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的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8 17:5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工作的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工作的意见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高中;教师

引言

现阶段,信息技术由于它的智能性,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几乎所有高中生已经能够熟练应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的教学也是以学生为主体,在简单学习一些初步技术和原理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应用层,强调简单应用而不是强调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应用,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效果。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1.以实践应用为主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是让高中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学习的方式是由浅入深,理论结合实践,边讲解理论知识边上机进行练习,上机操作时间应占到总课时的70%以上。

2.注重创新能力的开发

曾经有人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等过程,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是高中阶段培养实践和创造能力极好的课程。高中阶段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决定着人的一生,信息技术教育课是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创新能力在计算机这个环境中,可以获得极大的发挥。因为,计算机自身有强大的信息储存能力,网络更是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这些信息的组合是多样的,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极大的创新空间,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将自己的想法通过计算机来表达,甚至可以设计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

二、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常用方法

1.在解决问题中教学

根据以往教学经验,高中阶段信息技术的学习,主要体现在本学科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对于软件部分的学习,主要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对软件涵义有个整体的认识,适当拓展一些编程算法等高级语言;对于硬件方面的学习,主要学习计算机各部件的组成及作用,学会连接计算机的各部件,适当拓展计算机组装的相关知识。在学习这些知识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本着“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思路,将学生的问题随时消化在课堂内,尤其是一些计算机应用问题。

2.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兴趣

学习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兴趣爱好,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课程有了强烈的兴趣,才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才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索问题,去完成任务。信息技术课程由于起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爱好,是最受广大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程,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例如:在讲解《视频编辑》相关知识时,教师如果以学生喜爱的电影电视节目片段、学生喜欢的音乐以及学校各大活动视频为素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觉到身边的信息,学习的欲望非常强烈,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同学们不仅轻松地掌握了视频编辑的基本知识,而且都能制作出美丽的视频文件,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3.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时要根据知识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如果主题式教学方式效果不够理想的话,就可以尝试其它教学方式,让学生接受整个知识体系以后,在进行积极引导,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动画制作》相关知识时,教师除了对动画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简单介绍并引导学生欣赏动画外,最好采用主题学习网站的形式,将帮助信息呈现给学生,使其具有独立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遇到的问题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在将遇到的各类问题汇总进行重点讲解,这样主题失学习与教师讲解相互结合,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采取多种形似的教学评价标准

由于计算机自身学科特点,有些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如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辅助模式,教师评价:学生的日常课堂表现应该作为最后总成绩的一部分,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表扬,甚至一个个关注的眼神都会给学生带来无比的信心。所以,学生日常得到的赞许对每一个学生都很重要,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无声的、向上的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各种评价方式,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有人掌握基础知识扎实,有人学习非常刻苦,同学之间彼此都非常了解,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应作为最后总成绩的一部分,因为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和来自自身的激励同样不可或缺。

结束语

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目标,如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如果教会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地努力探索,不断地反思、改进日常教学行为,才会使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技能;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C-0078-02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该文件的出台为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指明了方向,成为高职教育教学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本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从职业技能出发分析与探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

铁道机车专业对应岗位群分为机车运用方向和机车检修方向。“机车乘务一次标准化作业”面向机车运用方向岗位群,是机车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出口。就学习内容来讲,“机车乘务一次标准化作业”全面、系统地涵盖了机车运用方向岗位群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在传统的教学中,是通过若干独立设置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完成的,而机车乘务作业过程是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密切结合的过程,情景性、过程性、实时性很强,按学科思想设立的独立专业课程自成一体,与岗位作业实际若即若离,指向性、适用性不强,与岗位作业情景脱离的理论教学方式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铁道机车乘务岗位工作的特殊性,在校内、在铁道生产现场难以提供满足岗位训练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因此,打破传统课程体系,围绕机车乘务作业岗位工作标准重构“机车乘务一次标准化作业”教学内容,并采用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以三维立体实景的方式实现机车乘务一次标准化作业的教学和演练,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学习、训练,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教学过程与岗位作业过程一致,实现机车乘务作业的一体化教学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重构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重新构建高职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内容要体现职业岗位需求,体现工作任务。课程体系的重构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突出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和实用性,加大对原有课程的整合力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把单纯的课堂教学向课堂与现场岗位工作一体化教学转变,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这种变革正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精髓所在,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三、重构课程体系的总体原则

第一,根据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的需求来构建教学内容,改革、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符合高职教育实际的学习模式。

第二,树立“大平台,模块化,多方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大平台”和“模块化”是为了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增强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在相近的职业岗位群中,建立统一的公共课程平台,并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的技能要求,设置模块化课程,以适应不同的职业岗位要求,达到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集中教学资源、提高专业办学水平的目的。

第三,凸显实践性教学的地位。在教学标准的编制(修改)中,加大实习、实训力度,确保实践性教学不少于总学时的50%,打破以往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性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局面。形成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甚至突出实践性教学的态势,体现高职教育在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特色。

第四,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将行业、企业规范(标准)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融入课程,本着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实效的原则,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基础理论知识课程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明确理论知识旨在为后续的专业技术、专业技能服务的方向。对与学生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培养关系不大的课程该精减的尽量精减。同时,加大与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培养直接、间接相关课程的开设力度,突出核心技能专业知识在教学中的比重。

第五,贯彻产学结合思想。教学标准的修订和实施过程,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企业现场专家的建议、要求,共同制订和实施,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设置,这样的高职教育才有生命力,才能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

高职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高职院校应与企业、行业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的需求。针对专业面向的行业、企业和岗位群进行市场调研,通过对岗位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和专业技能的分析,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以此为切入点构建学习内容,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科学分析和归纳,并结合工作流程、工作任务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学习模块,通过对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标准设计,获得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或课程模块。按照工作过程导向、技能提升顺序和知识学习逻辑三者有机统一的思路,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紧紧围绕“职业技能”这一核心来进行。

(一)以职业生涯为目标,定位专业发展方向

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实现学生发展和企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应使学生获得与企业发展需要一致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并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拓展成长空间。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因材施教;教学;科研

作者简介:穆丽婉(1969-),女,辽宁营口人,大连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技术学院,副教授。(辽宁大连116011)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2009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34-02

因材施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也是教育者必须具备的教育理念。然而,即使在世界顶级名校哈佛大学的教育中,也会有比尔・盖茨在大三时毅然弃学从商;刚刚辞世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也在里德学院学习了6个月后退学,乔布斯说:“从我退学的那一刻起,我就再也不用去上那些我毫无兴趣的必修课了,而是开始旁听那些看起来比较有意思的科目。”比尔・盖茨、乔布斯,他们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可是从他们身上却体现了在高等教育中难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前几天看电视招聘类节目,一位应聘者是2008年毕业于北京某学院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她发现对所学专业一窍不通,致使两门课程挂科,经过几次补考,一直没有通过,毕业时她没有如愿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只拿到了一张结业证。离校后她又参加了2次补考,依然没有通过。在校期间,虽然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却在记者团中工作得有声有色,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毕业后找的工作和所学专业无关,而是与编辑有关的工作,她想应聘到大的企业做企业策划和编辑工作,在场的18家大型企业的达人普遍认为:仅凭一张结业证想进一些知名大企业根本不可能,因为毕业证是敲门砖。这仅是一个例子,代表的也许是个别现象,但她为错误地选择了专业所付出的代价也许比我们看到的大得多。

近几年来,尤其是高校扩招以来,多数教师议论较多的一个话题是: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与扩招后一些学生录取分数较低,基础较差有关。本人一直在一线从事教学,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多,曾在所授课的班级做过调查:3个班80多名学生中,报考时对所学专业了解并且也很感兴趣的学生不足20名,仅占约25%,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学习状况怎不令人担忧?

一、因材施教应顺应时代的发展

1.经过笔者的调查和深入分析,厌学背后有着多方面、较复杂的原因

(1)高考报志愿时,部分学生带有功利性、盲目追随所谓热门、就业好的专业,其实对所学专业了解甚少,等到真正接触到专业课程时,才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才意识到自己犯了方向性错误,但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硬撑着往下学,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尽管努力也只能事倍功半,结果只想混个毕业证能就业就行。

(2)部分学生的家长社会关系广泛,已为孩子安排好工作,就差一张文凭了。而且以后工作内容与所学专业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他们认为学什么都没用,缺少了学习的动力。

(3)部分学生没有考上感兴趣的专业,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他们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为目标而努力,把学校该学的课程当成了副业,考试及格是他们对自己的要求。

(4)少数学生经过十年寒窗,终于挤过千军万马的高考独木桥,认为该歇歇了,因此将大学当成避风的港湾,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在沉溺于网络或花前月下的同时,考试成绩一次次亮起红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社会上需要多元化的有创造性的人才,因材施教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想办法改变这种现状

(1)学校方面。

1)高校可将学生选择专业的时间进行调整: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学生在大一时不分专业,大二时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来选择专业,在大一的一年时间里,一是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了感性认识,对专业情况可以用心地了解;二是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根据爱好选择专业,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这种模式在条件允许时应该被更多的高校借鉴和推广。

2)层次相近的文理高校及专业之间可以加强合作,为选择专业时犯方向性错误的学生调换专业开辟绿色通道。以上文女学生为例:当她发现对所学理工专业根本没有兴趣,而对另一个文科专业感兴趣并很有天赋时,她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调换专业,学校可以根据她的申请对她文科相应专业进行考评,考评合格后,由学校负责她的专业调整甚至是层次相近的学校间的调整,当然这种调整会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学生自己而言是力所不能及的,而对于学校,只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只要去做,制定好相应的制度还是可以实现的,毕竟这样的学生很少。而教育要实行因材施教,要人性化,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教育应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2)另一方面,作为教师,要提高认识,与时俱进,要把因材施教的理念贯穿于教学中。

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中,针对学生厌学的几个原因,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法。在满足多数学生正常要求的同时,对于厌学的几类学生进行不同的鼓励引导。

1)对于第一类学生,在当前不能调整专业的形势下,鼓励他们既来之则安之,在保证所学专业各科成绩合格的前提下,业余时间参加自考,学自己喜欢的专业,争取在毕业时拿到两个专业的文凭,将来可选择喜欢的专业就业,有少部分学生按照本人的建议如愿以偿。

2)对于第二类和第四类学生,他们的自制力较差,因此在课堂上要多关注他们,多与他们交流,因为学生如果喜欢哪个老师,他们就会喜欢这个老师的课,因此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还要真心地关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他们做朋友,逐渐改掉他们理所当然混日子的想法,引导他们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3)对于第三类学生,鼓励他们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引导他们只有在感兴趣的领域才有可能出成绩,已有许多学生从中受益。例如:有一名学生经常缺课,后经多方了解,他对所学专业一点兴趣没有,不上课的时间他是在学习程序设计,毕业后想从事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工作。在与他认真沟通后,本人给予了他支持和信任,允许他在课程冲突时选择他喜欢的课程,课程结束考试中,他实现了对笔者的承诺――考试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及格,并在不久后通过了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

“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每个受教育者的思维都有其独特的方式,因而对他们进行个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个性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纠正不良个性,发扬优良个性,最终使学生的个性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就是教育中常讲的因材施教原则。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不但存在于整个教育过程中而且始终受到普遍重视。我们要不失时机,针对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他们树立信心,增加勇气,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对市场经济起着主导作用的是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并最终形成信誉和声望而站稳市场。新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迷茫时的引导者和领路人,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模式把所有的学生打造成标准化的产品。

二、教学与科研的平衡

自19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洪堡提出“高校应该是研究与教学的统一体”以来,高校开始承担起科学研究的职能。到20世纪末期,随着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减少及大学间竞争的加剧,研究在大学中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其地位和重要性远远超过教学。[1]尤其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教师的薪水、晋升和终身教职的确定最终是依据其科研成果而不是其教学绩效,大学制定的教师学术奖励体系中几乎看不到教学的影子。”

当今高校科研氛围愈来愈浓,许多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得有声有色,更有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的许多项目,体现了学校与高科技接轨以及产、学、研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并且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与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使人才培养达到了理论与实践、提升与创新的结合。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科研是源,教学是流”。教学与科研协调得好无疑会相互促进,过分地注重了一面,都会相对削弱另一面。现阶段,许多高校都存在着一种现象,教师将过多的经历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努力写论文,以完成科研工作量,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如何上好每一堂课,如何因材施教,如何不断地更新知识体系,于是,一方面少数教师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不喜欢他们的课,却没有硬性指标来考核,课就这样年复一年的上着,学生厌学愈来愈重;另一方面,重压之下,科研能力相对薄弱、找不到合适项目的教师只好“另辟蹊径”,学术造假、论文剽窃案例屡见报端。

这些现象致使教师在教学与科研的投入精力比例严重失衡,这种长期的教学与科研严重脱轨现象,势必影响高校的发展前景和声誉,进而影响到生源、人才培养及服务社会等问题。

笔者认为,未来发展中应该让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全身心回归课堂,但他们要关注科研的成果,关注科研的前沿,不断更新知识;让具有很强科研能力的教师专注于科研,多出精品论文,并负责指导学生科研,经常将科研成果以学术报告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各自发挥优势。教学与科研并重应体现在对于教师考核的方方面面。正像科学家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一样,不能期待着所有的教师都成为科学家,高校毕竟不是研究院。

三、结束语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规划中明确提出: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围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实现人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这要求我们不断开拓思路,遵循教育规律,切实将每一个学生打造成适合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2]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教学诊断;制度改进;校企合作;影响

0 引言

目前一些中高职院校采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有利于企业资源与高校资源的有效结合利用,企业参与学生的培养,在学生毕业后还可以招收优秀毕业生,校企合作是高校与企业间优势互补的合作行为。但是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一些中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却遇到了瓶颈,暴露出来一些问题,加强教学工作的诊断与制度改进被更多的关注,以为校企合作注入新的血液,同时也是巩固中高职院校教育水平的重大举措。

1 加强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意义

我国提倡以教育为本,加快发展现代教育,提高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教学工作事关人才的培养,而且目前一些中高职院校采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虽然推动了人才的质量培养,但是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暴露,这使得加强教学工作诊断与制度改进成了促进校企合作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推进教学工作诊断对当前校企合作模式的教学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 教学工作诊断中发现的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不健全 国家现有法律法规对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和权利缺少明文规定,只是指出了一些规范性的建议,一些支持校企合作模式的地区虽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落实力度很低,大多只是在空喊口号没有实施,而且规定的也比较模糊,没有对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些优惠措施,使企业在参与中没有确切的参照规章同时也没有积极性。

2.2 院校教学模式较局限 目前我国缺乏高技能高技术人才,纵观各地的招聘现场,一些高技术性的岗位前寥寥数人,究其原因是一些中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企业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了解。在课程教育上重理论轻实践,学科划分明显,基础与专业课程都只是进行理论的传授,没有针对实际工作中的岗位进行深入教学,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缺少方案和措施。

2.3 校企合作发展不够平衡 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市的学校好于地州市的学校,工科类学校好于文科类学校,工程类专业好于管理类专业,另外,校企合作的地方特色、专业特色也体现不够等。现阶段而言校企合作中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加强学校的教学工作诊断与制度改进作为推动校企合作新发展的路径,下面我们从教学工作诊断和制度改进这两个大的方面来着手进行改进的影响分析。

3 改进措施及其对校企合作的影响

3.1 进行教学工作诊断及其对校企合作的影响 对教学工作进行诊断,可以发现校企合作模式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校缺乏对企业所需人才的定位与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对于此诊断,高校可以与企业进行沟通安排一些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岗位需求参与,让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技能,给企业价值的创造献力,同时教师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以及此岗位技能要求。回到院校中,教师可以将自己了解的企业岗位的需求与学校专业课程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技能传授,以企业需求的标准来对学生进行培养,这样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可以很快的进入企业工作,不仅节省了企业的培训环节,也有利于推进企业与院校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不仅学校可以向企业输送老师进行参与和实践,同样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专业的技术人员担任外聘教师,企业的技术人员具备良好的实践经验和技能,聘请他们来院校授课兼职,将企业的工作模式、理念以及工作流程传授给学生,对学生的教育十分有利。

3.2 制度的改进及对校企合作教学的影响 国家加强对校企合作的法规、规章、制度的完善,鼓励企业参与院校合作,地方出台优惠措施调动企业参与院校合作的积极性。如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少。可以建立一些组织或者协会作为企业与院校的平台,让其在这个平台中了解彼此然后建立合作关系。

3.3 创新校企合作思路,扎实推进校企合作的开展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应该作为中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要素,而不是一个局部的措施。校企合作中虽然存在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有的也不完全是学校自身的问题。针对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创新校企合作思路。学校把开展校企合作作为中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主动寻求合作伙伴,以合作谋发展。

4 结语

校企合作办学是培养适应性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进行教学工作诊断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进行制度改进以更好的推动校企合作的新发展。国家应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同时高职院校也要主动与企业保持联系,共建良好长期的合作关系,让企业参与到教育实践改革当中,使校企合作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促进双赢局面的形成,推动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建湘,文益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10月.

[2]李澎林.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耦合模式研究――兼论浙江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9月第三期.

[3]蔡春红.基于价值导向的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27期.

篇5

[关键词]场地 设施 师资 资料 工具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篆刻艺术自二十世纪初逐步进入高校以来,到目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结束了自古以来民间师徒传授的单一传承形式。与其他学科相比,篆刻艺术教学对设施、资料、用具等有其特殊的要求。在篆刻艺术教学中,不仅需要基本的工具书,还需要供临摹和创作用的印谱等参考资料,纸、墨、笔、砚、刻刀、石料、砂纸等各种工具;教师除讲授一般的理论之外,更要注重技法演示教学;学生除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在技法方面进行临摹训练和创作实践,等等。故日常的篆刻教学活动难以在普通教室开展。基于此,为更好的开展篆刻艺术教学活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试从下几个方面来探讨篆刻艺术的教学工作室的构建。

一、场地及装饰

工作室场地选择光线较好,相对安静的楼栋,以四十至五十平米左右为宜(可视具体教学需要而定)。装饰方面选明清式古典风格,使之与传统的篆刻艺术相匹配,营造出良好的艺术氛围。

选用明清仿古木凳若干,大案桌一张,教学时学生围坐在大案桌的三面,其余一面教师坐。另外在配置一些名家印屏、字画以及仿古文物等陈列于工作室之内,使之有古色古香之意蕴。室内还需要装置自来水管和水池,供取水洗涮印章、拓边款等用。在墙壁上安装磁性白板,用于张贴书印作品。

二、多媒体等设施

在篆刻艺术教学中利用图片讲解尤为重要,展示图片在普通教室中难以做到,这需要借助先进的多媒体设施。同时,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观看到教师技法演示,需要配置拓影台一部。先进多媒体教学设施主要包括电脑、投影仪(清晰度高)、屏幕、激光笔及音响等一套。另备置复印机一台,供复印资料用。

三、师资队伍建设

民间授徒多在注重创作,偶有讲授理论却不够全面、系统。高校则更加注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教学。在工作室的构建中,提倡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不仅要考虑到印学理论方面的师资,还要考虑建设一支篆刻艺术创作水平较高的队伍。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选取一名教师担任工作室主讲,在讲授印学、书法、古文字学、文学等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临摹与创作实践教学指导。如没有比较综合全面的教师,可以由多位教师分担。但总的来说,篆刻艺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各方面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由一位教师担任主讲有利于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把握和拓展。

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师资队伍的同时,还可以大力吸收当地民间师资力量。就目前来看,很多篆刻艺术名家都在民间,尤其是擅长篆刻创作方面的,民间人士居多。他们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和高超的技术水平,甚至不乏有在理论方面颇有成就的篆刻家。师资队伍构建方面,可以聘请当地民间篆刻家担任实践、创作指导教师,甚至讲授理论。

四、教材等图书资料

篆刻艺术教材构建以理论和技法两方面相结合,同时还需要购置供学生临摹用的印谱资料。篆刻艺术属于传统艺术,学习和创作都需要本着非常严谨的态度去对待。特别在用篆方面,更需讲究出处,对部分文字的书写不可随便编造,初学者要多查阅工具书。目前出版的书籍水平不一,有些书籍甚至谬误百出,在构建图书资料方面值得甄别。根据工作室教学实际需要,图书资料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1.理论、技法方面的书籍。主要选取:《中国印章艺术史(上、下)》(刘江,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历代印学论文选(上、下)》(韩天衡编,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年);《文字源流浅说》(康殷,荣宝斋出版社,1979年);《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出版社,1981年);《中国印学年表(增补本)》 (韩天衡,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篆刻学》(邓散木,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李刚田,重庆出版社出版,2006年),此套书籍共12册,分析了先秦古玺、封泥、汉印以及晚清各流派印风,讲解其临摹学习的技法;《篆刻章法百讲》(谷松章,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等。

2.供临摹的印谱资料。初学者以秦汉印入门学习较好,历来有“印宗秦汉”之说,故在选取临摹印谱时,以秦汉印为主。主要购置:《古玉印精粹》(韩天衡、孙慰祖,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十钟山房印举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上海博物馆藏印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中国历代印风系列丛书》(黄惇主编,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1999年),该套书共21册,资料全面,包括上至先秦下至民国各时期各流派的经典玺印。

3.供查阅篆书的工具书。无论是篆刻艺术初学者,还是篆刻家,甚至篆刻界的顶尖名家,都离不开工具书。据说1988年全国第一届篆刻艺术展时,评委在评审过程中还时不时找篆刻字典查阅核对。工具书主要购置:《古籒汇编》(徐文镜,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汉印分韵合编》(上海古籍书店印行,1982年);《说文解字》(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中华书局,2004年);《篆刻常用字字典(修订本)》(刘江,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篆刻字典》(师村妙石编,海天出版社,1988年)、《古今鸟虫篆书字汇》(香港友声印社)等。

4.学习篆书的碑帖。篆书是篆刻艺术的重要基础,在篆刻界素有“七分写,三分刻”的重要论述,篆刻家必须先要是篆书书法家。工作室购置篆书字帖,作为学习篆书的临摹范本,主要购置:《毛公鼎》、《散氏盘》、《石鼓文》(此三册均为雷志雄主编,1999年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峄山碑》(海南出版社,1994年);《王福庵说文部目》(王福庵,西泠印社出版社,1995年);《吴让之篆书字帖》(吴让之,西泠印社,1981年)等。

五、材料和工具

篆刻艺术教学所需用具较书法教学要多,主要包括写印稿、刻印、钤印、拓款等方面的工具,下面按刻印前、刻印中及刻印后的程序来介绍其所需购置的工具。

1.刻印前所需要的工具。主要有:

纸,篆刻艺术教学中所需要的纸包括多种,主要有用于练习篆书的毛边纸或是宣纸、摹写印稿用的拷贝纸、吸水用的普通宣纸(或以废旧报纸代替)、连史纸(钤印拓款用)等。

墨,油烟和松烟质地的固体墨为首选,如无条件购置一得阁或是红星的瓶装墨汁也可。

笔,主要包括写印稿用的小号毛笔和练习篆书用的中号毛笔两种。

砚,可选小瓷碟或其他器皿代替,视学生数量购置。

砂纸,购置粗细不同的多种备用。

玻璃板,用于磨印石时垫于砂纸之下,使之平整。

石料,可购置2至3公分为主的普通青田石或是寿山石、昌化石以及辽宁冻石等,以便宜且无砂钉的为佳。

2.刻印中所需要的工具。主要有:

印床,刻印中固定印石的夹具,材质有木质的和金属的,工作室教学选用一般木质印床。

刻刀,是刻印最主要的工具,刻石章一般用两侧均匀地向刀刃倾削的平口刀。刀有大小之分,教学用购置白钢的中号(刀口在0.6cm)刻刀即可。

3.刻印后所需要的工具。主要有:

刷子,印章刻好后印面会有石粉,在钤印之前要用刷子将印章洗刷干净,以免将杂质带进印泥中。

印泥,钤盖印迹的专用品,有红、蓝、黑等颜色,质量、价格不等,购置一般的普通红色印泥即可。

除上述所需购置的主要工具外,还需要购置些书画垫、小镜子、印规以及拓款用的棕刷、白芨、拓抱(可自制)等工具。

[参考文献]

[1]萧高洪.篆刻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

[2]孙成武.高等院校篆刻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办法[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素质;队伍现状;工作标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是指专职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有时也称为心理辅导员或心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自身的整体素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及结果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除了最基本的专业素质,还应包括心理素质、职业道德、适合的人格特征等。

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现状

目前国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专业素质上,对工作者本身的人格特征、性格特点、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甚少。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所占比重不大,多数为其他学科教师半路出家,或兼任其他学科教学的同时负责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因此,在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上都有很多欠缺。

已经配备专职心理教师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也不容乐观。由于受教育体制所限,虽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工作,但从地方到学校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程度依然停留在针对个别学生解决少数人的问题上。同时专业师资力量缺乏,各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多数身兼数职,除了学校心理工作外还要兼管其他方面,工作中难免出现顾此

失彼。

因此,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者除其他学科教师组成的兼职队伍庞大外,还存在专业队伍难以专心面对本职工作的

问题。

二、国外学校心理工作者标准

欧美国家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发展较早,现已形成系统的师资培养计划及专业合格的评价标准,他们的学校心理服务已经成为一种非常专业化的职业,具有专业的全部特征:完整的知识体系,独立的文献积累,已经获得认证的、可提供专业培养的大学院系,从业执照,认证和颁发执照的专业组织与机构,工作或就业机会,道德准则,继续教育体系等。因此,在专业素质已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他们更看重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人格方面的胜任特征。

罗杰斯曾建议美国心理学会在选拔和考核心理辅导人员时要注意以下人格特征:

1.较优秀的智力和判断能力。

2.既有独创性又有融会贯通的能力。

3.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坚持自学,学而不厌。

4.不机械看待人,对人具有较强的爱心。

5.对自我人格和性格特征能加以洞察,有幽默感。

6.丰富的感受性,多方面的思考能力。

7.谦虚,宽容。

8.温暖,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或人际交往能力。

9.勤勉,工作有规律,承受压力的能力较强。

10.勇于承担责任。

11.办事灵活机敏,富有协调性。

12.性格安定,具有自制力。

13.能够识别不同的伦理道德和文化价值观。

14.文化根底深厚,富有教养。

15.对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咨询具有研究兴趣。

根据国内已有研究可以了解到,国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经历较长时间的实习见习过程,并且通过各项资格认证考试,方可上岗。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培训以“科学家―实践者”模式为主。在认证方面APA坚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获得博士学位,并通过资格认证考试,才能获得APA认可的从业资格。NASP要求相对较宽,除博士外,硕士与专业工作者(通常指在完成本科教育后再接受5~6年教育训练的人员)

也可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三、我国学校心理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比专业素质,笔者认为一名心理教师能否胜任其工作,心理素质更为重要。对于心理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我们正逐渐向国际标准靠拢并逐步完善相关政策的不足之处,但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并没有形成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也没有把心理素质作为对一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考核方面,这一方面有待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首先是一名心理工作者,其次是服务于学校的心理工作者。

1.心理工作者首先要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在思想上有所重视,才能在行动上有所体现。

2.心理工作者应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具有综合教育学生的能力。这不仅包括精湛的业务能力,全面的知识结构,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共情能力,较强的分析诊断能力和组织团体辅导与心理训练的能力。

3.心理工作者应具备较高的人格素养。根据我国的文化背景及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具有以下人格特征:爱心,热爱学生,喜欢学生,对学生有真诚的爱;热情,以诚挚的情感温暖感染学生;耐心,能认真、耐心地倾听;宽容,有宽广的胸怀,容忍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敏锐,能敏锐地感知和洞察学生的心理及行为;乐观,对人生和人性持乐观的态度,相信学生会变好;幽默,能化解紧张和尴尬,发现生活有趣的一面;负责,对学生和工作有责任感,有奉献精神。

4.心理工作者要有良好的心态,要有爱心、恒心和高水平的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觉察的能力和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深刻、细腻的自我体验,善于体会自己情绪、情感方面的变化;高水平的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能力。

5.心理工作者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是从事心理服务工作的前提。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可能帮助人恢复健康。

6.心理工作者要对所有的来访者负责,要了解心理工作者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并严格遵守。作为一名心理教师,同样也应对来访的学生遵守这一准则,保护学生隐私,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职责。

总之,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素质的要求主要是从专业素质、人格特征两方面来考虑的,在专业素质方面,国内的要求相比国外则宽松得多。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专业实践能力不强,甚至有些工作者本身素质不高等现状成为制约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也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造成了障碍。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因此,全面提高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各方面素质是搞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艳文.刍议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关系[J].辽宁教育,2009(9):14.

[2]李玉荣,徐颖哲,王春玲,等.中小学心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25):35-37.

[3]张仁芳,尹丽娜,杨晓霞.长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的调查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10):68-71.

[4]李志.黑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9):29-31.

[5]张爱莲,黄希庭.国外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胜任特征[J].心理科学进展,2010,28(2):331-338.

篇7

究竟怎样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方式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和谐的、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是促进学生愉快学习英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在教学生掌握现在进行时的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现在进行时的认识,我们可以采用歌曲与游戏来达到这一目的。先教学生唱"LondonBridge"这首歌,然后通过游戏的形式边唱边演。由两个学生用手弯成弧形当做伦敦桥,其余的孩子站成一队,从桥下穿过。唱到"My

lady"时,桥倒下来,抓住其中一个学生。合唱时,伦敦桥把他来回摇摆。合唱结束后,游戏继续进行,直到所有孩子都抓住为止。由"LondonBridgeisfallingdown"来引出现在进行时,不仅达到了授新的目的,而且也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营造了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从而为学生能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提倡“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份尝试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要努力将“一言堂”变成“群言堂”,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讨论、合作,自己去领受,理解知识,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全过程中。

教师A在教授BookⅡ"WeatherReport"一文中,做了以下工作:

(1)先让学生听一遍录音,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听到的内容,做选择题。

(2)在听第二遍录音时,出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自己组织回答。

(3)学生打开书本,跟读录音,找出疑、难点,老师逐一解答。

(4)根据keywords,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5)学生编制类似weatherreport,然后上台扮演气象预报员,说出自己所编的weather

report,然后根据内容提问其他学生。

教师B在教授这一课时,做了下列工作:

(1)打开书本,边听录音,边看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

(3)教师解释疑、难点。

(4)学生背有关词组、句型和课文。

从这两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都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句型和语法,但教师A的教学方法,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尝试、讨论中发现、领悟知识,而教师B的教学方法,却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提倡“以学生为主”的英语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力量源泉。

三、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活动的英语学习能力

高效率的英语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给学生创设充分进行英语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掌握和运用英语。以往教师在过去“应试教育”传统观念的支配和影响下,总以为自己比学生高明,喜欢把学生框在自己的主张、见解和意识之内。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没了个性,没了主见,没了兴趣,没了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没了创新意识,他们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如果我们经常注意学生的英语实践活动能力,充分体现英语的交际能力,不仅学生的思维能活跃起来,而且也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方式来自:免费例如在"MrGreen''''sproblem"一文中,可请学生分角色扮演,其中可采用一些道具,把课桌当茶几,椅子当沙发,再准备几个茶杯,邀请学生表演对话,然后再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让学生仿效课文,编制"MrWhite''''sproblem"等等。除课堂教学外,我们还可以开辟第二课堂英语,通过英语角,英语学习园地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活动能力,充分发挥英语的交际性,从而使学生感受学习英语的趣味性和重要性。

四、组织贴近生活、社会和教学内容

任何教学活动都要有一个“蓝本”,也就是教材,传统的“应试教育”是围着教材转,以教材为中心。作为素质教育,主要是解决学生的发展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会英语的价值,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教材中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例如在教"What''''swrongwithMrsGreen?"中,我们可采取以下步骤:

T:Ourlifeisbetterandbetter.Andtherearemoreandmorefat

people.Isitgoodforourhealthtobetoofat?

S:No,it''''sbadforourhealth.

T:Whatwillhappenifyouaretoofat?

S1:Ican''''trunfast.

S2:I''''llfeeltired.Ican''''tstudywell.

T:Whatwillyoudothen?

S:I''''llgotoseethedoctor.

T:Ok,nowlookatthepicture,thisisMrsGreen.Sheisfat.And

sheoftenfeeltired.Whatwillshedo?Canyouguess?

S:She''''llgotoseethedoctor.

T:Yes,MrsGreenistoofatSoshewillgotoseethedoctor.Now

篇8

近期,学校组织学习了李局长的讲话,通过学习,让我们教育工作者备感振奋,也深感责任更加重大。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创建“书香校园、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文化校园”的和谐学校,构建和谐教育,主动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出更多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做为一名党员教师,通过学习,我还认识到昨天的合格教师,今天不一定合格。只有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的学习、探索,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因此,在工作中必须做到:一,爱岗敬业,加强师德修养。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特殊,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我们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完善人格。二,做到博学多才。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博学多才,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教师必须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爱生是教师的天性。教师爱自己的学生,就是要真正找到学生身上的可爱之处,这样的爱才会是发自内心,持久的。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师的爱和关心,需要教师像父母一样在生活上关怀备至。当然,爱生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活动。党员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体谅他们的难处与痛苦。党员教师首先应与学生交朋友,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其次党员教师要以心换心,与他们沟通情感,成为他们的好朋友。四,教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时代的日新月异就是我们面临的第一挑战,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业务能力都必须紧随时代车轮,不断地更新、拓展、充实、提高。要勇敢地摈弃旧事物,勇敢地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迫切地学习新技术,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我们只有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民族意识、社会意识、责任意识,这样个人才不会迷失方向。

我们要时刻按照党员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创新意识,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开拓进取,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自己的工作有新进展,使学校的教育有新起色,使我区的教育迈上新台阶。

篇9

(东营市技师学院,山东 东营 257091)

【摘 要】焊工技能操作培训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将传统课堂变成教、学、做合一的“工学一体化”课堂,针对技能动作形成的规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强调动手能力的训练,选用合理的指导方法,提高学员学习电焊技能的兴趣,从而提升操作技能。

关键词 工学结合;一体化;典型工作任务;教学

随着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各职业院校都在大力推进职教改革,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始终没有能够真正融合在一起,从而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电焊工的技能操作技术性和技巧性要求很强,要熟练掌握其操作要领成为一名合格的电焊工,就要运用焊接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独力地完成电弧焊实际操作中的各项课题。2013年以来,我院焊工实习车间承担了11级焊接班的实习教学,以及相关专业第二工种培训任务。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将传统课堂变成教、学、做合一的“工学一体化”课堂。

1 工学一体化

“工学一体化”教学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已经为大家普遍认识。为了满足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适应学习者个性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的职业学习,培养“高素质”、具备良好“职业能力”的劳动者,积极探索科学的、符合工学结合要求和国情实际的新型课程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工学结合一体化” 教学是目前机电专业最适宜的教学模式。它强调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包括教材、大纲、计划的一体化,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的一体化,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一体化,多门课程的综合化,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经验的一体化。我院焊工专业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将传统课堂变成教、学、做合一的“工学一体化”课堂,这样一来,枯燥的理论不再是抽象的,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边学边干,在做中学、学中干,教学结合实物,采用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 实习+生产一体化

学员学习的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方面,学员要初步了解和认识其掌握技能的相关知识,设备的功用及使用方法,操作过程的变化,了解操作动作的难度及要点,注意事项和安全事项。从指导教师的角度上看,认知过程包括讲解和演示两个环节,从学员角度上看则包括观察、记忆、实践三个环节。传统的焊工教学,实习和产品生产是分开的,没有很好地有机结合起来,同时焊工实习消耗非常的巨大,这也是很多培训学校不愿开设焊接班级的原因,为了既能够培训好学生,又能够获得效益,故而我们采用实习+生产一体化方式来进行学员的培养,即结合制作学生用高低床制作、放鞋架、花架、垃圾收子等,?焊接专业在学生进行了钳工、焊工基本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引入典型工作任务“学生用高低床”制作。让学生4~6人为一组,在老师指导下,利用4周60学时 ,完成20套学生用高低床的制作。学生从下料、连接件制作(包括划线、弯曲成型、钻孔等工序)、折边、焊接、油漆(参与),甚至加橡胶脚套等各环节进行实践,以期进行最直接的“工学结合”。

从而使学生们在实习中参与了实际产品的生产,加工制作的产品能够满足使用要求,整个生产过程从接到订单、制作计划、现场施工、项目验收、工作总结及评价,把产品加工和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实习+生产一体化为学员的培养确定好了很好的一种方式,但是仍然是需要相应的实际任务来作为载体,故而把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载体,来设计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显得格外重要。如在对学生进行焊接结构生产及焊接工艺教学时我们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如下:

工作情景描述:新校学生宿舍投入使用后,急需大批量的学生用高低床。

结合制作学生用高低床制作,基本流程为:了解客户的要求初步设计与客户沟通确定方案设计图纸放样加工制作表面处理涂装包装安装。

1)工作步骤一:明确工作任务

能够根据基本流程确定工时、工作内容、工艺要求,并在老师指导下分小组进行。

2)工作步骤二:生产现场布置

熟悉焊机、焊材、切割机、气瓶、气割、焊接辅助工具等,布置生产现场。

3)工作步骤三:制作工作计划

各组能根据图纸,布置施工现场,制定工作计划,领取材料,工具等。

4)工作步骤四:加工制作

让学生4~6人为一组,在老师指导下,利用4周60学时 ,完成20套学生用高低床的制作。学生从下料、连接件制作(包括划线、弯曲、钻孔等工序)、折边、焊接、油漆(参与),甚至加橡胶脚套等各环节进行实践。

5)工作步骤五:工作项目验收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0套学生用高低床的制作。对床体结构、承重能力,安装等进行逐项验收,包括刷漆、所加的橡胶脚套等进行验收,保证坚固耐用,美观大方。

6)工作步骤六:总结与评价

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回顾,学会客观评价,总结自己;通过互评、自评、教师评价,使学生建立自信,能够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展现自我。随着“工学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尽管尚未毕业,但学生已经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地工作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了高就业率,近年来,学生的取证率一直是100%,不少学生还获得了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这使他们成了抢手的“香饽饽”。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名列同类院校的前茅,去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今年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明年才能毕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已经被用人单位所“预订”。

4 结束语

总之,我院焊工专业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将传统课堂变成教、学、做合一的“工学一体化”课堂,这样一来,枯燥的理论不再是抽象的,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边学边干,在做中学、学中干,教学结合实物,采用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焊接专业一体化教学充分营造了企业工作生产的环境,紧紧围绕典型任务,突出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使学生从学校走出后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变电设备异常故障处理办法[M].水利电力出版社,1999.

[3]金属材料与热处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篇10

首先,要创设和谐、良好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可以起到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幽静、环境优美自然会产生心情舒畅、气氛和谐。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人格、爱护学生心灵能给学生心理以宽松,不易产生逆反心理。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在这种和谐环境中学生才能自我调整心态,具有较强的自我心理保健,这也是培养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必要条件。

其次,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在新课改环境下,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思想,以亲切的面孔,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创设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有了张扬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心理健全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再次,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成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理解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内心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还有,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因各种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孤僻,心理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此时学生需要的是关心、帮助,老师应及时伸出援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新课改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颇多,但我认为,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小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