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空间规划范文

时间:2024-01-18 17:5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空间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乡空间规划

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勉县城乡发展空间布局

中图分类号:F2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今天,我们正经历着一个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变革日新月异的时代,面对城市不断扩张带来的诸如生态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种种弊病,低碳、高效、循环已经成为时下经济发展的主题。促成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作为城市规划来讲,应当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国内许多优秀城市在此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确定在新的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区域城镇群空间布局模式、产业发展。对城市的用地、道路交通、建筑以及市政工程等多方面提出适宜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建造方式,将低碳、循环理念真正落实到城市空间布局中,这对促进城市建设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笔者通过对勉县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研究,对此进行了初步尝试。

2、循环经济

2.1、循环经济内涵

循环经济的思想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传统经济形式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一排放”所构成单向流的经济模式,城市建设只关注于资源开发,忽视了城市资源的利用效率,目前,我国普遍接受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给出的循环经济的定义,即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sources)”为原则(即“3R”),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该定义指出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特征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关系,对指导资源短缺下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善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循环经济在城市规划中的提倡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遵循生态经济规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无论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城市(区),进行园林城市建设,还是城市与区域发展政策的调整,都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无节制扩张导致资源紧缺、交通堵塞、用地矛盾、污染加剧等连带效应,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资源、环境制约。

城市规划循环经济不但建立“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经济新思维,而且倡导生产到消费过程中遵循“3R”原则,从而构成循环经济的理论核心。循环经济理念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提供城市规划基本原理,城市规划是调控经济循环发展的有效手段。

3、勉县城乡发展概况

3.1、城乡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勉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汉中盆地西端,全县共辖勉阳镇、定军山镇、武侯镇等25个乡镇。截止到2009年末,全县总人口42.4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49.68亿元。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0%、48%和32%。

由勉县县域城镇现状发展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勉县县域城镇发展存在以下特点和问题:1、县域城镇空间分布不均衡。全县17镇中有12个镇布局在县域中部的汉中盆地,相应的85%的城镇人口也集中在这一区域。2、城镇首位度大。勉县城镇体系中,县城作为第一位城镇其人口规模达到11.5万人,而第二位城镇的人口规模不足0.3万人。3、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善县域内城镇除县城外,镇区基础设施均不完善,严重阻碍了城镇经济的发展。4、产业发展不均衡,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农业发展优势突出,但以初级加工为主;工业以资源型产业为主,虽然三产中比例最高,但总量偏低;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与利用相对滞后。

3.2、循环理念落实情况

作为汉中地区,甚至陕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城,勉县拥有优越的发展条件。勉县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建成冶金循环经济科技产业园,园区内现有八一锌业有限公司、汉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初步实现了工业集群和循环可持续发展。但在现有的四个循环产业园区在循环理念的实践中却存在不少问题,诸如产业内部行业发展不均衡;主导产业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产业循环链相对还不完善;园区规模有限难以形成集聚效应等。

4、循环理念的空间布局特征

4.1、宏观县域发展层面

结合当前的宏观发展机遇,其产业发展应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把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产业布局与城镇建设相结合,着力构建以农副林特、中药、旅游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构建以冶金、环保型采矿、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清洁型加工制造产业体系,形成“采矿-冶金-建材-加工-消费-再生资源”的发展路径,构建以中心城市和重点区域为主体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减少环境污染。

城市与乡村空间的布局发展中,应当积极培育县域第二发展中心,推进城市建设与循环产业园区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从区域发展格局的战略高度去整合和利用资源,重点弘扬巴蜀文化,加大三国民俗文化产品化。积极发展文化信息等现代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旅游中介等“先导性”“智密型”第三产业,优化其为工业、农业现代化和消费方式多样化的配套服务功能,具体实施措施包括建设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及综合生态物流园区,发展绿色商贸流通业,培育壮大生态物流企业;建设绿色旅游体系,发挥勉县企业和产品品牌影响力,构建统一旅游信息平台和网络,发展绿色酒店,开展绿色旅游服务并加强景区污染控制设施建设;推广再生产品,提倡绿色消费模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建设循环经济文化体系;构建循环型社区及生态型人居环境,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4.2、微观县城建设层面

从循环经济的原则出发,按照建设“田园城市”的目标,城市用地空间布局必须规避经济实力带来的城市发展制约,以生态适居性为主,产业关联为辅,建设中小型规模生态文化城市,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城市化,通过城市化促进产业化。因此,城市用地空间分布,以片网状绿地为主,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与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能力,按照城市功能的划分合理重组城市用地形态,调整不合理的城市用地,按照城市发展产业目标、人口需求有步骤分阶段开拓新的城市建设用地,并对其进行总量控制。

布置现代化交通体系,集运输、集散、接待、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打造城市门户景观区;规划旅游专线,设计富有地域风情的民俗体验项目,打造勉县三国文化特色旅游品牌;规划低碳高效、节能环保的太阳能轨道公交线路;配置太阳能路灯等生态城市小品、丰富城市景观,塑造现代循环社会品牌;推进城市建设与循环产业园区的互动发展,以产业带动为发展动力,促进城市文化推广、发挥品牌效应。

5、结语

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着高速的城市化发展,而且同时也受到了全球化、工业化、市场化的影响,我国的中小城市还将面临许多不确定的环境问题。传统城市规划体系与城市化现存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之间的不相适应性也将日益凸现。基于循环经济的中小城市规划研究,力争于从城市规划的观念上进行变革,指导我国中小城市的规划编制、管理和实施,促进其社会、经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2009年)》

2.《勉县县城总体规划(2008——2030)》(2008年)

篇2

关键词:建筑空间;信息集成;全生命周期;应用体系

1引言

日新月异的全球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及地理空间数据管理手段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国内外各大城市都根据各自的需要,大力加强空间基础设施信息的采集。对于城乡规划管理部门而言,实现规划区内基础空间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掌握城市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的现状和变化情况,作为城乡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建筑物信息具有覆盖面广、数据量大、信息采集难度大等特点,通过建筑物信息可以准确获取城市的建筑量、容积率、建筑密度、使用功能、空间分布等详细信息,是进行城乡规划管理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数据源。以建设项目为核心的空间属性信息分布于规划、建设、房产等多部门的各个审批环节,例如:空间图形、建筑属性等。目前,由于缺乏全面的数据整合机制,信息采集得不到同一管理,严重影响到空间信息的利用水平。因此,结合城乡规划自身业务需求,构建完备的城乡规划建筑物信息数据库及其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长效的建筑空间信息统筹管理、维护更新机制,打破城市建筑空间信息资源库的“信息孤岛”格局,提升信息采集及数据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方法和过程

2.1建筑空间数据库实现目标构建

城市建筑空间信息的整合,实现了各种建筑图形数据的集中化管理。通过在建筑数据整合的过程中形成一套城市空间建筑信息的管理和工作机制,实现建筑全流程信息的整合建库和智能化更新,并通过完善的数据共享接口,实现各相关部门的数据互联,促进建筑空间信息成果的有效应用。基于以上原因,新型城市建筑空间数据库信息管理模式的构建应致力于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一套标准:以全过程建筑数据库构建为基础,建立一套宏观、中观、微观的建筑空间数据库标准体系。提出建筑空间数据库的架构,明确建筑空间数据库建设的内容,建立建筑空间信息数据标准及调查标准,对信息编码规则、用途分类、调查表、技术方案、成果要求和标准等方面进行明确和详细的规定。研究制定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和数据更新机制,满足智慧城市背景下城乡规划基础建筑数据管理的需求。(2)一组流程:全流程图形和信息的整合多源建筑数据建库。在统一数据整合流程、明确数据存储标准的基础上,以城市建设与规划审批管理单元为核心,梳理并入库城市建设相关的全过程建筑图形和属性数据,实现以城市用地功能单元为基础的建设项目图、文、表、档信息全生命周期关联。(3)一个平台:研发基于GIS的建筑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包含数据存储、浏览查询、数据编辑、统计分析与决策辅助等功能,实现大规模建筑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存储、编辑、管理、更新。在此基础上结合建筑数据库的属性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并就建筑信息在城乡建设与规划管理的各领域研发相匹配的应用功能,构建通过相应数据结构实现跨部门的数据共享交换的目标。(4)一系列应用:通过对国内外建筑空间信息管理应用领域的研究分析,归纳梳理不同的建筑空间数据的类别及要求,建立建筑空间数据的“量”属性集,构建基于建筑空间数据库的规划决策辅助范式,服务于规划编制、审批、批后管理、政策决策支持等方面的需求。

2.2建设项目空间信息流转机制梳理

2.2.1多元建筑图形资源运行流转周期梳理建筑物空间信息是在以建设项目为主体基于建设项目所在地对应城乡规划条件下,经过各类城市空间管理部门报建审批流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梳理各部门对应业务下所产生的建筑空间信息十分必要。通过对城市建设职能部门业务分析,涉及项目建设空间管理的部门主要是国土、规划、住建房产;从建筑空间管控的角度来说,国土部门的管理主要是项目用地层面,规划部门的管理是落实由用地至建筑单体的层面,住建房产部门的建筑空间管理主要是体现在房屋及房屋内户信息管理。各职能部门的建设项目审批要素梳理如表1所示。2.2.2建立多维信息关联的建筑数据管理模式建筑属性数据库作为建筑图形数据库的外部属性,是数据统计与分析的重要基础。它可以进行建筑空间信息的综合、深层次分析,能够辅助进行空间定位和显示空间实体分布特征,为规划管理、规划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城乡规划管理、编制、设计等工作对于建筑物信息的需求层次不同,需要建立基于建设项目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管理结构,从不同的维度实现对建筑信息的分析、管理和提取。建筑空间数据库需要构建一套从不同维度聚类分析的数据管理模式。为满足城乡规划中建筑信息各层次应用需求,本研究提出建立“项目-单体-楼层-户型”的多级建筑信息管理模式,通过项目编号、单体编号建立建设项目与单体的空间属性联系,实现建设项目的一体化管理。宏观层次:以国土红线、用地红线、控规地块为基本单元,实现建设项目的边界、容积率、建设性质等指标统一化管理。中观层面:以建筑单体为基本单元,实现建筑物建筑高度、层数、使用功能、栋数等建筑物的管理。微观层面:以建筑内的楼层和户型为基本单元,实现建筑内的建筑构件、楼层信息、户型信息和预售、销售信息的管理(图1)。2.2.3以需求为导向的城乡规划信息数据库建库标准设计城乡规划建筑空间信息库作为城市建设实施成果载体,涵盖了与城乡规划相对应的图形信息库和属性信息,通过对建筑空间信息的综合、深层次分析,辅助进行空间定位和显示空间实体分布特征,为规划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以城乡规划应用需求为导向,在合理的建筑特质属性范畴内构建深度优化的建筑空间数据库结构,是建筑空间数据库建库的重要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规划编制现状信息分析提取、重大决策辅助支持、建筑全生命周期信息查询、城市建筑保护等方面。基于此设计相应的建筑属性结构库,将直接为城乡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的辅助手段(图2)。

2.3建筑空间库的整合和更新流程机制

2.3.1建筑空间图形与属性整合流程在梳理各类建筑空间数据的流转阶段、制定数据存储和应用标准的基础上,须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全面整合。整合的主要工作包括完成各阶段数据信息采集、图形转换和信息补充调查等,工作流程如下:(1)图形整合:以现状地形图为基础,完成建筑物GIS要素建库,对地形图尚未更新的建筑物,结合定位红线、竣工验线以及遥感影像图,辅以现状补充调查进行补充要素,完成区域内建筑物图形整合。(2)属性要素录入:根据建筑空间数据库建库的要求,完成建筑物属性项目经济技术指标,单体建筑物的经济技术指标,单体内信息的属性录入。(3)信息关联:在完成项目图形和属性录入的基础上,根据项目信息及单体信息,关联规划主管部门的审批信息、图形材料和文本材料信息,使建筑空间数据库的内容与规划信息无缝衔接,并预留端口实现远期与房产等部门数据对接。数据整理流程如图3。2.3.2建筑空间数据更新机制研究在整合各阶段建筑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城乡规划的建设审批流程阶段数据更新的特点,构建相应的数据更新机制,以确保建筑空间数据的更新及时、精准。数据更新主要设置在以下阶段:建设项目总平面图阶段:在项目进入建设项目总平面图审核时,完成审定总平面图的规整、项目范围与相应建筑轮廓线的上图、建设项目属性和建筑单体属性关联录入等三方面工作,该阶段所有建筑标识为在报状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阶段:在建设项目核发建设工程许可之后,完成定位红线规整及上图、定位图中建筑轮廓线取代原总图建筑轮廓线并录入相应属性等两方面工作,该阶段的建筑物标识为在建状态;竣工验收许可阶段:在建设项目核发竣工许可之后,完成竣工验线图规整及上图、竣工图建筑轮廓线替换原定位图建筑轮廓线并录入相应属性等两方面工作,该阶段的建筑物标识为已建状态,从而实现建设项目生命周期内的建筑空间数据更新(图4)。

3实证案例

3.1建筑空间数据库构建——以长沙市湘江新区为例

为全面掌握城市建筑空间分布特征,长沙市开展建筑空间数据库应用研究。本研究结合城市建设过程规划管理部门审批的图形和审批属性,构建以湘江新区为试点区域的建筑空间数据库。本研究共录入竣工验线图建筑物4398栋,定位红线图建筑物3970栋,全要素地形图和线化地形图建筑物91484栋,结合卫星影像对现存建筑物进行补充,核查补录建筑物3112栋,结合建筑物使用功能及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对建筑物建筑性质进行类别划分,完成建筑性质、建筑年代、高度、材质等信息的录入,形成长沙市湘江新区全面的建筑空间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长沙市建筑空间数据管理平台研发,实现数据查询、数据编辑和数据分析功能,实现建筑数据在规划审批、编制中的辅助决策作用(图5)。

3.2建筑空间数据库应用

建筑空间数据库建成后,可以在城市建筑容量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公共配套设施服务范围评估、项目选址分析、建设用地储备,规划编制、规划修改等规划实施全过程开展服务和应用,并且可以结合规划审批的需求,及时提取和分析相关数据,为城乡规划发展和决策提供重要定量依据,建筑空间数据的应用体系见图6。3.2.1城市建筑容量分析建筑空间数据库具有建筑信息详尽的特点,可以快速提取特定区域的建筑现状信息,且可以对已实施的城乡总规、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规划范围内的建筑物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各类建筑物用地面积与建筑面积等控制性指标进行核算,通过建筑物信息建库和属性录入,建筑物楼层、建设年代、建筑性质、基底面积、建筑总面积等方面信息都可在地理空间上进行自定义统计,且通过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卫星影像等图形进行叠加,能够快速导出相应的建设经济指标,服务于规划编制的数据支持(图7)。3.2.2规划实施效果评估通过对片区内的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各类建筑面积等控制指标进行核算,并与相应规划的指标进行对比,可对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为规划修改与调整、规划管理与政策安排提供依据(图8)。3.2.3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根据建筑空间信息库内不同年代建筑物空间分布,构建建筑空间拓展等时线,从而分析城市空间边界的演化方向和演化加速度,直观可视化的把握城市的发展过程(图9)。通过特定视角下的建筑高度分布分析,可以演化得出城市建筑高度分布天际线,服务于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为塑造优美城市景观、天际线、最终构建城市建筑体系起到辅助作用(图10)。3.2.4公共配套设施服务范围评估结合不同用途建筑物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现状公共配套设施的服务范围与服务人口,为新规划公共配套设施的数量与空间分布的确定提供支撑,如中小学校分析、公路站场规划分析、水厂规划布局分析、变电站规划布局分析(图11)。3.2.5方案对比及项目选址分析通过统计建筑信息在空间位置的分布,在不同建设项目方案的对比和重大基础设施选址上,能够定量分析不同方案的影响范围和建筑数量,从而实现建设项目精细化实施和项目方案最优化(图12)。3.2.6片区城市更新改造按建筑类型、建筑层高、建筑结构、建筑年代等分类标准,统计改造和拆迁范围内整体及分区的建筑物指标及人口、家庭数量等,准确核算规划区拆迁补偿成本、改造成本、拆迁安置现房需求数量等指标,结合城市棚户区改造、四增两减工作,为规划方案和改造、更新计划等行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图13)。

4展望

建筑空间信息资源的整合改善了城乡规划辅助手段,提高了规划编制、规划审批、批后管理等业务实施精准可靠性,为科学规划提供数据支持。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城乡建设的飞速发展,城乡规划管理工作面临更高的要求。建筑信息资源整合须立足高点,在满足多用户的使用和共享的同时,又要满足建筑信息的深度挖掘的需要。信息资源的广覆盖和深挖掘是一项复杂的命题,建筑空间信息资源整合更是规划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是一个不断循环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困难与挑战并存,为满足人们对信息深层次的追求,建筑空间信息数据库未来工作应从以下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4.1建筑信息多维信息管理

结合BIM和城市仿真的发展需求,建立“二维”+“三维”的数据浏览、查询和展现形式,实现建设项目的项目单元、楼栋单元,楼层单元的建筑信息精细化管理。以3DVP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内核为基础,实现城乡规划管理业务系统与三维平台之间的无缝集成,支持二三维视图同步联动、二三维信息融合查询、三维规划空间分析等图文交互功能,为规划管理提供多元化的空间信息参考,增进审批决策的科学性(图14)。

4.2“建筑信息数据库+”应用模式

建筑物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构建了“智慧城市”的物理底层基础,而为了进一步丰富建筑物信息的内涵,需要探索建筑物信息与其他行业信息的整合,如能源使用信息、人动和居住信息、交通信息等,形成“建筑信息数据库+”应用模式,从而探索建筑空间数据库在规划编制、规划审批、批后管理和实施评估等阶段及其他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图15)。

参考文献:

[1]陈真,何津.智慧城市建设中建筑物数据库的设计[J].测绘通报,2016(9):103-107.

[2]何宗,张泽烈,蒋陈纯.重庆市主城区建筑物数据库建设初探[J].地理空间信息,2012,10(2):6-9.

[3]蒋慧忠,曹如军,徐周.基于GIS的三维建筑物数据库设计[J].软件导刊,2011,10(9):148-149.

[4]王欢,基于时态GIS的建筑物生命周期数据库的构建[J].城市地理,2016,(第18期).

篇3

规划是调节地价的“双刃剑”,规划可以赋予土地开发价值,同样可以限制土地开发,由于规划的控制条件不同,导致具体地块的市场价值也不同。但城市总体规划不仅能够保证城市土地的高效、集约、合理利用,而且能够逐步提高城市地价整体水平。因此,研究并运用城市规划对地价空间分布的作用机理与规律,可以增强城市运营中资源空间整合的绩效,科学地预测地价的变化,分析土地增值与规划控制的关系,在规划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地价,同时塑造合理有序的城市空间形态。

一、城市发展性质与规模决定地价空间分布的潜力

从城市发展宏观层面上看,城市发展战略明确界定了城市的总体规模和发展性质,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城市性质与规模影响城市地价的整体水平,决定城市地价的发展潜力和整体趋势。城市未来的发展性质和规模的提升,预示着城市区域地位的提高,投资强度的增大以及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优化,可以推动城市地价提高呈现几何倍数递增趋势。由于城市总体规划决定了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功能布局、基础设施、产业政策和城市建设容量等控制性要素,改变了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和土地供求状况,从而影响地价整体态势。从城市发展微观层面上来看,详细规划控制土地使用性质、开发功能、开发强度及环境控制等决定地价的主要因素。

城市规划确定的发展规模对控制城市地价总体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发展规模越大,人口聚集越密集,经济效益越显著,土地级差收益也愈高,但是,人均用地指标越低,反映土地供给与需求矛盾愈大,土地资源短缺,地价水平存在潜在增高的趋势。

二、城市规划功能分区和产业政策导向影响地价空间分布结构

城市规划根据城市性质和发展定位划定不同的功能区域,城市主导职能类型是影响城市地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关系到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形成不同的土地产出效益。城市职能中第三产业如金融贸易、信息技术、旅游文化、商业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越大,则城市地价水平越高。同时,在城市规划引导下城市地价空间分布必然伴随城市功能区域调整而处于动态变化中。

城市间地价的差异主要是由城市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投资环境、产业结构、聚集规模等因素决定的,城市地价水平上涨幅度取决于城市产业更替、城市经济增长和空间结构的变化速度。而城市产业导向是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直接导致工业地价的差异。

三、城市规划用地性质和用地结构导致地价空间分布的差异

城市地域分化的形成机制是由于土地高价值向低价值转移,城市旧区改造就是城市功能调整,由高地价区域排斥土地低价值利用,通过土地级差收益推动城市功能更新,一般将旧区的居住用地的规划用地性质转变为高附加值的经营性用地。不同性质的地价差别很大,商业用地的地价最高,居住用地次之,工业用地最低,因此城市用地与地价总体水平密切相关;地价总体水平与商业办公用地的比重呈正相关,而与工业用地的比重呈负相关;城市职能特点及规划用地功能分区决定了商业办公用地比重。

用地结构是指城市各类用地在城市总用地中的比重,以及各大类用地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用地的构成与比例。用地结构合理化过程既有赖于土地价值的市场化调节,也有赖于城市规划政策性调节;城市规划在遵循提高土地效益的原则下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将有利于提高城市地价的整体水平。

四、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城市规划对地价空间分布的作用机制

城市地价形成过程是与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相互同步、相互动态变化的过程,不同阶段和层次的规划对地价的影响差异很大。与城市地价最为密切的是城市规划纲要、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规划纲要是确定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宏观策略规划,总体规划是研究城市空间布局特征和对策的纲要性规划,它们引导城市开发建设,影响城市地价的整体水平。详细规划是在微观层次上对城市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并直接控制城市开发活动,制约土地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具体地块的开发价值。详细规划进一步确定土地使用性质,在划定地块用途及兼容范围时,对经营性用地与非经营性用地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经营性用地带来高收益开发价值,非经营性用地无法带来收益,最终导致不同开发用途的地价。

五、城市社会配套设施和市政设施影响地价空间层次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通过其结节性、均质性和交通便捷性的空间分异影响地价的空间分布。城市用地聚集程度、社会公共配套设施齐全程度、市政公用设施完善程度及道路交通设施便捷程度都会对地价空间产生不同影响。其中,天津中心城区用地聚集程度高于郊区,CBD是包括金融贸易、商务办公等现代服务业聚集程度最高的地区,同时是地价空间分布曲线峰值区;中心城区社会公共配套设施包括文化科技、教育、娱乐、医疗、卫生、体育设施等,其建设完善程度高于郊区的设施,使得中心城区地价平均水平高于郊区的地价;中心城区市政公用设施包括燃气、供水排污、电力、通讯等建设水平对地价有很大的影响。道路交通设施便捷程度是拉动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动力,交通规划的实施推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主干道沿线、高速公路出入口两侧土地地价迅速上涨。聚集程度较高、交通条件优越的地段不仅对本区域地价水平有影响,而且通过传递、辐射和扩散作用,带动周边相邻地域地价水平的提高,从而影响到城市地价的整体水平。

区位级差地价是推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力之一,例如,中心城区的旧区往往是人口聚集程度较高、社会公共配套设施缺乏、市政公用设施不完善的区域,旧区改造与新区建设“搭桥”运作,实质上就是利用城市级差地价效应,由城市特定土地储备机构实施旧区土地收购置换。城市规划功能分区、商贸、居住、工业等功能用地的聚散程度、规划道路运输网结构、道路密度及空间结构必然对城市地价的空间差异产生影响,体现在城市空间结构的层次决定了土地价格的分级体系,决定了房地产价格总体水平和不同土地等级间的价格差异幅度。

篇4

【关键词】:GIS;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规划管理; 数据库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介于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的中间环节,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已被广为应用和推广,其规划成果形式上从定性分析到定量描述,从文字到图形,从静态到动态,在不断改进,然而由于控规成果构成层次庞杂、信息分类芜杂等特点,其信息化管理方式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与上下层次规划衔接不足、与面向实施办文管理关联不足以及与现状信息联系不足等方面。如何利用GIS 等信息技术对控规成果进行科学性管理,将对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工作效率、透明度和公开性,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决策失误,也为相关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1、中心城区控规数据库建设背景

我局现有的各种规划成果数据情况复杂,由于各时期生产的标准和生产的单位不相同,各阶段数据质量不高;规划成果数据一直以文件的方式保存,数据没有给予统一的数据组织,数据的共享性和利用率不高。今年来星子县规划局组织开展了星子县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工程,本次规划根据中心城区特定的城市结构以及空间布局特点,规划区内主要用地由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工业、对外交通设施、道路及特殊用地等组成。沿秀峰大道、星光大道、白鹿大道、紫阳北路、南康大道布置着主要的行政办公和商业金融用地。以此为契机,开展了星子县规划管理空间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将GIS 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综合应用到星子县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我局规划编制成果及其它规划图形资料的管理和应

用,提高工作人员对规划空间信息的查阅和使用效率。

2、星子县控规数据库数据源和建设要求

2.1 数据来源

此次数据建库作为规划空间数据库建设的第一个阶段,主要建设核心内容是控规成果数据子库,同时还包括卫星影像数据、现状数据子库和规划审批档案数据子库。数据成果由负责各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设计单位按照我局制定的数据标准,通过数据录入工具进行标准化录入后提交。具体的数据成果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现状数据:编制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过程中的现状调研数据;

审批档案数据:珠海中心城区范围内历史的审批数据;

规划成果数据:中心城区控规编制成果数据。

2.2 数据建库要求

星子县控规数据库的建立是依据《星子县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中心城区地域划分及编码规则》及《星子县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数据标准》等技术标准,以海量规划空间数据库为基础,以对各类空间数据的更新管理为依托,以满足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与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的实际需要为导向,建立基于GIS 的成果数据库平台,实现成果数据的集成化管理。具体的系统建设要求:

1)制定星子县城市规划数据标准化体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数据采集、监理、入库、更新、维护、分发和共享机制,保证系统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规范性;

2)对中心城区内控规编制的现状调研数据、控规

编制成果数据以及规划审批数据进行监理入库,建立星子县城市规划空间信息数据库平台;

3)星子县城市规划空间信息数据库实现对规划数据的管理功能。主要的数据管理模块为:监理入库模块、图形操作模块、信息查询与统计模块、数据决策分析、数据管理模块、元数据管理模块、对外服务模块、三维效果分析模块。

3、控规数据库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

3.1 数据分层组织及编码

按照统一的地理坐标对地理实体要素进行分层叠加是数据组织的基本思路。根据基础空间数据的特点,空间数据按照“数据库-子库-专题-层-要素及属性”的层次框架构建数据库,按分类分层原则聚集数据。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对数据管理、使用,在数据分层方面对数据不仅按内容分类(如现状数据类、档案数据类)外,为了满足制图和GIS 对数据检索分析的需要,还将数据按特征类型(点、线、面、注记)的不同进行严格分层,每层只有点、线、面一种要素。

星子县控制性详细规划数据子库按照设计单位提交的规划成果进行分类,分为用地编制、公建配套设施、城市建筑编制、城市设计引导、城市控制线、市政编制共六个专题数据集(如图2),再将各个专题数据集划分成多个图层, 以用地编制数据集为例,星子县地域划分共分成六个层次:综合分区-分区-片区-规划编制单元-管理单元-控规地块,为体现地域划分的层次便于控规数据的管理,用地编制数据集的图层划分如表1。

根据这种地域划分的层次关系,通过统一赋予的各级编码,确保各级地域编码的唯一性,整个编码体系由6 级9 位码构成,即:

综合分区编码:1 位字母代码,由A ~ Z 组成;

分区编码:1 位数字代码,由01 ~ 09 组成;

片区编码:2 位数字代码,由01 ~ 99 组成;

规划编制单元编码:1 位字母代码,由a ~ z 组成;

管理单元编码:2 位数字代码,由01 ~ 99 组成;

地块编码:2 位数字代码,由01 ~ 99 组成。

以地块(编号A105a0101)为例说明:综合分区的编码为首位,即A;分区的编码为前2 位,即A1;片区的编码为前4 位,即A105;编制单元的编码为前5 位,即A105c;管理单元的编码为前7 位,即A105c01。

3.2 数据关联

星子县控制性规划成果数据库作为控制性规划成果管理的技术支撑,发挥着规划编制、立法及管理的基础功能与纽带功能,它是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也是城市用地管理的依据,因此在数据建库中需要考虑到数据的关联。

1)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关联。星子县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主要由法定文件、管理文件和附件组成,按照数据类型可分为空间数据和各类附件:表格数据、文档数据和多媒体数据等。附件数据的逻辑结构可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可用关系数据库的表、视图表示;而非结构化数据没有明显结构,主要是一些文档、地块现场照片、档案施工图照片及法规等。结构化数据与空间数据的关联即建立相应的空间数据与存储结构化数据的属性表之间的关联,每个空间对象建立相应的索引;对于非结构化数据,考虑到数据量比较大,用数据库存储的话会给数据库管理带来不便,因此采用目录存放的方式进行管理。在地块实体属性结构中建立图文关联号属性项,图文关联号是存储附件目录的连接标识号,通过图文关联号与空间数据连接,进行空间定位。

2)时态数据的关联。城市规划数据信息来源于过去,存在于现实,并在现实中发生变化,是一组动态变化的信息,如何建立与不同阶段规划数据的关联是控制性详细规划数据库必须解决的问题。将历史信息、现状信息和成果信息利用地块编码的关联性和时间相接性的时空约束条件,设计基于时空约束条件的空间数据组织,实现对历史信息的动态回溯以及历史信息、现状信息和成果数据的关联。

3)与上下层次规划成果的关联。城市规划信息系统数据量大,既包括不同规划区域的规划数据,又包括不同规划层次的规划数据,还有各种专题规划数据、规划参数,各数据间关系较复杂。控制性规划成果数据库作为珠海城市规划空间数据库的子库,与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数据都存在着逻辑上的派生关系,在数据管理上应反映这种联系,运用结构化系统分析的思想,将系统数据先分成不同规划区域,再分为不同规划层次-总规、分区规划、详规,然后明确各区域数据的不同规划专题信息,定义各规划专题间的层次关系,用这种“自顶向下”的方法将整个数据库分成相对独立的小模块,理清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星子县统一的地域划分编码体系下,利用地域编码建立各规划成果之间的关联,使这些规划成果在时空上相互衔接。

3.3 数据质量控制

数据质量主要指位置精度、属性精度、逻辑一致性、数据完整性和现势性。数据的可靠性、数据库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数据库建设的成败。控规成果数据的数据量大、数据来源广,而且珠海中心城区的数据成果是由不同设计单位以片区为单位提交的,不同设计单位的技术水平、工作方式以及对技术的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在数据成果的整理过程中容易形成许多人为的误差,甚至还有可能产生数据错误。因此,对数据质量的控制十分重要。数据质量的管理主要采取分阶段进行,在前期做好对各设计单位的培训;中期要求设计单位分阶段提交数据,进行检测并反馈设计单位;后期做好数据验收工作,确保数据质量能够满足入库要求。

4、结语

篇5

关键词:城乡规划;空间发展;策略分析

在我国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之中,我国大量的城乡规划事业也得到了承租的进步。并且在如今的新环境形势之下,城乡规划工作也已经不再仅仅只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对于城乡环境空间体系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针对当前新形势之下所面对的城乡规划工作以及空间发展进行正确的处理,也就成为了这两者是否能够得到协调的关键所在。下文主要针对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应对空间发展问题的策略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析。

1. 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形成的三次变革探析

实际上,对于当今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的城乡规划工作而言,其发展的形态是与当今社会的经济变化与政治的发展是离不开关系的。因此,要想彻底的解决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与空间发展的问题就必须对城乡规划的演变过程进行探讨分析,然后找出其本质发展的原因,从而做到解决二者存在的问题。对于现今新形势下的城乡规划而言,其主要有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1.1从书本美学的规划逐渐发展成为功能主义城乡规划

该阶段主要是通过城乡的自身功能进行的转化,其主要包括了城乡工作的政治政策、军事安排以及宗教活动等等,其通过一系列的安排与改变,最大程度的将原本在书本中的城乡规划美学逐渐发展现实生活中的功能主义城乡规划。

1.2从功能主义规划逐渐演变成为社会主义导向的城乡规划

该变革其主要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对自身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也逐渐开始注重自身城乡事业的规划工作,这在一定的程度上给城乡规划工作带去了新的规划任务与目的,最终使得城乡规划事业由功能主义逐渐向社会导向规划发展。

1.3从社会导向的规划转向生态导向的城乡规划

该次转换主要是由于现今人们逐渐对生态保护认识的逐渐上升,使得人们在发展任何事业的过程中都逐渐开始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作用。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我们共同存在的生态系统以及日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城乡规划工作由社会导向的规划转向生态导向的城乡规划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

2. 中国城乡规划的角色扮演以及其目前的现况分析

2.1城乡规划角色扮演的关系

对于我国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来说,城乡规划工作实际上在各个城乡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分别属于:城市生产力、城市技术工具、公共政策等角色。这三种角色本身实际上就是城乡规划发展过程中能够对于自身能够予以实现的重要功能、措施。人们对于城乡规划的整体性认识,实际上还是从这几个角色扮演来进行的,我国早期所形成的城乡规划虽然说有着较为浓郁的民族特色存在,但是其自身发展实际上根本没有对于真个社会的生产体系以及社会发展做出任何有效的推动贡献,但是对于后期所出现的城乡规划工作来说,就必须要加以重视,在规划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将三种不同的规划角色融入到规划工作之中,之后在依据不同城乡规划发展的需求。来采取适应的功能选择,促使角色扮演能够在城乡规划过程中做出巨大的贡献。

2.2中国城乡规划工作的现状

对于我国当前飞速发展的城乡规划工作以及空间发展现状来看,这其中主要涉及到了连个方面内容:首先,由于我国当前的城乡规划工作,实际上就是极为复杂的城乡发展变化过程,那么这在某种程度到就导致城乡规划的具体空间发展受到了约束,再因为大量矛盾因素的存在,直接导致我国的空间发展不顺畅;其次,由于现今城乡规划工作具有多角色并存的特点,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势必会使得其空间发展受到不必要的限制。

3. 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对空间问题发展的责任探析

3.1空间发展方向分析

在当前全球经济体系一体化的过程中,呈现规划工作本身不应当局限在传统的规划形式之中。务必要对于自身的发展道路进行改革,从树立起一个更加具有社会发展战略意义的空间发展体系,任何不良的发展方向最终都必然会造成城乡规划发展的限制,从而人导致城乡竞争力发展以及经济体系的发展受到直接的约束;此外,城乡规划工作,还能够要与城乡自身各个不同环节的特色相结合进行发展,如此才能够最大的提升城乡规划工作执行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以以及部分功能的拓展。

3.2构建一个完善的可持续发展城乡空间结构体系

作为城乡规划的工作人员与设计人员,其一定要最大限度的构建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体系,借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城乡规划的要求,为以后城乡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另外,城乡规划在最大限度的保障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要努力制定一个能给社会主义经济带去更大效益的发展方针,确立一个城乡发展最优的结构模式,借以最大程度的促进城乡规划事业的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迅速实现。但是随着世界人口数量的大幅度上升,使得现今居民的住房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因此,城乡规划必须制定一个合理的改善方针以及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空间结构体系才能在本质上确保公司企业等的顺利发展。

3.3各个地方人民政府要严格实现城乡规划战略性空间资源布局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对于一个城乡政府的合理布局而言,其不仅仅深深影响整个城乡规划发展前景,还深深影响着整个城市整个功能、经济以及一些其它外在因素的变化,而一个城乡规划的空间发展合理布局不仅仅可以使得整个城乡规划可以顺利的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还可以最大程度的发展整个城乡经济,为城乡的经济水平带去增长,并间接的提升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上升。

3.5采取高明的城乡规划对整个城乡房屋建设有着促进社会空间公平性的构建的作用

在国际市场经济的不断促进作用下,社会中存在的空间分异现象逐渐变得严峻起来,尤其是当面临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断变更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最大程度的采取高明的城乡规划方法,借以来最大程度的促进社会空间公平性的构建,借以达到最大程度的进行空间资源的分配、空间的合理布局,来促进社会的融合。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规模、最复杂的社会主义城市化进程建设。那么在这期间,城乡规划工作以及相应的空间发展也就成为了负担我国社会经济体系发展以及人口高速增长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务必要最大限度的保障城乡规划工作以及空间发展的顺利性,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应当要适当的进行长远目标考虑,从而构建出一个更加深刻的社会角色,来达到实现呈现规划创新、转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明.城乡规划监督机制的创新研究[J].福建建筑,2010,(03).

篇6

一、土地规划现状

目前,我区土地规划体系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三大类,其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又分为自治区、盟市、县、乡四级。自治区共编制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在引导全区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宏观调控、严格保护耕地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在内蒙古地区尚属薄弱环节,至今未编制完成相关类似规划;全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主要包括土地整治规划、未利用地开发利用保护规划、耕地保护规划等。各类规划间形成了土地规划体系,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分工明确、层次分明,各类规划之间基本衔接。土地规划情况见表1。

二、土地规划与相关规划的矛盾

(一)土地规划体系协调性分析

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本身而言,省级与盟市级层面规划基本衔接,规划内容一致性较高;盟市级与旗县(市区)级规划之间协调性较弱,二者在规划编制时衔接性较好;旗县(市区)级与乡镇(苏木)级规划基本上同步编制,规划内容一致性较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各专项规划之间协调性较好,各类专项规划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以总规为前提条件和依据,开展编制工作。规划编制的数据基础、分类标准、统计口径等基本一致,只是在规划编制基期、规划期限及侧重点方面有所不同。

(二)土地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矛盾问题分析

主要表现为:一是法律依据不统一,缺乏主导性规划加以协调;二是规划编制基础缺乏协调和统一,各部门有着各自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出现用地分类标准不统一、规划编制所依据的基础资料不一致、规划编制的基础统计口径不一致、空间管制分区的规定不衔接等问题;三是规划编制的技术方法和路线不一致,规划的目标和结果也存在较大差异;四是相关规划之间管理体制不顺,规划协调不畅,不同规划在不同部门主管下自成体系,每一体系又有诸多不同层级、不同深度的具体规划类型。

三、空间规划体系重构建议

综合考虑各项规划特征,统一的空间规划理想模式应为――主体功能区规划定“政策”,城镇体系规划“定需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供给”,生态功能区规划“供底图”。在相关目标的引导下,需综合平衡国土空间需求和供给,并通过相关政策引导将有限资源配置到“底图”上。

(一)空间规划体系

对现有规划类型进行改造和功能定位,形成以保护、管控规划为基础,综合规划为引领的空间规划体系。主体功能区规划不再作为规划而是以主体功能区划形式同生态功能区划、自然区划、农业区划等一同作为规划编制的理论依据;分解整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职能,作为空间规划体系基础与骨干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作为国土部门主要职责范围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仍定位为城乡建设规划体系的最高层次规划类型,但同时也是空间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农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矿产资源规划、水资源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均作为综合性专项规划进行编制实施。各专项规划、次区域规划可根据需要进一步编制行业性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年度计划等。由此形成空间规划横向体系,统筹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等用地需求和农业、国土、水利、财政等部门关于土地利用的各种政策。

(二)空间规划层次

合理的空间规划体系,不仅需要考虑横向规划层面,即整合现有各类规划,形成有机统一横向空间规划体系,从而达到对国土资源的统筹安排。还需考虑科学构建规划层次,即纵向规划体系,从省、市、县、乡不同层级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权力的差异及不同层级行政区域空间尺度的差异出发,采取不同路径形成各有侧重的空间规划成果:省级空间规划属宏观层面,应突出战略性、政策性和指导性,统筹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市、县级空间规划属中观层面,应推进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的“多规合一”,强化管控性和综合性;乡镇空间规划属微观层面,应重点强化地区内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有机整合各类横向空间规划,着重体现可操作性。

(三)空间规划指标体系

考虑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在分析梳理各类空间规划的规划目标、核心内容及调控对象等基础上,研究形成统一的空间规划指标体系。设定约束性指标与预期性指标,约束性指标主要涉及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等;预期性指标涉及单位GDP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消耗、城镇化水平、生态用地面积,等等。在构建完整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科学设定各指标的规划目标值。

(四)合理确定省级空间规划期限

统筹考虑目前各类规划的特点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探索确定统一协调的规划中期年限与目标年限。目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保规划属于中短期规划类型,规划年限通常为5年;而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规划的规划时间相对较长,一般在10年以上。省级空间规划属于长期规划类型,其着眼于未来10到15年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规划期限应设为15-20年。考虑空间规划的合理性与现实性,可适时开展空间规划评估调整工作。综合考虑上述情况,建议将空间规划期限设定为15-20年,每5年开展一次评估调整工作。

(五)空间规划开发、利用、保护格局

按照“一套规划、一张蓝图”的总体要求,形成统一的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科学划分城镇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三大功能空间,划定生态控制线与建设用地增长边界控制线,并实现二者之间的无缝对接。在两类控制线内部,进一步划定详细的用地控制线,生态控制线范围内按照管理主体及用地类别进一步划定基本农田控制线、林地控制线、水域控制线及风景名胜控制线等各类用地控制线,形成生态保护体系。建设用地增长控制线内进一步划定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同时明确产业布局与重大基A设施布局。

篇7

关键词:多规合一;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2

一、引言

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发展和建设中积累的一些问题日益凸现,有些已经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1]。突出的表现是:空间规划相互冲突、缺乏统一的空间规划管理体系、审批效率低下、规划信息不公开导致社会矛盾。

规划间相互矛盾问题的越演越烈,导致城市发展空间分割严重,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失衡,城市空间利用效率低下,无法实现空间优化开发和耕地保护的作用。实施“多规合一”是新形势下规划工作的新任务。探索从“多规分立”走向“多规合一”的有效途径是新形势下规划工作的新任务[2]。市县“多规合一”是解决市县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协调等突出问题,强化政府空间管控能力和改革政府规划体制的必经之路,是对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和实施等现行制度的规划体制改革创新,是提高规划公信力和完善地方政府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3]。

二、研究背景及研究区域情况

1.研究背景

党的十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多规合一”工作,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推动有条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多规合一”[4]。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会议强调:以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各类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四川省积极推进以“县”为单位的多规合一工作,其中南充市西充县纳入四川第二批县域全域规划试点之一。这些足以见证南充市在全市推进“多规合一”工作迫在眉睫。

2.研究区域概况

(1)发展概况

南充位于四川东北部,成渝经济区北部,嘉陵江中游。幅员面积12494平方公里,现辖3区5县,截止2014年末常住人口达常住人口633.38万人,城镇化率42.4%,形成油气化工、汽车汽配、丝纺服装、农产品加工4大优势产业,夺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规划定位的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和川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等桂冠,是四川第三大城市。

(2)规划编制情况

①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由发改部门组织编制的,对市域一定时期内(通常为5年)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各项内容做出具体安排的规划,是指导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纲领。内容涵盖南充市生产力分布、重大建设项目和区域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方面,为南充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工作指明方向。目前,南充市已经完成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纲要。

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由南充市国土资源局主导的,在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前提下,充分考虑本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从空间和时间2个维度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工作给予详细的规定和布署。

③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作为我国规划体系中一种重要的法定规划,一旦通过审批将成为协调城乡空间布局、引导和调控城乡建设、保护和管理城乡空间资源的法律依据[5]。对于南充市而言,政府部门合理安排城乡建设发展空间布局的重要抓手,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指南,是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重要依据。

三、规划间存在的问题

1.空间规划冲突

由于不同的规划由不同的部门负责编制,从而出发点不同、战略目标不同、依据不同,技术手段与方法不同,最终导致城市经济发展与实际社会发展空间布局不吻合,大量的资源被浪费,没有得到合理利用。比如对比南充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发现,有的土地在土地利用规划里属于非建设用地,而在城乡规划里属于建设用地,由此而引发的土地利用矛盾,延迟城市的建设工期,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

2.规划审批效率低下

第一,信息流通不畅。规划主管部门各自为政,审批手续混乱,空间管理权限重叠,信息共享不足。项目落地慢,各部门间项目协调成本高。第二,审批时间长。跨部门的行政审批制度,行政审批中互为前置,来回审批,项目的审批时间拉长,导致项目不能及时实施,难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三,重视行政审批,项目实施后的监督工作无人问津。呈现“严进、松管、轻罚”局面,项目实施的质量难以保证。同一条道路、同一区域地下管道一年修来修去的现象很普遍。

3.各规划水平不高

多次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就南充市而言,目前需要一个多专业合作的规划编制团队,统筹各规划的编制。缺乏一个统一的规划体系,造成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重复建设,脱离发展需求。规划种类繁多、规划水平稂莠不齐、各部门的规划体现部门利益、很难保证规划宗旨的实现。

4.法律依据和保障不同

在我国目前的行政体制框架内,多规合一首先是谁主导的问题,目前多规间的法律关系没有理顺,缺乏健全的相关法律体系作为编制实施的有力保障[6]。土地规划法由《土地管理法》作为法律依据,法律地位相对较高。城乡规划由《城乡规划法》作为支撑,法律地位也较高。而发展规划是政府宏观政策的集中体现,只有中央政府的政策作为支撑,没有法律上的支持。可见,法律基础的不健全,多规合一没有强有力的法律保障,难以形成目标对象明晰的完整体系,影响规划实施的效能。

四、推进“多规合一”的途径

1.建立多规合一的问题解决机制

高度重视规划间存在的规划内容交叉、管制重叠、标准不一的问题,深入剖析问题来源,确定推进多规合一的工作重心。在现有规划的基础上,重新编制一个综合发展规划,统一规划目标、期限、规划技术标准等,内容包括宏观边界规模及功能、定性、指标管控等方面,将其作为各规划的“领头羊”,统筹制定土地利用、城市建设、综合交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等分项规划,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各部门规划工作的有序展开,科学推进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2.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实施“三线”管控

成立人大下属的区域规划委员会或规划领导小组和机构,统筹管理多规合一空间管控规划的实施,重大项目审批及指导各专项规划的衔接和统筹。改革多规合一规划体制,提高其级别和规格,强化其权威性。利用行政手段,促进多规合一的统一和有效实施。以政府为主导,组织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的“多规合一”工作领导小组,以空间布局、生态红线划定、产业发展和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重点,有效推进多规间的有效衔接。根据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拟定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以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三线”为底线,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的空间布局。同时,制定并完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政策和空间管控措施,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确保多规合一工作的有序展开。

3.探索市县空间规划衔接协调机制

结合市县所处的宏观环境,综合考虑现有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目标,明确“多规合一”的核心目标,判定相应的指标体系。探索整合各类规划以及衔接协调各类规划的工作机制,提出完善市县空间规划的对策与建议,加快市县空间规划的高效实施。在遵循各类规划发展目标、法律法规的要求的前提下,合理确定规划间统一协调的规划中期年限和目标年限,促使各类规划的目标有效实施。

4.构建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

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拟构建“1+3+x”市县规划体系。“1”指南充市“十三五”规划纲要,“3”指城乡、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等空间规划,“X”指各类专项规划或行动方案。结合全市实际发展,完善城乡、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等三大空间规划。以一个重点领域或行业编制一个专项规划为原则,合理确定专项规划数量,精简各规划内容,促进专项规划向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转变,增强专项规划的可行性。

5.建立高效的审批程序

在构建“多规合一”协作平台的基础上,搭建业务协同办理“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立一套全市统一的建设项目审批与用地管理的办事规则,构建发改、规划、国土、环保等多部门联动会审工作机制。开展项目生成和审批的业务协同作业,实现业务协同管理,优化审批程序,推进项目审批流程改革。建立“多规合一”保障监督体系和反馈机制,确保项目高效推进。

参考文献:

[1]王蒙徽.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城乡区域资源环境统筹发展――厦门市开展“多规合一”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06:9-13+42.

[2].从多规分立走向多规合一[J].环境保护,2015,Z1:16.

[3]刘志平.“多规合一”第三方评估及“十三五”展望[J].探索与争鸣,2015,06:34-35.

[4]顾朝林.论中国“多规”分立及其演化与融合问题[J].地理研究,2015,04:601-613.

篇8

【关键词】城乡规划 统筹发展 问题分析

1桐庐县城乡统筹发展及城乡规划问题分析

1.1城乡统筹发展问题

(1)城乡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进程

桐庐的农村工业化和小城乡化演变方式形成了与经典工业化、城乡化不同的演变方式,由此产生了当前面临的问题,如:土地资源集约度不高、乡村环境急需整治,人口未能有效向城乡集中,城乡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偏重,现代农业的实施力度不够,环境污染的集中处理难度较大。

(2)城乡功能亟待提升

农村的工业化导致城乡各功能用地混杂,存在布局不合理现象;城乡规模偏小,各项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比较薄弱,存在功能不完善等问题。

(3)土地资源仍然十分紧张

城乡建设用地空间与资源十分紧缺。需要各级各层面进一步树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意识,通过优化用地结构与布局,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加强调整、改造、挖潜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城乡风貌特色缺失

在过去的城乡建设中,由于缺乏对城乡风貌和建筑文化的研究,导致地域区别和建筑文化多样性的消失,使城乡的风貌趋于雷同,城乡和村庄面貌缺乏特色和鲜明的个性。

1.2城乡规划当前存在的问题

(1)规划理念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不够

统筹城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尚未在城乡规划中全面落实。城乡规划的编制偏重于物质空间规划,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要素的规划研究不够,影响了城乡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控作用的发挥。规划制度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重城镇轻乡村的现象还存在。规划编制往往注重城镇发展速度,忽视提升城市功能质量,效率与公平难以兼顾。

(2)城乡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欠佳

城乡规划是空间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要体现其公共政策属性,体现其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规划研究是规划工作重要的技术支撑。我们不仅要重视城乡空间形态的规划,更要重视形态层面以外的软性规划,如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层面等。因此,更要加强规划的先导性研究和综合研究。

(3)规划内容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有待提高

城乡规划的质量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规划,特别是乡村规划的前瞻性不强。编制规划仅注重远期或远景的蓝图,忽视对发展时序的合理安排,没有很好地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远景控制的关系。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如市场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激增、老龄化社会迫近、小汽车进入家庭等,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合理的应对。缺乏规划实施的经济分析,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较难适应市场经济下规划管理的需要。

(4)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不足

城乡规划是一项公共政策,除了政府、专家还需公众广泛参与。目前公众参与虽已涉及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的民意调查、规划方案的公示和规划实施阶段的公共监督等方面,虽然《城乡规划法》强调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但公众参与规划听证、规划决策机制、公众参与制度等尚未建立。

2 对城乡规划工作的几点建议

2.1加强城乡规划的前期研究

(1)深入研究“十二五”期间桐庐县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科学制订桐庐县新型城市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2)加强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研究。找寻未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深入把握产业升级、城市升级的方向所在、动力所在,结合重大建设发展项目,布局城乡产业发展的重点空间,提升城乡空间品质和功能品质。

(3)加快区域空间协调规划编制工作。积极配合杭州市做好杭州大都市经济圈的各类空间规划,做好本县规划与都市圈规划的对接融合。

(4)利用杭州大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研究的契机,加快桐庐县轨道交通的前期研究工作,在两地空间规划中做好轻轨廊道的预留。

2.2 实现城乡规划编制全覆盖

2.2.1 科学编制城乡统筹规划

应在桐庐县域总体规划得指导下,组织编制《桐庐县城乡发展空间布局规划》,规划将桐庐全域作为一个整体,整合城乡空间结构,优化布局形态,协调产业分工,明确一、二、三产业的空间布局;合理框定近远期城乡用地规模,明确划定城乡生态空间,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

2.2.2 全面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认真落实城乡规划全覆盖任务,积极推进乡村规划建设。一是各乡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镇(乡)域规划、村规划的编制工作。二是加强对城乡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实现全县城乡建设用地控规全覆盖。

2.2.3 重视城市设计和城乡风貌特色规划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城市设计的手法,编制风貌特色规划,进一步优化、提升城乡形象,避免“千村一面”,统筹与突出城乡建设特色。建议组织编制《桐庐整体风貌研究》,把握桐庐风貌特色,指导城乡建设。

2.3加强城乡规划管理

2.3.1、加快城乡规划队伍建设

现行乡村地区的规划管理主要由乡镇政府或乡镇级国土资源所履行管理职能,这种管理以土地管理为核心,缺乏城乡规划的有效引导。建议在乡镇分设村镇规划管理办公室,或在现有基础上落实规划专职管理人员,保证每个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配备1名以上熟悉村镇规划编制管理的技术人员。负责协调规划的制定、实施和各方面的意见,从而真正实现规划管理的城乡全面覆盖。

2.3.1 拓展规划管理的手段,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规划管理人员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管理实践提升理论水平,建立规划管理论坛,开展有关规划管理调研的有奖征文活动;三是要加强学习调研。定期组织规划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规划管理队伍,向先进地区学习和交流,积累城乡统筹发展的实际经验,提升管理水平。

2.3.2建立定期或不定期人才、技术支持制度

建议建立定期或不定期人才、技术支持制度。可采用多种形式加强杭州市区对桐庐县的人才、技术支持力度。如对规划方案的编制、评审,或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挂职锻炼、规划专家给乡镇领导和规划管理人员讲课培训、作为乡村规划发展的长期顾问等。

2.4 创新规划实施管理

2.4.1理顺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体制

依法推进规划管理全覆盖。推进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管理,完善规划选址管理,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布局调控。建立城乡规划统一管理的体制。规划工作重点由以城市为中心,向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转变。

2.4.2创新规划审查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桐庐县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提升城乡规划与设计水平,全面提高城乡整体建设水平,尽快提升城乡整体形象,建议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这一原则的严格执行,完善设计单位库与专家库,定期邀请专家进行审查把关。规划与设计方案一旦形成,立即通过新闻媒体出具公告,向社会进行规划公示,通过向民众广泛征求意见、科学采纳建议来完善规划与设计水平。

篇9

[关键词]双评价;国土空间规划;情景分析;ANN;CA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重要的前期评价工作,要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理论基础与策略支撑。情景分析是双评价中针对不同情景进行分析,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多方案比选的工作内容,但《指南》并未明确情景分析的详细方法,作者探索了一种情景分析方法,以供参考。本方法的创新点在于,使用了ANN-CA模型,将地形、基础设施建设等影响因素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结果直接落实到空间布局上,相较于常见的文字、数据版情景分析,能够更直观、更清晰地表达各因子对国土空间格局影响的结果,对国土空间规划的支撑作用也更强。ANN-CA模型在土地利用方面的应用已经有许多实践,孙玮健等利用ANN-CA模型研究了哈尔滨市双城区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驱动机制;张鹏等用其研究了南昌市“三生”空间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幸瑞燊用其模拟了重庆市万州区的生态空间布局,并进行了生境质量评估。ANN-CA模型的模拟精度已经经过实践得到了认可,本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对驱动因子也设置了多情景,从而直接在结果中体现不同人口、不同基础设施建设情景等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1研究方法

1.1ANN-CA模型

ANN-CA模型,即人工神经网络-元胞自动机模型。元胞自动机是一种时间、空间和状态都离散,空间相互作用和时间因果关系都为局部的网格动力学模型,实现了自下而上模拟复杂系统时空演化的过程。每个元胞的状态由其相邻的元胞的状态决定,当为其制定转换规则后,所有元胞便能依据转换规则自行演变,因此其核心在于转换规则。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自学习以及联想功能,能够高速寻找优化解,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学习土地利用数据变化的规则,将提取的规则应用于起始年份的栅格数据,就能在元胞自动机中完成模拟预测的过程。

1.2技术路线

本研究依托国土空间规划项目,能够获得某市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将某市土地调查数据地类重新分为耕地、林地、园地、其他农用地、城镇用地、村庄、采矿用地、其他建设用地、水域、其他土地共十个用地类型,并转换成栅格数据。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学习方法,提取某市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不同地类演变到2018年的规律(因2009-2018年数据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其地类涵义一致,用其推演较为准确),再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重分类后的栅格数据作为起始年份数据,加入不同情景的驱动因子栅格数据,应用神经网络学习的地类演变规律,在CA元胞自动机中进行自动演变,将不同情景预测的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作为演变终止的条件,推演不同情景下某市2035年国土空间格局(图1)。

2情景设置

2.1重大影响因素

2.1.1地形因素。地形是影响国土空间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地势越平坦,越适宜开展人类活动。高程太高、坡度太大的区域则不适宜开展城镇建设或耕地种植。选取高程(图2)和坡度(图3)作为地形驱动因子。某市西北部和中东部有山脉,其余区域较为平坦。2.1.2区位。区域到中心城区的可达性会影响区域受到中心城区辐射的强弱。越容易到达中心城区,越容易受到中心城区的辐射影响,对区域发展越容易起到促进作用。采用百度地图交通时间数据进行插值分析,得到某市全域到中心城区的可达性图层(图4)。2.1.3地质灾害。某市北部的山脉附近地质灾害较容易发生,且地震断裂带多分布于此。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强,在地质灾害易发生区域不适宜开展人类活动,因此将地质灾害危险性(图5)作为影响空间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2.1.4水域及水利设施。水资源对生态、生产、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某市位于汉江中下游,境内水系发达,河流湖泊水库众多,一般情况下是不缺水的,以水资源总量作为影响因子的意义不大,因此以水资源获取的难易程度,即水域及水利设施可达性(图6)作为对区域发展的驱动因子。提取某市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中的水域及水利设施,分析各单元到达水域及水利设施的距离。因未获取到规划水利设施数据,仅从现状数据考虑,未设置多情景。2.1.5交通路网。提取某市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中道路数据,结合规划道路,按照现状道路、规划道路部分建成、规划道路全部建成三种时态,分为低密度路网、中密度路网和高密度路网三种情景,如图7所示。2.1.6人口。某市2019年常住人口289.75万人,城镇化率60.1%。根据某市2014-2019年统计年鉴数据,结合某市2035年发展目标,预测在稳健、基准和乐观三种情景下,某市城镇化率分别为68%、70%和72%,对应的常住人口数量和城镇人口数量如表1所示。

2.2情景配置

综合以上七种重要的影响因子,配置稳健、基准、优化三种情景。地形、区位、地质灾害危险性、水域及水利设施是基础驱动因子,三种情景是相同的;其余因子为动态因子,不同的情景对应不同的值。动态因子中人口和城镇人均建设用地可以计算出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从而设置演变结束条件。交通路网则影响地类单元格变化的概率和地类。各情景的具体配置情况如表3所示。

3情景模拟结果

使用ANN-CA模型工具对2009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栅格数据进行人工神经网络学习,分别添加三种情景对应的驱动因子归一化处理后的数据,根据实际的地类转换关系设置好地类转换矩阵,待学习结束后,用三调地类转换的栅格数据(2019年)作为起始年份数据,推演2035年空间格局,最终结果如图8所示。

4总结

稳健、基准、优化三种情景分析对应的城镇用地占全域比例分别为2.88%、3.24%、3.60%。从空间布局来看,中心城区及各县市的城镇用地均有扩张,中心城区主要向西南方向扩张,与某市规划发展方向一致,可以从空间上为国土空间规划中城镇建设用地布局、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提供参考。本次情景分析有以下不足:(1)收集到的资料有限,未能考虑规划的重大水利设施以及气候变化因素对空间格局的影响。(2)为了贴合实际地类转化规律,例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废弃工矿废弃地复垦等等,将用地类型分得比较细,这样的优点是比较贴合实际土地转换规律,但分类太多人工神经网络学习的精度会有所降低。(3)模拟结束条件——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是依据预测人口和城镇人均建设用地确定的,而目前的理念是“量水发展”,若能“以水定人,以水定地,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会更符合现在的规划理念。

[参考文献]

[1]吴丹.基于超级学习和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国土空间优化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9.

[2]漆潇潇,陈明.国土空间演变的情景要素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现代商业,2014(27):60-63.

[3]招晖.基于Flus模型的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以佛山市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9:14.

[4]康俊锋,李爽,方雷.云环境下基于CA-Markov的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0,45(07):1021-1026+1034.

[5]孙玮健,张荣群,艾东,等.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土地利用情景模拟与驱动力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17,48(S1):254-261.

[6]周道静,徐勇,王亚飞,等.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中的“双评价”方法与作用[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07):814-824.

[7]赵轩,彭建东,樊智宇,等.“双评价”视角下基于FLUS模型的武汉大都市区土地利用模拟和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0,22(11):2212-2226.

[8]张鹏,李庆.南昌市“三生”空间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分析与预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20,37(06):60-75.

篇10

关键词:城市化 发展 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098-01

一、城乡规划的现状

众所周知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是从最初的工业化的发展产生出来的。最开始是因为工业化的诞生,使很多企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并且因为这些劳动所带来的就业机会、报酬和生活环境这些因素都有非常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从而导致了农村的很多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进行转移。由于工业的不断发展。导致了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城市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这些原因被认为是近代城市规划的开端原因。

西方国家在工业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贫民阶层的问题,可是这些问题在中国并没有出现,也可以说,中国并没有发生贫民窟的现象。这并不是说中国没有贫民窟,只是中国的贫民窟并没有集中的出现,只是分散的出现而已。

中国的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解放农夫群体。只有农民的经济被解放了,才能够进一步地进行城市化的改革。很多农民都是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部位生活,他们是社会的最底层,依靠着辛苦的劳动赚取微薄的收入。他们在生活上并不稳定并且十分闲散,不能说这个人群没有受到政府的关爱,可是这些人群正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压力之下,出于种种原因,他们的生活相对拮据。

二、城乡规划的发展

理想的城市和乡村的结合和结构主要隐含了两个主要的特点。其中一个是将地方上的邻居作为城乡的最原始最初级的组织单位。可是这些原始的组织也拥有一定的资质的权利,就好像是城市里的村庄。这种思想所包含和关注的焦点是组成部分的地方性。最好的社区生活主要是通过合理的低密度的小型社区构建而成的。理想的城市应该是干净、整齐、有序、清晰的。

农村并不能够因为城市的发展,就成为城市的牺牲品,因为很多的乡村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乡村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在某些方面要比城市的质量高出很多。城市里面的很多优势并不能够因为分散的一点好处就对乡村进行舍弃。目前不管是就业还是上学,人口的密集可以让设施和联系变得更加的多样化。

从一个更深层次的制度层面来讲,城市和乡村的二元结构的形成,是依靠着城市的规划所能够解决和发展的,从这个角度来分析问题、看待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城市和乡村的规划和建设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是由于社会、经济和历史原因造成的,城市和乡村之间因为缺少了很多的信任和合作,从而导致了他们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因此,如果要达到城市和乡村的一体化的目标,城市和乡村的规划必须能够符合以下几个要求。首先要加强经济的发展,不管是城市经济的发展还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都要进行不断的融合,完善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经济网络。其次要强调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发展的整体性,使城市和乡村加强相互之间的资源上面的分配和布局方面大的整体规划,使土地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必须强调城市和乡村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城市和乡村进行有机结合。

理清发展的头绪和脉络,才能进一步地发展市场经济的活力,实现整体上面的宏观调控,可以让城乡发展和规划达到整体的协调。城市和乡村的总体布局应该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不能够盲目规划,在进行城乡规划建设的时候,一定要立足城市和乡村的布局现状,符合乡村和城市的发展规划。严格地控制耕地占用。同时也要考虑到城市和乡村整体规划和建设的前中后三个阶段。避免城市乡村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冲突。要优势互补,相互协调。建立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增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系和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带动的作用。

三、结语

城市和乡村的规划不能仅仅是依靠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是要完全地改变静态的计划经济的观念和理念。让城市和乡村的整体规划更加的综合,结合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也结合社会发展的综合的观念和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树立从一定的区域范围来研究和探索城市和乡村发展的观念和理念。

参考文献:

[1]赵珂.城乡空间规划的生态耦合理论与方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2]赵珂,冯月.城乡空间规划的生态耦合理论与方法体系[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9(1):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