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媒体特征范文

时间:2024-01-18 17:58: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媒体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媒体特征

篇1

然而,PC互联网冲击波刚过,移动互联网冲击波的影响又一次来袭,一方面继续延续着PC互联网对于传统媒体去中心化、脱媒化影响的深入,一方面又孕育着更多的发展的机会,传统媒体如能将在应对PC互联网冲击过程中所收获的经验教训,在移动互联网冲击波来临之时,借势而为,因势利导,将移动互联网冲击波的影响过程中的冲击转化为机会,或许可以抓住这一轮发展的新机会。

以下只针对三种媒体形式进行分析举例。

传统纸媒:与互联网充分连接的最佳时机

影响指数4:

机会指数4:

传统纸媒在面临互联网冲击波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开辟数字报网站,将自身的内容进行数字化改造,争取进入数字化传播的主流阵列,但是却未曾达到内容数字化传播和自控渠道掌握的追求目标。

其中内容数字化传播因为传统传播生态体系下,“唱片模式”被打破和随之而来的“单曲模式”的兴盛,使得曾经近乎于垃圾的或者具有鲜明区域局限性的内容无法适应传统PC互联网对内容的需求,进而使得所谓为王的内容无法被最大限度传播;

与此同时,自控渠道的建设由于提供信息的单一,以及第三方公共平台拥有对于更多单曲内容聚合整合的优势,使得渠道入口逐渐形成了垄断,以至于信息传播的渠道入口被几家互联网媒体巨头所垄断,传统媒体的自有传播渠道形同虚设。

然而移动互联网浪潮带来的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和场景模式的应用,使得传统纸媒的渠道价值,以及介质等优势,拥有了一个可能性,即可以直接借助公共的开放平台,借助传播受众个体的力量就可以实现连接和交互,大量的二维码在纸媒上的使用,“媒体电商化”、“内容电商化”、“内容扩展化”等不同的业务模式得以展开,都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普及的自然结果和产物。

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定位技术的应用,个性化需求满足的实现,“SOLOMO”模式的兴盛,也使得传统纸媒过往更多的具有本地化特征的低价值信息,可以借助这一应用,在满足特定用户在特定区域的个性化信息服务需求方面发挥作用,进而使得缺少广域传播价值的内容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同时,纸质媒体有深度有观点的优质调查新闻和评论新闻内容,会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环境的成熟,进而拥有了更为广阔深度传播的渠道和平台,优质的单曲内容成为社会化媒体的重要传播主体,单曲传播以及交互互动的实现门槛大大降低。

目前媒体主要从事的“媒体电商”业务,以及“内容电商化”业务,都是借助传统报纸版面,以及影响力和公信力资源,在传统报纸版面上进行内容呈现,并借助二维码、移动APP软件、微信微店、淘宝店铺等工具和开放平台,实现内容信息的直接延伸阅读,以及所涉及商品信息的直接消费和购买,进而提升了传统纸媒信息消费体验的层次和水平,使得曾经分离的信息传播、市场营销、以及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的体验具备了一体化实现的可能性,传统媒体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也更加多元,并且体验良好,一体化特征明显,对于客户业务的直接促进作用又显而易见。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让传统纸媒过往无法实现的内容延展需求、信息服务提供一体化需求、优质内容的交互需求、内容价值多次挖掘实现需求得以低门槛实现,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建立新闻门户,进行规模化的数字化进程的传统新媒体策略的需求指数不断下降,移动互联网工具平台对于传统纸媒影响的同时带来的是更多的更大的发展机会,总体来说,带来的机会要大过威胁。

电视媒体:彻底颠覆来临前的最后冲击波

影响指数5:

机会指数2:

电视媒体曾经因为其独立的渠道网络,以及对于家庭客厅场景的绝对统治地位在传统媒体序列中一直保持着优越的地位,然而互联网带来的是渠道中心化地位的被打破,传统电视传播网络之外的互联网传播渠道的普及,以及成为社会信息传播主流渠道之时,就是传统电视媒体从鼎盛时期走向衰落的开始。

而娱乐化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使得更多的互联网企业投身其中,传统电视媒体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不断在恶化,发展的空间不断被压缩,PC互联网时代的OTA业务已经让传统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和地位受到严重的威胁。

场景消费时代的到来,带来的是客厅娱乐时代的终结,看看这一群体有几个看的不是离线下载的视频?

然而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冲击是更大的,这种冲击主要便现在传播渠道分流基础上的场景垄断局面的打破,过往电视媒体可以通过巨大数量的频道内容提供,使得用户在客厅进行电视媒体消费过程中拥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权,然而移动互联网带来的随时随地在线,随时随地个性化消费便利,使得传统客厅场景下的聚焦主体已经从电视转移到了手机之上,并且这种转移还伴随着更为广阔层面的聚焦的转移。

当下,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移动终端技术的进步,用户留在客厅的时间被手机所取代占有;另外一方面,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终端,又将传统电视节目的消费由客厅带出到了上班路上,旅行途中,各种视频客户端优质内容的供应,电视剧以及自制娱乐节目借助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终端,在更多的场景被消费,传统电视媒体的消费主体地位被彻底改变,进而接近消亡。

传统电视媒体借助移动互联网工具和平台的力量,进行内容信息传播的努力也随着更多互联网视频媒体自制节目的增多而变得不那么重要,而自建渠道平台的选择,又因为技术、资金、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寸步难行,移动移动互联网对于传统电视媒体行业的颠覆深度不断在加深。

渠道媒体:场景时代的连接中心正在形成

影响指数2:

机会指数4:

互联网新媒体对于传统纸媒、电视产生影响的同时,却未对传统的渠道媒体,诸如户外大牌和LED媒体,以及分众传媒这种遍及特定渠道的电视媒介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相较于纸媒,渠道媒体对受众传播的影响力具有强制性,并且具有定时、定点、定场景等一些可量化的特征,也使得纸媒缺乏的对于目标受众可量化描述的弱点得以弥补,这种渠道媒体随着人流的自然流动直接产生传播效果,进而得以保持传统媒体的典型特征,受到互联网冲击较小。

虽然电视媒体的场景特征也十分明显,并且环境相对优良固定,但是一方面,现代人生活的碎片化特征,不具备享用传统电视媒体长时间段消费的特征,另外一方面,正是由于客厅场景的舒适环境,包括WiFi、设备、家人等环境因素的充足供应,使得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进而取代了电视作为客厅聚焦中心的地位。

渠道媒体,以广泛布局于商业写字楼等场所的分众电视终端,因为其提供信息(广告)的碎片化,与受众电梯场景环境中碎片化的时间相一一匹配和对应,与此同时,封闭的环境以及Wifi等互联网信号条件的缺失,使得此场景中,用户与互联网的连接交互处于一个短暂的空白期,也使得被动选择的分众电视终端的信息传播成为这个场景下最好的信息消费内容,进而使得其广告传播效果受到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十分有限,渠道媒体更加接近一个世外桃源的场景环境,使得其暂时与互联网失去了短暂连接而产生了创造价值的机会,渠道媒体的价值在此时达到了最大化。

然而,这种强制性的信息推送方式,基础联网条件的匮乏以及相对固定的场景带给渠道媒体的红利很快会消耗殆尽,渠道媒体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改变对于这一红利的过度以来。

在此过程中,以分众为代表的渠道媒体具备了先天的优势,完全可以借助已经普及的终端设备,搭建起WiFi热点(据说分众已经开始这么做了,具体情况不祥),免费提供给相关场景下的目标受众,使得目标受众可以通过这个终端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而连接的工具就是用户手中的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在此过程中,渠道媒体曾经的强制性信息推送传播的设备成为一个局部场景下的互联网接入设备,成为这个场景下的互联网入口中心,一个基于固定场景下的,相对可描述目标用户群体的小的社群就得以形成,曾经作为信息传播手段的电视终端设备成为了这个场景之下的入口和数据交互中心。

一个封闭的场景环境,在享受完了封闭带来的红利之后,将传统的终端设备变身成为互联网的入口,借移动互联网普及的大势,变曾经封闭的场景环境为一个与互联网充分连接的开放环境,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传统的渠道媒体掌握住了入口的控制权,并拥有了用户数据收集的便利。

这样的变身,可以将曾经完整意义上的传统媒体直接转变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基于这种入口的开辟、连接的建立、数据的汇总、服务模式的创新以及交互互动的实现,在此基础之上的商业价值挖掘或许就是这种渠道媒体未来商业价值实现的最好基础。

借助互联网入口的流量导入,借助数字化实现对于目标受众群体的汇总和聚合,使得分众这种具备传统媒体特征的渠道媒体具有了和互联网媒体企业几乎一样的条件,那就是改变曾经无法直接清晰表述目标受众具体情况的粗放式的广告传播模式,进而实现对于精准目标受众的行为掌控,基于这种互动数据基础上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已经不简单变现为一种广告服务,或许未来基于渠道媒体之上的社区生活服务、O2O业务、社区电商业务等都是曾经作为一份传统媒体所不能实现预知的,只有移动互联网大潮来袭,从业者能够谙习这种变革的机会,主动变革才能创造出的未来。

篇2

变化、突破、革新是互联网来到这个世界后给人的惊喜,也是互联网给人带来的最大压力,一切都在变化中,一切皆有可能。中国的互联网新闻传播时时在变,发展变化中的互联网新闻传播与中国社会息息相关,我们的探索和思考才刚刚开始。

美国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关于网络社会的系列巨著,成为当前关于互联网与社会研究的经典和重要参考范本。卡斯特在《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一书中强调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及地域的人们使用互联网实践的差异,以及基于不同国家和文化中的人们使用互联网的实践来考察网络社会的重要意义。

新闻传播是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且新闻传播被认为是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重要起源之一。在中国,人们对于互联网的关注最早也来自于新闻传播。当然,今天互联网对于中国的影响绝非仅有新闻传播可以包涵。然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闻传播,曾经而且仍然深深地影响和重构着中国社会,成为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以新闻传播为落脚来考察中国的网络社会具有深远意义,《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结构、功能、效果研究》一书即为我们展示了这样的一个旅程。

直面困难 努力前行

彭兰和高钢两位老师,可谓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研究的权威和领军人物,然而,此书开篇他们便将互联网新闻传播及其研究的复杂性及困难一一道来,可谓知其愈深,愈知其难。在互联网试图颠覆和重构所有理论的当前,要构建一套框架对其进行分析,是一件极其考验知识储备及智慧的事情。两位前辈为我们搭建的研究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框架,可谓启蒙与开山。然而,以此为框架的研究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与其说该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可供执行的研究路径和丰硕的研究成果,不如说两位前辈给我们捅开了一个洞,让我们可以看到洞里的丰富及洞的深远。

互联网对于人类还是个很新鲜的东西,虽然它已经来到中国近20年,然而,我们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和了解其实才刚刚起步。而且,当前人类社会进入了技术和高科技爆炸发展的时期,新东西、新玩意、高科技、新应用层出不穷、目不暇接。要在这时时变化、处处颠覆的互联网时出规律性的东西,没有多年的积累和观察是根本无法想象的。高钢和彭兰两位老师都可谓中国互联网信息传播领域的元老,高老师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最早的一批实践者,亲历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发展,彭兰老师是中国最早一批接触信息学和信息技术的,他们的功底可见一斑。

作者以“结构”、“功能”、“效果”为关键词,试图厘清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内在逻辑与外在作用,而书中的论述既有基于现有理论的构架和分析,又有大量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实实在在的数据及案例,很多部分读起来颇有一种看故事的趣味。比如:书中谈到网络舆论时,收录了1998-2010年中国网络舆论热点事件,而对于这些热点事件的纪实及叙事描述,则是放在中国社会变迁、中国网民成长的大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书中收录了当时大量的重要新闻网站的统计数据。这些不仅有力支持了本书的论证,而且都将成为中国互联网及互联网新闻传播发展的重要史料。

本书的效果研究部分,提供了大量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学等学科的对于互联网新闻传播及网络社会研究非常有价值的理论线索,可以看出作者知识的广博和积淀的深厚。作者认为,以新闻传播为基础,中国网络媒体对于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尤为显著,基于中国文化的特征以及中国社会当前发展的主要特征,作者对这一作用的凸显及其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是中国网络社会研究的重要贡献和参考。

理论的渗透

互动是贯穿于该研究的重要的思想。互联网上的互动,网络与现实社会的互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关系与网络,重构着社会生态系统。互动是互联网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由于互动而不断改变和重新结构的关系直接作用于人,又作用于人所组成的社会。作者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来统领互动,将网上、网下、网上与网下的关系变化与重组视为网络社会的重要特征以及研究网络社会的要点。将政府、企业(商业网站、媒体网站)、网民三者都纳入互联网新闻传播的情境下进行讨论,因为互动,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这三者的互动和影响又直接体现在中国的互联网新闻传播中,不仅影响着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发展,而且影响着中国社会、中国网民。通过互动作者将互联网新闻传播的研究引申到互联网与社会、互联网与政治、互联网与权力的更深入的思考。

全书仅有关于马克思理论的一个引用,却画龙点睛,使得该书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的意义更为深远。

值得商榷的是,在互动与关系的讨论中,以传统媒体为依托的媒体网站(比如重点新闻网站、传统媒体机构网站)似乎更应该视为政府力量的一支,或者政府力量在互联网上的一种代表,与商业网站(或其新闻频道)还是存在很大差异。

确实,对于已完成的研究和成果的质疑似乎是最容易的,对于该著作也是如此。然而,如果你真正明白互联网发展变化之快,互联网研究之难,以及中国当前监测、测量互联网相关(尤其是互联网新闻传播)数据的现实状况,你就会为这本书资料的新鲜、案例的丰富、数据的详实而折服。

变化、突破、革新是互联网来到这个世界后给人的惊喜,也是互联网给人带来的最大的压力,一切都在变化中,一切皆有可能。中国的互联网新闻传播也时时在变,发展变化中的互联网新闻传播与中国社会息息相关,我们的探索和思考才刚刚开始。

链接

1、《网络传播学》

作 者:彭兰 著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3-1

本书继承了很多传统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但目的不是对传统理论进行简单的诠释和印证,而是希望在传统理论的框架下研究网络传播的某些特性,进一步探索人类传播的某些共同规律,深化对传播的社会功能的认识。传统理论是我们研究的基础,但不应该成为我们的束缚。

2、《网络传播革命:权力与规制》

作 者:蔡文之 著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8-1

把网络传播革命放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予以考察,首先剖析了由传播生态变革而引发的新理念、新格局和新的交互方式等多棱面的社会进步,继而分别从技术和社会两个层面对网络赋权的内在逻辑和现实效应进行了阐述。

3、《众声喧哗》

作 者:胡泳 著

出 版 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3

[关键词]微广告 新媒体 自媒体 自迭代

21世纪10年代,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广告面临严峻挑战,广告产业面临着自印刷技术普及以来最大的变化。互联网最有用的营销手段集合为:微博营销、SNS营销、视频营销、新闻营销、论坛营销、问答营销、微信营销……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广告载体的变化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称,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发展到393.1亿元,同比增长97.5%。同时,移动互联网在多网多制式共存的外部环境上,改善了核心处理网元的稳定性,优化了速度。此外,迅速增长的智能手机用户扩大了使用规模与应用范围,使“无线城市”逐渐崛起。2012年,增长率达到148.3%,移动互联网将迎来一个新的转折点。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同比增速81.2%,移动互联网市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同比增速111.8%,如此迅速的发展与变化,带动了移动互联网各个领域的商业化进程,同时也衍生出许多生机勃勃的创新领域。2015年移动广告市场进入成熟化发展阶段,市场占行业结构比为13.4%,移动互联网整体结构趋近稳定,各细分领域加速商业化进程,微广告①等形式兴起。1.微信朋友圈广告大幅提升微信商业化进程根据中商情报网资讯,2015年1月,微信朋友圈第一批广告—宝马汽车、VIVO智能手机、可口可乐饮料,这三项看来毫无关联的产品针对朋友圈阶级分层(土豪或屌丝),分别投放了各自的广告,由此引发全民狂热刷屏,以及关于阶级矛盾的舆论热议。可见,好的广告营销,无论是“投机取巧”,还是利用自身优势和特点,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引发广泛关注而自发传播才是硬道理。近两年,微信公众平台已成为一个完整而庞大的广告系统。其中,联盟广告、朋友圈信息流广告,同时服务于品牌广告主和效果广告主,深度开发了微信不同模块的媒体价值,此趋势对于同类行业媒体甚至其他类别的媒体来说亦是一种冲击与启发,势将进一步带动其他移动媒体的商业化进程。2.手机移动端广告大幅提升移动互联网商业化进程2015年,智能手机的普及,智能硬件的更新换代,传媒广告在移动端不断延伸的创新应用,将推动整个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近30年来,从电视传媒到电视传媒与互联网并存,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此进化过程,互联网的技术驱动作用越来越凸显。当下,“互联网+”的新理念又为电视广告传播创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互联网对电视广告的颠覆不仅是在内容生成上,还是传输上的拓展和延伸,更在于传播对象从受众到用户的转变过程中,广告产品服务意识的建立。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只是一种客观存在,一种信息传播的载体,笔者以为,研究互联网时代白酒广告设计与创新的起点与根本在于其内容的时代化、品质化、专业化。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白酒广告的创意设计

1.原创与集成配置

喻国明在《“渠道霸权”时代的结束》中提到:在广告传播渠道规模扩张和爆炸式的增长后,传统传媒产业对于传播渠道的拥有和掌控能力越来越小,由此形成传媒竞争力的关键转化为传播内容的原创能力以及内容的集成配置能力。如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白酒广告设计包括:具有时代性特征的原创背景音乐;特效文字配图片;附加的“推广”标志;可点击进入的“查看详情”的H5链接……拟泸州老窖微信广告内容:以“向生活致敬”为创意主题,放上李白的将进酒诗词、百年老窖、地方戏剧、青绿山水等创意画面,分别对应“自由”“经典”“极致”“天人合一”四大主题,契合的是泸州川剧一贯主打的音乐,数十支不同的锣鼓牌子和唢呐曲牌,张弛有度,抑扬得体,朝王鼓—摧军鼓—更鼓—升摧卷鼓—杀场鼓,快如万马奔腾,细似雨打芭蕉……至于泸州老窖的H5页面就显得非常简洁,点击进去之后是一张由青绿山水素材勾勒出的“国窖1573”的剪影,青绿山水和酒瓶的交错试图传达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感觉。

2.时效传播

移动互联网资讯的强大性和及时性,手机的便携性为互联网时代白酒广告传播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与对手的竞争中,互联网时代白酒广告需重视内容的时效性,例如在农历春节即将来临之际,通过李白《将进酒》诗词、百年老窖、地方戏剧、青绿山水四张图片拼出“国窖1573”,而国窖1573包装上的紫赤金色与中国红色也和这种氛围有天然的契合度,在其广告文案中直接打出了“窖香浓郁,年年有—泸州老窖”的字样,走“时效情境配置”路线。从这些广告细节可以看出,资讯的强大性和及时性在每一次广告传播中表现得出色才能获得用户的青睐。

3.动态表情植入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广告推广将继续沿用传统媒体,拓展应用新媒体②。对于任何行业来说,品牌效应都是没有边界限制的,这个时代玩的就是跨界。如果能够使不太了解移动互联网或是手机电视的人根据品牌效应也能尝试这个品牌,成为其用户,那么这个产品就在市场上获得了50%的成功。在针对泸州老窖的移动互联网微信广告设计中,H5页面上拟加入品牌推广动态图形—泸州老窖专属的微信表情,在这套专属的微信表情里巧妙地包含了泸州老窖商标或产品的植入。产品元素与整体广告形式叠加得巧妙紧凑,通过字意图形、字画图形、Q版吉祥人小白与小月与特定的节日联系起来,并在以后不断推出各个节气的泸州老窖专属的微信表情(见图)。整个泸州老窖品牌推广方案之一—微表情设计思路是:硬植入的平面商标或产品的植入会使消费者产生反感,而用微信表情,作为品牌推广图形,既具有动态特效,又具有亲和力,男女老少都会喜欢,看到微信表情与传统节气的契合,更体现了每个时节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微信表情与受众的互动接触,使人们像是听到吉祥的祝福,贴上辟邪的门神一样,产生被关注、被祈福的满意感。这种情感的层面沟通,没有直接提及产品本身,只是隐含在表情包里,而且和时节祈福相关,所以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会很强。

4.互动平台

此外,移动互联网“微广告”互动平台,实现了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成为产品体验的另一重要渠道。例如,通过广告产品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细节革新,微调广告方向和内容,体现广告服务的细致关怀,用户因其体验的新鲜感,不断地将每一次良好的感受通过移动互联网传递到亲友圈里。在这里,移动互联网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形成了“N对N点”的互动。泸州老窖微信广告拟利用移动互联网点对点的传输特性,建立用户自己的运营模式,为用户提供一个主题为“窖香浓郁,年年有—泸州老窖”互动平台,用户可自己拍摄饮食聚会视频,记录有关白酒体验的真实经历、想法、趣事等,然后上传到手机上与全世界一起分享。移动广告主根据视频点击量对该用户进行积分奖励,在购买泸州老窖时会即时产生货币抵扣。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白酒广告的实现途径

20世纪80年代,在物质匮乏的经济条件下,基于食物性需要,白酒广告更重视情感沟通与价格大战;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传统广告媒体时期,电视传媒与互联网并存,此时期的白酒广告业界已经完成品牌白酒文化定位与市场细分;21世纪10年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白酒广告是改变还是墨守成规,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选择。目前,4G平台给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未来的4G生活将加速移动互联网广告的发展;无限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移动互联网白酒广告的推广途径更为宽广,多种个性化白酒广告实施功能成为可能;传统广告业的发展遭遇瓶颈,白酒广告商急于找到新的更有效率的投放平台;移动运营商有推广增值业务的热情。同时,存在的现实诟病是:央视标王的白酒行业,作为传统营销的代名词,必须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白酒行业营销的多重打击。其一,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市场价格趋于透明。电商的价格战更使白酒行业的利润大减,由此影响了广告费的投入。其二,品牌塑造的方式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如小米没有类似四大名酒的耀眼头衔,却凭借海量粉丝在消费者中有口皆碑。而泸州老窖塑造的像1573这样的高端品牌,由于不确定的消费者层(高端品牌多用于送礼,非实际购买),很难得到实际的消费反馈。同时,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社会化媒体传播,受众多是年轻人,白酒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观对于他们并不适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化营销的方式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广泛传播。每个用户通常会形成一个辐射一百至一千人不等的小型自媒体③。依附这些小而美的自媒体,广告营销通过提供有趣的内容,提供一定的利益(送红包、送优惠券、送小礼品等),将原先的广告费转变为吸引用户的诱饵,在人群中产生共鸣,可逐步实现移动互联网无限发散的传播效力,快速而直接地获取真实用户。综上所述,笔者以为互联网时代白酒广告设计与创新,应该在原有白酒广告的多年积淀中,顺应新媒体的强大效应,进行跨媒体整合广告投放;开发白酒广告创意,以提升白酒广告的品质化、专业化特长;利用新媒体广告的“自迭代④特性”精准投放广告;不局限于移动互联网广告的传统模式(底部的文字链、Banner广告点击等),利用移动平台互动活动释放网络这个社交媒体的想象力,打造品牌白酒的良好口碑。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白酒专项项目“互联网时代白酒广告设计与创新研究”(编号:SC14BJ04)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微广告,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上看,是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面向大数据的、即时交互的、智能的广告,即数字交互广告。它是面向大数据时代的多维逻辑智能广告,具有鲜明的智能化特征:移动化、互动化、分众化、多维化及迭代性。

②新媒体,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③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④自迭代,新媒体广告的自适应特征,体现用户点击浏览、反馈数据回送、广告内容智能调整三部分组成的“自迭代”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极冰.孙妍彦.刘蕊.“微广告”—广告产业的革命.传媒,2014.2

2.刘忠.中国移动商务技术发展现状分析.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7

3.张成良.多媒体融合—泛媒体时代的生存法则.传媒,2010.7

4.黄升民.广告的巫师时代.传媒,2014.4

篇4

面对传统电视的危机和互联网的崛起,广告主在新媒体浪潮中应采取怎样的营销策略?

一、传统电视的危机

1、受众的分化与注意力的稀释

互联网、IPTV、手机电视等基于信息网络和数字技术的新媒体形态层出不穷,对传统电视的优势地位带来了巨大冲击,使得媒介市场格局逐渐由单一媒体垄断转化为多种媒体并存发展。根据中国媒体市场调研CMMS2010春季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18-35岁左右的年轻人与出生于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群体相比较,每周收看电视的时间急剧下降。相当大一部分甚至根本不看电视,或者不通过电视机看电视。这造成在年轻人和高收入人群中网络的覆盖率比电视的覆盖率高。其次,在媒体时间消费上,一二线城市相当大部分企业高管,职业白领以及年轻人的上网时间已经远远超过看电视时间。传统媒体的注意力资源正在被新媒体加速分化,年轻有消费力的受众群体正逐渐成为新媒体的拥趸。

然而,在这样一个多元化时代,我们并不能简单地断定传统电视的受众群体一定会分裂或减少,它会随着新媒体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发生时间或空间上的位移。比如,受众可以根据相同的兴趣,通过网络流媒体以直播或点播的方式欣赏到电视台的节目。传统电视的受众分流到新媒体上,在新的媒体平台上实现了重新聚合,而正是这种重聚,将成为媒介融合的受众基础。

2、昂贵并且持续增长的电视成本

在电视“万千宠爱集一身”的年代,电视广告是通往市场成功的天梯,即使每年以令人咋舌的涨幅增长,电视资源招标会依旧是挤得头破血流并以最快速度破纪录成交。而在新媒体时代,渠道多样化,互联网的成本低廉,而又能达到同样覆盖效果,电视就显得格外的“昂贵”。举例来说,某品牌在北京投电视广告,到达一千个人要130-150RMB;该品牌使用江苏卫视某知名节目覆盖目标受众,到达一千个人要298RMB。而使用易传媒的互联网广告网络覆盖同样的目标受众千人只要30RMB左右就可以做到。

3、收视率调研的先天性缺陷

在传统电视时代,地理特征、人口统计特征是常用的市场细分变量。其实对品牌主而言,他们真正在乎的是购买品牌的受众,但传统的调研方式由于不能跟踪兴趣行为进行分析,只能局限于通过地理人口这些变量来细分进行研究。在这个维度上,易传媒利用行业领先的cookie技术(在用户浏览器或者flash上的一段代码)追踪网民的网络浏览行为,品牌互动记录,与购买行为历史,能够清晰地根据用户的行为特征进行广告投放。例如,某个网民喜欢SUV,经常在汽车网站的SUV频道浏览,并且在价格频道对比过不同品牌的SUV价格,在社交网站中发表对某些品牌SUV的意见,到过SUV品牌的官网参加过注册,留下过个人信息与联系电话,并且到4S店参加过试驾。易传媒能够跟踪到所有上述相关信息,并且在最适当的时候在最适当的互联网阵地给该消费者投放SUV的品牌广告。

收视率调研的另一个弊病是抽样调研,当条件放到足够大时,比如看某城市的男性,是有足够的样本量来支持结论的;但是随着广告主对目标受众的精准要求越来越高,对受众过滤条件越来越多的时候,比如某城市20-35岁月收入5000RMB的男性,样本量往往就不足以支撑得到稳定的结论。相比而言,易传媒的cookie库是全样本调研,4亿cookie的库存代表了4亿的网民,能够得出被多种条件过滤的受众分析结果。

4、电视购买执行灵活性的影响

如果受众分化是大势所趋,价格是市场决定,那么电视的执行体制给自己制造了更多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创意的审核。一个电视广告片从产生到在电视台正式播出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人的“审视”。从政府机构,到电视台工作人员,甚至到街坊的大妈,都有权让这个广告难产。其次还有位置的提前预订与临时取消,物料的送达与安排,都让品牌工作人员焦头烂额。而互联网,无论从内容、物料,还是执行上的无限宽广空间,无疑都让品牌主有“江山如此多娇”的豪情与感慨。

二、互联网阵地的占领

2010年CNNIC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达到4.2亿,并且这些人大部分集中在城市,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在年轻人,集中在高教育高感知人群,集中在有消费力的人群,最重要的是,集中在容易接受品牌概念,愿意支付品牌溢价的人。而这个商家必争之地,却是电视媒体的短板。DCCI中国互联网调查数据展示,白天(8∶00-18∶00)56%左右的网民不看电视,晚上(18:00-24∶00)46%左右网民不看电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互联网的黄金时间比电视长,从8∶00-24∶00长达16个小时内互联网的覆盖都处于高位,而电视只有从18:00-23:00五个小时左右的黄金时间,比互联网少11个小时。使用互联网占领网络阵地是必然之举。

三、新媒体时代“电视+互联网”的整合

广告主需要面对的是一个“媒介环境嘈杂――媒体属性固化-受众抵触强化”的三维矛盾。在预算总是有限的前提下, 通过易传媒平台整合互联网与电视整合投放可以解决广告主四大问题:

1. 达到同样的覆盖而让成本大量下降,同样的预算得到更大的声量份额。

2. 覆盖的受众通过行为被精确选取,与品牌最相关,也最有可能购买产品。

3. 频次可以被控制,受众观看广告的次数到达需求就停止投放,减少浪费。

4. 互动平台的设计与创意表现的灵活性达到电视不能实现的品牌深度沟通。

易传媒从广告主需求出发,提供以下几种操作方式助力电视与互联网的整合:

1、GRP毛评点补点

品牌主一般用毛评点来衡量电视的投入的量。在电视+互联网的实际操作中,假设广告主在某市场要投放600GRP(毛评点),其中400GRP用电视来投放,剩下的200个毛评点易传媒用互联网广告网络帮助广告主实现,仅用电视成本的1/3不到的预算就帮助客户实现投放目标。

2、Reach目标受众到达比率

品牌主也会使用到达率衡量电视的表现。例如在某城市投放电视,需要到达目标受众的80%;在某实际案例中,广告主用电视实现50%的到达,易传媒用互联网广告网络实现剩下的30%到达。由于电视在到达一定比率后要增长的边际成本很高,50%以上的每到达成本非常昂贵,而用互联网就可以把用20%左右的预算实现到达率目标。(详见上图左)

3、频次补充

频次是衡量电视的另一个重要指标。而实现频次的同时要实现一定的到达比率,需要追加的成本是令人望而却步的。比如,一般广告主会追求消费者看到三次以上广告,也同时希望看到三次以上的有50%以上。易传媒建议客户利用电视实现2次频率的50%,而把第三次频率的50%交给易传媒互联网广告网络实现,帮助客户节省45%预算。

而在上述三种整合方法中易传媒都可以和第三方调研公司(艾瑞或尼尔森等)合作提供广告效果与品牌发展监测与跟踪评估报告。(详见上图右)

电视+互联网整合对网络媒体平台的要求

电视与互联网的整合是国际趋势,有一定的标准可以遵循,但是对能够操作的合作方: 网络媒体平台,有很高的要求。

1、网络媒体平台的覆盖必须足够大,才能与电视配合,达到广泛覆盖的广告目的。

易传媒的互联网平台整合国内最优质的400多家门户,垂直门户,视频网站,以及SNS阵地等,每月覆盖4亿中国网民,为广告主提供一个真正大的受众覆盖。

2、网络媒体平台必须具备跨媒体跨网站管理投放系统与技术,帮助广告主有效去除重合和控制频次,才能突破传统电视投放中的效率管理瓶颈:到达管理,频次控制,以及成本节约。

易传媒利用行业领先的cookie受众跟踪技术,整合不同网站成为打通的一个互联网大平台,无论受众在不同网站与页面如何穿梭,也完全在易传媒的跟踪掌控中。易传媒可以根据每个用户的兴趣爱好,甚至他对品牌的认知程度来投放广告,控制他观看的次数,由此构成整个到达的最相关目标受众构成。

3、跨媒体整合营销的团队人员素质以及与传统电视专业人员的配合。操作互联网与电视的整合,对人员有很高的要求。

易传媒电视+互联网整合团队由来自国际4A传统媒体专业策划人员以及数字媒体营销专家构成,他们了解客户的品牌需要,了解客户以及其国际公司对电视投放的策划方法和衡量维度,无论在沟通与执行上都了解客户需求与语言,让合作无专业障碍。在过去两年易传媒已经为箭牌、百事、欧莱雅等几十个国际知名品牌成功操作电视与互联网整合营销的案例。

4、衡量体系的无缝整合。

易传媒与业界专业的调研公司如尼尔森,艾瑞,明略行等合作,为客户从计划开始做跨媒体营销的广告效果与品牌发展跟踪,让客户清楚了解每一分广告投资的回报,跨媒体营销带来的品牌增长, 以及销量的积极反应。

综上所述,易传媒无论从覆盖,支持技术,执行能力,人员素质,以及成功经验方面看,都是品牌主最可以信赖的传统电视与互联网整合的跨媒体营销专家。

结语:电视+互联网是过渡策略,媒介融合是将来10年大方向

1978年尼葛洛庞帝提出媒介融合(Convergence)的概念,人们开始从融合的角度来关注传播形态的发展。当下,媒介融合呈现出诸多全新的特质,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媒介传输平台,传播方式和内容可以在不同媒体之间进行互动,最终导致各类媒体边缘淡化并相互渗透融合,形成共同发展之势。

首先,媒介融合是技术上的融合。媒介融合根本的和直接的诱因是数字技术的成熟,新一代数字技术、广播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媒介融合的直接推动力。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卫星移动电视等新媒体不断崛起,与传统电视一道呈现出丰富的融合特征,传统媒介间、行业间的界限被轻而易举地打破。以网络电视为例,随着视频压缩技术和流媒体传输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电视节目可以通过高速互联网实现直播、点播以及时移播出,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观看需求。

其次,媒介融合是内容上的融合。数字化使各媒体产品有了共同的平台基础,这给媒体产品的整合带来了便利。各个媒体的内容可以更加方便地实现相互嵌入,并根据各个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受众的需求进行重组和分装,市场中将出现更为多样化的版本和更为丰富的内容,以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

篇5

从碎片到粒子的联想

随着分众传媒、航美传媒、世通华纳等“途中新媒体”的上市,营销业界、广告主和公众把越来越多的注意力集中到这类快速崛起的媒体和营销载体之上。在这样的背景下,《成功营销》凭借敏锐的媒体嗅觉和专业性,在2008年4月号上推出了《碎片化时代

途中媒体出位》的封面报道,这个报道可谓正当其时。

在这篇报道中,各方专家从不同角度解读“途中新媒体”,见仁见智,给读者颇多的启发,尤其是围绕这类媒体广告价值评估标准的讨论更是精彩纷呈。

站在一个读者和网络媒体数据服务商的角度,笔者受到的最大启发在于“途中新媒体”的出现和崛起,实际上是现实世界中受众生活、工作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也就是所谓的“碎片化”)后,所导致的媒体行业的嬗变。而反观以互联网为主要代表的虚拟世界,实际上也广泛存在“碎片化”的现象,而且,与现实世界中的“碎片化”相比,网络世界中的“碎片化”要更加普遍,“碎片”要更加细小,甚至小到了“粒子”的程度。

早在10多年前,就有学者把互联网的世界称为现实世界的“镜像”(Mirror),意思是说现实世界中由原子构成的人和物,在网络世界中会以类似照镜子似的方式得以体现。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网站数量的剧增以及用户在线时间的不断拉长,这个说法越来越显得有些落后了。

如今,网络用户在互联网世界中的存在已经越来越呈现出“粒子化”的趋势:相对于海量的网站、网页以及其他网络应用(例如即时通讯、网络游戏等),用户的倾注于某个网站、网页或某种网络应用的时间、精力和注意力显得越来越稀缺。在现实世界中有形和可以被准确描述的“人”(受众、消费者)一旦进入虚拟世界,马上就变成了无数极其发散的“粒子”。

也正是因为如此,希望像在现实世界中描述一个有形的媒体受众特征那样来准确地描述某个网站用户特征变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虽然有一些诸如抽样调查的手段可以使用,但相对于网络世界的虚拟特征和网络用户的零成本迁移以及海量的用户规模,多数传统的手段显得极其苍白。

任何成功的营销活动的基础都是对受众的(目标客户)准确了解和把握。由于互联网具有纯数字化和互动性的特征,很多广告公司、网络营销顾问公司以及网站都把“精准营销”经常挂在嘴边,并用这个概念去打动广告主。

但是,在大家大谈互联网“精准营销”的时候,有没有认真地考虑过上述的基础问题?面对呈现出“粒子化”特征的互联网世界,究竟应该通过什么手段和方法把无数发散的粒子尽可能准确地还原成受众(目标客户)或者受众的关键特征信息?这个问题也正是笔者作为一个互联网数据服务商孜孜探求的问题。

非常希望《成功营销》杂志能够在深入报道了“碎片化”时代途中媒体之后,找机会关注一下虚拟世界中的“粒子”。

上期封面回顾

当你等电梯时,你的对面是一块液晶屏,播放着广告;当你坐地铁时,不仅仅有平面广告,更有了地铁移动电视;当你去医院时,候诊区的高处也悬挂着一台电视,不过它播放的肯定不是CCTV,因为它是一个新的传媒;甚至当你进入饭店的洗手间,映入你眼帘的还是各种形式的新媒体。

资本的方向就是下一个热点的聚焦地,互联网之后当之无愧的热点就是户外新媒体了,而途中媒体作为其中一员更是吸纳了数千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因为繁忙的人们已经处于“碎片化”的生活状态,总是从一个目的地到另一个目的地,那么“在路上”就成为人们新的生活形态了。途中媒体也就因此出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篇6

互联网有一些重要的设计理念,例如端到端透明原则、用户自律原则、简单开放原则等;一些技术特征,例如统一编址和域名查询机制、泛在连通性、动态路由、分布式网管、无连接分组转发等;一些外在特征,例如TCP/IP协议族、浏览邮件等典型业务、最广泛的参与性、全世界范围、海量信息、大量用户等。这些设计理念、技术特征、外在特征以及使用者的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互联网在设计之初,其中最重要的几条设计理念就是:端到端透明原则、用户自律原则、公平平等原则、简单开放原则。

互联网技术主要有下列特征:统一编址和域名查询、泛在的连通性、动态路由机制、网管分布实施、无连接分组转发、业务在终端实现,独立于网络、网络与低层技术无关、管理和信令带内传送、提供尽力而为的服务质量、只依据目的地址路由等。

这些技术特征中,一部分是互联网设计理念所决定(例如业务在终端实现,独立于网络、网络与地层技术无关等),反过来也直接支撑上述技术理念。一部分技术特征设计理念没有涉及,是所采用的技术引入的,原则上不违背设计理念,但是反过来又将设计理念定死,不能轻易修改。

上述技术特征,无论是设计理念所决定还是所采用的技术所引入,只有专业人员关心,普通用户既看不到也不关心。在普通用户看来有互联网如下外在特征(所采用的技术本身由于广为宣传也成为外在特征):使用TCP/IP协议族、提供浏览邮件新闻等典型业务、不断有新东西(业务种类无限可能)、全世界范围、大量用户、海量信息,免费资源、可以方便找人聊天(便捷的交流平台)、可以做个人网站写博客展示自己(广泛深入的参与性)、计算机终端(终端智能),能边打电话边浏览(多样业务)、有时很慢有事不通(无服务质量保障)、到处是病毒垃圾(没有安全保障)、业务大多免费(建立商业模式困难)等。

这些外在的特性一部分是由设计理念所确定的技术特征所决定,其他外在特征是所设计和采用的互联网技术所决定。有些外在特征例如网络全世界范围,包括海量信息,大量用户、具有最广泛参与性等虽然不是设计理念所决定,但是已经被使用者广泛接受,成为互联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些外在特征无论是设计理念所决定还是所采用技术所引入都是使用者不需要的,例如无服务质量保障、没有安全保障等。但是这些需求可能需要修改完善互联网技术(协议),也有可能受当前技术限制无法改进,需要引入新技术作替代。

在修改完善或引入新技术的同时,可能对互联网设计理念产生影响。互联网的成功是设计理念所直接决定,因此对设计理念的变更必须慎之又慎,对设计理念不恰当的变更可能会扼杀互联网的生命力。但是设计理念也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因为普通使用者看到的是互联网的外在特征,核心理念以及核心理念决定的技术特征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是几乎不可见的。因此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需求的增加,设计理念和应用的技术也可能因为使用者的需求有所变更和进展。

互联网特性

互联网外在特征是普通用户直接看到的内容,实际上是对用户需求的一种满足。也许有专业技术人员会认为特性是外在的,只有符合设计理念的网才是互联网,改动设计理念的网络就不是或者说很可能不是互联网了。但是绝大多数用户会直观地认为有这些特征能满足这些通信需求的网络是互联网。当然由于技术限制,并非所有的特征都是用户所希望的。站在绝大多数普通用户的立场,我们说互联网具有下列特征。

TCP/IP协议族:TCP/IP协议族是当前互联网技术核心之一,经多年潜移默化的宣传也已经成为互联网显著特征。当前互联网使用TCP/lPv4协议族,TCP/IPv4协议族也因互联网的成功而得到最广泛的应用。随着互联网的应用,所有的应用都被实现在TCP/IP协议族上。TCP/IP协议族符合互联网所有的核心理念,但是并不是说互联网必须采用TCP /JP协议族。至少当前IPv4协议族已无法满足互联网发展要求。因此TCP/IP协议族是当前互联网显著特性,但不是必然选择。

浏览、邮件等典型业务:当前互联网上最典型的业务是Web浏览、电子邮件业务、文档分享业务、BBS业务等。上述业务也是当前互联网上使用最多的业务,这些业务使互联网成为资源共享平台、实时快速的第四媒体、虚拟社会、游戏平台等。因此无论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何去何从,上述典型业务将在很长时间内长期存在。因此Web浏览、电子邮件、文档分享等业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是互联网典型业务特征。

业务种类无限可能:互联网是一个典型的多业务网。包括Web浏览业务、电子邮件业务、分组语音业务、文件交换业务等等。除了已知的业务应用外,互联网上还不断涌现新的业务和应用,例如BLog、P2P等。虽然互联网是IP网,同时Every Thing over IP,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业务都能在互联网上开展好。只有真正适合互联网,对互联网有合理预期的业务才能开展好。该外在特性是业务在终端实现,独立于网络和网络与底层技术无关所决定。无限业务可能是互联网必要特征。

全世界范围,大量用户:互联网是一个遍布全世界的网络,互联网有数以亿计的用户。网络的价值与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因此互联网网络价值难以估计。互联网上大量的用户带来虚拟社区、海量信息、互动游戏等多种多样的业务应用,进一步吸引更多的用户。虽然电话网也是全世界范围,也拥有大量用户,但是电话网主要用于人与人沟通,不能用作获取海量信息。

海量信息,免费资源:互联网上有数以亿计的海量信息。当前采用Google等搜索工具时,大多数关键词都能得到数以万计的结果。而且上述信息绝大部分都是免费的。海量信息和免费资源是互联网必要的条件。便捷的交流平台:在互联网这个沟通交流平台上,可以很便利地使用一对一交流(QQ、MSN、skipy等),一对多交流(web网站、BBS、流媒体等),多对多交流(聊天室,视频会议等)。虽然当前电话网非常便捷,但是互联网已经成为广泛认可的交流沟通平台。

广泛深入的参与性:互联网提供了最广泛的参与性。互联网骨干网只是一个提供泛在连通性和无连接分组交换的平台,只有加上了无数的服务器和所有用户参与才成为互联网。所有用户的参与给予互联网无比的活力。也许可能有公司能建立一张与互联网一样大的网络,但是不可能有公司能提供象互联网一样多样化服务,海量信息的网络。最广泛的参与性不但体现在对互联网业务的使用,信息的索取,还体现在业务的创新,信息的提供。广泛参与性是互联网必要的特征。终端智能,多样业务:由于网络只提供无连接分组服务,业务在终端提供,因此复杂的业务逻辑都在终端

实现。同时由于互联网在单一终端上提供多种多样的业务,终端必须实现一定的智能才能实施。与智能网络,傻瓜终端的传统电话网络相比,互联网是一个典型的智能终端,傻瓜网络。该外在特性是业务在终端提供,独立于网络的技术特性所决定,也是互联网必要特征。

无服务质量保障:当前很多人认为互联网没有服务质量,这样的印象来自于互联网上的某项业务的服务质量,例如邮件收不下来、页面打不开、IP电话断续等。实际上虽然IP网只提供尽力而为的服务质量,但是当前互联网俨层服务质量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差。大多数服务质量问题都处在终端(主要是服务器端)。服务器实施了有效的业务层接纳控制以后,互联网业务服务质量可以有效提高。因此没有服务质量保障是当前部分互联网特征,但不是互联网必然必然特征。

没有安全保障:当前网络安全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绝大多数安全问题聚焦在互联网上。网络安全主要体现在网络设施安全,网络设备安全,网络信息安全以及网络行为溯源等。在互联网建设初期,网络设备和网络设施稳定性可靠性不够;用户相互信任,对信息安全问题较少;网络行为溯源没有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信运营商介入骨干网建设,IP网络稳定性急速上升;终端/服务器可靠性没有随之增长,当前大部分业务不可用都来源于服务器大部分网络不可用都是由于终端/服务器不稳定引起。网络行为溯源虽然出现需求,但是由于IP网络的技术特点,难以实施。没有安全保障也是一时现象,不是必然特征。

建立商业模式困难:电信业认为互联网没有商业模式,主要来源于建设互联网骨干网后没有预期的利润,而这种预期来自电话网、传输网等电信网络。实际上用户愿意为接入付费,在享受免费服务的同时也愿意为感兴趣的业务付费,也愿意使用互联网作便利的中介,因此互联网并不是没有商业模式,只是互联网商业模式中缺少骨干网这一环节。当前互联网商业模式在不断探索和丰富中。

下一代互联网特征需求

下一代互联网外在特征需求,是对下一代互联网需求的体现。需要研究当前互联网外在特征中哪些是需要在下一代互联网中继续保留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在用户看来满足下面所分析特征需求的技术才能成为下一代互联网技术,采用可行技术构造满足下面特征需求的网络才能成为下一代互联网。

全世界范围,大量用户:网络的价值与用户规模的平方成正比,网络的吸引力同样与用户规模密切相关。全世界范围的网络才能使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成为可能。因此全世界范围,大量用户是下一代互联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海量信息,廉价便捷资源:当前互联网已经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已经是一个知识共享平台,平台上有海量的信息以及大量免费的资源。下一代互联网上海量信息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当前免费信息中充斥垃圾信息,下一代互联网获取有效价格合理支付便利的资源更重要。

典型互联网业务:就现在看来,当前互联网上的典型业务都应当在下一代互联网上继续提供。下一代互联网依托上述典型业务作为资源共享平台、快速实时的第四媒体、虚拟社会、游戏平台的功能还会保持。此外下一代互联网上还会出现更多的新业务。

智能终端,多样业务:互联网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业务的新颖性、多样性和实用性。要在网络上提供多样业务,终端必须拥有相当的智能。因此下一代互联网一定是一个提供多业务的网络,而且不应当仅仅提供事先设定的几种特定业务的网络,而应该是在用户广泛参与下拥有无限的业务创新能力的网络。因此智能终端,多样甚至无限业务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必要条件。

用户参与广泛深入:互联网骨干网的优势不仅仅来自泛在连通性和无连接分组交换的物理平台,更重要的是来自无数用户参与。当业务完全由运营商设计和提供时,一方面因为运营商精力有限不可能关注所有需求,另一方面运营商也不可能也有时不愿意完全符合用户需求,业务受制于公司规模与投入。下一代互联网必须能使用户广泛而深入地参与进来,不但在业务的使用上,而且在业务应用的创新和提供,才能像当前互联网一样成功。

服务质量保障:当前互联网没有服务质量保障,实际上是指当前互联网没有针对某个业务或者某个特定用户使用的特定业务保证服务质量。互联网总体服务质量还是有一定程度保障的,或者说与使用者得到的服务质量与付出是相适应或者相对其他网络超值的。下一代互联网是否对每个用户使用的某个业务保障服务质量取决于技术可行性以及代价。就现在看来在技术上即使可行的,但是付出的代价过高,而且当前互联网可以一定程度保障业务总体服务质量。因此基于用户的特定业务行为的服务质量保障在下一代互联网不是必要条件。

相关安全保障:互联网由于历史原因,安全设计考虑不多,因此安全问题备受争议。网络与信息安全内容广泛,下一代互联网中应当区别对待。下一代互联网骨干网安全例如维持网络的连通性、可用性、防攻击(控制面,管理面和数据面)、设备安全、链路安全等应当由协议设计以及ISP保证;业务安全应当由业务提供商保障;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应当由通信双方保障;网络提供业务溯源合法监听用户数据由相关业务提供者保障安全;终端安全由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以及用户共同负责;所有协议设计中都应考虑防治非法使用、恶意攻击等。因此下一代互联网必须考虑安全,但是不能由网络包办一切。

商业模式建立:互联网定位早已从科研转为商用,但是商业模式和价值链建设一直不顺畅。运营商一直声称互联网建设没有收到预期回报,这种现象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互联网业务模式特点原因。既然下一代互联网以及不可能是一个网络完全控制业务,也不可能是一个没有骨干/骨干网免费,在下一代互联网设计之初就应当考虑商业模式和价值链。

篇7

以往,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实现覆盖与影响力的最大化,但数字化却将这个影响力逐步消解,即媒体开始碎片化,可以说这是数字化对传统媒体最大、最核心的冲击。中国媒体的碎片化过程已经持续了近5年,2012年以来这种感受尤为强烈。

传统媒体转型:将核心优势最大化

媒体的“碎片化”、受众的“浅阅读”、传播的“微内容”,把我们带入了全新的媒介认知与体验时代。因此,媒介在竞争与融合的同时,需要各自发挥自己的特质。纸媒体对内容有很强的集合能力,他们可以自身数字化发展,对碎片化的内容进行整合,提供有深度、系统、全面的内容和信息,凸显纸媒特性。在实现纸类媒体与互联网的对接上,APP和二维码是可以利用的工具。

面对数字化机遇,电视媒体首要思考的问题在于如何实现智能化。多屏时代,电视、手机、电脑及户外LED等屏幕终端充斥人群四周,并不断传播其所呈现的各种视频文本。在这些视频文本中,手机跟人在时间、空间上的密切程度是最高的;PC机让人们对其的关注度超越了电视;LED在生活的环境里面,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他媒体到达不了的空间。电视以存在于家庭客厅为主,它不仅可以借鉴移动互联的智能化,更多的从本身使用户得到更好的享受,包括高精度的画质、丰富的内容整合等形式,甚至可以实现内容的随意整合调动,成为每一个家庭至关重要的智能生活墙。

移动互联推动数字化“超媒体”出现

对广告主来讲,面对全新的媒体环境,首先要弄清楚新媒体的概念。

早在互联网发展到成为广告和营销的媒体平台时,互联网就已超越了与传统四大媒体并行的媒体概念,而成为一个具有“媒体的媒体”概念,我们称之为“超媒体”。移动互联是在互联网的基本形态上增加移动的特性,所以互联网及移动互联都应该属于媒体的媒体,都是超媒体。它们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在于超媒体首先解构了传统媒体,同时又重构了当下的媒体环境。

“四流”合一,催生媒体营销3.0时代

其实,媒体并不仅限于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还有层次的高低。超媒体最突出的表现是能与所有的新旧媒体融合,比如近年来渐渐流行的电视和网络的结合模式——台网联动,报刊跟网络的结合——网刊互动等。互联网及移动互联具有融合其他媒体的超媒体属性,因此,企业家在运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的时候,不能简单将其视作一个传达广告信息、广告内容的平台,它们可以帮助实现传达信息、实现交易、组建社交继而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金流的四流合一”局面。

过去媒体的使用者是受众,而超媒体的使用者是用户,受众与媒体的关系是信息的关系,用户跟手机等超媒体终端的关系则是“四流合一”的关系。

篇8

(一)移动互联网推动了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

移动互联网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广泛的交流空间、相对无限的自由,其延伸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内涵。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比较单一,内容较为枯燥、方法较为单一、信息较为滞后,这些制约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汲取,甚至忽视或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依托移动互联网开展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有利于改变以上弊端,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内涵,增强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相长。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提供了新平台。即时通讯(QQ、飞信)的广泛应用、SNS社交网站、微博等网络媒介的兴起,微信、米聊等即时通讯类软件广泛流行,极大提升了移动互联网络使用的交互性。包括、微信、博客、论坛、网络社区等交流平台。尽管移动互联网育平台缺乏传统教育平台的权威性、纪律性,但更具亲和力、互动性、灵活性,更加贴近了青年学生的网络需求,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互动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二)移动互联网提高了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

移动互联网缩短了教师和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拓展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和新手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种类并接受信息的快速传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兴趣特长、心理特征、学习能力、知识程度等个性特点,同时可以在短时间内与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网络交流互动,在双向交流探讨中研究问题、寻求共识,提升教育实效性。

二、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握的导向

(一)扩大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多样性

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个性化的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强调与教育对象的交流互动,注重教育者自身个性魅力的培养与展示,注重对网络知识的更新和网络文化的了解,弱化教育场所和教育时间的特定化。上述“三重一弱”的特点决定了需要掌握个性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根据大学生个体对载体的偏好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沟通方式和手段来实现,如微博、微信、手机短信,QQ、SNS、论坛等手段相结合等等。

(二)提高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针对性

一方面,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利用各种载体的独特特征,发挥特定载体的优势,打开大学生的心扉,获得交流对话的机会,而不被9后大学生盲目地拒绝;另一方面,只有抓住具体的载体特征,让这一载体与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紧密契合,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形成强大的教育内驱力和教育自觉。

(三)坚持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平等性

在3G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交流,要将教育的主客体放在平等的地位,在教育主体进行渗透性和感染性教育的同时,激发教育客体的积极性,并关注他们的信息反馈。

(四)坚持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规范性

3G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有严格的组织和制度保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管理需要整合学校人、财、物资源,发挥各种资源的协同效应。同时建立移动互联网平台领导、协调、信息管理、危机处理等制度,保证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正常运行。

三、高校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思考

(一)高度重视并积极发挥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要适应主体角色的转变,把尊重大学生的个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充分把握大学生个性特征,聚焦大学生主体地位,迎合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偏好,主动运用移动互联网媒体创新,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渗透式的方法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教育理念和内容、工作体制和机制、工作模式和手段的创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实效性,使得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育人环境同步发展。

(二)精心构建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三大交流平台

首先,要建立移动互联网校园网络公共交流“大平台”,利用手机短信平台、手机飞信、手机微博、微信、手机音频广播等平台开展学生工作,为学生提供基本办公、通知等服务;第二,整合校园媒体的优势资源,建立思想政治教育

宣传“中平台”。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大量制作开发集思想性、知识性、人文性于一体移动互联网媒体新“产品”,实现校园网络资源供给,用优质的校园网络资源和卓越的用户体验,吸引学生主动使用校园网络,提升大学生使用黏度;第三,以院系为单位,建立师生双向沟通“小平台”,实现互动交流。根据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心理问题等将在校大学生进行类别划分,并通过班级博客、校园论坛、手机QQ、手机SNS等与学生进行在线双向或多向交流和心灵沟通,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发挥移动互联网媒体的辐射力、吸引力、感召力和渗透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积极加强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应从三个方面加以建设:一是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知识培训,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知识,促使其主动开展面向新情况的工作研究,提高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二是建设熟悉移动互联网媒体资源开发的专业队伍,负责移动互联网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的采编、制作、更新工作,使移动网络技术与高校优质教育内容无缝对接,构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优质校园网络资源;三是建设善于运用学生喜欢的流行网络语言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吃透摸清博客、SNS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的优势和使用规律,开展交互性强、针对性强、引导性强的网络教育活动。

篇9

关键词:电视娱乐节目;网络传播;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8-0082-02

近年来,娱乐节目日益成为电视媒体重要的支撑。电视娱乐节目因其本身的娱乐性诉求,契合了互联网的娱乐功能,对于电视媒体的娱乐内容在互联网传播中,和新闻、电视剧等内容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当渴望娱乐的受众通过互联网观看电视娱乐节目的时候,电视娱乐节目的互联网传播已成燎原之势。本文通过对电视娱乐节目网络传播特点的全面分析,揭示了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进军网络媒体的规律。

一、多渠道、多形式立体传播

(一)打破电视媒体的单一传播渠道,实现电视节目的线上直播

UUSee、PPTV等网络电视的出现,以及近两年电视台自办的如CNTV、芒果TV等网络电视台的逐渐兴起,让广大受众通过互联网来观看电视节目成为现实。这就为那些观看电视不方便但是上网方便,或者热衷于坐在电脑屏幕前遨游互联网的网民群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尤其手机和上网本的普及,使网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网络遨游。当他们想收看所喜爱的电视节目时,就不必在那一刻老老实实呆在电视机前,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观看该节目的直播视频。

(二)打破电视媒体时间线性传播局限,实现视频的海量存储和随时点播

传统电视媒体的传播具有线性传播这一局限性,节目内容因时间而改变,观众必须在固定的时间才能够收看相应的节目,所以经常出现观众因错过一些节目而感到遗憾和痛苦。互联网上遍布着难以计数的数据库服务器,这些网站服务器将电视节目录制并保存起来,且按照节目进行整理和归类。数据库服务器的存储空间几乎没有限制,存储所用的硬盘空间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扩展。网民则可以在这些提供视频服务的网站中根据各自需求,自主点播喜爱的电视台或节目,受众选择的主动权得到进一步提升。

此外,节目视频在互联网服务器上的海量存储,也使得那些过期的节目不再深藏在电视台的仓库中,使其在互联网上继续发挥价值,提供给有需要的受众观看。

(三)传播内容根据互联网特点得以扩增,满足受众多方位需求

通过电视播放的娱乐节目是以完整的节目视频为主,而在互联网上则扩大到完整节目视频、精彩视频片段、图片、互动等多方面。其中,互动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节目组及主持人等通过资讯、预告、爆料等形式向受众所传达的信息;二是受众通过各种互动途径所表达的观后感、意见、建议等,也影响着其他受众和栏目组。这些内容共同形成了电视节目在互联网上的立体化传播空间,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电视媒体的传播,尤其是强大的观众意见反馈功能,是传统媒体所欠缺之处。

二、娱乐节目网络受众规模日益增大

(一)网络视频用户规模日益扩大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1月19日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国内网络视频用户规模2.84亿人,在网民中的渗透率约为62.1%,与2009年12月底相比,网络视频用户人数年增长4354万人,年增长率18.1%。[1]可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互联网来观看视频。基于中国的人口基数,以及互联网在中国尚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普及程度这一现实,因此可以很乐观的认为国内网民规模将会稳步增长,包括网络视频在内的各类互联网应用的人数规模也将进一步获得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将会通过互联网观看电视节目。

(二)网络视频和电视娱乐节目的目标观众重合度较大

与国外互联网的应用情况相比,我国互联网在娱乐方面的应用占有较大比例。究其原因在于,我国互联网用户具有普遍的年轻化特点,年轻的上班族、大中学生等占据重要份额,而电视娱乐节目在受众定位上也往往与这些年轻群体相吻合。CNNIC在2010年4月公布的《2009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中指出,“青年是网络视频用户的主要群体。10~29岁的青年群体在整体用户群中比例最高,超过半数,占到61.5%的比例。网络视频用户在10~19岁、3~39岁年龄段的比例,要略高于全国网民。”[2]所以电视娱乐节目一旦搬到互联网上之后,就很容易在各种互联网内容中脱颖而出,得到网民的热爱。

三、网络互动日益深入

互动性是互联网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个显著的特征。互联网兴盛之前,观众观看电视节目时,所产生的感受一般仅能够在固有的社交圈子内、小范围交流,对节目的意见和建议仅能通过栏目热线电话或者观众来信等手段传达给相关电视节目栏目组,电视节目整体上呈现单向传播的特征。互联网的互动特性为观众表达意见提供了极大便利,观众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可以直接进行点评,还可以到相关论坛、QQ群、微博等发表意见,这些反馈声音在和其他受众产生交流之后,形成一定的舆论,从而影响到相关节目制播人员的决策和行为。

对于电视娱乐节目,这个影响更为明显。娱乐节目越来越强调普通大众的参与,以此来争取更多的观众。不少像央视《星光大道》、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等真人秀节目,则通过互联网提供网络报名、网络投票这样的功能,则是直接将互联网上与观众的互动变成节目的一部分。

四、网络平台将各娱乐节目集中展示

(一)网络平台将同类娱乐节目聚合在一个页面,受众点播更加方便

通过电视来观看电视节目,不同电视台的节目是各自隔离存在的,必须选定相应的电视频道才能收看相应的节目。而互联网则与此完全不同,无论是视频网站还是网络电视,均将同类内容归类在一个页面,以便用户点播。由此就出现了这种情况:点开各视频网站的“综艺”栏目之后,就可以看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电视娱乐节目的名字整齐地排列在页面中,点击任一个节目名称就可以进入该节目视频的专题页面,其各期视频按照时间顺序整齐地排列在页面中。这对于追求娱乐内容的网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自己所喜爱的节目进行点播观看。

(二)各电视娱乐节目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各电视节目聚合在网络平台上,给受众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加剧了娱乐节目之间的竞争。网络平台具有开放性,受众在点播某个节目的时候,随时可以关掉播放页面而转向选择其它的娱乐节目。而在电视机前,受众对某个节目产生厌倦时,不像互联网那样具有如此众多的选择性。

如果说之前的电视娱乐节目在和其它娱乐节目进行竞争中,还可以选择在播出时段上进行巧妙设置以避开对手的锋芒,那么在互联网上则失去了这样的保护。节目只有华山一条路。所以,娱乐节目只有靠提高节目质量,才能牢牢吸引住日益挑剔的观众,保证节目的收视率。

五、电视和网络的内容合作日趋紧密

(一)电视媒体和视频网站合作日趋紧密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在中国落地并迅速发展以来,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国内网络视频的推出及其服务水平的提高,网络视频已经发展成为人们获取影视剧、电视节目等视频内容的重要媒体。同时,从传统视频到高清视频、从草根内容扎堆到精英内容云集、从风险投资热捧到视频网站上市,网络视频的用户基础、技术水平、内容服务、行业发展都有了显著提高,其在互联网行业中的地位也不断凸显。

面对这样的发展态势,各级电视台都开始重视互联网这一新媒体阵地,纷纷建立电视台网站或者网络电视台,利用互联网传播自身丰富的视频资源。同时,很多电视台和视频网站及网络电视进行紧密合作,将视频提供给相关合作方,更加扩大了受众的观看渠道,为节目总受众数和影响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实相比于电视媒体对于互联网的重视,视频网站与电视媒体的合作的要求更为强烈。随着国内版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视频网站必须走上和电视台等视频内容的版权所有者进行合作的道路。目前,视频网站主要是和各省级卫视及部分质量较高的非卫视频道进行合作,而中央电视台视频网站则将其节目主要放到了中国网络电视台上播放。

(二)电视媒体内容通过互联网传播之后得到价值增值

通过视频网站和网络电视,受众可自主点播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在电视节目成规模放到网上之前,那些已经播放过的电视节目录都堆放在电视台的库房中成为历史资料,观众很难再次接触到,节目内容犹如昙花一现,经过按照预计的首播和重播之后就束之高阁。而将往期节目通过互联网面向受众开放之后,这些节目视频又焕发了青春,使新老受众从观看节目中得到满足,其节目价值得以增值。

总之,以上的分析虽然所选取的研究切入角度是内地电视娱乐节目的网络传播,但是,对于整个电视媒体内容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都具有普遍的参考价值。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进一步提速,以及中国内地电视媒体改革的日趋深入,再加上互联网本身就具有的创新性和多变性,电视节目的网络传播必然会随着相关的政策、传播技术和受众需求等因素的变化,呈现出扑朔迷离的前景,这也给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制定发展方向和策略制造了障碍。但无论如何,媒介融合的未来不容置疑,能够看清这一大势,并积极探索其中的规律,并主动地勇于改革探索和创新的媒体组织,才能够在未来的媒体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而那些固步自封者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参考文献:

篇10

据发现,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经济以满足用户娱乐服务和信息获取为主,网络广告、网络游戏成为主要盈利模式。而随着2010年品牌价值在中国的日益凸显,广告主的效果营销意识日渐增强,因为09年经济危机对于培养广告主效果营销的意识提供了契机。同时,2010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开始了恢复性增长,增速逐步提升。对于这样一个发展迅猛的行业,我们对2011年大胆展望,今年的互联网广告市场将呈现出五大趋势:

一.网络广告越来越趋向于追求效果,手段趋向于整合营销方式发展。

网络广告在近十年的发展以来,广告主逐渐从迷茫走向了理性,对于各种投放都越来越注重ROI,一些新的广告形式如淘宝的搜索广告、互动营销、口碑营销等非传统广告都开始进行尝试,为进一步扩大广告效果其线上线下整合式营销趋势明显。过去的2010年,凡客,淘宝商城都是这其中的运营典范,整合式营销的作用在于通过线下活动提升了品牌认知和价值,然后反向推动网络广告的传播效果,从而实现广告主ROI的提高。

二.网络广告逐渐地域细分,呈现出本地化趋势

随着网络广告的精准营销要求,未来一年最大趋势之一就是精准地域投放,网络广告逐步以地域细分,其好处是对目标群体进行充分细分以实现广告的精准投放与有效覆盖。互联网“去中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过去由门户网站一统江湖的局面正在被打破,网民本地化、区域化需求的特征决定了垂直化网站,以及社区、视频等网络媒体要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

三.网络广告效果逐步开始可量化,更加认同第三方权威数据。

广告圈经常流行一句话,对一个广告主来说,你50%的预算被浪费,问题是你不知道是哪50%,所以将广告效益量化才能真正让媒体具备媒体应该有的价值。对于网络广告效果大概分9个维度的指标:点击量,访问量,独立访问量,广告页面跳出率,访问路径,退出页面,访问者成本,转化率,投入产出比。随着以后网络广告的发展,其量化标准会越来越复杂,维度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细化,网站统计工具已经满足不了这些需求,媒体和广告主逐渐开始认同专业的第三方权威数据,例如百度广告管家提供的多种广告统计报告。

四.网络广告移动化开始兴起,随着移动互联网共成长。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的核心使用价值从普通的通信工具发展成为具有媒体化特征的智能终端,这也就意味着移动终端已经开始有条件成为新的营销渠道,这也就是广告移动化的趋势。不过中国的国情不同于国外,国内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相对美国等互联网发达国家略显滞后,这个市场还需要未来一到两年的慢慢培养

五.网络广告管理免费新时代已经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