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实施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8 17:58: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实施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实施意见

篇1

为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进一步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有效发挥金融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活跃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金融业改革,创新产品,提高服务水平,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但由于城乡金融业发展不平衡,农村金融服务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主要表现为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较少,金融服务不充分;针对“三农”特点的金融产品较少,县域经济发展所需信贷资金不足;农村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较差,发展后劲不足;农村保险业发展较慢,保险覆盖面低;农村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活跃农村金融市场,加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既是贯彻落实《意见》的要求,也是实现我市金融业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各县(市)、区和各部门、各单位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搞活农村金融市场,切实抓好农村金融改革,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保障。

二、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按照《意见》要求,加快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健全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增强金融为“三农”服务的功能。

(一)支持农业银行坚持为农服务方向。支持农行省分行营业部加快不良资产剥离处置,化解历史包袱,整合系统资源,提升整体实力。继续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责任,利用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优势,发挥农村金融服务的骨干作用。

(二)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充分发挥农发行省分行营业部政策支农作用,完善支农职能,拓宽业务范围,创新发展模式,加强与政府部门的金融合作,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

(三)进一步深化农信社改革。市农村信用联社要全面落实中央和省政府各项改革部署,紧紧依靠县(市)、区政府,积极化解历史包袱;在专项央行票据全额兑付基础上,要加强股本金管理,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完善法人治理,加强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组建工作,积极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为组建市级农村商业银行创造条件。

(四)支持邮储银行扩大涉农业务范围,充分发挥网点优势,积极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拓展农村金融资金渠道,扩大支农资金来源。

(五)积极推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试点工作。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外资、民营资本和社会资金投资组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积极推动村镇银行的组建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开展,并对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按照有关规定向银监部门推荐改制为村镇银行。构建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六)鼓励各商业银行根据我市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向县域发展分支机构,下伸服务网点,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市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法人银行优势,做好机构向县域延伸工作,不断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支持和服务水平。

(七)加快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鼓励设立支农担保资金或成立支农担保公司。在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基础上,积极探索发展农村多种形式担保的信贷产品。指导农村金融机构开展林权质押贷款业务。

(八)探索建立农产品期货交易所。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指导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为农户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提供避险工具。

(九)鼓励保险机构、证券公司和各类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向县域延伸网点和业务,为“三农”提供保险、理财、投资等金融服务。

三、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各金融机构要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开发适合“三农”需要的金融产品,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方式、服务设施、服务手段,既要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又要注意防范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一)增强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市农村信用联社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和贴近农村的优势,不断扩大支农服务种类和业务领域,进一步做好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完善农户经济档案,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努力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方式和手段,为“三农”提供方便、优惠、实在的金融服务。农行省分行营业部要发挥系统营销优势,提高支农服务效率;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县域内优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特色资源开发企业的信贷支持;对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新型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县域内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以及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和新时期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等予以积极支持;做优中间业务,积极向农村地区推广银行卡、业务、银行理财等;加大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农村金融电子化、票据化程度。农发行省分行营业部要继续做好粮油收购调销信贷业务,巩固在全市粮油信贷市场上的主导地位;积极开展对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科技项目的信贷支持;增加中长期开发性信贷投入,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生产资料贷款业务;探索发展中间业务、国际业务、负债业务和其他业务;稳妥发展其他储备贷款及农业小企业贷款业务。邮政储蓄银行*分行要发挥邮政储蓄的网点和通存通兑优势,面向农村,积极开展小额贷款业务,探索开发服务“三农”的信贷产品,扩大服务领域。鼓励其他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面向“三农”的信贷、融资、理财等业务,针对农村金融业务,简化业务流程,下移审批权,切实解决农村地区融资难问题。其他农村信贷组织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据农村实际开发新产品,提供有针对性的信贷服务。

(二)创新担保机制,建立和完善房产、车辆、土地承包权、水域、荒山等资产抵押担保登记手续,合理收费,规范管理,使需要融资的承贷主体能便捷找到第二还款来源。尝试多种担保形式,允许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统贷统还。

(三)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构建农村保障体系中的职能作用。探索建立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参与的农业保险制度,在组织开展日光温室、能繁母猪、果树灾害和肉蛋鸡保险试点工作基础上,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开展被征地农民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适合农民和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农民及农民工的养老保障;开展农民医疗保险和农村计划生育保险试点工作,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农民小额信贷保证保险,解决农民借贷难问题。

(四)探索建立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做好对种粮大户、企业负责人和农村基层干部有关期货知识的培训引导,帮助农民和相关经营单位利用期货市场信息调整种植结构,促进生产和市场的有效对接。

(五)积极推进农业企业上市。引导和支持具备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高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借助资本市场做强做大。

(六)积极探索信贷、保险、证券、外汇、期货等金融组合产品,针对农村、农业、农民的资金需求和风险保障、投资理财等实际需要,提供适应“三农”特点的套餐式服务,创新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四、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

研究建立农村金融政策贴息制度,对金融机构发放农业信贷、开展农业保险、农业担保等符合规定条件的予以政策性贴息和税收减免,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科技项目和政府鼓励支持的项目给予信贷支持,鼓励担保机构为“三农”贷款提供担保,鼓励农业企业上市融资。

篇2

一、以科学发展观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调整优化信贷结构继续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全市金融部门要更好地支持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是积极参与银企对接活动,通过建立常规性政银企沟通平台,加大金融政策、知识、产品和服务的宣传推介使用力度;二是以优质项目、企业、产业和产品争取更多的信贷规模和授信,各行社要尽早建立信贷支持项目库,尽早向上级行社推介汇报,力争信贷资金向优质信用地区倾斜;三是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和民生工程的金融支持,满足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三农”经济建设、移民安置工程、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等政策性较强信贷需求。

二、保持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要。一是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要保持在全市信贷增长的平均水平之上,力争超过增长20%目标;二是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经济的投入力度,各金融机构要针对我市柑桔、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等主导产业链,寻求抵押担保瓶颈突破,利用兴建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平台,实现信贷增长,力争“三农”贷款增幅超过贷款平均增幅;三是扶持经济主体直接融资,支持汉江集团和水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争取发行地方政府融资债券试点,培植1—2家中小企业做好上市融资准备工作;四是支持外埠金融机构对辖区项目和企业的信贷投放。

三、围绕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主线,引导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使用力度。针对辖区经济产业特点和融资需求情况,积极借鉴和探索使用适合我市信贷产品和信贷服务模式,推广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网及“网贷通”、“行业协会+联保基金+银行”等信贷创新模式,继续推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进一步探索完善“水面养殖权质押贷款”、“柑桔特种林权抵押贷款”、“农村流转土地抵押贷款”等创新产品的使用范围;针对人口城镇化趋势加快,努力探索银行与社区的金融合作机制,创新设计符合社区特点的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和理财种类;综合运用好贷款贴息、保险贴费、扶贫开发、产业扶持等优惠经济政策与金融信贷的对接,最大限度的使用好相关优惠政策。

四、进一步加大金融政策和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金融知识在市民中的普及程度。要在水都网上开通金融网页,组织开展一次全市性“金融知识竞赛”活动,针对不同行业、产业及生产季节情况,开展以银企对接为主题的金融培训工作,开展不同层面的金融情况问卷调查,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金融联席会、汇报会、会及分析会,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知识进企业、到校园、下农村、入社区等活动。

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3日

一、北京市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兴金融模式。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既包括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金融业务,也包括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的业务;狭义的属本文研究范畴的互联网金融仅指互联网企业开展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业务。近两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以第三方支付、P2P小额信贷、众筹融资等为代表的新型互联网金融业态快速成形。作为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主要是包容性强、成本集约、实现起来更便捷、更高效。它在小微企业融资、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和公平竞争等方面有益补充了现有金融体系的不足,提高了资金融通效率,推动了经济转型。

北京市互联网金融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第三方支付、P2P、众筹融资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机构聚集数量多。2014年末,全市互联网金融企业约230家。其中,有牌照经营权的第三方支付企业57家(占全国的21.2%),P2P借贷平台170余家,众筹网、追梦网、点名时间等一批知名的众筹平台总部也设在了北京。从地域上来看,仅海淀区就聚集了包括融360、京东金融、天使汇、百度小贷、拉卡拉、有利网等的互联网金融机构175家,涵盖第三方支付、P2P、众筹、网络金融超市、网络金融大数据挖掘、商业保理、征信等业态,初步形成了互联网金融产业链;二是业务规模扩张快。如成立仅一年多的P2P企业有利网,已经促成52亿元投资,支持了超过10万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360平台自2012年3月正式上线以来,已集成了1.5万款产品,贷款业务覆盖86个城市,信用卡业务覆盖120个城市,通过融360提交的贷款申请金额累计超过6,000亿元,获批近500亿元;三是不同产品和服务的使用率差异较大。第三方支付主要用于网购付款、手机充值和转账汇款等,使用率最高,为99.4%。互联网金融理财使用率为44.6%,购买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已开始成为习惯。互联网投融资使用率不高,为8.1%,但呈快速发展趋势。互联网金融搜索向用户提供信息查询、业务咨询、产品推荐等服务,目前使用率只有11%,不利于发挥优势,预计未来使用率会快速上升。

二、存在的不足与面临的挑战

与全国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在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方面,市级统筹和政策引导的力度不够。目前,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武汉等多地已经促进本地区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办法),全力争夺互联网金融优质资源,抢占发展先机。而北京市只有海淀区、石景山区级层面的意见(办法),整体促进力度不足。具体体现在行业准入、融资支持、公共服务、风险防控等方面。

另外,作为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没有经历整个经济周期的考验,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这些风险是基于互联网金融业务所产生的不确定性、不可控性以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的风险。除了经营过程中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外,还包括信息技术缺陷导致的网络技术风险、企业运营过程产生的业务风险以及监管政策滞后所带来的风险等。总体来看,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更加复杂,引发后的扩散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社会危害更大。比如,目前可查的P2P机构有1,500家,实际上跑路的有200多家,每个月都有新跑路的,行业潜在的隐忧不可小觑。如何做好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是下一步面临的主要挑战。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市级统筹,发挥区位优势。北京是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也是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发展互联网金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一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对此,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议市级层面出台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意见,统筹全市互联网金融规划发展。特别是要依据发展现状和资源聚集基础,引导提出北京市适合发展互联网金融的重点区域,以避免各区(县)恶性竞争、浪费资源。同时,建立市级互联网金融发展联席会,联席会由市发展改革委、市金融局、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中关村管委会、重点区(县)政府和监管部门共同参加,确保政府的引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鼓励行业准入,加大融资支持。(1)鼓励企业、机构在技术手段、商业模式、互联网金融生态建设等方面大胆创新。支持具有融资信贷功能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网络信贷、金融电商、众筹融资、互联网金融保理业务、互联网金融门户等互联网金融机构,以及具有互联网金融交易的要素机构在北京发展。鼓励银行、保险、证券等传统金融机构向互联网金融模式转变,设立电商机构和互联网金融研发中心。支持主要面向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孵化器、加速器、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等创新创业服务载体的发展,促进小微互联网金融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到强,并逐步推出互联网金融集聚区、产业园、示范区的建设,形成产业聚集态势,释放区域规模效应;(2)拓宽互联网金融企业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设立互联网金融机构。发起设立互联网金融企业投资引导基金,建立市区两级互补性风险补偿资金,促进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快速成长。支持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

(三)完善公共服务,打造良好环境。(1)搭建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建立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企业、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对接机制。推动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通过技术接口接入权威征信系统,探索建立面向资产证券化、股权投资基金份额转让等金融交易的征信评估系统。建立政府部门信用信息交换机制,完善对企业基础信用、企业政务信用、企业经营信用等信息的归集、征集和共享机制;(2)加强互联网金融创新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研究机构、要素市场等其他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优势,加强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加强理论研究对务实操作的指引效应。开展互联网金融领域地方立法研究,营造良好法治环境;(3)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密集的特性,注重产业人才培养,引导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人才培育机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外部人才引进等方面,从落户、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提供政策倾斜。

(四)加强风险防控,保障健康发展。积极借鉴银行风控、合规和清收机制,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防范问题。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在行业适度监管方面进行试点,在市场准入、牌照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严厉打击互联网金融领域非法集资、洗钱、违规交易等行为。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增强合法经营意识,不断提升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防控能力。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各细分行业自律公约,推动行业自我清洁、自我监管、规范发展。加强安全教育,提高消费者的产品认知能力及风险识别能力。畅通互联网金融消费投诉渠道,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报告(内部资料)[R].统计报告,2015.3.

[2]罗明雄,唐颖,刘勇.互联网金融[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篇4

(一)什么是金融

金融是指有关货币、信用的所有经济关系和交易行为的总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每一个家庭或个人、各类经济单位几乎每天都要接触货币,都要同金融打交道;任何商品都需要用货币来计价,任何购买都要用货币来支付;人们与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有各种经济关系,例如去存款、取款、付款,去申请各种生产经营性贷款或消费贷款,去办理各种保险,去购买有价证券,等等;报刊、电视、电台每天都要报道股票行情、外汇牌价、借贷利率等各种信息。总之,现代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借助货币信用形式来完成,一切经济政策和调控措施也都要通过货币金融手段来发挥作用。金融就是经济社会里,货币、信用、银行、汇率、货币调控与监管等的总称。

(二)我国现代金融体系

我国现代金融体系包括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体系、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

1、金融调控与监管体系

“一行三会”:“一行三会”是对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这四家金融管理和监督部门的简称,它构成了中国金融业分业监管的格局。

(1)中国人民银行(宏观调控)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2)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行业监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是中国的银行业监管机构,负责对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实施监管。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监会)是国务院证券委的监管执行机构,依照法律法规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证监会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以及证券期货投资咨询机构等。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保监会)是中国商业保险的主管机关,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和管理保险市场。保监会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财产保险公司、人身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以及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

2、金融机构体系

我国的金融机构主要分为银行类金融机构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1)银行类金融机构主体

政策性银行。我国的政策性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促进“瓶颈”产业的发展,促进进出口贸易,支持农业生产优化,并促进国家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化,1994年,我国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分别承担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融资、支持进出口贸易融资和农业政策性贷款业务的任务。

2007年1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按照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原则,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国家开发银行已于2008年12月16日挂牌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并拟在适当时候上市。

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大型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及中国建设银行逐步得以建立、恢复和发展,曾被称为四大专业银行,随着四家银行改制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交通银行的发展壮大,从同质同类机构监管的角度,这五家银行统一归为“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大型商业银行”,并称为“大型商业银行”或“五大行”。

中小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两大类。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一大类别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主要包括12家商业银行,即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和渤海银行。

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是在邮政储蓄的基础上组建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市场定位是,充分依托和发挥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外资银行。外资银行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经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下列机构:一家外国银行单独出资或者一家外国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的外商独资银行;外国金融机构与中国的公司、企业共同出资设立的中外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外国银行代表处。

(2)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保险类机构

行业协会:保险行业协会是为了避免因过度的恶性竞争损害行业的整体利益,由各保险公司在资源基础上成立的保险业协调组织,虽然它属于非官方性质,但却可以利用行业公约形式对违规的公司进行制裁。

保险机构:保险业务机构是指具体办理各种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是指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并依法登记注册的商业保险公司,分为两大类型--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

保险中介机构:保险中介机构是介于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专门从事保险业务咨询与推销、风险管理与安排、保险价值评估、损失鉴定与理算等中间服务活动,并获取佣金或手续费的组织。

证券类机构

证券交易所是为证券集中交易提供场所和设施,组织和监督证券交易,实行自律管理的法人。目前,中国已注册两家证券交易所,即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的。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和解散,由国务院决定。投资者应当与证券公司签订证券交易委托协议,并在证券公司开立证券交易账户,以书面、电话以及其他方式,委托该证券公司代其买卖证券。

证券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规定设立的并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而成立的专门经营证券业务,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分为证券经营公司和证券登记公司。狭义的证券公司是指证券经营公司,是经主管机关批准并到有关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取营业执照后专门经营证券业务的机构。它具有证券交易所的会员资格,可以承销发行、自营买卖或自营兼买卖证券。普通投资人的证券投资都要通过证券商来进行。

证券登记结算机构是为证券交易提供集中登记、存管与结算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设立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必须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证券服务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证券服务业务的法人机构。证券服务业务包括:证券投资咨询;证券发行及交易的咨询、策划、财务顾问、法律顾问及其他配套服务;证券资信评估服务;证券集中保管;证券清算交割服务;证券登记过户服务;证券融资;经证券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业务。

证券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设立的证券业自律性组织,属于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接受中国证监会和国家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其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指经国务院决定设立的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因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

信托公司。信托公司以信任委托为基础、以货币资金和实物财产的经营管理为形式,融资和融物相结合的多边信用行为。信托业务主要包括委托和两个方面的内容。前者是指财产的所有者为自己或其指定人的利益,将其财产委托给他人,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代为妥善的管理和有利的经营;后者是指一方授权另一方,代为办理的一定经济事项。信托业务的关系人有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三个方面。转移财产权的人,即原财产的所有者是委托人;接受委托代为管理和经营财产的人是受托人;享受财产所带来的利益的人是受益人。信托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个人信托、法人信托、任意信托、特约信托、公益信托、私益信托、自益信托、他益信托、资金信托、动产信托、不动产信托、营业信托、非营业信托、民事信托和商事信托等。信托业务方式灵活多样,适应性强,有利于搞活经济,加强地区间的经济技术协作;有利于吸收国内外资金,支持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是一种完全属于集团内部的金融机构,它的服务对象限于企业集团成员,不允许从集团外吸收存款,为非成员单位提供服务。

金融租赁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是指经银监会批准,以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和供货人的选择或认可,将其从供货人处取得的租赁物按合同约定出租给承租人占有、使用,向承租人收取租金的交易活动。

汽车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是指从事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并提供相关汽车金融服务的专业机构。

货币经纪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是指经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的,通过电子技术或其他手段,专门从事促进金融机构间资金融通和外汇交易等经纪服务,并从中收取佣金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它的业务范围仅限于向境内外境内外金融机构提供经纪服务,不得从事任何金融产品的自营业务。

3、金融市场体系

A、货币市场。货币市场是指以短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的、期限在一年内(含一年)的短期资金融通市场。货币市场上融通的资金主要用于周转和短期投资,因为其偿还期短、流动性强、风险小,与货币相差不多,此类金融工具往往被当作货币的替代品,这也是它为什么会称为“货币市场”的原因。我国货币市场主要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和票据市场。

B、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指以长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长期资金融通市场,主要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在资本市场上,发行主体所筹集的资金大多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偿还期限长,流动性相对较小,风险相对较高,被当作固定资产投资的资本来用,因此被称为“资本市场”。

篇5

论文摘要: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加强金融监管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问题。虽然我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未受重创,但这并不表明我国监管体系是完美的,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我国金融监管的不足之处并进行进一步地优化和完善。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对很多国家冲击很大,这让人们意识到危机总是在周而复始地发生。危机引发变革,危机促使改进。金融危机并不是对整个金融产业和金融技术的否定,而是一次反思。不可否认,全球金融海啸凸显了各国金融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尽管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未受重创,但这并不表明中国监管体系是完美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效有力的监管是金融体系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而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地进行优化和完善。

一、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模式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即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为主体的“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体制,各个金融监管部门在国务院的授权下发挥监管的职能。在一定时期分业监管的体制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如:可以降低商业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避免混业经营所产生的利益冲突从而损害投资者利益;还可以建立一道“金融防火墙”,避免货币市场资金直接流入高风险的资本市场,以维护一国的金融稳定等等。但伴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金融机构的多元化,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也同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分业经营经营成本过高,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二、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暴露的问题

如今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金融创新产品日益复杂化,传统金融市场之间的界限也已经日益淡化,跨市场金融产品普遍存在,跨部门的监管协调和监管交叉合作变得更有必要性,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弊端便显露了出来:

(1)金融监管立法完备度不够

我国已经颁布了《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等一系列有关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金融监管的法律保障,但在金融电子化、网络化和全球化方面的金融监管法规还是空白。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在实行分业监管,立法时也只考虑本部门的利益和权限。另外,我国和其他国家的金融监管立法理念、法律法规内容以及执法程序上存在差异,这可能会给我们国内的外资金融企业和走出国门的我国金融企业带来一些麻烦。

(2)金融监管机构协调度不够

中央银行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作为我国四大监管机构,虽然各有分工、各有重点,但是相互之间还是存在着权责不清、配合不力的问题。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业务交叉不断增多,新业务的推出通常需要多个部门协调才能完成,不可避免会出现监管真空、监管重复等监管漏洞。另外,中外金融监管体制差别较大,各国监管机构对风险的判断和关注程度也不一致,再加上我国与国外金融监管机构的交流不是很充分,相互之间没有建立系统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这必然会导致金融监管效率低下。

(3)金融监管信息透明度不够

目前我国“一行三会”模式下的监管信息还处于分割状态,不能实现监管信息共享,这导致了我国金融市场上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我们知道信息及时公开并被公众知晓,对于存款人和投资人等利益相关者得到利益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将有助于增强金融系统的安全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金融系统的稳定。而我国金融监管的金融机构经营和金融监管状况的透明度还不够,甚至在信息披露方面出现如信息失真、假账等现象,不健全的信息披露机制很容易助长一些投机行为的发生。

(4)金融监管人员专业水平不够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以及金融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网络银行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金融监管水平对监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毕竟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是金融监管工作依法高效开展的基础,是监管工作切实执行的根本保证。但是,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现有的一些监管人员,在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和监管手段等方面,与金融监管目标的高标准和监管任务的艰巨性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三、我国金融监管优化和完善的对策

(1)完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

我们必须优化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为金融协调监管创造更好的法制环境。一要加大金融立法的力度和执行强度,确保各种金融立法被准确执行和落实。建议制定《金融监管法》,对新成立的监管机构的职责权能、与中国人民银行及财政部门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全面规定,从而切实解决当前我国金融监管过程中出现的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一系列问题,实现依法监管。二要修订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可通过系统全面的规划,使各个监管部门的权责得到具体明确的分配,消除监管空白、监管重叠等现象。三要健全完善科学合理的金融机构准入制度,明确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等法规制度,从而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高效率,促进我国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各金融机构间相互协作对于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一要完善三大金融监管机构与中央银行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打破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泾渭分明的格局,建议由央行牵头,财政部、发改委、审计署等部门综合调控并进,并界定各机构的职责,理顺各机构之间的关系,以避免出现监管重叠或真空现象。二要建立金融监管机构与金融同业协会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以克服监管机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有限性。三要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随着金融的全球化、金融创新的飞速发展,金融系统的风险越来越大,国际金融监管受到极大的挑战,我国必须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组织的活动,加强国际金融政策协调,增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尽快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水平。

(3)健全完善金融信息披露制度

公开监督是金融监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金融机构和相关的监管机构要适当地披露其政策信息,从而加强金融监管的信息透明度,如规定必须定期汇报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等,让公众参与监督,及时了解金融机构的运行状况,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信息披露体系,不断充实信息披露的内容,使金融监管变得更加透明。针对当前金融机构在信息披露方面所表现的如信息失真、假账等现象,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做好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工作,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

(4)完善金融监管人才培养机制

我国金融监管水平要不断地提升,培养高素质综合性监管人才是关键环节之一。高素质综合性监管人才是要能掌握最新的科学知识、最新的技术手段、最先进的监管方法、最新的信息渠道和具有果断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我国需要不断地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议根据国际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对现有的监管人员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也可派到国外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监管当局学习国际监管知识技能,提高人员的监管能力和水平。另外,可以选拔一些熟悉金融业务和外语、法律、计算机等知识与技能的人才充实监管队伍,从而提高和改善金融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效能,以满足推行统一金融监管体制对监管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袁静雪.基于BaselIII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分析[J].财经视点,2011(6).

[2]王浩.对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有效性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1(4).

[3]张晓.关于加强金融监管问题的思考[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3).

[4]陈亚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J].科学之友,2011(2).

[5]何诚颖等.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金融监管的演变和发展[J].经济学动态,2010(7).

篇6

关键词:金融实验室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2-139-02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金融实验室教学实践获得长足的进步,从无校内实验室阶段到金融实验实建设的探索阶段,再到现在的金融实验室规范建设阶段。每一次进步,不仅来自于市场经济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于金融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基于教学和金融实务中的不足,所作的创新性思考和实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金融实验室教学既面临挑战同时也面临机遇。笔者认为,金融实验室教学内容应成为高校特别是独立学院、高职等院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和轴心,并在具体设计时体现趣味性、开放性、综合性、灵活性等特点。

一、金融实验室教学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

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及其与相关学科的渗透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成为一名合格的金融人员必须具有很好的金融操作技能和基于金融机构管理的视野。金融实验室教学作为高等院校金融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笔者认为目前金融实验室教学中,存在三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金融实验教学内容生硬刻板;就金融论金融,缺乏拓展思维训练;金融实验教学课程地位还是处在从属的阶段。这些问题与我们建立金融实验室的初衷相悖。

1.金融实验教学内容生硬刻板。目前很多院校都建有金融实验室,首先我们不去谈论那些虚有其表――只是作为摆设而没有实际使用的――院校金融实验室,单就那些确实正在为学生使用的金融实验室来说,它们的教学内容给学生的普遍印象是生硬刻板。金融系的学生一般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接触这门课。由于他们面临即将找工作的压力,因此这门课他们一般都给予很高的预期,并在学习时非常认真。然而学生认真地学,并不能改变这门课教学内容生硬刻板的事实。金融实验教学是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课程,因此按道理应该可以更生动、更具有趣味性。然而,现实的金融实验教学没有做到这一点。主要表现在:(1)套路僵化。在高校金融模拟实验教学中,常常是给学生一本金融软件配套的金融实验教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里面的金融业务进行相应处理,完成“录入――核对――打印”的循环。硬件设施较好的金融实验室会有一些通用金融软件的使用。然而,这些套路虽然符合金融机构一些操作的过程,但是仅此而已并未能很好地挖掘实验课程的趣味性,更多的是在熟悉软件流程。(2)传授的内容单一、缺乏立体感。在金融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教授的内容简单、教学要求低的特点,并未达到建实验室时的构想,打折现象严重。这虽然与实验室后续资金投入有关,但是原因不仅仅于此。在实际金融业务中,金融业务是多方面、立体、动态的。从银行角度来看。柜台业务不仅有对公业务,还有对私业务,对公业务中还分有对公存款和贷款业务,对私业务中还分有储蓄业务、理财业务、贷款业务等等;甚至在柜台上还会有专门对公会计柜和对私会计柜。而涉及到后台管理业务则会更多,流程也不全相同。这些多方面的知识完全可以在教学内容上立体统筹安排,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可以生动地再现现实中金融机构人员的日常活动。

2.就金融论金融,缺乏拓展思维训练。金融是一门渗透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生活中它可以渗透到各个领域。因此,也正如大家所说“经济越发展,金融越重要”。如何在金融实验教学中,将即将毕业的学生培养成为金融机构需要的人才,是金融实验室建立的初衷。我们不能只是把金融实验室定位为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通过面试,而将以后的学习让他们在金融机构自己学或者由金融机构自己来培养。作为一个培养技能的场所,我们虽不能使每个学生具有可以在金融机构使用5-6年的知识,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将金融实验室定位为能够使学生不仅熟悉金融机构的主要日常金融活动,而且应可以发散思维,使毕业生在进入金融机构后能够给金融活动的某个具体细节或环节带来提升。目前金融实验教学就金融论金融,主要表现有:(1)内容安排单一,缺乏基于整个机构管理的视野。目前开设的实验类型以验证型实验为主,而应用型、设计型实验较少。例如,金融专业中最主要的两个实验课程“银行模拟实验”和“证券模拟实验”都是验证型实验。实际上是一种操作训练,实验内容、实验的操作程序由教师规定,学生只要操作得当,就能实现预期的结果。尽管这种操作训练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重要的,但是,在这种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有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他们大多只是忙碌于测数据、作报告,根本无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2)将金融实验规划为单一活动。要么是将金融简单归类为银行中柜员的工作,从而变成了熟悉银行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员;要么就是将金融简单归类为股票投资,除了看看盘,低买高卖就别无他想。因此金融实验教学只是就金融论金融将严重封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如何通过金融实验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并擅长知识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而使学生在进入金融机构后更快地适应,更好地接受新事物是金融实验教学需要努力的方向。

3.金融实验教学课程地位还处在从属的阶段。目前金融实验课程依附于理论教学,实践仅限于验证理论,或作为巩固理论概念的手段。无法培养学生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些发达国家在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所进行的两次教育改革中重点加大了实验教学改革,增加了实验教学的学时,很多大学实验学时都超过30%,有的甚至达到50%。而我国高等院校现行教学计划中实验教学课时数一般偏少,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8%-20%不等。尽管部分院校根据社会对金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对金融教学计划中的实验课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但只是象征性的,没有较大突破。除了学时偏少外,在课程设置的理念上也存在以理论课程为中心、实验课程为辅的旧观念上。笔者认为金融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因此金融实验课程应该成为金融所有课程的轴心,是其它课程设置的依据。正确的观念是理论课程应该是为实验课程服务的,而不是实验课程是为理论课程服务的。理念的转变;带来模式的转化是我们目前金融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二、金融实验室教学的改进建议与构想

金融实验室教学问题的归纳总结固然重要,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基于问题找到解决的途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早已不是精英教育,我们的大学毕业生面对的是“买方市场”,用人单位获得了绝对的主动权和决定权。因而,人才的标准不再由学校来决定,而是由从业团体来决定。没有工作经验,几乎成了大学生就业的拦路虎。因此,金融实验室教学的重要

性可见一斑,而问题的解决自然也应从金融实验室教学的内容设置、教学模式、实验室教学老师的激励与培养等角度寻找突破口。

1.基于金融实验课为轴心的课程设置体系。课程是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笔者认为,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以金融实验课程为轴心。以理论课程知识的秩序为红线来进行安排。在金融实验课程设计中,首先应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体验认知型的金融实验课程,通过这个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金融工作及其环境的感性认识,为今后理论学习打基础,并同时让学生在理论学习时对金融实务有个感性认识。便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基于此,在金融学原理理论课(或金融学基础课)前半段和后半段学时中。对应的在金融实验室中安排最初体验金融实务和初浅的金融实务准备训练。其次,在大学二年级时开设验证性实验项目,即使学生掌握传统金融工作操作的程序和方法,并进行初浅的分析。与此对应,在金融理论课程中开设商业银行、证券分析、期货分析等课程。最后。在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开设综合性的金融实验课程,即使金融学的学生综合运用商业银行、证券投资、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此对应,在这个时间内完成理论课程中综合运用课程的学习。具体安排上可以相对灵活一些,宗旨是以金融实验课程为轴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用性、有效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具有较强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擅长知识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2.基于开放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开放性是相对封闭性来说的。正如前文所说传统金融实验室教学常常是给学生一本金融软件配套的金融实验教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里面的金融业务进行相应处理,完成“录入――核对――打印”的循环。然而这种安排是封闭性的,而未能开放性的把金融各学科知识都融进来,进行综合性的安排,更别说包容金融学之外的学科知识。封闭性的安排,必然导致学生在处理问题时的思维定势,无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理工科中,开放式实验教学是一种旨在给学生提供宽松实验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的实验教学模式。它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内容上的开放。即以“实验任务书”取代“实验指导书”;二是指导方法上的开放,即改“教为主体”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三是管理模式的开放,即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开放和自由的实验环境,在教师有限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已有步骤、有目的地学习相关知识。自己去设计实验内容,自己去完成某一个具体的项目或任务。在金融实验室教学中同样可以借鉴,我们可以布置实验任务,并制定实验要求,比如使用所需数据、资料和相关其他课程的哪些知识。同时放弃教师全程教授的模式,改用学生为主体,学生自我讨论,老师把关的方式进行。在拓展思维训练中,可以将实验资料与相关学科知识比虫口管理学知识结合,由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并进行学生讨论与老师点评。这些开放性的安排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同时可以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加了实验课程的趣味性。增加趣味性,开放性是一个方面,我们还可以基于实验课程的特点,设计逼真的场景,比如以银行模拟实验为例,我们将大一学习金融学原理课程的同学扮演银行的大堂经理或柜员。将大二的同学分担客户经理和相应后台管理人员,而将大三学生作为银行部门管理人员,并由老师担任银行高级管理者指派人员进行信息搜集和分析等。如此生动安排,不仅可以再现银行现实的日常活动,而且可以有机的结合各学年级学生的知识和学习的目的。此仅为举例,其中的趣味性需要我们不断地发掘。

3.激励和培养金融学实验室教师。开放性和趣味性的金融实验室教学,如果没有高素质的金融实验室教师显然是不行的。基于新要求的金融实验室教学,我们必须培养具有紧跟金融机构实务、融会贯通金融学和管理学各种知识的实验室教师。然而培养金融学实验室教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打住,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我们应该组织金融实验室教师团队,这个团队的成员要施行“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针,即团成成员既要有具有精通各门金融学专业课程的理论课背景的骨干老师,同时也要有实业界的一些理论水平较高且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整合进教师队伍,充实师资。这些人员思维敏捷、头脑灵活,其从事金融工作的经历和经验是学校教育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理论课背景的骨干教师在与实务界的教师互相学习中彼此促进与发展,但同时也应走出去,定期到金融机构实习或挂职锻炼,以了解他们最新的生态,进而充实到实验室教学中。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应给予适当激励(业绩考核、职称晋升、职务升迁),鼓励这种拓展实务经验的安排。目前,学生进金融机构实习,由于金融的特殊性和学生能力的限制,而经常被拒之门外。然而,如果安排个别老师进行金融机构实习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此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借助部分金融岗位的时间灵活性特点合理安排老师实习的时间。

篇7

[关键词]贵阳市;老龄化;医养融合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失智化等问题的日益突出,老年人对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4)》数据显示,我国城乡超过3600万的老年人已处于完全失能或半失能状态,且其中有很大比例的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疾病,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7220万人均不同程度的患有慢性病,发病率在54%左右。全国几次大规模调查的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其晚年生活中,处于机体功能受损状态的时间占到其余寿的四分之一,这些老年人对医疗护理的需求是刚性的,均需不同程度的护理和照料。然而,目前我国养老系统与医疗系统自成体系,养老机构无法解决医疗护理问题,医疗机构无法解决老年人生活照料问题。

为了改变当前养医分离的状态,2013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探索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间的合作模式,推进医养融合的发展。在此之前,我国已有部分省市探索了“医养融合”养老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贵州省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2014年提出探索“老有所养,老有所医”难题,同年7月,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率先打破贵州省在医养结合方面的空白,与贵阳市曦阳山庄、康园老年公寓、夕阳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及康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老年人在医疗方面的需求。

二、贵阳市推进“医养融合”模式的必要性

(一) 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国际上相关条例规定某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志是,该国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根据贵阳市人口计生报表统计数据,2005年,贵阳市11.3%的人口超过了60岁,8.8%人口在65岁以上,标志着贵阳市已步入老龄化社会;2014年底,全市总人口为469.93万人(户籍总人口374.07万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69.94万人,占总人口的15.42%,65岁以上人口51.1万人,占总人口的11.26%,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根据预测资料,贵阳市65岁以上人口在未来几十年将只增不减。贵阳在全国来说是经济、文化、社会等相对落后的城市,面对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更有必要探索养老新模式,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二)贵阳市空巢老人比例高

所谓空巢老人指的是失去子女、或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根据贵州省老年学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贵州省空巢老人约150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30%以上,其中仅贵阳市空巢老人比例超过三成,且其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老年人养老需求不仅有物质方面的,他们还需要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以及医疗卫生方面的需求,然而,空巢老人要么是与老伴居住,要么是独居,长期处于无人照料的状态,尤其对于生活不能自理或患有疾病的空巢老人,维持正常生活都成困难,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养老模式以缓解当前的养老困境。

(三)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我国是以血缘和亲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的养老方式,老年人的主要生活场所是家庭,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结构也随之转变,以前四代、五代同堂的家庭结构逐渐解体,因此,传统的单纯家庭养老模式显现出了其局限性。一方面,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结构及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四二一”甚至“八二一”的家庭结构普遍存在,意味着一对夫妇要承担四个或八个老人以及一个小孩的照顾负担,这对其来说不管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压力比较大;另一方面,就当前现状来看,子女工作压力大,大多数只是给父母提供经济上的帮助,生活照料方面无力满足老人需求,导致80%以上的老人沦为空巢老人。

三、贵阳市养老现状分析

贵阳市经济发展在全国来说相对落后,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该市成为我国典型的未富先老城市,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养老模式来应对老龄化问题是当前贵阳市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部分基于贵州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贵州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研究》的调查结果,该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贵阳市各区55岁以上老人的养老现状、养老方式的选择、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以及老人对各个养老服务机构的满意度等内容进行了调查访问。该调查共做了627份问卷,其中有效收回的问卷有611份,有效回收率为97.45%。

(一)被访者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情况

在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及机构养老方式的选择上,有87.1%的老人认为居家养老最好,选择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老人较少,分别为7.2%和3.7%。调查显示,将近90%的老人比较排斥敬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机构养老。贵阳市各养老服务机构收费标准平均每月在2000元左右,而调查数据表明80%以上的老人所期望的收费标准为1000-1200元/月,对于大部分老人来说,机构养老费用支出已大大超出其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老人选择居家养老方式,除了受年龄、自理能力、文化程度、医疗保障形势及传统观念等影响外,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经济条件。因此,在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时,不能盲目进行,应考虑老人的需求,合理选择医养结合模式。

(二)贵阳市家庭养老现状

在接受调查的618位老人中,有365位老人觉得最理想的赡养方式是和家人一起居住,占比超过50%;有120位老人认为只需要为其提供经济支持或按时补给生活用品,这部分老人占受访总人数的19.1%。然而,在受访者中,有53.1%的老人并未和子女及其家庭一起居住,其中14.8%的老人处于独居状态,38.3%的老人仅与配偶一起居住,这部分老人主要养老压力来自于无人照料。可以看出,现实养老状态与老人理想赡养方式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距,随着老龄化、高龄化的进一步加剧,家庭结构的日益小型化,进一步弱化了家庭养老功能,因此,为了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必须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三)贵阳市社区养老现状

接受调查的老人所在社区中,50.8%的未建立老年服务中心,91.1%的社区没有为老人提供相关照料服务,同时,提供卫生医疗服务及健康服务的社区分别占53.9%和26.2%。根据我国卫生部提供的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老人中,人均患有两种以上的疾病,且慢性病并发率高达54%,是普通人群的4.2倍,可见,老年人健康问题在其养老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然而,贵阳市当前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关注不够,同时对社区医疗卫生建设也不够重视,忽略了老年群体在医疗方面需要。

(四)贵阳市机构养老现状

据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资料显示,截止2014年,贵阳市各类养老服机构已发展至140家,其中民办养老服务机构74家,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及乡村敬老院共66家,养老床位达17388张。贵阳市60岁以上人口约53.85万,按民政部规定每千位老人12张床位的规定,贵阳市老年人口所需床位数约16155张,目前本市床位数暂时能够达到养老需求。但在这些养老机构中,存在高端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而中低端养老机构床位利用率不高的现状,其原因主要是,中低端养老机构资金投入有限、硬件设施配套不足、不具备医养功能或者医护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让有意愿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望而却步。

四、贵阳市推进“医养融合”模式的建议

(一)合理选择“医养融合”发展模式

科学、合理的选择“医养融合”发展模式,不仅能最大限度的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也能够使养老自愿及医疗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根据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多种养老方式中,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模式,即居家养老模式,最能为老年人所接受。这也与我国提出“9073养老格局”不谋而合,即实现90%的老人通过家庭提供照料来养老,7%的老人通过社区提供相关养老服务来解决养老问题,3%的老人以老年公寓、敬老院、福利院等集中养老的方式养老。通过对三种“医养融合”模式的SWOT分析,以及对贵阳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养老现状和老年人对养老方式选择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政策角度,贵阳市经济发展程度,还是老人养老意愿的角度出发,贵阳市选择以合作式医养结合模式为主流,以内设式医养结合模式为补充的发展模式,是符合未来养老发展趋势的。

(二)建立健全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

贵阳市老年人主要选择居家养老方式,而社区在居家养老中承担着重要角色,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前期的疾病预防以及后期的康复治疗都离不开社区,因此,需要对社区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提出更高要求。首先,对于目前还未建立养老服务中心的社区,应尽快将其纳入政策规划当中;其次,对于已经建有养老服务中心的社区,需加大对老旧养老服务中心的改造和修缮,同时加强对健康服务中心以及相关医疗基础设施的完善。

(三)明确居家养老服务各主体责任,完善双向转诊制度

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涉及的主体有家庭、社区以及医疗机构,通常老年人身体状况差,带病期长,需要长期、持续的医疗服务来支持,这就需要家庭与社区之间,社区与医院之间明确各自的责任,社区负责疾病预防与病后康复,医院负责重大疾病的治疗,做好制度上的衔接,既可发挥大中型医院在人才、设备、技术等方面的专业化优势,提高医院床位周转率,缓解医院医疗资源的紧张,又能充分利用社区医疗卫生资源,更有效的为老人提供相应服务,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医养结合”探索实践中,根据老人病情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病情比较严重的,可以通过建立的绿色通道直接送往医院住院治疗;第二类需要相关的治疗,但无需住院,对于这类的老人医院可定期派出医护人员上门诊疗;第三类是老人病情较轻,只需要门诊治疗或康复理疗服务[1]。对于第一类和第三类群体产生的医疗费用可进行医保报销,而对于第二类群体,达不到住院治疗的条件,只能在家或养老院进行治疗,医保报销便成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多部门联手,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

(五)鼓励有条件的机构发展内设模式,增强服务水平

目前,贵阳市医养结合模式的探索处于初级阶段,对医疗(养老)机构内设养老(医疗)机构模式的探索尚处于空白状态。调查显示,被访者中一半以上的人患病时更倾向于三级医院,会首先考虑到社区医院的约占40%,只有10%左右的人会考虑二级医院[2]。可见,二级医院被边缘化,医疗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可利用这一特点,鼓励二级医院设置老年护理科,将其打造成集医疗、养老、护理于一体的医养结合机构,既可闲置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能解决养老问题,达到双赢。对于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模式,由于医疗机构准入标准高,难度相对较大,因此,需要有关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制定科学的医疗机构准入标准,并将其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同时根据机构运营状况调整相应优惠补贴标准,建立养老机构动态调整补贴机制。

参考文献

[1]罗华炳.贵阳市三医探索医养结合城镇模式[N].西部开发报,2015.05.06.

[2]张功震.城市二级医院转型医养融合服务体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

作者简介

安瑞霞(1991―),女,汉族,甘肃天水市人,贵州财经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基金项目

篇8

京津冀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国家又一重大战略部署。包括北京、天津及河北省在内11个地级市80多个县市经济带,国土面积约为1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9000万人。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国际交往中心;天津是北方经济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河北是农业、工业大省,重要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京津的“腹地”、资源供给者和产业转移承载者,与京津在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等领域密不可分。

河北省保定市北距北京140公里,东距天津145公里,与北京、天津构成黄金三角,并互成掎角之势。保定作为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战略署地,要适应这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则需要保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12年保定的三大产业结构为13.9:54.98:31.12,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一直保持第一产业比重稳定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上升的态势。这一产业结构特征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即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是相符合的。

我们再来看看京津保三地产业结构差异。从产业增加值看,2013年北京的三大产业结构为0.8:22.3:76.9,天津的三大产业结构为1.3:50.6:48.1,保定的产业结构为13.1:55.8:31.1。北京基本上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天津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保定则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自1992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后,直至现如今,保定的产业结构一直呈现“231”状态,如何甩掉这种工业化中期的帽子,加速推进地区经济高速发展,朝“321”目标迈进是保定未来战略制定的方向。这需要保定在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基础上,加速发展第二、三产业。在近十五年规划中保定应倾向第二产业投资力度、同时努力提升第三产业地位;后十五年规划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稳定第二产业已有规模。因此,至少未来30年中,第二、三产业必定成为保定经济链中最重要的两环。但第二产业中规模以下企业以及第三产业90%以上由中小微企业组成,其年GDP贡献达市总产值的60%左右,中小微企业势必成为保定市未来经济发展强大的种子力量。

2 保定市中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和特点

本论文对保定市50家中小微企业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排除了数据严重缺失的18家,最终保留了32家样本企业。这些企业涉及有纺织服装业、旅游、零售、药材、房地产、加工行业、餐饮住宿业、交通、化工制药业、食品加工和其他当地企业,它们的平均成立时间为4.86年。调查内容包括主营业务、股权、年销售额、资金主要来源、筹资情况及其他。具体情况如表2、表3。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显示,总资产规模低于1000万以下的通常存在融资限制,大约50%资产在5000~10000万的企业存在资金短缺。而占约12.5%的企业总资产超过5000万,其资金基本持平,不存在资金不足的现象。再从销售收入来看,年销售额低于100万的企业通常资金紧张;100万~500万之间的,有超过60%的企业会被认为存在资金短缺或资金压力。500万~3000万的企业占12.5%,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几乎无资金困境;年收入在3000万以上的3.125%左右企业则可认为不存在资金拮据问题。

注:由于企业有多种融资选择,所以以上比例总和大于1。

从表3可以看出,保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相对狭窄,发展资金主要依靠自身经营积累、有限的自有资金投入,银行贷款的外部融资比例不是很大。相对于当前保定中小企业信贷缺口,银行业的贷款规模严重不足。企业的资产级别、项目未来前景的不稳定、金融环境低开放度、当地金融管制等都限制了信贷市场的活跃程度。其次,自有资金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投入不足,除原创始股东以外,风投资金、机构基金吸收不足。最后,内源融资积累欠佳,中小微企业若靠这部分资金完成后续发展显然十分乏力。

3 保定银行业信贷情况摸底

据保定银监分局公布,截止2011年末,全市银行金融机构各项存款3205.19亿元,各项贷款1352.33亿元,贷存比为42.19%。全市涉农贷款约628.46亿元,占贷款总额的46.47%,高于贷款平均增幅9.86个百分点;中小企业贷款约294.78亿元,占贷款总额的21.8%,高于贷款平均增幅16.73%。

2011年保定全市各家银行的存贷款分布情况。其中存贷款余额最多的是河北银行保定分行。河北银行是本省成立最早的城市商业银行,保定分行成立不足4年,但是各项业务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为保定中小企业提供了主要的金融支持。国有4大银行在保定各地区县分布是最广的,但贷款力度却不大,总额仅约700亿,相较河北银行一家的456亿,实在不是一份理想的水平。农业发展银行是专项资金,不是一般企业均符合申贷条件,因此贷款比例也小;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保定设点很少,仅华夏、中信两家,邮政储蓄虽然老字派,但储蓄能力实在太低;村镇银行起步慢、资本市场认可度几近无。总之,保定整体银行业欠发达,积蓄力量太薄弱从而影响放贷规模。虽然,保定市一直在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辖区金融服务水平,但金融开放程度依然很低。若不加强实施“引银入保“的发展战略,吸引更多股份制商业银行进驻保定形成多元格局、百花齐放、公平竞争的银行业体系,恐怕很难改善当地的金融生态环境。

4 搭建保定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议

4.1 打造京津冀三地联合融资平台

京津冀协调发展规划不是一句空话,应用实际行动统筹区域利益、加强三方紧密合作。京津冀三地联合贷款就是基于三地利益一致的合作项目提供贷款支持。金融产品的设计要符合任何规模企业,特别针对中小微企要应扩大短期金融产品范围。

4.2 构建政策资金资助平台――“区域农业金融资金池”

北京和天津拥有三千多万常住人口及大规模外来人口,他们对粮食、蔬菜瓜果、蛋禽、牛奶等农林牧渔需求为京津周边农业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保定有大量的中小微企业从事农产品养植、生产和加工,但高级食品加工实力不足。为促进农业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壮大农业中小微企业实力,需要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可建立“区域性农业金融资金池”,将当地财政收入划拨一部分来充实资金池。其次,保定的农业经济对京津冀的协同发展起到后勤保障作用,因此也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专项资金来充实资金池。最后,鼓励民间个人或企业向该平台注资,由于这类注资要求返利,因此注意资金拨款流向最好是选择高端食品加工企业。

4.3 创新城市商业银行平台

鼓励保定银行、保定商业银行等城市商业银行将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业务做精做细做强。鼓励民营企业控股公司在城市中建立。建立许多金融服务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在行动上,建立覆盖市内外的服务网点。打造本市中小微金融服务的标杆银行。发挥民间资本组建民营银行,一个新型民营银行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模范带头作用。保定分行成立不足4年,但是各项业务发展迅速、营业网点深入乡镇村、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是保定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的主要力量,2011年贷款达456亿,而全市4家国有商业银行对地方的贷款总额不过700亿。

4.4 建立“物流银行”业务平台

虽然,中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评级普遍较低,货款拖欠现象突出、可抵押的固定资产也少,而中小微企业的固定资产只占企业资产很小比例,可每个企业手上都会有流动资金、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库存动产资源等,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琐碎资产”便是利用“物流银行”融资的质押基础。“物流银行”的具体思路是:首先,建立、收集保定市中小微企业的相关信息流和物流;其次,银行根据稳定、可监管的应收、应付账款、现金流信息,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进行信息整合、配型;最后,由银行向企业提供融资、结算服务等一体化的综合业务服务。这就是物流质押银行贷款业务,即企业以市场畅销、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的产品抵押作为银行授信条件;银行根据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向物流企业提供贷款。

4.5 建立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平台

为了方便中小微企业运用融资渠道,可搭建一个直接融资平台,该平台是企业与金主直接沟通交流,加快了资金的流动速度。直接融资项目多种多样,有债券属性的,也有股权属性的,企业可灵活选择某一种或多种方式进行直接融资。(表4)

4.6创建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组织平台

在本市国有股份商业银行中建立专门的机构来掌管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根据产业集群建立专门的中小微企业银行,开展专门的中小微企业业务,专门为中小微企业服务。建立金融机构法人系统,将商业银行的网络金融服务中心向乡镇延伸,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为农村商业银行,鼓励在重点乡镇、产业集群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数量,优质小额贷款公司开展定向资产委托业务、发展定向债的质量。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更多可以选择的渠道,将达到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为村镇银行。为拓展中小微企业的深度和广度,由金融租赁公司、担保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设立中小微企业特色保险机构,开展中小微企业特色金融服务。

4.7构建信用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

篇9

关键词:市场自律;金融监管;制度设计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0-0076-03

一、引言

金融业一直是政府干预最为集中的领域,即便是在经济自由主义滥觞的19世纪也是如此。为什么在世纪之交,主张放松政府干预的市场自律机制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呢?根本原因是政府监管失灵、银行安全网的弊端和外部监管很难应对金融业面临的新挑战。2001年,巴塞尔委员会《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它在维持8%的最低资本充足率的基础上,吸收了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中提出的最低资本金要求、外部监管和市场自律(Market Discipline)原则,形成资本监管框架三大支柱。其中,最低资本金要求和外部监管最为人们所熟知,但是最具争议的莫过于在传统上政府监管最为谨慎和严厉的金融业中引入了市场自律监管原则。

二、外部监管失灵与市场自律

政府监管失灵。主张政府监管的学者们相信,金融市场存在的自然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及公共产品等问题,导致了市场失灵。然而,金融业乃一国经济的命脉所系,因此,维持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必须由政府提供。因此,政府必须要对金融市场进行干预,以矫正市场失灵。在主张经济自由的学者看来,这种说法不过是天真的人们的一厢情愿,政府要么有“私心”,要么“能力”有问题。Stigler(1971)和Posner(1974)提出的“俘获理论(Capture Theory)”认为,政府除了所代表的公共利益以外也有自身的利益,政府设置严格的准入限制、繁琐的审批制度以及各种各样的收费制度,这些制度赋予政府官员权力,以便进行设租、寻租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监管并不能有效地纠正市场失灵。麦金农―肖学派认为,即使政府不是出于“私心”,也未必会做“好事”,政府的决策失误也会导致监管失灵。他们提出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Micknnon,1973;Shaw,1973)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严格的金融管制,这些管制扭曲市场价格体系,造成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无助于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只要放松金融管制,让市场机制配置金融资源,就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监管失灵,引发人们思考建立更加合理完善更有效率的金融监管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放松政府监管引入市场机制当然成为有识之士的考虑方向。

银行安全网的弊端。为了防止银行挤提、倒闭等事件,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各国政府一般均采用存款保险和最后贷款人等制度,建立各种不同形式的银行安全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些貌似有助于降低金融风险的制度设计,遭受了研究人员的质疑。Thomson(1990)和Kaufman(1996)分析指出,金融机构安全网往往会使金融机构的利益相关者不关心其具体运作和风险状况,缺乏对市场刺激做出反应的动力,从而无法使存款和资本从经营差的金融机构流向好的金融机构,削弱市场对金融机构高冒险的行为进行约束。Park和Peristiani(1998)的实证研究支持了这一结论,即未参加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存款人对市场有显著反应,参加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的存款人对市场反应不显著,存款机构的风险与未保险存款的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更进一步,Hon Chu(1996,1999)的实证分析得出,市场自律为主的金融体系并不比受监管的金融体系更容易失败。存款保险和最后贷款人制度在防止银行危机方面不是必需的,因为在市场自律为主的金融体系中,经营良好的金融机构愿意保持充足的资本数量并向市场传递他们的质量,可以有效地防止银行危机的传染和爆发。

外部监管很难应对金融业的新挑战。传统的金融监管属于外部监管,它主要依靠的是金融法规,而金融法规的立法具有时滞性,因此,外部监管很难跟得上金融自由化、全球化和金融创新提出的要求。此外,外部监管主要是事先监管和事后监管,无法对金融活动的过程进行监控,而广大市场参与者由于直接在市场中与金融机构打交道,对金融机构的行为了解相对更快,更容易通过价格效应和数量效应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经营实施惩戒。

市场自律机制是Kane(1983)在对存款保险改革的六点建议中最早提出并特别强调的。随着1999年《美国现代服务法案》的实施和2001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市场自律机制越来越受到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和国际金融学术界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主要集中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分析和批判了以最后贷款人和存款保险制度为代表的传统银行监管安全网的弊端和缺失,阐释市场自律机制的含义、作用机制和原理,以及设计体现市场自律原则的银行监管改革方案。实证研究方面,对市场自律机制进行实证检验,取得了一些具体成果。相对而言,国内学术界对市场自律机制的关注较晚。易宪容在考察了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确立与演进的历程之后认为,金融监管并非以政府管制金融资源为目的,而是以提升金融市场有效运作为目的,同时,中国应该以市场法则为依据,确立多层次的金融监管体系,放松管制。巴曙松对市场自律原则的运行机理、不同金融产品持有者的市场约束作用、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的国际比较等方面对市场约束作用进行了比较详细地介绍。在国内市场化取向的改革遭到质疑,有些学者主张要对金融领域进行严刑峻法监管的情况下,黄泽民认为,金融监管并不是万能的,加强监管并不必然导致金融市场的规范,而金融监管当局也极有可能因谋求自身利益使得金融市场失范,因此要在金融监管领域引入市场自律机制。

三、体现市场自律机制的制度设计

市场自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运用市场自身力量来约束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行为,降低金融风险。换言之,就是政府部门充分调动金融市场的利益相关者如银行债券持有人、银行股份持有者和存款人的积极性,充分关注银行的经营状况和经营风险,并通过自己的市场行为来影响金融机构的行为,抑制金融机构的高风险行为。有的学者指出市场自律本身是一个含混的概念,其实它应该包括识别过程和控制过程。识别过程是指市场利益相关者能够识别他们的资产是否出于风险中,进而来监督银行的风险经营活动。控制过程是指,市场参与者通过价格效应和数量效应来控制银行的经营活动。国内外研究者对如何使市场自律机制发挥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制度设计的构想,主要有:银行安全网制度的改革、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次级债券制度。

1.银行安全网制度改革。如前所述,银行安全网制度降低金融机构的利益相关者对于银行业务活动的关心,使银行的冒险性投资行为缺乏有效的市场约束,鼓励了银行从事风险更高的投资活动,加剧了金融机构的系统风险。因此,研究人员(Thomson,1990)指出,使市场自律机制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减小政府金融安全网的范围和规模,如降低保险存款的限额,将银行每个存款账户的保险限额改为每个储户的保险限额,并且剩余部分还必须准确地定价,方法可用期权定价模型等;防止在任何形势下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承担非存款保险金融机构经营失败的结果。同时,要保证上述改革真正有效,还必须对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制度进行改革,建立惩罚性的而不是补贴性的贴现窗口利率,避免中央银行通过贴现窗口支持本应该退出市场的金融机构。

2.信息披露制度。银行的利益相关者要对银行的经营状况加以有效的把握是建立在信息完全公开的前提之下,因此,市场自律的研究者主张充分重视信息的作用。Flannery(1998)通过系统的分析和论证市场信息对改善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发现市场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银行机构的条件和环境,并可以使监管者对已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纠正和激励。如果政府监管能够充分运用市场反映的信息,将会显著改善银行业的监管水平。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包括信用评级机构、监管者的评级制度(国际上一般采用美国CAMEL评级法)和信息披露要求三个方面。信用评级机构通过公布银行的评级信息,直接影响到它们在借贷资金市场上的筹资成本,使得银行不得不关注自身资产的质量和风险。实证研究发现,信用评级机构的信息披露能有效地改变债券收益和股票价格。监管者的评级制度,其结果不仅影响金融机构的市场表现,同时,对不同的风险级别的金融机构采用不同的存款保险费标准,从而抬高其经营成本,使得金融机构不得不控制其风险,它能有效地克服道德风险问题。

3.次级债券制度。一般认为,银行证券的风险与收益状况反映了银行的经营条件与违约风险水平,因而债券市场信息可以作为银行风险的市场信号为监管者和利益相关者的监督、检查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如果所有的银行都要求发行同样类型的次级债券,那么监管者就可以很容易地比较每家银行的违约风险程度,并且由于次级债券的特殊地位,它的收益对风险的变化更加敏感,使市场自律机制的作用更强。因而发行次级债券可以显著提升对非保险存款机构直接和间接的市场约束。Jagtiani和Lemieux(2001)的研究发现,美国银行控股公司债券的买卖差价将先于银行失败(如融资条件和信用评级的恶化)一年半左右开始上升,这说明通过增加发行次级债券来增强市场自律机制是有效率的,这一实证结果进一步支持了上述观点。

四、结论与启示

1.加快对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革。市场自律机制发挥的前提是:各金融机构是产权明晰、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而目前我国银行业中国有银行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这种产权制度下存款人自然不会关心银行面临的风险,因为他们的存款是得到了国家隐性的支付承诺,这种意义上相当于存款人向国家购买了一种特殊的国债。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国有银行而言,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不是存款人的主要考虑,将资金存在任何一家国有业银行就没有太多的差别,因为这都相当于向国家购买了一定金额的国债,因此,不利于市场机制的数量效应和价格效应发挥作用。而在国有和民营银行之间,由于民营银行没有得到国家的偿付承诺,存款人面临了较大的风险,因此,在产权制度上国有商业银行就处于先天的优势地位,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更遑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了。

2.建立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发挥市场自律机制对银行的监督作用,势必造成优胜劣汰的局面。而我国现在对于商业银行只有准入的标准,而对于那些市场淘汰的商业银行却没有一套可用的退出办法,对于出现严重问题的商业银行,在退出时都采用了政府行政指令型接管的办法。但随着金融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这一做法明显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尽快完善商业银行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是加强市场约束力量的基本前提条件。

3.尽快完善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工作。目前,对上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工作的规范较多,非上市商业银行在信息披露时遵循的规定则较为欠缺。考虑到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现实情况,规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工作仍需做出努力。首先,应加大宣传力度,在商业银行内部提高管理人员对信息披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其次,银监会加强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工作真实性和合规性检查,杜绝虚假信息;再次,按照《新资本协议》的要求,逐步完善商业银行风险信息披露的内容;最后,健全对不按规定披露信息的商业银行的惩罚措施,通过经济、法律手段保障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充分性和可靠性。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对风险的计量及评估体系的不健全,以及银行管理者的顾虑,商业银行对面临的各种风险的披露始终是信息披露中最薄弱的环节。如何尽快完善银行风险信息评估体系,如对各种风险的评价标准和风险度的具体测算方法等,是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工作的主要努力方向。

4.健全中介机构体系。有了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并不等于市场参与者就是信息完全拥有者了,这是由于现代金融业务的专业性,使广大存款人或投资者一般不具备专业知识,也不具备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读有关金融机构的会计报表等公开信息。所以这就需要由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事务所等专业中介机构构成健全的中介机构体系,由它们对各种已公开信息进行分析,揭示企业经营的真实状况,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使其能够根据披露的信息做出理性反应,从而发挥市场自律机制的作用。

市场自律在全球金融监管领域也是新生事物,它的作用范围、运行机制还处在探讨过程中,相关的制度设计也处在摸索阶段,应该说还不是很完善。此外我国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金融监管与西方国家也不尽相同,因此采用市场自律机制应当遵从谨慎原则。但是,如何在政府的外部监管和市场自律之间找到平衡点,已经成为各国金融监管的共识。在我国,金融改革有必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金融监管领域不是市场太多了,而是监管太多了,因此,有必要放松金融监管。如果在现阶段金融监管方面出现了问题就因此否定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就显得十分不智,也不足取。正确的态度是,如何建立一套符合我国监管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市场自律机制,以面对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不断涌现的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中的市场约束[J].财经问题研究,2003,(4):34-37.

[2] 白宏宇,张荔.百年来的金融监管理论演化实践变迁及前景展望(上、下)[J].国际金融研究,2000,(1):74-77;2000,(2):77-

79.

[3] De Ceuster,Marc J. K. and N. Masschelein.Regulating Banks through Market Discipline[J].a Survey of the Issues,Journals

篇10

一、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人才需求

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悉金融业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具有把握全局的视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金融人才;能够进行金融产品开发、定价、防范风险等核心金融技术,掌握财会、法律、投融资和信息技术等知识的复合专家型人才;具有国际视野和丰富国际经验、通晓国际金融规则、能够进行跨文化沟通、可以独立开展国际金融活动的国际化金融人才。专业型人才:精通本行业的业务又有全局观念的风险评估、预测专家,金融市场分析、国际会计、资产评估、精算、保险核赔、证券投资及经纪等重点领域高级专业人才。营销人员:掌握较好的客户资源,有客户开发的能力,敬业爱岗、进取奉献、善于团队合作,熟练使用办公软件,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的营销人员。后台服务人员:具有金融业相关专业基础,熟练掌握行业企业各种业务流程的操作,熟悉产品,具备较好职业操守的操作人员;以及在此基础上有良好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技能的客服人员。

二、与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相适应的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

一定的复合金融知识。未来几年,我国财富管理将会快速发展。目前我国财富市场总值位居全球第三,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5%。根据福布斯私人财富分布模型测算,我国东部地区11个省份(直辖市)的高净值人群占全国的75%。财富管理在未来几年将呈现出专业化、多元化发展态势。因此,高职金融类专业毕业生需要适应财富管理的需求,必须掌握综合的金融专业知识,综合运用金融工具满足顾客的综合金融需求。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金融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设计新型产品或对存量金融产品开展整合创新,客户的涵盖面也较广,金融业兼具对金融产品和对客户进行管理的双重职能。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市场的进一步细分,营销已成为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重要性将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金融行业的各种业务工作,而且起步阶段大都是基础的工作。各地在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时,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特色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理财机构的人才需求量大,其人才需求结构中最大的是客户经理。良好的职业素养。金融服务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金融市场的安全与稳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这给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立足于信用,无信用就无发展。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毕业生要学会做做事,要肯做、能做、做好,需要首先立足顾客的需求而不是从产品来提供服务,要能娴熟地把专业的金融知识、复杂的金融产品简单化,让大众能够理解。熟练的操作技能。大量的后台服务岗位需要有一定的业务素质、很强的动手操作技能,熟知产品,熟悉、了解金融市场的动态变化情况,并能做出有利于客户利益的独立判断。

三、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目前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通常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一味)的传授理论知识,强调宏观经济分析,应用操作的实务型课程少,学生动手能力较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比较欠缺。随着各地争相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从事业务操作的应用技术人才和金融营销人才将出现供应缺口,而与此配套的课程设置较少。专业选修课不多,实用性强、紧贴市场前沿的专业选修课程更少,无法有效构建具有丰富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落后。重理论轻实践,使教学效果与目标偏离,人才培养质量难以适应需求。我国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较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模拟式等教学方法。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属于被动角色,他们的个性化、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没有被挖掘培养。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高职院校金融学科师资队伍在知识、梯队、年龄、学历等方面结构不合理,对国内外的金融发展实践认知不够,难以适应国际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大多数教师没有行业的实际从业经历。难以按照金融行业、企业的要求进行实践教学计划的设定和实践课程内容的安排,更无法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予以及时准确的指导。缺少实用的实践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毕业前认知社会、提高动手能力的理想场所。目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还比较少,大部分流于形式,难以满足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需要,难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与未来的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触的机会。

三、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建议

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立足于经济的国际化、一体化,金融混业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一趋势,以培养金融市场急需的应用型金融人才为目标,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让金融行业和企业的实习基地真正发挥作用,尤其要以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促成更多学生顶岗实习,使学生成建制的纳入金融企业的培训和管理之中,做到学生的岗前培训前置,力争学生一出校门就成为金融企业的合格员工。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课程体系。我国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国内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潮流。在教学内容方面,要顺应金融市场发展变化及时补充新知识、新内容,做到与时俱进。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学分制,学生实习,学生自发行动没有被有效监督,容易流入形式走过场。应该构建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在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形势日新月异的环境下,高职院校的金融教学应该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内容设计上应设计相应的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强化专业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