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实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8 17:58: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工程实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引言
电子招投标是以数据电文为主要载体,通过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对招投标业务进行重组,优化工作流程,实现网上招投标、评标、监督检查等一系列业务操作,高效、规范、安全、低成本的招投标管理。水利工程投资,不仅在工程建设投资,而且还将保护区域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建设和搬迁的居民,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水土流失控制,优化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纳入防洪综合考虑。对于社会公共水利工程,国家资金的投资来源,重点是国民经济的投资效益。对水电、水利、供水等工程项目,其投资来源一般是业主自筹,利用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重点投资于国家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注意投资的财务效益,分析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综合性水利工程一般具有防洪、发电、灌溉、供水、航运等多项功能。对于水利工程来讲,如果财务效益好,而国民经济效益不好的项目,一般都是不予考虑的,也就是说,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方案比选时,站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选择,水利工程总投资费用最小的项目才是最优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我们关注的是在满足各项功能,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利用价值工程、多方案比选等经济评价方法来选择最优的方案来进行设计,这是整个投资控制过程中要把好的第一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水利工程建设耗资巨大,数以千万计,关系民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水利工程通常与地质、水文、气象、环境等自然条件密切,施工技术复杂,施工周期长,使得水利工程投资难以控制和掌握。因此,对水利投资的有效控制对建筑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
2 、工程电子招投标的优势
2.1 电子招投标规范了工程的建设
在招投标过程中采用电子化操作的招标系统可以实现网上招投标、招标公告、招标申请、电子标书提交、远程评估、成功的公示程序,每一环节紧密联系,实现了对招投标过程中各环节的全程控制。通过该系统的招标文件的内容,国家招标文件的示范文本模板自动根据招标文件的内容来生成,可以更规范的投标人的行为。招标企业的数据可以通过电子招投标制度和资格认证来保持统一,实现电子化,使招投标更规范的行为,欺诈被消除。
2.2 电子招投标系统安全性能大大提高,有利于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市场
由招标人向招标人指定的官方指定网站公布,邀请有资格的潜在投标人参加。该机构需要使用加密的锁在这个网站提交投标文件。所有的投标人在建立信息数据库后,通过招投标是唯一的在网上招投标申请和投标文件,并在网上运行过程中,提高信息的保密性,使投标过程更安全。与传统的投标人在业主或招标机构购买招标文件相比,电子招投标模式不能事先知道所有的投标单位,以防止串通投标。
2.3 提高效率与降低成本
运用网络技术,电子招投标可以在平台上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导致双方的招投标工作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对于投标人,电子投标系统可以是最及时的,准确地提供给投标人的投标信息,投标人在选择的时候,该项目的目标更方便,全面和详细的,该地区的问题不能再限制投标活动。同时专家重点审查工作的主要内容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评价效率可以大大提高,作出批准、审查和公告等步骤,缩短招投标工作的时间,进而使整个运行更为顺利,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2.4 电子招投标透明化
电子招投标相关论文的招投标方法,前者可以全过程的网络在线监督,对于招投标、监督部门可以自行选择的在线检查人员,始终提出质疑或暂停招投标工作,有利于促进政务公开,有效的预防和惩治腐败,确保公共资金使用的安全。最后,管理部门对相应的管理可以在电子招投标平台进行规范和统一的管理。
3 、促进电子招投标发展的决策
3.1 逐步完善电子招投标系统的管理体制
为了进一步规范国家和地方对电子招投标行业的法规,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制定电子工程招投标制度。优化电子招投标网络环境,加大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有效的病毒防护系统和应用服务器的安全体系,数据库服务器主机系统的安全性,通过防火墙配置等检测措施保证服务器系统的安全运行,保证网络环境系统的安全。
3.2 加强安全性管理
电子招投标过程通过网络系统,容易受到病毒、黑客的攻击,而且由于商业和个人的签名和印章由纸质件变成电子版,有安全隐患的存在。因此,未来需要相应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加强电子招投标系统的安全管理和门户网站的标准,并确保电子文件的安全。目前采用的加密和认证技术,信息传输是完整、有效、不可否认、支持权限和保密规范,以及认证机制、严格的访问控制系统、密钥数据加密,保证信息存储和传输系统的安全。同时提供有效的、详细的操作日志和审计功能,加强安全工作。
3.3 加大对电子招投标系统的推广力度
一个模型只有赢得公众的认可,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模式。政府有关部门有更多的信息资源,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安排专业人员指导现场,或知识和技能传授,使更多的人充分认识和了解电子招投标的优势,并积极把这种模式应用到企业中去。
4 、结束语
当前我国经济的影响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范围,政府提出了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来促进经济增长,这无疑提升了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水利工程和大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程建社、有利于维护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现在发展趋势的多元化的投资项目,投资项目的数量增加投资金额。如何在项目投资中进行合理的配置,使这些项目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最经济的方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电子招投标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招投标方式,取代传统模式是必然趋势。作为电子招投标系统的基础上的网络技术,逐步完善电子招投标系统平台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电子招投标,加强双方的保密信息,使电子招投标系统能更有效、方便的服务于各行各业的招投标活动。
篇2
关键词:环境工程;应用型;实践教学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李志宏副主任和李岩指出,在教学评估工作中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考核,更好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评估指标体系的研制和评估工作的具体实施中应当予以重点考虑。[1]即指明人才培养的道路,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境工程是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的一门理工科课程,环境工程专业具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实践教学必须寻求一种全新的模式,以适应对应用型环保人才培养的要求。这既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也利于更加合理地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从2006年开始招生,经过了近5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探讨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
一、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未能有机结合
众所周知,环境工程专业属于理工科,其理论课程涉及面广,理论性强,且工程实践性强。对于从未接触过实际工程案例的学生来说,填鸭式的课堂理论教学过于抽象,对于污染防治技术的原理和设备学生难以具体化,难于掌握其知识的要点。可见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我校环境工程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前有一次认知实习,由于未能接触专业知识,且部分学生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认知实习走马观花,远未达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的要求。
2.实验基本技能培养欠缺
作为理工科专业,环境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本校开设的基础课程都基本上配备了实验教学环节,但大部分属于验证性实验;专业课程中开设了实验课的科目较多,如“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实验”等,但课时量相对较少,而且实验室只对课堂实验教学和老师的科研开放,学生的自主实验基本技能锻炼机会少。因此,导致部分学生只懂理论,实验操作能力欠佳。
3.课程设计过于理论化
大部分的专业课程都设置了对应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安排在相应课程的中后期进行。由主讲教师向学生下达课程设计任务,在课堂进行指导答疑;由于学生缺少对工程实例的认识,只能根据课本理论查找设计手册,在纯理论基础上完成计算和设计,导致最后的设计方案过于理论化,与工程实际相差甚远,缺乏实际可行性。
4.实习基地建设落后于实践教学需要
环境工程单位所需要的环保岗位一般由于专业性要求高,而且环境工程学生实习在某个程度上并不能给实习单位带去效益,致使实习单位愿意提供的实习岗位有限。[2]学校与大多实习单位之间的合作仅限于参观实习,缺少与实习单位建立更深入的合作框架,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推进缓慢,落后于学生对岗位实习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1.完善教学计划,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
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不仅是专业教学所必须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增强独立和协同工作能力、扩大知识面的重要保证。[3]为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2011年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修订了教学计划,实践课程总学时由原来的39学分增加到46.5学分,所占比例由21.36%增加到28.01%。同时,部分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这些实践教学环节有效地增加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2.构建梯级实验实践培养环节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构建梯级实验环节,包括基础实验、专业设计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4]基础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环节。该部分实验主要针对环境工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性问题而进行的实验。
专业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化阶段。从实验方案设计到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及实验数据的获得和整理等均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对所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介绍实验操作的要点和实验仪器使用方法,协助学生分析其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综合设计型实验教学是重点培养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综合应用与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教师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按照教学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想象力,突出学生实验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实验教学成为学生有效地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与研究理论的方法和途径。教师主要是宏观把握和原则指导,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为此,我校开设了“化工综合技能实训”实验课程。\
3.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生产实习是本科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而要保证生产实习的质量,首先要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在校外实习,能提高学生在生产实践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并且也能通过现场长期学习,了解现代化生产方式,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为后续的学习以及工作奠定基础。[5-6]因此我校联系了一些企事业单位如珠海市环保局、金湾区环保局、乐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市威立雅水务公司、珠海拱北排水水质净化厂、麒麟啤酒(珠海)有限公司、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作为校外生产实习基地。考虑珠三角企业众多,今后将联系更多的单位,包括整个珠三角地区,以满足我校环境工程学生生产实习的需要,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另外,邀请实习单位技术人员现场讲解相关的知识,达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的充分结合。如此,可促进教学、科研、生产的三结合,建立校企联盟,共建研发中心。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也能为课程设计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使得学生课程设计能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有序进行,提高课程设计报告的实际可行性;同时,为了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环境工程专业聘请环保局、设计院、环保公司等单位的工程师入校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工程实例,使学生在方案撰写、图纸绘制等规范、深度等方面严格按照工程实际设计的标准进行。
4.提升环境工程专业教师实践性教学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环保人才,首先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技术能力,为此,要不断提升环境工程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引进和培养。[7]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师趋于年轻化,他们在企业实际锻炼较少,对现场不够熟悉。由此,加强年轻教师的实践技能训练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可以规定所有专业青年教师必须下企业学习、工作甚至在合作企业担当一定岗位角色,最后由企业管理方作出评定。而在校外实习教学环节中再选派其中实践经验丰富的佼佼者去指导实习。同时,为了较快的加强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可以直接聘请生产现场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采取学校与企业联合指导实习的做法,提高实习带教水平。
5.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结合
职业资格考试的兴起,为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注册环境保护工程师、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奠定坚实的基础。[8]为了培养高质量的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必须紧密地结合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使得环境工程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实践技能在今后的职业资格考试中发挥出重要作用。我校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参加资格考试,如iso14000内审员、化学检验工职业资格、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等,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毕业后考取注册环境保护工程师、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奠定实践操作基础。
三、结语
通过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实施,本校环境工程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得到提升,增强就业竞争力,因此就业率也能大大提高。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环境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针对专业特色和定位,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们对环境工程教学的重要历史使命。体系的完善没有终点,环境工程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不断修正和完善,并保证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蔡全英,吕辉雄,吴启堂.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7):117-119.
[2]欧红香,依成武,刘宏.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科技资讯,2009,(29):250.
[3]王丽平.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学园,2010,(10):4-5.
[4]刘潘,李圣楠,任百祥,等.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5):68-69,86.
[5]荆国林,杜文婷,王鉴.环境工程生产实习教学的实践探索[j].广东化工,2010,37(10):9.
[6]金杰,吴克,蔡敬民,等.应用型院校生物与环境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j].生物学杂志,2010,27(2):36,96-98.
篇3
当代社会,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国家对环境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具体体现为逐渐加大的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投资额度。依据环境工程项目的特点,小编从多方面如:投资立项决策、设计、实施等多个阶段的环境工程管理与控制措施。可以帮助大家进行实行提升。下列环境工程论文题目可供参选:
1.面向市场经济的环境工程经济课程教学改革
2.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3.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4.广东博信达公司环境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体系研究
5.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6.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7.构建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8.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改革与实践
9.环境工程专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10.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启示
11.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2.中国环境工程本科教育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
13.环境工程与可靠性工程的关系初探
14.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就业形势及其教学改革
15.SCI收录的环境工程期刊概况分析
16.低温微生物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17.环境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
18.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
19.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措施
20.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21.基于挣值法的环境工程项目审计程序研究
22.武器装备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
23.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形式和人才培养定位浅析
24.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5.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优化探讨
26.环境工程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7.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预防与控制
28.高素质环境工程本科人才的培养与成长问题探讨
29.环境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与探索
30.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31.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32.环境工程实验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33.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探讨——以安徽工程大学为例
34.高等职业教育类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模式探析
35.职业资格制度与环境工程本科教学改革探讨
36.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现状比较分析
37.谈谈环境工程剪裁和环境试验剪裁
38.环境工程专业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9.环境工程水处理中对曝气设备的应用分析
40.环境工程与生态工程复合体系发展动态
41.以特色求创新 以科研促教学——江南大学环境工程本科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42.双极膜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与展望
43.卓越工程师教育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模式初探
44.浅议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沈阳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
45.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46.环境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与思考
47.以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体系探索
48.由环境工程项目看环境绩效审计
49.航天器环境工程回顾与展望
50.基于GIS的城市环境工程地质质量模糊评价——以陕西略阳城区为例
51.浅谈监理工程师的环境工程监理工作
52.BOT方式在环境工程运用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53.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54.膜分离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55.对高等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56.动态膜技术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57.有机化学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58.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59.环境工程课程群及创新实验的建设
60.环境工程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61.环境工程硕士实验与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62.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63.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教学与改革
64.国外环境工程发展综述(上)
65.环境工程专业模型嵌入式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66.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培育探索
67.环境工程本科人才需求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68.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教学体会与改革探讨
69.耐污染超滤膜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展望
70.环境工程水处理中对曝气设备的应用分析
71.优化实验教学,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72.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研究型教学探讨
73.研究性教学理念在环境工程综合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74.磁性固定化技术在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75.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76.无机膜的制备及其在环境工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77.生态文明创新环境工程与科技的发展模式
78.环境工程中胞外聚合物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79.新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浅析
80.环境工程在卫星研制生产中的应用
81.装备环境工程技术及应用
82.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83.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4.以清洁生产为特色方向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85.环境工程剪裁技术探讨
86.加强环境适应性基础技术研究发挥环境工程对型号的保障作用
87.环境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
88.基于资源库的环境工程专业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89.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初探
90.应用型本科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91.面对“两师”制环境工程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
92.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调查与改革
93.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
94.基于卓越计划的新型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95.论环境工程的现状及完善措施
96.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设想
97.基于功能模块的环境工程专业资源库的设计与开发
98.PBL教学法在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篇4
1.1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学生就业市场
社会更加关注环境问题,环境工程可谓是个热门专业。在国内的理工科院校中,基本每个理工科学校都开设环境工程专业,有实力的学校会单独设置环境学院,截至2015年初,中国大约有309所大学成立了环境工程专业,这样的局面往往会造成不同学校之间的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激烈的就业竞争。据统计,除环保咨询业务与环保技术服务业每年盈利外,其他行业普遍处于亏损的状态,因此,与此相关的环境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并不叫好,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毕业生的薪资一般在1500元/月到3000元/月之间,薪资普遍偏低。
1.2环境工程教学面临的局限性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目标是培养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根据这个培养目标,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的自身特点,当下教学面临以下问题:首先,教学内容更新滞后,一本教材用十多年的都是常事,实验室设备也落后发达国家同行多年。其次,从课程设置上,基础理论课与专业课程衔接不上,专业课程与实践环境不统一。另外,专业课教师往往不重视实践环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有的学校甚至让学生自主安排实践环节。
1.3教师科研工作与环境工程专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
从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来看,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侧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环境工程专业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然而,从高校教师的业绩考查与职称晋升体制来看,大多环境工程专业教师还是花费主要精力在基础研究上,换一句话说就是写文章。这样与环境工程专业发展需要形成了明显的矛盾。
2环境工程专业面临的机遇
2.1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创新
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的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赋予了巨大的推动力量,主要表现在利用强大的网络和信息管理技术进行数字化教学;高校结合自身优势专业设置如分子生物学等新型专业;加强不同领域的学科交叉,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实践型复合人才为高等教育目标。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积极影响,这次技术大革命也给高校中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首先,信息技术的革命对环境工程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传统需要到工程现场或者花费巨大制作成本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多媒体就可以在教室实时呈现给学生。其次,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土木建筑、化学工程、生物学、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水平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的。随着技术水平的高速发展,一方面,环境工程专业所涉及的领域也将不断扩大,从大气、水、噪声、固废的污染治理发展到对环境的标准化管理与评价。另一方面,在微观尺度上的研究突破给环境工程科研工作者在理论研究方面提供了详实的依据,如分子生物学涉及到微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方面的理论。
2.2高等教育职业化改革推动环境工程专业改革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5年3月底表示,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今后,中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而这一调整集中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国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高等教育职业化的深化改革也势必会影响到环境工程专业的改革。在高等教育职业化改革要求下,经过职业化改革后的高校设置环境工程培养方案就需要有所调整,首先,在教学任务中加大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的比重;其次,强调“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根据就业市场需要设置具有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第三,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根据就业市场需求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为培养目标。
2.3高校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对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影响
篇5
众所周知,环境工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随着全社会对环境问题关注程度的普遍提高,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急需一大批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的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专业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提高人才质量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近年来在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中的经验与体会,旨在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得到更好的综合能力的训练,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
一、注重专业特色
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因办学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象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家重点工科院校办环境工程专业的要求。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应有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专业特色,发挥自己的特点。高等农业院校和农村、农民联系比较紧密,比较熟悉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问题,并在土壤学、植保学、生态学及环境生物学学术研究领域有较强的优势,这些正是高等农业院校培养人才的优势。因此,我们开设了"环境生物修复工程、环境微生物工程、农业生态工程及其设计"这样一些比较适应农村生态建设的课程。在开设水、大气环境污染物和噪声监测等环境工程专业常规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增设土壤污染物、农产品污染物、畜产品污染物、水产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实验,拓宽实验面,以突出高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
二、变实验室为模拟生产现场
环境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本文由收集整理,培养学生从事工程设计与实践的能力至关重要,为此,我们购进一批大气、水相关实验的模型设备,模拟工业生产过程。模型设备均用有机玻璃制成,有园型曝气池、气浮池、絮凝沉降池、活性碳吸附、生物塔式滤池、生物膜转盘、钭板沉淀池、普通快滤池、xt型高效填料气体净化塔、yqj型(旋流板式)气体净化器、旋风除尘器等模型,使学生非常直观清楚地了解相关大气、水处理设备的内部构造,在生产实地这些内部构件如果不是停产检修也难以看清。模拟生产过程,进行实验操作,测得相关的实验数据,这样的实验非常接近工业生产实际,通过实验学生能充分体验到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理论与生产相结合的典型事例,缩短学生对生产工程的距离感、生疏感。学生对这些实际处理工艺的运行操作,对整个工艺以及设备有了一个更完整的认识和掌握,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三、实施开放式实验
环境监测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主要专业课之一,而环境监测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监测工作的重要措施。为了使学生能真正掌握大气、水、土壤、噪声等常规监测项目的实施方案和监测方法,我校进行了环境监测教学实习改革,即"开放式"教学实习。任课老师和实验员根据现有的仪器设备、药品等拟定监测项目和监测对象,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实习小组(一般每组3-5人),每组分别制定实习计划,确定本实习小组的监测项目、监测对象、采样地点、分析方法和时间进度;以小组为单位领取试剂、玻璃仪器,配制实验试剂,实习期间实验室和仪器室全天开放,1周内每个小组要独立完成对水质、大气,土壤、噪声等10个以上项目的监测。实习结束后,每小组将所领取的药品试剂、玻璃器皿等洗净归还,并且最后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实习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每人交一份实习报告。
试行"开放式"实验,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自由发挥、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这种"开放式"教学实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对整个环境监测过程有了清楚的认识,同时通过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测,更清楚地了解到环境的质量现状。
四、对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建议
1.增加工程实验课。
环境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目的在于培养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为此,对传统的实验课体系与模式应加大力度调整,增加工程实验题,要求学生根据社会上某一具体的生产或工程单位的实际生产活动为背景。这些工程单位包括学生在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和外出顶岗中接触的单位,可由学生自己联系,也可由学校帮助联系,以提交实验报告或工艺设计、工艺流程的形式完成。
2.实验与毕业(设计)论文挂钩。
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必须具有工程背景,必须以综合实验或工程实验为基础来撰写。取消目前大量存在的综述性的毕业论文课题。学生的毕业论文应以自己亲手做的研究性实验,或亲身参与的工程项目为基础进行撰写,没有研究项目的老师不能做论文指导老师。聘请一批长期在生产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通过把实验与毕业(设计)论文挂钩,使学生们在做实验的时候更投入、更有针对性,同时也可使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得到提高。
3.引用最新的科研成果,体现学科前沿。
作为肩负高素质人才培养使命的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时刻关注、跟踪环境工程学科的前沿,关注了解最新研究方法与手段,并尽快将其引入实验教学,不断更新实验手段。要积极为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尽早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使他们在科研活动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以培养其实验动手能力、组织实验能力和科研能力。
篇6
关键词: 应用型环境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 政产学研合作模式
国家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国内环保产业蓬勃发展,环保产业被公认为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然而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并不理想,就业面窄,工资待遇不高,传统就业观认为理想的政府环保部门和科研单位等岗位少,竞争非常激烈。环保产业市场上需求量最大的就是应用型环保技术人才,如很多环保公司、环保咨询公司,需要从事环保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运行调试、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等方面的人才,很多环保公司苦于专业人才难求。随着环保产业市场化运作的不断完善,应用型环工工程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传统方式培养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重理论,轻实践,工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弱,满足不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环境工程人才培养中教育与产业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亟待改变。
为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以卓越计划为契机,针对目前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坚持走“开门办学”之路,借助政府引导,与企业构筑产学研紧密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动员社会资源为学校人才培养服务,探索应用型环境工程师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现代工程理念。
目前我国各高校在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培养的学生缺乏现代工程思想、方法和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缺乏对现代工程所必须具备的有关经济、社会、交往方面的了解。这不仅要求有高水平、高层次、丰富实践工程经验的师资队伍,更需要人才培养融入社会,让应用型人才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多地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而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侧重科研、论文,青年教师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及工程设计和组织管理的实际经验,这严重制约了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2.实践环节内容和形式单一,与产业人才需求相脱节。
实践是让学生迅速成长为合格的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径,没有实践知识的工程师就不能称之为合格的工程师[2]。我院认识到这一点,在历年教改过程中,也不断强调实践环节,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诸多实践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指导老师少,学生多,提供给学生实践、参与的机会很少,基本都是听讲解、看录像、参观,难免落入“走马观花”的窠臼,也不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3]。课程设置的改变,缺乏有效的实施方式,缺乏实践的锻炼和磨合,很难仅仅通过这些传统的实践方式满足产业发展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工程性缺失和实践教学薄弱问题长期悬而未决。
3.实习基地匮乏,缺少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支撑。
企业受生产、安全压力和更注重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影响,没有认识到,或不愿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接收实习生的热情下降,使实践教学环节难以保证,没有形成良好的工程实践模式。此外,企业也是工程人才培养的“风向标”,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直接反映了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企业可以为工程人才的培养指明方向、提供订单[4]。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企业参与,必然会造成用人单位和人才培养的脱节。
二、构建政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政府有责任在工程教育理性回归的过程中给予政策引导和支持,联合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使得人才培养由单一的学校为主体转化为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参与,切实推动校企之间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技术合作、人员培训与交流等方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向纵深发展,校企深度合作涵盖了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企业由原来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企业不需要再抱怨,而可以按照企业需求模式参与学生培养,采用订单式培养方式,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人才。政府要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立法的途径引导并推动高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互利多赢是政产学研合作成功的关键。在政产学研合作体系中,政府、企业、高校处于不同的地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三、政产学研合作模式推进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
1.政产学研模式加速建设高水平工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1)政府通过出台各种政策,为高校教师提供更多的到基层、企业实践的机会,让中青年教师深入了解社会经济发展、企业需求,同时也全面锻炼教师的能力。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带领学生到基层环保单位实习见习、主持企业的横向项目、参加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到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生产、科研合作等实践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从事企业博士后研究工作,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作一至两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养。江苏省推行的“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活动,为青年教师、教授提供了直接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弥补了工程实践缺失的短板,同时结合企业课题,不仅为企业攻克了技术难题,也为自己的科研、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政府为企业和高校提供了这一平台,助推企业科技创新和产品转型升级,通过政策和项目支持达到产业调整的目的。政府提供平台,高校支持,企业积极参与,三方形成合力,且以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为纽带,促进全行业的改造创新和新兴产业崛起,实现与市场的沟通,与社会的对接,获得科技创新的持续动力,高校提供创新信息、技术和人才;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孵化器”;与政府结合能使得政产学研更好地体现政府的需要,通过政策和项目支持达到产业调整的目的。此外,这一方式也为校企合作架起了桥梁,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通过政产学研合作方式,将企业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聘用为高校兼职导师。这不仅体现了政府对人才的重视,让企业高层次人才获得尊重,有利于企业留住人才,而且为高校提供了高水平教师、实践型教师。这一类兼职导师,既可以为学生讲授工程实践中的细节、关键点等,又可将学生带到企业,结合企业课题进行培养,为学生提供历练机会,在创新教育和创业训练方面给予指导,促进产学研、人才培养往纵深方向发展。
2.政产学研模式促成政府、企业与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合力。
德国是推行工程教育非常成功的国家,德国的企业普遍愿意参与工程教育,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政府出面干预[6],这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定高校、企业甚至个人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义务与权利,促进高校、企业行为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1)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政府出台相应的法律和政策,将工程教育纳入企业的职责,使企业将人才培养当作一种义务,当做一种社会行为。政府也可以制定免税之类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工程人才的培养。建立企业参与工程教育的长效机制,促进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员培训、项目合作的广泛合作。企业重视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参与,可有效预防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
(2)企业为人才培养实践提供实践基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和企业联合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的机会。在理论课学习过程中,到企业参观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去一流的企业实习。有些技术和先进设备看十遍书不如亲自操作或见识一回。尤其是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将毕业设计的题目与企业课题结合,在企业导师或学校带队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在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在专业指导下成长。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团队合作和管理思想也在实际工作中真正有所体会,增强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
(3)政产学研模式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为高校相关学科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政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涵盖了人才培养、技术合作、人员培训与交流等方面,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企业储备人才。此外,高校教师也可协助企业技术攻关、产品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研发能力。
教育与产业相结合,直接到生产一线了解社会对环保产业的相关需求、企业难题,教师也为自身教学和科研提供优质素材。
四、结语
在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政产学研合作模式,政府引导,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应用型人才,以转型升级、技术和产品创新为纽带,与社会发展实现真正对接,所培养的人才才能真正满足社会要求,为科技创新提供持续动力。政产学模式可有效解决工程型师资紧张、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77-79.
[2]陈国华,梁峻.培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1,118,(2):45-49.
[3]叶四桥,陈洪凯,唐红梅.面向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工程地质实习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4):104-106.
[4]鱼曼曼.“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官产学合作[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化,2011,4:64-65.
[5]王贵成,张明雷.“卓越工程师教育”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0,3:91-93.
篇7
关键词:环境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环境工程是一门要求实践能力很强的工科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很强的现场应变能力。黑龙江东方学院设置环境工程专业是为了实现我国及黑龙江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富国、强省的战略目标而培养应用性、职业型环境工程技术人才。专业培养的基本原则与特点为:1.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着力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用指标体系” 的三维互动的教学模式。2.注重环境工程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教学,强化环境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实践基地,开门办学,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应用性、职业型一线的专门技术人才。
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社会实践、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黑龙江东方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数学、化学、水力学、微生物学四大基础理论和以工业给水处理、污水处理与防治、污水处理厂运营与维护、污水及固体废弃物处理施工、水质监测等应用能力为主的应用性、职业型环境工程专业一线技术人才。
一、 构建完整可行的集中性实践教学体系
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应该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两者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互为补充,要想培养出好的毕业生,被社会认可度高的技能型人才在整个的培养体系中,就应该有一套可行性高、教学效果好的集中性教学环节。我专业学生普遍对实践部分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实验技能好,喜欢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针对这一特点,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应用能力指标,为确保培养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专门人才方案的实施,本专业的实践教学链包括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等环节单独计分。
第一部分:主要以实习为主,包含了军训、认知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让学生在实习中熟悉专业,在实习中慢慢认知社会,为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基础实验课为主,主要内容为各主干课程的专业实验,要做到理论基础实验与工程设计实验并重,为理论课提供辅助理解,为综合设计实验打好前期基础。实验课程由主讲教师与实验课教师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及基本技能的应用能力指标;增加实验方案设计与实验技能的考核指标,单独设课、单独计学分,实验操作与技能的考核应占实验成绩的50%~60%。
二、 综合设计类实验比重增加,提高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
我院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打破了以往的课程内容,不再以验证性和重复性实验为主,采用综合设计类实验,每门实验课除了基础的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与操作点外,多给学生布置实验内容,实验内容不重样、不单一,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形成各实验小组,查找资料、选购药品,在与指导老师商量确定后独立进行实验,老师在一旁指导,效果良好,具体做法如下:
1.将环境工程专业的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等几门专业实验合并为一门大的综合实验,分几学期完成,实验内容为将以前的实验室配制废液测定项目变为现场取样,回实验室测定项目,把大的综合实验命名为学校环境质量调查表,学生去下水道取水,去操场测噪声和空气中污染指标,回来后分析结果,给出结论,最后完成后以书面的形式上交学校。
2.将环境工程专业的环境化学、仪器分析等几门实验合并为一门综合实验,在学生毕业前开设,实验课开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以组为单位查找资料,找一些操作性强又和自己切身相关的污染案例,大家热情空前高涨,各组将找到的资料与指导老师反复协商,最终确定实验方案,出去采购实验耗材,已完成的题目比如江鱼体内重金属残留等。
三、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实习是大学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的一环,没有好的实习保证,专业要求的能力指标都不能落到实处,没有好的实习基地,实习也不能有针对性地保质保量地完成。没有好的实习和实习基地,就业率也很难有高水平的保证。实习基地建设担负建设特色专业与培养特色人才的重任,因此不断拓展好的实习基地和不断完善现有实习基地是保障实践教学环节顺利进行的重中之重。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已经把“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证书”“注册环保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书”“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等纳入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教学计划中。针对本专业特点,根据本专业的应用能力指标体系,已分别与黑龙江省省环境监测站等监测单位,哈尔滨供排水集团、九三油脂集团哈尔滨惠康食品有限公司、江苏新琦环保有限公司、江苏蓝天沛儿膜科技有限公司等监测检测、研发设计、工程施工等有特色的单位签订实践基地协议,进行生产实习,实施开门办学。
四、现有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改进措施
目前,很多高校实践类教学环节都普遍存在一种共性问题,就是缺乏自己的特色,一般高校特别是比较注重实践能力的高校和专业培养模式与科研型院校混同,导致了学生导向不明,就业方向不明的问题。
本专业非常注重学生专业特色的培养,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另外制约学生实践水平高低的因素是指导教师的指导实践水平,目前的问题是实习基地教师有实践经验,但理论指导方面有欠缺,而学校专业教师理论能指导上去,但实践能力不足也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因此要求我们教师要多多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主动地去“下场充电”,去增强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好的学生。
五、结语
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环节不仅是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补充,同时也是培养工科学生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现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保证和方法。多年来,我们在已有的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我们仍然不断地对实践教学进行着摸索与改革,力求寻找到一种科学、管用、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在高校扩招和行业竞争激烈的双重压力下,办出我们自己的优势与特色,提升我们毕业生的自身竞争力,我们的目标是环境工程专业能够为地方经济服务,为龙江大地的山清水秀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于妍,徐东耀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1,(2):62-63.
[2]刘宏,吴春笃,黄勇强.环境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与思考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 (454):56- 57.
[3]赵志新,费忠华,吴建成,等.大学数学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3):92-93.
篇8
大部分的专业课程都设置了对应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安排在相应课程的中后期进行。由主讲教师向学生下达课程设计任务,在课堂进行指导答疑;由于学生缺少对工程实例的认识,也未能有相应的实验过程,只能根据课本理论查找设计手册,在纯理论基础上完成计算和设计,导致最后的设计方案过于理论化,与工程实际相差甚远,缺乏实际可行性。环境工程单位所需要的环保岗位一般由于专业性要求高,需要实验动手能力较强,而且环境工程学生实习在某个程度上并不能给实习单位带去效益,致使实习单位愿意提供的实习岗位有限[6-7]。学校与大多实习单位之间的合作仅限于参观实习,缺少与实习单位建立更深入的合作框架,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推进缓慢,落后于学生对岗位实习的需求。
实验教学改革建议
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环节不仅是专业教学所必须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增强独立和协同工作能力、扩大知识面的重要保证[8]。为使学生的实验技术能力得到提高,2011年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修订了教学计划,实践课程总学时由2007版教学计划的3分增加到46.5学分,所占比例由21.36%增加到28.01%,其中包括了实验环节的添增。同时,部分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增加了参与实验的机会。这些实践教学环节有效地增加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为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构建梯级实验环节,包括基础实验、专业设计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9-10]。基础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环节。该部分实验主要针对环境工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性问题而进行的实验。专业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化阶段。从实验方案设计到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及实验数据的获得和整理等均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对所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按照教学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突出学生实验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实验教学成为学生有效地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与研究理论的方法和途径。对于不同专业课程特色及其在本专业中的作用,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应有侧重地安排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研究性实验。删除落后、重复的基础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压缩虽经典但相对落后的实验项目,将综合性、设计性内容实验项目纳入实验教学计划。为此,进行实验教学大纲的修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同时我校开设了“化工综合技能实训”实验课程,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开阔其在化工、材料、生物、安全等专业的实验能力。
与珠海及周边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利用基地的实验条件作为校内实验教学环节的延伸。实际工程中所涉及的实验,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探索和研究性质,由于以工程为背景,使实验更有针对性,实验内容更加鲜活,学生不仅能了解局部,而且能了解全局,更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发挥聪明才智,从而提高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在校外实践基地实习提供的实验操作机会,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同时提升其在生产实践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并且也能通过现场长期学习,了解现代化生产方式,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为后续的学习以及工作奠定基础[11-13]。另外,在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验工程师的带领下,学生更能快速学习到校内实验环节中学不到的实验技巧。因此我校联系了一些企事业单位如珠海市环境保护监测站、金湾区环保局、乐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市威立雅水务公司、珠海拱北排水水质净化厂、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作为校外实践基地。考虑珠三角企业众多,今后将联系更多的单位,包括整个珠三角地区,以满足我校环境工程学生实习的需要,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另外,将专业实验转移到实验室之外场所是一种提升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环境监测”实验中,可以选择本校教工的家庭或轿车空间作为监测对象,监测家庭或轿车室内的甲醛、苯系物、氨等污染气体的浓度,从而判断是否存在环境污染伤害人体健康的隐患,既锻炼了学生的实测能力,又给教工带去了福利。
培养具有一定实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环保人才,首先必须配备一支具有较好实验技能的教师队伍,为此,要不断提升环境工程专业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14]。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师虽然趋于年轻化,且具备一定的实验教学能力,但在企业实际锻炼较少,对工程现场不够熟悉,导致实验教学与实际工程联系不够紧密。由此,加强年轻教师的与实际工程更贴近的实验教学技能训练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可以规定所有专业青年教师必须下企业学习、工作甚至在合作企业担当一定岗位角色,充分融入到企业实验实践环节中去,最后由企业管理方作出评定。同时,为了较快的加强本专业教师的实验教学技能,可以直接聘请生产现场有丰富经验的实验技术骨干作为兼职实验指导教师,采取学校与企业联合指导实验的做法,提高实验教学带教水平。可以吸引一部分教师加入实验技术队伍,保留他们的教师身份和待遇,参与实验教学和仪器设备管理等实验室日常工作,充实实验教师队伍,提高实验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对实验教师队伍的定位上体现出实验技术队伍和教师队伍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为了培养高质量的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必须紧密地结合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使得环境工程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实验技能在今后的职业资格考试中发挥出重要作用[15]。我校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参加资格考试,如水处理操作工、化学检验工职业资格、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AUTOCAD证等,通过参加考证,以考促学,提升学生的实验技术,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先进的仪器设备,是实验教学硬件环境和实验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实验技术的手段和方法,它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条件[16-17]。尽管化工与材料学院实验中心环境专业实验室较办学初有了很大改观,但随着专业的不断发展,实验设备的扩充,实验场地还是显得非常局促。实验室目前存在的问题:①环境实验室建设时间短,实验室面积相对不足,设备位置设置相对拥挤,实验安全距离不够。②资源配置有待于完善,增添环境监测分析和污染控制治理实验设备。③尚待配备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实验人员。为缓解以上问题,2011~2015年环境工程“十二五”建设规划中将适当增加实验设备种类和台套数,适当扩大实验室使用面积,同时配备了一名环境工程专业科班出身实验员,以满足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在未来的发展中,环境工程实验室将以环境监测分析为主要建设方向,除了依靠学校的支持,类似“乐通化工”模式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环境工程实验室也是重要途径。#p#分页标题#e#
篇9
传统的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往往成为专业理论教学的附属课程,开设的实验课常常是验证性、操作性实验,内容、形式简单,容易操作掌握,不管是教师或是学生,未对实验课付出足够的重视及精力。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关系相差甚远,知识联系不紧密,难以使学生形成系统的专业知识及概念。大致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①实验类型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对上实验课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处于机械操作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对实验技能的系统掌握,更谈不上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②实验安排缺乏整体性及系统性,实验教学内容和手段相对陈旧,且落后于理论教学;③实验教学往往忽略了加强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多数实验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与深化。
2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合理化建议
2.1“开放式”教学实习的组织与实施
以环境监测这门专业课为例,它是环境工程的主干专业课程,其教学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开展监测工作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可对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实习进行改革,即实施“开放式”教学实习,从而使学生正确掌握“噪声、水质、土壤、大气”等环境监测项目的监测方法与实施方案。具体做法如下:任课教师事先将各班学生分成多个实习小组(每组2~4名成员),然后根据已有的药品、仪器设备等选定监测对象及监测项目,分别为各个小组制订计划,明确各小组的监测对象、监测项目、采样位置、时间安排及分析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分发玻璃仪器、试剂药品,实习期间仪器室及实验室全天开放,1星期内各小组都要独自完成“噪声、水质、大气、土壤”等实习项目的监测任务。实习完成后,各小组归还剩余试剂药品、上交洗净的玻璃器皿等,全班所有小组集中进行交流讨论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收获,每个学生提交1份实习报告。“开放式”教学实习的优点在于可充分利用已有的试剂药品及仪器设备,让学生外出独立取样,并根据采样地点和周围环境状况来确定监测方法及监测项目,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就不同监测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就实验中产生的现象与问题,教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及文献,并在方法上对某些实验进行改进,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分享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开放式”教学实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将会更清楚地认识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并通过监测校园周边环境,更清楚地意识到环境质量的现状。
2.2将实验室变为生产模拟现场
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进行工程设计和实践的能力,它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在工科人才培养中是主要的甚至是关键的环节和阶段。因此,在水处理实验教学中为了再现工业生产过程,可以购置一套与水处理相关的设备模型,如圆型曝气池、气浮池、絮凝沉降池、生物塔式滤池、生物膜转盘、普通快滤池等,这样在实验教学中,可使学生清晰直观地认识这些在生产场地难以了解的水处理设备的功能及内部构造。通过这种模拟生产现场的实验,模仿实际生产,进行实验操作,这种实验更接近工业实际生产,学生能充分接触体验到专业理论和专业基础与生产相联系的实例,减小了学生对实际生产的距离感。学生通过操作运行这些实际处理工艺,会对整个设备及工艺有更加完整的掌握和认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技能。
2.3加强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队伍建设与交流
为了更好地培养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建立具有工程背景及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创造条件积极鼓励教师和企业进行合作交流,组织教师在岗培训;聘请较高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建立实习实训平台,健全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联合相关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另外,由于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办学历史较短,经验缺乏,需要借鉴其他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成功经验,并与校外同行进行广泛的交流合作。
2.4增加和整合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
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善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是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主要目的,因此,应加大力度调整传统实验课程体系与模式,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教学。要打破常规的按照教学建制和课程标准单独设立实习、实验及设计的条块分割布局,全面考虑课程设置的独立性、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及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对实习、实验及设计进行优化重组,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究性、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从而整合成综合实验教学,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综上所述,环境工程各专业实验课可以考虑综合开设,即进行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专业综合实验的开展有以下优点:①能够大量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数目,减少实验的重复和试剂药品的浪费;②可使学生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设计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融会贯通环境工程的各门专业课知识。学生在完成专业综合实验学习后,增加专题实验的学习,专题实验教学时间可以安排为3~4周。专题实验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而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实验指导书的编写,仅对学生提出实验目的及要求,并据此提供相关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负责实验结果的检查及指导。专业实验开始前,首先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文献,并整理出详细的实验计划方案,交给指导教师审查。在具体的实验中,应重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从而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因而,通过专业专题实验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安排实验方案、实验动手等能力的提高,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整理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让学生及时掌握了解国际前沿科学研究动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创新实验操作过程中逐步掌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5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与教师实验课题结合
取消学生当前大量开展的综述性研究的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研究论文要有一定的工程研究背景,以工程性实验或综合性实验为基础。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要以教师自己主持或参与的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或亲身所做的研究性实验课题为基础,聘请在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通过把毕业(设计)论文与实际项目及实验挂钩,使学生更投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研究,从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如,以教师现有的中国科学院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生物黑炭增汇及减排温室气体效应的微生物机制研究”作为毕业论文实验研究素材,该项目牵涉知识面广,不仅要求具备相关的环境工程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具备材料学及环境微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在具体的实验中,学生不仅要根据科研基本要求,积极查找相关文献,并设计实验实施方案及步骤,还要亲自测定实验数据,从而完成实验研究任务,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向指导老师提交实验研究数据和论文。学生完成的研究论文及在实验中发现的所有问题,一方面有利于丰富教师的科研成果,并可作为教师科研数据的参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创新研究思路,开辟新的研究内容和方向。这样不仅能保证顺利完成科研任务,而且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这种以实际的科研课题为基础的毕业(设计)论文研究,可激发学生的科研学习兴趣。
2.6实验过程注意实施绿色化
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参与者及执行者,在实验全过程中注意保护环境。如,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尽量选用不造成二次环境污染的药品,减少向环境中投放的化学物质量,做到微量化和无害化地使用药品试剂;此外,不随意排放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有毒物质,通过利用专用的容器分类收集,然后集中统一送至相关部门进行无害化处理。
3结语
篇10
关键词:环境工程;实践应用型人才;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0-006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高等教育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2012年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校根据实际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这些都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针对每所高校的自身特色和培养目标构建合理、可行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是非常值得去研究、探索和实践的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本文以大连民族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多年来针对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在本科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和训练方面所做的工作为例,分析、探讨普通高校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机制。
一、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
2005年国家教育发展中心高教研究室主任马陆亭将我国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本科教学型学院和专科教学型学院四大类。对于研究型和教学科研型大学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而本科教学型和专科教学型高校人才培养则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其核心就是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一大批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可见,强化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1]。
另一方面,各企事业单位对具有一定实践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逐步增加,这使得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成为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而实践应用型人才和普通本科人才的最显著区别是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培养来完成。因此,如何有机、合理、高效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着实提高普通高校毕业学生既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一直是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内容[2]。
二、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修订专业培养方案
大连民族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先后经历了“2005版”、“2009版”和“2013版”专业培养方案较大规模修订,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需求的变化。从2009年开始,大连民族大学现行的专业培养方案是以二级学院为一大类的模式执行的。如全校的本科教育基础课为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基本原理概论等必修课;以二级学院所有专业为一个大类的专业类教育平台,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必修课;以不同专业为区分的专业教育平台,如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教育平台主要包括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物控制工程、环境质量评价等必修课程;此外还有集中性实践环节,环境工程专业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环境质量评价课程设计、环境污染防治综合实验和环境监测与评价综合实验等。大连民族大学学生在大一、大二主要完成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类教育平台的学习,在大三、大四主要完成专业教育平台和集中实践环节的学习。这不仅有利于实现全校学生共享优秀的教学资源,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完成大一学业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对专业的进一步了解后进行“跨类”转专业,以及在完成大二学业后的“类内”转专业,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在课程安排上如何将理论课程与专业教育平台的专业和实践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心和注重的问题。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强化课程组在相关学科的“联动”作用,如“环境监测”是大连民族大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在这门课程中不仅涉及关于环境要素监测方案的制定、样品的采集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和分析,以及实验数据的科学处理,还涉及分析方法的优化和分析仪器的使用等知识,这与“仪器分析”课程的知识密切相关。因此,大连民族大学学生在学习“环境监测”课程之前需要先学习“仪器分析”课程,掌握相关仪器分析的原理、方法和结构、功能,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而在“环境监测”课程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在讲授具体污染物监测方法时则对这部分知识进行“点拨”,以强化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熟悉和掌握。同时,因为“环境监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验内容与“环境监测”的内容紧密衔接。
“环境质量评价”也是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在进行环境质量评价过程中大量涉及环境监测的知识,因此在讲解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章节时,任课教师又会重新对“环境监测”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提及和分析,以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为了保证课程体系传授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我们对课程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科方向进行了优化和组合,如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组的主讲教师主要负责“仪器分析”、“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三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但在实验和实践环节则鼓励承担“无机与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化学”和“环境工程学”的教师参与进来,以增强学生在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间的联系。
(三)有针对性地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在环境工程专业集中性实践环节学时方面,相对于 “2005版”培养方案,在“2009版”培养方案中分别增加了48学时(2周)的环境污染控制综合实验和环境监测与评价综合实验两门实践课程,而在“2013版”培养方案中又增加了24学时(1周)的管网工程课程设计。在这些实践环节中,教师有针对性地以实际环境问题为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方案(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实施和评价环节,最后通过集中答辩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判。通过这些集中实践环节的训练,将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紧密结合,在方案确定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与专业紧密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如监测站、污水处理厂、环境理化检测公司和环保设备厂等,作为挂牌的学生实践实训基地,通过这些举措保证了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能够在实践环节有机会了解和认识环境工程的任务和作用,充分培养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兴趣[3]。由于大连民族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因此获得了2013年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立项。而在第七学期一些不考研且毕业后打算直接从事本专业的学生主动报名到与签订有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协议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3―4个月的“产学研”项目实习和实践,第八学期则在这些实习单位完成与专业相关的毕业论文。在这一过程中,系里定期召集这部分学生回到学校反馈实践、实训环节遇到的问题和收获,以及对已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具体建议。通过“产学研”项目的实施和培训,使学生能有机会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直接应用到生产实践活动中,并将实践环节中受到训练反馈到课堂的理论教学中,有助于增加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提前接受实践应用能力的培训,为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快速在工作岗位进入“角色”做好铺垫。
通过对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较强的专业素养,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较快“上手”、能够独立解决一些基本专业领域问
题,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近几年,大连民族大学每届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都有多人到曾经实训、实习的单位去工作,同时也得到工作单位的认可和赞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大连民族大学当前提出的“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的教育教学改革思想。
普通高校本科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基本专业培养方案制订教学计划,学生完成相关学业后,获得由学校颁发国家认可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完成学历教育所要求的培养目标。而专业素质教育则以专业知识为主、实践应用为目的,培养能够解决生产实践活动中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近几年,大连民族大学在环境工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方面进行大量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获得了“2014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环境工程”立项。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确保大连民族大学环境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在完成学历教育质量的基础上,构建专业技能的教育平台,培养学生既具备良好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高层次实用性、技能型、专业型的实践应用型人才,显著拓宽了学生的结业途径。因此,每年毕业学生能够顺利到环境理化检测中心、市政污水处理厂和企业的环保管理部门工作,或通过相关考试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任职。近几年我们连续对从事本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进行回访,广大企事业单位对大连民族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给予了较好评价。
参考文献:
[1]时琳.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吉林省教
育学院学报,2014,(2).
[2]崔虹云,尚东昌,肖仲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
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