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18 17:58: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课堂

初中阶段是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又是对学生各方面素养进行培养的重要课程,因此,就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的建立来说,不仅是新时期条件下,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从课程教育改革内容出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下文中,笔者首先主要从现阶段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情况入手,就语文有效课堂构建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进行阐述,进而结合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详尽内容,就其有效措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以供参考。

一、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现状及有效课堂构建必要性分析

通过前文内容论述,我们已经清楚的看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它不仅是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对学生综合素养进行培养的重点课程,虽然改革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是,从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似乎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手法革新不足

教学手法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载体,是学生吸收知识、消化知识、积累知识的基本途径,教学手法的有效性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课改伊始,在趋势和潮流的推动下,许多教师也投入了很多激情和热情在教学手法的改革上,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持续一段时间后,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出现倦怠情绪,教学状况又回到课程改革前。

(二)教学氛围枯燥

就目前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除了教学手法革新不足问题的存在之外,另外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枯燥的教学氛围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热情。语文教学是一门灵活程度较高的课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及合作,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语文教学中,学生多数不在状态。

就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说,有效课堂的构建势在必行。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不仅能从学生角度出发,促进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同时还能有效改善语文教学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参与积极性;不仅能够落实课程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同时还能促进初中整个教育体系教学目标的统一。

二、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构建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综合上文所述的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必要性及重要性,针对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存在的教学手法革新不足以及教学氛围枯燥等问题,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应对,提高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为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完成作出积极的努力。

(一)从学校方面来说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和完善,是初中课程教育改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现阶段语文课程的教学实际,学校首先应加大相关宣传,将语文高效课堂的建立提上日程,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营造向上的改革氛围。比如,在每周例会中,校领导可以将高效课堂构建相关内容作为一个单独的议事,对上一星期的构建工作进行总结,并就下一星期的主要任务作出指示;其次,还应积极稳妥的落实绩效制度,将课程教学效果与教师的绩效成绩联系起来,激发教师的工作自觉性及工作热情;最后,应不定期的组织人员进行听课与抽查,保持教师们的工作干劲。

(二)从教师方面来说

除了学校方面的努力和重视之外,教师还应积极配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及业务水平,深入理解课程教育改革的指示及内容,不断进行教学手法的探索和发现,争取为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完成作出努力,其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内容,充分认识语文课程教育改革的精髓,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其二,转变教学手法及模式,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结合教材具体内容,充分应用情景教学、合作教学等多种策略,综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热情。比如就《皇帝的新装》这一教学内容来说,具有很浓厚的童话色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对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在完成基本讲解之后,以动画的形式将故事的情节展示给学生,必然能够激起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热情;再比如就《口技》这一教学内容而言,建议教师可以采取合作教学的模式来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教师事先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收集一些口技的资料,或者通过一些表演的音频来开启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符合教学主题的氛围,让学生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讨论的重点及主题,控制好讨论的时间;最后,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奠定师生间的情感基础,以情感为启发,走进学生的世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三、总结

就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的建立来说,不仅是新时期条件下,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从课程教育改革内容出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存在的教学手法革新不足以及教学氛围枯燥等问题,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应对:首先,作为学校方面来说,应加大相关宣传,将语文高效课堂的建立提上日程,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营造向上的改革氛围;从教师方面来说,应积极配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及业务水平,深入理解课程教育改革的指示及内容,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奠定师生间的情感基础,以情感为启发,走进学生的世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不断进行教学手法的探索和发现,争取为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完成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吴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策略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马庆会.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探讨[J].快乐阅读,2012,19:65.

[3]吴国玉.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文理导航(中旬),2013,06:18.

篇2

【关键词】作业形式;改革;影响;措施

一、背景

众所周知,21世纪需要的是多领域,深层次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因此近年来教育改革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长期以来,作业形式定位在“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死记硬背的机械训练,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更是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缺少对学生个人特性的关注,导致学生厌学现象时有发生。作业形式的创新改进,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此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可能。因此,作业形式究竟如何改变才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此次调研结合社会教育现状,通过问卷调查,现场采访的方式,对学生作业形式的改变这一教育改革手段进行了调研。我们旨在通过此次调研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于作业形式改变的看法,从而得出相关建议,以利于更好响应国家教育改革这一政策。

二、对作业形式变化及其影响的进一步分析

1.目前作业形式变化的表现

传统作业形式大多是机械的书面作业,这种作业形式对学生系统知识的巩固和掌握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这种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作业形式,特别是典型的“题海”,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大多数学生表示学校和老师并不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有不少学校因为经费等问题并没有顺应课改的潮流将实验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作业形式变化原因的探讨

从浅层来分析,作业形式的变化是教师教育理念改变和学生发展需求变化的结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自身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在不断改进和优化,对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希望针对学生特点,使学生快乐高效地学习。

而从更为本质的层次来分析,作业形式的创新是教育改革中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过渡的必然过程。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的人才,那些只会考试的人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而过去的单一的教育方式也将无法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需求。现今,我国非常重视素质教育的推广,但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仍不能满足教育形式全面改革的需求,因此作业形式的变革则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口。

3.新型作业形式对学生的影响

在传统作业受到多方挑战,作业价值受到质疑的情况下,新型作业形式也应运而生,它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将变成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并且是重建和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类似假期社会实践、名著鉴赏等实践操作性作业已经出现在学生的作业之中。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有过新型实践作业体验的同学均表示,这一形式的作业很好的促进了自身对所学知识的消化,更加锻炼了自身的能力。而对于那些从未有过新型作业实践的学生而言,新型作业更多的只是停留在了口头阶段。他们认为在考试至上的教育模式下,唯有学好书本知识,才是最重要的。新型作业无法带给其直接的益处,更可能会浪费其宝贵的做题时间。由此可见,学生对于新型作业带给其的影响存在不同的观点,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新型作业形式在学生中的影响十分重大。

三、彰显作业价值的途径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了作业改革的迫切性以及实施落实的困难性。因此确定一个正确的改革方向显得很有必要。据了解,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各中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兴趣、特长等进行了探索。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而设计的开放性作业,把学生从封闭、死板的教学中解放出来,融入学校、家庭、社会广阔的天地去锻炼、去实践的效果是显著的。实践课具有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等特点,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目的,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察了当前师生对作业的基本情况,汲取教学知识观和学习观的新思想以及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作业形式的改变可以从“了解学生需求,因材施教”、“作业多样性”、“了解生活,体验生活的作业”这几点入手。

传统教育模式下,作业功能单一,而在现今教育改革和课程减负的形势下,传统作业的改革势在必行。新的作业形式已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王静娴.我国中小学家庭作业价值观研究——师生视角的双重透视 2006.11

[2]项月琴.浅谈作业形式的创新.2010.3

篇3

一、创新投入机制,实现多元保障

创办寄宿制小学以来,县政府除保证正常的教育投入外,每年又挤出专款用于保证寄宿制小学正常运转,认真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

二、加强学校管理,提升办学质量

1.试行生活教师制。每班级聘任生活教师,指导学生管理宿舍内务和学会生活自理等等,做到既是老师又学生的兼职父母。

2.建立和完善学校教职员工管理制度。教职工管理制度有《教师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积分制度》《班主任工作职责量化管理方案》《生活教师工作职责》《保洁员工作职责》等等。

3.细化学伙食生管理制度。对于学生伙食的管理实行“五常法”管理模式(工作常组织、每天常整顿、环境常清洁、事务常规范、人人常自律)。

4.强化将安全法制教育。学生在校内的一切活动,都渗透安全管理,不留盲点。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老师陪伴不许外出。凡是学校开展的各项集体活动,都要有安全预案。学校在夜间统一开灯、关灯,在学生宿舍内做到“三无”(无电线头、无火柴、无蜡烛)。每周五学生离校前以班为单位班主任清点离校学生人数并记录。此外,经常邀请了镇司法所、公安派出所等部门,对师生进行安全以及法制教育。

5.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注重共同管理。为了加强与家长等沟通,共同做好管理工作,学校建立了家校联系制度,定期召开家长会、定期填写家校联系卡。校内设置公用电活和留守儿童家长热线,方便教师、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同时利用家长探视学生等机会,听取家长对学校管理方面的意见或建议,及时发现学校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及时加以改进。

篇4

关键词:思想;观念;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引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8―015―03

一、思想与观念的概念辨析

按照《辞海》的解释,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因此,思想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存在,结果是所形成的认识。一切根据和符合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是错误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思想始于以一种具有显著特征的模式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以及对周围世界的探寻。这些观察与探寻,是思想之网不断拓宽的开始,思想不仅广泛生长于我们心中,也广泛生长于和我们一样进行思想分享的每一个人心中。思想大厦不仅奠基于我们大脑之内的客观事实,而且奠基于他人的观念与认识,其中包括我们同时代的人、我们的祖先和我们的后裔的观念与认识。“在所有特定的思想领域,思想都是呈指数级增长。这种增长不像连续渐进的线,而像正在生长的机体组织中细胞的不断分裂”。

观念是客观存在在意识中的反映。人脑在接受客观存在之后,会对客观存在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被对象化后就会形成初步的观念。观念同物质的东西相对立,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观念作为人们在实践当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在无形中指导着人们在实践中进行的各种活动,不断丰富生活和提高生产实践水平。观念一方面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同时又加上了主观化的理解色彩。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是观念的本体存在,本体存在决定着主观认识,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之系统化的集合体便形成了观念。人的认识具有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特点,决定了人们对客观存在的认识总是发生变化的,会因时间的变迁而出现与时代不符合的意念。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但是,观念不仅反映客观现实,还能根据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为实践创造观念的对象,作为实践的目的。这种观念的对象通过改造客观物质的实践活动转化为现实的对象,成为现实中不会自然产生的新事物。

通常把思想和观念作为同等的概念,都是认识和思维的结果,属于意识形态或观念形态。思想与观念在本质上并无差异,都是主体对客体存在的认识及认识的集合体,我们经常把思想与观念放在一起称之为思想观念。在汉语的使用习惯中,逐渐弱化了思想与观念之间的区别。但是思想与观念并不是同一体,两者存在着概念内涵与外延上的区别。观念是思想的先导,观念的发展犹如生物成长的过程,观念的形成过程也是观念丰富的过程,从对周遭事物和自然世界的想法、认识到对自然世界秩序的想象,便产生了可能以自己在自然世界中建立的关系模式,并以此为范本,丰富自己的思想。这可以看做从观念到思想的孕育过程;反之,从思想到观念,全面的、整体的、系统的思想是由对自然世界的诸多观念和态度组成的,这些观念与态度经过长期的实践,随之形成了传统、习俗、惯例等。

观念,或者更广泛地讲,各种精神事物,作为认识的产物和工具,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条件下从人的头脑中产生的,社会文化条件决定着观念的性质和形式。黑格尔认为,观念是在历史中自我规定和自我实现的主体。这种实在性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物质的,但又并不因此而是纯主观性的。在弗雷格看来,思想既不是外部世界的事物,也不是内心世界的表征,而是另一种性质的现实。人们一向把观念的东西看做是用于理解的语句,即用于说明或阐释的语句。然而,“观念的东西一旦形成,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发生了一种本体的变化,它们不再仅仅是用来说明和阐述事物状态的观念性手段,它开始具有一种独特的存在,变成了世界的构成因素”。

二、何为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对教育思想的解释是“对教育现象的认识。主要包括:教育主张、教育理论、教育学说等。大体可分两个层次:一是较为零星的、不大系统的教育思想,如人们对教育总体或某方面的片断的初步的看法、想法、主张、要求与建议等;另一是较为系统和严密的教育思想,如人们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经过深入探索、反复检验、整理改进而提出的教育理论、教育学说”。究其内涵,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常常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教育思想来源于教育实践活动,往往是对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及多种认识的集合体;教育思想的历史性是由教育实践活动的历史性决定的,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历史痕迹和历史印记,这也是教育发展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

教育思想有个体和群体之分。所谓个体的教育思想,是指作为个体的人从自身的价值观、教育观和生活经验出发而提出的教育思想。对某些哲学家、教育家、著名教育工作者等的教育思想的研究,就属于个体教育思想研究的范畴。所谓群体的教育思想,则指一类人或一个群体从自身的价值观和利益出发,结合这类人的共同生活经验而提出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不仅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问题,还要回答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怎样发展知识和文化、如何促进社会发展等问题。与教育目的相关的各种观点和假设是教育思想的起点和核心,它决定了教育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也包括与受教育者有关的各种观点和假设,以及对知识的性质、价值、与知识有关活动的方法和原则等方面的各种观点和假设。

《教育大辞典》把教育思想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较为零散和初步的思想,二是经过深入探索和反复检验的教育理论和学说。笔者认为,教育观念介于两者之间。教育观念不同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与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相适应的,并在某一时期得到人们的认可。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念在我国教育领域之所以根深蒂固,是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其适宜的文化土壤,它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及文化观念相适应。但是到了今天,受民主、平等、学习型社会等观念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念已不能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了。社会群体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及方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的。

当我们把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提的时候,可能隐含着二者在表现形式上的某种差别。思想是指人们经过深入探索的产物,具有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如终身教育思想),而观念则常指对事物的某种看法,不一定有系统的理论(如学而优则仕)。教育思

想与教育观念皆可归为教育思维,没有必要将二者严格区分开来,通常表述为教育思想观念。宽泛地理解,教育思想观念应包括关于教育现象的各种看法、主张、观念、理论和学说。喻岳青把教育思想观念划分为四个层面,即教育哲学层面、教育事业发展的层面、教育管理层面、教育教学过程层面。笔者认为,从宏观到微观,可以把教育思想观念划分为三个层面:宏观层面即教育哲学方面的思想观念,是关于教育的一些最根本的理念,包括对教育中的核心概念“人”与“知识”的思考,如教育目的、教育性质、教育价值、教育功能等;中观层面即教育管理层面,主要指学校管理层面,指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等,包括学校、政府、社会的关系的界定与认识,关乎教育事业发展的思想观念等;微观层面即教学思想观念,这也是教育领域中最核心的思想观念,例如,教学的任务是传授知识还是培养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应该是什么,对此类问题的认识都属于教学思想。

人们在开始其教育活动时,首先是在现实社会的条件下,继承前人的教育遗产和固有的教育传统。教育实践本身的发展逻辑直接制约着教育思想的变迁,从而赋予教育思想的历史进程以特殊性。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一旦确立之后,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成为一种可以独立发挥作用的力量。当它为社会大部分成员所接受,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社会心理时,往往具有极大的惰性;同时,它还受到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政治思想的影响。

三、教育思想观念在教育发展创新中的地位及作用

(一)教育思想观念引领教育改革

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提供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契机和不竭动力,是教育改革的先导,特别是微观层面的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思想观念在教育改革中起着引领的作用,改革的行动总是滞后于思想认识的变化。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优先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观念被再次提起,这些教育思想观念的出现都是在教育改革之前。教育思想观念来源于教育实践活动,往往是对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及多种认识的集合体。分析当前的教育思想观念有助于人们理智地把握教育现实,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从事教育实践;只要教育改革按照社会公民所认可的教育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改革必然取得进步。教育思想观念的出现源于教育实践,但同时高于教育实践,引领教育改革的进行。终身教育思想、学习型社会早在20世纪就已提出,如今这些教育思想观念都变成了教育改革的目标。教育思想观念决定教育的正确走向,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教育思想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发展创新的基础

教育是知识传承、创新最主要的方式,是培养人才最主要的途径,作为教育主场所的学校是文化知识传递、传承、创新的主阵地。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创新的首要任务是教育思想的创新。指出:“进行教育创新,首先要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中国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创新要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传统教育中既有优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也有不好的或者过时的内容。教育创新就是要继承与发扬优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改革一切不符合当今时代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创造出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创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诸多方面,而在教育创新系统中起系统引导和驱动作用的,最主要的应该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革与创新。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创新决定着整个教育创新的成败。

篇5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影响医学教师的发展,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高校医学教师肩负着培养高级人才的重任,教学效果固然重要,但医学教师的职业态度、思想道德和个人修养都会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除了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学习外,医学教师更要自觉地了解名人传记和模范事迹,自我鼓励。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辨明是非,才能辨别善恶,才能对照、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目前,我校新聘教师要先后通过教研室、学院及大学不同层面严格的考核,最终选择师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才到教师岗位,革除忽视师德、只重学历的弊端。建议:第一,师德的表现应与工资、岗位和职称挂钩。第二,建立监督制度,结合行政与社会监督力量,明察暗访,并设立“师德信箱”,通过各种手段鼓励教师严于律己,以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

2始终重视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学,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近年来,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师资的新老更替,大批年轻教师被引进。由于缺乏教学经验,知识储备不足,难以厚积薄发,使得教学捉襟见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存在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的现象。例如,本人所在教研室共17名在岗人员,其中35岁以下教师高达70%,因此,对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应格外重视。看法如下:第一,现有培训结束后每个人都会颁发一个证书,无关乎你培训表现、出勤等,纯属“走过场”。因此,建议加强培训制度法律化,通过立法的形式,把参加在职培训作为医学教师终身在职教育。第二,由年资高、经验丰富的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带教,要从最基本的做起,如,针对实验课的“基本操作及标准曲线法测定未知硫酸铜浓度”,不仅要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过程,还要“手把手”完成整个实验。课后,青年教师要积极进行教育教学反思,如,写反思日记、观摩教学、讨论教学等,再与带教老师沟通,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第三,青年医学教师要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做好专业知识积累,保持与专业前沿同步。

3努力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篇6

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在教学模式还是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上,都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方式。比如就高校的德育教育来说,由于学校的不同,在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可能力度以及范围方面都有所不同,有的学校雪峰较浓,学生的生活习惯以及学习习惯养成比较良好,因此不需要学校在这一方面采取什么措施进行细致的管理;但是对于某些学风并不浓郁,并且学生学习习惯以及生活习惯都较差的高校来说,如果德育管理工作开展不够细致的话,是根本无法发挥相应管理功能的。就现阶段一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来说,似乎就是存在这些方面的问题,院校的管理措施过于陈旧,与学生的阶段发展已经产生严重的脱节,根本无法发挥相应的管理作用。

二、以人为本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通过上文的相关论述,我们已经了解到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情况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就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来说,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融入,不仅能够对现阶段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有效的改善,同时也是促进目前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和方法。学分制背景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究竟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呢?

(一)课程教育改革人文教育的客观要求

通过上文的相关论述,我们已经了解到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现状和问题,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有效融入除了能对现阶段管理工作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有效的阶段之外,它也是课程教育改革条件下对人文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以人为本理念实际上是指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应从学生的角度对具体的管理策略以及管理措施进行有效的设计,从而在对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学习状态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上,全面提高高校课程教育改革的最终质量和效果。

(二)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就高校学生的综合发展来说,除了学科的成绩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个人素质。日常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的专业课程知识进行有效的培养,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个人素养的形成就离不开相应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了。学生在性格发展阶段很有可能会收到社会各界各种信息的影响,学生在进行价值观以及世界挂树立的过程中可能就会面临一系列的障碍和难题,同时在进行人格塑造的过程中会通过一些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如果对以人为本的理念加以应用,运用到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去,不仅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进行有效影响的必要途径。

(三)为课程教育改革进行有效铺垫的重要保障

就高校的课程教育改革来说,除了依靠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配合之外,同时也离不开以人为本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学分制背景下对课程具体教学过程的质量要求较高,而在具体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如果但是依靠学生的自觉事实和自制力就想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学生在接受课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有些科目虽然感到有兴趣,并且也会乐意去接受教师的管理和要求,但是一个班级中,学生的人数过多,教师不可能关照到每一位学生,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就应发挥相应的保障作用了。学分制背景下,铜鼓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作用,有效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不仅能够最大限度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校方的距离,同时还能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积极的影响,转变学生在接受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些存在偏差的想法,从而提高整个高校课程教育改革过程中的教学质量,从而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推进提供相应的保障。

三、学分制背景下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措施

通过上文的相关论述,我们已经了解到现阶段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结合目前高校课程教育改革的进度来看,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及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了。鉴于此,高校在利用以人为本理念开展具体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究竟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从而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呢?笔者结合自身的一些看法,并且根据一些高校管理工作开展的成功经验,给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

(一)把握学生的阶段发展特点

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从人的角度来开展相应工作。学分制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上的“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对整个管理工作开展的目的以及方式方法进行有效的设计。在理解到这一层面意思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现状来说,学分制背景下如果要对学生展开有效的以人为本的管理,当务之急是对学生的具体发展状况进行有效精准的了解和把握,只有在了解现阶段学生发展实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保证管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能够直奔主题。在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建议对以往的了解方式以及了解手段进行更改,如果采用传统比较生硬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接受起来的时候可能会产生叛逆或者逆反的心理或者是行为。鉴于这种情况,建议高校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对一些社团活动或者是讲座进行有效的利用,争取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以及讲座进行的过程中,利用一些提问或者问卷调查的方式去对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有效的把握。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同时也能保证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内容世界以及发展趋向进行有效的把握,从而为接下来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相应的基础。

(二)分类整理的有效进行

学分制背景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在开展起来实际上是存在巨大难度,在对管理过程中以及管理方式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实际会有很多繁琐的工作和准备。比如就上文提到的内容来说,除了通过活动的方式对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心理行走趋势进行有效的了解之外,在收到相应信息以及数据的前提下,还应对收集的相关结果进行有效的分类和整理。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对信息和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应根据收集的具体内容,对所有学生遇到的问题或者是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类。分类处理的好处就是既能保证工作开展的精准性和针对性,也能提高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效率。这样一来,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对整个管理措施进行不同的设定,不仅可以提现学生信息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能极大的提高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最终质量。

(三)了解学生的需求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改革思路

广西区职业技术教育攻坚战已顺利完成。通过三年攻坚,各级政府为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加大了资金投入,使得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是,从目前各校的招生和学生就业情况来看(特别是县一级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依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问题,许多学校每年的招生人数只有几十人,在校生人数一两百人。这样的办学规模与国家提出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1:1的要求相距甚远。县级职业教育的出路何在?这成为我们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从事了二十多年的职业教育工作,也想谈一谈自已对县级职业教育改革的一点看法。

一. 为什么要进行职业技术教学改革?

常言道:穷则思变。目前职业教育遇到了许多问题:1.学校招生困难。许多学校都无法完成上级下达的招生任务,很多学生都往普高跑,或者直接出去打工,而不愿到职业学校深造学习。职中学生和普高学生的人数比例明显达不到国家规定的1:1的要求。2.学校留不住学生。学校通过各种手段(甚至是行政干预)招来的学生,由于学生无法学到真正的技术,看不到希望,而纷纷退学或转学,学生流失率很高。(笔者所在学校2008年招收入校的学生有捌佰陆拾多人,毕业时只剩壹佰叁拾多人;2009年招收入校人数是陆佰多人,毕业时只有几十人;现在11级12级在校学生人数只有几十人)。3.毕业学生就业难,无法找到较满意的工作。读完几年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毕业走上社会的时候,由于没有一手过硬的技术,在社会上根本无法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学校随便找一个企业把学生安排进去,和普通农民工没有任何区别,给人以被就业的感觉。面对如此种种的困难,我们前面只有改革一条出路,不进行改革我们将被时代所淘汰。

二. 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思路

如何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许多有识之士都提出过自已的看法和主张。在此,我也想提一下自已的见解。

1.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树立全新的职教教育理念。

本人认为:改变传统的教学观,树立全新的职教教育理念是整个职教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改革的中心。因为现在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主体(特别是县一级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主体)都是从普通义务教育的教师转化而来,学校充满着普通义务教育的份围,整天抓着数学、语文、英语、政治,这些传统普教的科目不放;抓着教师在黑板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做笔记,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变。而这样的思想与现代的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不相符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应该是为社会培养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操作能力的职员,而不是有丰富知识的科研人员。职教培养的不是全能人才而是专职人才。因此,我们应改变传统普及义务教育的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基础知识能力的指导思想,转向于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专业知识的培养,侧重于解决专业问题能力的培养。只要转变了我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我想许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都能应运而生。

2.改革教学内容

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课本内容大都延用过去技工学校的内容。在课程安排上,语文、数学、英语、政治都是必不可少的科目。第一年学基础知识(其实就是学习文化课),第二年学专业知识,第三年外出实习。这是现在职校的一般做法。这样一来,第一年学生以学习语文、数学、英语、政治为主。而我们所招收的学生本来就对这些科目学得不好,有着天生的抗拒心态,看到这些东西就反感,就逃避,所以还没到半个学期就溜走了大半的学生,而这些知识对我们学生就业之后工作的帮助并不很大。因此,我们因这样的课程安排而使学生流失是得不偿失的。我们完全可以适当的缩减很多的教学内容和时间,第二年是专业知识学习时间,我们所用的课本也是延用过去技校的课本(虽然部分也列为职业教育系列教材),这些教材侧重的依然是理论,原理的讲解。这些教材是根据过去技校的学生而编写的,而当时的技校学生是同届学生的皎皎者,那些内容他们可以理解得了,接受得了,而我们现在的职中学生却是同届学生的淘汰者。在知识基础上他们有着天壤之别,我们职中的学生很难接受得了那么深的知识。而且职教培养的学生也应更侧重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用一年时间,即要培养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学生,这种鱼翅和熊掌兼得的事是很难办得到的,也不现实。因此,我们应能学会有所取舍。根据职业教育的目标,我们应侧重于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此为指导,要求我们的科任教师能根据社会的需要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有所增减。最好是能根据行业工种的需要自已编写教材。

3.改革教学方式。

传统普教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讲解。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深奥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扩大知识面,而职业教育是为学生从事某种工作而作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准备(主要是专业技能的准备)。他需要的是专业的知识,精甚的技能。在教学方式上我们应以强化和规范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创造与工作场景相类似的环境,以实践为主。

4.改变当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结构状况,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师资队伍的水平是决定职业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还是要有一支具有过硬专业知识的师资队伍,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都是人,搞好职教改革的关键依然是人,是从事职教工作的一线工作者——职校的领导和教师。现在县一级职校的教师大多都是以普通义务教育的老师改行过来。(就笔者所在学校教职工组成而言,全校教职工86人,具有中高级职称教师5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0人:语文教师2人、数学教师4人、化学教师1人、政治教师1人,物理教师1人、农学教师1人,没有一个是专业老师。中级教师47人:农学专业5人、数学8人、物理5人、语文11人、英语5人)。从这份人员组成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职校的教师依然以语文、数学、英语、物理老师为主体。(这样的师资组成在县一级职业学校很有普遍性),而职校开设的专业课主要是电子电器专业,家电维修专业,汽车运用维修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等,我们的师资构成对于一所普通义务教育的中学而言是合格的。而对于一所以技术教育为主的职中而言,这样的师资资源是不合格的。以这样的师资为主体的学校很难彻底的改变传统普教的教育理念,而且由于知识的原因更难于做到根椐现代企业的要求而改革教学内容,更谈不上自编教材。

5.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机制。

传统普教的评价机制都是一考定成败,而且特别重视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的成绩,由于评价内容单一,缺乏灵活性,使得许多有其他才能的同学被这种评价机制所淘汰,这样的评价机制与当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是不适应的。与现代企业对员工的需要不相符的。职业教育是给企业培养员工,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应接近于企业对员工的评价。职中的学生应更重视能的精与专,应该更重视特长的培养、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更重视平时的表现而不是某一次考核的成绩。应更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

三. 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建议

篇8

自去年召开教学工作会议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时间过得很快。在这一年中全院上下努力工作,虽然出现了"非典"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我院的各项工作还是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尤其是在教学工作方面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人数突破记录;教学督导组工作顺利开展;学科建设深入人心;全体教师的心血之作--教学大纲成功付印;完全学分制的实施方案已经确定……可以说出现了我院前所未有的好局面,为下学年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同志们谈到了很多问题,下面我着重就实行学分制问题谈一点看法。

我们这次教学工作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就是研讨我院完全学分制的实施方案。学分制改革可以说是时代的要求,进入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也越来越为世人关注,同样,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也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时期。实施学分制改革则是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在我院推行学分制改革不仅是市教委的决定,而且也是我院师生的迫切要求。____年秋季将在我院开始实施的学分制改革是院党委的重要决定,党委希望,这一步能走得扎实,走得成功。

现在距离____年9月在新生当中开始实施学分制只剩下不到十个月的时间,可以说我们已经开始了倒计时。这次教学工作会议后,院党委希望各教学单位抓紧落实会议精神,就我们这次会议研究的学分制实施方案广泛宣传征求意见,提出建议。现在我代表院党委向各教学单位提出几点具体要求:

1、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目前的整体形势对我院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是十分有利的。从外部大环境看,整个社会越来越关注教育改革,教育部、天津市教委为了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鼓励各高等学校推行学分制改革,相应出台了一些配套政策,这样就为学校的改革创新留出了一定余地。从学校自身看,近几年来我院的各项工作都已经逐渐步入正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种规章制度逐步完善,教学设施投入逐年增加,教师、学生对近年来的教改工作是充分肯定的。这些有利条件是我院发展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所以各教学单位要抓住这个大好时机,以推行学分制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我院的教学改革,使我院的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2、紧抓落实,务求实效。

这次的教学工作会后,大家身上的担子很重。一方面各教学单位要抓紧时间消化会议精神,力求会议上的讨论结果都能够落到实处。同时各单位负责人还要做好宣传工作,使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的意义、作用,我院学分制改革的实施方案能够为每个教师所了解,并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使学分制能够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各教学单位还要针对学分制的实施方案重新修定本单位的教学计划,这项工作要在下学期初完成不但时间紧迫、工作量相当大,而且还关系到我院学分制能否正常实施,所以希望各教学单位抓紧时间积极落实。

3、积极参与,正视困难。

面对当前的大好形势,我们既要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改革的工作之中,同时又要冷静思考,认清各种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认清要实现符合我院特色的成熟的学分制,是需要一段调整、磨合的时间的。学分制的施行对我们学院来讲可以说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某些漏洞和失误是难免的,同志们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在面对问题时不能畏首畏尾,停滞不前,要正视困难,群策群力,相信能够解决遇到的难题。

4、全院上下,通力合作。

学分制改革不仅仅是各教学单位的事情,它是一项牵涉到各方面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学校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推行完全学分制后学生工作、人事工作……都将面临新的挑战,这些部门应该从现在就开始规划本部门适应学分制的改革措施,争取在____年9月前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

篇9

【关键词】英语专业 师范教育 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07-02

一、前言

随着我国英语教师地位及待遇的不断提升,英语教师已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越来越多的英语师范毕业生加入英语教师队伍,这有利于师资结构优化,为教育事业注入新鲜活力。但就青年教师而已,仅凭在校所学知识而进入教师岗位,已经不能适应与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与发展。每一位即将踏入英语教师岗位的师范生都应该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英语培训则是提高师范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为了解高职高专师范生对英语教师培训的看法,借此促进英语教师培训的发展。作者结合校区英语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式,并结合访谈,对此收集了相关信息。其中,问卷调查采用了不记名即时完成的方式。本调查报告旨在了解现代师范生对英语培训的看法并做出分析,促进英语教师培训的发展。

二、调查过程

1.调查对象:本调查选取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英语教育085年级1班与103年级共8个班共396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2.调查问题:了解我校大学生对英语培训的看法

3.工具:调查问卷

说明:本调查采取开放式的调查问卷由学生回答调查者所设计的问题,问卷内容包括了解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诸如:所在年级、英语沟通水平、英语等级证书获取情况、参加英语教师培训的次数、参加英语培训的原因等等。另外问卷内容亦包括被调查者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对目前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的建议、参加教师培训的困难、希望得到哪些具体内容的培训等。 本调查在2012年7月完成。问卷在发给学生之前,已经向学生说明了答题要求,特别要求就开放式问题“你对英语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或建议?”详细回答。本次问卷共发放396份,回收396份,回收率为100%。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调查问卷的内容中,重点是关于了解高职高专师范生对英语教师培训的了解、要求及建议等。下面将列举重点调查内容进行数据分析。

问题4:您觉得英语教师培训重要吗?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大多数毕业后将从事英语教师职业的师范生来说,82%的学生普遍认为英语教师培训是必要的。一般情况下,一名新毕业的大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学校教师,一般需要2-3年的时间,而大多数学校迫切需要缩短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适应期,让新到的教师能迅速上岗,担负起教学任务。这对于大多数未有教学实际经验的大学生来说,要在正式踏入教师队伍前迅速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在校期间的教师培训则是最有效的办法。通过培训,了解学与教的规律与技能,才能分析和调控教育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问题8:作为一名未来的中小学英语教师,您认为自身欠缺的英语教育知识和技能为?

调查显示,大多数师范生对自己都有较高的要求,其中,“教学反思能力”、“课堂活动设计”是他们认为最需要迫切提高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对于在校师范生来说,教学技能是师范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教学技能是教育教学的职业技能,是教师岗位的职业能力,教学技能的高低优劣基本决定了师范毕业生求职的成败。另外,“课程资源开发”对于他们来说,亦是需要了解与学习的内容。而其他的“教学设计能力”、“课件制作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等教育知识与技能,对于学生来说,在校期间的英语专业知识学习已经涉略,对于他们来讲并不是难题。从学生的调查反馈结果不难看出,大多数师范生都已经意识到,对于未来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有着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基本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他们普遍缺乏实际教学的理论、技能和技巧,缺乏系统、科学的学习训练,水平较低,不能立即熟练地开展教学工作。因此,他们渴望自己的实际教育知识和技能能均衡地得到提高。

问题10:您个人参加教师培训的最大的困难是?

数据显示,62%的师范生都认为参加教师培训的困难在于“接收不到培训信息”,同时,访谈中大多数学生都表示在校期间接收到的培训信息基本很少,学校内的教师培训机会基本很少,甚至没有有关教师培训的信息。而校外关于教师培训的信息则流通不及时。另外,有27%的师范生认为“时间不允许”。他们认为在校期间的学习压力太大,时间已经基本分配到专业学习中。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同时兼顾专科与本科的专业学习,因此,对于教师培训,他们已经分配不出多余的时间来参加。

问题12:您对英语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或建议?

对于英语教师培训,被调查者认为这为毕业后即将踏入教师队伍的“新教师”迅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进入状态打下了基础。他们不仅能从教师培训中了解教学管理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弥补自己自身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不足,更加增强对教学的信心,为开展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学校提供英语教师培训机会较少,内容亦少,因此希望学校能提供多些机会让大学生参加教师培训。其次,在内容上,培训要针对大多数大学生都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学习。此外,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希望在培训的过程中,能观摩具有实际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的课堂授课,这样的直观学习会更有效、更实际些。

在时间上,被调查者反应希望时间能相对集中些,可以安排在实习前。实习前参加英语教师培训,对于他们来说,是主动的为实习而做好准备,并能通过培训来增强自己的教学信心。

四、思考与建议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出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现代化要求亦越来越高。对于毕业后即将踏入教师队伍的高职高专师范生来说,仅凭一纸文凭而打发漫漫教学生涯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每一个毕业后即将踏入教师队伍的师范生都应该意识到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教师培训是他们提升自身教育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师范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消除不参加培训、不继续学习照样可以上讲台的片面认识,明确只有参加相应培训才能事自己在各方面逐渐走向成熟,迅速适应“由学生到教师,从读书到教学”的角色转变。

对于学校来说,亦应关注在校师范生的教师培训。教师培训,亦指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其中,教师培训师资,对于师范院校来说,包括师范院校内部队师范生教学技能进行指导培训的教师群体和校外教师指导群体。通过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当前,我校师范生教师培训师资仍存在问题,如校内教师的知识能力与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的要求不均衡问题。在教师培训师资中,最能满足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的师资素质要求的是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毕业,从事过数年中小学教学工作后进入师范类高校工作的老师,他们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但是这类教师在院校中人数不多, 远不能满足需要。由此可见, 当前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师资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极不均衡。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调查结果与本院校实际情况,提出对高职英语专业师范生进行教师培训的思路如下:

1.教师培训的内容之一,包括教师技能培训。由于学院条件有限,不能大范围的统一安排师范生参加相关的教师技能培训,因此,建议在专业课程中,可加强对在校师范生技能理论知识的培养。

2.实践能力,是教师培训的另一重要内容之一。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师范技能和教学实践技能。师范技能主要有书写技能、普通话技能、沟通交流技能、口头表达技能等。众所周知,三笔字,教学理论,教学技巧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实践技能也是很多师范生所欠缺的, 所以,针对师范技能,建议学院可以开设一些书法课或者类似的教师培训内容的课程。比如粉笔字,硬笔字,考虑到在校师范生的师范技能参差不齐,课程的开设方式可以选择选修课,让需要自己的师范技能能得到提高的师范生去上课。

3.针对我院师范生教师培训师资与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的要求不均衡问题,建议学院可以跟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如外语系,已经跟相应的实习学校建立长期而广泛的合作关系,借此合作关系,学院可加强同中小学校的联系,积极共建广泛、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这样,学院就可以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时传递到实习基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外,还可定期邀请教育实习基地的中小学校的优秀校长和教师到我院来为我院师范生作关于基础教育改革方面的专题报告或教师培训,让我院师范生更好地了解中小学的现状,进一步强化师范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目的性。

总之,师范院校的师范生教师培训,应该坚持多元化的理念。学院应重视对师范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师专业技能培养,一是重视专业理论知识与师范专业技能相结合,二是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三是注重教师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建设,四是建立教师许可证制度等等。

参考文献:

[1] 曾济民,李存. 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实习模式研究[J].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53-58.

[2] 于凤云. 国内外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进展与特点分析[J]. 继续教育研究. 2009(2):5.

篇1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高等教育应注重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并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教师从自身意识出发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这种自身意识就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不应只重视知识的灌输,更应重视人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师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施者,他们的教师信念指导并引领着具体的教学实践,继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实践。只有充分调动教师的信念观,深入走入教师的内心,才能真正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信念与教学有效性

1.教师信念的内涵和基本框架

信念,最早出现于柏拉图的著作中,但它是对低于知识层面的、不属于知识范畴的某些事物的叙述,与知识的关系为:知识被证明是真实的信念(Cornford,1935)。信念原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信念被逐步推广到了教育学界。并且有学者认为,信念将最终被证明是教师教育最有价值的心理概念(Pintrich,1990)。从以往学者对于教师信念的内涵或概念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教师信念并没有确切一致的定义,然而我们却可以得出一些教师信念的共性关键词:信以为真的、有意或无意的、相对稳定的、观点、观念、见解、主张、看法、判断等。

教师信念基本框架包括对教学过程的信念、教师角色的信念、学科与自我学习的信念、学习环境与教学模式的信念(Calderhead;RobsonM,1991)。对于外语教师信念,Richards和Lockhart觉得应该包括:对英语的认识(地位与作用、难易程度、最难学习部分、学美式或英式还是其他英语、学习方式等)、对学习的认识、对教学的认识、对项目和课程的认识、对语言教学的认识等(Richards、Lockhart,2000)。

2.教学有效性的概念介绍和标准探讨

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刘立明,2002)。或者简单地说,效率高、效益好、效果好的教学是有效教学(杜惠蓉,2004)。判定一个教师的教学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是高效的还是低效的,首先需要了解和把握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指能产生预期结果的教学活动,涉及到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周林,2008)。

对于教学有效性的标准,学者的界定各不相同,比如,钟启泉(2007)认为“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国外对于教学有效性侧重的是“教学”,因而其标准也侧重“教学”。我国研究者孙亚玲根据这一标准框架,再结合自己对103位中小学教师,其中包括7位特级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得出了自己的教学有效性标准框架。她认为这一标准分为两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能力和教学反馈。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包含了非常详细的二级指标,以此来评定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孙亚玲,2004)。

二、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教师信念

建构主义是一个哲学范畴,指人们对知识是什么、如何获得等方面的看法和观点(谭敬德、陈清,2005)。建构主义论者认为,认知是主体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主动建构;但是,他们关于主体建构活动的客观基础是什么的看法却并不一致。近些年,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曾经普遍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英语教师们纷纷从此前课堂的绝对操纵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方法越来越多地具有建构主义倾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建构主义模式下的课堂能够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尤其体现在学生对于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上。教师信念会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影响,因此研究者认为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的教师信念体系具有建构主义倾向。

Williams 和 Burden(2000)?J为,建构主义框架下的教学主要包括四个重要因素,即教师、学习者、教学情境及教学任务。教学任务反映了教师的教学信念,教师的价值观与信念又在教学情境与教师行为中有所体现,而学习者则按照对自己有意义的方法理解任务。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以上四个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动态的不间断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一些个人特质,这些特征和学生的感觉决定了学习者是否呼应教师。建构主义认为没有哪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它只会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比如换种教学情境是否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但是是否采纳这些建议、如何采纳建议最终取决于教师本人。

教师有必要对自己的教师信念和教学理解有清醒的认识,而学习者也会尝试理解教师本人,包括教师的话语系统、动作姿势,并且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本文的研究就是借助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的观点开展。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齐齐哈尔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40位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他们教授的是大学英语一年级课程,所用教材为《新视野大学英语1》读写教程。

2.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教师教育信念的相关资料,了解教师教育信念的本质和涵义;教师教育信念的作用和意义;教师教育信念形成与变化的原因和结果等。

其次,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参考《教师信念问卷》(俞国良、辛自强编)、《教师信念量表》(朱苑瑜、叶玉珠编),编制了调研问卷工具并进行了预测,从而进一步确定了标准化的调查工具。问卷调查为李克特5点量表(Five-point Likert Scale),是根据Calderfield对教师信念的界定,初步确定教师信念量表的结构。在积分上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认识,在“极不同意(1分)”、“不同意(2分)”、“不确定(3分)”、“比较同意(4分)”和“完全同意(5分)”等5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恰当的答案。本文以修改后的《高校英语教师信念量表》中 60 题为预测问卷,对40名大学英语教师进行预测。根据这40名教师的问卷分析以及专家的建议,对预测量表进行多次的 Cronbach a内部一致性分析和因素分析,将不适合的题目一一删除,形成共 50 题的正式调查问卷。

四、大学英语教师信念的对比分析

大学英语教师信念量表包括50个题目,分为F1 学科信念、F2 学习信念、F3 教学信念、F4 学习者信念、F5 教师自我及发展共 5 个子信念,每份量表测量一类教师信念。

本节主要针对大学英语教师的差异作分析,以他们背景变量为自变量,以大学英语教师信念问卷的 50题的平均数为因变量,来检验大学英语教师信念在不同个人背景变量上的差异情况,本研究大学英语教师信念包括年龄、教龄、职称三个变量。

1.不同年龄大学英语教师信念对比

40名大学英语教师在26~50岁之间,被试教师被分为五个年龄层次,每5岁为一个年龄层,分别为: 26~30岁、31~35岁、36~40岁、40岁以上。从得分情况得知,M值最低的仍旧是26到30岁的青年教师,41岁以上教师的得分仍然最高,说明他们的教师信念相比年龄阶段低的教师的信念更加开放。从其它五个分量来看,年龄最低的大学英语教师在学科信念和学习者信念中得分较高,这说明他们信念取向较为开放。41岁以上教师在教师自我及发展信念中最开放,在其他方面的信念却较为适中。然而,在从得分情况来看,不同年龄阶段的P值在?体和五个维度上的均明显大于.05,说明各个年龄段的大学英语教师在五个维度上的差异并不是特别大。

2.不同教龄大学英语教师信念对比

为直观说明问题,将被试大学英语教师按任教年限分为4个不同层次:5年以下,6~15年,16~25年,26年以上。

通过不同教龄大学英语教师信念情况来看,工作5年以下的大学英语教师,他们在教学信念、学习信念、学习者信念和教师自我及发展四个维度都较为保守,只在学科信念中较为开放。工作6到15年的教师在教师信念和各个分量表信念都属于中间水平,不开放也不太保守。工作16到25年的教师在学科信念方面较为保守,而在教师自我及发展信念、教学信念和学习信念这三个信念最为开放。工作26年以上的教师在学科信念和学习者信念上最为开放,而且在教师总信念中也得分较高,但在教学信念和学习信念上比较保守。

3.不同职称大学英语教师信念对比

教师职称是以教师工作效果、业绩和专业水平进行评定的,但它与年龄、教龄也有区别,职称更能体现教师的综合业绩。为了检验职称对于教师是否真正具有激励作用,在本次调查中,也将此作为分析大学英语教师信念的一项内容。

大学英语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总量表和每个分量表的数值明显高于其他职称的大学英语教师,并且五个分量的信念都表现的最为开放。职称低的大学英语教师在学科信念、教学信念、学习信念和学习者信念4项中表现的都相对开放,但是对于管理学生的教师自我及发展信念方面却较为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