售。零售业发展过快,易造成旅游商品销售市场过度竞争,使得旅游商品价值降低,价格与价值有较大背离。商店与商店之间为争夺消费客户,往往采用低价格战,使得商店获取较低的利润,甚至有些商店亏本经营。零售商店过多且较为分散,市场监管难度较大,许多商品以次充好、假冒名牌,不仅损害正规名牌商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也侵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专业性批发市场发展滞后,企业虽在市内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市内目标市场消费者群体数量受到地域限制,而特色产品销售又不集中,产品向外流通、销售成本较高,区域外的市场开拓受到产品销售规模的制约,致使企业利润空间缩减,发展缓慢。

(四)旅游产品产业链上相关高层次人才匮乏

张家界虽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但因坐落于湖南西部,地属“老少边穷”地区,其旅游产业发展得快,但能带动区域发展的面积有限,市管辖的二县二区中桑植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慈利县是省级贫困县。可以说,“贫困”仍是张家界市总体特征。这又必然出现“人才倒流”现象,即高技术、丰富管理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向发达的地区流动,他们在那里可以获得优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较好的工作机遇和丰厚的报酬;同时,他们将自身所拥有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同发达地区所有的资金相结合,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促使发达地区进入“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相反,张家界这样的贫困落后地区受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不可能向人才提供如同发达地区那样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和机遇,也不可能提供很高的报酬,这些地区都出现人才大量向外流出、少量的人才流入,导致这些地区缺乏高科技和丰富管理经验人才的支持,各个产业的发展受到了瓶颈限制,与发达地区的资本积累上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又使得张家界面临人才紧缺,从而陷入经济发展缓慢恶性循环之中。

三、实现旅游产业链网络化拓展的政策建议

旅游产业链的网络化拓展是指旅游产业不仅带动与之直接相关的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的发展,而且还应带动间接相关的产业如工业、农业的发展,这对张家界市经济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目前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不均衡,资金、技术、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张家界市经济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需针对这些制约因素采取一些应对策略,以合理地拓展产业链,实现产业联动发展。 

(一)发展目标产业的选择

旅游业作为张家界市的支柱产业,其他的产业发展必须紧紧围绕旅游产业的发展,不能牺牲旅游业而任意发展其他产业;否则,减缓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在发展目标产业上必然需要做出选择,如果将旅游产业与农业、工业对接,发展旅游农业、生产旅游商品为主的工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的文化产业,实现旅游产业的产业链网络化扩张,这不仅不会损害旅游业的发展,还带动了与旅游业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产业的发展。发展旅游农业,将农业资源纳入到旅游资源当中,增加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总量,并使农业产品面向旅游业市场,利用旅游业带来的潜在消费者人群,增加旅游农业产品的销售量,提高旅游农业企业的收入。旅游者在张家界不仅可以观光山水,而且可以休闲娱乐,如“农家乐果园”,让游客亲身体验到自采自摘的乐趣,满足游客身、心上的需求,这种附属旅游业的休闲、娱乐消费市场的开拓,其附加在旅游业的收入值是巨大的,这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可以促使张家界的旅游业由“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化。而旅游产业与工业结合,发展面向旅游市场的旅游工业,如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工程、特色工艺制作等行业,并将高科技融入到旅游产品中,生产出具有民族文化的、科技含量高、实用性强的商品。旅游业发展会带来巨大的潜在市场,如果工业企业选择生产满足潜在市场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商品,将高科技与民族工艺相结合,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可增加产品的内涵价值。此外,在第三产业内部,交通、服务、娱乐等行业已保持较快、较好的发展势头,未来可尝试发展文化产业,因为分析国内外的旅游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也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是一大趋势。张家界可以考虑利用本身所拥有天然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如兴建影视城,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二)融资、筹资渠道

张家界市旅游产业链上企业要研究开发特色产品和扩充规模,首先应解决资金问题。企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和相关高科技人才缺乏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资金。目前,已在张家界落户的、生产旅游商品的企业中,大部分企业都是合作或股份制办企模式,其资本结构是以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资金为主,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的资金数额有限。近年来外来资本投资很少但有增长的趋势,所以,可以充分的利用外来资本。外来资本主要集中在投资回报高、风险小、见效快的行业,而张家界市自然资源、物质资源丰富,有很多值得投资的企业。但关键是外来资本对投资环境的要求很高,政府对待外来资本时需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降低税收,简化建立企业的手续等无形壁垒和经营壁垒,让外商愿意在张家界投资办企业。同时,政府需要适当地对外来资本投资方向进行引导,使之遵守合理的制度,并使其投向张家界市急需发展的行业中去。

(三)科技战略

发展与旅游相关的产业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这可以依托吉首大学的科研优势,如吉首大学的湖南省林产化工实验室就可以充当研究开发高科技产品的“孵化池”,利用他们的研究资源和凭借空间优势,并对当地农、工业企业需求的了解,与他们进行项目合作,研究开发他们急需的技术;也可以实行跨区域合作,依托市外的大学或科研机构,参考、学习他们的研究技术或直接与他们签署长期的项目合同,研究开发本地区所需要的技术;同时,还可以利用张家界市本地的高科技企业,高科技企业作为高新技术的载体,其本身所拥有的先进技术具有外溢效应,即技术向周边与之相关的企业扩散,周边企业利用自身的空间地域优势或横向、纵向一体化等有利条件,加强与高科技企业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地交流与联系,这样,利用高科技企业的技术辐射效应带动周边企业的技术改造与升级。

(四)人才战略

人才是高科技、先进管理经验的载体,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每一个地区都应当有与自身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战略,张家界市地处落后地区,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当务之急。首先,可以依托吉首大学或让吉首大学和著名大学合办培养张家界市急需的人才。其次,可以将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人才送到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学习深造,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这些送出的人员认真学习科学本领,学成后回张家界服务。第三,张家界市作为湘西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可以向湖南省政府乃至中央争取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这可以参考“国家西部大开发人才计划”中的一些政策,如为到张家界市工作的科技人员,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医疗保障和子女学习等问题,解决人才来张家界工作的后顾之忧。当然,张家界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建设,提升城市的品牌价值,依托品牌价值吸引资本,资本一进入,则优秀的人才也会跟随流入,这是一个“并行的过程”。

(四)市场战略

旅游产品的销售是旅游产品所蕴涵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的关键环节,因而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能够顺利地实现转化,必须加强规范旅游商品市场。尽管需要通过“娱”和“购”这两个部分带动张家界市整个经济的发展,但“游”是旅游消费者的兴趣点,不能为了增加旅游商品的销售,而干扰和影响游客在景区(点)游玩的兴致,因此,需要加强景区旅游商品市场的管理,规范商业经营活动,对旅游商品销售点和旅游商品实行授权准入制度,杜绝各商品销售点之间哄抢客户、恶意竞价和销售假冒伪劣旅游商品的现象发生;同时,应合理规划景区商业点布局,关闭或合并景区销售点,可将在游客集散地和景区(点)服务中心建立大规模的旅游商品专营店。另外,张家界市需重点加大综合批发市场的建设,建立一至二个区域性旅游商品交易市场,鼓励有实力的旅游商品经营企业建立研究、生产、销售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创立品牌,建立联盟经营体系或连锁店,并利用张家界区位交通优势,配备必要的信息服务体系,以扩大特色产品的外销。 

(五)信息战略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在社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系统而产生低成本的广告效应,外界可以深入了解张家界山水、人文环境,提高他们来张投资、旅游、定居、休闲的热情;而张家界市自身发展产业的选择、融筹资渠道、技术、人才和市场战略也离不开信息支撑。加快网络化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积极地融入到国际互联网当中,帮助政府在决策发展目标产业时,综合考虑自身的比较优势、其他区域的目标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动向,并借鉴别的区域产业发展的经验,为实现跨区域合作,形成“双赢”局面有着重大意义。通过建立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使企业、旅行社等经营组织了解资本、技术、人才流向和区域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动,帮助企业做出合理战略决策;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变化,提高服务市场的水平;以最小的成本搜寻到企业急需的人才和技术;加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沟通,组建跨区域的战略联盟提供良好的协调、沟通方式。

借鉴于张家界市发展与旅游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产业战略,笔者认为,全国的旅游城市都可依托自身特色的旅游产品,重点发展旅游产品中的旅游商品,将与旅游产业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产业都统一到旅游产业链上,通过产业内外部联合与协调,使产业之间顺利对接,产业面得以拓宽,并建立大跨度的产业链,链上的各个接点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此带动三大产业网络化的良性互动、均衡、协调发展。

注释:

① 该数据作者在湖南省张家界市考察调研过程中,由张家界市统计局提供。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会展旅游;层次分析;发展潜力

随着上世纪70年代末国门的开放,我国参与国际、国内会展旅游活动的次数逐渐增加,会展旅游逐渐成为国内各大城市和地区的新宠,很多城市开始纷纷大力组织发展会展旅游,并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会展旅游经济圈。但是由于国内会展旅游业起步比较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挖掘其发展潜力并可持续发展成为很多城市和地区关注的问题。本文借助层次分析方法对其发展潜力进行评价。

一、会展旅游发展潜力简介

所谓城市会展旅游发展潜力,是指一个城市在发展会展旅游的过程中,利用其自身资源及其优化组合,推动自身会展旅游发展的能力。也就是从影响会展旅游的各个因素入手,评价影响城市会展旅游发展能力的各因素的强弱,分析评价城市会展旅游的发展能力。

发展潜力的评价与测量,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最初用于服务领域,是美国运筹学家沙旦(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AHP是将决策者的定性判断和定量计算有效结合起来,它采用数学方法将哲学上的分解与综合思维过程进行了描述,建立了决策过程的数学模型,是解决多目标,不确定性决策的一种有效的决策和评价工具,是一种实用的决策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通过比较因素的重要程度构造判断矩阵,利用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值和它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确定下层元素对上层元素的贡献程度,从上到下逐层计算,最后得到基本元素对总体目标的重要排序结果。运用AHP的一般步骤如

图1-1层次分析法的实施步骤

二、廊坊市会展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1.确定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的选取对于评价结果有着极大的影响,需要谨慎。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具体指标的选取过程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用不准确的指标体系来评价系统必然导致评价结果的偏离。在确定会展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体系指标的时候,应遵循目的性、全面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原则,从复杂的关系中找出起主导作用的因子。

关于会展旅游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本文在分析会展旅游发展潜力影响因素及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1所示)。

该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目标层,以会展旅游发展潜力作为定量评价的目标;第二层是准则层,以经济因素、基础设施、区位因素作为影响会展旅游发展潜力的因素;第三层是因子层,是准则层指标的更进一步分解和具体化。

2.建立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的确定是AHP分析法的核心问题。判断矩阵表示的是针对上一层次中某一元素而言评价层中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其基本形式为:

对于任何判断矩阵来说,都应满足以下条件:Xii=1且Xij=1/Xij。Xij表示对于Ak而言的元素Xi和Xj相比,Xi重要性的判断值。本文中的判断矩阵是请有关专家给出的。例如,会展旅游发展潜力(A)准则层(B)的判断矩阵为:

同理,我们可以建立因子层的判断矩阵。

3.计算判断矩阵的权重

判断矩阵的权重指的是该指标占上级指标的权重。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ai就是所求权重,i=1,2,…n

经过计算,现求得准则层(B)的权重分别为:b1=0.637,b2=0.258,b3=0.105;

同理可得因子层(C)的权重分别为c1=0.376,c2=0.412,c3=0.212,c4=0.679,c5=0.321,c6=0.408,c7=0.315,c8=0.277。

4.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检验是AHP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步骤,在构造判断矩阵时,虽然没有要求所有的判断达到完全一致性,但是要求判断具有大体的一致性。因此,在出权重系数之后,还要进行一致性检验,这是保证结论可靠性的必要条件。一致性检验的公式是:

公式中,CR是相对一致性检验指标,当CR≤0.1是,我们就认为判断矩阵是基本合理的,否则就要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RI是平均随即一致性指标,通过工具书的查询能够得到;CI为一致性检验指标,其计算公式是:

其中,n是判断矩阵的阶数,λmax是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其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A为判断矩阵,a为判断矩阵A所对应的各因素的权重向量。

经计算可得准则层的λmax=2.929,CI=0.036,查表得3阶RI为0.52,因此,CR=0.069≤0.1,可以认为判断矩阵基本合理。

同理可对因子层进行一致性检验,经检验得知因子层的判断矩阵也都基本合理,可以使用。

5.指标量化

指标量化是指将所有影响因子都赋予一定的量化数字,但这些影响因子有些可以从相应的统计资料中查找,具有确定的数据,有些则没缺确定的数值。对于能具有确定数据的那些指标可以通过功效系数法来进行确定,那些没有确定数据可以参考的指标则可以通过德尔菲法进行确定。

功效系数法是根据多目标规划的原理,对每一个评估指标分别确定满意值和不允许值,然后以不允许值作为下限,计算各指标现实满意度的程度,并转化为相应的评估分数。各项指标的满意值和不允许值一般是行业中最优值和最差值,也正因为这样,功效系数法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能够反映企业某一时点在行业中的地位。本文将具有直接参考数据的量化指标进行转化,其公式为:

Si=(Zi-Zib)(Ziy-Zib)*40+60

式中,Zi是指标的实际值;

Zib是指标不允许值;

Ziy是指标最优值。

按照功效系数法计算出来的分值范围在60-100之间,为了和后面的取值范围相统一,将计算结果缩小10倍,变为6-10之间。

本文涉及的指标当中,适合采用功效方法进行量化的分别是C1、C2、C3和C4,在查阅相关统计资料和文献的基础上,经计算可确定各指标的取值(表2)。

表2 功效法确定可量化指标的数值

德尔菲法又称专家意见征询法。它采用一套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和反复函询的方式进行。拟定调查提纲,并提供背景资料,经过几轮的征询和反馈,使不同意见渐趋一致,最后汇总,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进行收敛,从而得出统一的预测结果。德尔菲法主要对评价因子中那些难以找到数据支撑的指标进行量化。

本文中评价因子C5、C6、C7和C8在实际中都很难找到数据支撑,因此采用了德尔菲法对他们进行评分,以得到量化结果(表3):

表3 德尔菲法确定的不可量化指标的数值

根据确定的权重和进行量化后的指标数值,首先计算准则层的分值Bi:

经计算得出:B1=8.17,B2=8.52,B3=8.93。

然后,计算廊坊市会展旅游的发展潜力(A):

三、廊坊会展旅游发展潜力综合评价

经过计算A=8.34,即廊坊市会展旅游发展潜力为8.34,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优势。通过以上的分析,廊坊会展旅游在今后工作当中,应加大经济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利用区位优势、重视文化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增强其发展能力,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马勇.会展旅游[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 吴秉坚.模糊数学及其经济分析[M].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

[3] 毛小岗.武汉会展旅游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04.

篇10

关键词:特色旅游活动;城市;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economy, all over the country not only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nation traditional tourism activities, and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combined with its own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founded man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tourismactivity, the rise of the boo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visibility of the host, to expand its influence to promote the city's tourism development for the purpose of tourism activities.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activities to carry out the process, not only benefit the tourism industry, but also led to the mutual development of all walks of life, making tourism activities more and more popular. Support and assistance in all aspects of society, tourism activities increasing impact on urba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mbarked on a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ril 8, 2012 Lai'an take full advantage of local resources to carry out the Peach Blossom Festival, White Egret Island Ecological Tourism Festival, Food Festival and other tourism activities to attract large numbers of tourists in the surrounding cities, not only increased the government's economic income, has also led to the related industries. not only increasing the income of the surrounding residents, and also played Lai'an tourism banner. As a result, Lai'an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has opened a new chapter.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activities; city;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K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特色旅游及其类型

(一)特色旅游的由来与发展

特色旅游经历了开创、大发展、徘徊发展、理性发展等几个阶段,并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壮大。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突出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增强吸引力,具有经济效应的特色旅游在当地的政府带领下,一些温冷城市首先创办起来。1983年河南洛阳市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特色旅游——洛阳牡丹花卉节,1984年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和1985年黑龙江哈尔滨冰灯节应运而生。这一阶段可以称为中国特色旅游的开创阶段。进入90年代,我国各地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那些民族的、传统的节庆,而且又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创办了许多现代的特色旅游,兴起了以提高举办地的知名度、扩大影响、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为目的的节庆活动热潮。例如: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豆腐文化节、南京国际梅花节、杭州西湖博览会等等,中国特色旅游进入大发展阶段。在特色旅游的数量越来越多的同时,各种不协调的问题也显现出来:主题雷同、活动乏味、形式单一、效益欠佳、大搞形式主义,从而加重政府、企业和群众的负担。1999年在昆明举办大型的世界园艺博览会,由于缺乏经验和管理等问题,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益。此时,特色旅游进入徘徊阶段。进入21世纪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和徘徊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发展,各举办地更加注重节庆活动的综合影响和旅游目的地的整体效应提升。特色旅游进入理性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不仅表现在主题的日益广泛、组织形式和内容的国际化,运作方式也日益市场化和专业化。

(二)特色旅游的概念界定

特色旅游,顾名思义是“旅游”和“特色”的融合体。节庆活动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如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旅游节等。那么,什么是特色旅游呢?对此概念旅游学界看法不尽一致,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所以说,对特色旅游作出一个完整的定义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通过对这些定义的分析,可以看出众多学者对特色旅游内涵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共性。首先,特色旅游开发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其次,特色旅游本质上属于旅游产品的范畴,其开发以获得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本人认为,特色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各类交易会、集会、展览会、博览会等。

(三)特色旅游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